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平调词三首》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清平调词三首》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作品原文
清平调词三首⑴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⑵,春风拂槛露华浓⑶。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⑷。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⑸,云雨巫山枉断肠⑹。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⑺。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⑻,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⑼,沉香亭北倚阑干⑽。
词句注释
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⑸红艳:红艳艳的牡丹花滴着露珠,好像凝结着袭人的香气。红,一作“秾”。
⑹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⑺飞燕:赵飞燕。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
⑻名花:牡丹花。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⑼解释:了解,体会。释,一作“识”。春风:指唐玄宗。
⑽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白话译文
其一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
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其三
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春风中消解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创作背景
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或天宝三年(744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唐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因急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
作品鉴赏
在这三首诗中,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带。“其一”中的春风,和“其三”中的春风,前后遥相呼应。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根本及不到当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妃则比较丰肥,固有“环肥燕瘦”之语(杨贵妃名玉环)。后有人据此说,杨妃极喜此三诗,时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脱靴,认为大辱,就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杨妃之宫闱不检。但这种说法遭到很多学者反对。这些学者认为:李白诗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瞒不过博学能文的玄宗,而且杨妃也不是毫无文化修养的人。据原诗来看,有明显的抑古尊今之意。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烦恼都为之消释了。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十分优雅风流。
这三首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写花光,又似在写人面。“一枝红艳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融,言在此而意在彼。读这三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不待什么刻画,而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无怪这三首诗当时就深为唐玄宗所赞赏。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第二篇:清平调词 三首 李白
我单位企业文化馆里有一个板块的标题是“春风化雨”,有同事问我“春风化雨”是什么意思?我回答:这个词是成语,指师长的化生和养育。其字面意思是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用来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还有一个词:“如沐春风”,是指与师长交谈的融合气氛。“春风”一词又有“恩泽”的意思,李白清平调三首中的“春风”既有“恩泽”的意思,同时又用来借代“君王”。这组诗词艺术性很高,引录如下: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第一首完全是形容杨贵妃的美丽。
首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是形容女性美貌的经典名句。采用主宾倒置的修辞手法,这在古汉语和古诗词中常见。意思是衣裳象云霓一样,容貌象花朵一样。但这里不用“象”字,也不用“如、似”这样的字,而用“想”字,就使得句子更加形象生动。因为“想”字是动词中动态比较强的词,给人更加生动和想象的空间。这个“想”字有“想象”、“希望”等意思。也有人认为此句就按句子本身的主宾结构理解:云希望象贵妃的衣裳那样美丽,花希望象贵妃的容貌那样娇艳,这样理解也是对的。由于中国汉字的多义性和语法结构可以倒置,所以中国古诗词精炼的字句可以产生多重理解,富于朦胧美。在不歪曲大的意境下,没有必要求得唯一的解释。
第二句“春风拂槛露华浓”。饱含露珠的花朵当然是最美丽的,这里的“春风”既是指自然的春风,也是指君王的恩泽。和煦的春风吹拂玉栏下的花朵,娇艳的花朵含着露珠更加浓艳。春风拂槛中的“檻”是指亭台楼阁的栏杆,但现在读起来也有栅栏的感觉,受到极度宠幸的美人,实际上也是不自由的笼中鸟。当然这首诗整体是赞美杨贵妃的美丽和幸福,作这样的理解有点牵强。
第三和第四句“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群玉山是王母居住地昆仑山,瑶台是天空中的神仙居住地。“若非”和“会向”是当时的口语,相当于“即使不是。。。也是。。。”乍一见到贵妃,感觉好像即使不是在王母娘娘那儿遇见,也是在瑶台这样的地方相逢。形容李白见到杨贵妃时惊为天人的感觉。
第二首进一步描绘贵妃的美丽,也肯定了唐玄宗的艳福。
“一枝红艳露凝香”也是形容女性美丽的名句。一枝红艳的花朵带着露珠,凝聚着清香,不仅有视觉,还有嗅觉,这就不是虚幻的,而是身边实实在在的美人。而楚王云雨巫山的神话只不过是梦幻而已,所以说“云雨巫山枉断肠”。“汉宫”代指皇宫,诗人问道,皇宫里这样的美人有谁能比得上呢?“可怜飞燕倚新妆。”可怜是可爱的意思,即使是惹人怜爱的赵飞燕也要依靠打扮才称得上美艳。李白的意思是,杨贵妃是无人可以比拟的,是古往今来最美丽的。李白在这首词里,不但肯定了唐玄宗比楚襄王有艳福,还贬低了赵飞燕的美丽,认为唐玄宗身边的杨贵妃是旷古未有的绝色美人。既直接间接地赞美了杨贵妃,又艳羡地祝福了唐玄宗,马屁拍得出神入化。但后人在李白的戏剧中,对这一句作了错误的理解。高力士因为受过李 1 白的侮辱,向杨贵妃进谗言,说李白把她比喻成赵飞燕,需要依赖打扮才漂亮。听了高太监的谗言,傻女人杨贵妃在唐玄宗那儿诋毁李白,使得李白不再受到皇帝的重用。所以中国古汉字和语法的不精确性而产生的歧义,是可以制造冤假错案的。
第三首是写杨贵妃和唐玄宗两人的。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是指牡丹和美人相互映衬,让唐玄宗喜笑颜开。把“倾国”代指美女,典出汉武帝时期李延年的《佳人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武帝追问这样的佳人在哪里?李延年就把自己的妹妹献上,得到汉武帝的极度宠幸。“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这里的“春风”就是借代君王,意思是杨贵妃化解了唐玄宗无穷的欲望烦恼,所以持宠娇媚地斜靠在沉香亭的阑干上。
李白写这三首词的背景是,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和乐师李龟年一行人,到沉香亭畔观赏牡丹,命李龟年奏乐,认为名花贵妃同在,乐曲中不能用旧歌,需填新词,所以急诏李白进宫。李白在宿醉未醒的情况下,来到后花园觐见君王和贵妃,灵感迸发,一蹴而就,写成了这三首千古吟唱的应景艳词。有一篇小说,描写文革初期毛泽东召见沈昊及其女儿沈丽,说沈丽如果胖一点就像杨贵妃,不但即席背诵,还对李白的这三首词给予很高评价。小说中说沈昊早年曾经资助过毛泽东数千银元。我没有查到历史上有沈昊其人其事,资助毛泽东银元支持湖南新民学会成员到法国勤工俭学的应该是章士钊,那么小说中被毛泽东比喻成杨贵妃的沈丽就是章士钊的养女章含之了。
关于“裳”的读音
初中语文课本文言文中,有两次遇到“裳”这个字,分别是《木兰诗》中的“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以及《三峡》中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不少老师对这个字的读音拿不准,听过几次课,大多数老师教学生读为“shāng”,本人以为不妥。
查现代汉语词典,发现此字有两个音,一个是 “shang”,为轻声,组词是“衣裳”;另一个是“cháng”,声调为阳平,注释为“<文>古人穿的下衣,形状像现在的裙子,男女都可以穿”。由此可见,部分老师将这个字读为阴平调缺乏根据。
那么,我们在这两处文言文中,究竟应该读什么呢? 第一种读法显然不科学,因为轻声在这两个句子中根本没法读。那就只有采用第二种读法了。一则词典上有这个读音,有根据;二则这是文言文,按这个音来读,意思上也讲的通。我们先看“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木兰辞官不做,回到家乡,高兴异常。战场上,多年没有穿自己女孩的服装,一回到家急急忙忙换上原来的女儿装,再正常不过了。而这些服装之中裙装当然应该是不少了。从这两句中,我们可以想见木兰当时喜悦的心情,甚至可以想象换好裙子之后还要转几圈的婀娜之态。再来看“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当我提出要读作“cháng”时,就有人反对,理由是这流泪的恐怕是男子居多。现在看来,这不难解释,因为这种下衣,在古代男女都可以穿,男子穿着它流泪也无妨。后来又有人提出,既然是下衣,那么泪流到下衣上怎么理解。我的理解是,此句运 2 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猿的叫声凄婉,引起人们的伤心程度之深,所以泪流了好多。
第三篇:《清平调》李白赏析
《清平调(其一)》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石子曰:关于这首词,学术界有很多争议。第一,到底作者是不是李白,这还是个谜。第二,到底这二十八个字是归为词,还是只当作平常的七言绝句,也是个问题。这些争议,我们姑且不论,石子只简略说说这首词。
《清平调》共三首,其他两首自然也很有名。但是,既然由石子来选《中国文学史上最美的一千首婉约词》,我们要突出这个“最”字。单只“云想衣裳花想容”七字,就可谓夺人眼球动人心魄!邓拓先生在《燕山夜话》里有云:少少许胜多多许。邓拓这七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也难。尤其是对于写诗写词的文人骚客来说,要想“骚”起来,就看这七个字。咱们往通俗了讲,也无非是两个拟人而已。但是,诗词之妙,就妙在言外之意。言有尽,意无穷:云彩想要有她的衣裳,花朵想要有她的容貌。在中国诗词里,虚写永远比实写更能让读者引起联想,你直接写一个女孩子柳叶眉秋波眼,绝对比不上“似蹙非蹙罥烟眉,似喜非喜含情目”来的意味深长。李白就是李白,就算是伪作,这么多年这么些专家也不能推翻,这水平,不服不行。
呃,其他三句的妙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诸君自行体会,体会到内伤,石子概不负责。
第四篇:《行路难·其三》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行路难·其三》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行路难·其三》这首是组诗《行路难》的第三首。此篇纯言退意,与第一篇《行路难·其一》心情有异。通篇以对比手法。
作品原文
行路难·其三
有耳莫洗颍川水①,有口莫食首阳蕨②。
含光混世贵无名③,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④。
子胥既弃吴江上⑤,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⑥?李斯税驾苦不早⑦。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⑧?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⑨?
作品注释
①晋朝皇甫谧《高士传》卷上《许由》篇:“尧让天下于许由,……由于是遁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
②《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索引》:“薇,蕨也。”按薇、蕨本二草,前人误以为一。
③《高士传》:巢父谓许由曰:“何不隐汝形,藏汝光?”此句言不露锋芒,随世俯仰之意。
④鲍照《拟行路难》:“自古圣贤尽贫贱”。《史记·蔡泽列传》:“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功已成矣,而遂以车裂。……白起……功已成矣,而遂赐剑死于杜邮。吴起……功已成矣,而卒枝解。大夫种为越王深谋远计……令越成霸,功已彰而信矣,勾践终负而杀之。此四子者,功成不去,祸至于身?”
⑤子胥:伍子胥。《吴越春秋》卷五《夫差内传》:“吴王闻子胥之怨恨也,乃使人赐属镂之剑,子胥……遂伏剑而死。吴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又见《国语·吴语》。
⑥《晋书·陆机传》载:陆机因宦人诬陷而被杀害于军中,临终叹曰:“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
⑦《史记·李斯列传》载:李斯喟然叹曰:“……斯乃上蔡布衣……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索引》:“税驾,犹解驾,言休息也”)
⑧《史记·李斯列传》:“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太平御览》卷九二六:《史记》曰:“李斯临刑,思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门,不可得矣。”
⑨《晋书·张翰传》:“张翰,字季鹰,吴郡吴人也。……为大司马东曹掾。……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或谓之曰:‘卿乃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时人贵其旷达。”
作品翻译
别学许由颍川洗耳,别学伯夷与叔齐去首阳山采蕨吃,别做有名气的隐士。
不如和小百姓混在一起,连清名也不要,多爽快!
翻翻历史书,功成不退的那就叫:死得快!
伍子胥冤死了吧?屈原冤死了吧?陆机冤死了吧?李斯也是冤死的!
临死才想起鹤鸣好听,临死才想起打猎有刺激,晚了!
看看张翰这小子多潇洒!官做得不开心,就回家烹菰菜、莼羹、鲈鱼脍,生活多滋润!
说什么千秋万代的名气,去,来杯酒先!你不喝?别后悔!
作品鉴赏
此篇纯言退意,与第一篇心情有异。通篇以对比手法,前四句言人生须含光混世,不务虚名。中八句列举功成不退而殒身者,以为求功恋位者诫。最后赞成张翰唯求适意的人生态度。一篇之意三层而两折。言虚名无益,是不否定事功之意。而功成则须及时退身,一为避祸,二求适意自由。这是李白人生哲学的基调。
此篇用典频繁,但不是自比古人,而是通过对古人的评论表达出至为复杂的心情。首先对许由、伯夷与叔齐的弃世提出非议,可见前两首所说的“济沧海”“归去来”并非心甘情愿;可是,接着又对伍员、屈原、陆机、李斯之殒身政治表示不满。弃世既不符合他的人生理想,济世又深感世情险恶,两边都不是他原意选择的出路。正因为如此,李白的“行路难”才有别于鲍照等人,具有更深刻的悲剧性。不用说,诗中引用历史教训也出于现实感受。
如果说第二首用典主要是揭露宫廷的腐败,此首则在揭露宫廷政治的黑暗和险恶,两方面都是诗人在长安宫廷的切身感受,也是他不得不辞官的理由。最后他对及时身退的张翰表示赞赏,正如前两首的结尾一样,不过是无可奈何之下的强自宽解,也是对现实表示抗议的激愤之词。“且乐生前一杯酒”,犹如“直挂云帆济沧海”,神仙和酒原是李白排除忧愤的两大法宝。但他还说过“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举杯消愁愁更愁”,无论仙与酒都无济于事,原因就在于他的人生态度始终是积极的。这种执著于现实人生的积极态度,既是李白悲剧深刻性之所在,也是李白诗歌永恒生命力之所在。
创作背景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行路难》组诗。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诗歌以抒情为主。他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存诗千余首,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第五篇:《客中行》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客中行》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客中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前两句以轻快、幽美的笔调,歌颂了兰陵美酒。第一句从酒的质量来赞美酒,第二句进一步从酒器、酒的色彩烘托出酒的可爱。后两句说因美酒而流连忘返,乃直抒胸臆之语,含义深长,耐人寻味。全诗语意新奇,形象洒脱,一反游子羁旅乡愁的古诗文传统,抒写了身虽为客却乐而不觉身在他乡的乐观情感,充分表现了李白豪迈不羁的个性和李诗豪放飘逸的特色,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作品原文
客中行
[唐]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作品注释
⑴客中:指旅居他乡。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诗:“我家襄水上,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⑵兰陵:今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兰陵镇;一说位于今四川省境内。郁金香:散发郁金的香气。郁金,一种香草,用以浸酒,浸酒后呈金黄色。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双燕双飞绕画梁,罗纬翠被郁金香。”
⑶玉椀(wǎn):玉制的`食具,亦泛指精美的碗。三国魏嵇康《答难养生论》:“李少君识桓公玉椀。”椀,同“碗”。琥珀(hǔpò):一种树脂化石,呈黄色或赤褐色,色泽晶莹。这里形容美酒色泽如琥珀。
⑷但使:只要。醉客:让客人喝醉酒。醉,使动用法。
⑸他乡:异乡,家乡以外的地方。《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饮马长城窟行》:“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作品译文
兰陵美酒甘醇,就像郁金香芬芳四溢。兴来盛满玉碗,泛出琥珀光晶莹迷人。
主人端出如此好酒,定能醉倒他乡之客。最后哪能分清,何处才是家乡?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李白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漫游东鲁之时。李白在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长安之行以后移家东鲁。这首诗作于东鲁的兰陵,而以兰陵为“客中”,应为入长安前的作品。这时社会呈现着财阜物美的繁荣景象,人们的精神状态一般也比较昂扬振奋。而李白更是重友情,嗜美酒,爱游历。祖国山川风物,在他的心目中都充满了美丽。当时他在东鲁任城(今山东济宁)尝与张叔明、孔巢父、韩准、裴政、陶沔会于徂徕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县东南四十里)中。此时李白虽抱有经世济民之志,但对隐逸山林也很羡慕。在这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他高歌纵酒,啸傲山林,怡情自然,怀才自负,毫无末路穷途之感。
作品鉴赏
这首诗赞美了美酒的清醇、主人的热情,表现了诗人豪迈洒脱的精神境界,同时也反映了盛唐社会的繁荣景象。
抒写离别之悲、他乡作客之愁,是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很普遍的主题。然而这首诗虽题为“客中”作,抒写的却是作者的另一种感受。“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兰陵,点出作客之地,但把它和美酒联系起来,便一扫令人沮丧的外乡异地凄楚情绪,而带有一种使人迷恋的感情色彩了。著名的兰陵美酒,是用香草郁金加工浸制,带着醇浓的芬芳,又是盛在晶莹润泽的玉碗里,看去犹如琥珀般的光艳。诗人面对美酒,愉悦兴奋之情自可想见了。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两句诗,可以说既在人意中,又出人意外。说在人意中,因为它符合前面描写和感情发展的自然趋向;说出人意外,是因为《客中行》这样一个似乎是暗示要写客愁的题目,在李白笔下,完全是另一种表现。这样诗就显得特别耐人寻味。诗人并非没有意识到是在他乡,当然也并非丝毫不想念故乡。但是,这些都在兰陵美酒面前被冲淡了。一种流连忘返的情绪,甚至乐于在客中、乐于在朋友面前尽情欢醉的情绪完全支配了他。由身在客中,发展到乐而不觉其为他乡,正是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羁旅之作的地方。
全诗语奇意也奇,形象潇洒飘逸,充分表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作品点评
明代高棅《批点唐诗正声》:太白豪放,此诗仿佛。
明代敖英《唐诗绝句类选》:蒋仲舒曰:下语富。又曰:乃其本相,故佳。
明代凌宏宪《唐诗广选》:太白真自传其神。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强作宽解之词。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借酒以遣客怀,本色语却极情致。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浅语却饶探情(二句下)。
清代李鍈《诗法易简录》:首二句极言酒之美,第三句以“能醉客”紧承“美酒”,点醒“客中”,末句作旷达语,而作客之苦,愈觉沉痛。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严沧浪曰:“但使”云云,真知此中趣、虽耳目熟,毕竟是佳语。潘稼堂曰:欲说客中苦况,故说有美酒而无人;然不说不能醉客之主人,偏说“主人能醉客”,而以“但使”二宇。皮里春秋,若非题是《客中行》,几被先生迷杀。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