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县域经济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县实施突破辽西北攻坚战略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省、市关于实施新一轮突破辽西北战略的部署,全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我县经济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省委、省政府《加快实施突破辽西北发展三年攻坚计划(2018-2020年)》和《辽宁省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深度融入辽宁三大区域全面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深刻变革,破除一切制约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调整经济结构、做大经济总量,补齐短板,全面加强民生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强县富民、晋级升位,打造全国一流民族自治县,确保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2020年,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3%;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农村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年均增长7.5%以上;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2018-2020年三年间,政府性债务分别控制在5亿元、4亿元和3亿元。
二、重点工作
2018-2020年,主要实施四大行动、二十大工程、40个项目和重点工作,加速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打造新的增长极。
行动一: 工业转型升级行动
行动纲要:进一步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释放供给侧改革红利,提升产业集群集聚度和工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全力把**县打造成为全市工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和标杆。
行动目标:氟化工、铸造、农产品、新能源四大产业基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3户,全县总量达到94户,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4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一)产业集群建设工程
1、氟产业开发区,打造中国绿色氟都。充分发挥氟化工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深入推进氟化工产业优化升级,形成全县工业经济新引擎。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户数达到30户,产值实现50亿元。
(1)全力推动“智慧园区”建设,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环保监测数据实时显示报警、能源管理、电子商务、应急指挥、管理流程可视化六大系统板块,借助信息化实现开发区智能化、精细化、封闭化管理,打造互联网+智慧园区。
(2)突出招商选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发展品质。抓住北京通州产业转移机遇,积极开展与江苏省对口合作,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招商选资活动,引进一批高端、高品质氟产业链。对接中化集团、上海华谊集团等大企业,引进上下游配套的全系列项目。提高企业外贸出口能力,创建省级出口基地。
(3)深入实施企业“倍增计划”,实现重点企业提质增效、产值倍增。以金凯化工、天予化工、金特莱化工、凯莱英化工、氟托新能源等一批优势企业为重点,做好年产4000吨氟橡胶、2000吨聚全氟丙稀、1000吨聚偏氟丙稀、6000吨FEVE氟树脂、3000吨锂电池电解、1000吨(HFIP)、10000吨含氟泡沫灭火器、37吨含氟液晶中间体、1000吨六氟磷酸锂以及年产770吨精细化学品等重点升级改造项目,打造一批国内外技术领先的品牌企业。
(4)完善配套设施,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实施PPP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雨水排水明渠工程、“一企一管”污水排水检测管理系统及VOC气体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及净水厂,构筑企业达标排放、处理厂深度处理、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的再生水循环利用系统,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园。
(5)强化科技支撑,推动创新发展。充分发挥研发中心和院士专家工作站作用,推动与沈阳化工大学、黑龙江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院校深入合作,搭建产品研发、融资服务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切实加快企业科技创新步伐,建设全省科技创新示范园。
„牵头单位:辽宁阜新氟产业开发区管委会;配合单位:经服局、发改局、经合局、环保局‟
2、铸造产业基地,打造东北装备制造业配套基地。以铸造产业链和价值链向中高端升级转化为发展方向,引进、建设国内一流钢铁企业、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农业机械生产企业,着力打造东北装备制造业配套基地。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户,产值实现40亿元。
(1)铸造产业。以汽车制造、数控机床、重大装备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装模具等产业为发展方向,依托力达铸造国家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东北)中心暨二期技改3D打印及智能铸造项目、沄川铸造双液铸造项目、昊天铸管球墨铸铁管项目,重点引进和发展华晨集团、沈阳机床、沈鼓集团配套企业。继续发挥短流程工艺优势,重点发展铸钢、铸铁、铸铝产品。采用短流程V法铸造及消失模等先进铸造工艺,做大做强以黑色和有色精密铸造、超大吨位铸造为重点的铸造产业。
(2)钛产业。围绕祥远铸造、恒利铸造等高钛渣生产企业,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引进大型轻质钛合金生产企业,重点发展防腐铸件、泵体、阀体、叶轮及人体植入工具等钛合金材制品,积极引进面向航空、航天及核电等高端领域的钛合金新材料加工及关联项目,打造钛产业基地。
(3)有色金属。以远东铜业为龙头,结合矿铜冶炼和废铜精炼,打造矿山开采、粗铜冶炼、精铜冶炼、副产品回收加工、稀贵金属提炼纵向一体化产业链,同时拓展电线电缆、阀门、模具等铜制品下游产业链,尽快形成一批配套企业。
(4)环保产业。借助江苏盐城对口帮扶机遇,规划建设辽宁阜新环保科技产业园区,研发孵化、发展环保装备制造、环保材料生产、节能产品加工和危废处臵产业,重点引进一批废旧电子产品、废橡胶、废酸碱等加工利用及一般危险废物再生利用项目。到2020年,达到年处理危险废物30万吨能力。加快开发节能环保技术产品,推进治理装备系列化、成套化。加快建设30万吨废铅蓄电池综合回收利用项目,力争三到五年时间,打造省内环保设施设备生产基地。
„牵头单位:铸造产业基地管委会;配合单位:经服局、发改局、环保局、经合局‟
3、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打造东北农产品深加工品牌基地。发挥我县农产品总量大、品种全、质量优的基础优势,以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为主,乡镇为辅,围绕重点产业,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构建“一主多辅”的产业发展
格局。到2020年,基地内发展1个以上优势特色农产品深加工集聚区,集聚区内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增长7%以上,规上企业达到13户,产值实现30亿元。
(1)畜产品加工业。充分发挥畜禽资源优势,扶持肉食品加工企业发展,提高产能。加快推进牧原集团100万头生猪产业体系项目建设,实现屠宰加工同步投入运营。利用雨润集团阜新畜禽产业园闲臵厂房,引进国内肉制品加工领军企业。
(2)乳制品加工业。加快优质奶源基地建设,推进阜新伊利乳品二期建设,发展液态奶、酸奶、儿童配方乳、含乳饮料、老年配方乳和高品质奶粉等高端产品和主导品牌。
(3)粮油加工业。做大康龙、维远、东祥、佳信合、芳山谷物等现有企业,重点推进功能性大豆分离蛋白产品技术改造项目、年加工出口4万吨瓜子系列产品项目、辽宁新一天食品扩建项目,注重引进大型粮油加工企业,提高深加工能力,拉长深加工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
(4)果蔬加工业。以果蔬、食用菌等加工为主,扶持金利隆、金果实业、辽宁田园等企业扩大规模,研发新产品。推进辽宁田园新建食用菌生产加工及多糖提取、金利隆食品年新增4000吨速冻蔬菜产品能力、金地果蔬番茄酱加工等精深加工项目,大力推进冷链等配套项目建设。
(5)酒类及饮品加工业。推动三沟酒业、海泉酒业做大做强,加快东北地区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建设步伐。扶持
桑港树莓、阜新鑫龙辰等企业开发葡萄酒、树莓酒、树莓饮料等产品。以亿鑫红阳为龙头,有序开发利用王府架其营子自涌水资源,提升水资源利用率,调整产品结构与档次,满足高端饮用水市场需求。
„牵头单位: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配合单位:发改局、经合局、经服局、农业局、新农办、畜牧局、各乡镇‟
4、新能源产业基地,打造东北最大新能源产业基地。借助国家政策机遇,充分挖掘、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利用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资源,扶持新能源产业做大做强,实现我县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用3年的时间,再开发新能源80万千瓦。
风力发电:2018-2020年,新增装机容量60万千瓦,总投资48亿元。
光伏发电:2018-2020年,新增装机容量15万千瓦,总投资12亿元。
生物质风电:以惠农生物质电场为依托,新增装机容量3万千瓦,总投资3亿元。
到2020年,规上企业达到15户,产值实现20亿元。„牵头单位:新能源办;配合单位:发改局、经合局、经服局、相关乡镇‟
(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程
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辽宁省八大门类产业政策,加快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以多种方式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推动资源型行业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传统产业焕发新的蓬勃生机。
提升排山楼金矿等有色金属加工企业业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支持排山楼金矿全面采用冶炼清洁、强化熔炼和强化浸出等先进技术和工艺。
支持大鹰水泥等建材行业加快工艺提升步伐,做强水泥主导产品。加快推进铁选企业尾矿库无害化处理,建设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重点发展装配式建筑材料、预制保温墙板复合材料、发泡保温材料等新型建材。加强非煤矿山开发管理,提升非煤矿山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鼓励采选企业改造升级和转型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开发生产新材料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大力发展蒙药产业,加快辽西环保特色产业。„牵头单位:经服局;配合单位:发改局、国土局、卫计局‟
(三)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
制定中小微企业发展计划,积极引导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发挥好省政府“千百万”工程作用,用好用活用足省政府科技特派团政策和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创业载体,支持中小微企业切实提高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加强中小微企业与国企、央企,特别是江苏各地产业园区、集聚区内大企业协作配套,推动企业产品、技术和创新成果融入大企业生产链、创新链和供应链,尽快形成一批“小巨人”企业。到2020年,培育“小巨人”企业15户。
„牵头单位:经服局、发改局;配合单位:各相关单位‟
(四)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工程
坚持龙头带动、项目支撑、创新驱动,加快培育新一代节能环保、新材料、含氟化工、农机和工程机械企业,做强为国家重点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新能源装备配套产业。
重点推进辽宁奥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无抗环保生物饲料研发生产项目、惠农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生物质热电工程、汉道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年产2665吨含氟精细化学品项目搬迁技改工程、阜新泓吉光电材料有限公司600吨OLED柔性显示及柔性照明材料(聚酰亚胺中间体)项目和年产2000吨航空航天聚酰亚胺树脂新材料项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形成一批能够拉动我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高新技术企业。
到202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件;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达到4亿元;全县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增长10%以上;全县技术合同成交额较达到0.72亿元;
„牵头单位:发改局;配合单位:各产业基地、经服局、统计局‟
行动二:农业农村振兴行动
行动纲要: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调结构、促融合、提品质上下功夫,以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带滚动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同步提升县、镇、村发展品质,逐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努力构筑产业融合发展、生产生活生态兼顾、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行动目标:2018-20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增长3%左右;到2020年,区域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特色产业突出、产业链条完整的现代农业格局初步形成。
(五)种植业效益提升工程
优化种植结构,稳定粮食产能,巩固全国产粮大县地位。到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65万吨以上(其中两杂作物产量150万吨以上,杂粮产量15万吨以上),油料产量达到30万吨以上,蔬菜总产量达到70万吨以上。
5、粮食作物高产示范项目。提升耕地质量。合理开展“一主四辅”耕地轮作。引育推广高产玉米品种,集成示范优质高效栽培、全程机械化、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技术,打造一批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提高粮食生产抗灾保丰收能力。到2020年,玉米播种面积调减到250万亩,重点粮食产区
玉米单产提升到750公斤/亩,确保面积调减后玉米总产不降低。
着重推广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杂粮新品种,加强技术组装配套,稳步提升田间基础设施水平和机械化水平。巩固和扩大杂粮标准化基地。到2020年,高粱、谷子、荞麦等杂粮播种面积达到45万亩,杂粮总产量达到15万吨以上。
6、花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坚持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发挥良种良法的增产作用,扩大地膜覆盖面积,在集中产区创建和推广花生高产模式。建设良种繁育基地,科学确定并示范推广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新品种。到2020年,花生种植面积稳定在140万亩,花生产量30万吨以上。
7、牧草种植试点示范项目。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以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和大户为重点,通过土地流转、协议收购等方式,扩大青贮玉米、优质牧草种植面积,拓展优质牧草发展空间。到2020年,推广种植牧草面积6万亩,青贮达18万吨。
8、瓜果蔬菜生产项目。抓好冬春设施蔬菜,夏秋高标准露地蔬菜生产,注重提质增效,形成设施果菜、出口蔬菜、脱水蔬菜、冷凉蔬菜、采摘果蔬协调发展的果蔬产业发展格局。到2020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8万亩,露地蔬菜面积达到9万亩。蔬菜主产区园艺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以上。
9、林果提质发展项目。大力发展以油用牡丹、白芍、白术等为主的林下中药材种植。加快中低产果园改造,引进适地品种,提高果品产量和品质。加强品牌培育和市场营销,推进林果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全面提高林果产出效益。到2020年,新增林下中药材1.6万亩;新增干鲜果种植面积1万亩,各类干鲜果总产达到25万吨,产值13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增收2000元。
[牵头单位: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农机局;配合单位:各乡镇]
(六)草畜结合工程
以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能耗排放低碳化、产品产出优质化为主线,扩大生态高效种养业规模,构建结构优化、种养和谐、养分需求与供给相平衡的产业新格局。积极发展肉羊、肉驴、肉牛、奶牛等草食性动物养殖。到2020年,肉类、蛋类、奶类总产量分别达到37.6万吨、7万吨、2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92亿元;牛羊驴等草食家畜养殖比重稳步提升;畜禽规模化养殖率达到75%;畜禽良种率及配套技术应用全面普及;三品一标”认证企业达到70家;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牵头单位: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农机局;配合单位:各乡镇]
10、肉羊肉驴扩群增量项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养殖示范场,新建或改造一批标准化养殖场,实现养殖方式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到2020年,新发展草畜结合户1500户;牛、肉羊、肉驴饲养量分别达到40万头、500万只、40万头。牛、肉羊、肉驴养殖收入占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以上。
11、生猪标准化养殖项目。重点推进总投资16.5亿元的河南牧原集团年出栏100万头生猪养殖体系项目建设,确保12个现代化标准养殖场、1个年加工36万吨饲料厂、1个配套日处理30吨无害化处理中心、1个年可加工5万吨有机肥加工中心和屠宰及深加工厂按计划推进。到2020年,生猪饲养量稳定在400万头,出栏量稳定在290万头以上;生猪养殖收入占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以上。
12、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落实工程项目财政补贴政策,推进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建设畜禽粪污原地收集储存转运、固体粪便集中堆肥和能源化利用、污水高效生物处理等设施。加快总投资1.25亿元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建设,建立健全户集、村运、片收、县处理的运营模式,建成智能控制中心1个、一级处理中心1个、循环利用中心1个、新建和改造污水池70处、储粪场220处。到2020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规模养
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有效解决农村养殖面源污染问题,改善生态环境。
13、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通过生物质发电、秸秆固化成型、秸秆直燃锅炉改造,加大秸秆能源化利用;通过推广秸秆机械粉碎直接还田、秸秆有机肥生产和秸秆反应堆技术,实现秸秆肥料化利用;通过推广秸秆青黄储、膨化饲料生产,实现秸秆饲料化利用;通过发展食用菌生产,实现秸秆基料化利用。到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总量达到180万吨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力争达到91%以上(其中农用比例达到75%以上),秸秆收储点建设达到80个以上。
„牵头单位: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配合单位:各乡镇‟
(七)农业品牌塑造工程
坚持绿色发展,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严格产地环境、生产过程监控,规范档案、包装标识管理,加强证后监管,提升**县“三品一标”品牌社会公信力。
14、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项目。建立健全县检测中心、乡镇检测站、市场检测点“三级检测体系”,定期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报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透明度。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积极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定点监测、农业投入品监督检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
督抽查等工作,实施“从产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监控制度,实现对全县品牌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监管。
15、农产品品牌创建项目。加快培育优势特色农产品商标、“三品一标”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做强三沟白酒、驼谷小米、昕宝蔬菜、园康龙花生、孙六杂粮等一批企业品牌,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品牌创建,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到2020年,农作物“三品一标”产品个数达到80个以上,“三品一标”基地认证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0%以上。
[牵头单位:农业局、市场局;配合单位:各乡镇‟
(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 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根本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种养业内部融合,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形成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融合样板,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以“十镇百村”为重点,每年建设50个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到2020年,完成200个重点项目的总体建设目标。
[牵头单位:发改局;配合单位:各乡镇、各相关部门‟
(九)农业综合服务保障工程
全面推进农业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升服务群众、服务发展能力。
16、实现土地有序流转。尽快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加快建立担保融资平台,开展农村宅基地、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抵押贷款新机制。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试点,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17、加强农业科技支撑。依托科技共建,科技特派团等载体,深化与省内外一流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关系,完善技术合作、联合攻关、科技创新机制,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依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按照“一个产业一个指导组、一支技术服务团队、一个产业协会”的要求,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
18、培育农业合作新模式。成立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和10个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倡导“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原料基地建设,提高农业效益。继续完善全县6个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62个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22个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管理运行,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继续做好国家、省、市级示范社 的申报工作。
19、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应用系统为核心,以信息资源开发为基础,以信息传输服务网络为载体,打造省级现代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到2020年,建设35个乡镇12316话务坐席,推广“致富通”手机3000部,推送病害防治、生产技术等短彩信5万条,建成100栋日光温室环境因子监测数据采集、3个智慧农业小区和6个高标准畜牧小区物联网项目,实现382个行政村益农信息社全覆盖。
„牵头单位:农业局、供销联社;配合单位:各乡镇、各相关单位‟
行动三:服务业提档行动
行动刚要:围绕“两大新城”和“四大产业集群”,以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不断调整服务业结构,优化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促进服务业产业、主导行业结合式发展,提升专业化、集聚化程度,全面推进服务业提档升级。
行动目标:依托玛瑙、温泉、藏传佛教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一体两翼”为核心的服务业集聚区。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实现63亿元。
(十)服务集聚区建设工程
加快蒙古贞新城商业中心集聚区(一体)、东梁温泉旅游度假集聚区和十家子玛瑙产业基地集聚区(两翼)为主的“一体两翼”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大力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
升级,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发展。到2020年,至少建成1个有一定规模的服务业集聚区、引进1家百货商场或知名品牌连锁超市、引进1家三星级以上或连锁快捷酒店,组建1家医养结合混合所有制健康产业集团公司。
20、蒙古贞新城商业中心集聚区建设项目。进一步扩大商贸流通业产业规模,提升整体业态水平,增强区域商贸辐射功能。引导传统百货业、大卖场向智能化、综合型休闲购物中心转型发展,提供餐饮、娱乐、健身、休闲、文化等消费服务。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特许加盟等方式发展连锁业态,实现跨区域经营。依托 “八大美食”培育特色餐饮。全面提高住宿服务业质量,有序发展星级宾馆业,重点发展经济型、大众化住宿业,充分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住宿服务消费需求。提升商务服务业水平。发展金融保险、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管理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广告租赁等商务服务,形成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商务服务体系。
21、东梁温泉旅游度假集聚区建设项目。将地热资源开发与旅游市场开发有机结合,完善园区内饮食文化园、康体中心、养心园、温泉公园、农业观光园等系列项目,开发建设与休闲保健主体相配套、与消费群体需求相协调的绿色、健康、养老地产项目。2018年,继续完善宝地国际温泉城净尘区、静心区、养身区、牧游区项目功能;阜新宜善温泉健康城项目全面开工建设。2019年,温泉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
项目和中水回用项目等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到2020年,建成辽西北地区最大的集休闲、娱乐、度假、健身、理疗于一体的温泉旅游度假聚集区。
22、十家子玛瑙集聚区建设项目。发挥“中国玛瑙之都”品牌效应,建设电商物流园,促进线上线下销售融合,拉长玛瑙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十家子玛瑙玉石交易中心、宝玉石工业园区、产业居住复合区、生态宜居区,形成玛瑙玉石全产业链,带动质检中心、信用担保中心、玛瑙专业人才培训中心、玛瑙研发设计中心、玛瑙博物馆、游客信息服务中心、金融服务街区配套发展,打造东北亚宝玉石文化和时尚基地。
„牵头单位:经服局、发改局;配合单位:温泉城管委会、玛瑙产业基地、东梁镇、十家子镇‟
(十一)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工程
找准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玛瑙文化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契合点,全力推进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温泉城、十家子玛瑙风情小镇、瑞应寺、海棠山景区、乌兰木图山景区。培育一批森林度假、山地休闲、花卉中药材观赏、农家乐、民宿民居等乡村特色旅游产品,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到2020年,国家A级风景区总数达到10家以上。
23、旅游大通道建设项目。以王府为起点和终点,设计总长213.5公里,途径东梁、佛寺、大板、十家子、建设、阜新镇,形成环形大通道。建设大板至大巴旅游道路20.3公里、建设佛寺至毛岭沟旅游道路28公里、建设新民至大板旅游道路18公里。以沿线重点景区、景点为核心,建设县城旅游产业集群、东梁温泉旅游产业集群、葛根苏木旅游产业集群、海棠山旅游产业集群、关山旗敖包旅游产业集群、十家子玛瑙等7个旅游产业集群。
„牵头单位:旅游局、交通局;配合单位:各相关乡镇、相关单位‟
(十二)电商物流发展工程
打造辽西、蒙东地区重要物流集散地和连接东北、华北与内蒙古的电商物流通道的重要节点,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商物流平台。培育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电商物流企业,构建煤炭物流、工业物流、商贸物流、农产品物流“四大物流体系”。到2020年,力争建成1个省级重点物流园区。
24、供销集团电商物流建设项目。加快供销集团物流电商项目建设步伐,争创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建立“菜篮子、日用消费品、农资农具、农副产品”专营渠道。“线上”构建服务“三农”的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线下”建设100家物流配送分拨中心和打造城区、乡镇、村屯1000个销售平台。
„牵头单位:经服局、供销联社;配合单位:各产业基地、各乡镇‟
行动四:新型城镇化提升行动
行动目标: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28%,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十三)城镇建设工程
拓展县城发展空间,完成东关村、西关村城中村改造,建成东北地区具有影响力的蒙古族文化示范城、绿色示范城。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建设一批功能齐备、设施完善、服务配套、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现代化特色小镇。
25、蒙古贞新城和县城旧城区改造项目:到2020年,基本完成建成区12.6平方公里内平房区改造。实施发展大街和人民大街改造、城区雨污分流、城区路灯改造、细河东西两侧景观带延伸、北外环路建设等项目,建设街宽、路净、城绿的和谐人居环境。
26、东梁温泉城建设项目。委托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对温泉城一期、二期、三期30平方公里规划进行重新编制,与葛根苏木旅游规划有效结合,整理伊玛图河水系。推进宝地〃斯帕温泉小镇、恒隆〃沁温泉、天水谷温泉度假区、阿尔善温泉度假区、玉潭泉庄等重大项目建设和推动北京多元集团养老地产建设。有序开发,综合利用地热资源,加快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温泉旅游度假聚集区,建成温泉特色小城。
27、特色小镇和中心城镇建设项目。抓好十家子、东梁、大板、佛寺等4个特色小镇和泡子、建设、伊吗图、王府、福兴地、旧庙、大巴、于寺、务欢池9个中心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二三产业,集聚城镇人口,辐射带动周边。十家子要依托玛瑙产业基地,打造集专业玛瑙加工、文化交流、艺术体验、贸易流通、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国际玛瑙特色产业镇。东梁、佛寺、大板,要以温泉城、瑞应寺、海棠山为载体,打造温泉特色小镇、薰衣草特色小镇和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到2020年,4个特色小镇主体功能区基本建成。
28、宜居乡村建设项目。以示范镇、宜居示范村为重点,全面开展垃圾、污水、畜禽粪便治理;完成农房、村内道路、饮水、厕所改造;提升村庄亮化、绿化、美化水平。科学调整村屯空间布局,建设环境整洁、设施完善、生态优良、传承历史、富庶文明的宜居乡村。
„牵头单位:住建局、发改局、温泉管委会;配合单位:各乡镇‟
(十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
以建设美丽**县为目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能源利用更加高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15%和18%,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7.5%,天然气消费比重提高到7%。森林覆盖率达到32.3%,我县段牤牛河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水体,柳河、绕阳河水质稳定保持Ⅳ类水体,细河水质稳定保持在Ⅴ类水体。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为80%以上,生态主体功能得到明显增强。
29、“三沟”经验发源地保护和发展建设项目。规划实施“七个一”工程,即、设立“三沟文化活动周”、修订“三沟”志、编著“三沟”报告文学集、树立“三沟”纪念碑、创作“三沟”赞歌、建设“三沟”展览馆和拍摄“三沟”宣传片。在发源地村重点实施发源地历史成果保护、发源地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生态产品开发与休闲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五个方面的保护与发展。
到2020年,三个发源地生态和历史成果得到有效保护,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大的跨越,村屯环境和基础设施实现大的改观,农民人均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
„牵头单位:发改局、环保局、林业局、水利局、文广新局、交通局;配合单位:各相关乡镇、相关单位‟
(十五)公共文体设施网络、文体产业体系建设工程 统筹城乡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对未达到国家标准的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社区)文化站进行新建或改扩建,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健康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筑面积应不低于90平方米,不少于四个活动室,配套建设
面积不少于800平方米。规划和建设各级各类体育健身设施,在有条件的乡镇建设体育公园,社区建设标准化健身中心。使“体育生活化社区(乡镇)”与“15分钟健身圈”有机结合。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展示展演、全民教育培训、文化产业开发,建设8000平米传统文化展示中心。
„牵头单位:文广新局;配合单位:各乡镇‟(十六)城乡路网完善工程
不断完善县域公路网主骨架,提高道路等级和通行能力,构建大交通,实现大发展。
30、阜奈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积极配合征地动迁工作,确保我县境内55公里如期开工建设。
31、公路干线建设改造和村内道路建设项目。实施公路干线改造106.8公里。修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村内道路360公里。新建撤并村道路300公里。
„牵头单位:交通局;配合单位:各乡镇‟(十七)教育服务均等化工程
到2020年,实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民族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总体目标,构建结构合理、人民满意的教育体系。
32、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学前教育。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到2020年,确保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公
办幼儿园,改扩建村级园40所,设学前教育巡回支教点111个,扶持普惠制民办幼儿园20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公办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儿童覆盖率达到85%,学前教师专业培训合格率达到100%。
义务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聚焦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到2020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完成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完成率达到98%以上;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0%,巩固率达到98.5%。
高中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5%,巩固率达到99%,完成率达到98%;高中班额控制在50人左右;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提高率达到50%;高中在校生犯罪率控制在0.1‰;创建1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职业教育。认真抓好初级职业教育年度“绿色证书”全员培训工作,完成实习实验基地建设。做好调整后农村初中初职教调整工作。逐年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力度,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县职业中专实训楼5800平方米,平安地职业高中完成新建实验楼2000平方米,到2020年,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5000元以上。全面推进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提高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年培训农民、城镇职工1万人次以上。
民族教育。加强蒙古族幼儿园建设,不断改善蒙古族学校办学条件。到2018年,完成对全县所有蒙古族学校(幼儿园)校(园)长和普通学校民族校长培训工作;到2020年,完成“双语”教师培训工作。
成人教育。继续发挥乡镇、村农民技术学校的阵地作用,强化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积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等培训工作,大力推广农技示范校先进示范经验。
民办教育。理顺办学体制,整顿办学秩序,规范办学行为。积极争取创办一所民办高中。建立民办学校信息披露制度。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
33、中小学校舍建设项目
到2020年,学校教学设施、生活设施满足教学生活需要。完成“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建设任务。全面推进新一代互联网建设与应用,建设先进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全县义务学校完成的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的基础上,完成“三通、一平台”建设,推动优质资源的开发、集成与共享。
„牵头单位:教育局‟
(十八)医疗服务体系升级工程
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口质量和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医疗卫生服务体
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卫生计生服务能级和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更强。进一步优化城乡医疗网络体系,合理配臵卫生计生资源,强化公平与效率,促进均衡和协同发展,让人民群众享受便捷、安全、优质的医疗卫生计生服务。
34、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价格机制、采购机制、支付制度、监管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建成县乡村一体化的分级诊疗网络体系,全县各级各类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完成国家新一轮医改目标。进一步推动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工作,促进人才资源共享。巩固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动医养结合和健康服务业发展。加强医院能级建设,改善医疗服务。
35、调整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臵。县级医院床护达到1:0.5,每千人口公立医院床位数达到2.5张。坚持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形成以县人民医院、辽宁省蒙医医院、县中医医院为龙头的医疗体系。拉长以辽宁省蒙医医院为龙头的蒙医药健康服务业产业链条。积极引进社会资本,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卫生专业服务能力,建立起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结构优化、运转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36、加强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建设。全县农业人口按户籍统计参合率要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所有的乡镇卫生院均达到满意乡镇卫生院标准。加强全县标准化村卫生室的建设工作,实现1个行政村拥有1所标准化村卫生室目标。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基本覆盖全县人口,并动态更新。
37、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继续完善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县人民医院、辽宁省蒙医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传染病院、招束沟镇第二卫生院等新扩建项目。2018年,投资5000万元新建县中医医院综合楼15000平方米、投资1600万元新建妇幼保健院综合楼5000平方米;2019年,投资4000万元扩建县医院住院部病房12000平方米、建设县蒙医医院教学康复及老年康复综合楼20000平方米。新建4所乡镇卫生院,实现乡镇医院全覆盖。
„牵头单位:卫计局;配合单位:相关乡镇‟(十九)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
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在全县范围内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战略工程”。整合全县培训资源,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职业教育,增强转移就
业能力。抓好输出地和输入地相互协作,实现劳务输出无缝对接。到2020年,打造10个劳动力输出基地,转移就业15万人,力争劳务经济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0%以上,打造**县劳动力输出品牌。
„牵头单位:县人社局;配合单位:各乡镇‟(二十)脱贫攻坚工程
以产业脱贫和金融扶贫为主线,持续加大资金整合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产业支持和兜底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光伏扶贫、金融扶贫、行业扶贫、社会帮扶等脱贫措施发挥效益,全力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帮扶、群众自力更生的脱贫格局。到2020年,确保5060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112个重点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
38、大力发展产业脱贫项目。按照“一乡一业、多乡一业”的发展思路,抓住全县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带发展规划和产业融合试点县的有利契机,重点依托示范带建设等农业产业项目,鼓励和支持贫困人口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花生、杂粮、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出效益。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在贫困村建生产基地,吸引贫困农民以土地、以劳动力、以扶贫资金等资源为股份,入企业、入合作社,建立与贫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保证贫困农户长期稳定增收。
39、突出抓好资产收益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将各类扶贫资金整合投入发展当地特色主导产业和光伏项目,投入的扶贫资金折股量化给贫困农户,通过产业收益分配促进贫困农户增收脱贫。
40、着力做好就业帮扶项目。实施“百企帮百村带千户”精准扶贫工程,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实施“农村公益岗位安臵就业计划”,鼓励支持通过在土地流转企业务工、公益岗和农村环境治理吸纳等方式,多渠道安臵贫困人口就业。继续实施贫困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工程,培训并转移安臵贫困农民增收脱贫。
„牵头单位:县扶贫局;配合单位:各乡镇‟
三、保障措施
(一)体制机制保障
1、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改进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向园区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创新服务载体和服务方式,推行“多规合一”、“ 多评合一”、“ 多证合一”等模式,推广工业园区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进一步完善行政服务中心职能,实现中心以外无审批。加强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保护,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不折不扣兑现各项优惠政策和各项承诺,规范各项收费行为,坚决杜绝不作为和乱作为等行为,为招商引资和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牵头单位:营商局、编办、发改局、市场局〕
2、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臵改革, 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到2020年,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推进县综合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搞好农村“两权”抵押试点。抓住土地颁证确权的有利契机,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溢出面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牵头单位:农发局、林业局、国土局、新农办;配合单位:各乡镇〕
3、推进财政体制改革。科学界定事权范围,提升乡镇财政基本保障能力,激发乡镇政府发展经济的内生动力和活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调动和保护乡镇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组织收入积极性,继续实行县与乡镇“分灶吃饭”的财政管理体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乡镇政府可支配财力。〔牵头单位:财政局;配合单位:各乡镇政府〕
4、化解政府债务。优化事业单位结构,对人员规模小、职责单
一、职能弱化消亡以及可由市场主体提供服务的事业单位进行归并精简,压减财政供养人员到合理水平。到2020年,全县事业单位总数控制在500家以内。科学组建企业集团,化解政府债务。2018—2020年,全县政府性债务分别控制在5亿元、4亿元、3亿元。多举措筹措资金,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牵头单位:财政局;配合单位:编委办、人社局〕
5、创新人才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加大各级各类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吸纳能突破先进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我县创业。鼓励“柔性引进、刚性干事”的人才引进办法,邀请紧缺高层次人才从事兼职、咨询、科研、创业、技术合作等专业工作,服务全县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关键领域掌握前沿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和技能大师工作站建设。强化人才服务保障,抓好人才政策落实,提高人才待遇。〔牵头单位:组织部、人社局、发改局配合单位:各产业基地、各乡镇〕
6、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
(1)明确管理职责。按照省、市关于规范和加强园区管理部署,并结合我县园区开发建设和管理的实际情况,重新明确园区的机构编制和职责。园区规划范围内的行政村按照条件成熟程度,逐步“撤村建居”,由园区统一管理。
(2)创新管理体制,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原则,对省级以上工业园区赋予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对市级工业园区赋予县级经济管理权限,支持工业园区实行“一区多园”管理体制,探索建立“政府管理+公司运营”“镇区合一”等管理模式,建立健全以开发总公司为投资开发主体的开发机制改革,构建园区建设投资和融资主体。
(3)推进各项改革。落实《中共阜新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阜委发„2017‟23号)加大工业园区财力支持,制定园区招商优惠政策。推行投资项目“零收费”。制定奖励政策,对园区贡献大、入规企业适当奖励、鼓励支持园区采取PPP模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园区土地政策,推进园区适度储备土地,入园投资项目实行净地出让制度,支持国企业和各园区通过灵活方式共建工业园区。
推进园区要素供应方式改革。鼓励工业园区(一区多园)整体“直购电”或“直供电”改革试点政策,支持工业园区与金融机构合作成立基金管理公司并对外募集资金,支持工业园区引入社会资本设立融资担保机构,降低企业融资门槛。工业园区道路以园区骨干企业注册的名称命名。
(4)加快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体制等改革试点。涉及工业企业的审批或登记事项原则上在县区或工业园区一站式办结,在工业园区建设审批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或电子登记服务一站式办结项目。支持工业园区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养人”支出转向“办事”支出,提高服务效率。各相关单位对工业园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停水、停电、停气(汽)、停运前必须向县政府报告。执法部门对工业园区内的工业企业(项目)进行行政处罚,执行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制度。〔牵头单位:编办;配合单位:各产业基地〕
(二)组织保障
1、完善县域经济工作组织体系。制定县级领导定点帮扶35个乡镇和产业基地制度,建立县级抓总、帮扶领导、县直部门、乡(镇)领导负主体责任的工作责任体系,每个乡(镇)安排一个县级部门对口联系。成立县域经济管理机构,选派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干部专职负责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保证人员相对稳定。
〔牵头单位:县委办、政府办、组织部、编办;配合单位:县直各相关单位、各产业基地、各乡镇〕
2、编制乡(镇)产业发展规划。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县域经济同步发展。各乡(镇)要充分认识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理清发展思路,谋划发展路径,培育发展载体,补齐发展短板,使镇域经济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要充分摸清本区域发展优势和潜力,从区域特有的比较优势出发,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因地制宜,对产业、基础设施等重大布局作出合理安排,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鼓励本地居民创业创新,支持现有产业做大做优做强。制定符合区域实际、彰显区域特色的产业发展规划,并抓好组织实施。
〔牵头单位:政府办、发改局;配合单位:各包乡单位、各乡镇〕
3、强化项目带动。围绕氟化工、农产品深加工、铸造、新能源、玛瑙基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形式,34
增加项目储备,建立三年滚动项目库。充实完善重大项目评估领导机构,加大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力度,增强大项目带动效应。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建立重大项目副县级领导和县直部门帮扶机制,主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牵头单位:经合局、发改局、项目办;配合单位:财政局、国土局、住建局、农发局、环保局、经服局、旅游局、营商局等〕
4、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和指导培训。推进干部交流,有计划地选派优秀干部人才到乡(镇)挂职或任职。各产业基地和乡镇要选拔优秀人才组建专业的招商引资队伍。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便利,鼓励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县直有关部门指导乡(镇)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完善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集中组织县直部门、乡(镇)党政负责同志到先进地区实地考察和培训,学习改革思路和先进经验,加强对县区各类人才的培养培训。
〔牵头单位:组织部;配合单位:各相关单位、各乡(镇)〕
5、建立监督考评机制。建立建全各项考核制度,制定科学的考评体系和奖惩制度,注重成果,激发广大干部工作热情,确保目标任务实现。
完善项目考评制度。创新推进重点项目的监督考核机制,出台行之有效的项目考核办法,制定量化考核指标,开展督查问效。切实解决突出问题,要对项目的投资计划、进展情况进行严格审核,采取定期检查,随机抽查、专题调查
等方式,加强对全市重点项目建设的考评,定期通报。对推进工作不力,阻碍项目发展的人和事坚决问责。
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县督查考核办会同县直有关部门重点考核产业基地、乡(镇)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制定考核评价体系及评分标准。其中,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指标为乡(镇)一票否决项,其它指标按照综合得分对乡(镇)排序,报县政府同意后通报考核结果。对完成所有指标任务的产业基地、乡(镇)给予一定数额资金奖励,对成绩特别优异、贡献特别突出的优秀单位和优秀个人,授予集体或个人立功奖励;对工作不力、完成情况差的单位主要领导进行约谈或给予通报批评。
〔牵头单位:组织部、纪检委、督查考核办、财政局、发改局;配合单位:各相关部门〕
(三)政策保障
1、用好省财政支持资金。紧紧把握省政府每年整合13亿元资金用于支持辽西北地区发展和20亿元资金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机遇,落实对招商引资落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项目给予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落实对现有企业的升级改造、扩能升级等项目银行贷款给予贴息补助;落实对引进的领军型创业人才、高科技人才给予安家补助的政策,制定好争取资金的相关政策措施,建立三年攻坚计划项目储备库,确保省财政资金的支持比例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牵头单位:财政局、发改局;配合单位:各产业基地、各乡镇〕
2、土地政策。支持鼓励开展增减挂钩,按省国土厅要求,在省域内流转节余指标,积极盘活县域土地资源,科学合理安排县域建设用地规模指标,对县域经济发展有较大推动作用的重点项目用地予以指标倾斜,将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能源环保、特色旅游、社会事业等项目纳入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项目清单,为项目实施提供用地保障。用地实行并联审批。
〔牵头单位:国土局;配合单位:发改局、经服局、住建局〕
3、金融政策。不断丰富金融业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向乡镇延伸网点,积极支持农村信用联社转制为商业银行,支持金融机构增设营业网点,增加便民服务,开发涉农金融产品,增加农民财产抵押范围,加大对农业和小微企业服务力度,鼓励引导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权融资、融资租赁、债转股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
〔牵头单位:金融办〕
4、用电政策。鼓励售电公司代理县域产业园区和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参与电力市场交易,降低企业用电成本。
〔牵头单位:经服局、供电局;配合单位:各相关单位〕
第二篇:平邑县县域经济跨越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平邑县县域经济跨越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平邑县人民政府
今后三年,是我县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攻坚时期。按照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提报县域经济跨越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与重点的通知》要求,现将我县今后三年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任务目标和发展重点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富民强县、社会和谐为出发点,以打造鲁南地区经济强县、全国知名的旅游大县、古今文化相辉映的文化名县、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县“四县”为目标,着力加快发展速度、膨胀经济总量、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开放、建设生态文明、保障改善民生,实现县域经济新一轮的跨越发展。
二、计划目标
到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5亿元,与2010年相比年递增20%;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5亿元,年递增30%;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亿元,年递增30.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8亿元,年递增25%;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5亿元,年递增
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
达到24430元和11570元,年递增分别19%和20%。
三、发展原则
----坚持转型发展。扎实推进大城建、大项目、大旅游建设,加快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增长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和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创新发展。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再创科学发展体制机制新优势。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坚持和谐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立足点,加快提高教育水平,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使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
四、发展重点
(一)科学规划布局,打造七大园区。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突出、资源互补、衔接配套、协调发展的原则,对县域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形成资源共享、要素流动、产业集聚的区域发展格局,着力打造七大产业园区。
1、平邑经济开发区。围绕“经济新区、工业新区、城市新区”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开发区总体规划,启动开发区二期扩区建设,规划扩区面积2平方公里。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到2013年,建成产值达到136亿元的全省最具活力的开发区之一。
2、城东中小项目聚集区。在平邑县城以东,温水镇以西,规划建设占地13平方公里的中小项目聚集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配套政策,改善环境,完善设施,吸引民间资本金进驻,搞活民营经济。到2013年,建成集工业、商贸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小项目聚集区。
3、中国(地方)国际罐头城。立足现有基础,结合小城镇建设,按照“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构筑特色、形成优势”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重点完成投资4000万元的赵霞物流园、投资2200万元的岳庄水厂和投资3000万元的燃气管道建设,进一步提高罐头城的配套承载能力。
4、中国国际石材城。进一步完善国际石材城建设规划,投资1.5亿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规范石材企业的开采和加工秩序,石材加工企业做到废水“零排放”,废料和废渣等固体废物统一清运、集中规范处置并综合利用。坚持扶优扶强、引大引强、兼并重组、淘汰落后原则,重点完成投资20亿元、占地2000亩的北方石材营销市场建设,推进石材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全面提升石材产业的管理水平。
5、中国(仲村)棉纺手套城。按照小商品大市场、小资本大聚集的发展思路,以仲村镇为中心投资5000万元建设占地2000亩的中国棉纺手套城。到2013年,建成产业链较为完整、市场竞争和产业扩张能力较强的棉纺手套产业集群,把仲村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集研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中国棉纺手套城。
6、中国优质天然石膏加工基地。以万庄石膏工业园为依托,向东延伸,将柏林、卞桥、资邱石膏工业园联结起来,形成具有较强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的东西带状石膏工业走廊。以北新建材、金信公司等企业为依托,提高石膏加工规模,提升产品科技含量。
7、中国金银花种植加工营销基地。以流峪、郑城、白彦、临涧等乡镇为依托,加快金银花GAP生产基地建设。投资8000万元在郑城镇建设大型金银花等中药材交易市场,投资1亿元在流峪镇建设金银花中药材博物馆及物流城,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构建物流信息平台、物流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网络。
(二)突出招大引强,膨胀经济实力。把招商引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坚持招大引强、招高引新不动摇,充分挖掘我县资源、产业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推介宣传,瞄准先进发达地区,盯着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力争新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争取到2013年,引进投资过5亿元的项目30个以上,过10亿元的项目10个,过20亿元的3个。
(三)突出提质增效,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促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为重点,强化政策、科技、基础设施等支撑,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培育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北部乡镇为重点,大力发展黄桃、葡萄、蓝莓、大蒜、马铃薯、西瓜等优质高效经济作物;以南部乡镇为重点,大力发展花生、中药材、大樱桃等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大力推进以金银花、果品、蔬菜、黄烟等为重点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积极争创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加大农业标准化实施力度,加快建立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到2013年,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15个。健全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0家以
上。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产品转化升值,重点发展温水大蒜、保太土豆、武台黄桃、白彦樱桃、资邱西瓜等农产品批发市场。
(四)突出优化升级,发展新型工业。今后三年,我县将把实施好“三四五”工业提升工程做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培育壮大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等三大新兴产业,做优做强机械、化工、造纸、黄金等四大优势产业,规范提升罐头、石膏、石材、手套、金银花等五大特色产业。争取到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40家,新增利税过亿元的骨干企业20家以上,过10亿元的骨干企业2家以上,产值过50亿元的产业集群5个,其中过百亿元的3个。
1、培植壮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依托市政府在我县巨皇太阳能公司建立的“临沂市光伏工程研究中心”,投资6000万元完成光伏跟踪系统产业化,重点研发太阳能光伏电站、照明灯具和移动空调等系列产品,进一步延伸光伏产业链条。中药材产业:发挥我县金银花之乡的资源优势,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制药集团联合,完成投资2亿元的岐黄金银花制药生产线、投资1.2亿元的晟银中药材提取生产线、投资2000万元的振兴中药材饮片加工生产线、投资3000万元的宝健金银花中药材生产线项目,使金银花中药材达到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新材料产业:抓住国家推广发展环保新材料的机遇,以传统的石膏、石材、水泥等产业为依托,通过技术改造,提高生产线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重点做好投资7亿元的中联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和投资3亿元的绿源公司超高水新型充填材料生产线项目建设。
2、做优做强传统产业。机械产业:以临工汽车桥箱有限公司
为重点,强化科技创新,加大技术装备投入,信息化技术开发新产品,向成型设备生产过渡。依托北汽福田、雷沃重工搞好产品配套开发,完成投资5亿元的年产100万台微型汽车变速器项目和投资4000万元的大型联合收割机驱动桥总成项目。同时发展精工齿轮、华盛铸造和益康齿轮等配套企业。打造国内一流的汽车变速箱、农业收获装备生产配套基地。2013年,全县机械产业实现产值45亿元。化工产业:以天宝化工有限公司为重点,发挥行业市场专卖和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的优势,开发高精度延期雷管、系列专用炸药等新产品。加强与西班牙马克西姆集团的合作,完成投资8亿元的工业雷管和水胶炸药生产线项目、混装车基地。以丰源公司为重点,开发氨醇和精细化工下游产品。2013年,全县化工产业实现产值20亿元。造纸产业:依托金太阳、汇丰、威凯瑞等龙头企业,带动造纸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完成投资6000万元的北京城建集团无碳复写纸生产线、投资6000万元的鲁宁纸业高档铜版纸生产线、投资7000万元的金太阳纸业无碳卷筒纸生产线项目,重点发展中高档铜版纸、铜版卡、无碳纸,提高产品科技附加值,增强行业竞争力。2013年,各类纸加工产品达到22万吨,造纸产业实现产值25亿元。黄金产业:以归来庄矿业为重点,在巩固黄金规模生产的同时,继续勘探寻找新矿源,扩大生产规模。抓好规划期内投资1亿元的探矿项目。以归来庄矿业现有金外产业为依托,形成以黄金采选为主,多业并举的大型产业集团。2013年,黄金产业实现产值15亿元。
3、规范提升特色产业。罐头产业:支持鼓励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促进产业规模的整合扩张。重点完成总投资3亿元的康发食品、玉泉玻璃、奇伟食品、中海食品、家家旺食品、亿家乐食品、万利来食品等企业的改扩建工程,着力打造高科技、名品牌罐头(食品)生产基地,提升中国(地方)国际罐头城的产业规模和知名度。争取到2013年,罐头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20亿元;石膏产业:充分发挥重点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石膏产品的科技含量,着重发展高纯度石膏粉、自流平石膏等一系列新产品,努力打造中国石膏生态环境示范区。重点完成总投资2亿元的拜尔建材、皇华建材、万佳建材、平大贸易等企业的高档石膏产品生产线项目。争取到2013年,石膏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06亿元;石材产业:加快石材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由开采加工当地石材为主向加工进口石材、出口销售的战略转型。力促石材企业整合提升,加快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步伐,推进石材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重点完成总投资1.2亿元的汇东石材、顺强石材、长春石材等企业的石材加工生产线项目。争取到2013年,石材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03亿元;手套产业:规范棉纺、合线生产经营秩序,全面提升手套企业的管理水平。通过重点项目引进与建设、技术改造,提高产业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棉纺手套产业集群的成长与壮大。争取到2013年,手套产业集群产值突破50亿元;金银花产业: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推广烘烤干燥技术,提高金银花的产量与质量。依托郑城、流峪两个主要的种植基地,引进培育一批现代化的金银花深加工企业。争取到2013年,金银花产业集群产值突破50亿元。
(五)突出总量提升,壮大第三产业。发挥我县区位、资源等优势,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以“拓领域、扩总量、上规模”为方向,突出文化旅游、商贸物流、金融保险、房地产四个重点,通过规划引导、项目支撑、政策扶持推进服务业规模扩大、层次提升、结构优化。
1、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龙头,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理念,以景点提升、市场开拓为重点,营造大环境,发展大旅游,培育大产业。一是整合旅游资源。依托蒙山、天宇自然博物馆、九间棚、归来庄矿业地质公园四大景区,进一步加大景区建设力度,提升景区档次。重点完成投资5000万元的蒙山温泉开发、投资5000万元的东蒙书院和投资3000万元竹林生态园建设,打造一批富有趣味性、娱乐性、休闲性的精品景点景区。二是拓宽融资途径。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旅游产业,重点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我县旅游资源开发,培育多元化旅游市场主体,提升我县旅游开发建设水平。三是加强宣传营销。创新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坚持“政府做形象,企业做市场”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市场营销机制。积极与周边县市联合建立跨区域的旅游营销联合体,着力打造沂蒙山核心旅游线、山海圣人旅游线、福寿文化旅游线,把平邑融入全省旅游大框架。到2013年,建成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3处、3A级景区3处、年接待游客量突破3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40亿元。
2、活跃提升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现代流通,加快传统行业升级,进一步增强城市消费功能、商务服务功能和集聚辐射功能。按照商业网点规划,实施“五个一”工程:构建一个商业格局,建设一处综合市场,提升一批特色街区,改建一批农贸市场,扶持一批商业龙头。重点完成投资2.2亿元的平邑商贸城、投资1.2亿元的华百购物中心综合楼、投资8000万元的金桥商贸城扩建等项目
充分发挥我县四市交界处的优势,大力发展期货贸易、配送代理、连锁经营等现代物流方式,全方位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加快盛安物流园、朝霞物流园、金银花物流港等园区建设,扶持鼓励物流企业上等级上规模,争取到2013年,培育1-2家国家2A级物流企业,建成临沂西部物流节点城市,鼓励、支持工业企业主辅分离,通过剥离整合企业内部业务,推进二、三产业分离,引导工业企业调整业务流程,发展服务外包,支持引导仓储、运输企业改造提升,着力培育第三方物流。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工程”,依托供销系统的“一网两平台”,积极促进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建设,大力发展中小型物流企业。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推动“农超对接”,建设从鲜活农产品采集地到超市之间的冷链物流系统和快速检测系统。鼓励兴办各类农产品流通组织、中介组织和“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济组织、3、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加快金融主体建设,到2013年,引进2-5家金融企业在平邑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农村信用社筹建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加快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新型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继续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推动金融产品创新,科学规划县内金融网点布局,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鼓励金融机构争取上级业务部门授信授权,扩大信贷总量,优化信贷增量。到2013年,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8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21亿元。鼓励支持保险业组织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加保险品种,扩大保险范围。大力支持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建设,搞好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开展,加快农村服务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尽快形成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
4、稳定发展房地产业。制定住房保障规划,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家庭住房问题。调整优化住房供给结构,着重开发建设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的普通商品住房,尽快形成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和普通商品住房“三位一体”的住房供应体系。挖掘房地产开发潜力和居民购买能力,巩固我县房地产业良好发展态势。重点完成投资3亿元的福宽置业城市综合体、投资6亿元的美丽家园、投资1.7亿元的滨水雅园、投资2.6亿元的邑博园和投资1.3亿元明德花园等房地产开发项目。
(六)突出城乡一体,发展镇域经济。按照“旧城提升改造、新城跨越发展、建设魅力城市”的思路,投资20亿元,完成旧城城中村改造工程。投资3.5亿元,实施“跨河”发展战略,启动浚东新区建设。用3-5年时间,把浚东新区建成集行政办公、旅游休闲、服务功能配套、居住为一体的标志性城区。到2013年,县城建成面积、人口分别增长20%以上。进一步健全完善小城镇建设体系规划,加大对乡镇驻地特别是中心镇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开展“镇级市”建设试点,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健全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和中心村集中的机制,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小城镇建设体系。按照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小城市、人口规模达到5万人以上的目标定位,加强地方、白彦、仲村、郑城等中心镇建设,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完善功能配套,实现率先发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地方镇的罐头加工、卞桥镇、柏林镇、保太镇的石膏加工、仲村镇的手套加工、铜石镇、临涧镇等乡镇的矿产开发、资邱镇、武台镇等乡镇的生态农业、果蔬种植为重点,大力发展
乡镇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形成“一镇一品”的规模竞争优势,壮大镇域经济实力,建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新型小城镇。积极争取开展“镇级市”建设试点,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到2013年,驻地人口万人以上的重点镇发展到10个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4.5%。
附:平邑县2013年主要经济发展指标预期目标表
第三篇:体育三年行动计划
体育三年行动计划
全面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以教育局的文件精神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导,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推动我校体育学科向纵深方向发展,以达到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校、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最终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特制订我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
一、体育条件
(一)、有利条件
学校领导重视体育教学工作,在建校初期积极制定一系列体育管理办法、采购体育器材、招聘专业体育教师。师德高尚。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在工作中模范遵守师德规范,依法执教,为人师表,敬业爱生。教育理念先进。拥有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了解青少年的身心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引导学生健康成。教育教学能力强,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能教课,能训练、能开展科研活动,能组织大型集体活动,精通裁判知识。
(二)、面临的困难
1、教师问题
师资不足,外出交流、探讨、协作的机会不多、思想上不重视体育课堂质量,课堂内容单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2、学生体质问题
学生体质偏低、体重不达标、营养不良、运动能力差,活动时间少。
3、家长问题
学生家长只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对于学生的体质从不过问,不了解学生营养是否满足其身体的成长需要。
二、体育工作思路
以“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为目标;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为理念;以“走进阳光”的孩子是幸福的,走出阳光的孩子是自信的”为追求。横涧一中学校的育人目标是:“教给学生做人的基本道理,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后续发展的基本能力,适应社会的基本经验,智慧人生的基本思维,为每一位学生的美好未来做好准备”。让每一个阳光学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探索阶段(2013年9月-2014年8月)
体育课每班每周从原有的2节增设至每班每周3节,开设体育特长班。按国家标准配备专业体育专业教师,逐步使学生接受专业体育知识。根据合格学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标准》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认真贯彻实施,逐步完善学校体育器材设施的建设,并规范管理。让全体师生都能参与体育锻炼。每学期期末组织学生体质测试,并把学生的体质状况纳入家校联谊书通知学生家长。
(二)、完善阶段(3014年9月-2015年8月)
进一步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每学期让体育教师在校本、校外交流学习1-2次。把体育教师的额外工作量列入考核范围。体育特长班训练工作有序进行。做好实施训练的纪录和测试成绩纪录。通过科学训练,提高运动队的成绩。在原有基础上补充体质测试仪器,使学生体质更加精确,评定更加科学。定期邀请外校有经验的体育教师、教练到我校指导体育教学、训练工作。填充课堂内容,使每个学生掌握一到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
(三)、稳定阶段(2018年9月-2016年)
体育师资、器材完成配备,课堂内容、场地安排上得到有效保障。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1小时以上,学生体质达标率超过85%,群体活动形成系列,具有多样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特点,深受学生喜爱。体育竞赛与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体育教学、健康标准测试有机结合。学生家长了解学生每学期的体质状况并积极配合学校,为学生的体质做坚强的后盾。每学期至少开展2次不同类别的体育竞赛,体育训练有序进行。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1、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定期召开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研究体育工作,学习学校体育工作的法规、文件,搞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规划,并进行宏观调控。
2、完善现有体育规章,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导向和保障作用。
3、加强组织与协调,统筹安排好学校的各项体育工作,并抓好“计划、组织、实施、总结、反馈”等环节,确保活动的有效落实。
4、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橱窗、板报、校园网站宣传普及体育知识,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构建人人关心学校体育工作的局面。
5、继续加强档案资料的管理,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档案,并抓好档案规范化建设。
(二)、优化教师队伍、落实体育内涵发展
1、积极开展学习、培训、交流、研讨等活动,体育专职教师,特别是与兼职体育教师之间加强交流、探讨,每位教师每学期开设一堂专题性公开课,并进行评课与交流,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及业务能力。严格课堂教学常规,把此作为对每位体育教师的管理与考核的依据,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应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使体育教师的上课方式有全新的转变。
(三)、优化教学、提高体育学科质量
现有的体育专职教师,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一方面加强对兼职体育教师、班主任以及其他学科教师体育常识的培训;另一方面将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加强体育师资的建设,逐步实现体育教师专职化。并以教师主动发展为核心,以校本培训为载体,通过2—3年的努力,所有体育教师在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及个人素质上均得到全面提升。
加强体育特长班的管理,训练分工到人,明确职责,并对体育特长班取得的成绩进行客观的评估,作为组内对每位教练员的考核。进一步提升篮球赛、拔河赛等已有的大型学生体育活动品牌,再树一批有影响的新品牌。开发和推广“集体体育竞赛项目”,如“全校师生健身周”活动、“假日体育”、“休闲体育”、“趣味娱乐体育”等特色学生体育活动。
五、支持与保障
学校一是重视抓好基础性工作,从创建计划的制定到各班组队,日常训练和活动以及每年一次的班际比赛保证有序进行,营造创建氛围;二是要保证创建经费的投入,及时添置创建所需的设施、设备,以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实施;三是要重视抓好师资培训工作,创造条件让带队教师赴外进行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其自身的业务素质,为创建质量的不断提升提供保障。
继续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补充体育器材、设备,保证教学、训练以及群体活动的开展。体育器材室由专人负责管理,制定体育器材室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对体育器材进行登记与合理的分类,器材分布适当、井然有序。做好运动器材、设备和运动服装的选购工作,及时满足体育教学发展中各种物质的需要,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每年登记损耗的各种器材数目与数量,及时补充。使我校的体育器材设备达到省级标准。
第四篇: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安徽学前教育启动三年行动计划
(2011-05-22 08:52:57)
稿件来源:安徽日报
日期,省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安徽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着力破解我省城乡幼儿“入园难”、“入园贵”难题。
近年来,我省学前教育稳步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逐年提高,但全省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经费投入缺乏保障机制,师资队伍力量不足,教育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入园难”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行动计划”确定,到2013年,全省幼儿园总数由现在的6520所增加到8770所,其中,公办幼儿园增加1928所,达到3617所,民办幼儿园增加322所,达到5153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由现在的50%提高到60%,基本达到办园条件的幼儿园覆盖率达到60%,普惠性幼儿园及在园幼儿始终保持占全省幼儿园及在园幼儿总数的65%以上,逐步满足“有园上、上得起、有质量”的需求。
启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学前教育公益性、普惠性。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保障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多措并举,努力扩大城乡学前教育资源,城市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要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新建、改建、扩建一批乡镇中心幼儿园,达到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独立建制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利用中小学富余资源,大村独立办园,小村联合办园,多渠道发展村级学前教育。强化保障,着力增强学前教育的普惠性,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扩大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通过政策支持,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落实责任,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且不断提高比例,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创新机制,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依法落实幼儿园教师地位和待遇,规范办园,进一步提高办园质量,促进城乡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根据国家教育部部署,在实施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和公办幼儿园人事制度改革项目的同时,实施学前教育示范区建设项目。据悉,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已确定提供9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我省学前教育试点项目建设。(曹显钰、陈婉婉)隆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隆安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的通知
发布: | 时间:2011-12-30 | 字体:【大 中 小】 | 打印
鼠标滑过这里,就显示信息标签 主索引号
007743210/2011-30928 发布机构
隆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副索引号
LA112011-027
信息名称
隆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隆安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的通知
文号
隆政办发〔2011〕149号 生成日期
2011-12-30 内容概述
各乡镇人民政府,隆安华侨管理区管委会,县直各有关单位:
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将《隆安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十月十二日
隆安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2011-2013年)
为加快我县学前教育发展步伐,提高幼儿入园率和保教质量,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教育厅等部门关于编制我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指导意见的通知》(桂政办发〔2011〕3号)和《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宁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的通知》(南府办〔2011〕161号)精神及全国、全区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学前教育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幼儿发展为本,以中小学布局调整为契机,以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工作为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和科学性原则,着力解决学前教育“入园难”问题,逐步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办园体制,提高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促进学前教育规模和内涵同步发展,为全县基础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全县学前教育发展预测
未来三年我县学前适龄儿童人数预测如下表:
年龄段
3周岁
4周岁
5周岁
6周岁
合计
2011年
4870 4984 5278 4449 19581
2012年
4671 4870 4984 5278 19803 2013年
4752 4671 4870 4984 19277
未来三年我县学前教育发展趋势与预测:一是县城幼儿更多、更集中。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进城购房或务工,导致县城幼儿人数逐年递增,县城现有幼儿园远远不能满足幼儿入园需求。二是家长对优质幼儿教育期待更迫切。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希望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期待更迫切,势必要求幼儿园办园条件更好,保教质量更高。三是农民让子女接受早期教育意识更强。现代青年农民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对早期教育的认识不断加强,加上我国推行计划生育,孩子少,生活水平提高,希望孩子能从早期开始接受教育,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幼儿园势必要增加,以满足农村幼儿入园和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四是社会对幼儿园覆盖率要求更广、对优质幼儿园需求更多。未来三年需要在县城建设2所以上公办幼儿园,需要在乡镇建设12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每个村小学要有设备齐全的附设幼儿园。五是配齐配足幼儿教职工是发展学前教育的客观要求。目前全县在编幼儿教职工仅38人,需按《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试行)的通知》(劳人编〔1987〕32号)文件精神,逐步配足配齐公办幼儿园教职工。六是幼儿教师接受培训是形势发展的必然。随着全国学前教育发展改革浪潮的掀起,幼儿教师需要系统的深层的接受培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以适应当前学前教育形势发展需要。
三、具体目标
未来三年我县将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实施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积极扶持社会力量举办高标准、上规模的幼儿园。落实以县为主的幼儿园管理体制,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严格幼儿园准入制度。完善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待遇,提高幼儿教师地位。
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优化配置、增加供给;科学保教,提高质量;充实师资、提升素质;拓宽渠道,加大投入;加强监管,规范办园”的要求,结合城镇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全县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点,分阶段实施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建立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鼓励社会力量办园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机制。积极创办乡镇、村级公办幼儿园,逐步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到2013年,我县学前教育发展具体目标如下:
(一)在县城城东区新建1所县直幼儿园,规模为800人;在华侨管理区利用管理区卫生院旧址迁(新)建浪侨幼儿园,规模为1000人;改扩建县幼儿园,规模为1200人;在各乡镇建设1所以上独立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闲置校舍大力发展村级幼儿园,改扩建76所小学附设幼儿园。
(二)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民办幼儿教育协调发展。
(三)学前一年入园率达95%,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70%。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
(四)按照国家标准配足幼儿教师,提高专科以上学历层次教师比例;幼儿教师、保育员、保健员任职资格合格率达到90%以上,达到自治区的标准;培养1—2名教师成为自治区级学科带头人,3-6名教师成为市级学科带头人。
(五)办好1所自治区级示范性幼儿园,5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15所县级示范性幼儿园。各幼儿园确定具有地方特点和园本特色的发展定位,落实发展措施,建立保障机制。逐年提高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
四、主要任务
(一)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满足幼儿入园需求。
多渠道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通过改建、扩建、新建方式,扩大现有公办幼儿园办学规模。通过补助办园经费等方式,支持行政事业单位、街道、农村集体资产举办公办性质幼儿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优先举办公办幼儿园。县城、城镇幼儿园建设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
积极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制定民办幼儿园扶持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兴办幼儿园。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给予生均补贴,由当地财政提供财政票据,免征企业所得税。对民办幼儿园经报备并公示收取的保教费免征营业税。民办幼儿园的用水、用电实行居民水电价格。完善民办幼儿园分类定级标准,定期实行分类定级评估。建立升级激励制度,鼓励创建具有特色与品牌的民办幼儿园。建立向民办幼儿园派驻公办教师制度和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对口帮扶、共同发展机制,实行公办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到民办幼儿园支教制度,促进公办民办幼儿园协调发展。
以政府为主,多形式办好农村幼儿园。以乡镇中心小学、村小学为依托,充分利用中小学富余资源举办幼儿园。
(二)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组织管理机构,加强对学前教育的领导和管理。
建立健全县、乡镇两级学前教育组织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各级政府将农村学前教育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工作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筹措学前教育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确保建设资金到位;完成县幼儿园改扩建、县城新幼儿园新建、华侨管理区浪侨幼儿园迁(新)建、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的各项建设任务;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妥善解决学前教师缺编问题,提高农村学前教师的待遇。
(三)重视示范性幼儿园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保教质量和办园水平。
县城新建1所幼儿园,华侨管理区迁(新)1所幼儿园,建设12所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改扩建县第一小学、县第二小学、县第三小学、县浪侨小学和72所村级小学附设幼儿园。
创建21所区、市、县三级示范性幼儿园,重点建设县幼儿园,对其进行改、扩建,打造成自治区示范性幼儿园;在城东区新建1所公办幼儿园;将县城新建设幼儿园、浪侨幼儿园和3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成为市级示范幼儿园,将9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和6所民办幼儿园建设成为县级示范性幼儿园;进一步规范村级幼儿园办园行为,提高保教质量;加强师资培训力度,提高幼儿教师保教水平。
五、项目建设规划
在县城城东区新建1所幼儿园,规模为800人,建设面积7200平方米;在华侨管理区迁(新)1所幼儿园,规模1000人,建设面积9000平方米;建设12所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详见附件2);改扩建县幼儿园,在现有园区的基础上,利用县公安局办公区旧址3亩土地扩建,使其办园规模扩大到1200人;改扩建县第一小学等4所县直小学附属幼儿园和72所村级小学附设幼儿园(详见附件3)。
六、经费估算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建设总面积126800平方米,总投资18120万元(其中含征地费320万元)。
七、保障措施
(一)因地制宜,做好县城幼儿园新建、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建设规划,合理调整农村幼儿园布局。将各乡镇幼儿园布局调整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相结合,根据人口、地理、交通等条件,以乡镇为单位统一规划。
(二)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职责。地方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解决“入园难”问题的责任主体。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各项政策,制定相关标准和准入要求,完善对幼儿园实行分类定级管理工作,加强对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的指导。财政、人社、编制等部门要根据学前教育发展需要,按照有关要求,做好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核对及工资预算工作,落实幼儿教师的编制问题。一是核定幼教公办教师编制,将人员工资和公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利用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后富余的中小学教师通过转岗培训为幼儿教师,逐年为乡镇中心幼儿园配备一定比例的公办教师。二是根据岗位需要,逐年面向社会公开考试选聘符合条件的幼儿教师。发改部门要把学前教育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支持幼儿园建设发展。财政部门要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制定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住建、国土资源部门要落实幼儿园的规划用地。人社部门要制定幼儿园教职工的人事(劳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政策。物价、财政、教育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综治、公安部门要加强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加大执法工作力度,整治、净化周边环境。卫生部门要监督指导幼儿园膳食营养与饮用水卫生、生长发育监测、疾病预防,落实国家免疫规划等方面的卫生保健工作。民政、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对学前教育机构登记、设施设备、餐饮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指导和管理。妇联、残联等单位要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宣传。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和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村(社区)和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和监督的机制。
建立健全学前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隆安县学前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教育、发改、编制、财政、人社、国土资源、住建、民政、文化、卫生、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组成。学前教育工作联席会议设组长、副组长和成员。组长由县人民政府分管副县长担任。学前教育工作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地点设在县教育局,负责日常工作。通过建立实行学前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各部门在资源调度和政策制定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明确部门责任,落实任务分工,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合力。
(三)开展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1、学历提升。依托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幼儿高等师范学院、县教师进修学校等院校,通过联合办学,全面、系统地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
2、强化岗位业务培训,组织开展幼儿教师全员培训及继续教育,并形成长效机制。
3、加强对园长、专业教师、保育员、保健员的岗位培训力度,到2013年实现教师培训率达100%,各岗位合格率达90%。
4、抓好幼儿教师的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工作,改善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
(四)加强幼儿园监督管理,规范办园行为,提高办园质量。
1、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根据国家基本标准和社会对幼儿保教的有关要求,制定各种类型幼儿园的办园标准,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实行动态监管。
2、完善和落实幼儿园年检制度,分类治理、妥善解决无证办园问题,未取得办园许可证和未办理登记注册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幼儿园。
3、加强幼儿园安全监管,相关部门按职能分工,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和安全责任制度,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
4、加强城乡交流,建立帮扶制度。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构建县城“名园”与各乡镇“农园”结对帮扶网络,定期组织“手拉手”互助活动,年末总结表彰先进个人和集体,提升农村幼儿园整体办园水平。
(五)园舍建设经费筹措。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多方筹集资金,保证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一是用好中央、自治区安排的各种专项资金;二是争取国家、自治区、南宁市财政资金支持;三是多渠道、多形式吸纳社会资金。
(六)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把学前教育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及时拨付到位。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应占合理比例,未来三年要有明显提高。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按每年递增。制订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园和捐资助园。建立学前教育资助体系。要不断加大投入,重点支持农村学前教育和学前双语教育。加强学前教育经费管理,规范经费使用行为,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七)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各方工作积极性。财政部门要确保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投入学前教育,奖励每年新上等级、新上示范幼儿园和“学前教育先进乡镇”、“优秀幼教专干”、“十佳园长”、“先进幼教教研组”等。
(八)强化监督指导,营造良好办园环境。县教育督导部门要把学前教育作为督导重点,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的主要内容,加强对政府责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督导检查,并将结果向社会公示。教育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进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要组织宣传和推广先进经验,对发展学前教育成绩突出的单位予以表彰,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
八、具体实施步骤及措施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1年1月—3月)
一是召开启动会、动员会,对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各项工作全面部署,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把学前教育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工作目标。二是成立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各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制定工作方案。三是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学前教育工作纳入领导任期目标考核内容,层层签订责任状。四是通过各种媒体加强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对学前教育高度重视的良好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4月—2013年8月)
1.第一阶段(2011年4月— 2012年12月)
(1)规划
2011年3月底前,完成县城城东区幼儿园新建和各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的总体规划以及改扩建项目的单体初步设计工作。2011年4月底前,完成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如立项、可行性研究、地质勘探、施工图纸设计、“三通一平”等(以后每年有建设项目的学校均要提前3个月完成项目建设前期工作)。
(2)基建项目
①改扩建项目
2011年改扩建县幼儿园、雁江镇中心幼儿园和丁当镇中心幼儿园共3所,规划建设面积23400平方米,建设资金投入3672万元。2012年8月底前,完成扩建任务。(详见附件2)
②新建项目
2011年新建那桐镇中心幼儿园、乔建镇中心幼儿园2所,规划建设面积16200平方米,规划投资2466万元;在华侨管理区迁(新)建浪侨幼儿园,园址在华侨管理区原卫生院旧址,建设面积9000平方米,投资1470万元。计划2012年8月底前完成。
2012年新建城厢镇敏阳中心幼儿园、杨湾中心幼儿园、古潭乡中心幼儿园、都结乡中心幼儿园4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面积19800平方米,建设资金3120万元;县直城东区幼儿园1所,建设面积7200平方米,建设资金1336万元。计划2013年8月完成。(详见附件2)。
③小学附设幼儿园改扩建项目。
2011年开展县第二小学附属幼儿园及24所村级小学附属幼儿园改扩建工作,建设校舍面积9900平方米,规划投入资金792万元,计划2012年8月底前完成。
2012年实施县第一小学、县浪侨小学附属幼儿园及24所村级小学附属幼儿园改扩建工作,建设面积8200平方米,投入资金656万元,计划2013年初完成。(详见附件3)
(3)师资队伍
逐步完成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新建幼儿园教职工的编制工作和配足县幼儿园、浪侨幼儿园教职工。做好幼儿教师培训转岗工作,幼儿教师培训率达100%。幼儿教师、保育员、保健人员任职资格合格率达到80%,园长合格率100%。
(4)主要指标
到2012年,学前一年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93%,学前三年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66%。
2.第二阶段(2013年1月—2013年8月)
(1)基建项目
新建城厢镇中心幼儿园等4所公办中心幼儿园,规划建设面积25200平方米,规划投资3976万元(详见附件5《隆安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扩建项目一览表》)。改扩建隆安县第三小学及24所村小学附属幼儿园,建设面积7900平方米,建设资金632万。2013年8月底前,完成基建项目。(详见附件3)。
继续加大投入建设,完善乡镇中心幼儿园和小学附设幼儿园的规范化建设目标。
(2)师资队伍
积极培育县级幼教骨干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幼儿教师培训率达100%。幼儿教师、保育员、保健人员任职资格合格率达到90%,园长合格率100%。
(3)主要指标
至2013年,全县学前一年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95%,学前三年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70%。创建1所自治区级示范园,5所市级示范园,15所县级示范幼儿园。
(三)整改提高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
各部门严格按照《隆安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对照部门职责任务,认真组织开展自查自评工作,加强整改,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附件:1.隆安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任务表
2.隆安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扩建项目一览表
3.隆安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改扩建小学附设幼儿园情况一览表
4.隆安县学前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名单
第五篇: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定稿)
海勃湾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把解决“入园难”作为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重点任务和突破口,加强领导,履职尽责,真抓实干,开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我区结合学前教育发展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一、海勃湾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
(一)基本情况 1.学前教育机构情况
目前,海勃湾地区共有学前教育机构59所,其中公办幼儿园6所,民办幼儿园53所。6所公办幼儿园中一幼、二幼为自治区级示范性幼儿园、乌海市特级幼儿园,区幼、铁幼为一类甲级幼儿园、三小为一类乙级幼儿园。53所民办学前教育机构中正式注册审批的有6所,其中东方红幼儿园为一类甲级幼儿园,博研幼儿园、七色光幼儿园为一类乙级幼儿园,黄河工贸千钢幼儿园二类甲级幼儿园,另外2所幼儿园规模较小,园舍环境、设施设备基本符合办园标准。在剩余47所幼儿园中,有10所幼儿园能够逐年投入经费,改造园舍环境,购臵设施设备,极大的改善了办园条件;其他民办幼儿园均因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不符合办学要求已被我区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整改或停办(37所)。
2.幼儿保教队伍情况
据2010年10月份统计数据,海勃湾地区现有幼儿园教职 工752人,其中专任教师526人,保育员60人,保教队伍学历合格率均为100%。幼儿园保健医配备情况较差,公办幼儿园中只有3所有专职的保健医;6所办证的民办园中只有3所幼儿园有专职的保健医。
公办幼儿园教职工206人,占全区幼儿园教职工总数的27.1%;专任教师93人,占全区幼儿园专任教师总数的17.7%,保育员30人,占全区幼儿园保育员总数的50%。民办幼儿园教职工548人,占全区幼儿园教职工总数的72.9%;专任教师433人,占全区幼儿园专任教师总数的82.3%。保育员30人,占全区幼儿园保育员总数的50%。6所公办幼儿园、6所办证的民办幼儿园有教师221人,其中有163人取得教师资格证;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有110人,其中7人取得中高职称,67人取得小高职称,36人取得初级职称。
3.适龄幼儿入园情况
我区在园幼儿总数为8600人,6所公办园在园幼儿2610人,占我区在园幼儿总数的31%,6所取得办学许可证的民办园在园幼儿1990人,占我区在园幼儿总数的24%,53所未取得办学许可证的民办园在园幼儿4000人,占我区在园幼儿总数的45%。民办园在园幼儿5990人,占我区在园幼儿总数的69%。
4.幼儿园收费情况
公办幼儿园收费最高平均每人每月726元;民办幼儿园收费最高平均每人每月819元。收费项目:保教费、蒙氏费、伙食费、美术特长费、英语费、书费、体检费等。
(二)面临的问题
1.城区之间幼儿教育发展不平衡,幼儿园布局不合理。全区达到自治区二级园的优质幼儿园仅占全部幼儿园的20.3%。幼儿园的规划及布点与城市开发、建设、改造没有同步进行,新建住宅区没有配套建设幼儿园。
2.公办幼儿园数量明显不足,民办幼儿园办园水平参差不齐。目前,全区共有公办幼儿园4所,校办园2所,占全区幼儿园总数的10.2%,在园幼儿占全区在园幼儿数的30%。全区民办幼儿园共有53所,其中达到270人(9个班)以上的民办园只有7所,占民办园总数的13.2%;达到180人(6个班)以上的民办园有4所,占民办园总数的7.5%;无证或不达标的民办园有47所,占民办园总数的88.7%。许多民办园不具备基本的办园条件。
3.幼儿教育财政投入不足,幼儿教育经费紧缺,优质教育资源缺乏。多年来,新建公办幼儿园的数量增长缓慢,致使现有的公办园办园规模越来越大,严重超负荷运转。
4.幼儿教师短缺问题非常突出,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我区现有幼儿园教职工752人,其中专任教师526人,保育员60人,教职工与幼儿之比为1:11,专任教师与幼儿之比为1:15,比例偏低。我区近几年补充新的公办幼儿教师数量也很少,公办幼儿园现有在编专任教师19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4.7%,且现有在编专任教师队伍年龄偏大、趋于老化。目前,我区幼儿园拥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94人,占幼儿教 师的16.7%,具有幼儿教育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占30%。幼儿园自聘教师工资低、待遇差、社会保障不到位,教师队伍不稳定。绝大部分幼儿园没有专职的保健医和营养师。
5.幼儿教育管理和科研机构缺乏,专职管理和科研人员力量薄弱。区教体局未设专门的幼教机构,没有专职幼教工作人员和专职幼教教研员,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得不到持续的科学指导。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坚持科教兴区和教育优先发展,按照“幼教扩规模,小学办精品,中学上水平”的总体思路,推动教育向标准化、规范化、均衡化方向发展。切实加大幼儿教育投入,努力扩大公办园的范围和规模,建立以公办为主体,公办与民办共举的幼儿教育发展格局。到2013年,公办幼儿园资源进一步扩大,民办幼儿园发展规范有序,保教质量显著提高,师资队伍日趋优化,学前三年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95%,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
(二)目标
--2011年初,启动各级各类幼儿园等级提升工程、师资队伍培养培训工程和民办幼儿园扶持规范工程。2011年,新建5所幼儿园(见附表1),完成4所幼儿园的等级提升工程(见附表2)。拥有中等幼儿教育以上学历专任教师的专业合格率达到70%,拥有幼儿教育专科以上学历的幼儿教师达到40%,拥有幼儿教育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达到20%。学前三年幼儿入 园率达到85%,公办园幼儿入园覆盖率达到35%。
--2012年,新建3所标准化幼儿园(见附表1);完成3—5所幼儿园的等级提升工程。拥有中等幼儿教育以上学历专任教师的专业合格率达到80%,拥有幼儿教育专科以上学历的幼儿教师达到50%,拥有幼儿教育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达到25%。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0%,公办园幼儿入园覆盖率达到40%。
--2013年,新建2所公办幼儿园(见附表1);完成3-4所幼儿园的等级提升工程。拥有中等幼儿教育以上学历专任教师的专业合格率达到90%,拥有幼儿教育专科以上学历的幼儿教师达到55%,幼儿教育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达到30%。办园条件和保教质量明显提升,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5%,公办园幼儿入园覆盖率达到50%。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
三、具体措施
(一)科学规划,合理配臵学前教育资源。
1.统筹规划学前教育机构布局。区人民政府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乡镇)建设规划时,要根据未来人口出生状况和外来人口变化趋势,按照我区城市(乡镇)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臵标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学前教育资源。
2.公办民办并举。区人民政府要充分发掘各类教育资源,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臵的校舍,优先举办幼儿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覆盖面。积极支持企业、事业单位、个人团体通过多种形式兴办幼儿园。采取名园办分园、强园帮弱园等集团 化办园模式,引导扶持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园所建立发展共同体。
(二)加快建设,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1.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均衡发展的要求,合理布局全区幼儿教育资源,到2013年底,新建、改建、扩建10所标准化幼儿园并投入使用,在土地、规划办理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保证财政投入到位。
2.推动落实城市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和使用政策。城市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竣工验收合格后在规定时间内无偿移交教育行政部门用于举办公办幼儿园。2011年底,完成对城市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的清查、回收任务。对未按批复的规划建设配套幼儿园的,2012年底前完成补建任务,交教育行政部门用于举办公办幼儿园。
(三)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幼儿教育经费充足。1.建立持续稳定的幼儿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使用于学前教育的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不低于5%。一是保证公办幼儿园经费足额投入;制定幼儿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做到逐年增长,专款专用;落实贫困家庭幼儿入园资助制度。二是认真落实海勃湾区委办公室、政府办公室关于《海勃湾区加快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海勃湾区民办幼儿园考核评估奖励办法》;区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300万元的民办幼儿教育专项发展资金。三是按照《乌海市“十二五”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文件要求,为解决公办幼儿教育资源短缺问题,政府 向民办幼儿园按幼儿人数购买“学位”,用于民办幼儿教师的工资补贴、补差以及办园条件的改善和幼教奖励资金。2.完善幼儿园收费及财务管理。逐步建立质价统一的收费机制。严格按照以质收费、按级收费。建立健全幼儿园预算资金支付管理与财务公开制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制度和审计制度,确保资金分配使用规范、安全、有效。
(四)加强管理,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1.加强学前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区教体局配备2名专职幼教管理干部;在区教研室成立幼教部,配备1—2名教研人员;保持幼教管理干部工作的相对稳定性和专业性。
2.努力办好公办幼儿园。加大公办园的建设力度,扩大公办园的数量,提高公办园的质量,发挥其骨干和示范作用。继续做好公办园评估定级工作。小学附设的幼儿园应逐步实行独立核算,并合理配臵公办幼儿教师。
3.扶持、规范民办幼儿园。优化新建民办幼儿园布局,积极鼓励有合法资质、良好信誉的社会团体、企业和公民举办幼儿园。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合理的普惠性服务。完善民办幼儿园准入制度,对其进行合理分类,实行民办幼儿园分类管理。继续做好民办幼儿园年检认证和审批办证。对未达到基本办园标准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要加强指导,限期整改或采用联合执法予以关停撤销。加强幼儿园的常规管理和业务指导,继续推行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手拉手”互助交流活动,不断提升民办幼儿园办园水平。4.开展幼儿教育教学的专题研究。对幼儿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臵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分类指导,坚持科学保教,坚决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
(五)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1.重新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增加公办幼儿园在编教师数量,确保满足保育教育需要。原则上按教职工与幼儿1:7的比例配备教职工,专任教师平均每班2-2.5人,保育员按专任教师的50%配备。
2.要按照国务院《教师资格条例》有关规定,实行幼儿园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实行幼儿园教师聘任制度和幼儿园园长持证上岗制度。公办幼儿园园长实行公开竞聘上岗,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教师实行全员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教育行政部门对新补充的幼儿教师要严格把关,建立幼儿教师人才资源库,所有新增幼儿教师按程序从资源库选聘。对所有新增教师进行岗位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
3.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加大幼儿教师培训力度,努力实现幼儿园教师专业化。设立幼儿园教师培训基金,按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将幼儿教育师资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加强幼儿教师专业化培训、园长的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促进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能力的提高。积极开展幼儿园保健医生、营养师、保育员、炊事员的专业培训。到2013年,对全区幼儿园园长进行国家级培训;对全区幼儿教师进行一轮全员培训。4.认真执行《教师法》,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保障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实行公办、民办幼儿园教师常规工作一体化管理,由教育部门统一备案,在考核、评优选先、继续教育、职称评审、参加地区活动等方面同等对待,并适当增加幼儿教师所占的比例。落实幼儿园自聘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政策,原则上民办幼儿园专任教师人均年收入不低于公办幼儿园教师工资收入的70%,并逐年提高。
(六)加强领导,确保学前教育健康有序发展。1.认真落实责任,着力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坚持实行政府统筹、有关部门分工合作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落实有关部门参与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召开1至2次联席会议,通报学前教育工作情况,研究学前教育发展政策,协调解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2.加强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宣传。要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电视等各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深入宣传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基本要求和科学规律,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我市学前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四、重大工程项目
2011年,我区将投资建设5所标准化幼儿园,2012年投资建设3所标准化幼儿园,2013年投资建设2所标准化幼儿园。项目名称及资金投入见附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