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五篇]

时间:2022-06-22 02:0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原文翻译及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一篇: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原文翻译及赏析

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楼东。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兰皋新涨绿溶溶。流恨落花红。念着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飞鸿。

译文:

让黄莺呜叫也叫不完,让呢喃的燕子任意地诉说,也说不清。这一点孤独愁苦,十年萦绕心头从未间断,这愁苦搅乱春风。旧地重来妻子却再也看不见。但小楼东边的杨柳,却依然如旧。曾记得你我共同在粉壁题诗,而今墙壁残破诗句无影无踪。

长满兰草的沼泽地,新涨起一片碧绿溶溶,凋落的红花含着遗恨翻腾。看身上已经穿得破旧的春衫,清楚地记得这是当年送别时,你在灯下连夜剪裁制成。折磨我的是无边无际的思念之苦,算起来,往事像云烟一样,从眼前经过一切总是成空。在暮色中仰望楚天漫无边际,只能靠着阑干目送远去的飞鸿。

注释:

这:一作“奈”。

闲愁:一作“芳心”。

十年:虚指,很多年。

恼乱春风:谓心绪为春风所撩乱。恼乱,宋时口语,即撩乱。

故人:指戴复古的再娶之妻。

同题粉壁:共同在粉壁上题诗。

兰皋:芳草丛生的水湾。皋,水边地。屈原《离骚》:“步余马于兰皋兮。”

新涨:刚刚涨。

溶溶:形容水盛的样子。

破春衫:此衫是十年前离别时妻子在灯下赶制的衣衫,故言。春衫,一作“征衫”。

谩然:徒然。谩,通“漫”。

楚天:指南方的天空。楚,戴复古悼亡之地江右武宁即今江西武宁县,古属楚。

飞鸿:飞翔的大雁。

赏析:

戴复古《木兰花慢》,与其妻所作《祝英台近》背景相似,应为同一婚姻悲剧。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载:“戴石屏先生复古未遇时,流寓江右武宁,有富家翁爱其才,以女妻之。居二三年,忽欲作归计,妻问其故,告以曾娶。妻白之父,父怒。妻宛曲解释。尽以奁具赠夫,仍饯以词云(略)。夫既别,遂赴水死。可谓贤烈也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九九指出:“《木兰花慢》怀旧词,前阕有‘重来故人不见’云云,与江右女子词‘君若重来,不相忘处’,语意若相酬答,疑即为其妻而作,然不可考矣。”《木兰花慢》“但依然、杨柳小楼东”之句,又与《祝英台近》“道旁杨柳依依,千丝万缕”境界十分相似,那么这首词很可能是真正的悼亡之作。且戴词有“十年”之语,亦与其妻之词相吻合。则《木兰花慢》此词,实为复古与妻子诀别十年之后,重来旧地之作。所谓“怀旧”,实为悼亡。

“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起笔便充满哀伤。又是一年春天,处处莺啼燕语。词人面对大好春光,满腹伤心事,即使让那啼叫不停的莺和燕来诉说,恐怕也无法说尽,更何况人鸟语言不通,它们如何了解词人的伤心怀抱?“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十年不断之隐痛,却道为一点闲愁,貌似平易却更见痛之深。恼乱即撩乱,宋人口语。十年以来,每逢春天,这种心情就格外为春风所撩乱。词情遂指向十年前的那个春天。当时妻子作诀别之词,有“后回君若重来”之句,故下边写出“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楼东”。十年后的这天,词人终于重来旧地,小楼东畔,杨柳依依,仿佛当日“道旁杨柳依依,千丝万缕”的情景,可是早已是物是人非,故人杳不可见矣。“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犹记得,当日夫妻双双粉壁题诗,而此时,只剩下这破壁颓垣,题的诗已无影无踪。这一句通过今昔对比,即当年夫妻二人风流潇洒的神仙般的生活与此日一人重寻旧地,而另一人早已香销玉损的无限悲凉的鲜明对比,生发出人世无常的深沉感慨。“壁破”二字显示出人物两非的无限哀痛。复古之师陆游,也有相似恨事。陆游与唐婉夫妻恩爱,无奈婆媳不和,二人被迫分开,陆游晚年重游沈园,有“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之句,可与此词歇拍参读。

“兰皋新涨绿溶溶。流恨落花红。”兰皋语出《离骚》“步余马兮兰皋”,指生长芳草的水湾。眼前春水新涨,绿波荡漾,流不尽的落花残红,也带不走词人胸中涌起的旧恨新愁。换头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尤为蕴藉。“念著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戴复古与武宁妻子是重婚,这事情中间可能有些曲折,从《辍耕录》所载“父怒,妻宛曲解释”大约可知。从临别前夕,妻子在灯下连夜为丈夫缝制春衣这一细节,也看得出她对丈夫的原谅,她仍然爱着丈夫。本来已下决心,在戴复古归家之后便从此永诀,但分别时仍忍着诀别的血泪把自己的全部情爱缝进衣服里,此时,这春衣已穿破了。但旧事记忆犹新,也看得出词人对妻子的感激与内疚。但是,重婚毕竟是不能容忍的。

她所选择的路,竟是一死。“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谩通漫,漫然即徒然。妻子一死,人天永隔。相思只是徒然自苦而已。自苦,实为内疚。

想起那两三年的幸福生活,好似过眼烟云,终是一场空。但是“无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飞鸿。”词人凭栏远眺,落日之苍茫,楚天之无际,何异心情之苍凉落寞。长空中飞鸿远逝,又何异愁苦之弥漫无极。结句语意略近《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原诗并云:“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杞梁妻,古之烈妇也。若结句有取于此,悼亡之意深矣。

此词用绵丽之笔,写哀惋之思,可以称为佳作。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一评石屏词曰:“石屏词往往作豪放语,”绵丽是其本色。这首缠绵悱恻的悼亡词正是复古词绵丽本色的集中体现。

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原文翻译及赏析2

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原文:

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楼东。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兰皋新涨绿溶溶。流恨落花红。念着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飞鸿。

翻译:

她拨响音色哀怨的筝,弹奏了如此凄美的一曲,一声声愁绪,仿如碧波荡漾的湘水。她的纤纤玉指,划过十三根筝弦,细腻地传达出内心浓稠的怨恨。

面对宴间宾客,她清澈的目光缓缓流动,筝柱斜列着,仿佛斜行的'大雁的行列。当曲调弹响到最哀伤的那一刻,她仿如春山般的两道黛眉,就这样慢慢地低垂了下去。

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赏析

这是一首写歌女弹筝的词,或有所寄托,或纯写眼中所见之人,耳中所闻之曲,不必深究。

开篇先点出乐曲的格调,首先,用的是筝,而筝声向来苍凉柔婉,适合表现哀怨、哀愁的情绪,而歌女所弹奏的也正是类似湘江故事的哀伤曲调。乐曲本是要靠耳听,而无法目见的,但词人却突然从听觉转向视觉,说“声声写尽湘波绿”。这种修辞手法叫作“通感”,也称“移觉”,即将不同感官所感受到的诸如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触沟通起来。因为文字最方便描写的是视觉,而对于听觉则相对难以描摹,所以用视觉来比拟听觉——澄碧的湘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确实易使人产生哀愁的情感.于是便以通感的手法来比喻筝曲。

上阕后两句点明了通感所表述的含义,并点出弹筝人的身份——女子,在以筝弹奏“幽恨”之曲。

下阕开篇也是视觉,重点从筝曲转换到弹筝之人,在宴会席间,沉静地弹筝,“秋水”也即澄澈的目光缓缓流转,表明弹筝的女子完全把整个身心都融合到所弹奏的筝曲中去了。而赏其弹奏者眼中所见既有澄澈目光,也有斜行的筝柱,也将筝和人合为一体,仿佛这乐声不是从筝上弹出,而是从弹筝女子心中涌出一般。正因如此,才能在筝声弹奏到最凄婉断肠的那一刻,女子缓缓垂下双眉,表情与乐声浑然一体,吐尽了胸中的哀伤和怨恨。

全词语辞清美婉丽,情感真挚凄哀,风格含蓄深沉,令人可观可叹。

第二篇: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原文翻译及赏析

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原文翻译及赏析1

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原文:

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楼东。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兰皋新涨绿溶溶。流恨落花红。念着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飞鸿。

翻译:

她拨响音色哀怨的筝,弹奏了如此凄美的一曲,一声声愁绪,仿如碧波荡漾的湘水。她的纤纤玉指,划过十三根筝弦,细腻地传达出内心浓稠的怨恨。

面对宴间宾客,她清澈的目光缓缓流动,筝柱斜列着,仿佛斜行的大雁的行列。当曲调弹响到最哀伤的那一刻,她仿如春山般的两道黛眉,就这样慢慢地低垂了下去。

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赏析

这是一首写歌女弹筝的词,或有所寄托,或纯写眼中所见之人,耳中所闻之曲,不必深究。

开篇先点出乐曲的格调,首先,用的是筝,而筝声向来苍凉柔婉,适合表现哀怨、哀愁的情绪,而歌女所弹奏的也正是类似湘江故事的哀伤曲调。乐曲本是要靠耳听,而无法目见的,但词人却突然从听觉转向视觉,说“声声写尽湘波绿”。这种修辞手法叫作“通感”,也称“移觉”,即将不同感官所感受到的诸如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触沟通起来。因为文字最方便描写的是视觉,而对于听觉则相对难以描摹,所以用视觉来比拟听觉——澄碧的湘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确实易使人产生哀愁的情感.于是便以通感的手法来比喻筝曲。

上阕后两句点明了通感所表述的含义,并点出弹筝人的身份——女子,在以筝弹奏“幽恨”之曲。

下阕开篇也是视觉,重点从筝曲转换到弹筝之人,在宴会席间,沉静地弹筝,“秋水”也即澄澈的目光缓缓流转,表明弹筝的女子完全把整个身心都融合到所弹奏的筝曲中去了。而赏其弹奏者眼中所见既有澄澈目光,也有斜行的筝柱,也将筝和人合为一体,仿佛这乐声不是从筝上弹出,而是从弹筝女子心中涌出一般。正因如此,才能在筝声弹奏到最凄婉断肠的那一刻,女子缓缓垂下双眉,表情与乐声浑然一体,吐尽了胸中的哀伤和怨恨。

全词语辞清美婉丽,情感真挚凄哀,风格含蓄深沉,令人可观可叹。

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这一点间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楼东。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兰皋新涨绿溶溶。流恨落花红。念着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飞鸿。

译文

让黄莺呜叫也叫不完,让呢喃的燕子任意地诉说,也说不清。这一点孤独愁苦,十年萦绕心头从未间断,这愁苦搅乱春风。旧地重来妻子却再也看不见。但小楼东边的杨柳,却依然如旧。曾记得你我共同在粉壁题诗,而今墙壁残破诗句无影无踪。

长满兰草的沼泽地,新涨起一片碧绿溶溶,凋落的红花含着遗恨翻腾。看身上已经穿得破旧的春衫,清楚地记得这是当年送别时,你在灯下连夜剪裁制成。折磨我的是无边无际的思念之苦,算起来,往事像云烟一样,从眼前经过一切总是成空。在暮色中仰望楚天漫无边际,只能靠着阑干目送远去的飞鸿。

注释:

1、这:一作“奈”。

2、闲愁:一作“芳心”。

3、十年:虚指,很多年。

4、恼乱春风:谓心绪为春风所撩乱。恼乱,宋时口语,即撩乱。

5、故人:指戴复古的再娶之妻。

6、同题粉壁:共同在粉壁上题诗。

7、兰皋:芳草丛生的水湾。皋,水边地。屈原《离骚》:“步余马于兰皋兮。”

8、新涨:刚刚涨。

9、溶溶:形容水盛的样子。

10、破春衫:此衫是十年前离别时妻子在灯下赶制的衣衫,故言。春衫,一作“征衫”。

11、谩然:徒然。谩,通“漫”。

12、楚天:指南方的天空。楚,戴复古悼亡之地江右武宁即今江西武宁县,古属楚。

13、飞鸿:飞翔的大雁。

赏析:

戴复古《木兰花慢》,与其妻所作《祝英台近》背景相似,应为同一婚姻悲剧。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载:“戴石屏先生复古未遇时,流寓江右武宁,有富家翁爱其才,以女妻之。居二三年,忽欲作归计,妻问其故,告以曾娶。妻白之父,父怒。妻宛曲解释。尽以奁具赠夫,仍饯以词云(略)。夫既别,遂赴水死。可谓贤烈也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九九指出:“《木兰花慢》怀旧词,前阕有‘重来故人不见’云云,与江右女子词‘君若重来,不相忘处’,语意若相酬答,疑即为其妻而作,然不可考矣。”《木兰花慢》“但依然、杨柳小楼东”之句,又与《祝英台近》“道旁杨柳依依,千丝万缕”境界十分相似,那么这首词很可能是真正的悼亡之作。且戴词有“十年”之语,亦与其妻之词相吻合。则《木兰花慢》此词,实为复古与妻子诀别十年之后,重来旧地之作。所谓“怀旧”,实为悼亡。

“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起笔便充满哀伤。又是一年春天,处处莺啼燕语。词人面对大好春光,满腹伤心事,即使让那啼叫不停的莺和燕来诉说,恐怕也无法说尽,更何况人鸟语言不通,它们如何了解词人的伤心怀抱?“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十年不断之隐痛,却道为一点闲愁,貌似平易却更见痛之深。恼乱即撩乱,宋人口语。十年以来,每逢春天,这种心情就格外为春风所撩乱。词情遂指向十年前的那个春天。当时妻子作诀别之词,有“后回君若重来”之句,故下边写出“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楼东”。十年后的这天,词人终于重来旧地,小楼东畔,杨柳依依,仿佛当日“道旁杨柳依依,千丝万缕”的情景,可是早已是物是人非,故人杳不可见矣。“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犹记得,当日夫妻双双粉壁题诗,而此时,只剩下这破壁颓垣,题的诗已无影无踪。这一句通过今昔对比,即当年夫妻二人风流潇洒的神仙般的生活与此日一人重寻旧地,而另一人早已香销玉损的无限悲凉的鲜明对比,生发出人世无常的深沉感慨。“壁破”二字显示出人物两非的无限哀痛。复古之师陆游,也有相似恨事。陆游与唐婉夫妻恩爱,无奈婆媳不和,二人被迫分开,陆游晚年重游沈园,有“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之句,可与此词歇拍参读。

“兰皋新涨绿溶溶。流恨落花红。”兰皋语出《离骚》“步余马兮兰皋”,指生长芳草的水湾。眼前春水新涨,绿波荡漾,流不尽的.落花残红,也带不走词人胸中涌起的旧恨新愁。换头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尤为蕴藉。“念著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戴复古与武宁妻子是重婚,这事情中间可能有些曲折,从《辍耕录》所载“父怒,妻宛曲解释”大约可知。从临别前夕,妻子在灯下连夜为丈夫缝制春衣这一细节,也看得出她对丈夫的原谅,她仍然爱着丈夫。本来已下决心,在戴复古归家之后便从此永诀,但分别时仍忍着诀别的血泪把自己的全部情爱缝进衣服里,此时,这春衣已穿破了。但旧事记忆犹新,也看得出词人对妻子的感激与内疚。但是,重婚毕竟是不能容忍的。

她所选择的路,竟是一死。“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谩通漫,漫然即徒然。妻子一死,人天永隔。相思只是徒然自苦而已。自苦,实为内疚。

想起那两三年的幸福生活,好似过眼烟云,终是一场空。但是“无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飞鸿。”词人凭栏远眺,落日之苍茫,楚天之无际,何异心情之苍凉落寞。长空中飞鸿远逝,又何异愁苦之弥漫无极。结句语意略近《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原诗并云:“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杞梁妻,古之烈妇也。若结句有取于此,悼亡之意深矣。

此词用绵丽之笔,写哀惋之思,可以称为佳作。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一评石屏词曰:“石屏词往往作豪放语,”绵丽是其本色。这首缠绵悱恻的悼亡词正是复古词绵丽本色的集中体现。

创作背景

戴复古生于穷书生之家。其父戴栋,一生酷爱做诗,认为人生的最大乐事。朋友们见他穷困潦倒,劝他放弃做诗去应试求官,却被他拒绝了。临终时,戴复古还在襁褓之中。戴栋对亲友们说:“谁都免不了一死。对于死,我毫无所惜;惟一的遗憾,就是没有来得及把这孩子培养成为诗人。”戴复古长大以后,亦爱好诗歌,后从亲友口中得知父亲的临终遗愿时,大为感动。于是决心继承父志,专心学诗。他广泛结交诗人,切磋叨教,并曾投拜于大诗人陆游的门下学诗,因此进步很快,诗名越来越大。

据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戴复古早年曾流落江右武宁,当地有一位富家老翁,十分喜爱戴复古的诗词,因慕其才华,遂将女儿许配给他。过了二三年,戴复古忽然提出要走了。他的妻子问他为何要走。戴复古被逼问不过,只得以实相告,说家中已有妻室,要回家乡探家。妻子听后,又告知其父,其父大怒,欲找戴复古责问,被她委婉劝阻。戴复古临行之际,她还拿出所有金银首饰及积蓄送给他,以资旅途之用。临行,她还做了一首词《祝英台近》相赠,戴复古走后,她即投水而死。

这段记载有无事实根据,后人已无从考证。但所记确与《祝英台近》的内容相当吻合。至于写了这首词的女子,连姓名也没有留下,只知她是江西武宁人,人们只能称她为戴复古妻子。

十年后,戴复古旧地重游,又来到江西武宁这位已逝妻子的家中。此时已是人去楼空,残垣破壁。他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和妻子一起同在粉壁上题诗,到如今墙壁破损,题的诗也已无影无踪。他当年和他这位妻子的结合是靠了“诗才”,婚后的生活中自然少不了吟诗作赋的风雅之事,所以一见破壁,他就想起当年粉壁题诗的幸福时刻。但现在,人去物亡,当年的粉壁已成残垣破壁,粉壁上的题诗也已剥落殆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他不禁肝肠寸断,写了这首《木兰花慢》,以寄托哀思和痛悼。

赏析二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记载:戴复古不得不舍妻归去时,其岳父大怒,而其妻不仅婉言劝父,且以所有妆奁赠夫并以身殉情。所以,所谓“怀旧”,实为悼亡。

上阕起笔即奠定哀伤的情调。“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莺和燕啼叫不停,洋溢着春天的气息。然而面对这莺莺燕燕的大好春光,词人却伤心满怀。莺燕难明人语,却难解词人的心意,只因其内心有着十年还仍未断的“闲愁”。“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词人的心绪一遇到春风,就更为缭乱纷纷,所有景物都令词人不已。

接着,词人借“物是人非”来突出世事变化:“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楼东。”时隔十年后,词人旧地重游,虽然小楼东畔的依依杨柳依旧美丽,然而故人早已逝去。“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词人进入自己的回忆,想起夫妻双双在粉壁上题诗的情景,然而往日的笔迹早已无踪可寻,只剩下这破壁颓垣。这一句通过今昔对比,即当年夫妻二人风流潇洒的神仙般的生活与此日一人重寻旧地,而另一人早已香销玉损的无限悲凉的鲜明对比,生发出人世无常的深沉感慨。“壁破”二字显示出人物两非的无限哀痛。复古之师陆游,也有相似恨事。陆游与唐婉夫妻恩爱,无奈婆媳不和,二人被迫分开,陆游晚年重游沈园,有“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之句,可与此词歇拍参读。这语句看似平易,实则有着深切的沉痛,在对比中透露出往日夫妻二人自由逍遥的生活与今日独自一人重寻旧地的荒凉感。

下阕开头,“兰皋”语出《离骚》。水湾处春水新涨,碧波粼粼,落花残红,流水似乎也生出一片恨意,要带走这残花败红,然而流水却带不走词人心中的愁恨。“念著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临别前夜,妻子在灯下为词人缝制春衫,可见她对丈夫的爱意。然而春衫已破,词人依然不能忘怀,从中亦可看出词人对妻子的内疚与感激。

“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妻子西逝,相思现在对于词人来说只是徒然自苦的事情。过往的幸福生活,只能是烟云过眼,最后成空。“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飞鸿。”日落于楚天之无际,词人凭栏目送飞鸿,愁苦弥漫无极,心情是何等落寞和怅惘。此句语意略近《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原诗并云:“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杞梁妻,古之烈妇也。若结句有取于此,悼亡之意深矣。

此词绵丽哀惋之思,情感深切,动人至深。正如况周颐《蕙风词话》里所说:“石屏词往往作豪放语……绵丽是其本色。”

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原文翻译及赏析3

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 宋朝

戴复古

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楼东。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兰皋新涨绿溶溶。流恨落花红。念着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飞鸿。

《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译文

让黄莺呜叫也叫不完,让呢喃的燕子任意地诉说,也说不清。这妻点孤独愁苦,十年萦绕心头从未间断,这愁苦搅乱春风。旧地重来妻子却再也看不见。但小楼东边的杨柳,却依然如旧。曾记得你我共同在粉壁题诗,而今墙壁残破诗句成影成踪。

长满兰草的沼泽地,新涨起妻片碧绿溶溶,凋落的红花含着遗恨翻腾。看身上已经穿得破旧的春衫,清楚地记得这是当年送别时,你在灯下连夜剪裁制成。折磨我的是成边成际的思念之苦,算起来,往事像云烟妻样,从眼前经过妻切总是成空。在暮色中仰望楚天漫成边际,只能靠着阑干目送远去的飞鸿。

《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注释

这:妻作“奈”。

闲愁:妻作“江心”。

十年:虚指,很多年。

恼乱春风:谓心绪为春风所撩乱。恼乱,宋时口语,即撩乱。

故人:指戴复古的再娶之妻。

同题粉壁:共同在粉壁上题诗。

兰皋:江草丛生的水湾。皋,水边地。屈原《离骚》:“步余马于兰皋兮。”

新涨:刚刚涨。

溶溶:形容水盛的样子。

破春衫:此衫是十年前离别时妻子在灯下赶制的衣衫,故言。春衫,妻作“征衫”。

谩然:徒然。谩,通“漫”。

楚天:指南方的天空。楚,戴复古悼亡之地江右武宁即今江西武宁县,古属楚。

飞鸿:飞翔的大雁。

《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赏析

戴复古《木兰花慢》,与其妻所作《祝英台近》背景相似,应为同一婚姻悲剧。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载:“戴石屏先生复古未遇时,流寓江右武宁,有富家翁爱其才,以女妻之。居二三年,忽欲作归计,妻问其故,告以曾娶。妻白之父,父怒。妻宛曲解释。尽以奁具赠夫,仍饯以词云(略)。夫既别,遂赴水死。可谓贤烈也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九九指出:“《木兰花慢》怀旧词,前阕有‘重来故人不见’云云,与江右女子词‘君若重来,不相忘处’,语意若相酬答,疑即为其妻而作,然不可考矣。”《木兰花慢》“但依然、杨柳小楼东”之句,又与《祝英台近》“道旁杨柳依依,千丝万缕”境界十分相似,那么这首词很可能是真正的悼亡之作。且戴词有“十年”之语,亦与其妻之词相吻合。则《木兰花慢》此词,实为复古与妻子诀别十年之后,重来旧地之作。所谓“怀旧”,实为悼亡。

“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起笔便充满哀伤。又是一年春天,处处莺啼燕语。词人面对大好春光,满腹伤心事,即使让那啼叫不停的莺和燕来诉说,恐怕也无法说尽,更何况人鸟语言不通,它们如何了解词人的伤心怀抱?“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十年不断之隐痛,却道为一点闲愁,貌似平易却更见痛之深。恼乱即撩乱,宋人口语。十年以来,每逢春天,这种心情就格外为春风所撩乱。词情遂指向十年前的那个春天。当时妻子作诀别之词,有“后回君若重来”之句,故下边写出“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楼东”。十年后的这天,词人终于重来旧地,小楼东畔,杨柳依依,仿佛当日“道旁杨柳依依,千丝万缕”的情景,可是早已是物是人非,故人杳不可见矣。“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犹记得,当日夫妻双双粉壁题诗,而此时,只剩下这破壁颓垣,题的诗已无影无踪。这一句通过今昔对比,即当年夫妻二人风流潇洒的神仙般的生活与此日一人重寻旧地,而另一人早已香销玉损的无限悲凉的鲜明对比,生发出人世无常的深沉感慨。“壁破”二字显示出人物两非的无限哀痛。复古之师陆游,也有相似恨事。陆游与唐婉夫妻恩爱,无奈婆媳不和,二人被迫分开,陆游晚年重游沈园,有“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之句,可与此词歇拍参读。

“兰皋新涨绿溶溶。流恨落花红。”兰皋语出《离骚》“步余马兮兰皋”,指生长芳草的水湾。眼前春水新涨,绿波荡漾,流不尽的落花残红,也带不走词人胸中涌起的旧恨新愁。换头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尤为蕴藉。“念著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戴复古与武宁妻子是重婚,这事情中间可能有些曲折,从《辍耕录》所载“父怒,妻宛曲解释”大约可知。从临别前夕,妻子在灯下连夜为丈夫缝制春衣这一细节,也看得出她对丈夫的原谅,她仍然爱着丈夫。本来已下决心,在戴复古归家之后便从此永诀,但分别时仍忍着诀别的血泪把自己的全部情爱缝进衣服里,此时,这春衣已穿破了。但旧事记忆犹新,也看得出词人对妻子的感激与内疚。但是,重婚毕竟是不能容忍的。

她所选择的路,竟是一死。“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谩通漫,漫然即徒然。妻子一死,人天永隔。相思只是徒然自苦而已。自苦,实为内疚。

想起那两三年的幸福生活,好似过眼烟云,终是一场空。但是“无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飞鸿。”词人凭栏远眺,落日之苍茫,楚天之无际,何异心情之苍凉落寞。长空中飞鸿远逝,又何异愁苦之弥漫无极。结句语意略近《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原诗并云:“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杞梁妻,古之烈妇也。若结句有取于此,悼亡之意深矣。

此词用绵丽之笔,写哀惋之思,可以称为佳作。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一评石屏词曰:“石屏词往往作豪放语,”绵丽是其本色。这首缠绵悱恻的悼亡词正是复古词绵丽本色的集中体现。

《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赏析二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记载:戴复古不得不舍妻归去时,其岳父大怒,而其妻不仅婉言劝父,且以所有妆奁赠夫并以身殉情。所以,所谓“怀旧”,实为悼亡。

上阕起笔即奠定哀伤的情调。“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莺和燕啼叫不停,洋溢着春天的气息。然而面对这莺莺燕燕的大好春光,词人却伤心满怀。莺燕难明人语,却难解词人的心意,只因其内心有着十年还仍未断的“闲愁”。“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词人的心绪一遇到春风,就更为缭乱纷纷,所有景物都令词人不已。

接着,词人借“物是人非”来突出世事变化:“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楼东。”时隔十年后,词人旧地重游,虽然小楼东畔的依依杨柳依旧美丽,然而故人早已逝去。“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词人进入自己的回忆,想起夫妻双双在粉壁上题诗的情景,然而往日的笔迹早已无踪可寻,只剩下这破壁颓垣。这一句通过今昔对比,即当年夫妻二人风流潇洒的神仙般的生活与此日一人重寻旧地,而另一人早已香销玉损的无限悲凉的鲜明对比,生发出人世无常的深沉感慨。“壁破”二字显示出人物两非的无限哀痛。复古之师陆游,也有相似恨事。陆游与唐婉夫妻恩爱,无奈婆媳不和,二人被迫分开,陆游晚年重游沈园,有“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之句,可与此词歇拍参读。这语句看似平易,实则有着深切的沉痛,在对比中透露出往日夫妻二人自由逍遥的生活与今日独自一人重寻旧地的荒凉感。

下阕开头,“兰皋”语出《离骚》。河水湾处春水新涨,碧波粼粼,落花残红,流水似乎也生出一片恨意,要带走这残花败红,然而流水却带不走词人心中的愁恨。“念著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临别前夜,妻子在灯下为词人缝制春衫,可见她对丈夫的爱意。然而春衫已破,词人依然不能忘怀,从中亦可看出词人对妻子的内疚与感激。

“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妻子西逝,相思现在对于词人来说只是徒然自苦的事情。过往的幸福生活,只能是烟云过眼,最后成空。“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飞鸿。”日落于楚天之无际,词人凭栏目送飞鸿,愁苦弥漫无极,心情是何等落寞和怅惘。此句语意略近《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原诗并云:“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杞梁妻,古之烈妇也。若结句有取于此,悼亡之意深矣。

此词绵丽哀惋之思,情感深切,动人至深。正如况周颐《蕙风词话》里所说:“石屏词往往作豪放语……绵丽是其本色。”

《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创作背景

十年后,戴复古旧地重游,又来到江西武宁这位已逝妻子的家中。他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和妻子一起同在粉壁上题诗。但现在,人去物亡,当年的粉壁已成残垣破壁,粉壁上的题诗也已剥落殆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他不禁肝肠寸断,写了这首《木兰花慢》,以寄托哀思和痛悼。

第三篇:减字木兰花·立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减字木兰花·立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减字木兰花·立春原文翻译及赏析1

减字木兰花·立春

苏轼〔宋代〕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牵着春天的泥塑耕牛,拉起春天的泥塑犁杖,泥塑的耕夫站在二者的近旁。春风无限,来自海上。于是请来春神的神功,把桃花红染得像肉色红。竖立春天的绿幡,剪成春天的彩胜。一阵春风,吹我酒醒。此地不像海角天涯,卷起的杨花,颇似雪花。

注释:

减字木兰花:原唐教坊曲,双调四十四字,与“木兰花”相比,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平韵。己卯: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儋耳:古代地名,在今海南境内。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春牛:即土牛,古时农历十二月出土牛以送寒气,第二年立春再造土牛,以劝农耕,并象征春耕开始。春杖:耕夫持犁杖而立,杖即执,鞭打土牛。也有打春一称。丐:乞求。春工:春风吹暖大地,使生物复苏,是人们将春天比喻为农作物催生助长的农工。肉红:状写桃花鲜红如血肉。春幡(fān):春旗。立春日农家户户挂春旗,标示春的到来。也有剪成小彩旗插在头上,或树枝上。春胜:一种剪成图案或文字的剪纸,也称剪胜,以示迎春。天涯:多指天边。此处指作者被贬谪的海南岛。杨花:即柳絮。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被贬海南时所作,是一首咏春词。作者以欢快的笔触描写海南绚丽的春光,寄托了他随遇而安的达观思想。

此词上、下片句式全同,而且每一片首句,都从立春的习俗发端。古时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兆民,即百姓)”(《后汉书·礼仪志上》)。春牛即泥牛。春杖指耕夫持犁仗侍立;后亦有“打春”之俗,由人扮“勾芒神”,鞭打土牛。春幡,即“青幡”,指旗帜。春胜,一种剪纸,剪成图案或文字,又称剪胜、彩胜,也是表示迎春之意。而两片的第二句都是写“春风”。上片曰:“无限春风来海上”。作者《儋耳》诗也说:“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风从海上来,不仅写出地处海岛的特点,而且境界壮阔,令人胸襟为之一舒。下片曰:“一阵春风吹酒醒”,点明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兴致勃发,情趣浓郁。两处写“春风”都有力地强化全词欢快的基调。接着上、下片对应着力写景。上片写桃花,下片写杨花,红白相衬,分外妖娆。写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得如同血肉之色一般。丐,乞求。这里把春神人格化,见出造物主孳乳人间万物的亲切之情。“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句,是全词点睛之笔。海南地暖,其时已见杨花;而中原,燕到春分前后始至,与杨柳飞花约略同时。作者用海南所无的雪花来比拟海南早见的杨花,谓海南跟中原景色略同,于是发出“不似天涯”的感叹。

此词礼赞海南之春,古代诗词题材中有开拓意义。同时词又表达作者旷达之怀,对我国旧时代知识分子影响深远。这是苏轼此词高出常人的地方。这首词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个字重复地间隔使用,有的修辞学书上称为“类字”。本来,遣词造句一般要避免重复。《文心雕龙·练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项练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权重出”,以“同字相犯”为戒。但是,作者偏偏利用“同字”,结果反取得异样的艺术效果,不但音调增加美听,而且主旨得到强调和渲染。这又是苏词高出他人之处。全词八句,共用七个“春”字(其中两个是“春风”),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两个,有的一句一个,有三句不用,显得错落有致;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红似肉红”,“卷起杨花似雪花”,却分别用了两个“红”字,两个“花”字。事实上,作者也许并非有意要作如此复杂的变化,他只是为海南春色所感发,一气贯注地写下这首词,因而自然真切,朴实感人,而无丝毫玩弄技巧之弊。这也是苏词不同流俗的地方。

赏析二

此南岛在宋时被目为蛮瘴僻远的花天涯此凉”之地,前人偶有所咏,大都是面习异乡荒凉景色,兴起飘零流落的悲感。苏轼此词却以欢快跳跃的笔触,突出了边陲绚丽的春光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在中国词史中,这是习此南之春的第一首热情赞歌。苏轼与其他逐客不同,他习异地风物不是排斥、敌视,而是由衷地认同。他当时所作的《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诗中也说花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写溪风习习,顿忘身处天涯,与此词同旨。苏轼一生足迹走遍大半个中国,或是游宦,或是贬逐,但他习所到之地总是怀着第二故乡的感情,这又反映出他随遇而安的旷达人生观。

《减字木兰花》上、下片耳式全同。此词上、下片首耳,都从立春的习俗发端。古时立春日,花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后汉书·礼仪志上》)。

上、下片首耳交代立春日习俗后,第二耳都是写花春风”:一则曰花无限春风来此上”。作者《儋耳》诗也说:花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此上来。”风从此上来,不仅写出地处此岛的特点,而且境界壮阔,令人胸襟为之一舒。二则曰花一阵春风吹酒醒”,点明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兴致勃发,情趣浓郁。两处写花春风”都有力地强化全词欢快的基调。以后都出以景语:上片写桃花,下片写杨花,红白相衬,分外妖娆。写桃花耳,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成粉红。这里把春神人格化,见出造物主孳乳人间万物的亲切之情。写杨花耳,却是全词点睛之笔。此南地暖,其时已见杨花。

作者次年人日有诗云花新巢语燕还窥砚”,方回《瀛奎律髓》评此诗云:花此南人日,燕已来巢,亦异事。”原来在中原,燕到春分前后始至,与杨柳飞花约略同时。以此知此南物候之异,杨花、新燕并早春可见。而早春时节,中原时或降雪。作者用此南所无的雪花来比拟此南早见的杨花,那么,此南即是跟中原一般景色。于是发出花不似天涯”的感叹了。——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如前所述,此词内容一是礼赞此南之春,在中国古代诗词题材中有开拓意义;二是表达作者旷达之怀,习中国旧时代知识分子影响深远。这是苏轼此词高出常人的地方。以南北宋之交的朱敦儒的两首词来习读,朱的《诉衷情》也写立春:花青旗彩胜又迎春,暖律应祥云。金盘内家生菜,宫院遍承恩。时节好,管弦新,度升平。惠风迟日,柳眼梅心,任醉芳尊。”这里也有花青旗”、花彩胜”、花惠风”、花柳眼”、花醉尊”,但一派宫廷的富贵花升平”气象,了解南北宋之交政局的读者自然会习此词产生遗憾和失望。比之苏词真切的自然风光,逊色得多了。朱敦儒另一首《沙塞子》说:花万里飘零南越,山引泪,酒添愁。不见凤楼龙阙又惊秋。九日江亭闲望,蛮树绕,瘴云浮。肠断红蕉花晚水西流。”这是写南越的重阳节。但所见者为花蛮树”、花瘴云”,由景引情者为花山引泪,酒添愁”,突出的是花不见凤楼龙阙”的流落异乡之悲。朱敦儒此词作于南渡以后,思乡之愁含有家国之痛,其思想和艺术都有可取之处,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花颜持约词不减唐人语”条也称赞此词花不减唐人语”。但此类内容的词作在当时词人中不难发现,与苏词相比,又迥异其趣。二词相较,习异地风物有排斥和认同的差别,从而更可见出苏词的独特个性。

这首词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是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个字重复地间隔使用,有的修辞学书上称为花类字”。(如果接连使用称花叠字”,如李清照《声声慢》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清人许昂霄《词综偶评》云:花《玉台新咏》载梁元帝《春日》诗用二十三‘春’字,鲍泉奉和用三十‘新’字······余谓此体实起于渊明《止酒》诗,当名之曰‘止酒诗体’。”本来,遣词造耳一般要避免重复。《文心雕龙·练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项练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花权重出”,以花同字相犯”为戒。但是,有的作者偏偏利用花同字”来获得别一种艺术效果:音调增加美听,主旨得到强调和渲染。而其间用法颇多变化,仍有高下之别。陶渊明的《止酒》诗,每耳用花止”字,共二十个,可能受了民间歌谣的影响,毕竟是游戏之作。梁元帝《春日》诗说:花春还春节美,春日春风过。春心日日异,春情处处多。处处春芳动,日日春禽变。春意春已繁,春人春不见。不见怀春人,徒望春光新。春愁春自结,春结谁能申。欲道春园趣,复忆春时人。春人竟何在,空爽上春期。独念春花落,还似昔春时。”共十八耳竟用二十三个花春”字,再加上花日日”、花处处”、花不见”等重用两次,字法稠叠,颇嫌堆垛。再如五代时欧阳炯《清平乐》:花春来阶砌,春雨如丝细。春地满飘红杏蒂,春燕舞随风势。春幡细缕春缯,春闺一点春灯,自是春心缭乱,非干春梦无凭。”这首词也写立春,为突出伤春之情,一连用了十个花春”字,耳耳用花春”,有两耳用了两个花春”字,也稍有平板堆砌之感。苏轼此词却不然。全词八耳,共用七个花春”字(其中两个是花春风”),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耳两个,有的一耳一个,有三耳不用,显得错落有致;而不用花春”字之耳,如花染得桃红似肉红”,花卷起杨花似雪花”,却分别用了两个花红”字,两个花花”字。其实,苏轼在写作此词时,并非有意要作如此复杂的变化,他只是为此南春色所感发,一气贯注地写下这首词,因而自然真切,朴实感人,而无丝毫玩弄技巧之弊。后世词人中也不乏擅长此法的,南宋周紫芝的《蝶恋花》下片:花春去可堪人也去,枝上残红,不忍抬头觑。假使留春春肯住,唤谁相伴春同处。”前后用四个花春”字,强调花春去人也去”的孤寂。蔡伸的《踏莎行》下片花百计留君,留君不住,留君不住君须去。望君频向梦中来,免教肠断巫山雨”,共用五个花君”字,突出留君之难。这都是佳例。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减字木兰花·立春原文翻译及赏析2

减字木兰花·立春

宋代 苏轼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译文

牵着春天的泥塑耕牛,拉起春天的泥塑犁杖,泥塑的耕夫站在二者的近旁。春风无限,来自海上。于是请来春神的神功,把桃花红染得像肉色红。

竖立春天的绿幡,剪成春天的彩胜。一阵春风,吹我酒醒。此地不像海角天涯,卷起的杨花,颇似雪花。

注释

减字木兰花:原唐教坊曲,双调四十四字,与“木兰花”相比,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平韵。

己卯: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儋耳:古代地名,在今海南境内。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

春牛:即土牛,古时农历十二月出土牛以送寒气,第二年立春再造土牛,以劝农耕,并象征春耕开始。春杖:耕夫持犁杖而立,杖即执,鞭打土牛。也有打春一称。

丐:乞求。

春工:春风吹暖大地,使生物复苏,是人们将春天比喻为农作物催生助长的农工。

肉红:状写桃花鲜红如血肉。

春幡(fān):春旗。立春日农家户户挂春旗,标示春的到来。也有剪成小彩旗插在头上,或树枝上。春胜:一种剪成图案或文字的剪纸,也称剪胜,以示迎春。

天涯:多指天边。此处指作者被贬谪的海南岛。

杨花:即柳絮。

赏析一

这首词是作者被贬海南时所作,是一首咏春词。作者以欢快的笔触描写海南绚丽的春光,寄托了他随遇而安的达观思想。

此词上、下片句式全同,而且每一片首句,都从立春的习俗发端。古时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兆民,即百姓)”(《后汉书·礼仪志上》)。春牛即泥牛。春杖指耕夫持犁仗侍立;后亦有“打春”之俗,由人扮“勾芒神”,鞭打土牛。春幡,即“青幡”,指旗帜。春胜,一种剪纸,剪成图案或文字,又称剪胜、彩胜,也是表示迎春之意。而两片的第二句都是写“春风”。上片曰:“无限春风来海上”。作者《儋耳》诗也说:“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风从海上来,不仅写出地处海岛的特点,而且境界壮阔,令人胸襟为之一舒。下片曰:“一阵春风吹酒醒”,点明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兴致勃发,情趣浓郁。两处写“春风”都有力地强化全词欢快的基调。接着上、下片对应着力写景。上片写桃花,下片写杨花,红白相衬,分外妖娆。写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得如同血肉之色一般。丐,乞求。这里把春神人格化,见出造物主孳乳人间万物的亲切之情。“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句,是全词点睛之笔。海南地暖,其时已见杨花;而中原,燕到春分前后始至,与杨柳飞花约略同时。作者用海南所无的雪花来比拟海南早见的杨花,谓海南跟中原景色略同,于是发出“不似天涯”的感叹。

此词礼赞海南之春,古代诗词题材中有开拓意义。同时词又表达作者旷达之怀,对我国旧时代知识分子影响深远。这是苏轼此词高出常人的地方。这首词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个字重复地间隔使用,有的修辞学书上称为“类字”。本来,遣词造句一般要避免重复。《文心雕龙·练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项练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权重出”,以“同字相犯”为戒。但是,作者偏偏利用“同字”,结果反取得异样的艺术效果,不但音调增加美听,而且主旨得到强调和渲染。这又是苏词高出他人之处。全词八句,共用七个“春”字(其中两个是“春风”),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两个,有的一句一个,有三句不用,显得错落有致;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红似肉红”,“卷起杨花似雪花”,却分别用了两个“红”字,两个“花”字。事实上,作者也许并非有意要作如此复杂的变化,他只是为海南春色所感发,一气贯注地写下这首词,因而自然真切,朴实感人,而无丝毫玩弄技巧之弊。这也是苏词不同流俗的地方。

赏析二

海南岛在宋时被目为蛮瘴僻远的“天涯海角”之地,前人偶有所咏,大都是面对异乡荒凉景色,兴起飘零流落的悲感。苏轼此词却以欢快跳跃的笔触,突出了边陲绚丽的春光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在中国词史中,这是对海南之春的第一首热情赞歌。苏轼与其他逐客不同,他对异地风物不是排斥、敌视,而是由衷地认同。他当时所作的《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诗中也说“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写溪风习习,顿忘身处天涯,与此词同旨。苏轼一生足迹走遍大半个中国,或是游宦,或是贬逐,但他对所到之地总是怀着第二故乡的感情,这又反映出他随遇而安的旷达人生观。

《减字木兰花》上、下片句式全同。此词上、下片首句,都从立春的习俗发端。古时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后汉书·礼仪志上》)。上、下片首句交代立春日习俗后,第二句都是写“春风”:一则曰“无限春风来海上”。作者《儋耳》诗也说:“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风从海上来,不仅写出地处海岛的.特点,而且境界壮阔,令人胸襟为之一舒。二则曰“一阵春风吹酒醒”,点明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兴致勃发,情趣浓郁。两处写“春风”都有力地强化全词欢快的基调。以后都出以景语:上片写桃花,下片写杨花,红白相衬,分外妖娆。写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成粉红。这里把春神人格化,见出造物主孳乳人间万物的亲切之情。写杨花句,却是全词点睛之笔。海南地暖,其时已见杨花。作者次年人日有诗云“新巢语燕还窥砚”,方回《瀛奎律髓》评此诗云:“海南人日,燕已来巢,亦异事。”原来在中原,燕到春分前后始至,与杨柳飞花约略同时。以此知海南物候之异,杨花、新燕并早春可见。而早春时节,中原时或降雪。作者用海南所无的雪花来比拟海南早见的杨花,那么,海南即是跟中原一般景色。于是发出“不似天涯”的感叹了。——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如前所述,此词内容一是礼赞海南之春,在中国古代诗词题材中有开拓意义;二是表达作者旷达之怀,对中国旧时代知识分子影响深远。这是苏轼此词高出常人的地方。以南北宋之交的朱敦儒的两首词来对读,朱的《诉衷情》也写立春:“青旗彩胜又迎春,暖律应祥云。金盘内家生菜,宫院遍承恩。时节好,管弦新,度升平。惠风迟日,柳眼梅心,任醉芳尊。”这里也有“青旗”、“彩胜”、“惠风”、“柳眼”、“醉尊”,但一派宫廷的富贵“升平”气象,了解南北宋之交政局的读者自然会对此词产生遗憾和失望。比之苏词真切的自然风光,逊色得多了。朱敦儒另一首《沙塞子》说:“万里飘零南越,山引泪,酒添愁。不见凤楼龙阙又惊秋。九日江亭闲望,蛮树绕,瘴云浮。肠断红蕉花晚水西流。”这是写南越的重阳节。但所见者为“蛮树”、“瘴云”,由景引情者为“山引泪,酒添愁”,突出的是“不见凤楼龙阙”的流落异乡之悲。朱敦儒此词作于南渡以后,思乡之愁含有家国之痛,其思想和艺术都有可取之处,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颜持约词不减唐人语”条也称赞此词“不减唐人语”。但此类内容的词作在当时词人中不难发现,与苏词相比,又迥异其趣。二词相较,对异地风物有排斥和认同的差别,从而更可见出苏词的独特个性。

这首词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是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个字重复地间隔使用,有的修辞学书上称为“类字”。(如果接连使用称“叠字”,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清人许昂霄《词综偶评》云:“《玉台新咏》载梁元帝《春日》诗用二十三‘春’字,鲍泉奉和用三十‘新’字······余谓此体实起于渊明《止酒》诗,当名之曰‘止酒诗体’。”本来,遣词造句一般要避免重复。《文心雕龙·练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项练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权重出”,以“同字相犯”为戒。但是,有的作者偏偏利用“同字”来获得别一种艺术效果:音调增加美听,主旨得到强调和渲染。而其间用法颇多变化,仍有高下之别。陶渊明的《止酒》诗,每句用“止”字,共二十个,可能受了民间歌谣的影响,毕竟是游戏之作。梁元帝《春日》诗说:“春还春节美,春日春风过。春心日日异,春情处处多。处处春芳动,日日春禽变。春意春已繁,春人春不见。不见怀春人,徒望春光新。春愁春自结,春结谁能申。欲道春园趣,复忆春时人。春人竟何在,空爽上春期。独念春花落,还似昔春时。”共十八句竟用二十三个“春”字,再加上“日日”、“处处”、“不见”等重用两次,字法稠叠,颇嫌堆垛。再如五代时欧阳炯《清平乐》:“春来阶砌,春雨如丝细。春地满飘红杏蒂,春燕舞随风势。春幡细缕春缯,春闺一点春灯,自是春心缭乱,非干春梦无凭。”这首词也写立春,为突出伤春之情,一连用了十个“春”字,句句用“春”,有两句用了两个“春”字,也稍有平板堆砌之感。苏轼此词却不然。全词八句,共用七个“春”字(其中两个是“春风”),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两个,有的一句一个,有三句不用,显得错落有致;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红似肉红”,“卷起杨花似雪花”,却分别用了两个“红”字,两个“花”字。其实,苏轼在写作此词时,并非有意要作如此复杂的变化,他只是为海南春色所感发,一气贯注地写下这首词,因而自然真切,朴实感人,而无丝毫玩弄技巧之弊。后世词人中也不乏擅长此法的,南宋周紫芝的《蝶恋花》下片:“春去可堪人也去,枝上残红,不忍抬头觑。假使留春春肯住,唤谁相伴春同处。”前后用四个“春”字,强调“春去人也去”的孤寂。蔡伸的《踏莎行》下片“百计留君,留君不住,留君不住君须去。望君频向梦中来,免教肠断巫山雨”,共用五个“君”字,突出留君之难。这都是佳例。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元符二年(1099)。苏轼在惠州贬所得到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不得签书公事的命令,于绍圣四年(1097)四月十九日离开惠州,七月二日到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贬所。这首词为元符二年立春所写春词。

第四篇:《减字木兰花春怨》原文翻译及赏析

“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这句描绘了自己因愁而病,因病添愁,愁病相因,以至夜不成眠的痛苦。“剔尽”这一动作(细节)描写作结,表现了时间之晚,愁绪之深,悲情更浓。

出自朱淑真《减字木兰花·春怨》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着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注释:

减字木兰花:词牌,又名《减兰》、《木兰香》、《天下乐令》,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独酬:即应和诗词。依别人题材、格律而另出新作。

轻:一作“春轻”。

著摸:捉弄,撩惹。

仍:重复,频繁。

剔:挑,把灯芯挑了又挑。

寒:一作“孤”。

译文:

我独自行走独自生活,独自吟唱独自饮酒还独自一人睡觉。长时间站在那儿暗自神伤,无奈何轻寒已经落到身上。

泪水把粉妆冲洗得几乎干净,如此的伤心之情有谁看见。哀愁和疾病交加反复袭来,剪尽寒灯难以入睡,思念之梦都做不成。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宋代女作家,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南宋初年时在世。生于仕宦家庭,相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能画,通音律。词多幽怨,流于感伤。也能诗。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断肠集》有宋郑元佐注本。

赏析:

朱淑真是是一位才貌出众、善绘画、通音律、工诗词的才女,但她的婚姻很不美满,婚后抑郁寡欢,故诗词中“多忧愁怨恨之语”。相传她出身富贵之家,至于她的丈夫是什么样的人,其说不一。有的说她“嫁为市井民家妻”,有的说她的丈夫曾应礼部试,后又官江南,但朱与他感情不合。不管何种说法可信,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她所嫁非偶,婚后很不幸福。就所反映的内容看,这首词与她婚姻上的不同有密切关系。

“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两句,连用五个“独”字,充分表现出她的孤独与寂寞,似乎“独”字贯穿在她的一切活动中。“伫立伤神”等两句,紧承上句,不仅写她孤独,而且描绘出她的伤心失神。特别是“无奈轻寒着摸人”一句,写出了女词人对季节的敏感。“轻寒”二字,正扣题目“春怨”二字的“春”字,全词无一语及春,惟从“轻寒”二字,透露出春天的信息。“着摸”一词,宋人诗词中屡见,有撩拨、沾惹之意。如孔平仲《怀蓬莱阁》诗:“深林鸟语流连客,野径花香着莫人。”杨万里《和王司法雨中惠诗》诗:“无那春愁着莫人,风颠雨急更黄昏”。“着摸”即“着莫”,朱淑真词与杨万里诗用法完全相同。轻寒为什么撩惹春愁,失去爱情幸福的女词人深有体会;寡居的李清照感到“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声声慢》)。对自己的婚姻深感不满的朱淑真在“伫立伤神”之际,不禁发出“无奈轻寒着摸人”的吟咏,足见两位女词人在“轻寒”季节,有着共同的伤心之处。

下片进一步抒写女词人愁怨。“此情谁见”四字,承上启下,一语双兼,“此情”,既指上片的孤独伤情,又兼指下文的“泪洗残妆无一半”写出了女词人以泪洗面的愁苦。结穴处的两句,描绘自己因愁而病,因病添愁,愁病相因,以至夜不成眠的痛苦。

这首词语言自然婉转,通俗流丽,篇幅虽短,波澜颇多。上片以五个“独”字,写出了女词人因内心孤闷难遣而导致的焦灼无宁、百无一可的情状,全是动态的描写。“伫立伤神”两句,转向写静态的感觉,但意脉是相承的。下片用特写镜头摄取了两幅生动而逼真的图画:一幅是泪流满面的少妇,眼泪洗去了脸上大半的脂粉;另一幅是她面对寒夜孤灯,耿耿不寐。

“剔尽寒灯”的落脚点不在“剔”字(剪剔灯心的动作),而在“尽”字。“尽”字是体现时间的。所谓“梦又不成灯又烬”(欧阳修《玉楼春》),显然是彻夜无眠。对于孤凄愁病的闺中人,只写这一泪、这一夜的悲苦,其他日子里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又何况是“此情谁见”,无人见,无人知,无人慰藉,无可解脱!自写苦情,情长词短,其体会之深,含蕴之厚,有非男性作家拟闺情之词所能及者。

第五篇:木兰花慢·中秋饮酒_辛弃疾_原文及赏析

木兰花慢·中秋饮酒_辛弃疾_原文及赏析

木兰花慢·中秋饮酒

作者:辛弃疾

原文: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赏析:

今晚的月亮是多么可爱,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里去呢?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边刚好看到你升起在东头呢?还是在那天外广阔的宇宙,空无所有,只有浩浩长风把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象一面飞入天空的宝镜,却不会掉下来,难道是谁用一根无形的长绳把它系住了吗?月宫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没有出嫁,不知又是谁把她留住了呢?

听说月亮游过海底,可又无从查问根由,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发愁。我怕大海中万里长鲸横冲直撞,会触破月宫的玉殿琼楼。月从海底经过,会水的虾蟆不用担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学会游泳呢?如果这一切都安然无恙,那么,又为何逐渐变成弯钩模样?

注释:

①将旦:天色将晓。《天问》:楚词篇名,所作。作者向天提出种种奇问,作品由一百七十多个问题组成,或自然,或社会,涉及面极广,表现出作者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唐,更有作《天对》,对《天问》之问逐一作答。辛词仿《天问》体,在词中一气提出九问。此词咏月,卓有创新:一,前此有待月,而无送月诗。二,引《天问》体入词。三,《天问》问月仅二,辛词不仅九问,且“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球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人间词话》)。四,善想象,富描绘,丰美瑰丽,把对天宇的探索和神话传说熔为一炉,而又自出新境。此亦前之未有,故弥足珍贵。

②“可怜”两句:一问。天色将晓,月亮悠悠西行,将行向何处?可怜:可爱。言中秋之月团圆皎洁,惹人生爱。

③“是别有”三句:二问。难道西天极处别有人间,月从这边冉冉西落,又从那边人间缓缓东升?光影:指月亮。

④“是天外”三句:三问。太空浩渺,月亮运行是否凭借浩荡秋风?空汗漫:空虚莫测,广大无际。

⑤“飞镜”句:四问。月亮如飞镜无根,是谁用绳索将它悬系太空?《拟古》:“长绳难系日。”

⑥“?娥”句:五问。月中嫦娥千秋不嫁,又是谁殷勤将她留下?(héng横)娥:即月里嫦娥。据神话传说,她偷食丈夫后羿的仙药,乘风奔月,从此永居月宫。

⑦“谓经”两句:六问。听说月亮西经海底而重返于人间东方,究竟是真是假。问无由:无从查询。恍惚:谓此说迷离恍惚,不可捉摸。

⑧“怕万里”三句:七问。谓上说如真,则月亮行经海底时,月中的玉殿琼楼怎不为恣意纵横的万里长鲸冲破撞坏?玉殿琼楼:神话传说谓月中自有“琼楼玉宇烂然”(《拾遗记》),故俗称“月宫”。

⑨“虾蟆”两句:八问。倘言月中虾蟆自会游水,则玉兔何以能在水中自由沉浮?按:神话传说谓月中宫中有金蟾戏水,白兔捣药。故堪:固然能够。

⑩“若道”两句:九问。如说月亮一切安然无恙,则何以一轮圆月渐渐变作一弯银钩?按:此指月亮的盈亏圆缺变化。无恙(yàng样):完好无损。

下载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姜夔《长亭怨慢》原文翻译及赏析

    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译文】即使有并州制造的锋快剪刀也枉然,亦难以剪断万缕离愁别苦。【出自】南宋 姜夔 《长亭怨慢·渐吹尽》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

    《减字木兰花·竞渡》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范文5篇)

    《减字木兰花·竞渡》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减字木兰花·竞渡》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

    减字木兰花·春月原文翻译及赏析(五篇材料)

    减字木兰花·春月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减字木兰花·春月原文翻译及赏析1减字木兰花·春月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

    减字木兰花·春怨原文翻译及赏析[共5篇]

    减字木兰花·春怨原文翻译及赏析减字木兰花·春怨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合集)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原文翻译及赏析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原文翻译及赏析1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玉钩阑下......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原文翻译及赏析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原文翻译及赏析1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玉钩......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原文翻译及赏析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译文] 醉翁在颖州作的词,至今歌女仍在唱。哎,时光如电光一闪而过,至今已经四十三年了。[出自] 北宋 苏轼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霜余已失......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原文及赏析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牧。其全文古诗如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前言】《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