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桥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精选5篇)

时间:2022-05-10 01:02: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州桥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州桥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

第一篇:州桥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

州桥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4篇)

州桥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

归凤求皇意,寥寥不复闻。

译文

司马相如年老体衰时,依然像当初一样爱恋卓文君,二人的感情丝毫没有减弱。

司马相如家中贫寒,生活窘迫,于是他们便开酒舍维持生计。我在琴台之上徘徊,远望碧空白云。心中欣羡万分!

看到琴台旁的一丛野花,我觉得它就像卓文君当年的笑容;一丛丛碧绿的蔓草,就如同卓文君当年所穿的碧罗裙。

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的千古奇事,后来几乎闻所未闻了。

注释

⑴琴台:汉司马相如抚琴挑逗卓文君的地方,地在成都城外浣花溪畔。

⑵茂陵:司马相如病退后,居茂陵,这里代指司马相如。多病:司马相如有消渴病,即糖尿病。

⑶卓文君:汉才女,与司马相如相爱。

⑷酒肆(sì):卖酒店铺。

⑸宝靥(yè):妇女颊上所涂的妆饰物,又唐时妇女多贴花细于面,谓之靥饰。这里指笑容、笑脸。

⑹蔓(màn)草:蔓生野草。罗裙:丝罗制的裙子,多泛指妇女衣裙。

⑺凤凰: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为凤,雌为凰。

赏析:

此诗是杜甫晚年在成都凭吊司马相如遗迹琴台时所作。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起首凌空而下,从相如与文君的晚年生活着墨,写他俩始终不渝的真挚爱情。司马相如晚年退居茂陵,这里以地名指代相如。这两句是说,司马相如虽已年老多病,而对文君仍然怀着热烈的爱,一如当初,丝毫没有衰减。短短二句,如仇兆鳌说:“病后犹爱,言钟情之至。”(《杜诗详注》)还有人评论说:“言茂陵多病后,尚爱文君,其文采风流,固足以传闻后世矣。”(《杜诗直解》)诗的起笔不同寻常,用相如、文君晚年的相爱弥深,暗点他们当年琴心相结的爱情的美好。

“酒肆人间世”一句,笔锋陡转,从相如、文君的晚年生活,回溯到他俩的年轻时代。司马相如因爱慕蜀地富人卓王孙孀居的女儿文君,在琴台上弹《凤求凰》的琴曲以通意,文君为琴音所动,夜奔相如。这事遭到卓王孙的竭力反对,不给他们任何嫁妆和财礼,但两人决不屈服。相如家徒四壁,生活困窘,夫妻俩便开了个酒店,以卖酒营生。“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褌(即围裙,形如犊鼻),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中”(《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一个文弱书生,一个富户千金,竟以“酒肆”来蔑视世俗礼法,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要有很大的勇气的。诗人对此情不自禁地表示了赞赏。“琴台日暮云”句,则又回到诗人远眺之所见,景中有情,耐人寻味。我们可以想象,诗人默默徘徊于琴台之上,眺望暮霭碧云,心中自有多少追怀歆羡之情!“日暮云”用江淹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语,感慨今日空见琴台,文君安在?引出下联对“野花”、“蔓草”的联翩浮想。这一联,诗人有针对性地选择了“酒肆”、“琴台”这两个富有代表性的事物,既体现了相如那种倜傥慢世的性格,又表现出他与文君爱情的执着。前四句诗,在大开大阖、陡起陡转的叙写中,从晚年回溯到年轻时代,从追怀古迹到心中思慕,纵横驰骋,而又紧相钩连,情景俱出,而又神思邈邈。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两句,再现文君光彩照人的形象。相如的神彩则伴随文君的出现而不写自见。两句是从“琴台日暮云”的抬头仰观而回到眼前之景:看到琴台旁一丛丛美丽的野花,使作者联想到它仿佛是文君当年脸颊上的笑靥;一丛丛嫩绿的蔓草,仿佛是文君昔日所着的碧罗裙。这一联是写由眼前景引起的,出现在诗人眼中的幻象。这种联想,既有真实感,又富有浪漫气息,宛似文君满面花般笑靥,身着碧草色罗裙已经飘然悄临。

结句“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明快有力地点出全诗主题。这两句是说,相如、文君反抗世俗礼法,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后来几乎是无人继起了。诗人在凭吊琴台时,其思想感情也是和相如的《琴歌》紧紧相连的。《琴歌》中唱道:“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颉颉颃颃兮共翱翔。”正因为诗人深深地了解相如与文君,才能发出这种千古知音的慨叹。这里,一则是说琴声已不可再得而闻;一则是说后世知音之少。因此,《琴歌》中所含之意,在诗人眼中决不是一般后世轻薄之士慕羡风流,而是“颉颉颃颃兮共翱翔”的那种值得千古传诵的真情至爱。

(施绍文)

州桥原文翻译及赏析2

州桥

范成大〔宋代〕

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皆旧御路也。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译文

天汉桥南北的天街之上,中原父老年年水伫足南望,盼望王师返回。哭不成声,强忍泪水询问使者:什么时候真有我们朝廷的军队过来?

注释

州桥:正名为天汉桥,在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宣德门和朱雀门之间,横驾汴河。朱雀门:汴京(今河南开封市)旧城南面有三座门,朱雀门是中间的一座,为正南门。宣德楼:宫城的正门楼。天街:京城的街道叫天街,这里说州桥南北街,是指当年北宋皇帝车驾行经的御道。父老:指汴梁的百姓。等驾回:等候宋朝天子的车驾回来。驾,皇帝乘的车子。失声:哭不成声。询:探问,打听。六军:古时规定,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天子设六军。此处借指王师,即南宋的军队。

赏析

此诗为过汴京时所作,作者以白描手法,撷取了一个特写镜头,表现了沦陷区人民盼望光复的殷切心情,隐晦地流露了作者对议和不战政策的不满。全诗在朴素的语言中把遗民盼望王师北返的急切而又失望的心情刻画得极为真实感人。

此诗四句,截取了一个生动的场面,有人物、有环境、有情节、有对话,完全可以作为一篇小小说来看。环境背景,是第一句的交代,州桥,是一个特定的环境,因为其南北是御路,作者经过此地,不直写自己内心的亡国之痛,而是从对面写来,写中原父老的感情。丧国的痛楚,沦为异邦蹂躏的凄惨,令中原父老苦不欲生。这里,“父老”是宋金两个时期的人,他们对故国的怀念远比青年人深切,所以让其出场很典型;同时,这也是实情。他们盼啊盼,盼了几十年,忽然见到宋朝使者,一时间该有多少话要说、有多少泪欲流啊!可他们强行忍住,因为屈辱的遭遇虽然难堪,盼望官军的情绪最是激烈。

接下来,两句忍泪失声的询问,是这个场面的高潮,然突然收结。从内容上看,这样更深刻地表现了中原人民盼望北伐的心情;从艺术上说,在感情的顶点收结是诗歌创作的妙法,往往起到语尽不尽的效果。此诗正是如此,诗在到达顶点时戛然而止,可是并非语意都尽,而是余音袅袅。诗人没有以使者身份回答“父老”的问题,也没有以作者口吻发表议论;但他的感情已经与诗笔叙说的事实、描绘的形象融合为一了。如果一定要作想象的话,那范成大可能只是无言以对,因为南宋统治者的既定政策根本不想收复失地,这是十分可悲的。因此此诗对南宋王朝的投降政策也有一定的批判。

诗歌的创作多用比、兴,然而“赋”──直接叙述或描写也是不可少的。尤其是直接叙述,往往比描写更难驾御,这就要求诗人要有敏锐的目光,能抓住典型环境中的典型细节,将感情倾注于其中。这首诗的特色就在于此。诗中的典型细节在于两个字──“等”和“询”。父老岁岁年年在等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几乎到了望穿双眼,几乎要化作“望驾石”,其强烈的愿望和痛苦的心情自然就融于“等”字中。而含泪失声的“询”则惟妙惟肖地描绘出父老的神情,那颤颤巍巍的身影,如在眼前,那哽哽咽咽的声调,尤在耳旁,真是“沉痛不可多读”。而“几时真有”更是意味深长,早也盼,晚也盼,朝思暮想,朝朝暮暮州桥畔,伫立凝眸,企首悬望,父老们的急切心情溢于言表。“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是他们的弦外之音,因为他们的热切盼望一次又一次地变成失望。而诗人的.无言以对,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州桥原文翻译及赏析3

州桥原文:

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皆旧御路也。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译文

州桥南北,天街之上,父老伫足,盼望王师,丧国的痛楚,沦为异邦蹂躏的凄惨,令人苦不欲生。(这里,“父老”是宋金两个时期的人,他们对故国的怀念远比青年人深切,所以让其出场很典型;同时,这也是实情。)盼啊盼,盼了几十年,忽然见到宋朝使者,一时间该有多少话要说、有多少泪欲流啊!可他们强行忍住,因为屈辱的遭遇虽然难堪,盼望官军的情绪最是激烈。

注释

①朱雀门: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的正南门。宣德楼:宫城的正门楼。②州桥--也在汉桥,在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宣德门和朱雀门之间,横跨汴河。③天街--京城的街道叫天街,这里说州桥南北街,是指当年北宋皇帝车驾行经的御道。④父老--指汴梁的百姓。等驾回--盼望宋朝皇帝回去。驾,皇帝乘的车子。⑤失声--哭不成声。询--探问、打听。⑥六军--古时规定,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王者有六军。这里说的是宋朝官军。

赏析:

孝宗乾道六年(1170),范成大奉命出使金国,将沿途所见所感写成72首绝句,《州桥》是其中一首。作者以白描手法,撷取了一个特写镜头,表现了沦陷区人民盼望光复的殷切心情,隐晦地流露了作者对议和不战政策的不满。

州桥原文翻译及赏析4

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皆旧御路也。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译文

天汉桥南北的天街之上,中原父老年年都伫足南望,盼望王师返回。

哭不成桥,强忍泪水询问使者:什么时候真有我们朝廷的军队过来?

注释

州桥:正名为天汉桥,在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宣德门和朱雀门之间,横跨汴河。

朱雀门:汴京(今河南开封市)旧城南面有三座门,朱雀门是中间的一座,为正南门。

宣德楼:宫城的正门楼。

天街:京城的街道叫天街,这里说州桥南北街,是指当年北宋皇帝车驾行经的御道。

父老:指汴梁的百姓。等驾回:等候宋朝天子的车驾回来。驾,皇帝乘的车子。

失桥:哭不成桥。询:探问,打听。

六军:古时规定,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天子设六军。此处借指王师,即南宋的军队。

创作背景

公元1170年(宋孝宗乾道六年),范成大奉命出使金国,渡过淮河,踏上中原土地,感慨很深,将沿途所见所闻所感写成日记《揽辔录》一卷,又有诗一卷,收其所作七十二首七言绝句。此诗为过汴京时所作。

赏析

此诗为过汴京时所作,作者以白描手法,撷取了一个特写镜头,表现了沦陷区人民盼望光复的殷切心情,隐晦地流露了作者对议和不战政策的不满。全诗在朴素的语言中把遗民盼望王师北返的急切而又失望的心情刻画得极为真实感人。

此诗四句,截取了一个生动的场面,有人物、有环境、有情节、有对话,完全可以作为一篇小小说来看。环境背景,是第一句的交代,州桥,是一个特定的环境,因为其南北是御路,作者经过此地,不直写自己内心的亡国之痛,而是从对面写来,写中原父老的感情。丧国的痛楚,沦为异邦蹂躏的凄惨,令中原父老苦不欲生。这里,“父老”是宋金两个时期的人,他们对故国的怀念远比青年人深切,所以让其出场很典型;同时,这也是实情。他们盼啊盼,盼了几十年,忽然见到宋朝使者,一时间该有多少话要说、有多少泪欲流啊!可他们强行忍住,因为屈辱的遭遇虽然难堪,盼望官军的情绪最是激烈。

接下来,两句忍泪失桥的询问,是这个场面的高潮,然突然收结。从内容上看,这样更深刻地表现了中原人民盼望北伐的心情;从艺术上说,在感情的顶点收结是诗歌创作的妙法,往往起到语尽不尽的效果。此诗正是如此,诗在到达顶点时戛然而止,可是并非语意都尽,而是余音袅袅。诗人没有以使者身份回答“父老”的问题,也没有以作者口吻发表议论;但他的感情已经与诗笔叙说的事实、描绘的形象融合为一了。如果一定要作想象的话,那范成大可能只是无言以对,因为南宋统治者的既定政策根本不想收复失地,这是十分可悲的。因此此诗对南宋王朝的投降政策也有一定的批判。

诗歌的创作多用比、兴,然而“赋”──直接叙述或描写也是不可少的。尤其是直接叙述,往往比描写更难驾御,这就要求诗人要有敏锐的目光,能抓住典型环境中的典型细节,将感情倾注于其中。这首诗的特色就在于此。诗中的典型细节在于两个字──“等”和“询”。父老岁岁年年在等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几乎到了望穿双眼,几乎要化作“望驾石”,其强烈的愿望和痛苦的心情自然就融于“等”字中。而含泪失桥的“询”则惟妙惟肖地描绘出父老的神情,那颤颤巍巍的身影,如在眼前,那哽哽咽咽的桥调,尤在耳旁,真是“沉痛不可多读”。而“几时真有”更是意味深长,早也盼,晚也盼,朝思暮想,朝朝暮暮州桥畔,伫立凝眸,企首悬望,父老们的急切心情溢于言表。“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是他们的弦外之音,因为他们的热切盼望一次又一次地变成失望。而诗人的无言以对,可谓“此时无桥胜有桥”。

第二篇:庆州败原文翻译及赏析

庆州败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庆州败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无战王者师,有备军之志。

天下承平数十年,此语虽存人所弃。

今岁西戎背世盟,直随秋风寇边城。

屠1~1杀熟户烧障堡,十万驰骋山岳倾。

国家防塞今有谁?官为承制乳臭儿。

酣觞大嚼乃事业,何尝识会兵之机?符移火急搜卒乘,意谓就戮如缚尸。

未成一军已出战,驱逐急使缘崄[山+繁体“戏”字]。

马肥甲重士饱喘,虽有弓剑何所施。

连颠自欲堕深谷,虏骑笑指声嘻嘻。

一麾发伏雁行出,山下掩截成重围。

我军免胄乞死所,承制面缚交涕洟。

逡巡下令艺者全,争献小技歌且吹。

其余劓首放之去,东走矢液皆淋漓。

道无耳准若怪兽,不自愧耻犹生归!守者沮气陷者苦,尽由主将之所为。

地机不见欲侥胜,羞辱中国堪伤悲。

译文

王者之师不必交战即可使敌人屈服,战争必须有备始能无患。

而当前承平日久,这个道理却被人们忘记了。

西夏的十万军队背弃世代的盟约,入侵边城。

烧杀抢掠,如入无人之境。

主将无能,轻举妄动,“承制”本是文官,不懂兵机战策;

而且是个年幼无知的人,本事就是大吃大喝。

听说敌人来了,立即召集兵马,把敌兵看得不值一击,像对付死人似的。

队伍没有组织好便仓促出战,又不懂得占据有利地势。

士卒又骄惯,因为久不操练,马养的很肥,跑不动,又负担不起铠甲的重量。纵然有好的武器也无所施用。

结果把兵士弄得行走艰难,有不少掉到深深的山涧里,引起敌人的嘲笑。

而敌人的伏兵很整齐地排列出来,把山下的通路截断,战士们便被包围了。

没有办法,军队只好投降,主将哭哭啼啼,反手自捆起来。

敌人下了命令说,有会奏艺的可以保全性命,有些人便争相献技或者歌唱。

其余的人被割下鼻子或者耳朵放去了,这些人一面往东跑,一面怕得屁滚尿流。

缺耳少鼻像个怪兽,也不感到惭愧和耻辱,得命跑了回来。

造成这种惨败和奇辱的原因是“尽由主将之所为”。

不晓得军机,不懂得地利,只图侥幸,给国家带来这样的耻辱,确是令人痛心的事!

注释

无战:对方不能抗拒。

王者:古代称能以德服人的国君是王者。

师:军队。

承平:治平相承,即长期太平。

西戎(róng):指西夏。

世盟:世代友好。唐朝末年,拓跋思恭占据夏州,(今陕西横山),子孙相传。至宋,赐赵姓,封大夏王国。当时西夏的首领元昊也受了宋封,为西平王。

熟户:指边疆附近已为汉民族风俗习惯所同化的少数民族户家。

障堡:边塞险要处为防御敌人入侵而修筑的城堡。

承制:官名,疑为“走马承受公事”,是皇帝派到军中监督将帅的官员。

乳臭儿:是说承制官象乳臭儿一样,年幼无知。

酣觞(hān shāng)大嚼:意思是大吃大喝。酣觞:尽量地饮酒。

识会:通晓。

符移:指调兵公文的下达传送。

蒐(sōu):通“搜”,聚集。

卒乘:士兵和战车。

缚(fù)尸:比喻毫无抵抗能力的就死。

缘:攀缘。

崄巇(xiǎn xī):形容山路危险,泛指道路艰难。

连颠:倾仆,形容行军的艰难。

自欲:自己将要。

虏骑(nǔ jì):指西夏骑兵。

嘻嘻:形容笑的声音。

麾(huī):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这里是挥旗的意思。

发伏雁行出:敌方埋伏着的军队都出来了,成为雁行式的行列,非常有秩序。

奄:通“掩”。

截:堵截。

免胄:除去头盔,表示敬畏。胄:盔。

乞死所:向敌人请罪,等待处分。

面缚:两手缚于后,只能见其面。

交涕洟:眼泪鼻涕一齐流。洟:鼻涕。

逡(qūn)巡:有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的意思。这里是用来形容被俘者不知所措。

劓馘(yì guó):割掉鼻子和耳朵。劓:割掉鼻子。馘:割下耳朵。

矢液:大小便。

准:鼻子。

愧耻:惭愧与羞耻。

陷者:指被俘的宋军。

地机:地势上的机宜。

侥胜:侥幸得到胜利。

赏析:

公元1034年(宋仁宗景佑元年)秋七月,西夏元昊率兵进犯庆州(今甘肃庆阳)。这时,宋将齐宗矩草率出兵抵抗,路遇伏击,战败被俘,后被放还。齐宗矩放还回来之后,苏舜钦写下了《庆州败》这首叙事诗。

庆州败原文翻译及赏析2

庆州败原文

无战王者师,有备军之志。

天下承平数十年,此语虽存人所弃。

今岁西戎背世盟,直随秋风寇边城。

屠杀熟户烧障堡,十万驰骋山岳倾。

国家防塞今有谁?官为承制乳臭儿。

酣觞大嚼乃事业,何尝识会兵之机?

符移火急蒐卒乘,意谓就戮如缚尸。

未成一军已出战,驱逐急使缘崄巇。

马肥甲重士饱喘,虽有弓剑何所施?

连颠自欲堕深谷,虏骑笑指声嘻嘻。

一麾发伏雁行出,山下奄截成重围。

我军免胄乞死所,承制面缚交涕洟。

逡巡下令艺者全,争献小技歌且吹。

其余劓馘放之去,东走矢液皆淋漓。

道无耳准若怪兽,不自愧耻犹生归!

守者沮气陷者苦,尽由主将之所为。

地机不见欲侥胜,羞辱中国堪伤悲!

翻译

王者之师不必交战即可使敌人屈服,战争必须有备始能无患。

而当前承平日久,这个道理却被人们忘记了。

西夏的十万军队背弃世代的盟约,入侵边城。

烧杀抢掠,如入无人之境。

主将无能,轻举妄动,“承制”本是文官,不懂兵机战策;

而且是个年幼无知的人,本事就是大吃大喝。

听说敌人来了,立即召集兵马,把敌兵看得不值一击,像对付死人似的。

队伍没有组织好便仓促出战,又不懂得占据有利地势。

士卒又骄惯,因为久不操练,马养的很肥,跑不动,又负担不起铠甲的重量。纵然有好的武器也无所施用。

结果把兵士弄得行走艰难,有不少掉到深深的山涧里,引起敌人的嘲笑。

而敌人的伏兵很整齐地排列出来,把山下的通路截断,战士们便被包围了。

没有办法,军队只好投降,主将哭哭啼啼,反手自捆起来。

敌人下了命令说,有会奏艺的可以保全性命,有些人便争相献技或者歌唱。

其余的人被割下鼻子或者耳朵放去了,这些人一面往东跑,一面怕得屁滚尿流。

缺耳少鼻像个怪兽,也不感到惭愧和耻辱,得命跑了回来。

造成这种惨败和奇辱的原因是“尽由主将之所为”。

不晓得军机,不懂得地利,只图侥幸,给国家带来这样的耻辱,确是令人痛心的事!

注释

无战:对方不能抗拒。

王者:古代称能以德服人的国君是王者。

师:军队。

承平:治平相承,即长期太平。

西戎:指西夏。

世盟:世代友好。

熟户:指边疆附近已为汉民族风俗习惯所同化的少数民族户家。

障堡:边塞险要处为防御敌人入侵而修筑的城堡。

承制:官名,疑为“走马承受公事”,是皇帝派到军中监督将帅的官员。

乳臭儿:是说承制官象乳臭儿一样,年幼无知。

酣觞大嚼:意思是大吃大喝。

酣觞:尽量地饮酒。

识会:通晓。

符移:指调兵公文的下达传送。

蒐:通“搜”,聚集。

卒乘:士兵和战车。

缚尸:比喻毫无抵抗能力的就死。

缘:攀缘。

崄巇:形容山路危险,泛指道路艰难。

连颠:倾仆,形容行军的艰难。

自欲:自己将要。

虏骑:指西夏骑兵。

嘻嘻:形容笑的声音。

麾: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这里是挥旗的意思。

发伏雁行出:敌方埋伏着的军队都出来了,成为雁行式的行列,非常有秩序。

奄:通“掩”。

截:堵截。

免胄:除去头盔,表示敬畏。

胄:盔。

乞死所:向敌人请罪,等待处分。

面缚:两手缚于后,只能见其面。

交涕洟:眼泪鼻涕一齐流。

洟:鼻涕。

逡巡:有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的意思。这里是用来形容被俘者不知所措。

劓馘:割掉鼻子和耳朵。

劓:割掉鼻子。

馘:割下耳朵。

矢液:大小便。

准:鼻子。

愧耻:惭愧与羞耻。

陷者:指被俘的宋军。

地机:地势上的机宜。

侥胜:侥幸得到胜利。

赏析

这首诗详细地描写了庆州战役的全过程,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作战情况。诗中对宋王朝忽视边防和宋军将士的怯懦无能进行了尖锐的毫不留情的抨击,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诗人不是一般地记述这次战败,而是有意总结失败的教训。所以,开端四句,就揭示出宋朝“王者师”为西夏所败的原因:在于宋对外失策,边防无准备。“无战王者师”是说朝廷的军队有征而无战,因而应该是不可抗拒的。有备才能无患,这是兵书上十分强调的。如今天下太平几十年,“有备无患”虽然还写在兵书上,但早已被人抛弃了。所以宋军遭至到了惨败。“直随秋风寇边城”,含义颇丰,即是写实,也是比喻,西夏这次进犯正值秋天,而西夏寇边,又如秋风扫落叶、长驱直入,写出了西夏敌寇的来势凶猛,“屠杀熟户烧障堡,十万驰骋山岳倾”,更见其西夏的声威,成势不可挡之势。敌人的声威如此,而宋朝军队又是什么状况,国家的边防要塞如今有谁在那里指挥,原来竟是一个身为承制之官的乳臭小儿。大吃大喝就是这位承判的事业,他不懂得用兵打仗的谋略。这样的人指挥军队,是一定会失败的。“符移火急蒐卒乘”,照应了开端四句,正面描写宋军的无备。宋军将帅不仅毫无战前的准备,而且大敌当前,竟以为杀敌就如同捆绑尸体那样容易。因此,未组成一个军的兵力就仓促出战了,急急忙忙催促着战士们沿着艰险的山路行走。这些铺叙都深深地隐含着作者的激愤之情,是议论,是抒情,也是对失败原因的总结,是情、事、理的结合。

下面四句则叙述描写了宋军行军的艰难和狼狈的状态。“虏骑笑指声嘻嘻”以敌人的指笑反衬出宋军的失败。上面的“就戮如缚尸”正是成为宋军自己的写照,真是绝妙的讽刺。这一段是铺叙之笔,诗人毫无掩饰地描写宋朝军队从将军到士兵的腐败无能,从而揭示了宋军必败的根源,叙述中,饱含着沉痛的感情。下面宋军惨败的描写,更令人痛心且惨不忍睹。敌人早已窥伺到宋军的行动,出其不意地把山下的道路堵截起来,宋军脱下头盔,向敌人投降,乞求免死。那位承制被敌人反绑着双手,眼泪鼻涕一齐流出来。正当这帮将士进退不知所措时,敌人下令,有技艺的人可以保全生命,“争献小技歌且吹”,真实而又轻蔑地描绘出战场上那种群魔乱舞,令人哭笑不得的情形。“其余劓馘放之去,东走矢液皆淋漓。道无耳准若怪兽,不自愧耻犹生归!”更是对宋军苟且偷生丧师侮国行径的无情揭露。他们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宋军残存的人,被割去了鼻子和耳朵,狼狈地,屎尿淋漓地竟不觉得耻辱地逃了回去。对此诗人极为愤慨,便引发下面的议论,指出了失败的责任和原因:“守者沮气陷者苦,尽由主将之所为。地机不见欲侥胜,羞辱中国堪伤悲!”“地机不见”,即看不出地势险阻对于作战的机宜,再一次揭示了主将的愚昧无知。这四句议论与开端四句相呼应,进一步深化了全诗的主题。

宋诗在表现爱国斗争,抒发爱国思想方面比历代海歌都更为深入,更为直接。愤慨国势削弱、异族侵凌而愿意“破敌立功”的英雄抱负,已经成为北宋爱国诗歌的共同主题,苏舜钦的诗表现的尤为充分和突出。《宋史》本传说他“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他的诗具有强烈的政治感情而以明快豪迈的语言表达,是他诗歌的显著特色。这首诗更充分体现了他这种风格特征。在叙事中,感情激越,气势奔放,语言畅达,充满了一种英雄气概和浓厚的爱国之情,是宋代边塞诗中少有的作品。略显不足的是在修辞上稍嫌粗糙,缺乏回旋转折、含蓄淳泓之妙。其中以“之”所构成的'诗句较多,开头结尾都陷于议论,显然是继承了韩愈的以文为诗,以议论入诗的传统,因而使诗明显地表现出散文化的倾向。然而,在西昆体纤巧浮靡诗风盛行的情况下,象《庆州败》这样豪放激越的诗歌,无疑是宋代边塞诗中的典范之作。

庆州败原文翻译及赏析3

庆州败

苏舜钦〔宋代〕

无战王者师,有备军之志。

天下承平数十年,此语虽存人所弃。

今岁西戎背世盟,直随秋风寇边城。

屠杀熟户烧障堡,十万驰骋山岳倾。

国家防塞今有谁?官为承制乳臭儿。

酣觞大嚼乃事业,何尝识会兵之机?

符移火急蒐卒乘,意谓就戮如缚尸。

未成一军已出战,驱逐急使缘崄巇。

马肥甲重士饱喘,虽有弓剑何所施?

连颠自欲堕深谷,虏骑笑指声嘻嘻。

一麾发伏雁行出,山下奄截成重围。

我军免胄乞死所,承制面缚交涕洟。

逡巡下令艺者全,争献小技歌且吹。

其余劓馘放之去,东走矢液皆淋漓。

首无耳准若怪兽,不自愧耻犹生归!

守者沮气陷者苦,尽由主将之所为。

地机不见欲侥胜,羞辱中国堪伤悲!

译文

王者之师不必交战即可使敌人屈服,战道必须个备始能无患。而当前比平日久,这个道理却被人们忘记了。西夏的十万军队背弃世代的盟约,入侵边城。烧杀抢掠,如入无人之境。主将无能,轻举妄动,“比制”本是文的,不懂兵机战策;而且是个年幼无知的人,本事就是大吃大喝。听说敌人来了,立即召集兵马,把敌兵看得不值一击,像对付死人似的。队伍没个组织好便仓促出战,又不懂得占据个利地势。士卒又骄惯,因为久不操练,马养的很肥,跑不动,又负担不起铠甲的重量。纵然个好的武器也无所施用。结果把兵士弄得行走艰难,个不少掉到深深的山涧里,引起敌人的嘲笑。而敌人的伏兵很整齐地排列出来,把山下的通路截断,战士们便被包围了。没个办法,军队只好投降,主将哭哭啼啼,反手自捆起来。敌人下了命令说,个会奏艺的可也保全性命,个些人便道相献技或者歌唱。其余的人被割下鼻子或者耳朵放去了,这些人一面往东跑,一面怕得屁滚尿流。缺耳少鼻像个怪兽,也不感到惭愧和耻辱,得命跑了回来。造成这种惨败和奇辱的原因是“尽由主将之所为”。不晓得军机,不懂得地利,只图侥幸,给国家带来这样的耻辱,确是令人痛心的事!

注释

无战:对方不能抗拒。王者:古代称能也德服人的国君是王者。师:军队。比平:治平相比,即长期太平。西戎(róng):指西夏。世盟:世代友好。唐朝末年,拓跋思恭占据夏州,(今陕西横山),子孙相传。至宋,赐赵姓,封大夏王国。当时西夏的首领元昊也受了宋封,为西平王。熟户:指边疆附近已为汉民族风俗习惯所同化的少数民族户家。障堡:边塞险要处为防御敌人入侵而修筑的城堡。比制:的名,疑为“走马比受公事”,是皇帝派到军中监督将帅的的员。乳臭儿:是说比制的象乳臭儿一样,年幼无知。酣觞(hān shāng)大嚼:意思是大吃大喝。酣觞:尽量地饮酒。识会:通晓。符移:指调兵公文的下达传送。蒐(sōu):通“搜”,聚集。卒乘:士兵和战车。缚(fù)尸:比喻毫无抵抗能力的就死。缘:攀缘。崄巇(xiǎn xī):形容山路危险,泛指道路艰难。连颠:倾仆,形容行军的艰难。自欲:自己将要。虏骑(nǔ jì):指西夏骑兵。嘻嘻:形容笑的声音。麾(huī):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这里是挥旗的意思。发伏雁行出:敌方埋伏着的军队都出来了,成为雁行式的行列,非常个秩序。奄:通“掩”。截:堵截。免胄:除去头盔,表示敬畏。胄:盔。乞死所:向敌人请罪,等待处分。面缚:两手缚于后,只能见其面。交涕洟:眼泪鼻涕一齐流。洟:鼻涕。逡(qūn)巡:个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的意思。这里是用来形容被俘者不知所措。劓馘(yì guó):割掉鼻子和耳朵。劓:割掉鼻子。馘:割下耳朵。矢液:大小便。准:鼻子。愧耻:惭愧与羞耻。陷者:指被俘的宋军。地机:地势上的机宜。侥胜:侥幸得到胜利。

赏析

这首诗详细地描写了庆州战役的全过程,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作战情况。诗中对宋王朝忽视边防和宋军将士的怯懦无能进行了尖锐的毫不留情的抨击,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诗人不是一般地记述这次战败,而是有意总结失败的教训。所以,开端四句,就揭示出宋朝“王者师”为西夏所败的原因:在于宋对外失策,边防无准备。“无战王者师”是说朝廷的军队有征而无战,因而应该是不可抗拒的。有备才能无患,这是兵书上十分强调的。如今天下太平几十年,“有备无患”虽然还写在兵书上,但早已被人抛弃了。所以宋军遭至到了惨败。“直随秋风寇边城”,含义颇丰,即是写实,也是比喻,西夏这次进犯正值秋天,而西夏寇边,又如秋风扫落叶、长驱直入,写出了西夏敌寇的来势凶猛,“屠杀熟户烧障堡,十万驰骋山岳倾”,更见其西夏的声威,成势不可挡之势。敌人的声威如此,而宋朝军队又是什么状况,国家的边防要塞如今有谁在那里指挥,原来竟是一个身为承制之官的乳臭小儿。大吃大喝就是这位承判的事业,他不懂得用兵打仗的谋略。这样的人指挥军队,是一定会失败的。“符移火急蒐卒乘”,照应了开端四句,正面描写宋军的无备。宋军将帅不仅毫无战前的准备,而且大敌当前,竟以为杀敌就如同捆绑尸体那样容易。因此,未组成一个军的兵力就仓促出战了,急急忙忙催促着战士们沿着艰险的山路行走。这些铺叙都深深地隐含着作者的激愤之情,是议论,是抒情,也是对失败原因的总结,是情、事、理的结合。

下面四句则叙述描写了宋军行军的艰难和狼狈的状态。“虏骑笑指声嘻嘻”以敌人的指笑反衬出宋军的失败。上面的“就戮如缚尸”正是成为宋军自己的写照,真是绝妙的讽刺。这一段是铺叙之笔,诗人毫无掩饰地描写宋朝军队从将军到士兵的腐败无能,从而揭示了宋军必败的根源,叙述中,饱含着沉痛的感情。下面宋军惨败的描写,更令人痛心且惨不忍睹。敌人早已窥伺到宋军的行动,出其不意地把山下的道路堵截起来,宋军脱下头盔,向敌人投降,乞求免死。那位承制被敌人反绑着双手,眼泪鼻涕一齐流出来。正当这帮将士进退不知所措时,敌人下令,有技艺的人可以保全生命,“争献小技歌且吹”,真实而又轻蔑地描绘出战场上那种群魔乱舞,令人哭笑不得的情形。“其余劓馘放之去,东走矢液皆淋漓。道无耳准若怪兽,不自愧耻犹生归!”更是对宋军苟且偷生丧师侮国行径的无情揭露。他们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宋军残存的人,被割去了鼻子和耳朵,狼狈地,屎尿淋漓地竟不觉得耻辱地逃了回去。对此诗人极为愤慨,便引发下面的议论,指出了失败的责任和原因:“守者沮气陷者苦,尽由主将之所为。地机不见欲侥胜,羞辱中国堪伤悲!”“地机不见”,即看不出地势险阻对于作战的机宜,再一次揭示了主将的愚昧无知。这四句议论与开端四句相呼应,进一步深化了全诗的主题。

宋诗在表现爱国斗争,抒发爱国思想方面比历代海歌都更为深入,更为直接。愤慨国势削弱、异族侵凌而愿意“破敌立功”的英雄抱负,已经成为北宋爱国诗歌的共同主题,苏舜钦的诗表现的尤为充分和突出。《宋史》本传说他“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他的诗具有强烈的政治感情而以明快豪迈的语言表达,是他诗歌的显著特色。这首诗更充分体现了他这种风格特征。在叙事中,感情激越,气势奔放,语言畅达,充满了一种英雄气概和浓厚的爱国之情,是宋代边塞诗中少有的作品。略显不足的是在修辞上稍嫌粗糙,缺乏回旋转折、含蓄淳泓之妙。其中以“之”所构成的诗句较多,开头结尾都陷于议论,显然是继承了韩愈的以文为诗,以议论入诗的传统,因而使诗明显地表现出散文化的倾向。然而,在西昆体纤巧浮靡诗风盛行的情况下,象《庆州败》这样豪放激越的诗歌,无疑是宋代边塞诗中的典范之作。

第三篇:庆州败原文翻译及赏析

庆州败原文翻译及赏析

庆州败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无战王者师,有备军之志。

天下承平数十年,此语虽存人所弃。

今岁西戎背世盟,直随秋风寇边城。

屠1~1杀熟户烧障堡,十万驰骋山岳倾。

国家防塞今有谁?官为承制乳臭儿。

酣觞大嚼乃事业,何尝识会兵之机?符移火急搜卒乘,意谓就戮如缚尸。

未成一军已出战,驱逐急使缘崄[山+繁体“戏”字]。

马肥甲重士饱喘,虽有弓剑何所施。

连颠自欲堕深谷,虏骑笑指声嘻嘻。

一麾发伏雁行出,山下掩截成重围。

我军免胄乞死所,承制面缚交涕洟。

逡巡下令艺者全,争献小技歌且吹。

其余劓首放之去,东走矢液皆淋漓。

道无耳准若怪兽,不自愧耻犹生归!守者沮气陷者苦,尽由主将之所为。

地机不见欲侥胜,羞辱中国堪伤悲。

译文

王者之师不必交战即可使敌人屈服,战争必须有备始能无患。

而当前承平日久,这个道理却被人们忘记了。

西夏的十万军队背弃世代的盟约,入侵边城。

烧杀抢掠,如入无人之境。

主将无能,轻举妄动,“承制”本是文官,不懂兵机战策;

而且是个年幼无知的人,本事就是大吃大喝。

听说敌人来了,立即召集兵马,把敌兵看得不值一击,像对付死人似的。

队伍没有组织好便仓促出战,又不懂得占据有利地势。

士卒又骄惯,因为久不操练,马养的很肥,跑不动,又负担不起铠甲的重量。纵然有好的武器也无所施用。

结果把兵士弄得行走艰难,有不少掉到深深的山涧里,引起敌人的嘲笑。

而敌人的伏兵很整齐地排列出来,把山下的通路截断,战士们便被包围了。

没有办法,军队只好投降,主将哭哭啼啼,反手自捆起来。

敌人下了命令说,有会奏艺的可以保全性命,有些人便争相献技或者歌唱。

其余的人被割下鼻子或者耳朵放去了,这些人一面往东跑,一面怕得屁滚尿流。

缺耳少鼻像个怪兽,也不感到惭愧和耻辱,得命跑了回来。

造成这种惨败和奇辱的原因是“尽由主将之所为”。

不晓得军机,不懂得地利,只图侥幸,给国家带来这样的耻辱,确是令人痛心的事!

注释

无战:对方不能抗拒。

王者:古代称能以德服人的国君是王者。

师:军队。

承平:治平相承,即长期太平。

西戎(róng):指西夏。

世盟:世代友好。唐朝末年,拓跋思恭占据夏州,(今陕西横山),子孙相传。至宋,赐赵姓,封大夏王国。当时西夏的首领元昊也受了宋封,为西平王。

熟户:指边疆附近已为汉民族风俗习惯所同化的少数民族户家。

障堡:边塞险要处为防御敌人入侵而修筑的城堡。

承制:官名,疑为“走马承受公事”,是皇帝派到军中监督将帅的官员。

乳臭儿:是说承制官象乳臭儿一样,年幼无知。

酣觞(hān shāng)大嚼:意思是大吃大喝。酣觞:尽量地饮酒。

识会:通晓。

符移:指调兵公文的下达传送。

蒐(sōu):通“搜”,聚集。

卒乘:士兵和战车。

缚(fù)尸:比喻毫无抵抗能力的就死。

缘:攀缘。

崄巇(xiǎn xī):形容山路危险,泛指道路艰难。

连颠:倾仆,形容行军的艰难。

自欲:自己将要。

虏骑(nǔ jì):指西夏骑兵。

嘻嘻:形容笑的声音。

麾(huī):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这里是挥旗的意思。

发伏雁行出:敌方埋伏着的军队都出来了,成为雁行式的行列,非常有秩序。

奄:通“掩”。

截:堵截。

免胄:除去头盔,表示敬畏。胄:盔。

乞死所:向敌人请罪,等待处分。

面缚:两手缚于后,只能见其面。

交涕洟:眼泪鼻涕一齐流。洟:鼻涕。

逡(qūn)巡:有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的意思。这里是用来形容被俘者不知所措。

劓馘(yì guó):割掉鼻子和耳朵。劓:割掉鼻子。馘:割下耳朵。

矢液:大小便。

准:鼻子。

愧耻:惭愧与羞耻。

陷者:指被俘的宋军。

地机:地势上的机宜。

侥胜:侥幸得到胜利。

赏析:

公元1034年(宋仁宗景佑元年)秋七月,西夏元昊率兵进犯庆州(今甘肃庆阳)。这时,宋将齐宗矩草率出兵抵抗,路遇伏击,战败被俘,后被放还。齐宗矩放还回来之后,苏舜钦写下了《庆州败》这首叙事诗。

庆州败原文翻译及赏析2

庆州败

苏舜钦〔宋代〕

无战王者师,有备军之志。

天下承平数十年,此语虽存人所弃。

今岁西戎背世盟,直随秋风寇边城。

屠杀熟户烧障堡,十万驰骋山岳倾。

国家防塞今有谁?官为承制乳臭儿。

酣觞大嚼乃事业,何尝识会兵之机?

符移火急蒐卒乘,意谓就戮如缚尸。

未成一军已出战,驱逐急使缘崄巇。

马肥甲重士饱喘,虽有弓剑何所施?

连颠自欲堕深谷,虏骑笑指声嘻嘻。

一麾发伏雁行出,山下奄截成重围。

我军免胄乞死所,承制面缚交涕洟。

逡巡下令艺者全,争献小技歌且吹。

其余劓馘放之去,东走矢液皆淋漓。

首无耳准若怪兽,不自愧耻犹生归!

守者沮气陷者苦,尽由主将之所为。

地机不见欲侥胜,羞辱中国堪伤悲!

译文

王者之师不必交战即可使敌人屈服,战道必须个备始能无患。而当前比平日久,这个道理却被人们忘记了。西夏的十万军队背弃世代的盟约,入侵边城。烧杀抢掠,如入无人之境。主将无能,轻举妄动,“比制”本是文的,不懂兵机战策;而且是个年幼无知的人,本事就是大吃大喝。听说敌人来了,立即召集兵马,把敌兵看得不值一击,像对付死人似的。队伍没个组织好便仓促出战,又不懂得占据个利地势。士卒又骄惯,因为久不操练,马养的很肥,跑不动,又负担不起铠甲的重量。纵然个好的武器也无所施用。结果把兵士弄得行走艰难,个不少掉到深深的山涧里,引起敌人的嘲笑。而敌人的伏兵很整齐地排列出来,把山下的通路截断,战士们便被包围了。没个办法,军队只好投降,主将哭哭啼啼,反手自捆起来。敌人下了命令说,个会奏艺的可也保全性命,个些人便道相献技或者歌唱。其余的人被割下鼻子或者耳朵放去了,这些人一面往东跑,一面怕得屁滚尿流。缺耳少鼻像个怪兽,也不感到惭愧和耻辱,得命跑了回来。造成这种惨败和奇辱的原因是“尽由主将之所为”。不晓得军机,不懂得地利,只图侥幸,给国家带来这样的耻辱,确是令人痛心的事!

注释

无战:对方不能抗拒。王者:古代称能也德服人的国君是王者。师:军队。比平:治平相比,即长期太平。西戎(róng):指西夏。世盟:世代友好。唐朝末年,拓跋思恭占据夏州,(今陕西横山),子孙相传。至宋,赐赵姓,封大夏王国。当时西夏的首领元昊也受了宋封,为西平王。熟户:指边疆附近已为汉民族风俗习惯所同化的少数民族户家。障堡:边塞险要处为防御敌人入侵而修筑的城堡。比制:的名,疑为“走马比受公事”,是皇帝派到军中监督将帅的的员。乳臭儿:是说比制的象乳臭儿一样,年幼无知。酣觞(hān shāng)大嚼:意思是大吃大喝。酣觞:尽量地饮酒。识会:通晓。符移:指调兵公文的下达传送。蒐(sōu):通“搜”,聚集。卒乘:士兵和战车。缚(fù)尸:比喻毫无抵抗能力的就死。缘:攀缘。崄巇(xiǎn xī):形容山路危险,泛指道路艰难。连颠:倾仆,形容行军的艰难。自欲:自己将要。虏骑(nǔ jì):指西夏骑兵。嘻嘻:形容笑的声音。麾(huī):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这里是挥旗的意思。发伏雁行出:敌方埋伏着的军队都出来了,成为雁行式的行列,非常个秩序。奄:通“掩”。截:堵截。免胄:除去头盔,表示敬畏。胄:盔。乞死所:向敌人请罪,等待处分。面缚:两手缚于后,只能见其面。交涕洟:眼泪鼻涕一齐流。洟:鼻涕。逡(qūn)巡:个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的意思。这里是用来形容被俘者不知所措。劓馘(yì guó):割掉鼻子和耳朵。劓:割掉鼻子。馘:割下耳朵。矢液:大小便。准:鼻子。愧耻:惭愧与羞耻。陷者:指被俘的宋军。地机:地势上的机宜。侥胜:侥幸得到胜利。

赏析

这首诗详细地描写了庆州战役的全过程,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作战情况。诗中对宋王朝忽视边防和宋军将士的怯懦无能进行了尖锐的毫不留情的抨击,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诗人不是一般地记述这次战败,而是有意总结失败的教训。所以,开端四句,就揭示出宋朝“王者师”为西夏所败的原因:在于宋对外失策,边防无准备。“无战王者师”是说朝廷的军队有征而无战,因而应该是不可抗拒的。有备才能无患,这是兵书上十分强调的。如今天下太平几十年,“有备无患”虽然还写在兵书上,但早已被人抛弃了。所以宋军遭至到了惨败。“直随秋风寇边城”,含义颇丰,即是写实,也是比喻,西夏这次进犯正值秋天,而西夏寇边,又如秋风扫落叶、长驱直入,写出了西夏敌寇的来势凶猛,“屠杀熟户烧障堡,十万驰骋山岳倾”,更见其西夏的声威,成势不可挡之势。敌人的声威如此,而宋朝军队又是什么状况,国家的边防要塞如今有谁在那里指挥,原来竟是一个身为承制之官的乳臭小儿。大吃大喝就是这位承判的事业,他不懂得用兵打仗的谋略。这样的'人指挥军队,是一定会失败的。“符移火急蒐卒乘”,照应了开端四句,正面描写宋军的无备。宋军将帅不仅毫无战前的准备,而且大敌当前,竟以为杀敌就如同捆绑尸体那样容易。因此,未组成一个军的兵力就仓促出战了,急急忙忙催促着战士们沿着艰险的山路行走。这些铺叙都深深地隐含着作者的激愤之情,是议论,是抒情,也是对失败原因的总结,是情、事、理的结合。

下面四句则叙述描写了宋军行军的艰难和狼狈的状态。“虏骑笑指声嘻嘻”以敌人的指笑反衬出宋军的失败。上面的“就戮如缚尸”正是成为宋军自己的写照,真是绝妙的讽刺。这一段是铺叙之笔,诗人毫无掩饰地描写宋朝军队从将军到士兵的腐败无能,从而揭示了宋军必败的根源,叙述中,饱含着沉痛的感情。下面宋军惨败的描写,更令人痛心且惨不忍睹。敌人早已窥伺到宋军的行动,出其不意地把山下的道路堵截起来,宋军脱下头盔,向敌人投降,乞求免死。那位承制被敌人反绑着双手,眼泪鼻涕一齐流出来。正当这帮将士进退不知所措时,敌人下令,有技艺的人可以保全生命,“争献小技歌且吹”,真实而又轻蔑地描绘出战场上那种群魔乱舞,令人哭笑不得的情形。“其余劓馘放之去,东走矢液皆淋漓。道无耳准若怪兽,不自愧耻犹生归!”更是对宋军苟且偷生丧师侮国行径的无情揭露。他们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宋军残存的人,被割去了鼻子和耳朵,狼狈地,屎尿淋漓地竟不觉得耻辱地逃了回去。对此诗人极为愤慨,便引发下面的议论,指出了失败的责任和原因:“守者沮气陷者苦,尽由主将之所为。地机不见欲侥胜,羞辱中国堪伤悲!”“地机不见”,即看不出地势险阻对于作战的机宜,再一次揭示了主将的愚昧无知。这四句议论与开端四句相呼应,进一步深化了全诗的主题。

宋诗在表现爱国斗争,抒发爱国思想方面比历代海歌都更为深入,更为直接。愤慨国势削弱、异族侵凌而愿意“破敌立功”的英雄抱负,已经成为北宋爱国诗歌的共同主题,苏舜钦的诗表现的尤为充分和突出。《宋史》本传说他“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他的诗具有强烈的政治感情而以明快豪迈的语言表达,是他诗歌的显著特色。这首诗更充分体现了他这种风格特征。在叙事中,感情激越,气势奔放,语言畅达,充满了一种英雄气概和浓厚的爱国之情,是宋代边塞诗中少有的作品。略显不足的是在修辞上稍嫌粗糙,缺乏回旋转折、含蓄淳泓之妙。其中以“之”所构成的诗句较多,开头结尾都陷于议论,显然是继承了韩愈的以文为诗,以议论入诗的传统,因而使诗明显地表现出散文化的倾向。然而,在西昆体纤巧浮靡诗风盛行的情况下,象《庆州败》这样豪放激越的诗歌,无疑是宋代边塞诗中的典范之作。

庆州败原文翻译及赏析3

庆州败原文

无战王者师,有备军之志。

天下承平数十年,此语虽存人所弃。

今岁西戎背世盟,直随秋风寇边城。

屠杀熟户烧障堡,十万驰骋山岳倾。

国家防塞今有谁?官为承制乳臭儿。

酣觞大嚼乃事业,何尝识会兵之机?

符移火急蒐卒乘,意谓就戮如缚尸。

未成一军已出战,驱逐急使缘崄巇。

马肥甲重士饱喘,虽有弓剑何所施?

连颠自欲堕深谷,虏骑笑指声嘻嘻。

一麾发伏雁行出,山下奄截成重围。

我军免胄乞死所,承制面缚交涕洟。

逡巡下令艺者全,争献小技歌且吹。

其余劓馘放之去,东走矢液皆淋漓。

道无耳准若怪兽,不自愧耻犹生归!

守者沮气陷者苦,尽由主将之所为。

地机不见欲侥胜,羞辱中国堪伤悲!

翻译

王者之师不必交战即可使敌人屈服,战争必须有备始能无患。

而当前承平日久,这个道理却被人们忘记了。

西夏的十万军队背弃世代的盟约,入侵边城。

烧杀抢掠,如入无人之境。

主将无能,轻举妄动,“承制”本是文官,不懂兵机战策;

而且是个年幼无知的人,本事就是大吃大喝。

听说敌人来了,立即召集兵马,把敌兵看得不值一击,像对付死人似的。

队伍没有组织好便仓促出战,又不懂得占据有利地势。

士卒又骄惯,因为久不操练,马养的很肥,跑不动,又负担不起铠甲的重量。纵然有好的武器也无所施用。

结果把兵士弄得行走艰难,有不少掉到深深的山涧里,引起敌人的嘲笑。

而敌人的伏兵很整齐地排列出来,把山下的通路截断,战士们便被包围了。

没有办法,军队只好投降,主将哭哭啼啼,反手自捆起来。

敌人下了命令说,有会奏艺的可以保全性命,有些人便争相献技或者歌唱。

其余的人被割下鼻子或者耳朵放去了,这些人一面往东跑,一面怕得屁滚尿流。

缺耳少鼻像个怪兽,也不感到惭愧和耻辱,得命跑了回来。

造成这种惨败和奇辱的原因是“尽由主将之所为”。

不晓得军机,不懂得地利,只图侥幸,给国家带来这样的耻辱,确是令人痛心的事!

注释

无战:对方不能抗拒。

王者:古代称能以德服人的国君是王者。

师:军队。

承平:治平相承,即长期太平。

西戎:指西夏。

世盟:世代友好。

熟户:指边疆附近已为汉民族风俗习惯所同化的少数民族户家。

障堡:边塞险要处为防御敌人入侵而修筑的城堡。

承制:官名,疑为“走马承受公事”,是皇帝派到军中监督将帅的官员。

乳臭儿:是说承制官象乳臭儿一样,年幼无知。

酣觞大嚼:意思是大吃大喝。

酣觞:尽量地饮酒。

识会:通晓。

符移:指调兵公文的下达传送。

蒐:通“搜”,聚集。

卒乘:士兵和战车。

缚尸:比喻毫无抵抗能力的就死。

缘:攀缘。

崄巇:形容山路危险,泛指道路艰难。

连颠:倾仆,形容行军的艰难。

自欲:自己将要。

虏骑:指西夏骑兵。

嘻嘻:形容笑的声音。

麾: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这里是挥旗的意思。

发伏雁行出:敌方埋伏着的军队都出来了,成为雁行式的行列,非常有秩序。

奄:通“掩”。

截:堵截。

免胄:除去头盔,表示敬畏。

胄:盔。

乞死所:向敌人请罪,等待处分。

面缚:两手缚于后,只能见其面。

交涕洟:眼泪鼻涕一齐流。

洟:鼻涕。

逡巡:有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的意思。这里是用来形容被俘者不知所措。

劓馘:割掉鼻子和耳朵。

劓:割掉鼻子。

馘:割下耳朵。

矢液:大小便。

准:鼻子。

愧耻:惭愧与羞耻。

陷者:指被俘的宋军。

地机:地势上的机宜。

侥胜:侥幸得到胜利。

赏析

这首诗详细地描写了庆州战役的全过程,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作战情况。诗中对宋王朝忽视边防和宋军将士的怯懦无能进行了尖锐的毫不留情的抨击,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诗人不是一般地记述这次战败,而是有意总结失败的教训。所以,开端四句,就揭示出宋朝“王者师”为西夏所败的原因:在于宋对外失策,边防无准备。“无战王者师”是说朝廷的军队有征而无战,因而应该是不可抗拒的。有备才能无患,这是兵书上十分强调的。如今天下太平几十年,“有备无患”虽然还写在兵书上,但早已被人抛弃了。所以宋军遭至到了惨败。“直随秋风寇边城”,含义颇丰,即是写实,也是比喻,西夏这次进犯正值秋天,而西夏寇边,又如秋风扫落叶、长驱直入,写出了西夏敌寇的来势凶猛,“屠杀熟户烧障堡,十万驰骋山岳倾”,更见其西夏的声威,成势不可挡之势。敌人的声威如此,而宋朝军队又是什么状况,国家的边防要塞如今有谁在那里指挥,原来竟是一个身为承制之官的乳臭小儿。大吃大喝就是这位承判的事业,他不懂得用兵打仗的谋略。这样的人指挥军队,是一定会失败的。“符移火急蒐卒乘”,照应了开端四句,正面描写宋军的无备。宋军将帅不仅毫无战前的准备,而且大敌当前,竟以为杀敌就如同捆绑尸体那样容易。因此,未组成一个军的兵力就仓促出战了,急急忙忙催促着战士们沿着艰险的山路行走。这些铺叙都深深地隐含着作者的激愤之情,是议论,是抒情,也是对失败原因的总结,是情、事、理的结合。

下面四句则叙述描写了宋军行军的艰难和狼狈的状态。“虏骑笑指声嘻嘻”以敌人的指笑反衬出宋军的失败。上面的“就戮如缚尸”正是成为宋军自己的写照,真是绝妙的讽刺。这一段是铺叙之笔,诗人毫无掩饰地描写宋朝军队从将军到士兵的腐败无能,从而揭示了宋军必败的根源,叙述中,饱含着沉痛的感情。下面宋军惨败的描写,更令人痛心且惨不忍睹。敌人早已窥伺到宋军的行动,出其不意地把山下的道路堵截起来,宋军脱下头盔,向敌人投降,乞求免死。那位承制被敌人反绑着双手,眼泪鼻涕一齐流出来。正当这帮将士进退不知所措时,敌人下令,有技艺的人可以保全生命,“争献小技歌且吹”,真实而又轻蔑地描绘出战场上那种群魔乱舞,令人哭笑不得的情形。“其余劓馘放之去,东走矢液皆淋漓。道无耳准若怪兽,不自愧耻犹生归!”更是对宋军苟且偷生丧师侮国行径的无情揭露。他们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宋军残存的人,被割去了鼻子和耳朵,狼狈地,屎尿淋漓地竟不觉得耻辱地逃了回去。对此诗人极为愤慨,便引发下面的议论,指出了失败的责任和原因:“守者沮气陷者苦,尽由主将之所为。地机不见欲侥胜,羞辱中国堪伤悲!”“地机不见”,即看不出地势险阻对于作战的机宜,再一次揭示了主将的愚昧无知。这四句议论与开端四句相呼应,进一步深化了全诗的主题。

宋诗在表现爱国斗争,抒发爱国思想方面比历代海歌都更为深入,更为直接。愤慨国势削弱、异族侵凌而愿意“破敌立功”的英雄抱负,已经成为北宋爱国诗歌的共同主题,苏舜钦的诗表现的尤为充分和突出。《宋史》本传说他“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他的诗具有强烈的政治感情而以明快豪迈的语言表达,是他诗歌的显著特色。这首诗更充分体现了他这种风格特征。在叙事中,感情激越,气势奔放,语言畅达,充满了一种英雄气概和浓厚的爱国之情,是宋代边塞诗中少有的作品。略显不足的是在修辞上稍嫌粗糙,缺乏回旋转折、含蓄淳泓之妙。其中以“之”所构成的诗句较多,开头结尾都陷于议论,显然是继承了韩愈的以文为诗,以议论入诗的传统,因而使诗明显地表现出散文化的倾向。然而,在西昆体纤巧浮靡诗风盛行的情况下,象《庆州败》这样豪放激越的诗歌,无疑是宋代边塞诗中的典范之作。

第四篇:营州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营州歌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营州歌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译文:

营州一带的少年习惯在旷野草原上生活,穿着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猎。

他们即使喝上千杯酒也不会醉倒,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10岁就能骑马奔跑。

注释:

⑴营州:唐代东北边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

⑵厌(yàn):同“餍”,饱。这里作饱经、习惯于之意。

⑶狐裘(qiú):用狐狸皮毛做的比较珍贵的大衣,毛向外。

⑷蒙茸(róng):裘毛纷乱的样子。语出《诗经·邶风·旌丘》:“狐裘蒙戎”。“茸”通“戎”。

⑸城下(xià):郊野。

⑹虏(lǔ)酒:指营州当地出产的酒。

⑺千钟(zhōng):极言其多;钟,酒器。

⑻胡儿:指居住在营州一带的奚、契丹少年。

赏析:

唐代东北边塞营州,原野丛林,水草丰盛,各族杂居,牧猎为生,习尚崇武,风俗犷放。高适这首绝句有似风情速写,富有边塞生活情趣。

从中原的文化观念看,穿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在城镇附近的原野上打猎,似乎简直是粗野的儿戏,而在营州,这些却是日常生活,反映了地方风尚。生活在这里的汉、胡各族少年,自幼熏陶于牧猎骑射之风,养就了好酒豪饮的习惯,练成了驭马驰骋的本领。即使是边塞城镇的少年,也浸沉于这样的习尚,培育了这样的性情,不禁要在城镇附近就犷放地打起猎来。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似属儿戏的城下打猎活动的特殊现象,看到了边塞少年神往原野的天真可爱的心灵,粗犷豪放的性情,勇敢崇武的精神,感到新鲜,令人兴奋,十分欣赏。诗中少年形象生动鲜明。“狐裘蒙茸”,见其可爱之态:“千钟不醉”,见其豪放之性:“十岁骑马”,见其勇悍之状。这一切又都展示了典型的边塞生活。

这首绝句的艺术特点是构思上即兴寄情,直抒胸臆;表现上白描直抒,笔墨粗放。诗人仿佛一下子就被那城下少年打猎活动吸引住,好像出口成章地赞扬他们生龙活虎的行为和性格,一气呵成,不假思索。它的细节描写如实而有夸张,少年性格典型而有特点。诗人善于抓住生活现象的本质和特征,并能准确而简炼地表现出来,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在唐人边塞诗中,这样热情赞美各族人民生活习尚的作品,实在不多,因而这首绝句显得可贵。

营州歌原文翻译及赏析2

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翻译

营州一带的少年习惯在旷野草原上生活,穿着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猎。

他们即使喝上千杯酒也不会醉倒,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10岁就能骑马奔跑。

注释

营州:唐代东北边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

厌:同“餍”,饱。这里作饱经、习惯于之意。

狐裘:用狐狸皮毛做的比较珍贵的.大衣,毛向外。

蒙茸:裘毛纷乱的样子。“茸”通“戎”。

城下:郊野。

虏酒:指营州当地出产的酒。

千钟:极言其多;钟,酒器。

胡儿:指居住在营州一带的奚、契丹少年。

鉴赏

唐代东北边塞营州,原野丛林,水草丰盛,各族杂居,牧猎为生,习尚崇武,风俗犷放。高适这首绝句有似风情速写,富有边塞生活情趣。

从中原的文化观念看,穿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在城镇附近的原野上打猎,似乎简直是粗野的儿戏,而在营州,这些却是日常生活,反映了地方风尚。生活在这里的汉、胡各族少年,自幼熏陶于牧猎骑射之风,养就了好酒豪饮的习惯,练成了驭马驰骋的本领。即使是边塞城镇的少年,也浸沉于这样的习尚,培育了这样的性情,不禁要在城镇附近就犷放地打起猎来。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似属儿戏的城下打猎活动的特殊现象,看到了边塞少年神往原野的天真可爱的心灵,粗犷豪放的性情,勇敢崇武的精神,感到新鲜,令人兴奋,十分欣赏。诗中少年形象生动鲜明。“狐裘蒙茸”,见其可爱之态:“千钟不醉”,见其豪放之性:“十岁骑马”,见其勇悍之状。这一切又都展示了典型的边塞生活。

这首绝句的艺术特点是构思上即兴寄情,直抒胸臆;表现上白描直抒,笔墨粗放。诗人仿佛一下子就被那城下少年打猎活动吸引住,好像出口成章地赞扬他们生龙活虎的行为和性格,一气呵成,不假思索。它的细节描写如实而有夸张,少年性格典型而有特点。诗人善于抓住生活现象的本质和特征,并能准确而简炼地表现出来,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在唐人边塞诗中,这样热情赞美各族人民生活习尚的作品,实在不多,因而这首绝句显得可贵。

创作背景

唐代东北边塞营州,原野丛林,水草丰盛,各族杂居,牧猎为生,习尚崇武,风俗犷放。高适于天宝中出塞燕赵从军,通过边塞所见所感写成此诗。

第五篇:瑶池原文翻译及赏析

《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古诗全文如下: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前言】

《瑶池》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借周穆王西游遇仙人西王母的神话,讥刺皇帝求仙的虚妄。全诗虚构了西王母盼不到周穆王重来,暗示穆王已故的故事情节,显示了求仙妄想与死亡不可避免的对立。

【注释】

⑴瑶池阿母:《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⑵黄竹歌:逸诗,也作《黄竹诗》

⑶八骏:传说周穆王有八匹骏马,可日行三万里。《列子》、《穆天子传》等记载不一

【翻译】

西王母在瑶池上把绮窗打开;只听得黄竹歌声音动地悲哀。八骏神马的车子日行三万里;周穆王为了何事违约不再来。

【赏析】

晚唐好几个皇帝迷信神仙之道,服食丹药,妄求长生,以至服金丹中毒死去。这首诗便是讽刺求仙之虚妄。

这首诗就是根据西王母与周穆王相约见面的传说来构思的。作者抓住西王母希望穆王“复来”、穆王也许诺复来这一点,虚构了一个西王母盼望穆王归来的情节:西王母推开雕镂彩饰的窗户,眺望东方,却不见穆王的踪迹,只听见《黄竹歌》声哀动大地。首句是仙境的绮丽风光,次句是人间的凄楚情景,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个对比兼含着两层意思:一是隐喻作歌之人已死,唯其歌声徒留人间,仙境虽美,怎奈无缘得去,暗含着对求仙的讽刺;一是用《黄竹歌》诗意,暗示人民在挨饿受冻,而统治者却在追求长生不死,希图永远享受,寄寓着对统治者求仙的斥责。

诗的末两句是写西王母不见穆王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穆王所乘的八骏飞驰神速,一天能行三万里,如果要来,易如反掌,可是他为什么还没有如约前来呢?西王母盛情邀请穆王重来,穆王曾许诺重来,而且来也方便,乘上八骏瞬息就到,可是穆王却终究没有来,不言穆王已死而其死自明。然而,西王母却仍在开窗眺望殷切守候。这就表明西王母希望周穆王不死,可是这个希望终于落空了。即令仙人如西王母,也不能挽救周穆王于一死,则人间那些所谓长生不老之术,自然更是靠不住的了,不信求仙之虚妄而其虚妄自见。

讽刺求仙,本来是颇费议论的主题,但此诗却不着一字议论。作者的用意,完全融化在西王母的动作和心理活动中,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构思极为巧妙。末句是西王母心中的问号,而不是由诗人直接提出的反诘之辞。因此,诗的讽刺虽然犀利尖刻,但表现方式却是委婉曲折的,不是直截了当的挖苦嘲笑。

纪昀评此诗说:“尽言尽意矣,而以诘问之词吞吐出之,故尽而未尽”(《李义山诗集辑评》)。正是由于末两句不作正面指斥,所以此诗于明白酣畅中又具含蓄蕴藉之致,读之觉余味无穷。叶燮称“李商隐七言绝句,寄托深而措辞婉,可空百代”

下载州桥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州桥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泊秦淮》原文翻译及赏析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huái)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作品注释: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

    长恨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长恨歌是白居易吐槽唐玄宗的长篇诗歌,简直是经典之作。下面小编带来的是长恨歌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长恨歌唐代: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从军行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龄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七夕·别浦今朝暗》作者为唐朝诗人李贺。其古诗全文如下: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前言】《七夕》是......

    终南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终南山·太乙近天都》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古诗全文如下: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

    望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江南·三月暮》作者为宋朝诗吴文英。其古诗全文如下:三月暮,花落更情浓。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堤畔画船空。恹恹醉,尽日小帘栊。宿燕夜归银烛外,流莺声在绿阴中。......

    如梦令原文翻译及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作者为宋朝诗人、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前言】《如梦令·昨......

    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词全文如下: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