第一篇:关于县域经济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
关于县域经济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
一年来,我们讷河市紧紧抓住省扶持十强县发展的难得机遇,把经济恢复增长、加快社会发展作为全市的奋斗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上三级有关精神,克服去年自然灾害带来的重重困难,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全面推进,实现了“一年受灾一年恢复”目标,较好地完成了2004年工作任务,赢得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安定的喜人局面。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04年县域经济工作进展情况
预计到年末,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可实现524,500万元,同比增长52%;生产总值发展速度为152%,同比增加81.8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实现47,058万元,同比增长32.1%;全口径地方财政收入(剔除农业税)实现12,081万元,同比增长5.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实现8,224万元,同比增长1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1,000万元,同比增长1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000万元,同比增长16.6%;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超过230,000万元,同比增长8.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5,120元,同比增长9.5%;农民人均收入3,004元,同比增长412.6%。备春耕生产、畜牧业、税改、综治、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等项工作分别在省和齐市介绍了经验。
第一,以解放思想为前提,科学定位发展思路。围绕贯彻落实省有关县域经济发展政策,全市上下自觉置身于开放、竞争的发展大环境中,把各项经济指标与十强县进行比较分析,在创新机制、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宽松环境等方面解放了思想。在城市定位上,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论证确立了“建设嫩江流域新兴的工业城市、园林城市、旅游城市和绿色食品基地”发展定位,坚持实施特色立市、工业富市、商贸活市、科教兴市、招商强市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全面恢复、城乡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的目标。在产业定位上,明确了工业化、民营化、产业化、城镇化的思路,整合人才、技术、资本要素,着力打造薯、豆、糖、畜四大动脉产业,特色优势显现,产业不断升级。在职能定位上,按照有进有退原则,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效能监察,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有限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透明政府,较好地解决了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问题。
第二,以促农增收为目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落脚点,以深入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一免两补”政策为动力,运用工业化理念抓农业,加大政府扶持、干部帮扶和贫富对接力度,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顺利地实现了“一年受灾一年恢复”的目标。预计到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3,004元,同比增长412.6%,是去年的5.1倍,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种植业效益创历史新高。坚持市场导向,注重作物种类、品质、技术、销售全过程的标准化,不断强化马铃薯、大豆、甜菜、无壳白瓜等产业链条建设。全市共种植马铃薯57.3万亩,总产达110万吨,以银河集团、港进集团、鲁民粉条集团、碧雪淀粉公司、家良食品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447家,加工能力可达80万吨。全市大豆种植面积达400万亩,同比增长67.6%,总产60万吨,以九三油脂集团松嫩油脂、才子油脂等大型加工企业为龙头,年可加工大豆85万吨,产品朝精炼油、色拉油、低聚糖、蛋白肽等高附加值、深度开发方向发展。以订单的方式,种植无壳白瓜3.4万亩,以同心无壳白瓜籽公司为龙头,可收购加工无壳白瓜籽500吨。全市作物种植面积530万亩,种植业纯收益11.33亿元。畜牧业发展态势强劲。通过采取政策扶持、储蓄支持、龙头建设、服务保障等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全力推进主辅换位。新建浙江昌远、黑龙江天丰、龙江冷冻等畜牧加工企业11家,蛋鸡、肉牛、肉羊、生猪、肉鸡等畜牧业产业链条更加紧密。黄肉牛饲养量34.1万头,同比增长27.7%,黄肉牛、奶牛、生猪、山绵羊、禽存栏分别达到21万头、4,480头、41.8万头、35.6万只和241.5万只,同比分别增长29.7%、25.2%、9.5%、32.7%和1.8%;建成牧业小区5 个,同心茂林、兴旺百路、索伦养牛,兴旺龙江、兴旺黑龙养猪,二克浅远大蛋鸡等养殖专业村发展到62个,老莱、同义两镇已达到养殖肉牛万头乡镇标准,养殖肉牛千头村21个,养殖大户8,268户。畜牧业总产值达16.5亿元,同比增长17.3%。劳动力转移成效显著。坚持就地转移与向外转移相结合,狠抓档案建设、技术培训、中介推荐、基地输送和转移保障,又新建劳务基地5个,其中珲春、满州里、绥芬河为3个边境口岸劳务输出基地。同时,进一步拓展了俄罗斯、日本、韩国3个国外劳务市场。截止到目前已向国外劳务市场输送4,651人。积极与外埠劳务中介组织联系,现已同大连景宏劳务公司、大连就业服务中心、天津劳动就业局等8家劳务中介组织建立了长期稳定协作关系,与大连实德集团、大连东北亚西亚乐业餐饮有限公司、万
里服装有限公司等26家企业、集团进行了劳务对接,达成了意向性协议18份,可输出劳务人员8,300人。新转移劳动力2.8万人,累计转移13.6万人,占劳动力总资源数的52.6%。基本建设步伐加快。强化“山水林田草,路村井电畜”综合治理,完成土方工程量182.56万立方米,新增水田面积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4万亩;新打各类抗旱水源井500眼;完成侵蚀沟治理100条,营造水保林25万亩;投资1,091万元,更新拖拉机769台,组建农机合作社3个。
第三,以工业化为发展方向,推进民营企业升级和群体壮大。树立了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县域经济发展的理念,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积极发展立市型创税大户,壮大立市型企业群体。预计年末,全市工业总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分别实现168,029万元、47,058万元、166,868万元、6,010万元、3,2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2.3%、32.1%、7.6%、14.8%、7.5%。立足增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内在动力,加速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企业民营化进程,采取“股、售、嫁、剥、破、并”等有效形式,吸引外来资本、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北糖、港进、大兴等15户企业的国有资本全部退出,使企业产权得到明晰,机制得到转换,一些企业再现生机。树立抓工业必须抓项目,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按照改造一批、新建一批、研发一批、贮备一批的要求,坚持高起点,依靠企业选项目,面向市场需求选项目,招商引资选项目,提高了工业经济总量。全年新上500万元以上大项目35个,总投资额40,763万元,其中,工业项目22个,总投资额21,836万元;基础设施项目9个,投资额16,594万元;目前己投产达产项目29个,新增产值2.9亿元,增加值8,900万元,新增税金1,800万元。九三油脂集团投资2.2亿元,成功收购我市松嫩油脂厂,只待征地到位,便开始扩建;浙江昌盛集团在我市投资6,000万元的鸡蛋蛋黄免疫球蛋白项目厂房及厂区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宏立明胶厂投资1,500万元的二期工程改造项目正在试生产,项目达产达效后,年可实现产值3,500万元,利润300万元,税金300万元。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和内部管理创新,强化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全年投入技改资金12,806万元,完成工业技术开发应用项目6项,企业科技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加快,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红光”牌白糖获得“中国名牌”称号,并被评为国家免检特权产品。港进公司与沈阳工业大学合作,成功地攻克了粉丝弯曲技术难题,无明矾粉丝的研发成功填补了我国粉丝行业品种 的空白。出台优惠政策,放宽市场准入,加大支持、保护、服务力度,民营经济群体迅速壮大。2004年新增民营企业800户,总数达18,200户,从业人员64,000人,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营业收入、利税分别达到5,500万元、20.6亿元、3,5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0.9%、41.8%、50.4%。
第四,以优化投资环境为重点,努力构筑开放式格局。年初以来,我市按照省委提出的招商引资年、改善环境年的具体要求,把创优投资环境做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并采取有效举措,重点推进,使我市的聚商效应进一步增强。目前,已落实国内横联项目130项,引进资金到位额4.5亿元;利用外资1项,利用外资额128万美元(讷河市天元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生产水飞蓟素、豆制品);争取上级资金1.9亿元;进出口总额350万美元,同比增长15%。预计到年底,引进国内资金可达到5.2亿元,同比增长6.1%。在政策环境上,为了进一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制定完善了《讷河市招商引资年改善环境年实施方案》、《讷河市2004年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实施意见》、《讷河市招商引资政策规定》和《讷河市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并为外来投资者发放了贵宾证和专用车辆特别通行证,使其享受税收、收费、就医、子女入学、家属安置等多项优惠。在服务环境上,将政府职能由全能型向服务型转变,结合“两风”建设和纠风活动,推行“阳光政务”,执行“六项制度”和“代理制”,实行“一站式”审批、“一个窗口”收费、“一条龙”服务,同时坚持市领导包项目责任制度、招商局跟踪项目制度、部门服务项目制度、市领导现场办公制度。行政服务中心累计代办各种证照手续50余件,为客商协调有关事项34件;市主要领导深入企业现场办公120余次,协调解决问题27件。在法治环境上,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只要法律法规允许的,一律为市场主体大开方便之门。推进“开放讷河”、“信用讷河”、“平安讷河”创建活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对企业重点保护,并开通市长直通电话,实行“一卡式”收费,切实保障投资者利益。在舆论环境上,采取会议、画册、电子政务、会展等形式,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形成了浓厚的引商护商氛围。在硬件环境上,重新规划了经济园区,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
第五,以推进城镇化战略为手段,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一直以来,我们以建设生态市园林城为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经营、高效能管理,走城乡协调
发展的道路,不断提升和完善城市功能,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优良、整洁、文明、舒适的环境。为了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我们在聘请专业设计院完成整体规划修编的基础上,调整了乡镇区域总体规划和中心村建设规划,确立了以城建区为中心、南北两个建制镇为卫星镇、特色产业村镇为基地的网络式城乡发展格局,促进了主导产业与村镇建设同步发展。16个乡镇均有特色产业典型,专业村屯占总数的70%以上。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我们运用经营城市策略,组建了城投公司,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全市在建工程共23项,总投资7,590万元,建筑面积95,533.5平方米;投资3,277万元的讷通公路已经建成通车,几经争取的111国道项目开工在即;休闲广场等9件市政建设实事全部完成。按照现代化城市管理体制要求,我们还调整了城乡规划、基本建设、建筑艺术组织,实行集体决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增强;加大投入和管理力度,组建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条块职责更加明确;充分发挥社区作用,下放城区公益性、群众性、社会性职能,使城市管理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第六,以深化各项改革为动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全力做好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工作,我市作为全省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县,按照“先行一步、大胆尝试”的原则,坚持领导、宣传、措施三到位,较好地完成了为全省改革出经验、趟路子的任务,在全省交流了经验。通过全部免征农业税改革,乡村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乡村财经运行方式更加规范,乡村组织正常运转得到保障,公共财政体制下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机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确立,全市农民直接增收490.7元,撤并4乡7村,精简乡镇行政、事业单位人员276人,化解乡村债务1,500万元,解决42件涉及8,580亩土地的承包纠纷案件。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按照全省粮改工作部署,全市11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均按照《公司法》进行了股份制改造,2,378名“老人”纳入并轨申报对象,完成了“老粮”和“老帐”的清查工作。积极开展农村信用社改革,增资扩股额达到1.022亿元。稳步实施企业并轨试点工作,完成了涉及并轨的315户企业的调查工作,在13户企业先行试点推开并轨工作。较好地完成了老莱监狱、齐铁分局2户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事业单位改革“回头看”活动,28家事业单位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142家事业单位全部实行了工资活化。
第七,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了把我市
建设成为一个综合实力强盛、环境质量优化、服务功能齐全、人民生活富裕、精神文明发达、社会事业兴旺的和谐社会,我们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不懈地推进科教、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普九”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投入938.4万元完成危房改造项目30所17,186平方米,人才中心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并成功地举办了人才交流会。全面普及电子政务,完成了政府网站改造升级。蓬勃开展群众文体活动,顺利通过了全国文化先进县复检。对乡镇广播站、卫生院实行垂直管理,乡镇广播、医疗网络得到恢复和发展。“利民行动”效果显著,50件利民实事件件有着落。继续实施“蓝天工程”,环保指数始终保持优良。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全年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全力抓好安定稳定工作,一方面,在认真解决新访的同时,扎实开展以解决积案和缠访为重点的信访会战,越级访数量有所下降;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城乡弱势群体的救助工作,全年共发放各项社会救济金1,300万元,城镇低保金额由49元提高到60元。此外,我们全年还发放企业养老保险金 3,860万元,新增参保职工2,937人,实现按时足额发放;发放失业保险金243.5万元,完成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参保率100%,集体和私营企业参保率70%,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企业单位和其他单位参保率90%;14,116人次实现了就业再就业,完成年计划的108%。在推进“平安讷河”创建活动中,我市各类治安案件结案率达95%,刑事案件侦破率达54.3%,不但巩固了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四连冠成果,而且还代表黑龙江省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尽管2004年我市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体制性、结构性、生态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具体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产重、二产轻、三产低水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利设施严重不足,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整治工作压力较大;现有龙头企业规模小、拉动力弱,产品科技含量低,精深加工企业和叫得响的拳头产品过少,缺少立市型的利税大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城区功能配置不尽合理等矛盾突出,缺乏无害化垃圾处理系统和污水处理设备;受国家政策调整的影响,财政收入锐减,各项改革需地方财政匹配的资金增多,加剧了地方财政困难,致使社会事业发展投入严重不足。这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二、2005年工作思路和任务
2005年是“十一五”计划的第一年,也是讷河经济和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五个统筹”,促进资源整合,加快调整创新,着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城乡群众生活质量,力争实现“十强县”位次前移。主要预期目标是: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577,000万元,财政收入12,685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00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70元,农村人均收入3,300元,同比分别增长10%、5%、12%、5.8%、10%。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坚持结构调整,着力发展优质农业。以市场为导向,继续推进结构调整,提高科技贡献率,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订单农业、生态农业、信息农业和设施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区工业化步伐。加大投融资力度,依靠科技进步和龙头牵动,把畜牧业建设成主导产业。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可持续发展。
第二,立足资源优势,积极打造立市工业。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的经济发展战略,突出工业对其它产业的拉动作用,使工业与其它产业互动发展。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县区企业民营化、骨干企业集团化的目标,认真总结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强对未改制企业的指导,加快改制步伐,尽快做到国有资本全部退出、国有职工身份全部置换、企业经营机制彻底转变。加快在建项目建设,使九三油脂有限公司松嫩分公司、昌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宏立明胶厂等对县域经济具有强大拉动力的项目尽早达产达效。按照民办、民有、民受益的原则,加大鼓励、扶持和引导力度,放开市场准入,让民间资本、外来资本、金融资本充分参与企业改制、农副产品深加工、市政建设、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诸多领域,壮大民营经济群体。
第三,树立富民理念,大力提升第三产业。将充分就业作为增加城乡群众收入的治本措施,在使剩余劳动力、下岗职工“走出去”同时,突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劳动力的就地转移率和职工就业再就业率。按照城市整体规划,逐步完善城镇配套建设,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注入现代管理理念,加快餐饮、娱乐等服务行业上档次、上水平。
第四,改善投资环境,全力推进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和改善环境有机统一起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创新招商方式,推进环境引商、全民招商、载体纳商和政策富商,加快大项目建设。
第五,强化配套建设,完善城乡各项改革。创新人员聘用、效益分配等制度,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向纵深发展。加大对已改制企业的指导、扶持力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管理制度,激发企业活力。继续扎实做好全部免征农业税改革的“六个完善”工作,让农民尽早享受改革带来的实惠。完善城镇、企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解决“老粮、老人、老帐”问题为重点,推进粮食购销体制改革。
第六,注重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城镇与乡村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走以工业化为主导、城镇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促进三个文明同步提高。
第七,坚持常抓不懈,维护社会安定稳定。积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加强普法宣传,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格落实信访制度,稳妥做好移民工作。全力抓好扶贫解困,依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拓宽就业再就业渠道,保证城乡群众安居居乐业。
第二篇:镇域经济汇报
XX镇镇域经济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2012年6月)
市委、市政府组织各区、镇赴苏浙学习之后,我们对镇域经济发展有了新的认识,结合XX镇实际,认真研究镇域经济发展新思路、新目标和新措施,以利于强力推动镇域经济率先跨越发展。1-6月份,工业总产值达到3.8亿元,同比增长36%,占任务6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6亿元,同比增长76%,占任务14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48.35万元,同比增长21.5%;招商引资任务完成3.65亿元,占任务的182.5%;新增个体工商户69家,个体私营企业15家,占任务的77%。
一、以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再掀赶超跨越、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热潮。6月11日下午,立即召开党委政府成员会议,贯彻传达考察学习情况和领导讲话精神,研究在全镇学习贯彻落实方案。当晚印发学习材料260份。6月12日,组织全镇机关干部、各村两委成员、镇直镇办负责人、各企业负责人集中学习市、区考察期间的会议精神,围绕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高一大”工作总要求,在全镇范围内深入开展“思想再解放,境界再提升,目标再拔高,落实再高效”的主题活动,进一步调整、理清工作思路,拔高工作目标,勇于担当,勇于实践,用学习的成果,强力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发展。要求镇村干部,每天都要学习《莱芜日报》、1莱芜电视台报道的讲话和经验介绍,对照先进找差距,学习先进促发展。第一时间,迅速在全镇掀起了新一轮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奋起赶超,科学跨越的热潮。
二、以高境界、高标准、高起点为第一追求,进一步理清思路,调高目标,实现镇域经济快速膨胀发展。对比江浙,我们更加深刻感受到“三高一大”工作总要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研究确定了“东部电线电缆,西部新材料,南部新能源,北部生态旅游,中部加快城镇化”的产业及镇域发展布局,利用3年时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利税3亿元,5年之内,工业总产值达到70亿元,利税7亿元,确保地方财政收入每年保三争四目标的实现,到2015年地方财政收入力争达到5000万元。在镇政府以东,打造占地1000亩的电线电缆产业园。努力建设山东省电线电缆特色产业镇,充分发挥科虹、振泰两大龙头作用,加大线缆相关企业的引进力度,牢牢抓住电线电缆这个牛鼻子,坚定信心,将产业集群打造好,将品牌做大做强,建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线缆制造产业基地,打造镇域经济发展“高峰”。今年在建的科虹线缆产业园,5万平方米的车间7月底建设完成,8月份安装设备,10月份四条中高压生产线建成投产,同时新开工建设6.6万伏橡套线缆项目,750千伏超高压立塔、7000平方米研发中心,着手核电电缆项目的规划设计。豪泰特缆项目2万平方米的车间7月上旬建设完成,8月份进行
设备安装,9月份投产。在镇政府以西规划建设1000亩的新材料产业园。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和储备,实行捆绑发展,聚小成大,建立新型材料产业集群,打造镇域经济“群山”。目前,一期入园项目5个,2家已经投产,3家已开工建设,正在洽谈的还有7家,力争利用5年的时间,引进中小企业30家,产值到达20亿元,利税2亿元。在南部三平洲村,建设新能源产业区。6月14日与中电(香港)集团公司主动对接,就施工便道、变电升压站、成立指挥部等事宜进行现场办公,加快项目推进。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分2期实施,一期投资5亿元,建设33台风力发电机组,架设风力电网,计划于2012年7月开工,年底建设完成;二期投资5亿元,建设33台风力发电机组和风力变电站,计划于9月开工,2013年建设完成。项目投产后,年发电量达到50万兆,产值30亿元,利税3亿元。将成为全市新能源产业的典型示范工程。在镇政府以北,建设生态旅游产业区。依托青石关、齐鲁古道、平洲顶等历史遗迹,管家庄村与淄博天恒集团、大英章村与莱芜创富集团合作,就望鲁山等景区实施开发建设。重点围绕齐鲁文化、齐鲁长勺之战、中国八极拳基地、特色生态农业做好山区特色文化旅游的文章,建设莱芜北部旅游名镇。在政府驻地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镇。坚持双轮驱动,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定位于莱芜北部特色产业化重镇,集中精力完成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
规划,按照30000人的居住规模来谋划XX的发展,当前重点围绕大项目搞好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三、以深化落实为根本,将学习成果落到实处,强力推进镇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以市场化的思路深化落实。企业大发展,资金、人才、管理是关键,当前我们不仅关注企业投入、进度,更关心企业科学持续发展。为此,针对资金问题,我们鼓励企业通过市、区金融办规范运作上市及风投工作;针对人才问题,强化与名牌高校、研究院所加强联系,统筹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在镇政府以西规划建设占地100亩的人才集聚区,规划建设楼房20栋,专家公寓20栋,将公共服务资源向该区域集中,形成招贤纳才的良好环境。加快天然气、电力双线保障、标准化中心学校、卫生院及派出所升级改造等工程的实施,为企业发展创优氛围。通过土地增减挂钩为项目建设增加土地容量,今年西平洲挂钩试点已通过验收32亩,横顶村还未立项,已完成复耕土地39亩,同时东车幅、张家台、下崔等村前期工作已准备充分,立项批复后即可加快实施。
以一线工作深化落实。围绕新目标和项目,结合实际,重新调整工作布局,要求党政负责人每天一个现场调度会,在一线发现问题,抓推进。镇“转提优保促”领导小组办公室,不定期对包项目责任人服务企业情况进行督查,并做好督查记录;实行包项目责任人“日总结、周汇报”,以督查促落实,确保包项目责任人扑下身子,搞服务、促进度。
以作风转变深化落实。“治庸”,在一线提升能力,要求镇村干部摒弃自甘落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提振精气神,在项目一线学习帮办,增长才干。目前,镇政府下发文件,进一步明确发展个体工商户和个体私营企业是各村重要工作内容,将发展个体工商户及私营企业任务进行量化分配,明确任务目标,对完成情况一周一通报,同时作为年终实绩考核和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让一部分具有经营能力的个人走上规范发展的路子,为壮大农村经济夯实基础。“治懒”,在一线服务项目,要求镇村干部摒弃畏难发愁、懒散落后的行为,务实勤政,在一线抓具体事,大事小事都要抓,沉下身子,踏踏实实搞服务。针对村集体发展困难、无集体收入的实际,为解决统筹发展问题,开展XX镇“五亩地示范田“工程,要求村两委,集体种植金银花、XX蜜有机桃、桔梗等经济作物,保证村集体正常办公经费不低于30000元。“治慢”,在一线提高效率,要求镇村干部摒弃效率低下、疲于应付、贻误工作的现象,立说立行,推进项目高效运转。“治蛮”,在一线改进作风,要求镇村干部摒弃服务态度差、沟通能力差、吃拿卡要的行为,严格按照“转提优保促”的要求,尽全力服务镇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第三篇:镇域经济调研汇报
关于镇域经济、“两田制”清理、减轻农民负担、劳动力转移方面 的基本情况与下步打算
一、镇域经济情况(农业部分)
我县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这一中心,坚持“两调两转”,发展壮大农业农村经济。“两调”:一是调整工作着力点,先抓流通后抓生产,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发展地产品市场和流通经济合作组织。目前,全县有8种无公害农产品获得了产地认定,34种农产品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发展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14个,经济合作组织70个。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着力调强以花生、瓜菜、桑烟为重点的种植业,以板栗为重点的林果业,调大以牛猪鸡规模养殖为重点的畜牧业。全县花生、瓜菜、桑烟、林果种植面积稳中有升,特别是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今年以来,全县新发展养殖小区5个,养殖场10个,养殖大户100个,使全县养殖小区、养殖场和养殖大户分别达到**个,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达到36%。“两转”: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产品加工转化。立足我县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全县各类农字号龙头企业发展到*家,带动基地*万亩、农 户*万户。二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组团式”、“整建制”劳务输出,1-4月份全县共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亿元。**镇在劳务输出工作中,注意选准劳务站建设、拳头项目建设和农民工培训三个切入点,不断扩大输出规模,每年有组织输出劳动力*多人,增加财政收入*多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打工镇”。
困难及问题:主要是严格的土地政策与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存在着突出矛盾;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镇域经济和农民增收的能力弱;农业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农产品档次不高等。
下步打算:农业是镇域经济的基础,必须抓住农业这个重点,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夯实镇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增强农业竞争力为着力点,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种植业结构调整,重点要放在优化品种结构,增加科技含量,向科技要产量、要质量、要效益上,把调整的方向放在市场需求上。粮食生产,要以扩大间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为重点,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并加强良种、先进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开发,大力推广实用科学技术,依靠科技不断提高粮食单产水平。蔬菜生产,要在稳定蔬菜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反季节种植 和设施化栽培,大力发展高档菜、精细菜,突出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和出口创汇品种。茶叶生产,要努力扩大生产面积,争取新增茶园面积*亩。桑烟生产,要继续加大扶持力度,稳定并适度扩大桑烟面积。花生生产,要进一步提高花生区域化布局水平和加工增值能力。同时,调优以板栗为重点的林果业,调大以牛猪鸡规模养殖为重点的畜牧业,并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农业。
(二)以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抓好三个“一批”。一是培植一批龙头企业。发挥我县农产品资源优势,坚持扶持与新上并举。一方面,抓好****等现有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的扶持,在积极争创市级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力争申报1—2家省级龙头企业,争取上级资金、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要结合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引进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年内每个乡镇要新上一个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能再有农业龙头企业空白乡镇。二是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坚持先抓流通后抓生产,围绕蔬菜、花生、畜牧、林果等产业,抓好****等一批专业市场的规模扩大和规范化建设,形成一批功能齐全、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县内农产品集散市场和大购大销、深购远销的外埠批发市场,进一步提高我县农产品在县外、省外的市场份额。三是发展一批流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培植各类社会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和农产品市场化 程度。”
(三)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要继续搞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使用权争创工作。二要注重市场开拓,充分发挥现有品牌的作用,提高现有品牌的质量和知名度,实现品牌效益。三要在继续健全无公害农产品技术操作规程的基础上重点搞好技术操作规程的推广工作,使基地农民自觉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生产。
(四)继续加强以农业综合开发为主的农业项目的争引、实施和管理,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今年,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继续突出农业项目开发建设这个重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我们将抓住这个机遇,加强农业项目争引工作。一要抓好项目争引。突出农业综合开发这个重点,积极组织筛选项目,搞好论证,建立项目库,走出去,引进来。二要搞好在建项目实施。进一步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积极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责任制、工程监理制和工程质量责任制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项目管理新机制,确保建设项目的标准和质量;落实好结构调整的各项建设内容,提高开发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三要进一步整合项目、资金。培育农村沼气集中联户供气、中低产田改造、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农业发展亮点,以点带面,促进项目区上档次。
二、两田制清理(土地延包)情况
我县有**个村有延包任务,占总村数的85%,需延包面积** 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3.4%。截至4月底,全县已有*村完成了延包任务,延包面积*万亩,分别占75.6%,79.9%。
在具体工作中,我县突出抓了“三公开、两监督、一调度”的措施。一是推行了“三公开”。即延包面积、延包标准和延包程序向群众公开。土地延包之前,各乡镇进行了充分的调查摸底,将每个村的土地总面积、已延包面积、未延包面积、机动地面积和参与延包的总人数及已分配土地情况全部向群众公开。同时,针对不同的地力、地况和投入情况所制定了不同的分配标准以及延包的具体程序,详细地进行了张榜公布,确保每个群众心中都有一把“尺子”。二是推行了“两监督”。即邀请老干部、群众代表进行监督,同时实行社会监督。各村从土地丈量、面积折实、土地定级、制定方案、划分地块到抓阄分地、签发证书的全过程,都邀请老干部和群众代表参加,充分发挥老干部农村工作经验丰富、坚持党的政策和秉公直言的监督作用,得到了群众的依赖和认可。同时,各乡镇设立了监督举报电话,实行有奖举报制度,发挥广大群众的跟踪监督作用。三是推行了“一调度”。我县抽调有关人员组成督导组,包乡镇、包村进行调度督促。同时,各乡镇针对各村不同情况,划分了好、中、差三类村庄,按照先易后难、稳妥推进的原则,在村级班子领导能力强、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庄中,先行试点。在此基础上,中等村迅速展开各项工作,给每个村庄制定了阶段工作计划和时间进度表,并及时进行调度,对没有按时完成阶段工作计划的,及时进行督促。对出现问题的,迅速派驻工作组,帮助分析原因,制定相应措施,确保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对完成土地延包的,组织村集体及时与农户签定了《土地经营权证书》和《土地承包合同》,发放了《农民负担卡》和《农业税完税证》,并进行建档立制,规范管理,形成“一组一卷、一村一档、一乡一柜”的档案化管理机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确保了推开一个,成功一个,巩固一个。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是已完成“两田制”清理的村都是工作好做的,剩余村庄存在问题较多,操作不当易引发矛盾和上访,需慎重对待;二是个别村庄因经费运转困难,仍打土地主意;三是后续工作较多,已完成的有存在机动地超标、经济园林未处理以及没签合同、没变更经营权证书等。
下步打算:一是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推进“两田制”清理整顿工作顺利进行。针对我县瓜菜、畜牧、桑烟各种经济园林等主导产业在农民收入中占到了很大比重,同时也是这次需要延包的主要部分,按照“既严格执行上级政策,又要保护发展优势产业”的延包工作原则,在严格执行土地延包政策的前提下,重点保护已发展起来的瓜菜大棚、养殖小区和经济园林,避免因土地承包关系调整而导致毁棚、毁园等现象发生。给予原承包户“四权”政策:即优先延包权、流转延包权、以退顶分权、优先承包机动地权,这样群众容易接受,又保护了优势产业。二是切实搞 好土地延包后续工作的完善,主要是清理尾巴,建立台账及相关制度等。三是切实重视土地延包引发的来信来访事件,积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化解土地纠纷,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三、减轻农民负担情况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降低农业税率和取消农业特产税政策,取消了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二是将*万份全省统一负责制的农民负担卡发放到农户手中,并严格按卡征税。三是进一步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管理。严格规范“一事一议”的筹资范围、程序、标准和议事规则,禁止将“一事一议”筹资变成固定收费项目,实行上限控制,筹资额每人每年不准超过15元。四是严格执行“四项制度”:即涉农收费价格公示制、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一费制”、农村订阅报刊限额制、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个别乡镇部门仍有乱收费现象,部分村庄报刊订阅超额,存在各种赞助、捐款现象。
下步打算:一是进一步提高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二是严格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制度。三是对涉及农民负担的收费项目要进行一次认真清理。四是深入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治理。五是严格执行取消农村“两工”政策。六是全面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四项制度”。
四、劳务输出情况 坚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来抓,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积极搞好劳务输出,努力把农民变民工、变职工、变市民,增加了农民的非农收入。目前,全县共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其中县内转移*万人,县外转移*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和增长部分,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分别达到。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坚持以建设加工制造业强县为目标,积极推进工业“二次创业”,着力培植壮大了农用车、石材、纺织、生态食品四大主导产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扩大了农民增收空间。其中,农用车行业形成了以**为龙头,以*家规模以上企业为主要配套厂家,以遍布乡镇的*家配套企业为辅助的产业链条,从业农民达*万余人。全县石材加工业户已达*多家,从业农民工*万人。工艺品加工业以***公司为龙头,辐射带动一定规模的加工点20多处,从业农民2万多人。坚持把民营经济发展作为促进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在乡镇、村庄、集贸市场从事餐饮、商贸、运输、加工等行业的个体工商经济以及进行合法经营的农村流动性商贩,均免于工商登记和收取有关税费,极大地促进了民营、个体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收入占国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达到14%。
二是努力搞好劳务输出,实现劳动力县外转移。大力加强了劳务输出基础建设,坚持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 “六到位”,设立了**劳务合作办公室,在全县*处乡镇加强了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在县外建立了**个输出基地,形成了“上下相通、内外相连”的管理服务体系。认真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落实了外出务工“两证一卡”制度,对务工人员实行动态管理,依法为劳务人员争取调资、保险、工伤事故处理等方面的权益。特别是围绕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质量,充分利用县农广校、职教中心和乡镇农技校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切实加强了教育培训。去年以来,全县共投资*多万元对农村劳动力进行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阳光培训项目等技术培训,举办定向培训班*余个,涉及十几个热门专业,培训人员达*多人。
三是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就业环境。县里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意见》,建立健全了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外出务工农民,允许其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降低了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门槛,做到了“四取消四建立”,即: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工种限制,建立统一的就业制度;取消企业使用农村劳动力行政审批权,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就业体制;取消“临时工”、“农民工”身份和户口界限,建立规范的劳动合同制度,实行同工同酬;取消农民工子女入学借读办法,建立就近免费入学制度,与城镇居民子女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力。目前,我县先后精减就业审批项目11项,清 理就业收费项目20个。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开展基本养老保障扩面工作,把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职工和个体工商户逐步纳入养老保险统筹范围,解除了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
下步打算:进一步加大农民培训力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把更多的农民转移出去,不仅可以增加外出务工收入,而且可以增加在家务农农民对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占有量,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收入。今后,我们将转变服务观念,把加强农民培训,尽快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作为一项重要职能,依托新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村远程教育培训等项目的实施,切实组织好农民培训,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
第四篇:乡人民政府乡域经济调研汇报材料
乡人民政府乡域经济调研汇报材料
乡人民政府乡域经济调研汇报材料
一、现代农业型乡镇 三大产业蓬勃发展。蔬菜产业:全乡蔬菜种植面积已达0亩,其中核心区大棚蔬菜面积4000亩,已创建桃花、绿康两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在滁州龙蟠大道建立绿康公益性菜场一处,直销瓜果蔬菜。如今正在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将桃花蔬菜打造成长三角知名品牌”的要求,已与宁供集团和众彩集团签订长期供销协议,月供净菜100吨。瓜果产业:全乡瓜果面积发展到23000亩,其中油桃8000亩,瓜果15000亩,今年新增瓜果、桃树面积6000亩;仰山村被省农委确定为“一村一品”示范村,全村
80%的土地种植油桃,亩均纯收入5000-6000元。畜禽养殖业:充分利用长山片的大面积山场扩大畜禽养殖的范围、规模,全乡年出栏猪、牛、羊百头牲畜以上达30户,年出鸡、鸭、鹅万只禽产品以上达10户。成立三家规模以上养殖专业合作社,创建2家标准化示范养殖区,引领养殖户扩大养殖业规模。旅游业风生水起。利用长山林场、止马岭、东寺港水库;大港水库、屯仓水库上游;张山特色狗骨头饭店;蔬菜大棚种植区;经济果林示范区;生猪养殖示范区;水禽养殖示范区;312省道意农生态农业园;长山东升生态林业园等旅游资源,打造“四季美好张山”,开发以“春季赏花踏青、夏季品尝瓜果、秋季分享收获、冬季温室采摘”为主的一年四季特色旅游项目。以来先后成功举办了乡首届桃花节、乡首届采桃节,“中国滁州桃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旅游节,充分展示了张山生态农业的发展成果,提升了张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县内外引起广泛
关注。
林下经济正在崛起。近年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工程,全乡森林面积已发展到12700亩,其中国家保护公益林400亩、生态用材林5000亩、经济林7000亩、花卉和苗圃300亩,为发展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旅游”为主的林下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乡镇主要指标
乡镇农业总人口25039人,乡村从业人员13408人。
产业发展情况:全乡企业数44个,其中工业企业29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个,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截止6月底完成9354万元,截止7月底预计完成11084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截止7月完成3030万元。
财政收入:截止7月完成地税372万 学校数量:初级中学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所,完小5所,教学点3个。农民纯收入:10650元 特色养殖和种植情况:以蔬菜种植、瓜
果种植、畜禽养殖为主的三大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意农园和桃花蔬菜基地共新增养殖水面400亩,用于养殖无公害泥鳅、龙虾等。
三、主要发展思路和工作经验 发展思路: 围绕一个目标:增加农民收入。做好两篇文章:一抓常规农业,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二抓生态观光农业,建设美好乡村。提升三大产业:蔬菜种植业;林果种植业;禽畜养殖业。打造四季美好张山:春季赏花踏青;夏季品偿瓜果;秋季分享收获;冬季温室采摘。工作经验:
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发挥资源、地缘等优势,巩固提高现有的瓜果、棚室蔬菜产业。一是在坚持品种多元化的基础上,巩固提升传统品种,引进推广优良品种,积极打造特色品种,重点引进适合在我乡种植的、经济效益好的品种,目前正在推广种植10新品种;二是通过强化职能部门的技术服务,提
升全乡蔬菜生产水平,加大无害化、标准化生产的宣传和监管力度,加强生产过程监控和产品检测。三是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将桃花蔬菜打造成长三角知名品牌”的要求,重视打造产品形成品牌,重视包装产品宣传品牌,借助“桃花”、“徽来阳”两个蔬菜品牌,着力抓好蔬菜产品加工,打造优质高档的蔬菜品牌。
整合资源,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按照“产业化发展兴城镇建设,城镇建设促产业发展”的思路,乡加大投入,“借市兴城”,以集贸市场推动小城镇建设,由县二建公司投资7300万元的张山集贸市场项目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将彻底改善乡集镇面貌,对建设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布局合理、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小城镇,加快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科学规划,建设美好乡村
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文明和谐乡风美、兴业富民生活美、生态宜居村庄美”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网络建设,培育特色产业,将美好乡村建设同文明创建相结合,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乡村。重点突出桃花、苟滩、张山三个中心村建设;治理改造张郢、胡庄等10个自然村。
强力招商,推进工业化发展。
通过政策倾斜、市场建设、资金扶持、技术指导、信息服务等多项措施,在培育三友木业、华阳玻璃、安徽长石等乡域企业上规模的同时,利用资源优势,强力招商,引进的滁州石材制品项目已签订意向性协议,康健新型墙体材料项目和文辉混凝土项目已建成投产,由县二建公司投资7300万元的张山集贸市场项目已完成规划、立项、申报工作,“意农园”项目和石固山现代农业项目正在建设中。精心包装,打造一年四季特色旅游项目 以乡万亩桃花、瓜果、养殖基地、冬暖
式蔬菜大棚的特色产业和山水优势为依托,因地制宜开发旅游资源,打造一年四季特色旅游项目。春季赏花踏青:春季在千亩桃花盛开和万木变绿的季节,由政府牵头,举办桃花节、大型文艺演出、农产品展销等活动,积极与旅行社对接,打造“春季赏花踏青之旅”。夏季品尝瓜果:夏季在油桃、紫叶李、香瓜、西瓜、葡萄等上市季节,实行对外开放,通过举办“采桃节”,引导市民来果园、瓜园现场采摘瓜果。秋季分享收获:秋季在观赏东寺港、止马岭等自然风景的同时收获山芋、花生、板栗、草鸡蛋等特色农产品,并进行现场野炊。冬季温室采摘:在桃花蔬菜基地千亩冬暖式大棚内亲手采摘冬季西瓜、黄瓜、果品西红柿等特色反季节蔬菜。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经济总量偏小,乡本级财政收入薄弱,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任务艰巨;发展工业企业用地指标存在局限,难以形成产业链。
二是农业产业化步伐有待加快,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群众发展意识需要转变,增收渠道需进一步拓宽。
三是集镇配套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城镇化水平低,人气不旺,尚未形成集聚效应。
四是农村基础设施较薄弱,农村发展缺乏大的综合项目支撑。
五、要求和建议 整合资源,集中打造示范区,为美好乡村建设注入动力。乡人民政府 8月7日
第五篇:“乡域经济看变化”汇报材料
“乡域经济看变化”汇报材料
自XX年换届以来,新一届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和团结全乡人民,励精图治,奋力拼搏,各项工作均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稳定发展。
一、基本情况
1、财政收入
通过几年来乡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XX年以来,乡财政实现了持续稳定增长,XX年完成199万元财政收入,比XX年191万无增长%;XX年年完成万元,增长%;XX年完成万元,增长%;XX年可望达到500万元,财政收入提前实现届内翻一番的目标。
2、招商引资
紧扣发展第一要务,全力抓好招商引资,是本届乡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年来共引进项目9个,其中工业项目7个(外资项目1个),农业项目2个。招商引资实际进资共计8529万元,其中XX年2200万元,XX年年1765万元,XX年4564万元。武宁明珠彩印包装有限公司、武宁鸿达亚克力有限公司、武宁恒远贵金属有限公司、江西名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及科尔饰品、晶晶饰品等一批项目成功落户县工业园。为改善我乡税源结构,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集镇建设
集镇国土面积平方公里,现有住户462户,常住人口3810人。XX年以来,按照“围绕经济抓创建、抓好创建促经济”的原则和创建文明卫生平安集镇建设的要求,乡党委政府下狠招、出重拳整治环境卫生和秩序,并在此基础上投入资金800余万元进行集镇的美化、亮化、绿化、净化和功能设施完善工作,一是投入60万元修建和拓宽了新阳路、泉华至小学、中学至畜医站三条水泥路;二是投入近200万元接通集镇自来水;三是总投资120万元的车站和集贸市场正在建设,今年10月份可全部投入使用;四是投入150万元新建3/35kv集镇中型变电站;五是投入80余万元用于集镇的亮化、绿化、净化工程建设,80只环保垃圾桶,70盏新路灯和380棵新栽桂花树亮相街头。XX年又成立了环卫所和城管中队,专职维护集镇的卫生保洁和秩序管理,通过几年的努力,集镇街容街貌焕然一新,市场管理、车辆停放井然有序,对内对外形象明显提升。
4、新农村建设
XX年以来,我乡新农村建设在县委县政府和县委农工部的正确领导和精心指导下,共建设新农村建设点23个,其中省级点20个,市县共建点3个,XX年省级点5个,市县共建点2个。并且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我们采取“培育典型,扩大示范”的办法,以“基地+农户+千家万户”的形式,扶持大户,帮助小户,带动千家万户,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特色主导产业基地规模日益壮大,全乡现有油茶面积XX余亩,100条以上规模养猪场3个,存栏1100余头,200亩以上规模水面养殖基地3个,总面积达1500余亩,其中规模较大的有面积800余亩的油茶基地、年产10万筒的花园汝川食用菌基地、存栏800余头的华昌良种猪养殖场、面积200亩的新溪早熟梨果业基地、存栏200余头的花园黄羊养殖基地,面积1000余亩的花园村库湾水产养殖基地等。同时,在艺邦装饰公司的引导扶持下,横路籍人士创办的装饰行业遍布全国各地,装饰业已逐步成为横路人民致富奔小康的主阵地。
5、为民办实事
多渠道争资争项,全力为民办实事一直是本届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XX年以来,共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不断改善交通、水利、文教卫生和集镇等基础设施建设,一大批惠民、利民工程逐年建成。全乡全部行政村和85%以上的组通上了水泥路或柏油路,90%以上的病险水利工程得到了除险加固。比较突出的工程有:投资140万元的新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资30万元的栋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资200余万元的集镇自来水工程,投资200余万元的上富石化希望小学、株林片区小学和新溪小学建设,投资20余万元新建的乡卫生院住院部,投资60余万元新建的乡文化大楼及投资近50万元建设的各村新型合作医疗站等等。
6、农村交通建设
农村交通建设一直是本届乡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工作的重头戏。换届以来,乡党委政府每年都把交通建设列入工作计划,通过《政府工作报告》向全乡人民承诺。农村交通建设几年来共投入资金近XX万元,全乡共11个行政村全部通上水泥路或柏油路,104个村民小组组组通公路,其中88个村民小组通上了水泥路或柏油路,占总村民小组数的85%,XX年以来,全乡共修建水泥路64公里,改造砂石路44公里,修建大小桥梁10座。全乡交通条件大为改善。
7、社会安全稳定
完善综治目标工作责任制,切实维护社会安全稳定。XX年以来,我们始终把农村社会安全稳定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切实抓好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安全生产定期检查,积极开展领导定期接访和班子“入户听诉”活动,认真抓好治安防控、信息联动和建立处置重大突发事件机制的落实,把安全隐患和上访苗头化解在萌芽状态。几年来,全乡未发生重大恶性安全生产事故,无重大恶性刑事、治安案件和群体性上访事件发生,全乡社会平安稳定,群众安居乐业。
二、看点简介
1、横路村油茶基地
横路村油茶基地是横路村村民刘道洋创办的,分洞门和横路两处,总面积800余亩,洞门油茶基地于XX年建设,面积300余亩,横路油茶基地于XX年底投资创建,面积500余亩,投入40余万元,基地山场采取租赁承包和拍买方式,分别由承包人按100元/亩和1000元/亩租赁或买断,承包期为30年,30年后按产量2:8比例分成。XX年建设的油茶基地去年已挂果采收,并成功申报省无公害绿色食品品牌,XX年建设的500亩油茶基地全部采用机械化作业,现已全部栽植完毕,且长势良好。“乡域经济看变化”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