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德育论文
谈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的整合
海河初级中学 许凤林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普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普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在享受着信息技术方便快捷的同时,也无不担忧地看到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信息技术利弊共存的客观现实,为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享受着信息技术方便快捷的同时,也无不担忧地看到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中也没有现成的德育内容。现阶段采取的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进行整合,进行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相互渗透,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还存在脱节的现象,教育效果一般。下面就现代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的整合,谈谈我的一些想法与做法。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进行德育教育
1.挖掘信息技术中的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网络媒体信息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会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需要教育教师进行筛选和过滤。筛选的工作,需要我们认真备好课,精心组织和准备好教学内容,从大量的信息中选取有教育意义、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让学生体验,从而进行灵上的净化与熏陶。过滤是指将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对学生心灵产生诱惑与毒害的信息过滤掉,以避免学生受到伤害。过滤需要在网关防火墙和学生的客户端安装过滤软件,进行技术屏蔽。
2.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道德、意识和品质
平时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地使用计算机的习惯。具有良好的网络道德,不传播计算机病毒与不健康的内容,不非法窃取他人的信息,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尊重版权与著作权,未经著作人同意,不复制其软件作品,自觉使用正版、反对盗版。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沉迷于网络和网络聊天、网络游戏,自觉抵制网络黄毒的意识,能够对不良信息有较强的抵抗力,明白网上活动也要遵守社会道德准则与人际交往准则,不阻碍正常的信息交流,不破坏网络环境与安全。具有耐心、细心和认真思考,努力尝试,决不放弃的良好的意志品质。
3.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德育的主阵地
为了使学生的网络生活有场所,吸引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接受教育,可以组织教师研发学生乐园的相关软件,建立虚拟的网络生活世界,搭建学生生活交流的平台、网络实践的场地、健康成长的塔标。学校网站中设立“你言我语”进行网络交流、“快乐课堂”进行网络学习、“小试牛刀”组织网络实践、“成长日记”记录成长航标,在这里,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参加社区内的各项活动。传统节假日与纪念日可以建立主题网站,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在德育教育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1.信息技术下的德育内容更具感染力与说服力
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班会课形式,引入信息技术的方式,搜索与展示信息技术条件下,生动丰富的图文资料、视频短片,展示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这样的主题班会,避免了教师简单空洞的说教,使主题班会课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在政治课及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多媒体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具体,同时可以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课堂教学实效。
2.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德育的育人模式与手段
传统的德育工作可能对学生已经没有太多的吸引力,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内容可以是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学生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德育内容。网络技术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师生交流变得平等,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去搜集自己想要的知识,寻找自己遇到的问题,达到自主教育的目的。同时,网络的心理辅导交流可以避免暴露自己的身份,保留自己的隐私,可以大胆地吐露内心的感受,师生能够单独交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在更新学校机房时,可以将旧电脑拆除放置在每层楼梯间或教室的走廊上,引导学生课余时间随时点击浏览,搜索课堂中需要的资料。不要怕这会更加重孩子沉迷网络,堵不是办法,关键是如何去引导。
3.有效利用学生信息技术特长引导特殊学生对一些有计算机基础,动手能力强,有强烈的表现欲,由于找不到施展才能的机会继而转向破坏计算机设备甚至搞垮计算机网络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就成了老师眼中的“捣蛋鬼”,然而,如果能够适度引导,也可以将他们的这些“缺点”转化为优点。我们可以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培训,让他们参与到管理、维护机房设备和教室信息设备的工作中去,使他们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好帮手。要组建好队伍,定期组织培训,定期组织考核,对他们所负责的设备完好情况,设备的摆放与卫生进行评价。这样这些小管理员既能发挥所学的知识,又能减轻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量,还可以组织他们参加各级各类的网页设计与动画制作比赛,最终发挥他们的特长。
将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进行整合,不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补充,也是信息技术教学本身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教育将扮演重要的角色,现代信息技术将不断推动德育教育的发展,为素质教育的推进注入新的活力。
第二篇:信息技术 德育论文(范文)
对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探讨
【摘要】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对小学生, 尤其对五、六年级学生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行之有效的。本文结合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经验,对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渗透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加强小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具体办法。作者认为,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带给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机遇。我们应当趋利避害,加强引导,把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利用它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 寓教于乐, 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 以及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 开展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整合
对于现在流行的互联网, 学生们往往被网络上五光十色但又虚幻不真的东西所吸引, 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 他们有可能会在网络中“迷航”。调查表明, 在我校学生中100%的学生上过网, 其中80%以上的学生经常上网, 67%的学生上网查资料用于学习,55%的学生玩游戏(其中10%的学生经常玩), 20%的学生聊天47%的学生关注学校论坛, 48%的学生发电子邮件。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上网已经成为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借助自己的智慧努力探索、不断建构的过程, 是一个需要学生的理智和思维参与的过程。在教学中, 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道德认识的理解, 促进道德内化。根据这些特点, 我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活动中, 结合课堂学习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渗透和强化。现将我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介绍如下。
一、拓展信息技术课的内涵, 指导学生健康地利用网上资源现代教育的特征是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 又道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应该能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寻求发展的道理。因此,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 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总是敢想、敢问、敢说、敢做, 让他们自由地探索, 从发现中寻找快乐, 主动获取知识。我校学生在四年级已经掌握了使用Word、PowerPoint 等应用软件, 从五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学习使用计算机网络。在这个
基础上, 为了指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网络及其使用, 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题名称为《利用网上资源制作电子报刊》的教学单元, 共四课时。内容是指导学生掌握使用网络资源的方法, 并使学生能够依托网络资源, 充分利用上网查找的资料, 制作一份介绍我国历史、经济、文化、名胜古迹、旅游、自然风景、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京剧、中国武术等的电子报刊。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网络搜寻资料和制作电子报刊, 提高学生“查询、获取、处理、存储以及表达信息”的能力, 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有效的发挥,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信息意识, 并在知识教学的同时, 在内容的设计上体现出健康的爱国主义教育, 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体验我国伟大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不仅如此, 我在本单元的设计有意识地加强了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强调了与语文课、社会课、自然课、音乐课以及美术课所学知识的运用。比如, 在电子板报的整个制作过程中, 学生需要依靠语文课中的阅读理解能力, 需要应用社会、自然、音乐课中掌握的知识确定本课主题和栏目内容, 并运用美术课上所学到的构图的设计、颜色的协调搭配来完成整个板报的制作过程。这样, 就实现了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实践。教学时, 采用了一组视听效果极佳的“环保月刊”电子报刊,引入教学, 创设教学情景, 引出新任务。再通过任务要求, 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产生动手操作的愿望。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同时使学生在观看精美的环保月刊的同时了解一些环保知识, 渗透美育和思想品德教育, 并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使学生掌握新授知识, 我给学生提出了任务, 要求以2 至4 人一组在两节课内制作一版自己喜爱的电子报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针对“任务和要求”, 以小组共同探讨、合作学习的方式, 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学意图是培养学生搜寻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目的是实现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 并在学习中熏陶爱国主义情感。最后, 我利用多媒体展示每组学生的作品, 进行交流。
教学实践表明, 本单元的教学设计是合理可行的。整个教学过程不但对学生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使学生热爱祖国, 同时启发了学生热爱生活, 体验美来自于生活, 并在生活中创造美的感觉。教学实现了预期目的。
二、强化信息技术课的应用, 正确引导青少年利用网络学习网络是传播信息的“高速公路”,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也是一个宣传的阵地。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润物细无声”地进行, 网络的多样性使得在网络上
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成为现实。信息技术教学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对所要表现的信息产生极佳的逼真效果, 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中, 会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 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 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之感, 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 更形象生动, 更具吸引力, 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利用这一特点, 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将精心剪辑的汇聚了各种现代高科技的录像片编辑到教学范例中, 配以适时地解说,加上优美的音乐, 使学生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的神通广大, 同时也激励着同学们发愤学习, 为国家的科技事业贡献力量。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充分感受到校园的独特精神与艺术魅力,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神风貌, 我校在每个学期都要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 围绕民族艺术的主题, 组织两台大型的全校师生台上台下互动的文艺演出。借此机会, 我认为可以结合学校特色, 创设我们校园自己的网络主流文化, 建设网络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创建出一个师生共建真善美的校园网络氛围。我采取的具体做法是, 提醒学生登陆北大附小网站, 查看活动通知, 根据活动主题让学生上网搜索与主题相关内容, 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并带领学生进入学校的网上论坛, 出点子展开讨论。每次活动后, 我都会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制作一份电子作品, 有的同学根据活动制作成节目网站, 有的做成专题主页, 还有的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然后, 让同学们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到学校的局域网上。网络对小学生来说并非简单的上网, 应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让他们通过网络, 利用网络这一工具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丰富自己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网络组织开展各项德育活动, 寓民族精神教育于活动中, 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同时,既让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又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三、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网络,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据我在教学中的观察,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抱有极大的兴趣,可以说, 其学习的兴趣不需要教师进行调动。但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往往不是来源于计算机知识本身, 而是来源于对电脑游戏的热衷。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网络游戏已经成为一种新兴娱乐方式, 对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某种程度上, 电脑游戏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孩
子成长的见证之一。游戏是儿童的天堂, 小学生具有爱玩、好奇心强等特点, 对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网上的游戏丰富多彩, 加之信息技术学科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使这门学科在实现“玩中学”、“做中学”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大部分家长对孩子上网打游戏表示反对, 并对他们加以禁止。但是, 禁止的结果, 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正如洪水一样,只能疏导不能堵塞。问题之所在, 同样也是如何正确引导。其实游戏并非像我们想像的那样是消磨人斗志的玩具, 只要换个角度来看问题, 来引导, 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觉。在教学中, 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引入适宜的游戏, 将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学生。例如: 游戏《大航海家》, 学生在玩这个游戏时, 首先要了解一些航海知识和航海路线中的地理知识, 接着在游戏中作为航海家还要选择航海的船、水手和船上所需用品、食物, 航行当中会遇到海盗或天灾并且要战胜才能继续前进, 每到一个港口就要根据下一个海域的情况重新调整船只和所需用品, 只有一次次战胜困难, 最后才能到达终点。在游戏情景中, 学生不仅感到轻松、愉快, 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知识、锻炼了技能。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是健康的, 对于一些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不利的游戏要坚决禁止, 但采取的措施要妥当。
例如, 很多学生喜欢CS 这种战争游戏, 我不赞成学生玩这种血腥场面的游戏。为此, 我在教学中开展了有关游戏的大讨论, 学生们各抒己见, 说爱玩CS 是觉得杀人过瘾, 有的说瞎打没意思, 缺乏智谋。接着我让学生阐述这个游戏的利弊, 通过我的引导, 学生们能够认识到这种血腥暴力游戏虽然是虚拟的, 但是很残忍, 既没有锻炼学生智谋, 也没有带来愉悦。通过这一系列的正面引导, 大多数同学接受了我的建议。我认为, 战争游戏不是不能玩, 如果好的战争游戏需要学生有谋略, 要布置进攻策略、兵力、火力运用等, 这些都是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指挥、步阵的思维能力。由于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 所以要向学生和家长推荐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 如雏鹰网、小主人网、红泥巴村、中青网等十几家儿童网站。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网上活动, 参加《少年电脑报》、《中国少年报》组织的竞赛活动。有一位家长就这样说过:“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 孩子们就没有闲暇时间浏览只适合成人的网站!因为他看自己喜欢的内容还看不过来呢!”
四、结论
互连网的普及和应用为我们大家提供了丰富便捷的资源, 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由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尚小, 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足, 网络上五光十色的外部信息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一定都是合适的, 有时甚至是有害的, 因而小学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开展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 让学生明确是非观念、培养正确的学习品质, 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教师是小学信息技术的传授者和网络资源的设计者, 是学习目标的引导者, 也是学习群体的协作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让学生通过对形象具体的事例、情景等的感知, 激发起良好的道德情感, 领悟道德知识, 接受道德观念, 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 自觉履行社会所要求的道德义务, 培养出新时代具有独立自主创新能力的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康.现代教育媒体对教育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1998(1)[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学生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易红郡.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 第15 期 [4]刘莲.搜索网上的信息, 信息技术教育, 第17 期
[5]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6]王振宏.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初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9)[7]童均.怎样正确引导青少年上网,科学咨询[J].教育科研,2005(8)[8]朱萍.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影响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信息化,2005(2)[9]崔春梅,孙艳超,张义兵.寓教于乐何去何从———教育网络游戏问题探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4)[10]陈瑞斌,王海霞.网络时代小学德育问题的实践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4(4)[11]郑友训.网络传播带给中小学德育的利与弊[J].教学与管理,2000(6)[12]刘键.浅谈如何做好网络时代的中小学德育工作[J].辽宁教育研究,2002(11)[13]郭凌.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的新举措———德育网络化[J].上海电教,2002(5)[14]黄利锋.信息技术成长动力[J].信息技术教育,2004(19)
第三篇: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论文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应将培养学生优良品德放在首位。很多人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班主任的任务,与其他学科的老师关系不大,但事实上,如果在学科教学中没有贯彻“德育为首”的方针,德育就不能真正到位,加强德育将成为一句空话。在计算机教学和管理中,当学生在教学中出现一些不太符合教学要求的行为和心理时,作为教师,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或强行规定不准这样,不准那样,而应该既及时发现学生行为中所反映的思想倾向,同时,要挖掘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深层动机,本着爱护理解学生的态度,多采用疏导而非堵的方式,这样不但可以将不良的行为和心理转化为一种正面的影响,使计算机教学取得良好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下面试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
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验过程中,注意这个问题,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并注意查杀计算机病毒,以确保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持久地开展计算机教学。同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机房各项规则,帮助学生养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当然,这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
计算机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应用领域已越来越广泛。但是,计算机使用规模及范围的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通过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
首先,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自觉遵守政府有关部门制订的关于保障计算机系统安全性政策和规定。
(2)自觉遵守学校的计算机管理部门制订的关于使用计算机的有关规定。
(3)不设计、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
(4)支持正版软件,反对盗版软件。
其次,我们必须在计算机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可通过实例(CIH病毒、爱虫病毒……)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它会破坏计算机存储的数据,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的崩溃,将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性。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此外,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上网学习”在我们学生当中正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Internet是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的超大型时空信息世界。在网上,各种信息鱼目混珠,网络游戏更使部分学生留恋忘返。如何引导学生既要利用Internet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所有计算机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中学生的内容;另一方面,在多媒体教学课上,在教师机上准备一些精美的图片,教学时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三、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协调人们在活动中的行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活动效率。任何个人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成员,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的,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中,他必然要同其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而一项工作和工程单*个人的能力也是难以完成的。所以,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具有与人协作精神会产生的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环境,也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但是,计算机技术却会产生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比如,会使学生沉迷于计算机世界中,从“书虫”变成“网虫”,或迷恋于计算机游戏而缺乏同学之间的交往,或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布置有一定的任务,要求在学生分组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学生自由分组,或由教师根据掌握计算机的程度搭配分组,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总之,作为教师,只能引导而不能强迫;只能促进,而不能代替;只能给予良好环境和条件,而不能拔苗助长;只能观其素质持长,因势利导,而不能任意摆布;只能示范要求、说理、鼓励、表扬、诱导、尊重为主,而不能批评、惩罚为主,更不可数落、耻笑、打骂和放弃。要千方百计地保护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才是教育成功之路.
第四篇:德育论文
以爱育人,润物无声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之我见
黄略镇冷水小学 殷海虹 ***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什么是我们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呢?可以不假思索地说,就是热爱儿童”。在农村小学从教18年,也让我深刻的体会到“爱学生”的重要性,一切成功的教育都必须基于爱、借助于爱、归结于爱,这是教育的灵魂和真谛。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要想让学生真正相信我们,乐意接受我们的教导,那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他们愿意亲近我们,而“爱”则是拉近我们距离的纽带。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爱是基础,爱是本质,爱是师德的核心,爱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怀着一颗对学生无私奉献的心,带着对学生全部的爱走上讲台,让学生在教师的爱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这一信念不仅是促进我不断成长的内在动力,更是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的一切。
赞科夫说过:“没有教师对儿童的爱的阳光,学生就会混成模糊不清的一团。”由此可见,教师的爱是多么的重要啊!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剔透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但却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滚落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我们老师的倍加呵护。我相信,我们绝大多数 老师是从心里爱学生的,关键是我们怎样才能很好的把自己这份爱心传递给学生,对学生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用真诚的爱打动学生
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是学生的一种心理寄托,是学生一种内心渴望。教师不是权威监管者,而是学生能交心、谈心的朋友、伙伴,只要我们真诚的付出爱,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温暖之情,而且还很容易打动学生。一旦学生这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可以增进师生友谊,产生情感共鸣,启迪学生心灵,唤醒学生理智,从而把握成功的教育真谛。
我们知道,在班级里,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其他方面,都有一些表现好的孩子。在老师和学生的眼里,他们都是优等生,老师宠着,同学敬着,在他们的周围只有赞许的目光和激励的话语。可我觉得,如果这些孩子不受到挫折教育的话,他们将来遇到困难时就不能承受得了了。爱生,不等于一味地迎合学生心态,不等于无原则地宽容、回避学生的违纪行为,所以,我在必要的时候,也会适当的批评他们,使他们知道自己也有错的时候,应极力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更完美。
爱可以使好的学生充满信心,不断改进、提高,积极向上;爱可以使学生精神得到充实,情操得到陶冶,性格得到优化,思想得到升华。所以,只有教师用真诚的爱去对待 学生,才能打动学生,教育好学生。
二、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每个孩子都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所以,在德育工作中,教师不仅要爱聪明、漂亮、健康、学习好的学生,而且还要爱反应迟钝、调皮捣蛋、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杜绝偏爱优生与歧视差生。“植而不修则歪,教而不育则差,育而无方则罔。”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爱要无私!我觉得在对待“差生”问题上要以全部心血倾注在他们身上,全心全意,耐心细致地进行转化教育工作,不仅不嫌弃、不歧视,而且多加爱护,对他们常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善于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这样,转化差生就不再是“老大难”的问题了。
这个学期,我依然担任六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接手这个班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一届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好,很多学生连最基础的知识都没有掌握好,所以我打算从最简单的计算开始训练,每天下午放学后我都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计算练习,待我检查无误后才能离开学校。有一次,眼看天要下雨了,还有一位学生没能完成,这位学生是班上成绩最差的学生,每次都是他最后完成,而且基本上都是错的,估计今天又是无法完成了。于是,我对他说:“你拿回去做好,明天再交吧。”他抬起头看着我说:“老师,能再等我一下吗? 我也想像他们一样完成了再回去。”我看着那双无邪的眼睛,心头一颤,我没想到他会这么坚持。我想了想说:“好!老师重新给你一份题目。”于是,我把练习的难度降低,重新给他设计了一份。由于难度降低,他很快就完成了,当他把作业交上来时,我看到了他脸上那份舒心的笑容。
爱是一种纯洁的感情,它不是靠强制,更不是靠利诱培养起来的。只要我们爱差生与爱优生一样,并给予差生更多一点的关爱,也可以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成功,并体验到成功的自豪感和对学习、生活的信心,就能成功感化他们的心灵,从而真正转化差生。
三、将心比心,以爱换爱。
宽容与严格是矛盾的统一体。宽容是另一种意义的严格。这里说的宽容是一种教育艺术,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的一种策略。它的前提是对学生严格要求,目的是使学生有效的接受真理,承认和改正缺点、错误。教师要对差生“严中有爱”,对优生要“爱中有严”。
孩子毕竟是孩子,总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不能只用严厉的批评、叫家长、写保证书等简单、粗暴的办法来压服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只要我们捧着一颗宽容的爱心对待他们,他们也会在爱的力量下变聪明,会进步的。推心置腹,以诚相见,充分尊重相信学生,是师爱的表现。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就是 这个道理。
学生不是完人,更不是超人,犯错误是学生的特权,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正常现象。我们只有对他们“严中有爱,严而有度,爱而有方”,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实现教育的目标。
四、将心比心,以爱换爱
美国学者戈尔曼说过:“不能识别他人的情绪是情商的重大缺陷,也是人性的悲哀。”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做个有心人,用“将心比心”这一方法,去实现“以爱换爱”的目的。
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师要以情为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顾及到学生的感情。这样才能引起师生双方情感上的共鸣,无疑利于师生双方的有效沟通。
教师用“将心比心”的方法,实现了学生“以爱换爱”的目的,对我们今后的德育工作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综上所述,说明了教育的本质是爱。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只有懂得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有巨大的热情去爱事业,进而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如果老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像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课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为此,我会努力成为一个完美的教师!
第五篇:德育论文
小学教师德育论文
盘龙三小 陈欢
记得冰心曾说:“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就不能抽象。孩子们爱祖国、爱人民总是从身边感受到的,如爱自己的教室、校园,爱自己的父母和老师„„。”为了在班级中加强这方面的德育教育,使每个学生在思想上有更大的进步,培养其优秀的人格,我从自身做起,用点点滴滴的小事来感化孩子们。
一、练好内功,树立威信,以情感人。
班主任的内功就是要在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前提下,掌握渊博的知识,具有崇高的人格和深受学生欢迎的民主的、科学的工作方法。练好内功对班主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知识渊博的优秀老师,无疑会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一座丰碑,会引起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戴,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和佩服使他们在情感上接受老师的教导,进而在行动上拥护和加以效仿。
练好内功的关键是班主任要做到一专多能,既要精通自己所教授的专业知识,又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的修养,做到品行端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大公无私、光明磊落,从而使学生从心里佩服老师的才华和人品,愿意与老师亲近,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品行不端、自私自利、不学无术的教师能在学生中享有真正的威信。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时时、事事做学生表率,是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班集体的关键,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的仪表,言谈举止、讲课的风度、自身的修养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也决定着教育效果。学生只有看到优秀品德在自己的教师身上活生生地体现出来,才会信服,才能激发他们出自内心的对“真”、“善”、“美”的追求。所以教师要自觉地,时时审慎自己的言行,用自己无声的行动,示范的行为,去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吸引学生。记得有一次轮到我班值周打扫厕所。由于外边下了几天雨,又刮大风,厕所很难打扫,学生似乎不愿打扫,这时我拿起笤帚,第一个动手打扫起来,并且打扫最脏的地方,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我身上,满脸羞色„„几个学生开始弯下腰认真打扫起来,当我检查回来,还听到他们的议论:咱们这班主任真好,既不嫌脏,还亲自动手打扫,咱还有什么可说的。既然我的行动已经对他们产生了作用,还有什么必要讲大道理呢?
三、让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爱
1、我要求学生“懂得回报”。一次主题班会“给谁过生日”,我问了30多位同学,他们父母的生日在哪一天?竟无一人知道,又问他们自己的生日在哪一天?他们都记得清清楚楚。我又问他们谁为父母过过生日,也无一人。我告诉他们在日本,孩子们把自己的生日称为“母难日”,过生日请母亲吃饭,向母亲鞠躬。因为我要求学生“懂得回报”并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有事晚归,给家里打个电话,免得家人牵挂;父母过生日,送张贺卡;教师节,不忘对老师说声“节日快乐”。
2、在家里给予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和岗位。现在许多父母包办孩子的一切,家务活根本不让孩子插手,久而久之,孩子不干活就不会对这个家表示关心,会变得自私冷漠,为此,我说服了许多家长,恳请家长让学生在家里有固定的事情做,并要求负责到底,有利于他们了解生活,了解父母,这样不仅培养了同学们的责任感,而且还让他们学会关心,学会爱。
3、每周班会上,要求每一位同学讲一件在这个星期中回报亲人所做的事,有的同学讲给父母捶背;有的同学给家里人做饭,有的帮父母洗衣服;有的讲遇见老师问声“好”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同学们学会了关心,学会了爱,他们爱父母兄弟姐妹,爱老师同学,爱学校,爱祖国。
四、无声艺术指导下的德育教育
作为班主任,我们的德育对象是一群正在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他们好奇、敏感、浮躁,任性且最厌恶唠叨,如果我们在其耳边喋喋不休,他们不仅不能接受,反而反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我适时运用无声技巧。所谓“无声胜有声”。
在工作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学生正在课堂上小声说话或在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教师突然停下正在进行的授课,让全班都保持沉默,那么学生会立即感受出一种异样,停止说话或停止正在做的小动作。这便是无声艺术的自觉运用。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和学生的冲突,节约课堂时间,而且还可以发挥出教育的最佳效果。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在无声的同时,运用眼神暗示可以表达出各种用语言所无法表达出的焦虑、关切、怜爱、责备、激励等多种情绪。有一天吃过早饭,我去教室查看学生,看到有两个调皮学生为小事打架,双方互不相让,怒气冲冲,我默不作声,只是用眼睛失望地看了他们一眼,然后弯下腰来捡他们的书,我捡的非常认真,也非常专注,每捡一本都拍打上面的尘土,就如同爱我自己的书一样,时间在无声中悄然过去,两名学生终于被我的举动所感动。他们噙着眼泪也弯下腰捡了起来,并小声说:“老师,对不起,我们错了。”再一次我什么也没说,又用眼睛赞许地看了他们一眼。**就这样过去了。后来,他们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总之,不管是用什么方法,都是德育工作者特意设置的一种宁静肃穆的氛围,使用的各种方法,以期让学生感受到一种震动,从而收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