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热点问题与大学生良好品德养成论文
论文题目:社会热点事件与大学生品德养成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一些行为准则,频频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也引发我们对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思考,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品德。
关键词:社会公德 大学生品德 时事热点
一、引言:
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变化,大到国家的立法执行,小到市民的日常生活,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缺陷,都还需要完善。社会热点事件频发,人们的慷慨激昂似要与现实搏斗到底,也就出现了更多的社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在议论纷纷的热点事件面前起正确的带头作用,同时尽我们所能去帮助他人。
二、正文:
1、“女子遇袭事件”
前段时间的“女子酒店遇袭”事件可谓是闹得沸沸扬扬,一时间人心惶惶,尤其是女性认为生命安全无法保障,而酒店给出的回应却被该女子指出“希望修改公告中不实之处”。网友们看到这则声明时,也是各抒己见议论纷纷。
而在议论中,竟然有所谓大男子主义的网友认为,“女孩被劫持是女孩的错,女孩就不要穿的太性感,不要独自出门,不要独自住酒店,衣着暴露被骚扰是活该„„”该热点事件竟演变成不去呼吁男人别犯罪,竟呼吁让女孩别出门,别穿性感,别独自外出„这竟然成了女性的错!最离谱的是,竟然还有不少人认同这个观点。
按照这样的言论发展趋势,大概不久就会出现“以后女性就不要出现在大街上”这样的话语。可这样就安全了吗,在家里也会有小偷会遇劫,不出门就阻挡了所有的潜在危险因素吗,那到了那时候女性又该怎么办。这个社会所有的人都要求女性自救,却没有给女性提供自救的通道。这个社会所有的人都在指责这样不良的事件发生,却没有想过该如何防止类似的事件再出现。
这个冷漠的社会需要改变,而改变需要我们这群大学生。所以,我们大学生应该担任起这样的社会责任,提升群体思想政治素养的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尤其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加强道德修养,“从自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精心地培育自己心中开始萌发的社会主义道德幼芽,使之长成精神文明的参天大树。小善的积累,可以强化我们从善的观念和意志,可以形成美好的道德感情和行为习惯,同时也应向社会各界宣扬美好品德。
2、“年轻人拒不让座生病老伯”
一位老伯在公交车上非常有礼貌地请旁边的年轻人让座给他,结果那个年轻人反问为什么要让座,阿伯对年轻人说自己生着病要赶去医院挂盐水。按照正常情况,那个年轻人应该会让座了,结果他还是不让,当班司机实在看不过眼,就开了车上的广播,请大家为有需要的人让座。其后,和年轻人隔了一个座位的乘客把座让给阿伯,阿伯在坐下来之前,对那个年轻人说:“我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意思就是说,你将来也会老,也会碰到需要别人让座的时候。
年轻人拒不让座的行为让人唏嘘,有网友认为现在的教育太强调应试教育,忽略了道德教育,社会和学校应该为此负责。更多的网友希望能够唤起社会尊老护幼的爱心,适时向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但社会上的确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就是有的老人将让座变成了一种自己应该享受的特权,明明自己没有必要坐下来,也非得要求别人让座不可,别人不肯让座,就实行道德绑架认为是对方的过错。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具备良好的品德,努力学习道德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使道德观念真正深入到内心深处,同时学习文化知识,引起自己内心的思想反省,培养自己的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使得让座此类的行为是出自内心而并不是被道德所捆绑。其次,我们应重视修养中的“内省”功夫,即对自己的内心的省视,要经常在内心省察自己的言行,对照道德标准,坚持正确的,并及时改正错误。
三、结语:
针对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大学生应秉持良好的品德,谨慎从事,严格要求自己,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发挥道德影响内心信念的作用,为建设更美好的社会而奋斗。
第二篇:论大学生良好个人品德的养成
论大学生良好个人品德的养成
(河南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1191)
摘要:如今经济发展的非常迅速但在素质教育上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存在很大的问题,针对当下很多大学生存在的不好的习惯和个人行为论证个人品德的重要性及如何去提高自身品德修养。
关键词:大学生、个人品德、重要性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道德学习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时期,是养成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之一,我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关系到我们国家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在大学期间重视良好个人品德的养成至关重要。
一、大学生在个人品德方面的种种不良表现
虽说我进入大学的时间不长但在大学的这段时间里我也看到了大学生整体素质如何,有很多大学生在个人小的方面上的品德修养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在我个人看来存在以下的问题。
1.公德缺失。
公德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最起码的道德品质,但有些大学生的表现却让人大失所望,课堂上毫无顾虑地接打手机、交头接耳、图书馆里大声喧哗、损坏资料;校园里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2.平时习惯不好。
叶圣陶先生在关于教育的论述中指出:“我们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强越好。”这些教育观点至今读来仍然十分具有启示,其实说白了习惯的养成就是个人品德素质的养成面对对于当今社会下的学生必须从抓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入手,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需要,是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的需要。
3.学风失真。
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求真务实是大学生应具有的品德,然而有些大学生却学习松懈、不思进取、投击取巧。具体表现为上课缺席、作业抄袭、论文在网上搜索抄写。对于平时的学习脑子里只有只要不挂科就一切没问题的念头
4.从众心理,侥幸心理。
看到他人的不文明的行为时,通常最先注意到这种不文明的行为带来的方便而不是这种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在“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下,自己也跟着做出同样的不文明的行为。认为“别人可以这么做,我怎么不可以这么做”,从而不知不觉中自己的个人品德修养就下降了好多。
5.自身抑制力差。
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抵制不了诱惑。看见别人疯狂的追求什么自己不管自身的条件也不问追求的东西好坏也去疯狂的追求。看见有翘课的同学自己也学着翘课,看见室友在宿舍睡觉自己也不去追求梦想了也在宿舍睡大觉等等都在反应着自身抑制力差这一现象。
二、大学生要努力养成良好个人品德
现代遗传学家指出,进化的最好的方法是学会在从事于必须做的事情中获得乐趣。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个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也就是好的个人品德对一个人成长与成功是多么的重要,作为一名受到高等教育的我们更应该在平时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塑造出个人美好的品德。对于以上我在平时看见的这些不好的行为表现上课迟到,浪费粮食、考试作弊、抄袭论文、语言污秽、出口成脏、衣着不整、破坏公物等都在显示着很不好的个人习惯,很低的个人素质。,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的思想学习来改变自己在个人品德修养上的不好的一些问题。
1.良好道德的修养成离不开知识。
一般说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位于社会的较高层次,这是因为良好品德的养成离不开知识。无论社会整体道德的进步,还是个人道德品质的升华,都同科学文化知识水平联系在一起。人的知识越丰富,对养成个人良好品德的理解就越深刻,辨别善恶的能力就越强。我们常常看到,勇敢、诚实、正直、无私的美德总是与知识相联系,而粗野、虚伪、自私又常和愚昧分不开。知识是文明发展、道德进
步的基础,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所以大学生要具备良好的品德就必须努力学习道德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使道德观念真正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深处,同时学习文化知识,引起自己的内心的思想反省,培养自己的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
2.学会尊重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意欲,尽施与人。在做一些有干扰的事时,想一想他人的感受,你在上课中打电话、随便说话、做一些小动作,你就敢肯定没有影响到旁边的同学了吗!假如你在认真学习时有这样人干扰你,你会怎么想呢?人就要学会将心比心,大学生更要学会将心比心从对别人的尊重、理解、帮助、关怀、爱护、谅解中,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理解、帮助、关怀、爱护、谅解;从对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得人生的快乐,从和别人融洽和谐的相处中感受人生的幸福。同龄人是最容易产生摩擦的,在与同学交往中难免会发生一些,磨擦、纠纷、争执、矛盾。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面对不同的问题,解决得当会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增长同学间交往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但处理不当,小则会让同学之间感情疏远,大则导致事情的恶化产生不良的后果。
3.学会求实、守信。
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的是靠学习来实现,有的是早早的辍学靠自己的双手打拼创业来实现等等。我想说既然我们选择了读大学,那就得沿着学习然后实现理想这条路走下去。上课抱着手机玩不听课,课下又不看书不做老师布置的作业试问你这是求实吗?借同学的作业抄,老师布置的论文你在网上搜索相关的文章抄写,你难道不清楚是在欺骗老师吗?求实守信是我们求知和生活中最基本的个人品德,没有这些基本品德素养我们何谈理想,也对不起“大学生”这三个字。
4.学会正确对待从众心理。
当代大学生很多存在从众心理,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我们还不够成熟,虽说大学是半个社会但毕竟跟社会的差别还很大,所以我们有着正确的从众观、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尤其重要。我们遇事和看待问题时,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又要有着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能够正确高效的处理好事情。培养出这样的素质能力我认为首先我们都应该具备自信心,不要认为自己不行。老
师布置的作业你没有思考怎么就认为自己不行了呢。别人在网上抄自己也要在网上抄吗,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来。即使做的不好,但也是自己亲手做的,这就是很大的进步。其次就是我们每个大学生都该有着自己的目标。如果自己的目标不确定就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当大家都去走捷径的时候那这条路就不是捷径了,一味的从众会失去自己的特色,最后在喧哗和骚动中麻木自己。
5.学会抵制社会的不良风气。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文化、法律方面未能赶上经济发展的速度,使在追求经济的同时产生的负面的影响不断扩大,冲击着校园建设,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现在人们片面地把利益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功利性较强,忽视其他方面的建设。而且如今的社会诚信缺失、社会冷漠、社会道德的下滑等等不良社会现象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同时由于开放的原因,大量外国文化不断渗入校园,在带来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庸俗、粗劣、腐败的文化,使得大学生在中外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中面临很多矛盾,影响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从而影响了大学生个人品德的养成。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大学生这个群体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学风个人素质等的高低对社会风气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在各个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对待社会的各个不良的风气我们应该学会去主动抵制,社会浮躁我们不能浮躁不然整天浮躁静不下心来,那自己不但在本专业上学到的知识不怎么样而且自己的个人修养心理健康也可能会处于较低的水平或者亚健康。
最后我想对所有的大学生说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好的习惯影响到自己的个人素质从而在求职或者工作的生涯中竞争不过别人。对于一些招聘会上的事件我们或多或少的都了解点。比如一个大公司在招聘人员时不单单是看你的学历,在众多的应聘者中只有一个应聘者把门旁边的倒在地上的拖把扶了起来,结果老板就直接用了这个扶拖把的人,其他的人连简历都没仔细看直接就让回去了。而最后才知道那个拖把是招聘者故意放倒在那的。可见当今看中的人才不光是知识丰富的人,而更偏重素质高尚的人。个人品德的养成就是从生活中的小习惯养成的,在平时生活中一定要注重个人好的习惯的养成。大学生就要做出来大学生的风采,只有大家都去注重个人素质时我们的校园才能营造出一种素质美的氛围。做
个有修养有见解有思想的人这才能对得起“大学生”这个代名词。请记住这个社会需要的是个人品德高的大学生,个人品德的修养对我们真的很重要,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M]
第三篇:品德与社会论文专题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抚宁县台营镇麻姑营小学
王宏丽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由于在某些程度上受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很多思想品德课堂始终笼罩在传统讲授式、灌输式的阴影下,可谓是“穿着新鞋子,走着老路子”,课堂教学缺少生气, 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影响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总的说来,在课堂上,师生做了很多的“无效劳动”。那么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把来自学生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因为德育不仅仅在课堂上,它还蕴藏在多彩多姿的生活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你我同行”安排了三个教学板块,分别是“男生和女生”、“朋友之间”、“学会和谐相处”。如果老师教学时单纯的依据教材的内容教学,虽然会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但是肯定不会更深层次的触动学生的心灵,因为这些内容都不是他所经历的。所以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总是把班级里面发生的真实的事情融进去。比如说:在教学“朋友之间”这一内容时,我就把班里面一部分人为了拉拢人,经常给别人买吃的东西,用的文具,甚至替别的同学写作业等等不良的做法这一事实,搬到了课堂上,让同学们谈谈对此事的看法。让他们讨论“靠上面的做法,换来的朋友值得吗?这样做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吗?„„”通过讨论学生意识到这样做法是错误的,也不可能交到真正的朋友,还助长了歪风邪气。我顺势还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可以交到真正的朋友”这一话题,学生们说的都非常好,整堂课在学生用心思索中,积极探讨中结束了。
在教学“学会和谐相处”这一内容时,我巧妙的把班级学生打架事件,编排成了小品,学生在表演中,在观看中,在解决矛盾中,深刻的体会到了如何做到与人和谐相处,发生矛盾时自己应该怎样处理,避免了空洞的说教。
生活是个大舞台,我们的教育最终要服务于社会,造福于社会,那么就离不开真实的生活,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的老师,更应该关注我们生活的社会,我们学生的生活,只有这样你的课堂才是鲜活的,才是受学生欢迎的,才会产生强大的教育效应。
二、把《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有机结合起来。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就必须把它和其他的课程结
合起来。比如在教学“人类的家园”这一单元时,就可以把它和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的地球”结合起来,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加深了对这一内容的理解,从而为了自己的家园,自觉的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在教学“我爱祖国山和水”、“我们都是中华儿女”这些内容时,各个班级以此内容开展了“我爱自己的祖国”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感受到我们祖国的伟大,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品德教学还可以与语文、美术、音乐各个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课堂上采用多样灵活的教学途径,促使学生主动获取、主动发展。
《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显示其主观能动性,他有优点要展示,有想法要表述,有问题要暴露,他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反复认识自己,修正自己,使自己得到发展。
(1)注重指导,使活动能顺利操作。
对学生的指导,要从活动方法、活动要求、活动过程的组织等方面进行,使学生先学会操作,再从操作的过程中学会知识,逐步形成能力。“小组学习”是我们常用的活动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学会了合作探讨,培养了一种集体精神。但是,如果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不巡视、不深入、不启发,只是在等待一段时间后要求结果,那么,这种活动就流于形式了。所以,活动前要有明确的要求,活动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有选择地加入到小组学习中,收集学生活动的情况,对于不会的、偏离方向的,及时启发引导.学生的活动中,老师不是旁观者,或者说不介入,而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参加到活动中去,做好指导。
(2)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
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
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不同的教学形式。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有切身体会的内容,适宜表演活动;一些社会事例,则更多的侧重于搜集采访和交流活动。例如六年级《品德于社会》中“再见,我的小学生活”学习单元,在该单元的教学中,我采取了“采访搜集+交流”的活动形式,大大的开阔了的学生的视野。
2、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学生逐步提出较高的要求,加强意志、情感、动机等的培养,不仅给学生提供外显的直观活动,更要注意思维层次方面的活动的开展,如开展尝试活动、整理活动、探究活动、辨析活动、自学活动等。
(3)反馈信息,及时整理活动安排。
在活动教学的探究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是活动的过程中,也会反映出意料之外的情况。及时调整,是积极的应变方式。分析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我常反省其中的原因。如果是多数学生的共同问题,那一定是我的教学组织中有什么失误,如果是个别学生的情况,我要从其活动过程中分析是其方法的问题,还是哪个环节的问题。而且,我希望在活动的过程中及时暴露问题,能交给学生们自己去解决是最好的途径。
(4)训练习惯,使活动具有实效性。
活动教学中,大量活动的使用,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也许学具就成为玩具,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诉说,表演,甚至会损坏东西,互相责怪。在学生探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探讨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5)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强化了教育效果。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采用恰到好处的导入方法,可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最佳的预备状态,乐意学习。电教手段有其独特的优势,它能创设适宜的环境气氛与相应的电教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的情感。在实践中,我常常利用电教媒体的声像直接感染学生。如在“安全每一天”的教学中,将一些安全标志制作成动画形式,学生非常感兴趣。在“家庭因我更美丽”的教学中,课堂行将结束时,我播放了歌曲《我爱我的家》,使学生感情得到升华,许多学生眼含泪花,跟着乐曲一起高歌。
俗话说得好“教无定法”。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让我们积极探索,共同努力吧!
第四篇: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第一部分
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认识
一、品德和社会的含义
这个部分应该分为两个部分来阐述:
第一、思想品德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力求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建设家 乡、建设祖国的志向。学生应从小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它是从思想上给人一只标杆。
第二、社会实践是在建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后在行动上实践和体现的。一个小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好与坏都表现在他们为人处世,生活的点点滴滴。它是从行动上给人一条准则。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
第二部分
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很多《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教师的难点,在这里,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 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浅谈如何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1、趣味性的导课形式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前提。
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的话:“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品德与社会》课的新课导入,犹如一台戏、一部电影的序幕,一篇文章的开头,如果能引人入胜、富有情趣,就能主动地进入教师所设计的特定环境之中,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就能很快地调动起来。可见,良好的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前提,也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前提。常见的趣味性导课形式有: 小品导入、讲述故事、音乐渲染等等。
2、多种多样的游戏教学是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捷径 游戏是儿童极为喜爱的一种活动。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的兴趣和情感的兴趣之间的缓冲地区。游戏可以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可以适当采用游戏教学。它是教师融合特定教学内容于游戏活动中进行的教学,要是在课堂上采用了游戏教学,学生的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能顺利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游戏活动能够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很快认定目标,进行反馈,并产生感受,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创造性,产生最高程度的快乐体验,使自我教育得以实现。因此,它能较好地满足儿童游戏的天性,又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适当采用游戏教学无疑是提高思品课堂效率的一条捷径。
常用的《品德与社会》游戏教学形式有以下几种:扮角色游戏、擂台赛游戏 等等。
二、扩展课外知识,将课本内的知识贯彻到课内课外
1.组织辩论 深化明理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针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2.开展实践 知行结合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合理运用电教媒体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电教媒体,可使抽象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具体化、形象化和趣味化,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知,使教育内容内化成自己的自觉行为,给《品德与社会》课注入新的活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我在《我们的大地妈妈》一课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运用电教媒体是优化思品课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总之,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是个长远的课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这一环节是关于《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良好的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大胆实践,就一定能把《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第五篇: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
展现自我个性飞扬
现在的一些思品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一、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提供一个轻松的自主学习氛围
自主学习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人的发展水平。“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亦如此。小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不同的环境创造不同的个体性格。正因此,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潜力,让学生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
(一)激发兴趣,进入自主学习之门
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世界上,凡杰出人才、创新大师都有异乎寻常的强烈兴趣因而作为教师就要把怎样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在课堂上激发兴趣有以下几种方式:
1、角色扮演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如在《56个民族是一家》中,通过学生小品表演的形式来感受和体验民族团结。然后让学生思考:在与各少数民族交往中应注意什么?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
2、成功体验
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学生在克服困难时,教师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去积极攻破难点。在教师的帮助下,一旦攻破,学生就会非常兴奋,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兴奋上升为体验,成功的体验,将是兴趣的源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成功的体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学生遇到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和问题时,经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了问题,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二是当得到教师表扬的时候,学生心理有一种愉悦感,学习兴趣倍增。
(二)丰富教学内容的认知环境,轻松学习知识
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
品 德与社会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讨论,是品德与社会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们在教学时,合理的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掌握学习方法。品德与社会与现在开设的“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相比较,有一些突出的特点:
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
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尤其是实施教育的我们要时时保留一颗童心,让孩子们跟随我们的脚步,乐在其中。
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
反馈信息,及时整理活动安排。在活动教学的探究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是活动的过程中,也会反映出意料之外的情况。及时调整,是积极的应变方式。分析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我常反省其中的原因。如果是多数学生的共同问题,那一定是我的教学组织中有什么失误,如果是个别学生的情况,我要从其活动过程中分析是其方法的问题,还是哪个环节的问题。而且,我希望在活动的过程中及时暴露问题,能交给学生们自己去解决是最好的途径。
二、生活性的教学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
(一)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 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城乡巨变》这一课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采访爷爷、奶奶,了解家乡以前的状况。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有关家乡现在状况的录像,通过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家乡旧貌,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怎么发现的?家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从而使学生懂得今天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二)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如教学《我爱我家》时,我们让学生回家采访自己的父母,了解他们一天干了多少事,了解父母的辛苦,学会感激家长,体谅家长的难处,尽量少给家长添麻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广泛地接触了社会,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回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是怎么才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从而生活中真正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如在《珍爱生命遵守规则》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所居住的环境的交通情况及人们的交通意识和遵守的情况,我组织观看了《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视频》让他们从一些鲜活的事例中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对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理解得更深更透。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向着更高、更成熟的水平发展。
又如:在教学《学会安全自护》一课时,我给学生放映了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件,引导学生分析马加爵为什么会从一个“好孩子”变为国家A级通缉的重大杀人犯。通过讨论,使同学们认识到,学习法律知识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行动上,要牢固地树立守法意识、护法意识,让法律时刻伴随自己健康成长。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我们应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