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看待娘炮现象写议论文关于娘炮的作文
如何看待娘炮现象写议论文关于娘炮的作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看待娘炮现象写议论文关于娘炮的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同桌吕元劼,是一个非常惹人讨厌的人。和他同桌,真是……唉,有苦说不出啊!
他上课时嘴巴总是闲不住,不是和前面的张煜说,就是和后面的同学讲,因此上课被罚站是常有的事。记得有一次语文课上,他先前读得还挺认真,可读着读着,趁老师没注意,他又管不住那张嘴了,和张煜说了起来。他边说还边窃笑,让人听了就生烦。我轻声提醒他,他竟然说:“你又不是老师,管你嘞!”“不听就不听,我还懒得管你呢?挨批的只会是你不会是我。”我气咻咻地想。不过,最终他还是关住了话闸子,可能怕被罚吧。(这个事例不够典型)
他是一个典型的“变色龙”。“顾赛铭,这道题目怎么做啦?帮帮我嘛!”“我材料忘带了了,借我用一下,好吗?”啰嗦着个没完没了,直到你帮了他为止。但是,当我向他借东西时,就好像要他的命一样,一点商量的余地也没有。“没有,你向同学借去!”甚至有时还会拿我撒气。哼,我是谁呀?能成为你的`出气筒,任你打、任你骂吗?我也是省油的灯。所以我们一般是三天一大架,一天一小架。当然吵过后又很快和好如初的。毕竟是同学嘛!
他有一个坏习惯,作业时,眼睛时不时的瞟到我这来。我岂能当他学习上的帮凶?现在,每次作业,我都养成了用本子把答案盖上的习惯呢。作业完成了,他就坐在那儿发呆,或者东张张西望望,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其实,他的作业是“速度第一,质量‘第一’”
他还有些自恋呢!他好像挺喜欢唱歌的,有时上课也唱。其实我们几个都说听烦死人了,听他唱歌还不如听青蛙呱呱呢!呵呵!
你说我的同桌是不是很烦?
第二篇:2019高考作文素材之“娘炮”媒体讨论
“娘炮”评论专项
【相关链接】关于“娘炮” “娘炮”一词最早出自我国台湾的一部青春偶像剧《别叫我软柿子》的台词,女主角骂男主角“娘炮”,指责他生性软弱,遇事胆小懦弱。现用“娘炮”指代男性行为女性化,表现出像女人一样的动作、外貌和言行举止。
“娘炮”之风当休矣 新华社北京9月6日电
辛识平
清代名士龚自珍曾借助“病梅”的隐喻,对病态审美造成的不良社会后果表达忧思。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互联网时代的流行文化中,类似“病梅”一般的审美趣味依然很有市场。
“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这句顺口溜描述的正是时下某些所谓“小鲜肉”偶像令人错愕的形象与做派。当越来越多的“娘炮”及其言行刷屏霸屏,成为一些人热捧、哄抬的对象,人们对这种“辣眼睛”的反常现象不断表达担忧和反思。
与出于艺术表现考虑的“反串”“异装”不同,当下流行的“娘炮风”,是一种刻意强化并扭曲呈现的“人设”:他们看起来性别模糊却妆容精致,长身玉立却如弱柳扶风,动辄把“讨厌”“吓死宝宝了”“小拳拳捶你胸口”挂在嘴边;他们既在电影电视中这样演,在综艺节目和日常生活中也同样“入戏”……
由“嫩”到“美”进而“娘”,这种病态审美的递进耐人寻味。“娘炮”不是一天养成的,它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借助各种匪夷所思的造星运动,“花样美男”被捧成了“流量小生”,“靠脸吃饭”变成了“颜值正义”,资本冲动和浮躁风气推波助澜,硬生生把“小鲜肉”弄成了“小鲜花”,把“孟特”裁成了“孟特娇”。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渲染“娘炮风”的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是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重轻,一些人演技很烂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任性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娘炮”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网络上“少年娘则国娘”的批评尽管不无戏谑,但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告诫人们: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面对眼花缭乱的各种“泛娱乐化”现象,重温和思考这种理性之声,很有必要,也很有价值。
“娘炮”风: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
2018-09-06 23:36:28 来源: 人民日报(北京)我们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但也呼唤在青少年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明星们,呈现更加积极、向上的形象。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今晚,我们从男性气质这个话题聊起。
男性气质是什么?究竟怎样才是男性应有的形象?长期以来,对这些话题的探讨不仅在学术界长盛不衰,更在舆论场激起一波又一波热潮。最近,曾经参加过《真正男子汉》节目录制的特种兵王威退出现役,微博开通后短短几天时间,就收获了30多万粉丝。一名普通军人在脱下军装后备受关注,成为名符其实的“网红”,也可成为观察社会对男性气质认知的一个切入口。
军营中站过岗、训练场上流过汗,因为阳光硬朗的气质得到网友如潮点赞,王威这样的军人不在少数。近年来,从武警战士杨明鑫被网友亲切称为“最帅兵哥哥”,到救援过程中舍生忘死的潜水员官东,再到被誉为“中国男子第一天团”的国旗护卫队,他们之所以受到关注,出众的个人形象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股子军人的血性和勇敢,让人感受到力量,感受到超越外形的精神魅力。当然,这种精气神并非军人独有,无论是比赛场上奋力拼搏的运动健儿,还是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英雄机长,抑或者是平常生活中的凡人善举,构成了时代的一道风景,也构成了我们对男性形象的一种认知。
从对于热血男儿的推崇,也可以看出,外形不是问题的关键,内涵才更深刻地决定着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其实,关于到底什么是男性应有的气质,从来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是中国传统所推崇的男性画像,从外在形象看也包含有精致、文雅的一面,而那种五大三粗的个人形象、不修边幅的生活习惯、大男子主义的做事方法,历来受到人们的摒弃。“重质不重形,魂到品自高”,这样的认识应该说是主流。即便在少数人眼里“颜值”可以成为硬通货,甚至有“靠脸吃饭”之说,但那些能持久地作用于社会文化、作用于世道人心的,仍然是闪现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内在美”。
现代社会进一步拓宽了审美的场域,提供了更为多元的生活方式,也为对男性的审美提供了更多元的面向。那种基于性别特征进行的价值判断,将男性气质等同于外表外貌,是一种简单化的做法。精致细腻也好,粗枝大条也好,都是自己审美的选择,一个理性、成熟、宽容的社会理应包容。而关注男性气质的构建,也更应该发扬内在的勇气、坚强和担当等诸多品质。这种品质,我们在保家卫国的军人身上可以看到,在为国争光的体育运动员身上可以看到,在梅兰芳、程砚 秋等杰出演员身上同样也能看到,他们外形或许少了些棱角、多了些清秀,但是高尚品格、家国情怀同样值得推崇。
其实,在一个强调权利和平等的法治社会,基于性别差异而带来的不同评价,也逐渐被抹平。传统所谓“男性气质”中,为人们所推崇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意志品格,也在很大程度融入了现代公民精神的内核,成为一种带有普遍共识性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涵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男性气质,关键是要塑造一种有勇气、有担当的内在品格,形成包容、开放的现代风度,培养守法律、有教养的行为习惯。
基于此,我们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但也呼唤在青少年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明星们,呈现更加积极、向上的形象,展示更加健康、阳光的审美,以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成为真正的偶像。摈弃矫揉造作的风格,扭转娱乐至上的倾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病态的审美乃至“审丑”,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说到底,精致、细腻、温柔,可以是对于男性多元化审美中的一种;而以更多更有意义的“内在颜值”,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这正是:审美多元尊重为先,涵养气质莫缺包容。
一句“娘炮”打了谁的脸? 济南时报责任编辑:颜甲
9月2日,央视的《开学第一课》因邀请了几位当红偶像明星助力,不少家长和旁观者感到不满。他们辱骂这些明星“不男不女”,指责央视的节目这样做是传播不正确的审美观,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会让下一代“越来越娘”。网传央视制片人的朋友圈里,针对这些指责是这样回复的:我们也反感这些小鲜肉,可还是要硬着头皮去跟领导请求,谁让你家孩子就喜欢看这样的。言语中其实也是存在着对这类明星的不屑,以及指责现在的孩子喜欢他们是家长教育的失职。结果这场全国家长和央视之间的**,莫名就围绕“娘炮”男性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
9月6日晚,新华社与人民日报先后发布评论《“娘炮”之风当休矣》与《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两大官媒围绕“娘炮”展开的互怼将该话题推向高潮。
新华社:“娘炮”之风当休矣
“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当下流行的“娘炮风”,是一种刻意强化并扭曲呈现的“人设”,这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娘炮”不是一天养成的,它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网络上“少年娘则国娘”的批评尽管不无戏谑,但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 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人民日报: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
关注男性气质的构建,也更应该发扬内在的勇气、坚强和担当等诸多品质。这种品质,我们在保家卫国的军人身上可以看到,在为国争光的体育运动员身上可以看到,在梅兰芳、程砚秋等杰出演员身上同样也能看到,他们外形或许少了些棱角、多了些清秀,但是高尚品格、家国情怀同样值得推崇。
我们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但也呼唤在青少年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明星们,呈现更加积极、向上的形象,展示更加健康、阳光的审美,以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成为真正的偶像。审美多元尊重为先,涵养气质莫缺包容。
总结:说到底,精致、细腻、温柔,可以是对于男性多元化审美中的一种;而以更多更有意义的“内在颜值”,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娘炮”明星多是资本包装的产物 人们之所以反感“娘炮”明星,是因为他们多是包装的产物,是资本流水线生产出来的。舆论对娘炮的不满,其实质是对单调乏味唯流量导向的娱乐工业的不满。
近些年来,随着90后、00后的崛起,社会审美也发生了一定的流变。成熟稳重型明星在这个群体虽也有一定市场,但很多年轻人更青睐于干净清爽、面容秀气的男生,而“阴柔向”小生刚好符合这类新生代的审美标准。反过来,这种审美和趣味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娱工业的方向。总体来说,他们温和、可爱、像小宠物一般乖巧听话,能够给人带来安全感,或者能够激发人们的保护欲。而为了迎合这些受众,许多明星纷纷调整“人设”,一时间柔媚的流量明星扎堆涌现:过度美图的照片、精致的浓妆、柔软的身体、妖娆的动作,常呈现于人们面前。如果这是个人性情的主动选择,那无可厚非;可如果这是资本的批量生产,那么它就可能给年轻人带来严重的误导。资本助推让非主流审美情趣成了行业主流。
与之相比,硬汉题材的娱乐产品并不为资本所看好。典型的例子是《战狼2》。据报道,当初吴京在筹拍《战狼2》时,因为融资难,不得不卖房凑钱筹资。但资本的不看好,却无碍于后来消费者市场的火爆,《战狼2》创造了中国影史票房新纪录。这意味着,消费者对硬汉题材的娱乐产品并非没有需求,只是资本的热情与这种需求产生了某种错位。
所以,当下舆论对“娘炮”的不满实质是对文娱工业的不满,更多元的市场机会摆在那里,文娱工业资本还应主动发现新的市场机会,如此,既能获得好的回报,也能让市场审美更为刚健。
对“娘炮”的过度讨伐就是暴力的帮凶 有网民表示“像个男人”“娘炮”这类冷冰冰的字词,杀伤力极大,会加剧社会对这一群体的歧视。尊重彼此的差异,不要让所谓的主流的审美、肤浅的言语成为暴力的帮凶。9月5日,一篇题为《“娘炮”两个字,杀死了多少温柔的 男孩》的文章中列举了被言语暴力严重伤害的案例:15岁的叶永志因为气质“女性化”,被同学认为“温柔”,每天被扒裤子、被欺凌,最终在学校厕所死去。另一个是《明日之子第二季》中的田燚。在更强调“爷们儿”的东北,田燚因为嗓音太细,经常被男同学堵在厕所围观,十几岁就因此患上了严重的自闭症。
我们的舆论场中对“娘炮”的斥责,早已由个人好恶上升到了不由分说的价值判断。问题是,从一个人或精致或粗糙的外表,是否就能看出一个人的见识、修养、性格、道德等等多方面的品质?如果能,那世间为何还存在“道貌岸然”“人面兽心”这样从生活经验积累而来的词语?相应的,女性也会受到这种“外表定人”的伤害——比如李宇春、曾轶可,因为长相和打扮“爷们儿”,就无端被嘲弄了许多年。后来人们通过时间证明才知道,无论是当年长相“柔美”的张国荣,还是后来长相“爷们儿”的李宇春,他们应该得到社会怎样的评价,和外表没有任何关系。
停留在从外表判断一个人的品格并肆意辱骂的思维,这其中体现出的反智和不成熟才是真正值得担忧的问题。
(综合新京报公号“沸腾”、观察者网、《人民日报》等)
央媒互怼引发“娘炮”之争,社会多元更加呼唤尊重包容
2018-09-07 22:52:00来源:珠江播报
不知从何时起,“娘炮”已成为了一个流行的网络热词。你要是不知道这个词,可能会不小心暴露你的年龄,呵呵。最近这个词还异常地热闹。昨日新华社与人民日报先后抛出观点相异的两篇评论,“狠批”与“力挺”,“娘炮”之争随着央媒互怼更加推向高潮。
新华社昨日在“新华视点”的微信公众号中,以辛识平为名撰文《“娘炮”之风当休矣》的评论文章,在千余字的评论中写道:当下流行的“娘炮风”,是一种刻意强化并扭曲呈现的“人设”:他们看起来性别模糊却妆容精致,长身玉立却如弱柳扶风,动辄把“讨厌”“吓死宝宝了”“小拳拳捶你胸口”挂在嘴边;他们既在电影电视中这样演,在综艺节目和日常生活中也同样“入戏”……新华社还在评论中把“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的相貌举止称为“娘炮”现象,批评其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仅仅过了不到三小时,人民日报就以《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发文指出,“从对于热血男儿的推崇,也可以看出,外形不是问题的关键,内涵才更深刻地决定着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涵养现代社会的男性气质,关键是塑造有勇气、有担当的内在品格,形成包容、开放的现代风度,培养守法律、有教养的行为习惯。”呼吁“审美多元尊重为先,涵养气质莫缺包容。”
两大央媒互怼针锋相对,实属罕见,谁更胜一筹?不妨看看两篇评论的网络市场反应,其高下立见。新华社首发评论引发网民关注,20几个小时内微博就积攒了5万转发,但转发最高的反而是对此文的批判。部分网民直言,作为官媒,把娘定性为贬义词充满性别歧视的意味;2018年了,还用性别刻板印象来约束别人遮盖自己狭隘的眼界和心胸;别用未成年人挡抢了,未成年人的教育不是几个小爱豆能左右的等等。
而《人民日报》的评论在发出8小时内阅读数超过近1000万,收获3万点赞,其评论观点还得到了共青团中央、财经网、头条新闻、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的转发力挺,评论多为赞扬正面声音。网友比较一致地评论,“多元社会,多多包容,反正最根本的只要三观正直,尊敬女性,尊老爱幼,就是好青年,不管是阴柔美还是阳刚美,说的好像不阴柔美的男人就很man一样,什么逻辑”等等。
就两篇评论本身来看,新华社的评论中全文都在狠批所谓的“娘炮”现象,用语尖锐,全文观点“一边倒”,显得有些差强人意。而人民日报在回应评论中,用语严谨,不愠不火,不偏不倚,娓娓道来,入脑入心,直击热点,不回应矛盾,理性而不情绪,较有说服力。
如《人民日报》明确认为,“我们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但也呼唤在青少年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明星们,呈现更加积极、向上的形象,展示更加健康、阳光的审美,以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成为真正的偶像。摈弃矫揉造作的风格,扭转娱乐至上的倾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病态的审美乃至‘审丑’,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说到底,精致、细腻、温柔,可以是对于男性多元化审美中的一种;而以更多更有意义的‘内在颜值’,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所以,从这些观点来看,与其说《人民日报》力挺“娘炮”,不如说其倡导“包容和谐”,其文中处处闪耀着包容之心、理性之光,展现出的胸怀与格局是主流国家级媒体的角色担当。笔者还关注到,小编们还妥当地选择“睡前聊一会儿”的夜话方式,这个细节的处置显得用心高超一些。作为受众,比起端起架子、板起面孔的训斥更能心悦诚服地接受。
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事实证明,在越来越理性和具有辨别力的网民面前,情绪偏激、失准不当的言论是经不起推敲的,用网友的话评价说,央媒互怼中“以貌取人的尖酸刻薄终被守正持中的观点啪啪啪打脸”。
关于“娘炮”之争,近来不少媒体也进行过争论探讨。两个月前,《半月谈》也讨论过“娘炮”现象,其中引述社会学家的观点,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总是越来越讲究,“好比饭碗、茶具越做越精致,设计、装饰越来越优雅。在日益富足的生活条件下,人们对审美的追求会出现变化——精致的、中性的、婉约的、柔美的更受热捧。” 而美学家们认为,“男色文化”作为一种视觉审美样态,与女性意识的崛起、男性自我认知的变化等,都有莫大关系。社会学家康奈尔在《男性气质》一书中提到。男性气质并不是固定的、单一的,男人的样子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如果固定一种“男人样”,世界将会怎样?男人味不是不修边幅的借口,“娘炮”也不是习惯油腻邋遢的托词。看待这些新兴的社会现象,不惧争鸣,客观理性,即使喜好有别,但也不必践踏式批判,更不能有辱人格的人身攻击。这是一种胸怀、格局与境界。因为,尊重与包容始终是一个和谐社会应该具有并弘扬的善良底色。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世界因多元而精彩,如果缺少了对多元的宽容,五彩斑斓的世界将黯然失色。现实生活中,那些因个性选择装扮而被视为所谓的“娘炮”,并不妨碍他们传播正能量,更不妨碍他们成为一个好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高颜值、一个有内涵的优秀男人。外表不代表内在,审美不应该设限。
如果有的媒体夹带着各种情绪,人云亦云,恶意炒作,夸大其辞,哗众取宠,则更加偏离了主流媒体应肩负的使命,不利于营造和谐健康的舆论氛围。因为不仅要反映民意,更应引导舆论,这是负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的格局、担当与品格。
关于“娘炮”之认知误读及过度炒作,都应该修正一下了!
摒弃“娘炮”之风 建设阳刚社会
2018年09月08日 04:24 来源:北京青年报
社会主流价值观应该展示健康、阳光的审美,让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成为真正的偶像。培养担当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坚决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培育和弘扬有朝气、有追求、负责任、敢担当的“阳刚文化”。
连日来,关于“娘炮”的话题引发热议。新华社和人民日报新媒体也先后刊文,直言“‘娘炮’之风当休矣,病态文化影响不可低估”,“涵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男性气质,关键是要塑造一种有勇气、有担当的内在品格,形成包容、开放的现代风度”。动辄称人“娘炮”很不妥,因为这一称呼明显带有贬抑性色彩,但是媒体将其上升为公共话题进行深入讨论,很有现实意义。
一个正常的社会,一定会包容不同群体,一个有教养的人,一定能尊重不同群体的特征。有人长相威猛,有人外形柔弱;有人说话铿锵,有人细声细语;有人虎虎生风,有人谨小慎微……这些都属正常。人们反感的不是“娘炮”,而是反感“娘炮”霸屏,但凡有时间有兴趣看视频的人,恐怕都无法躲开“娘炮”的裹挟。无论选秀节目还是青春剧,乃至一些比较主流的正能量节目,总是让“娘炮”主导,仿佛离开“娘炮”就做不好节目。这种盲目追捧“娘炮”的做法,导致“娘炮”之风日盛。
家长不是对“娘炮”有偏见,而是担心他们误导孩子成长。一些男明星动作阴柔,全无阳刚之气,他们越有影响力,越会误导年轻一代;他们越在孩子心中拥有强大号召力,就越让人担忧。一些孩子是“娘炮”明星的忠实拥趸,明星有什么样的言谈举止,孩子往往模仿,并以此为美。这不免让人忧心忡忡。
如果放任“娘炮”之风劲吹,如果越来越多的人以“娘炮”为荣,社会就会越来越缺乏阳刚之气,国家就会越来越缺乏英武之气。一个阳光且阳刚的国家,一个有能力维护国民安全的国家,总会带给国民安全感。如果“国力苶弱,武风不振”,这样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今年5月初,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曾当过海军陆战队侦察兵的宋玺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分享了她的从军生涯。习总书记为宋玺点赞,说他看过《红海行动》,对其中的女兵印象深刻,宋玺就如同那位女兵。这一细节十分生动,具有丰富内涵。一方面,我们看到总书记对青年寄予深切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另一方面,宋玺的成长轨迹特别是军旅历程,对今天的年轻人很有启发意义。
女性有柔美,男性有阳刚之美,不管男性还是女性,都应当胸怀大志,积极向上,阳光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说,男性和女性都应当拒绝“娘炮”气质,全社会都应当对“娘炮”之风说不。摒弃矫揉造作的风格,扭转娱乐至上的倾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病态的审美乃至“审丑”,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才能真正成为公共传播和公共生活的主流。
习总书记强调,“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没有血性的人不配做军人,没有血性的军队就没有战斗力。”这是说给军人听的,对新时代的每个年轻人也有重要指导意义。人生在世,没有一点血性,谈何作为?没有一点担当精神,谈何建功立业?这里的血性和担当,都与阳刚、阳光、健康、清新大有关联。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流行风尚,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无论审美偏好如何主导社会,社会主流价值观都应该体现积极、正面的取向,展示更加健康、阳光的审美,让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成为真正的偶像。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推崇什么、传播什么,是关系到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国家未来、民族命运的大事。培养担当国家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坚决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培育和弘扬有朝气、有追求、负责任、敢担当的“阳刚文化”。
建设“阳刚社会”人人有责,弘扬“阳刚文化”惠及人人。每个人多一些阳刚之气,社会多一些刚健之风,我们的未来必然更值得托付,人生也将因此更加充满力量。
中国人应该如何看待“娘炮”?无罪但无益于民族复兴
微信公号“长安剑”(ID:changan-j)9月7日撰文评论称,21世纪即将步入第三个十年,“娘炮”并非一夜之间才充斥荧屏之中,游弋于街头巷尾。“娘炮”并无罪,是和平发展带来的多元社会让他们存在;但我们更支持和提倡血气阳刚,因为这是历史和时代的召唤。
毋庸多言,经济发展、社会包容开放,包括审美在内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这是一个大国民族该有的样子,自古如此。
遥想大唐盛世,伴随着大漠风沙驼铃悠扬,胡人自西域带来与古老中华民族的不同的审美,他们并没有被盛唐子民一棍子打死,也没有因此被骂得狗血淋头,海纳百川包容兼备,造就长安千年不朽的传奇。威仪并未因浓妆艳抹而减损一分,自信并未因奇装异服而消减一厘。如今,21世纪即将步入第三个十年,“娘炮”并非一夜之间才充斥荧屏之中,游弋于街头巷尾。和平、繁荣、宽松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精致、美好,仿佛有让人一眼望穿的单纯,起码在脸上看不到一丝瑕疵,仿若舍弃一切去追求美的纯粹。
喜欢这样的人有错吗?就和他们的出现一样,没有一点错。
社会发展带来了生活的日新月异,也带来许多“不那么美好”的事情:广泛的竞争带来出人意料的尔虞我诈,“别人家孩子”无处不在的进步让人时常陷入焦虑,个别人欲望膨胀带来的罪恶被无限放大,让人和人之间时常保持戒心……
任何一个市场经济的社会都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但是,西方国家有两百年时间来消化这样的“负面情绪”,而在中国,经济快速腾飞的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负面情绪。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体现在哪儿?体现在需要改变现实的“不美好”,也体现在内心需要“美好”来寄托。
追捧极致美、纯粹美的价值取向恰恰体现了这种寄托。喜欢“娘炮”,本质上和若干年前追捧《心灵鸡汤》,人人订阅《读者》一个样。
但今天,更应该支持和提倡的是阳刚和血气。但今天,更应该支持和提倡的是阳刚和血气。
今天,我们都被打了一针清醒剂。目睹前不久整个“中兴事件”,任谁都会看到让我们引以为傲的互联网,急速发展更多的是依托庞大的市场而非创新,当命脉捏在别人手中时,创新对国家前途命运有非凡的重要意义。正因如此,我们给肩负国家未来的孩子准备了“开学第一课”:创造向未来。而就是在这堂课上,出现了让人“别扭”的身影。
扭扭捏捏的精致男人能否带来危机意识让大家存疑,在今天,阳刚和血性直面危机更能给人以舍我其谁的信心。
今天,我们都被斟了一壶明目茶。环顾这片热土的四周,世界并不太平,北面有还没有完全化解的朝核危机,南边有在我们的领海上横行的外国军舰,西边有凶残暴虐的国际恐怖势力,东边是至今心心念念却尚未统一的国土。正因如此,我们不希望看到像恶搞短剧中表演的那样,在迎着敌人的炮火之时,男人们还在尖叫着补妆。
哼哼唧唧的精致男人能否守卫国土安全让大家忧虑,在今天,刚强与坚韧带来的稳定更能给人以愚公移山的恒心。
今天,我们都已经干了一碗壮行酒。当我们自认为坐稳了全球经济的“第二把交椅”时,贸易战不期而遇,最乐观的估计也不可能否认美国抱着遏制中国的不死之心,别忘了,美国曾对忠实的小伙伴日本打了30年贸易战,打爆了日本经济泡沫,让日本陷入“失去的20年”。站在历史关口远眺前方,民族复兴之路上唯有奋进一途。正因如此,我们不希望看到,携手前进的路上,男人的步伐不是坚定而是妖娆。
磨磨唧唧的精致男人能够享受和平安逸,但能否度过存亡危机让大家忧虑,在今天,坚定与不屈带来的奋进更能给人以破釜沉舟的决心。
当贸易战让“中华民族到了新的危险的时候”,每每看到被贬损为“娘炮”的男人燕舞莺歌,人们脑海中都忍不住飘过一条弹幕: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而这句诗,凝结着这个民族多少的伤痛。
太平盛世有太平盛世的审美标准,而在民族危亡时,又是另一个标准。“娘炮”无罪,是和平发展带来的多元社会让他们存在;但我们更支持和提倡血气阳刚,因为这是历史和时代的召唤。
尤其是当这片热土的和平与希望,是由我们用时时流血日日牺牲换来的,这种召唤,在今天尤为显得响亮和紧迫。
“娘炮”争议背后的忧思和偏见
邓漪蒙
开学前夕,央视一套播出的《开学第一课》,因邀请了多位打扮精致的“流量小生”引发家长和网友的热议。随后,该话题持续发酵,大众的争论焦点从对如今男明星太过“娘炮”气质的吐槽,转向社会公众对于“少年娘,则国娘”的担忧,继而更为深入地展开关于男孩该具备何种气质的讨论。
当化妆、美容不再只是女性的专利,当颜值经济和多元化审美浪潮来袭,中性化审美正强势挑战着中国人传统观念中以“阳刚、威猛、健壮”为标准的男性形象。争论不止,但更为重要的是,“娘炮”的舆论潮水应成为大众反思的契机:“娘炮”究竟指哪个群体?当有人批评“娘炮”时,到底是想批评什么? 1那些精致又温柔的男孩们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开放,传统印象中男女界限的标准正在慢慢消融。人们对于理想男性的期待,一定程度上体现在这个时代的造星产业所塑造出的明星形象中。纵观近30年亚洲男明星形象气质的变化,造星产业对男明星的偏好从高仓健式的硬朗帅酷逐渐向妆容精致、眉清目秀的“奶油小生”转变。
上世纪80、90年代,人们偏爱小虎队、林志颖式的“奶油小生”,他们面容俊俏、打扮新潮,与现实生活中不修边幅的男性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进入21世纪,随着日本和韩国的偶像剧风潮席卷中国,那些身材修长、皮肤水嫩、穿着精致的花样美男成为万千女性的“梦中情人”,《流星花园》中的F4成为花样美男的突出代表。发展到今天,随着《偶像练习生》等造星节目的火热,社会公众对于男明星的审美要求更为严苛,不仅追求面容和身材的完美无瑕,最好还要能力强、性格好、会卖萌。
“荧屏性格”也是近几年经纪公司塑造明星时的重点,出现了一批没有攻击性、温柔、可爱等“非传统男性气质”的性格形象,如TFBoys、吴磊等弟弟型偶像。这类极具少年感的年轻男性形象颇受女性粉丝欢迎,他们的粉丝通常被称为“阿姨粉”“姐姐粉”。粉丝们通常对明星极有“保护欲”,不惜花重金和时间为偶像买榜、顶帖、刷流量。在《偶像产业中的男性形象:消费细分下“娘炮”的崛起》一文中,作者对该现象作出解释:“明星产业中,这类形象塑造主要回应的是粉丝们情感上的需求,是对他们现实生活的缺乏与焦虑的补足,投射的是许多女性所希望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却未能看到的理想男性应当具有的性格和品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温柔、单纯、无套路的男性特质已成为不少女性心中理想男性的必备特质。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对男性形象和性格的偏好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从外在看,随着身体消费的扩大化和两性公平意识的萌发,男性和女性一样平等地接受身体审视,年轻男性对于自我形象的焦虑不断上升,健身、美容、精致着装已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
据唯品会和京东首次联合发布的《去性别化消费·中国两性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去性别化消费成为当下中国消费升级语境中的一个重要趋势,这在“90后”“95后”年轻群体中尤为突出——男性积极追求精致妆容和时尚造型。而在唯品会联合艾瑞咨询发布的另一份《种草一代·95后时尚消费报告》显示,伴随着“95后”男生对外表的重视,2017年“95后”男性美妆消费规模相比2015年增加了60%,“精致的小哥哥们”正在推动男性美妆行业发展。
可见,追求美与精致不再仅仅是女性的权利,温柔、精致、单纯的男性特质也越来越为女性所推崇。
2“娘炮”背后的傲慢与偏见
然而,这些追求外表精致、内心软萌的男性一定是“娘炮”么?显然,这样浅表化的归类未免过于草率。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教授丁瑜认为,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说的一些话就属于性别刻板印象,“比如你一个男孩子就应该怎么样,一个女孩子就应该怎么样,‘就应该’后面的那些东西就是刻板印象,它容纳不了半点跟原来的观念不一样的东西。”
社会学家李银河认为,每个人的男性度和女性度都有差异,“人性是丰富多彩的,应该让每个人随心所欲地落在极度男性化与极度女性化这两个极端点之间的任何一点上,而不是强求每个人都必须落在极端点上”。她还呼吁审美标准的多元化,“男生既可以精致,也可以粗犷,女生既可以阴柔,也可以阳刚”。
现代心理学研究也普遍认为,性别认知,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单一化就是好的,一个人同时具备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心理健康水平、适应力水平或许更佳。《中国妇女报》对此发表评论,呼吁社会应尊重多元审美,共塑阳光气质。“可以说,多元审美正是社会长期和平稳定繁荣的‘伴生品’,因为只有一个物质足够丰富的社会,才能涵养出高理解度、高尊重度、高包容度的人类文明。”
另一方面,在这场争论中,“娘炮”二字成为批评者们手中的“炮弹”,殊不知,这背后也藏着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有网友问,为什么我们可以宽容“女汉子”,却中伤所谓的“娘炮”?难道男性拥有女性的部分特质后,就会被认为是变差劲了么?
“温柔、细致、体贴这些气质,难道不正是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吗,难道他们就不能为国家做贡献么?传统印象中所谓的“大男子主义”“阳刚”“血性”,背 后有时也意味着暴力、极端和好战。在男女平等的今天,社会还普遍认为男性气质为优、女性气质为劣,这些评价不难折射出我国女性依旧遭受着某些歧视和偏见。”一位女权主义者林丁丁表示说。
许知远曾说:“人就是偏见的动物。”比起那些明显看得见的歧视,“娘炮”逻辑中不自觉地透露出的“傲慢与偏见”,危害性或许更大。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
《开学第一课》引发热议后,新华社发表评论员文章《“娘炮”之风当休矣!》指出,当下流行的“娘炮风”,是一种刻意强化并扭曲呈现的“人设”。不少家长也担忧,自己的孩子会不会受这些中性化风格的明星影响,缺少阳刚气?
实际上,男性的外表气质和男性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气概,完全是两码事。一个妆容精致、性格温柔的男生,并不意味着他不具备勇敢、有担当的男子气概;同样的,一个身材魁梧、浑身散发“荷尔蒙”的男性也并非一定是有勇有谋之人。
抛开现象看本质,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号发表文章抛出了一个“终极命题”: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该文章亮出了评论部的态度:“我们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但也呼唤在青少年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明星们,呈现更加积极、向上的形象,展示更加健康、阳光的审美,以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成为真正的偶像。”
《中国妇女报》也认为,作为一言一行广受关注的公众人物,明星们对于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应该将社会责任感当作人生“标配”,以更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努力锻造优秀的品格与可贵的精神,为青少年树立健康阳光、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榜样,而不只是空有颜值、缺乏内涵的“偶像”。因为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榜样远比偶像更难得,也更值得追随。
除了公众人物发挥正向的榜样作用,培养男孩勇于担当、坚韧向上的品格更需要家庭和学校的正确引导。据英国《每日邮报》观察,由于大多数中国家庭、学校中的主导者为女性,许多男生因此变得缺乏男子气概,他们在学校中的表现也不如女生出彩。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者没有意识到,面对不同的性别需要使用差异化的教育方式。她同时建议说:“学校教育应该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更大限度地发挥男孩和女孩的不同优势。”
最重要的是,“娘炮”的争议应该成为家长审视家庭教育和反思育儿方法的契机,毕竟,男孩气质的培养,父母是第一责任人。普遍存在的情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家长的溺爱和过度保护有可能导致男孩欠缺坚韧、勇敢的品质。同时,在不少家庭的思维和实践中,“丧偶式”教育意味着女性承担着家庭教育的重担,男性应尽的责任相对较少。但在男孩子的教养上,父亲的言传身教对男孩子优秀品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的讨论和思考并未结束,需要社会、家长和学校持久不懈的协同努力。不过,“娘炮”之争后我们应达成共识:无论他(她)选择呈现怎样的个人风格与气质,硬朗刚强也好,细腻温柔也罢,并不妨碍他们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第三篇:京娘湖游记作文
经过了一路的奔波,我们来到了京娘湖,这个山水秀丽,景色如画的地方,到了这里,我被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包围了,感觉很清新,满目的山,满目的水。路途的疲劳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现在,我被大自然包围了。
“不恋私情不畏强,独行千里送京娘。”京娘湖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相传当年宋太祖赵匡胤从强盗手中救下了美女京娘,拜为兄妹,千里护送她回家,路过此地,京娘湖因此而来。
我们来到渡口,登上了游船,游船的速度很慢,我们正好一边听导游讲解,一边欣赏两岸美景。游船驶进了一线天,进到那里面,就如同进了一个狭长的峡谷,天空被山峰阻隔,只能看到一点窄窄的缝隙,一线天可能就是因此得名的吧?出了一线天,我们就来到了青蛙岩,两岸的山石凸凹不平地堆砌在一起,就像千百只青蛙趴在那里,非常壮观。
游玩了整个湖,我们上了湖中心的贞义岛,登上几十级石梯,便到了一个绿树环绕的山顶公园。因被湖水环绕,造就了山顶公园的凉爽气候。导游说这里夏季温度平均是20度,是避暑的好地方。公园的中央有一个大池塘,里面养了好多金鱼,只要你扔下食物,它们就会成群结队的向你游来,壮观极了,很是好瞧。再往上走,眼前出现了一个很大的平台,京娘的雕像就站在那里。有很多游人在此照相留念。站在山顶的亭子上,极目远望,看着远处朦胧的群山,我也有了“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下山差不多有
一、两个小时。上路上开满了五彩缤纷的野花。花丛中飞舞着蝴蝶和蜜蜂(也许也有马蜂吧,同行的两个小朋友都被蜇哭了),有一种春天的感觉。
不知不觉,已经要回去了,在车上,我透过车窗看着京娘湖的山山水水,有种依依不舍的感觉,京娘湖,再见了。
第四篇:娘想儿-流水长;儿想娘-扁担长(含分数) 议论文
“寸草心”和“三春晖”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当孟郊看着慈母用那布满老茧的双手送来一针一线缝补好的衣服时,“寸草之心”感受到来自春日的光辉,那么温暖,可也那么得不对等。
我们是否将父母之爱扩展的过于宏大,抑或是将自己的姿态放得过低,以至于要开始提防着‘是否沦为愚孝’的地步了?看过种种关于亲情、父母与孩子间爱意的表达,曾有一句话最令我动容:“其实,父母们应该珍惜,孩子亦是。因为你们的相遇,就是一场缘分。” 当我们拿去“责任、义务、亲缘纽带”的放大镜后,窃以为父母与孩子之间是存在着平等关系的,即使在“爱”的表达形式这一桩上孩子似乎处于被呵护的状态,位于“亲情天平”的上端,但不可否认的是,孩子们的心中一定怀有那最汹涌的爱意,只是形式不同,但同样是,为了那可遇而不可求的,缘分。
其实早已有敏锐的父母亲意识到这一点,对孩子的爱永远不是禁锢不是压迫,同时也就换来孩子对等的爱。台湾文化部长龙应台与其子安德烈之间就是一种“在允许范围内”最大平等的体现。在《孩子,你慢慢来》及《亲爱的安德烈》中,龙应台始终保持着一种“稍稍年长的一位朋友”的姿态,与儿子安德烈交流着文化、宗教、家庭乃至“性”等一些话题,而这样的姿态换来的便是儿子安德烈无所顾虑的信任,同时养成了自我独立、自我思考的能力与习惯,这无疑是家庭教育中的成功典例,羡煞了多少天天在与孩子争吵的苦海中挣扎的父母们,强烈地表达爱意会使孩子们被迫的处于“不够敬爱父母”的被动地位,而这样的压迫,积重难返,当初的缘分,或许迟早会变得有些“剑拔弩张”吧?
客观一点说,相较于西方的家庭文化,我们的亲情观似乎是有些传统和保守了。多少人感慨着“养儿方知父母恩”、作为领导干部的儿子回乡第一件事是给母亲磕头,为母亲洗脚„„如此做法是在是让“缘分”之感变了味。“我给你自由,你还是愿意回到我身边”,这样理性而不失平等的爱难道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更加健康、更加明亮而开阔吗?“娘想儿,流水长;儿想娘,扁担长。”爱的尺度如果局限在种种无谓而肤浅可见的比较上,我们的目光是否狭隘了一些?最终还落了个父母倍感痛心无奈,孩子也黯然神伤的结局,实在不值。由是父母和孩子都应该意识到,爱是平等的,而表达爱意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激烈、温和;理性、感性„„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在“修炼”之路上最美好的风景,而不是作为要求回报的筹码,更不应该成为绊脚石。
(65分)
此爱绵绵绝无期
中国古代诗歌中,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爱情诗,征人思妇诗几乎占据了大半诗坛,而思母诗呢?
说起闺中思妇“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这样的诗句张口即来,而念及年迈的母亲怕是支支吾吾一时半会也只能想的出一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灯下裁衣人,其实多为慈母啊。“玉箸应啼别离后,征人蓟北空回首”娇妻在别后两行清泪,楚楚动人,怜得征人频回首,愿长留。可他们的老母亲或许在床榻、在灶边、烛泪满面。他们可曾想到?
“父母在,不远游”,说不定哪天在一个不留意的笛声里,一个高歌纵酒的乐宴里,又或是一声声杜宇啼归的哀怨里,他们便与世长辞。但可恨的是,这句话还有下一句“若远游必告知。”总归,母亲父亲还是抵不过那三十功名,宁愿“八十里路云和月”地追寻。任凭走马临川边的江水流淌,就如同他们远方的母亲的牵念。古人总忌讳儿女情长,他们对母亲的思念,不至于没有,却不及他们的母亲的牵挂来得那样长久,那么绵长不断绝吧!
《愤怒的葡萄》里提到了母性,鲁迅也曾问答萧红的问题,他对于青年的爱是母性的,母性里有一种慈悲。而母爱里却是一种牺牲,俗语说,娘想儿,流水长;儿想娘,扁担长。母亲不会在乎孩子对他们的爱是否会“有尽时”,他们的爱永远是“无绝期”的。
连绵的水,只要不干涸,就会永远流淌,母亲只要健在,爱就不会停歇。流水,一直是 古人常用的意象,水载万物,无象无形,一直在流淌,但它不会变。河还是那条河,河床也没有消失,奔流的或涓淌的是那日复一日的流水,或许越淌越清澈。老子说:“上善若水”,最高尚的情操莫过于无形的水,滋润万物而无所索求。母亲在我们身边扮演着这样一个角色,甚至让人们忽略了她们细流的爱。扁担长,可也就那么长,既不宽广,也不无限,并且易断折,尤其是在水的浸泡下。不要在母亲的爱中放纵,消磨掉了自己应该回报的那份爱。
有朝一日,策马扬鞭临过流川时,千万不要别过脸去,驻马停下好好看一看,这流水也有如母亲的思念,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爱绵绵无绝期。”
(65分)
单向之链
透过雾色,我望见了那条大河,它流得深远,像流在创世纪前寂寥茫远的夜色里。河里流淌着的,是一种名为“母爱”的泪水,它苦涩而深沉,静静地流向远方,永不回头。
正如俗语所说,母亲对孩子的爱如流水般绵长细腻,而孩子对母亲,则如扁担般短促生硬。这样的单向之链,如枷锁,又如烛火,在古老的大地上代代相传。
单向之链的悲哀背后,是固若金汤的民族文化与社会传统。自人类的母系氏族到如今的现代化世界,女性从繁殖的工具逐渐转变为与男性平起平坐的地位,个中苦楚横亘了几千年,然而女性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古有三从四德,女性的一生都依仗于丈夫与儿子,他们如美丽的藤蔓,存于依附。传统意义上所重视的子嗣观念使得中国形成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女性,作为这个纽带中不可或缺的附属品,将所有的爱与心血都倾注在孩子身上,以弥补自己作为女性所缺失的一切。而让孩子长大亦如此,这般往复,便形成了一条具有传统特色的单向链条,它环环相扣,不可稍有更动。因此,这样的悲哀是传统的悲哀,是社会的悲哀。
然而,这样的单向之爱仅仅是由社会因素造成的吗?显然不,“人”本身在其中也起到了莫大作用。
洛克所说的“个人”控制意义强调了人本身对社会现象的重要性。熊培云在《自由的高处》中曾引用这样的一个例子:同样一块糕点,母亲咬了一口就省给了儿子,而儿子呢,吃的还剩一口留给了母亲。这一口与一口的差距,是惯于付出爱与关于享受爱的差距,这无关自私,而是“个人”的习惯问题。试想一位经常家暴的父亲在儿子生日那天送他期望已久的球鞋,儿子还会那么理所当然地接受父亲的爱吗?因此这样的单向苦果也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在“慈母式”的教育方式中,若父母不再一味地付出,盲目地奉献,而是以诸如“忆苦思甜”,“将欲取之,必姑与之”的方式教育孩子,相信这一代人必能体味为人父母的不易并加以回报,那么打破单向之链的枷锁又有何难?
娘想儿,儿不想娘,这是传统与个人的悲哀,而从我们这一代起,却有足够的信心与理智去逆转它。
我靠近那条名为“母爱“的河流,只见天边的螮蝀横亘过来,阻隔了那苦涩之源,我闻见了甜蜜的味道。(65分)
(65分)
剪不断的思念
是谁骑着瘦马,在古道西风中品尝着天涯之外的断肠思亲之苦;是谁辗转漂泊,在羁旅行役中饮满了风露清愁,凭栏远望故乡渺渺。
又是谁在儿离家前,用一丝一线耕耘着爱的经纬,密密的针黹脚里满是厚重的思念。是古代的游子,是枯守灯前的母亲,时间和空间可以相互纠缠,可是永远剪不断的是悠悠的母子深情,是织满了亲情的思念。
子女是父母放飞的风筝,在湛蓝的天空里任自遨游。而那根针线却是永远也剪不断的思念。无论你是功成名就前途似锦的商业达人,还是你是穷困潦倒仕途不顺的流汗远客,家始 终是你依靠的港湾,为你遮风挡雨的伞。
国学大师季羡林年轻的时留学德国,后来正值法西斯战争肆虐时期,爱国思亲之苦折磨得他夜夜无眠,剪不断的思念始终如病魔般折腾得他痛不欲生。抗日胜利后,季羡林辗转多途才得以踏上久违的国土,回到亲爱的母亲耳边。他后来感叹这段磨人的岁月说道:"当时不应该离开母亲,不应该离开祖国。"
季羡林的后知后觉固然有些激烈,但是值得我们当代人反思的是行走天涯的游子们,你们心中还一直牵挂着至亲故土吗?抑或是已经被生活的重担压得无瑕顾及,还是沉醉于无尽的工作追求着无限的财富而对远在故土的亲人的思念无动于衷呢?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人尽详知,而行动的脚步却徘徊不前。最值得警惕的是,脱了根的蓬草易迷失方向,丢了本的人生易走向歧途。心动而不行动,受伤的不仅是父母,更是如今依旧执迷不悟的自己。
严歌苓的足迹曾遍布亚非拉,但是她依旧如倦鸟归巢般时时回到北京,这个她生长的地方,有着亲情的安详给她以不尽的写作源泉和灵感。
萧红,一个在乱世风华落红萧萧的女子在随端木前往台湾后,一直后悔远离故土难以平息。而她的著作《呼兰河传》也一直用剪不断的思念谱写那首对祖父、对故土的执着情怀。
我行走远方,身边没有父母并行的脚步;我远嫁他乡,身后没有为我随时撑起的雨伞。那么,就越过那条河流,放下沉重的扁担,将剪不断的思念相联相牵,为父母,感受天伦的喜悦;也为自己,寻根求本,更好地走进余生。
(68分)
可以理解的“扁担之长”
古时的一些俗语,似有种魔力,放之今日,仍有不可辩驳性。一句“娘想儿,流水长;儿想娘,扁担长。”便可将你看似对父母绵延不绝的思念之语堵在喉咙口,以致哑口无言,心虚之感油然而生。于是,自责了愧疚了。
于这里,我却想说,扁担之长的想念是可以理解的,也不能只因扁担之长的想念就将子女对父母的爱抹杀。
因了岁月年轮的增加,孩子与外界接触的圆半径不断扩大,相反父母的圈子却在缩小。于是矛盾出现了。子女的圈中活跃了各种因素:爱情、婚姻、事业、人际、孩子与父母;而父母的圈子仿佛变成一个焦点聚于孩子。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那么“流水长”与“扁担长”难道就不能理解了吗?
正如《变奏的乡愁》中作者所提及的,自己已成了孩子的第二故乡,自己对父母的思念自然也会变奏。况且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希望子女勇敢外出闯荡,他们不希望孩子在外时时惦念自己,于是将流水长的想念化为满满的祝福送孩子外出,自己则在老家静静地想念,静静地守候。难道此时的父母会怪子女的“扁担之长”不如自己的“流水之长”吗?不会的,因为思念已化为动力在延续„„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父母身体安康。倘若一封家书或一通电话告知父母身体有恙,又有几个子女只是“扁担之长”的着急呢?李密的《陈情表》至今读来仍令人潸然泪下,为什么?因他对病中母亲的真心,一切名利官职与母亲相比又能算得什么?再看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的一个人物,因常年在外忙,母亲的最后一面也未见到,在家哭了三个月,并以《项脊轩志》的最后一句话自戒。可见,虽想念是“扁担之长”,但子女对父母的爱却是绵绵无绝期的。安好时的“扁担之长”是适度是理性,不安时的“流水之长”是爱。这样,“扁担之长”的想念又是可理解了。
看客又云:“那现今社会子女与父母反目的事例屡见不鲜,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随处可见,又怎么说呢?”不用说!我们这里所谈的想念全是基于爱上,若抛却伦理孝道,“想念”无论短长对他们来说也无足轻重了,他们的行为,只待舆论与法律的制裁。心虚自责之感减轻之后,带着可以理解的“扁担之长”的想念在外闯荡,抱着“常回家看看”的心态常回家看看,母亲藏着流水长的思念会一直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等你。
(65分)
流不尽绿水悠悠
“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尽的绿水悠悠”,望尽千帆,皆不是,儿的归舟。
这样的思儿之愁流淌在中国的千家万户。中国不仅有留守儿童,还有不计其数的留守老人。
这并不合理,自古多情伤离别的民族本不该让身体发肤给予之人凭窗守望甚至成为社会性的难题。可这又合理,翻开古人的诗卷随处可见的是想京城的报国无门、想情人的肝肠寸断——少见想爷娘的脉脉亲情。文化以忠君爱国的赤诚褒奖前者,以“英雄难过美人关”为后者开脱,却将软弱之名扣在心系双亲之人的头上。逼得儿想娘长不过一根扁担!
近代这样理解孝心:卧冰求鲤、老莱娱亲、愚昧迂腐,不如连根拔除,所以有了冰心《小家庭制度下的牺牲》一文,有了为所谓“新制度”而丢弃老人不顾的“壮烈牺牲”。诚然独立自主是时代的主旋律,难道不闻不问任其孤寂留守就是“智孝”了?如此“智孝”之下,再虔诚的娘也盼不到儿归,再绵长的流水也不得尽头啊!
我们总会关注一个人的儿时趣事,希求汲取成功经验,总会忘记这一切成功的有利因素都绕不开一个人,那就是成功者的母亲,予其生命、助其成长的母亲,多半被冷落遗忘在空巢里留守着的老母亲。孟郊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说谁瞧扁担宽,宽过流水长的。尽孝报恩太多流于形式。儿时布置一次任务才想起端盆洗脚水,长大后缺生活费才想起写封慰问信,这水、这信真长不过一根扁担。夸张些说,再响亮的哭丧、再高级的墓葬也长不过一根扁担!而不做形式的时日,一个电话击碎留守人的心,一句“妈,今年不回来了”摧毁一桌菜和真心,不仅仅是广告才有的情节。每当看见那位母亲搁下话筒黯然伤神,暗色中她正对的电视机呈现无信号的画面,我仿佛能听到幽怨的流水在空荡荡的房内绵延,不断绝。
外国人常吐槽中国家庭里“电视不看也开着”,我想他们不理解留守老人们对“人声”、“热闹”的渴望,不理解“扁担”与“流水”的长度差出了多少抑郁心酸。老人们的平均寿命长了,老龄化的柱状图长了,绿水悠悠也长了。
奔波在大江南北的“儿”们,可否收起“一根扁担”的吝啬,常回家看看?(65分)
心深处是亲缘
谚曰:“娘想儿,流水长;儿想娘,扁担长。”岂非信乎?父母之爱子,几近纯乎,所以如流水长,子女之敬母,殆非近乎纯,所以如扁担长。此盖其中之理也,人皆识之,而于其行也,则惑也。
古之人也,不论长幼,其敬父母,庶几发乎其心而现于色,积乎于情而见于言。是以《诗》云:“父母劬劳。”吾于三百篇内独爱此句,徒以其以一言尽述子女之思也。使生乎当世,则不必制作侔神明,造化参天地,惟取其孝心之纯亦厌足矣。
至于何世,其情乃易?《左传》记郑伯克段于鄢,嫉母独怜幼子,囚武姜于别室。武姜恍悟,乃泣涟至终日不止。吾意其尽释前非,爱长子近乎纯也。郑伯闻之,掘地至泉水,相见于地下,以应初“不及九泉,无相见也”之誓。而或评之曰:“郑伯无萧墙之惧,庶几以此。”
呜呼!乃至于后世,以孝为择士之法,吾以为大败人情。夫人伦者,天成之情也,妄以外物参之,孰得而不易乎?是以曹公曰:“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女谁见了?”其可以尽 天下父母之悲也。
近人作《八反歌》,以刺世人。一曰:“幼儿或骂我,我心觉欢喜(父母或责我,我心反不甘。一欢喜,一不甘,待儿待亲何殊异?劝君适逢亲怒时,也作亲儿相骂看。”
吾尝品其歌,以为道尽亲缘。父母怜子女,人之常情也;子女敬父母,亦人之常情也。此中理人皆识之,而于其行也,则惑矣。何也?父母于子女,无所求而独有所往,无欲无求,是以不以时迁移;子女于父母,赖其物力得以长,仗其训导得以成,而父母无所求,久之,以为常也,苟父母无所与,反以为雠(仇),是以以时迁移。而父母于其父母,得无异乎?子女与其子女,亦无异乎?
当今之世,诸国人力践“中国梦”于实。思及中华之本,固孝也。所谓“百善孝为首”,践“中国梦”者,莫如践孝于实。
子贡问孝。子曰:“色难。”吾以为孝之难,则在齐父母之情而返之,使父母爱我之情,与我孝父母之情得无殊异,即为纯孝也。
须知:心深处是亲缘。诸生勉乎哉!
(70分)
血花膏
他坐在桌边,对着空空瘪瘪的钱包发呆。距离他上次问家里要钱才过了一个星期。什么嘛,一次就给三四百块钱,在这种大城市里根本不够花上多久。他暗自嘀咕。更何况,他现在又交了个女朋友,正琢磨着买个什么礼物送给她。太便宜的肯定不行„„
正想着,门锁咔嚓一响,他慌忙将钱包塞到抽屉里,一把抓过手机点开微博随意刷了刷。室友开门进了屋,他眼睛紧紧盯在手机屏幕上,目光却控制不住地瞟到室友的手腕上——一只名牌运动表,他垂涎了好久却又一直买不起的。“晚上我们去南门那个馆子开洋荤,一起不?”室友问他。“哦„„不了,我今天不太舒服。”他想到空无分文的钱包,将手机抓得更紧了。
“咚!”室友沉重的关门声砸得他心头一跳。他拉开抽屉,从乱七八糟的杂物中扒出两盒雪花膏,暗自合计着过两天回家一趟——不然真装不下去了!
在学校里,他是成绩优秀的尖子生,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学霸不仅长得精神,家里还有点小钱——他爸据说是个包工头,油水很足。
事实上呢?他的确是个学霸,十里八乡唯一的大学生,一考还考上了一流名校,当年高考出成绩那天村里鞭炮声几乎炸破了天,红纸漫天飞扬遍地铺洒。可他的父母只是一对普通的老农民,省吃俭用还一身病痛。
去年过年他想着父母手上都会开裂买了两盒雪花膏带回去。明明是超市里的大众货在他们那里却成了个新鲜货,他看着他爸他妈在乡亲们的交口称赞中笑得见牙不见服,只觉得讪讪的。更没想到今年过年回去一看,那盒雪花膏还没用完!他妈每每做完事就从盒子里挑出一点半干的膏体,在手上仔细的抹一抹,闻一闻,再抹一抹。
掸了掸盒盖上的灰,他仔细地将雪花膏装进包里。这次这种是他女朋友推荐的,价格贵了一点效果也会更好,他妈应该会特别开心吧„„
他略有些得意的抿嘴一笑,揣了饭卡准备去食堂买个馒头垫垫肚子。手机“叮咚”一响,可他匆忙没有注意到。
食堂一角的电视上播放着滚动新闻。他排在面点窗口的长队中,百无聊赖地四处张望,突然一个熟悉的背影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他的目光一下被吸引住了——那是一个中年女子的背影,花白短发,一看就是穿了十几年的青布衣裳,左肩处补丁层层叠叠,画面的背景是一辆移动采血车。
食堂的喧嚣嘈杂声消失了,他的耳膜在疯狂鼓动,震得他头痛欲裂。“您为什么卖血?”“儿子在省城上最好的大学!”
他飞快地捂着脸冲出食堂,奔回宿舍,一头扎进被子里。半晌,他抬起头,从手上拿起 手机,想随便看点什么放松一下混乱的心情。手机上收到了一条短信:您尾号xxxx的账户已汇入1000元。
当晚,他做了一个梦。梦里,他妈笑着在给自己抹雪花膏,抹着抹着抹出一片血红血红的色彩。
(70分)
意恐迟迟归
江边的渡船,浮萍般漂着,载着游子离乡。有的挣出个玲珑江山富贵命,衣锦还乡,更多的,流落在哪朝哪代哪街哪巷间,穷极以生做不完一场年少豪情的梦,客死他乡。
谁家稚子不会摇头晃脑地背一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只是在母亲欣慰里生出的怅然若失中,稚子已非昨日垂髫。奔着梦中心里的功名毅然离别,却忘记了后句中慈母临行的挑灯密密缝,意恐的是迟迟归。
诗词中多少相思啊。多情如纳兰,多年犹恐与亡妻相逢是梦中,戳中古往今来几许少女心事的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思妇与征夫,一个小楼上悔教夫婿觅封侯,一个忆起新婚燕尔红酥手。这相思太宽阔,宽阔得岁月都无法包容,这相思亦太狭窄,狭窄得腾不出一席余地,让隐在儿女情长之后的老母道一句想儿。
十月怀胎,看着他呱呱坠地。哪里是为多年后他的返乡情更怯?十年如一日的抚养,有多少苦都捱过了,捱成了一声“娘”里的甜,难道是为了他少小离家老大回,空对一座孤坟,寥寥落泪上香?是盼着他功成名就的,更盼着,得一见。
看树上筑巢,乌鸦犹知反哺。想起幼鹰会被母亲 从悬崖上推下,展得开翅膀,便翱翔九天,怯懦,便坠身山谷。两相对照,只觉得鹰妈妈心里都是痛吧。雄鹰搏击长空,自不甘心栖于一处,而她日渐衰老,望着寻常枝桠的热闹情形,自豪里都是不能相聚的涩意。
如何去怪做儿的都想做那雄鹰,做娘的改不掉一腔深情。读《三国》,最感慨的不是那个英雄辈出年代的风流事迹,是曹操手下谋士程昱设计诱徐庶前来,母子乍见的情形。徐母先是喜,惊喜得落泪,而后才是想起家国大义的斥责。这喜写得真好,多少人情味儿,寥寥数言,一腔深情。深情到与贤与义相悖,只能以死来相赎。
这样的苍凉被续写到如今,是极尽薄凉的四个字——空巢老人。真贴切,贴切的凄凉。择一城以终老,我向往的是欧洲小城那样的生活。几家几户住在一个城堡里,步行十分钟便是父母家,周末剧在教堂一起祷告。如此,我们真的不会相思。
江边渡口,又有船来,又有船走,是谁的目光,将芦苇望断?又是谁,拄着拐杖,明知“娘想儿,流水长,儿想娘,扁担长”,依旧把“意恐迟迟归”写成了千年的期盼。
(66分)
第五篇:做雪媚娘作文
做雪媚娘作文(精选7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做雪媚娘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做雪媚娘作文1今天,我们支行一起搞活动。
妈妈们先问我们要做什么,我们有三个人要做饼干,三个人要做雪媚娘。“算了你们就三个人做饼干,三个人做雪媚娘吧。”妈妈们无可奈何地说。我做的是雪媚娘,老师先示范做了一个。首先,在面皮上撒上手粉,然后把面皮搓成很大的圆形,我左搓搓,右搓搓,上搓搓,下搓搓。呀!面皮上搓了一个小洞,这难不倒我,我很快就把洞给补好了,继续费劲的搓起来,可面皮压根不像圆形,看来搓面皮也有技巧,好不容易搓成功了一个。用同样的方法搓完了后面的五个。接下来开始做第二步。把面皮放在凹形的磨具上,奶油挤在面皮上,接着放芒果、火龙果或巧克力,再挤点奶油包起来,然后把上面的小角剪下;最后沾点手粉,一个胖乎乎的的漂亮可爱的雪媚娘就做好了。
万事开头难,有了第一个的经验,后面的做起来就就轻驾熟了,正所谓“一回生二回熟”嘛,一会儿功夫六个就大功告成了。大伙儿也差不多时间里完功了。我先给妈妈尝了我亲手做的雪媚娘,妈妈乐开了花,一个尽的夸赞美味,我也尝了一个,的确好吃。大伙纷纷给妈妈们送上自己亲手做的东西,别提有多开心啦。
做雪媚娘不但增加了我的动手能力,更让我从中悟出了一些道理,我们一定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我们所吃到的东西都不是那么容易得来的。
做雪媚娘作文2“我猜这个是包子吗?”“这个是饺子?”胖胖的,好像一个小小的球,又大又圆的,看起来好可爱。大家都沉浸在疑惑之中,终于老师报出了今天要做的似包子的东西,那名字叫作——雪媚娘。大家都很好奇,问雪媚娘是怎么吃呢?怎么做呢?雪媚娘又是哪里的特产吗?老师一一解答后,先教了我们要弄什么材料,然后再教我们怎么包雪媚娘,接着老师把做雪媚娘的皮、奶油发给我们,最后让我们开始制作雪媚娘。
我当时还不会做雪媚娘,还是问了老师一下,老师先帮我包了第一个,后来我跟着老师的样子一起包雪媚娘,好不容易才包好了,我看看同学们的雪媚娘,有的同学把雪媚娘包成了饺子的形状,有的同学包成了肉包子的形状,有的同学包成了兔子,有的同学包成小猫,还有的同学甚至都把自己包的雪媚娘连皮带水果一口吞了下去……我虽然包的不怎么样,但是我还是喜欢我包的雪媚娘,因为我包的两个雪媚娘是我自己的劳动成果,所以我很高兴,特别的兴奋,我感到很有成就感。
我虽然没有人家包的那么好看,但是我还是很高兴,因为我感到很有成就感,这也是我第一次做雪媚娘。
做雪媚娘作文3夏天到了,天气渐渐热了起来,我决定自己做一个冰冰凉凉,火龙果味的雪媚娘。
根据网上的提示,准备好冰皮、手粉、擀面杖等材料,将火龙果切成火龙果丁,便开始制作了。
我先拿出一个大铁盆,倒上了175克的淡奶油和约12克的糖粉,再拿来一个电动搅拌机,开好五档,让淡奶油和糖粉来个“亲密接触”。过了两分钟,淡奶油和糖粉吐出了一个个泡泡。有大有小;又过了几分钟,淡奶油和糖粉越来越粘稠,快成型了。没过一会儿,淡奶油和糖粉完全融合了,变成了一位白白胖胖,可爱的小女娃——鲜奶油。
后来,我把冰皮取了出来,乳白色的冰皮还在“刷刷刷”地冒着白色的冷气,仿佛在警告我别碰它。我抓起冰皮,扯下一小块,将它揉捏的很软,再沾些手粉,是时候让擀面杖出场了。用擀面杖用力压向了冰皮。冰皮在那一瞬间被压成了薄饼。经过一番推拉拽顶,冰皮终于甘拜下风,变成了雪媚娘的皮。
我将雪媚娘的皮放进了模具中,拿出打好的鲜奶油,在皮中先铺上1/4,放上适量的火龙果,大概1/3就够了。最后铺上鲜奶油,用奶奶包包子的手法,包好雪媚娘,再放入冰箱,让它凉快凉快。
大约半小时后,取出来,咬上一口,哇!甜而不腻的冰皮入口即化,那带着奶香的鲜奶油顺着舌尖滑到了舌根,火龙果丁酸酸甜甜,冰冰凉凉的,还带着自然的清香。
雪媚娘,夏日炎炎,有你真甜!
做雪媚娘作文4“我猜这个是包子吗?”“这个是饺子?”胖胖的,好像一个小小的球,又大又圆的,看起来好可爱。
大家都沉浸在疑惑之中,终于老师报出了今天要做的似包子的东西,那名字叫作——雪媚娘。
大家都很好奇,问雪媚娘是怎么吃呢?怎么做呢?雪媚娘又是哪里的特产吗?
老师一一解答后,先教了我们要弄什么材料,然后再教我们怎么包雪媚娘,接着老师把做雪媚娘的皮、奶油发给我们,最后让我们开始制作雪媚娘。
我当时还不会做雪媚娘,还是问了老师一下,老师先帮我包了第一个,后来我跟着老师的样子一起包雪媚娘,好不容易才包好了,我看看同学们的雪媚娘,有的同学把雪媚娘包成了饺子的形状,有的同学包成了肉包子的形状,有的同学包成了兔子,有的同学包成小猫,还有的同学甚至都把自己包的雪媚娘连皮带水果一口吞了下去……
我虽然包的不怎么样,但是我还是喜欢我包的雪媚娘,因为我包的.两个雪媚娘是我自己的劳动成果,所以我很高兴,特别的兴奋,我感到很有成就感。
我虽然没有人家包的那么好看,但是我还是很高兴,因为我感到很有成就感,这也是我第一次做雪媚娘。
做雪媚娘作文5“咦,这是什么呀?”“这是小笼包吗?”“这是小团子吗?”老师在桌子上放了个甜品,大家都在猜这是什么呢?
小甜品坐在纸托上,胖乎乎的,圆圆的,大家有的说是小笼包,有的说是小团子,还有的说是小丸子……终于,老师揭开了甜品神秘的面纱,老师说是雪媚娘,这就是今天需要做的。
老师将材料全都拿出来,分别是:碗、奶油、雪媚娘皮、纸托、水果丁、勺子、盒子。老师先将做法告诉我们,大家迫不及待,个个脸上神采飞扬。开始做了,老师先分别给我们白色的雪媚娘皮,上面有许多粉。第一步先将雪媚娘皮上的粉晃一晃,搓一搓,把粉都弄下来,我弄完粉将皮放到我的手心上,我看到我的队员已经偷偷摸摸地吃了一口,啊!他真是一只小馋猫。皮上的粉都弄差不多时,将皮放在手心上,老师将奶油抹在皮上,每人拿出勺子把奶油拌一拌,我的队友奶油弄多了,他就用舌头舔一舔,接着将水果放在有奶油的皮上,再将皮四角捏在一起放到纸托上,小雪媚娘像小团子一样。一瞬间三个雪媚娘做好了,大家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
做好了,我把白色的雪媚娘放在手心上,吃了一口,太好吃了,不止我觉得好吃,别的同学也是眉飞色舞,满面春风。我说:“太棒了,我是一位小小甜点师啦!”
这次情境课,不仅锻炼了我们动手能力,还锻炼我们的观察能力,更让我们知道要珍惜每一天,要互相帮助。
做雪媚娘作文6“这是什么呀?”“这是小笼包吗?”“这是糯米糕吗?”一阵阵疑问声从湖泊二班传出。
原来桌子上摆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团子,用手一摸还挺有弹性。这时,梅子老师揭开了这个小团子的神秘面纱,它叫“雪媚娘”。
梅子老师简单介绍了制作过程,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动手做了起来。第一步:去粉。我们先将满是面粉的雪媚娘皮放在手中,小心翼翼地把上面的面粉抖掉,上面还留着的面粉用手一点点的弄掉,不到一会儿,我的皮就已经去粉完毕了。第二步:放上奶油。我先将去粉的皮放在桌上,用勺子舀一勺奶油放在皮中间,这时我观察到有一些同学已经开始吃了,只见他们嘴上沾满了奶油,瞬间从一个小学生变成了一个白胡子老头。他好像注意到我了,便转过头去把嘴上的奶油擦了。接下来,我便将一勺水果放在奶油上。最后一步:收口。这一步是重要的一步,首先我们将它的四个角聚在一起,然后把那些缝捏紧了,把它翻过来整一个形。好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团子就诞生了。
第二、三个,我也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这时,我发现有许多人都向朱晟铭借奥利奥,他都毫不犹豫地借给人家,只见他大方地说:“拿去吧!”他这种助人为乐的品质,我们都应该学习。
这次课程,不仅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而且我还跟朱晟铭同学学到了做人要大方,而不能小肚鸡肠,跟别人计较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做雪媚娘作文7这个暑假好愉快,我学到很多课外知识。特别是一天晚上,我和妈妈一起到成人艺校,学做雪媚娘糕点。
到了学校,糕点老师告诉我们:“做雪媚娘要准备的食材有:水磨糯米粉30克,玉米淀粉60克,白糖80克,纯牛奶360克,油30克,酸奶适量,还要准备水果”老师还给大家讲了做雪媚娘的步骤,我们迫不及特地开始了。
步聚一,先将糯米粉和玉米淀粉、白糖混合,加入牛奶调成均匀的面糊,再倒入盆中蒸15分钟左右,那就要开始等待了,不知不觉十几分钟过去了,厨房里飘出层层奶香味。打开蒸笼,白白的蒸气弥漫整个房间,有趣极了。
第二步聚,就是让蒸熟的面糊晾上几分钟。加入油,再充分揉均匀成软软的面团。
步聚三,另取一些糯米粉,用小火炒熟后做为糕粉。待会在包雪媚娘时,把糕粉抹在手上,可以防止手被面糊沾住。
第三步,用水果刀把芒果、火龙果切成小小块,放盘里备用。这时可以用电动搅拌器把奶油打发,膨胀成原来的三倍。
步聚四是有趣的。把大面团分成小面团,用擀面杖擀成面皮,皮的厚度跟饺子皮差不多。用一小小碗,把面皮放入,先放上一层奶油,再放水果丁,然后再放上奶油。手上抹上糕粉用包包子的手法把面皮捏合了,翻个身放进小纸杯,雪媚娘就这样完成了。
这是一堂有意义的糕点课,让我懂得很多食料名字,知道做一个雪媚娘要有这么多的步骤,才能完成。吃着自己做的糕点,别提有多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