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语故事:不合时宜
成语故事:不合时宜
成语故事:不合时宜1【出处】
《汉书》。
苏东坡中了进士做了官后,不为名誉所累,一心一意地为国家尽力。无论是朝廷在治理国家时存在的弊端,还是皇帝的错误,苏东坡都直言不讳地指出来,常常惹得皇帝和官员们十分不开心。
有一年正月十五,京城中的百姓家家都买灯,挂在门口,为节日增添了不少气氛。许多卖灯的生意人一看生意这么红火,也趁机多做些花灯出售。谁料,宋仁宗颁下一道圣旨,压低花灯的价格,宫中收购所有的花灯,这下可苦了这些小本经营的生意人,不但亏了血本,而且生了一肚子的气,没地诉说。苏东坡得知这一消息后,连夜写奏章给皇上,反映百姓的心声,批评皇上的错误。
在此之前,王安石提出变法革新的主张时,苏东坡积极响应,陈述自己的意见。几件事凑到一起,可捅了马蜂窝。皇帝开始找他的麻烦,一些大臣也趁机排挤他,使他在京城的日子更加难过了。为此,他整天闷闷不乐。
这天早晨,苏东坡吃过饭后,拍着肚子缓步走出了房门。走到门口,他随口问自己的侍童:“你们猜猜,我这肚子里边都是什么东西?”
侍童蛮有情趣地回答说:“大人的文章名扬天下,当然是文章了。”
苏东坡听罢,摇了摇头。
另一个侍童接过话头说:“既然不是满腹文章,那就一定是满腹见识了。”
苏东坡听了,只是苦笑地摇摇头。这时,恰巧苏东坡的侍女走了过来。她悟性极高,跟随在东坡左右,也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她非常了解苏东坡这时的心情,于是风趣地回答道:“依我看,学士整天上书、进策,一心为朝廷,可人家连理睬也不理睬,四处碰壁,回家就发牢骚……所以我看哪,学士是一肚子不合时宜!”
苏东坡听后,拍着肚皮爽朗地笑了:“真让你说对了,我真是不合时宜啊!”
释义
不合时宜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不符合时势的需要,与世情不相投合。
成语故事:不合时宜2出处:《汉书·哀帝纪》。
意思:不合乎时事的需要,与世情不相逢迎。时宜:当时的须要。
汉成帝死后,他的养子即位,是为汉哀帝,定年号为建平。自做皇帝以后,哀帝常常生病。建平二年六月,哀帝的母亲了太后得病逝世。担负“黄门待诏”的参谋官夏贺良向汉哀帝上奏说:“汉朝的历法已经衰败,应该从新接收天命。成帝当时没有适应天命,所以没有亲生儿子。当初,皇上你生病的时光已很长了,天下又屡次发生各种变异,这些都是上天的忠告。皇上只有立刻改变年号,才可以延年益寿,生育皇子,平息灾害。假如清楚了这个情理而不照着做,各种灾祸都会产生,国民就要遭遇灾害。”
哀帝听了夏贺良的这番话,也盼本人身体健康,就在建平二年六月甲子,即了太后逝世后的第四天,宣布诏书,大赦天下,改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年,改帝号为“陈圣刘太平天子”,把计时的漏上的刻度从一百度改为一百二十度。
转变年号当前,哀帝仍是照样生病。夏贺良等人想趁机干涉朝政,受到朝中大臣的反对。哀帝也因夏贺良的话没有应验,派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作了考察,晓得他们实际上是一伙骗子,于是在八月间又下圣旨,说道:“黄门待诏夏贺良等倡议改变年号跟帝号,说增添漏的刻度能够使国度永远安宁,我误听了他们的话,盼望给天下带来安定,然而并不应验。夏贺良等所说的所做的,都是违经背古,分歧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一项之外,全体废止。”
这次改号不到两个月就停止了。夏贺良等人因异端邪说,被处以死刑。
成语故事:不合时宜3【成语故事】汉哀帝刘欣是汉成帝的养子,二十岁即位做了皇帝,定年 号为建平。自做皇帝以后,哀帝经常生病。建平二年六月,哀帝的母 亲了太后得病去世。担任“黄门待诏”的顾问官夏贺良向汉哀帝上奏 说:
“汉朝的历法已经衰落,应当重新接受天命。成帝当时没有顺应 天命,所以没有亲生儿子。现在,皇上您生病的时间已很长了,天下 又多次发生各种变异,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皇上只有马上改变年 号,才可以延年益寿,生养皇子,平息灾祸。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而 不照着做,各种灾祸都会发生,人民就要遭受灾难。”
哀帝听了夏贺良的这番话,也盼自己身体健康,就在建平二年 六月甲子,即了太后死后的第四天,发布诏书,大赦天下,改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年,改帝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把计时的漏上的刻 度从一百度改为一百二十度。
改变年号以后,哀帝还是照样生病。夏贺良等人想趁机干预朝 政,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哀帝也因夏贺良的话没有应验,派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作了调查,知道他们实际上是一伙骗子,于是在八月 间又下诏书,说道:
“黄门待诏夏贺良等建议改变年号和帝号,说增加漏的刻度可 以使国家永远安宁,我误听了他们的话,希望给天下带来安宁,但是 并没有应验。夏贺良等所说的所做的,都是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一项之外,全部废除。”
这次改号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夏贺良等人因妖言惑众,被处以死刑。
成语出处:《汉书·哀帝纪》 待诏夏贺良等建言改元易号,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国家。朕听过 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晋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成语释义: “时宜”,当时的需要。不符合时势的需要,与世情不相投 合。
成语故事:不合时宜4“不合时宜”这则成语的时宜是:当时的需要。不符合时势的需要,与世情不相投合。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哀帝纪》,待诏夏贺良等建言改元易号,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国家。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汉哀帝刘欣是汉成帝的养子,二十岁即位做了皇帝,定年号为建平。自做皇帝以后,哀帝经常生病。建平二年六月,哀帝的母亲丁太后得病去世。担任“黄门待诏”的顾问官夏贺良向汉哀帝上奏说:
“汉朝的历法已经衰落,应当重新接受天命。成帝当时没有顺应天命,所以他没有亲生儿子。现在,皇上您生病的时间已很长了,天下又多次发生各种变异,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皇上只有马上改变年号,才可以延年益寿,生养皇子,平息灾祸。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而不照着做,各种灾祸都会发生,人民就要遭受灾难。”
哀帝听了夏贺良的一番话,也盼自己身体健康,就在建平二年六月甲子日,即丁太后死后的第四天,发布诏书,大赦天下,改建平三年为太初元年,改帝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把计时的`漏上的刻度从一百度改为一百二十度。
改变年号以后,哀帝还是照样生病。夏贺良等人想趁机干预朝政,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哀帝也因夏贺良的话没有应验,派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作了调查,知道他们实际上是一伙骗子,于是在八月间又下诏书,说道:
“黄门待诏夏贺良等建议改变年号和帝号,说增加漏的刻度可以使国家永远安定,我误听了他们的话,希望给天下带来安定,但是并没有应验。夏贺良等所说的所做的,都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一项之外,全部废除。”
这次改元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夏贺良等人因妖言惑众,被处以死刑。
成语故事:不合时宜5【注音】bù hé shí yí
【成语故事】汉哀帝是汉成帝的养子,20岁继位后经常生病,大臣夏贺良向哀帝建议改元及大赦天下。哀帝立即应允,改了年号后还是经常生病,于是就废除以前改元的诏书,只保留大赦,说夏贺良所做的是违经背道,不合时宜,就杀了他。
【典故】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汉书·袁帝纪》
【释义】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过时的或超前的【相近词】不合时尚、陈词滥调
【相反词】因时制宜
【其它使用】
◎ 只有倡导发散性的思维方法,全方位、立体状地拓宽法学研究的领域和对象,勇于冲破不合时宜的传统观点的束缚,大胆地接触和研究新的事实,才能提炼和概括新的法学理论,促成法学理论的现代化。
◎ 京剧现代戏乃戏曲改革之核心,对京剧痴迷的程蝶衣,真诚地从艺术角度提出了一些京剧现代戏的毛病,这种不合时宜的由衷之言,被当成是一种政治上的落后表现。
◎ 翻开赵磊的履历表,我们不难发现,这位年过不惑的知本家,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曾做出了多少不合时宜的选择。
成语故事:不合时宜6【汉字书写】:不合时宜
【汉语注音】:bù hé shí yí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袁帝纪》:“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成语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过时的或超前的。
【不合时宜的意思】: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与世俗风情不相投合。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不合时宜的近义词】:不识时务、不合时尚、陈词滥调、不适时宜;
【不合时宜的反义词】:风靡一时、因时制宜;
【不合时宜的故事】
苏东坡是宋代赫赫有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因为他的诗、画、字都达到出神入化的水平,后人称之为“三绝’。苏东坡在朝廷任了官职以后,乐此不疲地上书给皇帝提意见,为朝廷提建议。惹得皇帝和许多大臣不高兴。有一天,苏东坡一边拍着肚子,一边缓步走出房门,随口问侍儿:“你们猜猜我这里边都是些什么?”侍儿答道:“大人的文章名满天下,当然是满腹文章喽!”苏东坡摇头笑道:“不对,不对……”侍妾朝云说:“依我看,学士整天上书,进策,可是人家爱理不理,四处碰壁,回家就满腹牢骚……所以我看学士是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拍着肚子捧腹大笑起来。
【不合时宜例句】
宋.苏东坡《东坡志林》:“东坡坦腹问诸婢:‘我此中何有?’朝云曰:‘一肚皮不合时宜。’”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
赵家璧《出版〈美国文学丛书〉的前前后后》:“这套在当时确实有些不合时宜的书,便默默无闻地被人们遗忘了。”
【不合时宜造句】
很多时侯我们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在危如累卵的时刻提出各种各样不合时宜的要求。
广告和促销并不能使一个坏的或者不合时宜的产品维持长久,质量才是产品不可多得的生存要素。
第二篇:成语故事:不合时宜
成语故事:不合时宜
成语故事:不合时宜1
“不合时宜”这则成语的时宜是:当时的需要。不符合时势的需要,与世情不相投合。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哀帝纪》,待诏夏贺良等建言改元易号,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国家。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汉哀帝刘欣是汉成帝的养子,二十岁即位做了皇帝,定年号为建平。自做皇帝以后,哀帝经常生病。建平二年六月,哀帝的母亲丁太后得病去世。担任“黄门待诏”的顾问官夏贺良向汉哀帝上奏说:
“汉朝的历法已经衰落,应当重新接受天命。成帝当时没有顺应天命,所以他没有亲生儿子。现在,皇上您生病的时间已很长了,天下又多次发生各种变异,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皇上只有马上改变年号,才可以延年益寿,生养皇子,平息灾祸。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而不照着做,各种灾祸都会发生,人民就要遭受灾难。”
哀帝听了夏贺良的一番话,也盼自己身体健康,就在建平二年六月甲子日,即丁太后死后的第四天,发布诏书,大赦天下,改建平三年为太初元年,改帝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把计时的漏上的刻度从一百度改为一百二十度。
改变年号以后,哀帝还是照样生病。夏贺良等人想趁机干预朝政,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哀帝也因夏贺良的话没有应验,派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作了调查,知道他们实际上是一伙骗子,于是在八月间又下诏书,说道:
“黄门待诏夏贺良等建议改变年号和帝号,说增加漏的刻度可以使国家永远安定,我误听了他们的话,希望给天下带来安定,但是并没有应验。夏贺良等所说的所做的,都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一项之外,全部废除。”
这次改元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夏贺良等人因妖言惑众,被处以死刑。
成语故事:不合时宜2
出处:《汉书·哀帝纪》。
意思:不合乎时事的需要,与世情不相逢迎。时宜:当时的须要。
汉成帝死后,他的养子即位,是为汉哀帝,定年号为建平。自做皇帝以后,哀帝常常生病。建平二年六月,哀帝的母亲了太后得病逝世。担负“黄门待诏”的参谋官夏贺良向汉哀帝上奏说:“汉朝的历法已经衰败,应该从新接收天命。成帝当时没有适应天命,所以没有亲生儿子。当初,皇上你生病的时光已很长了,天下又屡次发生各种变异,这些都是上天的忠告。皇上只有立刻改变年号,才可以延年益寿,生育皇子,平息灾害。假如清楚了这个情理而不照着做,各种灾祸都会产生,国民就要遭遇灾害。”
哀帝听了夏贺良的这番话,也盼本人身体健康,就在建平二年六月甲子,即了太后逝世后的第四天,宣布诏书,大赦天下,改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年,改帝号为“陈圣刘太平天子”,把计时的漏上的刻度从一百度改为一百二十度。
转变年号当前,哀帝仍是照样生病。夏贺良等人想趁机干涉朝政,受到朝中大臣的反对。哀帝也因夏贺良的话没有应验,派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作了考察,晓得他们实际上是一伙骗子,于是在八月间又下圣旨,说道:“黄门待诏夏贺良等倡议改变年号跟帝号,说增添漏的刻度能够使国度永远安宁,我误听了他们的话,盼望给天下带来安定,然而并不应验。夏贺良等所说的所做的,都是违经背古,分歧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一项之外,全体废止。”
这次改号不到两个月就停止了。夏贺良等人因异端邪说,被处以死刑。
成语故事:不合时宜3
【汉字书写】:不合时宜
【汉语注音】:bù hé shí yí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袁帝纪》:“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成语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过时的或超前的。
【不合时宜的`意思】: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与世俗风情不相投合。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不合时宜的近义词】:不识时务、不合时尚、陈词滥调、不适时宜;
【不合时宜的反义词】:风靡一时、因时制宜;
【不合时宜的故事】
苏东坡是宋代赫赫有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因为他的诗、画、字都达到出神入化的水平,后人称之为“三绝’。苏东坡在朝廷任了官职以后,乐此不疲地上书给皇帝提意见,为朝廷提建议。惹得皇帝和许多大臣不高兴。有一天,苏东坡一边拍着肚子,一边缓步走出房门,随口问侍儿:“你们猜猜我这里边都是些什么?”侍儿答道:“大人的文章名满天下,当然是满腹文章喽!”苏东坡摇头笑道:“不对,不对……”侍妾朝云说:“依我看,学士整天上书,进策,可是人家爱理不理,四处碰壁,回家就满腹牢骚……所以我看学士是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拍着肚子捧腹大笑起来。
【不合时宜例句】
宋.苏东坡《东坡志林》:“东坡坦腹问诸婢:‘我此中何有?’朝云曰:‘一肚皮不合时宜。’”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
赵家璧《出版〈美国文学丛书〉的前前后后》:“这套在当时确实有些不合时宜的书,便默默无闻地被人们遗忘了。”
【不合时宜造句】
很多时侯我们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在危如累卵的时刻提出各种各样不合时宜的要求。
广告和促销并不能使一个坏的或者不合时宜的产品维持长久,质量才是产品不可多得的生存要素。
成语故事:不合时宜4
【注音】bù hé shí yí
【成语故事】汉哀帝是汉成帝的养子,20岁继位后经常生病,大臣夏贺良向哀帝建议改元及大赦天下。哀帝立即应允,改了年号后还是经常生病,于是就废除以前改元的诏书,只保留大赦,说夏贺良所做的是违经背道,不合时宜,就杀了他。
【典故】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汉书·袁帝纪》
【释义】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过时的或超前的
【相近词】不合时尚、陈词滥调
【相反词】因时制宜
【其它使用】
◎ 只有倡导发散性的思维方法,全方位、立体状地拓宽法学研究的领域和对象,勇于冲破不合时宜的传统观点的束缚,大胆地接触和研究新的事实,才能提炼和概括新的法学理论,促成法学理论的现代化。
◎ 京剧现代戏乃戏曲改革之核心,对京剧痴迷的程蝶衣,真诚地从艺术角度提出了一些京剧现代戏的毛病,这种不合时宜的由衷之言,被当成是一种政治上的落后表现。
◎ 翻开赵磊的履历表,我们不难发现,这位年过不惑的知本家,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曾做出了多少不合时宜的选择。
成语故事:不合时宜5
【出处】
《汉书》。
苏东坡中了进士做了官后,不为名誉所累,一心一意地为国家尽力。无论是朝廷在治理国家时存在的弊端,还是皇帝的错误,苏东坡都直言不讳地指出来,常常惹得皇帝和官员们十分不开心。
有一年正月十五,京城中的百姓家家都买灯,挂在门口,为节日增添了不少气氛。许多卖灯的生意人一看生意这么红火,也趁机多做些花灯出售。谁料,宋仁宗颁下一道圣旨,压低花灯的价格,宫中收购所有的花灯,这下可苦了这些小本经营的生意人,不但亏了血本,而且生了一肚子的气,没地诉说。苏东坡得知这一消息后,连夜写奏章给皇上,反映百姓的心声,批评皇上的错误。
在此之前,王安石提出变法革新的主张时,苏东坡积极响应,陈述自己的意见。几件事凑到一起,可捅了马蜂窝。皇帝开始找他的麻烦,一些大臣也趁机排挤他,使他在京城的日子更加难过了。为此,他整天闷闷不乐。
这天早晨,苏东坡吃过饭后,拍着肚子缓步走出了房门。走到门口,他随口问自己的侍童:“你们猜猜,我这肚子里边都是什么东西?”
侍童蛮有情趣地回答说:“大人的文章名扬天下,当然是文章了。”
苏东坡听罢,摇了摇头。
另一个侍童接过话头说:“既然不是满腹文章,那就一定是满腹见识了。”
苏东坡听了,只是苦笑地摇摇头。这时,恰巧苏东坡的侍女走了过来。她悟性极高,跟随在东坡左右,也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她非常了解苏东坡这时的心情,于是风趣地回答道:“依我看,学士整天上书、进策,一心为朝廷,可人家连理睬也不理睬,四处碰壁,回家就发牢骚……所以我看哪,学士是一肚子不合时宜!”
苏东坡听后,拍着肚皮爽朗地笑了:“真让你说对了,我真是不合时宜啊!”
释义
不合时宜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不符合时势的需要,与世情不相投合。
成语故事:不合时宜6
【成语故事】汉哀帝刘欣是汉成帝的养子,二十岁即位做了皇帝,定年 号为建平。自做皇帝以后,哀帝经常生病。建平二年六月,哀帝的母 亲了太后得病去世。担任“黄门待诏”的顾问官夏贺良向汉哀帝上奏 说:
“汉朝的历法已经衰落,应当重新接受天命。成帝当时没有顺应 天命,所以没有亲生儿子。现在,皇上您生病的时间已很长了,天下 又多次发生各种变异,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皇上只有马上改变年 号,才可以延年益寿,生养皇子,平息灾祸。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而 不照着做,各种灾祸都会发生,人民就要遭受灾难。”
哀帝听了夏贺良的这番话,也盼自己身体健康,就在建平二年 六月甲子,即了太后死后的第四天,发布诏书,大赦天下,改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年,改帝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把计时的漏上的刻 度从一百度改为一百二十度。
改变年号以后,哀帝还是照样生病。夏贺良等人想趁机干预朝 政,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哀帝也因夏贺良的话没有应验,派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作了调查,知道他们实际上是一伙骗子,于是在八月 间又下诏书,说道:
“黄门待诏夏贺良等建议改变年号和帝号,说增加漏的刻度可 以使国家永远安宁,我误听了他们的话,希望给天下带来安宁,但是 并没有应验。夏贺良等所说的所做的,都是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一项之外,全部废除。”
这次改号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夏贺良等人因妖言惑众,被处以死刑。
成语出处:《汉书·哀帝纪》 待诏夏贺良等建言改元易号,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国家。朕听过 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晋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成语释义: “时宜”,当时的需要。不符合时势的需要,与世情不相投 合。
第三篇:不合时宜的总结
不合时宜的总结
在一个案件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写总结是不合时宜的。但有一份感动总想表达,在作为访问学者暂时离开国内一段时间之前,一直想说点什么。
6月15日下午广州白云机场,离别广州的那一刻我给喻华 峰的妻子向丽发了一个短信,很难过的说一声对不起。这天上午,喻华 峰被判刑8年,回首这艰难的几个月,真地感到喻华 峰承担了太多太多。
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案件中的一个细节:喻华 峰可能并没拿所谓贪污的十万元。在2001年补发年终奖金共58万元的领款单上,有八个编委的签字,唯独没有喻华 峰的。虽然财务还有一个喻华 峰签的“领取年终奖金10万元”的收条,但收条没有确定的日期。从法律上说,证明喻华 峰拿了十万元是有些难度的。喻华 峰本人说他的确记不清了到底有没有拿这笔奖金,他回忆说他有可能领了10万元,但这10万元很可能是以南方 都市报的名义送给了病中的老领导。
案件初期,我们曾经想过在这个问题上提出质疑,如果喻华 峰坚持没有拿这10万元,控方证据有可能是不充分的。但我们考虑到这个案件是针对整个南方 都市报管理高层的,尤其是针对程益 中的,通过证据把喻华 峰排除在外又能有多大意义呢,他们照样可以把所有其他编委定罪。所以,当时我主张干脆就承认拿了这10万元,我们要论证的是所有编委们的奖金分配不构成贪污。
从一审庭审过程可以看出来,尽管喻华 峰试图把所有的责任都揽到自己头上,但所有主要指控针对的都是程益 中,是他签发的补发年终奖金的支款单,是他主持分奖金,指控的重点是分奖金的过程不够公开所以是贪污。在这样的逻辑下如果贪污罪成立,程益 中毫无疑问是主犯,南方 都市报九个编委都有罪。
尽管检察官指控的逻辑是要把南方 都市报九名编委一网打尽,但大家都怀有一种善良的愿望,希望喻华 峰不会判得很重。但我们耐心等待的结果却是喻华 峰被判12年同时程益 中被捕。按照一审判决书的逻辑,程益 中将面临着比喻华 峰更重的刑罚。一审宣判之后,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向人们讲述案件事实真相。很多朋友站出来签名表示支持,十多位中国一流的法学家和经济学家也一齐站出来主持公道,一些离任的领导、专家学者站出来向广东现任领导写信表达他们的看法。这些正义的声音对二审改判起了决定性作用。
二审的时候,法院最终接受了我们的部分观点:认为编委会有权分配奖金。但法院有了一个新的证明喻华 峰有罪的逻辑:编委会是有权分配奖金,但没有权分配这笔58万元的奖金,因为这笔奖金来源有问题——是喻华 峰“擅自”从业务人员的奖金中调配过来的。在他们竭力论证的逻辑中,喻华 峰擅自调配155万元奖金,并将其中10万元据为己有。这个新的逻辑实际上基本可以排除其他编委贪污嫌疑,因为判决书说别的编委都不知道这58万元奖金来源。南方 都市报其他编委安全多了,但是,喻华 峰承受了太多太多。
其实,喻华 峰不可能“擅自”调配155万元奖金,他当时才只是广告部总经理,没有权调配奖金,他只不过说服部下把部分奖金拿出来给整个南方 都市报而已。而且,调配过来的155万元奖金归财务管理,喻华 峰没有任何支配权,更重要是,这155万元已经归并到了2000总计600万元奖金中。这600万元奖金共分三次发放,第一次面向全体员工,第二次面向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第三次面向最高层九个编委,只能说这58万元是600万元中的一部分,不能说是155万元中的一部分,喻华 峰主持调配奖金和最后奖金分配奖金没有任何必然联系。南方 都市报2000很可能年终奖金只分一次或两次,很可能没有最后那58万元进行第三次分配,喻华 峰怎么可能精心设计这样一个历时一年多的阴谋就是为了“谋取10万元”?作为年收入过百万元的总经理,贪污十万元的指控简直是对他人格的侮辱。但这样荒唐的结论居然也能被那些法官们论证出来,他们需要一个理由给喻华 峰定罪,想让他们改变一个已经做出的判决想让他们说自己错了何其艰难。
每当想起喻华 峰在法庭上慷慨陈词,我心中总是很难过,他为南方 都市报做出了巨大贡献,灾难降临时他试图把所有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他坚持不退所谓“赃款”,直到最后,他仍然在为南方 都市报辩护。他本来应该是无罪的,可最终被判了八年。这个结果在当下的中国要想改变是很困难的。我对向丽说,我们尽力了,可是,真的对不起。无论经过多少年,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直到有一个公正的结果。
2004年的春天。我们尽力了,很多朋友都尽力了。展江、李建、沈皓波、王克勤、陈峰他们发起的网络签名表达了中国知识界的良心,数百人持续的签名告诉全世界,当有人遭遇不公正时候,中国不会鸦雀无声。还有千千万万的网友们,在恶劣的环境中持续发出正义的声音。我想记下每一个勇敢者的名字,他们象征着这个国家的良知和希望。杨支柱先生针对不公正的判决连续写了九篇评论,每一篇都是那么有力。江平、陈兴良、储怀植、贺卫方、樊崇义、梁根林、盛洪等一批法学家和经济学家站出来了,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告诉大家,东山法院的判决是多么荒唐。任仲夷、吴南生等老一辈站出来了,他们写信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关切。中山大学很多教授也联名写了信,还有很多人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对社会公正的期盼。我的搭档王波律师堪称我的老师,像他那样有声望的律师还能那样认真对待案件的每一个细节,他的敬业精神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阳光宪政的每一个同仁都参与了南 都案,张星水律师虽没有出面,但像专家研讨等很多关键的工作都是他主持的。在这个春天,阳光宪政网虽然被封了三次,但我们并不会感到孤单。
或许,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反思。喻华 峰被判了八年,而那些坚持主张给他们定罪的官员们,他们难道就胜利了吗?不会的。这样两败俱伤的结局谁也不愿意看到。其实,这样的事情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可它还是发生了。如果说,改变喻华 峰、李民 英已经做出的判决有些困难,那么,为了防止更多的错误,程益 中他们就没有必要再起诉了。当然,这只是我们的愿望,我们仍然没有放弃一个美好的愿望——请宽容这个时代的进步。
第四篇:不合时宜高中随笔
官道两旁的柳树已经摆脱了冬日的干枯,换上了青翠的外衣,仿佛一位刚睡醒的少女,慵懒着伸展着婀娜多姿的身躯。布满细长柳叶的枝条,随着风的节奏,尽情的调戏着路旁沟渠中那哗哗的流水,水波微微的一笑,荡起阵阵涟漪,又继续往前方流去。偶有鱼儿跃出水面,愤然的抗议着柳条无耻的调戏,只是柳树并不在意,继续用自己的方法表达着对水的爱意,虽然枝头的鸟儿正在向其高歌一曲。水依旧缓缓的向前流淌,显然此处并非它长存久留之地,水面上荡起的层层涟漪,不知道是诉说着对柳条的歉意或者是爱意,也许也是对枝头小鸟无尽勇气的鼓励。天已大亮,勤劳的农民已经开始为最后的丰收努力,看着满是沟渠的流水,个个都是满目的笑意。除了在沟渠畔商量如何抓捕鱼儿的孩童,成人们已经开始了灌溉土地,虽然这水依旧是冰凉的。
水沟里面的麦田中,麦穗已现出淡淡的金黄,一望无际;远远的望去,宛如青色的海洋,随着淡冷的春风一波一波的涌动,带来阵阵独有的清香之气。
闻着这股清香气,官道上的商旅行人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望着远方无尽的道路,又埋头向前走去。生活总是那么的神奇,可以让你心甘情愿的为之努力,虽然你有不同的目的,但是你必须为今天的到来而努力。
多想静静的躺在那涌动着的麦地,静静的仰望着朵朵白云飘来飘去,虽然触不可及,但是此刻的内心却拥有着早已逝去的静怡,就这样静静的躺着,等待着温暖的阳光驱散春日清晨的凉气,呆呆的等待着暖暖的阳光无私的奉献在厚重大地上的身躯,静静的,暖暖的,虽然麦田中间或有些不知名的虫子在自鸣得意,但我的心中却充满了困意。
满脸的微笑,微闭的双目,以及那飞到九天之上的思绪。
天已然渐渐的暗下,太阳经过一天的劳作,就要回去休息。阵阵的凉风又一次的霸占了大地,恣意的指挥着麦浪,跑来跑去,无尽的挥洒着自己的指挥才能,晚间的麦浪已然失去了昼日的自我,化身黑色的波浪,陪着凉风尽情的玩耍。静静的躺在麦地,思绪并没有从被凉风刮起,而是随着麦浪不停的起伏,直到月亮升起来的时候,我才发现我错了,麦浪依旧是青色的麦浪,黑色的波浪只是我自己强加其身的一个词语,而并非如今的麦浪,其实麦浪并没有变,而是我的眼睛欺骗了我的大脑。
一勾月牙静静的升至了起来,耳中充满了阵阵万籁俱静下肆无忌惮的自鸣得意。更显得周围的静寂。一勾月牙斜斜的挂在天空,虽然没有满月那么让人心旷神愉,可在这月亮冷笑的嘴角旁,你却可以欣赏漫天的星光挥洒在大地。或许此时的月亮正在嘲笑星光只能在他心情不好的时候辐射大地,也许也是月亮在嘲笑世间的人们只会欣赏月圆之夜带给自己的美好思绪。满天星光,仿佛并不在乎月亮的态度或心意。依旧我行我素的灿烂、微笑。为谁?不得而知。
可是,我为什么要知道呢?这样不是挺好的吗?我可以据此拥有的无数的想象,有时候真相只有一个,可是如果自己不执着于这个叫做真相的结果,那么可以遇见,你会拥有无数个属于自己的真相。想到这里,我又发现我没有错,是的,我看到的麦浪确实是黑色的。就像水是无色的,可有时候他却是蓝色的一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天才般的作家,才能写出这样神迹般的诗句。
仰望星空,依旧灿烂,可月已西斜。夜,深了。
发尖那雾气结成的水珠和潮潮的衣衫也明明白白的告诉了我:夜,已经深了。
是啊,夜已经深了。
而我,也该走了。
第五篇:成语故事
成语小故事
1.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寓意: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寓意: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寓意: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一字之师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一字之师”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7.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8.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寓意: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
9.班门弄斧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10.杯弓蛇影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寓意: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11.不可多得
东汉末年,有个名士祢衡,才华出众。当时,太中大夫孔融对他特别赏识,把他推荐给汉献帝。他写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汉献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荐表交给曹操。曹操爱才,就召见祢衡。哪知祢衡蔑视曹操,对他很不礼貌。曹操就派祢衡当鼓吏,在大宴宾客时,命他击鼓助兴。谁知祢衡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使曹操十分难堪。曹操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他。想不到刘表把祢衡当作上宾,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得由祢衡表态。后来祢衡又对刘表不恭。刘表就派他到部将黄祖那里当书记。祢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来,终于被黄祖所杀。
成语“不可多得”由此而来,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难得。多用于赞扬有才能的人。
12.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13.才高八斗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
14.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15.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16.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寓意: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7.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寓意: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18.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自己严厉责罚。
19.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寓意: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20.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意思是说反覆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
21.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22.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寓意:告诉人们不要固步自封,应学习别人的长处,勇于改革。
23.窃符救赵
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信陵君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生死荣辱为轻的优良品德自古以来,饱受称颂。
24.守株待兔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寓意: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25.掩耳盗铃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寓意: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
26.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形容勤学苦读十分刻苦的样子。
27.不寒而栗
汉武帝时,有一个人名叫义纵,因为受到太后的恩宠,做了上党郡某县令。上任以后,公务办得很出色,案子处理上敢作敢为,不论是有钱有势的豪绅,还是平民,只要犯了法,义纵秉公审办,皇上很赞赏他,调他做河内郡都尉。一到任,他立即把祸害一方的豪门大族满门抄斩,一时间,河内郡的治安和社会风气大有好转,有人不慎把东西失落在道路上,也没有人抢走据为已有。
义纵调到南阳任太守时,一个做恶多端的豪强地主宁成,正在南阳居住。宁成为了讨好义纵,每次迎送都装出谦恭的样子。但是,义纵对他的恶行早有所闻,到南阳后立即展开调查,很快就查清他的罪行,把他关押起来。后来,汉武帝又任命义纵做定襄太守。当时定襄的社会治安历史学家混乱。义纵到任以后,把押在狱中的没有加开具的二百多名重犯,以及为重犯开脱罪责进行贿赂的二百多名门客亲属,一律严加追究,拘捕治罪,一天之内处死的就有四百多名。从此以后,定襄的人一听到义纵的名字就“不寒而栗”--天气不冷却浑身发抖。
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28.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我们从小就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尊长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