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解决三农问题

时间:2019-05-14 09:14: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解决三农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解决三农问题》。

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解决三农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巨大优势

湖南农业大学2013级教育学2班第2研究性学习小组 小组成员姓名:唐兴 苏振华 刘婷 张玉清 高嘉悦

一、选题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鲜明的优越性,是确保我们实现未来发展宏伟目标的根本保证。

农业、农村、农民(以下简称“三农”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作为湖南农业大学的学生,我们非常关注“三农”问题。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国农民数量多,解决规模大;二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积攒时间长,解决难度大;三是中国城市政策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比较效益短时间内凸显,解决方法复杂。从今后长期的发展看,农业和农村的稳定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是一项既重大又紧迫的任务。

对上述种种困难和挑战,可见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我们要认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巨大优势继续运用到我国农业、农民、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之中,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们普遍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过河的桥或船,发挥其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巨大优势,从而探索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途径。以下是一些学者的观点:

王雅鹏(2012)我过正处于社会转型暑期时期,农业最主要的目标任务是保障农民的收入不断增长,为此必须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走合理布局,区域协同发展和集约化经营之路,以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刘茂松(2007)社会工业化发展的重大价值,在于它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能彻底地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聚集,实现农村

城市化从而解决农村问题,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综合素质。

温铁军(2013)从制度比较的视角,将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举措与印度进行对比,认为同样是人口大国,印度因为没有通过集体化形成农业规模经营,从而无法快速实现工业化,相对于印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道路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具有明显优势。

杨梅枝(2008)认为如果“三农”问题解决不好,工业化、城镇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将难以持续进行。党中央从全局出发,针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新形势、新任务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农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突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

苏明(2008)认为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我们加大了对“三农”投入的倾斜力度,建立了规范的支农资金管理机制,进一步深化了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了城乡统一的现代税收制度,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势的体现。

当前,理论工作者和政府机构人员虽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优势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探讨,但还不够系统和缺乏足够解释力,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继续努力对这个问题作出更具说服力的解读。

三、研究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巨大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土地经营制度在解决农业生产问题上具有巨大优势

长期小农经济下以家庭为单位的中国社会,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土地问题,农业的核心也是土地。1970年代末的农村改革从恢复家庭在农业生产的地位开始,采取包工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形式的农业承包制。其中,包干到户是最受农民欢迎的承包制形式,后来也成为新时期全国土地承包的基本形式。它的基本做法是: “交够了国家的,留足了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那么,农民为什么最欢迎“包干到户”这种形式?或者说,家庭经营对于发展农业生产到底有什么优势呢? 1.家庭经营适应农业的基本特点,在农业生产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与“人民公社化”相比较,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上才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小农家庭是一个集生产、消费、教育、抚养于一体的社会基本经济细胞,土地是这个细胞的经济命脉,男耕女织是它的基本经济结构,它具有持久的稳定性、分工的自然性、决策的灵活性和权威性,这些使家庭经营具有其他经营形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实践证明,家庭承包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00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0574亿斤,比1949年增长3.7倍,比1978年增长70%,创造了用占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的奇迹。2014年全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实现十一连增,总产量达到12142亿斤,比2013年增加103亿斤。据测算,各项农村改革对1978~1984年的农村产出增长贡献率总和为48.64%,其中,承包经营制的贡献为46.89%,可谓是贡献显著。①

2.“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适应农民对均平的执着追求,在发展集体经济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1970 年代末开始的农村改革依然吸纳了社会主义的新传统因素,这即是对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形式的坚持。农村改革实行了所谓“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只有土地的集体所有,才可能发挥引导农民再组织化,即发展集体经济的作用。

当前,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两条道路:

(1)以某些“明星县市”(如浙江温州、福建石狮、广东东莞等)为代表的走个体、私营经济道路的模式,通过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间接使集体经济组织有充足的资金、技术和物资来组织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现代化发展,集体经济组织在引导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中起到积极作用。

(2)以某些“明星村镇”(如江苏华西村、河南南街村、深圳南岭村、浙江滕头村等)为代表的走集体经济道路的模式,通过在二、三产业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或企业集团积累资金,直接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村建设、农民富裕以及农业现代化。

(二)土地承包合同和村民自治制度在解决农村治理问题上具有巨大优势

在新的“三农”问题视野中,中国农村问题的实质是治理问题。

①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4 年版,第 95 页。

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乡政府的职能是“制定本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对各级经济组织和农户下达国家规定的生产计划和销售任务,监督各级经济组织和农户执行与国家签订的经济合同”等。①而所谓“生产计划和销售任务”都是通过经济合同来体现的。土地承包合同就如同集体化时期的口粮和工分分配一样,成为地方政府和乡村干部在人民公社解体后对农民进行治理的一个枢纽和杠杆。不仅如此,国家、政府、干部往往还通过土地承包这个关节将种种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治理目标加载到农民的头上。对政府和干部来说,承包合同成为他们手中力臂最长的一个杠杆。通过这个杠杆,计划生育、农田基建、农业补贴、修桥修路这些通常难以实现的目标,往往都是通过这种间接而省力的方式去达到。因此,土地承包合同就成为种种复杂的权力关系的一个集结。②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的村民自治制度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使农民的民主权利得到了充分的行使,农民的基本意愿得到了更好的保障,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又一伟大创造,是中国几千年来未曾有过的草根民主实践,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标志。

(三)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制度安排在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上具有巨大优势

在新的“三农”问题视野中,中国农民问题的重点是农民增收问题。

为了长期地、可持续地增加农民收入,我国采取的最主要的办法是:通过转移农村劳动力来克服农产品收入弹性低、价格弹性低的特性对农民增产增收的限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顺应时代潮流,科学制定了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战略,充分体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优势。具体来看:

第一阶段,1978~1991年,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 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 220-222 页。② 赵晓力:《通过合同的治理》,《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产出大幅增加。大力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形成了“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城乡之间公民迁徙初步放开,城乡二元结构出现松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城乡关系得到了改善,城乡二元分割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第二阶段,1992~2000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乡镇企业转移为主渠道逐步向建立要素市场、加速城镇化、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治理生态环境等多渠道转移,形成了“离土又离乡”的转移模式。这一时期,户籍政策得到放开和放松,打破了禁止农民迁徙城市的坚冰,初步形成了城乡互动的良好机制,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顺畅。

第三阶段,2000年以后,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市场体系的初步完善和加入世贸组织,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有序转移,国家取消了就业上的城乡分离的用工制度,建立了公平竞争、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初步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同等享受劳动报酬、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待遇;改善农民工劳动生产条件,保障劳动生产安全,扩大农民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覆盖面;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

四、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研究设想

(一)研究存在的问题

1、多理论分析,少实证研究

本研究主要基于马列主义普遍原理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现实性、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适合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正确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优势进行理论分析。缺少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成就的数据资料的支撑,未能开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优势的实证研究。

2、因果关系的论证不很充分

本研究没能明确的定义“优势”的概念和范围,缺乏明确的标准,无法准确连接“道路”、“优势”、“成就”这三个部分,使之关系模糊,在论证过程中对“道路”、“优势”、“成就”的前后因果关系难以把握。

3、对“优势”的总结不很全面

历任中共领导人在带领人民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所形成的“优势”涉及多方面,包括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思想、制度体制、战略路线、政策措施等。本研究对这些方面方面形成的具体“优势”的挖掘、整理、研究还不够全面。

(二)下一步研究设想

1、根据中共领导人执政时期的更迭,系统研究各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优势

分执政时期,对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各个中共领导人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优势进行系统研究。

2、从不同维度,分析历任中共领导人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根据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结构,可从以下几个维度研究历任中共领导人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一是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二是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三是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四是围绕增添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五是围绕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3、按照“道路→优势→成就”的路径,对三者的因果关系进行科学论证

将“道路”具体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它“中共指导思想”;将“优势”具体化为“理论思想、制度体制、战略路线、政策措施”;将“成就”具体化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发展速度与水平”。运用数据、案例,科学论证“道路→优势 →成就”之间的因果关系。

4、在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比较中,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优势

开展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比较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优势。

五、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体会收获

一、促进了我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我们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解决“三农”问题中显现出的巨大优势。我们懂得了“三农”问题解决得

好不好事关中国“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和现代化建设的最终实现。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出路在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同时,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提高了我们的理论、制度等方面的觉悟,进而帮助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伟大信仰、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并坚决抵制其对大学生的消极行为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态度。

在这一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实践学习的重要。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我们的创新精神,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使我们尝试到了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客观问题的快乐。

三、注重细节,不断提高提高研究能力。

“细节决定成败”,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细致的检查了每一个研究的关键点,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改变粗心的毛病,相互帮助寻找其他组员在研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一起改正,精益求精。

四、培养了我们的团队精神,合作至上。

研究性学习需要大家的协同合作。大家在分工的基础上共同合作,互相帮助,用较短的时间比较完美的完成了本次的研究。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加深了同学间的合作交流,培养了我们的执行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五、提高了我们的研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使我们大学生在课堂外学到更多的知识,对提高我们的探索能力有极大的帮助。也培养了我们认真负责、科学严密勇于探索、不折不挠的学习态度和其它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

六、加强学习,不断提升学习者的执行能力。

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提升效能,提高执行力,就是要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研究上要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认真细致的做好做实各项工作,以较高的水平投身到科学研究的工作中来,以自已的实际行动践行提高执行力的要求。

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依据这个表述,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一是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我们推进事业发展、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的关键,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奋力开拓的。党的领导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政治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二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及制度问题。“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看,抓住了这个中心,就抓住了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内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性的保证;另一个基本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旺盛的生命力。苏东剧变的沉痛教训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表明,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壮大的动力。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能够发展社会主义。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国家所走的道路,首先是社会制度问题,也就是坚持哪一种社会制度。社会制度包括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它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方面,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在文化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以它为依托,促进中国的发展,同时又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三是发展方向。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线。问题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我们党通过长期探索,对发展内涵的认识不断拓宽和深化,从两个文明建设到三个文明建设,特别是在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它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更加深化了。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是一个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历经艰辛探索而逐步开辟出来的,是一条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和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理想信念。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复杂局面,无论遇到什么风险考验,我们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篇: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热情;才能凝聚党心民心,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但它与民主社会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它在本质上与民主社会主义有着根本性区别。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又在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客观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之,民主社会主义却由信奉马克思主义,逐步变为把世界观中立、指导思想多元化奉为自己的思想纲领。它时而把马克思主义同宗教原则等并列为自己的信仰基础,时而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原则,时而强调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评精神。但无论怎样变来变去,其指导思想都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完全从自己的纲领中排除了出去。民主社会主义是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唯一的指导思想,主张世界观、指导思想对话,提倡指导思想的多样性,这是从理论层面的一种区别。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基本经济制度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就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以质与量都占优势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对于强国富民和建设社会主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尽管由于目前中国生产力不发达,还不能实现完全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在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同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只有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财富和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才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良性发展。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在不改变生产资料、资产阶级私有制的条件下加以实现,他们认为生产资料主体结构并不是衡量社会性质的一种根本性标准,他们主张在维持私有制这种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实行国有企业、私有企业和其他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制度,并维护以按资分配为主体的财务分配制度。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搞多党制,不搞三权分立。而民主社会主义已经否定了党的相对性,他们宣称他们的党是具有不同信仰、具有不同思想的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们反对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主张构建一种资产阶级多党轮流执政的国体,他们反对民主集中制,主张在党内实行无条件的民主原则。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努力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达到最终共同富裕的目标。民主社会主义已经抛弃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抛弃了共产主义的远大奋斗目标,他们提出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为社会公正、自由民主、世界和平而为之奋斗,他们认为资产阶级之所以存在弊端并不在于这个制度本身,而在于人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因此,他们要求按照理论自由、民主、公正的原则对社会进行改革。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改良主义,从总体上说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立足于国情,又顺应时代潮流,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正确之路,从总体来说,民主社会主义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是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从总体来讲,它既不符合中国历史,也不符合现实的中国国情。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唯一道路,中国要坚定这个信念,要坚持这个理论,要坚持走这条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既深刻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又充分吸收和借鉴了人类文明包括民主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但是这种吸收和借鉴,决不是照抄照搬。民主社会主义在某些方面如在提倡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这决不是说我们所走的道路就是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民主社会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国情。

第四篇:思想汇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今年的两会对于我而言格外的不同,因为这是在我成为入党积极分子时举行的。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帮助,我在思想上不断进步,政治理论学习也有所积淀,这次我积极的关注两会的最新动向,我为我国在政治民主的道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感到欣喜。

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高瞻远瞩,立意深远,主题突出,内涵丰富,论述精辟,集中了全党的智慧,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大会的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引起了我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极大兴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它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它把“改变世界”、使“世界革命化”视为根本任务,它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不断发展的哲学。马克思把生产力视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这样一来,科学社会主义本身就有着要摒弃一切脱离实际的主观和唯心的任何成分的要求。任何脱离实际的成分都不会在这样的社会主义中找到生存的空间。第二,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绝非贫穷、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第三,科学社会主义以人民为物质实现的力量源泉,以工人阶级为其阶级基础,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者。第四,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形成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条件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第五,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断完善的社会,而绝非一成不变的。第六,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追求民主与法制。

任何先进的理论,如不结合实际情况考虑问题的话都只是些空洞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九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基本经验和总结,它结合了我国的具体发展情况和基本国情,是全党和各族人民的旗帜和方向,带领和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展开、来深化的。并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中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也逐步提升。无数的事实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形式。这一组织和制度形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既继承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又适应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既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又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自建立以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进一步认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与西方议会的本质区别,充分认识人大和“一府两院”的关系与西方国家国家机关间关系的本质区别,充分认识人大代表与西方议员的本质区别。在新的形势下,加强人大各项工作,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要充分认识到这一制度的基本原则、本质属性和历史沿革,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我们要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翻开中国近代史,这是一部血迹斑斑的民族奋斗史。无数志士仁人为了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上下求索,也曾虔诚地请教过资本主义,实践证明,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来到中国,不是为了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来发展它们自己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历来中国革命的失败,都是被帝国主义绞杀的,无数革命的先烈,为此而抱终天之恨。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在当代,我们搞现代化建设,仍然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舟曲泥石到汶川地震,从金融危机到最近的云南地震,每一次中国共产党都与我们同在,每一次社会主义社会都在实践中证明着它的正确性。从1978年以来的近30年中,中国经济的年增长率保持在9%以上,是近代以来最长的繁荣期;贫困线的提高,越来越多群众的脱贫;城乡居民幸福感的提高,一次又一次,社会主义用事实来告诉我们——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作为一名曾经遭受地震威胁,感受到党社会温暖的大学生,我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性,坚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我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选择的正确的道路,我们需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在不断的实践中加强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贡献。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需要学会思考,不断学习,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时刻牢记党的性质,认清当今形势,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样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复兴中华的伟大责任。请党组织考验我,给予我批评与帮助。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读后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体会

在听过江老师所主讲的《中特》两堂讲座后,使自己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原本存之于脑海之中零零散散的应试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行状况有了第一次的结合。原本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民生问题,其实背后都有着特定的体制根源。老师通过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着重讲解了社会主义发展历史和民主社会主义(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因此,本文也从这两方面入手,谈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第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发展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时期,科学社会主义时期,苏联单独搞社会主义时期和二战后、苏联解体时社会主义改改停停时期等时期。每个时期的出现和消亡都有其一定的社会背景。首先是空想社会主义时期,随着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的出版,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太阳城》和《基督城》也是同时期的作品。然而这三部作品都是通过描绘一个不存在于现实生活的理想生活城邦,由于只看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没有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基本矛盾所以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其次是科学社会主义时期,随着空想社会主义的逐渐没落,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通过积极地批判黑格尔、费尔巴哈、斯密、李嘉图、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理论家的思想,并在吸收他们的合理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对资本主义现实进行无情的批判,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采取了谨慎严肃的态度。他们一贯反对“教条式地预测未来”,反复强调要“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然后是苏联单独搞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应该最先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出现,而列宁则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在资本主义最薄弱的环节上实现。通过从1921年到1946年的列宁新经济政策,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国家后,迅速的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强国。成功的度过了一次波及范围广,影响深远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第一次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而后的斯大林却由于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缺乏科学的认识,推行纯之又纯的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最后便是社会主义改改停停时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经济体制,民族矛盾等各种问题逐渐积累最后爆发,俗称“东欧剧变”。苏联由于推行完全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当时的国家平均生产力水平不协调。经济体制逐渐僵化,最终解体。随后的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其中也犯过“极左”的错误如人民公社和大跃进活动。幸之,后来又逐渐改正过来。

总的来说,差别、贫富和社会分化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财富增加的结果,因而总体说来是社会的进步;但同时又包含着退步,出现了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社会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统一体,这是人类告别野蛮时代进入文明门槛社会存在河发展的形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着眼点是前者,这是唯物史观的基石;过分强调后者的是空想社会主义流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基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世界社会主义活动低谷时期,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改革道路。党的十三大,鉴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确定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准确定位。随后为了大力发展生产力,开始允许一些市场经济介入进来,形成了一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格局。在生产力逐渐发展起来之后,我国开始了加强对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开始走向了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由于是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所以我国现行的经济运行中还可以看到许多行政过度干预经济、官僚等级制度的影子,这些封建弊端严重的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是我国在探寻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所遗留的历史问题。必须加以重视,逐渐解决。

第二方面便是民主社会主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思潮曾经在国际上形成了一个极富影响力的民主社会主义组织。然而随着二战的爆发,各国的综合国力发生剧烈改变,民主社会主义势力逐渐没落。因而在现今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由民主党派执政的国家少之又少。从民主社会主义的纲领中不乏找到与共产主义纲领的相同之处,但本质上还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改良方式。在一些小国家或许可以结合本国国情获得很好的发展,但是对于我国完全照搬其方式是极为不妥的。民主社会主义实行的不错的有北欧一些小国家和以色列。其中以色列建立的基布兹,更是号称现代的 “乌托邦”。

基布兹在希伯莱文中是聚居、群体之意,现在是以色列独具一格的一种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按需分配、人人平等、民主管理等原则为基础, 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各种功能于一身的社会自治组织的代名词。其中的成员主要是犹太人,这是这个组织能够得到成功的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犹太人的波折起伏的历史经历成就了犹太人追求平等的思想。在这一群体中,他们主张自己劳动, 自力更生的精神。反对雇主,反对剥削和压迫,追求政治上、经济上以及两性关系上人人平等;加之犹太人出色的经济头脑使基布兹这个组织的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使小范围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能够实行完全公有制生产。

以色列的“基布兹”组织在生产、经营以及管理等方面的高效率方式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许多借鉴意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然而其实行的生产所有制却不适合我国的国情,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地域辽阔社会情况复杂的大国,完全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并不适合我国的发展,且已有前车之鉴。我国国情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关系大多数人民的福祉,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的任何政策不能脱离这个国情。如果在中国搞那种模式,势必大大放慢经济发展速度,甚至会坐失发展良机,扰乱发展战略,导致社会发展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甚至导致政治的动荡和国家的瓦解。即使我们提出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改善民生、增加社会福利等政策,扩大民主在社会体制中点影响。目的也是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其着眼点是最广大人民,其实现途径是共同富裕。

下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解决三农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解决三农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思想汇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思想汇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敬爱的党组织: 打开中国共产党90年这部历尽沧桑而愈加凝重的历史画卷,透过从1921年党的成立到2012年建党91周年党和人民用生命和鲜血“书......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08安全工程 王洁萱 200830060391 [摘要]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运用于新的实践,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含义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含义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看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看法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文明,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优秀的民族。在人类有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史” 第一个阶段,历史转折时期,是酝酿和准备阶段,从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9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转折,确立......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5篇材料)

    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众所周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自邓小平同志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十三......

    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决定着国家的发展走向,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

    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曾不断摸索、尝试着走各种道路:太平天国时农民阶级具有历史局限性,地主阶级洋务运动自救失败 ,戊戌维新运动夭折,君主立宪不可行。因此又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