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五篇范例)

时间:2022-04-17 01:01: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

第一篇: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15篇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

春日闻杜宇

杜鹃日日劝人归,一片归心谁得知。

望帝有神如可问,谓予何日是归期。

翻译

杜鹃鸣声凄厉,每天都在劝我归去。我的一片思乡之情这样深、这样痛。

如果有谁知道望帝有灵,那么可以问问他,希望他告诉我究竟何日是归期。

注释

杜宇: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

杜鹃:鸟名,又叫杜宇、子规、布谷鸟。相传是古时蜀王望帝(名杜宇)的魂魄所化。

其啼声有两个特点:一是连鸣不断,似泣似诉凄厉悲凉,民间有“杜鹃啼呜,泣血方止”的传说;二是叫声恰似在说“不如归去”,因而人们又称之为“催归鸟”。

望帝:即远古蜀王杜宇。

神:神灵。

谓:告诉。

予:我。

创作背景

谢枋得曾于德祐元年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不久,元军破城,诗人亲故先后遇害,唯有老母因年老免于一死。谢枋得饱尝家破人亡之苦,在长期奔波逃亡的过程中,抚今伤昔,将国破家亡的沉重之感凝结于这首思乡之作之中。

赏析

谢枋得此诗,抓住了杜鹃鸟啼声的这些特点来抒写自己的感情。其最成功之处在于用望帝的传说来抒发自己彻骨的思归之情,并把这种情绪描绘得缠绵往复,回肠荡气。

作者在二十八字的短短篇幅里,高度地集中题材。全诗紧紧围着一个人(作者自己)、一种物(杜鹃)、一件事(归)展开。仅从字面上来看,四句中有两句出现了作者自己,两句出现了杜鹃鸟,三句出现了“归”字。进一步研读,还发现其实四句都没有离开这人、物、事三者。这种反复吟唱的写法,类似民歌中的复沓,仿佛仍有“杜鹃催人归,我归,我归,我归……”的旋律不断萦绕耳际,律感强烈,引起共鸣。

全诗的结构也十分巧妙。诗的开篇先用杜鹃催归起兴,并连用“日日”二字,足见此鸟之殷勤多情,好像在说物有情而人无意。但接下来次句却说,我的归心如此急切,可惜无人知道,当然,杜鹃也是不理解我的。这样一来便使起兴鹃鸣反倒成了铺垫,从而把作者思归的情绪推向了高潮。三、四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使人与杜鹃之间形成直接联系,用人向物发问的方式表达作者对归期的盼望和对可能出现的永无归期的忧虑。

通观全诗,这种由物(劝归)到人(思归),再由人(问归)到物(预示归期),最后仍然归结到人(归期何时)的结构方式,在人、物、事三者之间构成循环不断的关系,极符合作者所要表达的缠绵不绝、难解难断的思想感情。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2

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作

唐代李白

昔闻颜光禄,攀龙宴京湖。

楼船入天镜,帐殿开云衢。

君王歌大风,如乐丰沛都。

延年献佳作,邈与诗人俱。

我来不及此,独立钟山孤。

杨宰穆清风,芳声腾海隅。

英僚满四座,粲若琼林敷。

鹢首弄倒景,峨眉缀明珠。

新弦采梨园,古舞娇吴歈。

曲度绕云汉,听者皆欢娱。

鸡栖何嘈嘈,沿月沸笙竽。

古之帝宫苑,今乃人樵苏。

感此劝一觞,愿君覆瓢壶。

荣盛当作乐,无令后贤吁。

译文

听说江宁以前有个光禄大夫颜延之,就在这北湖攀龙附凤,宴请群僚。

楼船驶入这天镜一样的湖中,锦幔围成宫殿高入云霄。

也唱起了《大风歌》,就像刘邦当年在沛都丰乡作乐一样。

颜延之献上诗章,仿佛像个诗人一样。

我是比不上他了,他象钟山一样孤傲突出。

杨县令文风清穆,高誉响彻东南海隅。

僚幕英才高朋满坐,个个如同玉树临风,一片璀璨。

画着鸟首的船在湖中显弄倒影,个个美女娥眉如水,鬓发叠挂明珠。

乐队新曲新歌引人入胜,吴语昵侬和着古典舞蹈动人心魂。

歌声高亢绕云,听众如痴如醉,皆大欢喜。

声音喧闹,唧唧嘈嘈,笙竽的声音把江月摇碎了。

这里曾经是帝王的宫殿,如今却是打柴割草的地方。

想到这,不禁使人感慨万分,老杨啊喝个底朝天吧。

荣盛之时就应该及时行乐,别让后辈笑话咱们。

注释

⑴杨江宁,名利物,为润州江宁令。李善《文选注》:乐游苑,晋时药圃,元嘉中筑堤壅水,名为北湖。《六朝事迹》:晋元帝大兴三年,始创为北湖,筑长堤以遏北山之水。东至覆舟山,西至宣武城。《太平寰宇记》:玄武湖在升州上元县西北七里,周回四十里,东西两派,下水入秦淮。春夏深七尺,秋冬四尺,灌田百顷。《释问》曰:湖本桑泊,晋元帝大兴中,创为北湖。宋筑堤,南抵西塘,以肄舟师也。又《京都记》云:从北湖望钟山,似官亭湖望庐岳也。

⑵《南史》:颜延之,字延年。孝武登柞,以为金紫光禄大夫。

⑶《汉书》:攀龙附凤,并乘天衢。

⑷帐殿,天子行车野次,连帐以为殿也。沈约诗:“帐殿临春籞,帷宫绕芳荟。”左思《白发赋》:“开论云衢。”

⑸《史记》: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敌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汉书》: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应劭曰:“沛,县也。丰,其乡也。”孟康曰:“后沛为郡而丰为县。”

⑹颜延年有《应诏观北湖田收》诗,所谓献佳作者,或是此诗。

⑺《唐六典注》:蒋山,一名钟山,在润州江宁县。

⑻《诗经·大雅》:“吉甫作颂,穆如清风。”

⑼《淮南子》:“龙舟鹢首。”高诱注:“鹢,大鸟也。画其像著船头,故曰鹢首也。”

⑽曹植《洛神赋》:“缀明珠以耀躯。”

⑾《唐会要》:开元二年,上以天下无事,听政之暇,于梨园自教法曲,必尽其妙,谓之皇帝梨园弟子。《唐书·礼乐志》: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院北梨园。

⑿《楚辞》:“吴歈蔡讴,奏大吕些。”梁元帝《纂要》:“吴歌曰歈。”

⒀王粲诗:“管弦发徽音,曲度清且悲。”

⒁吴质《答东阿王书》:“耳嘈嘈而无闻。”刘良注:“嘈嘈,喧甚也。”

⒂《博雅》:“笙以匏为之,十三管,宫管在左方。竽,象笙,三十六管,宫管在中央。”《宋书》:“笙,随所造,不知何代人。列管匏内,施簧管端。宫管在中央,三十六簧曰竿。宫管在左旁,十九簧至十三簧曰笙。其他皆相似也。”

⒃《汉书》:“樵苏后爂。”颜师古注:“樵,取薪也。苏,取草也。”

⒄覆瓢壶,犹倾尊倒瓮之意。

⒅陶潜诗:“取欢当作乐。”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小楼还被青山碍,隔断楚天遥。昨宵入梦,那人如玉,何处吹箫?门前朝暮,无情秋月,有信春潮。看看憔悴,飞花心事,残柳眉梢。

古诗简介

《人月圆·春日湖上》是元代散曲家张可久创作的一首散曲。这首散曲写作者勘破世情和诗酒自娱的隐士生活。首二句写千古兴亡,气势宏大,以下过渡到山中生活,恬静淡雅。中间的转折是一个“倦”字,而从这一个字中又可看见他深深隐藏着的愤懑。这首散曲用白描,而语言雅致;写景形象熨贴,委婉含蓄,亦小山典雅之作。

翻译/译文

小楼还被门前青山阻碍了去路,因为青山隔断了视线,不能看到遥远的楚天。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那人如玉般,不知道在何处吹着箫。门前朝朝暮暮与我相对的,只有毫无情意的秋月和按约而至的春潮。心事忧愁不定,似飞花一般,双眉紧锁不展,恰如残柳。

注释

⑴人月圆:曲牌名。此词调始于王诜,因其词中“人月圆时”句,取以为名。《中原音韵》入“黄钟宫”。曲者,小令用。有幺篇换头,须连用。

⑵碍:遮挡。楚天: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天空。

⑶那人如玉,何处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借用意境表达怀念。

⑷有信春潮:潮水有涨有落,其去来都有定时,称为“信潮”。

⑸飞花:飘飞的落花。

赏析/鉴赏

创作背景

这首小令写于作者寓居杭州西湖的一个春日,是作者为了抒发自已怀念远方友人的心情而作。

整体赏析

“小楼”两句,写从小楼远望。西湖到处是青山,故作者在楼上远望时,被层叠的青山隔断了视线,不能望见遥远的“楚天”。这两句,情调有点惆怅,不但通过意象来表现,而且通过一个“还”字强调出来。“还”字有“又”和“仍”的意思,就是说,本来想眺望远方,不料又被青山妨碍了,不能达到目的;这就显出了懊恼之意。曲文一开头就笼罩了一层低沉不快的情绪绪,从而为下面只体的叙述抒情定下了基调。

“昨宵入梦”三句为叙事,是说那位如花似玉的美人,昨天晚上进入到自己的梦境中来了,但她现在却不知在什么地方。这里借用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展现了一个美丽而又惆怅的梦境。说它美丽,是因为美人入梦,必有许多旖旎温馨,说它惆怅,是因为醒后相忆,不知她身在何处。这种别后酌“分明又向华胥见”(姜夔《踏莎行》),是曾令许多文人才士难堪的,张可久自不能例外。如果回过头来看,就会对开头两句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原来,所谓“遥断楚天遐”,实寓两地分离,同“那人”的关系被隔断之意;而“青山”之碍,就可能包括人事的因素了。作者借景抒情的技巧,于此可见。

“门前朝暮”三句,沿着前篇的情感之流继续发展,叙述那段时间的生活:朝朝暮暮同自己相对的,只有“秋月”与“春潮”而已,非常寂寞,无聊。然而还不止此,“秋月”而曰“无倩”‘,“春潮”而曰“有信”,这就增加了数倍的感伤色彩。苏轼《水调歌头·中秋》词,有句云:“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埋怨秋月的无情,这里的“无情秋月”,即用其意。唐代李益《江南曲》有“嫁与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埋怨潮来有信,人归无期,这里的“有信春潮”亦用其意。因此,这三句在叙事写景中蕴含的感情色彩是浓厚的。

“看看憔悴”二句,结合暮春景物特征,借“飞花”与“残柳”,喻心绪的惆怅,形容的憔悴,“飞花”无定著,像心境的摇曳不定,“残柳”有亏缺,像双眉的皱损败残,这说明作者很善于形容。

这首曲,借暮春景物以抒发怀人的愁思,重在抒情而不是写景,而在情感的表达上又显得形象而含蓄,体现了张可久散曲典雅蕴藉的风格。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4

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

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

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

万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惊。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头已白。

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

古诗简介

《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春天所作的一首杂言古诗。全诗以“万里思春尚有情”一句为界分为两部分,前部分写西湖景色及朋友相念之情,实际上是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寄诗安慰诗人情意的感激;后部分通过对夷陵春天景物的描绘,抒写自己异乡逢春的新鲜见闻和落寞情怀。这首诗着重表现朋友间的思念之情,也抒发了诗人遭受贬谪、览物伤春的苦闷心情。诗中春景写得明媚可喜,感情写得真挚动人。

翻译/译文

春天使者姗姗前来访问,西湖水面换上绿色衣裙。

漫山遍野捧出七彩热情,花风落地一样唤人兴奋。

春来了,参军思绪乱如云,白发人,最怕题诗送青春。

我知道你摆好了湖中酒席,等待着老朋友来开怀畅饮。

遥遥万里你捎来一片春情,每到春来我暗暗感到心惊。

冰雪消融,门外千山碧绿,繁花争妍,江边二月多晴。

还记得,少年时,迎春畅饮,到如今,春草绿,两鬓如丝。

他乡作客,物态人情各异,东风情意,年年难舍难离。

注释

西湖:指许州(今河南许昌市)西湖。

谢法曹:即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属福建)人。当时在许州任司法参军。宋代州府置录事参军、司理参军、司法参军等属官,统称曹官,司法参军即称法曹。

归:回去,指春光将逝。

绿于染:比染过的丝绸还绿。

烂不收:指落花委地,难于收拾。

落如糁(sǎn):碎米粒,引申指散粒状的东西,诗中形容飘落的花瓣。

参军:指谢伯初。

天涯万里人:诗人自指。

殊:不同,引申为“陌生”的意思。

赏析/鉴赏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景祐四年(1037年)。景祐三年(1036年)十月,诗人因为支持范仲淹的政治革新和范仲淹对保守派的斗争,写信痛斥保守派谏官高若讷,被贬谪为峡州夷陵令。友人谢伯初从许州寄诗安慰他,他便写了这首诗作答。

诗人在《六一诗话》中特意提到这首诗,并说明诗中有些抒情句子的来头:“余谪夷陵时,景山方为许州法曹,以长韵见寄,颇多佳句。有云:‘长官衫色江波绿,学士文华蜀锦张。’余答云:‘参军春思乱入云,白发题诗愁送春。’盖景山诗有‘多情未老已白发,野思到春如乱云’之句,故余以此戏之也。“

文学赏析

诗的前四句“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写许州西湖春景:春来波绿,群芳烂漫,明媚旖旎,景致醉人。接下由景及人,转写诗友殷勤多情,特从这美丽的地方寄来美好情意,点明这首诗是回赠之作。“参军7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写诗友虽已自发苍苍,但仍多愁善感,春思如云。谢伯初赠诗中有“多情未老已白发,野思到春乱如云”之句,诗人特别欣赏,故化用其意,描摹诗人白发多情,寥寥数笔,却十分生动传神。“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想象诗友独酌湖上,默默思念远方被贬的自己。读诗至此,方知前面写景用意并不仅仅在于咏叹西湖的自然风光,更是以美景烘托诗友的美好情谊。句中“天涯万里人”是诗人的自称,暗寓自己被贬夷陵的遭遇,同时将内容巧妙引向自己胸臆的抒发。

“万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惊。”许州、夷陵两地相距遥远,又有山川阻隔,故诗人对诗友“万里”寄诗,传递春的消息和真挚友情激动不已,但同时因身遭斥逐,心情凄惶,忽睹春景,不禁心头震颤。门外绵绵远山残雪融尽,绿装重换。二月晴朗的阳光下,江边红花正争相吐艳,如此来去匆匆的春天,让人感叹如梭的光阴和稍纵即逝的美好年华。诗人触景伤怀,蓦然回首:昔日把酒对春、风流倜傥的少年,如今而立刚过,却已是鬓发苍苍。显然,一个事业、生活正在蓬勃向上的得意之士,是不太可能如斯身心俱老的,只有历经磨难者才每每会回味过去的大好时光。“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在这贬谪之地,诗人眼甲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冷淡,唯有岁岁年年按时相伴的春风仍是那么熟悉、亲切,似在安慰一颗孤寂的心。诗到此戛然而止,但意犹未尽,令读者回味无穷。

全诗以春为线索,既有对景物的描绘,又有诗友形象的勾勒和对原诗的化用l既有感于诗友的真挚睛怀,又低徊于自身的遭际,诗情沿这一线索逐层展开,前后承转不着痕迹,使诗篇情韵幽折,是一首酬唱诗的佳作。另外,诗人多处描摹明丽春景,虽有以明朗之景反衬其忧苦之心,今昔之感的用意,但那种或虚或实的反复咏叹,更多的是使诗篇交错洋溢着令人沉醉的气氛,一折一扬的处理,使诗之色彩也显得多变而迷人,诗之内涵也更加丰富,绝没有停留在一般的咏春主题上。全诗结构上由景及人,由景及情,层次分明,而接转自然,语言明白晓畅,体现了欧诗的基本特色。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5

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

朝代:宋代

作者:程颢

原文: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注解:

此明道先生自咏其闲居自得之趣。言春日云烟淡荡,风日轻清,时当近午,天气融和。傍随于花柳之间,凭眺于山川之际,正喜眼前风景,会心自乐,恐时人不识,谓余偷闲学少年之游荡也。

O宋程颢,字伯淳,洛阳人。谥明道先生,从祀孔子庙庭。

①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午天:指中午。

②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一作“望”。傍,靠近,依靠。随,沿着。川:瀑布或河畔。

③时人:一作“旁人”。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④将谓:就以为。将:乃,于是,就。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译文:

云淡、风轻、花红、柳绿,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一幅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身处这宜人的景色,我完全陶醉了。可是谁知道我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我像年轻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全诗表达了理学家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全诗写出了诗人怀念少年时在故乡时的事情,表达了诗人心中对少年、故乡的怀念。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6

原文:

春日寄怀

世间荣落重逡巡,我独丘园坐四春。

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

青袍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

欲逐**千万里,未知何路到龙津。

译文:

人世的升降是瞬息即变,而我却在家中呆坐了四年。

哪怕是有花又有月亮,但就没人把我推荐。

八品官的青袍年年都一样,头上的白发却越来越亮眼。

一心想去追逐**千万里,却不知哪条路才能见龙颜!

注释:

①荣落:荣显和衰落。

②重(zhòng):甚,很。

③逡(qūn)巡:顷刻、急速。张祜《偶作》:“遍识青霄路上人,相逢只是语逡巡。”

④丘园:家园,乡里。《易·贲》:“贲于丘园,束帛戋戋。”王肃注:“失位无应,隐处丘园。”孔颖达疏:“丘谓丘墟,园谓园圃。唯草木所生,是质素之所。”后亦以丘园指隐居之处,如蔡邕《处士圂叔则铭》:“洁耿介于丘园,慕七人之遗风。”《旧唐书·刘黑闼传》:“天下已平,乐在丘园为农夫耳。”

⑤坐:渐、行将。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四:“坐,将然辞,犹寝也;施也;行也。”

⑥四春:四年。诗人会昌二年母亲去世,服丧闲居,到五年春已第四年。

⑦纵使:即使。

⑧可堪:岂堪。

⑨又无人:李商隐《小园独酌》:“空余双蝶舞,竟绝一人来。”与“无人”同慨。又,冯引一本作“更”。袁彪说:“无酒无人,反不如并花月而去之。二语沉痛。”

⑩青袍:唐八、九品官穿青袍。作者居丧前任秘书省正宇,系正九品下阶,故著青袍。青袍颜色似春天的青草,《古诗》有“青袍似春草”之句,故云。“年年定”,应上“四春“。居丧期间离职家居,原职仍在。

欲逐**:想去追逐**。

龙津:即龙门,又名禹门口,在今山西省河津县西北。《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水险不通,龟鱼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薄集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

赏析:

一、二两句言世间盛衰变化本甚迅捷,而我半生沦落;今隐于丘园行将四年,于仕途甚感渺茫。三、四两句言丘园中虽不乏花晨月夕,然家贫无酒可以消忧,又无知己可以相慰藉。三年在京守丧,四年杨弁平后移家永乐,仍为秘省正字,官职没有升迁,况且遇到丁忧,故云“年年定”也。五、六对仗衬贴,“青袍似草”、“白发如丝”,不惟设色相映,更叹官卑秩微而头颅渐大;草青、丝自,兼具衰飒之象;“年年定”,一年盼过一年,无丝毫升迁之迹象;“日日新”,日子倏忽消逝,鬓发日日改白。一“定”一“新”,动感相映,所谓仕进无路,汲引无门也,所以最后感叹“未知何路到龙津”。

全诗纯以对比之法结撰成章。首联领起人事花事二题,“荣落”指人指花都可。诗人首先将“世间”与“我”对比,然后写自己因守丧而困守家园的寂寞生活,颔联写景同时也流露出无聊之状,起承了五痕迹。唐代八、九品官着青色服,诗人由眼前之春草萋萋而联想到自己的九品青袍,本系即景巧喻,而“青袍”与“白发”又形成对比。“年年定”是说久居下僚,“年年”与“日日”的叠字更进一步补足了对比之意。第五句感伤岁月流逝。“龙津”即龙门,尾联是说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又慨叹无人引进。抒发的是诗人对未来的希望。

这首春日诗失之于轻靡,或者说是百无聊赖,有的也有寄托,不过比较直露。李商隐这首诗,从主题上说这首诗没什么新意,但在艺术手法情景浑溶,低徊唱叹,富艳而多气,不多用典故而音节嘹亮,颇有杜诗境界。但在梗概多气上还是不如杜诗同类之作。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7

原文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翻译

雪花打在竹丛和树枝上,不时发出沙沙响声;浓密的雪片从空中飘落下来,聚集在地面上。

岭头的梅花已经凋谢,现在又好像重新开放了;山岩积雪融化后的流水,却又结成寒冰。

要把驯养的小鹿栓牢,严防它们乱跑而被雪天打猎的人捉去;将煮茶的壶水添满,等候山寺的僧人共同品尝、吟诗。

可以将春雪同春雨的功劳相比;春雪过后,松间小路上的莓苔,将会更加浓密。

注释

霏霏漠漠:形容雪花密而无声。

散:飘散,指空中的雪。

凝:凝结、凝聚,指飘落后的雪。

重妆蕊:指雪凝结在花谢后的梅枝上,好像梅花又重新开放了一样。

岩水:山岩积雪融化后的流水。

鹿儿:驯养的小鹿。

猎客:打猎的人。

鼎:古时一种炊器,多为三足两耳的青铜制品。

僧:和尚。

雨:滋润土地的雨水。

功力:功能,功劳。

莓:植物名,果实小,花托球形。

苔:植物名,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生在潮湿的地方。

赏析

这首咏雪诗,紧扣诗题中的“春日“、“山中”描绘,点明了时间地点与环境状况,形成了一幅别具特色的山村春雪景图。

首联第一句写春雪落竹丛,“无声”之中仿佛“有声“,把春雪的那种温柔,缠绵和细密,写的惟妙惟肖,韵昧很浓。首联第二句写春雪的“霏霏漠漠”及其“散”、“凝”的形态,把雪花密而无声的那种状态写的十分逼真,“散”和“凝”这一组反义词同时加在了雪花的描述上,直接从状态上突出了雪花“似松非松,似散非散”的特点,矛盾而又统一,这样的雪才富有特色。

颔联,第三句中的“重妆蕊“,“妆蕊”本就是用来描写梅花的,而作者所面对的却是雪白洁净的雪花,冬天刚刚过去,梅花早已凋零,而作者在这里点睛一笔,生动地再现了春雪缀满枝头,宛如梅花再放的景象,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千古名句有异曲同工之效。第四句中的“却结冰”,写出了春雪带来的春寒,连山岩积雪融化后的流水都又重新结冰,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天气状况,为当时景色的大环境坐下了铺垫,不得不说,作者在词语的拿捏,内容的安排方面是下了一番苦工的。

颈联,第五、六两句则是平铺直叙地描写了春雪中的人事活动:系鹿防猎客、添茶候吟僧。看似普普通通的乡家活动,却在这里赋予了雪景的一种动感,动静结合,从朴实中见真感情,使整篇诗欣赏起来更富有真实感,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可读性,充分体现了山村农家的特点,诗中所描绘的这幅春日雪景也因这生动的农家描写而显得更加有生命力。

尾联写春雪滋润万物的功力可以与春雨相等,给山间松径带来一片生机。春雨素来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赞美,而此处,作者直抒胸臆,“同功力”三个字将春雪对大地做的贡献直接提升到了与春雨等价的高度,表达了作者对春雪的无尽喜爱与赞美之情。最后又用了“松径”和“莓苔”两个意象将春雪所作的贡献具体化,正是因为春雪的滋润,这两种植物才会“又一层”,更加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在此处,也可见作者逻辑之严谨,思维之紧密。全诗以写景为主,虽无华丽之辞藻,却有真实之感情,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春雪之后山村所特有的清新、闲适、淡泊的特色,全诗读来朗朗上口,读者细细品味之时,脑袋中就能浮现出那样一番雪景,雪景无限风光,着实令人神往。

创作背景

诗人身处唐末乱世,王室的生活则越来越奢侈糜。.百姓们处在暗无天日、水深火热的境地。诗人一生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对劳动人民和现实生活有广泛的接触。他作此诗,实际上是借此乡村美景,反衬乱世不平,从中可以品味出诗人对下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8

原文:

春日

宋代: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译文: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轻雷响过,春雨淅沥而下。雨后初晴,阳光投射在刚刚被雨洗过的苍翠碧瓦上。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经历春雨的芍药花上饱含雨露,仿佛含泪的少女情意脉脉。蔷薇横卧,好似无力低垂,惹人怜爱。

注释: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jì)光浮瓦碧参差。

丝:喻雨。浮瓦:晴光照在瓦上。霁光:雨天之后明媚的阳光。霁:雨后放晴。参差:高低错落的样子。

有情芍(sháo)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芍药: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芍药花。春泪:雨点。

赏析:

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诗人捕捉到春雨“万丝”的特征,把镜头的焦点对准了庭院一角,摄下了一幅雷雨后晴春晓日的精巧画面。

通过对偶形式,拟人手法,衬托庭院的华丽,描绘了芍药和蔷薇百媚千娇的情态。芍药亭亭玉立、蔷薇攀枝蔓延,故各有“含春泪”之态、“无力卧”之状。因其体物入微,情致蕴藉,通篇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界景物、现象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摄取力、表现力。在意境上以“春愁”统摄全篇,虽不露一“愁”字,但可从芍药、蔷薇的情态中领悟,又曲折体现了诗人由于宦途艰险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性格。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雷是“轻”的,雨如“丝”般,春雨的特色诗人只用两个字就揭示出来了。那碧绿的琉璃瓦,被一夜春雨洗得干干净净,晶莹剔透,犹如翡翠,瓦上还沾有水珠,在晨曦的辉映下,浮光闪闪,鲜艳夺目,令人心旷神怡——这是第二句所写的美

最“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两句诗人采用以美人喻花的手法,又加上对仗,确实是美不胜收。李白笔下“一枝红艳露凝香”,白居易笔下刚出浴的“侍儿扶起娇无力”的杨妃,和第三句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雨后的牡丹,犹如多情的少女,泪光闪闪,含情脉脉。最后一句令人想起《红楼梦·史湘云醉眠芍药铟》那段描写:湘云“业经香梦沈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这醉卧中浑身洒满落花的史湘云,情思绵绵,百媚千娇,多像“无力蔷薇卧晓枝”。

《春日》因其体物入微,情致蕴藉,通篇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在意境上以“春愁”统摄全篇,虽不露一“愁”字,但可从芍药、蔷薇的情态中领悟,又曲折隐晦的反映了诗人由于对宦途命运艰险的恐惧,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心理。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9

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古诗简介

《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诗歌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诗歌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翻译/译文

韵译

云儿淡,风儿轻,时近春日中午,傍着花,随着柳,我向河岸漫步。

这惬意的春游呀,人们并不了解,将会说我忙里偷闲,强学少年童。

散译

淡淡的云在天上飘,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此时此刻已近正午,我穿行于花丛之中,沿着绿柳,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前面的河边。当时的人不理解我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年轻人的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注释

⑴偶成:偶然写成。

⑵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⑶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近,依靠。随,沿着。川:瀑布或河畔。

⑷时人:一作“旁人”。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⑸将谓:就以为。将:乃,于是,就。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程颢任陕西鄠县主簿时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写下来的。诗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长期困在书斋里,少有闲暇宽怀的时候。一旦走出书斋,回到大自然中,便觉得格外爽快,那种怡然自得的心情不言而喻。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诗的前二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其一,写自己春游所见、所感。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了春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其二,着重写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这种心情主要是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所谓“近午天”,并不是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春,而是用“近”来强调自己只顾春游忘了时间,用自已的突然发现来表现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同样,“过前川”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写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况,而是用“过”来强调自己在春花绿柳的伴随下“过”了前面的河流才发现自己只顾游春,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很远。这样,这两句诗尽管描写的只是云风花柳等自然景观和作者喜爱它们的心情,但其中更隐括着一种作者要忘世脱俗的高稚情调,正是这种情调,才使他几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假如说,诗的前两句主要是写情写景的话,那么,“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则主要是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抒发。本来,在云淡风轻的大好春色中漫游,在春花绿柳的簇拥中陶冶自己的情性,这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在扼杀人们性灵的封建时代,这似乎只应该是有些“狂”劲儿的少年人才能千,而须眉长者只应该端然危坐,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然而,尽管程颢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尽管他写这首诗时很可能已经是一位蔼然长者,可他仍然无法抗拒大自然对他的吸引,做出一些为“时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动。这其中包括了他对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包括了他对一般“时人”的嘲笑与讽刺,既表现了他对子人生价值的另一种认识,也表现出了他乐在其中,孤芳自赏的高雅。至此,一向被人们认为是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也有意无意地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他不仅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中,还是一个对大自然充满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的感情经常被“理”压抑和扭曲罢了。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0

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欧阳修〔宋代〕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

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

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

万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惊。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头已白。

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

译文

春天使者姗姗前来访问,西湖水面换上一色衣裙。漫山遍野捧出七彩热情,花风落地一样唤人兴奋。春来了,参军思绪乱如云,白发人,最怕题诗送青春。我知道南摆好了湖中酒席,等待着老朋友来开怀畅饮。遥遥万里南捎来一片春情,每到春来我暗暗感到心惊。冰雪消融,门外千山碧一,繁花争妍,江边二月多晴。还记得,少年时,迎春畅饮,到如今,春草一,两鬓如丝。他乡作客,物态人情各异,东风情意,年年难舍难离。

注释

西湖:指许州(今河南许昌市)西湖。谢法曹:即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属福建)人。当时在许州任司法参军。宋代州府置录事参军、司理参军、司法参军等属官,统称曹官,司法参军即称法曹。归:回去,指春光将逝。一于染:比染过的丝绸还一。烂不收:指落花委地,难于收拾。落如糁(sǎn):碎米粒,引申指散粒状的.东西,诗中形容飘落的花瓣。参军:指谢伯初。天涯万里人:诗人自指。殊:不同,引申为“陌生”的意思。

赏析

诗的前四句“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写许州西湖春景:春来波绿,群芳烂漫,明媚旖旎,景致醉人。接下由景及人,转写诗友殷勤多情,特从这美丽的地方寄来美好情意,点明这首诗是回赠之作。“参军7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写诗友虽已自发苍苍,但仍多愁善感,春思如云。谢伯初赠诗中有“多情未老已白发,野思到春乱如云”之句,诗人特别欣赏,故化用其意,描摹诗人白发多情,寥寥数笔,却十分生动传神。“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想象诗友独酌湖上,默默思念远方被贬的自己。读诗至此,方知前面写景用意并不仅仅在于咏叹西湖的自然风光,更是以美景烘托诗友的美好情谊。句中“天涯万里人”是诗人的自称,暗寓自己被贬夷陵的遭遇,同时将内容巧妙引向自己胸臆的抒发。

“万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惊。”许州、夷陵两地相距遥远,又有山川阻隔,故诗人对诗友“万里”寄诗,传递春的消息和真挚友情激动不已,但同时因身遭斥逐,心情凄惶,忽睹春景,不禁心头震颤。门外绵绵远山残雪融尽,绿装重换。二月晴朗的阳光下,江边红花正争相吐艳,如此来去匆匆的春天,让人感叹如梭的光阴和稍纵即逝的美好年华。诗人触景伤怀,蓦然回首:昔日把酒对春、风流倜傥的少年,如今而立刚过,却已是鬓发苍苍。显然,一个事业、生活正在蓬勃向上的得意之士,是不太可能如斯身心俱老的,只有历经磨难者才每每会回味过去的大好时光。“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在这贬谪之地,诗人眼甲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冷淡,唯有岁岁年年按时相伴的春风仍是那么熟悉、亲切,似在安慰一颗孤寂的心。诗到此戛然而止,但意犹未尽,令读者回味无穷。

全诗以春为线索,既有对景物的描绘,又有诗友形象的勾勒和对原诗的化用l既有感于诗友的真挚睛怀,又低徊于自身的遭际,诗情沿这一线索逐层展开,前后承转不着痕迹,使诗篇情韵幽折,是一首酬唱诗的佳作。另外,诗人多处描摹明丽春景,虽有以明朗之景反衬其忧苦之心,今昔之感的用意,但那种或虚或实的反复咏叹,更多的是使诗篇交错洋溢着令人沉醉的气氛,一折一扬的处理,使诗之色彩也显得多变而迷人,诗之内涵也更加丰富,绝没有停留在一般的咏春主题上。全诗结构上由景及人,由景及情,层次分明,而接转自然,语言明白晓畅,体现了欧诗的基本特色。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1

汉宫春·立春日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辨,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翻译

从美人登发上的袅袅春幡,看到春已归来。虽已春归,但仍时有风雨送寒,似冬日徐寒犹在。燕子尚未北归,料今夜当梦回西园。已愁绪满怀,无心置办应节之物。

东风自立春日起,忙于装饰人间花柳,闲来又到镜里,偷换人的青春容颜。清愁绵综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怕见花开花落,转眼春逝,而朝来塞雁却比我先回到北方。

注释

春幡:古时风俗,每逢立春,剪彩绸为花、煤、燕等状,插于妇女之发,或缀于花枝之下,曰春播,也名恬胜,彩胜。

无端:平白无故地。

年时燕子:指去年南来之燕。

酉园:汉都长安西邦有上林苑,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都称西园,专供皇帝打猎和游赏。此指后者,以表现作者的故国之思。

浑:全然。

黄柑荐洒:黄柑酪制的腊酒。立春日用以互献致贸。

更传:更谈不上相互传送。

黄梅染柳:吹得梅花飘香、柳丝泛绿。

镜里转变朱颜:谓年华消逝,镜里容颜渐老。

更:何况。

解连环:辛词用此喻忧愁难解。

生怕:最怕,只怕。

塞雁:去年由塞北飞来的大雁。

赏析二

辛弃疾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北方度过的。当时的中国北方,已为金人所统治,辛弃疾的家乡山东也不例外。他是在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从金国归于南宋的。据邓广铭先生考证,这首词是他南归之初、寓居京口时所作的一首词。

此词上片通过立春时节景物的描绘,隐喻当时南宋不安定的政局。开头“春已归来”三句,点明立春节候。按当时风俗,立春日,妇女们多剪彩为燕形小幡,戴之头鬓。故欧阳修《春日帖子》中有“共喜钗头燕已来”之句。“无端风雨”两句,既指自然界的气候多变,也暗指南宋最高统治集团惊魄不定、碌碌无为之态,宛如为余寒所笼罩。“年时燕子”三句,作者由春幡联想到这时正在北飞的燕子,可能已经把他的山东家园作为归宿了。“年时”即去年之意,这说明作者作此词时,离别他的家乡才只一年光景。接下去“浑未办”三句,是说作者新来异乡,生活尚未安定,春节到了,连旨酒也备办不起,更谈不到肴馔了。

词的下片进一步抒发作者自己的忧国怀乡之情。“却笑东风从此”三句,作者想到立春之后,东风就会忙于吹送出柳绿花江的一派春光。“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语虽虚拟,实际表达了作者初归南宋急欲报国、收复失土的决心,深恐自己磋砣岁月,年华虚度。这里说的“清愁”,实际是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解连环”,是用《战国策》秦昭王送玉连环给齐国王后,让她解开的故事。当时的齐王后果断机智地把玉连环椎破,使秦的诡计流于破产。但环顾当前,南宋最高统治集团中人,谁是能作出抗金的正确决策的智勇人物呢?“生怕”,即“甚怕”。“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表示作者对于恢复事业的担忧,深恐这一年的花由盛开又复败落,而失地却未能收复,有家仍难归去,言语、句流露出一丝的惆怅。

从这首词的思想内容看,虽不能确断其为辛弃疾南归后所写的第一首词,但必为初期之作。在这首词中,他对于恢复大业的深切关注,他的激昂奋发的情怀,都已真切地表达出来。

赏析三

全词紧扣立春日的所见所感来写,赋予节物风光以更深的含意,于哀怨中带嘲讽,内涵充盈深沉。开篇用典,妥帖自然,不露痕迹,正是“使事如不使也”。而以“袅袅”形容其摇曳,化静为动,若微风吹拂,更见春意盎然。从思想内容看,虽不能确断其为辛弃疾南归后所写的第一首词,但必为初期之作。辛弃疾对于恢复大业的深切关注,作者的激昂奋发的情怀,都已真切地表达出来。

上片起韵点题,写大地春回的立春日风景。立春日是春天到来的信号,表现这节物风光。作者以一“看”字,将春天的气息,通过妇女们立春日的头饰——袅袅春幡散布出来,暗示出作者对于春归的喜悦。以下一韵,不直接往前写去,却反挑一笔,写出对寒风冷雨阻碍春来的幽怨。以下突然写到燕子,用比兴法推出怀念故国的感情。因为余寒未尽,春社未至,那去年秋时南来的燕子,不能回到北方故国的“西园”去。但燕子虽然无法归去,作者却生派它一个“西园梦”。一个“料“字,化无理为有趣,表明这燕子,已经成了作者思念故国的精神象征。而燕子只能“梦”而不能“到”西园,暗示西园所在的汴京,依然被金人所掌握,所以作者徒有故国之思,却不能一探故里。借燕传情,颇为沉痛。以下回到立春日风光中来,黄柑荐酒,青韭推盘,这立春日应备的食品,现在作者却无心准备,并且显得心烦意乱。作者没有明言原因,但通过上下文语境,人们可以明白,是浓烈的故国之思,和时光流逝、英雄无用的悲伤,使作者完全乱了方寸,连节日应酬也无心去为之了。

下片写对春天再来的种种感受,把笔由立春日探进整个春天里去。换头先以一“笑”字,故意打散上片中的紧张和烦乱情绪,并领起以下五句。其所“笑”者,一为东风染遗梅柳,染追花草,使万紫千红的春天渐次到来,作者取笑东风的从此不得消闲;二是东风偶尔清闲时,不过是把镜中人的朱颜转换成衰老的模样。在这春天越来越华美而作者越来越衰老的对照中,作者“笑”着,但分明含着泪水。因为自然永在而人生易老,在忙得不得了的东风面前,作者所感觉到的是志士投闲、英雄无用而徒任芳华流逝的生命悲哀。由此可知,换头的“笑”字,在抒情上得内紧外松、甚至正话反说的趣味。以下直接归为正话正说,极言清愁难消。作者化用“解连环”的典故,表明白己不断滋生、越积超重的清愁,正像一个不见首尾的连环一样,不打碎则无法解开连环,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与生命共始终的感情。此处“问何人”一语,下得凄侧,它向外探询的口吻,写足了作者被沉沉的家国之倩、生命之悲所萦绕,急于摆脱又无可摆脱的痛苦。它含蓄地表明了对于南宋统治者不思恢复、放废英雄的怨尤。最后一韵,直探进暮春里去,写作者怕见花开花落的心情,和看见暮春时大雁自由北还而伤痛于作者的人不如雁。这里有惜春惜时的感情,有怀念故国的感情,也有对于南宋统治者久不作恢复之计的怨尤。至此,不仅上片中的无端幽怨和烦乱得到了解释,而且全词的主旨也从这花开花落、塞雁先还的意象中脱迹而出。

全词结构严谨,意境幽远,内涵丰富;同时运用比兴手法,使风雨、燕子、西园、梅柳、塞雁等物在本意之外,构成富有象征意味的形象体系,使此词传情含蓄而深沉,留给人审美再创造的余地很大。

赏析一

古称“立春”春气始而建立,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逐渐解冻。《岁时风土记》:“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南朝·陈·徐陵《杂曲》:“立春历日自当新,正月春幡底须故”。开篇用典,妥帖自然,不露痕迹,正是“使事如不使也”。而以“袅袅”形容其摇曳,化静为动,若微风吹拂,更见春意盎然。但一接意绪凄迷:“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手法颇似李清照《永遇乐》:“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都非只指自然界的天时变化。“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意思是说:如今已立春,去年秋日南来的燕子正往北风,或许它们今夜会梦宿西园吧。“西园”,原指供皇帝游猎的场所,因其地处京城西郊,故称西园。《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中平五年八月,初置西园八校尉”。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亦称西园,此应指后者。从“年时燕子”句看,此词大约作于辛弃疾南归后不久。寄情于燕,令人寻味不尽。“黄柑荐酒”,黄柑酿制的腊酒。“青韭堆盘”,把韭菜等装到五辛盘里。据《本草纲目·菜部》称:“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号五辛盘”。故苏轼《立春日小集戏李端叔》诗去:“辛盘得青韭,腊酒是黄柑”。“浑未办”(还未办、全然未办),情境大异,如此良辰,其情绪之怅怅,浮漾纸面了。

下片继写“春已归来”。试看:东风着意,她吹得梅花微绽,清香四溢;柳吐金丝,柔条婀娜;似乎一点儿闲空都没有。可是偏于此前冠以“却笑”二字,既淡出了“薰梅染柳”,春情画意,又可见实中有虚,虚中有幻,在此“立春日”,不过是美丽的想象而已。紧接一转说东风还会忙里偷闲:“又来镜里,转换朱颜”。顿挫盘郁,至此始托出真情:“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战国策·齐策》六:“秦始皇(一作昭王)尝使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知,而解此环不?’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椎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此以清愁绵绵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极言愁之多且深。最后一语破的:这愁是怕见花开花落,更是最怕去年由塞北来的大雁却已先我而北还!那么,这愁便也“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了。

这首词处处切《立春日》题目,以“春已归来”开篇,写民间是日欢乐习俗:袅袅春幡,黄柑荐酒,青韭堆盘,而自己对天时人事却别有一番感触:燕尚“梦到西园”,塞雁尚有乡国之思,何况“渡江天马南来”志在恢复中原的辛弃疾,能不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与此篇同一感慨。周济《宋四家词选》眉批称此首:“‘春幡’九字,情景已极不堪,燕子犹记年时好梦。黄柑、青韭,极写宴安酖毒。换头又提动党祸,结用‘雁’,与燕激射,却捎带五国城旧恨。辛词之怨,未有甚于此者。”虽说扯远了些,但他毕竟看出了词的主旨,与昔人咏节序的“率俗”之作迥异。不过“辛词之愁”,并非“未有甚于此者”。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绿树听啼鴂”)等,而前者因“词意殊怨。……愚闻寿皇(孝宗)见此词颇不悦”(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只是此词藉咏节序以抒国事,悲慨窒塞,郁结于中,辞浅意深。称得上是一篇“不必剑拔弩张,洞穿已过七扎”(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之作。

创作背景

《汉宫春·立春日》作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作者寓居京口,刚刚成家。邓广铭先生在《稼轩词编年笺注》“增订三版题记”中说:“辛稼轩在‘锦襜突骑渡江初’的绍兴三十二年,便已有了家室,亦即和先已寓居京口的范邦彦之女、范如山之妹成婚了。”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2

春日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古诗简介

《春日》是北宋诗人汪藻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春日出游的见闻感受的描写,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春日图,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翻译/译文

整个春日大概都没有连续十天清明无雨的日子,到处都是在天上的云彩携带着雨水漂浮而行。野外田里的一潭绿油油的春水比镜子还要碧绿光亮,古渡口边人经过时水边的鸥鹭却自在不受惊吓。篱笆外将开未开的桃花探头伸出,看上去是如此嫣然含情。草屋顶烟雨靡靡,打湿了行客的衣裳,午后鸡鸣一声将人从闲梦中唤引回了现实。

注释

⑴嫣然:美好貌。

⑵茅茨:茅草屋顶。烟暝:烟雨迷蒙。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崇宁(1102-1106年)年间,作者任职宣州之时,一个春日里,作者游览美景而作此诗。

赏析/鉴赏

汪藻此诗,把春日出游的见闻感受次第展开,胜境纷呈叠出。入笔写难得的好天气,转出野田春水,然后又转出渡头水鸟嬉游,再转出竹篱茅舍风光,夭桃含笑情态;又转出雾气迷蒙,沽衣微湿,天色似瞑,引得午鸡引吭啼鸣。无数富于诗情的片段,构成了逝通的春游长卷,盎然春意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这些景色诚然十分宜人,表面上诗中景物各自分立,似乎缺少勾连,很难形成一个整体。事实上,诗人用的是一种近乎现代戏剧中的“情意结构”手法,即又靠情节连系,而以心中清意活动流贯全篇,似断实连,另是一种独特的章法。首句开门见山,表示春日多雨,次句具体描绘,补足上句之意。春日多雨,早拟出游而苦无佳日;好容易才盼得放晴,足遂夙愿,作者心情之欣喜可见。多雨之日终得放晴的欣欣情意笼置全诗,形成了一条线索。野田春水映映,一碧如镜,固然赏心悦目;渡边鸥鸟忘机,与人相亲相近,自有物我欣然之趣;篱间夭桃临风,似开未开,嫣然含笑,更觉深情。茅茨人家,柳昏烟暝;迷蒙雾气,沾衣欲湿;意境朦胧优美。作者忽闻一声鸡鸣,更觉宁静安谧。全诗镜头累换,而诗人心情之欣悦,感受的新鲜,则回环相贯。清词丽句,信手组合,皆成妙谛。无怪乎张世南《游宦纪闻》说此诗是汪藻幼年之作,诗人早年诗学江西派,此诗通篇用拗句,全法黄庭坚,然而拗峭之中,自具清丽之致,可谓刚外柔中。用笔之劲健不及黄,而温润则过之。纪昀、吕留良分别评此诗“雅健”、“有骨”,实足以当之而无愧。

名家评价

张世南《游宦纪闻》:“此诗一出,为诗社诸公所称。”

纪昀《武英殿丛书·浮溪集》:“汪诗深醇雅健。”

吕留良《宋诗钞·浮溪集》序:“汪诗高华有骨,兴寄深远。”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3

春日独酌二首

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

白日照绿草,落花散且飞。

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

彼物皆有讬,吾生独无依。

对此石上月,长歌醉芳菲。

我有紫霞想,缅怀沧州间。

且对一壶酒,澹然万事闲。

横琴倚高松,把酒望远山。

长空去鸟没,落日孤云还。

但悲光景晚,宿昔成秋颜。

翻译

东风吹来了美好之气,水与树木荣耀着春天的光辉。

太阳照耀着绿草,花儿在枝头散落飘飞。

孤云在日暮时还回空山,众鸟也各自还巢而归。

这些物体都有所寄托,我的残生却孤独无依。

对着这映在石上的月光,无奈何只有在芳草中长歌沉醉。

我曾有修炼成仙的向往,也缅怀隐居江湖之间。

现在惟有对着面前的这壶酒,淡然万事而落得孤闲。

倚着高松且将弦琴横放,把着酒杯伫望着远山。

飞鸟在长空中飞尽,孤云在落日中回还。

只是悲伤我老衰如同这光景已晚,转眼间已成了凋悴的容颜。

注释

水木句:咸本作水本。误。春晖,《太平御览》卷九九二晋傅咸《款冬花赋》:“华艳春晖,既丽且姝。”

彼物二句:陶渊明《咏贫士》

诗:“万族各有讬,孤云独无依。”

歌醉:萧本、玉本、郭本、刘本、严评本、全唐诗本、王本俱作醉歌。

全唐诗本注云:“一作歌醉。”

紫霞想:谓升仙。陆机《前缓声歌》:“轻举乘紫霞。”

沧州间:谓隐居江湖。

且:萧本、玉本、郭本、刘本、朱本、严评本、全唐诗本俱作思。

全唐诗本注:“一作且。”

光:朱本作佳。

宿昔:早晚之意,谓时间短暂。《晋书·裴楷传》:“虽车马器服,宿昔之间,便以施诸贫乏。”秋颜,老衰的容颜。

创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冬李白因贫病来投当涂令李阳冰,次年初春,病稍好转,起居有能,但终因年老、求仙不得而产生“吾生无依”的孤独。这组诗即创作于此时。詹本云:“第二首云:‘但悲光景晚,宿昔成秋颜。’似中晚年之作。安注系此诗于开元二十五年,谓:‘似本年闲居安陆时作。’恐非。”

赏析

这两首诗抒写诗人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之情,表达了作者因年老求仙不得而产生的孤独之意。

第一首诗前四句写作者对春天美景的爱惜,也抒发作者对生命的感慨。东风吹来美好之气遍于天地之间,树木在春光中欣欣向荣。灿烂的阳光照耀得芳草遍地生绿。但到了暮春之时,花朵散落飞扬,因此感叹自然规律的不可转移。后六句从日暮时孤云众鸟各有所归,想到自然中的万物皆有所托,而自己却漂泊无依。因此举杯对着石上之月,邀之共饮,以达长醉歌春日之芳菲。情调既是感伤,也是豁达。

第二首诗开头说自己原有隐居之意,想象自己对着一壶酒,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接着具体描绘隐居的生活图景:“横琴倚高松,把酒望远山。长空去鸟没,落日孤云还。”这几句满含出世之意,甚似王维的诗境。最后笔锋一转,发出时光易逝、生命苦短的感叹,隐含了理想抱负难以实现的悲情。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4

原文: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译文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田问小路上,谁家少年,如此风流?

若能将身嫁与,誓死到白头,纵被无情弃,也不羞。

注释

《思帝乡》原是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词起源于唐,流行于中唐以后,到宋而达极盛。

①足:足够,十分。

②一生休:这一辈子就算了。

③“纵被”两句:即使被遗弃,也不在乎。

赏析:

赏析

这首词不掩饰地流露了女子青春的热情,迫切要求恋爱自由。词意质朴大胆,很近民歌。

此词开端之“春日游”三字,表面看来原只是极为简单直接的一句叙述而已,然而却已经为后文所写的感情之秾挚做了很好的准备和渲染。试想“春日”是何等美好的季节,草木之萌发,昆虫之起蛰,一切都表现了一种生命之觉醒与跃动。而“春日“之后更加一游”字”,则此“春游”之人的春心之欲,随春物以共同萌发及跃动从而可知。而春游所见之万紫千红莺飞蝶舞之景象也就从而可想了。其后再加以“杏花吹满头”一句,则外在之春物遂与游春之人更加了一层直接的关系,其感染触发之密切乃竟有及身满头之情势矣。

“吹”字虽有花片被风吹落的意思,然而在此一句中却并没有花落春归的哀感,而却表现出一种当繁花开到极盛时,也同时伴随有花片之飞舞的一种更为缤纷盛美的景象。首二句已经为以后的感情之引发,培养和渲染了足够的气势,于是下面才一泻而出毫无假借地写了“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一个上六下三的九字长句,读起来笔力异常饱满。

韦庄这首小词虽不必有儒家之修养与楚骚之忠爱的用心,然而其所写的用情之态度与殉身之精神,却确实可以引发读者一种深层的感动与丰美的联想。

创作背景

晚唐时期社会矛盾各种进一步激化,民穷财尽、国力衰弱,战乱绵亘,知识分子普遍感到前途茫茫、对未来失去信心,多数人为全身远祸得过且过,上层官僚集团和豪商巨贾则征逐秦楼楚馆尽情享乐,一些知识分子也在倚红偎翠中消磨岁月,韦庄于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参加春试落第,约咸通七年(866)再赴考,屡试不第,此后黄巢起义时期在南方避乱流寓很久,大半生曾到过江南及赣、湘、鄂、蜀等地,过着漂泊的生活。黄巢乱后,中原文士多往归西蜀克保偏安之局,韦庄两度入蜀,后为王建赏识,卜居成都,王建建国称帝后,官至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宰相),治号小康,得以余力从事于文艺,《古今词话》称:“庄有宠人,资质艳丽,兼善词翰。建闻之,托以教内人为词,强夺去。”韦词牵涉此事者甚多。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5

原文:

春日

宋代:晁冲之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

翻译: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弯弯曲曲的小溪与岸上的绿树交相辉映,细雨漂浮在浮萍上,好像撒上了细细的沙粒。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

鹅鸭不知道春天即将过去,争相追逐着那些漂浮在水上的桃花。

注释:

阴阴:草木繁盛。

趁:追逐。

赏析: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惜春诗。全诗四句四景,小溪明净,细雨翻萍,鹅鸭嬉戏,桃花逐水,画面十分鲜明,历历如在目前,令人悠然神往。诗人以鹅鸭“趁桃花”的景象寄自身的感慨,春已去尽,鹅鸭不知,故欢叫追逐,无忧无虑,而人却不同,既知春来,又知春去,落花虽可追,光阴不可回,诗人的惜春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篇:春日朱熹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日朱熹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日朱熹原文翻译及赏析1

春日

朱熹〔宋代〕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春天。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寻芳:游春,踏青。滨:水边,河边。光景:风光风景。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东风:春风。

春日-朱熹拼音解读:

chūn rì

zhū xī 〔sòng dài 〕

shèng rì xún fāng sì shuǐ bīn,wú biān guāng jǐng yī shí xīn。

děng xián shí dé dōng fēng miàn,wàn zǐ qiān hóng zǒng shì chūn.相关翻译

风和日丽游历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这春天的样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相关赏析

这首诗在赞美春天繁荣的同时,贯穿以探究事理的机趣,旨在启发引导人们摆脱束缚,大胆地领略探索的愉悦。此诗一开始写诗人在晴朗的春日去观赏春景,接着写春游

见到的景色,全诗无论是写景还是借人喻景都是在表达诗人心中的无限喜悦之情。

作者介绍

朱熹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春日朱熹原文翻译及赏析2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代·朱熹《春日》

译文

风和日丽之时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释

春日:春天。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寻芳:游春,踏青。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滨:水边,河边。

无边:无边无际。

光景:风光风景。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东风:春风。

赏析

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追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追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首句“胜日寻芳泗无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无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一句中分三层叙说,特别是以“泗无滨”结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

次句“无边光追一时新”,描写观赏春追中获得的初步印象。“无边光追”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追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追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的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大的空间落笔。

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光追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意谓胜日寻芳,本不期望有无边光追的所得,今既有如此新鲜感受,不禁欢欣雀跃。“东风面”,把春气、春追形象化了,拟人化了,把“识”字落到实处。

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追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到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近承“东风面”,远承“无边光追”,对偶修辞,意象色彩强烈。诗以“总是春”收官,都落到“春日”上。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无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无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无”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无边光追”所示空间极其广大,就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第三篇: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5篇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

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

译文

一年年过去,白头发不断添新,戎马匆匆里,又一个春天来临。

为了什么事长久留我在边塞?

岁月太无情,年纪从来不饶人。

念念不忘是一片忠心报祖国,想起尊亲来便不禁双泪直淋。

孤独的情怀激动得难以排遣,就凑个五辛盘,聊应新春节景。

注释

马上:指在征途或在军队里。

关河:关山河川,这里指边塞上。

簇五辛:蔟,攒聚的意思。五辛,指五种辛味的菜;《本草纲目》:“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叶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击退了瓦剌入侵后第二年的一个立春日在前线所写。遇此佳节,引起了作者思亲之念,但是为了国事,又不得不羁留在边地。诗中表达了作者这种矛盾痛苦的心情。

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

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

万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惊;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头已白。

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

译文

春天使者姗姗前来访问,西湖水面换上绿色衣裙。

漫山遍野捧出七彩热情,花风落地一样唤人兴奋。

春来了,参军思绪乱如云,白发人,最怕题诗送青春。

我知道你摆好了湖中酒席,等待着老朋友来开怀畅饮。

遥遥万里你捎来一片春情,每到春来我暗暗感到心惊。

冰雪消融,门外千山碧绿,繁花争妍,江边二月多晴。

还记得,少年时,迎春畅饮,到如今,春草绿,两鬓如丝。

他乡作客,物态人情各异,东风情意,年年难舍难离。

赏析:

原注:西湖者,许昌胜地也。

谢君有“多情未老已白发,野思到春如乱云”之句。

全诗以“万里”一句为界分为两部分,前半写西湖景色及朋友相念之情;后半写自己异乡逢春的新鲜见闻和落寞情怀。诗中春景写得明媚可喜,感情写得真挚动人。结构上由景及人,由景及情,层次分明,而接转自然,语言明白晓畅,多少也有学习李白诗风所带来的飘逸气,体现了欧诗的基本特色。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3

春日闻杜宇

杜鹃日日劝人归,一片归心谁得知。

望帝有神如可问,谓予何日是归期。

翻译

杜鹃鸣声凄厉,每天都在劝我归去。我的一片思乡之情这样深、这样痛。

如果有谁知道望帝有灵,那么可以问问他,希望他告诉我究竟何日是归期。

注释

杜宇: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

杜鹃:鸟名,又叫杜宇、子规、布谷鸟。相传是古时蜀王望帝(名杜宇)的魂魄所化。

其啼声有两个特点:一是连鸣不断,似泣似诉凄厉悲凉,民间有“杜鹃啼呜,泣血方止”的传说;二是叫声恰似在说“不如归去”,因而人们又称之为“催归鸟”。

望帝:即远古蜀王杜宇。

神:神灵。

谓:告诉。

予:我。

创作背景

谢枋得曾于德祐元年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不久,元军破城,诗人亲故先后遇害,唯有老母因年老免于一死。谢枋得饱尝家破人亡之苦,在长期奔波逃亡的过程中,抚今伤昔,将国破家亡的沉重之感凝结于这首思乡之作之中。

赏析

谢枋得此诗,抓住了杜鹃鸟啼声的这些特点来抒写自己的感情。其最成功之处在于用望帝的传说来抒发自己彻骨的思归之情,并把这种情绪描绘得缠绵往复,回肠荡气。

作者在二十八字的短短篇幅里,高度地集中题材。全诗紧紧围着一个人(作者自己)、一种物(杜鹃)、一件事(归)展开。仅从字面上来看,四句中有两句出现了作者自己,两句出现了杜鹃鸟,三句出现了“归”字。进一步研读,还发现其实四句都没有离开这人、物、事三者。这种反复吟唱的写法,类似民歌中的复沓,仿佛仍有“杜鹃催人归,我归,我归,我归……”的旋律不断萦绕耳际,律感强烈,引起共鸣。

全诗的结构也十分巧妙。诗的开篇先用杜鹃催归起兴,并连用“日日”二字,足见此鸟之殷勤多情,好像在说物有情而人无意。但接下来次句却说,我的归心如此急切,可惜无人知道,当然,杜鹃也是不理解我的。这样一来便使起兴鹃鸣反倒成了铺垫,从而把作者思归的情绪推向了高潮。三、四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使人与杜鹃之间形成直接联系,用人向物发问的方式表达作者对归期的盼望和对可能出现的永无归期的忧虑。

通观全诗,这种由物(劝归)到人(思归),再由人(问归)到物(预示归期),最后仍然归结到人(归期何时)的结构方式,在人、物、事三者之间构成循环不断的关系,极符合作者所要表达的缠绵不绝、难解难断的思想感情。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4

春日行

朝代:唐代

作者:张籍

春日融融池上暖,竹牙出土兰心短。草堂晨起酒半醒,家僮报我园花满。头上皮冠未曾整,直入花间不寻径。

树树殷勤尽绕行,攀枝未遍春日暝。不用积金著青天,不用服药求神仙。但愿园里花长好,一生饮酒花前老。

译文

皇宫深深楼阁高耸云霄,金色的蛟龙盘旋在堂前华丽的柱子上,美女们在窗前化妆打扮,玉手抚动琴弦,美妙的筝声随春风吹落,传入游乐的君王的耳里,这应该是那首《升天行》吧。泛舟在白莲池上,如蓬莱仙境一般,楼船划破湖面急促前进,惊起阵阵波浪。众多的宫女们奏起音乐唱起歌曲,敲打钟鼓的声音都要使宫殿轰倒。这是多么壮观的天下百姓歌舞太平的场面呀。只要君王于民休养生息,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天庭上三十六个天帝要来迎接,仙人们驾着彩云翩然而下。但皇帝不愿意随他们而去,宁愿留在人间。皇帝岂能像轩辕氏那样,乘龙飞天而去,不顾他的子民,独自来往于青天之上?小臣我祝愿皇帝寿比南山,陛下的英名万古流芳。

注释

①紫清:紫微清都之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②弦将手语:意思是弦与手摩擦而成声。

③《升天行》:古乐府名。

④天池:指御园的池沼。

⑤三十六帝:道教传说有三十六天帝。

⑥镐京:西周武王建都镐京,在长安县西北十八里,自汉武帝后遗址沦陷。这里代指国都。

简析

《春日行》,时景二十五曲之一,本咏春游,李白拟作咏君王游乐之词。唐玄宗春日泛游白莲池,召李白作辞。时李白已酒醉翰林苑,乃命高力士扶以登舟,即兴而作。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5

思帝乡·春日游 唐朝

韦庄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思帝乡·春日游》译文

春日踏青郊游,风吹杏花满头。原野小径上是谁家少年,仪表堂堂、风度翩翩。

我想要是能够嫁给他,这一生也就满足了。即使被他无情无义地休弃了,也不会后悔。

《思帝乡·春日游》注释

题解:《思帝乡》又名《万斯年曲》,本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单调三十三至三十六字,平韵。此调金奁集载温庭筠韦庄词,注越调(无射商)。该篇押用同一部平韵,韵脚分别是“游”、“头”、“流”、“休”、“羞”。

陌(mò):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这里泛指道路,野外的道路。陌上,道路之上。年少:即“少年”,小伙子,青年人。

足:程度副词,很,非常。风流:风度潇洒,举止飘逸,洒脱放逸,风雅潇洒。足风流,犹云十分风流,够气派、潇洒,够俊俏、多情的。

妾:古代女子对自己的谦称。拟:是定、准、必的意思,与“打算”的用法不尽相同,打算,想要。与:给,这个介词后面省略了宾语。将身嫁与,把自己嫁给他。

休:此处指心愿得遂后的罢休,喜悦,欢乐。一生休,一辈子就这样罢了,意思是一生就满足了,这一辈子也就算了,意谓一生有了依托,一生满足。

纵:纵然,即便。弃:抛弃,弃置。不能羞:意谓不会感到害羞后悔,即也不在乎。“纵被”二句,即使被他无情无义地休弃了,也不后悔。

《思帝乡·春日游》赏析

这首词写一个少女的青春的热情和她对少男的大胆追求,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爱情自白。

它描写一位天真烂漫、热情大胆的少女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迫切要求婚姻自由,追求爱情和幸福,表现了不顾一切封建伦常大胆追求纯真爱情的主题。这首词通过对少女心理活动的传神描写,塑造出了一个具有健全人格、渴望婚姻自主的女性典型;这个典型在青年男女被剥夺了自由恋爱权利的封建社会里,有着特别的意义。但这种一见钟情的爱情,由于缺乏共同的思想基础,纵使刹那间可以爆发出耀眼的火花,若所遇非人也会转眼归于毁灭,以致产生不可设想的悲剧,这是封建社会妇女的不幸处境所造成的。

此词是写游春,有所遇,女遇男;仅是开端“春日游”三个字就极可玩味,表面看来原只是极为简单直接的一句叙述而已,然而却已经为后文所写的感情之秾挚做了很好的准备和渲染。“春日”正是感情的春心觉醒的时节,一切都表现了一种生命之觉醒与跃动。而之后更加一“游”字,则此“春游”之人的春心之欲,随春物以共同萌发及跃动从而可知。其后再加以“杏花吹满头”一句,点明时令是早春,缤纷的杏花花瓣落了游春的姑娘一头都是,“吹”字在此一句中表现出一种当繁花开到极盛时,也同时伴随有花片之飞舞的一种更为缤纷盛美的景象。而且“吹”字还可表现出一种活泼撩动的感受,则外在之春物遂与游春之人更加了一层直接的关系,写出了春光明丽,少女欢快的场面。

前两句以八个字刻画出女子在融融春光中萌发了追寻意中人的春心;叙写至此,已经为以后的感情之引发,培养和渲染了足够的气势,于是以下由景转情,情由景生,一位也漫步在原野小径上的少年公子进入画面,虽然少女并不认识他,但他那翩翩的风度,飞扬的神采,却吸引了少女的注目,引起了少女的爱慕。九字长句“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一泻而出毫无假借,读起来笔力异常饱满。曰“陌上”,是游春时士女云集之所在;曰“谁家年少”,则表现了期望的真诚与选择的珍重;更加之以“足风流”,是对于美好多情之预想的最高要求。“足风流”是少女眼中少年公子的形象,也是少女对少年的评价,少女对少年的爱慕之情全由这一“足”字传出。

因而少女在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一个“拟”字,点明这是少女内心的打算。曰“足风流”,曰“一生休”,前一句写期望之理想,后一句写自我之奉献,两相呼应,极为有力地表现了意志之坚决与感情之深挚。这一个九字长句与上一句的节奏句式全同,都是前面的六字句以两字为一顿,造成一波三折的气势,然后以一个三字句为总结,字字斩钉截铁,口气是真挚、诚实、坚定的。这里写出少女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殷切期望,然后用“纵被无情弃,不能羞”加重这爱的力量。这种强力的爱慕之情,不仅使她要终身相许,嫁给他,而且即使以后少年公子将她无情地遗弃,她也决无后悔。在“足”字上可见少年风流了,至此犹嫌不够,还通过“休”和“羞”两个字,层层加码地予以强调,写出了为爱情不惜代价、终身不悔的决心,进一步突出了少年风流之甚,由此足见少女之痴情。结尾处二句殉身无悔的誓词,正是以其深挚的情意,提高加深了这首小词的境界,一个真正愿为理想、事业而献身的人,是为了对它的热爱,词其所写的用情之态度与殉身之精神,确实可以引发读者一种深沉的感动与丰美的联想。

这首词从字面解释或直为“一位女子在游春时对一个风流多情男子的向往和期待。”而若从“自比女性”的角度审视,则小词实际上婉转地传达了作者虽被历史的车轮无情地抛逐在西蜀一隅,但此心仍属故唐的赤子情怀。首句“春日游”自然是对唐王朝鼎盛局面的期许;二句的风流少年乃是暗喻君王;三句的“妾”即属自比,他是要将终生都托付唐王朝的了,即便如当下的暂被抛别,也是不离不弃——“纵被无情弃,不能羞”,态度决绝。

这首词虽是少女单方面的一见钟情,然用通俗明快的语言,率真、坦直的感情表达方式和长短错落、声情激动的语调,塑造出一个敢于冲破礼教、大胆追求爱情幸福的少女形象,异常鲜明,逗人喜爱。作者以白描的手法和清新明朗的笔调,刻画这位少女天真烂漫、极富个性的形象,语言质朴而多情韵,在花间词中独具一格,别开生面,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该一首词纯用赋体,直抒胸臆,热情奔放,淋漓尽致,它用的是长短错落、声情激越的句式,选择的词调与所表达的内容、感情的强度都很相适,最后以誓言般的三个字短句作结,显得十分果决干脆,志不可夺。作为一位具有封建思想的文人,作者敢于道出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词语,写出这样明快决绝的佳篇,不能不归之于学习民歌的结果。韦庄抒情词这种真率大胆的作风原本是民间文学的本色,在词从民间到了文人手中之后慢慢朝向婉约化道路迈进的这个历史进程中,韦庄词却一定程度地保留了民间词的一些特色,十分难能可贵。

《思帝乡·春日游》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韦庄身经黄巢之乱,转徙流离,后虽卜居成都(后蜀),官至宰辅,而俯仰今昔,不能无慨于中;《古今词话》称韦庄有一个宠爱的姬妾被王建假托教导宫女召入宫而终未放回,韦词牵涉此事者甚多;这首词调寄《思帝乡》,当是韦庄“托为绮词”的思唐之作。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6

春日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古诗简介

《春日》是北宋诗人汪藻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春日出游的见闻感受的描写,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春日图,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翻译/译文

整个春日大概都没有连续十天清明无雨的日子,到处都是在天上的云彩携带着雨水漂浮而行。野外田里的一潭绿油油的春水比镜子还要碧绿光亮,古渡口边人经过时水边的鸥鹭却自在不受惊吓。篱笆外将开未开的桃花探头伸出,看上去是如此嫣然含情。草屋顶烟雨靡靡,打湿了行客的衣裳,午后鸡鸣一声将人从闲梦中唤引回了现实。

注释

⑴嫣然:美好貌。

⑵茅茨:茅草屋顶。烟暝:烟雨迷蒙。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崇宁(1102-1106年)年间,作者任职宣州之时,一个春日里,作者游览美景而作此诗。

赏析/鉴赏

汪藻此诗,把春日出游的见闻感受次第展开,胜境纷呈叠出。入笔写难得的好天气,转出野田春水,然后又转出渡头水鸟嬉游,再转出竹篱茅舍风光,夭桃含笑情态;又转出雾气迷蒙,沽衣微湿,天色似瞑,引得午鸡引吭啼鸣。无数富于诗情的片段,构成了逝通的春游长卷,盎然春意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这些景色诚然十分宜人,表面上诗中景物各自分立,似乎缺少勾连,很难形成一个整体。事实上,诗人用的是一种近乎现代戏剧中的“情意结构”手法,即又靠情节连系,而以心中清意活动流贯全篇,似断实连,另是一种独特的章法。首句开门见山,表示春日多雨,次句具体描绘,补足上句之意。春日多雨,早拟出游而苦无佳日;好容易才盼得放晴,足遂夙愿,作者心情之欣喜可见。多雨之日终得放晴的欣欣情意笼置全诗,形成了一条线索。野田春水映映,一碧如镜,固然赏心悦目;渡边鸥鸟忘机,与人相亲相近,自有物我欣然之趣;篱间夭桃临风,似开未开,嫣然含笑,更觉深情。茅茨人家,柳昏烟暝;迷蒙雾气,沾衣欲湿;意境朦胧优美。作者忽闻一声鸡鸣,更觉宁静安谧。全诗镜头累换,而诗人心情之欣悦,感受的新鲜,则回环相贯。清词丽句,信手组合,皆成妙谛。无怪乎张世南《游宦纪闻》说此诗是汪藻幼年之作,诗人早年诗学江西派,此诗通篇用拗句,全法黄庭坚,然而拗峭之中,自具清丽之致,可谓刚外柔中。用笔之劲健不及黄,而温润则过之。纪昀、吕留良分别评此诗“雅健”、“有骨”,实足以当之而无愧。

名家评价

张世南《游宦纪闻》:“此诗一出,为诗社诸公所称。”

纪昀《武英殿丛书·浮溪集》:“汪诗深醇雅健。”

吕留良《宋诗钞·浮溪集》序:“汪诗高华有骨,兴寄深远。”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7

原文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翻译

译文

轻雷响过,春雨淅沥而下。雨后初晴,阳光好像在刚刚被雨洗过的碧瓦间浮动。春雨过后,芍药含泪,情意脉脉;蔷薇横卧,娇态可掬,惹人怜爱。

注释

1、选自《淮海集》。秦观(1049~1100),宋代文学家,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

2、丝:喻雨。

3、浮瓦:晴光照在瓦上。

4、霁(jì)光:雨天之后明媚的阳光。霁:雨后放晴。

5、参差:高低错落的样子。

6、芍药: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芍药花。

7、春泪:雨点。

赏析

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诗人捕捉到春雨“万丝”的特征,把镜头的焦点对准了庭院一角,摄下了一幅雷雨后晴春晓日的精巧画面。通过对偶形式,拟人手法,衬托庭院的华丽,描绘了芍药和蔷薇百媚千娇的情态。芍药亭亭玉立、蔷薇攀枝蔓延,故各有“含春泪”之态、“无力卧”之状。因其体物入微,情致蕴藉,通篇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界景物、现象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摄取力、表现力。在意境上以“春愁”统摄全篇,虽不露一“愁”字,但可从芍药、蔷薇的情态中领悟,又曲折体现了诗人由于宦途艰险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性格。

“好雨知时节”,在一夕隐隐春雷的召唤下,它“随风潜入夜”,它“润物细无声”。雷是“轻”的,雨如“丝”般,春雨的特色诗人只用两个字就揭示出来了。

那碧绿的琉璃瓦,被一夜春雨洗得干干净净,晶莹剔透,犹如翡翠,瓦上还沾有水珠,在晨曦的辉映下,浮光闪闪,鲜艳夺目,令人心旷神怡——这是第二句所写的美

最妙的是后两句,诗人采用以美人喻花的手法,又加上对仗,确实是美不胜收。

李白笔下“一枝红艳露凝香”,白居易笔下刚出浴的“侍儿扶起娇无力”的杨妃,和第三句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雨后的牡丹,犹如多情的少女,泪光闪闪,含情脉脉。

最后一句令人想起《红楼梦·史湘云醉眠芍药铟》那段描写:湘云“业经香梦沈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这醉卧中浑身洒满落花的史湘云,情思绵绵,百媚千娇,多像“无力蔷薇卧晓枝”。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8

原文:

春日偶成程颢〔宋代〕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译文:

韵译云儿淡,风儿轻,时近春日中午,傍着花,随着柳,我向河岸漫步。春游愉悦的心情呀,人们并不了解,于是说我忙里偷闲,强学少年童。

散译接近正午时分,天上飘着淡淡的云,偶尔刮起一阵微风。穿行于花柳之间不知不觉来到了前面的河边。旁人不知道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少年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注释:

偶成:偶然写成。

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近,依靠。随,沿着。

川:瀑布或河畔。

时人:一作“旁人”。

余心:我的心。

余:一作“予”,我。

将谓:就以为。

将:乃,于是,就。

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赏析:

自其一首即景诗,描发素天郊游的心情以及素天的景象,也其一首发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素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开头两句发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其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素游,它所要表达的其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其一,发自己素游所见、所感。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了素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素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其艳美的鲜花,到处其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其二,着重发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自种心情主要其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所谓“近午天”,并不其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素,而其用“近”来强调自己只顾素游忘了时间,用自已的突然发现来表现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同样,“过前川”也并不仅仅其简单地描发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况,而其用“过”来强调自己在素花绿柳的伴随下“过”了前面的河流才发现自己只顾游素,不知不觉已经境了很远很远。自样,自两句诗尽管描发的只其云风花柳等自然景观和作者喜爱它们的心情,但其中更隐括着一种作者要忘世脱俗的高稚情调,正其自种情调,才使他几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主要其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抒发。本来,在云淡风轻的大好素色中漫游,在素花绿柳的簇拥中陶冶自己的情性,自应该其十分自然的事,但其,在扼杀人们性灵的封建时代,自似乎只应该其有些“狂”劲儿的少年人才能,而须眉长者只应该端然危坐,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然而,尽管程颢其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尽管他发自首诗时很可能已经其一位蔼然长者,可他仍然无法抗拒大自然对他的吸引,做出一些为“时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动。自其中包括了他对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包括了他对一般“时人”的嘲笑与讽刺,既表现了他对子人生价值的另一种认识,也表现出了他乐在其中,孤芳自赏的高雅。至此,一向被人们认为其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也有意无意地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他不仅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中,还其一个对大自然充满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的感情经常被“理”压抑和扭曲罢了。

全诗色泽协调,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性格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诗歌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全诗发出了诗人怀念少年时在故乡时的事情,表达了诗人心中对少年时代以及对故乡黄陂的怀念。

作者介绍:

程颢(1032—1085),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程颢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亲撰及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收入《二程全书》。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9

春日偶作

西园一曲艳阳歌,扰扰车尘负薜萝。

自欲放怀犹未得,不知经世竟如何?

夜闻猛雨判花尽,寒恋重衾觉梦多。

钓渚别来应更好,春风还为起微波。

翻译

在西园听一曲艳阳之歌,京城扰扰车尘让人深负隐逸之志。

虽然想要放宽心怀但难以遂愿,而经世的愿望也不知究竟能否实现。

听到夜雨强劲而势猛,预示且判定着花残落尽,春夜寒冷夜晚更长,贪恋重衾觉得梦多。

想别后钓渚春色应该比以前更好,春风在水面吹起微波。

注释

西园:泛指,未必与曹植兄弟及邺中诸子同游之“西园”。

艳阳歌:犹《阳春》曲。一说泛指春之歌。

薜萝:薜荔和女萝,喻指隐士之服。负薜萝,即怀有隐逸之志。

放怀:开怀,放宽心怀。

经世:治理国事。

判:判断,断定。俗作“拚”。

衾:被子。一作“裘”。

钓渚:当指作者鄠杜郊居旁的垂钓处。

创作背景

此诗为作者于春日艳阳之候,有感于自己仕隐两失而抒写苦闷之作。其具体创作年份难以考证。

赏析

诗人于三春时节,闻西园艳阳之歌,深感春光烂漫,当尽情享受,奈己则困居长安,目睹车尘扰扰,深有负于夙昔隐遁山林之志。虽自欲放宽心怀,不计名利得失,然犹未能;而经世之志愿固不知究竟能否实现。三四句一纵一收,一宕一抑,极有笔意、情致。五六句写春夜闻猛雨,判定花已凋尽,春寒夜长,恋重衾而梦多,系写困居长安之苦闷无聊意绪。尾联“钓渚”应首联“薜萝”,暗用东汉初期隐士严子陵隐居垂钓于浙江省富春山七里濑事。钓渚春好,风起微波,固不如归隐鄠郊旧墅(温庭筠故宅)也。语淡荡而有致。此诗纯用白描,转折如意,风格类似义山之《即日》(一岁林花即日休),见温诗不仅有秾艳一格。

有人认为“西园一曲艳阳歌”于此诗中未必是歌颂阳春时节之美好。“艳阳”一词诚有歌颂明媚春天之意,然而细味此处之“艳阳”,似给人一种燥热烦愁之感。于高照的艳阳之下,一般人大概都是一副眯眼皱眉的表情,其实也是一种苦态。而与下句“扰扰车尘”连看,则正符合温庭筠此时烦躁又无奈的情绪。再观末句,俨然一幅云淡水清、宁静致远的画卷,大概这才是温庭筠所向往的隐逸之境,而西园艳阳春景恐未必是。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0

原文:

春日

宋代: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译文: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轻雷响过,春雨淅沥而下。雨后初晴,阳光投射在刚刚被雨洗过的苍翠碧瓦上。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经历春雨的芍药花上饱含雨露,仿佛含泪的少女情意脉脉。蔷薇横卧,好似无力低垂,惹人怜爱。

注释: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jì)光浮瓦碧参差。

丝:喻雨。浮瓦:晴光照在瓦上。霁光:雨天之后明媚的阳光。霁:雨后放晴。参差:高低错落的样子。

有情芍(sháo)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芍药: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芍药花。春泪:雨点。

赏析:

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诗人捕捉到春雨“万丝”的特征,把镜头的焦点对准了庭院一角,摄下了一幅雷雨后晴春晓日的精巧画面。

通过对偶形式,拟人手法,衬托庭院的华丽,描绘了芍药和蔷薇百媚千娇的情态。芍药亭亭玉立、蔷薇攀枝蔓延,故各有“含春泪”之态、“无力卧”之状。因其体物入微,情致蕴藉,通篇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界景物、现象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摄取力、表现力。在意境上以“春愁”统摄全篇,虽不露一“愁”字,但可从芍药、蔷薇的情态中领悟,又曲折体现了诗人由于宦途艰险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性格。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雷是“轻”的,雨如“丝”般,春雨的特色诗人只用两个字就揭示出来了。那碧绿的琉璃瓦,被一夜春雨洗得干干净净,晶莹剔透,犹如翡翠,瓦上还沾有水珠,在晨曦的辉映下,浮光闪闪,鲜艳夺目,令人心旷神怡——这是第二句所写的美

最“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两句诗人采用以美人喻花的手法,又加上对仗,确实是美不胜收。李白笔下“一枝红艳露凝香”,白居易笔下刚出浴的“侍儿扶起娇无力”的杨妃,和第三句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雨后的牡丹,犹如多情的少女,泪光闪闪,含情脉脉。最后一句令人想起《红楼梦·史湘云醉眠芍药铟》那段描写:湘云“业经香梦沈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这醉卧中浑身洒满落花的史湘云,情思绵绵,百媚千娇,多像“无力蔷薇卧晓枝”。

《春日》因其体物入微,情致蕴藉,通篇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在意境上以“春愁”统摄全篇,虽不露一“愁”字,但可从芍药、蔷薇的情态中领悟,又曲折隐晦的反映了诗人由于对宦途命运艰险的恐惧,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心理。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1

原文:

深宫高楼入紫清,金作蛟龙盘绣楹。

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

春风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

因出天池泛蓬瀛,楼船蹙沓波浪惊。

三千双蛾献歌笑,挝钟考鼓宫殿倾,万姓聚舞歌太平。

我无为,人自宁。

三十六帝欲相迎,仙人飘翩下云輧。

帝不去,留镐京。

安能为轩辕,独往入窅冥。

小臣拜献南山寿,陛下万古垂鸿名。

注释:

①紫清:紫微清都之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②弦将手语:意思是弦与手摩擦而成声。

③《升天行》:古乐府名。

④天池:指御园的池沼。

⑤三十六帝:道教传说有三十六天帝。

⑥镐京:西周武王建都镐京,在长安县西北十八里,自汉武帝后遗址沦陷。这里代指国都。

翻译:

皇宫深深楼阁高耸云霄,金色的蛟龙盘旋在堂前华丽的柱子上,美女们在窗前化妆打扮,玉手抚动琴弦,美妙的筝声随春风吹落,传入游乐的君王的耳里,这应该是那首《升天行》吧。泛舟在白莲池上,如蓬莱仙境一般,楼船划破湖面急促前进,惊起阵阵波浪。众多的宫女们奏起音乐唱起歌曲,敲打钟鼓的声音都要使宫殿轰倒。这是多么壮观的天下百姓歌舞太平的场面呀。只要君王于民休养生息,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天庭上三十六个天帝要来迎接,仙人们驾着彩云翩然而下。但皇帝不愿意随他们而去,宁愿留在人间。皇帝岂能像轩辕氏那样,乘龙飞天而去,不顾他的子民,独自来往于青天之上?小臣我祝愿皇帝寿比南山,陛下的英名万古流芳。

赏析:

《春日行》,时景二十五曲之一,本咏春游,李白拟作咏君王游乐之词。唐玄宗春日泛游白莲池,召李白作辞。时李白已酒醉翰林苑,乃命高力士扶以登舟,即兴而作。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2

原文:

春日京中有怀

[唐代]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今年外出游玩的时候,自己独自来到了长安,没有朋友同游心中带着春愁来看春天,没有了春天的感觉。

上林苑中的花白白地开放了,细柳营前的柳叶也徒有新芽。

朋友们这时在南桥应该玩得正是尽兴,将军府里朋友们欢聚都不愿散去。

我在这里向着遥远的洛阳,对着春天的景物说,等我和朋友再相聚的时候明年的春天一定要加倍地还给我一个更美的春色啊!

注释

京中:指西京长安。

游寓(yù):寓寄他乡。秦:指长安。

上林苑: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规模宏伟,宫室众多,有多种功能和游乐内容,今已无存。这里借指长安园林。徒:徒然。

细柳: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咸阳西南,渭河北岸。汉文帝时周亚夫为将在此驻军,称为“细柳营”,这里借指军营。漫:随意,没有约束。

南桥:洛阳城中一游览处。

西第:东汉外戚梁冀为大将军,起府第在洛阳城西。因马融曾为写《大将军第颂》,后人称之为西第。这里泛指豪华府第。留宾:汉游侠陈遵,豪饮好客,宴会时常取客人车辖投入井中,以防客人中途离去,留宾即出自此曲故。

风日:指洛阳的春日美景。这里是借代在洛阳赏春的朋友。

赏析:

此诗以平缓的语气叙述起,“今年游寓独游秦”,扣住题目的“京中”简洁地交代了宦游的时间、地点,勾勒出了整首诗的背景。宦游对诗环来说本为平常事,而今年所不同的是“独游秦”。“独游秦”三字,将诗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寥情怀表现得既充沛又含蓄。

这平静的叙述中寓有潮涌般的思绪。次句紧承前句的“独游秦”,顺流直下冲决了感情的闸门:“愁思看春不当春”,诗环直唿“这春天的景色多么美好,我却因为乡愁无心赏玩!”长安古都风物形胜,又置冬去春来,节序的推移,自然容易引起异乡环感昔怀今触动愁思。这联诗十四个字,生动地塑造出一个“相思不独欢,伫立空为叹”的诗环自我形象。由于诗中错落有致地巧用重字,“游寓独游秦”,“看春不当春”,使气韵回环,节奏和谐,声情摇曳生姿。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颔联描绘长安景色,上林苑里鲜花盛开却无环欣赏,细柳营前,柳枝新绿却无环看顾。花木随着季节开花结果,是自然规律,本无所谓“徒发”或“漫新”,然而诗句中却以“徒”和“漫”,赋予景物以环性。正应了清环吴乔所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绘景是为写情,这联是首联诗中“愁思看春不当春”的具体化描述,形象地表现诗环睹物感怀的惆怅心绪。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颈联描绘的是诗环想象中洛阳友环赏春欢宴的情景。他们在南桥群游兴尽而归,又在西第集宴豪饮。这欢畅的场面,正与自己“独游秦”形成鲜明的对照。诗环运用这一虚笔来反衬自己的孤寂,突出对友环怀念的深沉和思归之切。由于其中化用了陈遵的典故,不仅表现了友环英侠豪爽的性格,而且使诗歌具有豪放的气势。“公子南桥”句,虽没直接写景,然而景已自在其中,春游者风度翩翩,潇洒自得的神志跃然纸上。诗写至此,似乎已完题中“有怀”。但诗环犹觉未够,又引出尾联诗句。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环”,尾联构思新颖,造语清新。语痴而情真。诗环太熟悉洛阳的一切了,他思念洛城的环,也怀念洛城的风日,更留恋洛城的春光美景。这首诗与一般“有怀”诗相比,它扩大了“有怀”的范围。“诗贵出于自心”(《围炉诗话》),这联诗正是独出心裁,“言环之所不能言”。

杜审言这首《春日京中有怀》,结构齐整平密,起承转合极其自然,虚实相生,波澜起伏。其艺术手法对后世很有影响。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3

原文:

春日客怀

明代:于谦

年年马上见春风,花落花开醉梦中。

短发经梳千缕白,衰颜借醉一时红。

离家自是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

萧涩行囊君莫笑,独留长剑倚晴空。

译文:

年年马上见春风,花落花开醉梦中。

年年骑在马上沐浴着温暖的春风,花开花落岁月流逝似在醉梦之中。

短发经梳千缕白,衰颜借醉一时红。

头上短发天天轻梳一梳便花白了,衰老容颜借助酒浆才会一时绯红。

离家自是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

工作需要奔波在外是常有的事情.只可惜没能为国家建立尺寸之功。

萧涩行囊君莫笑,独留长剑倚晴空。

行李简单囊中羞涩先生切莫见笑,可我独留一柄倚天长剑直刺苍穹。

注释:

年年马上见春风,花落花开醉梦中。

客怀:在外做事、怀念家乡的作品。年年:一本作“每年”。见春风:迎接春天。花落花开:一个个春天来了,又走了。

短发经梳千缕(lǚ)白,衰颜借醉一时红。

缕:丝,线,条。干缕白:已有千根白头发,白发很多。衰颜:衰老的容颜。

离家自是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

尺寸功:喻很小的功劳。这句是作者谦逊之词。

萧涩(sè)行囊(náng)君莫笑,独留长剑倚(yǐ)晴空。

萧涩:形容没有多少钱财。行囊:出门旅行所带的行李包。“萧涩行囊”,指行装简单,没有多少财物。长剑:象征英雄的肝胆和志向。倚青空:这里是顶天立地的意思。

赏析:

开头两句写年复一年,眼见秋花凋落,春花盛开,自己却劳碌奔波,在马背上度过。今天又见春风送暖,不知不觉中,春天已悄然来临。目睹这美好的春景,诗人却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感叹人生如梦如醉,流年似水,岁月也正在悄然逝去。一种急于盼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感情溢于言表。

“短发”两句,感叹岁月无情,人生易老。诗人长期离开家乡,宦游在外,倏忽间,已到五十岁上下,头发已经稀疏变白,苍白衰老的容颜也只能借助酒力才泛出一点红润。古人不剪短头发,“短发”的“短”在这里是少的意思。头发稀疏,所以只能“轻梳”,头发本不多,又千缕皆白,至于诗人是怎样为国为民鞠躬尽瘁,辛苦操劳,以致身心憔悴而早衰的情形,也就可见一斑了。

以上四句充分表现了诗人忠于职守、勤于国事,多年为民奔走效力的情况;后面四句则表现了作者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不谋私利,赤心报国的高风亮节。

“离家”二句紧承前面的内容而发,说明“离家”的目的正是为了“报国”,然而离家多年却寸功未建,又深感羞惭。于谦24岁中进士,刚三十岁时,就到江西处理积案,释放了很多被冤枉判罪的百姓。从明宣宗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到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即诗人三十三岁到五十一岁期间,他又做了长达十八年之久的山西、河南巡抚。“离家自是寻常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何况诗人的感情又是那样的丰富细腻,目睹异乡的春日美景,他又怎能不想念故乡,产生惆怅之情呢?但好男儿志在四方,要想为国有所作为,离乡的悲愁也只能是“寻常事”了。“报国惭无尺寸功”,这固然是作者的自谦之辞,却又表现出他严于律己的人生态度。其实,多年来,作者又何尝“无尺寸功”。他辛苦劳碌,关怀百姓疾苦。灾年里,他下令打开官仓救济灾民。他为到处流浪没饭吃的百姓痛心,为严冬里还穿着破旧单衣的儿童难过。他希望引来天上的银河水灌溉人间的土地,还让老百姓到他的衙门里去控告贪官污吏。在民不聊生的黑暗社会里,他像冬夜里的火把,给人们带来了温暖,所以老百姓称他为“于青天”。这两句话,实际上正是衰颜白发的诗人壮心不已,深感时光易逝,而急切盼望为国建功的心情的剖白,这正像屈原所说的:“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萧涩”两句,诗人请求不要笑他多年为官而囊中空空,表明他只有报效祖国的长剑一柄,倚青空而立。尽管诗人多年位居高官,却一生清白自守,两袖清风,行囊羞涩。以至于这位始终保持高风亮节,“只留清白在人间”的民族英雄遇害时,朝廷派人去抄他的家,也只发现他“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耳。”这在当时贿赂成风的黑暗官场里,难得可贵。那独倚青空的耿耿长剑,正是忧国忧民,顶天立地的诗人胸中的赤胆忠心和凌云壮志的象征。

这首诗平仄协调,颔、颈两联对仗工稳,语言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风格浑然淳厚,质朴刚劲。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4

春日郊外

宋代:唐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馀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译文: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住在城里,还丝毫没能感受到春光;今天漫步郊外,惊喜地发现,原来榆树槐树早已抽芽,半绿半黄。

山好更宜馀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远处的青山婀娜多姿,我更喜爱它那峰顶还留存着皑皑白雪;池塘的水渐渐上涨,倒映出岸边的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天气暖和,黄莺骄吟,其声如人亲切交谈;微风从草地吹来,夹杂着阵阵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我怀疑这景中藏有美妙的诗句,刚想为你们拈出,忽然又感到迷濛茫然。

注释:

城中未省(xǐng)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未省:还没知道。省,这里是“省察、领悟”之意。黄:鹅黄色,指榆树、槐树新芽的娇嫩。

山好更宜馀(yú)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水生:水涨。倒垂杨:映出杨柳的倒影。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莺边日暖如人语:这句为倒装句,原序为“日边莺暖语如人”。天气暖和,黄莺骄吟,其声如人亲切交谈。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佳句:好的诗句。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写初春郊外的景象。诗首联树色泛黄的细微变化中来描写早春的到来;中间两联对仗十分精采,赋予春水以人的活力,自然诗趣盎然,黄莺暖语、风送药香的独特感受写得很有诗味,使有色有声的郊外早春景象有了芳馨的气息。尾联道出创作中常见的一种奇特现象,就是许多诗人面对名山胜景,想写诗填词,却束手无策,留下无穷的遗恨。整首诗格律谨严,简淡而富有风致。在句法上,有平叙,有拗折,充分显示了作者锤炼布局之工。

首联“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早春二月,乍暖还寒,当城里人还为春寒料峭所困,不知领悟春光的时候,而郊外却早已是榆槐吐嫩,春色满原了。早春,最先透露春消息的不是桃红李白,而是溪边阳坡上榆槐枝头的鹅黄初绽。不仅立意新,又足见诗人敏锐的感察力。“春光”、“榆槐”,高度概括,点明题意,并领起下文。

颔联“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全篇警句,紧承“春光”二字展开形象化描写。上句写远景:远山泛绿,依稀尚见斑斑积雪,色彩鲜明,更衬远山之葱翠。唯“积雪”方显“山好”。

下句写近景:春雨淅沥,溪流渐涨,不再枯涩,故生意盎然;两岸垂杨,日渐染绿,倒映水中,摇曳生姿,画面生动。唯“垂杨”方显“水生”。此句与东坡“溪柳自摇沙水清”可谓异曲同工。“生”、“欲”二字下得巧妙,前者摹写风生水起的情状,后者传递垂杨日渐苍翠之态势。突显了早春的生气勃勃,透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颈联“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则又变换句式,调整描写角度,从听觉和味觉方面来写春郊之景象。本来这两句按正常语序应是“日暖莺声如人语,风来草际送药香”,这样写,也是好句。但诗人却别开生面,以莺、草为主,以日、风为宾,以倒装之句式来突出花底莺声因日暖而悦耳动听,草际药香因清风而浓郁远播,让人自然联想到阳春三月,莺飞草长,丽日融和,百花争艳的无限春光。如此另辟蹊径,方不落俗套。“如人语”、“作药香”用拟人手法,以情笔写景,读来亲切,达到了情景交融、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颔、颈二联,对仗极其工稳,遣词极为精当,足见诗人功力之深厚,推敲锤炼之严谨。

尾联“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春光满眼,稍纵即逝;欲寻佳句,顿觉茫茫。其立意,与诗人另一名篇《醉眠》结句“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颇为相似。只不过后者宁静平淡,而本诗则在极尽春光烂漫之后,笔锋陡然一转,用一“疑”字引出:此中似有佳句,正欲纵笔撷取时,却又如雪泥鸿爪,难觅其踪了,空留下一片茫然,徒增惆怅。而这一怅然的感触,不仅深切道出忽有所悟,落笔忘筌的诗家甘苦;更让人倍增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自古难全之慨。写法上暗合东坡“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的造意,而余味过之。恰如音乐之戛然而止,而留给听众以无限之悬想,以收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果。

统观全诗,清新之气,扑面而来;而辞意之流畅,形象之鲜明,一扫宋诗枯涩冷峭、偏重理趣之弊,堪称精品。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5

汉宫春·立春日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辨,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古诗简介

《汉宫春·立春日》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此词处处切《立春日》题目,以“春已归来”开篇,写民间是日欢乐习俗:袅袅春幡,黄柑荐酒,青韭堆盘,而自己对天时人事却别有一番感触:燕尚“梦到西园”,塞雁尚有乡国之思。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深情,对南宋君臣苟安江南、不思恢复的作风致以不满,并传达出时光流逝英雄无用的无限清愁。

翻译/译文

从美人登发上的袅袅春幡,看到春已归来。虽已春归,但仍时有风雨送寒,似冬日徐寒犹在。燕子尚未北归,料今夜当梦回西园。已愁绪满怀,无心置办应节之物。

东风自立春日起,忙于装饰人间花柳,闲来又到镜里,偷换人的青春容颜。清愁绵综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怕见花开花落,转眼春逝,而朝来塞雁却比我先回到北方。

注释

汉宫春:词牌名。《高丽史·乐志》名《汉宫春慢》。《梦窗词集》入“夹钟商”。各家句读多有出入,通常以《稼轩长短句》为准。九十六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立春日:古称“立春”春气始而建立,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逐渐解冻。《岁时风土记》:“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南朝·陈·徐陵《杂曲》:“立春历日自当新,正月春幡底须故”。

“春已”三句:谓从美人登发上的袅袅春幡,看到春已归来。春幡:古时风俗,每逢立春,剪彩绸为花、煤、燕等状,插于妇女之粪,或缀于花枝之下,曰春播,也名恬胜,彩胜。稼轩《蝶恋花·元日立春)词起句云:“谁向椒盘答彩胜。”此风宋时尤盛。

“无端”两句:言虽已春归,但仍时有风雨送寒,似冬日徐寒犹在。无端:平白无故地。

“年时”两句:燕子尚未北归,料今夜当梦回西园。年时燕子:指去年南来之燕。酉园:汉都长安西邦有上林苑,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都称西园,专供皇帝打猎和游赏。此指后者,以表现作者的故国之思。

“浑末办”两句:言已愁绪满怀,无心置办应节之物。浑:全然。黄柑荐洒:黄柑酪制的腊酒。立春日用以互献致贸。更传:更谈不上相互传送,青韭堆盘:《四时宝鉴》谓“立春日,唐人作春饼生菜,号春盘”。又一说,称五辛盘。《本草纲目·菜部》:“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募惹、芥辛嫩之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号五辛盘。故苏拭《立春日小集戏辛端叔》诗云:“辛盘得青韭.腊酒是黄柑。”辛词本此,但反用其意。

“却笑”五句:言“东风”自立春日起,忙于装饰人间花柳,闲来又到镜里,偷换人的青春容颜。黄梅染柳:吹得梅花飘香、柳丝泛绿。镜里转变朱颜:谓年华消逝,镜里容颜渐老。更:何况。

“清愁“两句:言清愁绵综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解连环:据《战国策·齐策》.秦昭王遣使齐国,送上玉连环一串,请齐人解环。群臣莫解。齐后以椎击破之,曰:环解矣。辛词用此喻忧愁难解。

“生怕见”两句:言怕见花开花落,转眼春逝,而朝来塞雁却已先我还北。生怕:最怕,只怕。塞雁:去年由塞北飞来的大雁。

赏析/鉴赏

全词紧扣立春日的所见所感来写,赋予节物风光以更深的含意,于哀怨中带嘲讽,内涵充盈深沉。开篇用典,妥帖自然,不露痕迹,正是“使事如不使也”。而以“袅袅”形容其摇曳,化静为动,若微风吹拂,更见春意盎然。从思想内容看,虽不能确断其为辛弃疾南归后所写的第一首词,但必为初期之作。辛弃疾对于恢复大业的深切关注,作者的激昂奋发的情怀,都已真切地表达出来。

上片起韵点题,写大地春回的立春日风景。立春日是春天到来的信号,表现这节物风光。作者以一“看”字,将春天的气息,通过妇女们立春日的头饰——袅袅春幡散布出来,暗示出作者对于春归的喜悦。以下一韵,不直接往前写去,却反挑一笔,写出对寒风冷雨阻碍春来的幽怨。以下突然写到燕子,用比兴法推出怀念故国的感情。因为余寒未尽,春社未至,那去年秋时南来的燕子,不能回到北方故国的“西园”去。但燕子虽然无法归去,作者却生派它一个“西园梦”。一个“料“字,化无理为有趣,表明这燕子,已经成了作者思念故国的精神象征。而燕子只能“梦”而不能“到”西园,暗示西园所在的汴京,依然被金人所掌握,所以作者徒有故国之思,却不能一探故里。借燕传情,颇为沉痛。以下回到立春日风光中来,黄柑荐酒,青韭推盘,这立春日应备的食品,现在作者却无心准备,并且显得心烦意乱。作者没有明言原因,但通过上下文语境,人们可以明白,是浓烈的故国之思,和时光流逝、英雄无用的悲伤,使作者完全乱了方寸,连节日应酬也无心去为之了。

下片写对春天再来的种种感受,把笔由立春日探进整个春天里去。换头先以一“笑”字,故意打散上片中的紧张和烦乱情绪,并领起以下五句。其所“笑”者,一为东风染遗梅柳,染追花草,使万紫千红的春天渐次到来,作者取笑东风的从此不得消闲;二是东风偶尔清闲时,不过是把镜中人的朱颜转换成衰老的模样。在这春天越来越华美而作者越来越衰老的对照中,作者“笑”着,但分明含着泪水。因为自然永在而人生易老,在忙得不得了的东风面前,作者所感觉到的是志士投闲、英雄无用而徒任芳华流逝的生命悲哀。由此可知,换头的“笑”字,在抒情上得内紧外松、甚至正话反说的趣味。以下直接归为正话正说,极言清愁难消。作者化用“解连环”的典故,表明白己不断滋生、越积超重的清愁,正像一个不见首尾的连环一样,不打碎则无法解开连环,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与生命共始终的感情。此处“问何人”一语,下得凄侧,它向外探询的口吻,写足了作者被沉沉的家国之倩、生命之悲所萦绕,急于摆脱又无可摆脱的痛苦。它含蓄地表明了对于南宋统治者不思恢复、放废英雄的怨尤。最后一韵,直探进暮春里去,写作者怕见花开花落的心情,和看见暮春时大雁自由北还而伤痛于作者的人不如雁。这里有惜春惜时的感情,有怀念故国的感情,也有对于南宋统治者久不作恢复之计的怨尤。至此,不仅上片中的无端幽怨和烦乱得到了解释,而且全词的主旨也从这花开花落、塞雁先还的意象中脱迹而出。

全词结构严谨,意境幽远,内涵丰富;同时运用比兴手法,使风雨、燕子、西园、梅柳、塞雁等物在本意之外,构成富有象征意味的形象体系,使此词传情含蓄而深沉,留给人审美再创造的余地很大。

第四篇: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热门】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热门】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春日

宋代:汪藻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译文: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整个春日大概都没有连续十天清明无雨的日子,到处都是在天上的云彩携带着雨水漂浮而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野外田里的一潭绿油油的春水比镜子还要碧绿光亮,古渡口边人经过时水边的鸥鹭却自在不受惊吓。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篱笆外将开未开的桃花探头伸出,看上去是如此嫣然含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草屋边烟雨靡靡,打湿了行客的衣裳,午后鸡鸣一声将人从闲梦中唤引回了现实。

注释: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ōu)不惊。

桃花嫣(yān)然出篱(lí)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míng)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赏析:

这是汪藻的成名作,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三:“此篇一出,便为诗社诸公所称。”清新明快,与同时张耒相近。作者最慢由此出名。桃花出篱,红杏出墙,皆为农村中常见之景。而此处却以清丽之笔写出一个宛如开卷有益人似的桃花。它始而嫣然一笑,令人魂飞;再一细看,花蕊半绽,又似含情脉脉少女。诗虽咏物,却事有作者本人的少年心性,其中跃动着青春的脉搏,决不能说它风格轻俏。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春日

宋代: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译文: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轻雷响过,春雨淅沥而下。雨后初晴,阳光投射在刚刚被雨洗过的苍翠碧瓦上。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经历春雨的芍药花上饱含雨露,仿佛含泪的少女情意脉脉。蔷薇横卧,好似无力低垂,惹人怜爱。

注释: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jì)光浮瓦碧参差。

丝:喻雨。 浮瓦:晴光照在瓦上。 霁光:雨天之后明媚的阳光。霁:雨后放晴。 参差:高低错落的样子。

有情芍(sháo)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芍药: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芍药花。春泪:雨点。

赏析:

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诗人捕捉到春雨“万丝”的特征,把镜头的焦点对准了庭院一角,摄下了一幅雷雨后晴春晓日的精巧画面。

通过对偶形式,拟人手法,衬托庭院的华丽,描绘了芍药和蔷薇百媚千娇的情态。芍药亭亭玉立、蔷薇攀枝蔓延,故各有“含春泪”之态、“无力卧”之状。因其体物入微,情致蕴藉,通篇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界景物、现象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摄取力、表现力。在意境上以“春愁”统摄全篇,虽不露一“愁”字,但可从芍药、蔷薇的情态中领悟,又曲折体现了诗人由于宦途艰险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性格。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雷是“轻”的,雨如“丝”般,春雨的特色诗人只用两个字就揭示出来了。那碧绿的琉璃瓦,被一夜春雨洗得干干净净,晶莹剔透,犹如翡翠,瓦上还沾有水珠,在晨曦的辉映下,浮光闪闪,鲜艳夺目,令人心旷神怡——这是第二句所写的美

最“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两句诗人采用以美人喻花的手法,又加上对仗,确实是美不胜收。 李白笔下“一枝红艳露凝香”,白居易笔下刚出浴的“侍儿扶起娇无力”的杨妃,和第三句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雨后的牡丹,犹如多情的少女,泪光闪闪,含情脉脉。 最后一句令人想起《红楼梦·史湘云醉眠芍药铟》那段描写:湘云“业经香梦沈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这醉卧中浑身洒满落花的史湘云,情思绵绵,百媚千娇,多像“无力蔷薇卧晓枝”。

《春日》因其体物入微,情致蕴藉,通篇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在意境上以“春愁”统摄全篇,虽不露一“愁”字,但可从芍药、蔷薇的情态中领悟,又曲折隐晦的反映了诗人由于对宦途命运艰险的恐惧,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心理。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3

汉宫春·立春日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辨,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古诗简介

《汉宫春·立春日》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此词处处切《立春日》题目,以“春已归来”开篇,写民间是日欢乐习俗:袅袅春幡,黄柑荐酒,青韭堆盘,而自己对天时人事却别有一番感触:燕尚“梦到西园”,塞雁尚有乡国之思。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深情,对南宋君臣苟安江南、不思恢复的作风致以不满,并传达出时光流逝英雄无用的无限清愁。

翻译/译文

从美人登发上的袅袅春幡,看到春已归来。虽已春归,但仍时有风雨送寒,似冬日徐寒犹在。燕子尚未北归,料今夜当梦回西园。已愁绪满怀,无心置办应节之物。

东风自立春日起,忙于装饰人间花柳,闲来又到镜里,偷换人的青春容颜。清愁绵综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怕见花开花落,转眼春逝,而朝来塞雁却比我先回到北方。

注释

汉宫春:词牌名。《高丽史·乐志》名《汉宫春慢》。《梦窗词集》入“夹钟商”。各家句读多有出入,通常以《稼轩长短句》为准。九十六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立春日:古称“立春”春气始而建立,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逐渐解冻。《岁时风土记》:“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南朝·陈·徐陵《杂曲》:“立春历日自当新,正月春幡底须故”。

“春已”三句:谓从美人登发上的袅袅春幡,看到春已归来。春幡:古时风俗,每逢立春,剪彩绸为花、煤、燕等状,插于妇女之粪,或缀于花枝之下,曰春播,也名恬胜,彩胜。稼轩《蝶恋花·元日立春)词起句云:“谁向椒盘答彩胜。”此风宋时尤盛。

“无端”两句:言虽已春归,但仍时有风雨送寒,似冬日徐寒犹在。无端:平白无故地。

“年时”两句:燕子尚未北归,料今夜当梦回西园。年时燕子:指去年南来之燕。酉园:汉都长安西邦有上林苑,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都称西园,专供皇帝打猎和游赏。此指后者,以表现作者的故国之思。

“浑末办”两句:言已愁绪满怀,无心置办应节之物。浑:全然。黄柑荐洒:黄柑酪制的腊酒。立春日用以互献致贸。更传:更谈不上相互传送,青韭堆盘:《四时宝鉴》谓“立春日,唐人作春饼生菜,号春盘”。又一说,称五辛盘。《本草纲目·菜部》:“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募惹、芥辛嫩之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号五辛盘。故苏拭《立春日小集戏辛端叔》诗云:“辛盘得青韭.腊酒是黄柑。”辛词本此,但反用其意。

“却笑”五句:言“东风”自立春日起,忙于装饰人间花柳,闲来又到镜里,偷换人的青春容颜。黄梅染柳:吹得梅花飘香、柳丝泛绿。镜里转变朱颜:谓年华消逝,镜里容颜渐老。更:何况。

“清愁“两句:言清愁绵综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解连环:据《战国策·齐策》.秦昭王遣使齐国,送上玉连环一串,请齐人解环。群臣莫解。齐后以椎击破之,曰:环解矣。辛词用此喻忧愁难解。

“生怕见”两句:言怕见花开花落,转眼春逝,而朝来塞雁却已先我还北。生怕:最怕,只怕。塞雁:去年由塞北飞来的大雁。

赏析/鉴赏

全词紧扣立春日的所见所感来写,赋予节物风光以更深的含意,于哀怨中带嘲讽,内涵充盈深沉。开篇用典,妥帖自然,不露痕迹,正是“使事如不使也”。而以“袅袅”形容其摇曳,化静为动,若微风吹拂,更见春意盎然。从思想内容看,虽不能确断其为辛弃疾南归后所写的第一首词,但必为初期之作。辛弃疾对于恢复大业的深切关注,作者的激昂奋发的情怀,都已真切地表达出来。

上片起韵点题,写大地春回的立春日风景。立春日是春天到来的信号,表现这节物风光。作者以一“看”字,将春天的气息,通过妇女们立春日的头饰——袅袅春幡散布出来,暗示出作者对于春归的喜悦。以下一韵,不直接往前写去,却反挑一笔,写出对寒风冷雨阻碍春来的幽怨。以下突然写到燕子,用比兴法推出怀念故国的感情。因为余寒未尽,春社未至,那去年秋时南来的燕子,不能回到北方故国的“西园”去。但燕子虽然无法归去,作者却生派它一个“西园梦”。一个“料“字,化无理为有趣,表明这燕子,已经成了作者思念故国的精神象征。而燕子只能“梦”而不能“到”西园,暗示西园所在的汴京,依然被金人所掌握,所以作者徒有故国之思,却不能一探故里。借燕传情,颇为沉痛。以下回到立春日风光中来,黄柑荐酒,青韭推盘,这立春日应备的食品,现在作者却无心准备,并且显得心烦意乱。作者没有明言原因,但通过上下文语境,人们可以明白,是浓烈的故国之思,和时光流逝、英雄无用的悲伤,使作者完全乱了方寸,连节日应酬也无心去为之了。

下片写对春天再来的种种感受,把笔由立春日探进整个春天里去。换头先以一“笑”字,故意打散上片中的紧张和烦乱情绪,并领起以下五句。其所“笑”者,一为东风染遗梅柳,染追花草,使万紫千红的春天渐次到来,作者取笑东风的从此不得消闲;二是东风偶尔清闲时,不过是把镜中人的朱颜转换成衰老的模样。在这春天越来越华美而作者越来越衰老的对照中,作者“笑”着,但分明含着泪水。因为自然永在而人生易老,在忙得不得了的东风面前,作者所感觉到的是志士投闲、英雄无用而徒任芳华流逝的生命悲哀。由此可知,换头的“笑”字,在抒情上得内紧外松、甚至正话反说的趣味。以下直接归为正话正说,极言清愁难消。作者化用“解连环”的典故,表明白己不断滋生、越积超重的清愁,正像一个不见首尾的连环一样,不打碎则无法解开连环,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与生命共始终的感情。此处“问何人”一语,下得凄侧,它向外探询的口吻,写足了作者被沉沉的家国之倩、生命之悲所萦绕,急于摆脱又无可摆脱的痛苦。它含蓄地表明了对于南宋统治者不思恢复、放废英雄的怨尤。最后一韵,直探进暮春里去,写作者怕见花开花落的心情,和看见暮春时大雁自由北还而伤痛于作者的人不如雁。这里有惜春惜时的感情,有怀念故国的感情,也有对于南宋统治者久不作恢复之计的怨尤。至此,不仅上片中的无端幽怨和烦乱得到了解释,而且全词的主旨也从这花开花落、塞雁先还的意象中脱迹而出。

全词结构严谨,意境幽远,内涵丰富;同时运用比兴手法,使风雨、燕子、西园、梅柳、塞雁等物在本意之外,构成富有象征意味的形象体系,使此词传情含蓄而深沉,留给人审美再创造的余地很大。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4

思帝乡·春日游原文: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思帝乡·春日游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田问小路上,谁家少年,如此风流?

若能将身嫁与,誓死到白头,纵被无情弃,也不羞。

注释

《思帝乡》原是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词起源于唐,流行于中唐以后,到宋而达极盛。

①足:足够,十分。

②一生休:这一辈子就算了。

③“纵被”两句:即使被遗弃,也不在乎。

思帝乡·春日游赏析

这首词不掩饰地流露了女子青春的热情,迫切要求恋爱自由。词意质朴大胆,很近民歌。

此词开端之“春日游”三字,表面看来原只是极为简单直接的.一句叙述而已,然而却已经为后文所写的感情之秾挚做了很好的准备和渲染。试想“春日”是何等美好的季节,草木之萌发,昆虫之起蛰,一切都表现了一种生命之觉醒与跃动。而“春日“之后更加一游”字”,则此“春游”之人的春心之欲,随春物以共同萌发及跃动从而可知。而春游所见之万紫千红莺飞蝶舞之景象也就从而可想了。其后再加以“杏花吹满头”一句,则外在之春物遂与游春之人更加了一层直接的关系,其感染触发之密切乃竟有及身满头之情势矣。

“吹”字虽有花片被风吹落的意思,然而在此一句中却并没有花落春归的哀感,而却表现出一种当繁花开到极盛时,也同时伴随有花片之飞舞的一种更为缤纷盛美的景象。首二句已经为以后的感情之引发,培养和渲染了足够的气势,于是下面才一泻而出毫无假借地写了“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一个上六下三的九字长句,读起来笔力异常饱满。

韦庄这首小词虽不必有儒家之修养与楚骚之忠爱的用心,然而其所写的用情之态度与殉身之精神,却确实可以引发读者一种深层的感动与丰美的联想。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5

春日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古诗简介

《春日》是北宋诗人汪藻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春日出游的见闻感受的描写,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春日图,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翻译/译文

整个春日大概都没有连续十天清明无雨的日子,到处都是在天上的云彩携带着雨水漂浮而行。野外田里的一潭绿油油的春水比镜子还要碧绿光亮,古渡口边人经过时水边的鸥鹭却自在不受惊吓。篱笆外将开未开的桃花探头伸出,看上去是如此嫣然含情。草屋顶烟雨靡靡,打湿了行客的衣裳,午后鸡鸣一声将人从闲梦中唤引回了现实。

注释

⑴嫣然:美好貌。

⑵茅茨:茅草屋顶。烟暝:烟雨迷蒙。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崇宁(1102-1106年)年间,作者任职宣州之时,一个春日里,作者游览美景而作此诗。

赏析/鉴赏

汪藻此诗,把春日出游的见闻感受次第展开,胜境纷呈叠出。入笔写难得的好天气,转出野田春水,然后又转出渡头水鸟嬉游,再转出竹篱茅舍风光,夭桃含笑情态;又转出雾气迷蒙,沽衣微湿,天色似瞑,引得午鸡引吭啼鸣。无数富于诗情的片段,构成了逝通的春游长卷,盎然春意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这些景色诚然十分宜人,表面上诗中景物各自分立,似乎缺少勾连,很难形成一个整体。事实上,诗人用的是一种近乎现代戏剧中的“情意结构”手法,即又靠情节连系,而以心中清意活动流贯全篇,似断实连,另是一种独特的章法。首句开门见山,表示春日多雨,次句具体描绘,补足上句之意。春日多雨,早拟出游而苦无佳日;好容易才盼得放晴,足遂夙愿,作者心情之欣喜可见。多雨之日终得放晴的欣欣情意笼置全诗,形成了一条线索。野田春水映映,一碧如镜,固然赏心悦目;渡边鸥鸟忘机,与人相亲相近,自有物我欣然之趣;篱间夭桃临风,似开未开,嫣然含笑,更觉深情。茅茨人家,柳昏烟暝;迷蒙雾气,沾衣欲湿;意境朦胧优美。作者忽闻一声鸡鸣,更觉宁静安谧。全诗镜头累换,而诗人心情之欣悦,感受的新鲜,则回环相贯。清词丽句,信手组合,皆成妙谛。无怪乎张世南《游宦纪闻》说此诗是汪藻幼年之作,诗人早年诗学江西派,此诗通篇用拗句,全法黄庭坚,然而拗峭之中,自具清丽之致,可谓刚外柔中。用笔之劲健不及黄,而温润则过之。纪昀、吕留良分别评此诗“雅健”、“有骨”,实足以当之而无愧。

名家评价

张世南《游宦纪闻》:“此诗一出,为诗社诸公所称。”

纪昀《武英殿丛书·浮溪集》:“汪诗深醇雅健。”

吕留良《宋诗钞·浮溪集》序:“汪诗高华有骨,兴寄深远。”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6

春日独酌二首

东风扇淑气, 水木荣春晖。

白日照绿草, 落花散且飞。

孤云还空山, 众鸟各已归。

彼物皆有讬, 吾生独无依。

对此石上月, 长歌醉芳菲。

我有紫霞想,缅怀沧州间。

且对一壶酒,澹然万事闲。

横琴倚高松,把酒望远山。

长空去鸟没,落日孤云还。

但悲光景晚,宿昔成秋颜。

翻译

东风吹来了美好之气,水与树木荣耀着春天的光辉。

太阳照耀着绿草,花儿在枝头散落飘飞。

孤云在日暮时还回空山,众鸟也各自还巢而归。

这些物体都有所寄托,我的残生却孤独无依。

对着这映在石上的月光,无奈何只有在芳草中长歌沉醉。

我曾有修炼成仙的向往,也缅怀隐居江湖之间。

现在惟有对着面前的这壶酒,淡然万事而落得孤闲。

倚着高松且将弦琴横放,把着酒杯伫望着远山。

飞鸟在长空中飞尽,孤云在落日中回还。

只是悲伤我老衰如同这光景已晚,转眼间已成了凋悴的容颜。

注释

水木句:咸本作水本。误。春晖,《太平御览》卷九九二晋傅咸《款冬花赋》:“华艳春晖,既丽且姝。”

彼物二句:陶渊明《咏贫士》

诗:“万族各有讬,孤云独无依。”

歌醉:萧本、玉本、郭本、刘本、严评本、全唐诗本、王本俱作醉歌。

全唐诗本注云:“一作歌醉。”

紫霞想:谓升仙。陆机《前缓声歌》:“轻举乘紫霞。”

沧州间:谓隐居江湖。

且:萧本、玉本、郭本、刘本、朱本、严评本、全唐诗本俱作思。

全唐诗本注:“一作且。”

光:朱本作佳。

宿昔:早晚之意,谓时间短暂。《晋书·裴楷传》:“虽车马器服,宿昔之间,便以施诸贫乏。”秋颜,老衰的容颜。

创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冬李白因贫病来投当涂令李阳冰,次年初春,病稍好转,起居有能,但终因年老、求仙不得而产生“吾生无依”的孤独。这组诗即创作于此时。詹本云:“第二首云:‘但悲光景晚,宿昔成秋颜。’似中晚年之作。安注系此诗于开元二十五年,谓:‘似本年闲居安陆时作。’恐非。”

赏析

这两首诗抒写诗人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之情,表达了作者因年老求仙不得而产生的孤独之意。

第一首诗前四句写作者对春天美景的爱惜,也抒发作者对生命的感慨。东风吹来美好之气遍于天地之间,树木在春光中欣欣向荣。灿烂的阳光照耀得芳草遍地生绿。但到了暮春之时,花朵散落飞扬,因此感叹自然规律的不可转移。后六句从日暮时孤云众鸟各有所归,想到自然中的万物皆有所托,而自己却漂泊无依。因此举杯对着石上之月,邀之共饮,以达长醉歌春日之芳菲。情调既是感伤,也是豁达。

第二首诗开头说自己原有隐居之意,想象自己对着一壶酒,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接着具体描绘隐居的生活图景:“横琴倚高松,把酒望远山。长空去鸟没,落日孤云还。”这几句满含出世之意,甚似王维的诗境。最后笔锋一转,发出时光易逝、生命苦短的感叹,隐含了理想抱负难以实现的悲情。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7

长命女·春日宴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古诗简介

《长命女·春日宴》是五代十国南唐词人冯延巳所写的一首词。这首词赠给丈夫,表达了一个贤淑妻子对丈夫的忠贞和“岁岁长相见”的真挚愿望。该词语言清新明丽,通俗易懂却能够表达最真挚的感情。

翻译/译文

风和日丽的春天,摆起丰盛的酒宴。一杯美酒一曲歌呵,拜了又拜许三愿:一愿郎君你长寿千岁,二愿我身体永远康健,三愿我俩如同梁上燕呀,双双对对,幸福无边。

注释

①长命女:唐教坊曲名用作词调名。全词39字,上片三句三仄韵,下片四句仄韵。

②绿酒:古时米酒酿成未滤时,面浮米渣,呈淡绿色,故名。

③妾身:古时女子队自己的谦称。

④岁岁:年年,即每年。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年轻女子向她的郎君祝酒陈愿的词,具体创作年代不详。

赏析/鉴赏

这首词实际是祝酒词,描写春日开宴时,夫妇双方祝酒陈愿。前两愿分别祝郎君与自己长寿健康,第一愿以梁燕双柄喻夫妻团圆,天长地久。冯词三愿对于人问恩爱夫妇而苦则相当典型,主人公不求富贵.惟愿夫妇相守长久,意愿虽强而所求不奢,表现了古代女子对美满生活的追求。

在具体描写上。本词不但通过人物的语言来抒情,而且通过相应的具体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春日、绿酒、情歌、呢喃燕语,构成了极美的意境,对于爱情的抒写是极有力的烘托。

整首词采用妇人口吻,语言清新明丽,语浅情深,可谓做到单纯与丰富富、平易与雅致高度统一,深得民歌精髓,化平凡为神奇,艺术效果奇妙。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8

原文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翻译

雪花打在竹丛和树枝上,不时发出沙沙响声;浓密的雪片从空中飘落下来,聚集在地面上。

岭头的梅花已经凋谢,现在又好像重新开放了;山岩积雪融化后的流水,却又结成寒冰。

要把驯养的小鹿栓牢,严防它们乱跑而被雪天打猎的人捉去;将煮茶的壶水添满,等候山寺的僧人共同品尝、吟诗。

可以将春雪同春雨的功劳相比;春雪过后,松间小路上的莓苔,将会更加浓密。

注释

霏霏漠漠:形容雪花密而无声。

散:飘散,指空中的雪。

凝:凝结、凝聚,指飘落后的雪。

重妆蕊:指雪凝结在花谢后的梅枝上,好像梅花又重新开放了一样。

岩水:山岩积雪融化后的流水。

鹿儿:驯养的小鹿。

猎客:打猎的人。

鼎:古时一种炊器,多为三足两耳的青铜制品。

僧:和尚。

雨:滋润土地的雨水。

功力:功能,功劳。

莓:植物名,果实小,花托球形。

苔:植物名,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生在潮湿的地方。

赏析

这首咏雪诗,紧扣诗题中的“春日"、“山中"描绘,点明了时间地点与环境状况,形成了一幅别具特色的山村春雪景图。

首联第一句写春雪落竹丛,“无声”之中仿佛“有声",把春雪的那种温柔,缠绵和细密,写的惟妙惟肖,韵昧很浓。首联第二句写春雪的“霏霏漠漠"及其“散”、“凝”的形态,把雪花密而无声的那种状态写的十分逼真,“散”和“凝”这一组反义词同时加在了雪花的描述上,直接从状态上突出了雪花“似松非松,似散非散”的特点,矛盾而又统一,这样的雪才富有特色。

颔联,第三句中的“重妆蕊",“妆蕊”本就是用来描写梅花的,而作者所面对的却是雪白洁净的雪花,冬天刚刚过去,梅花早已凋零,而作者在这里点睛一笔,生动地再现了春雪缀满枝头,宛如梅花再放的景象,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千古名句有异曲同工之效。第四句中的“却结冰",写出了春雪带来的春寒,连山岩积雪融化后的流水都又重新结冰,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天气状况,为当时景色的大环境坐下了铺垫,不得不说,作者在词语的拿捏,内容的安排方面是下了一番苦工的。

颈联,第五、六两句则是平铺直叙地描写了春雪中的人事活动:系鹿防猎客、添茶候吟僧。看似普普通通的乡家活动,却在这里赋予了雪景的一种动感,动静结合,从朴实中见真感情,使整篇诗欣赏起来更富有真实感,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可读性,充分体现了山村农家的特点,诗中所描绘的这幅春日雪景也因这生动的农家描写而显得更加有生命力。

尾联写春雪滋润万物的功力可以与春雨相等,给山间松径带来一片生机。春雨素来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赞美,而此处,作者直抒胸臆,“同功力”三个字将春雪对大地做的贡献直接提升到了与春雨等价的高度,表达了作者对春雪的无尽喜爱与赞美之情。最后又用了“松径”和“莓苔”两个意象将春雪所作的贡献具体化,正是因为春雪的滋润,这两种植物才会“又一层”,更加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在此处,也可见作者逻辑之严谨,思维之紧密。全诗以写景为主,虽无华丽之辞藻,却有真实之感情,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春雪之后山村所特有的清新、闲适、淡泊的特色,全诗读来朗朗上口,读者细细品味之时,脑袋中就能浮现出那样一番雪景,雪景无限风光,着实令人神往。

创作背景

诗人身处唐末乱世,王室的生活则越来越奢侈糜。.百姓们处在暗无天日、水深火热的境地。诗人一生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对劳动人民和现实生活有广泛的接触。他作此诗,实际上是借此乡村美景,反衬乱世不平,从中可以品味出诗人对下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9

原文

小楼还被青山碍,隔断楚天遥。昨宵入梦,那人如玉,何处吹箫?门前朝暮,无情秋月,有信春潮。看看憔悴,飞花心事,残柳眉梢。

古诗简介

《人月圆·春日湖上》是元代散曲家张可久创作的一首散曲。这首散曲写作者勘破世情和诗酒自娱的隐士生活。首二句写千古兴亡,气势宏大,以下过渡到山中生活,恬静淡雅。中间的转折是一个“倦”字,而从这一个字中又可看见他深深隐藏着的愤懑。这首散曲用白描,而语言雅致;写景形象熨贴,委婉含蓄,亦小山典雅之作。

翻译/译文

小楼还被门前青山阻碍了去路,因为青山隔断了视线,不能看到遥远的楚天。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那人如玉般,不知道在何处吹着箫。门前朝朝暮暮与我相对的,只有毫无情意的秋月和按约而至的春潮。心事忧愁不定,似飞花一般,双眉紧锁不展,恰如残柳。

注释

⑴人月圆:曲牌名。此词调始于王诜,因其词中“人月圆时”句,取以为名。《中原音韵》入“黄钟宫”。曲者,小令用。有幺篇换头,须连用。

⑵碍:遮挡。楚天: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天空。

⑶那人如玉,何处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借用意境表达怀念。

⑷有信春潮:潮水有涨有落,其去来都有定时,称为“信潮”。

⑸飞花:飘飞的落花。

赏析/鉴赏

创作背景

这首小令写于作者寓居杭州西湖的一个春日,是作者为了抒发自已怀念远方友人的心情而作。

整体赏析

“小楼”两句,写从小楼远望。西湖到处是青山,故作者在楼上远望时,被层叠的青山隔断了视线,不能望见遥远的“楚天”。这两句,情调有点惆怅,不但通过意象来表现,而且通过一个“还”字强调出来。“还”字有“又”和“仍”的意思,就是说,本来想眺望远方,不料又被青山妨碍了,不能达到目的;这就显出了懊恼之意。曲文一开头就笼罩了一层低沉不快的情绪绪,从而为下面只体的叙述抒情定下了基调。

“昨宵入梦”三句为叙事,是说那位如花似玉的美人,昨天晚上进入到自己的梦境中来了,但她现在却不知在什么地方。这里借用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展现了一个美丽而又惆怅的梦境。说它美丽,是因为美人入梦,必有许多旖旎温馨,说它惆怅,是因为醒后相忆,不知她身在何处。这种别后酌“分明又向华胥见”(姜夔《踏莎行》),是曾令许多文人才士难堪的,张可久自不能例外。如果回过头来看,就会对开头两句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原来,所谓“遥断楚天遐”,实寓两地分离,同“那人”的关系被隔断之意;而“青山”之碍,就可能包括人事的因素了。作者借景抒情的技巧,于此可见。

“门前朝暮”三句,沿着前篇的情感之流继续发展,叙述那段时间的生活:朝朝暮暮同自己相对的,只有“秋月”与“春潮”而已,非常寂寞,无聊。然而还不止此,“秋月”而曰“无倩”‘,“春潮”而曰“有信”,这就增加了数倍的感伤色彩。苏轼《水调歌头·中秋》词,有句云:“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埋怨秋月的无情,这里的“无情秋月”,即用其意。唐代李益《江南曲》有“嫁与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埋怨潮来有信,人归无期,这里的“有信春潮”亦用其意。因此,这三句在叙事写景中蕴含的感情色彩是浓厚的。

“看看憔悴”二句,结合暮春景物特征,借“飞花”与“残柳”,喻心绪的惆怅,形容的憔悴,“飞花”无定著,像心境的摇曳不定,“残柳”有亏缺,像双眉的皱损败残,这说明作者很善于形容。

这首曲,借暮春景物以抒发怀人的愁思,重在抒情而不是写景,而在情感的表达上又显得形象而含蓄,体现了张可久散曲典雅蕴藉的风格。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0

原文:

春日

宋代:宇文虚中

北洹春事休嗟晚,三月尚寒花信风。

遥忆东吴此时节,满江鸭绿弄残红。

译文:

北洹春事休嗟晚,三月尚寒花信风。

请不要叹息在北方洹水地带春耕太晚,三月里天气尚寒报信的春风刚刚吹来。

遥忆东吴此时节,满江鸭绿弄残红。

遥想这个时节江南的景象,阳光下河中涨满春水,鸭子在水中拨弄落水花瓣。

注释:

北洹(huán)春事休嗟(jiē)晚,三月尚寒花信风。

北洹:北方的洹水,这里是指今塞北之地。洹,指洹水,即今安阳河,源出山西省黎城县,经河南林虑山,入于卫河。嗟:叹息。花信风:应花期而吹来的风,相传花信风共有二十四番。

遥忆东吴此时节,满江鸭绿弄残红。

东吴:泛指古吴地,相当于今江苏、浙江两省东部地区。满江:涨满春水的江河。鸭绿:喻水色如鸭头浓绿。残红:落花。

赏析:

诗人于奉旨使金,被羁不归。后在北方安了家,做了大官,但是,身在金邦心在宋,内心并没有忘却故国。最后还由于他暗中策划南归,事情败露,与全家一起被杀。因此,在他生前,思念故国之情经常流露在笔端。此诗以三月塞北刚吹起春风,而江南已水绿花落,寓诗人对江南春色的眷恋。

“北洹春事休嗟晚,三月尚寒花信风”,按日历看,阴历三月已经到了暮春的季节。在江南,春耕的工作早已干得热火朝天。但这里,北方洹水带,黄土地上,现在才开始春耕。别看是三月了,但春寒仍浓,只不过偶而从南方吹来几阵报信的春风罢了。这里根本不能同春意盎然的江南相比。

“遥忆东吴此时节,满江鸭绿弄残红”,在诗人思潮起伏的脑海里,只能凭着向往,凭着回忆描绘出江南此时的春景。风和日丽,满江清澈的流水。两岸的桃花已谢,落下的花瓣飘流在水面。水面上游过来一群鸭子,它们一面嬉戏,一面追逐流动的花瓣,嘎嘎的声音热闹非凡。后二句诗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北宋灭亡后,南宋高宗起初以扬州为行在,后又定都杭州,称临安。诗中“东吴”语,双管齐下,兼寓思乡和思君之情,言外之旨甚明。

此诗描述南北气候的悬殊,留露出对故国江南的怀念。作者在两宋之交风雨与摇之际慨然请命使金,继为金人所用,终为金人杀害,其生平经历和思想感情确实很复杂,也很难三言两语说清。“诗画心声”,其难以言状的微妙心态跃然纸上。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1

春日闻杜宇

杜鹃日日劝人归,一片归心谁得知。

望帝有神如可问,谓予何日是归期。

翻译

杜鹃鸣声凄厉,每天都在劝我归去。我的一片思乡之情这样深、这样痛。

如果有谁知道望帝有灵,那么可以问问他,希望他告诉我究竟何日是归期。

注释

杜宇: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

杜鹃:鸟名,又叫杜宇、子规、布谷鸟。相传是古时蜀王望帝(名杜宇)的魂魄所化。

其啼声有两个特点:一是连鸣不断,似泣似诉凄厉悲凉,民间有“杜鹃啼呜,泣血方止”的传说;二是叫声恰似在说“不如归去”,因而人们又称之为“催归鸟”。

望帝:即远古蜀王杜宇。

神:神灵。

谓:告诉。

予:我。

创作背景

谢枋得曾于德祐元年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不久,元军破城,诗人亲故先后遇害,唯有老母因年老免于一死。谢枋得饱尝家破人亡之苦,在长期奔波逃亡的过程中,抚今伤昔,将国破家亡的沉重之感凝结于这首思乡之作之中。

赏析

谢枋得此诗,抓住了杜鹃鸟啼声的这些特点来抒写自己的感情。其最成功之处在于用望帝的传说来抒发自己彻骨的思归之情,并把这种情绪描绘得缠绵往复,回肠荡气。

作者在二十八字的短短篇幅里,高度地集中题材。全诗紧紧围着一个人(作者自己)、一种物(杜鹃)、一件事(归)展开。仅从字面上来看,四句中有两句出现了作者自己,两句出现了杜鹃鸟,三句出现了“归”字。进一步研读,还发现其实四句都没有离开这人、物、事三者。这种反复吟唱的写法,类似民歌中的复沓,仿佛仍有“杜鹃催人归,我归,我归,我归……”的旋律不断萦绕耳际,律感强烈,引起共鸣。

全诗的结构也十分巧妙。诗的开篇先用杜鹃催归起兴,并连用“日日”二字,足见此鸟之殷勤多情,好像在说物有情而人无意。但接下来次句却说,我的归心如此急切,可惜无人知道,当然,杜鹃也是不理解我的。这样一来便使起兴鹃鸣反倒成了铺垫,从而把作者思归的情绪推向了高潮。三、四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使人与杜鹃之间形成直接联系,用人向物发问的方式表达作者对归期的盼望和对可能出现的永无归期的忧虑。

通观全诗,这种由物(劝归)到人(思归),再由人(问归)到物(预示归期),最后仍然归结到人(归期何时)的结构方式,在人、物、事三者之间构成循环不断的关系,极符合作者所要表达的缠绵不绝、难解难断的思想感情。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2

原文:

春日客怀

明代:于谦

年年马上见春风,花落花开醉梦中。

短发经梳千缕白,衰颜借醉一时红。

离家自是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

萧涩行囊君莫笑,独留长剑倚晴空。

译文:

年年马上见春风,花落花开醉梦中。

年年骑在马上沐浴着温暖的春风,花开花落岁月流逝似在醉梦之中。

短发经梳千缕白,衰颜借醉一时红。

头上短发天天轻梳一梳便花白了,衰老容颜借助酒浆才会一时绯红。

离家自是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

工作需要奔波在外是常有的事情.只可惜没能为国家建立尺寸之功。

萧涩行囊君莫笑,独留长剑倚晴空。

行李简单囊中羞涩先生切莫见笑,可我独留一柄倚天长剑直刺苍穹。

注释:

年年马上见春风,花落花开醉梦中。

客怀:在外做事、怀念家乡的作品。年年:一本作“每年”。见春风:迎接春天。花落花开:一个个春天来了,又走了。

短发经梳千缕(lǚ)白,衰颜借醉一时红。

缕:丝,线,条。干缕白:已有千根白头发,白发很多。衰颜:衰老的容颜。

离家自是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

尺寸功:喻很小的功劳。这句是作者谦逊之词。

萧涩(sè)行囊(náng)君莫笑,独留长剑倚(yǐ)晴空。

萧涩:形容没有多少钱财。行囊:出门旅行所带的行李包。“萧涩行囊”,指行装简单,没有多少财物。长剑:象征英雄的肝胆和志向。倚青空:这里是顶天立地的意思。

赏析:

开头两句写年复一年,眼见秋花凋落,春花盛开,自己却劳碌奔波,在马背上度过。今天又见春风送暖,不知不觉中,春天已悄然来临。目睹这美好的春景,诗人却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感叹人生如梦如醉,流年似水,岁月也正在悄然逝去。一种急于盼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感情溢于言表。

“短发”两句,感叹岁月无情,人生易老。诗人长期离开家乡,宦游在外,倏忽间,已到五十岁上下,头发已经稀疏变白,苍白衰老的容颜也只能借助酒力才泛出一点红润。古人不剪短头发,“短发”的“短”在这里是少的意思。头发稀疏,所以只能“轻梳”,头发本不多,又千缕皆白,至于诗人是怎样为国为民鞠躬尽瘁,辛苦操劳,以致身心憔悴而早衰的情形,也就可见一斑了。

以上四句充分表现了诗人忠于职守、勤于国事,多年为民奔走效力的情况;后面四句则表现了作者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不谋私利,赤心报国的高风亮节。

“离家”二句紧承前面的内容而发,说明“离家”的目的正是为了“报国”,然而离家多年却寸功未建,又深感羞惭。于谦24岁中进士,刚三十岁时,就到江西处理积案,释放了很多被冤枉判罪的百姓。从明宣宗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到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即诗人三十三岁到五十一岁期间,他又做了长达十八年之久的山西、河南巡抚。“离家自是寻常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何况诗人的感情又是那样的丰富细腻,目睹异乡的春日美景,他又怎能不想念故乡,产生惆怅之情呢?但好男儿志在四方,要想为国有所作为,离乡的悲愁也只能是“寻常事”了。“报国惭无尺寸功”,这固然是作者的自谦之辞,却又表现出他严于律己的人生态度。其实,多年来,作者又何尝“无尺寸功”。他辛苦劳碌,关怀百姓疾苦。灾年里,他下令打开官仓救济灾民。他为到处流浪没饭吃的百姓痛心,为严冬里还穿着破旧单衣的儿童难过。他希望引来天上的银河水灌溉人间的土地,还让老百姓到他的衙门里去控告贪官污吏。在民不聊生的黑暗社会里,他像冬夜里的火把,给人们带来了温暖,所以老百姓称他为“于青天”。这两句话,实际上正是衰颜白发的诗人壮心不已,深感时光易逝,而急切盼望为国建功的心情的剖白,这正像屈原所说的:“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萧涩”两句,诗人请求不要笑他多年为官而囊中空空,表明他只有报效祖国的长剑一柄,倚青空而立。尽管诗人多年位居高官,却一生清白自守,两袖清风,行囊羞涩。以至于这位始终保持高风亮节,“只留清白在人间”的民族英雄遇害时,朝廷派人去抄他的家,也只发现他“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耳。”这在当时贿赂成风的黑暗官场里,难得可贵。那独倚青空的耿耿长剑,正是忧国忧民,顶天立地的诗人胸中的赤胆忠心和凌云壮志的象征。

这首诗平仄协调,颔、颈两联对仗工稳,语言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风格浑然淳厚,质朴刚劲。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3

原文:

一枝花·春日送别

元代:刘庭信

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

春事成虚,无奈春归去。春归何太速,试问东君,谁肯与莺花做主?

译文:

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

杨柳在丝丝微风中飘荡,梨花在点点细雨中绽放。雨点随着花瓣飘落,柳条在风中显得格外疏朗。

春事成虚,无奈春归去。春归何太速,试问东君,谁肯与莺花做主?

春天过去了,谁也没有办法把春天留住。春天为什么走得这样快?请问司春的东君,谁能为春天景物作主。

注释:

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

春事成虚,无奈春归去。春归何太速,试问东君,谁肯与莺(yīng)花做主?

东君:传说中的司春之神。莺花:莺啼花开,泛指春天景物。

赏析:

这是刘庭信所作的套曲《春日送别》的第一曲,在元散曲中久享盛誉。全曲先写景而后抒情,由景生情,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这首曲子的曲辞确实是“语极俊丽”。开头四句,作者扣住题中的“春日”,用工细绮丽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形象生动的春景图。风衬杨柳,显杨柳更风流;雨衬梨花,显梨花更圣洁。杨柳随风,梨花带雨,风与杨柳,雨与梨花,皆互为映衬,相得益彰。风乃“丝丝”风,雨乃“点点”雨,“丝丝”、“点点”两个叠词,把春天特有的轻柔、甜美的韵味尽情透出;同时也隐含着柳摇若风,花落如雨的比喻。这四句对仗工整,实际上是以诗入曲,借对仗艺术而使这幅春景图形象更鲜明,色调更和谐。

“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使用的是互文手法,梨花瓣落,因为雨打,更因为风吹;柳条稀疏,因为风拂,也因为雨洗。花落柳疏,也透露出隐隐的哀愁。这种情绪,在“春事成虚”以下五句中得到了充分表现。梨花瓣落,春将归去,故云“春事成虚”。这里的“无奈春归去”既指自然界的“春”,也指即将远去的“人”;同样,“春归何太速”一语,既是对匆匆而尽的“春”的质问,也是对匆匆离去的“人”的埋怨。而最后的“试问东君:谁肯与莺花做主”,便由怨而转为幽愤了,亦暗扣了题旨“送别”。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4

原文:

春日京中有怀

[唐代]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今年外出游玩的时候,自己独自来到了长安,没有朋友同游心中带着春愁来看春天,没有了春天的感觉。

上林苑中的花白白地开放了,细柳营前的柳叶也徒有新芽。

朋友们这时在南桥应该玩得正是尽兴,将军府里朋友们欢聚都不愿散去。

我在这里向着遥远的洛阳,对着春天的景物说,等我和朋友再相聚的时候明年的春天一定要加倍地还给我一个更美的春色啊!

注释

京中:指西京长安。

游寓(yù):寓寄他乡。秦:指长安。

上林苑: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规模宏伟,宫室众多,有多种功能和游乐内容,今已无存。这里借指长安园林。徒:徒然。

细柳: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咸阳西南,渭河北岸。汉文帝时周亚夫为将在此驻军,称为“细柳营”,这里借指军营。漫:随意,没有约束。

南桥:洛阳城中一游览处。

西第:东汉外戚梁冀为大将军,起府第在洛阳城西。因马融曾为写《大将军第颂》,后人称之为西第。这里泛指豪华府第。留宾:汉游侠陈遵,豪饮好客,宴会时常取客人车辖投入井中,以防客人中途离去,留宾即出自此曲故。

风日:指洛阳的春日美景。这里是借代在洛阳赏春的朋友。

赏析:

此诗以平缓的语气叙述起,“今年游寓独游秦”,扣住题目的“京中”简洁地交代了宦游的时间、地点,勾勒出了整首诗的背景。宦游对诗环来说本为平常事,而今年所不同的是“独游秦”。“独游秦”三字,将诗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寥情怀表现得既充沛又含蓄。

这平静的叙述中寓有潮涌般的思绪。次句紧承前句的“独游秦”,顺流直下冲决了感情的闸门:“愁思看春不当春”,诗环直唿“这春天的景色多么美好,我却因为乡愁无心赏玩!”长安古都风物形胜,又置冬去春来,节序的推移,自然容易引起异乡环感昔怀今触动愁思。这联诗十四个字,生动地塑造出一个“相思不独欢,伫立空为叹”的诗环自我形象。由于诗中错落有致地巧用重字,“游寓独游秦”,“看春不当春”,使气韵回环,节奏和谐,声情摇曳生姿。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颔联描绘长安景色,上林苑里鲜花盛开却无环欣赏,细柳营前,柳枝新绿却无环看顾。花木随着季节开花结果,是自然规律,本无所谓“徒发”或“漫新”,然而诗句中却以“徒”和“漫”,赋予景物以环性。正应了清环吴乔所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绘景是为写情,这联是首联诗中“愁思看春不当春”的具体化描述,形象地表现诗环睹物感怀的惆怅心绪。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颈联描绘的是诗环想象中洛阳友环赏春欢宴的情景。他们在南桥群游兴尽而归,又在西第集宴豪饮。这欢畅的场面,正与自己“独游秦”形成鲜明的对照。诗环运用这一虚笔来反衬自己的孤寂,突出对友环怀念的深沉和思归之切。由于其中化用了陈遵的典故,不仅表现了友环英侠豪爽的性格,而且使诗歌具有豪放的气势。“公子南桥”句,虽没直接写景,然而景已自在其中,春游者风度翩翩,潇洒自得的神志跃然纸上。诗写至此,似乎已完题中“有怀”。但诗环犹觉未够,又引出尾联诗句。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环”,尾联构思新颖,造语清新。语痴而情真。诗环太熟悉洛阳的一切了,他思念洛城的环,也怀念洛城的风日,更留恋洛城的春光美景。这首诗与一般“有怀”诗相比,它扩大了“有怀”的范围。“诗贵出于自心”(《围炉诗话》),这联诗正是独出心裁,“言环之所不能言”。

杜审言这首《春日京中有怀》,结构齐整平密,起承转合极其自然,虚实相生,波澜起伏。其艺术手法对后世很有影响。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5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

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

译文

一年年过去,白头发不断添新,

戎马匆匆里,又一个春天来临。

为了什么事长久留我在边塞?

岁月太无情,年纪从来不饶人。

念念不忘是一片忠心报祖国,

想起尊亲来便不禁双泪直淋。

孤独的情怀激动得难以排遣,

就凑个五辛盘,聊应新春节景。

注释

马上:指在征途或在军队里。

关河:关山河川,这里指边塞上。

簇五辛:蔟,攒聚的意思。五辛,指五种辛味的菜;《本草纲目》:“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叶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击退了瓦剌入侵后第二年的一个立春日在前线所写。遇此佳节,引起了作者思亲之念,但是为了国事,又不得不羁留在边地。诗中表达了作者这种矛盾痛苦的心情。

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第五篇:春日原文,翻译,赏析

春日原文,翻译,赏析

春日原文,翻译,赏析1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

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

译文

一年年过去,白头发不断添新,戎马匆匆里,又一个春天来临。

为了什么事长久留我在边塞?

岁月太无情,年纪从来不饶人。

念念不忘是一片忠心报祖国,想起尊亲来便不禁双泪直淋。

孤独的情怀激动得难以排遣,就凑个五辛盘,聊应新春节景。

注释

马上:指在征途或在军队里。

关河:关山河川,这里指边塞上。

簇五辛:蔟,攒聚的意思。五辛,指五种辛味的菜;《本草纲目》:“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叶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击退了瓦剌入侵后第二年的一个立春日在前线所写。遇此佳节,引起了作者思亲之念,但是为了国事,又不得不羁留在边地。诗中表达了作者这种矛盾痛苦的心情。

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春日原文,翻译,赏析2

原文:

春日

宋代:吴锡畴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忆濂溪老,五亩园思涑水翁。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译文: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美丽的春光已经离去了大半,心中多少郁结幽情都难以诉说。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燕子筑巢未就,穿梭于寒食雨中衔泥筑巢,自己却像那落花之中喝醉了酒的人,昏昏沉沉。

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

窗外的青草惦记着濂溪老周敦颐,几亩田园思念着涑水翁司马光。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我没有写招魂赋只能让屈原去独自狂啸了,姑且排列词句,酬答春天的造化之工。

注释:

韶(sháo)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韶光:指美好的时光,多指美丽的春光。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寒食:即寒食节。中酒:受到酒的伤害。

一窗草逆濂(lián)溪老,五亩园私涑(sù)水翁。

逆:迎接。濂溪老:指周敦颐。他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私:偏爱。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神宗时居洛十五年,以读书、钓鱼、采药、灌花为乐。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招魂:用屈原《离骚》典。秦昭王骗楚怀王至秦国,威胁他割地,怀王不从,昭王将其拘留,三年后客死于秦。正在流放中的屈原,得此消息,写了《招魂》。

赏析:

此诗首联直抒胸臆,感叹韶光过得太快,内心有一种郁结隐密之情难以倾诉;颔联紧承首联之意,写诗人在春景中所见所感;颈联是上二联思想情绪的转折和过渡,作者轻轻荡开其幽情,以草木娱己;尾联进一步明朗前意,以超脱现实的闲适态度来排解幽情。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与宋代许多名家,如苏轼、秦观、陈与义等写《春日》的诗不同,他们都是从写景入手,而作者却直抒胸臆,他感叹韶光过得太快,内心有一种郁结隐密之情难以倾诉。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盛春已经过去了,这大宋朝的国运也如美好春光一样一去不复返了。故这“幽情”既是伤春,亦是忧国,她浑然一体,隐约朦胧,难以表述,因而使诗人感到郁闷惆怅。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紧承首联之意,写诗人在春景中所见所感:“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上句写眼前景,下句抒胸中情。燕子在寒食节的雨中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引起诗人无限感慨:燕现时虽未成家,但终有成窝安家之日,而宋朝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人在落花时节如“中酒”一样昏昏沉沉,黯然伤情。这既写出了梅雨季节身体不适的感受,又写出了伤时的精神状态,把生理和心理上萎靡困顿,哀怨忧愁表现得神形兼似,至妙入微。

颈联,是上二联思想情绪的转折和过渡,作者轻轻荡开其幽情,以草木娱己。

“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作者以“濂溪老”、“涑水翁”喻己,借田园隐逸生活遣怀。联中“逆”“私”二字用得极为精到。这两句用拟人的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公的亲昵之状,曲折而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这两字写活了田园,深化了人物性格。

尾联进一步明朗前意,以超脱现实的闲适态度来排解幽情。

“无赋招魂难独笑,且排春句答春工”。招魂,用屈原《离骚》典,表示了对死于异国的怀王的吊唁和对楚国命运的哀伤。作者生活在偏安一隅的南宋,回想靖康之难,徽宗、钦宗被金人掳至北方,终死于五国城,其遭际颇似楚怀王。北宋灭亡,南宋依然不振,至作者生活的年代已危在旦夕。他心中自是不能平静,但说“无赋”,是克制感情,毅然予以超脱。因为“招魂”不但无济于事,反添忧伤,倒不如置之度外为好,更何况自己难得有这种清欢的时候,姑且赋诗遣兴以酬答春天造化之工。上句“无赋”,用得果断;下句“且排”,实属无可奈何,其“幽情”虽得以暂时排解,不能从心中消除。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深处无法忘怀现实的矛盾痛苦,但他又毕竟是位隐逸诗人,故终以逃避现实以求解脱。

“幽情”是全诗的主题,起承转合、凝聚开化,均以此为中心,诗情画意、主体客体融而为一,造语新颖,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春日原文,翻译,赏析3

原文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翻译

雪花打在竹丛和树枝上,不时发出沙沙响声;浓密的雪片从空中飘落下来,聚集在地面上。

岭头的梅花已经凋谢,现在又好像重新开放了;山岩积雪融化后的流水,却又结成寒冰。

要把驯养的小鹿栓牢,严防它们乱跑而被雪天打猎的人捉去;将煮茶的壶水添满,等候山寺的僧人共同品尝、吟诗。

可以将春雪同春雨的功劳相比;春雪过后,松间小路上的莓苔,将会更加浓密。

注释

霏霏漠漠:形容雪花密而无声。

散:飘散,指空中的雪。

凝:凝结、凝聚,指飘落后的雪。

重妆蕊:指雪凝结在花谢后的梅枝上,好像梅花又重新开放了一样。

岩水:山岩积雪融化后的流水。

鹿儿:驯养的小鹿。

猎客:打猎的人。

鼎:古时一种炊器,多为三足两耳的青铜制品。

僧:和尚。

雨:滋润土地的雨水。

功力:功能,功劳。

莓:植物名,果实小,花托球形。

苔:植物名,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生在潮湿的地方。

赏析

这首咏雪诗,紧扣诗题中的“春日“、“山中”描绘,点明了时间地点与环境状况,形成了一幅别具特色的山村春雪景图。

首联第一句写春雪落竹丛,“无声”之中仿佛“有声“,把春雪的那种温柔,缠绵和细密,写的惟妙惟肖,韵昧很浓。首联第二句写春雪的“霏霏漠漠”及其“散”、“凝”的形态,把雪花密而无声的那种状态写的十分逼真,“散”和“凝”这一组反义词同时加在了雪花的描述上,直接从状态上突出了雪花“似松非松,似散非散”的特点,矛盾而又统一,这样的雪才富有特色。

颔联,第三句中的“重妆蕊“,“妆蕊”本就是用来描写梅花的,而作者所面对的却是雪白洁净的雪花,冬天刚刚过去,梅花早已凋零,而作者在这里点睛一笔,生动地再现了春雪缀满枝头,宛如梅花再放的景象,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千古名句有异曲同工之效。第四句中的“却结冰”,写出了春雪带来的春寒,连山岩积雪融化后的流水都又重新结冰,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天气状况,为当时景色的大环境坐下了铺垫,不得不说,作者在词语的拿捏,内容的安排方面是下了一番苦工的。

颈联,第五、六两句则是平铺直叙地描写了春雪中的人事活动:系鹿防猎客、添茶候吟僧。看似普普通通的乡家活动,却在这里赋予了雪景的一种动感,动静结合,从朴实中见真感情,使整篇诗欣赏起来更富有真实感,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可读性,充分体现了山村农家的特点,诗中所描绘的这幅春日雪景也因这生动的农家描写而显得更加有生命力。

尾联写春雪滋润万物的功力可以与春雨相等,给山间松径带来一片生机。春雨素来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赞美,而此处,作者直抒胸臆,“同功力”三个字将春雪对大地做的贡献直接提升到了与春雨等价的高度,表达了作者对春雪的无尽喜爱与赞美之情。最后又用了“松径”和“莓苔”两个意象将春雪所作的贡献具体化,正是因为春雪的滋润,这两种植物才会“又一层”,更加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在此处,也可见作者逻辑之严谨,思维之紧密。全诗以写景为主,虽无华丽之辞藻,却有真实之感情,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春雪之后山村所特有的清新、闲适、淡泊的特色,全诗读来朗朗上口,读者细细品味之时,脑袋中就能浮现出那样一番雪景,雪景无限风光,着实令人神往。

创作背景

诗人身处唐末乱世,王室的生活则越来越奢侈糜。.百姓们处在暗无天日、水深火热的境地。诗人一生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对劳动人民和现实生活有广泛的接触。他作此诗,实际上是借此乡村美景,反衬乱世不平,从中可以品味出诗人对下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春日原文,翻译,赏析4

春日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古诗简介

《春日》是北宋诗人汪藻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春日出游的见闻感受的描写,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春日图,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翻译/译文

整个春日大概都没有连续十天清明无雨的日子,到处都是在天上的云彩携带着雨水漂浮而行。野外田里的一潭绿油油的春水比镜子还要碧绿光亮,古渡口边人经过时水边的鸥鹭却自在不受惊吓。篱笆外将开未开的桃花探头伸出,看上去是如此嫣然含情。草屋顶烟雨靡靡,打湿了行客的衣裳,午后鸡鸣一声将人从闲梦中唤引回了现实。

注释

⑴嫣然:美好貌。

⑵茅茨:茅草屋顶。烟暝:烟雨迷蒙。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崇宁(1102-1106年)年间,作者任职宣州之时,一个春日里,作者游览美景而作此诗。

赏析/鉴赏

汪藻此诗,把春日出游的见闻感受次第展开,胜境纷呈叠出。入笔写难得的好天气,转出野田春水,然后又转出渡头水鸟嬉游,再转出竹篱茅舍风光,夭桃含笑情态;又转出雾气迷蒙,沽衣微湿,天色似瞑,引得午鸡引吭啼鸣。无数富于诗情的片段,构成了逝通的春游长卷,盎然春意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这些景色诚然十分宜人,表面上诗中景物各自分立,似乎缺少勾连,很难形成一个整体。事实上,诗人用的是一种近乎现代戏剧中的“情意结构”手法,即又靠情节连系,而以心中清意活动流贯全篇,似断实连,另是一种独特的章法。首句开门见山,表示春日多雨,次句具体描绘,补足上句之意。春日多雨,早拟出游而苦无佳日;好容易才盼得放晴,足遂夙愿,作者心情之欣喜可见。多雨之日终得放晴的欣欣情意笼置全诗,形成了一条线索。野田春水映映,一碧如镜,固然赏心悦目;渡边鸥鸟忘机,与人相亲相近,自有物我欣然之趣;篱间夭桃临风,似开未开,嫣然含笑,更觉深情。茅茨人家,柳昏烟暝;迷蒙雾气,沾衣欲湿;意境朦胧优美。作者忽闻一声鸡鸣,更觉宁静安谧。全诗镜头累换,而诗人心情之欣悦,感受的新鲜,则回环相贯。清词丽句,信手组合,皆成妙谛。无怪乎张世南《游宦纪闻》说此诗是汪藻幼年之作,诗人早年诗学江西派,此诗通篇用拗句,全法黄庭坚,然而拗峭之中,自具清丽之致,可谓刚外柔中。用笔之劲健不及黄,而温润则过之。纪昀、吕留良分别评此诗“雅健”、“有骨”,实足以当之而无愧。

名家评价

张世南《游宦纪闻》:“此诗一出,为诗社诸公所称。”

纪昀《武英殿丛书·浮溪集》:“汪诗深醇雅健。”

吕留良《宋诗钞·浮溪集》序:“汪诗高华有骨,兴寄深远。”

春日原文,翻译,赏析5

原文:

春日

宋代:宇文虚中

北洹春事休嗟晚,三月尚寒花信风。

遥忆东吴此时节,满江鸭绿弄残红。

译文:

北洹春事休嗟晚,三月尚寒花信风。

请不要叹息在北方洹水地带春耕太晚,三月里天气尚寒报信的春风刚刚吹来。

遥忆东吴此时节,满江鸭绿弄残红。

遥想这个时节江南的景象,阳光下河中涨满春水,鸭子在水中拨弄落水花瓣。

注释:

北洹(huán)春事休嗟(jiē)晚,三月尚寒花信风。

北洹:北方的洹水,这里是指今塞北之地。洹,指洹水,即今安阳河,源出山西省黎城县,经河南林虑山,入于卫河。嗟:叹息。花信风:应花期而吹来的风,相传花信风共有二十四番。

遥忆东吴此时节,满江鸭绿弄残红。

东吴:泛指古吴地,相当于今江苏、浙江两省东部地区。满江:涨满春水的江河。鸭绿:喻水色如鸭头浓绿。残红:落花。

赏析:

诗人于奉旨使金,被羁不归。后在北方安了家,做了大官,但是,身在金邦心在宋,内心并没有忘却故国。最后还由于他暗中策划南归,事情败露,与全家一起被杀。因此,在他生前,思念故国之情经常流露在笔端。此诗以三月塞北刚吹起春风,而江南已水绿花落,寓诗人对江南春色的眷恋。

“北洹春事休嗟晚,三月尚寒花信风”,按日历看,阴历三月已经到了暮春的季节。在江南,春耕的工作早已干得热火朝天。但这里,北方洹水带,黄土地上,现在才开始春耕。别看是三月了,但春寒仍浓,只不过偶而从南方吹来几阵报信的春风罢了。这里根本不能同春意盎然的江南相比。

“遥忆东吴此时节,满江鸭绿弄残红”,在诗人思潮起伏的脑海里,只能凭着向往,凭着回忆描绘出江南此时的春景。风和日丽,满江清澈的流水。两岸的桃花已谢,落下的花瓣飘流在水面。水面上游过来一群鸭子,它们一面嬉戏,一面追逐流动的花瓣,嘎嘎的声音热闹非凡。后二句诗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北宋灭亡后,南宋高宗起初以扬州为行在,后又定都杭州,称临安。诗中“东吴”语,双管齐下,兼寓思乡和思君之情,言外之旨甚明。

此诗描述南北气候的悬殊,留露出对故国江南的怀念。作者在两宋之交风雨与摇之际慨然请命使金,继为金人所用,终为金人杀害,其生平经历和思想感情确实很复杂,也很难三言两语说清。“诗画心声”,其难以言状的微妙心态跃然纸上。

春日原文,翻译,赏析6

原文:

【春日】[1]胜日寻芳泗水滨,[2]无边光景一时新。[3]等闲识得东风面,[4]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释

1、春日:春天。2、胜日:指春光明媚的好日子。3、寻芳:春游赏花。4、泗水:水的名字,在山东省中部,源于泗水县,流入淮河。5、滨:水边;河边。6、光景:风光景物7、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8、东风:春风

赏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春日原文,翻译,赏析7

作品原文

春日偶成⑴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⑵,傍花随柳过前川⑶。

时人不识余心乐⑷,将谓偷闲学少年⑸。

作品注释

⑴偶成:偶然写成。

⑵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⑶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近,依靠。随,沿着。川:瀑布或河畔。

⑷时人:一作“旁人”。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⑸将谓:就以为。将:乃,于是,就。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作品韵译

云儿淡,风儿轻,时近春日中午,傍着花,随着柳,我向河岸漫步。

这惬意的春游呀,人们并不了解,将会说我忙里偷闲,强学少年童。

作品散译

淡淡的'云在天上飘,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此时此刻已近正午,我穿行于花丛之中,沿着绿柳,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前面的河边。当时的人不理解我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年轻人的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程颢任陕西鄠县主簿时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写下来的。诗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长期困在书斋里,少有闲暇宽怀的时候。一旦走出书斋,回到大自然中,便觉得格外爽快,那种怡然自得的心情不言而喻。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诗的前二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其一,写自己春游所见、所感。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了春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其二,着重写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这种心情主要是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所谓“近午天”,并不是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春,而是用“近”来强调自己只顾春游忘了时间,用自已的突然发现来表现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同样,“过前川”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写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况,而是用“过”来强调自己在春花绿柳的伴随下“过”了前面的河流才发现自己只顾游春,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很远。这样,这两句诗尽管描写的只是云风花柳等自然景观和作者喜爱它们的心情,但其中更隐括着一种作者要忘世脱俗的高稚情调,正是这种情调,才使他几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假如说,诗的前两句主要是写情写景的话,那么,“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则主要是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抒发。本来,在云淡风轻的大好春色中漫游,在春花绿柳的簇拥中陶冶自己的情性,这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在扼杀人们性灵的封建时代,这似乎只应该是有些“狂”劲儿的少年人才能千,而须眉长者只应该端然危坐,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然而,尽管程颢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尽管他写这首诗时很可能已经是一位蔼然长者,可他仍然无法抗拒大自然对他的吸引,做出一些为“时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动。这其中包括了他对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包括了他对一般“时人”的嘲笑与讽刺,既表现了他对子人生价值的另一种认识,也表现出了他乐在其中,孤芳自赏的高雅。至此,一向被人们认为是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也有意无意地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他不仅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中,还是一个对大自然充满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的感情经常被“理”压抑和扭曲罢了。

作者简介

程颢(1032-1085年),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洛阳人。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调鄂鄠县主簿。熙宁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贬为镇宁军签判,知扶沟县。哲宗立,召为宗正丞,未行而卒。他是有名的理学家,北宋理学五子之一,与其弟程颐合称“二程”。二人创立的学说,世称“洛学”,是理学中的重要派别。曾在洛阳讲学十余年。著作有后人所辑《二程遗书》。

春日原文,翻译,赏析8

作品原文春日

晁冲之

阴阴①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②桃花。

作品注释

①阴阴:草木阴阴。

②趁:追逐。

作品译文

在草木阴阴的映照下,弯曲的小溪显得格外碧绿,细雨敲打在绿萍上,绿萍轻轻地翻动。鹅鸭不知道春天已过,还争相随着流水去追赶桃花。

作品简析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惜春诗。全诗四句四景,小溪明净,细雨翻萍,鹅鸭嬉戏,桃花逐水,画面十分鲜明,历历如在目,令人悠然神往。诗人以鹅鸭“趁桃花”的景象寄自身的感慨,春已去尽,鹅鸭不知,故欢叫追逐,无忧无虑,而人却不同,既知春来,又知春去,落花虽可追,光阴不可回,诗人的惜春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简介

晁冲之,宋江西诗派诗人。生卒年不详,早年字用道。巨野(今属山东)人。晁氏是北宋名门、文学世家。晁冲之的堂兄晁补之、晁说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晁冲之早年曾受过陈师道的指教。绍圣(1094~1097)初,党争剧烈,兄弟辈多人遭到谪贬放逐,他便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隐居,自号具茨。十多年后回到汴京,当权者欲加任用,拒不接受。终生不恋功名,授承务郎。他同吕本中为知交,来往密切。其子晁公武是《郡斋读书志》的作者。

春日原文,翻译,赏析9

原文

小楼还被青山碍,隔断楚天遥。昨宵入梦,那人如玉,何处吹箫?门前朝暮,无情秋月,有信春潮。看看憔悴,飞花心事,残柳眉梢。

古诗简介

《人月圆·春日湖上》是元代散曲家张可久创作的一首散曲。这首散曲写作者勘破世情和诗酒自娱的隐士生活。首二句写千古兴亡,气势宏大,以下过渡到山中生活,恬静淡雅。中间的转折是一个“倦”字,而从这一个字中又可看见他深深隐藏着的愤懑。这首散曲用白描,而语言雅致;写景形象熨贴,委婉含蓄,亦小山典雅之作。

翻译/译文

小楼还被门前青山阻碍了去路,因为青山隔断了视线,不能看到遥远的楚天。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那人如玉般,不知道在何处吹着箫。门前朝朝暮暮与我相对的,只有毫无情意的秋月和按约而至的春潮。心事忧愁不定,似飞花一般,双眉紧锁不展,恰如残柳。

注释

⑴人月圆:曲牌名。此词调始于王诜,因其词中“人月圆时”句,取以为名。《中原音韵》入“黄钟宫”。曲者,小令用。有幺篇换头,须连用。

⑵碍:遮挡。楚天: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天空。

⑶那人如玉,何处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借用意境表达怀念。

⑷有信春潮:潮水有涨有落,其去来都有定时,称为“信潮”。

⑸飞花:飘飞的落花。

赏析/鉴赏

创作背景

这首小令写于作者寓居杭州西湖的一个春日,是作者为了抒发自已怀念远方友人的心情而作。

整体赏析

“小楼”两句,写从小楼远望。西湖到处是青山,故作者在楼上远望时,被层叠的青山隔断了视线,不能望见遥远的“楚天”。这两句,情调有点惆怅,不但通过意象来表现,而且通过一个“还”字强调出来。“还”字有“又”和“仍”的意思,就是说,本来想眺望远方,不料又被青山妨碍了,不能达到目的;这就显出了懊恼之意。曲文一开头就笼罩了一层低沉不快的情绪绪,从而为下面只体的叙述抒情定下了基调。

“昨宵入梦”三句为叙事,是说那位如花似玉的美人,昨天晚上进入到自己的梦境中来了,但她现在却不知在什么地方。这里借用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展现了一个美丽而又惆怅的梦境。说它美丽,是因为美人入梦,必有许多旖旎温馨,说它惆怅,是因为醒后相忆,不知她身在何处。这种别后酌“分明又向华胥见”(姜夔《踏莎行》),是曾令许多文人才士难堪的,张可久自不能例外。如果回过头来看,就会对开头两句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原来,所谓“遥断楚天遐”,实寓两地分离,同“那人”的关系被隔断之意;而“青山”之碍,就可能包括人事的因素了。作者借景抒情的技巧,于此可见。

“门前朝暮”三句,沿着前篇的情感之流继续发展,叙述那段时间的生活:朝朝暮暮同自己相对的,只有“秋月”与“春潮”而已,非常寂寞,无聊。然而还不止此,“秋月”而曰“无倩”‘,“春潮”而曰“有信”,这就增加了数倍的感伤色彩。苏轼《水调歌头·中秋》词,有句云:“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埋怨秋月的无情,这里的“无情秋月”,即用其意。唐代李益《江南曲》有“嫁与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埋怨潮来有信,人归无期,这里的“有信春潮”亦用其意。因此,这三句在叙事写景中蕴含的感情色彩是浓厚的。

“看看憔悴”二句,结合暮春景物特征,借“飞花”与“残柳”,喻心绪的惆怅,形容的憔悴,“飞花”无定著,像心境的摇曳不定,“残柳”有亏缺,像双眉的皱损败残,这说明作者很善于形容。

这首曲,借暮春景物以抒发怀人的愁思,重在抒情而不是写景,而在情感的表达上又显得形象而含蓄,体现了张可久散曲典雅蕴藉的风格。

春日原文,翻译,赏析10

汉宫春·立春日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辨,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翻译

从美人登发上的袅袅春幡,看到春已归来。虽已春归,但仍时有风雨送寒,似冬日徐寒犹在。燕子尚未北归,料今夜当梦回西园。已愁绪满怀,无心置办应节之物。

东风自立春日起,忙于装饰人间花柳,闲来又到镜里,偷换人的青春容颜。清愁绵综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怕见花开花落,转眼春逝,而朝来塞雁却比我先回到北方。

注释

春幡:古时风俗,每逢立春,剪彩绸为花、煤、燕等状,插于妇女之发,或缀于花枝之下,曰春播,也名恬胜,彩胜。

无端:平白无故地。

年时燕子:指去年南来之燕。

酉园:汉都长安西邦有上林苑,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都称西园,专供皇帝打猎和游赏。此指后者,以表现作者的故国之思。

浑:全然。

黄柑荐洒:黄柑酪制的腊酒。立春日用以互献致贸。

更传:更谈不上相互传送。

黄梅染柳:吹得梅花飘香、柳丝泛绿。

镜里转变朱颜:谓年华消逝,镜里容颜渐老。

更:何况。

解连环:辛词用此喻忧愁难解。

生怕:最怕,只怕。

塞雁:去年由塞北飞来的大雁。

赏析二

辛弃疾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北方度过的。当时的中国北方,已为金人所统治,辛弃疾的家乡山东也不例外。他是在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从金国归于南宋的。据邓广铭先生考证,这首词是他南归之初、寓居京口时所作的一首词。

此词上片通过立春时节景物的描绘,隐喻当时南宋不安定的政局。开头“春已归来”三句,点明立春节候。按当时风俗,立春日,妇女们多剪彩为燕形小幡,戴之头鬓。故欧阳修《春日帖子》中有“共喜钗头燕已来”之句。“无端风雨”两句,既指自然界的气候多变,也暗指南宋最高统治集团惊魄不定、碌碌无为之态,宛如为余寒所笼罩。“年时燕子”三句,作者由春幡联想到这时正在北飞的燕子,可能已经把他的山东家园作为归宿了。“年时”即去年之意,这说明作者作此词时,离别他的家乡才只一年光景。接下去“浑未办”三句,是说作者新来异乡,生活尚未安定,春节到了,连旨酒也备办不起,更谈不到肴馔了。

词的下片进一步抒发作者自己的忧国怀乡之情。“却笑东风从此”三句,作者想到立春之后,东风就会忙于吹送出柳绿花江的一派春光。“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语虽虚拟,实际表达了作者初归南宋急欲报国、收复失土的决心,深恐自己磋砣岁月,年华虚度。这里说的“清愁”,实际是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解连环”,是用《战国策》秦昭王送玉连环给齐国王后,让她解开的故事。当时的齐王后果断机智地把玉连环椎破,使秦的诡计流于破产。但环顾当前,南宋最高统治集团中人,谁是能作出抗金的正确决策的智勇人物呢?“生怕”,即“甚怕”。“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表示作者对于恢复事业的担忧,深恐这一年的花由盛开又复败落,而失地却未能收复,有家仍难归去,言语、句流露出一丝的惆怅。

从这首词的思想内容看,虽不能确断其为辛弃疾南归后所写的第一首词,但必为初期之作。在这首词中,他对于恢复大业的深切关注,他的激昂奋发的情怀,都已真切地表达出来。

赏析三

全词紧扣立春日的所见所感来写,赋予节物风光以更深的含意,于哀怨中带嘲讽,内涵充盈深沉。开篇用典,妥帖自然,不露痕迹,正是“使事如不使也”。而以“袅袅”形容其摇曳,化静为动,若微风吹拂,更见春意盎然。从思想内容看,虽不能确断其为辛弃疾南归后所写的第一首词,但必为初期之作。辛弃疾对于恢复大业的深切关注,作者的激昂奋发的情怀,都已真切地表达出来。

上片起韵点题,写大地春回的立春日风景。立春日是春天到来的信号,表现这节物风光。作者以一“看”字,将春天的气息,通过妇女们立春日的头饰——袅袅春幡散布出来,暗示出作者对于春归的喜悦。以下一韵,不直接往前写去,却反挑一笔,写出对寒风冷雨阻碍春来的幽怨。以下突然写到燕子,用比兴法推出怀念故国的感情。因为余寒未尽,春社未至,那去年秋时南来的燕子,不能回到北方故国的“西园”去。但燕子虽然无法归去,作者却生派它一个“西园梦”。一个“料“字,化无理为有趣,表明这燕子,已经成了作者思念故国的精神象征。而燕子只能“梦”而不能“到”西园,暗示西园所在的汴京,依然被金人所掌握,所以作者徒有故国之思,却不能一探故里。借燕传情,颇为沉痛。以下回到立春日风光中来,黄柑荐酒,青韭推盘,这立春日应备的食品,现在作者却无心准备,并且显得心烦意乱。作者没有明言原因,但通过上下文语境,人们可以明白,是浓烈的故国之思,和时光流逝、英雄无用的悲伤,使作者完全乱了方寸,连节日应酬也无心去为之了。

下片写对春天再来的种种感受,把笔由立春日探进整个春天里去。换头先以一“笑”字,故意打散上片中的紧张和烦乱情绪,并领起以下五句。其所“笑”者,一为东风染遗梅柳,染追花草,使万紫千红的春天渐次到来,作者取笑东风的从此不得消闲;二是东风偶尔清闲时,不过是把镜中人的朱颜转换成衰老的模样。在这春天越来越华美而作者越来越衰老的对照中,作者“笑”着,但分明含着泪水。因为自然永在而人生易老,在忙得不得了的东风面前,作者所感觉到的是志士投闲、英雄无用而徒任芳华流逝的生命悲哀。由此可知,换头的“笑”字,在抒情上得内紧外松、甚至正话反说的趣味。以下直接归为正话正说,极言清愁难消。作者化用“解连环”的典故,表明白己不断滋生、越积超重的清愁,正像一个不见首尾的连环一样,不打碎则无法解开连环,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与生命共始终的感情。此处“问何人”一语,下得凄侧,它向外探询的口吻,写足了作者被沉沉的家国之倩、生命之悲所萦绕,急于摆脱又无可摆脱的痛苦。它含蓄地表明了对于南宋统治者不思恢复、放废英雄的怨尤。最后一韵,直探进暮春里去,写作者怕见花开花落的心情,和看见暮春时大雁自由北还而伤痛于作者的人不如雁。这里有惜春惜时的感情,有怀念故国的感情,也有对于南宋统治者久不作恢复之计的怨尤。至此,不仅上片中的无端幽怨和烦乱得到了解释,而且全词的主旨也从这花开花落、塞雁先还的意象中脱迹而出。

全词结构严谨,意境幽远,内涵丰富;同时运用比兴手法,使风雨、燕子、西园、梅柳、塞雁等物在本意之外,构成富有象征意味的形象体系,使此词传情含蓄而深沉,留给人审美再创造的余地很大。

赏析一

古称“立春”春气始而建立,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逐渐解冻。《岁时风土记》:“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南朝·陈·徐陵《杂曲》:“立春历日自当新,正月春幡底须故”。开篇用典,妥帖自然,不露痕迹,正是“使事如不使也”。而以“袅袅”形容其摇曳,化静为动,若微风吹拂,更见春意盎然。但一接意绪凄迷:“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手法颇似李清照《永遇乐》:“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都非只指自然界的天时变化。“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意思是说:如今已立春,去年秋日南来的燕子正往北风,或许它们今夜会梦宿西园吧。“西园”,原指供皇帝游猎的场所,因其地处京城西郊,故称西园。《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中平五年八月,初置西园八校尉”。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亦称西园,此应指后者。从“年时燕子”句看,此词大约作于辛弃疾南归后不久。寄情于燕,令人寻味不尽。“黄柑荐酒”,黄柑酿制的腊酒。“青韭堆盘”,把韭菜等装到五辛盘里。据《本草纲目·菜部》称:“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号五辛盘”。故苏轼《立春日小集戏李端叔》诗去:“辛盘得青韭,腊酒是黄柑”。“浑未办”(还未办、全然未办),情境大异,如此良辰,其情绪之怅怅,浮漾纸面了。

下片继写“春已归来”。试看:东风着意,她吹得梅花微绽,清香四溢;柳吐金丝,柔条婀娜;似乎一点儿闲空都没有。可是偏于此前冠以“却笑”二字,既淡出了“薰梅染柳”,春情画意,又可见实中有虚,虚中有幻,在此“立春日”,不过是美丽的想象而已。紧接一转说东风还会忙里偷闲:“又来镜里,转换朱颜”。顿挫盘郁,至此始托出真情:“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战国策·齐策》六:“秦始皇(一作昭王)尝使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知,而解此环不?’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椎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此以清愁绵绵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极言愁之多且深。最后一语破的:这愁是怕见花开花落,更是最怕去年由塞北来的大雁却已先我而北还!那么,这愁便也“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了。

这首词处处切《立春日》题目,以“春已归来”开篇,写民间是日欢乐习俗:袅袅春幡,黄柑荐酒,青韭堆盘,而自己对天时人事却别有一番感触:燕尚“梦到西园”,塞雁尚有乡国之思,何况“渡江天马南来”志在恢复中原的辛弃疾,能不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与此篇同一感慨。周济《宋四家词选》眉批称此首:“‘春幡’九字,情景已极不堪,燕子犹记年时好梦。黄柑、青韭,极写宴安酖毒。换头又提动党祸,结用‘雁’,与燕激射,却捎带五国城旧恨。辛词之怨,未有甚于此者。”虽说扯远了些,但他毕竟看出了词的主旨,与昔人咏节序的“率俗”之作迥异。不过“辛词之愁”,并非“未有甚于此者”。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绿树听啼鴂”)等,而前者因“词意殊怨。……愚闻寿皇(孝宗)见此词颇不悦”(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只是此词藉咏节序以抒国事,悲慨窒塞,郁结于中,辞浅意深。称得上是一篇“不必剑拔弩张,洞穿已过七扎”(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之作。

创作背景

《汉宫春·立春日》作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作者寓居京口,刚刚成家。邓广铭先生在《稼轩词编年笺注》“增订三版题记”中说:“辛稼轩在‘锦襜突骑渡江初’的绍兴三十二年,便已有了家室,亦即和先已寓居京口的范邦彦之女、范如山之妹成婚了。”

春日原文,翻译,赏析11

原文:

深宫高楼入紫清,金作蛟龙盘绣楹。

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

春风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

因出天池泛蓬瀛,楼船蹙沓波浪惊。

三千双蛾献歌笑,挝钟考鼓宫殿倾,万姓聚舞歌太平。

我无为,人自宁。

三十六帝欲相迎,仙人飘翩下云輧。

帝不去,留镐京。

安能为轩辕,独往入窅冥。

小臣拜献南山寿,陛下万古垂鸿名。

注释:

①紫清:紫微清都之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②弦将手语:意思是弦与手摩擦而成声。

③《升天行》:古乐府名。

④天池:指御园的池沼。

⑤三十六帝:道教传说有三十六天帝。

⑥镐京:西周武王建都镐京,在长安县西北十八里,自汉武帝后遗址沦陷。这里代指国都。

翻译:

皇宫深深楼阁高耸云霄,金色的蛟龙盘旋在堂前华丽的柱子上,美女们在窗前化妆打扮,玉手抚动琴弦,美妙的筝声随春风吹落,传入游乐的君王的耳里,这应该是那首《升天行》吧。泛舟在白莲池上,如蓬莱仙境一般,楼船划破湖面急促前进,惊起阵阵波浪。众多的宫女们奏起音乐唱起歌曲,敲打钟鼓的声音都要使宫殿轰倒。这是多么壮观的天下百姓歌舞太平的场面呀。只要君王于民休养生息,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天庭上三十六个天帝要来迎接,仙人们驾着彩云翩然而下。但皇帝不愿意随他们而去,宁愿留在人间。皇帝岂能像轩辕氏那样,乘龙飞天而去,不顾他的子民,独自来往于青天之上?小臣我祝愿皇帝寿比南山,陛下的英名万古流芳。

赏析:

《春日行》,时景二十五曲之一,本咏春游,李白拟作咏君王游乐之词。唐玄宗春日泛游白莲池,召李白作辞。时李白已酒醉翰林苑,乃命高力士扶以登舟,即兴而作。

春日原文,翻译,赏析12

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欧阳修〔宋代〕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

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

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

万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惊。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头已白。

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

译文

春天使者姗姗前来访问,西湖水面换上一色衣裙。漫山遍野捧出七彩热情,花风落地一样唤人兴奋。春来了,参军思绪乱如云,白发人,最怕题诗送青春。我知道南摆好了湖中酒席,等待着老朋友来开怀畅饮。遥遥万里南捎来一片春情,每到春来我暗暗感到心惊。冰雪消融,门外千山碧一,繁花争妍,江边二月多晴。还记得,少年时,迎春畅饮,到如今,春草一,两鬓如丝。他乡作客,物态人情各异,东风情意,年年难舍难离。

注释

西湖:指许州(今河南许昌市)西湖。谢法曹:即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属福建)人。当时在许州任司法参军。宋代州府置录事参军、司理参军、司法参军等属官,统称曹官,司法参军即称法曹。归:回去,指春光将逝。一于染:比染过的丝绸还一。烂不收:指落花委地,难于收拾。落如糁(sǎn):碎米粒,引申指散粒状的东西,诗中形容飘落的花瓣。参军:指谢伯初。天涯万里人:诗人自指。殊:不同,引申为“陌生”的意思。

赏析

诗的前四句“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写许州西湖春景:春来波绿,群芳烂漫,明媚旖旎,景致醉人。接下由景及人,转写诗友殷勤多情,特从这美丽的地方寄来美好情意,点明这首诗是回赠之作。“参军7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写诗友虽已自发苍苍,但仍多愁善感,春思如云。谢伯初赠诗中有“多情未老已白发,野思到春乱如云”之句,诗人特别欣赏,故化用其意,描摹诗人白发多情,寥寥数笔,却十分生动传神。“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想象诗友独酌湖上,默默思念远方被贬的自己。读诗至此,方知前面写景用意并不仅仅在于咏叹西湖的自然风光,更是以美景烘托诗友的美好情谊。句中“天涯万里人”是诗人的自称,暗寓自己被贬夷陵的遭遇,同时将内容巧妙引向自己胸臆的抒发。

“万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惊。”许州、夷陵两地相距遥远,又有山川阻隔,故诗人对诗友“万里”寄诗,传递春的消息和真挚友情激动不已,但同时因身遭斥逐,心情凄惶,忽睹春景,不禁心头震颤。门外绵绵远山残雪融尽,绿装重换。二月晴朗的阳光下,江边红花正争相吐艳,如此来去匆匆的春天,让人感叹如梭的光阴和稍纵即逝的美好年华。诗人触景伤怀,蓦然回首:昔日把酒对春、风流倜傥的少年,如今而立刚过,却已是鬓发苍苍。显然,一个事业、生活正在蓬勃向上的得意之士,是不太可能如斯身心俱老的,只有历经磨难者才每每会回味过去的大好时光。“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在这贬谪之地,诗人眼甲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冷淡,唯有岁岁年年按时相伴的春风仍是那么熟悉、亲切,似在安慰一颗孤寂的心。诗到此戛然而止,但意犹未尽,令读者回味无穷。

全诗以春为线索,既有对景物的描绘,又有诗友形象的勾勒和对原诗的化用l既有感于诗友的真挚睛怀,又低徊于自身的遭际,诗情沿这一线索逐层展开,前后承转不着痕迹,使诗篇情韵幽折,是一首酬唱诗的佳作。另外,诗人多处描摹明丽春景,虽有以明朗之景反衬其忧苦之心,今昔之感的用意,但那种或虚或实的反复咏叹,更多的是使诗篇交错洋溢着令人沉醉的气氛,一折一扬的处理,使诗之色彩也显得多变而迷人,诗之内涵也更加丰富,绝没有停留在一般的咏春主题上。全诗结构上由景及人,由景及情,层次分明,而接转自然,语言明白晓畅,体现了欧诗的基本特色。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春日原文,翻译,赏析13

春日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忆濂溪老,五亩园思涑水翁。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古诗简介

《春日》是吴锡畴所作一首感春伤时的七言律诗。它与作者其他纯然赞颂田园之乐的作品颇为不同,它隐曲地透露了哀国的忧思。

翻译/译文

人生年华一大半已经匆匆过去了,内心有不少隐秘之情难以表达和倾诉。

燕子在寒食节的雨中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我自己却像那落花之中喝醉了酒的人。

窗外的青草惦记着濂溪老周敦颐,几亩田园思念着涑水翁司马光。

我没有写招魂赋只能让屈原去独自狂啸了,姑且排上一段春诗来回应春天的造化之功。

注释

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

涑水瓮:指司马光,陕州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赏析/鉴赏

作者吴锡畴,南宋末年人,死后第三年南宋即灭亡。他刻志于学,慕东汉隐士徐穉、茅容之为人。咸淳间,南康守叶阊聘他做白鹿洞书院堂长,他不做,以闲居山林为乐。性喜艺兰,自号“兰皋子”,因此就用它来命名自己的文集,寓幽独自芳之意(事见《四库全书总目》、《休宁县志》)。

这首诗的开头,与宋代许多名家,如苏轼、秦观、陈与义等写《春日》的诗不同,他们都是从写景入手,而作者却直抒胸臆:“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他感叹韶光过得太快,内心有一种郁结隐密之情难以倾诉。这“幽情”究竟是什么?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盛春已经过去了,这大宋朝的国运不也如美好春光一样一去不复返了么!故这“幽情”既是伤春,亦是忧国,她浑然一体,隐约朦胧,难以表述,因而使诗人感到郁闷惆怅。

颔联紧承首联之意,写诗人在春景中所见所感:“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上句写眼前景,下句抒胸中情。燕子在寒食节的雨中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引起诗人无限感慨:燕现时虽未成家,但终有成窝安家之日,而宋朝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人在落花时节如“中酒”一样昏昏沉沉,黯然伤情。这既写出了梅雨季节身体不适的感受,又写出了伤时的精神状态,把生理和心理上萎靡困顿,哀怨忧愁表现得神形兼似,至妙入微!这一联由于画面别具一格。颇受世人的赞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春日诗‘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句,又为方岳所赏,并见于方岳跋中。然集中佳句,似此者尚颇不乏,岳偶举其一二耳。盖其刻意清晰,虽不免偶涉纤巧,而视宋季潦倒率易之作。则尚能生面别开。”

颈联,是上二联思想情绪的转折和过渡,作者轻轻荡开其幽情,以草木娱已。“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濂溪老,指周敦颐。他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神宗时居洛十五年,以读书、钓鱼、采药、灌花为乐。他曾写《独乐园记》,记载了这一悠闲自得的生活。作者以“濂溪老”、“涑水翁”喻己,借田园隐逸生活遣怀。联中“逆”“私”二字用得极为精到。逆,迎接之意。私,当“偏爱”解释。这两句用拟人的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公的亲昵之状,曲折而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这两字写活了田园,深化了人物性格。而《兰皋集》(宜秋馆汇刊宋人集)作“忆”“思”,使诗意单调,面面呆板,诗意索然。

尾联进一步明朗前意,以超脱现实的闲适态度来排解幽情。“无赋招魂难独笑,且排春句答春工”。招魂,用屈原《离骚》典。秦昭王骗楚怀王至秦国,威胁他割地,怀王不从,昭王将其拘留,三年后客死于秦。正在流放中的屈原,得此消息,写了《招魂》,表示了对死于异国的怀王的吊唁和对楚国命运的哀伤。作者生活在偏安一隅的南宋,回想靖康之难,徽宗、钦宗被金人掳至北方,终死于五国城,其遭际颇似楚怀王。北宋灭亡,南宋依然不振,至作者生活的年代已危在旦夕。他心中自是不能平静,但说“无赋”,是克制感情,毅然予以超脱。因为“招魂”不但无济于事,反添忧伤,倒不如置之度外为好,更何况自己难得有这种清欢的时候,姑且赋诗遣兴以酬答春天造化之工吧!上句“无赋”,用得果断!下句“且排”,实属无可奈何,其“幽情”虽得以暂时排解,但又怎能从心中消除呢!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深处无法忘怀现实的矛盾痛苦,但他又毕竟是位隐逸诗人,故终以逃避现实以求解脱。

“幽情”是全诗的主题,起承转合、凝聚开化,均以此为中心,诗情画意、主体客体融而为一,造语新颖,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春日原文,翻译,赏析14

原文:

春日寄怀

世间荣落重逡巡,我独丘园坐四春。

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

青袍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

欲逐**千万里,未知何路到龙津。

译文:

人世的升降是瞬息即变,而我却在家中呆坐了四年。

哪怕是有花又有月亮,但就没人把我推荐。

八品官的青袍年年都一样,头上的白发却越来越亮眼。

一心想去追逐**千万里,却不知哪条路才能见龙颜!

注释:

①荣落:荣显和衰落。

②重(zhòng):甚,很。

③逡(qūn)巡:顷刻、急速。张祜《偶作》:“遍识青霄路上人,相逢只是语逡巡。”

④丘园:家园,乡里。《易·贲》:“贲于丘园,束帛戋戋。”王肃注:“失位无应,隐处丘园。”孔颖达疏:“丘谓丘墟,园谓园圃。唯草木所生,是质素之所。”后亦以丘园指隐居之处,如蔡邕《处士圂叔则铭》:“洁耿介于丘园,慕七人之遗风。”《旧唐书·刘黑闼传》:“天下已平,乐在丘园为农夫耳。”

⑤坐:渐、行将。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四:“坐,将然辞,犹寝也;施也;行也。”

⑥四春:四年。诗人会昌二年母亲去世,服丧闲居,到五年春已第四年。

⑦纵使:即使。

⑧可堪:岂堪。

⑨又无人:李商隐《小园独酌》:“空余双蝶舞,竟绝一人来。”与“无人”同慨。又,冯引一本作“更”。袁彪说:“无酒无人,反不如并花月而去之。二语沉痛。”

⑩青袍:唐八、九品官穿青袍。作者居丧前任秘书省正宇,系正九品下阶,故著青袍。青袍颜色似春天的青草,《古诗》有“青袍似春草”之句,故云。“年年定”,应上“四春“。居丧期间离职家居,原职仍在。

欲逐**:想去追逐**。

龙津:即龙门,又名禹门口,在今山西省河津县西北。《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水险不通,龟鱼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薄集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

赏析:

一、二两句言世间盛衰变化本甚迅捷,而我半生沦落;今隐于丘园行将四年,于仕途甚感渺茫。三、四两句言丘园中虽不乏花晨月夕,然家贫无酒可以消忧,又无知己可以相慰藉。三年在京守丧,四年杨弁平后移家永乐,仍为秘省正字,官职没有升迁,况且遇到丁忧,故云“年年定”也。五、六对仗衬贴,“青袍似草”、“白发如丝”,不惟设色相映,更叹官卑秩微而头颅渐大;草青、丝自,兼具衰飒之象;“年年定”,一年盼过一年,无丝毫升迁之迹象;“日日新”,日子倏忽消逝,鬓发日日改白。一“定”一“新”,动感相映,所谓仕进无路,汲引无门也,所以最后感叹“未知何路到龙津”。

全诗纯以对比之法结撰成章。首联领起人事花事二题,“荣落”指人指花都可。诗人首先将“世间”与“我”对比,然后写自己因守丧而困守家园的寂寞生活,颔联写景同时也流露出无聊之状,起承了五痕迹。唐代八、九品官着青色服,诗人由眼前之春草萋萋而联想到自己的九品青袍,本系即景巧喻,而“青袍”与“白发”又形成对比。“年年定”是说久居下僚,“年年”与“日日”的叠字更进一步补足了对比之意。第五句感伤岁月流逝。“龙津”即龙门,尾联是说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又慨叹无人引进。抒发的是诗人对未来的希望。

这首春日诗失之于轻靡,或者说是百无聊赖,有的也有寄托,不过比较直露。李商隐这首诗,从主题上说这首诗没什么新意,但在艺术手法情景浑溶,低徊唱叹,富艳而多气,不多用典故而音节嘹亮,颇有杜诗境界。但在梗概多气上还是不如杜诗同类之作。

春日原文,翻译,赏析15

春日独酌二首

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

白日照绿草,落花散且飞。

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

彼物皆有讬,吾生独无依。

对此石上月,长歌醉芳菲。

我有紫霞想,缅怀沧州间。

且对一壶酒,澹然万事闲。

横琴倚高松,把酒望远山。

长空去鸟没,落日孤云还。

但悲光景晚,宿昔成秋颜。

翻译

东风吹来了美好之气,水与树木荣耀着春天的光辉。

太阳照耀着绿草,花儿在枝头散落飘飞。

孤云在日暮时还回空山,众鸟也各自还巢而归。

这些物体都有所寄托,我的残生却孤独无依。

对着这映在石上的月光,无奈何只有在芳草中长歌沉醉。

我曾有修炼成仙的向往,也缅怀隐居江湖之间。

现在惟有对着面前的这壶酒,淡然万事而落得孤闲。

倚着高松且将弦琴横放,把着酒杯伫望着远山。

飞鸟在长空中飞尽,孤云在落日中回还。

只是悲伤我老衰如同这光景已晚,转眼间已成了凋悴的容颜。

注释

水木句:咸本作水本。误。春晖,《太平御览》卷九九二晋傅咸《款冬花赋》:“华艳春晖,既丽且姝。”

彼物二句:陶渊明《咏贫士》

诗:“万族各有讬,孤云独无依。”

歌醉:萧本、玉本、郭本、刘本、严评本、全唐诗本、王本俱作醉歌。

全唐诗本注云:“一作歌醉。”

紫霞想:谓升仙。陆机《前缓声歌》:“轻举乘紫霞。”

沧州间:谓隐居江湖。

且:萧本、玉本、郭本、刘本、朱本、严评本、全唐诗本俱作思。

全唐诗本注:“一作且。”

光:朱本作佳。

宿昔:早晚之意,谓时间短暂。《晋书·裴楷传》:“虽车马器服,宿昔之间,便以施诸贫乏。”秋颜,老衰的容颜。

创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冬李白因贫病来投当涂令李阳冰,次年初春,病稍好转,起居有能,但终因年老、求仙不得而产生“吾生无依”的孤独。这组诗即创作于此时。詹本云:“第二首云:‘但悲光景晚,宿昔成秋颜。’似中晚年之作。安注系此诗于开元二十五年,谓:‘似本年闲居安陆时作。’恐非。”

赏析

这两首诗抒写诗人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之情,表达了作者因年老求仙不得而产生的孤独之意。

第一首诗前四句写作者对春天美景的爱惜,也抒发作者对生命的感慨。东风吹来美好之气遍于天地之间,树木在春光中欣欣向荣。灿烂的阳光照耀得芳草遍地生绿。但到了暮春之时,花朵散落飞扬,因此感叹自然规律的不可转移。后六句从日暮时孤云众鸟各有所归,想到自然中的万物皆有所托,而自己却漂泊无依。因此举杯对着石上之月,邀之共饮,以达长醉歌春日之芳菲。情调既是感伤,也是豁达。

第二首诗开头说自己原有隐居之意,想象自己对着一壶酒,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接着具体描绘隐居的生活图景:“横琴倚高松,把酒望远山。长空去鸟没,落日孤云还。”这几句满含出世之意,甚似王维的诗境。最后笔锋一转,发出时光易逝、生命苦短的感叹,隐含了理想抱负难以实现的悲情。

下载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春日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最终五篇)

    春日行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春日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深宫高楼入紫清,金作蛟龙盘绣楹。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春风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因出天池泛蓬瀛,楼船蹙沓......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最终5篇)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5篇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春日山中对雪有作》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全文5篇)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15篇)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汉宫春·立春日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辨,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共五篇]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15篇)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春日[唐代]温庭筠问君何所思,迢递艳阳时。门静人归晚,墙高蝶过迟。一双青琐燕,千万绿杨丝。屏上吴山远,楼中朔管悲。宝书......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模版]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15篇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一枝花·春日送别元代:刘庭信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春事成虚,无奈春归去。春归何太速,试问东君,谁......

    【热门】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文大全]

    【热门】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古诗简介《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创作的一首七......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五篇材料]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15篇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原文: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洒胭脂雨。......

    春日行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范文模版]

    春日行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3篇春日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深宫高楼入紫清,金作蛟龙盘绣楹。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春风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因出天池泛蓬瀛,楼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