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最终定稿)

时间:2022-03-28 02:20: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

第一篇: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3篇)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1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2

韩愈《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rǔ)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cái)美不外见(xiàn),且欲(yù)与(yǔ)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cè)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cái),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wū)(hū)!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是在低贱的人手中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无法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马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马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3

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祇辱 一作:只辱)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食物可能能吃下一担粮食。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饲养马的人)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

作品评价

《马说》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重庆工商大学教授付正义:《马说》的结构十分精巧。从正面提出问题。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愤怒的斥责,其中有讽刺,有反问,有慨叹,抑扬反复。

韩愈把人才喻为“千里马”,把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喻为伯乐,这种人才观念,在中国具有代表性。

第二篇: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

导语:《马说》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及作品评价吧!

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祇辱 一作:只辱)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食物可能能吃下一担粮食。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饲养马的人)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

作品评价

《马说》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重庆工商大学教授付正义:《马说》的结构十分精巧。从正面提出问题。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愤怒的斥责,其中有讽刺,有反问,有慨叹,抑扬反复。

韩愈把人才喻为“千里马”,把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喻为伯乐,这种人才观念,在中国具有代表性。

第三篇:《马说》原文及翻译

读了马说原文,马说原文及翻译您知道吗?本内容由小编跟大家分享《马说》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学习与借鉴!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样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一样对待它。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饭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来饲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千里马)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特长显现不出来,和普通的马尚且都不能够等同,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走到千里马跟前,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注释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而:表转折。可是,但是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 故:因此。虽:即使。名:名贵的。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祇(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称:著称。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一食:吃一顿。食,吃。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第四篇:韩愈《马说》教案

《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法、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味、交流。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简介文体及作者)1 “说” 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称《韩昌黎集》)。

二朗读文章,初步疏通文意 1 教师范读全文。2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⑴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⑵才美不外见()外见:从外表上显现出来。

⑶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邪同耶 材同才 4 阅读课文并思考:

⑴课文的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2)层次: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6 课堂练习:检测字句意义 7练习:背诵全文。三深入研究,体会感悟 第一节:伯乐知马(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着决定作用)首句千古感叹.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次句──愤愤不平千里马倒常有,可没有伯乐发现,愤世嫉俗。末句──描写千里马的终身遭遇,“不以千里称也”“也” 肯定语气,寄予无限同情。第二节:不知马,害了马(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首句──千里马的特点特别能吃,因此特别能跑。次句──全节之关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末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一顿,作低回之势。接着,以“不饱,不足,不外见,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层层蓄势,反问作结。“也”反问语气,愤怒谴责“食马者”害了千里马,向读者寻求公道与正义。第三节:太不知马(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首句──活画“食马者”的愚妄无知的丑态;神态:“执策而临之”洋洋自得愚妄浅薄;语言:“天下无马”有眼无珠;末句──发表感叹归结全文中心“不知马”。其真不知马也(“也”推测语气,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句末可以用“!”(强烈的讽刺感情)“?”(推测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问而后答,一锤定音)归纳寓意 学生思考:本文的观点是什么?形象是什么?借伯乐与千里马来比喻什么 ? 四 课外拓展

政途多失意悲愤出奇文──中国古代怀才不遇文学初探 1 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文人怀才不遇?写了些什么作品? 2 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山水风景,男女之情,咏史怀古,托物寓意)

3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古代文人哪一位?将上述你的观点写成一篇小论文,下节课交流。

五、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

2、翻译课文。

〖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全文中心: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马----伯乐------食马者

(辛辣嘲讽)(愤怒谴责)

第五篇:韩愈师说原文翻译及赏析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学生李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韩愈师说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师说

唐代: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和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地方,就是老师存在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一般人,他们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我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不是我所说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方面倒要学习,大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鉴赏

韩愈作《师说》时候,有人以为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3,这大致是可信。这年韩愈36岁,刚由洛阳闲居进入国子监,为四门学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学官。但他早已有名。他所提倡和不断实践古文运动,在那一两年内,正走出少数爱好者范围,形成一个广泛性运动,他俨然成为这个运动年轻领袖。他用古文来宣传他主张。维护先秦儒家思想,反对当代特别盛行佛老思想;提倡先秦两汉古文,反对“俗下文字”即魏晋以来“饰其辞而遗其意”骈文:这就是古文运动内容。这个运动所以逐渐形成于唐德宗统治后期,是有现实社会条件。它是为维护唐王朝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政治目服务。而这除军阀、大地主外,正是当时广大社会阶层现实利益要求。韩愈积极努力,对这个运动开展和形成,起了不断促进作用。就古文来说,他不仅自我刻苦努力,从理论到实践,表现了优秀成绩;更重要是他不顾流俗非笑,努力提倡,特别表现在给青年们热情鼓励和指示。《师说》正是这种努力所引起一篇具有进步意义和解放精神文章。

韩愈由于幼年家庭教养和天宝以来复古主义思潮影响,从青年时代起,就以一个传道古文家自命。这也是他在科举和仕宦阶梯上十年不能得意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他并不悔,还愈来愈有自信。最初他到汴州参加宣武节度使董晋幕府时候796—798,先教李翱学古文;由于孟郊介绍,不久又教张籍学古文。后来逃难到徐州799,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安置他在符离,又教一个青年人张彻读古书,学古文。张建封死后,仕途不通,到洛阳闲居800—801。向他请教青年愈来愈多,他对青年们非常热情,奖励有加。他在《重答李翊书》中说:“言辞之不酬,礼貌之不答,虽孔子不得行于互乡,宜乎余之不为也。苟来者,吾斯进之而已矣,乌待其礼逾而情过乎?”为了“广圣人之道”,他以热情、有礼貌态度对待一切向他请教青年,他认为这并不是什么“礼逾”和“情过”问题。他回答许多青年信,指示怎样做人,怎样作文。在韩愈看来,文章是作者人格修养表现,做人和作文应该是一致。他进了国子监后,对待青年依然非常热情。

韩愈这样不断地同青年后学交往,给他们奖励和指示,这是魏晋以后所没有现象,当然要引起人们奇怪,以至纷纷议论和责难。一切向韩愈投书请益青年便自然地被目为韩门弟子,因而韩愈“好为人师”古怪面貌也就非常突出了。但韩愈是早有自信,他不管人们怎样诽谤,依然大胆地回答青年们来信。他在《答胡生书》中说:“夫别是非,分贤和不肖,公卿贵位者之任也,愈不敢有意于是。如生之徒,于我厚者,知其贤,时或道之,于生未有益也。不知者乃用是为谤!不敢自爱,惧生之无益而有伤也,如之何?”他对那些恶意中伤诽谤,表示愤慨,也为向他请教青年担忧。《师说》最后一段,声明写作由来,说这是为了一个“好古文”“能行古道”,跟他学习青年李蟠而作。实际上他是借此对那些诽谤者来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驳斥。他是有放矢。

在这篇文章里,他首先第1段肯定从古以来师对于任何人总是不可少,因为人不能“生而知之”,谁也不能没有“惑”──茫然不解东西。因此,他认为师并不是什么特殊人物,而是一种“传道受业解惑”人。他还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师,没有社会地位贵贱或年龄长少限制,只问他有没有“道”,有就可以为师,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接着第2段,他慨叹古来“师道”久已失传。现在一般人,既不能“无惑”,又“耻学于师”,所以越来越愚蠢。然后列举事例,论证这种“耻学于师”风气实在是愚蠢而奇怪。他说有一种人,即士大夫,对于儿子,则“择师而教之”;但对于自我,“则耻师焉”:这就是他们不明。又有一种现象,广大各行各业人,即“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以彼此相师为耻;而“士大夫之族”,如果有人谈到谁是师,谁是弟子,则大家共同非笑,问其理由,无非是年龄、地位云云,这又证明了他们智慧反而在他们所瞧不起巫医等等之下,这不是很奇怪吗?再看第3段,“士大夫之族”所崇拜“圣人”没有一定师,孔子师有郯子、苌弘等,这些人都“不及孔子”。而且孔子还说过,三个人里面,一定有一个人是他师。因此,作者得到另一个重要论点,师和弟子关系是相对,“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就是说,弟子可以为师,师也可以为弟子。所以师和弟子关系存在,最后结论很简单,不过是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缘故。这也还是前文所提出论点,即能者为师。

由此可见,《师说》不仅严正地驳斥了那些愚蠢诽谤者,更可贵是提出了三点崭新、进步“师道”思想:师是“传道受业解惑”人;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能力;师和弟子关系是相对,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师。这些思想把师神秘性、权威性、封建性大大地减轻了;把师和弟子关系合理化了,平等化了,把师法或家法保守壁垒打破了。这些思想是和他后来发展“道统”思想矛盾。这些思想是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人民性思想。这是唐德宗时代在相对稳定局面之下,城市繁荣、商业经济发展反映。

因此,可以想象,这篇《师说》流布,鼓舞和吸引了更多青年后学,也因而招致了更多顽固“士大夫之族”反对。实际上,韩愈也确乎因此官更难作,不断地遭到当权者排挤。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和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贞元十九年803,韩愈在监察御史职位,第一次被当权官僚集团赶出了长安,贬到阳山今广东阳山,就是在作《师说》一年后。他这次被贬,原因可能很复杂,但照柳宗元所说,这篇《师说》至少是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他由此“狂名”更大,为更多顽固派所疾恶,更容易遭到莫名排挤。然而韩愈在奖励后学这一点上,态度始终不变,只是到了元和以后,声势没有在贞元末年那么大就是了。到了宋代,有人为韩愈辩解,说他“非好为人师者也”《五百家注音辩昌黎先生文集》卷十二引“洪曰”,这是说,由于学者归附,韩愈是不得已而“作之师”。又有人以为韩愈“作《师说》,盖以师道自任”,但充其量不过“以传道受业解惑为事,则世俗训导之师,口耳之学耳”俞文豹《吹剑三录》,这是指韩愈把师封建作用大大地降低了。可见这篇《师说》解放精神是不容易为一般封建士大夫所接受。因此,它在当时重大意义也就不难理解了。

下载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医说》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精选5篇)

    《医说》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上学期间,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

    《问说》原文及翻译

    问说,即为关于求学应当勤问的论说。本文的中心论点为“君子之学必好问”,叙述了“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结合,“学”与“问”相辅相......

    马嵬原文翻译及赏析

    《马嵬·冀马燕犀动地来》作者为唐朝诗人李商隐。其古诗全文如下: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前言】《马嵬二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

    杂说四·马说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范文

    杂说四·马说原文翻译及赏析杂说四·马说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祗......

    刘向说苑原文及翻译

    《说苑》是一部富有文学意味的重要文献,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故事性颇强,各卷的多数篇目都是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有较......

    马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马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希望大家喜欢。马说唐代: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

    《马说》文言文翻译

    《马说》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马说》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马说》文言文翻译原文世有......

    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意在勉励当时的太学生要刻苦读书,看看下面的相关文章的翻译吧!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