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标新立异[5篇范例]

时间:2022-08-05 02:04: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成语故事标新立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成语故事标新立异》。

第一篇:成语故事标新立异

成语故事标新立异

成语故事标新立异1

“标新立异”这则成语的意思原指独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后来多指提出新奇的主张,创造新奇的式样;有时带贬义,指另搞一套。

这个成语来源于《世说新语.文字》,《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不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

支道林,名遁,是东晋时的佛教学者,本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南)人。他常与谢安、王羲之等名士交往,喜欢谈玄理,对《庄子》也很有研究。

《庄子》是战国时期庄周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晋代的向季曾为《庄子》作注,没有完成就死了,郭象继续他的工作,完成了注释,后来人们都引用郭象和向秀所作的注。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也是一个难点。当时许多著名的学者深入钻研体味这篇文章的道理,都没有能够超出郭象、向秀的见解。

有一次,支道林在洛阳白马寺同太常护国将军冯怀一起聊天,谈到《逍遥游》,支道林说出了一种新的道理,大大高于郭象、向秀的解释,树立了一种新的见解,超出当时许多著名学者的认识。支道林所作的分析见解,都是那些著名学者苦苦搜求思索没有能够解决的。后来人们就吸收了支道林的意见来解释《逍遥游》

这则故事中的'“标新”和“立异”,组成了成语“标新立异”。

成语故事标新立异2

【注音】biāo xīn lì yì

【典故】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于众贤之外。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释义】标:提出,写明;异:不同的,特别的。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故意显示与众不同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独树一帜、另起炉灶、别出心裁

【反义词】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人云亦云

【同韵词】向隅之泣、遗钿坠舄、进壤广地、插科使砌、时运不济、有百害而无一利、远求骐骥、舟车之利、薰莸不同器、欷歔流涕、......【年代】古代

【谜语】创造发明

【邂逅语】骆驼的脖子上挂鸡儿

【教学同步】我并不是想在这里玩弄标新立异之说。青冈卓行《米洛斯的维纳斯》高中二册·课文·16

【成语故事】东晋时期佛学家支道林对《庄子》很有研究,向秀与郭象曾经为《庄子》作注。《庄子》第一篇文章《逍遥游》是最难了,支道林谈到《逍遥游》说出一种标新立异的观点,远远超出郭象他们的认识为大家所接受并流传下来

【成语举例】其中典礼集会之词,标新立异固不可,机械陈腐亦不可。朱自清《钟明〈呕心苦唇录〉序》

【成语造句】

◎ 一位姓黄的"记者"透露:我每天都去关注别人没采写过的话题,开动脑筋,假名、假姓、假地址写进稿件中,标新立异,写得越花哨越出风头。

◎ 有的同志,不是从唯物史观出发,而是故意标新立异,随意为历史人物翻案,这是值得商讨的。

◎ 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出于本书系统性的需要。

◎ 教师要启发学生多思索多探讨,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 当然,在民风民俗中也有精华、糟粕之分,艺术家不能为创作上一时的"标新立异,而使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遭到歪曲。

◎ 蓝诗波是不可以随便标新立异的,因为她悠久的历史,高贵的身份。

◎ 可是,她老了,像一个风华不在的老女人,已经失去了标新立异的资本。

◎ 有的结合得不错,可也有些东拉西扯,无非为了显示自己功法的特殊,如商品竞争,标新立异,扯虎皮,拉大旗。

◎ 他们经常去探索马恩列斯关于某一真理的简明的表达,并从这些简明的表达出发来展开自己的理解,他们决不自以为是,标新立异,他们决不把旧法学的观点偷运到新法学中来,他们决不这样做,他们总是始终在马列主义的无产阶级的阶级路线上开展自己的理解。

◎ 这种心理在青年时期表现得比较突出,如青年人的偏执,好表现自己,好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或者由于爱面子,而有意采取与别人相反的态度。

◎ 郭立楠兴奋地说,"可是为什么前些年总是硬不让你创造呢?你想标新立异,就会被视为'生理变态',你妥协了,随大流,才是正人君子。

◎ 创意落俗套,不能标新立异,给人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之感。

第二篇:浅论新闻标新立异

闻标新立异,确实是老话题。然而,改革开放的今天,新闻与时俱进的新观念,给标新立异注入了新的内涵。记者从司空见惯或旧的事物中,发掘出与时代进步合拍的新特征、新认识、新内涵、新精神。应该说,“标新”和“立异”是一种创新,是一种创造,媒体要用与时俱进的心态,宽容多种创意,鼓励标新立异。

何为“标新立异”? 从字面上来看,标,即:提出或写明;异,即:不同的,特别的。成语的意思原指独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后来多指提出新奇的主张,创造新奇的样式。新闻标新立异所指得是,新闻立意新颖,在事实基础上有一定的独创性。标新意味着破旧,立异意味着除同、立新。或者说,新闻采写的思维不顺从既定的思路,采取灵活多变的思维战术,多方位、跳跃式地从一个思维基点跳到另一个思维基点。

新闻标新立异是众多新闻媒体与记者编辑共同关注与研究的业务课题之一。从新闻报道形式的演变来看,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新闻在报道社会经济的同时,增加理性的思考。记者在采写新闻时,从多侧面、多角度地考察经济事实的内在与外部的联系,描绘和剖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揭示和回答经济改革进程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

从新闻采写业务来看,新闻性消息通讯侧重于标新立异(意),调研理论文章侧重于框新得体。既要考虑突出主题又要考虑有所创新。比如,新闻标题制作要求立意新、立意奇、立意巧,淡化了朴素、庄重、典雅的书卷气,讲究用新奇扎眼的词句并运用动词制作标题,以打动读者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觉得清风扑面。

(二)新闻采写标出哪方面“新”呢?笔者认为,应该是关注新政策、发现新问题、选取新角度、运用新方法。

关注新政策

记者新闻稿件能否采写到位,体现一定的思想性,关键在于记者政策水平高低,接受新理念的程度。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锁定 “三农”,是2004年以来中央第6次将目光聚焦在“三农”领域。而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的情况下,稳定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国内消费,成为决策层维稳中国经济寄予厚望的政策取向之一。

2009年三农政策的十字方针: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新一年,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稳定粮食生产(稳粮),确保13亿人的粮食自给率达95%;通过对农民增加粮食直接补贴、良种和农机农具的财政补贴,扶助农民增加收入(增收);增强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强基础),坚持重农政策,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重视改善民生(重民生),缓解农民困难,释放农村民怨。

2009年中央采取的新举措:投资将重点投向“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交通等基础设施、节能减排和社会事业等5个方面。在今年第4季度中央新增1000亿元投资计划中,农村沼气、重大水利工程等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央投资340亿元。而在中央公布扩大内需的4万亿元投资中,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更是达到了3700亿元,这些大手笔投资直接惠及“三农”,让农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此外,中央还决定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四个方面开辟“绿色通道”,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三明日报》社现有专业记者22人,每次国家有重大政策出台,省市委有重要部署,我们都组织记者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关注新政策、新提法、新举措,并结合新闻业务学习与研讨,落实到新闻采写工作中去,体现在新闻报道上。

发现新问题

发现新问题是一种敏感力、一种判断力、一种开掘事实的技巧,更是对新闻事实存在规律、存在价值的探询,以期实现新闻价值量的最大化。

当记者的最大本事在于发现新问题,其难度在于选题、分寸、时机、效果上的把握,这一点新闻人都有共同的体会。新闻采写的“标新”:突出一个“新”字,报道新现象、新问题;体现一个“析”字,剖析得当,以理服人。记者发现新问题,应该把中央关注的重点,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难点,同民众关注的热点结合起来,作为新闻报道的兴奋点与着力点,从报道内容上增强了同受众的“贴近性”,发挥新闻舆论引导的作用。

新闻事实或新问题往往呈现出多面性。报道对象本身具有矛盾的对立统一性。记者用矛盾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思考某一问题或观照某种事态,在采写的过程中,辩证思维应成为形成中心思想的主要思维形式。

笔者在新闻论文《客观辩证地报道新农村建设》(刊发在《中国地市报人》杂志2006年第12 期)一文中提出这样的观点:报道新农村建设也要全面、客观、辩证地看问题,不能只报道成就而掩盖存在问题,也不能以问题抹煞成就,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事物的表象,又要看到事物的本质;既要看到事物的现在,又要看到事物的将来。在看到事物存在着“两点”的同时,区分出重点,抓住重点带动全面。只唱赞歌的新闻报道是没有生命力的。

在采写新农村建设稿件时,笔者注意掌握“问题报道”的原则,一是农村干部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党和政府重视并正在或着手解决的问题。二是报道所选择的问题,既要有解决的必要性,又要有解决的可能性。三是报道既要敢于触及农村工作中的新矛盾,又要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特别是要着眼于政策大局,善于从大量的具体事件中见微知著,选择有典型意义的问题进行报道,多从建设性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方法。

选取新角度

《新闻学大辞典》将新闻角度表述为“记者在采访和新闻写作中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

新闻报道的角度不同,读者对问题的认识也就不同,这就是“舆论引导”。选取新角度是激发文章活力的有效途径。采写新闻不能局限于就事想事,要力争立足于全局的角度,以开阔的视野去审视、思考和处理问题。

笔者认为,选取新角度关键是要把握好新闻的主题角度、新闻的选材角度、新闻的报道角度这三个要素。

1995年12月11日和12日,中共三明市委书记黄贤模和其他市领导,先后在三明钣店召开两场市民座谈会,恳请头上没有“乌纱帽”的职工、居民、个体户和退休干部提意见和建议,目的是迈好“九五”第一步。

黄贤模在开场白中首先声明,这次座谈不是请大家来唱赞歌,而是要讲缺点、摆问题,以达到沟通思想、增长共识、找出差距、改进工作的目的,大家尽可放心,决不会“扣帽子、打棍子、装袋子”。听此一说,会场马上活跃起来,市民代表抢着发言,大到全市发展战略,小到修建公共厕所,提了许多“剌耳”的意见和建议。市领导全神贯注地倾听,还不时做了记录。

对同一主题、同一材料如何表达呢?三明的媒体参会记者大都写成会议消息,笔者在写稿时,跳出会议程序,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满足读者的需求,撰写了现场新闻,题为《(引题)忠言虽逆耳但是利于行,(主题)三明市委恳请市民揭短》。这消息被《经济参考报》头版采用,并被评为1996中国地市报好新闻三等奖。

运用新方法

□巧用思维方法。新闻采写贵在“新”,其核心是思维新。表现形式有多向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和变形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呈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记者不依常规,让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从多方面寻找答案,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探求多样性的结论。

逆向思维,最显著的特征是“反其道而行之”,求新、求异,“与众不同”,往往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记者常叨的一句话:“反常背后有新闻”。新闻是变动的事物,有质变和量变两种形式。新闻的本质属性决定它具有“反常”特征。记者要从思维定势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平常事物中大量潜藏的“反常”现象中捕捉新闻。

□运用新闻跳笔。新闻叙事所追求的简约明快的风格,造就了一种新闻写作的独特笔法——跳笔。“跳笔”是指在写作过程中,不必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展脉络展开情节,而是根据主题的需要跳来跳去。新闻跳笔符合新闻的个性,在有限的篇幅之内,尽可能地多提供新闻信息。

改革开放30年时间跨度大,经历不同的阶段,记者如何用发展的视野,总结、观察、俯瞰改革开放30年巨大成就,把30年发展巨变宣传好、报道好,的确是要动点脑筋,花点精力。笔者撰写通讯《“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孟宗笋业”----访建宁孟宗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廖品贵》时,就运用“新闻跳笔”,力求写出“新意”。先提炼出“观点”,不按年间顺序,避免记流水帐、就事论事,为什么要运用“新闻跳笔”呢?“跳笔”写法能带来快节奏的叙述,使得新闻的表达更富有成效。

在分析素材提炼观点之后,笔者分别写了4大变化,即:农民观念发生变化(从浅叙跳到深揭);政府行为发生变化(以反面跳到正面);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从现象跳到本质);企业经营发生变化(从某一时段跳入另一时段)。

(三)新闻采写应如何“立意”与“立异”?那就是“立意”求深刻、“立异”求个性。

“立意”求深刻。俗语说“千古文章意为高”。“意”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新颖别致的立意能反映记者对生活的独到认识、深刻理解,使整篇文章意蕴隽永。立意就是立思想、立见解。记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透过生活的现象,以小见大,揭示反映时代风貌的本质。消息靠事情的大、奇来引人,言论靠道理的高、深来服人。消息一定要采写到别人没有用过的最引人的材料,写言论一定要提炼出别人没有想到的最深刻、最新颖的观点。新闻在于思想点化,如果新闻作品的文采、意境被思想点化了,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新闻作品的立意是从生活中得到的启示,材料中形成的观点,现象中发掘的本质。在采写新闻时,记者要善于思考,对新闻事实作出理性分析,从中选择最好的立意。

采写新闻的立意一定要新。它不仅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最好是通过事实给人们以新颖的思想。记者在采写中提炼主题的时候,一定要寻找别人没有写过的主题,选择别人容易忽视的题材,方能写别人没有写出的报道。新闻的立意要深化,还需要在采访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努力挖掘出现象背后的症结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立意要新颖但并非猎奇,关键的是要抓住新的人物,选择新的事物,提出新的问题,捕捉新的经验,从而体现出时代的特点,去传播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新的意识。“立异”求个性。抓事物个性。采访时,记者要留心“反常”现象,从反常事物中找出事物个性特点;从不同角度发现新的个性特点;从事物变动的起因中突出个性特点。写作时,要围绕着新闻事件的独有的特点展开,挖掘事件的新闻内核,因为每一新闻事件都存在有别于其他新闻事件的个性化的特点,抓住了这些个性化的东西,就自然能找到不同其他新闻稿件的写法。

用群众语言。群众的语言来自生活,极富感情色彩。群众语言通俗易懂的特点,与人民群众有与生俱来的亲和力。特别是农村经济报道,恰当地引用群众语言,讲出朴实的道理,不仅会使报道增加真实感,易于被农民所感知、理解和接受,而且可以使经济报道“活”起来,有的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写感人细节。一位外国新闻学者说:“生动的细节可以使报纸版面上的文章留在人们的心灵上,渗透到人们的情感中去。”新闻作品中的细节,其内涵与文学作品中的细节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新闻中的细节必须真实而不能虚构。

写细节的个性。报纸上有些人物通讯,读者之所以反映似曾相识,其原因就是缺乏个性。好的细节具有强烈的个性,这个细节只适用于这个人,不适用另外一个人。然而,生动感人的细节不是唾手可得,要求记者不但要有很强的观察力,而且要善于通过比较、鉴别,找出人物的独特之处来。一个新闻事件往往有很多细节,但最能表现这个新闻本质的又往往只有一两个。新闻采写时,记者的功力在于,善于抓取关键的细节,抓取真情的细节,抓取有震撼力的细节

第三篇:作文训练之标新立异

作文复习之标新立异

一、考点说明

作文要标新立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编者翻阅了近三年来全国各省市600多套中考语文试卷,其作文评分标准,几乎在一、二类作文要求中都能找到“感情真挚”“有创新”等表述。江西省的作文评分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基础等级的一、二类作文和发展等级的作文都有这样的表述。

那么作文的标新立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见解新颖。作文立意要别出心裁,不要人云亦云,要表达自己独特而深刻的情感、主张和思想。

其次,材料新鲜。作文选材,要选那些最能表现人物个性,反映事物本质的典型材料。要善于选择哪些日常生活中别人见过却没写过,或者别人没见过唯有我见过的材料。

第三,个性鲜明。有些同学认为“创新”很难,说平淡的生活哪有这么多的“新”,其实作文只要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独特体验,写出了自己的个性,这样就自然的“创新”了。

第四,体裁创新。文章有三大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浏览近几年中考作文,我们发现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体裁、体例,如小小说、童话、寓言、故事新编、科幻故事、演说辞、散文等体裁,还出现了书信式、论辩式、会议记录式、片断写真式、电影镜头式、实验报告式、几何证明式、日记体例式、访谈节目式、名人对话式、调查报告式、网络论坛式、QQ聊天式等体例。

二、典例分析

〔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王羲之学“书”,在广袤平原中感受“横”的舒展,在深山古藤上感受“竖”的坚韧。观察、体验,他的书法已不再是简单的笔画与结构。

/ 6

孔子学琴,在反复弹奏中思考乐曲的奥妙,在乐声中领悟曲作者高尚的追求。思考、领悟,他的思想在音乐中升华。

李时珍学医,在质疑声中研读前人书典,在遍尝百草中验证真伪。质疑、实践,他的仁心已超越医术本身。

……

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是充满智慧的!

以上材料引起你哪些回忆?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拟问题,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指津〕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我们要善于找出这几则材料的共同点——从反复出现的词语“学‘书’”、“学琴”、“学医”和每则材料前后两部分的内容可看出,一说“学”二说“悟”。据此,可以确定这篇作文要写的内容大概是学某东西,悟出的道理、提高的认识、成就的品质等。于是,我们就可以沿着这样的思路行文。

思路一:纵式结构。以“我”为线索,写出“我”的成长过程。选择在学钢琴、学京剧、学街舞、学跆拳道、学种菜、学喂猪等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收获的成功和快乐。也可以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主要叙述、描写同学、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人学习某一知识、技能的经过,同时写出自己的感悟。

思路二:横式结构。以小标题的形式进行作文,选取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神态、举止、谈吐等,并进行形象生动的描写,表现出他们的精神、品格和追求。

思路三:议论取胜。研究材料,提炼主旨,如“学习可以升华我们的精神品格”“实践出真知”“学习贵在坚持”等,并把它借用过来,当作文的中心论点,这样这篇作文就自然而然地写成议论文。写作前,想一想现实生活中和中外历史上有哪些这方面的人和事、名言警句等,这些方面的材料越多越好;接着把它们选择出来,扼要记下。作文时,把这些材料拿来充当作文的论据。

〔例文展示〕

/ 6

钢琴的记忆

亲爱的正勇老弟:

你好!

听说你心情郁闷,说是姨父、姨妈为你报了二胡班,你学了几天感觉好难,所以想退学。但费用已交,是退不回来的,于是姨父、姨妈强逼你去学。我想,你还是不妨硬着头皮去学吧,也许会有意外惊喜呢!我是一个过来人,我深有体会——

现在,每次亲朋好友来我家聚会,妈妈、爸爸总会让我到钢琴前弹上一曲,营造轻松愉悦的气氛。我也总是欣然领命,亲朋好友也常常叫好!然而,说到我弹钢琴,我曾经历过说不出的向往和苦痛。

那一年的元旦,在幼儿园的年会上,我们的老师在会堂一角的钢琴上演奏了一曲,钢琴曲一会儿如行云流水,一会儿如彩虹初现,一会儿又如泣如诉……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从那刻起,我就决定要学好钢琴。回家后,我扯着妈妈帮我报了钢琴班。

幼儿园就这么在欢快的琴声和笑声中度过了。到了小学,为了我能在钢琴上有所建树,妈妈花了两万元巨资帮我买了一台钢琴,还请了一个老师专门教授我。慢慢地,钢琴占据了我的大部分休息时间,我心生苦恼,本来可以经常和同学相聚,可就是因为这台可恶的钢琴无情地剥夺我们的相聚。

到了三四年时,我已经失去了刚入小学时的那份清闲,大批的作业和钢琴完全填满了我的双休。为了我钢琴考级,父母亲就让我“长年累月”地弹,弹,弹,弹得我头晕脑胀。而我呢,为了夺回我的玩耍时间,几乎每个月都会和父母发生争吵。

虽说我弹钢琴抵触情绪大,但在五年级时,我已考过了六级,这是我始料未及的,然而也是在情理之中,因为在这段时间,我每个星期六去宜春,听宜春学院的一位段老师的课。段老师是我遇到的最粗鲁、最无理的老师。他总是绷着一副凶脸孔,两腮的皱纹一根一根的,像一条条酱色的蚯蚓,一副黑中带紫的眼镜架总是搭在那双紧锁的眉头下方。

他很暴躁,有回我弹错了音,他当即就把我的手提起来,猛地向琴键砸去,砸得钢琴发出像野猪拱地似地尖锐地吼叫了一声。然而,我不知他有什么魔法,经过他的教导,我弹钢琴的水平却噌噌噌地往上涨。在六年级小学毕业后的暑假,我一路顺风地考过了十级,我高兴地恨不得飞起来。

/ 6

如今,我回过头想想,如果没有这当中的“寒彻骨”“酷暑夜”,没有妈妈的蛮横,没有段老师的凶样……就决不可能有这般美丽的心情,就决不会给亲朋好友带来阵阵欢乐。

好了,信就写到里。希望你读了我的信后,能早日走出苦恼,快乐无比!

喜欢你的哥哥:欧阳欢

〔点击亮点〕

这篇文章运用书信格式来写,目的是劝勉老弟克服困难,坚持学好二胡,从而走出苦恼,快乐起来。作者主要运用现身说劝勉老弟,叙事娓娓道来,情真意切,撞击着正勇老弟的心,这样写说服力、感染力强。信中叙事虽然都是些芝麻小事,却写得曲折多变,情趣横生。自己学琴,先是看到幼儿园老师表演弹奏了钢琴曲,心生羡慕、向往,于是行动学习,妈妈、爸爸也十分支持,然而,时间是有限的,这方面用时多,于是与朋友相聚的机会就少了,于是心生厌弃,与父母争执。但是“父命难违”,父母亲每星期六还送“我”到宜春学院段老师家里学琴,而段老师是一副凶模样,让我忍受不了。尽管如此,“我”还是在“百般”强逼下,考过了钢琴六级。这时,“我”才体会到“寒彻骨”“酷署夜”带来的无限快乐,也让正勇老弟感受到了“坚持”给我们带来的“迷人风光”。

三、应考策略

一是以小见大。凡是作文题目,一般都比较大、比较空,因为这样有有利于不同各层次、不同地方的考生有话可说,有材可选,有文可成。但是有些考生却拘泥于作文题目,总在作文题目上绕圈子,有时是对题目作一番解释,有时在作文中反复出现题料中的字词,说些冠冕堂皇的废话,拓展不了自己的思维空间。要克服这种毛病,不妨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就是看到作文题,想想我们曾遇过哪些小人物、小事情、小场景等,从一个小角度来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揭示出深刻的社会主题。

二是反向立意。我们要善于从某观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阐发新见解,反其道而行之,这也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形式和结果,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并没有从正面入笔叙写父亲的音容笑貌,而是着力描写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背影,这种视角独特的逆向思维,读来真切感人。反向立意运用得法,常能使文章另辟蹊径,立意新颖,且有深度,能表现出作者与众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三是形散神聚。“形”即我们的思维和文章材料,也就是说在写文章之前我们要打开自己的思维,尽可能多的想到可入选本文的素材。“神”即文章的主旨、线索,也就是说这些入选的素材要有利于表达文章的主旨,要有一条清晰的线索将他们连缀起来。这条线索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人、事、物或者感情,还可

/ 6

以是时间、空间的变化。运用此法,我们要注意用于连缀材料的线索,应该清晰明确,不能含糊,且要在文中出现(或表现),前后要照应,表现出的文章主旨要准确、明白,但切忌和盘托出。

四是曲折多变。俗话说“人贵直,文贵曲”,也就是说文章要讲究波澜,要赞美某种事物,先不直接说它如何如何好;想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或不被人所理解,然后根据情节发展,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先说“我”讨厌阿长,讨厌她“切切察察,讨厌她睡相不雅,不耐烦她的繁琐“规矩”和“道理”;接着说“我”对她发生敬意,因为她常给我讲“长毛的故事;然而,“我”又对她愤怒起来,因为她谋害了我的隐鼠;最后说“我”对她又产生新敬意,因为她送给了“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四、赢分演练

1.请以“我的那一片天空”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有欢乐,有忧伤;有振作,也有迷惘;有师长的叮咛和教诲,有同学的宽容和赞赏……一件件往事记忆犹新,一幕幕场景历历在目,这些犹如人生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这里的每一朵浪花都是美丽的,请结合自己的人生成长经历,以“一朵美丽的浪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3.前行是脚步的积累,成长是不断前行的过程。前行的路上,有风景、梦想,有期盼、关爱,有欢笑、痛苦;前行离不开目标、坚持……一路前行,你有过怎样的经历和体验?前行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自拟一个包含“前行”这个词语的标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4.在陈丹青的眼里,鲁迅无疑是“好玩”的,但大先生的这种“好玩”,是一种寓庄于谐、大智若愚的好玩,是一种人格的张力和维度,是“好玩”中的至高境界。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好玩”中走过来的,尽管这种“好玩”不能与鲁迅先生的“好玩”相提并论,但它同样是我们成长的养分,人生的财富。请你以某一次“好玩”的经历,或某一点“好玩”的想法,或某一件“好玩”的制作……为题材,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要求:(1)行文符合自选文体的一般特征。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

/ 6

/ 6

第四篇:标新立异与独创性的训练

标新立异与独创性的训练

在视觉艺术思维的领域中,艺术的创作总是强调不断创新,在艺术的风格、内涵、形式、表现等诸多方面强调与众不同。不安于现状,不落于俗套,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这些都是艺术家们终身的追求。标新立异是视觉艺术思维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方法。当艺术家在创作中看到、听到、接触到某个事物的时候,尽可能地让自己的思绪向外拓展,让思维超越常规,找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和思路,赋予其最新的性质和内涵,使作品从外在形式到内在意境都表现出作者独特的艺术见地。

标新立异法要求艺术家在艺术思维中不顺从既定的思路,采取灵活多变的思维战术,多方位、跳跃式地从一个思维基点跳到另一个思维基点。

那些遨游在思维空间的基点,代表着一个个思维的要素,如在视觉艺术创作中需要考虑的风格、流派、色彩、图案、题材、材料或肌理等。多一个思维的基点,就多一条创新的思路,艺术家要从众多的思路中寻找出最新、最佳的方案。

标新立异的视觉艺术思维训练强调个性的表现,任何艺术作品,如果没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则容易流于平淡、落人俗套。个性表现是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清代郑板桥是一位极赋个性的书画家,特别是他的水墨兰竹及板桥体的书法,与众不同,为世人所称道。他在书画创新方面有这样的诗句:“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充分的个性表现属于个体及其对象,在于艺术创作的具体性、独特性和自由发展的意识。艺术创作的审美需求是不可重复的。对于同一个艺术形象,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各自都有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出人们的个性特征。

人们以不同的思维形式独立地进行思考,在心中建立起不同的审美形象。如画家们面对同一对象进行创作,所绘制出的作品仍会各不相同,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灵感受和审美体验。

标新立异的视觉艺术思维能力还可通过视错觉和矛盾空间造型的训练方法获得。在日常的艺术创作中,人们往往习惯于接受符合常规的视觉形象而忽视变异的方法,而艺术作品如果看上去总是一板一眼没有变化,便容易令人生厌。在平面设计中视错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创作思想。视错觉又称错视,指在特定条件下,由于外界刺激而引起的感觉上的错觉。如我们在停着的火车上看到另一列刚刚开动的列车时,一时间会误认为是自己所乘的列车开动了,这是人们感觉上的瞬间错觉现象。缪勒·莱依尔错视(图)图中是两条等长的平行线段,在线段的两端各加上方向相反的引导线,将人的视觉向不同的方向引导,会使人产生上线短下线长的错觉。同样,原本是完全平行的宜线,分别用不同方向的线段进行分割交叉排列,由于重复排列的线条导致视觉引导力,使人产生了线条排列的方向错位感、不平行感甚至线段的弯曲感(图)。我们在创作时可以尝试一下错视思维法,在人们看惯了的视觉形象中有意识地将局部进行错视处理,如利用线条的方向、线条的穿插、图形大小的对比、图地反转以及无理图形等方法,使人产生非自然的视错觉,达到一种独特而又富于变化的艺术效果。

矛盾空间造型训练是更为复杂的形式之一。矛盾空间是在平面空间中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幻觉空间。人们观察这种图形时,初看是完全合理的形象,经过仔细观看后却发现了许多不合理的矛盾空间形态。如边洛斯三角形、矛盾形、斜线交叉不合理形等,都是矛盾空间的典型作品(图)。在艺术设计领域里,矛盾空间形式的应用非常广泛。矛盾空间造型训练的方法,能够培养艺术设计师在理性思考中具有趣味性、个性和标新立异的特征

第五篇:中考作文立意如何标新立异

中考作文立意如何标新立异

中考作文试题,是几万乃至十几万考生共同面对的“人生命题”。怎样才能从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文章的立意。对于同一题目、同一材料和要求,而考生语言运用能力、年龄阅历、思想感情等又都相差不太大,因此写出的作文立意难免有相似之处。而中考正值六月酷暑,阅卷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每天面对几百份作文,那些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的作文,读来感到味同嚼蜡,单调之至,所以往往给判个“相对合理”的分数;倘若此时突然出现一篇标新立异之作,就会觉得如阵阵清风拂面而来,立刻会毫不犹豫地打个高分。中考作文中立意如何出新呢?只要在“正确”的基础上创新,而且鲜明集中,贴近时代,那么你的作文必定能得到阅卷老师的垂青,获得高分。

一、立足“正确”不动摇

所谓正确是指文章的主题要符合生活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国家的政治原则,体现出积极向上的健康思想,不片面、不偏激、没有低级情趣等等。所以,在考场写作时,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客观公正的分析事物,反映事物,决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映偏激的思想。从考场实际情况看,完全不正确的立意是很少的,大多数的立意不正确都是体现在“片面、偏激、消极”等方面。如四川省中考作文题《雨中》,有的考生写在雨中男女共撑一把伞,文中透露出恋爱至上、爱情甜蜜等与中学生身份不相符的思想。又如宁夏自治区某年中考作文题《我班的趣事》有位考生写元旦班里开联欢会,又恰好班上有个同学过生日,在吃蛋糕的时候大家打起了“蛋糕大战”,弄得人人脸上、头发上、衣服上都是蛋糕„„文章结尾写道:“以前只打过雪仗,水仗,这一次却是生平第一次玩‘蛋糕大战’,多么有趣,多么令人难忘啊!”作者显然对不爱惜劳动成果这一错误没有足够的认识。要克服主题不健康的毛病,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用中学生行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知识水平。命题作文的立意可通过分析题目来进行,据题目立意,方能准确无误。如文题《夏日炎炎》,揭示了写作范围:“炎炎”是“夏日”的特征,也是文题个性之所在,立意应扣住“炎炎”两字。夏日炎炎是经线,人物活动是纬线,错综组合成篇。通过记叙夏日炎炎下发生的事件,赞颂人物的心灵美,歌颂社会上的新风尚。又如文题《妈妈的心事》,妈妈是家里的“内务部长”,为子女,为一家子的事,往往操尽了心。立意时可抓住这一点,通过记叙妈妈的一桩心事,来反映妈妈对下一代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勤劳朴实的优良品质。

材料作文的立意要求考生能敏锐地感悟到材料语言明显的信息,还要能洞察隐含的信息,方能准确理解材料内涵,准确立意,然后根据立意提炼论点,就不会出现偏差。话题作

文的话题并不是主题,它只是个引子,由此引出材料。我们要善于通过联想找到扣住话题的材料,再通过材料得出主题。话题作文立意比较适宜的方法是:根据话题,选择材料,得出主题。

二、纵向开掘求“深刻”

不少考生在应试作文时,题材一般化,就事记事,既不明确说明什么,也不明确启迪什么,堆积现象,了无新意。或者在写人叙事时,只顾及到人和事物的本身,其内在的含义,不去思考挖掘,其实质东西,往往被外在现象掩盖了,不去追根溯源,探求深层领域。这种毛病,在应试作文中考生出现得最多。

如吉林省一考生在以《尝试》为题作文时,写的是自己第一次做化学实验失败了,以后就有一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每每看到别人做实验时,自己心里直羡慕却又“不敢越雷池一步”。后来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终于第二次拿起了化学试管„„文章结尾就一句话:“第二次尝试成功了!”虽然那文章语言流畅精美,情节也波澜曲折,但只画龙不点睛,文章没有可值得品位咀嚼的地方,立意缺乏深度。而另一位考生写的是相同的题材,结尾却使人眼前一亮:“那‘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第一次尝试固然是可贵的,然而更可贵的是尝试着从失败中站起来。我想,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也就是尝试着战胜自己的时刻了。”结尾几句使得文章“万丈高楼平地起”,寻常中顿见奇崛,这巧妙的点睛,虽在情理之中,实属意料之外。要克服立意不深刻的毛病,最好用刨根问底的方法,就是通过人、事、物、景的外表,进行深入挖掘,来发现内在的东西。明代散文家归有光说:“题意平常,若以此发挥文字,则无味矣。”他指出,“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画上书画,愈出愈奇,方为妙手。”这就是说,好文章不应当就事论事,而应当另辟新境,升华主题,将整个文章的思想境界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要使文章立意深刻,就必须挖掘出事件或现象的本质和意义。也就是说,记叙文不仅要清楚地记叙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而且要透过事物的现象,挖掘出事物的本质特点;议论文不仅要高度概括某种社会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把握其内在规律,挖掘出事物的本质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将所要写的事件或要阐述的道理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中去提炼,与社会、人生等重要问题放在一起去思考,这样,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如以《在阳光下成长》为题作文,题目的中心词是“成长”,“阳光下”限定了取材范围,写作时要理解它的深刻含义:党和人民的关怀;师长们的爱护和教育;同学朋友间的友爱和帮助;他人的理解和支持等,据此立意,文章写来才会有深度。

三、人无我有求“新颖”

在应试作文中,拿到题目,审完题,立意时怎样才能与众不同呢?不少考生绞尽脑汁想立意不凡,可思来想去之后又还得按常规的思路去立意,立意当然不新颖。主要表现在立意陈旧无新意,导向不正确,不能给人以启迪。例如安徽省中考作文题《我帮妈妈做家务》,大部分考生都是写自己主动帮妈妈洗碗、扫地、拖地、擦窗户,立意也大同小异:不能做家中的“小皇帝”。如果一个同学这样写,阅卷老师会觉得它是“金子”,两个同学这样写,还会觉得是“银子”,如果三个或者更多的同学都这样写,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阅卷老师只能把它当“石子”。而有一位考生却别出心裁,在题目“家务”上加上引号,从反面来写,叙述了自己被 “剥夺”了做家务的权利,做家务变成了读报纸,尽管这样,它还是在“我”的”强烈抗议“和”严正交涉“下,爸爸妈妈经过”密谋策划“以后才获得的,它是父母交给”我“的一种特殊的十分“重要”的”家务“,开始“我”不明底细,最后才明白,父母是想要“我”在读报纸中学习更多的知识,他们望子成龙的思想跃然纸上。这个主题十分深刻,也十分新颖。

要想立意新颖,一是避凡脱俗。思维的触角不能停留在浅表层里,要力求比他人想得深、想得新,这样才能鹤立鸡群。如文题《过年》,大部分人写过年的热闹繁荣,以此歌颂党的富民政策。但也有不少数同学留心生活,写出了新意:父亲打麻将赌博,输得一蹋糊涂,把热热闹闹的春节搞得乌烟瘴气,批判了赌博之风,这是一种。也有写父母亲带“我”看电视《春节联欢晚会》,奶奶做饭弄菜,弄得疲惫不堪;妈妈暗示“我”向爷爷要压岁钱,爷爷给“我”十元,妈妈说爷爷小气。文章提出了如何对待老人、教育小孩的问题,这又是一种。以上两种立意明显与众不同。二是升华提高。即通过议论、抒情将文章的主题再上升一个档次。如文题《心愿》,某生写父母家中吵架,自己洒泪月季花下,“月季原来插得浅,瓶中叶落花犹青”,情景相生,触及社会伦理、家庭教育的重大问题。又如文题《中秋》,有位考生写奶奶思念在台湾的爷爷。如果就事写事,主题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但作者结尾用抒情的语言使立意为之一新:”轻拍的浪涛啊,你是否也在倾诉着对亲人的眷念;凉沁的海水啊,你曾濡湿了多少人团圆的美梦。”这样写来,主题就不仅仅是个人的思念了,而升华到了盼望祖国统一的高度。三是“反弹琵琶”。即对传统的、已成定论的观念、思想,大胆提出相反的观点。在一定历史时期,在特定环境下,人们会对某一问题形成普遍公认的看法。但是,这些传统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有的已显得保守乃至陈腐,或者过于绝对化。作文立意时,我们就不应按照定势人云亦云,要敢于冲破旧的束缚,向传统的观念大胆提出质疑和挑战,如由“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提出“自卖自夸”又何妨;由成语“班门弄斧”提出“弄斧不妨到班门”;由“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提出“不破规矩,不成方圆”等。

四、笔墨集中忌分散

中考作文字数要求一般限定在600字内。篇幅不长,因此主题一定要集中。有的考生由于思想认识不集中,缺乏专一明确的分折,从而造成了主题分散。这种毛病,主要体现在写多个人、事、物上。例如湖北黄冈地区中考作文题《深情》,有位考生在文中写了三种感情,父母对孩子的抚爱之情,老师对学生的培育之情;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之情。文中涉及到许多人和事,感情的类型也很分散,虽表达了”深情",但如果归纳一下,又无法合到一起,主题当然就不集中了。要克服这种毛病,采取的最好办法是分类法,就是把所写人、事、物、景,从对象、表达感情倾向和表现角度等方面进行分类,合到一起很贴切,主题自然就集中凝练,合不到一起的,主题就不可能集中。

应试作文,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的主题,都必须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才能鲜明突出地显示出来。

立意时要达到使主题鲜明的目的,通常都会在开头和结尾上下功夫。古人对开头和结尾有“豹头凤尾”之说,立意时着意在这两个地方体现主题,往往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应试作文立意除鲜明外,还要集中,就是表达的主题不能分散。一般来说,应试作文短短几百字,只要求确立一个主题,所选材料都紧紧围绕这个主题,不能游离于主题。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虽然文中选取了老师教我们跳舞、听老师读诗、模仿老师写字的姿势、第一次吃蜂蜜、老师为“我”排除小纠纷、梦里寻师等七件事,但主题只有一个: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

五、与时俱进要“保先” 有的应试作文虽然也有主题,但主题思想消极,没有时代气息,不合时代生活的主流,对学生思想行为导向起不良的影响,这样的主题,形同虚设,或老调重谈,读来索然无味。如安徽省中考给材料作文题《从“不可随便”谈起》,有位考生提出的观点是:“人生何必太认真,难得糊涂,随随便便才开心。”这种主题是与奋发拼搏、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的。

应试作文立意时一定要注意时代性。

我们生活在这五彩缤纷的年代,作文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应该把握时代的脉搏,反映时代的最强音。在中考作文中,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立意的文章往往能高人一等。如四川省中考作文题《雨中》,从收上来的试卷看,考生有四种立意:一是写男女同学在雨中漫步,反映青少年间朦朦胧胧的爱情;二是写下雨了自己忘记带伞,同学撑着伞送自己回家,表现纯洁的同学友谊;三是写下雨了,父亲(母亲)冒雨前来送伞,表现浓浓的父子(女)或母子

(女)情。此三种立意,第一种不健康,二三种则落入俗套。有一位考生却是这样立意的:初三的最后一天,作者漫步在雨中的校园,发现一同学在雨中久久地伫立着,脸上满是伤感和留恋。从同学口中得知,他毕业以后将南下去打工,他爸爸让他早点赚钱成家,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因为他爸爸怕他也会跟哥哥一样,三十多岁还找不到对象„„文章抨击了封建早婚和传宗接代的愚昧思想,又揭示出农村学生流失的社会根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显然,以上四种立意中,第四种是最佳的

下载成语故事标新立异[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成语故事标新立异[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四面楚歌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

    成语故事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8、成语故事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

    成语故事

    1、 守株待兔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

    成语故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完了《金蝉脱壳》这篇课文,知道课题“金蝉脱壳”就是一个成语。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吗?2、今天我们一......

    成语故事

    (一)铁杵磨针(二)闻鸡起舞(三)亡羊补牢四)盲人摸象(五)守株待兔(六)揠苗助长(七)买椟还珠(八)滥竽充数(九)按图索骥十)邯郸学步(十一)井底之蛙十二)叶公好龙(十三)掩耳盗铃(十四)自相矛盾十五)水滴石......

    成语故事

    8、成语故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读了那么多的课外书,大家一定已经积累了很多成语,你能说一到两个印象最深刻的成语给大家听听吗? (根据学生说的简单归类——你......

    成语故事

    叶公好龙的故事 叶公很喜欢龙,衣服上的带钩刻着龙,酒壶、酒杯上刻着龙,房檐屋栋上雕刻着龙的花纹图案。他这样爱龙成癖,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

    成语故事

    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2、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3、糟糠之妻不下堂,貧賤之交不可忘。4、英雄寶刀未老,徐娘風韻猶存。5、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