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雪原文翻译赏析(精选5篇)

时间:2022-09-05 02:21: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雪原文翻译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雪原文翻译赏析》。

第一篇:对雪原文翻译赏析

对雪原文翻译赏析5篇

对雪原文翻译赏析1

原文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翻译

雪花打在竹丛和树枝上,不时发出沙沙响声;浓密的雪片从空中飘落下来,聚集在地面上。

岭头的梅花已经凋谢,现在又好像重新开放了;山岩积雪融化后的流水,却又结成寒冰。

要把驯养的小鹿栓牢,严防它们乱跑而被雪天打猎的人捉去;将煮茶的壶水添满,等候山寺的僧人共同品尝、吟诗。

可以将春雪同春雨的功劳相比;春雪过后,松间小路上的莓苔,将会更加浓密。

注释

霏霏漠漠:形容雪花密而无声。

散:飘散,指空中的雪。

凝:凝结、凝聚,指飘落后的雪。

重妆蕊:指雪凝结在花谢后的梅枝上,好像梅花又重新开放了一样。

岩水:山岩积雪融化后的流水。

鹿儿:驯养的小鹿。

猎客:打猎的人。

鼎:古时一种炊器,多为三足两耳的青铜制品。

僧:和尚。

雨:滋润土地的雨水。

功力:功能,功劳。

莓:植物名,果实小,花托球形。

苔:植物名,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生在潮湿的地方。

赏析

这首咏雪诗,紧扣诗题中的“春日"、“山中"描绘,点明了时间地点与环境状况,形成了一幅别具特色的山村春雪景图。

首联第一句写春雪落竹丛,“无声”之中仿佛“有声",把春雪的那种温柔,缠绵和细密,写的惟妙惟肖,韵昧很浓。首联第二句写春雪的“霏霏漠漠"及其“散”、“凝”的形态,把雪花密而无声的那种状态写的十分逼真,“散”和“凝”这一组反义词同时加在了雪花的描述上,直接从状态上突出了雪花“似松非松,似散非散”的特点,矛盾而又统一,这样的雪才富有特色。

颔联,第三句中的“重妆蕊",“妆蕊”本就是用来描写梅花的,而作者所面对的却是雪白洁净的雪花,冬天刚刚过去,梅花早已凋零,而作者在这里点睛一笔,生动地再现了春雪缀满枝头,宛如梅花再放的景象,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千古名句有异曲同工之效。第四句中的“却结冰",写出了春雪带来的春寒,连山岩积雪融化后的流水都又重新结冰,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天气状况,为当时景色的大环境坐下了铺垫,不得不说,作者在词语的拿捏,内容的安排方面是下了一番苦工的。

颈联,第五、六两句则是平铺直叙地描写了春雪中的人事活动:系鹿防猎客、添茶候吟僧。看似普普通通的乡家活动,却在这里赋予了雪景的一种动感,动静结合,从朴实中见真感情,使整篇诗欣赏起来更富有真实感,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可读性,充分体现了山村农家的特点,诗中所描绘的这幅春日雪景也因这生动的农家描写而显得更加有生命力。

尾联写春雪滋润万物的功力可以与春雨相等,给山间松径带来一片生机。春雨素来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赞美,而此处,作者直抒胸臆,“同功力”三个字将春雪对大地做的贡献直接提升到了与春雨等价的高度,表达了作者对春雪的无尽喜爱与赞美之情。最后又用了“松径”和“莓苔”两个意象将春雪所作的贡献具体化,正是因为春雪的滋润,这两种植物才会“又一层”,更加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在此处,也可见作者逻辑之严谨,思维之紧密。全诗以写景为主,虽无华丽之辞藻,却有真实之感情,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春雪之后山村所特有的清新、闲适、淡泊的特色,全诗读来朗朗上口,读者细细品味之时,脑袋中就能浮现出那样一番雪景,雪景无限风光,着实令人神往。

创作背景

诗人身处唐末乱世,王室的生活则越来越奢侈糜。.百姓们处在暗无天日、水深火热的境地。诗人一生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对劳动人民和现实生活有广泛的接触。他作此诗,实际上是借此乡村美景,反衬乱世不平,从中可以品味出诗人对下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对雪原文翻译赏析2

对雪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古诗简介

对雪,这首诗写于中唐“安史之乱”之时,作者杜甫为叛军所羁押,而又听闻唐军新败,愁望着漫天飞舞的飘雪,感受着冷冽刺骨的寒意,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感情油然而发。

翻译/译文

战场上哭泣的大多是新死去兵士的鬼魂,只有老人一个人忧愁地吟诗。

乱云低低的在黄昏的地方,急下的雪在风中飘舞回旋。

葫芦丢弃了,酒器中没有酒,火炉中的余火,好似照得眼前一片通红。

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忧愁坐着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注释

①:葫芦,古人诗文中习称为瓢,通常拿来盛茶酒的。樽,又作尊,似壶而口大,盛酒器。句中以酒的绿色代替酒字。

②:“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赏析/鉴赏

杜甫在写这首诗之前不久,泥古不化的宰相房琯率领唐军在陈陶斜和青坂与安禄山叛军展开车战,大败,死伤几万人。

诗的开头──“战哭多新鬼”,正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又不能随便向人倾诉。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见心情的沉重;下句“愁吟独老翁”,就用一“独”字,以见环境的险恶。

三、四两句──“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正面写出题目。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

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瓢弃樽无绿”,写出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非常艰苦。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葫芦早就扔掉,樽里空空如也。“炉存火似红”,也没有多少柴火,剩下来的是勉强照红的余火。这里,诗人不说炉中火已然燃尽,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下一“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只剩下的是炉中只存余热的灰烬,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这样的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因为它不仅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诗人本身的主观情感,恰当地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做到了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

末后,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公元756-757年(至德元载至二载),唐王朝和安禄山、史思明等的战争,在黄河中游一带地区进行,整个形势对唐军仍然不利。诗人陷身长安,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所以说“数州消息断”,而以“愁坐正书空”结束全诗。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对雪原文翻译赏析3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

古诗简介

《对雪》是晚唐诗人高骈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写得别具一格。诗人通过对路上飘雪后的情景的描写,表达了期望白雪能够盖住人世间所有罪恶的心情。

翻译/译文

雪花飘舞着飞入了窗户,我坐在窗前,看着青青的竹子变成白玉般洁白。 此时正好登上高楼去远望,那人世间一切险恶的岔路都被大雪覆盖了。

注释

⑴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

⑵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⑶恶路歧:险恶的岔路。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写得别具一格。

诗人坐在窗前,欣赏着雪花飘入庭户,雪花把窗外的竿竿青竹变成了洁白的琼枝,整个世界都变得明亮了。于是诗人想到此时如果登上高楼观赏野景,那野外一切崎岖(qíqū)难走的道路都将被大雪覆盖,展现在眼前的将是坦荡无边的洁白世界。

高楼四望,一片洁白,诗人希望白雪能掩盖住世上一切丑恶,让世界变得与雪一样洁白美好。结尾一句,道出了作者胸中的感慨与不平。

对雪原文翻译赏析4

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

李白〔唐代〕

龙虎谢鞭策,鹓鸾不司晨。

君看海上鹤,何似笼中鹑。

独用天地心,浮云乃吾身。

虽将簪组狎,若与烟霞亲。

季父有英风,白眉超常伦。

一官即梦寐,脱屣归西秦。

窦公敞华筵,墨客尽来臻。

燕歌落胡雁,郢曲回阳春。

征马百度嘶,游车动行尘。

踌躇未忍去,恋此四座人。

饯离驻高驾,惜别空殷勤。

何时竹林下,更与步兵邻。

译文

谁见过生龙活虎还需要鞭策的?谁见过凤凰飞公鸡一样报晨的?你看那海上的黄鹤自由飞翔,怎么可能飞那鸟笼中鹌鹑?我独用天地之心,自由飘飞的浮云才是我的身影。你虽然当了官,却喜欢与烟霞亲近,远离俗人。六歌你素有英豪风度,就好比马良五兄弟中最杰出的老大白眉哥,超常绝伦。你视官场犹如梦境,辞官如脱靴一样不值得挂在心上,现在你要回长安了。窦公给你操办了丰盛的别宴,文人墨客尽来为你捧场送别。酒宴谁燕歌把胡雁都吸引下来,阳春白雪在天空回旋,不绝于耳。送你的征马已经嘶叫了百回,把你的车拉动得行尘漫野。你之所以踌躇未忍离去,正是恋恋不舍四座的朋友。拉住你是马车不让走,再尽一杯酒!别怪我殷勤频频给你敬酒。你何时再来竹林下,仿效竹林七贤,与你这个当代阮步兵做邻居。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对雪原文翻译赏析5

对雪

作者:杜甫

朝代:唐朝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飘弃樽无渌,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翻译

战场上哭泣的大多是新死去的鬼,只有老人一个人忧愁地吟诗。乱云低低的在黄昏的地方,急下的雪在风中飘舞回旋。葫芦丢弃了,酒器中没有酒,火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好像照得眼前一片通红。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忧愁的坐着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赏析:

杜甫这首诗是在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写的。长安失陷时,他逃到半路就被叛军抓住,解回长安。幸而安禄山并不怎么留意他,他也设法隐蔽自己,得以保存气节;但是痛苦的心情,艰难的生活,仍然折磨着诗人。在写这首诗之前不久,泥古不化的宰相房琯率领唐军在陈陶斜和青坂与敌人作车战,大败,死伤几万人。消息很快就传开了。

诗的开头──“战哭多新鬼”,正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又不能随便向人倾诉。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见心情的沉重;下句“愁吟独老翁”,就用一“独”字,以见环境的险恶。

三、四两句──“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正面写出题目。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

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瓢弃樽无绿”,葫芦,古人诗文中习称为瓢,通常拿来盛茶酒的。樽,又作尊,似壶而口大,盛酒器。句中以酒的绿色代替酒字。诗人困居长安,生活非常艰苦。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葫芦早就扔掉,樽里空空如也。“炉存火似红”,也没有柴火,剩下来的是一个空炉子。这里,诗人不说炉中没有火,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下一“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是炉中只存灰烬,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这样的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因为它不仅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诗人本身的主观情感,恰当地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做到了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

末后,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公元756-757年(至德元载至二载),唐王朝和安禄山、史思明等的战争,在黄河中游一带地区进行,整个形势对唐军仍然不利。诗人陷身长安,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所以说“数州消息断”,而以“愁坐正书空”结束全诗。“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第二篇:雪梅香原文翻译及赏析

《雪梅香·景萧索》作者为宋朝诗人柳永。其古诗全文如下:

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

临风。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无聊恨、相思意,尽分付征鸿。

【前言】

《雪梅香·景萧索》为北宋词人柳永所作。作者浪迹楚天,秋风萧瑟之时,通过对登高望远之所见的描写,展示其触景伤感,愁肠百转,怀乡恋情。

【注释】

①“动悲秋”二句:宋玉《九辩》首句为:“悲哉,秋之为气也。”后人常将悲秋情绪与宋玉相联系。

②镇敛眉峰:双眉紧锁的样子。

③雨迹云踪:男女欢爱。宋玉《高唐赋》中写楚王与巫山神女欢会,神女称自己“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④无聊:又作“无憀”

⑤分付征鸿:托付给征鸿,即凭书信相互问候。

【翻译】

在景色萧索的秋天里,我独自登上高楼遥望万里晴空。俯瞰四野,苍凉的大地深深的触动了我悲秋的情怀,这和当年宋玉因悲秋而写《九辩》的心情应该是一样的吧。秋天的渔市是那样冷落寂寥碧烟袅袅;水村残存的叶子在风霜中猎猎发红。楚天分外辽阔一望无际,江水浸泡着尚未落尽的夕阳,浪打浪波涛翻滚。

凭栏临风,我想起来远方的佳人,离别的时日多了,想她亦是愁容满面,久锁双眉了吧。可惜当初,我们突然匆匆别离,有如雨云消散,天各一方。当初种种的美好情态,万般的和睦欢乐如今形同流水落花东飘西散,遥守天涯一方,望眼欲穿。难耐此恨无穷无尽,绵绵的相思萦绕在心间,我愿把这份相思托付给远行的大雁。

【赏析】

这是一首触景伤感,怀乡恋情之作。作者浪迹楚天,秋风萧瑟之时,登高望远,愁肠百转。词的上片写景悲秋,秋愁的气氛渲染强烈。

“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萧索,萧条冷落。首句景象的萧索衰败,隐含着秋意,为全词奠下了伤悲的基调。江淹《恨赋》:“秋日萧条,浮云无光。”词的第一句脱口而出,直接点出秋景的萧瑟。危楼,高楼,词人独自登上高楼仰望着万里晴空。

“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次句是全词的立足处,下文均是诗人独立高楼面对晴朗的秋空时所见所感。登楼望远,往往会触动人的愁绪,这是古老中国上人传统的普遍的“情结”;何况,此刻诗人是一个人“独立”着,更添一丝孤独无依的悲凉。宋玉,战国楚辞赋家,后于屈原,或称屈原弟子,曾事顷裹王。《汉书·艺文志》著录宋玉赋十六篇,多亡佚。流传作品为《九辩》。叙述他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悲伤,流露出他抑郁不满的情绪,多为悲秋之感。这句意思是“当年宋玉悲秋时的思想情感与我现在的悲凉心情相同吧”。

“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两句极美的对句,是精炼的词的语言。这两句写秋风中渔市、水村的冷落、凄寒。虽是碧烟红叶也是秋凉的感觉。袅,缭绕的烟雾。碧,烟的颜色。红:秋天树叶经霜而红。诗人举目所见,渔乡村市上面的寒冷碧空中,一股炊烟袅袅上升;临水村边的枫树落叶,在秋风中旋舞着红色。

“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末韵三句气象极开阔而壮美。江水托着未落的斜阳。溶溶,水流动的样子。杜牧《阿房宫赋》:“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这里说江水一泻千里,波浪浩荡。末韵连上文第三韵展现出一幅带有动态的古老中国水村晚秋画面:远景是兰天孤烟,中景闪着金光的溶溶水波,近景则是水村错落的红叶。

下片见景动情,想念佳人,思绪无限。流露出作者怀念风尘女子真挚的情怀。

“临风。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镇,长久的意思。敛,收敛。愁眉紧锁。别后,她一定满脸愁颜,深锁眉头,心中痛苦不堪。

“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顿乖,突然离开。“雨迹云踪”是暗中化用宋玉《高唐畎》典故,“云雨”指男女幽会。雨迹云踪,雨散云消,突然匆匆离别,各奔东西,互不见踪迹。这里柳永是指自己和“佳丽”的欢会。大概他俩情意相投,是客观环境迫使他们不得不分离。

“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她是如此美丽动人、温柔体贴,两人相处得十分融洽欢悦,谁知忽然像落花流水那样各自西东了。这两句是七言对句,“正”和“忽”两个虚字,生动地写出了客观环境和主观情意的矛盾。前一句如胶似漆,后一句东分西散无法复回;形成强烈的反差,加重了抒情的力度。

“无聊恨、相思意,尽分付征鸿。”无聊,烦闷,潦倒失意,心情无所寄托,这就点明了自己无聊的怨恨和对佳丽的情思情意,离别的恨是那样愁闷,无所事事,难忍难耐。征鸿,远飞的鸿雁。“征鸿”为高楼所望见,这与开头“危楼独立”遥遥呼应,“尽分付”三字表示涛人想竭力摆脱悲秋情绪所带来的种种烦闷与苦痛。把这种相思情,分给远去的鸿雁,带给心爱的人,让她知晓我的相思苦。

第三篇:望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雪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望雪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冻云宵遍岭,素雪晓凝华。

入牖千重碎,迎风一半斜。

不妆空散粉,无树独飘花。

萦空惭夕照,破彩谢晨霞。

译文

冷的天气里山林上空的云都好像被冻住了,洁白的冰雪凝聚了江山。

看似美丽的风景却是一碰即碎的画卷,好像被风吹斜了一半。

天空到处飘散着雪花仿佛不需要化妆的大地也画上了浓妆,满山遍野的树都在尽情的用花瓣展现自己的美丽。

望着天空上快落下的太阳自己有一丝愧疚,没有早上美丽的晨霞,也不会有黄昏邂逅的七彩。

注释

冻云:严冬的阴云。

素雪:白雪。

牖(yǒu):窗户。

不妆:不用化妆。

晨霞:朝霞。

赏析:

寒冷的天气里山林上空的云都好像被冻住了,洁白的冰雪凝聚了江山。看似美丽的风景却是一碰即碎的画卷,好像被风吹斜了一半。天空到处飘散着雪花仿佛不需要化妆的大地也画上了浓妆,满山遍野的树都在尽情的用花瓣展现自己的美丽。望着天空上快落下的太阳自己有一丝愧疚,没有早上美丽的晨霞,也不会有黄昏邂逅的七彩。

望雪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雪望

清代:洪升

寒色孤村幕,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译文

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

暮色苍茫,山村孤寂,寒风肆虐,呼啸四野。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山村的溪流由于水深,雪落下去就融化了,远山好像冻住了,山上的流云也凝结不动。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远远望去,沙鸥与鹭鸶难以辨认;水中陆地与沙滩岸边被皑皑白雪覆盖住,一片银白,无法分清。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连野桥边的那几株梅树,也都挂满了厚厚的白雪。

注释

寒色孤村暮(mù),悲风四野闻。

四野:广阔的原野。泛指四方。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lù)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鸥鹭:鸥鸟和鹭鸟的统称。沙汀:水边或水中的平沙地。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赏析

这首冬雪诗,前四句首先交代时间:冬日的黄昏,地点:孤村;接着,从听觉方面写处处风声急;继而,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溪深”、“山冻”,紧扣一个“雪”字。后四句具体描绘雪景,以沙鸥与鹭鸶难以辨认,“汀”与“洲”不能区分来映衬大雪覆盖大地的景象,突出“望”之特点。“野桥”两句写几株梅树枝头上都是白梅与积雪,令人分不清哪是白梅哪是雪,与唐代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形象生动,清新别致,可谓咏雪诗中纯属描写雪景之代表作。

望雪原文翻译及赏析3

唐代: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及注释

译文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注释⑴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余雪:指未融化之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⑵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⑶林表:林外,林梢。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译文及注释

佚名

译文

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注释 ⑴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余雪:指未融化之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⑵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⑶林表:林外,林梢。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062、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xx:583、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xx:95-96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题意是望终南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赏析

佚名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山》诗里是这样写终南山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非常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余雪的题目,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就不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了。

王士禛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之作。诗中的霁色、阴岭等词烘托出了诗题中余字的精神。▲

参考资料:

1、霍松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5-136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应试诗。《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则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显示全部

创作背景

佚名

这是一首应试诗。《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则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参考资料:

1、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xx:582、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xx:95-963、霍松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5-136

祖咏

祖咏 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生卒年不详。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友善。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其流落不遇的情况可知。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长期未授官。后入仕,又遭迁谪,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

秋夕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 一作:天街;卧看 一作:坐看)

宫词

唐代:薛逢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第四篇:《江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江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江雪》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题寒江钓雪图

近现代:释敬安

垂钓板桥东,雪压蓑衣冷。

江寒水不流,鱼嚼梅花影。

译文:

垂钓板桥东,雪压蓑衣冷。

渔翁在板桥以东垂钓,纷飞的大雪堆积在蓑衣上,感觉格外严寒。

江寒水不流,鱼嚼梅花影。

江面水已结冰不再流动,水面下的鱼儿藏在梅花的倒影中,好像在嚼着梅花玩儿。

注释:

垂钓板桥东,雪压蓑衣冷。

江寒水不流,鱼嚼(jiáo)梅花影。

嚼:咀嚼。

赏析:

《题寒江钓雪图》是近代爱国诗僧释敬安的一首五绝,题写在《寒江钓雪图》上。

垂钓板桥东,雪压蓑衣冷”,直接交代渔翁垂钓的地点及外界的环境。“板桥”是柳诗中没有出现的意象,它容易令人联想到温庭筠的“人迹板桥霜”,为画面增加了几分寒意。次句“雪压蓑衣冷”是渔翁形象的勾画,他身着冰冷的蓑衣,不知何时,蓑衣上已积了厚厚的雪。

第三句承“冷”字再递进一层,“水不流”说明“江寒”已达结冰地步,所咏垂钓为冰钓无疑。这三句均未正面写到钓者,而钓者冒雪垂钓的执着神态,却已从各个侧面烘托出来,气氛显然不像柳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样孤寂压抑。结句“鱼嚼梅花影”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着此一笔,全诗皆活,于严寒中透出生机、冷峻中透出禅味,神韵顿出,妙趣横生。此句从查慎行《题王文选浣花溪钓图小照》诗中“忽动绿玻璃,游鱼嚼花影”点化而来,与前三句接隼无痕,使寒江、飞雪、蓑衣、游鱼、梅影等种种形象浑然一体,把“钓雪”的意境升华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全新境界,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感受。

《江雪》原文翻译及赏析2

江雪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

基本:四周的山上没有了飞鸟的踪影,小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里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升华:四周的山连绵起伏,空旷的,没有了飞鸟的鸣叫和踪影,所有穿梭在山内外的小路上没有了人的行踪,只有在那宽广平静的江上,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渔翁,一个人坐在孤零零的船上独自垂钓。

注释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表达了作者高尚的道德。

2.绝:无,没有。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

3.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

4.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5.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孤:孤零零。

7.舟:小船。

8.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蓑”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9.独:独自。

10。钓:钓鱼。

赏析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图画: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象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江雪》原文翻译及赏析3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古诗简介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山水诗,描述了一幅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被誉为唐人五言绝句最佳者。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表达了作者高尚的情操。

翻译/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注释

绝:无,没有。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

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孤:孤零零。

舟:小船。

蓑笠:蓑衣和斗笠“蓑”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独:独自。

钓:钓鱼。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图画: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象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第五篇:江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江雪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江雪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题寒江钓雪图

近现代:释敬安

垂钓板桥东,雪压蓑衣冷。

江寒水不流,鱼嚼梅花影。

译文:

垂钓板桥东,雪压蓑衣冷。

渔翁在板桥以东垂钓,纷飞的大雪堆积在蓑衣上,感觉格外严寒。

江寒水不流,鱼嚼梅花影。

江面水已结冰不再流动,水面下的鱼儿藏在梅花的倒影中,好像在嚼着梅花玩儿。

注释:

垂钓板桥东,雪压蓑衣冷。

江寒水不流,鱼嚼(jiáo)梅花影。

嚼:咀嚼。

赏析:

《题寒江钓雪图》是近代爱国诗僧释敬安的一首五绝,题写在《寒江钓雪图》上。

垂钓板桥东,雪压蓑衣冷”,直接交代渔翁垂钓的地点及外界的环境。“板桥”是柳诗中没有出现的意象,它容易令人联想到温庭筠的“人迹板桥霜”,为画面增加了几分寒意。次句“雪压蓑衣冷”是渔翁形象的勾画,他身着冰冷的蓑衣,不知何时,蓑衣上已积了厚厚的雪。

第三句承“冷”字再递进一层,“水不流”说明“江寒”已达结冰地步,所咏垂钓为冰钓无疑。这三句均未正面写到钓者,而钓者冒雪垂钓的执着神态,却已从各个侧面烘托出来,气氛显然不像柳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样孤寂压抑。结句“鱼嚼梅花影”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着此一笔,全诗皆活,于严寒中透出生机、冷峻中透出禅味,神韵顿出,妙趣横生。此句从查慎行《题王文选浣花溪钓图小照》诗中“忽动绿玻璃,游鱼嚼花影”点化而来,与前三句接隼无痕,使寒江、飞雪、蓑衣、游鱼、梅影等种种形象浑然一体,把“钓雪”的意境升华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全新境界,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感受。

江雪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注释

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

独:独自。

赏析: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下载对雪原文翻译赏析(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雪原文翻译赏析(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夜雪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文模版]

    夜雪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夜雪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译文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

    雪诗原文翻译及赏析[推荐阅读]

    雪诗原文翻译及赏析(汇编12篇)雪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江城昨夜雪如花,郢客登楼齐望华。夏禹坛前仍聚玉,西施浦上更飞沙。帘栊向晚寒风度,睥睨初晴落景斜。数处微明销不尽,湖山清映......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汇编)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1原文:重来对酒,折尽风前柳。若问看花情绪,似当日、怎能彀。休为西风瘦,痛饮频搔首。自古青蝇白璧,天已早安排就。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

    声声慢原文翻译赏析

    《声声慢》是被誉为“婉约词宗”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佳作,在历代文人中颇受赞誉。作为一篇经典作品,被选入教材中也是非常自然的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声声慢原文翻译赏......

    诉衷情原文翻译赏析

    《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晏殊。其古诗全文如下: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临江仙原文翻译赏析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

    西江月原文翻译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

    对雪 赏析

    对雪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杜甫这首诗是在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写的。长安失陷时,他逃到半路就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