澡兰香·淮安重午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

时间:2022-09-11 01:24: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澡兰香·淮安重午原文翻译及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澡兰香·淮安重午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一篇:澡兰香·淮安重午原文翻译及赏析

澡兰香·淮安重午原文翻译及赏析

澡兰香·淮安重午原文翻译及赏析1

澡兰香·淮安重午

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约。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蒻。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

古诗简介

《澡兰香·淮安重午》是南宋吴文英的词作,是首咏端阳节的节序词,有民俗学价值。开头三句描写一位在青罗旅中的女子,臂上系有五色丝。此情已令词人想起少年时代的一段恋情。只因当年曾在恋人石榴裙上题诗,此时却早已花残红退,令人无限悲伤。下阕开头三句,缅怀屈原,包含着词人对于时势的愤懑之情。“熏风”三句,写“澡兰”具体场景。“念秦楼”写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情。全词组织得条理分明,情与事、情与物、情与节令风俗处处融汇胶着,诉尽佳节怀人的衷肠。

翻译/译文

情人手腕上系着五色丝线,篆文书写的咒语符篆戴在头上,以避邪驱疫。在天青色纱帐中,她睡得格外香甜。在庭院中花树下摆好酒宴,在窗前轻摇彩扇,当歌对饮,往日的美景历历在目。当时曾在她的石榴裙上题诗写词,今天窗外的石榴已经凋残,曾经的欢乐已逝,光阴似箭,沙洲上柔嫩的蒲草在风中摇曳,茫茫如一片青烟,请不要再唱江南的古曲,那幽怨悲抑的哀曲,怎能安慰屈子的沉冤?春风和煦中燕子已生小燕,连绵细雨中梅子已渐渐黄圆。正午的骄阳正烈,美人是否也在幕帘中沐浴香兰?想她一定会回到绣楼,剪下菖蒲浸酒,自饮自怜。怅望中我仰望苍空,看那一弯新月冉冉升起,那清淡的月光伴随着我,来到这海角天边。

注释

⑴淮安:今江苏淮安县。重午:端午节。

⑵盘丝:腕上系五色丝线。

⑶巧篆:精巧剪纸,妆饰于头发簪上。

⑷玉隐绀纱睡觉:玉人隐在天青色纱帐中睡觉。

⑸银瓶:汲水器。

⑹采箑(sha四声):彩扇。

⑺写榴裙:是指在红色裙上写字。

⑻红绡退萼:石榴花瓣落后留下花萼。

⑼烟蒻(ruò):柔弱蒲草。

⑽沉魄:指屈原。

⑾午镜:盆水如镜。澡兰:五月五日,煮兰水沐浴。

⑿秦楼:秦穆公女弄玉,与萧史吹箫引凤,穆公为之筑凤台,后遂传为秦楼。

⒀菖蒲:端午一寸九节菖蒲浸酒,以辟瘟气。

赏析/鉴赏

这首词,从内容来看是怀念作者的一位能歌善舞的姬妾。此时他客居淮安(今属江苏),正值端午佳节,不免思念家中的亲人,于是写了这首词。

词写于端午节,所以词中以端午的天气、习俗作为线索贯穿所叙之事和所抒之情。

“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盘丝”指盘旋的五色丝。端午节古人有以五色丝绕臂的`风俗,认为如此可以驱鬼祛邪。梦窗词爱写美人的一部分,如手腕、足。端午节系着五色丝的玉腕的意象更是经常在梦窗词中出现。“巧篆”指书写了咒语或符篆的小笺,将它戴在自己的发簪上,古人认为端午佩带符篆可以避兵气。“绀纱”指天青色的纱帐,此物也正当时令。三句均为倒装句,从追忆往昔写起:过去每逢端午佳节这位冰肌玉肤的人儿总要早早推帐揽衣而起,准备好应节的饰物,打扮停当,欢度佳节。这里颠倒叙述次序,意在强调题面之“重午”。

“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约。”“银瓶”本指酒皿,这里借代宴饮,“露井”本指没有覆盖的井,这里泛指花前树下。“彩箑”,彩扇,歌儿舞女所持,这里指代歌舞。“云窗”指镂刻精美的花窗。“银瓶”三句连用四个有色彩感的美丽事物,极精当地描绘出昔日的欢会,或在花前树下,或在华堂之中,环境固然美好,人亦年轻风流。“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写裙”用《宋书·羊欣传》典。书法家王献之到羊欣家,羊著新绢裙午睡,献之在裙上书写数幅而去。这故事反映出南朝士人洒脱的性格,词人用来表现他和姬人的爱情生活。词人见窗外榴花将谢,由榴花想到石榴裙,于是自然忆起在姬人裙上书写的韵事。石榴花谢,人分两地,乐事难再,不由得让人伤感。“黍梦光阴,渐老汀州烟”。“黍梦”指黄粱梦,典出唐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这里形容光阴似箭,“烟”形容嫩蒲的细弱,蒲草也是时令植物。

此二句言时光易逝,盛衰无常,连烟都要变老,何况石榴花呢?因此,从景物的衰败中以见人事的变迁,但上片结句占明的“渐老汀洲烟”却是当令景象,风景不殊,更使人感慨人事全非。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这句自然联想到了和端午节有关的典故。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后逢此节日便唱为他招魂的歌曲。上片作者已沉浸在青春易逝的哀伤中,所以不忍再听招魂之曲。

“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前两句以景物烘托时令。燕子春末夏初生雏,五月梅子黄,梅熟时雨曰黄梅雨。此非必当时实见。“午镜”也是当令物品。在端午日按习俗要高悬石炼镜。说是有驱鬼避邪的作用。“澡兰”,古代风俗,端午节人们要用兰汤洗浴。

作者看到家家帘幕低垂而引起午镜澡兰的联想,他想自己所思念的人这时也正在洗浴吧。此句又转回到端午,引出下两句:“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这二句写思念之深,不禁设想姬人也在思念自己,她一边独酌,一边盘算着,词人何时才能归来,这真是一幅逼真的思妇图。“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新蟾”指新月,照应端午,“天角”,天涯海角,指淮安,当时已是南宋北部边界。这二句说她的等待也是徒然。她只能同词人一样望着天边的新月,苦苦相思吧!结句用共望新月表达了词人无穷无尽的思念之情。

这首词在铺写展开过程中打乱了时间、空间的顺序,正是因为这种时空交错,使人眼花缭乱,张炎评吴词“碎拆下来,不成片断”,有一定道理。但细细吟思,就会发现这些片断仍然有迹可寻。

画面围绕着端午节的风物、景色、风俗组合在一起,似断实续。在风格上也体现了吴词绵密缜丽的特点,词中多意象而少动作,好像它们中间缺少必要的钩连。并爱用丽字和典故,显得意深而词奥。但当读者抓住了词人感情的脉络和吴词在结构上的特点的话,还是可以读懂的。

澡兰香·淮安重午原文翻译及赏析2

澡兰香·淮安重午

吴文英〔宋代〕

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约。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蒻。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

译文

情人手腕上系着五色丝线,篆文书子的帐语符篆戴在头上,以避邪驱疫。在天青色纱帐中,她睡得格外香甜。在庭院中花树下摆好酒宴,在窗前轻摇彩扇,当歌对饮,往日的美景历历在目。当时曾在她的石榴裙上题诗子词,今天窗外的石榴已经凋残,曾经的欢乐已逝,光阴似箭,沙洲上柔嫩的蒲草在风中摇曳,茫茫如一片青烟。请不要再唱江南的古曲,那幽怨悲抑的哀曲,怎能安慰屈子的沉冤?春风和煦中燕子已生小燕,连绵细雨中梅子已渐渐黄圆。正午的骄阳正烈,美人是否也在幕帘中沐浴香兰?想她一定会回到绣楼,剪下菖蒲浸酒,自饮自怜。怅望中我仰望苍空,看那一弯新月冉冉升起,那清淡的月光伴随着我,来到这海角天边。

注释

澡兰香:词牌名,睡文英自度曲。词中多述端午风俗,中有“午镜澡兰帘幕”句,故名。双调一百零三字,仄韵格。淮安:今江苏淮安县。重午:端午节。盘丝:腕上系五色丝线。巧篆:精巧剪纸,妆饰于头发簪上。玉隐绀纱睡觉:玉人隐在天青色纱帐中睡觉。银瓶:汲水器。采箑(shà):彩扇。子榴裙:是指在红色裙上子字。红绡退萼(è):石榴花瓣落后留下花萼。黍梦:指黄粱梦,典出唐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烟蒻(ruò):柔弱蒲草。?沉魄:指屈原。午镜:盆水如镜。澡兰:五月五日,煮兰水沐浴。秦楼:秦穆公女弄玉,与萧史吹箫引凤,穆公为之筑凤台,后遂传为秦楼。菖蒲:端午一寸九节菖蒲浸酒,以辟瘟气。?新蟾(chán):新月。神话传说月中有三足蟾蜍,因以蟾代称月。天角:天涯。指遥远的地方。

赏析

词写于端午节,所以词中以端午的天气、习俗作为线索贯穿所叙之事和所抒之情。

“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盘丝”指盘旋的五色丝。端午节古人有以五色丝绕臂的风俗,认为如此可以驱鬼祛邪。梦窗词爱写美人的一部分,如手腕、足。端午节系着五色丝的玉腕的意象更是经常在梦窗词中出现。“巧篆”指书写了咒语或符篆的小笺,将它戴在自己的发簪上,古人认为端午佩带符篆可以避兵气。“绀纱”指天青色的纱帐,此物也正当时令。三句均为倒装句,从追忆往昔写起:过去每逢端午佳节这位冰肌玉肤的人儿总要早早推帐揽衣而起,准备好应节的饰物,打扮停当,欢度佳节。这里颠倒叙述次序,意在强调题面之“重午”。

“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约。”“银瓶”本指酒皿,这里借代宴饮,“露井”本指没有覆盖的井,这里泛指花前树下。“彩箑”,彩扇,歌儿舞女所持,这里指代歌舞。“云窗”指镂刻精美的花窗。“银瓶”三句连用四个有色彩感的美丽事物,极精当地描绘出昔日的欢会,或在花前树下,或在华堂之中,环境固然美好,人亦年轻风流。“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写裙”用《宋书·羊欣传》典。书法家王献之到羊欣家,羊著新绢裙午睡,献之在裙上书写数幅而去。这故事反映出南朝士人洒脱的性格,词人用来表现他和姬人的爱情生活。词人见窗外榴花将谢,由榴花想到石榴裙,于是自然忆起在姬人裙上书写的韵事。石榴花谢,人分两地,乐事难再,不由得让人伤感。“黍梦光阴,渐老汀州烟”,这里形容光阴似箭,“烟”形容嫩蒲的细弱,蒲草也是时令植物。

此二句言时光易逝,盛衰无常,连烟都要变老,何况石榴花呢?因此,从景物的衰败中以见人事的变迁,但上片结句占明的“渐老汀洲烟”却是当令景象,风景不殊,更使人感慨人事全非。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这句自然联想到了和端午节有关的典故。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后逢此节日便唱为他招魂的歌曲。上片作者已沉浸在青春易逝的哀伤中,所以不忍再听招魂之曲。

“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前两句以景物烘托时令。燕子春末夏初生雏,五月梅子黄,梅熟时雨曰黄梅雨。此非必当时实见。“午镜”也是当令物品。在端午日按习俗要高悬石炼镜。说是有驱鬼避邪的作用。“澡兰”,古代风俗,端午节人们要用兰汤洗浴。

作者看到家家帘幕低垂而引起午镜澡兰的联想,他想自己所思念的人这时也正在洗浴吧。此句又转回到端午,引出下两句:“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这二句写思念之深,不禁设想姬人也在思念自己,她一边独酌,一边盘算着,词人何时才能归来,这真是一幅逼真的思妇图。“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新蟾”指新月,照应端午,“天角”,天涯海角,指淮安,当时已是南宋北部边界。这二句说她的等待也是徒然。她只能同词人一样望着天边的新月,苦苦相思吧!结句用共望新月表达了词人无穷无尽的思念之情。

这首词在铺写展开过程中打乱了时间、空间的顺序,正是因为这种时空交错,使人眼花缭乱,张炎评吴词“碎拆下来,不成片断”,有一定道理。但细细吟思,就会发现这些片断仍然有迹可寻。

画面围绕着端午节的风物、景色、风俗组合在一起,似断实续。在风格上也体现了吴词绵密缜丽的特点,词中多意象而少动作,好像它们中间缺少必要的钩连。并爱用丽字和典故,显得意深而词奥。但当读者抓住了词人感情的脉络和吴词在结构上的特点的话,还是可以读懂的。

吴文英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第二篇:雪梅香原文翻译及赏析

《雪梅香·景萧索》作者为宋朝诗人柳永。其古诗全文如下:

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

临风。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无聊恨、相思意,尽分付征鸿。

【前言】

《雪梅香·景萧索》为北宋词人柳永所作。作者浪迹楚天,秋风萧瑟之时,通过对登高望远之所见的描写,展示其触景伤感,愁肠百转,怀乡恋情。

【注释】

①“动悲秋”二句:宋玉《九辩》首句为:“悲哉,秋之为气也。”后人常将悲秋情绪与宋玉相联系。

②镇敛眉峰:双眉紧锁的样子。

③雨迹云踪:男女欢爱。宋玉《高唐赋》中写楚王与巫山神女欢会,神女称自己“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④无聊:又作“无憀”

⑤分付征鸿:托付给征鸿,即凭书信相互问候。

【翻译】

在景色萧索的秋天里,我独自登上高楼遥望万里晴空。俯瞰四野,苍凉的大地深深的触动了我悲秋的情怀,这和当年宋玉因悲秋而写《九辩》的心情应该是一样的吧。秋天的渔市是那样冷落寂寥碧烟袅袅;水村残存的叶子在风霜中猎猎发红。楚天分外辽阔一望无际,江水浸泡着尚未落尽的夕阳,浪打浪波涛翻滚。

凭栏临风,我想起来远方的佳人,离别的时日多了,想她亦是愁容满面,久锁双眉了吧。可惜当初,我们突然匆匆别离,有如雨云消散,天各一方。当初种种的美好情态,万般的和睦欢乐如今形同流水落花东飘西散,遥守天涯一方,望眼欲穿。难耐此恨无穷无尽,绵绵的相思萦绕在心间,我愿把这份相思托付给远行的大雁。

【赏析】

这是一首触景伤感,怀乡恋情之作。作者浪迹楚天,秋风萧瑟之时,登高望远,愁肠百转。词的上片写景悲秋,秋愁的气氛渲染强烈。

“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萧索,萧条冷落。首句景象的萧索衰败,隐含着秋意,为全词奠下了伤悲的基调。江淹《恨赋》:“秋日萧条,浮云无光。”词的第一句脱口而出,直接点出秋景的萧瑟。危楼,高楼,词人独自登上高楼仰望着万里晴空。

“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次句是全词的立足处,下文均是诗人独立高楼面对晴朗的秋空时所见所感。登楼望远,往往会触动人的愁绪,这是古老中国上人传统的普遍的“情结”;何况,此刻诗人是一个人“独立”着,更添一丝孤独无依的悲凉。宋玉,战国楚辞赋家,后于屈原,或称屈原弟子,曾事顷裹王。《汉书·艺文志》著录宋玉赋十六篇,多亡佚。流传作品为《九辩》。叙述他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悲伤,流露出他抑郁不满的情绪,多为悲秋之感。这句意思是“当年宋玉悲秋时的思想情感与我现在的悲凉心情相同吧”。

“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两句极美的对句,是精炼的词的语言。这两句写秋风中渔市、水村的冷落、凄寒。虽是碧烟红叶也是秋凉的感觉。袅,缭绕的烟雾。碧,烟的颜色。红:秋天树叶经霜而红。诗人举目所见,渔乡村市上面的寒冷碧空中,一股炊烟袅袅上升;临水村边的枫树落叶,在秋风中旋舞着红色。

“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末韵三句气象极开阔而壮美。江水托着未落的斜阳。溶溶,水流动的样子。杜牧《阿房宫赋》:“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这里说江水一泻千里,波浪浩荡。末韵连上文第三韵展现出一幅带有动态的古老中国水村晚秋画面:远景是兰天孤烟,中景闪着金光的溶溶水波,近景则是水村错落的红叶。

下片见景动情,想念佳人,思绪无限。流露出作者怀念风尘女子真挚的情怀。

“临风。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镇,长久的意思。敛,收敛。愁眉紧锁。别后,她一定满脸愁颜,深锁眉头,心中痛苦不堪。

“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顿乖,突然离开。“雨迹云踪”是暗中化用宋玉《高唐畎》典故,“云雨”指男女幽会。雨迹云踪,雨散云消,突然匆匆离别,各奔东西,互不见踪迹。这里柳永是指自己和“佳丽”的欢会。大概他俩情意相投,是客观环境迫使他们不得不分离。

“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她是如此美丽动人、温柔体贴,两人相处得十分融洽欢悦,谁知忽然像落花流水那样各自西东了。这两句是七言对句,“正”和“忽”两个虚字,生动地写出了客观环境和主观情意的矛盾。前一句如胶似漆,后一句东分西散无法复回;形成强烈的反差,加重了抒情的力度。

“无聊恨、相思意,尽分付征鸿。”无聊,烦闷,潦倒失意,心情无所寄托,这就点明了自己无聊的怨恨和对佳丽的情思情意,离别的恨是那样愁闷,无所事事,难忍难耐。征鸿,远飞的鸿雁。“征鸿”为高楼所望见,这与开头“危楼独立”遥遥呼应,“尽分付”三字表示涛人想竭力摆脱悲秋情绪所带来的种种烦闷与苦痛。把这种相思情,分给远去的鸿雁,带给心爱的人,让她知晓我的相思苦。

第三篇:芄兰原文翻译及赏析

芄兰原文翻译及赏析汇编3篇

芄兰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shè社)。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注释:

1.芄(wán丸)兰:亦名女青,荚实倒垂如锥形。(草本植物,又名萝藦,俗名婆婆针线包,实如羊角。支:借作“枝”。

2.觿(xī西):古代骨制的解绳结用具,头尖尾粗,形状像牛角,俗称角锥,也为成人佩饰。少年婚后也佩,象征成人。3.能:乃、而,一说宁,岂。知:智,一说“接”

4.容:佩刀,刃钝不能割物。遂:佩玉。一说容、遂,舒缓悠闲之貌。5.悸:带摆动貌。

6.韘(shè社):抉拾,俗称扳指,古代射箭时套在右手大拇指上用来钩弦的工具,用玉或骨制作,一般为成人佩戴,已婚少年佩戴象征已经成人。骨制的钩弦用具,著于右手拇指,射箭时用于钩弦。7.甲:借作“狎”,亲昵。一说长也。

翻译:

芄兰荚实长在枝,有个童子已佩觽。虽然身上已佩觽,难道不能与我在一起?看他一本正经相啊,垂着腰带颤晃晃啊。

芄兰荚实连着叶,有个童子已戴决。虽然指上已戴决,难道不能与我再亲热?看他一本正经相啊,垂着腰带颤晃晃啊。

赏析:

本诗主旨说法颇多。一曰刺诗,二曰美惠公等等。今人朱东润认为是恋歌,其《诗三百篇探故》说:“以次章‘能不我甲(狎)’之句推之,疑为女子戏所欢之词”,甚是。

汉《毛诗序》说:“刺惠公也,骄而无礼,大夫刺之。”元刘玉汝《诗缵绪》说:“愚意卫人之赋此,毋亦叹卫国小学之教不讲欤?”明丰坊《诗说》说:“刺霍叔也,以童僭成人之服,比其不度德量力,而助武庚作乱。”明季本《诗说解颐》说:“世俗父兄不能教童子习幼仪,而躐等(超越级别)以骛高远也,故诗人作诗以刺之。”今人高亨《诗经今注》等则以为是刺童子早婚。一谓美惠公,近人徐绍桢《学寿堂诗说》说:“当是惠公初即位,以童子而佩成人之觽,行国君之礼,其大夫作诗美之,欲勉其进德耳。”一谓恋歌,今人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说:“以次章‘能不我甲(狎)’之句推之,疑为女子戏所欢之词。”今取后一说。

诗人即景起兴,因为芄兰的荚实与觽都是锥形,很相像,故诗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这位女诗人与诗中的“童子”,可能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关系非常亲密。可是,自从“童子”佩带觽、套上韘以来,对自己的态度却冷淡了。觽本是解结的用具,男子佩觽并没有严格年龄限制,与行冠礼不同。据《礼记·内则》记载:子事父母,左佩小觽,右佩大觽。《说苑·修文篇》也说“能治烦决乱者佩觽”,故毛传谓觽是“成人之佩”,佩韘则表示“能射御”。当时,贵族男子佩觽佩韘标志着对内已有能力主家,侍奉父母;对外已有能力从政,治事习武。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中的“童子”一旦佩觽佩韘,便觉得自己是真正男子汉了,一下子稳重老成了许多。这本来是很正常的,可是这一变化,在那多情的女诗人眼里,不过是装模作样假正经罢了,实际他还是以前那个“顽童”。最使她恼怒的是,本来他们在一起无拘无束,亲昵得很,而现在他却对自己疏远了,冷落了。因而“童子”的日常言行举止乃至垂下的腰带,无一不惹她生气,看了极不顺眼,甚而觉得这一切都是故意做给她看的。尽管他“容兮遂兮”,处处显示出一副成熟男子的模样,而她偏要口口声声唤他“童子”。“童子”的称呼,正包含着她似娇还嗔的情态,从这一嘲讽揶揄中不难察觉她“怨”中寓“爱”的绵绵情意。

全诗两章重叠,实际只有三个字不同,寥寥数语,就把“童子”态度的变化及姑娘的恼怒心理描摹出来了,清牛运震《诗志》评论说:“‘能不我知’、‘能不我甲’,讽刺之旨已自点明矣。末二句只就童子容仪咏叹一番,而讽意更自深长。诗情妙甚。”每章前四句一韵,后两句一韵,从乐歌的角度考察,后两句大约是附歌。(蒋立甫)

芄兰原文翻译及赏析2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翻译:

芄兰荚实长在枝,有个童子已佩觽。虽然身上已佩觽,难道不能与我在一起?看他一本正经相啊,垂着腰带颤晃晃啊。 芄兰荚实连着叶,有个童子已戴决。虽然指上已戴决,难道不能与我再亲热?看他一本正经相啊,垂着腰带颤晃晃啊。

注释

⑴芄(wán丸)兰:亦名女青,荚实倒垂如锥形。支:借作“枝”。⑵觿(xī西):象骨制的解结用具,形同锥,也可为装饰品。成人佩饰。⑶能:宁,岂。知:智,一说“接”⑷容:佩刀。遂:佩玉。一说容、遂,舒缓悠闲之貌。⑸悸:带摆动貌。⑹韘(shè社):象骨制的钩弦用具,著于右手拇指,射箭时用于钩弦。⑺甲:借作“狎”,亲昵。一说长也。

赏析:

此篇主旨说法很多,一谓刺诗,汉《毛诗序》说:“刺惠公也,骄而无礼,大夫刺之。”元刘玉汝《诗缵绪》说:“愚意卫人之赋此,毋亦叹卫国小学之教不讲欤?”明丰坊《诗说》说:“刺霍叔也,以童僭成人之服,比其不度德量力,而助武庚作乱。”明季本《诗说解颐》说:“世俗父兄不能教童子习幼仪,而躐等(超越级别)以骛高远也,故诗人作诗以刺之。”今人高亨《诗经今注》等则以为是刺童子早婚。一谓美惠公,近人徐绍桢《学寿堂诗说》说:“当是惠公初即位,以童子而佩成人之觽,行国君之礼,其大夫作诗美之,欲勉其进德耳。”一谓恋歌,今人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说:“以次章‘能不我甲(狎)’之句推之,疑为女子戏所欢之词。”兹取后一说。

诗人即景起兴,因为芄兰的荚实与觽都是锥形,很相像,故诗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这位女诗人与诗中的“童子”,可能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关系非常亲密。可是,自从“童子”佩带觽、套上韘以来,对自己的态度却冷淡了。觽本是解结的用具,男子佩觽并没有严格年龄限制,与行冠礼不同。据《礼记·内则》记载:子事父母,左佩小觽,右佩大觽。《说苑·修文篇》也说“能治烦决乱者佩觽”,故毛传谓觽是“成人之佩”,佩韘则表示“能射御”。当时,贵族男子佩觽佩韘标志着对内已有能力主家,侍奉父母;对外已有能力从政,治事习武。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中的“童子”一旦佩觽佩韘,便觉得自己是真正男子汉了,一下子稳重老成了许多。这本来是很正常的,可是这一变化,在那多情的.女诗人眼里,不过是装模作样假正经罢了,实际他还是以前那个“顽童”。最使她恼怒的是,本来他们在一起无拘无束,亲昵得很,而现在他却对自己疏远了,冷落了。因而“童子”的日常言行举止乃至垂下的腰带,无一不惹她生气,看了极不顺眼,甚而觉得这一切都是故意做给她看的。尽管他“容兮遂兮”,处处显示出一副成熟男子的模样,而她偏要口口声声唤他“童子”。“童子”的称呼,正包含着她似娇还嗔的情态,从这一嘲讽揶揄中不难察觉她“怨”中寓“爱”的绵绵情意。

全诗两章重叠,实际只有三个字不同,寥寥数语,就把“童子”态度的变化及姑娘的恼怒心理描摹出来了,清牛运震《诗志》评论说:“‘能不我知’、‘能不我甲’,讽刺之旨已自点明矣。末二句只就童子容仪咏叹一番,而讽意更自深长。诗情妙甚。”每章前四句一韵,后两句一韵,从乐歌的角度考察,后两句大约是附歌。

芄兰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译文

芄兰枝上结尖夹,小小童子佩角锥。虽然你已佩角锥,但不解我情旖旎。走起路来慢悠悠,摇摇摆摆大带垂。

芄兰枝上叶弯弯,小小童子佩戴韘。虽然你已佩戴韘,但不跟得来亲近。走起路来慢悠悠,摇摇摆摆大带垂。

注释

1.芄(wán)兰:兰草名,一名萝藦,亦名女青,蔓生,断之有白汁,嫩者可食,荚实倒垂如锥形。

2.支:借作“枝”。

3.觿(xī):用兽骨制成的解结用具,形同锥,似羊角,也可为装饰品。本为成人佩饰。童子佩戴,是成人的象征。

4.能:乃,于是。一说“宁”“岂”。知:智,一说“接”。

5.容、遂:舒缓悠闲之貌。一说容为佩刀,遂为佩玉。

6.悸:本为心动,这里形容带下垂、摆动貌。

7.韘(shè):用玉或象骨制的钩弦用具,著于右手拇指,射箭时用于钩弦拉弓,即扳指。

8.甲(xiá):借作“狎”,戏,亲昵。一说长也。

赏析:

此诗两章开篇都以“芄兰”枝叶起兴,描述女诗人眼中“童子”的年幼无知。因为芄兰的荚实与觽都是锥形,很相像,故诗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这位女诗人与诗中的“童子”,可能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关系非常亲密。可是,自从“童子”佩带觽、套上韘以来,对自己的态度却冷淡了。觽本是解结的用具,男子佩觽并没有严格年龄限制,与行冠礼不同。据《礼记·内则》记载:“子事父母,左佩小觽,右佩大觽。”《说苑·修文篇》也说“能治烦决乱者佩觽”,故毛传谓觽是“成人之佩”,佩韘则表示“能射御”。当时,贵族男子佩觽佩韘标志着对内已有能力主家,侍奉父母;对外已有能力从政,治事习武。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中的“童子”一旦佩觽佩韘,便觉得自己是真正男子汉了,一下子稳重老成了许多。这本来是很正常的,可是这一变化,在那多情的女诗人眼里,不过是装模作样假正经罢了,实际他还是以前那个“顽童”。最使她恼怒的是,本来他们在一起无拘无束,亲昵得很,而现在他却对自己疏远了,冷落了。因而“童子”的日常言行举止乃至垂下的腰带,无一不惹她生气,看了极不顺眼,甚而觉得这一切都是故意做给她看的。尽管他“容兮遂兮”,处处显示出一副成熟男子的模样,而她偏要口口声声唤他“童子”。“童子”的称呼,正包含着她似娇还嗔的情态,从这一嘲讽揶揄中不难察觉她“怨”中寓“爱”的绵绵情意。

全诗两章重叠,实际只有三个字不同,寥寥数语,就把“童子”态度的变化及姑娘的恼怒心理描摹出来了。这是诗经中惯用的复沓的手法,用以强调本意,诉说“童子”的不解风情。每章前四句一韵,后两句一韵,从乐歌的角度考察,后两句大约是附歌。

创作背景

有关此诗背景的说法很多,一谓刺诗,汉《毛诗序》说:“《芄兰》,刺惠公也,骄而无礼,大夫刺之。”元刘玉汝《诗缵绪》说:“愚意卫人之赋此,毋亦叹卫国小学之教不讲欤?”明丰坊《诗说》说:“刺霍叔也,以童僭成人之服,比其不度德量力,而助武庚作乱。”明季本《诗说解颐》说:“世俗父兄不能教童子习幼仪,而躐等(超越级别)以骛高远也,故诗人作诗以刺之。”今人高亨等则以为是刺童子早婚,高亨《诗经今注》说:“周代统治阶级有男子早婚的习惯。这是一个成年的女子嫁给一个约十二三岁的儿童,因作此诗表示不满。”程俊英《诗经注析》则认为“这是一首讽刺贵族少年的诗”。一谓美卫惠公,近人徐绍桢《学寿堂诗说》说:“当是惠公初即位,以童子而佩成人之觽,行国君之礼,其大夫作诗美之,欲勉其进德耳。”一谓恋歌,今人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说:“以次章‘能不我甲(狎)’之句推之,疑为女子戏所欢之词。”

第四篇:发淮安原文翻译及赏析

发淮安原文翻译及赏析

发淮安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岸蓼疏红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萍。

双鬟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

译文

岸边的蓼草淡红水中的荇草青青,慈姑开着白花小小如萍。

她梳着双鬟穿着短袖羞于见人,背着身子立在船头自顾采菱。

注释

淮安:县名,在今江苏省,东濒运河。

蓼(liǎo)、荇(xìng):皆生长在水边的植物。

茨菰(gū):即慈姑,秋季开小白花。

双鬟(huán):梳着两个环形发髻的少女。

采菱(líng):采菱角。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硬壳,有角,称“菱”或“菱角”,可食。

赏析:

杨士奇的这首诗,是一幅湖上风俗画。

诗歌的前两句选择水乡特有的蓼荇这些植物,白描而绘其色“疏红”“青”“花白”、状其形“小如萍”,寥寥几笔,生动、形象,而又简炼,朴素、自然。水乡的景色美不胜数,但作者却只抓住几种色彩对比鲜明的水乡植物点染水乡的气氛,虽然没有精工描绘景物和浑然的风土人情,但以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铺展出一幅生机勃勃而又宁静悠远的淮安水乡的景色。景幽心亦静,转而由景过渡到了对人物的素描上。

底下两句由景及人,自静而动,为水乡图增添了生气。水上驶来采菱船,船上的采菱女头上梳着两个环形的发髻,身穿短袖的衣衫,背对着诗人在船头采菱。这是诗人见到的实情,但一经摄入了艺术的镜头,便具有了诗情画意。诗人看到船上女子倩倩的背影,突发联想,说姑娘害羞,不好意思让人见到自己的脸,故背转身子,借以掩饰羞涩之态。“惭”字、“自”字,皆从“背”字生发,既刻画出水乡女子惹人羡爱的神态,又很富有情味,把观景的诗人与采菱女这两个不相干之人写成一个欲见而招呼,一个因羞而自避,从而使人物立于纸上。一个“背”字节省了多少笔墨,却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再多的正面描写也无法达到这一效果。诗人选取这一角度来写,实具匠心。

全诗表现水乡的宁静和平,风格也一如水乡之水,闲雅清淡,物我交融,又因选择得当,写来颇见情韵。

发淮安原文翻译及赏析2

发淮安

岸蓼疏红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萍。

双鬟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

翻译

岸边的蓼草淡红水中的荇草青青,慈姑开着白花小小如萍。

她梳着双鬟穿着短袖羞于见人,背着身子立在船头自顾采菱。

注释

淮安:县名,在今江苏省,东濒运河。蓼、荇:皆生长在水边的植物。

茨菰:即慈姑,秋季开小白花。

双鬟:梳着两个环形发髻的少女。

采菱:采菱角。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硬壳,有角,称“菱”或“菱角”,可食。

创作背景

杨士奇在明朝是个从建文至正统的四朝元老,这一时期政局比较稳定安宁,他的诗歌也多讴歌太平,风格简淡和易,平正安闲,这首小诗即是这一时期杨诗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水乡的宁静和平,反映太平盛世。

赏析

杨士奇的这首诗,是一幅湖上风俗画。

诗歌的前两句选择水乡特有的蓼荇这些植物,白描而绘其色“疏红” “青” “花白”、状其形“小如萍”,寥寥几笔,生动、形象,而又简炼,朴素、自然。水乡的景色美不胜数,但作者却只抓住几种色彩对比鲜明的水乡植物点染水乡的.气氛,虽然没有精工描绘景物和浑然的风土人情,但以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铺展出一幅生机勃勃而又宁静悠远的淮安水乡的景色。景幽心亦静,转而由景过渡到了对人物的素描上。

底下两句由景及人,自静而动,为水乡图增添了生气。水上驶来采菱船,船上的采菱女头上梳着两个环形的发髻,身穿短袖的衣衫,背对着诗人在船头采菱。这是诗人见到的实情,但一经摄入了艺术的镜头,便具有了诗情画意。诗人看到船上女子倩倩的背影,突发联想,说姑娘害羞,不好意思让人见到自己的脸,故背转身子,借以掩饰羞涩之态。“惭”字、“自”字,皆从“背”字生发,既刻画出水乡女子惹人羡爱的神态,又很富有情味,把观景的诗人与采菱女这两个不相干之人写成一个欲见而招呼,一个因羞而自避,从而使人物立于纸上。一个“背”字节省了多少笔墨,却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再多的正面描写也无法达到这一效果。诗人选取这一角度来写,实具匠心。

全诗表现水乡的宁静和平,风格也一如水乡之水,闲雅清淡,物我交融,又因选择得当,写来颇见情韵。

第五篇:卜算子·兰原文翻译及赏析

卜算子·兰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卜算子·兰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翻译

译文

春天的傍晚,山中的松竹和翠萝笼罩在阵阵寒气之中;幽静的小路边,兰花独自开放,没人欣赏,它能向谁诉说它怨恨呢?这脉脉的幽兰似乎只有梅花才可以共语,但在寂寞的深山中,也许还有探寻幽芳的素心人吧!特意来闻兰花的香味时,花并不香;只有在不经意中,才能闻到花的芳香。

注释

⑴见《阳春白雪》卷四。又见辛弃疾《稼轩词》丁集,而文字稍异。

⑵杜甫《绝句二首》之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⑶《荀子·宥坐》:“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淮南子·说山训》:“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

⑷梅花虽亦高品,它尚有寻芳的伴侣,反衬兰花的寂寞。杜甫《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之三:“巡檐索共梅花笑。”

⑸这两句形容梅花香味,极工,亦补足上文“非以无人而不芳”意。

赏析

此为咏空谷幽兰之词。全词咏幽兰,多以淡墨渲染,结句稍加勾勒,托花言志。

上片起首一句写兰花幽处深谷,与松竹翠萝为伴,先从境地之清幽着笔。句意化用诗:“绝代有佳人,幽居空谷”、“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等语,借人喻花,不即不离。“迟日江山暮”,紧承上句,从时间着笔,和煦的春日黄昏,幽兰的倩影更见得淡雅清绝。迟日,指和煦的春日。《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幽兰于春天吐芳,故以“迟日”暗点节候。

此句用杜甫《绝句二首》之一“迟日江山丽”,但易“丽”为“暮”,即化艳阳明丽之景为苍茫淡远之意,令人想见空山暮霭中的幽兰情韵。这两句均点化老杜诗意,而浑然天成,语如己出,分别从时地两方面为空谷幽兰烘染出一种特定的氛围。

三、四两句首一“芳”字,先为兰花淡描一笔,然而“幽径无人”,兰花的芳馨无人领略,其芳心幽恨之欲诉无由亦可想而知。这两句既有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意味,也透露出知音难觅的惆怅。这里是作者借花寓意,抒写志节坚芳而寂寞无闻的才人怀抱。

过片“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说的是既然无人欣赏芳馨,这脉脉的幽兰似乎只有梅花才堪共语了,但寂寞的深山中,也许还有探寻幽芳的素心人吧?与梅花共语,是抒其高洁之怀。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以喻坚贞高洁的节操。此词开头写“松竹翠萝寒”,已拈出松、竹,这里又写与梅花共语,正以“岁寒三友”来映衬幽兰坚芳之操。然而作者又复寄意于人间的“寻芳侣”,这也是古代士人夫知识分子渴望得到甄拔而见用于时的心声。“着意闻时不肯香,香无心处”,是全词的警句,写出幽兰之所以为幽兰的特色,其幽香可以为人无心领略,却不可有意强求。

此词既写出了幽兰淡远清旷的风韵,又以象征,拟人和暗喻手法寄托作者对隐士节操的崇仰,流露出词人向往出世、归隐的心志。

卜算子·兰原文翻译及赏析2

卜算子·兰 宋朝 曹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卜算子·兰》译文

春天的傍晚,山中的松竹和翠萝笼罩在阵阵寒气之中;幽静的小路边,兰花独自开放,没人欣赏,它能向谁诉说它怨恨呢?这脉脉的幽兰似乎只有梅花才可以共语,但在寂寞的深山中,也许还有探寻幽芳的素心人吧!特意来闻兰花的香味时,花并不香;只有在不经意中,才能闻到花的`芳香。

《卜算子·兰》注释

见《阳春白雪》卷四。又见辛弃疾《稼轩词》丁集,而文字稍异。

杜甫《绝句二首》之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荀子·宥坐》:“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淮南子·说山训》:“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

梅花虽亦高品,它尚有寻芳的伴侣,反衬兰花的寂寞。杜甫《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之三:“巡檐索共梅花笑。”

这两句形容梅花香味,极工,亦补足上文“非以无人而不芳”意。

《卜算子·兰》赏析

此为咏空谷幽意之词。全词咏幽意,多以淡墨渲染,结句稍加勾勒,托地言志。

上片起首一句写意地幽处深谷,与松竹迟萝为伴,先从境地之清幽着笔。句意化用杜甫《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空谷”、“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天寒迟袖薄,日暮倚修竹”等语,借人喻地,不即不离。“迟日江山暮”,紧承上句,从时间着笔,和煦的春日黄昏,幽意的倩影更见得淡雅清绝。迟日,指和煦的春日。《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幽意于春天吐芳,故以“迟日”暗点节候。

此句用杜甫《绝句二首》之一“迟日江山丽”,但易“丽”为“暮”,即化艳阳明丽之景为苍茫淡远之意,令人想见空山暮霭中的幽意情韵。这两句均点化老杜诗意,而浑然天成,语如己出,分别从时地两方面为空谷幽意烘染出一种特定的氛围。

三、四两句首一“芳”字,先为意地淡描一笔,然而“幽径无人”,意地的芳馨无人领略,其芳心幽恨之欲诉无由亦可想而知。这两句既有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意味,也透露出知音难觅的惆怅。这里是作者借地寓意,抒写志节坚芳而寂寞无闻的才人怀抱。

过片“似共用地语,尚有寻芳侣”说的是既然无人欣赏芳馨,这脉脉的幽意似乎只有用地才堪共语了,但寂寞的深山中,也许还有探寻幽芳的素心人吧?与用地共语,是抒其高洁之怀。古人称松、竹、用为“岁寒三友”,以喻坚贞高洁的节操。此词开头写“松竹迟萝寒”,已拈出松、竹,这里又写与用地共语,正以“岁寒三友”来映衬幽意坚芳之操。然而作者又复寄意于人间的“寻芳侣”,这也是古代士人夫知识分子渴望得到甄拔而见用于时的心声。“着意闻时不肯香,香无心处”,是全词的警句,写出幽意之所以为幽意的特色,其幽香可以为人无心领略,却不可有意强求。

此词既写出了幽意淡远清旷的风韵,又以象征,拟人和暗喻手法寄托作者对隐士节操的崇仰,流露出词人向往出世、归隐的心志。

下载澡兰香·淮安重午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澡兰香·淮安重午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题画兰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文模版]

    题画兰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题画兰原文翻译及赏析1题画兰朝代:清代作者:郑燮原文: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翻译:译文:兰花生长在山岩的顶处......

    芄兰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范文)

    芄兰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芄兰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芄兰之叶,童子佩韘(shè社)。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天香·咏龙涎香原文赏析及翻译(大全)

    天香·咏龙涎香原文赏析及翻译天香·咏龙涎香原文赏析及翻译1天香·咏龙涎香宋代王沂孙孤峤蟠烟,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讯远槎风,梦深薇露,化作断魂心字。红瓷候火,还乍识、冰......

    瑶池原文翻译及赏析

    《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古诗全文如下: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前言】《瑶池》是唐......

    《泊秦淮》原文翻译及赏析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huái)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作品注释: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

    长恨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长恨歌是白居易吐槽唐玄宗的长篇诗歌,简直是经典之作。下面小编带来的是长恨歌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长恨歌唐代: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从军行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龄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七夕·别浦今朝暗》作者为唐朝诗人李贺。其古诗全文如下: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前言】《七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