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满江红·代王夫人作》文天祥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满江红·代王夫人作》文天祥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满江红·代王夫人作》由文天祥创作。这首词是文天祥应和王夫人词中的一首。代作,本意拟作、仿作,但这里主要是翻作的意思。文天祥寓自己的思想于其中翻填新词,校正王清惠的原作在内容上的不妥之处。
作品原文
满江红·代王夫人作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②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③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④,声声歇。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⑤,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⑥。回首昭阳辞落日,伤心铜雀⑦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作品注释
①代王夫人作:王夫人名王清惠,宋末被选入宫为昭仪,宋亡被掳往大都。途中驿馆壁题《满江红》传诵中原,文天祥不满意结尾三句:“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因以王清惠口气代作一首。
②姚黄:名贵的牡丹。
③仙人:即金铜仙人。汉武帝在建章宫前铸铜人,手捧盛露盘,魏明帝命人把铜人迁往洛阳,在拆迁时,据说铜人流下泪来。
④雨淋铃:唐玄宗在奔蜀途中,听到夜雨淋铃,思念贵妃,分外凄怆,采其声为《雨淋铃》。
⑤铜驼恨:晋索靖知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的铜驼说:“就要看见你埋在荆棘里”。宫门前的铜驼埋在荆棘里,象征着亡国。
⑥嚼穿龈血:唐张巡临战时对敌大呼,经常把牙咬碎,牙龈流血,喷到脸上,说明愤怒已极。
⑦铜雀:曹操所建台名。
作品译文
试问哀怨凄婉的琵琶声,万里胡沙外是怎样的风物情景?最痛苦是一朵名贵的姚黄花,被强移出扎根的仙家宫庭。王母的欢意销歇盛宴已终场,铜仙铅泪淌满的金盘也欹倾。半夜里行宫外雨淋风铃肠欲断,一滴滴一声声没有消停。美丽的彩云已消散,宫中的香尘再不见,铜驼荒草亡国恨,待要述说哪堪言!真思慕那慷慨赴国的男子汉,嚼碎钢牙满口血斑斑。回想起昭阳殿离别坠落的红日最伤心铜雀台迎接新月一弯。细思量妾身不似当今帝王家,眼睁睁让大好河山沦陷。
作品鉴赏
上片写亡国之恨和被掳北行的痛苦。起首二句,以昭君比喻王清惠,她在北行途中,常向琵琶自语叹息:在塞外,除了黄沙还有什么风光!先写塞外的荒凉和她心情的凄怆,然后用名贵牡丹姚黄被人从仙宫里连根挖出,王母娘娘停止瑶池仙宴,汉宫金铜仙人被拆迁而泪满金盘,和唐玄宗在蜀中听到夜雨淋铃而万分感伤等一系列典故,写宋室灭亡,皇室人员被驱北行的惨状。
下片抒写对敌人的仇恨和自己坚守节操保持清白的决心。先写国破家亡,繁华销尽,男儿已为国捐躯,此恨难消的悲痛心情,同时刻画了包括自己在内的民族英雄的形象。再以昭阳殿、铜雀台日落日出的变化,写改朝易代的惨景。最后表示虽然国土沦丧,无以为家,自己还要坚持操守,保持清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文天祥以民族英雄的胸怀,代王夫人立言,实际上表现了文天祥自己生死不渝的民族气节和顽强斗志。光辉夺目,使人激昂奋发。
刘熙载在《艺概》中评价文天祥的词:“文文山词,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意,不知者以为变声,其实乃正之变也,故词当合其人之境地以观之。”
文天祥的词关注政治,都是有为而发。这首词,是他应和王夫人词中的一首。代作,本意拟作、仿作,但这里主要是翻作的意思。文天祥寓自己的思想于其中翻填新词,校正王清惠的原作在内容上的不妥之处。
文天祥的代作多引典抒情,却不隐晦难解,而是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意思。汉武帝时,假托王昭君为公主,远嫁西域乌孙王,令人弹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后来人们用此表达王昭君远嫁匈奴之事。杜甫《咏怀古迹》诗:“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文天祥这首词的开头借“琵琶”故事总指后妃宫女被掳北去。“姚黄”,牡丹中名贵品种,暗指王夫人。“移根仙阙”,离开宋宫,被驱北行,较之公主远嫁,处境惨,悲愁深。“王母”句,西王母瑶池美宴的古代传说,用来指宫中的欢意已消失。
“仙人”句,以铜仙坠泪的`故事,感叹国土沦亡的惨痛。唐代天宝年间,唐玄宗避乱入蜀,在马嵬坡军士哗变被迫缢死杨玉环,后来,在行宫内听到雨声和风吹檐铃声相应,引发心事,即《雨霖铃》曲,“听行宫”两句,这里借此典表述被迫北去途中的悲苦心境。
文天祥在上阙用沉重的笔调,紧扣“最苦”两字,反复陈述了亡国的痛烈心情。“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彩云散,香尘灭”比喻美好生活的毁灭;“铜驼恨”指南宋之覆亡;“那堪说”表明其悲痛之极,不能卒言。抗御元军、挽救宋室危亡之局的战场上,无数热血将士血战到底。安禄山叛乱时张巡拒守睢阳,抗击安禄山,“每战臶裂,嚼齿皆碎”。这种情境是文天祥所亲历亲知的,以补充王夫人的“妾在深宫那得知”的事实。”用“想”字领起,意境就更充实。
“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昭阳”、“铜雀”,都是古都城台殿名,这里用来借指南宋宫殿,落日和秋月将光辉洒在故国宫殿上,寄托一种思念的情感。“回首”、“伤心”,借王夫人口气,寓其自己的悲感中。“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点明文天祥缘何代王清惠作此词的缘由。文天祥改变王清惠原作中消极避祸的思想,要洁身自爱,坚守操节,这实际上文天祥借王夫人之口表达的自勉之词,并与王夫之和众宫娥共勉。
文天祥的词“气冲斗牛,无一毫毒靡之色”,《词林纪事》,凝聚了他对于生活、情思的感受和他的人格的结晶。读了他的词,让人顿觉忍辱偷生的可耻,和保全气节的光荣。词中蕴含的热情和血泪让读者生出几许激情。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公元1256年(宋理宗宝祐四年)举进士第一。公元1275年(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兵东下,于赣州组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军议和被拘,后脱逃至温州,转战于赣、闽、岭等地,曾收复州县多处。公元1278年(宋末帝祥兴元年)兵败被俘,誓死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能诗文,诗词多写其宁死不屈的决心。有《文山先生全集》。
第二篇:《满江红》岳飞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满江红》岳飞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满江红》是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名词,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这首词以义愤填膺的肖像描写开篇,极力展现对北宋灭亡的愤怒。“潇潇雨歇”,壮中寓悲;“三十功名”,回顾自己的战斗生涯;“八千里路”展现自己战斗历程。“莫等闲”三句是对未来的期许,激越悲壮。接下来直陈丧国之痛。“驾长车”数句,表达报仇雪耻的决心。“壮志”“笑谈”一联,运用夸张手法,表示对入侵者彻底战而胜之的信心与豪情,词语之间可听金鼓之鸣,可闻血腥之气,显示出一代英雄的精神风貌。结尾三句,是为前几句作结,也是前几句合乎逻辑的发展与结局,是“壮志”与“笑谈”的余韵。英烈气概烁人,读之令人奋起。
作品原文
满江红·怒发冲冠(宋·岳飞)
怒发(髪)冲冠①,凭栏(阑)处、潇潇②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③,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④,八千里路云和月⑤。莫等闲⑥、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⑦,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⑧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⑨。
作品注释
①怒发冲冠:气得头发竖起,以至于将帽子顶起。形容愤怒至极,冠是指帽子而不是头发竖起。
②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③长啸:大声呼叫。汉·司马相如《上林赋》:“长啸哀鸣,翩幡互经。”宋·岳飞《满江红》词:“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许地山《空山灵雨·生》:“它在竹林里长着的时候,许多好鸟歌唱给它听,许多猛兽长啸给它听。"
④三十功名尘与土:三十年来,建立了一些功名,如同尘土。
⑤八千里路云和月:形容南征北战、路途遥远、披星戴月。
⑥等闲:轻易,随便。
⑦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
⑧贺兰山: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一说是位于邯郸市磁县境内的贺兰山。
⑨朝天阙:朝见皇帝。天阙:本指宫殿前的楼观,此指皇帝生活的地方。又,明·王熙书《满江红》词碑作“朝金阙”。
作品译文
我怒发冲冠登高倚栏杆,一场潇潇细雨刚刚停歇。抬头望眼四望辽阔一片,仰天长声啸叹。壮怀激烈,三十年勋业如今成尘土,征战千里只有浮云明月。莫虚度年华白了少年头,只有独自悔恨悲悲切切。
靖康年的奇耻尚未洗雪,臣子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只想驾御着一辆辆战车踏破贺兰山敌人营垒。壮志同仇饿吃敌军的肉,笑谈蔑敌渴饮敌军的血。我要从头再来收复旧日河山,朝拜故都京阙。
创作背景
第一种说法:岳飞第一次北伐,即岳飞30岁出头时所作。如邓广铭先生就持此说。
第二种说法:公元1136年(绍兴六年)。绍兴六年,岳飞第二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镇守鄂州时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
第三种说法:《满江红》创作的具体时间应该是在岳飞入狱前不久。
作品鉴赏
上片写作者悲愤中原重陷敌手,痛惜前功尽弃的局面,也表达自己继续努力,争取壮年立功的心愿。
开头五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起势突兀,破空而来。胸中的怒火在熊熊燃烧,不可阻遏。这时,一阵急雨刚刚停止,词人站在楼台高处,正凭栏远望。他看到那已经收复却又失掉的国土,想到了重陷水火之中的百姓,不由得“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怒发冲冠”是艺术夸张,是说由于异常愤怒,以致头发竖起,把帽子也顶起来了。“怒发冲冠”,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愤怒的感情并不是偶然的,这是作者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尖锐激烈的矛盾的结果。“壮怀激烈”!啸是蹙口发出的叫声。“壮怀”,奋发图强的志向。他面对投降派的不抵抗政策,真是气愤填膺,“怒发冲冠”。岳飞之怒,是金兵侵扰中原,烧杀虏掠的罪行所激起的雷霆之怒;岳飞之啸,是无路请缨,报国无门的忠愤之啸;岳飞之怀,是杀敌为国的宏大理想和豪壮襟怀。这几句一气贯注,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一位忠臣义士和忧国忧民的英雄形象。
接着四句激励自己,不要轻易虚度这壮年光阴,争取早日完成抗金大业。“三十功名尘于土”,是对过去的反省。表现作者渴望建立功名、努力抗战的思想。三十岁左右正当壮年,古人认为这时应当有所作为,可是,岳飞悔恨自己功名还与尘土一样,没有什么成就。“三十”是约数,当时岳飞三十二岁。“功名”,即前面说到的攻克襄阳六郡以后建节晋升之事。宋朝以“三十之节”为殊荣。然而,岳飞梦寐以求的并不是建节封侯,身受殊荣,而是渡过黄河,收复国土,完成抗金救国的神圣事业。正如他自己所说“誓将直节报君仇”,“不问登坛万户侯”,对功名感到不过象尘土一样,微不足道。“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说不分阴晴,转战南北,在为收复中原而战斗。是对未来的瞻望。“八千”是约数,极言沙场征战行程之远。“云和月”是特意写出,是说出师北伐是十分艰苦的,任重道远,尚须披星戴月,日夜兼程,才能“北逾沙漠,喋血虏廷”(《五岳祠盟记》),赢得最后抗金的胜利,上一句写视功名为尘土,这一句写杀敌任重道远,个人为轻,国家为重,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忱。“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相同,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这对当时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斗争,显然起到了鼓舞斗志的作用。与主张议和,偏安江南,苟延残喘的投降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等闲”,作随便解释。“空悲切”,即白白的痛苦。“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既是岳飞的自勉之辞,也是对抗金将士的鼓励和鞭策。
词的下片运转笔端,抒写词人对于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统一祖国的殷切愿望,忠于朝廷即忠于祖国的赤诚之心。
“靖康”是宋钦宗赵桓的年号。“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突出全诗中心,由于没有雪“靖康”之耻,岳飞发出了心中的恨何时才能消除(“臣子恨,何时灭”)的感慨。这也是他要“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原因。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愤恨之情,同时表现了英勇的信心和无畏的乐观精神。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以此收尾,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这首爱国将领的抒怀之作,情调激昂,慷慨壮烈,充分表现的中华民族不敢屈辱,奋发图强,雪耻若渴的神威,从而成为反侵略战争的名篇。
词牌简介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念良游》、《伤春曲》。“唐《冥音录》载曲名﹝上江虹﹞,后转二字,得今名。”按万氏《词律》,引《冥音录》作﹝上江红﹞。但“上”谐作“满”,音殊不类。考《本草纲目》有“满江红”水草,为浮游水面之细小植物;一名芽胞果。想唐宋时,民间已有此种名称之水草,随取入词,未可知也。或以董谷《碧里杂存》载有“满江红”为江淮船名;则故事始自明太祖,当非词名所本也。
满江红,双调,上片八句,押四韵,四十七字;下片十句,押五韵,四十六字,共九十三字。押仄声韵者多用入声字。上下片两七言句,多用对仗。仄韵体用“仙吕调”,平韵体用“仙吕宫”。
作品格律
[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韵)。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平[平]仄,平平仄(韵)。
平[仄]仄,平平仄仄(韵)。
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作者简介
岳飞(1103年--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他出身贫寒,幼年时母亲教他读书识字。岳飞很有志气,勤奋学习,决心长大报效祖国。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十九岁的岳飞参军入伍,开始为保卫国家贡献力量。此后,他在抗金斗争中,身经百战,屡建奇功,成为著名的抗金将领和杰出的民族英雄。岳飞捍卫祖国的坚强决心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使他从一名普通的士兵不断得到提拔,历任清远军节度使、河南诸路招讨使、枢密副使等职。绍兴十年(1140年),他统率岳家军在郾城大破金兵,第二年又打败了金兀术,进军朱仙镇,距离北宋的都城汴京仅有四十五里。岳飞准备渡河收复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大河南北闻风响应,金兵面临全面溃退,形势对宋军极为有利。但是,南宋朝廷奉行投降政策,勒令岳飞撤兵,一日连下十二道金牌,将岳飞召回。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岁暮(1142年1月27日)被主和派权臣秦桧诬陷杀害,年仅三十九岁。孝宗时追谥武穆,后来又改谥忠武。宁宗时追封鄂王。岳飞在戎马征战的同时,也写下了不少洋溢着爱国激情的优秀作品。后人将这些作品收集在一起,编成了《岳武穆集》、《岳忠武王文集》。
第三篇:满江红·代王夫人作原文、赏析
满江红·代王夫人作原文、赏析
满江红·代王夫人作原文、赏析1满江红·代王夫人作
文天祥
宋代
原文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辞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翻译
试问哀怨凄婉的琵琶声,万里胡沙外是花样的风物情景?最痛苦是不朵名贵的姚黄花,被强移出扎根的仙家宫庭。王母的欢意销歇盛宴已终场,驼仙铅泪淌满的金盘也欹倾。半夜里行宫外雨淋风铃肠欲断,不滴滴不声声没有消停。美丽的彩云已消散,宫中的香尘再不见,驼驼荒草亡国恨,待要述说哪堪言!真思慕那慷慨赴国的男子汉,嚼碎钢牙满口血斑斑。回想起昭阳殿离别坠落的红日,最伤心驼雀台迎接新月不弯。细思量妾身不似当今帝王家,眼睁睁让大好河山沦陷。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等。双调九十三字,上片八句四平韵,下片十句五平韵。代王夫人作:王夫人名王清惠,宋末被选入宫为昭仪,宋亡被掳往大都。代作:黄意拟作、仿作,词中主要是翻作的意思。琵(pí)琶(pá):乐器名。汉武帝时乌孙公主远嫁,令马上作乐,以慰道路之思。风色:风光物色。姚黄:不种名贵的牡丹,为宋代姚挂人家培育出的千叶黄花。词中喻指王夫人。移根仙阙(què):指把牡丹从仙官里移植他处。王母:古传说中的仙人西王母。仙人:即金驼仙人。汉武帝在建章宫前铸驼人,手捧盛露盘,魏明帝命人把驼人迁往洛阳,在拆迁时,据说驼人流下泪来。雨淋铃:雨淋在风铃上的声音。唐玄宗在奔蜀途中,听到夜雨淋铃,思念贵妃,分外凄怆,采其声为《雨淋铃》。香尘:词中指宫中的整华。驼驼(tuó)恨:晋索靖知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的驼驼说:“就要看见你埋在荆棘里”。词中指亡国之恨。嚼(jiáo)穿龈血:唐张巡临战时对敌大呼,经常把牙咬碎,牙龈流血,喷到脸上,说明愤怒已极。昭阳:汉时后宫有昭阳殿。词中代指王夫人居住的宋宫。驼雀:曹操所建的不所台,词中借指元宫。天家:帝王家。金瓯(ōu)缺:比喻山河破碎。
赏析
上片写宋亡后,王夫人被掠出宋宫,辗转北上,在驿舍听到夜雨淋铃,愁恨无法消解。词人用沉重的笔调,紧扣“最苦”两字,反复陈述了亡国的痛烈心情。起首“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两句以昭君比喻王清惠,她在北行途中,常向琵琶自语叹息:在塞外,除了黄沙还有什么风光?先写塞外的荒凉和她心情的凄怆,然后用名贵牡丹姚黄被人从仙宫里连根挖出,王母娘娘停止瑶池仙宴,汉宫金铜仙人被拆迁而泪满金盘,和唐玄宗在蜀中听到夜雨淋铃而万分感伤等一系列典故,写宋室灭亡,皇室人员被驱北行的惨状。
下片写回首往事已成云烟,瞩目未来更添伤悲,情愿做一个男子汉慷慨殉国,决不愿像宋恭帝、全太后那样对敌人俯首称臣。词人先写国破家亡,繁华销尽,男儿已为国捐躯,此恨难消的悲痛心情,同时刻画了包括自己在内的民族英雄的形象。“那堪说”表明其悲痛之极,不能卒言。再以昭阳殿、铜雀台日落日出的变化,写改朝易代的惨景。“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这种情境是词人所亲历亲知的,以补充王夫人的“妾在深宫那得知”的事实。”用“想”字领起,意境就更充实。“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落日和秋月将光辉洒在故国宫殿上,寄托一种思念的情感。“回首”“伤心”,借王夫人口气,寓其词人的悲感。“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点明词人缘何代王清惠作这首词的缘由。词人改变王清惠原作中消极避祸的思想,要洁身自爱,坚守操节,这实际上是词人借王夫人之口表达的自勉之词,并与王夫之和众宫娥共勉。
全词一气贯注,词人集中笔力抒写亡国之痛,在这基础上慷慨明志。上片运用各种典故描述离阙北上的痛苦。过片复申亡国之祸的惨烈。接着以将士的血战报国砥砺自己的志节,复以遥想故宫加深故国之思,瞻念前景而悲不自胜。最后表明誓死守节之志,有穿云裂石之概。全词层层递进,字字泣血,题旨在不断强化中得到实现,给读者以强烈感染。
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满江红·代王夫人作原文、赏析2原文: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赏析:
上片写亡国之恨和被掳北行的痛苦。起首二句,以昭君比喻王清惠,她在北行途中,常向琵琶自语叹息:在塞外,除了黄沙还有什么风光!先写塞外的荒凉和她心情的凄怆,然后用名贵牡丹姚黄被人从仙宫里连根挖出,王母娘娘停止瑶池仙宴,汉宫金铜仙人被拆迁而泪满金盘,和唐玄宗在蜀中听到夜雨淋铃而万分感伤等一系列典故,写宋室灭亡,皇室人员被驱北行的惨状。
下片抒写对敌人的仇恨和自己坚守节操保持清白的决心。先写国破家亡,繁华销尽,男儿已为国捐躯,此恨难消的悲痛心情,同时刻画了包括自己在内的民族英雄的形象。再以昭阳殿、铜雀台日落日出的变化,写改朝易代的惨景。最后表示虽然国土沦丧,无以为家,自己还要坚持操守,保持清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文天祥以民族英雄的胸怀,代王夫人立言,实际上表现了文天祥自己生死不渝的民族气节和顽强斗志。光辉夺目,使人激昂奋发。
刘熙载在《艺概》中评价文天祥的词:“文文山词,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意,不知者以为变声,其实乃正之变也,故词当合其人之境地以观之。”
文天祥的词关注政治,都是有为而发。这首词,是他应和王夫人词中的一首。代作,本意拟作、仿作,但这里主要是翻作的意思。文天祥寓自己的思想于其中翻填新词,校正王清惠的原作在内容上的不妥之处。
文天祥的代作多引典抒情,却不隐晦难解,而是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意思。汉武帝时,假托王昭君为公主,远嫁西域乌孙王,令人弹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后来人们用此表达王昭君远嫁匈奴之事。杜甫《咏怀古迹》诗:“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文天祥这首词的开头借“琵琶”故事总指后妃宫女被掳北去。“姚黄”,牡丹中名贵品种,暗指王夫人。“移根仙阙”,离开宋宫,被驱北行,较之公主远嫁,处境惨,悲愁深。“王母”句,西王母瑶池美宴的古代传说,用来指宫中的`欢意已消失。
“仙人”句,以铜仙坠泪的故事,感叹国土沦亡的惨痛。唐代天宝年间,唐玄宗避乱入蜀,在马嵬坡军士哗变被迫缢死杨玉环,后来,在行宫内听到雨声和风吹檐铃声相应,引发心事,即《雨霖铃》曲,“听行宫”两句,这里借此典表述被迫北去途中的悲苦心境。
文天祥在上阙用沉重的笔调,紧扣“最苦”两字,反复陈述了亡国的痛烈心情。“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彩云散,香尘灭”比喻美好生活的毁灭;“铜驼恨”指南宋之覆亡;“那堪说”表明其悲痛之极,不能卒言。抗御元军、挽救宋室危亡之局的战场上,无数热血将士血战到底。安禄山叛乱时张巡拒守睢阳,抗击安禄山,“每战臶裂,嚼齿皆碎”。这种情境是文天祥所亲历亲知的,以补充王夫人的“妾在深宫那得知”的事实。”用“想”字领起,意境就更充实。
“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昭阳”、“铜雀”,都是古都城台殿名,这里用来借指南宋宫殿,落日和秋月将光辉洒在故国宫殿上,寄托一种思念的情感。“回首”、“伤心”,借王夫人口气,寓其自己的悲感中。“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点明文天祥缘何代王清惠作此词的缘由。文天祥改变王清惠原作中消极避祸的思想,要洁身自爱,坚守操节,这实际上文天祥借王夫人之口表达的自勉之词,并与王夫之和众宫娥共勉。
文天祥的词“气冲斗牛,无一毫毒靡之色”,《词林纪事》,凝聚了他对于生活、情思的感受和他的人格的结晶。读了他的词,让人顿觉忍辱偷生的可耻,和保全气节的光荣。词中蕴含的热情和血泪让读者生出几许激情。
第四篇:满江红·代王夫人作原文翻译及赏析()
满江红·代王夫人作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2篇)
满江红·代王夫人作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注释
①代王夫人作:王夫人名王清惠,宋末被选入宫为昭仪,宋亡被掳往大都。途中驿馆壁题《满江红》传诵中原,文天祥不满意结尾三句:“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因以王清惠口气代作一首。
②姚黄:名贵的牡丹。
③仙人:即金铜仙人。汉武帝在建章宫前铸铜人,手捧盛露盘,魏明帝命人把铜人迁往洛阳,在拆迁时,据说铜人流下泪来。
④雨淋铃:唐玄宗在奔蜀途中,听到夜雨淋铃,思念贵妃,分外凄怆,采其声为《雨淋铃》。
⑤铜驼恨:晋索靖知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的铜驼说:“就要看见你埋在荆棘里”。宫门前的铜驼埋在荆棘里,象征着亡国。
⑥嚼穿龈血:唐张巡临战时对敌大呼,经常把牙咬碎,牙龈流血,喷到脸上,说明愤怒已极。
⑦铜雀:曹操所建台名。
赏析
上片写亡国之恨和被掳北行的痛苦。起首二句,以昭君比喻王清惠,她在北行途中,常向琵琶自语叹息:在塞外,除了黄沙还有什么风光!先写塞外的荒凉和她心情的凄怆,然后用名贵牡丹姚黄被人从仙宫里连根挖出,王母娘娘停止瑶池仙宴,汉宫金铜仙人被拆迁而泪满金盘,和唐玄宗在蜀中听到夜雨淋铃而万分感伤等一系列典故,写宋室灭亡,皇室人员被驱北行的惨状。
下片抒写对敌人的仇恨和自己坚守节操保持清白的决心。先写国破家亡,繁华销尽,男儿已为国捐躯,此恨难消的悲痛心情,同时刻画了包括自己在内的民族英雄的形象。再以昭阳殿、铜雀台日落日出的变化,写改朝易代的惨景。最后表示虽然国土沦丧,无以为家,自己还要坚持操守,保持清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诗:“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文天祥这首词的开头借“琵琶”故事总指后妃宫女被掳北去。“姚黄”,牡丹中名贵品种,暗指王夫人。“移根仙阙”,离开宋宫,被驱北行,较之公主远嫁,处境惨,悲愁深。“王母”句,西王母瑶池美宴的古代传说,用来指宫中的欢意已消失。
“仙人”句,以铜仙坠泪的故事,感叹国土沦亡的惨痛。唐代天宝年间,唐玄宗避乱入蜀,在马嵬坡军士哗变被迫缢死杨玉环,后来,在行宫内听到雨声和风吹檐铃声相应,引发心事,即《雨霖铃》曲,“听行宫”两句,这里借此典表述被迫北去途中的悲苦心境。
文天祥在上阙用沉重的笔调,紧扣“最苦”两字,反复陈述了亡国的痛烈心情。“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彩云散,香尘灭”比喻美好生活的毁灭;“铜驼恨”指南宋之覆亡;“那堪说”表明其悲痛之极,不能卒言。抗御元军、挽救宋室危亡之局的战场上,无数热血将士血战到底。安禄山叛乱时张巡拒守睢阳,抗击安禄山,“每战臶裂,嚼齿皆碎”。这种情境是文天祥所亲历亲知的,以补充王夫人的“妾在深宫那得知”的事实。”用“想”字领起,意境就更充实。
“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昭阳”、“铜雀”,都是古都城台殿名,这里用来借指南宋宫殿,落日和秋月将光辉洒在故国宫殿上,寄托一种思念的情感。“回首”、“伤心”,借王夫人口气,寓其自己的悲感中。“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点明文天祥缘何代王清惠作此词的缘由。文天祥改变王清惠原作中消极避祸的思想,要洁身自爱,坚守操节,这实际上文天祥借王夫人之口表达的自勉之词,并与王夫之和众宫娥共勉。
文天祥的词“气冲斗牛,无一毫毒靡之色”,《词林纪事》,凝聚了他对于生活、情思的感受和他的人格的结晶。读了他的词,让人顿觉忍辱偷生的可耻,和保全气节的光荣。词中蕴含的热情和血泪让读者生出几许激情。
满江红·代王夫人作原文翻译及赏析2满江红·代王夫人作
文天祥
宋代
原文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辞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翻译
试问哀怨凄婉的琵琶声,万里胡沙外是花样的风物情景?最痛苦是不朵名贵的姚黄花,被强移出扎根的仙家宫庭。王母的欢意销歇盛宴已终场,驼仙铅泪淌满的金盘也欹倾。半夜里行宫外雨淋风铃肠欲断,不滴滴不声声没有消停。美丽的.彩云已消散,宫中的香尘再不见,驼驼荒草亡国恨,待要述说哪堪言!真思慕那慷慨赴国的男子汉,嚼碎钢牙满口血斑斑。回想起昭阳殿离别坠落的红日,最伤心驼雀台迎接新月不弯。细思量妾身不似当今帝王家,眼睁睁让大好河山沦陷。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等。双调九十三字,上片八句四平韵,下片十句五平韵。代王夫人作:王夫人名王清惠,宋末被选入宫为昭仪,宋亡被掳往大都。代作:黄意拟作、仿作,词中主要是翻作的意思。琵(pí)琶(pá):乐器名。汉武帝时乌孙公主远嫁,令马上作乐,以慰道路之思。风色:风光物色。姚黄:不种名贵的牡丹,为宋代姚挂人家培育出的千叶黄花。词中喻指王夫人。移根仙阙(què):指把牡丹从仙官里移植他处。王母:古传说中的仙人西王母。仙人:即金驼仙人。汉武帝在建章宫前铸驼人,手捧盛露盘,魏明帝命人把驼人迁往洛阳,在拆迁时,据说驼人流下泪来。雨淋铃:雨淋在风铃上的声音。唐玄宗在奔蜀途中,听到夜雨淋铃,思念贵妃,分外凄怆,采其声为《雨淋铃》。香尘:词中指宫中的整华。驼驼(tuó)恨:晋索靖知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的驼驼说:“就要看见你埋在荆棘里”。词中指亡国之恨。嚼(jiáo)穿龈血:唐张巡临战时对敌大呼,经常把牙咬碎,牙龈流血,喷到脸上,说明愤怒已极。昭阳:汉时后宫有昭阳殿。词中代指王夫人居住的宋宫。驼雀:曹操所建的不所台,词中借指元宫。天家:帝王家。金瓯(ōu)缺:比喻山河破碎。
赏析
上片写宋亡后,王夫人被掠出宋宫,辗转北上,在驿舍听到夜雨淋铃,愁恨无法消解。词人用沉重的笔调,紧扣“最苦”两字,反复陈述了亡国的痛烈心情。起首“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两句以昭君比喻王清惠,她在北行途中,常向琵琶自语叹息:在塞外,除了黄沙还有什么风光?先写塞外的荒凉和她心情的凄怆,然后用名贵牡丹姚黄被人从仙宫里连根挖出,王母娘娘停止瑶池仙宴,汉宫金铜仙人被拆迁而泪满金盘,和唐玄宗在蜀中听到夜雨淋铃而万分感伤等一系列典故,写宋室灭亡,皇室人员被驱北行的惨状。
下片写回首往事已成云烟,瞩目未来更添伤悲,情愿做一个男子汉慷慨殉国,决不愿像宋恭帝、全太后那样对敌人俯首称臣。词人先写国破家亡,繁华销尽,男儿已为国捐躯,此恨难消的悲痛心情,同时刻画了包括自己在内的民族英雄的形象。“那堪说”表明其悲痛之极,不能卒言。再以昭阳殿、铜雀台日落日出的变化,写改朝易代的惨景。“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这种情境是词人所亲历亲知的,以补充王夫人的“妾在深宫那得知”的事实。”用“想”字领起,意境就更充实。“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落日和秋月将光辉洒在故国宫殿上,寄托一种思念的情感。“回首”“伤心”,借王夫人口气,寓其词人的悲感。“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点明词人缘何代王清惠作这首词的缘由。词人改变王清惠原作中消极避祸的思想,要洁身自爱,坚守操节,这实际上是词人借王夫人之口表达的自勉之词,并与王夫之和众宫娥共勉。
全词一气贯注,词人集中笔力抒写亡国之痛,在这基础上慷慨明志。上片运用各种典故描述离阙北上的痛苦。过片复申亡国之祸的惨烈。接着以将士的血战报国砥砺自己的志节,复以遥想故宫加深故国之思,瞻念前景而悲不自胜。最后表明誓死守节之志,有穿云裂石之概。全词层层递进,字字泣血,题旨在不断强化中得到实现,给读者以强烈感染。
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第五篇:《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名词,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这首词以义愤填膺的肖像描写开篇,极力展现对北宋灭亡的愤怒。“潇潇雨歇”,壮中寓悲;“三十功名”,回顾自己的战斗生涯;“八千里路”展现自己战斗历程。“莫等闲”三句是对未来的期许,激越悲壮。接下来直陈丧国之痛。“驾长车”数句,表达报仇雪耻的决心。“壮志”“笑谈”一联,运用夸张手法,表示对入侵者彻底战而胜之的信心与豪情,词语之间可听金鼓之鸣,可闻血腥之气,显示出一代英雄的精神风貌。结尾三句,是为前几句作结,也是前几句合乎逻辑的发展与结局,是“壮志”与“笑谈”的余韵。英烈气概烁人,读之令人奋起。
作品原文
满江红·怒发冲冠(宋·岳飞)
怒发(髪)冲冠①,凭栏(阑)处、潇潇②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③,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④,八千里路云和月⑤。莫等闲⑥、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⑦,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⑧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⑨。
作品注释
①怒发冲冠:气得头发竖起,以至于将帽子顶起。形容愤怒至极,冠是指帽子而不是头发竖起。
②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③长啸:大声呼叫。汉·司马相如《上林赋》:“长啸哀鸣,翩幡互经。”宋·岳飞《满江红》词:“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许地山《空山灵雨·生》:“它在竹林里长着的时候,许多好鸟歌唱给它听,许多猛兽长啸给它听。"
④三十功名尘与土:三十年来,建立了一些功名,如同尘土。
⑤八千里路云和月:形容南征北战、路途遥远、披星戴月。
⑥等闲:轻易,随便。
⑦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
⑧贺兰山: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一说是位于邯郸市磁县境内的贺兰山。
⑨朝天阙:朝见皇帝。天阙:本指宫殿前的楼观,此指皇帝生活的地方。又,明·王熙书《满江红》词碑作“朝金阙”。
作品译文
我怒发冲冠登高倚栏杆,一场潇潇细雨刚刚停歇。抬头望眼四望辽阔一片,仰天长声啸叹。壮怀激烈,三十年勋业如今成尘土,征战千里只有浮云明月。莫虚度年华白了少年头,只有独自悔恨悲悲切切。
靖康年的奇耻尚未洗雪,臣子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只想驾御着一辆辆战车踏破贺兰山敌人营垒。壮志同仇饿吃敌军的肉,笑谈蔑敌渴饮敌军的血。我要从头再来收复旧日河山,朝拜故都京阙。
创作背景
第一种说法:岳飞第一次北伐,即岳飞30岁出头时所作。如邓广铭先生就持此说。
第二种说法:公元1136年(绍兴六年)。绍兴六年,岳飞第二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镇守鄂州时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
第三种说法:《满江红》创作的`具体时间应该是在岳飞入狱前不久。
作品鉴赏
上片写作者悲愤中原重陷敌手,痛惜前功尽弃的局面,也表达自己继续努力,争取壮年立功的心愿。
开头五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起势突兀,破空而来。胸中的怒火在熊熊燃烧,不可阻遏。这时,一阵急雨刚刚停止,词人站在楼台高处,正凭栏远望。他看到那已经收复却又失掉的国土,想到了重陷水火之中的百姓,不由得“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怒发冲冠”是艺术夸张,是说由于异常愤怒,以致头发竖起,把帽子也顶起来了。“怒发冲冠”,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愤怒的感情并不是偶然的,这是作者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尖锐激烈的矛盾的结果。“壮怀激烈”!啸是蹙口发出的叫声。“壮怀”,奋发图强的志向。他面对投降派的不抵抗政策,真是气愤填膺,“怒发冲冠”。岳飞之怒,是金兵侵扰中原,烧杀虏掠的罪行所激起的雷霆之怒;岳飞之啸,是无路请缨,报国无门的忠愤之啸;岳飞之怀,是杀敌为国的宏大理想和豪壮襟怀。这几句一气贯注,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一位忠臣义士和忧国忧民的英雄形象。
接着四句激励自己,不要轻易虚度这壮年光阴,争取早日完成抗金大业。“三十功名尘于土”,是对过去的反省。表现作者渴望建立功名、努力抗战的思想。三十岁左右正当壮年,古人认为这时应当有所作为,可是,岳飞悔恨自己功名还与尘土一样,没有什么成就。“三十”是约数,当时岳飞三十二岁。“功名”,即前面说到的攻克襄阳六郡以后建节晋升之事。宋朝以“三十之节”为殊荣。然而,岳飞梦寐以求的并不是建节封侯,身受殊荣,而是渡过黄河,收复国土,完成抗金救国的神圣事业。正如他自己所说“誓将直节报君仇”,“不问登坛万户侯”,对功名感到不过象尘土一样,微不足道。“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说不分阴晴,转战南北,在为收复中原而战斗。是对未来的瞻望。“八千”是约数,极言沙场征战行程之远。“云和月”是特意写出,是说出师北伐是十分艰苦的,任重道远,尚须披星戴月,日夜兼程,才能“北逾沙漠,喋血虏廷”(《五岳祠盟记》),赢得最后抗金的胜利,上一句写视功名为尘土,这一句写杀敌任重道远,个人为轻,国家为重,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忱。“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相同,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这对当时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斗争,显然起到了鼓舞斗志的作用。与主张议和,偏安江南,苟延残喘的投降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等闲”,作随便解释。“空悲切”,即白白的痛苦。“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既是岳飞的自勉之辞,也是对抗金将士的鼓励和鞭策。
词的下片运转笔端,抒写词人对于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统一祖国的殷切愿望,忠于朝廷即忠于祖国的赤诚之心。
“靖康”是宋钦宗赵桓的年号。“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突出全诗中心,由于没有雪“靖康”之耻,岳飞发出了心中的恨何时才能消除(“臣子恨,何时灭”)的感慨。这也是他要“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原因。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愤恨之情,同时表现了英勇的信心和无畏的乐观精神。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以此收尾,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这首爱国将领的抒怀之作,情调激昂,慷慨壮烈,充分表现的中华民族不敢屈辱,奋发图强,雪耻若渴的神威,从而成为反侵略战争的名篇。
词牌简介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念良游》、《伤春曲》。“唐《冥音录》载曲名﹝上江虹﹞,后转二字,得今名。”按万氏《词律》,引《冥音录》作﹝上江红﹞。但“上”谐作“满”,音殊不类。考《本草纲目》有“满江红”水草,为浮游水面之细小植物;一名芽胞果。想唐宋时,民间已有此种名称之水草,随取入词,未可知也。或以董谷《碧里杂存》载有“满江红”为江淮船名;则故事始自明太祖,当非词名所本也。
满江红,双调,上片八句,押四韵,四十七字;下片十句,押五韵,四十六字,共九十三字。押仄声韵者多用入声字。上下片两七言句,多用对仗。仄韵体用“仙吕调”,平韵体用“仙吕宫”。
作品格律
[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韵)。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平[平]仄,平平仄(韵)。
平[仄]仄,平平仄仄(韵)。
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作者简介
岳飞(1103年--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他出身贫寒,幼年时母亲教他读书识字。岳飞很有志气,勤奋学习,决心长大报效祖国。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十九岁的岳飞参军入伍,开始为保卫国家贡献力量。此后,他在抗金斗争中,身经百战,屡建奇功,成为著名的抗金将领和杰出的民族英雄。岳飞捍卫祖国的坚强决心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使他从一名普通的士兵不断得到提拔,历任清远军节度使、河南诸路招讨使、枢密副使等职。绍兴十年(1140年),他统率岳家军在郾城大破金兵,第二年又打败了金兀术,进军朱仙镇,距离北宋的都城汴京仅有四十五里。岳飞准备渡河收复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大河南北闻风响应,金兵面临全面溃退,形势对宋军极为有利。但是,南宋朝廷奉行投降政策,勒令岳飞撤兵,一日连下十二道金牌,将岳飞召回。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岁暮(1142年1月27日)被主和派权臣秦桧诬陷杀害,年仅三十九岁。孝宗时追谥武穆,后来又改谥忠武。宁宗时追封鄂王。岳飞在戎马征战的同时,也写下了不少洋溢着爱国激情的优秀作品。后人将这些作品收集在一起,编成了《岳武穆集》、《岳忠武王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