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看《代价》观后感(本站推荐)
观看《代价》观后感
8月29日,机关组织观看《代价》警示教育片,本人触动深刻,本片通过北京市地税局原党组书记、局长王纪平,北京市门头沟区原副区长闫永喜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副行长司伟三人滑入违法犯罪深渊的人生轨迹和他们痛彻心扉的忏悔,真实而又生动地揭示了他们是怎样从一个有抱负、有作为的领导干部一步步蜕变为腐败分子的悲情历程。
通过全程收看,可以看出本片镜头系全部在狱中现场摄制,当事人的忏悔发人深省,他们的哭声动人心扉,他们自己也讲到:人生也风光过也艰巨过,是贪欲、是自我膨胀让他们一次次越过法律的红线;是放松了学习、放松了约束、放松了对家人、下属的管理,结交了太多的酒肉朋友。怪不得他们在片子中深深悔恨,感觉到“往日的浮华褪去”、“上午开着千人大会,中午就被双规了”,在狱中“等于从人间到了地狱”、“尊严就是零了”,只有经历了痛苦才会大彻大悟,这种落差也只有他们体会最深,世上真的没有后悔药,如有,我想他们一定会穷其所有去购买吧!“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从根本上讲,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能否廉洁自律,可以说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共产党人要“吾日三省吾身“,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做人要实。
做人有戒尺,做事有尺度。权利和责任是一致的,有权无责,就会为所欲为,有责无权的就会寸步难行。总之通过观看影片这种形式、让我们深受教育,可以说是对于党员干部加强教育的难得警示。
第二篇:观看《代价》有感
代价有感
看完《代价》这部纪录片后,才真正明白这个社会金字塔的严酷性。
先不谈两位少女为保贞洁而跳楼这件事的正确与否,单说事情发生后两位少女只有通过好心人的捐助才能完成手术甚至后者手术费用无从着落。在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中,生命是最尊贵的,但是我们的社会眼看着少女无助的哭泣,但难以伸出援助之手。这是一种社会制度的缺失。我们会为自然灾难而设立救助基金,会为贫困儿童设立救助基金,但却没有为那些难以偿付手术费的家庭而设立一个基金,只因为这是父母的责任。父母具有抚养孩子的权力,但是一旦灾难发生,而家庭无力承担时就会出现代价这部片子的结果,只是代价描述了一件极端的灾难所引发的极端后果。曾见过报道,单亲母亲将抚养13年的脑瘫双胞胎子女活活溺死后而自杀,只因为她无力承担接下来的抚养责任与费用,但是不抚养则犯了遗弃罪,最终经过13年的努力后。她放弃了。这一系列的事情反应的我们国家当前的一种制度的不完善。我们把放弃抚养视为遗弃,却没考虑过无力抚养孩子的结果。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国家正处在发展阶段,有一些法律的遗漏也许是无可奈何的,因为他不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对于国家而言,这些事情发生的概率也许只有千万分之一,但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却是百分之百。
作为国家角度,社会正在发展,只有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但是,作为那个受难家庭的角度,他们是多么希望这个时候社会能有一个完善的制度来解决她们的燃眉之急。但由于二者所处身份不同,于是我们只能看见一个又一个的悲剧。也许会有好心人主动捐款来帮助她们,但他们毕竟是少数,僧多粥少,所献的爱心只能满足个别家庭,但在此之外,有更多的家庭却饱受折磨。
我们无法要求我们国家像欧美等过那般现在就拥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是,作为社会的一员,希望能够有一些政策实施,至少给处于水深火热,走投无路的人们一个希望,一个让他们维持人类最基本的想法----活着的希望。因为谁也不能料到将来,也许你现在所做的事会让你的将来收益。
第三篇:代价观后感
《代价》观后感
近日,工作之余阅读中国银行警示教育案例——《代价》一书,不禁对每个案例中的涉案者既痛恨、愤慨,又痛心、叹惋。这3xxxx鲜活的案例,无不让听者动容,闻者足戒。透过这一桩桩犯罪事实的背后,我们不禁又看到了高悬在眼前的那盏令人刺目的红色警示信号。“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当这一句千古名言又一次被我们用来进行反思和自省的时候,作为一名建行人,我们似乎没有理由不思考得更多更远些,自省得更深刻更透彻些,因为,沉痛的“代价”已经让建行,让员工,甚至让每一名涉案员工的亲情和家庭难以承重。
毋庸置疑,银行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已然成为我国经济案件的高发部位。面对市场经济中强烈的诱惑和严峻的考验,一些银行员工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金融职业道德严重缺失,有的未能经受住不法分子的拉拢、腐蚀和收买,成为里应外合骗取、盗用银行资金的可耻“帮凶”;有的则在处理公与私的问题上不能自持而走上犯罪的不归路??从“聪明反被聪明误,自毁前程悔莫及”的王健到“拿生命作赌注,自跳火坑”的刘伟峰,从沦为“金钱奴隶”的桂凯到商海覆舟、自种“恶果”的薛伟,从甘当“银鼠”作祟,终惹滔天大祸的邵进民之流到“走错一步入深渊”的李伟,如是等等,不一而足。正是他们用反面的案例一次次诠释了“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这一颠扑不破的醒世警语。与此同时,在一些案件形成的背后,有一类人似乎既“冤”又值得“同情”,那就是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强,仅仅因为一时的疏忽便酿成大案的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员工。但是,当我们细数这一次次案件造成的惨重损失时,我们又
怎能不为他们的麻痹大意、麻木不仁和严重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而更加愤慨,更值得我们去深思和反省:从288条的几经完善到《违规积分管理办法》的付诸实施,当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在不断健全,合规经营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时,作为每个岗位、每个环节上的员工只有时刻牢记“违规是案件的前奏,隐患是安全的天敌”这一箴言,时时、处处、事事以敬业、真诚、严谨、自律的工作态度和作风,遵法守规,按章操作,合规经营,知情必举,才能在使每一名员工自身修养和自我保护意识得到显著增强的同时,以全员的实际行动为全行的稳健经营和发展筑起一道牢固的“防火墙”。
有道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又抑或,独善其身,难善其身。今天,但我们全体建行人在总行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为实现“为客户提供最佳服务,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为员工提供最大发展机会的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的战略愿景而众志成城,拼搏奋斗之际,建行,作为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乃至实现人生理想和目标的美好“家园”岂能再容“蛀虫”的侵蚀,岂能再付惨痛的“代价”?读罢《代价》,掩卷沉思,或许是有感于“醒鼓应常打,警钟宜长鸣”的训诫,我忽然觉得手中的这本书实在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建行人不弃不丢、自省自教的一本红“宝书”,而之于我,则要努力做到日读一篇而自警,真正让这3xxxx案例成为自己知荣辱,明是非的一个个反面之鉴,让自己在今后的从业之路上能够走出一行坚实、沉着、稳健的脚印来。篇二:《代价》观后感 12122405 成隽翱
现代的国家,发展中的文明
—谈《代价》中的体制问题
前些年,在中国gdp高速增长之际,有人质疑说中国是否也该被列入发达国家之列?但是,从今天《代价》这一纪录片中2个花季少女的行为以及所受的遭遇来看,我们的精神文明还将处于长期的发展之中。
首先是小雨的跳楼保身行为。第一,这是我国教育体制中对于少女如何处理类似强暴突发情况的教育不完善所造成的。进一步问,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是不是还有其他的什么缺陷呢?我们的改善行动,具体的完善方案又在哪里呢?另一方面,我也同时看到了农村封建思想的固化,在一个女子做出跳楼这样的可能令其后悔一生的决定后,村民们却还在怀疑她有没有勾引那个男的。此时人们的流言是对于这样的一个本已受到巨大创伤的年轻少女的再一次心灵伤害。还有,我还看到了法律体系对于犯罪行为界定的不完善。道德与法律上的犯罪虽然存在不同,但法律更应该有其至高无上的权利来维护社会的道德体系。但这里,却没有,男子的行为仅仅以强奸未遂来定罪,而小雨却没有得到那对她来说已是一笔巨款的医疗费用赔偿以及对其的适当精神补偿。
最后,在两个女子的选择中都涉及了在生命与女性贞操之间的选择问题上。这里选择生命是理性的,选择贞操是非理性的。在传统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体系下,一个女子是绝对应该选择贞操的。但是,我认为,随着现代的社会观念的不断发展,这种理性与非理性的平衡可能也应该会发生一定的改变。生命的重要性现在也更受强调。我们完全可以在保护自己生命的前提下,从阴暗中站起再一次找到人生的闪光点。既然有从高楼跳下的刚烈之性格,那也跟会有敢于面对的勇气。在第二段材料中,我除了看到了封建重男轻女观念的再次呈现之外,更看到了我们现在医疗制度的巨大漏洞,对于应该获得保障的那些群体没有为他们提供健全的医疗体系。当我们不断赞叹欧洲国家的社会保障之时,我们这一方面的建设工作却也才刚刚起步。在花大量精力搞经济建设的同时,又有多少的国家投入时在社会保障上的?我们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一个身患重病的瘫痪女孩却没有受到国家应有的帮助。同时,也在一次有一次的拒绝,一套又一套的求助部门的太极拳中落入了生活的窘境。小珍没得到社会各界所承诺的那些帮助,母亲的抚养能力是有限的,巨大的压力下,她无奈地选择了离开。这是的小珍是单纯的,她还没看到社会是如此的冷酷。她也不恨她妈妈的离开。在经历了各种痛苦之后,她对于挫折看得是如此的淡然。而之后却是那些社会底层拿着微薄收入的人们帮助了小珍,来照顾她。为什么在我们这一国家的收入金字塔底端的人们,拥有的却是精神金字塔尖端的地位?他们对于小珍,对于那些有困难的人可以完全得献出自己的所有。还好小珍幸运的是在她生命垂危之际,有一位朱先生担负了社会对于这样一个残疾人的责任,他也有这样的经济实力来做他所能的事。为什么最后要有这样的个人来为小珍的康复提供帮助?为什么我们的国家的没有能为小珍这样情况的人提供帮助? 这样的责任本不应由朱先生来承担,而且他还收养了两个孤儿在家。这是本应是我们国家对于社会中的这样的群体应该担负起责任。我们没有理由说还需要时间来完善现行体制,因为那些生命垂危的人们早已经等不起了。
最后,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的乡土社会的社会体制。我们中国人的社会是熟人社会,中国人的社会圈子是封闭的。我们没有西方人那样如此强烈的社会社区意识,公众公民意识。我们眼中更多的是与我们自己相关的这一个小集体。那些本在社会上受到巨大感染的人们承诺的存折,那些捐款都成了空头支票。为什么在朱先生想要帮助小珍时,哪位编剧一再向其询问确认:“你想好这是你一生要做的事情吗?”幸运的是,我们的社会有像朱先生这样毅然投入基础的长期进行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的好心人。但我们要做的更是完善社会的思想道德体制,从而唤起全社会的公众意识,来为真正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篇三:沉重的代价观后感
沉重的代价观后感 2011年8月31日,我单位组织观看了《沉重的代价》廉政警示教育片。该片深刻揭露了景治忠等领导干部利用职务大肆索贿的腐败行径;揭示了他们贪腐堕落的思想根源和蜕变轨迹,发人深省,令人震撼,是我们又一次为每位党员干部敲响的廉政教育警钟。反思该片中的腐败案例,我们要认真从中吸取教训。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大潮中如何去挡住诱惑,切实做到廉洁奉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通过组织党员干部观看警示教育片,机关三支部结合自身实际,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廉洁自律修养。
一、要始终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理解十七大及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市、区部暑的廉洁自律有关制度规定,在坚持不断学习中自觉地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把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深深地扎根于自己的脑子里、凝刻在自己的心目中;要牢记服务宗旨,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警省能力,坚决抵制各种诱惑,把好权利关、金钱关、人情关,要坚持“常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常怀律已之心,常修从政之德”,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长堤。
二、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要时刻注意树立警醒意识,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正确立场和态度,自觉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要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心系组织重托;要坚持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教育,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端正思想作风,提升思想境界,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三、要廉洁自律,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要时刻坚定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要正确看待名誉、职位、报酬、个人利益,懂得知足常乐;要做到在权、钱、色方面不伸手,不纵欲,不侥幸,时时把自己置身于监督之中,时刻牢记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要严格要求自己,牢记宗旨,不贪图小便宜,反对贪图享受,通过自己在政治和业务技术方面的提高,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地工作。
四、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廉政建设规章制度。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党纪面前没有特殊党员。片中腐败分子的下场已经再次证明了:一个党员干部不管他的地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只要违法乱纪,以身试法,终究是逃不脱党纪国法的严厉制裁的。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积极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不仅要用宪法和法律约束自己,更要用党章和党的纪律规范自己,不断加强自身的廉洁自律修养;要
耐得住清苦,管得住小节,挡得住诱惑,做一个清清白白的人。篇四:《贪婪的代价》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通过观看警示教育片,再一次接受党风廉政建设警示教育。片中案例,令人深思,发人深省,教训非常深刻。我们都应从中吸取教训,切实加强党性修养,带头廉洁勤政。首先,要加强学习。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另一方面要学习我市《关于加强党风廉正建设的若干规定》。通过学习,从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进而强化自己的公仆意识、纪律意识和廉正意识。要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当作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追求和立身之本,洁身自好,慎独慎行,清白为官,正直做人。
其次,要强化监督。失去制约和监督的权力犹如脱缰野的马,必然导致腐败,这是多起腐败案件给予我们的深刻警示。必须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和管理,使其在法律限定的范围和程序内行使职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依法办事,勤政为民,自觉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
第三,要廉洁自律。领导干部既要管好自己,也要管好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常言道:“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因此,领导干部必须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管得住细节,挡得住诱惑,在内心深处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我们必须从中深刻汲取教训。坚决反对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好人主义。带头抵制各种腐朽风气的侵蚀,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要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严格约束和要求自己,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常学常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加强自身修养,作一名让党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领导干部。
第四篇:代价观后感
代价的得与失
——传统观念的价值
小珍因面临非礼而选择跳楼来保全自身的清白,这对于她自身来说,代价无疑是非常巨大的,一旦失去了生命,再谈什么清白也都是枉然、无力,然而对于传统观念熏陶下的小珍,自身的贞洁无疑是十分重要,女人的名声大于生命,一旦遭受侮辱,以后就会一直活在这样的阴影当中,选择生,就会遭受阴影和舆论的痛苦。选择死,至少可以保持清白,在小珍的观念里,付出的代价无疑是值得的。但是对于家庭父母亲友来说,这样却是很愚昧的举动,小珍那样做只会让他们更加痛苦,父母多年的抚养教育,一下子就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不是他们能承受起的,对于他们来说,这样付出生命的代价不应该。价值因考虑的方向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看法,选择的对与错并没有绝对,但是对于人们所侧重关心方面,对与错却可以区分得十分明显。
从视频的评论可以看出,主宰小珍自己这样选择的是所接受的观念。这种女人贞洁重于生命的观念是从旧年代留下来,或许这在那时候的社会有它自己的价值,但是这些观念在现在的社会的价值是怎样的呢?因为观念的熏陶,却差点使受害的人失去生命,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去审视这些流传下来的观念。生命无价,任何观念都应以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为原则,社会中的人应对受侵害的人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宽容包容,而不是对遭受侵害的存在偏见和嫌弃。价值才是根本,观念应该立足于它所带来的价值,贞洁至上的观念规制了女性的生活的作风,这有一定的积极性,但是极端的理念却会使人失去生命,这样的观念在此时以已经失去了价值,而应该是一种生命之上的 观念。时代在发展,人的观念应该依情况境遇不停而应该有所取舍,在高楼上,跳下去,保持了贞洁,却逃避了活下去、照顾父母的责任,活下来,却还有机会,对未来。
传统观念有它的价值,但不是绝对的价值,真正在选择时考虑的代价有自身,也有身边的亲人,回归案例,小珍若是失去了生命,家人又如何能承受?权衡利弊,无疑是活下来,更添一份希望。新时代,观念应该不能死守,生命都失去了,又如何谈贞洁?社会应该宽容,应该大度,应该对遭受侵害的不幸的人群给予尊重和生活的鼓励,要是社会能如此,小珍之类的悲剧能不再发生,夫复何求?跳下楼,代价从这样一种观念来看,确实十分不值得了,而社会能否真正能实现对传统观念的审视与改变,却又是很长的一段路了。
第五篇:《代价》观后感
12122405 成隽翱
现代的国家,发展中的文明
—谈《代价》中的体制问题
前些年,在中国GDP高速增长之际,有人质疑说中国是否也该被列入发达国家之列?但是,从今天《代价》这一纪录片中2个花季少女的行为以及所受的遭遇来看,我们的精神文明还将处于长期的发展之中。
首先是小雨的跳楼保身行为。第一,这是我国教育体制中对于少女如何处理类似强暴突发情况的教育不完善所造成的。进一步问,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是不是还有其他的什么缺陷呢?我们的改善行动,具体的完善方案又在哪里呢?另一方面,我也同时看到了农村封建思想的固化,在一个女子做出跳楼这样的可能令其后悔一生的决定后,村民们却还在怀疑她有没有勾引那个男的。此时人们的流言是对于这样的一个本已受到巨大创伤的年轻少女的再一次心灵伤害。还有,我还看到了法律体系对于犯罪行为界定的不完善。道德与法律上的犯罪虽然存在不同,但法律更应该有其至高无上的权利来维护社会的道德体系。但这里,却没有,男子的行为仅仅以强奸未遂来定罪,而小雨却没有得到那对她来说已是一笔巨款的医疗费用赔偿以及对其的适当精神补偿。
最后,在两个女子的选择中都涉及了在生命与女性贞操之间的选择问题上。这里选择生命是理性的,选择贞操是非理性的。在传统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体系下,一个女子是绝对应该选择贞操的。但是,我认为,随着现代的社会观念的不断发展,这种理性与非理性的平衡可能也应该会发生一定的改变。生命的重要性现在也更受强调。我们完全可以在保护自己生命的前提下,从阴暗中站起再一次找到人生的闪光点。既然有从高楼跳下的刚烈之性格,那也跟会有敢于面对的勇气。在第二段材料中,我除了看到了封建重男轻女观念的再次呈现之外,更看到了我们现在医疗制度的巨大漏洞,对于应该获得保障的那些群体没有为他们提供健全的医疗体系。当我们不断赞叹欧洲国家的社会保障之时,我们这一方面的建设工作却也才刚刚起步。在花大量精力搞经济建设的同时,又有多少的国家投入时在社会保障上的?我们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一个身患重病的瘫痪女孩却没有受到国家应有的帮助。同时,也在一次有一次的拒绝,一套又一套的求助部门的太极拳中落入了生活的窘境。小珍没得到社会各界所承诺的那些帮助,母亲的抚养能力是有限的,巨大的压力下,她无奈地选择了离开。这是的小珍是单纯的,她还没看到社会是如此的冷酷。她也不恨她妈妈的离开。在经历了各种痛苦之后,她对于挫折看得是如此的淡然。而之后却是那些社会底层拿着微薄收入的人们帮助了小珍,来照顾她。为什么在我们这一国家的收入金字塔底端的人们,拥有的却是精神金字塔尖端的地位?他们对于小珍,对于那些有困难的人可以完全得献出自己的所有。还好小珍幸运的是在她生命垂危之际,有一位朱先生担负了社会对于这样一个残疾人的责任,他也有这样的经济实力来做他所能的事。为什么最后要有这样的个人来为小珍的康复提供帮助?为什么我们的国家的没有能为小珍这样情况的人提供帮助?
这样的责任本不应由朱先生来承担,而且他还收养了两个孤儿在家。这是本应是我们国家对于社会中的这样的群体应该担负起责任。我们没有理由说还需要时间来完善现行体制,因为那些生命垂危的人们早已经等不起了。
最后,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的乡土社会的社会体制。我们中国人的社会是熟人社会,中国人的社会圈子是封闭的。我们没有西方人那样如此强烈的社会社区意识,公众公民意识。我们眼中更多的是与我们自己相关的这一个小集体。那些本在社会上受到巨大感染的人们承诺的存折,那些捐款都成了空头支票。为什么在朱先生想要帮助小珍时,哪位编剧一再向其询问确认:“你想好这是你一生要做的事情吗?”幸运的是,我们的社会有像朱先生这样毅然投入基础的长期进行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的好心人。但我们要做的更是完善社会的思想道德体制,从而唤起全社会的公众意识,来为真正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