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译文
残雪凝聚的余晖照射在绘有山水画的屏风上,透着阵阵寒意。已到三更时分,远处却传来《梅花落》的笛声。夜深人静突然忆起往事,月色于无人处也好像朦胧起来。
我是人世间一个惆怅的过客,我知道你为何事而泪流满面。怕是在断肠的笛声里,你回忆起了平生的点点滴滴。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注释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时期人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此调有平仄两体。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多数词人所常用。
残雪:尚未化尽的雪。
画屏:绘有彩画的屏风。
落梅:古代羌族乐曲名,又名《梅花落》,以横笛吹奏。
月胧(lóng)明:指月色朦胧,不甚分明。
惆怅:伤感,愁闷,失意。客:过客。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赏析
这首词采用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传统手法,是一首以抒发人生惆怅为主题的词。
词的上片整体比较平实,主要下力在于营造氛围上。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点明了环境,包括地点是在书房,时间则是在稍有月色的残雪之夜。接着视觉转换,由视觉转移到听觉上。这句通过 “残雪”、“凝辉”、“落梅”、“三更”、“月胧明”等字句,营造出了一种既清且冷,既孤且单的意境,大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而这种感觉大抵只能给人带来痛苦和茫然。
下片在上片的情感氛围笼罩下,突然情感爆发出来。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的问句,可谓起的妙绝。这是容若因笛曲起意,自伤身世的哀叹。这两句中似乎有相对的主体,一个是“我是人间惆怅客”的“我”,另一个是“知君何事泪纵横”的君。但从词意看来,更应该是灵犀暗生的独自感慨,而不是朋友间当面的对谈倾诉。所以说,这个“君”指的`是容若自己。当一个人倦了,累了,苦了,伤了的时候,便不禁会忍不住地自言自语,自怨自艾,自问自答,何况是纳兰这样的至情至性之人。
最后一句“断肠声里忆平生”更是点睛之笔,短短七字,不禁令人潸然泪下。见惯了哀而不伤,隐而不发,反而更容易被这样痛彻心扉的凄绝之美打动。闭上眼睛仿佛依然能看到词人在那一片断肠声里,落泪伤神。这句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联系了上片下片,将夜半笛声同忆平生结合起来;另一方面,用一个结尾来营造一个新的开始,也就是“忆平生”三个字,这三个字能引导人们联想到词人的生活,去思考更多的东西,可以说是个很好的留白。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创作背景
本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只知是在康熙年间,词人在残雪之夜独自徘徊,联想到自己生活孤独凄苦,饱尝人间离愁别苦,为了表达内心的惆怅,故作下此词。
第二篇: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原文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2篇)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原文翻译及赏析1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翻译」
残雪凝辉让温暖的画屏变得冰冷。梅花随凉风飘落,忧伤的笛声传来,已是寂寞黄昏。深夜想起了往事,月色于无人处也好象朦胧起来。
(世人皆醉我独醒)我,世间哀愁的过客,身世凄凉。为何我在知道你的故事后泪流满面?(你此指容若本人,自言自语)痛彻心扉地哭泣,在断肠声里,回忆自己凄凉的一生。
「注释」
画屏:绘有彩画的屏风。
落梅:古代羌族乐曲名,又名《梅花落》,以横笛吹奏。
月胧明:指月色朦胧,不甚分明。
「赏析」
本词运用了老套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手法,但景清情切,颇令人动容。就如同面对同样的材料,高明的厨师和平庸的厨师却能做出天壤之别的两种味道来。纳兰显然是前者。
上阕通过“残雪”、“凝辉”、“落梅”、“三更”、“月胧明”等字句,营造出了一种既清且冷,既孤且单的意境,大有屈原“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而这种感觉大抵只能给人带来痛苦和茫然。接着他便抛出“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的问句,这是容若因笛曲起意,自伤身世的哀叹。由词意看来,更应该是灵犀暗生的独自感慨,而不是朋友间当面的对谈倾诉。所以说,这个“君”指的是容若自己。当一个人倦了,累了,苦了,伤了的时候,便不禁会忍不住地自言自语,自怨自艾,自问自答,何况是纳兰这样的至情至性之人呢?本来词句至此,已令读者唏嘘不已,谁知下一句“断肠声里忆平生”更是点睛之笔,短短七字,不禁令人潸然泪下···见惯了哀而不伤,隐而不发,反而更容易被这样痛彻心扉的凄绝之美打动。闭上眼睛仿佛依然能看到容若在那一片断肠声里,落泪伤神。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
[清代]纳兰性德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残雪凝聚的余晖照射在绘有山水画的屏风上,透着阵阵寒意。已到三更时分,远处却传来《梅花落》的笛声。夜深人静突然忆起往事,月色于无人处也好像朦胧起来。
我是人世间一个惆怅的过客,我知道你为何事而泪流满面泪流满面。怕是在断肠的笛声里,你回忆起了平生的点点滴滴。
注释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时期人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此调有平仄两体。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多数词人所常用。
残雪:尚未化尽的雪。
画屏:绘有彩画的屏风。
落梅:古代羌族乐曲名,又名《梅花落》,以横笛吹奏。
月胧(lóng)明:指月色朦胧,不甚分明。
惆怅:伤感,愁闷,失意。客:过客。
赏析:
这首词采用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传统手法,是一首以抒发人生惆怅为主题的词。
词的上片整体比较平实,主要下力在于营造氛围上。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点明了环境,包括地点是在书房,时间则是在稍有月色的残雪之夜。接着视觉转换,由视觉转移到听觉上。这句通过“残雪”、“凝辉”、“落梅”、“三更”、“月胧明”等字句,营造出了一种既清且冷,既孤且单的.意境,大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而这种感觉大抵只能给人带来痛苦和茫然。
下片在上片的情感氛围笼罩下,突然情感爆发出来。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的问句,可谓起的妙绝。这是容若因笛曲起意,自伤身世的哀叹。这两句中似乎有相对的主体,一个是“我是人间惆怅客”的“我”,另一个是“知君何事泪纵横”的君。但从词意看来,更应该是灵犀暗生的独自感慨,而不是朋友间当面的对谈倾诉。所以说,这个“君”指的是容若自己。当一个人倦了,累了,苦了,伤了的时候,便不禁会忍不住地自言自语,自怨自艾,自问自答,何况是纳兰这样的至情至性之人。
最后一句“断肠声里忆平生”更是点睛之笔,短短七字,不禁令人潸然泪下。见惯了哀而不伤,隐而不发,反而更容易被这样痛彻心扉的凄绝之美打动。闭上眼睛仿佛依然能看到词人在那一片断肠声里,落泪伤神。这句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联系了上片下片,将夜半笛声同忆平生结合起来;另一方面,用一个结尾来营造一个新的开始,也就是“忆平生”三个字,这三个字能引导人们联想到词人的生活,去思考更多的东西,可以说是个很好的留白。
第三篇:“拼搏高三,挑战高三” 凝心聚力,共铸辉1
“拼搏高三,挑战高三” 凝心聚力,共铸辉煌
——高2012级召开“零诊”分析暨“一诊”誓师大会
9月16日下午,高2012级“零诊”分析暨“一诊”誓师大会在学校运动场举行。大会由高三语文教师曾臻主持,年级领导陈维刚、张大海、高彩彬、陈顽强、王云龙及高三年级全体师生出席大会,校长刘克和、副校长田明到会并作重要讲话。
会议首先对在“零诊”考试中取得各类优异成绩的学生、优秀班干部及学习刻苦、进步显著的学生进行了表彰和奖励,校长刘克和、副校长田明及年级领导为获奖学生颁奖。
文一班学生王惠代表全体高三学子发言,表明了奋战“一诊”坚定不移的意志和斗志。
高三语文教师张华作主题发言,代表高三全体教师表明了奋战“一诊”的信心和决心。
年级领导陈维刚在讲话强调全体高三同学要有高三精神,进入高三状态,并进一步提出了五点建议:一要重视基础,重视课本,做好基础题,得够基本分;二要重视知识的归纳总结,构建知识体系;三要举一反三,以一道题通题,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四要加强身体锻炼,注意劳逸结合,给艰苦的智力活动以强健的体魄支撑;五要训练心理素质,健全应试心理,做到“平时如高考,高考当平时”,做到紧张复习,轻松迎考。陈主任最后要求同学们要昂首阔步,直面高三,艰苦备考战,从容迎考。
校长刘克和在讲话中指出,在2011年大中高考取得骄人成绩的鼓舞与压力下,本届高三同学必将任重道远,在所有大中人的关注与期待中开始这段艰难的征程。刘校长要求同学们学习要明确目标,勤奋刻苦,科学有序。勉励同学们要注意提升方法能力,提升抗干扰能力,以顽强的意志和持久的耐力,把握好每一天,再创我校2012年高考辉煌。
大会最后在文科2班学生邓竹兰的领誓下,以全体同学高亢激越、雄壮有力的宣誓响亮地结束。
第四篇:荷叶杯·一点露珠凝冷_温庭筠的曲原文赏析及翻译
荷叶杯·一点露珠凝冷_温庭筠的曲原文赏析及翻译
荷叶杯·一点露珠凝冷
唐代温庭筠
一点露珠凝冷,波影。满池塘,绿茎红艳两相乱。肠断,水风凉。
译文
清晨湖面水波平如镜,荷叶上露珠滚滚,呆呆的看着湖面中的倒影。绿色的枝干,红色的花朵,杂在一处,让人分辨不清。冷风吹、水浸骨,心中苦闷愁断肠。
注释
凝冷:凝聚着清冷。
“绿茎”句:绿色的枝干,红色的花朵,杂在一处,月色下分辨不清。这里指荷池晓景。
肠断:这里是魂断之意,形容神情入迷。
赏析
调名《荷叶杯》,是因为作品写的这段生活发生在莲塘里,故而有意选用了切“荷”的调名(古时词牌其实也就是题目),也许是借这个调名,用以创造出一个波寒浪静的凄迷意境以寄托他惜别之思。这二者都有可能。但不论是实是虚,都表现了一种惜别的凄苦之情,在给人以影响的艺术效果上却是一致的。
词的.开头说,清晨,荷叶上还凝聚着清亮的露珠。“凝冷”,这是感情的色彩,则船上的他俩相对之情可知。通过人物对于客观环境的感受,读者就能体会到他此时的心境,也就暗示了人物在这种心境下可能有的行动。既是一种“寒”的冷遇,则无幸福之可言为可知。
“波影”,这是一个视线的角度,它使读者能得以从这一视线回溯到呆呆地看着水面的他。因此,它证实着“凝冷”正是他自己心理的写照。本是不忍相对,所以移目于波。但在水波里见到的竟是“满池塘”的“绿茎红艳两相乱”。“满”在这里非常传神,非常有气魄,正如一幅巨大的画。画面满是绿的荷叶,红的莲花,不仅立于水面,亦且倒映于水中,形成了巨大的夹角。在这一巨大的夹角处,着一小小的呆望的他,还有低泣的她——那凝冷的露珠,怎知又不是写她的清泪的呢?这是多么巨大的压迫人的孤独之感。似乎这幸福的倚红偎绿的暖色,直把她俩挤了出来,或紧紧地钳住。而这也正是此时人物的心理写照。
“绿茎红艳两相乱”中的这个“乱”字用得艳极。乱是迷离相交的状态,特别是它承上“满”字而来,只觉得满世界尽是亲昵地偎在一起的美丽的情侣,只有他俩却要离开。而一想到离别,是以肠断,这是心境,花叶相乱,本属无情,只是一种自然形态,境由心生,这虽是唯心的,然而并不能否定心境之可以影响对客观事物的看法这一事实。正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这满世界都是相依相偎之情,不能不产生唯独自己不幸的巨大悲哀。只是他这里外界的实物不是实物,而是自己的感情,如杜甫写的这样,而是人物自己的感受,有如柳宗元在永州八记中,把自己心境完全揉合到客观世界中去了的情景。
水风凉,当然也是实的,其实也是心境的感受。绿满逼人,水风浸骨,是爱情的,其实也是社会的。使爱情遭受如此折磨的,当然是由于社会的逼迫,正是只有他俩却要离开这一点相似之处,又可以引导人着眼于社会的逼迫。而如果抽去了或者隐去了本来是隐射或借喻的爱情之说,则就只剩下社会的逼迫了。这就是诗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