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言文河中石兽原文
文言文河中石兽原文
在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河中石兽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河中石兽》注释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过了,经过。
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牵引。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钯,通“耙”。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是。
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25、盖:因为。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坑洞。
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29、倒掷:倾倒。
30、如是:像这样。
31、遂:于是。
32、溯(sù)流:逆流。
33、固:固然。
34、如:依照,按照。
35、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6、但:只,仅仅。
37、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38、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39、耳:罢了。
40、其一:表面现象。
41、其二:根本道理。
河中石兽原文知识整理
一、文学常识:
1、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2、纪(jǐ)昀(yún)(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清代文学家。
二、文白对译:
原文:
①沧(cāng)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yān)。阅十余岁,僧(sēng)募(mù)金重(chóng)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yǐ),棹(zhào)数(shù)小舟,曳(ya)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ěr)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ai),岂能为暴涨
(zhǎng)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a)沙为坎(kǎn)穴(xu?),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ì)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shù)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①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的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石兽,到底没能找到。人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②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应该是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去寻找两只石兽,不也是疯狂的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③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的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的吗?”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第二篇: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河中石兽》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错乱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错乱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错乱了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注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3.阅:经历。岁:年。余:多。
4.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颠(一本“傎”):颠倒、错乱。
8.河兵:治河的士兵。
9.啮:本意是“咬”.这里是冲刷,冲击的意思。坎穴:洞坑。
10.臆断:主观判断。
11已:停止。
12是非:这不是 是:这 非:不是。
13如:按照。
14设帐:设立学管教学。
15.竟:最终。
16.并:一起。
17.临:岸边。
18.圮:倒塌。
19.曳:牵引,拖着。
20.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21.但:只。
22.倒掷:倾倒。
23.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24.暴涨:凶猛的河水。
25.尔辈:你们。
26.干:岸边。
27.临:面对。
28.并:一起
29.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30.求:寻找。
31.以为:认为。
32.盖:因为。
33.溯:逆流而上。
34.物理:古义:事物的原理。今义:一种学科。
寓意: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第三篇:《河中石兽》积累的文言文虚词
岂寻qǐ
①<副>难道;哪里。表示反诘。《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敢反乎?” ②<副>大概;或许。《荆轲刺秦王》:“将军~有意乎?”
xún ①<量>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千~铁琐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②<动>寻找。《归去来兮辞》:“既窈窕以~壑,亦崎岖而经丘。” ③<动>探求。《与陈伯之书》:“~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 ④<动>顺着。《桃花源记》:“~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副>随即;不久。《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病终。”
焉yān
①<代>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捕蛇者说》:“以俟夫观风者得~。”
②<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置土石?”
③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④<副>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论语>十则》:“后生可畏,~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⑤<助>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毛遂自荐》:“此百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
⑥<助>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
⑦<助>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望洋兴叹》:“于是~河伯欣然自喜。”《<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又或有记载而语~不详。”
⑧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在动词前可译作“……地”。《阿房宫赋》:“盘盘~,囷囷~,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黄生借书说》:“必虑人逼取,而惴惴~摩玩之不已。”
竟
jìng①<动>完毕;结束。《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②<形>终;整;全。《谭嗣同》:“君~日不出门,以待捕者。”《项脊轩志》:“何~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③<副>终究;终于。《毛遂自荐》:“平原君~与毛遂偕。” ④<副>竟然;居然。《屈原列传》:“而齐~怒不救楚,楚大困。” ⑤<副>究竟;到底。刘禹锡《天论》:“道~何为邪?”
⑥<名>通“境”,国境。《礼记?曲礼上》:“入~而问禁,入国而问俗。”
乃nǎi
①<代>你(的);你们(的)。《示儿》:“家祭无忘告~翁。”
②<代>这;这样。《齐桓晋文之事》:“夫我~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③<动>表判断,是。《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济,此~天也。” ④<副>竟然;却。《桃花源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副>才。《祭十二郎文》:“闻汝丧之七日,~能衔哀致诚。” ⑥<副>仅仅;只。《垓下之战》:“至东城,~有二十八骑。”
⑦<副>又。《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 ⑧<副>甚至。《赤壁之战》:“蒙冲斗舰~以千数。”
⑨<连>于是;就。《岳阳楼记》:“~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第四篇: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10篇)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1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错乱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错乱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错乱了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注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3、阅:经历。岁:年。余:多。
4、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颠(一本“傎”):颠倒、错乱。
8、河兵:治河的士兵。
9、啮:本意是咬、这里是冲刷,冲击的意思。坎穴:洞坑。
10、臆断:主观判断。
11已:停止。
12是非:这不是是:这非:不是。
13如:按照。
14设帐:设立学管教学。
15、竟:最终。
16、并:一起。
17、临:岸边。
18、圮:倒塌。
19、曳:牵引,拖着。
20、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21、但:只。
22、倒掷:倾倒。
23、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24、暴涨:凶猛的河水。
25、尔辈:你们。
26、干:岸边。
27、临:面对。
28、并:一起
29、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30、求:寻找。
31、以为:认为。
32、盖:因为。
33、溯:逆流而上。
34、物理:古义:事物的原理。今义:一种学科。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2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zhuǎn)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
译文:
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资金重新修建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往下流去了。于是划几条小船,拉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后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推究事物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湍急河水冲走呢?石头性质坚硬而沉重,沙性质松软而浮动,石头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沿着河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荒唐一件事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言论。
一位年老河兵听说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水中石兽,都应当到河上游寻找。石头性质坚硬沉重,沙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力量,必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地方冲刷石面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再转。不停翻转,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依照老河兵话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事,只知道其中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深刻道理人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字词解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大门。圮:倒塌。
3.阅:经历。岁:年。余:多。
4.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颠(一本“傎”):颠倒、错乱。
8.河兵:治河士兵。
9.啮:本意是“咬”.这里是冲刷,冲击意思。坎穴:洞坑。
10.臆断:主观判断。
11已:停止。
12是非:这不是 是:这 非:不是。
13如:按照。
14设帐:设立学管教学。
15.竟:最终。
16.并:一起。
17.临:岸边。
18.圮:倒塌。
19.曳:牵引,拖着。
20.钯:通“耙”,整地农具。
21.但:只。
22.倒掷:倾倒。
23.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24.暴涨:凶猛河水。
25.尔辈:你们。
26.干:岸边。
27.临:面对。
28.并:一起
29.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30.求:寻找。
31.以为:认为。
32.盖:因为。
33.溯:逆流而上。
34.物理:古义:事物原理。今义:一种学科。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3《河中石兽》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河中石兽》翻译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
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河中石兽》注释
1.临:靠近。
2.干:岸边。
3.山门:寺庙的大门。
4.圮:倒塌。
5.并:一起。
6.阅:经历。
7.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8.设帐:讲学,教书。
9.究:推究。
10.物理:事物的道理。
11.木柿:木片。
12.湮:埋没。
13.颠:通“癫”,疯狂。
14.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15.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16.坎穴:坑洞。
17.如:依照。
18.臆断:主观判断。
寓意:
《河中石兽》是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石兽掉入河里,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自身重量等原因,所以寻找石兽要从它掉入处的上游去找。文章寓意:遇到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主观臆断,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否则就有可能出错,甚至闹笑话。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4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里,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里,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里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里。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zhuǎn)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里,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译文:
沧州的南边,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资金重新修建寺庙,在河里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往下流去了。于是划几条小船,拉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后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而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而浮动,石头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沿着河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荒唐的一件事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水里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必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石面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再转。不停翻转,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里的表面现象,不知道其里的深刻道理的人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字词解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3.阅:经历。岁:年。余:多。
4.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颠(一本“傎”):颠倒、错乱。
8.河兵:治河的士兵。
9.啮:本意是“咬”.这里是冲刷,冲击的意思。坎穴:洞坑。
10.臆断:主观判断。
11已:停止。
12是非:这不是 是:这 非:不是。
13如:按照。
14设帐:设立学管教学。
15.竟:最终。
16.并:一起。
17.临:岸边。
18.圮:倒塌。
19.曳:牵引,拖着。
20.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21.但:只。
22.倒掷:倾倒。
23.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24.暴涨:凶猛的河水。
25.尔辈:你们。
26.干:岸边。
27.临:面对。
28.并:一起
29.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30.求:寻找。
31.以为:认为。
32.盖:因为。
33.溯:逆流而上。
34.物理:古义:事物的原理。今义:一种学科。
文章寓意:
《河里石兽》是纪昀(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与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每做一件事前,不要妄下结论。
题目:对于河里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下游),依据是(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湮(yān)于沙上),理由是(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老河兵则判断其在(上游),是因为(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里。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里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与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5河中石兽
清朝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转转 一作:再转)
《河中石兽》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很荒唐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河中石兽》注释
此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石兽,古代帝王官僚墓前的兽形石雕,此处指寺庙门前石雕。
沧州南: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县。南,南部。
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河干(gān):河岸。干,岸。
圮(pǐ):倒塌。
沉焉(yān):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阅:经过,经历。
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求:寻找。
竟:终了,最后。
棹(zhào):名词作动词,划(船)。
曳(yè):拖。
铁钯(pá):农具,用于除草、平土。钯,通“耙”。
讲学家:讲学先生,以向生徒传授“儒学”为生的人。
设帐:设馆教书。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非木杮(fèi):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来的木片。
岂能:怎么能。
为:被。
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湮(yān):埋没。
颠:颠倒,错误,一作“癫”,荒唐。
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为:认为是。
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盖:因为。
啮(niè):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kǎn)穴:坑洞。
倒掷(zhì):倾倒。
如是:像这样。
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遂:于是。
溯(sù)流:逆流。
固:固然。
如:依照,按照。
然:既然这样。
则:那么。
但:只,仅仅。
据理臆(yì)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欤(yú):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译为“呢”。
《河中石兽》赏析
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全文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
全文层次清晰,其行文结构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庙里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兽的。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逆流而上了。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
文章结尾揭示了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凭主观猜测而下判断欤!”像和尚和道学家那样“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的情况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作者对此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文章寓理于事,给了人们非常深刻的启示。
此文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却是耐人寻味的。它说明天下的事物虽有其共同规律,但更有其殊性。而事物的特殊性,又是和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它更是发展变化的。现实中的许多生活经验,其实都能证明这一点。这也就是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河中石兽》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1.干:古义:岸边。今义:做。
2.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3.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
4.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5.阅: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6.是:代词,此,这。今义:表示判断(多指正确,但并不完全是)。
7.但:古义:但,只。今义:表示转折,但是,却。
8.求: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9.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10.如:古义:像这样。今义:如果
11.盖:古义:大概。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由上往下覆。
一词多义
1.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介词“被”)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为: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为:动词“认为是”或“是”)
2.重:
僧募金重修(重:读chóng,重新)
乃石性坚重(重:读zhòng,分量较大,与“轻”相对)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棹: 名词作动词,划(船))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暴涨:动词用为名词,洪水)
《河中石兽》创作背景
纪昀晚年,也即公元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到公元1798年(嘉庆三年)期间,开始收集民间狐鬼神怪故事,包括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整理并写成了《阅微草堂笔记》,此文即是其中的一篇。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6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zhuǎn)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注释: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两者都,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过了,经过。
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牵引。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 律。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
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25、盖:因为。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坑洞。
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29、倒掷:倾倒。
30、如是:像这样。
31、遂:于是。
32、溯(sù)流:逆流。
35、固:固然。
36、如:依照,按照。
37、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8、但:只,仅仅。
39、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40、欤: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
参考翻译: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终究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庙里设馆授徒,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像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很颠狂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镇守河防的老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激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颠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颠狂了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道第二点的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7河中石兽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翻译: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是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的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注释: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过了,经过。
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牵引。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钯,通“耙”。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是。
24、河兵是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25、盖是指因为。
26、啮是指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是指坑洞。
28、不已是指不停止。已是指停止。
29、倒掷是指倾倒。
30、如是是指像这样。
31、遂是指于是。
32、溯(sù)流是指逆流。
33、固是指固然。
34、如是指依照,按照。
35、然则是指既然这样,那么。
36、但是指只,仅仅。
37、据理臆断是指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38、欤是指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39、耳是指罢了。
40、其一是指表面现象。
41、其二是指:根本道理。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8河中石兽
清代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注释
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山门:寺庙的大门。
圮:倒塌。
并:一起。
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阅:过了,经过。
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竟:终于,到底。
曳:拖着,牵引。
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钯,通“耙”。
设帐:讲学,教书。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
岂能:怎么能。
为:被。
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湮:埋没。
颠:通“癫”,疯狂。
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是。
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盖:因为。
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倒掷:倾倒。
如是:像这样。
遂:于是。
溯(sù)流:逆流。
固:固然。
如:依照,按照。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但:只,仅仅。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耳:罢了。
其一:表面现象。
其二:根本道理。
文章寓意
《河中石兽》是纪昀(jǐyún)(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考虑问题时,要从表到里分析原因,得出正确的解决根本方案。
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它说明了这些道理:1.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2.实践出真知。3.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同时也启示我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尽可能少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话。
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1.干:古义:岸边。今义:做。
2.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3.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
4.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5.阅: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6.是:代词,此,这。今义:表示判断(多指正确,但并不完全是)。
7.但:古义:但,只。今义:表示转折但是,却。
8.求: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9.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10.如:古义:像这样。今义:如果
11.盖:古义:大概。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由上往下覆。
一词多义
1.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介词“被”)
必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为: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为:动词“认为是”或“是”)
2.重:
僧募金重修(重:读chóng,重新)
乃石性坚重重:(读zhòng,分量较大,与“轻”相对)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9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它)是正确的言论。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嘲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很多,难道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注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3.阅:经历。岁:年。余:多。
4.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颠(一本“傎”):颠倒、错乱。
8.河兵:治河的士兵。
9.啮:本意是“咬”.这里是冲刷,冲击的意思。坎穴:洞坑。
10.臆断:主观判断。
11已:停止。
12是非:这不是 是:这 非:不是。
13如:按照。
14设帐:设立学管教学。
15.竟:最终。
16.并:一起。
17.临:岸边。
18.圮:倒塌。
19.曳:牵引,拖着。
20.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21.但:只。
22.倒掷:倾倒。
23.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24.暴涨:凶猛的河水。
25.尔辈:你们。
26.干:岸边。
27.临:面对。
28.并:一起
29.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30.求:寻找。
31.以为:认为。
32.盖:因为。
33.溯:逆流而上。
34.物理:古义:事物的原理。今义:一种学科。
寓意:
《河中石兽》是纪昀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10《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写的一本记事录。本文就来分享一篇《河中石兽》的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河中石兽
清代: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转转 一作:再转)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注释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过了,经过。
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牵引。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钯,通“耙”。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是。
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25、盖:因为。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坑洞。
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29、倒掷:倾倒。
30、如是:像这样。
31、遂:于是。
32、溯(sù)流:逆流。
33、固:固然。
34、如:依照,按照。
35、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6、但:只,仅仅。
37、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38、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39、耳:罢了。
40、其一:表面现象。
41、其二:根本道理。
文章寓意
《河中石兽》是纪昀(jǐ yún)的一篇记录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考虑问题的时候,要从表到里分析原因,结合经验与实际,从而得出正确的解决根本方案。
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它说明了这些道理:1.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2.实践出真知。3.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同时也启示我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尽可能少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话。
第五篇:河中石兽的原文及翻译
导语:《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记事录。纪昀,字晓岚(1724-1805),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寺读学士。下面是由小编整理关于《河中石兽》翻译。欢迎阅读!
河中石兽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zhuǎn)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
译文:
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资金重新修建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往下流去了。于是划几条小船,拉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后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推究事物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湍急河水冲走呢?石头性质坚硬而沉重,沙性质松软而浮动,石头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沿着河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荒唐一件事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言论。
一位年老河兵听说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水中石兽,都应当到河上游寻找。石头性质坚硬沉重,沙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力量,必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地方冲刷石面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再转。不停翻转,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依照老河兵话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事,只知道其中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深刻道理人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字词解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大门。圮:倒塌。
3.阅:经历。岁:年。余:多。
4.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颠(一本“傎”):颠倒、错乱。
8.河兵:治河士兵。
9.啮:本意是“咬”.这里是冲刷,冲击意思。坎穴:洞坑。
10.臆断:主观判断。
11已:停止。
12是非:这不是 是:这 非:不是。
13如:按照。
14设帐:设立学管教学。
15.竟:最终。
16.并:一起。
17.临:岸边。
18.圮:倒塌。
19.曳:牵引,拖着。
20.钯:通“耙”,整地农具。
21.但:只。
22.倒掷:倾倒。
23.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24.暴涨:凶猛河水。
25.尔辈:你们。
26.干:岸边。
27.临:面对。
28.并:一起
29.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30.求:寻找。
31.以为:认为。
32.盖:因为。
33.溯:逆流而上。
34.物理:古义:事物原理。今义:一种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