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敬仲墨竹》李东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最终五篇)

时间:2022-04-15 03:35: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柯敬仲墨竹》李东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柯敬仲墨竹》李东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第一篇:《柯敬仲墨竹》李东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柯敬仲墨竹》李东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柯敬仲墨竹》是明朝诗人李东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为元代柯九思所作的墨竹图而题,是一首谈墨竹绘画技巧的题画诗。诗中道出了以少胜多的辩证法,体现了作者崇尚简约的美学观点。全诗含蕴深刻的哲理,却并非盲目说教.而是通过形象加以点化。

作品原文

柯敬仲墨竹①

李东阳

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②。

君看萧萧只数叶③,满堂风雨不胜④寒⑤。

作品注释

①柯敬仲:名九思,号丹丘生,元代台州人。著名书画家,博学能诗文,长于画山水、人物、花卉,尤以墨竹为佳。著有《竹谱》一书。

②刚:偏要。

③萧萧:稀疏的样子。

④不胜(shēng):禁不起。

⑤寒:寒冷。

作品译文

不要随意地谈论画竹的难与易,应该说工笔不易写意更加难。您看他萧疏地涂下几片竹叶,便渲染出满堂风雨寒气凛然。

创作背景

柯敬仲是元代著名书画家,所画墨竹图尤为佳妙。《柯敬仲墨竹》是诗人李东阳谈其墨竹绘画技巧的题画诗,也可作为一篇画论。

作品鉴赏

《柯敬仲墨竹》首联以议论出之,谈画竹的难易繁简。诗人在此称赞柯氏墨竹之“简”。笔简,脱去形似的画风,力追写意,更能实现其气逸、其格高,这是文人画所追求的美学境界。“莫将画竹论难易”,开口就劝人不要轻率谈论画竹难易这回事,因为其中道理深沉,作者是针对识见肤浅者而言的,也是针对他自己过去的认识而言的,所以此句的“莫将”,也有心商口度的意味。“刚道繁难简更难”,这句中有两个分句,一个“刚道繁难”即硬要说繁难,因为“繁难”是简单的道理,所以才一口咬定,实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二是“简更难”,尽翻前四字之案,“简更难”是不合于习惯看法的,但它包含更深刻的道理。所以第二句中有一个波澜跌宕,令人耳目一新。

前二句皆议论,而后两句则是为前两句寻找的艺术个案证明,诗人将目光投到画面上来,通过对具体画境和观画的感受的描述,生动展现画家所创造出来的境界,给第二句的说理以形象的论证。“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其实也是对眼前柯九思所画的墨竹图而作出的高度称赞。艺术创作并不在写繁还是写简,关键在于它是否能生动传神,让人感到真境逼人。柯九思所画竹,萧萧数叶之间却能产生风雨飘飒、寒气袭人的艺术效果,可见简便非易,数叶的竹虽简,但却是以虚写实,取得了形简而意远的艺术成就。数叶之竹,其神态却具备天下风雨飒然而至的意蕴,文人画之神妙尽在画笔间。这里的说理因具体生动的例证而变得十分有力。

从艺术手法上,“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起码由视觉沟通了两重的通感:一是作用于听觉,一幅画居然能产生满堂风雨的感觉。这是耳朵发生错觉,可见画的简而妙;二是作用于肤觉,一幅画居然又产生了降温的.感觉,这是生理上另一错觉,再见画的简而妙。从炼句上看,通常形容“只数叶”,用“寥寥”也合律。而诗人却用了“萧萧”,这就不但绘形,而且绘声。这是风吹竹叶、雨打竹叶之声,于是三、四两句就浑然一体了。如换着“寥寥”,也能过得去,但过得去并不就佳妙。从语气上看,用了“君看”二字,与首句“莫将”云,皆属第二人称的写法,像是谈心对话。

这首小诗既是评论柯氏的墨竹,也探讨了艺术的真谛,意象与画论结合,诗情与哲理交融。巧妙的做到了诗意与画论的结合。诗人以简笔写意赞画家的简笔写意,诗画相得相彰。前两句是借观柯九思的墨竹图而发议论,专门拈出了画竹的难易繁简问题,表达了诗人对文人画尚意崇简美学趣味的推崇。这里没有逼真地描绘画面,主要是写意,写出流动在画面的气韵,制造出一种萧疏、凄冷的氛围。上联以抽象论艺的方式评价柯氏的画艺,下联则是具体印证:简笔,不是简率,而是在“意匠惨淡经营中”达到形似基础上的升华。

李东阳深谙文人画的精髓,在此诗中提出了画竹莫论难易,要做到简实则比繁更难的艺术创作观。

名家点评

学者、史学家陈器之:《历代诗词曲千首精译》:诗人以简笔写意赞画家的简笔写意,诗画相得相彰。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傅璇琮:《金元明清诗词》:在这首题画诗中,作者称道画家柯敬仲画竹讲求“神形兼备,以形传神”,反映了作者崇尚简约、讲究布局,反对华靡(mi)虚浮的文风。虽是论画,也是论诗。

著名诗人、词人、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国学大师钱仲联:《元明清诗鉴赏辞典》:诗人将画理寓子意象之中,颇能耐人寻味。上下两联写法各异,互为调剂,又相得益彰,全诗四句不啻是一篇高度浓缩了的画论。

作者简介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汉族,祖籍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明代中后期诗人、书法家、政治家,茶陵派的核心人物。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

李东阳是明代成化、弘治年间诗坛首领,《明史·文苑传序》说其诗“出入宋元,溯流唐代”。以他为首的茶陵派,在明初台阁体与明中叶前后七子之间起了过渡作用。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第二篇:柯敬仲墨竹原文翻译及赏析

柯敬仲墨竹原文翻译及赏析

柯敬仲墨竹原文翻译及赏析1

柯敬仲墨竹 明朝 李东阳

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

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

《柯敬仲墨竹》译文

不要随意地谈论画竹的难与易,应该说工笔不易写意更加难。

您看他萧疏地涂下几片竹叶,便渲染出满堂风雨寒气凛然。

《柯敬仲墨竹》注释

柯敬仲:名九思,号丹丘生,元代台州人。著名书画家,博学能诗文,长于画山水、人物、花卉,尤以墨竹为佳。著有《竹谱》一书。

刚:偏要。

萧萧:稀疏的样子。

不胜(shēng):禁不起。

寒:寒冷。

《柯敬仲墨竹》赏析

《柯敬仲墨竹》首联以议论出之,谈画竹的难易繁简。诗人在此称赞柯氏墨竹之“简”。笔简,脱去形似的画风,力追写意,更能实现其气逸、其格高,这是文人画所追求的美学境界。“莫将画竹论难易”,开口就劝人不要轻率谈论画竹难易这回事,因为其中道理深沉,作者是针对识见肤浅者而言的,也是针对他自己过去的认识而言的,所以此句的“莫将”,也有心商口度的意味。“刚道繁难简更难”,这句中有两个分句,一个“刚道繁难”即硬要说繁难,因为“繁难”是简单的道理,所以才一口咬定,实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二是“简更难”,尽翻前四字之案,“简更难”是不合于习惯看法的,但它包含更深刻的道理。所以第二句中有一个波澜跌宕,令人耳目一新。

前二句皆议论,而后两句则是为前两句寻找的艺术个案证明,诗人将目光投到画面上来,通过对具体画境和观画的感受的描述,生动展现画家所创造出来的境界,给第二句的说理以形象的论证。“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其实也是对眼前柯九思所画的墨竹图而作出的高度称赞。艺术创作并不在写繁还是写简,关键在于它是否能生动传神,让人感到真境逼人。柯九思所画竹,萧萧数叶之间却能产生风雨飘飒、寒气袭人的艺术效果,可见简便非易,数叶的竹虽简,但却是以虚写实,取得了形简而意远的艺术成就。数叶之竹,其神态却具备天下风雨飒然而至的意蕴,文人画之神妙尽在画笔间。这里的说理因具体生动的例证而变得十分有力。

从艺术手法上,“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起码由视觉沟通了两重的通感:一是作用于听觉,一幅画居然能产生满堂风雨的感觉。这是耳朵发生错觉,可见画的简而妙;二是作用于肤觉,一幅画居然又产生了降温的感觉,这是生理上另一错觉,再见画的简而妙。从炼句上看,通常形容“只数叶”,用“寥寥”也合律。而诗人却用了“萧萧”,这就不但绘形,而且绘声。这是风吹竹叶、雨打竹叶之声,于是三、四两句就浑然一体了。如换着“寥寥”,也能过得去,但过得去并不就佳妙。从语气上看,用了“君看”二字,与首句“莫将”云,皆属第二人称的写法,像是谈心对话。

这首小诗既是评论柯氏的墨竹,也探讨了艺术的真谛,意象与画论结合,诗情与哲理交融。巧妙的做到了诗意与画论的结合。诗人以简笔写意赞画家的简笔写意,诗画相得相彰。前两句是借观柯九思的墨竹图而发议论,专门拈出了画竹的难易繁简问题,表达了诗人对文人画尚意崇简美学趣味的推崇。这里没有逼真地描绘画面,主要是写意,写出流动在画面的气韵,制造出一种萧疏、凄冷的氛围。上联以抽象论艺的方式评价柯氏的画艺,下联则是具体印证:简笔,不是简率,而是在“意匠惨淡经营中”达到形似基础上的升华。

李东阳深谙文人画的精髓,在此诗中提出了画竹莫论难易,要做到简实则比繁更难的艺术创作观。

《柯敬仲墨竹》创作背景

柯敬仲是元代著名书画家,所画墨竹图尤为佳妙。《柯敬仲墨竹》是诗人李东阳谈其墨竹绘画技巧的题画诗,也可作为一篇画论。

柯敬仲墨竹原文翻译及赏析2

柯敬仲墨竹

李东阳〔明代〕

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

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

赏析

《柯敬仲墨竹》首联以议论出之,谈画竹的难易繁简。诗人在此称赞柯氏墨竹之“简”。笔简,脱去形似的画风,力追写意,更能实现其气逸、其格高,这是文人画所追求的美学境界。“莫将画竹论难易”,开口就劝人不要轻率谈论画竹难易这回事,因为其中道理深沉,作者是针对识见肤浅者而言的,也是针对他自己过去的认识而言的.,所以此句的“莫将”,也有心商口度的意味。“刚道繁难简更难”,这句中有两个分句,一个“刚道繁难”即硬要说繁难,因为“繁难”是简单的道理,所以才一口咬定,实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二是“简更难”,尽翻前四字之案,“简更难”是不合于习惯看法的,但它包含更深刻的道理。所以第二句中有一个波澜跌宕,令人耳目一新。

前二句皆议论,而后两句则是为前两句寻找的艺术个案证明,诗人将目光投到画面上来,通过对具体画境和观画的感受的描述,生动展现画家所创造出来的境界,给第二句的说理以形象的论证。“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其实也是对眼前柯九思所画的墨竹图而作出的高度称赞。艺术创作并不在写繁还是写简,关键在于它是否能生动传神,让人感到真境逼人。柯九思所画竹,萧萧数叶之间却能产生风雨飘飒、寒气袭人的艺术效果,可见简便非易,数叶的竹虽简,但却是以虚写实,取得了形简而意远的艺术成就。数叶之竹,其神态却具备天下风雨飒然而至的意蕴,文人画之神妙尽在画笔间。这里的说理因具体生动的例证而变得十分有力。

从艺术手法上,“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起码由视觉沟通了两重的通感:一是作用于听觉,一幅画居然能产生满堂风雨的感觉。这是耳朵发生错觉,可见画的简而妙;二是作用于肤觉,一幅画居然又产生了降温的感觉,这是生理上另一错觉,再见画的简而妙。从炼句上看,通常形容“只数叶”,用“寥寥”也合律。而诗人却用了“萧萧”,这就不但绘形,而且绘声。这是风吹竹叶、雨打竹叶之声,于是三、四两句就浑然一体了。如换着“寥寥”,也能过得去,但过得去并不就佳妙。从语气上看,用了“君看”二字,与首句“莫将”云,皆属第二人称的写法,像是谈心对话。

这首小诗既是评论柯氏的墨竹,也探讨了艺术的真谛,意象与画论结合,诗情与哲理交融。巧妙的做到了诗意与画论的结合。诗人以简笔写意赞画家的简笔写意,诗画相得相彰。前两句是借观柯九思的墨竹图而发议论,专门拈出了画竹的难易繁简问题,表达了诗人对文人画尚意崇简美学趣味的推崇。这里没有逼真地描绘画面,主要是写意,写出流动在画面的气韵,制造出一种萧疏、凄冷的氛围。上联以抽象论艺的方式评价柯氏的画艺,下联则是具体印证:简笔,不是简率,而是在“意匠惨淡经营中”达到形似基础上的升华。

李东阳深谙文人画的精髓,在此诗中提出了画竹莫论难易,要做到简实则比繁更难的艺术创作观。

李东阳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第三篇:《医戒》李东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医戒》李东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医戒》李东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

《医戒》明代李东阳所作叙事散文,通过自己二十九岁时一场脾病治愈过程,揭示患病的人如果一味迷信名医而延误病情的道理。

作品原文

医戒

予年二十九(1),有脾病焉,其症能食而不能化,因节不多食,渐节渐寡,几至废食,气渐苶(2),形日就惫。医谓:“为瘵也(3)。”以药补之,病益甚,则补益峻(4)。岁且尽(5),乃相谓曰:“吾计且穷矣,若春水旺(6),则脾土必重伤。”先君子忧之(7)。会有老医孙景祥氏来视,曰:“及春乃解。”予怪问之,孙曰:“病在心火(8),故得木而解。彼谓脾病者,不揣其本故也。子无乃有忧郁之心乎?”予爽然曰(9):“噫!是也。”盖是时予屡有妻及弟之丧(10),悲怆交积,积岁而病,累月而惫,非惟医不能识,而予亦忘之矣。于是括旧药尽焚之,悉听其所为,三日而一药,药不过四五剂,及春而果差(11)。因叹曰:“医不能识病,而欲拯人之危,难矣哉!”又叹曰:“世之徇名遗实(12),以躯命托之庸人之手者,亦岂少哉!向不此医之值(13),而徒托诸所谓名医,不当补而补,至于惫而莫之悟也!”因录以自戒。

作品注释

(1)予年二十九:当时为1475年(成化十一年乙未)。

(2)苶(nié):衰弱。

(3)瘵(zhài):《说文》:“瘵,病也。”此处盖指脾病。

(4)峻:急迫。

(5)岁且尽:一年将终。

(6)“春水”二句:中医以五行与五脏相配,脾属土,故称“脾土”。脾的功能在于运化水湿,春季水盛,将加重脾脏负担,故说:“脾土必重伤”。

(7)先君子:亡父的敬称。

(8)“心火”二句:心属火。中医以五行与五时(春、长夏、夏、秋、冬)相配,春属木。木能生火,故有心病的人,至春季心火便得以散发,故说“得木而解”。

(9)爽然:明白清楚。《说文》:“爽,明也。”

(10)“是时”句:1474年(成化十年甲午),作者二十八岁,三弟李三川亡。次年,继室岳夫人(岳正之女)又卒。

(11)差(chài):同“瘥”,病愈。

(12)徇名遗实:谓徒慕其名,而不究其实际情形。徇:随顺。遗:抛弃。

(13)向:倘或。值:遇。

作品译文

我二十九岁时,脾有毛病。症状是能吃而不能消化,因此就节制饮食,后来越节越少,几乎将废食了。精神日渐衰颓,形状也日益显得憔悴。医生说“这可是瘵病呢”,便用补药来补。病越发厉害,补就越发加重。快到年终,医生说:“我的办法也想尽了,如果来年春木旺,那么,脾土必受重伤。”父亲为此很担心。

这时恰有老医生孙景祥先生来看病,说:“到了春天就没事。”我感到奇怪便问他,他说:“病在心火,所以得木而消失。那个医生当作脾病来医,这就没有摸到它的`根。您莫非有什么悲伤的心事么?”我恍然说:“哟!对啦。”因为我这时连续碰上妻和弟的丧亡,悲怆交集,积年累月,因病而疲。非但那个医生不理解,连我自己也忽略了。随即收集所有的旧药全烧掉,全都听从孙医生的诊治,三天服一剂药,不过四五剂,到春天病果然好了。

我因此很有感慨:医生不识病理,要想解救人的危急,难得很哪!又叹道:世上那些从名忘实,将性命寄托在庸人手中的人难道还少么?当初如果不遇到那位老医生,只托之于所谓名医,不当补而补,直到精疲力尽还是不明白啊!因此就写下来警戒自己。

作品赏析

这篇文章揭示的道理是,不仅庸医能够害人,而且患病的人如果一味迷信名医,将性命寄托在徒有其名的庸人手中,也会给自己带来祸害。不光是看病这种事,世上的事情其实都是这个道理。

作者简介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汉族,祖籍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明代中后期诗人、书法家、政治家,茶陵派的核心人物。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

李东阳是明代成化、弘治年间诗坛首领,《明史·文苑传序》说其诗“出入宋元,溯流唐代”。以他为首的茶陵派,在明初台阁体与明中叶前后七子之间起了过渡作用。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第四篇:渔家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渔家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渔家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

原文: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译文

撑船篙的手冻僵了,呵气取暖也没有好,冰冷的月光照在船上,只见一片模糊的雪影。

画家们不了解渔人的辛苦,却偏喜欢画在下着雪的寒冷江面上垂钓的图画。

注释

呵冻:冬天手指冻僵,呵气使其温暖或融解。

赏析:

大凡诗人画家总爱把渔家生活想象成悠闲恬适,充溢着闲情逸致。因而,在失意于官场仕途,倦怠于羁旅行役时,也总把渔船钓竿,湖波江浪作为寄情的物象,柳荫船蓬即成了休憩避难的桃花源。在他们笔下,日月晨昏的渔夫生涯显得轻松舒畅,撒网逐浪的岁月也变得碧波荡漾,其乐无穷。但是,孙承宗的渔家别具一番情调,道出了渔家的艰难与哀怨,对诗人,画家号为“渔家乐”的时弊提出了诘难。

诗的前两句白描了两幅画,一幅是雪月江上**图,一幅是浪尖捕捞图。在一个雪霁朗月的冬夜,迫于生计的渔夫撑着小船颠荡在浪尖上。江上北风凛冽,船板上涂满了清冷月光。遥看岸上厚厚的雪,在月色下闪着模糊的寒光。在阴冷的背景映衬下,凸显出打渔人家的辛苦。一个“呵”字,一个“提”字,生动逼真,人物神态毕现。呵一呵冻僵的手,试图让体温来驱走些弥漫的寒气,再拿起结满冰霜的竹篙来撑船,一股凉意直透心底,手还是麻木的,渔夫艰难的撑着篙,费力的撒着网,生活的小舟随波逐流飘荡着。

第三,第四句,直陈对诗人画家好为“渔家乐”流弊的不满。深斋重阁中的许多封建士大夫不去真正体察民苦,“不识”大自然的险风恶浪,却想当然的描摹出一幅幅风花雪月图,借以派遣仕途失意惆怅和苦闷。 要想如实描绘出渔家的苦乐,没有深入民间的勇气,是不行的。此诗观察细致,格调清新,文句简洁,描摹传神,笔力矫健,是为民请命的好诗。

渔家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2

原文:

渔家傲·千古龙蟠并虎踞

宋代:苏轼

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南郡。

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

译文:

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南郡。

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千古金陵引起人怀归的思绪。难得陪同你凭吊这历经沧桑的兴亡之地。斜风渺渺,细雨濛濛,弥散着一片别情离愁。难忘这芳草渡口,江南父老依依惜别,恳切地把你挽留。

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

且莫伤怀,在我的想象中,你驾着飞车穿越多彩的云霞,仙游似地以鸾鸟为陪乘者,一路凌风驭虚而来。却讶异这里的沙洲,居然名之为白鹭,并不是适宜的栖居地。于是翩翩然未曾歇翅,还是向别处飞去。

注释:

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南郡。

王胜之:即王益柔(1015—1086),字胜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千古龙蟠(pán)并虎踞(jù)。从公一吊兴亡处。渺(miǎo)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千古”句:是说金陵古城是许多帝王的都城。蟠,或作“盘”。从:与、跟。古时有数代帝王在金陵建都,故作者有“兴亡处”之喻。“江南”句:因王益柔为官清廉,有声望,所以说“留公住”。

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luán)骖(cān)乘青鸾驭(yù)。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

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骖:指在车两侧驾御。驭:指在车中驾御。因王益柔为龙图阁直学士,所以作者有此比喻。白鹭:即白鹭洲,在金陵城(今南京市)西门外,被秦淮河与长江围着。

赏析:

此词开头概要地叙述了金陵的地理形势和历史变迁,是古代许多帝王看中的都城。接着着重描绘金陵百姓在蒙蒙细雨中送别王胜之的难舍难分之情。

过拍两句用游仙的比喻来称赞王胜之的品德高洁。最后以戏谑的语言、轻灵的笔意说明金陵算不得理想居地,其用意是宽慰王胜之。

在这首词中,词人送别酬唱的生活实景以及情感体验成为词作着力表现的主题。词人个体的生活体验进入词作表现的领域。与此同时,景物在词作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作用明显弱化。一方面,词中的景致不再是晏词中泛化、类型化的水乡风物,而是词人身之所历、眼之所见的现实的风景;另一方面,词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景物不再是作品中的主导性部分,而是人物眼中之景、心中之景,带有鲜明的人物活动的印记和影响。

从苏轼开始的以词作抒写主体独特的生命历程以及情感体验的创作方向,为后世众多的词人继承和沿袭。随着创作的不断丰富,词作中也融入了更复杂、多元的情感内涵。其中最集中、最响亮的声音是对功名的否定和对沉溺于功名之中的生存方式的反思,如“功名薄似风前絮”“守定微官真个错”“世上功名翻覆手”“名利场中空扰扰”等,便属此类歌咏。其次,与薄宦功名相伴而来的是对羁旅之愁和思家之念的倾诉,以及亲友离别的悲伤,如“征尘万里伤怀抱”“故园凝望空流泪”“那堪送客江头路”“忆昔故人为侣伴,而今怎奈成疏间”等,便属这类情怀的抒发。此外,归隐之愿的表达亦屡屡见诸笔端,如“从今莫负云山约”“此身甘被烟霞锢”“林泉况味终须好”等。

渔家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3

原文:

巴子城头青草暮,巴山重叠相逢处。

燕子占巢花脱树。

杯且举,瞿堂水阔舟难渡。

天外吴门青雪路,君家正在吴门住。

赠我柳枝情几许。

春满缕,为君将入江南去。

译文:

渝州城头长满暮春的草,在重重巴山我俩相逢。你先回到故乡好比燕归定巢,而我还留在异乡如花儿脱离树木。酒杯暂且频繁举起别停下筷子。瞿塘江水宽广很难渡过。

在天外苏州连着清霅的路,你家恰好住在苏州。你折柳送我真是情深意重。满眼绿色的柳树随风舞蹈,一直送你到江南。

注释:

渔家傲:词牌名。

程公辟:名师孟。曾提点夔州路刑狱(主管一路司法刑狱和监察的长官)。

巴子:指渝州,周代为巴子国,即今之巴县。

巴山:东汉末刘璋在四川置巴郡(巴县)、巴东(奉节垦)、巴西(阆中县)三郡,合称“三巴”。这里的巴山指巴子一带。

占巢:相传燕子在立春后清明前从南海飞回我国。燕子有飞回原栖息地住旧巢的习性。

花脱树:指花开后花瓣从树枝上落下。

瞿塘:瞿塘峡。

吴门:今苏州市。

清霅(zhà):指霅溪,在今浙江吴兴。

春满缕:指刚折下的柳枝,春意盎然。

将:持,拿。

江南:泛指二人的家乡。

赏析:

这是作者为友人程公辟赠别之作而写的和词,也是一首富含民歌风味的词。

发端三句指出分别的地点、时间和景色。巴子即今之巴县,在渝州附近,周代为巴子国,与巴东、巴西合称三巴,三巴都可以称巴山。先说眼前巴子城头碧草萋萋,正是“斜阳暮暮长安道,是离人断魂处”(柳永《引贺行》)。再写远望重峦叠翠,那是两人相逢之处。“燕子占巢”形容如今双燕归来,接着写花开又复花落,春去夏来,时光如水;人事变迁,亦复如此,曾几何时,相爱的人相逢而又将别。

“杯且举”两句,写饯别宴上,送行者劝君更尽一杯酒,祝君能得平安旅。瞿塘峡,即“古西陵峡也,连崖千丈,奔流电源,舟人为之恐惧”(《太平寰宇记》)。此峡在夔州(今奉节县)之东,滩石险阻,猿鸟哀鸣,是民歌《竹枝》的'流行地。唐代诗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有《竹枝》九篇,其中写道:“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又云:“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本词亦是叙行路之难,乡关之思,写得明白如话,复叠回环,颇有民歌风味。

下片将视线从长江头移向长江尾,从巴子城头移到“天外吴门、清霅路”,正是两人家乡所在。所谓“天外”,是形容其远。吴门(今苏州市,程师孟故乡)与霅溪(在作者故乡湖州乌程东南)相隔不远,如今一人归而一人留,自启思乡之情。这里字面有意重复,以使词意进一步发展。结尾三句宛转其意。作者自注曰:“来词云‘折柳赠君君且住’。”折柳赠别,意在挽留。作者为了感激其深情厚谊,所以要把所赠的柳枝和无限乡思带回那草长莺飞的江南。这里的“江南”,承上“君家正在吴门住”句,意指“吴门”。意为:君虽滞留而寄情的柳枝与我惧归,亦足慰怀矣。语言明白流利而词句却委婉,多低徊不尽之意。

渔家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4

原文:

渔家傲·诗句一春浑漫与

金朝:段克己

诗句一春浑漫与,纷纷红紫但尘土。楼外垂杨千万缕,风落絮,栏干倚遍空无语。

毕竟春归何处所,树头树底无寻处。唯有闲愁将不去,依旧住,伴人直到黄昏雨。

译文:

诗句一春浑漫与,纷纷红紫但尘土。楼外垂杨千万缕,风落絮,栏干倚遍空无语。

毕竟春归何处所,树头树底无寻处。唯有闲愁将不去,依旧住,伴人直到黄昏雨。

注释:

诗句一春浑漫与,纷纷红紫但尘土。楼外垂杨千万缕,风落絮,栏干倚遍空无语。

浑:简直,全。红紫:指落花。或当另有寄寓。

毕竟春归何处所,树头树底无寻处。唯有闲愁将不去,依旧住,伴人直到黄昏雨。

赏析:

此词从眼前春景,抒写惜春情绪,寄寓无限故国之思。上片写暮春时节,柳丝飞絮,落花成尘。栏杆倚遍,空无一语。惆怅满怀,无处诉说。下片春归无处寻觅,唯有闲愁将不去,依旧伴人住。春雨绵绵,直到黄昏。全词思绪缠绵,婉转工丽。含蓄蕴藉,寄寓殊深。结尾一句,为全词增添无限情韵。

渔家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5

原文:

渔家傲·送省亲秦州

宋代:苏轼

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白马皂貂留不住。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霖雾。

到日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渐见靴刀迎夹路。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

译文:

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白马皂貂留不住。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霖雾。

一首《阳关》曲感情多么深厚啊,知道你又想去秦川。要离去的人挽留不住啊。回望分手的地方,因为天飘降霏霏的雾,看不见孤城。

到日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渐见靴刀迎夹路。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

估计到达目的地时,正是暮春时节,长安花落如雨。古老的关隘杨柳絮刚刚飘飞。渐渐看见下属官员左手握刀,祷脚塞在靴筒里到郊外夹道欢迎你。谁能比得上王文度被父亲搂抱着坐在膝上这样的美事呢。

注释:

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白马皂(zào)貂(diāo)留不住。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霖(lín)雾。

渔家傲:词牌名。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张元康:疑为张果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凤翔监承事,熙宁五年(1072年)台州黄岩令。省亲:探望父母。秦州:甘肃天水、陇西等地。 几许:好多。秦川:古地区名。泛指今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带。因春秋、战国地属秦国而得名。皂貂:指黑貂制成的袍服。回首处:回望分手的地方。孤城:指凤翔府城。霏雾:飘拂的云雾。宋代周邦彦《应天长》词:条风布暖,霏雾弄晴。

到日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渐见靴(xuē)刀迎夹路。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

到日:到达的日子。长安:古都城名。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故关:古老的关隘。指今甘肃清水县陇关。靴刀:一种置于靴中的短刀。下级官迎上级官时,“皆绒服,左握刀,右属弓矢,帕首祷靴,迎于道左”,以全副武装的隆重礼仪迎接。夹路:列在道路两旁。东坡《同王胜之游蒋山》诗:夹路苍冉古,迎人翠麓偏。谁得似:谁能比得上。风流:传为美谈的韵事。王文度:《世说新语·方正》说王文度的父亲王兰田(名述之),“爱念文度,虽长大,犹抱置膝上。”而文度当时已有儿女了。

赏析:

上片写张元康孝顺父母,义无反顾。开头两句反意点化运用唐代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句,扣题写当前别情,非常深厚的父子别情。这不仅点明了“省亲”的缘由,而且点明了“省亲”的走向。君去的地方正是经过秦川再往西走的“阳关”。言辞双关,情意绵绵。第三、四句写张氏孝顺父母,义无反顾,即是用“白马”,“皂貂”等贵重物品厚待,留也“留不住”。“回首处”,想象中自己与对方分手后的景物,凤翔城将看不见了,所能见到的是“天霏雾”,所能留下的是天际的空旷,对词人的思念,颇有人去城空的孤寂感、悲伤感。

下片写想象中张元康到达家前后的情景。第一句写到达家时出现的第一个镜头:繁华的故都长安已是落英缤纷,暮春届至。第二句写到达家时出现的第二个镜头:“长安花似雨”,而故关的杨柳刚刚花絮飞舞,春光明媚。第三句写到达家时出现的第三个镜头:“渐见”众多兵士带着“靴刀”,像迎接高官,列在道路的两旁,以隆重的礼仪迎接。这三个镜头一叠印,恰好成为张元康省亲美好的大背景,于是立刻推出第四个镜头,即张氏到家后,出现如“风流膝上王文度”似的或泪流满面,或相对无言的镜头。让人们仿佛看到了张氏父子那种天伦之乐趣感动众乡亲的场面。这是不同寻常的父子关系,而且集典型化了的中国传统人伦美的血统关系。与开头对照,叫人喊出“一曲《阳关》情几许”的动人心音。

全词,以人物行为为结构线,把友情与亲情编织成为一曲“西出阳关有故人”之颂歌。尤其下片的几个镜头极为迷人:“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靴刀迎夹路”,“风流膝上王文度”。这里充分揭示了人世间最为珍贵的是真善美;乡情、友情和亲情比什么都重要的这一朴素的真理。

第五篇: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

原文:

绝句

元代:赵孟頫

春寒恻恻掩重门,金鸭香残火尚温。

燕子不来花又落,一庭风雨自黄昏。

译文:

春寒恻恻掩重门,金鸭香残火尚温。

春寒料峭,把门重重关上,室内只有那鸭形香炉余温尚存,给人些许暖意。

燕子不来花又落,一庭风雨自黄昏。

燕子还未来花却已经纷纷飘落,庭院中的风雨持续到黄昏还未停止。

注释:

春寒恻(cè)恻掩重门,金鸭香残火尚温。

恻恻:寒冷的样子。

燕子不来花又落,一庭风雨自黄昏。

金鸭:鸭形的香炉。

赏析:

这是一首低吟春愁的小诗。作品寓情于景,通过一系列清冷寂寞的环境景物描写,从中自然流露出作者心境的孤寂与凄恻。作品虽然以抒情为目的,却丝毫也不涉及心理的倾诉或客观的议论。作者的全部情绪,都通过景物的选择与渲染表现出来。情在景中,景即是情,景随情生,情景交融,具有相当的感染力。

首句交代大环境。北国之春,寒意袭人,不仅点明节令,也暗示作者心头的清寒与凄冷。“恻恻”二字双关,既强化春寒的料峭,又暗指作者心绪的凄恻。门虽设而常关,既写环境的幽静,同时也写作者无人过往的孤独的处境,进一步流露出其内心的孤寂之感。

次句写“重门”之内室中的景象。香炉尚有余温,却已不再有袅袅香烟萦绕。室外既冷寂凄清,室中也没有了生机活力,到处都是一片死寂。香炉既有余温,室中当然尚有人活动,并不是无人居住的空房。但“香残”而无人续添,可见主人公心绪的慵懒。诗意至此,暗点出主人公的存在,以及他处境尤其是心境的寂寞,含蓄委婉,用笔至为曲折。

“燕子”一句,由室内的孤寂引出联想。往年的春天,这里也是这般寂寞,不过,秋去春还的燕子,也还能给孤独的居室增添一点生趣。而现在,却连燕子也不再归来,一切都静到了极点,没有丝毫的生命的痕迹。只有落红片片,表明春光逝去,还和往年一样。这一句,从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化出。晏殊的词,从年复一年燕来花落的自然循环中,感受到年华易老,人生短暂。本篇暗用晏词而更寥落。

春光已经凋残,连燕子也不再回来,一切都陷入一片寂静凄凉,死气沉沉。只有庭外的风雨,还在淅淅沥沥,送走了难熬的永昼,迎来又一个黄昏。不过,风自风,雨自雨,似乎没有在主人公的心上掀起一丝波澜。一个“自”字,极写主人公情绪的消沉低落。“听风听雨过清明”,“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愁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前人往往爱以独对凄风苦雨的镜头,形容人的孤独寂寞与百无聊赖。本篇却反其意而用之,连庭外的风雨,也无心理睬。真正是心如止水,万念俱灰了。全篇虽然没写一个“愁”字,而无边的春愁,却早已弥漫到整个世界,并自然浸透到读者的心间。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2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译文

那一年骑马经过锦官城的西面时,曾为绚丽的梅花陶醉,曾为此在那里喝酒欣赏并大醉了一场。

从青羊宫到浣花溪,二十多里路,梅花的香气未曾间断,令人陶醉。

注释

锦城:现在的成都。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3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译文

春天开放繁茂的百花都已凋谢化作尘土,在布谷鸟啼叫声中夏天已经来到。

路两边种桑麻葱茏绵延不尽,才知道我原来是在太平之世。

注释

红紫:红花与紫花。这里指春天开放的花。

夏令:夏季。

赏析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北宋亡国,南宋在临安的政权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

然而此诗格调清新。前两句写夏景很传神,也很清澈。没有愤怒也没有呼喊。后两句中,“桑麻行不尽”指作物生长旺盛。“身是太平人”是指天下太平,人人都是太平之人。

时代混乱,陆游为什么如此说呢?可能是看到夏日作物生机勃勃,心中不免生出对太平盛世的期盼之情,也可能是眼前的自然美景暂时让他忘记生在乱世的烦恼忧愁。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4

原文: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唐代: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

译文: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这春色眼见客居他乡的我正愁得无法排解,竟还无赖的蔓延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

你让花儿开放就已经十分鲁莽,还让黄莺对我喋喋不休地乱鸣。

注释: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漫兴:随兴所至,信笔写来。眼见:眼见得。愁不醒:客愁无法排遣。无赖:谓春色恼人。江:指浣花溪。

即遣(qiǎn)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

遣:排遣。深:很,太。造次:匆忙,仓猝。丁宁:再三嘱咐。

赏析:

《杜臆》中云:“客愁二字乃九首之纲”,这第一首正是围绕“客愁”来写诗人恼春的心绪。“眼见客愁愁不醒”,概括地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不醒”二字,刻画出这种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然而春色却不晓人情,莽莽撞僮地闯进了诗人的眼帘。春光本来是令人惬意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但是在被客愁缠绕的诗人心目中,这突然来到江亭的春色却多么扰人心绪!你看它就在诗人的眼前匆急地催遣花开,又令莺啼频频,似乎故意来作弄家国愁思绵绵中的他乡游子。此时此地,如此的心绪,这般的花开莺啼,司春的女神真是“深造次”,她的殷勤未免过于轻率了。杜甫善于用反衬的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之中,深化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这首诗里恼春烦春的情景,就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相仿佛。只不过一在乱中,愁思激切;一在暂安,客居惆怅。虽然抒发的感情有程度上的不同,但都是用“乐景写哀”(王夫之《姜斋诗话》)则哀感倍生的写法。所以诗中望江亭春色则顿觉其无赖,见花开春风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嫩柳则嫌其过于丁宁,这就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很符合生活中的实际。仇兆鳌评此诗说:“人当适意时,春光亦若有情;人当失意时,春色亦成无赖”。(《杜诗详注》卷九)正是诗人充分描绘出当时的真情实感,因而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引起共鸣。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5

原文:

三绝句

唐代:杜甫

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

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译文:

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

花儿芳香的楸树紧靠钓矶生长,树上刚开的花蕊不应很快就凋谢。

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不如在我醉眠不醒时让风把它全部吹掉,怎能忍心醒时看着它被雨打得七零八落呢。

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

草堂门外一群鸬鹚离去之后好久都不返回,沙头又突然出现我竟怀疑起自己的眼睛来。

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从今以后鸬鹚应当了解我是如何喜欢它们,天应当飞来一百回。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无数春笋长满了整个竹林,要紧关柴门以断绝往来人行。诗人借口保护春笋不想再同外界来往。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一定要精心保护头批竹笋成长,客人到来随他怎样嗔怪我都不出迎。

注释:

楸(qiū)树馨香倚钓矶(jī),斩新花蕊未应飞。

楸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小花。倚钓矶:是说楸树紧靠钓台。斩新:崭新。未应飞:大概还未落掉。

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可忍:哪忍。

门外鸬(lú)鹚(cí)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

鸬鹚:水鸟名。又叫鱼鹰。沙头:岸头。眼相猜:眼生;心怀疑惧。

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知人意:知道人无害它之意。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密掩:紧闭。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chēn)不出迎。

会须:定要。上番:轮番。看:看守。从嗔:任客嗔怪。

赏析:

第一首主要是写花,写诗人惜花之情。诗从花香写起。“楸树馨香”四个字,把诗人的喜花、爱花之意透写了出来,为后面写惜花之情先垫写一笔。次句写诗人的惜花之情就应从花香的消歇着笔,但是诗人并没有这样直接写,而是变了一个角度,转了一个弯子,从花开花落立意。从花的飘落来写诗人的惜花情。“斩新花蕊未应飞”七个字,说明他早已看见楸花纷纷飘落了。眼下,他猜想只有那刚开的花,大概还没有飘落。诗人明明早已看见楸花飘落,可是又不直说;明明是写诗人由花落引起的惜花之情,可是诗中又不把它点破。这样写来,情思表达得极为婉转含蓄。

如果说诗的前两句只是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惜花之情,那么诗的后两句便是直抒这样感情:“不如醉里风吹尽,何忍醒时雨打稀。”宁可自己在醉眠中不知不觉时,一阵狂风把花吹落,必然是不忍心又亲眼看着一场暴雨将花打稀。人在落花时节本易伤情,再目睹花落,其情更难堪了。所以这两句中,一个“不如”,一个“何忍”,将诗人在“醉里”与“醒时”对落花的感受进行对比,先退一步,后进一层,把诗人的惜花之情写细了,写深了,写活了。

花落而引人怜惜,这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之一。这首诗虽然也是这样的主题,但构思上却有它的特色。诗人本来是由早开的花被风吹雨打尽,而引发出对新开的花蕊前景的担心;再由这种担心,而引发出诗人的惜花之情。但诗中并没有写“先见有谢者”(《读杜心解》),而是从“斩新花蕊”立意,从虚处着笔,暗写落花情景。将诗人的惜花之情,由暗到明,先退后进,写得十分深切。

第二首主要是写鸟,写诗人爱鸟的深情。人世间夫妻、朋友分离,相思情切。常常以梦幻为真实,以假为真。而一旦相见,却又往往以真实为梦幻,将真作假。如宋代词人晏几道的《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一词就这样写道:“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杜甫在《羌村三首》里,描写乱离中与亲人相聚也有这样的诗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这首诗写的虽非尽为人世间情事,而是人与鸟的感情,但在构想上却与上举各句颇为相同。

门外沙滩上那鸬鹚走了许久,诗人无比思念。首句“去不来”三字,点出了这一背景,写出了诗人对久去的鸬鹚的思念情怀。也正因为诗人对鸬鹚思念情深,所以,诗的次句写他“沙头忽见”时,又不禁“眼相猜”,怀疑起自己的眼睛是否看错了。一种去久忽见的惊喜之状跃然纸上,惊喜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此刻,他的以真疑假,正可见出他平素想念鸬鹚鸟时,以假当真的情景。这一句真可谓将诗人的情写痴了,写传神了。

这时,诗人对鸬鹚的一片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面对去久乍见的鸬鹚,不能让它再次飞去。在诗人的心灵里,又怎能再次承受鸬鹚“去不来”的痛苦。所以在诗的后两句中,诗人这样叮嘱道:“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从今以后,你应了解我愿意与你为友,很想常常能够见到你的心情,你就天天到这沙滩上来吧。后两句凌空一笔,将诗人对鸬鹚的深情写透了。

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少诗人在描写物我关系时,常常采用移情于物的手法,给一些无情之物以人的感情。这首诗的后两句正是采用了这种表现手法。诗人的笔下,那大自然中的鸬鹚鸟仿佛会思想,感情似乎可与人通。所以他要对那鸬鹚如此叮嘱,诉说衷情。

这首诗从写诗人对鸬鹚“去不来”的思念,到“沙头忽见”时的“眼相猜”;从去久乍见的惊喜,到担心它日后再“去不来”,而殷勤叮咛“一日须来一百回”,将诗人的爱鸟之心步步写来,十分真切。将诗人由此而展开的种种心理活动写得很深很细。全诗读来,语虽平淡似口头话,却富有韵味,很有情趣。

第三首是写竹,写诗人的爱竹之意。“无数春笋满林生”,诗一开始从春笋满林写起,又是“无数”,又是“满林”,把春笋生长繁茂的情景写了出来,给人们展示出一幅充满活力,充满生机的画图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这自然景象的无比喜悦之情。

诗人知道,眼前这春笋,既不能让它们成为人们观赏的玩意儿,更不能让它们成为人们宴席桌上的美味佳肴。因为今日之春笋,正是他日之新竹;今日春笋满林,可知他日新竹万竿。此刻诗人必然是细心看护。所以,诗的次句这样写道:“柴门密掩断人行。”他要把柴门关得紧紧,谢绝一切客人。

写到这里,诗人的护笋之意已明。但是诗人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在诗的后两句中进一步申说:“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诗人一定要将这头批笋子看护好,使它长成新竹。宁可任客人责怪自己,也不对他的到来亲自出迎,诗的上句不仅点出了诗人细心护笋的原因,而且也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多么希望眼下这一根根春笋在不久的将来都能长成新竹。诗的下句“客至从嗔不出迎”,与“柴门密掩断人行”相照应。诗人在这里用“从嗔”二字贯于“不出迎”之前,深一层地写出了他那专心护笋的'决心。

相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很爱竹,他听说吴中有一家人有好竹,便驱车前往,直到那家院内竹下观赏,“讽啸良久”。主人洒扫请坐,他也不理睬。当他尽兴而去,主人才将门关上(见《晋书·王羲之传》)。因此,在唐诗中有“(竹何须问主人”的诗句)王维《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杜甫在此却将主客关系颠倒过来,从“主不迎客”着笔,暗中反用了王徽之故事而又不露痕迹。巧妙的用意,写出了诗人对春笋,对新竹的一往情深。

全诗写竹,却从笋写起;写爱竹,却从爱笋着笔。由笋而竹,将诗人的爱竹之意写得不是浮泛,而是深沉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中写诗人的爱竹之意,不是用一些抽象的词语来表白,而是通过“柴门密掩断人行”,“客至从嗔不出迎”等具体行动来表现。这样写来,诗人的情怀显得格外实在,格外真切,也格外感人。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6

原文:

梅花绝句二首·其一

宋代: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梅前一作:梅花)

译文: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听说山上的梅花已经迎着晨风绽放,远远望去,四周山上的梅花树就像一堆堆白雪一样。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梅前一作:梅花)

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自己变化成数亿身影呢?让每一棵梅花树前都有一个陆游常在。

注释:

闻道梅花坼(chè)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闻道:听说。坼:裂开。这里是绽开的意思。坼晓风:即在晨风中开放。雪堆:指梅花盛开像雪堆似的。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梅前一作:梅花)

何方:有什么办法。千亿:指能变成千万个放翁(陆游号放翁,字务观)。梅前:一作“梅花”。

赏析:

这首诗的首句“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写梅花绽放的情景。如第一句中“坼晓风”一词,突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傲然情态;第二句中则把梅花比喻成白雪,既写出了梅花洁白的特点,也表现了梅花漫山遍野的盛况。语言鲜明,景象开阔。而三四两句“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更是出人意表,高迈脱俗,愿化身千亿个陆游,而每个陆游前都有一树梅花,把痴迷的爱梅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紧接的两句,突发奇思“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意思是说,用什么办法能变出千万个放翁,使每一株梅花下面都有自己在那里分身欣赏。身化千亿,设想可谓奇妙之至。梅花与诗人面面对应,是梅耶?是人耶?一时实难轻分,这又是诗人命笔奇特之处。这两句虽是点化柳宗元“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尽望乡”的诗意而来,但用在“雪堆遍满四山”的梅花世界中,不唯妥贴自然,而且情景相生极富有意趣。理由至少有三:以诗人78岁的高龄,面对树树姿态有异的梅山花海,一时当然不能逐个寻芳,所以化身分之赏之,自属妙想,此其一。又陆游年事虽高,但童心未泯,平时常有“梅花重压帽檐偏,曳杖行歌意欲仙”的“出格”举动惹人注目,此时他突发奇思,想学仙人的分身法,亦是童心使然,很合乎心理,此其二。再者陆游常以梅花自比,且心中常存伯仲之间不分高下的感觉,如今面对千万树盛开的梅花,诗人自负当然不甘心以一身仰视,须化身千亿才能与之匹敌相称,方不辜负诗人对梅花的一番感情。综观这三方面,此句表面上虽有借鉴之处,深入地体会实属情景相生之辞,正如当年林逋点化江为诗成梅花绝唱一样,均经过诗人的再创造,融会陶铸古人诗意而自出机杼,且能翻出新意,使诗更富有盎然的诗意和逗人入胜的意境。

前两句的写梅是为后两句写人作陪衬。面对梅花盛开的奇丽景象,诗人突发奇想,愿化身千亿个陆游,而每个陆游前都有一树梅花。这种丰富而大胆的想象,把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同时也表现了诗人高雅脱俗的品格。末句之情,试在脑中拟想,能令人发出会心的微笑。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7

原文:

绝句

宋代:道潜

高岩有鸟不知名,欵语春风入户庭。

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

译文:

高岩有鸟不知名,欵语春风入户庭。

高高的山岩上,有只叫不出名字的鸟儿。当它飞入户庭鸣叫时,仿佛是与春风亲切地欵曲而语。

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

户庭里得势的是百舌和黄鹏,你唱得再好又有谁听?

注释:

高岩有鸟不知名,欵(kuǎn)语春风入户庭。

欸语:鸟叫的声音。

百舌黄鹂方用事,汝(rǔ)音虽好复谁听?

百舌黄鹂:百舌鸟和黄鹂鸟。

赏析:

这首诗的主要用意是讥刺朝廷专权用事的新党,直指他们为君侧的佞人。有力地抨击了他们专恣弄权、妒才忌贤的行径,诗中对不知名的鸟儿深表惋惜,也是对那些遭受排挤的高才遗贤寄予同情之心。

这首诗没有题目,作者不知所咏鸟儿的名字,其本意也不是咏鸟,诗中的政治讽刺意味虽然十分显豁,作者还是不愿直接点明,所以用“绝句”代题。

由陈入隋的诗人韦鼎写过一首《在长安听百舌》:“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那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也是由一鸟相惊而触动政治感慨,不过是通过埋怨鸟儿在异地仍作乡音而寄托深切的乡国之思。道潜则是慨叹无名之鸟难为善鸣者所容,借以对专权用事者予以讥刺。二诗都用正言反说之祛,韦诗责怪百舌实际是怜惜百舌不知风烟之异,道潜说黄鹂、百舌善鸣实是责其不容异鸟争呜,只不过一个说得曲折,一个用的是比兴。

此诗发端用叙事句法写鸟儿居于高岩而不为人所知,其品种十分珍奇。它飞入户庭时,与春风欵曲而语,又显得十分亲切诚挚。这句写鸟儿情态可爱,依依动人。接着叹息:户庭里得势的是百舌和黄鹏,你唱得再好又有谁听?这一问,表面上只是惋惜户庭已有善鸣之鸟,异鸟飞来未必能受赏识,其实意味深长。黄鹂、百舌都是常见的鸣禽,黄鹂即黄莺,百舌是伯劳的一种,一名反舌,能反复其舌,在春天随百鸟鸣叫,到夏天停止。这两种鸟因鸣声圆滑而常为人所畜养,它们把持歌坛,自不容珍奇的鸟儿前来争鸣。同时,古人认为,“反舌有声,佞人在侧”(《汲冢周书》),杜甫《百舌》诗曾借此鸟托讽说:“百舌来何处?重重只报春。……过时如发口,君侧有谗人。”直接以百舌的鸣叫来影射君侧有谗佞之人。联系道潜的身世背景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用意是讥刺朝廷专权用事的新党,直指他们为君侧的佞人。

道潜与苏轼交好,绍圣(1094-1098)初期,苏轼被贬往惠州,道潜也因作诗讥刺时政而得罪,被勒令还俗,编管兖州。当时新法已经变质,执掌朝政的是章惇、曾布、蔡京等一伙人。这首诗将这一伙人比作鸣声圆滑、反复其舌的百舌、黄鹂,不光是嘲讽他们凭着伶俐圆滑、唱得好听而得势一时,而且还有力地抨击了他们专恣弄权、妒才忌贤的行径,诗中对不知名的鸟儿深表惋惜,也是对那些遭受排挤的高才遗贤寄予同情之心。

这首诗的客观意义要比作者的寄意还要深广。无名鸟儿唱得再好也无人来听,又说明听众缺乏鉴别能力,既不识高低,又不辨清浊,只能欣赏百舌、黄鹂凡庸的曲调。它还联系到自古以来由于小人用事而致使人才受排挤、遭冷落的现象,以及由于世人鉴识力的低下而造成的曲高和寡、庸音喧扰的情况。所以,此诗虽然语浅意露,一目了然,却能在多方面发人深思。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8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译文

一树梅花长在背阴的山谷,加上枝条伸向北方,阳光终年罕至,所以每年开花总是比较迟。

但你可知道它那高尚的气节、优美的风度?要知道,当它吐苞,正是那冰雪覆盖、最为严酷的寒冬时节啊!

注释

幽谷:深幽的山谷。北枝:北向不朝阳的树枝。

自分(fèn):自己料定。著花:开花。

高标逸韵:高尚的气格,俊逸的风韵。标,标格,风度、气概之意。

赏析

嘉泰二年(1202)一月,陆游退居故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七十八岁。作者已被罢官归园田居十二年陆游爱花,特别喜爱梅花。此时北宋灭国,陆游处于政治势力的边缘,资历不高,又力主北伐,长时间得不到当权派的重用,但他的心中确实仍有期待。当作者看到梅花有感而发。

创作背景

这实际是一首标准的况物自比的咏梅诗。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文武双全,年轻时意气风发,曾有一首词自赞:“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北宋灭国,是陆游一生中永远的痛,他一怀忠贞,念念不忘北伐,但一直得不到南宋小朝廷的重用,直至死去,中国人都熟悉他“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的诗句,这首诗所表达的情绪也是相通的,反应的是在诗人特有的政治处境下,心念复国,若有所待,非常幽微,非常复杂的心理状态。

从诗比较明朗的格调上看,这应是陆游中年时期的作品,当时的政治空气应该是,偏安势力牢牢控制政局,北伐派的处境至为严酷。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说的是诗人自忖处于政治势力的边缘,资历不高,又力主北伐,长时间得不到当权派的重用是自然的事。

但是,他的心中确实仍有期待。年复一年的等待并没让他感觉到绝望,“自分”二字准确地传达出了他的这种心态。

要知道,在当时的氛围中,能保持这样比较舒解,比较积极的心态并不容易!

就像这眼前大雪覆盖,依然含苞待放的梅花一样——你可能理解到,那雪中咏诗之人的高标逸韵?……

浓烈的诗情画意,夹杂着无法言说的身世之感,虚实相照,浑然一体,烘托出一种清逸深幽的特殊美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惯有风格,也是我们的祖先奉献给世界文学宝库的一份独到财产。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9

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迢迢开来的船只。

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诗人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诗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窗含西岭千秋雪”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赏析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诗。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0

原文:

次韵蔡瞻明秋园五绝句

宋代:洪适

芥毛金爪勇难干,肯作霜花对乍寒。

若说乘轩有痴鹤,司晨如此合峨冠。

翔仞当年览德辉,传芳花品未思归。

晚来雾鬓凭轩处,直恐金翘相对飞。

泽兰萱草比多言,谓汝分阴久夺鲜。

政恐淇园修竹劲,不如秦岭老松坚。

高标幽艳自宜霜,弱草繁葩莫中伤。

肯与红莲媚三夏,要同黄菊向重阳。

临风裛露早秋天,范出南金色更鲜。

若向东篱比标格,定知花市不言钱。

译文:

芥毛金爪勇难干,肯作霜花对乍寒。

若说乘轩有痴鹤,司晨如此合峨冠。

翔仞当年览德辉,传芳花品未思归。

晚来雾鬓凭轩处,直恐金翘相对飞。

泽兰萱草比多言,谓汝分阴久夺鲜。

政恐淇园修竹劲,不如秦岭老松坚。

高标幽艳自宜霜,弱草繁葩莫中伤。

肯与红莲媚三夏,要同黄菊向重阳。

临风裛露早秋天,范出南金色更鲜。

若向东篱比标格,定知花市不言钱。

注释:

芥毛金爪勇难干,肯作霜花对乍寒。

若说乘轩有痴鹤,司晨如此合峨冠。

翔仞当年览德辉,传芳花品未思归。

晚来雾鬓凭轩处,直恐金翘相对飞。

泽兰萱草比多言,谓汝分阴久夺鲜。

泽兰:菊科泽兰属植物。“妇人和油泽头,故云泽兰。”最早之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我国的礼记和楚辞。萱草:黄花菜学名萱草。

政恐淇园修竹劲,不如秦岭老松坚。

政:指国政。淇园修竹:指卫武公辅佐周平王之事。此处借指仁政、德政。淇园,周代卫国的竹园。修竹,长竹,高竹。秦岭老松:《汉书·东方朔传》记载,南山即终南山,在今陕西省南部,是秦岭的主峰之一。在民间,对老者的祝福,常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之词句,愿老者福寿双全。东海就是指现在的东海与黄海。南山一词,则源于《诗经·小雅·天保》篇,“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南山之寿,不骞不崩”。比照“淇园修竹”,此“秦岭老松”似亦有所指。

高标幽艳自宜霜,弱草繁葩莫中伤。

肯与红莲媚三夏,要同黄菊向重阳。

临风裛露早秋天,范出南金色更鲜。

若向东篱比标格,定知花市不言钱。

赏析:

此诗饱含忧愤,前两句以泽兰和萱草之口吻,互责对方夺其风光;后两句述担忧之事,即虽拥有仁德美行,但难以实现,因为与秦岭松的长久相比,其难以相匹。诗中深蕴宏伟抱负不得施展的忧愤之情。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1

原文:

戏为六绝句·其二

唐代: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译文: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王杨卢骆开创了一代诗词的风格和体裁,浅薄的评论者对此讥笑是无止无休的。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待你辈的一切都化为灰土之后,也丝毫无伤于滔滔江河的万古奔流。

注释: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shěn)未休。

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人擅长诗文,对初唐的文学革新有过贡献,被称为“初唐四杰”。体:这里指诗文的风格而言。当时体:那个时代的风格体裁。哂:讥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尔曹:彼辈,指那些轻薄之徒。

赏析:

《戏为六绝句》是杜甫针对当时文坛上一些人存在贵古贱今、好高骛远的习气而写的。它反映了杜甫反对好古非今的文学批评观点。其中的“不薄今人”、“别裁伪体”、学习“风雅”、“转益多师”(兼采众家之长)等见解在今天也还是有借鉴意义的。本诗是《戏为六绝句》中的第二首,诗中既明确地肯定了王杨卢骆“初唐四杰”的文学贡献和地位,又告诫那些轻薄之徒不要一叶障目而讥笑王杨卢骆,他们的诗文将传之久远,其历史地位也是不容抹煞的。

下载《柯敬仲墨竹》李东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柯敬仲墨竹》李东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共5篇)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1篇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译文春天开放繁茂的百花都已凋谢化作尘土,在布......

    《梅花》王安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5则范文

    《梅花》王安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梅花》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

    《元日》王安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最终5篇)

    《元日》王安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正气歌》文天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共五篇)

    《正气歌》文天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正气歌》是南宋诗人文天祥在狱中写的一首五言古诗。诗的开头即点出浩然正气存乎天地之间,至时穷之际,必然会显示出来。随后连用十......

    《春宵》苏轼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含5篇)

    《春宵》苏轼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春宵》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此诗前二句写清幽宜人的春夜美景,告诉人们应珍惜美好的光阴;后两句写富贵人家轻吹低唱,在良宵美景中......

    《南安军》文天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大全]

    《南安军》文天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南安军》是南宋诗人文天祥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前两联叙述了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以及作者的感慨,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颈......

    蝉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五篇范例]

    蝉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蝉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原文: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

    《小池》杨万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合集5篇)

    《小池》杨万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象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