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木兰诗作文300字
【精选】木兰诗作文300字四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木兰诗作文300字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木兰诗作文300字 篇1我成功打退了匈奴,心里既高兴又害怕。高兴的是终于可以回到温暖的家了,老百姓也不再受战乱之苦了;害怕的是--按照传统,我是要被皇帝召见的,如果被他老人家发现我是女儿身,岂不是犯了欺君之罪?我自己受到惩罚不说,家中的亲人也会受到株连......我有点不敢想下去了。
一路上,我虽然骑着披挂红花的骏马,样子威风凛凛,被夹道欢迎的人群纷纷竖起拇指赞叹,可谁又知道我心里忐忑不安的滋味呢?被皇帝召见本是天大的好事,可对于我来说却如坐针毡:即使女儿身不被发现,只怕皇上也会命我做官---出征这几年我对父母姐弟甚是思念,有时茶饭不思,暗夜垂泪,时刻盼着回家......不知不觉到了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我参拜了皇帝。果然不出所料,皇帝封我为尚书,还赏赐了我许多兵马,听着身后的赞叹唏嘘声,我有些犹豫有些恍惚,这时年老父母的白发在我眼前飘动,还有尚未成年的弟弟......最后,我言辞恳切地请求皇帝让我还家。
望着路旁越来越熟悉的景象,我的心怦怦直跳:“爹,娘,您们的女儿回来了!”我一定好好孝顺您们,把离开这些年的陪伴都补回来!
木兰诗作文300字 篇2兰万里迢迢,不怕万里征程的遥远,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跃过一座座山,跨过一座座关。他们就在野外过夜,连个帐篷都没有,打更的声音夹杂在北方的寒气中,寒冷的`月光照射在铠甲上。终于,她来到了战场上,与敌人战斗起来她虽然是个姑娘,却智勇双全、勇气可加。
在短短几年中,就立下战功无数,从普普通通的士兵变成了英勇神威的将军。战场上炮火连天,马的嘶鸣声、战士们的呼喊声、如雷鸣般的马蹄声以及刀、剑撞击的声响彻整个大地,黄沙满天,血流成河,战场上敌人的尸体横七竖八地摆了一地,许多战士们都受了伤。已提升为将军的花木兰率领大兵冲向前去经过十几年的战争,胡兵终于战败服输。许多将军战死了,木兰和幸存者凯旋归来。
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多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木兰诗作文300字 篇3一切像往常一样,出去觅食的鸟儿,满载着喜悦回了家;被摧毁的平地上,又盖起了新房;被云朵遮住了的太阳,又露出了光芒。可是唯一不同的是,一向勤劳能干的木兰家中,原有的热闹的织布机声,却逐渐变小了,而,更多的是一阵阵叹息。
木兰看着门外枯黄的小草,垂落的树枝,不知她在想什么,不知他在挂念着什么,不知不觉间她放下了手头的工作……
昨天夜晚,皇上发下的文告,木兰看到了——这是军中的告示,军书有好几卷。木兰一看,第一卷中竟有自己父亲的名字。木兰不信,连忙擦了擦眼睛,仔细一看,书卷上端端正正,的确写了自己父亲的大名花木兰。紧接着,木兰又看了全部的文告——事实是,全部都有。
在回家的路上,寒风吹起了木兰头巾上的丝巾,丝巾不住地拍打着木兰细嫩的脸庞,但木兰丝毫并没有用手去拿开。木兰心想:父亲没有大儿子,只有一个乳嗅未干、还不会走路的弟弟,这该怎么办呀!忽然,木兰一想她是可以代父从军的呀!
于是便去买好出征的用具,从此以后代父出征。
木兰诗作文300字 篇4啊!到家了。木兰轻轻推开那扇魂牵梦萦的房门,那无数次在梦中触摸的家的温馨清晰地映在眼前。看着镜中熟悉又陌生的自己,木兰再一次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之中……
那长长的征战名单上,父亲的名字赫然在列。可年迈体衰的老父又怎能跨马上阵?面对一脸愁容的家人,木兰把牙一咬:“我去!”
还没等家里人明白过来,女扮男装的木兰就站在了家人面前。父亲的担心,母亲的叮咛,姐姐的嘱咐……可木兰只有一个决心:替父从军,杀敌立功。
耳畔是嘶嘶战马的悲鸣,身后是爹娘唤儿的深情。木兰从此过关斩将,多少次出生入死,多少次浴血奋战,终于迎来战斗的胜利。
一张张战功的捷报,一道道赏赐的皇命。木兰无动于衷,都只是默默地摇头,她只有一个愿望:我要回家,我要还我的女儿之容。
今天,愿望终于成了现实,她终于坐在了熟悉的梳妆台前。脱下笨重的战袍,摘下坚固的盔甲。镜中的帅小伙,立刻变成了一个漂亮的俏女儿。
——还是女儿美啊!木兰手拿花黄,看着镜中的自己,会心地笑了。
再来梳洗,点点装扮。耳畔是亲人的欢笑,镜中是美丽的女儿。
——最美还是女儿身啊!木兰再一次露出了甜甜的笑容。
第二篇:改写木兰诗作文300字
改写木兰诗作文300字四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改写木兰诗作文300字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改写木兰诗作文300字 篇1古道上空传来阵阵战马的嘶鸣。最前方依稀看见一位身着盔甲、英姿飒爽的女将军。她正用劲挥舞着马鞭,奔跑在这崎岖的古道上。
这位归心似箭的女将军就是远近闻名的花木兰。话说十几年前,木兰家中接到可汗征兵作战的军贴。善良、孝顺的木兰为了不让年迈的父亲承受征战之苦。木兰——一纤弱的女子,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斗中,她奋勇拼杀,战功赫赫地凯旋归来。面对诱人的功名利禄,木兰不为所动,义无返顾地回到朝思暮想的故乡。
木兰衣锦还乡的消息传到了她所在村庄,整个村子就沸腾了。村民们脸上都流露出从未有过的喜庆,木兰的家人更是喜上眉梢。
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木兰的双亲互相挽扶着去迎接闺女的到来,村民也簇拥着去迎接远到而来的军队,凛冽的寒风呼啸着,而两位老人和村民们的心却比什么时候都烫。听!一阵马啼声由远及近地传来。顿时,道路飞扬起漫天尘埃。突然,这片迷茫中飞出一匹矫健的烈马,花木兰从马背上一跃而下,扑进母亲的怀抱里。动情地呼唤着:“娘,兰儿回来了,您的兰儿回来了!
改写木兰诗作文300字 篇2一切像往常一样,出去觅食的鸟儿,满载着喜悦回了家;被摧毁的平地上,又盖起了新房;被云朵遮住了的太阳,又露出了光芒。可是唯一不同的是,一向勤劳能干的木兰家中,原有的热闹的织布机声,却逐渐变小了,而,更多的是一阵阵叹息。
木兰看着门外枯黄的'小草,垂落的树枝,不知她在想什么,不知他在挂念着什么,不知不觉间她放下了手头的工作……
昨天夜晚,皇上发下的文告,木兰看到了——这是军中的告示,军书有好几卷。木兰一看,第一卷中竟有自己父亲的名字。木兰不信,连忙擦了擦眼睛,仔细一看,书卷上端端正正,的确写了自己父亲的大名花木兰。紧接着,木兰又看了全部的文告——事实是,全部都有。
在回家的路上,寒风吹起了木兰头巾上的丝巾,丝巾不住地拍打着木兰细嫩的脸庞,但木兰丝毫并没有用手去拿开。木兰心想:父亲没有大儿子,只有一个乳嗅未干、还不会走路的弟弟,这该怎么办呀!忽然,木兰一想她是可以代父从军的呀!
于是便去买好出征的用具,从此以后代父出征。
改写木兰诗作文300字 篇3我走进一别十年的闺房,卸掉盔甲,脱下战靴,梳洗后换上一身大红绣花女儿装,轻施粉黛,发间插一支妈妈留给我的玛瑙银簪,穿上粉红绣花鞋,碎步莲花地来到人声鼎沸的院子。
霎那间,院子里鸦雀无声。那位正在给赵尚书倒酒的张副将浑然不觉酒早已漫出杯子流到桌面,又从桌面流到地上。赵尚书夹菜的筷子停在半空许久没动。王侍郎坐在一旁不停地用手揉着自己的眼睛。这时,“咣当”一声,李将军的酒杯掉落在地,打破了刚才的寂静。他们怎么也不敢相信与大伙朝夕相处、让敌军胆战心惊的沙场英雄就是眼前这位窈窕淑女。我从前的小花狗已长大了,它欢快地摇着尾巴在我的裙子边蹦前跳后。邻家儿时的玩伴闻讯陆续赶来,没进院门就在老远喊着“花姐姐!木兰姐!”
此时,我的父亲早已老泪纵横,母亲更是泣不成声……
改写木兰诗作文300字 篇4我成功打退了匈奴,心里既高兴又害怕。高兴的是终于可以回到温暖的家了,老百姓也不再受战乱之苦了;害怕的是--按照传统,我是要被皇帝召见的,如果被他老人家发现我是女儿身,岂不是犯了欺君之罪?我自己受到惩罚不说,家中的亲人也会受到株连......我有点不敢想下去了。
一路上,我虽然骑着披挂红花的骏马,样子威风凛凛,被夹道欢迎的人群纷纷竖起拇指赞叹,可谁又知道我心里忐忑不安的滋味呢?被皇帝召见本是天大的好事,可对于我来说却如坐针毡:即使女儿身不被发现,只怕皇上也会命我做官---出征这几年我对父母姐弟甚是思念,有时茶饭不思,暗夜垂泪,时刻盼着回家......不知不觉到了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我参拜了皇帝。果然不出所料,皇帝封我为尚书,还赏赐了我许多兵马,听着身后的赞叹唏嘘声,我有些犹豫有些恍惚,这时年老父母的白发在我眼前飘动,还有尚未成年的弟弟......最后,我言辞恳切地请求皇帝让我还家。
望着路旁越来越熟悉的景象,我的心怦怦直跳:“爹,娘,您们的女儿回来了!”我一定好好孝顺您们,把离开这些年的陪伴都补回来!
第三篇:木兰诗
《木兰诗》教学设计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联中 江 东
【学生分析】
在中国,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学生可能大多了解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可是这样的一位勇敢刚强的女英雄,她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和普通女子一样,爱美,爱她的亲人,爱朴素平淡的生活。所以,学习《木兰诗》,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来的。
【教学建议】
1、这首叙事诗字面意义浅显,可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
2、《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支奇葩,它的多种艺术手法如铺排、互文、对偶等对烘托气氛、塑造人物形象等起着重要作用。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
3、体会本诗的选材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4、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责任感。
5、指导朗诵,争取当堂背诵。
建议一课时完成。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在这个传奇的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
1、指导学生分组合作,疏通文意。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
2、填词完成故事情节。
学生讨论空白处填写恰当词语:
木兰停机()──决心()──从军()──奔赴()──十年()──拒赏()──与亲人()
明确:叹息、出征、准备、沙场、征战、辞官、团聚
三、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讨论:
1、木兰是人人皆知的女英雄,诗中哪些描写刻画了她这一形象?
两处:
⑴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如飞。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⑵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前者烘托渲染了军旅生活的艰苦与惨烈,从正面塑造了一个勇敢刚强的战士形象。后者通过写天子的赏赐之多,侧面表现出木兰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女英雄。
2、木兰既是一位传奇英雄,又是一个普通的女性。诗中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她的女性心理?
⑴ 停机叹息时的心理描写:既为家里着想(父亲年龄大了,弟弟还小),又为国家大计着想(保家卫国是子民的责任)这种焦虑矛盾正是女子所特有的心理。
⑵ 远征沙场时的思乡心理的描写。远在边塞的木兰看到眼前一草一木都忍不住触景生情,想起家中慈爱的双亲,想起家的温暖。
⑶ 辞官还家后“著我旧时裳”和“对镜贴花黄”的行为描写。木兰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还原成“女儿身”,从她“开、坐、脱、著、理、贴”一系列欢快的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木兰一颗爱美、爱生活的心。
3、你认为诗中刻画她英雄形象的笔墨多一些还是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形象写得多一些?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明确:诗中既写出了她的英雄气,更写出了她的儿女情。正是这样一位柔弱女子在国家需要、家庭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毅然奔赴艰恶的沙场,在战争中屡建奇功,这样的奇女子怎么不令人心生敬佩之情?所以作者这样选材更有利于刻画一个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
4、读完此诗,你觉得我们应向木兰学习哪些精神品质?
四、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指导过程中串入对本诗修辞手法的简要讲解。
〖教学反馈〗
1、解释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⑴ 惟闻女叹息()
⑵ 问女何所忆()
⑶ 愿为市鞍马()
⑷ 万里赴戎机()
⑸ 策勋十二转()
⑹ 安能辨我是雄雌()
2、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⑴ 《木兰诗》出自我国南北朝时期一首著名的五言抒情诗,它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⑵ “归来见天子”段,突出了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质。()
⑶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几句作为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是恢复女郎装束的木兰见伙伴的喜剧性的场面。()
⑷ 《木兰诗》全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3、用原文填空:
① 旦辞爷娘去,________,不闻爷娘唤女声,________。旦辞黄河去,________,不闻爷娘唤女怕,________。
② 策勋十二转,________。
③ ________,对镜贴花黄。
④ 文中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⑤ “扑朔迷离”一成语是由该诗中“________,”得出,现常用来比喻________。
4、请从课文中再找出一句与例句使用修辞方法相同的句子。
例⑴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例⑵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例⑶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例⑷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问答题:
① 木兰替父出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②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表达了木兰怎样的心情?
③ 写出“开我东阁门,„„对镜贴花黄”一段中所用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上的作用?
④ 你认为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案例推荐】
案例一
〖教学目的〗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
〖教学要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字词、字义、朗读、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正字音
机抒 zhù(织布梭子)
可汗 kâ hán
鞍鞯 ān 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 pâi(缰绳)
燕山 yān
胡骑 jì(战马)
戎机 rïng(军事)
朔气 shuî(北方)
金柝 tuî(打更用的梆子)
红妆 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 zhuï(穿)
傍地走 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当户 惟 可汗 市 但 朔气 金柝 铁衣 明堂 策勋 强 不用 郭 著 帖花黄 扑朔 迷离 安能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
将军百战死,壮士二年归:(互文)“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帖花黄。”
四、朗读全诗
五、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第一部分(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六、分析第一部分
(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七、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1、3,四的3。
2、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详略叙述的恰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部分
二、(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导继续分析后文
1、分析第二部分:
⑴ 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骋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⑵ 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2、分析第三部分:
⑴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⑵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3、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4、小结木兰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5、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
此外还有比喻、顶针、夸张等。
6、本诗主题:
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7、学生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三、课外延伸
学生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
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案例二
〖教学目的〗
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育和背诵。
这首诗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准备出征的急切,奔驰征途的思亲。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现代诗歌,引到将要教学的古代诗歌,引出《木兰诗》:
(板书诗题)
2、教师指出:《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它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板书:木兰)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4、出示小黑板,引导学生读准上面加点字的音,辨析一些字的形、义:
机抒:zhù,织布梭子。不能念 zhū,左旁偏旁从“木”不能与“抒情”的“抒”相混。
可汗:kâ hán 专用名词,不能念 kě hàn。
鞍鞯:ān jiān 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pâi,僵绳。
燕山:yān,山名,不能念 yàn。
胡骑:jì,战马,不能念 qí。
戎机:rǒng,军事。与“戍”的念 shù,当防守讲,形音都不相同。
朔气:shuî,北方。
金柝:tuî,打更用的梆子。与“析”的念 xī。当劈开讲,音义都不相同。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zhuï,穿。与“著作”中的“著”,念 zhù,当写讲,形同而音义不同。
傍地走:bàng,临近,临沂,此处引申为贴着。
5、教师范读全诗。
6、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可以分为五个部分:1、2段为第一部分,写出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第3段为第二部分,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5、6段为第四部分,写出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乡。第7段为第五部分,吟唱诗歌的人赞美木兰。
如果有学生把前三段合为一个部分,或把第7段与前两段合为一个部分,也都有道理,应予肯定。
7、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⑴ 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绢”,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⑵ 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板书:表明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板书:毅然代父从军)。
8、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⑴ 这一部分先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板书: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
⑵ 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板书:反复),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板书:烘托),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板书: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板书:奔驰遥远征途)。
9、布置作业:
⑴ 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1、3,四的3。
⑵ 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园。详略叙述的恰当。
〖教学过程〗
1、(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到继续分析后文。
2、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后,引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⑴ 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板书:夸张)。
⑵ 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板书: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板书:烘托),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板书;互渗):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板书:长期激战凯旋)。
3、指定学生朗读第四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⑴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板书:夸张衬托),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板书: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⑵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板书:排比铺陈亲欢)。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板书:伴惊),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板书:喜剧高潮结束)。
4、指定学生朗读第五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板书: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板书:赞美谨慎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
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7、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木兰诗
1、母问女答 表明缘由 毅然代父从军
排比铺陈 匆忙购置 急切准备出征
2、反复烘托 思亲情切 奔驰遥远征途
3、夸张对偶 烘托互渗 长期激战凯旋
4、夸张衬托 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富贵
排比铺陈 亲欢伴惊 喜剧高潮结束
5、双兔为喻 风趣亲切 赞美谨慎机警
津沽高中 田克君
【练习题库】
一、积累运用
1、给加粗字注音:
可汗()
鸣溅溅()
胡骑()
朔气()
金柝()
百千强()
十二转()
云鬓()
相扶将()
2、指出下列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⑴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⑵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⑶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为全诗每一小节取一个小标题,并划分全诗的结构层次(用“//”线)
⑴ 例:第一节:停机叹息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⑵ ①②③④⑤⑥⑦
二、理解鉴赏
1、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你认为哪些部分写得比较详细,哪些部分又写得比较简略呢?想一想,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2、古代民歌善使用铺排的手法。如:本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试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体会民歌的这种特点。
3、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按要求完成后面的练习: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辩我是雄雌?
⑴ 木兰征战十年,九死一生,好容易得胜还朝,领赏封爵,她为何要辞官还乡呢?
⑵ 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木兰重返故乡做回女儿身的快乐?为什么作者要如此细致地描绘这一情形?
⑶ 诗的最后一节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含义?
4、对于这首诗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老师、同学共同探究。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练习。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① 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塞肃杀之声。角:军中号角。
②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勒,刻石记功。
1、这首词勾勒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图景?你从哪些词句可以感知?
2、哪些词句可以反映出将士们浓烈的思乡之情?
3、此词慷慨悲凉,其中是否传达出了将士们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思想感情,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
1、kâ hán jiān jiān jì shuî tuî qiǎng zhuàn bìn jiāng
2、① 对偶
② 互文 对偶
③ 互文 排比
3、⑴ 从军缘由 踏上征途 十年征战 还朝辞官 亲人团聚 附文赞美
⑵ ①②//③④//⑤⑥//⑦
二、理解鉴赏
1、详写从军缘由,离别、征途中的心理活动,辞官还家,亲人重聚等内容,略写十年军旅生活。这样写突出了木兰的女儿情态,使得她的英雄性格更为丰满,形象更加真实感人。
2、前一句渲染了紧张而周密地准备戎装的气氛。后一句渲染了木兰回乡,亲人重聚的激动、欢乐之情。
3、⑴ 说明她不慕功名利禄,热爱和平生活。封建礼法不允许(两个答案均可)
⑵ “开我东阁门„„贴花黄”。作者意在表现木兰既有勇敢刚强的一面,又有可爱骄柔的一面。这正是这一形象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
⑶ 比喻。作者用兔子跑在一起难辩雄雌的比喻,说明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胆略和才能一点都不逊色于男子。
三、拓展延伸
孤寂凄清、荒凉、肃杀。秋。
【资料链接】
《木兰诗》:古代妇女潜在智慧与卓越才能的赞歌
湖南永州八中 周志恩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它叙述的是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经过浴血奋战,立下赫赫战功,最终辞官还乡与家人团聚的故事。作者将女主人公放在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一场战争的背景中加以刻划。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在于对这场战争本身作全方位的描述,而只是将它作为抒写一种思想认识的媒介。因而整首诗作在时间上有大跨度,在地点上有大转移,在人物上有大变换,大场面上有大铺叙。诗作对木兰从军的缘由、准备、战地的艰辛生活以及立功回朝、自请还乡等情节,都有简洁而必要的描述。作者借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达出对古代妇女潜在智慧与卓越才能的充分肯定,对古代妇女在获得与男子同等条件下能够发挥出杰出的聪明才智,立下卓越功勋表示极大的欣喜与敬佩。为突出创作主旨,诗作大量使用排比句,以风趣的铺叙渲染出或紧张或热烈的场面气氛,还特别注意句子的押韵、对偶句的使用,使得诗句流丽,音韵铿锵,诗风明朗生动,质朴刚健。这样诗作以轻快明朗的刚健笔调刻划出木兰有血有肉、光彩照人的女中豪杰形象,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心情与激情赞赏。
诗作以木兰的停机“叹息”引出“可汗大点兵”的事由。“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极写国家局势之严峻,前线形势之吃紧,急需补充大量兵员。可是家庭的现状却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让年迈的“阿爷”走上惨烈撕杀的战场,木兰实在不放心也不忍心,可家中实在没有能够顶替“阿爷”的男儿,怎不叫人烦恼?“可汗大点兵”的背景为木兰代父从军、发挥其潜在智慧与才能提供了契机。可是,在“男治乎外,女治乎内”的封建礼法约束下,妇女是不能随便在外抛头露面的。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非一般女子所能为,更非一般女子所敢为。它需要非凡的胆识与勇气。在国家安危面前,木兰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毅然作出抉择:“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在沉重的“叹息”中作出这一决定,既表现出木兰孝顺父母、关心体贴年迈的“阿爷”的儿女柔情,又昭示出木兰深明大义、顾全国家大局、敢于浴血卫国的赤子情怀。作者对女主人公这种在国家、民族面临危急存亡的紧要时刻敢于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的英勇行为是由衷赞赏的,因而以欢快的笔调,整齐的排比句将木兰“替爷征”的准备工作写得紧张急切而井然有序:“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里既渲染出家庭气氛的紧张热烈,也写出了木兰的义无反顾与内心的激动喜悦。“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爷娘去,暮至黑山头„„”的排比句式,极写征途的遥远、军情的紧急、行军的匆忙神速;“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反复咏叹,则是真切刻划木兰在生活的骤然变化中产生的微妙心理。这里既有她热血沸腾、气概豪迈的一面,渴望奔赴沙场,杀敌卫国,也有她紧张担忧、思亲恋家的一面,她毕竟还是闺中少女,未曾远出家门,更兼这次代父从军是隐匿了女儿身份、有违于“女治乎内”的社会礼法。作者细腻地刻划木兰这种特定情境下的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能够真实而立体地再现木兰形象,丰富其英雄性格。木兰倘若就此打退堂鼓,溜之大吉,本是符合当时社会的正统要求的,只会受到称赞,而不会遭责难。但木兰开弓没有回头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她抓住这次能与男子一样显示自己身手的难得机遇,以矫健豪迈气概奔赴战场,将一显自己女儿身手的可能真正变成现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是作者特意为历经漫长边地生活的女英雄留下的一幅星夜巡逻的剪影,其中倾注着作者对这位浴血卫国的巾帼英雄的无限敬意。在纷飞战火中,木兰与她的男性伙伴们一道守边御敌,冲锋陷阵,经受了各种摔打锤炼,她的潜在智慧与作战才能也因此得以充分展示和发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漫漫征战中木兰立下赫赫战功,终于凯旋受到天子隆重接见。这是她以“男儿”身份受到天子特别的重视、赏识与嘉奖,倘若她的“女儿”身份能够公开的话,不知人们对立下如此卓越战功的她会怎样刮目下待。只可惜当时的木兰绝不能公开自己的身份。
木兰最终“不用尚书郎”,是因为她自有秘密在,确有难言之隐,不能就官受禄。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说,这是颇有戏剧意味的。无论如何,立功回朝,受到天子的接见与奖赏,这本身便是当朝最高统治者对这位巾帼英雄潜在智慧与才能的直接肯定。木兰最终坦然辞官谢赏,一心只想回归故里,依旧过自己朴实的农家女生活。踏上解甲还乡道路是时势使然,别无选择,木兰及其家人对此有清醒认识,因而无悔亦无怨。作者对此结局也无异议,所以满怀喜悦之情,着意描写木兰与家人团聚的动人场面。这里既有家中爷娘“相扶将”、阿姊“理红妆”、小弟“磨刀霍霍向猪羊”欢乐气氛的渲染,又有木兰归家后喜不自禁地开东阁门、坐西阁床、著旧时裳、理云鬓、帖花黄的激情流露,更有同伴“皆惊忙”的烘托。“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伙伴们的“惊忙”更增添了故事的戏剧性。伙伴们的“惊忙”既是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那么长时间而未被发现破绽的谨慎、机敏的惊奇,也是对木兰敢于代父从军的过人胆识与无畏勇气的钦佩,更是对女儿身的木兰在漫长征战生涯中表现出来的杰出智慧、非凡身手、卓越才能的由衷赞叹。
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叙写完了,作者还沉浸在极大的喜悦之中,木兰代父从军的经历点燃了作者的思想火花,激荡着作者敏锐的心灵,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在诗作最后以兔子同跑,难辨雄雌的奇妙比喻,鲜明而形象地揭示其创作主旨:“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一妙趣横生的比喻令人玩味不尽。木兰在国家、民族面临危急存亡的非常时期,在“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特殊情况下,秘密从军,这一偶然的机遇使她与男儿们一道浴血沙场,杀敌卫国,使她发挥了自己作为普通妇女潜在的智慧和才能。作者由此欣喜地认识到只要为普通妇女提供能与男子一样拥有施展才能的平等机会,她们绝不会差到哪里去!因为妇女们本来就富有聪明智慧与杰出才能!尽管作者还未能象明朝末年的人那样用“海内灵秀或不钟男子而钟女子”明确大胆地说出来,但作者确实借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激情地为古代妇女的潜在智慧与卓越才能唱出了一曲动人的赞歌。
本文刊于《语文天地》2002年第12期
北朝民歌的奇葩 语言运用的经典──《木兰诗》铺排方式及其作用
浙江省临海市杜桥学海中学 王加明
北朝民歌《木兰诗》是我国民歌中的一朵奇葩,与《西洲曲》一起被视为我国南北朝诗歌中的双璧。《木兰诗》成功地塑造了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女英雄木兰的形象,并以精美的语言和多种方式的铺排手法见长。在叙事时常抓住能更好刻画木兰形象的地方加以铺排。铺排时又多用排句、叠句,回旋复唱,摇曳多姿,弥足玩味。
一、按心理铺排
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一问一答的铺排可视为父母与女儿的问答,也可视为叙事人的拟问拟答,当然,也可看做是歌者的口气,因为它是口头传唱的民歌嘛!其目的是引出木兰的自述,她是为父亲被征而发愁。这四句并非多余,除了具有民歌的风味外,对后面说出的原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这一铺排注重了人物的性格刻画,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果断勇敢的妇女形象。
二、按方位铺排
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其中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并不是实指,而是虚拟,意在表达“许多地方”。按东西南北方位词语铺排,除了工整贴切、和谐优美、读起来音调抑扬顿挫外,还能很好地渲染了木兰出征前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充分地表现了木兰义无反顾地替父从军的主动性和坚决性。
三、按时空铺排
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时间从每天的“旦”到“暮”;地点从家乡到黄河、黑山直到燕山。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同时有见其迤逦行军、艰苦转战。透过“不闻”、“但闻”的重复词语,可以想见木兰的离乡思亲之情。这八句按时空铺排,是把叙事和抒情融合得恰到好处的典型例子。
四、按辈分铺排
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六句按“爷娘”“阿姊”“小弟”的长幼顺序进行铺排,写木兰在回家乡时爷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动,通过同样的句调作三次反复重叠,生动地表现了亲人们十年离别后终于得到团聚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一家人准备为木兰洗尘,都是写迎接,而又合乎各自的身分和特点。
五、按动作铺排
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其中的“开”“坐”“脱”“著”“理”“帖”,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不厌其烦铺排具体的细节,充分表现了木兰归来后对故居产生的亲切感和恢复女儿妆的喜悦心情,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的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这样写,也是为下文“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作铺垫。
六、按性别铺排
如诗的结尾:“雄兔脚扑朔,雌兔脚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难了。首先,这样铺排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同时也是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其次,可以将这四句话看做是木兰对“火伴”的回答。从这四句俏皮风趣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还有什么能比这四句话更有趣巧妙呢?真是个锦心绣口的木兰姑娘!再次,用雄兔雌兔来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这一机巧的比喻,使全诗为之增色,锦上添花。结尾这四句的比喻,既质朴,又风趣,它来源于劳动生活,文人是写不出来的,而且它带有木兰对伙伴的调侃意味,笼罩全篇,回翔照映,余韵不尽。
铺排手法在民歌中固属常见,但《木兰诗》中用得尤多且活。它既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木兰诗》用铺排手法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儿女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
第四篇:木兰诗
初一下册第18课《木兰诗》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互文等修辞手法。
2.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这首民歌。
一、资料链接 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符诗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其中既有文人诗歌,有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于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乐府双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初读文章
1.自读课文,掌握加横线字的字形和读音。
机杼()可汗()鞍鞯()辔头()燕山()鸣溅溅()鸣啾啾()胡骑()戎机()金柝()著()傍地走()2.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三、疏通文意
1.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问女何所忆()愿为市鞍马()北市买长鞭()胡骑()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著我旧时裳()安能辨我是雄雌()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四、深入探究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 “旦辞爷娘去,„„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一节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的什么精神品质?
5.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6.学习完课文木兰给你怎样的印象?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
五、积累迁移
1.按要求默写。
(1)《木兰诗》中表现军情紧急、将士奔赴战场行军急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句子
(3)表现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家人喜迎木兰归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比喻的修辞赞颂木兰机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
二、1.zhù kâhán jiān pâi yān jiān jiū róng jì tuò zhuó bàng 2.(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三、1.思念;买;集市;战马;战争;过;北方;记功;有余;穿;怎么。2 .(1)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
(2)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的声音,清泠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铁甲战袍。
(3)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了,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4)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
(5)据传说,兔子静卧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爬搔,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四、1.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忧愁。能使文章简洁。
2.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念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漏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 形象,形象地写出了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3.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 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
4.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的耕织生活、不募荣华富贵的纯真性 格、高贵品质。
5.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6.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五、1.(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3)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学生围绕着学习和生活中的小事谈起,言之有理即可。主要让学生有 一颗感恩心和爱国心。
第五篇:木兰诗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例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例
【教学目的】
1.通过朗读感知诗歌的美。
2.了解木兰诗这一文学形象,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朗读体味诗歌的语言美、人物美。
②品味诗情,有感情地朗读。
2.课时安排:一课时(40分钟)。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导语(见“教学实录”):
二 把握情节
1.学生散读、概括主要内容。(明确: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2.学生再读,理清情节结构。(明确:决定从军──踏上征程──沙场征战──荣归故里)
三 赏析诵读
1.教师范读,学生揣摩教师用了哪四种不同的感情朗读全诗。(明确:决定从军─—忧愁、苦闷、犹豫;沙场沙场征战──悲壮豪迈;荣归故里─—欢快喜悦)
2.学生揣摩体会,并阐述教师这样朗读的原因。
3.学生模仿、试读,互评。
四 选点品析
木兰荣归故里部分。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揣摩如何读出欢快之情。(明确:语速稍快,音调稍高,表情宜喜)
3.学生试读。思考:作者如何表达欢快的气氛和情感?(明确:动词的连续使用和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造成的语势)
4.师生共读。
五 创造性思维训练
1.诗歌讲究文字的简练,讲究读者的再创造,因而留下了空白处。
①请想象木兰进屋换妆前后的不同神态变化。
②请想象伙伴们面对木兰进屋换妆前后的不同模样,他们复杂的心理活动。
2.学生想象,回答
教学实录
师:一提起花木兰这个人物,我们心中都有既亲切又遥远的感觉。因为对于木兰,我们中国人真的太熟悉了,年前,距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又实在太遥远了一些。我们还是先来观看一段木兰的影片。(播放动画片《花木兰》)
师:这是外国人眼中的木兰形象。原汁原味的木兰诞生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南北朝一首民歌《木兰诗》(板书)(播放木兰英姿的幻灯片)
师:在我国文学史上有民间叙事诗“双壁”的美誉,一首是汉代的《孔雀东南飞》,另一首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们都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同学们现在带着对木兰诗这个人物的理解和倾注的感情,放声的、自由地读这首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学生自由读书)
师:现在请哪位同学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木兰诗》的主要内容。
生:这首诗讲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师:用替父从军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完整吗?木兰是一位女性,她是怎样 完成替父从军的任务的?
生:女扮男装。
师:你从诗中何处知道木兰曾经女扮男装?
生: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对,《木兰诗》就是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板书)现 在请同学再思考一个问题:围绕述了哪些情节?也就是 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有哪些经历?(生速读,思考,纷纷举手)
生:木兰先是离开家,然后„„
师:木兰是怎样离开家的?生:木兰是叹息着„„
师:很聪明。木兰是怀着复杂的、矛盾的心情,最后下定决心从军的。
生:然后,木兰勇敢地在战场打仗,胜利以后不愿做官,最后回到她的家里。
经典 教案
师:这位同学说得相当简洁,语言组织也好。木兰先是决定从军,然后登上征程,在沙场多年征战,最后荣归同学们现在看黑板上我写的这四段情节,有没有漏掉诗中的内容?
生:漏掉了最后一段。
师:请你为大家读一遍,好吗?
生:(朗读)“雄兔„„雌雄。”
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一段叫作什么?古时候的民歌在结尾的时候,作者常常要写一段表示赞美的话,叫赞词一。同学们,对于诗歌,朗读是走进诗歌世界的捷径。只有认真去读,反复吟诵,我们才能把握像《木兰诗》这样会诗歌创造的意境,体味诗中包蕴的情感,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边讲边板书)下面,我来朗读这首诗,同学地揣摩老师在朗读这四个部分的时候分别运用了怎样不同的感情?(教师有感情地范读)
师:(读毕,停顿片刻)我觉得这首诗很美。现在请同学们发言说说你刚才 听出来老师运用的感情。
生:老师读木兰决定从军的时候用了一种很忧愁的感情。
师:你觉得用很忧愁的感情读木兰决定从军这一部分合适不合适?
生:我觉得是合适的。因为木兰很想帮助她的父亲,可她又是一个女孩子,所以她很为难。
师:这位同学体会得很准确。木兰在想啊,我到底替不替父亲去打仗呢?她左思右想,所以很犹豫,很发愁。有呢?
生:去了。
师: 所以木兰下定决心的这两句“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应该读得坚决一些。你试着为大家读一遍,好师:读得有味道。请大家像刚才一样继续发言。
生①:我觉得第二部分“登程”老师读得很悲伤。
师:怎么会悲伤呢?
生①:因为木兰想念亲人。师:想念亲人就悲伤吗?这个词用得准不准确?
生②:我觉得这一段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因为木兰要走上战场,但又舍不得与亲人分开。
师:说得很细腻。木兰是英雄,但又是位年轻的姑娘,她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有豪情万丈,也有柔情万点。哪心中悬挂着家人,同学们一块儿朗读出来。
生齐:“不闻„„鸣啾啾。”
师:这些诗句写得情感多么丰富啊!我们要反复诵读,才能品味出来。这首诗还有两个部分,同学们刚才听老
生:老师读“征战”这一部分是很豪迈的感情,木兰荣归则很高兴。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真准确。战争的场面我们从电影电视上见过一些,千军万马,气势磅礴。这一部分最适合齐朗读一遍。(生读)
师:我为大家描绘一个画面,大家闭着眼睛想象:木兰骑着战马驰骋边关,浴血奋战。北方的寒夜里传来更鼓披挂着冰冷的铠甲,枕戈待旦,木兰又经历一个不眠之夜。同学们想想这组画面,用我们的声音和情感将它们传递师:很有进步。同学们,刚才大家各展其能。现在,我们将注意力投注到木兰荣归这一部分,刚才有个同学说我再读一遍。(师配乐配幻灯朗读)
师:这一部分的确是欢快的。同学们,老师是用什么节奏和语调表达欢快之情呢?
生:节奏较快,语调很尖。(众笑)
师:说得对。节奏明快,音调稍高,表情呢,也应该带着喜悦。同学们也这样试着读读。(生配乐朗读)
师:的确,我能够听出欢快之情。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把这种喜悦欢快表达出来的呢?我们先看看用词。生:有很多动词。师:是啊,“开”、“坐”、“脱”、“著”、“理”、“帖”,一连串的动词,(板书),一气呵成,干脆利落
生:对偶、排比„„
师:对。对偶、“排比(板书)的修辞手法,都很整齐,有气势,所以我们读起来仿佛就有“不尽长江滚滚来”兰荣归故里的喜悦 欢快就表达出来了。我们一齐读一次。(师生共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体会了“木兰荣归”这一部分的感情,我们可以很明显听出有两句诗在朗读时,语调有是„„
生齐:“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对。木兰是以一名壮士的身份回来的,当进屋换妆后,一个女郎却款款走到了同行多年的战友面前。这时奇,又是迷惑,他们想,同行这么多年,居然还不知道木兰是个女的,他们再一思索,当然还有不少难以言表的复留下了空白,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伙伴们的表情自然取决于木兰换妆前后截然不同的言谈举止、神情。
请同学们开动脑筋,设想木兰进屋前与出来后判若两人的样子,然后争取表演一下。(生讨论,气氛活跃)(男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感受是丰富的,但《木兰诗》还有很大的魅力等待大家去品味,希望我们进一步努力丰富我们的知识,然 后将从这首诗和无数首和《木兰诗》一样优美的诗篇中采撷更多的美。
(下课)
《木兰诗》课件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教学难点:
记叙的详略处理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教学课时:三课时
课前准备:
1、反复朗读课文。
2、播放动画片《花木兰》。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花木兰》动画片片断:战场上骑兵千军万马,杀敌报国,喊声震天„„
——这是迪士尼公司特聘600多名动画大师历时四年才制作成功的动画巨片。
——《花木兰》!由此可见《木兰诗》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并已蜚声海外了!
二、作品简介:
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三、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机杼Zhù(织布梭子)
可汗kâ hán
鞍鞯ān 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Pâi(缰绳)
燕山:yān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乐府:最早见于汉初,西汉是指“音乐机关”,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胡骑jì(战马)
戎机róng(军事)
朔气Shuò(北方)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Zhuó(穿)
傍地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四、听课文录音,全班朗读课文。(第一遍听,第二遍跟读,第三遍齐读)
五、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六、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从对诗歌的诵读中体会本诗的思想感情。
(1)学生分步朗诵,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感情,互评得失优劣,并讨论归纳朗诵技巧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语调轻语速缓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体现忧心忡忡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问者急切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答者沉稳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语速语调逐渐加快加高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由沉思到下定决心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由轻缓到重快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由轻缓到重急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既紧张又有序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暮”“不闻”“但闻”重读
不闻爷娘唤女声,读出对亲人的眷念之情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和悲壮豪迈的气氛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急促高亢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雄壮悲凉
学生分层模仿朗诵
师生讨论归纳朗诵注意点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赞赏功勋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从容辞官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渴望还乡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活泼欢快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前高后低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动词读得响亮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极力表现轻松欢快之情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惊叹与赞美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充满喜剧氛围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由轻到重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赞美自豪
(3)自由朗读,自己体会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全班配乐朗读。
七、作业:
(1)
抄写全诗。
(2)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2)再读欣赏:再听课文配乐朗诵,使学生在再次的比较欣赏中,体会录音中朗诵者高超的朗读技巧和本诗所表复习导入。
(1)检查朗读诗歌的情况。(抽查: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
(2)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诗意,有感情地朗读了诗歌,在此基础上,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
述故事。
——第一部分(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二、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诗歌以时间为记叙顺序),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
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三、学习第一部分。(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朗读第一部分。
2、木兰原来的身份是什么?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织女。“木兰当户织”
3、可是木兰在干什么呢?
——叹息。
4“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对偶。
5、第(1)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为下文设置悬念。(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为何呢?)
6、背诵第(1)段。
7、木兰叹息的原因是什么?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出战争气氛。“卷卷有爷名”表明名册上有父亲的名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父从军的缘由。
8、在这种情况下,木兰作出了怎样的决定?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性格?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孝两全。
9、背诵第(2)段。
10、木兰作出了这样的决定后,接着她干了什么?这些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排比。
——(虚写)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
11、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运用了对偶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两组对偶句之间,层层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军情紧急,行军的神速。
12、“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写出了宿营地怎样的征后的什么心情?
——点明了宿营地的荒凉。
——衬托了木兰出征后的思亲之情。
——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13、背诵第(3)段。
四、多种形式朗读第一部分并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分组背诵第一部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请一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
2、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夸张。这两句诗,写出军务紧急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3、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4、背诵第(4)段。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分组朗读。
2、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顶真。
3、木兰凯旋归来后得到了什么赏赐?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夸张,对偶,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
4、当可汗“问所欲”时,木兰怎样回答?表现了木兰怎样的性格品质?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5、背诵第(5)段。
6、木兰回到家园后,家中各人怎样迎接她?
——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7、这几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了一片欢乐。
8、木兰回家后做了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六个动词)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写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9、木兰恢复女妆后接着做什么?
——出门看伙伴。
10、伙伴们有何反应?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
(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11、背诵第(6)段。
四、学习第四部分。
1、全班朗读。
2、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比喻、对偶、反问。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多年来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3、“扑朔迷离”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这一段,其原句是是什么呢?这一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常用来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以分辨。
4、背诵第(7)段。
五、小结木兰形象。(概括法)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六、讨论概括:本诗主题
——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七、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
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
之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利,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而不是战场的情形。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巾帼英雄形象。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八、学生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九、讨论:生活在古代战乱时代的木兰忠孝两全(忠: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那么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又应以哪些具体的行动来孝顺父母,报效祖国呢?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老师总结)
十、全班背诵全诗。
十一、布置作业: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十二、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
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
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
(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补充知识:
•对偶: 古代诗文里经常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表达相似、相反和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
•互文: 《木兰诗》中有这么两句:“将军百战死,将军十年归。”按字面意思解释是:“将军经历了千百次壮士从军十年归来。”这就使人产生了疑惑,为什么经历了千百次残酷战斗死去的都是“将军”,而从军十年胜利那?其实,“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在这里相互渗透,相互说明,意义上是合指的、兼顾的的统一、音调的和谐才分开来写。这种修辞方法叫“互文”,就是上文里含有下文里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文意思互相交错、补充。、《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好!上课!老师播放《木兰从军》主题歌,让我们一起随着动听的歌声来吟诵北朝民歌《木兰诗》是一篇读来琅琅上口的美文,老师先为大家范读一遍,请同学们看课文。[范读。感知课文]。(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扫除理解障碍]。
(学生朗读、点评)注释细读课文,把课文读懂。注意同桌或前后同学互相监读,不读错字、漏字。[细读。重在读懂读通](生高声朗师:(播放录音磁带后)请7位同学分别朗读文章的7个小段,比比谁读得好。全班同学一起监读,然后点评。师:同学们读得都很好,通过朗读初步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木兰《木兰歌》,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全文虽然只有短短的300个字,却刻画了木兰勤劳、勇敢、机智、爱的栩栩如生的形象,其思路清晰、情节自然。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目的不同,读生:我认为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2自然段,写木兰代父出征;第二部分为第3自然段,主要写为第4自然段,主要写十年征战;第四部分为第5自然段,主要写获胜辞归;第五部分为6-7自然段,主要写归家从军;第三部分为第4自然段,主要写木兰征战;第四部分为5-7自然段,主要写木兰还乡。
师:那么,同学们同意哪种分法?(作询问状)
生:„„(辩论激烈,各抒已见)
师:以上两种观点都很有道理,主要看是依据什么标准来划分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分法。我认为应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自然段,主要写木兰纺织;第二部分为2-3生:分别是按时间顺序和课本所附插图来分的。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分法吗?(板书文章结构)
师:木兰为什么要代父从军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文中哪几句解说了这个问题。
生: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从此替爷征。
生: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师:很好。如果加上“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就更好了。那么木兰又是怎样做出征前的准备呢?你从文中师:真棒!东西南北四句排比,写从军前的准备,紧张全面,承接了上文。那么“旦辞”八句又如何理解呢?情深和舍家卫国的英雄气概。
师:(赞许地)那么木兰代父从军的战斗场景仅写了六句话,这是为什么呢?
生: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征程、军情;两组“不闻„„但闻„„”写景写情,写出从军之急和思生:(热烈讨论)这是因为诗的重点不在于讴歌主人公的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颂扬她勇于献身、不图荣
生:木兰辞官表现了她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质。
生:木兰辞官是因为她怕天子早晚会知道她是女儿身„„
学生自由组合,分组扮演文中人物,教师把握好尺度)。
生:请问老师,文章结尾用兔子作比喻有什么作用?
的主题是什么呢?
劳动生活的向往。
师:主题已初步明确,但这不一定是唯一的,允许我们有新的探究。你们认为木兰的形象高大吗?
生:高大。木兰勤劳、勇敢、机智、爱国、爱家,不暮权财的形象,令我们敬佩不已。
师:那么学完这篇文章,你觉得作者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呢?(试从文中句式着手)
生:“东市——西市——南市——北市”运用了排比,“旦辞”八句运用了对偶。
生:“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运用了夸张。
师:木兰辞官还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运用了夸张。
师:木兰与家人团聚,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排比。请问老师:“当窗”与“对镜”是什么修辞手法?
什么这样安排呢?
师:(掌声鼓励)很好,大家的理解能力真棒!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并剖析木兰辞官和归家团聚的语段,谈谈师:大家说得很不错。第2位同学的发言更有趣味„„木兰归家团聚的喜庆情景,使故事更具有喜剧色彩,增强师:问得好,请同学们说说看!师小结:歌颂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年,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突出了生:(热烈地讨论)我来回答,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师:(赞赏地)问得很好,这是一种互文的手法。(教师引导阅读课本后资料)那么从全文看,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生:(热烈讨论)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与亲人团聚;略写十年战斗生涯和出征前的准备,因为郎”的性格特征展开情节安排详略,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进行了详写。
师:学完这篇课文,大家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呢?谈谈你的认识。
师:现在请大家高声朗读课文,试着把这篇课文背下来(指名背,齐背)
三、教学反思
这节课堂教学,内容翔实,教法得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师:真棒。详略得当是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文中修辞手法多样,请同学们细细揣摩,品味诗人精美的语言。(生:木兰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好男儿志在四方,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我们理应挺身而出,为人类的和平多作贡献„[朗读、背诵,以读“始,以”“读”终,“读”贯始终](教师配上《木兰从军》主题歌的音乐,在齐声背诵①有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激发者,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尽量以
是本教案教法上的最突出特点。在问题的提出,课堂讨论,关键内容的选定乃至师生交流时教师的语气等方面,都②“读”贯穿始终。整节课,有范读、细读、快速默读、高声朗读等,侧重点不同,“读”的方式就不同。语文课语文教学的特色,特别是适时使用电教手段,既节省了时间,又增强了课堂的文化氛围,③本课设计多次学生互相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空间。“学而不思则罔”,语文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思考、交流、从中理解、有冷场现象。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当然由于学生阅读面较窄,教师对有些问题的引导又不够深入放手过多,因而留给学生探索的问题显得有些“
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女儿性情
英雄气概
女儿性情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 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3、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四、拓展延伸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比较中西方人物形象异同。
附板书:
木 兰诗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巾帼英雄
爱国、渴望和平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品味语言,并当堂背诵。
2、进行片断写作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能力,进一步理解木兰形象。
3、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发现文中的创新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上节课木兰形象导入本课内容。
2、学生提出不能翻译的重点词,教师给予解释。
(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
二、品味语言
1、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举: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并找出其它互文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介绍对偶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字字千金。)
③.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
④.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扩写第四段,并当堂交流。
三、体验反思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四、探究发现
1、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了老师讲的理解,你在与《木兰诗》进行心灵的碰撞时,你有什么创造性发现见解处)
如:①第一段中“唧唧复唧唧”声与“不闻机杼声”的矛盾。
(“唧唧”声有三种说法: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②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现在在西南地区还有这样称呼父亲的。“爷”也作“耶”)
③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是北魏汉
④木兰不当官是不慕功名富贵吗?
(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
A、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B、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女性的命运!
(可以与“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法国的女英雄贞德的故事等进行比较)
(无论是花木兰、梁红玉、穆桂英,还是“奥尔良姑娘”贞德,她们“幸运”地跃出历史地平线的机遇,无论是在能,仍是是父权、男权衰亡、崩塌之即。)
⑤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打扮。
传奇的虚构中,其背景都是烽烟四起、强敌犯境的父权衰微之秋。换言之,除却作为妲己一类的亡国妖女,女人以英雄的身
(“帖花黄”是北魏妇女的面饰。有两说:一说“元魏时禁民间妇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黑妆。故《木黄’之句。”(《谷山笔尘》)另一说,将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
五、布置作业
1、描写家人团聚场面,字数300字。
2、预习《最后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