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伐檀原文翻译及赏析
伐檀原文翻译及赏析
伐檀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译文
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
砍下檀树做车辐啊,放在河边堆一处啊。河水清清直流注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饱腹啊!
砍下檀树做车轮啊,棵棵放倒河边屯啊。河水清清起波纹啊。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腥荤啊!
注释
1、坎坎:象声词,伐木声。
2、寘:同“置”,放置。
3、干:水边。
4、涟:即澜。
5、猗(yī):义同“兮”,语气助词。
6、稼(jià):播种。
7、穑(sè):收获。
8、胡:为什么。
9、禾:谷物。
10、三百:意为很多,并非实数。
11、廛(chán):通“缠”,古代的度量单位,三百廛就是三百束。
12、狩:冬猎。猎,夜猎。此诗中皆泛指打猎。
13、县(xuán):通“悬”,悬挂。
14、貆(huán):猪獾。也有说是幼小的貉。
15、君子:此系反话,指有地位有权势者。
16、素餐:白吃饭,不劳而获。
17、辐:车轮上的辐条。
18、直:水流的直波。
19、亿:通“束”。
20、瞻:向前或向上看。
21、特:三岁大兽。
22、漘(chún):水边。
23、沦:小波纹。
24、囷(qūn):束。一说圆形的谷仓。
25、飧(sūn):熟食,此泛指吃饭。
赏析:
全诗充满了劳动者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社会现实不公的斥责。三章诗重叠,意思相同,按照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写伐檀造车的艰苦劳动。头两句直叙其事,第三句转到描写抒情,这在《诗经》中是少见的。当伐木者把亲手砍下的檀树运到河边的时候,面对微波荡漾的清澈水流,不由得赞叹不已,大自然的美令人赏心悦目,也给这些伐木者带来了暂时的轻松与欢愉,然而这只是刹那间的感受而已。由于他们身负沉重压迫与剥削的枷锁,又很自然地从河水自由自在地流动,联想到自己成天从事繁重的劳动,没有一点自由,从而激起了他们心中的不平。
因此接着第二层便从眼下伐木造车想到还要替剥削者种庄稼和打猎,而这些收获物却全被占去,自己一无所有,愈想愈愤怒,愈无法压抑,忍不住提出了严厉责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第三层承此,进一步揭露剥削者不劳而获的寄生本质,巧妙地运用反语作结:“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对剥削者冷嘲热讽,点明了主题,抒发了蕴藏在胸中的反抗怒火。
此篇三章复沓,采用换韵反复咏叹的方式,不但有利地表达伐木者的反抗情绪,还在内容上起到补充的作用,如第二、三章“伐辐”“伐轮”部分,在点明了伐檀是为造车之用的同时,也暗示他们的劳动是无休止的。另外各章猎物名称的变换,也说明剥削者对猎取之物无论是兽是禽、是大是小,一概毫不客气地据为己有,表现了他们的贪婪本性。全诗直抒胸臆,叙事中饱含愤怒情感,不加任何渲染,增加了真实感与揭露的力量。另外诗的句式灵活多变,从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八言都有,纵横错落,或直陈,或反讽,也使感情得到了自由而充分的抒发,称得上是最早的杂言诗的典型。
伐檀原文翻译及赏析2伐檀 ——对不劳而获者的责问
【原文】
坎坎伐檀兮①,
置之河之干兮②。
河水清且涟漪③。
不稼不穑④,
胡取禾三百廛兮(5)?
不狩不猎,
胡瞻尔庭有县貆兮(6)?
彼君子兮,
不素餐兮(7)。
坎坎伐辐兮(8),
置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漪(9)。
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亿兮(10)?
不狩不借,
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
不素食兮。
坎坎代轮兮,
置之河之漘兮(12)。
河水清且沦漪(13)。
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囷兮(14)?
不狩不猎,
胡瞻尔庭有县鹑兮⑤?
彼君子兮,
不素飧兮(16)。
【注释】
①坎坎:用力伐木的声音。②干:河岸。③涟:风吹水面形成 的波纹。漪:语气助词,没有实义。④稼:种田。穑:收割。⑤禾: 稻谷。廛(chan):束,捆。(6)县:同“悬”,挂。貆(huan):小貉。 (7)素:空,白。素餐:意思是白吃饭不干活。(8)辐:车轮上的辐条。 (9)直:河水直条状的波纹。(10)亿:束,捆。(11)特:三岁的兽。 (12)漘(chun):水边。(13)沦:小波。(14)囷(qun):束,捆。⑤ 鹑:鹌鹑。(16)飧(sun):熟食。
【译文】
叮叮当当砍檀树,
把树堆在河岸上。
河水清清起波纹。
既不耕种不收割,
为何取稻三百束?
又不上山去打猎,
却见庭中挂貉肉?
那些贵族大老爷,
从来不会白吃饭。
叮当砍树做车辐,
把树堆在河旁边。
河水清清起直波。
既不耕种不收割,
为何取稻三百捆?
又不上山去打猎,
却见庭中挂兽肉?
那些贵族大老爷,
从来不会白吃饭。
叮当砍树做车轮,
把树堆放在河边。
河水清清起环波。
既不耕种不收割,
为何取稻三百束?
又不上山去打猎,
却见庭中挂鹤鸿?
那些贵族大老爷,
从来不会白吃饭。
【鉴赏赏析】
诗中提出的问题(不劳而获),应当说是一个尖端问题,即使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专家,也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可以作出种种精辟的分析,提出各种解决方案,但绝不可能在根本上解决这个尖端问题。即使是社会革命,推翻了旧的不劳而获者, 同样会产生新的不劳而获者。中国历史上的农民革命,最初都是打着“平均”的旗号,到了最后,革命者首先变成了不劳而获者。这样的社会革命,如同赌博中的轮流坐庄,仅仅是一种利益关系的转移。
伐檀原文翻译及赏析3原文:
伐檀
[先秦]佚名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译文
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
砍下檀树做车辐啊,放在河边堆一处啊。河水清清直流注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饱腹啊!
砍下檀树做车轮啊,棵棵放倒河边屯啊。河水清清起波纹啊。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腥荤啊!
注释
坎坎:象声词,伐木声。
寘:同“置”,放置。
干:水边。
涟:即澜。
猗(yī):义同“兮”,语气助词。
稼(jià):播种。
穑(sè):收获。
胡:为什么。
禾:谷物。
三百:意为很多,并非实数。
廛(chán):通“缠”,古代的度量单位,三百廛就是三百束。
狩:冬猎。猎,夜猎。此诗中皆泛指打猎。
县(xuán):通“悬”,悬挂。
貆(huán):猪獾。也有说是幼小的貉。
君子:此系反话,指有地位有权势者。
素餐:白吃饭,不劳而获。
辐:车轮上的辐条。
直:水流的直波。
亿:通“束”。
瞻:向前或向上看。
特:三岁大兽。
漘(chún):水边。
沦:小波纹。
囷(qūn):束。一说圆形的谷仓。
飧(sūn):熟食,此泛指吃饭。
赏析:
全诗充满了劳动者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社会现实不公的斥责。三章诗重叠,意思相同,按照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写伐檀造车的'艰苦劳动。头两句直叙其事,第三句转到描写抒情,这在《诗经》中是少见的。当伐木者把亲手砍下的檀树运到河边的时候,面对微波荡漾的清澈水流,不由得赞叹不已,大自然的美令人赏心悦目,也给这些伐木者带来了暂时的轻松与欢愉,然而这只是刹那间的感受而已。由于他们身负沉重压迫与剥削的枷锁,又很自然地从河水自由自在地流动,联想到自己成天从事繁重的劳动,没有一点自由,从而激起了他们心中的不平。
因此接着第二层便从眼下伐木造车想到还要替剥削者种庄稼和打猎,而这些收获物却全被占去,自己一无所有,愈想愈愤怒,愈无法压抑,忍不住提出了严厉责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第三层承此,进一步揭露剥削者不劳而获的寄生本质,巧妙地运用反语作结:“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对剥削者冷嘲热讽,点明了主题,抒发了蕴藏在胸中的反抗怒火。
此篇三章复沓,采用换韵反复咏叹的方式,不但有利地表达伐木者的反抗情绪,还在内容上起到补充的作用,如第二、三章“伐辐”“伐轮”部分,在点明了伐檀是为造车之用的同时,也暗示他们的劳动是无休止的。另外各章猎物名称的变换,也说明剥削者对猎取之物无论是兽是禽、是大是小,一概毫不客气地据为己有,表现了他们的贪婪本性。全诗直抒胸臆,叙事中饱含愤怒情感,不加任何渲染,增加了真实感与揭露的力量。另外诗的句式灵活多变,从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八言都有,纵横错落,或直陈,或反讽,也使感情得到了自由而充分的抒发,称得上是最早的杂言诗的典型。
第二篇:伐檀教案
《诗经》—《伐檀》教案
任课教师:信真真 科组:语文
课程类型:语文 汇报课
授课班级:1239班(12级高考班)
教课时间、地点:2014年12月18日 第7节 新教7楼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思想内容,体会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初步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及时代意义,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2.积累相关的中国文学史知识。3.学习《诗经》的赋、兴等表现手法。教学重难点:
1.学习并识记与《诗经》相关的文学知识点。2.学习《诗经》的赋、兴等表现手法。教学课时:第2课时 共2课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 教学课时:
本课安排2课时。与《诗经》相关内容、《伐檀》各1课时。
第2课时
一、复习小测
中国古典诗歌分类,与诗经相关的文学知识。
二、导入
课前李宗盛的音乐《伐檀》导入,看课本或课件听录音。
三、授课
(一)听读
1.认真看书,用铅笔画出不会读、难读、难懂的字词。猗 廛 貆 漘 囷 鹑 飧
《伐檀》第 1 页
词语解释:
稼穑(jià sâ):泛指农业劳动。稼,播种;穑,收获。狩(shòu)猎:泛指打猎。狩,又特指冬天打猎;
县(xuán)特:悬挂的小兽。县,同“悬”;特,三岁的兽。素 餐:白吃,指不劳而食。
2.指名朗读,注意字音的准确。同时找出每章之间的不同。(字词)
(二)学生初读
1.并讨论体会。诗中写的与哪些事或物有关? 2.教师简单帮学生分析诗歌内容。
3.谈初读感受。谈谈你的诵读体会,这诗歌跟以前知道的诗相比有什么不同?
(提示:可以从内容上、结构上、语言上来思考。)
1.内容上:不是文人的怀乡思人之作,而是劳动者的歌。这是伐木者之歌。一群伐木者砍檀树造车时,联想到剥削者不种庄稼、不打猎,却占有这些劳动果实,非常愤怒,你一言我一语发出了责问的呼声。
2.结构上:三章诗重叠,意思相近。
3.语言上:句式安排则长短错落,参差灵活,舒卷自如,十分生动灵活,富于感染力。
(三)细读
1.把每段不同的字词给整齐排列到一张纸上。伐檀 干 涟
廛 貆 餐 伐辐 侧 直
亿 特 食 伐轮 漘 沦
囷 鹑 飧 2.分别对这些词语归类,看它们各表达什么意思? 3.这些词语的变换达到怎样的效果? 伐檀 干 涟
廛 貆
餐 伐辐 侧 直
亿 特
食
伐轮 漘 沦
囷 鹑
飧 劳动过程 休息 揭露讽刺
赋 兴(抒情议论)
《伐檀》第 2 页
(四)明确诗的主旨
被剥削阶级意识的觉醒,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指问!
(五)根据每章字词的变换,试背诗歌。
(六)归纳诗歌形式特点
四言为主 重章叠唱 使用双声、叠韵、叠字
(七)作业:背诵《伐檀》
《伐檀》第 3 页
第三篇:伐檀 诗经
伐檀 诗经·国风·魏风
坎坎伐檀兮,寘(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寘(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坎坎:象声词,伐木声。
干:水边。
涟:水波纹。
漪(音yī依):义同“兮”,语气助词。
稼(音架):播种。
穑(音色):收获。
胡:为什么。
禾:谷物。
三百:极言其多,非实数。
廛(音蝉),古制百亩。
狩:冬猎。猎:夜猎。此诗中皆泛指打猎。
县:悬挂,后来写作“悬”。
貆(音环):猪獾。一说幼小的貉。
君子:此系反话,指有地位有权势者。
素餐:白吃饭,不劳而获。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孟子》赵歧注:“无功而食谓之素餐。”
辐:车轮上的辐条。
直:水流的直波。
亿:古指十万
瞻:向前或向上看。
特:小兽。
漘(音纯):水边。
沦:小波纹。
囷(音qūn逡):束。一说圆形的谷仓。
飧(音孙):熟食,此泛指吃饭。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子:诗中女子指她的情人。衿(今jīn):衣领。或读为“紟(今jīn)”,即系佩玉的带子。《颜氏家训·书证》:“古者斜领下连于衿,故谓领为衿。”
2、悠悠:忧思貌。《集传》:“悠悠,思之长也。”
3、宁不:犹“何不”。嗣(似sì):《释文》引《韩诗》作“诒(贻yí)”,就是寄。音:谓信息。这两句是说,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这样断绝音信了吗?
4、佩:指佩玉的绶带。
5、挑达:往来貌。
6、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是男女惯常幽会的地方。闻一多《风诗类钞》:“城阙,是青年们常幽会的地方。”
滕王阁诗 唐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滨,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江:指赣江。
渚:水中小洲。
佩玉鸣鸾: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
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
日悠悠: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
物换星移:形容时代的变迁、万物的更替。物,四季的景物。
帝子:指滕王。
槛:栏杆。
罢:同“疲”,倦怠。
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闲云的影子映在江水中,时日悠悠不尽;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不息。
春江花月夜 唐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1)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2),月照花林皆似霰(3)。空里流霜(4)不觉飞,汀(5)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6),皎皎空中孤月轮(7)。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8),江月年年望(一作“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9)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10),青枫浦(11)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12)子?何处相思明月楼(13)?
可怜楼上月徘徊(14),应照离人(15)妆镜台(16)。玉户(17)帘中卷不去,捣衣砧(18)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19),愿(20)逐月华(21)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22)。
昨夜闲潭(23)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古音xiá)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24)无限路(25)。不知乘月(26)几人归,落月摇情(27)满江树。(1)滟(yàn)滟:波光闪动的光彩。
(2)芳甸(diàn):遍生花草的原野。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水边平地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指月亮,因月圆时象车轮,故称月轮。
(8)穷已:穷尽。
(9)但见:只见、仅见。
(10)悠悠:渺茫、深远。
(11)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
(12)扁舟:孤舟,小船。
(13)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14)月徘徊:指月光移动。
(15)离人:此处指思妇。
(16)妆镜台:梳妆台。
(17)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18)捣衣砧(zhēn):捣衣石、捶布石。
(19)相闻:互通音信。
(20)逐:跟从、跟随。
(21)月华:月光。
(22)文:同“纹”。
(23)闲潭:安静的水潭.(24)潇湘:湘江与潇水
(25)无限路:言离人相去很远。
(26)乘月:趁着月光。
(27)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②混(hùn)太清③。气蒸云梦泽④,波撼岳阳城。
欲济⑤无舟楫(jí),端居⑥耻圣明⑦。坐观垂钓者,徒⑧有羡鱼情。
①张丞相:指张九龄(673-740),唐玄宗时宰相,后贬为荆州长史。
②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虚:虚空,空间。
③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清:指天空。
④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岳阳城:在洞庭湖南岸。
⑤济:渡。
⑥端居:安居。
⑦耻(chǐ)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⑧ 徒:白白的。
⑨楫:(jí)划船用具,船桨
相思 作者: 唐 王维 红豆①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xiã,音同“鞋”】②,此物最相思。
一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二采撷:采摘 三想念。
将(qiāng)进酒 唐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⑴将进酒:属汉乐府旧题。将(qiāng):请。将进酒选自《李太白全集》。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内)元丹丘家里做客。
⑵君不见: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⑶高堂:指的是父母。青丝:黑发。此句意为年迈的父母明镜中看到了自己的白发而悲伤。
⑷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
⑸会须:应当。会,须,皆有应当的意思。
⑹岑夫子:指岑(cãn)勋。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
⑺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⑻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元二人。
⑼倾耳听:一作“侧耳听”。
⑽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馔(zhuàn)玉:美好的食物。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馔,吃喝。玉,像玉一般美好。
⑾不复醒: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愿醒”。(现高中教材之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诗歌散文欣赏中是----但愿长醉不愿醒)
⑿陈王:指陈思王曹植。平乐:观名。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恣(zì):放纵,无拘无束。谑(xuâ):玩笑。
⒀言少钱:一作“言钱少”。
⒁径须:干脆,只管。沽(gū):通“酤”,买或卖,这里指买。
⒂五花马: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
⒃尔:你。销:同“消”。
【译文】
你没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你没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年轻时候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
人生得意之时应当纵情欢乐,莫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只要生下来就必有用处,黄金千两一挥而尽还能够再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一次痛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
快喝吧!别停下杯子。
我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都来侧耳倾听:
钟鸣馔食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长驻醉乡不再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这两种酒是寂寞的,只有那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乐平关你可知道,斗酒万钱也豪饮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
你只管端出酒来让我喝。
五花千里马,千金狐皮裘,快叫那侍儿拿去换美酒,我和你们共同消解这万古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
八月秋高(1)风怒号(2),卷我屋上三重茅(3)。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4)长(5)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6)。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7)。公然抱茅入竹去(8),唇焦口燥呼不得(9),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10)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11)。布衾(12)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13)。床头屋漏无干处(14),雨脚如麻(15)未断绝。自经丧乱(16)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17)!
安得(18)广厦(19)千万间,大庇(20)天下寒士(21)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22)见(23)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0)诗中的茅屋指:草堂
(1)秋高:秋深。
(2)号:号叫
(3)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表示多。
(4)挂罥(juàn):挂着,挂住,缠绕。罥,挂。
(5)长:高
(6)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坳,水边低地
(7)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能,如此,这样。为,做。
(8)入竹去:进入竹林
(9)呼不得:喝止不住。
(10)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11)秋天漠漠向昏黑(hēi)(也有版本作“hâ”):指秋季的天空浓云密布,一下子就昏暗下来了。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渐近。
(12)布衾(qīn):棉被。
(13)娇儿恶卧踏里裂:指儿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
(14)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15)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向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16)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7)何由彻:意思是,如何才能熬到天亮呢?彻,通,这里指结束,完结的意思。
(18)安得:如何能得到。
(19)广厦 :宽敞的大屋。
(20)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蔽、掩护。
(21)寒士:“士”原本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
(22)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
(23)见(xiàn):同“现”,出现。
戏为六绝句 唐 杜甫
其一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1)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2)
其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3)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4)
其三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5)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6)
其四
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7)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8)
其五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9)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10)
其六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11)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12)(1)庾信: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
文章:泛言文学。
老更成: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
凌云健笔:高超雄健的笔力。
意纵横:文思如潮,文笔挥洒自如。
(2)嗤点:讥笑、指责。
前贤:指庾信。
畏后生:即孔子说的“后生可畏”。后生,指“嗤点”庾信的人。但这里是讽刺话,意思是如果庾信还活着,恐怕真会觉得“后生可畏”了。
(3)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人都是初唐时期著名的作家,时人称之为“初唐四杰”。诗风清新、刚健,一扫齐、梁颓靡遗风。
当时体:指四杰诗文的体裁和风格在当时自成一体。
[1]
轻薄(bó):言行轻佻,有玩弄意味。此处指当时守旧文人对“四杰”的攻击态度。
哂(shěn):讥笑。
(4)尔曹:你们这些人。
不废:不影响。这里用江河万古流比喻包括四杰在内的优秀作家的名字和作品将像长江黄河那样万古流传。
(5)翰墨:笔墨。
风骚:“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
(6)兰苕(tiáo):兰花。
掣(châ):拉,拽。
(7)薄:小看,看不起,轻视。
必为邻:一定要引以为邻居,即不排斥的意思。
(8)窃攀:内心里追攀。
屈宋:屈原和宋玉。
方驾:并车而行。这是诗人对轻薄文士说的:“你们想与屈原、宋玉齐名,应当具有和他们并驾齐驱的精神和才力。”齐、梁文风浮艳,重形式轻内容。这一句,诗人紧承上句说:“如若不然,恐怕你们连齐梁文人还不如呢!”
(9)未及前贤更勿疑:这句是说那些轻薄之辈不及前贤是毋庸置疑的。
递相祖述:互相学习,继承前人的优秀传统。
复先谁:不用分先后。
(10)别裁伪体:区别和裁减、淘汰那些形式内容都不好的诗。
亲风雅:学习《诗经》风、雅的传统。
转益多师:多方面寻找老师。
汝师:你的老师。
枫桥夜泊①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②。姑苏城外寒山寺③,夜半钟声到客船④。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出门远游的人。诗中指孟郊
吟:吟诵。吟:诗歌的一种名称。
临:将要。
意恐:担心。
归:回来,回家。
寸草:萱草。萱草(花)是我国传统的母亲花,相对于西方的康乃馨。
寸草心:以萱草(花)来表达子女的孝心。
三春晖:比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
乌衣巷
【 唐 】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注释译文
1.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
2.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
3.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诗意: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选自《白氏长庆集》。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 :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初:副词,刚刚。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降雨或雨初停时。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5、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6、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7、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8、暖树:向阳的树。
9、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的。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10、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
11、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行不足:百游不厌。
12、阴:同“荫”,指树阴
13、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元稹《离思(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离思(其五)》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1.曾经:曾经历过。曾,副词。经,经历。
2.沧海:大海。因海水呈苍青色,故称沧海。
3.除却:除了。
4.取次:循序而进。
5.半缘:一半因为。
6.修道:作者既信佛也信道,但此处指的是品德学问的修养。
7.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原文】
《商山①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②,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③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④。
因思杜陵⑤梦,凫⑥雁满回塘。
【注释】
①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州市东南。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②动征铎(duó):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③槲(hú):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④枳花照驿墙:照:使„„明艳。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驿(yì)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意为: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⑤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意为: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⑥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赠别 唐 杜牧【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其一】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赤壁》(作者: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解: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具体指东汉朝代。
东风:指火烧赤壁事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前出师表 诸葛亮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从富阳县到桐庐县(相距)一百里左右,奇特的山异丽的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清苍碧绿,(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无障碍。(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地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竞相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相比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好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那些像鸢鸟一样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整天忙忙碌碌,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1)《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82版)卷七。本文为作者写给朱元思讲述行旅所见的信。吴均(469—520),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其作品收集在《全梁文》《艺文类聚》里。书:信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2)从:顺,随。
(3)俱:全,都。
(4)净:消散尽净。
(5)共色:一样的颜色。共,相同,一样。
(6)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从,顺,随。
(7)任意东西: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向西。
(8)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此句中的富阳与桐庐都在杭州境内,富阳在富春江下游,桐庐在富阳的西南中游。如按上文“从流飘荡”。则应为“从桐庐至富阳”,可能为作者笔误。自:从。至:到。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9)独绝:独一无二。绝:独特
(10)皆:全,都。
(11)缥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绿色。
(12)游鱼细石: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
(13)直视无碍: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14)急湍:急流的水。
(15)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胜过箭)。甚:胜过。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16)若:好像。
(17)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
(18)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
(19)负势竞上: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负:凭借。竞:争着。上: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这从下文“千百成峰”一语可以看得出来。
(20)轩邈: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向高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
。这两个词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轩邈,向高处向远处生长。(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十八课中译为高远,这里作动词用,比高远)
(21)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指:向,向上。
(22)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山峰。
(23)激:冲击,拍打。
(24)泠(líng)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25)好鸟相鸣:好,美丽的;相鸣,互相和鸣,互相鸣叫。
(26)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
(27)蝉则千转(zhuàn)不穷: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叫。则: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转,同“啭”(视版本而定),鸟婉转地叫,鸟鸣声。这里指蝉鸣。穷,穷尽。
(28)无绝:就是“不绝”。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绝:停止。
(29)鸢飞戾天;出自《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的人。鸢,俗称老鹰,善高飞,是一种凶猛的鸟。戾,至。
(30)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息:使„„平息,使动用法。
(31)经纶世务者:治理政务的人。经纶:筹划、治理。
(32)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反:通“返”,返回。窥:看。
(34)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边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蔽:遮蔽。
(35)在昼犹昏: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昼:白天。犹:好像。
(36)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疏条:稀疏的小枝。交:相互。
(37)见:看见。日:太阳,阳光。通假字
①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zhuàn),意为鸟婉转地叫,此处指蝉鸣声。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反:通“返”,意为返回。
③有时见日 见:通“现”意为显现
第四篇:诗经伐檀的赏析
古诗伐檀的鉴赏
10级电气1班
105090740050 邢崇
上午1、2节
《伐檀》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伐檀》是魏国的民歌,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这首诗三章都以叙述伐檀木起头,是当时干着繁重伐木劳动奴隶,一边劳动,一边想到社会的不平,而随口唱出来的歌声。全诗三章,采用了回旋重沓、反复咏叹的手法,使思想和感情得到畅快的倾泻。
“坎坎”是伐木声,檀树的木质很坚硬,古人用以造车,因而伐木的劳动强度就很大,很艰辛。奴隶们把树砍倒了,然后把它们堆放到河岸边,为的是利用水力把这些树木运走。“干”是岸。“寘”就是堆放的意思。“清”和“涟”都是形容河水的,“涟”指风吹水面,纹如连锁。这时,在河岸边,奴隶们想到自己每天都从事着沉重的劳动,但却过着缺食少衣的生活,而那些奴隶主们,从不知稼穑之艰,狩猎之苦,却坐在家里吃着美餐佳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于是,不平之气陡然而起,他们向奴隶主提出了尖锐的责问:你自己不种地,为什么拿的粮食特别多?你自己不打猎,为什么你的院子里挂满了野兽皮?“廛”同缠,作“束”解。三百缠即三百束,极言数量之多,不一定是确数。“县”同悬。“貆”,兽名,代指野兽类。“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句就是直接的指责了:这些“君子”们,你们不是白白地吃饭吗?“素餐”犹言白吃饭,不劳而食。第二、三章文字上稍作了变动,一方面为的是反复咏唱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加深了所要表现的主题。“辐”是车轮中的直木,伐檀就是为了做车辐,车轮。“特”是指三岁的野兽,“漘“是指水边。
《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很多,《伐檀》即是其中措辞尖锐,叙述直截了当的一篇。因为在这些歌唱的劳动者看来,劳动果实应该由劳动者所享有,不劳者不获食,而眼前的社会现象却完全相反,不劳者“取禾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不猎者“庭有悬貆”、“有悬特”、“有悬鹑”因而感到极大的不平和愤慨。尽管他们还意识不到造成这种不合理的分配现象的社会根源何在,但他们凭对现实的直接感观,已经清楚地看到:社会上存在着两大阶级,一个是生产者,一个是所有者,生产者不是所有者,所有者不是生产者。这就是《伐檀》一诗的思想高度之所在。
这首诗艺术性也是很强的。它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区别,一些人辛勤劳动却食不果腹,另一些人不种不猎却过着优裕的生活,这不是明显的不合理吗?结句则以讽刺的口吻,昭示出了那些高高在上、自命不凡的“君”们的原形,揭露了他们寄生虫的本质。章法结构采用的是反复重沓的形式,为的是强化主题,突出重点。句式安排则长短错落,参差灵活,舒卷自如,十分生动灵活,富于感染力。
“坎坎伐檀”,正如《小雅。伐木》之“伐木丁丁”,并非“劳者歌其事”,当然不必是伐木者所为诗。诗所称美的“不素餐兮”之君子,自然也非既稼既穑、既狩既猎的劳作者。孟子于此“君子”解释得颇为明确:“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孟子·尽心上》)孟子解诗常常不是贴近诗意说,但这里发挥君子不素餐的意思,并非断章取义。不过,虽曰“兴体不必尽与所咏合”,却也并不是全没有一点儿映带关系,而在很多情况下,它正是用来构筑诗境的,即如“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亦如“坎坎伐檀兮,真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而且,又何必一定是当日所见呢。或曰“屈子之作《离骚》,其格调与此相似”(袁金铠),不过《伐檀》非诗中之“君子”自叹身世,故其中所寓之爱憎,非由个人遭际而来,其关切之情,或更深广吧。
《大戴礼·投壶》:“凡雅二十六篇,其八篇可歌,歌《鹿 鸣》《狸首》《鹊巢》《采蘩》《采苹》《伐檀》《白驹》 《驺虞》。”《晋书·乐志上》:“魏武平荆州,获汉雅乐郎河南杜夔,能识旧法。”“传旧雅乐四曲,一曰《鹿鸣》,二曰《驺虞》,三曰《伐檀》,四曰《文王》,皆古声辞。”钱澄之因此推论道:“以列国‘变风’与《南》《雅》并列而总之为‘雅’,岂以其音节,不以其辞意耶。”“变风”之说本来不可靠,不过《伐檀》即以辞意言,也当算作“正声”,古既有“歌诗必类”之说(《左传·襄公十六年》),则乐与舞与歌,皆当如此,那么《伐檀》的音乐风格当与“古声辞”中的其他篇章近似,故传唱如是也。
第五篇:伐檀教学设计
课题:《伐檀》
课时:4 篇二:《伐檀》教案 1 2 篇三:教学案例《伐檀》
教学案例《伐檀》
西安综合职专李艳芳
诗经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这主要是由于背景文化,语言习惯古今含义差异,因此学生通常觉得读起来拗口艰涩,难以理解。而对于基础普遍较弱烦扰职校学生而言更是尤为困难,且缺乏兴趣。研究教学内容我发现《伐檀》是一片典型的描写努力繁重的劳动生活,讽刺揭露奴隶主的不劳而获和残酷剥削,表现奴隶的不满与反抗和愤懑。内容较为简单,形式上一唱三叹反复渲染,因此我将这篇文章作为突破口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认识诗经特征艺术,并获得成功的阅读体验,改变对诗经艰涩难懂的认识进而爱上诗经这一中华文学精粹。以下是我的教学过程与实录:
一、了解识记《诗经》文学常识
师:同学们依据你的资料和阅读学习印象感受,回顾整理总结诗经有什么特点,每组至少一点并分享。生积极讨论归纳整理后选出小组代表并发言。
小组一:自周至春秋 305篇 兮字较多,杂言为主; 小组二:艺术上体现赋比兴 小组三:按音乐性质分为风雅颂
小组四:内容上写民间生活,有爱情也有努力劳动生活,以及奴隶主的剥削
师:赋比兴指什么?风雅颂又指什么?谁知道。
生:......师:文学中“赋比兴”分别指......二、反复诵读感知
师: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诵,找出你不认识的字,查阅注释,也可互相请教,争取一会儿勇敢站起来正确流利的诵读全篇。
生:积极朗读并能互相请教。
师:现在举手挑战一下吧,相信朗读对你们来说小事一桩,在朗诵时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记下错别字和停顿有问题的地方。
生1:朗读第一小节
生2:第二小节
生3:第三小节
师:很高兴你们能专心倾听,尊重他人,现在谁能对这几文同学的朗诵点评?
生4:整体上很好,没有错别字,但是每小节第5、7行停顿语气有问题,应该是质问语气,应该这样读.....师:非常聪明会学,结合注释知道是质问语气,能关注到朗诵处理正确流利还应当注意感情,听得认真细心,点评更是全面深刻。
师:其他同学还有不一样的点评吗?如果没有大家一起读,记得带上感情。
生:齐读
师:很不错哦,如果语气夸张一点,感情表达的会更好,现在听一遍范读,注意感情与停顿。然后我们在集体挑战一次,相信你会超过范读。
生:听范读
生:齐读
三、自主合作结合注释译读(精读第一小节),想象体会情感。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互相讨论翻译第一小节,一共9行48个字,每组用最快的速度翻译,看看哪组翻译的又快又好。师:现在给你机会提问,有没有不理解的句子。
生1:“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那些君子大人呀可不白白吃饭哪!到底是白吃饭还是不白吃饭?
师:有没有那位同学能帮助这位同学呢?
生2:注释上说可不白吃饭,当然是不白吃了。
生3:可是上面说不种不收为什么要拿三百捆粮食,还说他不狩猎。生4:不种不收,不狩猎说的不是君子大人吧!
生5:这些君子大人是奴隶主只有他们才不种不收,不狩猎,但是却享受成果,但是为什么注释却说可不白白吃饭呢? 师:微笑问到为什么?谁能解释。
生6:这是反语,是讽刺,因为上面是努力质问奴隶主不种不收。
生:恍然大悟。
师:还有疑问吗》如果没有就请各组选出代表翻译,其他人倾听之后点评。
小组一:翻译
小组二:翻译
师:意思都正确,翻译是不是值关注大意呢?如果能加上想象描述,会不会更能让人感受努力劳动生活的繁重,奴隶主不劳而获卑劣行为的不满呢?
小组三:翻译
小组四:翻译
生:后两组加上想象,描述更为生动,尤其是第四组学委用了很多形容词,让人觉得更真实。
师:其实每组都不错,能及时借鉴别人的不足加以完善,都很聪明敏捷。
现在我们用同样的方式,更短的时间翻译第二小节、第三小节。相信大家已经发现实际上后两小节与第一小节几乎一样,只有个别字词的变化,结合注释略略改动即可。
小组一:翻译第二小节
小组二:点评
小组三:翻译第三小节
小组四:点评
四、研读概括主旨 师:大家果然效率高,翻译又快又好,点评也是精准到位,相信内容上你我们没有任何问题,那么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作为抒情为题这首诗经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生1:表达奴隶劳动生活繁重艰辛,和对奴隶主的不满愤懑。生2:讽刺奴隶主不劳而获。
生3:反应社会黑暗不合理。
师:这几位同学说的都对,怎样把这几个内容整合起来呢?通过...表达....谁来用这种顺序把主旨整理一下,注意多角度哦!
生“通过描写奴隶繁重艰辛的生活,表达努力对奴隶主的不满愤懑反抗,嘲讽奴隶主的不劳而获的卑劣行为,反应当时社会的不合理。
师:大家给予掌声,不愧是咱们班的学委,概括非常全面,能从奴隶主、奴隶、社会三个角度概括,希望大家也能借鉴。
五、合作鉴赏诗经艺术特点
师:这首诗经每节9行我们一起按照内容进行分层:1-2写伐木繁重场景;3是描写伐木岸边美好的自然风光;4-7是质问奴隶主不劳而获;8-9讽刺奴隶主。大家概括的很好,那么哪些地方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点呢?可以讨论。生1:1-2是体现“赋”
师:非常不错,能结合赋的概念特点判断。
生2:写的是自然属于由它物起“兴”;
师:这个表述更胜一筹,不知观点明确,而且将文章与“兴”的概念特点结合进行了分析。
生3:4-7展开质问应该是“铺陈”,8-9是反语嘲讽。
师:大家总结的非常好,我们还可以从形式语言上看看有什么特点?
生1:句末兮字很多。
生2:四至七言为主,又有杂言,整体句式短灵活。
师:我们总结整理一下啊从艺术语言形式上看这首是经有几个特点?分别是什么?生:5个
师:现在我们一起按照每小节的内容来一起背诵
案例反思与分析:本节课以任务主导推动课堂,用点评启发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能通过利用资料与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理解是经内容,体会是经感情,欣赏是经的艺术。上完之后,学生普遍反映觉得诗经没有想象中的难,这就是我最大的成功,确实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深刻的认识到只要能带动学生参与课堂,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获得成功的阅读体验,感受阅读乐趣,他们是会爱上语文的,语文课也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篇四:4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
《诗经》:两首
授课时间;10月8_10日 第6周 星期四、六 授课班美术 教学类型:理论课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2.了解古代民歌的又一特点:重章叠唱。3.了解文言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4.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及时代意义,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重点:
1.学习《诗经》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2.了解古代民歌的又一特点:重章叠唱。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及时代意义,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难点:了解古代民歌的又一特点:重章叠唱。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与探究
参考资料:诗经研究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伐檀》第 1 页 1.了解《诗经》有关知识。2.继续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
一、导入:有一个成语,叫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知大家是否熟悉,它的意思是借助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后来用以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错误的朋友。这个成语出自哪儿呢?它出自《诗经·小雅·鹤鸣》。
下面我们就来复习一下有关《诗经》的知识。
二、了解《诗经》:
1、《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的光辉起点;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对后世影响很大。《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前十一世纪)到春秋中叶(前六世纪)五百年间所产生的诗歌共三百零五首。汉代以前称为“诗”或“诗三百”(《墨子》: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论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不学诗,无以言),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诗”被尊奉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是“五经”之首。知道古代的“四书五经”指什么?
《伐檀》第 2 页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诗经》的成书过程:
①、诗歌口头流传。千千万万首民间歌谣,由于没有文字记载而失传。
②、采诗。自周代始,歌谣始被采集记录下来。
《礼记?王制》:“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命太师陈诗以观民俗。”《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除了采集的民间诗歌外,也有一些诗歌是由乐师们或贵族大夫们制作的。这些民间乐歌和贵族乐歌,是《诗经》的基础。③、删诗。由于周王朝版图广大,交通不便,所以,乐官采集到的诗歌,不过是九牛一毛,散佚者正不知有多少。收集到的诗,大约在春秋中期,经过执政者及乐官们按照他们的标准再淘汰许多。
史传“孔子删诗”,实不可信。《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公子季札游鲁观周乐,鲁国乐师为之表演风、雅、颂,其体制
《伐檀》第 3 页
与数目与今本差不多。而孔子当时只有八岁,当然不能删诗。
3、《诗经》的内容:
①、年代:西周初年??春秋中叶五百多年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②、内容: a.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控诉统治者不劳而获,表现抗争精神。《伐檀》、《硕鼠》等。b.抨击当时恶政。《正月》、《君子于役》等。c.歌颂爱情:《关雎》、《木瓜》等。
4、《诗经》的分类: 按音乐上风格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1)风:风土之音。各诸侯国的民歌,15国风。风,又叫“国风”,是周代各地的民歌,共十五国,160首。“风”诗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朝庭之音。西周都城及附近的乐歌。“雅”诗是贵族阶级的作品,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首。基本上是周王朝的史诗,其中有些讽喻性作品,揭露了当时的社会黑暗,对我们了解当时历史,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伐檀》第 4 页
阶级在宗庙祭祀活动中所用的乐歌。(类似于现代的宗教中的赞美诗:主啊,伟大的主啊,聪明的主啊,圣洁的主啊,至高无上的主啊,你咋这么有能耐啊,给我点钱花吧,阿门!)“颂”诗由“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组成,共40首,对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宗教思想和风俗礼仪,有一定认识价值。
5、《诗经》的艺术手法:
①、赋:直陈其事。直截了当地铺陈、抒写、叙述,把要表达的思想明确地、有层次的说出来,给人以明确的印象。赋:朱熹曰:“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也。”这是一种直接叙事,反复铺陈的艺术手法(也就是直接说,反复说)。如《七月》叙写了一个农夫一年十二个月的劳动和生活。《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再比如,说一个人长得对不住观众,用赋的笔法,你可以说:你丑,你真丑,你很丑,你非常丑,特别丑,丑极了,丑死了,丑得要命,你怎么这么丑啊,你这个丑八怪!
②比:朱熹曰:“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打比方,这是一种通过打比方的方式来进行叙事描写的艺术手法。如你还是说一个人长得丑,若用“比”的手法来说,就比较委婉:“你这
《伐檀》第 5 页篇五:《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2.了解古代民歌的又一特点:重章叠唱。3.了解文言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4.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及时代意义,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设想
本课为此单元的首篇课,讲读应具有示范性,向学生示范应如何按照单元要求阅读一篇课文。本课教学拟以《伐檀》为示范重点,带动二、三章的学习;以《伐檀》的学习带动《硕鼠》的学习;以这一课的学习带动全单元的学习。落实单元要点的主体目标之一(两大传统)。
赋、比、兴等表现手法的鉴别是一难点,将通过比较阅读解决。
本课安排2课时。《伐檀》、《硕鼠》各1课时。
《伐檀》第 1 页
第一课时
1.了解《诗经》有关知识。2.继续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
一、导入:有一个成语,叫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知大家是否熟悉,它的意思是借助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后来用以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错误的朋友。这个成语出自哪儿呢?它出自《诗经·小雅·鹤鸣》。下面我们就来复习一下有关《诗经》的知识。
二、了解《诗经》:
1、《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的光辉起点;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对后世影响很大。
《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前十一世纪)到春秋中叶(前六世纪)五百年间所产生的诗歌共三百零五首。汉代以前称为“诗”或“诗三百”(《墨子》: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论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不学诗,无以言),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诗”被尊奉为儒家经典,始称《诗
《伐檀》第 2 页
经》。
《诗经》是“五经”之首。知道古代的“四书五经”指什么?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诗经》的成书过程:
①、诗歌口头流传。千千万万首民间歌谣,由于没有文字记载而失传。
②、采诗。自周代始,歌谣始被采集记录下来。
《礼记?王制》:“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命太师陈诗以观民俗。”《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除了采集的民间诗歌外,也有一些诗歌是由乐师们或贵族大夫们制作的。这些民间乐歌和贵族乐歌,是《诗经》的基础。
③、删诗。由于周王朝版图广大,交通不便,所以,乐官采集到的诗歌,不过是九牛一毛,散佚者正不知有多少。收集到的诗,大约在春秋中期,经过执政者及乐官们按照他们的标准再淘汰许多。
《伐檀》第 3 页
史传“孔子删诗”,实不可信。《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公子季札游鲁观周乐,鲁国乐师为之表演风、雅、颂,其体制与数目与今本差不多。而孔子当时只有八岁,当然不能删诗。
3、《诗经》的内容:
①、年代:西周初年??春秋中叶五百多年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
②、内容: a.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控诉统治者不劳而获,表现抗争精神。《伐檀》、《硕鼠》等。b.抨击当时恶政。《正月》、《君子于役》等。c.歌颂爱情:《关雎》、《木瓜》等。
4、《诗经》的分类: 按音乐上风格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1)风:风土之音。各诸侯国的民歌,15国风。风,又叫“国风”,是周代各地的民歌,共十五国,160首。“风”诗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朝庭之音。西周都城及附近的乐歌。“雅”诗是
《伐檀》第 4 页
贵族阶级的作品,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首。基本上是周王朝的史诗,其中有些讽喻性作品,揭露了当时的社会黑暗,对我们了解当时历史,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3)颂:宗庙之音。宗庙祭祀是的乐歌。“颂”诗都是贵族阶级在宗庙祭祀活动中所用的乐歌。(类似于现代的宗教中的赞美诗:主啊,伟大的主啊,聪明的主啊,圣洁的主啊,至高无上的主啊,你咋这么有能耐啊,给我点钱花吧,阿门!)“颂”诗由“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组成,共40首,对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宗教思想和风俗礼仪,有一定认识价值。
5、《诗经》的艺术手法:
①、赋:直陈其事。直截了当地铺陈、抒写、叙述,把要表达的思想明确地、有层次的说出来,给人以明确的印象。赋:朱熹曰:“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也。”这是一种直接叙事,反复铺陈的艺术手法(也就是直接说,反复说)。如《七月》叙写了一个农夫一年十二个月的劳动和生活。《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