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崇让宅原文翻译及赏析[共五篇]

时间:2022-07-29 02:02: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正月崇让宅原文翻译及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正月崇让宅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一篇:正月崇让宅原文翻译及赏析

正月崇让宅原文翻译及赏析

正月崇让宅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

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

背灯独共馀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

译文

重门紧锁,庭院深深,小径上长满了青苔,游廊幽曲,小阁萦回我独自寂寞地徘徊。

看月色含晕迷蒙,可预知明晨定要起风,夜露是这般清寒,春花何时才能盛开。

蝙蝠来回飞串拂着帘旌,通宵辗转难以入睡,老鼠也翻动窗网,让人一阵阵吃惊疑猜。

背着灯光独坐,像在与亡妻共语,不知不觉间低声唱起了《起夜来》。

注释

崇让宅:指王茂元住宅。

掩绿苔:指庭中小径久无人行,长满苔藓。

月含晕:《广韵》:“月晕则多风。”王褒《关山月》:“风多晕更生。”

帘旌:即帘箔,布门帘,像旌旗,故称。

窗网:即纱。朱注引程大昌曰:“网户刻为连文,递相属,其形如网。后世有遂直织丝网张之檐窗以网鸟雀者。”

背灯:用后背对着灯光。白居易《村雪夜坐》:“南窗背灯坐,风霰暗纷纷。”

起夜来:古曲名。柳浑《起夜来》句:“飒飒秋桂响,悲君起夜来。”唐施肩吾《起夜来》:“香销连理带,尘贾合欢杯。懒卧相思枕,愁吟《起夜来》。”

赏析:

首联写崇让宅荒凉景象。崇让宅有过繁华的、令诗人感到无限温馨的过去。这里有亭台池榭、桃竹荷花的美丽景色,更有水亭月幌、夫妇联袂吟诗的亲切记忆。而今重来旧地,但见重门紧锁,青苔掩地,如同废宅,往日热闹的回廊楼阁,由于空寂无人,显得特别深远。诗人不但用密、掩、深、迥等字重叠渲染,着意表现荒寂凄凉之感,而且在联末缀以“此徘徊”三字,传达一种寻寻觅觅、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情绪。往日的繁华温馨与今日的凄凉冷落的强烈对照在诗人心中引起的感喟,也统于无语徘徊中包蕴。

颔联写室外景象。月亮朦胧含晕,预示明天又是风天;庭花怯于夜露,犹自瑟缩未开。“花未开”,切题内“正月”。花与月这两种通常以恬美明丽之感的景物,如今都笼罩着一层朦胧黯淡、凄寒惨淡的色调,表现出诗人“风露花月,不堪愁对”的心态。“先知”、“尚自”二语,尤见作意,暗透出畏惧风寒而风寒频仍、盼望温煦而温煦迟迟的凄寒心理。这种心理与其悲剧性与诗人一直穷愁潦倒,生计艰辛的遭遇有潜在的联系。

颈联由室外而室内,选择两种最能显示宅室空寂荒凉的事物——蝙蝠与老鼠,写它们的动态,以及诗人的反应。蝙蝠飞旋,掠动门帘上端的横沿(帘旌);老鼠窜走,翻动窗檐下的丝网。这一片空寂荒凉中不见阳光的蝙、鼠的动态,反过来更衬出了宅室的荒寂。诗人栖宿如此空寂的室内,既思虑万千,又心存怵惕,在沉思默想中听到蝙、鼠的声响,不觉惊疑怔惧,更加辗转难寐。“小”字形容心中微微一怔,措词极有分寸。一“惊”、一“猜”,连下两个动词,体物精细入微。这两句以动写静,因为如果在风雨喧嚣的不宁静的夜里,是不会觉察出“蝙拂帘旌”、“鼠翻窗网”这样微细的声响的。而夜愈是寂静,愈是感到寂寞孤独,愈是加深加重对亡妻的忆念,因而才“展转”、“惊猜”,终夜不能成眠。

尾联由“惊猜”进入恍惚的状态。在黯淡朦胧的环境中,诗人的精神状态更加恍惚迷幻。衾枕之间,竟似还残存着妻子的一缕余香,宛然伊人犹在,遂情不自禁地与“余香”共语,并在不知不觉中轻声唱起《起夜来》的歌声。《乐府解题》:“《起夜来》,其辞意犹念畴昔思君之来也。”是妻子思念丈夫之辞。此诗不说自己忆念妻子,却说亡妻思念自己,这样从对方来说,其言更加沉痛,更见出作者的忆念之深沉,思情之惨苦。

这首诗的前三联写崇让宅荒凉景象和诗人极清寂的心情,在悼亡妻子的同时,又隐约透露崇让宅兴衰荒败的时世交故之痛。尾联将极端痛苦的'感情化为绮罗香泽的欢喜,写出了恍惚迷离的精神状态,以痴情写悲痛,更觉凄惨。情节上层层推进,环环相生,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全诗从白天到夜晚,由门外到宅内,再到室中,通过种种环境的层层描写,衬托出诗人悼念妻子的悲痛心情和复杂的内心活动。整首诗歌神韵凄婉,迷离冷清,情景交织,富有意境。

正月崇让宅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

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

背灯独共余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

译文

重门紧锁,庭院深深,小径上长满了青苔,游廊幽曲,小阁萦回我独自花寞地徘徊。

看月色含晕迷蒙,可预知明晨定要起风,夜露是这般清寒,春花何时才能盛开。

蝙蝠来回飞串拂着帘旌,通宵辗转难以入睡,老鼠也翻动窗网,让人一阵阵吃惊疑猜。

纱着灯光独坐,像在与亡妻共语,不知不觉间低声唱起了《起夜来》。

注释

崇让宅:指王茂元住宅。

掩绿苔:指庭中小径久无人行,长满苔藓。

月含晕:《广韵》:“月晕则多风。”王褒《关山月》:“风多晕更生。”

帘旌:即帘箔,布门帘,像旌旗,故称。

窗网:即纱。朱注引程大昌曰:“网户刻为连文,递相属,其形如网。后世有遂直织丝网张之檐窗以网鸟雀者。”

纱灯:用后纱对着灯光。白居易《村雪夜坐》:“南窗纱灯坐,风霰暗纷纷。”

起夜来:古曲名。柳浑《起夜来》句:“飒飒秋桂响,悲君起夜来。”唐施肩吾《起夜来》:“香销连理带,尘贾合欢杯。懒卧相思枕,愁吟《起夜来》。”

赏析:

这是诗人悼念亡妻之作。崇让宅是诗人的岳父、径原节度使王茂元在东都洛阳崇让坊的宅邸,诗人和妻子曾在此居住。诗人的妻子卒于大中五年(851)夏秋间。此诗作于大中十一年正月在洛阳时。

昔日回到崇让宅,见到可爱的妻子,该是多么幸福和欢乐。这次归来,却是触目生悲。宅门牢牢上锁,重重关闭,地上长满青苔,说明久已无人居住,成了废宅;因为寂无一人,回廊楼阁非常冷落,显得特别深迥;妻子已逝,无人与语,诗人只好在这里独自徘徊。夜幕降临,月忽生晕,不但月光蒙上一层阴影,似有无限哀愁,而且月晕则多风,天气也要变得更加寒冷;露寒见冷,春花也不绽开。诗的开头两联,首联扣住题中崇让宅,写其荒凉冷落,伤心惨目;颔联扣住题中“正月”,写“风露花月,不堪愁对”(清屈复《李义山诗笺注》)。这四句,用环境的凄凉,衬托出诗人心境的凄凉。何焯说:“三四覆装,月晕多风比妻身亡,下句则曾未得富贵开眉也。”(《李义山诗集辑评》)也就是说,这两句是兼用眼前之景,隐喻过去的情事,第三句是说妻子临死之前,诗人已看出不祥的预兆;下句谓王氏婚后,诗人一直穷愁潦倒,生计艰辛,从未使妻子眉目舒展过一日,于内疚中含着深厚的伤悼之情。

上面四句写室外,以下进入室内。

“帘旌”为帘端之帛,以其形状似旌(旗),故称,这里即指帘子。“展转”、“惊猜”,都是诗人的活动。“展转”用《诗经·周南·关雎》“展转反侧”语,指翻来复去,不能入睡。“窗网”是张挂在窗外檐下以防鸟雀入室的丝织的网。“惊猜”句非常逼真地写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深夜诗人全神贯注地怀念亡妻,忽听到鼠翻窗网之声,还以为是妻了到室中来了。“小”字形容心中微微一怔,措词极有分寸。一“惊”、一“猜”,连下两个动词,体物精细入微。这两句以动写静,因为如果在风雨喧嚣的不宁静的夜里,是不会觉察出“蝙拂帘旌”、“鼠翻窗网”这样微细的声响的。而夜愈是寂静,愈是使人感到寂寞孤独,愈是加深加重对亡妻的忆念,因而才“展转”、“惊猜”,终夜不能成眠。

最后两句,写得更加沉痛。因为“惊猜”妻子来了,所以立刻翻身起来。然而却又没有见到妻子。此时诗人神智已经恍惚,还仿佛听见她唱起《起夜来》的哀歌。“背灯”,状诗人向室内四处寻找;“馀香”是亡妻所遗之香气;闻着馀香,仿佛妻子犹在,故与之语。《起夜来》是乐府曲调名,《乐府解题》说:“《起夜来》,其辞意犹念畴昔思君之来也。”是妻了思念丈夫之辞。此诗不说自己忆念妻子,却说亡妻思念自己,这样从对方来说,其言更加沉痛,更见出自己的忆念之深沉,思情之惨苦。这两句一字一泪,一字一血,读之令人酸鼻。

悼亡诗,常用的写法是睹物思人,由物见情,或者忆念往事,由事见情。此诗用的则是由景见情的手法,全诗从白天到夜晚,由门外到宅内,再到室中,通过种种环境的层层描写,衬托出诗人悼念妻子的悲痛心情和复杂的内心活动,不叙一事,不发一句议论,情真而深,非常感人,张采田就称它“情深一往,读之增伉俪之重,潘黄门后绝唱也。”(《玉溪生年谱会笺》)

第二篇:《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的翻译及赏析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这两句写对妻子的深切怀念,幽长迷离的归梦和空虚无为的生活,已足够使人悲伤,何况连个同情者都没有。诗句使人仿佛看到诗人梦中与妻子相会的情景。然而回到现实仍是飘忽无定,冷落孤独,只有这一只残灯作伴,借酒来消除愁闷。孤独之感、别离之痛、失意之悲,尽从两句道出,意境称美,诗意浓重。“惟”、“独”二字对诗人的情绪起到渲染作用;“知”字使酒带上人情,似在为诗人坎坷遭遇痛惜不平。

出自李商隐《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

露如微霰下前池,风过回塘万竹悲。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

岂到白头长知尔,嵩阳松雪有心期。

①悠扬:飘忽无定。

②归梦:回家的梦,表示对家庭的思念。当时李商隐妻王氏住在长安。

③濩落:空虚冷落的意思。

【注释】

⑴崇让宅:李商隐岳父王茂元在东都洛阳崇让坊的邸宅。

⑵微霰(xiàn):微细的雪粒。

⑶月:一作“风”。回塘:回曲的水池。唐温庭筠《商山早行》诗:“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万竹:据《韦氏述征记》载,崇让坊多大竹。

⑷浮世:即浮生,指人间,人世。旧时认为人世间是浮沉聚散不定的,故称。唐许浑《将赴京留赠僧院》诗:“空悲浮世云无定,多感流年水不还。”

⑸红蕖:红荷花。蕖,芙蕖。唐李白《越中秋怀》诗:“一为沧波客,十见红蕖秋。”离披:零落分散的样子。《楚辞·九辩》:“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朱熹集注:“离披,分散貌。”

⑹悠扬:起伏不定;飘忽。《隶释·汉冀州从事张表碑》:“世虽短兮名悠长,位虽少兮功悠扬。”归梦:归乡之梦。南朝齐谢朓《和沉右率诸君饯谢文学》:“望望荆台下,归梦相思夕。”

⑺濩(hu)落:原谓廓落。引申谓沦落失意。唐韩愈《赠族侄》诗:“萧条资用尽,濩落门巷空。”

⑻白头:犹白发。形容年老。只尔:只是这样。

⑼嵩阳:嵩山之南。嵩山在河南登封,距离洛阳才百里。唐李白《送杨山人归嵩山》诗:“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松雪:象征隐士的气节和品格。心期:心神交往,两相期许。

【参考译文】

秋露像细微的雪粒洒下前池,阵阵西风吹过回塘,万竹萧飒生悲。

瓢忽无定的人生啊,本来就多悲欢聚散;但那池上的红荷花,为什么也零落纷披?

我杳远难凭的归梦,只有孤灯才能见证;我空虚落寞的生涯,唯有清酒方可得知。

难道到了白头之年还是如此?我早与嵩山南面的松雪两心相期。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均定为会昌元年七月作,大致可信。此时诗人仕途受挫,暂住岳父王茂元(时任忠武军节度使、陈许观察使)家,妻子仍在京城长安。

【赏析】

《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前半部分写初秋崇让宅的景象,是即景生情,融情入景;后半部分则是直接发抒感慨,表现出诗人的冷落、孤寂之感,宣泄出诗人仕途坎坷、壮怀未成的愤慨之情。全诗情景交融,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亲朋会饮,本为乐事。但此诗所写,却不是冥饮之乐,而是由此引发的诗人的幽恨悲情。

此诗前半写初秋崇让宅的景象。清池前横,修竹环绕,地方可谓清幽已极。但诗中用“风”、“露”点染,立刻使之带上浓重的悲切气氛。露凝如霰,说明露重天寒。下面接着再用风加重描写。诗人把主观的强烈感情赋予客观事物,所以见得风摇翠竹,飒飒作响,也像在悲泣一般。开头两句,是用环境的凄清,衬托诗人心境的凄楚。下面两句,则是借环境景物,抒发人生的感叹。“浮世”,此处谓世事不定、生命短暂。“聚散”虽兼含两义,重点是在“散”(别离)上。

从诗的后半看,这里主要是对妻子而言,同时也兼指筵上之人,因为筵终席散,大家又当别去,它与下联的“灯”、“酒”,关合诗题“宴”字。诗人此前,先是给人作幕僚,以后在朝廷作小官,继而在县里为吏,后来又作幕僚,颠沛流离,东西奔波,常与妻子分离。第三句的感叹,正是诗人坎坷经历的沉痛总结。第四句上承首句的“风”,意谓:“人生固然常多分离,池中的红荷,为什么也被风吹得零落缤纷呢?”不用直叙而用反问,可以加强感叹痛惜的语气;对红荷的痛惜,正是对人生难得团聚的痛惜。这一联“浮世”对“红蕖”,“本来”对“何事”,对仗比较自由,何焯说它是“变体”,纪昀也说“三四对法活似江西派不经意诗”(《李义山诗集辑评》),可以说是李商隐对律诗的一个发展。

上面四句是即景生情,融情入景,下面四句则是直接发抒感慨。第五句上承第三句的“聚散”,写对妻子的深切思念。“悠扬”形容“归梦”的悠长。“归梦”又和“灯”联系起来,意味深长。梦自然使人联想到夜,夜又使人联想到灯。读这句诗,使人仿佛看到一盏孤灯伴着诗人朦胧入梦的景象,幽微的灯光,好像在向人诉说诗人梦中与妻子相会的情景,比起直叙梦中思念来,意境更美,更富诗意。第六句上承第三句的“浮世”,是说因为失意无聊,只好以酒浇愁。句中用一“知”字,使酒带上人情,似乎也在为诗人的坎坷遭遇痛惜不平。两句中“惟”和“独”,都起着一种强调、渲染的作用,表现出诗人的冷落、孤寂之感。失意之悲,别离之痛,郁结在诗人胸中,终于宣泄出来:“难道直到白头都只是这样下去吗?归隐嵩山之南的苍松白雪之中,才是我的夙愿啊!”中岳嵩山,是古代著名的学道隐居之地。“松雪”喻高洁的品性和节操。诗人于无可奈何之中想到归隐山林,这只是仕途坎坷、壮怀未成的幽愤而已。

“情深”(钱良择评语),是此诗的特色。诗人将“比”“兴”这两种手法揉合在一起,用环境景物,烘托渲染自己的思想感情。风露塘竹之悲,触动加深了人之悲切;红荷的离披,也象征着人的别离;客中苦酒,像在悲叹一样;寒夜孤灯,仿佛也在凄惋幽思;即使是嵩山的松雪,好像也在召唤着诗人归去,总之,没有一物不解人意,不含着深情。因情见景,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融为一体,读之撼动人心。

第三篇:正月十五夜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

正月十五夜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7篇)

正月十五夜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译文

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

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

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注释

①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特指上元节的灯景。此句对后世影响甚大,如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有:“东风夜放花千树……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红楼梦》十八回:“只见庭燎绕空,香雪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

②星桥:星津桥,天津三桥之一,“洛水贯都,以像星汉”此处或以星津桥指代天津三桥。”东都洛阳,洛水从西面流经上阳宫南,流到皇城端门外,分为三道,上各架桥,南为星津桥,中为天津桥,北为黄道桥[2]。开元年间,改修天津桥,星津桥毁,二桥合而为一。[3]

③铁锁开:比喻京城开禁。唐朝都城都有宵禁,但在正月十五这天取消宵禁,连接洛水南岸的里坊区与洛北禁苑的天津桥、星津桥、黄道桥上的铁锁打开,任平民百姓通行。

④暗尘:暗中飞扬的尘土。

⑤逐人来:追随人流而来。

⑥游伎:歌女、舞女。一作“游骑(jì)”

⑦秾李:此处指观灯歌伎打扮得艳若桃李。《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

⑧落梅:曲调名。

⑨金吾:原指仪仗队或武器,此处指金吾卫,掌管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名,汉代置。《唐两京新记》云:”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光若昼日。”

⑩不禁夜:指取消宵禁。唐时,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严,对私自夜行者处以重罚。一年只有三天例外,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5]。

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器皿,即滴漏。

赏析:

正月十五日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上元节。该诗描绘的是神龙元年(705年)上元夜神都观灯的景象。诗的首联总写节日气氛:彻夜灯火辉煌,京城驰禁,整个城池成了欢乐的海洋。“火树银花”形容灯采华丽。史载: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在皇城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竖之如花树。这虽不是作者笔下的那个夜晚,但由此也可以推想其盛况如许。“合”字是四望如一的意思,是说洛阳城处处如此。唐代,孙逖《正月十五日夜应制》诗中说:“洛城三五夜,天子万年春。彩仗移双阙,琼筵会九宾。舞成苍颉字,灯作法王轮。不觉东方日,遥垂御藻新。”可与此诗相印证,可见隋唐时代洛阳皇城端门的元宵节观灯盛况。是说原本黑洞洞的城门与黑沉沉的城河在节日的夜晚也点缀着无数的明灯,远远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桥银河了。

中间两联是节日欢乐气氛的具体写照:万家空巷,一起涌上街头;人人雀跃,不分富贵贫贱。上联写达官贵人,走马观花,马蹄溅起飞扬的尘土;明月当空,照耀着簇簇攒动的人群。下联写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游伎们艳装行歌,唱着“落梅”一类通俗流行的歌曲。“裱李”,是说游行的歌伎们浓装艳抹有如桃李。“行歌”是说她们边走边舞,边舞边唱。“落梅”,即“梅花落”。是汉乐府《横吹曲》的典调之一。这里泛指一般通俗歌曲而言。由这些描写不难想象,洛阳城里的元宵之夜,成了不眠之夜,不知不觉已至深更半夜,但欢腾的人群仍然乐而忘返,希望这一年一度的良辰美景不要匆匆过去。这就逼出了结尾两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金吾”,又称“执金吾”,指京城里的禁卫军。据史记载唐代设左、右金吾卫,主管统率禁军。玉漏,指古时的计时器,用铜壶滴漏以记时。统观全诗词采华艳,绚丽多姿;而音调和谐,韵致流溢,有如一帧古代节日的风情画,让人百看不厌。

创作背景

据刘肃《大唐新语·文章》载:武则天时,正月十五夜京城大放花灯,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观灯者人山人海。文士数百人赋诗纪事,当时以苏味道、郭利贞、崔液三人所作为绝唱。然而,郭、崔二人所作,人们早已淡忘,唯有本篇传诵不绝。

苏味道武则天时居相位数年,居洛阳次北宣风坊。此诗大约作于武则天神龙元年正月(705年),描写的即是武则天时期神都元夜的景象。也有学者认为,此诗作于武则天长安元年(也即大足元年正月,701年)。

赏析

这首诗是描写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这天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

春天刚刚才透露一点消息,还不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可是明灯错落,在大路两旁、园林深处映射出灿烂的辉光,简直象明艳的花朵一样。从“火树银花”的形容,我们不难想象,这是多么奇丽的夜景!说“火树银花合”,因为四望如一的缘故。王维《终南山》“白云回望合”,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的“合”,用意相同,措语之妙,可能是从这里得到启发的。由于到处任人通行,所以城门也开了铁锁。崔液《上元夜》诗有句云:“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可与此相印证。城关外面是城河,这里的桥,即指城河上的桥。这桥平日是黑沈沈的,今天换上了节日的新装,点缀着无数的明灯。灯影照耀,城河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河,所以也就把桥说成“星桥”了。“火树”“银花”“星桥”都写灯光,诗人的鸟瞰,首先从这儿着笔,总摄全篇;同时,在“星桥铁锁开”这句话里说出游人之盛,这样,下面就很自然地过渡到节日风光的具体描绘。

人潮一阵阵地涌着,马蹄下飞扬的尘土也看不清;月光照到人们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哪儿都能看到明月当头。原来这灯火辉煌的佳节,正是风清月白的良宵。在灯影月光的映照下,花枝招展的歌妓们打扮得分外美丽,她们一面走,一面唱着《梅花落》的曲调。长安城里的元宵,真是观赏不尽的。所谓“欢娱苦日短”,不知不觉便到了深更时分,然而人们却仍然怀着无限留恋的心情,希望这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不要匆匆地过去。“金吾不禁”二句,用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心理描绘,来结束全篇,言尽而意不尽,读之使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这诗于镂金错采之中,显得韵致流溢,也在于此。

正月十五夜原文翻译及赏析2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古诗简介

《正月十五闻京有灯恨不得观》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运用想像的手法,极力渲染出了京城元宵夜的热烈气氛,后两句则对闲居无为表示羞愧,深致感慨,充分表现诗人不愿无所事事而献身国家的殷切心情。此篇写得平常,然其情可悯,其言可哀。

翻译/译文

明丽的月色同烂的灯光迷漫着整个京都,溢香的花车闪光的宝荤阻塞了街道大路。

可惜这国家中兴的盛况我闲居乡野难以目睹,心中只感到惭愧真害羞和乡人去迎紫姑。

注释

⑴灯:灯市。恨:遗憾。

⑵帝都:指京城。

⑶香车宝辇(niǎn):指达官贵人乘坐的马车。宝辇,指用金银和宝石镶饰的车。隘通衢(qú):谓拥挤于道路。隘,拥挤堵塞。

⑷乡人:指乡里普通人。赛紫姑:即举行迎紫姑的赛会。赛,旧俗以仪仗、鼓乐、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的仪式。紫姑,俗称“坑三姑娘”,厕神名,民间旧俗元夕之夜于厕边或猪栏边迎之,以问祸福。

赏析/鉴赏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听闻京城有灯市而不能前去观赏有感而作的。对于此诗的写作年代,自清代以来就有三种不同看法。程梦星认为作于唐文宗开成(836—840)年间,说“文宗开成中,建灯迎三宫太后”(《李义山诗集笺注》)。张采田认为作于唐武宗会昌(841—846)末永安闲居时。张氏认为“武宗朝回纥既破,泽、潞又平,而义山方丁忧蛰处,不克躬预庆典,故曰‘身闲不睹中兴盛’也。”(《玉溪生年谱会笺》)冯浩认为作于唐宣宗时。冯氏说:“……《旧书·纪》、《通鉴》:宣宗大中之政,有贞观之风,迄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三州七关,乃得收复。以云中兴,于斯为合……则‘身闲’者,必东川归后,病还郑州时也。‘乡人’,亦似郑州较亲切。”

文学赏析

题目中的“恨”字,诗中的“身闲”二字,合起来是“恨身闲”,那其实也是作者写此诗的主旨所在。诗很平常,然其情可悯,其言可哀。

“月色灯光满帝都”写京城灯景。元宵节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悬在天空,银色的月光洒向大地;五光十色,争奇斗妍的花灯挂满京城的大街小巷,远远地望去好像灯的长龙,置身其中又像是灯的海洋。“月色灯光”点题面中的“正月十五夜”,“帝都”扣题面中的“京师”。一个“满”字,则让京城的节日夜流光溢彩。

“香车宝辇隘通衢”,由灯写到人。元宵之夜,人们为了赏灯观景,尽情地享受这欢乐的时光,都倾室而出,老百姓们或一家一户,或三五成群,形成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流;很多达官显贵,驾着各种华美的车辆,一排排、一串串,挤满了条条大道,车辇所过之处,飘来阵阵浓郁的幽香。诗人据想像,极力渲染出了京城元宵夜的热烈气氛。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从前两句的想像中跌回到了现实状况。虽然元宵灯会异彩纷呈,热闹非凡,可是对别有感伤的诗人来说,那样的情形却愈发牵动他的万千思绪。李商隐作此诗时闲居家中。因此,后两句不仅说诗人看不到中兴景象,羞于和乡人去参加迎紫姑的赛会,更多的是流露出为自己的“身闲”不能报效国家而感遗憾之情。

正月十五夜原文翻译及赏析3

正月十五夜

唐代: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译文及注释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

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特指上元节的灯景。星桥:星津桥,天津三桥之一。铁锁开:比喻京城开禁。唐朝都城都有宵禁,但在正月十五这天取消宵禁,连接洛水南岸的里坊区与洛北禁苑的天津桥、星津桥、黄道桥上的铁锁打开,任平民百姓通行。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

暗尘:暗中飞扬的尘土。逐人来:追随人流而来。

游伎皆秾(nóng)李,行歌尽落梅。

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游伎:歌女、舞女。一作“游骑(jì)”。秾李:此处指观灯歌伎打扮得艳若桃李。落梅:曲调名。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金吾:原指仪仗队或武器,此处指金吾卫,掌管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名,汉代置。禁夜:指取消宵禁。唐时,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严,对私自夜行者处以重罚。一年只有三天例外,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器皿,即滴漏。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

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

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注释

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特指上元节的灯景。此句对后世影响甚大,如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有:“东风夜放花千树……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红楼梦》十八回:“只见庭燎绕空,香雪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

星桥:星津桥,天津三桥之一,“洛水贯都,以像星汉”此处或以星津桥指代天津三桥。”东都洛阳,洛水从西面流经上阳宫南,流到皇城端门外,分为三道,上各架桥,南为星津桥,中为天津桥,北为黄道桥。开元年间,改修天津桥,星津桥毁,二桥合而为一。

铁锁开:比喻京城开禁。唐朝都城都有宵禁,但在正月十五这天取消宵禁,连接洛水南岸的里坊区与洛北禁苑的天津桥、星津桥、黄道桥上的铁锁打开,任平民百姓通行。

暗尘:暗中飞扬的尘土。

逐人来:追随人流而来。

游伎:歌女、舞女。一作“游骑(jì)”

秾李:此处指观灯歌伎打扮得艳若桃李。《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

落梅:曲调名。

金吾:原指仪仗队或武器,此处指金吾卫,掌管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名,汉代置。《唐两京新记》云:”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光若昼日。”

不禁夜:指取消宵禁。唐时,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严,对私自夜行者处以重罚。一年只有三天例外,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器皿,即滴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705年(武则天神龙元年正月),描写的是武则天时期神都元夜的景象。也有学者认为,此诗作于武则天长安元年(也即大足元年正月,701年)。

赏析二

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后来也称元宵节。据《大唐新语》记载,武则天时,每年这天晚上,京城长安都要大放花灯,夜间照例不戒严,观赏花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车马喧哗,市井之民欢歌笑语,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文人数百人赋诗记其盛景,当时以苏味道、郭利贞、崔液三人所作为绝唱。该诗描绘的是神龙元年(705年)上元夜神都观灯的景象。

诗的首联总写节日气氛:彻夜灯火辉煌,京城驰禁,整个城池成了欢乐的海洋。“火树银花”形容灯采华丽。史载: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在皇城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竖之如花树。这虽不是作者笔下的那个夜晚,但由此也可以推想其盛况如许。“合”字是四望如一的意思,是说洛阳城处处如此。唐代,孙逖《正月十五日夜应制》诗中说:“洛城三五夜,天子万年春。彩仗移双阙,琼筵会九宾。舞成苍颉字,灯作法王轮。不觉东方日,遥垂御藻新。”可与此诗相印证,可见隋唐时代洛阳皇城端门的元宵节观灯盛况。是说原本黑洞洞的城门与黑沉沉的城河在节日的夜晚也点缀着无数的明灯,远远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桥银河了。

颔联写元夕车马游人之盛。由于车马交驰、游人杂沓,扬起了道路上的阵阵尘土。在平常的夜间,即使有尘土飞扬,人也是看不见的。但元夕之夜,由于月光灯影的照耀,却分明可见随着车马的飞驰而去,后面便扬起一阵飞尘,这就是所谓“暗尘随马去”。本不可见的“暗尘”因“正月十五夜”的月光灯影而见,这正是对元夕的传神描写。着一“去”字,写出了马的奔驰和尘土飞扬而去的态势。纪昀说此句得神处在一“暗”字,固极有见。其实,“去”字也同样精彩,从中仿佛可见车马飞驰时卷起的气流,下句专写人的活动,却不忘交代元夕的特点。由于是望月,所以满月的清光映照着东都城的每一个角落。游人熙熙攘攘,摩顶接踵,月亮的光辉始终与人相随。由此“明月”还可进一步想象灯月交辉的热闹场景。

颈联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专挑出一类人来写,这就是“游妓”。她们可能是王公贵戚之家的歌舞妓人,为了相互夸示而让她们出来表演助兴的,她们自己也可借此观赏元夕灯月交辉、人流如织的热闹景象。总之,既是观赏者,又是元夕的一道亮丽风景。两句一句写她们的美貌,一句写她们的技艺。单有火树银花的灯影和众多的游人车马,还不足以充分显示元夕京城的热闹繁华,必须再加上美貌如花的歌妓和彻夜笙歌,才是声色光华交相辉映,极喧阗热闹之能事。

这就逼出了结尾两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金吾”,又称“执金吾”,指京城里的禁卫军。据史记载唐代设左、右金吾卫,主管统率禁军。玉漏,指古时的计时器,用铜壶滴漏以记时。统观全诗词采华艳,绚丽多姿;而音调和谐,韵致流溢,有如一帧古代节日的风情画,让人百看不厌。

赏析

这首诗是描写洛阳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这天晚上,洛阳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

春天刚刚才透露一点消息,还不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可是明灯错落,在大路两旁、园林深处映射出灿烂的辉光,简直象明艳的花朵一样。从“火树银花”的形容,我们不难想象,这是多么奇丽的夜景!说“火树银花合”,因为四望如一的缘故。王维《终南山》“白云回望合”,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的“合”,用意相同,措语之妙,可能是从这里得到启发的。由于到处任人通行,所以城门也开了铁锁。崔液《上元夜》诗有句云:“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可与此相印证。城关外面是城河,这里的桥,即指城河上的桥。这桥平日是黑沈沈的,今天换上了节日的新装,点缀着无数的明灯。灯影照耀,城河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河,所以也就把桥说成“星桥”了。“火树”“银花”“星桥”都写灯光,诗人的鸟瞰,首先从这儿着笔,总摄全篇;同时,在“星桥铁锁开”这句话里说出游人之盛,这样,下面就很自然地过渡到节日风光的`具体描绘。

人潮一阵阵地涌着,马蹄下飞扬的尘土也看不清;月光照到人们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哪儿都能看到明月当头。原来这灯火辉煌的佳节,正是风清月白的良宵。在灯影月光的映照下,花枝招展的歌妓们打扮得分外美丽,她们一面走,一面唱着《梅花落》的曲调。洛阳城里的元宵,真是观赏不尽的。所谓“欢娱苦日短”,不知不觉便到了深更时分,然而人们却仍然怀着无限留恋的心情,希望这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不要匆匆地过去。“金吾不禁”二句,用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心理描绘,来结束全篇,言尽而意不尽,读之使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这诗于镂金错采之中,显得韵致流溢,也在于此。

正月十五夜原文翻译及赏析4

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翻译

明亮的月色和五彩的灯光洒满了京都,达官贵人乘坐的马车阻塞了街道。

我身虽悠闲却看不见中兴的胜景,羞愧自己只能在乡下随着乡人祭祀侧神紫姑。

注释

灯:灯市。

恨:遗憾。

帝都:指京城。

香车宝辇:指达官贵人乘坐的马车。宝辇,指用金银和宝石镶饰的车。

隘通衢:谓拥挤于道路。隘,拥挤堵塞。

乡人:指乡里普通人。

赛紫姑:即举行迎紫姑的赛会。赛,旧俗以仪仗、鼓乐、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的仪式。紫姑,俗称“坑三姑娘”,厕神名,民间旧俗元夕之夜于厕边或猪栏边迎之,以问祸福。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听闻京城有灯市而不能前去观赏有感而作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赏析

题目中的“恨”字,诗中的“身闲”二字,合起来是“恨身闲”,那其实也是作者写此诗的主旨所在。诗很平常,然其情可悯,其言可哀。

“月色灯光满帝都”概括了京城街景,写出元宵节的热闹。元宵节的夜晚,明月高悬,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五光十色,争奇斗妍的花灯挂满京城的大街小巷,远远地望去好像灯的长龙,置身其中好似是灯的海洋。“月色灯光”点题面中的“正月十五夜”,“帝都”扣题面中的“京师”。一个“满”字,则让京城的节日夜流光溢彩。

“香车宝辇隘通衢”,由灯写到人,说明人之多,之繁华。元宵之夜,人们为了赏灯观景,都倾室而出,老百姓们或一家一户,或三五成群,形成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流;达官显贵,则是驾着各种华美的车辆,一排排、一串串,挤满了条条大道,车辇所过之处,幽香久久不散。诗人未曾亲到现场却根据自己的想象,极力渲染出了京城元宵夜的热烈气氛。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从前两句的想像中跌回到了现实状况。虽然元宵灯会异彩纷呈,热闹非凡,可是对别有感伤的诗人来说,那样的情形却愈发牵动他的万千思绪。李商隐作此诗时闲居家中。因此,后两句不仅说诗人看不到中兴景象自己只能和乡人去参加迎紫姑的赛会,充分表现诗人不愿无所事事而献身国家的殷切心情。

正月十五夜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唐代]李商隐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明亮的月色和五彩的灯光洒满了京都,达官贵人乘坐的马车阻塞了街道。

我身虽悠闲却看不见中兴的胜景,羞愧自己只能在乡下随着乡人祭祀侧人紫姑。

注释

灯:灯市。恨:遗憾。

帝都:指京城。

香车宝辇(niǎn):指达官贵人乘坐的马车。宝辇,指用金银和宝石镶饰的车。

隘通衢(qú):谓拥挤于道路。隘,拥挤堵塞。

乡人:指乡里普通人。

赛紫姑:即举行迎紫姑的赛会。赛,旧俗以仪仗、鼓乐、杂戏迎人出庙、周游街巷的仪式。紫姑,俗称“坑三姑娘”,厕人名,民间旧俗元夕之夜于厕边或猪栏边迎之,以问祸福。

赏析:

题目中的“恨节字,诗中的“身闲节二字,合起来是“恨身闲节,那其实也是作者写此诗的主旨所在。诗很平常,然其情可悯,其言可哀。

“月色灯光满帝都节概括了京城街景,写出元宵节的热闹。元宵节的夜晚,明月高悬,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五光十色,争奇斗妍的花灯挂满京城的大街小巷,远远地望去好像灯的长龙,置身其中好似是灯的海洋。“月色灯光节点题面中的“正月十五夜节,“帝都节扣题面中的“京师节。一个“满节字,则让京城的节日夜流光溢彩。

“香车宝辇隘通衢节,由灯写到人,说明人之多,之繁华。元宵之夜,人们为了赏灯观景,都倾室而出,老百姓们或一家一户,或三五成群,形成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流;达官显贵,则是驾着各种华美的车辆,一排排、一串串,挤满了条条大道,车辇所过之处,幽香久久不散。诗人未曾亲到现场却根据自己的想象,极力渲染出了京城元宵夜的热烈气氛。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节,从前两句的想像中跌回到了现实状况。虽然元宵灯会异彩纷呈,热闹非凡,可是对别有感伤的诗人来说,那样的情形却愈发牵动他的万千思绪。李商隐作此诗时闲居家中。因此,后两句不仅说诗人看不到中兴景象自己只能和乡人去参加迎紫姑的赛会,充分表现诗人不愿无所事事而献身国家的殷切心情。

正月十五夜原文翻译及赏析6

正月十五夜灯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翻译

元宵佳节,千家万户走出家门,街上亮起无数花灯,好像整个京都都震动了。

无数宫女尽情的欢跳连袖舞,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

注释

千门:形容宫殿群建筑宏伟,众多,千门万户。

内人:宫中宫女。

著:同着,犹“有”。此句形容歌声高唱入云,又兼喻歌乐声悦耳动听,宛若仙乐下凡。

赏析

本诗描写 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闹上元夜的情景,使上元灯节成为了最有诗意,最为消魂的时刻。

唐宫内万灯齐明,舞衲联翩,歌声入云,有鸟瞰式全景、有特写武近景,场面壮观,气象恢宏。

千门开锁万灯明:“千门开锁”就是指很多门的锁都打开了,“千门”泛指很多门,门锁都打开了即人都出门了。

“万灯明”万灯,泛指很多灯,明则是亮起来了。正月中旬动帝京:“正月中旬”正月的中旬就是指正月十五。“动”震动。形容热闹。“帝京”是指京城、国都百内人连袖舞:“三百内人”应该是指很多的宫女。“三百”也是形容人数众多的,非实指。“连袖舞”是指一时天上著词声跳舞。“一时”是说当时,“天上著词声”是指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也是极言歌舞的热闹和盛大,以及街上人数的众多,声可直传天上。

正月十五夜原文翻译及赏析7

原文:

正月十五夜灯

[唐代]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着词声。

译文及注释:

本诗描”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闹上元夜的情景,使上元灯节成为了最有诗意,最为销魂的时刻。

唐宫内万灯齐明,舞衲联翩,歌声入云,有鸟瞰式全景、有特”武近景,场面壮观,气象恢宏。

千门开锁万灯明:“千门开锁”就是指很多门的锁都打开了,“千门”泛指很多门,门锁都打开了即人都出门了。

“万灯明”万灯,泛指很多灯,明则是亮起来了。正月中旬动帝京:“正月中旬”正月的中旬就是指正月十五。“动”震动。形容热闹。“帝京”是指京城、国都百内人连袖舞:“三百内人”应该是指很多的宫女。“三百”也是形容人数众多的,非实指。“连袖舞”是指一时天上着词声跳舞。“一时”是说当时,“天上着词声”是指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也是极言歌舞的热闹和盛大,以及街上人数的众多,声可直传天上。

赏析:

本诗描”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闹上元夜的情景,使上元灯节成为了最有诗意,最为销魂的时刻。

唐宫内万灯齐明,舞衲联翩,歌声入云,有鸟瞰式全景、有特”武近景,场面壮观,气象恢宏。

千门开锁万灯明:“千门开锁”就是指很多门的锁都打开了,“千门”泛指很多门,门锁都打开了即人都出门了。

“万灯明”万灯,泛指很多灯,明则是亮起来了。正月中旬动帝京:“正月中旬”正月的中旬就是指正月十五。“动”震动。形容热闹。“帝京”是指京城、国都百内人连袖舞:“三百内人”应该是指很多的宫女。“三百”也是形容人数众多的,非实指。“连袖舞”是指一时天上着词声跳舞。“一时”是说当时,“天上着词声”是指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也是极言歌舞的热闹和盛大,以及街上人数的众多,声可直传天上。

第四篇:正月十五夜灯原文翻译及赏析

正月十五夜灯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正月十五夜灯原文翻译及赏析1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古诗简介

《正月十五闻京有灯恨不得观》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运用想像的手法,极力渲染出了京城元宵夜的热烈气氛,后两句则对闲居无为表示羞愧,深致感慨,充分表现诗人不愿无所事事而献身国家的殷切心情。此篇写得平常,然其情可悯,其言可哀。

翻译/译文

明丽的月色同烂的灯光迷漫着整个京都,溢香的花车闪光的宝荤阻塞了街道大路。

可惜这国家中兴的盛况我闲居乡野难以目睹,心中只感到惭愧真害羞和乡人去迎紫姑。

注释

⑴灯:灯市。恨:遗憾。

⑵帝都:指京城。

⑶香车宝辇(niǎn):指达官贵人乘坐的马车。宝辇,指用金银和宝石镶饰的车。隘通衢(qú):谓拥挤于道路。隘,拥挤堵塞。

⑷乡人:指乡里普通人。赛紫姑:即举行迎紫姑的赛会。赛,旧俗以仪仗、鼓乐、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的仪式。紫姑,俗称“坑三姑娘”,厕神名,民间旧俗元夕之夜于厕边或猪栏边迎之,以问祸福。

赏析/鉴赏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听闻京城有灯市而不能前去观赏有感而作的。对于此诗的写作年代,自清代以来就有三种不同看法。程梦星认为作于唐文宗开成(836—840)年间,说“文宗开成中,建灯迎三宫太后”(《李义山诗集笺注》)。张采田认为作于唐武宗会昌(841—846)末永安闲居时。张氏认为“武宗朝回纥既破,泽、潞又平,而义山方丁忧蛰处,不克躬预庆典,故曰‘身闲不睹中兴盛’也。”(《玉溪生年谱会笺》)冯浩认为作于唐宣宗时。冯氏说:“……《旧书·纪》、《通鉴》:宣宗大中之政,有贞观之风,迄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三州七关,乃得收复。以云中兴,于斯为合……则‘身闲’者,必东川归后,病还郑州时也。‘乡人’,亦似郑州较亲切。”

文学赏析

题目中的“恨”字,诗中的“身闲”二字,合起来是“恨身闲”,那其实也是作者写此诗的主旨所在。诗很平常,然其情可悯,其言可哀。

“月色灯光满帝都”写京城灯景。元宵节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悬在天空,银色的月光洒向大地;五光十色,争奇斗妍的花灯挂满京城的大街小巷,远远地望去好像灯的长龙,置身其中又像是灯的海洋。“月色灯光”点题面中的“正月十五夜”,“帝都”扣题面中的“京师”。一个“满”字,则让京城的节日夜流光溢彩。

“香车宝辇隘通衢”,由灯写到人。元宵之夜,人们为了赏灯观景,尽情地享受这欢乐的时光,都倾室而出,老百姓们或一家一户,或三五成群,形成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流;很多达官显贵,驾着各种华美的车辆,一排排、一串串,挤满了条条大道,车辇所过之处,飘来阵阵浓郁的幽香。诗人据想像,极力渲染出了京城元宵夜的热烈气氛。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从前两句的想像中跌回到了现实状况。虽然元宵灯会异彩纷呈,热闹非凡,可是对别有感伤的诗人来说,那样的情形却愈发牵动他的万千思绪。李商隐作此诗时闲居家中。因此,后两句不仅说诗人看不到中兴景象,羞于和乡人去参加迎紫姑的赛会,更多的是流露出为自己的“身闲”不能报效国家而感遗憾之情。

正月十五夜灯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翻译

千门,形容宫毁群建筑宏伟,众多,千门万户。如杜甫《哀江头》:“江头宫殿锁于门”。

内人,宫中歌午艺妓,入宜春院,称“内人”。

著,同着,犹“有”。此句形容歌声高唱入云,又兼喻歌乐声悦耳动听,宛若仙乐下凡。

赏析

本诗描写 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闹上元夜的情景,使上元灯节成为了最有诗意,最为消魂的时刻。

唐宫内万灯齐明,舞衲联翩,歌声入云,有鸟瞰式全景、有特写武近景,场面壮观,气象恢宏。

千门开锁万灯明:“千门开锁”就是指很多门的锁都打开了,“千门”泛指很多门,门锁都打开了即人都出门了。

“万灯明”万灯,泛指很多灯,明则是亮起来了。正月中旬动帝京:“正月中旬”正月的中旬就是指正月十五。“动”震动。形容热闹。“帝京”是指京城、国都百内人连袖舞:“三百内人”应该是指很多的宫女。“三百”也是形容人数众多的,非实指。“连袖舞”是指一时天上著词声跳舞。“一时”是说当时,“天上著词声”是指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也是极言歌舞的热闹和盛大,以及街上人数的众多,声可直传天上。

正月十五夜灯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唐代]李商隐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明亮的月色和五彩的灯光洒满了京都,达官贵人乘坐的马车阻塞了街道。

我身虽悠闲却看不见中兴的胜景,羞愧自己只能在乡下随着乡人祭祀侧人紫姑。

注释

灯:灯市。恨:遗憾。

帝都:指京城。

香车宝辇(niǎn):指达官贵人乘坐的马车。宝辇,指用金银和宝石镶饰的`车。

隘通衢(qú):谓拥挤于道路。隘,拥挤堵塞。

乡人:指乡里普通人。

赛紫姑:即举行迎紫姑的赛会。赛,旧俗以仪仗、鼓乐、杂戏迎人出庙、周游街巷的仪式。紫姑,俗称“坑三姑娘”,厕人名,民间旧俗元夕之夜于厕边或猪栏边迎之,以问祸福。

赏析:

题目中的“恨节字,诗中的“身闲节二字,合起来是“恨身闲节,那其实也是作者写此诗的主旨所在。诗很平常,然其情可悯,其言可哀。

“月色灯光满帝都节概括了京城街景,写出元宵节的热闹。元宵节的夜晚,明月高悬,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五光十色,争奇斗妍的花灯挂满京城的大街小巷,远远地望去好像灯的长龙,置身其中好似是灯的海洋。“月色灯光节点题面中的“正月十五夜节,“帝都节扣题面中的“京师节。一个“满节字,则让京城的节日夜流光溢彩。

“香车宝辇隘通衢节,由灯写到人,说明人之多,之繁华。元宵之夜,人们为了赏灯观景,都倾室而出,老百姓们或一家一户,或三五成群,形成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流;达官显贵,则是驾着各种华美的车辆,一排排、一串串,挤满了条条大道,车辇所过之处,幽香久久不散。诗人未曾亲到现场却根据自己的想象,极力渲染出了京城元宵夜的热烈气氛。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节,从前两句的想像中跌回到了现实状况。虽然元宵灯会异彩纷呈,热闹非凡,可是对别有感伤的诗人来说,那样的情形却愈发牵动他的万千思绪。李商隐作此诗时闲居家中。因此,后两句不仅说诗人看不到中兴景象自己只能和乡人去参加迎紫姑的赛会,充分表现诗人不愿无所事事而献身国家的殷切心情。

正月十五夜灯原文翻译及赏析4

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翻译

明亮的月色和五彩的灯光洒满了京都,达官贵人乘坐的马车阻塞了街道。

我身虽悠闲却看不见中兴的胜景,羞愧自己只能在乡下随着乡人祭祀侧神紫姑。

注释

灯:灯市。

恨:遗憾。

帝都:指京城。

香车宝辇:指达官贵人乘坐的马车。宝辇,指用金银和宝石镶饰的车。

隘通衢:谓拥挤于道路。隘,拥挤堵塞。

乡人:指乡里普通人。

赛紫姑:即举行迎紫姑的赛会。赛,旧俗以仪仗、鼓乐、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的仪式。紫姑,俗称“坑三姑娘”,厕神名,民间旧俗元夕之夜于厕边或猪栏边迎之,以问祸福。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听闻京城有灯市而不能前去观赏有感而作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赏析

题目中的“恨”字,诗中的“身闲”二字,合起来是“恨身闲”,那其实也是作者写此诗的主旨所在。诗很平常,然其情可悯,其言可哀。

“月色灯光满帝都”概括了京城街景,写出元宵节的热闹。元宵节的夜晚,明月高悬,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五光十色,争奇斗妍的花灯挂满京城的大街小巷,远远地望去好像灯的长龙,置身其中好似是灯的海洋。“月色灯光”点题面中的“正月十五夜”,“帝都”扣题面中的“京师”。一个“满”字,则让京城的节日夜流光溢彩。

“香车宝辇隘通衢”,由灯写到人,说明人之多,之繁华。元宵之夜,人们为了赏灯观景,都倾室而出,老百姓们或一家一户,或三五成群,形成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流;达官显贵,则是驾着各种华美的车辆,一排排、一串串,挤满了条条大道,车辇所过之处,幽香久久不散。诗人未曾亲到现场却根据自己的想象,极力渲染出了京城元宵夜的热烈气氛。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从前两句的想像中跌回到了现实状况。虽然元宵灯会异彩纷呈,热闹非凡,可是对别有感伤的诗人来说,那样的情形却愈发牵动他的万千思绪。李商隐作此诗时闲居家中。因此,后两句不仅说诗人看不到中兴景象自己只能和乡人去参加迎紫姑的赛会,充分表现诗人不愿无所事事而献身国家的殷切心情。

正月十五夜灯原文翻译及赏析5

正月十五夜灯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翻译

元宵佳节,千家万户走出家门,街上亮起无数花灯,好像整个京都都震动了。

无数宫女尽情的欢跳连袖舞,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

注释

千门:形容宫殿群建筑宏伟,众多,千门万户。

内人:宫中宫女。

著:同着,犹“有”。此句形容歌声高唱入云,又兼喻歌乐声悦耳动听,宛若仙乐下凡。

赏析

本诗描写 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闹上元夜的情景,使上元灯节成为了最有诗意,最为消魂的时刻。

唐宫内万灯齐明,舞衲联翩,歌声入云,有鸟瞰式全景、有特写武近景,场面壮观,气象恢宏。

千门开锁万灯明:“千门开锁”就是指很多门的锁都打开了,“千门”泛指很多门,门锁都打开了即人都出门了。

“万灯明”万灯,泛指很多灯,明则是亮起来了。正月中旬动帝京:“正月中旬”正月的中旬就是指正月十五。“动”震动。形容热闹。“帝京”是指京城、国都百内人连袖舞:“三百内人”应该是指很多的宫女。“三百”也是形容人数众多的,非实指。“连袖舞”是指一时天上著词声跳舞。“一时”是说当时,“天上著词声”是指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也是极言歌舞的热闹和盛大,以及街上人数的众多,声可直传天上。

第五篇:正月十五夜原文翻译赏析

正月十五夜原文翻译赏析(7篇)

正月十五夜原文翻译赏析1

原文:

正月十五夜灯

[唐代]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着词声。

译文及注释:

本诗描”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闹上元夜的情景,使上元灯节成为了最有诗意,最为销魂的时刻。

唐宫内万灯齐明,舞衲联翩,歌声入云,有鸟瞰式全景、有特”武近景,场面壮观,气象恢宏。

千门开锁万灯明:“千门开锁”就是指很多门的锁都打开了,“千门”泛指很多门,门锁都打开了即人都出门了。

“万灯明”万灯,泛指很多灯,明则是亮起来了。正月中旬动帝京:“正月中旬”正月的中旬就是指正月十五。“动”震动。形容热闹。“帝京”是指京城、国都百内人连袖舞:“三百内人”应该是指很多的宫女。“三百”也是形容人数众多的,非实指。“连袖舞”是指一时天上着词声跳舞。“一时”是说当时,“天上着词声”是指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也是极言歌舞的热闹和盛大,以及街上人数的众多,声可直传天上。

赏析:

本诗描”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闹上元夜的情景,使上元灯节成为了最有诗意,最为销魂的时刻。

唐宫内万灯齐明,舞衲联翩,歌声入云,有鸟瞰式全景、有特”武近景,场面壮观,气象恢宏。

千门开锁万灯明:“千门开锁”就是指很多门的锁都打开了,“千门”泛指很多门,门锁都打开了即人都出门了。

“万灯明”万灯,泛指很多灯,明则是亮起来了。正月中旬动帝京:“正月中旬”正月的中旬就是指正月十五。“动”震动。形容热闹。“帝京”是指京城、国都百内人连袖舞:“三百内人”应该是指很多的宫女。“三百”也是形容人数众多的,非实指。“连袖舞”是指一时天上着词声跳舞。“一时”是说当时,“天上着词声”是指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也是极言歌舞的热闹和盛大,以及街上人数的众多,声可直传天上。

正月十五夜原文翻译赏析2

原文:

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唐代]李商隐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明亮的月色和五彩的灯光洒满了京都,达官贵人乘坐的马车阻塞了街道。

我身虽悠闲却看不见中兴的胜景,羞愧自己只能在乡下随着乡人祭祀侧人紫姑。

注释

灯:灯市。恨:遗憾。

帝都:指京城。

香车宝辇(niǎn):指达官贵人乘坐的马车。宝辇,指用金银和宝石镶饰的车。

隘通衢(qú):谓拥挤于道路。隘,拥挤堵塞。

乡人:指乡里普通人。

赛紫姑:即举行迎紫姑的赛会。赛,旧俗以仪仗、鼓乐、杂戏迎人出庙、周游街巷的仪式。紫姑,俗称“坑三姑娘”,厕人名,民间旧俗元夕之夜于厕边或猪栏边迎之,以问祸福。

赏析:

题目中的“恨节字,诗中的“身闲节二字,合起来是“恨身闲节,那其实也是作者写此诗的主旨所在。诗很平常,然其情可悯,其言可哀。

“月色灯光满帝都节概括了京城街景,写出元宵节的热闹。元宵节的夜晚,明月高悬,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五光十色,争奇斗妍的花灯挂满京城的大街小巷,远远地望去好像灯的长龙,置身其中好似是灯的海洋。“月色灯光节点题面中的“正月十五夜节,“帝都节扣题面中的“京师节。一个“满节字,则让京城的节日夜流光溢彩。

“香车宝辇隘通衢节,由灯写到人,说明人之多,之繁华。元宵之夜,人们为了赏灯观景,都倾室而出,老百姓们或一家一户,或三五成群,形成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流;达官显贵,则是驾着各种华美的车辆,一排排、一串串,挤满了条条大道,车辇所过之处,幽香久久不散。诗人未曾亲到现场却根据自己的想象,极力渲染出了京城元宵夜的热烈气氛。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节,从前两句的想像中跌回到了现实状况。虽然元宵灯会异彩纷呈,热闹非凡,可是对别有感伤的诗人来说,那样的情形却愈发牵动他的万千思绪。李商隐作此诗时闲居家中。因此,后两句不仅说诗人看不到中兴景象自己只能和乡人去参加迎紫姑的赛会,充分表现诗人不愿无所事事而献身国家的殷切心情。

正月十五夜原文翻译赏析3

正月十五夜灯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翻译

元宵佳节,千家万户走出家门,街上亮起无数花灯,好像整个京都都震动了。

无数宫女尽情的欢跳连袖舞,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

注释

千门:形容宫殿群建筑宏伟,众多,千门万户。

内人:宫中宫女。

著:同着,犹“有”。此句形容歌声高唱入云,又兼喻歌乐声悦耳动听,宛若仙乐下凡。

赏析

本诗描写 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闹上元夜的情景,使上元灯节成为了最有诗意,最为消魂的时刻。

唐宫内万灯齐明,舞衲联翩,歌声入云,有鸟瞰式全景、有特写武近景,场面壮观,气象恢宏。

千门开锁万灯明:“千门开锁”就是指很多门的锁都打开了,“千门”泛指很多门,门锁都打开了即人都出门了。

“万灯明”万灯,泛指很多灯,明则是亮起来了。正月中旬动帝京:“正月中旬”正月的中旬就是指正月十五。“动”震动。形容热闹。“帝京”是指京城、国都百内人连袖舞:“三百内人”应该是指很多的宫女。“三百”也是形容人数众多的,非实指。“连袖舞”是指一时天上著词声跳舞。“一时”是说当时,“天上著词声”是指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也是极言歌舞的热闹和盛大,以及街上人数的众多,声可直传天上。

正月十五夜原文翻译赏析4

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翻译

明亮的月色和五彩的灯光洒满了京都,达官贵人乘坐的马车阻塞了街道。

我身虽悠闲却看不见中兴的胜景,羞愧自己只能在乡下随着乡人祭祀侧神紫姑。

注释

灯:灯市。

恨:遗憾。

帝都:指京城。

香车宝辇:指达官贵人乘坐的马车。宝辇,指用金银和宝石镶饰的车。

隘通衢:谓拥挤于道路。隘,拥挤堵塞。

乡人:指乡里普通人。

赛紫姑:即举行迎紫姑的赛会。赛,旧俗以仪仗、鼓乐、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的仪式。紫姑,俗称“坑三姑娘”,厕神名,民间旧俗元夕之夜于厕边或猪栏边迎之,以问祸福。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听闻京城有灯市而不能前去观赏有感而作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赏析

题目中的“恨”字,诗中的“身闲”二字,合起来是“恨身闲”,那其实也是作者写此诗的主旨所在。诗很平常,然其情可悯,其言可哀。

“月色灯光满帝都”概括了京城街景,写出元宵节的热闹。元宵节的夜晚,明月高悬,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五光十色,争奇斗妍的花灯挂满京城的大街小巷,远远地望去好像灯的长龙,置身其中好似是灯的海洋。“月色灯光”点题面中的“正月十五夜”,“帝都”扣题面中的“京师”。一个“满”字,则让京城的节日夜流光溢彩。

“香车宝辇隘通衢”,由灯写到人,说明人之多,之繁华。元宵之夜,人们为了赏灯观景,都倾室而出,老百姓们或一家一户,或三五成群,形成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流;达官显贵,则是驾着各种华美的车辆,一排排、一串串,挤满了条条大道,车辇所过之处,幽香久久不散。诗人未曾亲到现场却根据自己的想象,极力渲染出了京城元宵夜的热烈气氛。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从前两句的想像中跌回到了现实状况。虽然元宵灯会异彩纷呈,热闹非凡,可是对别有感伤的诗人来说,那样的情形却愈发牵动他的万千思绪。李商隐作此诗时闲居家中。因此,后两句不仅说诗人看不到中兴景象自己只能和乡人去参加迎紫姑的赛会,充分表现诗人不愿无所事事而献身国家的殷切心情。

正月十五夜原文翻译赏析5

正月十五夜

作者:苏味道

朝代:唐朝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译文

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注释

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特指上元节的灯景。此句对后世影响甚大,如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有:“东风夜放花千树……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红楼梦》十八回:“只见庭燎绕空,香雪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近人柳亚子《浣溪沙·五O年国庆观剧》词:“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姊妹舞蹁跹。”铁锁开:唐朝都城有宵禁,此夜消禁,铁锁开启,任人通行。秾李:《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指年轻人像盛开娇艳的桃花李花一样华美富丽。游伎:指街上游舞的艺伎。落梅:乐曲《梅花落》。金吾:掌管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名,汉代置。《西京杂记》:“西都京城街衢,有执金吾晓夜传呼,以禁止夜行,惟正月十五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谓之夜放。”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器皿,即滴漏。

赏析:

这首诗是描写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这天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

春天刚刚才透露一点消息,还不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可是明灯错落,在大路两旁、园林深处映射出灿烂的辉光,简直象明艳的花朵一样。从“火树银花”的形容,我们不难想象,这是多么奇丽的夜景!说“火树银花合”,因为四望如一的缘故。王维《终南山》“白云回望合”,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的“合”,用意相同,措语之妙,可能是从这里得到启发的。由于到处任人通行,所以城门也开了铁锁。崔液《上元夜》诗有句云:“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可与此相印证。城关外面是城河,这里的桥,即指城河上的桥。这桥平日是黑沈沈的,今天换上了节日的新装,点缀着无数的明灯。灯影照耀,城河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河,所以也就把桥说成“星桥”了。“火树”“银花”“星桥”都写灯光,诗人的鸟瞰,首先从这儿着笔,总摄全篇;同时,在“星桥铁锁开”这句话里说出游人之盛,这样,下面就很自然地过渡到节日风光的具体描绘。

人潮一阵阵地涌着,马蹄下飞扬的尘土也看不清;月光照到人们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哪儿都能看到明月当头。原来这灯火辉煌的佳节,正是风清月白的良宵。在灯影月光的映照下,花枝招展的歌妓们打扮得分外美丽,她们一面走,一面唱着《梅花落》的曲调。长安城里的元宵,真是观赏不尽的。所谓“欢娱苦日短”,不知不觉便到了深更时分,然而人们却仍然怀着无限留恋的心情,希望这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不要匆匆地过去。“金吾不禁”二句,用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心理描绘,来结束全篇,言尽而意不尽,读之使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这诗于镂金错采之中,显得韵致流溢,也在于此。

正月十五夜原文翻译赏析6

正月十五夜

唐代: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译文及注释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

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特指上元节的灯景。星桥:星津桥,天津三桥之一。铁锁开:比喻京城开禁。唐朝都城都有宵禁,但在正月十五这天取消宵禁,连接洛水南岸的里坊区与洛北禁苑的天津桥、星津桥、黄道桥上的铁锁打开,任平民百姓通行。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

暗尘:暗中飞扬的尘土。逐人来:追随人流而来。

游伎皆秾(nóng)李,行歌尽落梅。

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游伎:歌女、舞女。一作“游骑(jì)”。秾李:此处指观灯歌伎打扮得艳若桃李。落梅:曲调名。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金吾:原指仪仗队或武器,此处指金吾卫,掌管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名,汉代置。禁夜:指取消宵禁。唐时,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严,对私自夜行者处以重罚。一年只有三天例外,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器皿,即滴漏。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

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

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注释

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特指上元节的灯景。此句对后世影响甚大,如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有:“东风夜放花千树……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红楼梦》十八回:“只见庭燎绕空,香雪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

星桥:星津桥,天津三桥之一,“洛水贯都,以像星汉”此处或以星津桥指代天津三桥。”东都洛阳,洛水从西面流经上阳宫南,流到皇城端门外,分为三道,上各架桥,南为星津桥,中为天津桥,北为黄道桥。开元年间,改修天津桥,星津桥毁,二桥合而为一。

铁锁开:比喻京城开禁。唐朝都城都有宵禁,但在正月十五这天取消宵禁,连接洛水南岸的里坊区与洛北禁苑的天津桥、星津桥、黄道桥上的铁锁打开,任平民百姓通行。

暗尘:暗中飞扬的尘土。

逐人来:追随人流而来。

游伎:歌女、舞女。一作“游骑(jì)”

秾李:此处指观灯歌伎打扮得艳若桃李。《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

落梅:曲调名。

金吾:原指仪仗队或武器,此处指金吾卫,掌管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名,汉代置。《唐两京新记》云:”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光若昼日。”

不禁夜:指取消宵禁。唐时,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严,对私自夜行者处以重罚。一年只有三天例外,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器皿,即滴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705年(武则天神龙元年正月),描写的是武则天时期神都元夜的景象。也有学者认为,此诗作于武则天长安元年(也即大足元年正月,701年)。

赏析二

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后来也称元宵节。据《大唐新语》记载,武则天时,每年这天晚上,京城长安都要大放花灯,夜间照例不戒严,观赏花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车马喧哗,市井之民欢歌笑语,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文人数百人赋诗记其盛景,当时以苏味道、郭利贞、崔液三人所作为绝唱。该诗描绘的是神龙元年(705年)上元夜神都观灯的景象。

诗的首联总写节日气氛:彻夜灯火辉煌,京城驰禁,整个城池成了欢乐的海洋。“火树银花”形容灯采华丽。史载: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在皇城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竖之如花树。这虽不是作者笔下的那个夜晚,但由此也可以推想其盛况如许。“合”字是四望如一的意思,是说洛阳城处处如此。唐代,孙逖《正月十五日夜应制》诗中说:“洛城三五夜,天子万年春。彩仗移双阙,琼筵会九宾。舞成苍颉字,灯作法王轮。不觉东方日,遥垂御藻新。”可与此诗相印证,可见隋唐时代洛阳皇城端门的元宵节观灯盛况。是说原本黑洞洞的城门与黑沉沉的城河在节日的夜晚也点缀着无数的明灯,远远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桥银河了。

颔联写元夕车马游人之盛。由于车马交驰、游人杂沓,扬起了道路上的阵阵尘土。在平常的夜间,即使有尘土飞扬,人也是看不见的。但元夕之夜,由于月光灯影的照耀,却分明可见随着车马的飞驰而去,后面便扬起一阵飞尘,这就是所谓“暗尘随马去”。本不可见的“暗尘”因“正月十五夜”的月光灯影而见,这正是对元夕的传神描写。着一“去”字,写出了马的奔驰和尘土飞扬而去的态势。纪昀说此句得神处在一“暗”字,固极有见。其实,“去”字也同样精彩,从中仿佛可见车马飞驰时卷起的气流,下句专写人的活动,却不忘交代元夕的特点。由于是望月,所以满月的清光映照着东都城的每一个角落。游人熙熙攘攘,摩顶接踵,月亮的光辉始终与人相随。由此“明月”还可进一步想象灯月交辉的热闹场景。

颈联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专挑出一类人来写,这就是“游妓”。她们可能是王公贵戚之家的歌舞妓人,为了相互夸示而让她们出来表演助兴的,她们自己也可借此观赏元夕灯月交辉、人流如织的热闹景象。总之,既是观赏者,又是元夕的一道亮丽风景。两句一句写她们的美貌,一句写她们的技艺。单有火树银花的灯影和众多的游人车马,还不足以充分显示元夕京城的热闹繁华,必须再加上美貌如花的歌妓和彻夜笙歌,才是声色光华交相辉映,极喧阗热闹之能事。

这就逼出了结尾两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金吾”,又称“执金吾”,指京城里的禁卫军。据史记载唐代设左、右金吾卫,主管统率禁军。玉漏,指古时的计时器,用铜壶滴漏以记时。统观全诗词采华艳,绚丽多姿;而音调和谐,韵致流溢,有如一帧古代节日的风情画,让人百看不厌。

赏析

这首诗是描写洛阳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这天晚上,洛阳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

春天刚刚才透露一点消息,还不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可是明灯错落,在大路两旁、园林深处映射出灿烂的辉光,简直象明艳的花朵一样。从“火树银花”的形容,我们不难想象,这是多么奇丽的夜景!说“火树银花合”,因为四望如一的缘故。王维《终南山》“白云回望合”,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的“合”,用意相同,措语之妙,可能是从这里得到启发的。由于到处任人通行,所以城门也开了铁锁。崔液《上元夜》诗有句云:“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可与此相印证。城关外面是城河,这里的桥,即指城河上的桥。这桥平日是黑沈沈的,今天换上了节日的新装,点缀着无数的明灯。灯影照耀,城河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河,所以也就把桥说成“星桥”了。“火树”“银花”“星桥”都写灯光,诗人的鸟瞰,首先从这儿着笔,总摄全篇;同时,在“星桥铁锁开”这句话里说出游人之盛,这样,下面就很自然地过渡到节日风光的具体描绘。

人潮一阵阵地涌着,马蹄下飞扬的尘土也看不清;月光照到人们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哪儿都能看到明月当头。原来这灯火辉煌的佳节,正是风清月白的良宵。在灯影月光的映照下,花枝招展的歌妓们打扮得分外美丽,她们一面走,一面唱着《梅花落》的曲调。洛阳城里的元宵,真是观赏不尽的。所谓“欢娱苦日短”,不知不觉便到了深更时分,然而人们却仍然怀着无限留恋的心情,希望这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不要匆匆地过去。“金吾不禁”二句,用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心理描绘,来结束全篇,言尽而意不尽,读之使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这诗于镂金错采之中,显得韵致流溢,也在于此。

正月十五夜原文翻译赏析7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古诗简介

《正月十五闻京有灯恨不得观》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运用想像的手法,极力渲染出了京城元宵夜的热烈气氛,后两句则对闲居无为表示羞愧,深致感慨,充分表现诗人不愿无所事事而献身国家的殷切心情。此篇写得平常,然其情可悯,其言可哀。

翻译/译文

明丽的月色同烂的灯光迷漫着整个京都,溢香的花车闪光的宝荤阻塞了街道大路。

可惜这国家中兴的盛况我闲居乡野难以目睹,心中只感到惭愧真害羞和乡人去迎紫姑。

注释

⑴灯:灯市。恨:遗憾。

⑵帝都:指京城。

⑶香车宝辇(niǎn):指达官贵人乘坐的马车。宝辇,指用金银和宝石镶饰的车。隘通衢(qú):谓拥挤于道路。隘,拥挤堵塞。

⑷乡人:指乡里普通人。赛紫姑:即举行迎紫姑的赛会。赛,旧俗以仪仗、鼓乐、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的仪式。紫姑,俗称“坑三姑娘”,厕神名,民间旧俗元夕之夜于厕边或猪栏边迎之,以问祸福。

赏析/鉴赏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听闻京城有灯市而不能前去观赏有感而作的。对于此诗的写作年代,自清代以来就有三种不同看法。程梦星认为作于唐文宗开成(836—840)年间,说“文宗开成中,建灯迎三宫太后”(《李义山诗集笺注》)。张采田认为作于唐武宗会昌(841—846)末永安闲居时。张氏认为“武宗朝回纥既破,泽、潞又平,而义山方丁忧蛰处,不克躬预庆典,故曰‘身闲不睹中兴盛’也。”(《玉溪生年谱会笺》)冯浩认为作于唐宣宗时。冯氏说:“……《旧书·纪》、《通鉴》:宣宗大中之政,有贞观之风,迄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三州七关,乃得收复。以云中兴,于斯为合……则‘身闲’者,必东川归后,病还郑州时也。‘乡人’,亦似郑州较亲切。”

文学赏析

题目中的“恨”字,诗中的“身闲”二字,合起来是“恨身闲”,那其实也是作者写此诗的主旨所在。诗很平常,然其情可悯,其言可哀。

“月色灯光满帝都”写京城灯景。元宵节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悬在天空,银色的月光洒向大地;五光十色,争奇斗妍的花灯挂满京城的大街小巷,远远地望去好像灯的长龙,置身其中又像是灯的海洋。“月色灯光”点题面中的“正月十五夜”,“帝都”扣题面中的“京师”。一个“满”字,则让京城的节日夜流光溢彩。

“香车宝辇隘通衢”,由灯写到人。元宵之夜,人们为了赏灯观景,尽情地享受这欢乐的时光,都倾室而出,老百姓们或一家一户,或三五成群,形成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流;很多达官显贵,驾着各种华美的车辆,一排排、一串串,挤满了条条大道,车辇所过之处,飘来阵阵浓郁的幽香。诗人据想像,极力渲染出了京城元宵夜的热烈气氛。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从前两句的想像中跌回到了现实状况。虽然元宵灯会异彩纷呈,热闹非凡,可是对别有感伤的诗人来说,那样的情形却愈发牵动他的万千思绪。李商隐作此诗时闲居家中。因此,后两句不仅说诗人看不到中兴景象,羞于和乡人去参加迎紫姑的赛会,更多的是流露出为自己的“身闲”不能报效国家而感遗憾之情。

下载正月崇让宅原文翻译及赏析[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正月崇让宅原文翻译及赏析[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瑶池原文翻译及赏析

    《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古诗全文如下: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前言】《瑶池》是唐......

    《泊秦淮》原文翻译及赏析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huái)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作品注释: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

    长恨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长恨歌是白居易吐槽唐玄宗的长篇诗歌,简直是经典之作。下面小编带来的是长恨歌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长恨歌唐代: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从军行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龄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七夕·别浦今朝暗》作者为唐朝诗人李贺。其古诗全文如下: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前言】《七夕》是......

    终南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终南山·太乙近天都》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古诗全文如下: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

    望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江南·三月暮》作者为宋朝诗吴文英。其古诗全文如下:三月暮,花落更情浓。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堤畔画船空。恹恹醉,尽日小帘栊。宿燕夜归银烛外,流莺声在绿阴中。......

    如梦令原文翻译及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作者为宋朝诗人、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前言】《如梦令·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