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妻原文翻译赏析(精选合集)

时间:2022-08-25 01:40: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留别妻原文翻译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留别妻原文翻译赏析》。

第一篇:留别妻原文翻译赏析

留别妻原文翻译赏析3篇

留别妻原文翻译赏析1

原文: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译文

你我结发成为夫妻,相亲相爱两不相疑。

欢乐只在今天晚上,两情欢好要趁这美好的时刻。

远征人心里老惦记出行的事,起身看看深夜到何时?

天上星星全都看不到,走啊从此分别了。

奉命远行上战场,两人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紧握双手长声叹息,生离别啊泪更多。

努力珍惜青春,不要忘记欢乐的时候。

如果有幸能活着,一定会回到你身边。如果不幸死了,也会永远想你。

注释

结发:指男女成年时。古代男子年20束发加冠,女子年15岁束发加笄,表结发。

嬿(yàn)婉:两情欢合。及:趁着。

怀往路:想着出行的事。“往路”一作“远路”。

往:去,上。

夜何其:语出《诗经·庭燎》:“夜如何其?”是说“夜晚何时?”其(jī),语尾助词。

参(shēn):星名,每天傍晚出现于西方。辰:星名,每天黎明前出现于东方。

参辰:宿。

辞:辞别,分手。

行役:即役行,指奉命远行。

生别:即生离。

滋:益。多。

爱:珍重。

春华:青春。比喻少壮时期。

来归:即归来。

赏析:

这首诗在徐陵的《玉台新咏》中题作《留别妻》,旧传为苏武初出使时留别妻子之作。然而今读诗中“征夫怀往路”、“行役在战场”诸语,诗中的主人公应是一个即将应征出战的青年男子,作品所表现的也是汉代末期常见的征夫别妻的主题。诗的前四句写一对青年男女正沉浸在新婚的欢愉之中。“结发”是古代男子二十束发加冠、女子十五束发为笄表示成年的一种仪式,诗中的青年男女到了这个人生的美好时刻便结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婚后生活过得十分美满、幸福。“嬿婉”语出《诗·邶风·新台》:“嬿婉求之”,和顺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两人的爱情生活非常融洽,亲密无间。这一段用墨不多,却通过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婚夫妇那种恩爱、琴瑟和谐的欢乐情景,把一种人生和青春的愉悦传递给了读者。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然而严酷的现实很快搅散了这对恩爱夫妻“嬿婉及良时”的美梦,一度出现于两人之间的一小块晴空被即将出征、离别在即的阴影覆盖了。作者在此笔锋陡转,在点出主人公“征夫”身份的同时,随即将开头轻松、欢快的气氛一下子抛入生离死别的无限悲哀。诗中的男子惦念着不久将要上路,时不时地起身探望窗外的天色,因为他心里清楚地知道,只要天一亮,他就要启程应征,那漫无期限的离别将要取代新婚的片刻欢愉。所以当他看到参辰星已在天边隐去,天将破晓时,心中顿时涌起一般股难以言传的酸楚。“去去”两字相迭,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道别时那种痛苦不堪、语噎词塞的情态。人世间的一般离别,已使人为之黯然销魂,何况新婚嬿尔正是人生“花好月圆”之时,又何况这对年轻的恩爱夫妻所面临的不是一般的离别,而是奔赴战场、相见无期的生死离别;这不能不叫人五内俱裂,泪如泉涌。“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读着这样的诗句,这对青年男女无限悲怆、难以自持的情景如在眼前,此景此情催人泪下,历千年而不灭其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以后宋代词家柳永写恋人之别,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寒蝉凄切》)之语,元代戏剧家王实甫《西厢记》写张生、莺莺长亭之别,又有“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的描写,虽然都有一定的感染力,并与此诗有某种相似之处,但与此诗对封建兵役制给青年男女带来的心灵创伤的表现相比,毕竟显得纤弱多了。

末四句写新婚夫妇临别时的相互郑重叮咛。其中“努力”二句是妻子对丈夫的嘱托,她要丈夫在行役中爱惜自己的青春年华,注意保重身体,同时牢记夫妻间的恩爱与欢乐,体现了一个妻子的关心和担心;“生当”二句是丈夫对妻子的回答:“若能生还,一定与你白头偕老,若死在战场,也将一直把你怀念。”表现了丈夫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段对话,不仅展示了人物朴实、美好的内心,而且更充实了诗首二句中“两不疑”的内容,使全诗增添了一种悲剧气氛。前贤曾谓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此诗正符合这样一种说法。男女相爱结为夫妻,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可是在残酷的兵役制逼迫下,它只能像一朵刚绽放即被摧残的花,转瞬即逝,无法追回。

历史上有许多写离状别的佳作,此诗当能在其中占一席之地。它的选材、表达、风格等,都对后代有广泛的影响。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作《新婚别》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

留别妻原文翻译赏析2

原文:

留别妻

两汉: 苏武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译文: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你我结发成为夫妻,相亲相爱两不相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欢乐只在今天晚上,两情欢好要趁这美好的时刻。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

远征人心里老惦记出行的事,起身看看深夜到何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当星辰隐没在天边时,我就不得不与你辞别了。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奉命远行上战场,两人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紧握双手长声叹息,生离别啊泪更多。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努力珍惜青春,不要忘记欢乐的时候。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如果有幸能活着,一定会回到你身边。如果不幸死了,也会永远想你。

注释: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结发:传统婚姻习俗。一种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

欢娱在今夕,嬿(yàn)婉及良时。

嬿婉:欢好貌。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

怀往路:想着出行的事。“远路”一作“往路”。夜何其:语出《诗经·庭燎》:“夜如何其?”是说“夜晚何时?”其,语尾助词。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参(shēn)、辰:二星名,代指所有星宿。辞:辞别,分手。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行役:赴役远行。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生别:生离死别。一作“别生”。滋:多。

努力爱春华(huá),莫忘欢乐时。

爱:珍重。春华:春光,借喻少壮时期。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来归:即归来。

赏析:

此诗是一首抒情诗,前四句说夫妻恩爱,五句至八句写深夜话别,九句至十二句写黎明分手,最后四句写互勉立誓。全诗以时间为序,围绕夫妻恩爱,突出话别、分手和互勉。语言质朴明白,生动流畅。

开头四句从夫妻平时恩爱叙起,说明自结为夫妻之后,两相恩爱,从无猜疑,这样就为离别与相思,做了铺垫。三四两句,虽未明言离别,但从欢娱燕婉,仅有今夕的描写中,已透出夫妻即将分别的信息。既然夫妻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了,良辰在于今夕,这短暂的时光就特别可贵,从惜时写惜别,虽未明言离别而离思已满。开头四句,委婉含蓄地写出了夫妻离别的凄苦。

“征夫怀远路”以下四句,叙述将要分别的景物。“征夫”乃作者自指,“远路”即去匈奴之路。此时作者王命在身,奉命使北,不得不割舍夫妻之情。也可能是王命急宣的缘故,诗人需要夙夜起身,故起观夜色,惟恐误了行程。仰观天际,看到参星与辰星皆已陨落,天色将曙,此时应踏上征途,别妻远行了。

“行役在战场”以下四句,正面摧写夫妻离别。首句点明去路,“战场”指匈奴统治之地,自秦至汉,匈奴成了北地主要的边患,可以说是个古战场,所以李白《战城南》云:“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不过这次苏武使匈奴,并不是到这个古战场上去与匈奴打仗,而是因“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此处露出了伪托的马脚。既然去路是如此遥远,不管行役作战也好,出使也好,夫妻再相见是无有定期的,想到这里,夫妻之间惟有握手长叹,泪满衣襟,有不胜临歧之痛。

末四句写新婚夫妇临别时的相互郑重叮咛。其中“努力”二句是妻子对丈夫的嘱托,她要丈夫在行役中爱惜自己的.青春年华,注意保重身体,同时牢记夫妻间的恩爱与欢乐,体现了一个妻子的关心和担心;“生当”二句是丈夫对妻子的回答:“若能生还,一定与你白头偕老,若死在战场,也将一直把你怀念。”表现了丈夫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段对话,不仅展示了人物朴实、美好的内心,而且更充实了诗首二句中“两不疑”的内容,使全诗增添了一种悲剧气氛。前贤曾谓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此诗正符合这样一种说法。男女相爱结为夫妻,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可是在残酷的兵役制逼迫下,它只能像一朵刚绽放即被摧残的花,转瞬即逝,无法追回。

历史上有许多写离状别的佳作,此诗当能在其中占一席之地。它的选材、表达、风格等,都对后代有广泛的影响。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作《新婚别》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

留别妻原文翻译赏析3

留别妻

作者:佚名

朝代:当代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译文和你结发成为夫妻,就从没怀疑与你恩爱到老。和你相爱缠绵陶醉在今夜幸福的时刻,多么美好的时光呀!可是明天我就要为国远行,不得不起来看看天亮没亮是什么时候了。当星辰隐没在天边时,我就不得不与你辞别了,因为要到战场上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你团聚。与你依依不舍长时间的握着手也是幸福的,相互不由自主的流泪是因为这可能是你我今生的最后一面。我倍加珍惜现在幸福的每分每秒,我永远也不会忘了和你相爱,这么幸福欢乐的时光。如果我有幸能活着,一定会回到你身边。如果我不幸死了,也会永远想你……

注释①结发:束发,借指男女始成年时。古时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束发,以示成年。②嬿婉:欢好貌。③怀往路:想着出行的事。“往路”一作“远路”。④夜何其:语出《诗经·庭燎》:“夜如何其?”是说“夜晚何时?”其,语尾助词。⑤参(shēn申)、辰:二星名,代指所有星宿。这句是说星星都已隐没,天将放晓了。⑥行役:赴役远行。⑦生别:生离死别。一作“别生”。滋:多。⑧春华:春光,借喻少壮时期。

赏析:

这首诗在徐陵的《玉台新咏》中题作《留别妻》,旧传为苏武初出使时留别妻子之作。然而今读诗中“征夫怀往路”、“行役在战场”诸语,诗中的主人公应是一个即将应征出战的青年男子,作品所表现的也是汉代末期常见的征夫别妻的主题。诗的前四句写一对青年男女正沉浸在新婚的欢愉之中。“结发”是古代男子二十束发加冠、女子十五束发为笄表示成年的一种仪式,诗中的青年男女到了这个人生的美好时刻便结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婚后生活过得十分美满、幸福。“嬿婉”语出《诗·邶风·新台》:“嬿婉求之”,和顺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两人的爱情生活非常融洽,亲密无间。这一段用墨不多,却通过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婚夫妇那种恩爱、琴瑟和谐的欢乐情景,把一种人生和青春的愉悦传递给了读者。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然而严酷的现实很快搅散了这对恩爱夫妻“嬿婉及良时”的美梦,一度出现于两人之间的一小块晴空被即将出征、离别在即的阴影覆盖了。作者在此笔锋陡转,在点出主人公“征夫”身份的同时,随即将开头轻松、欢快的气氛一下子抛入生离死别的无限悲哀。诗中的男子惦念着不久将要上路,时不时地起身探望窗外的天色,因为他心里清楚地知道,只要天一亮,他就要启程应征,那漫无期限的离别将要取代新婚的片刻欢愉。所以当他看到参辰星已在天边隐去,天将破晓时,心中顿时涌起一般股难以言传的酸楚。“去去”两字相迭,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道别时那种痛苦不堪、语噎词塞的情态。人世间的一般离别,已使人为之黯然销魂,何况新婚嬿尔正是人生“花好月圆”之时,又何况这对年轻的恩爱夫妻所面临的不是一般的离别,而是奔赴战场、相见无期的生死离别;这不能不叫人五内俱裂,泪如泉涌。“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读着这样的诗句,这对青年男女无限悲怆、难以自持的情景如在眼前,此景此情催人泪下,历千年而不灭其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以后宋代词家柳永写恋人之别,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寒蝉凄切》)之语,元代戏剧家王实甫《西厢记》写张生、莺莺长亭之别,又有“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的描写,虽然都有一定的感染力,并与此诗有某种相似之处,但与此诗对封建兵役制给青年男女带来的心灵创伤的表现相比,毕竟显得纤弱多了。

末四句写新婚夫妇临别时的相互郑重叮咛。其中“努力”二句是妻子对丈夫的嘱托,她要丈夫在行役中爱惜自己的青春年华,注意保重身体,同时牢记夫妻间的恩爱与欢乐,体现了一个妻子的关心和担心;“生当”二句是丈夫对妻子的回答:“若能生还,一定与你白头偕老,若死在战场,也将一直把你怀念。”表现了丈夫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段对话,不仅展示了人物朴实、美好的内心,而且更充实了诗首二句中“两不疑”的内容,使全诗增添了一种悲剧气氛。前贤曾谓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此诗正符合这样一种说法。男女相爱结为夫妻,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可是在残酷的兵役制逼迫下,它只能像一朵刚绽放即被摧残的花,转瞬即逝,无法追回。

历史上有许多写离状别的佳作,此诗当能在其中占一席之地。它的选材、表达、风格等,都对后代有广泛的影响。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作《新婚别》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

第二篇:留别妻原文及赏析

留别妻原文及赏析

留别妻

作者:佚名

朝代:当代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译文和你结发成为夫妻,就从没怀疑与你恩爱到老。和你相爱缠绵陶醉在今夜幸福的时刻,多么美好的时光呀!可是明天我就要为国远行,不得不起来看看天亮没亮是什么时候了。当星辰隐没在天边时,我就不得不与你辞别了,因为要到战场上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你团聚。与你依依不舍长时间的握着手也是幸福的,相互不由自主的流泪是因为这可能是你我今生的最后一面。我倍加珍惜现在幸福的每分每秒,我永远也不会忘了和你相爱,这么幸福欢乐的时光。如果我有幸能活着,一定会回到你身边。如果我不幸死了,也会永远想你……

注释①结发:束发,借指男女始成年时。古时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束发,以示成年。②嬿婉:欢好貌。③怀往路:想着出行的事。“往路”一作“远路”。④夜何其:语出《诗经·庭燎》:“夜如何其?”是说“夜晚何时?”其,语尾助词。⑤参(shēn申)、辰:二星名,代指所有星宿。这句是说星星都已隐没,天将放晓了。⑥行役:赴役远行。⑦生别:生离死别。一作“别生”。滋:多。⑧春华:春光,借喻少壮时期。

赏析:

这首诗在徐陵的《玉台新咏》中题作《留别妻》,旧传为苏武初出使时留别妻子之作。然而今读诗中“征夫怀往路”、“行役在战场”诸语,诗中的主人公应是一个即将应征出战的青年男子,作品所表现的也是汉代末期常见的征夫别妻的主题。诗的前四句写一对青年男女正沉浸在新婚的欢愉之中。“结发”是古代男子二十束发加冠、女子十五束发为笄表示成年的.一种仪式,诗中的青年男女到了这个人生的美好时刻便结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婚后生活过得十分美满、幸福。“嬿婉”语出《诗·邶风·新台》:“嬿婉求之”,和顺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两人的爱情生活非常融洽,亲密无间。这一段用墨不多,却通过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婚夫妇那种恩爱、琴瑟和谐的欢乐情景,把一种人生和青春的愉悦传递给了读者。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然而严酷的现实很快搅散了这对恩爱夫妻“嬿婉及良时”的美梦,一度出现于两人之间的一小块晴空被即将出征、离别在即的阴影覆盖了。作者在此笔锋陡转,在点出主人公“征夫”身份的同时,随即将开头轻松、欢快的气氛一下子抛入生离死别的无限悲哀。诗中的男子惦念着不久将要上路,时不时地起身探望窗外的天色,因为他心里清楚地知道,只要天一亮,他就要启程应征,那漫无期限的离别将要取代新婚的片刻欢愉。所以当他看到参辰星已在天边隐去,天将破晓时,心中顿时涌起一般股难以言传的酸楚。“去去”两字相迭,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道别时那种痛苦不堪、语噎词塞的情态。人世间的一般离别,已使人为之黯然销魂,何况新婚嬿尔正是人生“花好月圆”之时,又何况这对年轻的恩爱夫妻所面临的不是一般的离别,而是奔赴战场、相见无期的生死离别;这不能不叫人五内俱裂,泪如泉涌。“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读着这样的诗句,这对青年男女无限悲怆、难以自持的情景如在眼前,此景此情催人泪下,历千年而不灭其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以后宋代词家柳永写恋人之别,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寒蝉凄切》)之语,元代戏剧家王实甫《西厢记》写张生、莺莺长亭之别,又有“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的描写,虽然都有一定的感染力,并与此诗有某种相似之处,但与此诗对封建兵役制给青年男女带来的心灵创伤的表现相比,毕竟显得纤弱多了。

末四句写新婚夫妇临别时的相互郑重叮咛。其中“努力”二句是妻子对丈夫的嘱托,她要丈夫在行役中爱惜自己的青春年华,注意保重身体,同时牢记夫妻间的恩爱与欢乐,体现了一个妻子的关心和担心;“生当”二句是丈夫对妻子的回答:“若能生还,一定与你白头偕老,若死在战场,也将一直把你怀念。”表现了丈夫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段对话,不仅展示了人物朴实、美好的内心,而且更充实了诗首二句中“两不疑”的内容,使全诗增添了一种悲剧气氛。前贤曾谓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此诗正符合这样一种说法。男女相爱结为夫妻,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可是在残酷的兵役制逼迫下,它只能像一朵刚绽放即被摧残的花,转瞬即逝,无法追回。

历史上有许多写离状别的佳作,此诗当能在其中占一席之地。它的选材、表达、风格等,都对后代有广泛的影响。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作《新婚别》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

第三篇:无名氏《留别妻》译文及原文赏析

西汉 无名氏 《留别妻》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移。

欢娱在今夕,嫣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欢,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花,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注释:

一说此诗为苏武作。

结发:洞房诸礼中属于结婚正礼范畴内一道重头戏是“合髻”,也称作“结发”其象征意义就是夫妻和睦,永结同心。“结发”的具体操作方式历代不同。先秦、秦汉时的“结发”,就是新郎亲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时所结的许婚之缨,即系头发的彩带,重新梳理头发后再为之系上。隋唐以后的“结发”,是男女双方各剪下少许头发,挽成“合髻”,一般都是马上交给新娘保存起来。唐代女诗人晁采的《子夜歌》云:“依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问无人处,绾作同心结。”正是这一做法的描述。世人常用“结发”、“合髻”作为夫妻结合的代称,甚至特指为“原配”(亦称“元配”)夫妇,表示夫妻间互敬互爱的意义重大。

同枕席:指成为夫妇。

燕婉:欢好貌。以上二句是说良时的燕婉不能再得,欢娱只有今夜了。

怀往路:惦着走上旅途。

夜何其(音基):《诗经·庭燎》云:“夜如何其?”这里用《诗经》成语。“其”,语尾助词,犹“哉”。

参辰皆没:言天将明。

行役:应役远行。

滋:多。

春华:喻少壮时期。

译文:

和你结发成为夫妻,就从没怀疑与你恩爱到老。

和你相爱缠绵陶醉在今夜幸福的时刻,多么美好的时光呀!

可是明天我就要为国远行,不得不起来看看天亮没亮是什么时候了。

当星辰隐没在天边时,我就不得不与你辞别了,因为要到战场上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你团聚。

与你依依不舍长时间的握着手也是幸福的,相互不由自主的流泪是因为这可能是你我今生的最后一面。

我倍加珍惜现在幸福的每分每秒,我永远也不会忘了和你相爱,这么幸福欢乐的时光。

如果我有幸能活着,一定会回到你身边。如果我不幸死了,也会永远想你……

赏析:

苏武(?--60)西汉名臣。杜陵(治在今西安东南)人,字子卿,苏建之子。少以父任为郎。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数以威胁利诱,劝其投降,但始终不屈,被迁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处牧羊,历尽艰辛,仍不弃汉节。在匈奴被扣长达19年,昭帝始元六年(前81)汉匈和亲,才得返汉朝,官拜典属国。宣帝时,赐爵关内侯。神爵二年(前60)病卒,甘露三年(前51),被宣帝列为当世十一名臣之列,画像于麒麟阁。

这是个中国历史上以刚烈节义著称的男人,在出使临行前,并不觉得这是一件日后会让他光照千秋事情,而自比“征夫”,受君王命令,而不得不离开自己深爱的妻子。他没有那奉王命出征的趾高气扬,没有那对出使凶险前途未卜的忐忑不安,他有的只是用自己的平和与坚定安慰妻子,他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爱意一展无疑,就好像推开那窗子,看到了“天淡夜凉月光满地”的惆怅。这与他后来面对匈奴威逼诱降时的昂然刚烈、誓死不屈判若两人。

苏武汉武帝时的中郎将,奉命出使匈奴,不料竟被匈奴单于以威力逼他投降,苏武不肯屈服。结果苏武被放逐在酷寒的北海边牧羊,历尽磨难。在19后终于回国,终于履行了自己对妻子“生当复来归”的诺言。可惜回来得太晚,妻子以为他早已经死了,已经改嫁。因为匈奴怕汉庭要苏武回国,骗说苏武早死了。虽然结局不圆满,但读这首诗可以知道中郎将苏武是个有血有肉的重感情的男人,是如此热爱自己的妻子。还可以知道那时军人的伟大,如此热爱自己的国家,为国家人民而舍弃自己的儿女情长,更能知道苏武的伟大。

第四篇:留别王维原文、翻译及赏析

留别王维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词语解释】

违:分离。

当路:当权者。

扉:门。

⑴寂寂:落寞。竟何待:要等什么。

⑵空自:独自。

⑶欲寻芳草去:意思是想归隐。芳草:香草,常用来比喻有美德的人。

⑷违:分离。

⑸当路:当权者。假:提携。

⑹扉:门扇。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两句是说他要从长安归去的原因,充满了愤怨之情,辛酸之泪——当权者是不能依靠的,他们不会给我一条做官的路;能了解我的心事,赏识我才能的人,只有你王维,这实在是太稀少了。语气沉痛,感情真挚。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深刻体验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一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言浅意深,余味悠长,耐人咀嚼,感人至深。

【诗文解释】

静静地生活还等待什么呢?每天都空手而归。想要寻找幽静的山林归隐,可惜要与老朋友分离。当权者有谁能容纳我?世上知音毕竟是稀少的。只应该守住寂寞的日子,回乡关上故园的门。

【作品译文】

这样寂寞还等待着什么?天天都是怀着失望而归。

我想寻找幽静山林隐去,又可惜要与老朋友分离。

当权者有谁肯能援引我,知音人在世间实在稀微。

只应该守寂寞了此一生,关闭上柴门与人世隔离。

【诗文赏析

《留别王维》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将离长安时赠别王维之诗作。此诗先述说自己在京没有什么希望,天天在寂寞失望中度日,想离京却又可惜与好友分别,表达了心中的怅惘和矛盾。接着慨叹自己无人援引,只好甘守寂寞,回乡隐居。全诗语调低沉,有对朝廷压抑人才的`怨愤,有不忍远别知心朋友的留恋,还有怀才不遇的嗟叹。语言浅显,表达直率,对偶不求工整,但却自然流畅,显示出一种不事雕琢的自然之美。

孟浩然因为《岁暮归南山》这首诗得罪了皇帝唐玄宗,因此不想在长安多呆一天。王维非常生气地对他说:“你是怎么想的,你千里迢迢来应试,皇上又非常赏识你的才能,你就不能吟诵一首别的诗,偏偏念这首诗,惹得皇帝不高兴,不赐你一死就算万幸了。”晚上,孟浩然想起白天的事情,思绪万千,仕途失意,惆怅与怨恨溢于言表。他决定归隐山林,但不忍心与朋友分别,就写下了《留别王维》这首诗。诗人抒发出由于没人引荐,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怀。这首诗表达直率,语言浅显,但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这首诗便是临行前留给王维的,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

第一联写落第后的景象:门前冷落,车马稀疏。“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一个落第士子,又有谁来理睬,又有谁来陪伴?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在这种情形下,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他考虑到返回故乡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试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联写惜别之情。“芳草”一词,来自《离骚》,王逸认为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用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从这个思想活动里,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怼之情,辛酸之泪。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这的确是太少了!一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就是由于这两句,使得全诗才具有一种强烈的怨怼、愤懑的气氛。真挚的感情,深刻的体验,是颇能感动读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类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鸣。如果再从结构上考虑,这一联正是全诗的枢纽。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从而在感情上产生了矛盾,这都是顺理成章的。只是由于体验到“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一冷酷的现实,自知功名无望,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这一联正是第四联的依据。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表明了归隐的坚决。“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来归隐是唯一应该走的道路。也就是说,赴都应举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所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第五篇:和董传留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和董传留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和董传留别原文翻译及赏析1

和董传留别

宋代: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译文及注释

粗缯(zēng)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虽然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但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腹有:胸有,比喻学业有成。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此泛指书籍。气:表于外的精神气色。华:丰盈而实美。

厌伴老儒烹(pēng)瓠(hù)叶,强随举子踏槐(huái)花。

不喜欢陪伴着年老的学人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老儒:旧谓年老的学人。举子:指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槐花: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也就是举子应试的时间了,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

囊(náng)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xù)车。

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

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择婿车:此指官贾家之千金美女所坐之马车,游街以示择佳婿。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中举仍然可以向世俗之人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你的名字呢。

得意:即“春风得意”,意谓黄榜得中。世俗: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虽然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但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

中举仍然可以向世俗之人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你的名字呢。

注释

董传:字至和,洛阳(今属河南)人。曾在凤翔与苏轼交游。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卒。

麤缯:粗制的丝织品。麤:同“粗”。大布:古指麻制粗布。《左传·闵公二年》:“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杜预注:“大布,粗布。”裹:经历。生涯:人生的境遇过程。语本《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腹有:胸有,比喻学业有成。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此泛指书籍。气:表于外的精神气色。华:丰盈而实美。

老儒:旧谓年老的学人。唐牟融《寄周韶州》诗:“十年学道困穷庐,空有长才重老儒。”瓠叶:《诗经·小雅》的篇名。共四章。根据诗序:瓠叶,大夫刺幽王也。或以为燕饮之诗。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举子:指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槐花: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也就是举子应试的`时间了,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

囊空不办:引自《南史?虞玩之传》:“玩之为少府,犹蹑屐造席。高帝取屐亲视之,讹黑斜锐,蒵断以芒接之。问曰:‘卿此屐已几载?’玩之曰:‘初释褐拜征北行佐买之,著已三十年,贫士竟不办易。’”引用孟郊诗而不直接引用其诗语,只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之诗意转化为“寻春马”;引用虞玩之因贫困而旧屐著三十年不办易的事典,而转化为“囊空不办”,引用二个典故融合为一句,语多转折。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唐杜甫《空囊》诗:“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寻春马:引用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择婿车:此指官贾家之千金美女所坐之马车,游街以示择佳婿。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

得意:即“春风得意”,意谓黄榜得中。唐赵氏《闻夫杜羔登第》诗:“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处楼。”世俗: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文子·道原》:“矜伪以惑世,畸行以迷众,圣人不以为世俗。”

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南史·王韶之传》:“恭帝即位,迁黄门侍郎,领著作,西省如故。凡诸诏黄皆其辞也。”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语出唐人卢仝《示添丁》“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创作背景

《和董传留别》这首诗是苏轼罢官凤翔签判赴汴京,途经长安时,与朋友董传话聚临别留赠董传的。公元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董传时与之相随。董传当时在凤翔穷困潦倒,正准备参加科举考试。次年苏轼回长安后作此诗。

赏析

苏轼的这首《和董传留别》可能不为普通读者所熟知,而其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腹有诗书”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气”可以理解为“气质”或“精神风貌”。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

就苏轼送别的这位朋友董传而言,“气”不应简单地指读书所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时的乐观豁达的态度。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王勃在人生落魄时高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董传身处贫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可以从“囊空不办寻春马”一句看出。显然,苏轼对董传的人生态度还是非常欣赏的。在临别时送给朋友这一句,既是赞美,也是安慰。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阐明了读书与高雅气质的必然联系,凝练概括,深得读者喜爱。今天人们引用它来说明读书求知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也用来赞美别人学问渊博、气度不凡。

赏析二

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时,董传曾与苏轼相从,当时董传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苏轼在诗中一面称许了董传的志向,同时预祝他黄榜得中。

“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两句写董传粗丝绑发,粗布披身。“裹生涯”词语搭配新颖巧妙。本应是“生涯裹麤缯大布”,但词序一颠倒变成“麤缯大布裹生涯”,就有了画面感,而且表示这种生活已是常态。这两句诗赞扬董传虽然贫穷,但勤于读书,因此精神气质非同常人。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这两句是说董传的志向,不甘心过贫苦的日子,希望通过科举出人头地。老儒是指年老的学人。“烹瓠叶”是用典。《诗经·小雅·瓠叶》,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瓠叶味苦,诗中以瓠叶言其宴席上菜肴的粗陋和简约,但主人并没有以其微薄而废礼,而是情真意挚地“采之亨之”(“亨”同“烹”)。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寻春马”是暗用孟郊《登科后》的典故。这里苏轼是说董传即便登科也没钱置办马匹,像孟郊那样“一日看尽长安花”。

“择婿车”是用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所载唐进士放榜日公卿家倾城选取佳婿,“钿车珠鞍,栉比而至”的典故。苏轼的意思是说,董传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这两句诗是苏轼鼓励董传的话,有钱没钱不是问题,考中才是硬道理,那时什么都会有。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这两句诗是承接上两句,继续对董传给予鼓励,希冀董传能够有朝一日,可以金榜题名,扬眉吐气,以夸世俗。苏轼写到这里,似乎完全忘记了此诗开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剩下的就只有对一个不得意书生的一点祝福了。

这首诗的特点是巧于用典,蕴藉含蓄。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至今让人传诵于口的名句。“诗书”在这里泛指书籍;“气”是指气质风度;“华”指有光彩,与众不同。脱开诗中赞扬董传的语境,单独来看,“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意思就是:那些勤于读书的人身上总会一种儒雅之气自然地流露出来,使他们看起来与众不同。正因为它概括出了读书人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所以才成为了有关读书学习方面的诗词名句,被广泛引用。

和董传留别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翻译

译文

我虽然身穿简陋的土布,用粗丝绑发,却满腹诗书,自然气质高华。我厌倦了与老书生清谈,却鼓舞精神和众多士子共赴中制科考试。兜里没钱,一双旧鞋已跟随我多年,出行全靠它;富贵人家的香车美女,让我眼花缭乱。放榜以后我成绩好,得意洋洋来夸耀,看:黄纸诏书上墨迹还湿着。

注释

麤缯:粗丝绑发,粗布披身。

裹:经历。

生涯:人生的境遇过程。

腹有:胸有,比喻学业成。

气:表于外的精神气色。

华:丰盈而实美。

老儒:博学而年长的学者。如:博学老儒。

瓠叶:诗经小雅的篇名。共四章。根据诗序:瓠叶,大夫刺幽王也。或以为燕饮之诗。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举子:被举应试的士子。

槐花: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干燥花及花蕾。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

囊空不办:引用《南史?虞玩之传》「玩之为少府,犹蹑屐造席。高帝取屐亲视之,讹黑斜锐,瓒断以芒接之。问曰:『卿此屐已几载?』玩之曰:『初释褐拜征北行佐买之,著已三十年,贫士竟不办易。』引用孟郊诗而不直接引用其诗语,只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之诗意转化为「寻春马」;引用虞玩之因贫困而旧屐著三十年不办易的事典,而转化为「囊空不办」,引用二个典故融合为一句,语多转折。

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

寻春马:引用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择婿车:此指官贾家之千金美女。官贾富家之千女所座之马车,游街以示择佳婿,古有择婿楼。

世俗: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

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

赏析

诗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腹有诗书”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气”可以理解为“气质”或“精神风貌”。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

就苏轼送别的这位朋友董传而言,“气”不应简单地指读书所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时的乐观豁达的态度。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王勃在人生落魄时高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董传身处贫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可以从“囊空不办寻春马”一句看出。显然,苏轼对董传的人生态度还是非常欣赏的。在临别时送给朋友这一句,既是赞美,也是安慰。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阐明了读书与高雅气质的必然联系,凝练概括,深得读者喜爱。今天人们引用它来说明读书求知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也用来赞美别人学问渊博、气度不凡。

下载留别妻原文翻译赏析(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留别妻原文翻译赏析(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与妻书原文及翻译

    《与妻书》又名《与妻诀别书》,是清朝末年为了反清反封建争取民族解放而牺牲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1911年黄花岗起义的三天前即4月24日晚写给其妻子陈意映的诀别......

    贺圣朝·留别原文翻译及赏析(共五则范文)

    贺圣朝·留别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贺圣朝·留别原文翻译及赏析1满斟绿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花开花谢、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及赏析(五篇材料)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及赏析1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

    声声慢原文翻译赏析

    《声声慢》是被誉为“婉约词宗”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佳作,在历代文人中颇受赞誉。作为一篇经典作品,被选入教材中也是非常自然的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声声慢原文翻译赏......

    诉衷情原文翻译赏析

    《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晏殊。其古诗全文如下: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临江仙原文翻译赏析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

    西江月原文翻译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

    《东山》原文翻译赏析(五篇)

    《东山》原文翻译赏析《东山》原文翻译赏析1东山作者:佚名朝代:先秦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々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