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对“隐孕入职” 不应该只是批判

时间:2019-05-14 09:02: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对“隐孕入职” 不应该只是批判》,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对“隐孕入职” 不应该只是批判》。

第一篇: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对“隐孕入职” 不应该只是批判

yn.offcn.com

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对“隐孕入职” 不应该

只是批判

【热点预测】

近日,浙江宁波孙女士入职3天宣布怀孕,产假结束后立刻提出辞职的消息引发民众热议,对此你怎么看? 【中公解读】

对于孙女士隐孕入职的做法,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而我认为,不应该只是就表面问题进行讨论,更应该彻底解决背后反映的根源问题。

支持者认为,就业形势本就严峻,加之女性在职场性别歧视的情况,更有甚者,去年湖南一女士就是如实向公司说了自己怀孕的情况结果却被辞退,所以认为孙女士做法并无不妥,她也就是在为自己考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yn.offcn.com

虑,孕期可以获得工资并且社保不断档,且法律也是保护女性的劳动就业权的。

但是,更多网友则认为,企业也应该被同情,孙女士的做法本身是不道德的。企业在聘用“隐孕”女员工后,既要在孕期、哺乳期内给予特殊照顾,又要在长达3个月甚至更长的的产假期间支付工资,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女性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更何况,孙女士产假结束后,立即就提出辞职,可以说,孕期没有什么贡献,产假结束后更是没有机会产生价值,那么,该女士的自私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不诚信的“缺德”问题,虽然在此求职过程中占了便宜,却使得用人单位聘用女性时更加心有余悸而顾虑重重,严重加剧了女性就业困境。

其实,不管是企业发展还是女性生育权,其实反映的不单单是企业和个人的问题,更是国家与社会的问题,这背后反映了我国社会生育保障体系的不健全问题。目前,我国对女士生育权利的保障,更多还是需要个人、家庭以及企业来承担,而国家现在保障体系仍存在不足之处。

对此孙女士事件,不应该只有批判,更重要的是反思,最重要的的提出解决之道。有学者指出,在很多国家,生育保险是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承担的,而我国是由用人单位缴纳,政府理应承担部分生育费用——只有为企业减负,企业才会更愿意雇佣女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多措并举共同解决:

第一,政府应该承担更多生育责任,增加财政支出来体现。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yn.offcn.com

第二,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用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雇佣女性。如为雇用女职工的企业提供补贴,或给予相应的减免企业所得税,就会增加企业雇佣女性职工的意愿。

第三,我国各级政府制定公共采购计划,向由女性企业家经营或女职工比例较高的企业倾斜,企业会更加愿意雇用女职工。第四,社会层面需要对怀孕女性多一些关怀。备注:材料来源网络

来源:东北新闻网 作者:丁家发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刘鹏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丁恒情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更多国家公务员考试信息关注云南中公教育信息网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第二篇: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对“隐孕入职” 不应该只是批判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对“隐孕入职” 不

应该只是批判

【热点预测】

近日,浙江宁波孙女士入职3天宣布怀孕,产假结束后立刻提出辞职的消息引发民众热议,对此你怎么看? 【解读】

对于孙女士隐孕入职的做法,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而我认为,不应该只是就表面问题进行讨论,更应该彻底解决背后反映的根源问题。

支持者认为,就业形势本就严峻,加之女性在职场性别歧视的情况,更有甚者,去年湖南一女士就是如实向公司说了自己怀孕的情况结果却被辞退,所以认为孙女士做法并无不妥,她也就是在为自己考虑,孕期可以获得工资并且社保不断档,且法律也是保护女性的劳动就业权的。

但是,更多网友则认为,企业也应该被同情,孙女士的做法本身是不道德的。企业在聘用“隐孕”女员工后,既要在孕期、哺乳期内给予特殊照顾,又要在长达3个月甚至更长的的产假期间支付工资,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女性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更何况,孙女士产假结束后,立即就提出辞职,可以说,孕期没有什么贡献,产假结束后更是没有机会产生价值,那么,该女士的自私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不诚信的“缺德”问题,虽然在此求职过程中占了便宜,却使得用人单位聘用女性时更加心有余悸而顾虑重重,严重加剧了女性就业困境。

其实,不管是企业发展还是女性生育权,其实反映的不单单是企业和个人的问题,更是国家与社会的问题,这背后反映了我国社会生育保障体系的不健全问题。目前,我国对女士生育权利的保障,更多还是需要个人、家庭以及企业来承担,而国家现在保障体系仍存在不足之处。

对此孙女士事件,不应该只有批判,更重要的是反思,最重要的的提出解决之道。有学者指出,在很多国家,生育保险是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承担的,而我国是由用人单位缴纳,政府理应承担部分生育费用——只有为企业减负,企业才会更愿意雇佣女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多措并举共同解决:

第一,政府应该承担更多生育责任,增加财政支出来体现。

第二,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用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雇佣女性。如为雇用女职工的企业提供补贴,或给予相应的减免企业所得税,就会增加企业雇佣女性职工的意愿。

第三,我国各级政府制定公共采购计划,向由女性企业家经营或女职工比例较高的企业倾斜,企业会更加愿意雇用女职工。

第四,社会层面需要对怀孕女性多一些关怀。备注:材料来源网络

来源:东北新闻网 作者:丁家发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刘鹏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丁恒情(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三篇: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监护人失职要“入刑”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转发注明出处

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监护人失职要“入刑”

图片来源于网络

【热点背景】

近日,乌鲁木齐一位母亲把5岁的女儿锁在家里,不料,女儿模仿动画片情景,撑开一把伞从11楼跳下,落到四楼平台上摔成重伤。目前,小女孩正在医院重症监护室抢救治疗。

一个新手妈妈,把四个月的女儿背在胸前做饭,结果背带断了,女儿头朝下掉进热锅„„ 南京饿死两女童案宣判的槌声刚落,南昌洗衣机绞死两女童事件又在网上掀起波澜。两件涉及儿童无辜死亡的事件听起来是那么让人即心痛又无奈。4条生命的逝去都与监护人失职有着极大的关系。

【命题预测】

近日,13名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未成年人监护失职(疏忽)行为“入刑”的建议》,呼吁追究失职监护人的责任。提案中的数据让人触目惊心,每年近1000万孩子受到意外伤害,其中重伤及残疾者超过100万,死亡儿童达到10万,平均每天死亡270余人。这些伤害事件中,大多数与监护人的疏忽失职直接相关。然而现行法律对这些“马大哈”父母的失职显得束手无策。对于该政策,你怎么看? 【思路解析】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转发注明出处

一个国家对待孩子的态度,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现代社会,“国家是儿童的最高监护人”已成为国际准则。当监护人出现失职行为,就要对其“动真格”。我国抓紧出台制定未成年人监护干预制度无疑是应时应势之举,在法律制度层面,对侵害未成年人权益“零容忍”,对失职监护人“动真格”。当然,国情不同,也需理性看待,毕竟一纸提案能够断送人前程。法律需健全,不能瘸腿。

【中公参考答案】

2月27日,天津大悦城商场发生一起惨剧,家长照看不慎致使两个孩子坠亡。1月,陕西一母亲带孩子游泳,转身玩手机数分钟后孩子溺亡。近期频发的儿童伤害案件也让这项提案备受关注。

纵观此类案件,大多数家长属于无主观故意的情况下,由于过失造成悲剧。至于要不要入刑,对此形成了两派鲜明对立观点。一方认为丧子之痛,父母已经生不如死,这已是对其最大的惩罚。另一方则认为,过失致人死亡,这在美国肯定要追究其监护人刑责了,儿童的生命也应受法律强有力的保护。

应该追究刑责的观点,直接导致了十三位委员在当下召开的政协会议上,联名提案《关于未成年人监护失职(疏忽)行为“入刑”的建议》。据该提案牵头人李铀委员在提案中的说法,“目前,对这些导致未成年人伤残或者犯罪的失职父母,基本只有道德谴责,没有法律制裁。” “父母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具有天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其监护职责是法定义务,必须履行,如果失职造成犯罪,显然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这个监护失职入刑的提案观点,我是支持的,我所生活的澳洲对于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法定职责也的确非常严格。那为什么本文标题直指该提案是“瘸子”呢?因为在澳洲远不只是对监护人各种法定职责,还有众多福利支持父母们养育子女。政协委员说得好,父母监护养育,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这社会属性,不能只有无穷尽的职责和义务,而没有公共福利的支持。

在澳洲如果有这样失职错手摔死儿女的家长,我相信会被追究刑责。可是从孩子一出生,政府就有生育奖金,家庭税务优惠,托儿费用补助,全民公费医疗,免费的婴幼儿保健,如果父母失业了有失业金,离异了有单亲家庭优惠。一大半的育儿成本政府替你付了,这样意外伤亡还有政府的公共资金帮助支付丧葬费用。等于政府付钱雇佣家长来履行社会职责,养育后代维持健康的人口增长率,失职了当然要追责。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转发注明出处

人都是理性动物,都会权衡利弊,义务与权利,职责与回报。“双腿健全”的政策与法律,自然人们就会去选择,生二胎也好,监护到位也好,心甘情愿自觉去实现社会属性。反之,“瘸腿”的法律,需要三思。

第四篇:2018年国家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对面试的意义

2018年国家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对面试的意义

不管是在国家公务员笔试当中,还是在国家公务员面试当中,相信考生在备考申论的时候,就会尽量的积累社会热点。在公职类考试中,重要的时政热点可以分为五大类:政治类、经济类、文化类、社会类、生态类,也就是所谓的五位一体的建设,在国家公务员面试当中,也会考察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对于热点的积累和看法。

对于面试而言,测评要素有九大方向,其中考查频率较高的综合分析类题目,更多的是考察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现象、政策的了解和看法。更多的需要我们站在政府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能够对于事件有自己的判断,也能有多于该问题的处理意见。那基于考试内容的介绍,考生们也应该想到,是不是所有的新闻都需要了解和记忆呢?其实,还是要看不同省份的考情。总体而言,题目并不会特别难,有的省份关注社会类问题,有的省份问题比较宏观,常涉及政治经济类问题,需要考生对于国家政治性问题做更多的了解。

接下来我们举例说明时政热点类问题,如何评价,如何分析。通过面试学习,我们都知道,综合分析类题目,在答题过程中,我们要谈及对于该问题的态度,并且用数据,例子,影响,原因来论证自己的态度,也就是观点。但这还没有结束,往往考官还想看看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还要谈及该问题应该如何解决,或者该问题应该如果实施,如何落实,才能算完整的综合分析类问题的论证。比如,最近发生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布规定,要求在自治区范围内的所有公务接待一律禁止饮酒的规定,完全可以让我们谈看法。那么对于这个规定的看法,我们可以了解该规定的出台背景。为什么会禁酒?让我们不难想到2013年12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明令禁止高档酒水消费。都是在国家的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公务接待管理条例出台后,各地方政府不同的践行方式。因此,此举我们应该肯定。对于该规定的影响,无论上到国家,政府,下到普通百姓,都可以得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对于政策的出台虽利大于弊,可是应该更值得思考的是执行?如何将纸质规定,真正落实下去,真正深入到党员干部心中,真正让领导干部严格要求自己,不奢靡浪费,才是真正的好政策。所以,对于政策的落实,考生更不应该忽略,而应该畅谈自己的想法。

公务戒酒的政策难在两处:一是怎么发现、二是怎么处理?若发现不了,就容易被规避;若责罚不狠,就不如罚酒三杯。眼下来说,民众在点赞各地的禁酒令之后,可能更期待完善的追查机制、严苛的责罚机制。比如除了纪检部门的暗访与抽查,不妨考量设立更公开透明的举报及曝光平台,让小众化的公务接待晾晒在大众化的无缝监督中来;再比如,不妨像治理酒驾醉驾一样下狠手,千万别再点到警告或谈话为止,如果一杯酒等于一顶乌纱帽,违规违纪的风险成本,自然要让“酒君子”们在端起酒杯的时候心有戚戚。都是考生可以畅谈自己的可行性方案,可以吸引考官的注意和认可。对于时政热点新闻,更多地在于考生平时的积累和练习,要养成综合分析的思维,注意观察留意每天发生的热点事件,多去思考,评价一下新闻,也可以多关注新闻时评,让我们共同为公务员面试做好积累和准备,打有准备之仗。

第五篇:2018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对“高校性骚扰”勇敢说“NO”

2018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对“高校性骚扰”勇敢说“NO”

在2018年国家公务员面试中,社会中的时事热点是考试的重中之重,也是面试考题的背景素材。提前了解当下社会热点话题也是为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打好坚实的基础。全面了解热点事件有助于考生更好地掌握答题方向,也能使考生更具有全面性和大局观。今天,华图教育为您带来近期热点话题:对“高校性骚扰”勇敢说“NO”。

热点背景

因为有人实名举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小武性骚扰女学生,在调查核实之后,校方决定撤销其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职务,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撤销教师职务,取消教师资格。而教育部则在研究之后决定,撤销陈小武的“长江学者”称号,停发并追回已发放的奖金,责成学校解除与陈小武签订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聘任合同。

热点解析

@南方日报扶青:从“陈小武事件”的发酵过程来看,很多女生在被骚扰后保持了沉默,包括向北航实名举报的罗某某,也是在12年之后才发声。广州性别教育中心在多个城市收集的6592份调查问卷显示,超过一半的遭遇高校性骚扰者选择了沉默和忍耐,真正向校方或者警方报告或报案的人不到4%。在选择不报告校方或者警方的原因中,有人觉得不光彩,而称“报告了也没有用”的占了近六成。这直接指向高校师生关系现状,由于导师掌握着大部分学术和工作资源,在相当程度上能决定学生的前途,因此具有强势主导权。而在很多案例中,学校倾向于“捂盖子”,保护学术大咖,对“学术性骚扰”起不到应有的制约作用。

另一方面,当前对“学术性骚扰”尚无准确定义,加剧了治理难度。在上位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对“性骚扰”的界定简单笼统,导致缺乏实践上的可操作性。而学术界中的“性骚扰”建立在师生关系基础上,有时候较为隐晦,比如老师以学业等为由,有策略地使用权力并逐渐将基于性骚扰的“互惠观念”合理化等,也很难寻求法律救助。在这种情况下,“师德师风”就是一样较为有力的武器。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划出7条红线,其中就包括“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依法依规加大对各类违反师德和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力度”„„其中体现的思路具一致性:把师德建设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通过“陈小武事件”,其他高校也都应该展开反思,对比发现有可能存在的问题,该作为就要作为,该严惩就要严惩,发现一起就查处一起,绝不能让师德建设变成说说而已。此外,要在探索中尝试,形成防止“学术性骚扰”的长效机制,从而真正做到“坚持立德树人、弘扬师德风范”。

@钱江晚报陈进红:北航教授性骚扰案无疑只是冰山一角,在这个沉重的盖子下,是更多的沉默者。据2017年3月某高校发布的《中国大学在校生和毕业生遭遇性骚扰状况调查》显示,在中国的大学在校生和毕业生中,有不少人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性骚扰。报告显示这些性骚扰的实施者中师长(学校领导、领导、辅导员)占到近10%,教师更容易利用自己的身份和手中权力,暗示或者胁迫学生与其发生不正当关系,而多数被害人出于种种原因选择了忍耐。每发生100起性骚扰事件,只有不到4起的当事人会报告学校或者警察。

为何沉默的羔羊只能在梦中呐喊?一是高校师生权力不对等,校园内部缺乏畅通的申诉渠道和处理机制。早在2014年,76名厦大校友曾联署呼吁建立机制防校园性骚扰。时隔三年之久,尚未建立。高校性骚扰事件仍是以网络举报的形式频繁上演,网络举报容易引起舆论关注,但随着爆料的增多,时间的推移,公众的关注度势必会下降,那么下一个受害者的正义如何得到伸张?同时,网络举报又易造成公众的道德集体审判,对被举报方的权益也会造成侵害。二是,而从立法层面,校园性骚扰在罪名的认定上仍然存在空白,对“性骚扰”行为也缺乏清晰的判定依据。高校对此类事件的处理,基本是依据高校师德“红七条”。而对于性骚扰的处理不仅止于高校内的行政处罚,更应从法律层面有完善的追究惩治。在我国性骚扰案件一直是“低起诉率、高败诉率”。从立案举证到最终胜诉均困难重重,而且惩罚力度和结果,让受害者觉着举报行为得不偿失。程序正义是实现实体正义的基础。是时候从法律和行业层面建立和完善反骚扰条例了。

如果说,这场反性骚扰运动是一场由下而上掀起的风暴,那么,对那些已被曝光的高校性骚扰事件,受害者和公众更应该得到一个交代。这就不仅需是高校内部自我清洁机制的完善,更需要在法律层面对性骚扰案件,从申诉到判定惩戒有一系列可执行的完善细则,让长虱子的高校不敢也不能再捂盖子。

@光明日报胡印斌:广州性别教育中心2016年开展过针对中国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遭遇性骚扰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收集到的6592份有效问卷中,有69.3%的受访者表示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性骚扰。

可见,如何规范和约束当前大学校园频发的性骚扰事件,已经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课题。这其中,首要的问题是严肃问责,将那些肆意触碰红线者逐出教师队伍。若持之以恒地加以惩戒,必然会在校园之内产生震动,也会让那些担心被报复的学生勇敢地主张自己的权益,从而弘扬正气、抑制邪气。当然,相关制度不妨更加细密一些,比如可以参照美国哈佛大学的禁令,禁止任何教授和本科生发生恋爱或性关系。

其次,要强化师德建设。大学要注重德行与人格的养成,要有更大的关怀与投射,不能沉浸在个人利益的攫取及情欲的满足上。陈寅恪先生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也就是说,大学教师要有理想追求,能够做到内省和慎独,有境界、有理性,行为才可能有边界、有戒惧,才能切实践行现代大学精神所提倡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总书记201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教师节座谈会上强调:“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说到底,“师有德”,才可能“校有道”。关注高校师德建设、净化校园风气,迫在眉睫。

@澎湃新闻西坡:近年来,高校性骚扰的事件非此一例。据媒体统计,从2014年到2017年,媒体公开报道的高校教师性骚扰事件就有13起,包括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吴春明事件。许多性骚扰事件有一个共性,即受害者在毕业之后才出手举报。这当然会增加调查取证的难度,但受害者的心理不难理解,因为老师手中握有影响学生前途的权力。

成绩、推荐信、实习机会,这些事情学生都有求于老师。尤其在研究生阶段,导师更是可以直接决定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双方的相处也更封闭。所以要想杜绝校园性骚扰,必须消除受害者的后顾之忧。

老师强,学生弱,学校就应该给予学生相应的求助渠道以为制衡。典型事件的处理方式则具有示范意义,如果学校在一起性骚扰事件中表明零容忍的态度,那么接下来当有学生遭遇性骚扰时,就会更有勇气打破沉默,个别教师的“色心”就会收敛起来。所以希望陈小武这样的热议事件可以促使更多大学主动建立性骚扰防范机制。

@中国青年报李勤余:高校性骚扰案件往往发生于导师与学生之间,这一点并非偶然。居心不良的导师在犯下罪行后,往往以学生的权益为要挟,对学生威逼利诱。此等伎俩之所以能够得逞,正是因为导师与学生之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导师手握影响学生前途的“生杀大权”,而学生却缺乏有效的救济渠道。面对学生对导师的性骚扰指控,高校方面除了事后调查,也应积极思考对策,让学生面对无良导师时,不再弱势而无助。

取证工作是处理性骚扰案件的一大难点。加害者以语言或不雅的动作施以骚扰,受害者很难取证。同时,高校性骚扰案发生的时间跨度长,地点隐秘度高,为犯罪者提供了极佳的掩护。而聊天记录、旁人的回忆等间接证据,在可信度上到底打了折扣。近年来,网络上曝光高校案后,当事人大多在第一时间予以否认。这一点,恐怕与某些当事人深知此类事件取证困难,因此有恃无恐不无关系。如何为大学生补上一课,教授其防止性侵的相关知识与技巧,也是当务之急。

我们也不能排除个别学生利用性侵事件“碰瓷”的可能。性侵案涉及的教授级别越高,名声越响,越能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即使调查结果支持导师,或以不了了之告终,导师在名誉上的损失也将无可挽回。因此,不论是为了防范学生遭到性侵,还是保护教师的名誉,广大教师都应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把握好分寸,不做出过分亲昵、逾矩的行为。如此,是对师生双方的共同保护。

高校与其在性侵案后“亡羊补牢”,不如提早在管理上多下功夫,防备这类事件发生。每所高校的校情不同,在政策、措施的制定上不妨因校而异,随机应变。但无论如何,提高对教师的管理水平,都是必要的举措。高校是人们心中圣洁的象牙塔,没人愿意目睹高校被各种性侵事件玷污。我们既要在道德层面上谴责那些玷污高校的加害者,也要用制度建设主动净化高校的环境。如此才能标本兼治,真正还高校师生一方净土。

华图解析:高校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是纯洁无暇的象牙塔,然而近年来,高校性骚扰案件频发,对于此类事件,不同学校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者有之,草草了事者有之,事情不闹大不处理者亦有之,不管哪种处理方式,都严重威胁着学生的身心安全。

2014年,《中国妇女报》曾援引过这样一组数据:全国妇联一项针对北京、南京等城市15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经历过不同形式性骚扰的女性比例达到57%,而在其他机构的调查结构看,数字则是超过57%的。本应是一片净土的高校,为何成了性骚扰案件的滋生地,这是当下亟需关注的问题。

要想遏制这种现象,就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预防机制,从制度层面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只有用法律让那些潜藏在校园里的色魔付出惨痛的代价,才能还校园一片净土。

下载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对“隐孕入职” 不应该只是批判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对“隐孕入职” 不应该只是批判.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