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关于土形人的描述原文:土形之人,比于上官,似于上古黄帝。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称,行安地,举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阴,敦敦然。大宫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上婉婉然。加宫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下坎坎然。少官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上枢枢然。左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下兀兀然。
1、土木形人
土木形人在行为方式上和木土形人有些相似,但在精神上却没有木土形人的郁闷。土木形女人能干而顺从,经常能从生活的点滴中享受到乐趣。性格上和蔼可亲,温顺平和,即使是陌生人也不会对她们产生戒备之心,颇有“邻家大嫂的亲切感。
易患疾病
土木形人在晚年容易因肥胖而患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症。
饮食调养
适合土木形人多吃的食物:冬瓜、黄瓜、豆芽、豆浆、豆腐、韭菜、洋葱、生姜、枸杞、醋、黑木耳、山药、玉米、麸皮、小米、黑米、紫米、蚕豆、黑豆、黄豆、绿豆、豌豆、赤小豆、魔芋、芹菜、韭菜、芦笋、胡萝卜、白萝卜、蒜苗、菠菜、香菇、蘑菇、紫菜、海带、海白菜等,适当吃些辣椒、花椒、胡椒。
养生要点
土木形人应该积极参加运动,经常练习脊柱调息法,揉捏耳朵,促使全身气血畅通,让血压值正常。勤练习孙思邈养生9法,令全身的“零部件都动起来,远离肥胖,让糖尿病和高血脂不敢靠近自己。
2、土火形人
她们是无忧无虑的乐天派,笑容是她们脸上最明显的标志。土火形人最常见的长相是圆脸,面颊或面色偏红。她们声音洪亮,笑声爽朗,非常乐观。大多数时间,土火形人给别人带去的,都是欢乐。不过,遇到烦心事时,她们也会发火,但基本是当时的事当时了,过后不再计较。
易患疾病
土火形人易患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脑溢血、胆结石等症。
饮食调养
土火形人应少吃动物的内脏,蛋黄,奶油面包,奶油蛋糕,雪糕,肥肉,烧烤食品,油炸食品等肥甘厚腻的食物。多吃橙子、橘子、花椰菜、柿子椒、西红柿、石榴、草莓、猕猴桃、黑木耳、黄瓜、脱脂牛奶、豆浆、大豆、生姜、大蒜、洋葱、紫茄子、燕麦、红薯、山楂、海鱼等。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关于土形人的描述原文:土形之人,比于上官,似于上古黄帝。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称,行安地,举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阴,敦敦然。大宫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上婉婉然。加宫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下坎坎然。少官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上枢枢然。左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下兀兀然。
1、土木形人
土木形人在行为方式上和木土形人有些相似,但在精神上却没有木土形人的郁闷。土木形女人能干而顺从,经常能从生活的点滴中享受到乐趣。性格上和蔼可亲,温顺平和,即使是陌生人也不会对她们产生戒备之心,颇有“邻家大嫂的亲切感。
易患疾病
土木形人在晚年容易因肥胖而患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症。
饮食调养
适合土木形人多吃的食物:冬瓜、黄瓜、豆芽、豆浆、豆腐、韭菜、洋葱、生姜、枸杞、醋、黑木耳、山药、玉米、麸皮、小米、黑米、紫米、蚕豆、黑豆、黄豆、绿豆、豌豆、赤小豆、魔芋、芹菜、韭菜、芦笋、胡萝卜、白萝卜、蒜苗、菠菜、香菇、蘑菇、紫菜、海带、海白菜等,适当吃些辣椒、花椒、胡椒。
养生要点
土木形人应该积极参加运动,经常练习脊柱调息法,揉捏耳朵,促使全身气血畅通,让血压值正常。勤练习孙思邈养生9法,令全身的.“零部件都动起来,远离肥胖,让糖尿病和高血脂不敢靠近自己。
2、土火形人
她们是无忧无虑的乐天派,笑容是她们脸上最明显的标志。土火形人最常见的长相是圆脸,面颊或面色偏红。她们声音洪亮,笑声爽朗,非常乐观。大多数时间,土火形人给别人带去的,都是欢乐。不过,遇到烦心事时,她们也会发火,但基本是当时的事当时了,过后不再计较。
易患疾病
土火形人易患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脑溢血、胆结石等症。
饮食调养
土火形人应少吃动物的内脏,蛋黄,奶油面包,奶油蛋糕,雪糕,肥肉,烧烤食品,油炸食品等肥甘厚腻的食物。多吃橙子、橘子、花椰菜、柿子椒、西红柿、石榴、草莓、猕猴桃、黑木耳、黄瓜、脱脂牛奶、豆浆、大豆、生姜、大蒜、洋葱、紫茄子、燕麦、红薯、山楂、海鱼等。
养生要点
土火形人平时要注意多喝白开水,尽量运动让身体出汗,排除毒素。多吃醋,常拍掌跺脚,坚持推腹、练习脊柱调息法,经常在后背和腹部刮痧拔罐,促进气血正常运行,保持身体健康不生病。
3、土水形人
土水形人外貌丰满,为人左右逢源。她们有着土形人的大气与水形人的圆转,跟谁都能交上朋友,交际面和朋友圈甚广,有着不错的人缘儿。她们往往具有艺术的天赋,尤其在嗓音上有着他人难以企及的声线。
易患疾病
土水形人易患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月经不调、白带多、阴道炎、眼袋浮肿等症。
饮食调养
适合土水形人多吃的食物:应多吃冻豆腐、黑木耳、银耳、何首乌、莲子、芡实、麦芽、大葱、大蒜、洋葱、香菇、冬瓜、黄瓜、豆芽、韭菜、鲜鱼腥草、山药、当归、黄芪、党参、薏米、豆浆、枸杞、燕窝、百合、梨、苹果等。
养生要点
土水形人应经常用陈蕲艾灸条,点燃插入艾灸盒里,灸烤足三里、三阴交、神阙、关元穴。用五行养生油错搓八髎,排毒补肾精,以精为动力,调理肥胖症和月经白带。经常做肾保养,改善眼袋浮肿现象。勤练脊柱调息法,坚持张大夫的“减肥6字歌,使血脂和血压都保持正常。
4、土金形人
土金形人对人诚恳忠厚,不喜争名逐利。性格比较奇特,平时慵懒,易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对生活没有长远规划。一旦生活突然改变,快到山穷水尽时,她们却能够迎难而上,不怕困难,吃苦耐劳,做出令人吃惊的成绩。可当成绩带来安逸时,她们又恢复到不思进取的慵懒状态。土金形人做事风格有点类似于弹簧,施加压力才会有弹力。
易患疾病
土金形人易患肥胖症、高血压,颈椎病,腰肌劳损,内分泌紊乱,不孕不育、卵巢功能下降,皮肤出油等症。
饮食调养
适合土金形人多吃的食物:豆浆、大豆及其制品、蜂皇浆、蜂蜜、绿茶、柚子、大麦、蒲公英、芹菜、茴香、南瓜、生姜、黑木耳、黑豆、黑米、大白菜、花生、黑芝麻、核桃、松仁、玉米、木瓜、雪蛤、荠菜、大蒜、香菇、青花鱼、鳗鱼、海带、牡蛎等。
养生要点
土金形人由于不善于规划目标,人生容易大起大落,非常容易导致内分泌失调,而引起不孕不育症。因此,土金形人应改变慵懒的习惯,尽量对自己的生活做出规划,使生活的帆船有既定的航行线路。平时应多做肾保养、搓八髎,养足肾精,调节内分泌和血压。经常练习脊柱调息法、颈椎保养法,调理颈椎和腰椎。
第二篇: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7 讲 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
第07 讲 阴阳学说:基本概念
(二)基本内容
(一)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讲了气一元论,讲了气的概念、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以及气一元论在中国医学中的作用。这里面难点是气的概念。对于气的概念的理解:第一、中医学从哲学层次上强调,气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第)
二、气有运动的属性;(第)
三、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气本身一分为阴阳,分阴分阳,阴阳两端的对立统一运动;第四、气是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中国古代哲学所说的气,这样一个哲学概念,与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不同的。中国传统哲学从建立哲学气的概念,是以云气、天气等气体为模型,从直观,逐渐从常识概念,经过长时间的认识的不断深化,而抽象出来哲学的物质概念——气;而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建立在物理学基础之上的,是以静态的固体物质、固体模型为基础的。这两种不同的哲学体系所建立的物质概念,它们的根据是不同,内涵是不同的。我们讲气的可侵入性、渗透性、感应性,是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所没有的。(气)是物质又是运动,这一点,东西方哲学物质的概念是相同的。后面讲几点,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不存在的。西方哲学讲的物质就是物质,它在抽象物质的概念里面,不包括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而中国古代哲学气的概念,它非常强调气的运动性,是从气的运动——升降出入、气化、形气转化来考察世界的发生发展,考察生命的运动,而不是从气的结构是怎样?这个结构怎样决定了世界的发生发展?怎样决定了生命的运动过程?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别。所以请同学们在学习中医学的气一元论的时候,把重点放在对气的概念的理解。对气的概念,在高等教育的教材里面曾经有过:
一、气是物质,物质说;
二、气是功能(,功能)说;
三、气是功能和物质两义说。从五版教材以后,最终大家意见基本统一、统一到气是物质。但是对气是物质这个表述方法,仍然是:一者强调气只能表述物质,不应该有功能的含义;另一种意见,气是功能和物质的辩证统一。这种争论、这种研究,可以继续研究下去,大家也可以进一步去探索,但是我觉得最后对气的定义,中医学气一元论里面气的定义,到底应该怎么表述?应该尊重中国传统哲学的历史,还中国传统哲学本来面目,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表述中医学气一元论气的概念,而不是按照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来表述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如果我们把气仅仅限定为物质的含义,它不是物质和功能的统一。我们前提是气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本原,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都取决于气。我们研究中医学讲脏腑的生理功能的时候,心、肝、脾、肺、肾,就以心为例,说“心主血脉”,在这一点上,从生理上和现代的解剖、生理学,没有什么区别,“心主神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的主宰,就是不是单纯靠心脏的解剖那个形体所能决定的,得出来的结论。正是因为中医学承认按照中国古代哲学气的概念,承认气是物质和功能的统一、而用系统整体的思维方法、从功能状态来考察生命运动。因此得出结论,脏腑的生理功能与它所依据的生物学基础不是完全一致的,这才能解释得了“心主神明”。为什么中医学的脏腑的功能不能单纯用解剖学来解释?无论现代解剖学、生理学发展到什么程度,它也难以解释。这是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归根到底是中国的哲学所决定的。它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对概念的表述、对事物的认识。否则的话,我们今天要从事科学研究,强调中医学那个气,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不是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只承认它是一个静态的物质,它是运动的物质,而不含有功能的意义。那么我们近期从事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得出那些数据,就归结到解剖学上去了。我们就追求这物质是如何了?“心主神明”,物质如何?经络研究不(就)是个例子吗?经络的本质是什么?追求它物质基础就行了。就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去研究中医?我想再一次强调中医学气这个概念,怎么样的来理解中医学气的概念?我今天给大家讲的:
一、我的根据不是我的发明创造,我就说按照中国传统哲学,历代哲学家对气这个范畴的研究成果,应该是怎样来表述它?第一、这个表述,目前哲学界也是学术界共识;第二、它符合中国人思维方式;第三、中医学从《内经》开始一直到现在,研究所有的气,在不同情况下它的含义,那么都是这样来表述,它的基本内涵是这样,就是还中医学的本来面目,按照中医学思维方式来理解。我讲气一元论这一节,核心是气的概念。那么讲气是物质和功能的统一、它和既是物质又是功能二元论是截然不同的。我们讲到五脏的时候,第一、讲到心,它是有形态的,我们讲了最早的解剖学有形态基础,但是同时又讲了更重要想它的功能,把功能和物质统一起来,来考察它。立足点不是看心脏的解剖、形态是如何?无论是分子水平、量子水平,哪个结构决定哪个功能,不是这样的考虑,是总体来考虑,它有什么功能?这个思维方式,就是我们和西方的思维方式的根本区别点,也是中医学的思维方式的特点。如果这个思维方式建立不起来,就无从谈起,我们有中医科学思维。
好了,上一节的课难点再强调一次。我们上一节讲了第二节阴阳学说。那么我们下面讲阴阳学说的医学意义。我们前面讲了阴阳学说的哲学意义,讲了四个要素。那么医学上意义,我们定义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即气的一分为二。阴阳的第一个内涵,它的义项,对一分为二怎么理解?它包括哪些内容呢?它的内涵,第一个就是指气的一分为
二、就是阴气和阳气而言。在中医学里面讲阴阳:是指阴气和阳气;第二个义项,在中医学里面,凡是能够用一分为二来规定的概念,无论它是实体,或者它是事物的属性,统统可以称之为阴和阳;第三、从总体上用阴阳两端、对待,阴阳相错,我们用现代语言阴阳对立统一、来回答世界运动的规律,认为阴阳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上述三者,就是中医学阴阳这个术语里面的基本内涵。把它抽象出来,用张景岳的话说,就(是)“阴阳者,一分为二”。怎样来理解张景岳的一分为二呢?通过上述三点来理解张景岳的一分为二。作为中医学,解释具体科学的具体问题的时候,那么阴阳这个概念,它的含义是怎么说的呢?我们用下面一句话来表述它。阴阳是标示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和形态特征的范畴,阴阳是最大的概念范畴。其
一、它既可以标示两种对立特定的属性,比如,明暗、表里、寒热、上下、内外等等,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在中医文献里面,找反义词,上下、内外、左右、背腹,这一些都是标示着事物相互对立的特定属性,都可以用阴阳来表述。所以说阴阳在中医学里面,它第一个含义是能够标示两种对立特定的属性,讲事物的运动的属性;其
二、可以标示两种对立特定运动的趋向或者状态,从动态来考察,动静、内外、上下、迟数,就是它运动的趋向,也可以一分为
二、那么用阴阳来表达,是表达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趋向。无论是事物的属性,或者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趋向,都可以用阴阳一分为二这样一种观点来加以表述。这就是中医阴阳学说里面的医学含义。简单(地)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那么具体表述为上述一、二、三、三个内涵,这是一般的规律。具体的规律呢?阴阳表示什么呢?它表示事物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这里讲特定属性,阴阳规定事物的属性、状态是有条件的,它和矛盾论是不一样的,它有严格的规定性的,所以提出来叫做特定的属性和运动状态。它可以表示事物的属性,也可以表示运动的状态和趋向,但是前提是有条件的、是特定的,这就是阴阳的医学含义。
总之,在中医文献里面,阴阳这个概念,是日常的概念,像日光的向背、寒暑的更替、气候的冷暖。哲学概念,“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谓之神”。哲学,说“一物两体”,两体,相互对待的两端,这都(是)哲学概念。还要和医学概念,我们讲医学的含义的时候,具体讲医学,生命运动的属性、生命运动的趋向和状态,都可以用阴阳来规定它;讲人体之气,分阴分阳,人的运动状态分阴分阳,那表现为医学概念,三位一体的。由此提示我们,在学习中医的时候,分析阴阳的概念,它的具体含义,要分析清楚它在特定的环境下,它是表示日常生活的概念呢?还是从哲学高度来说明问题呢?还是从医学本身来说明问题呢?要分析清楚,概念自然就清楚了。它也体现了咱们中国汉字的多义性,反映了中医学里面的科学概念的多义性。而中医学的科学概念,不是单义的,是多义的。具体反映为:所指阴阳可以是指气,一物两体,分阴气和阳气;也可以指具体的物质世界;也可以指事物运动的属性,物质运动的属性,这就是阴阳的基本含义。那么我们学习阴阳的概念,要在中医学里面,要分清楚哪些地方,阴阳的概念,是从哲学层次来说明问题?哪些地方又是从医学本身来说明问题?哪些是指气而言?哪些指物质实体而言?哪些指物质的属性和功能而言?这样才能够真正地理解气的含义,不至于把它混淆了,还要体现出来那个阴阳,这一个术语,它的含义的多义性。第二个问题讲阴阳的普遍性与相对性和关联性。《内经》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我们前面讲它的定义的时候讲,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总规律。我们还原为传统的语言,《内经》的话叫“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这个道,在这个语境里面,理解为规律、规矩。阴阳是天地运动变化的规律,所以《易经》讲“一阴一阳之谓道”。那么这句话怎么理解它(的)意思呢?就是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它具有普遍意义,所以用古代哲学的阴阳学说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来解释生命运动变化,我们中医学引入来以后,形成中医学的阴阳学说,用它来说明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这是第一点。其
二、阴阳的相对性。我们前面讲阴阳的含义是相互对待的两端,我们判定事物的属性、事物运动的趋向和状态是阴(还)是阳,是相比较而言的。所以“阴阳二字,固以对待言”,相比较而言。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事物,所以“所指无定在”。就是判定事物的阴和阳,是两者相互比较而言,前提是具有普通联系的事物,这两类事物,或者运动的状态和趋向,相比较而言,来判定它的阴或阳,这就是阴阳的相对性。它具体可表现为:
一、阴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如果(是)绝对的就不能转化了,阴不可以转化为阳,阳也不可以转化为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正因为它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它们才能互相转化。
二、无限可分性。注意阴阳的可分性,不是指从数学上来看,比如,这支笔,它的总的长度定下来以后,每次都一分为
二、无穷的分下去,按照数学的方法,无穷的分下去。阴阳的无限可分性,不是这样的意思。大家看底下,什么叫无限和有限?是从哲学上来说的。说无限和有限,它俩是相对而言的,同分析和综合一样。什么叫无限可分性呢?无限可分性是指从一分为二去看阴阳的普遍性。这样来理解无限可分性,就是说在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中,永远可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事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这才是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其
三、讲它的相互关联性。判定事物的阴阳,无论是从属性或者是从运动状态和运动趋向,一个首要条件是这两类事物必须内在具有关联。怎样才能叫做有关联呢?它们必须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上,也就是说在相关的基础上才能够用阴阳来加以说明。说“日为阳,月为阴”,那么日月这两者,它俩是相互关联的,在这种条件下,这种事物才能够分阴分阳,说“日为阳,月为阴”;从性别来看,这个层次说“男为阳,女为阴”。这样的来判定它们、分析它们的性别和日月的变化,分阴分阳,是在各自的层次上来分析。就不能够说“男为阳,月为阴”,把这两者放在一起,它们在不在一个层次上,不属于同一范畴,不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不能任意地用阴阳来加以表述。
第三个问题,用阴阳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标准,也就是说对事物,或者事物所反应出现象,怎样用阴阳来说明?划分标准是什么?其
一、依据。《内经》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用水和火的属性来反应阴阳的基本特性。我们中国古代哲学和我们中医学,对事物的阴阳属性,区分性质和运动状态与趋向,最早的理论依据,就是从水和火的属性,由此类推,推理出来。火有热的属性,在运动趋向有向上的属性;而水有寒冷的属性,运动趋向有向下的属性。根据水火这样一个属性,最早的阴阳的含义,就是冷暖,火具有温暖的属性,水具有寒冷的属性。从古人至今,划分事物阴阳属性,在咱们中医学里面,就是以水火的属性,作为划分事物阴阳的根据。其
二、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标准,这个是根据水火的属性作为反应事物阴阳属性的依据,根据这个依据派生出来具体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标准。比如,阳,凡属于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等等,具有这样属性的事物和现象,就可以规定它们属阳,为阳;相反,凡是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凉的、暗晦的、物质的等等,凡是具有这样属性的事物和现象,就可以规定它们为阴。大家注意,仍然是这两者划分事物的标准,是指两类事物相比较而言的。例如,物质和功能放在同一层次,它们两者相比较而言,我们规定物质具有阴的属性,功能具有阳的属性,注意前提是这两者相比较而言的。前提,物质与功能相对而言,物质为阴,功能为阳。离开前提,把物质和功能相比较而言这句话去掉,说物质为阴,功能为阳,这个判断至少说是片面的。上面列出来作为我们本科生来说,只要掌握重要几点,事物阴阳属性划分的标准,基本就够用了。比如,从空间来看,上、下、外、内、左、右、南、北、天、地,相比较而言,上、外、左、南、天,规定它为阳;相反,下、内、右、北、地,规定它为阴。注意前提应是,这两者相比较而言。昼夜相比较而言,我们规定昼为阳,夜为阴。春夏和秋冬相比较而言,分阴分阳,(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温度,温热寒凉,同样是两者相比较而言,规定温热为阳,寒凉为阴。湿度,干燥湿润,两者相比较而言,规定干燥为阳,湿润为阴。重量,轻和重,相比较而言,轻者为阳,重者为阴,轻轻的上浮为天,浊阴的下降为地。亮度,明亮和暗晦,两者相比较而言,明亮为阳,暗晦为阴。事物的运动状态和趋向,功能与物质,相比较而言,功能为阳,物质为阴。上下升降相比较而言,我们规定上升为阳,下降为阴。运动的动态变化,动和静,两者相比较而言,动者为阳,静者为阴。人们的精神状态、生命的机能状态,兴奋和抑制相比较而言、亢进和衰退相比较而言,我们规定兴奋、亢进为阳,抑制、衰退为阴。划分事物阴阳的属性,前提一定是两类事物,或者两个事物,一定是相对地比较而言的,在这个前提下,按照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依据和标准,我们规定,何者为阳,何者为阴?条件是非常重要的,是两者相比较而言的,舍此条件不能任意规定,谁为阳,谁为阴?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下面我们讲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第一、阴阳对立。
一、讲什么叫阴阳对立?就是阴阳对立的含义。阴阳对立是指阴阳的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阴阳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称之为阴阳对立。阴阳对立这个概念,包含了什么样一个原理呢?能说明什么问题呢?阴阳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换言之,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阴阳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阴和阳对立,互相排斥、斗争的结果(怎样?),我们前面讲阴阳具有普遍联系(性),气分阴分阳,一物两体,那么阴阳又本原于气。我们在这里把它分解开来讲,阴阳对立,讲第一个概念,就是阴阳双方的互相斗争、互相排斥。这里面并没有排斥阴阳之间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我们前面讲气分阴阳,讲气它有可入性、感应性、渗透性,在这里为了学习,我们把阴阳对立,单纯强调对立。什么叫对立?用阴阳对立这个概念、这个原理,来考察事物、来说明事物,并不等于否定了阴阳之间它们互相制约。用今天的话说,没有统一就没有对立,对立和统一是一起的。用今天的话说,阴阳叫对立统一、咱们古书讲,“气本为
一、分阴分阳”,阴阳本原于气,讲的是一分为
二、合二而
一、既讲对立,又讲统一。那么对立,互相排斥、互相斗争,是通过对立、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那么前提是既要排斥、斗争,它们(又)要互相感应。条件是必须是互相制约的,制约是统一的结果。没有对立就没有制约,没有制约就没有对立。这里面讲这个对立的含义,是要告诉我们中医学分析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时候,始终用一分为
二、阴阳对立统一、对立斗争的观点,来判定事物。在中医学里面,我们用阴阳对立的含义来说明问题,是指阴阳之间的互相排斥和互相斗争,这两者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这样一个原理,在中医学里面,就是用阴阳一分为二这样一种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世界,去认识生命的运动变化,去阐述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比如自然界,我们把气分为阴气和阳气,阴气和阳气两者互相比较而言,相互对立。自然,分天为阳,地为阴,说天地这样一个事物,我们把它一分为
二、分为天和地。日和月,这样一个事物,我们用阴阳对立的观点,分日为阳,月为阴。其他以此类推。看人体,解释生命现象,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就是用阴阳对立的观点来看待人的形体,它的位置,看待它的功能。因为生命是阴阳对立运动的结果,有了阴阳对立与斗争,才能够有生长壮老已的发生发展变化,所以说“生,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从形神来看,相比较而言,我们规定形为阴,神为阳。这两者相比较,气血,规定气为阳,血为阴。饮食有气有味,说气为阳,味为阴。脏腑相比较而言,我们规定脏为阴,腑为阳。通过这些例子,通过阴阳对立的这个概念,建立起这个概念,用这样一个概念、这样一个观点和思维方法,来考察生命现象。四诊,察色按脉也要分阴阳。色白为阴,色赤为阳;迟脉为阴,数脉为阳;烦躁为阳,萎靡为阴,都是相比较而言的。这些例子,也旨在说明中医学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之一,阴阳对立这样一个概念。它反应出来的原理,告诉人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事物,去认识事物。第二、讲讲阴阳对立的意义。阴阳学说的内容之一,阴阳对立。第一、掌握它的概念;第二、(掌握)它的原理;第三、(掌握)它的意义。它的意义旨在:
一、为中医学奠定了一分为二的辩证观。中医学讲辨证论治,这里面突出的强调的是运动的观点。那么阴阳是气分阴阳,所以辩证观点奠定了中医学运动的、联系的、矛盾的观点,突出表现为中医学的科学思维观。这个思维方式,矛盾分析的思维观,就是(用)矛盾的观点来看待事物,这个阴阳就是一分为
二、相互对待的两端,用现代的术语说就是矛盾,就是用矛盾的观点来看问题,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辩证观。
二、建立了中医学的分类方法。中医学一个最基本的(分类)方法,就是二分法。对任何事物属性、运动的状态和趋向,第一次分类,就是分阴分阳。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的科学是如此,中医学也是如此。在中医学里,对事物的分类方法上,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阴阳分类方法。这就是阴阳对立这个概念,它在中医学中的作用:
一、奠定了中医学一分为二的辩证观;
二、为中医学提供了二分法的分类方法。
下面讲阴阳互根。第一、讲阴阳互根的含义。什么叫阴阳互根?阴阳互根是指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在历代著作里面,都有很精彩的表述。我们下面列举几个例子,说“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就是表达了阴阳之间的关系。什么(关系)呢?阴阳互根的关系。(它)回答的是相互依存,互为根据的。我们这个定义是现代语言,说阴阳是相互依存、互为根据。这种关系,或者关系去掉,定义非常简单,就是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称之为阴阳互根。讲两者之关系。阴阳对立是讲两者之间的关系,阴阳互根还是讲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个定义从逻辑学来说叫什么呢?叫关系定义。说“阴以吸阳,阳以煦阴”。中医书上讲了那这八个字,也回答了阴阳是相互依存、互为根据的这个概念,阴阳互根的概念。到了张景岳就讲“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还是讲阴阳之间的互根。那么最重要的记住,我们说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谓之阴阳互根。甚至再加上一句,可以说“彼此相须”,也可以不要它,不影响它的互相依存、互为根据那个含义,这是第一点,讲一讲什么叫阴阳互根。用这样一个原理,使中医学从事物之间互相联系这样一个观点去认识世界,来说明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比如,在自然界,天地、日月、水火、寒暑、昼夜、清浊、升降等等。我们在讲阴阳对立的时候,讲它们之间的两端、对待,而这两端和对待,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联系、互为根据,才能存在,才能构成了这对事物。因此,这个天地,一是两端,天为阳,地为阴;
二、它们之间又是密不可分,彼此相须,相互依存,互为根据的。没有天无所谓地,没有地也无所谓天,它们必须同时存在。昼和夜也是如此吧!我们规定“昼为阳,夜为阴”,这一类事物,两者相比较而言,是两端,昼一端,夜一端,说“昼为阳,夜为阴”,但是它们这两端又是有内在根据的,具有普遍联系的。表现为两者必须同时存在,互为根据,互相依存,就是说必须互根。再举升和降,我们讲气机的升降,升和降,升为阳,降为阴,讲升降(的)两端,讲(它)的对立,而同时它必须互为根据,互相依存,彼此相须,同时存在。有升无降,有降无升,都不可以,两者缺一不可。以下以此类推。作为人体而言,我们上面讲阴阳对立的规律,说脏为阴,腑为阳,所谓脏腑,这两类是互根的,它不仅在属性上互相对立,而且脏(和)腑在同一类,脏和腑必须互相依存、互为根据、彼此相须,那么生命才运动才正常。说“没有脏也无所谓腑,没有腑也无所谓脏”,强调人体脏腑之间的互相联系,它体现了阴阳互根。说形神也是如此,说形为阴,神为阳,形神统一、规定形和神分阴分阳的时候,强调形和神两者的对待,讲合一、讲它们互为根据、互相依存。单纯有形、单纯有神,都不可以,必须同时存在。气和血也是如此,气和血是中医学里面的生命物质的两大系统,我们前面在导论里讲,生命物质系统,有气、有血、有精、有津、有液,其中气是最主要的。血、精、津、液都是由气所派生出来的,就是经气化过程所产生出来的。气规定它属阳,在这个前提下,为了和它对偶,中医历代的医家,又在血、精、津、液当中,取出血与气相对。因此提出来气和血是人体生命物质的两大系统,最早在哲学上是血在前,气在后,叫血气,是血气方刚,不叫气血方刚,后来表述,变为什么呢?变为气与血。在咱们中医学里面,气和血这两个字,我们分开来讲,(一)中医学认为(它是)生命的两大物质系统。第二、气血,这两个字,作为一个语言符号,它另外一个含义,代表着精、血、津、液,实际上是生命物质的代称,也可以这样来理解。把它分开来讲,是气为阳,血为阴。再讲气和血相比较而言,它们俩有阴阳的对待和两端,但是又讲气和血互相依存,互为根据。后面再讲气血的关系,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它们之间互相根据的,阴阳互根。说气为阳,血为阴,因此,表现为阴阳互根。就气本身,一物两体,分阴分阳,不仅要分出阴阳,气一分为
二、分阴分阳,而阴阳本原于气,它们两个互相依存、互为根据、彼此相须,才能统一、表现为气的阴阳二气的互为根据。解释生命现象,生与死,我们强调“阴平阳秘”,是什么呢?阴阳对立、阴阳互根的前提下,才能够保证“阴平阳秘”。如果没有阴阳互根,就达不到“阴平阳秘”,无所谓健康,无所谓“阴阳匀平,阴阳和合”。死,我们说“阴阳离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那么从这个“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和“阴阳离决”谓之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反过来讲,生不离决,不离决那就必须是彼此相须,互为根据,阴阳互根。从阴阳离决,又反证了“阴平阳秘”,就是必须是阴阳互根这样的条件。阴阳之间,不仅要对立,而且要互为根据,才能达到“阴平阳秘”。“阴阳匀平,命曰平人”。那么阴阳互根,一个时期的正常状态,不能互根,两者没有联系,就是谓之离决。孤阳也不可以,独阴也不可以。最后阴阳离决,人就要死亡了。这就是用阴阳互根这样一种观点,来认识自然、认识生命、来阐述生长壮老已的过程。第二、我们讲阴阳互根的意义。在中医学里面,阴阳互根这样一个概念,或者说这样一个原理,它有什么意义呢?对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有什么意义呢?其
一、奠定了中医学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观察世界,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考察人的生命现象。1.一定是在天与地、人三者之间,互相联系的观点来看待。2.考察生命本身,人体内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以五脏为核心的五脏系统之间的关系,也是强调人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普遍联系的前提下,最终达到“阴平阳秘”,生命过程才是正常的。疾病也是如此,在人体内部要从联系的观点,从整体到局部、局部和局部之间,要互相联系的观点来考察生命现象和疾病现象。人和自然的关系也是用联系的观点来考察。换言之,这(样)一个观点决定了中医学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不是就人谈人,不是就人体本身某个系统谈某个系统,而始终是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去考察问题,它反映了中医学的系统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其
二、论上述具体的生命过程和疾病过程的时候,就是应用阴阳互根这样一个原理,来考察阴阳在消长变化过程中彼此相须,互为根据,突出表现在病理上强调“阳损及阴,阴损及阳”。由这个原理派生出来,中医在调整阴阳的时候,不是单纯调整阳,也不是单纯调整阴,而是把两者放到一个共同体当中,从阴阳互根的角度,同时进行调整,只是分清阳损和阴损它们的主次而已。著名的治疗原理,在调整阴阳偏衰里面,我们还进一步讲张景岳提出来那个平补的方法,左归和右归叫平补,他和王冰注释里面讲“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相比)(是)重大的发展。第一、奠定了中医学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考察问题;
二、这个思想指导了古代的医家创造了一个最著名的治疗原理,就是张景岳所完成的,这一点,我们在阴阳学说的应用里面,将来在治则这一章里还要进一步讲。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我们今天的课重点是讲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也就是中医学的哲学,或者说中医学科的哲学。我们第一节,讲了气一元论,气一元论里面重点是气的概念。这里面要特别注意,正确来理解它的哲学意义和医学意义,尤其是理解好它的哲学意义。在阴阳学说里面,我们讲述了阴阳的概念。阴阳的概念,我们在医学上,张景岳下了个明确的定义,叫一分为二。这里面还涉及到气与阴阳的关系,讲阴阳的概念的时候,同时我们也讲述了气和阴阳的关系,气运动起来分阴分阳,那么气一分为二就是阴阳,阴阳本原于气,合二而一就是气,它们就这样一个关系。这是这一个单元,我们讲的阴阳学说和气一元论里面的一个重点、难点的问题,好,下课,谢谢!
第三篇: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8 讲 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 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第08 讲 阴阳学说:基本内容
(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讲了两个问题,第一、讲阴阳对立;
二、阴阳互根。阴阳对立是指阴与阳之间的相互斗争和相互排斥,而阴阳互根是指阴阳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根据。阴阳对立它的意义在于使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都能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认识事物。阴阳互根在于让我们去认识分析事物的时候,能够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去分析事物。两者统一起来,体现了一分为
二、合二而
一、对立又统一这样一个最基本的观点。
接下来我们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的第三点,叫阴阳消长。消长是指增减、盛衰、进退的意思。所谓阴阳消长,是指阴阳之间的增减、盛衰、进退的变化。阴阳消长的规律是什么呢?是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就是阴与阳之间彼此消长。比如,在自然界,一年四季有阴阳变化的节律。冬至,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到了夏至,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春夏期间,阳多而阴少。秋冬,阴多而阳少。这四季的更迭、变化就反映出来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就是阴与阳之间在不断地进行增进、进退和发生盛衰的变化。阴阳消长反映了事物的数量的变化。自然界是如此,不仅是四季,那么昼夜也是如此。比如子时和午时,从子时到午时是阴消阳长;从午时到子时是阳消阴长。那么就是一天,一昼一夜,二十四小时体现了阴阳,昼为阳,夜为阴,它们不断地进行着阴阳消长的变化。就人体而言,也符合这样一个规律,人体阴阳消长的节律,有四时的阴阳,有昼夜的阴阳,它的阴阳变化要与昼夜四时的阴阳相一致。也就是说,阴阳消长这样一个规律,自然界事物之间、阴阳之间存在着彼此消长这样一个规律,那么人体也存在着这样一个消长的规律。中医的阴阳学说,就是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阐述人与天地之间阴阳消长的规律,来阐明生命运动的变化。
接下来我们讲一讲阴阳消长的意义。
一、中医学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说明生命的运动,说明健康和疾病的问题。阴阳的消和长体现了中医学这个动态的观点,阴和阳它不是绝对的,它是运动的,出现了消和长这种规律。阴和阳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处于一个匀平状态。在哲学上称之为
一、也称之为均,也称之为匀。在阴阳消长过程中,处于这种状态下,对事物,意味着处于正常状态;对人体,意味着处于健康状态,所以中医才讲“阴阳匀平,命曰平人”,张景岳说,“阴阳合和,命曰平人”。这个
一、匀、均,是属于常态,属于生理状态,属于健康状态。中医所说的健康,用阴阳学说来解释,是指人机体内部通过阴阳的消长变化,达到阴阳匀平的状态,机体与环境之间,通过消长的变化达到匀平状态,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处于阴阳匀平的状态,意味着健康,属于正常的生命过程。
二、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阐述疾病的运动规律。阴阳匀平属于常,而阴阳不匀平我们称之为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有盛衰的变化,通常称之为偏、异、变,变、偏意味着阴阳消长的结果不能够使机体处于匀平状态,于是从健康状态转化为疾病状态。这就是阴阳消长这个原理在我们医学上它的重要意义。一言以蔽之,中医学用阴阳消长这个原理建立起通过动态量变这样一个观点去看待阴阳的运动,来看待事物和生命的运动变化。
第四、阴阳转化。
一、讲阴阳转化的含义。转化是指转换和变化,是指事物矛盾的双方经过斗争以后在一定的条件下,走向自己的反面,而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就是互相转变,互相变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如果说阴阳消长属于阴阳之间量的变化的话,那么阴阳转化(就)属于阴阳之间的质变。如果说阴阳消长属于阴阳之间变化之渐变的话,那么阴阳转化就属于阴阳之间的突变。
二、讲讲阴阳转化的条件。我们前面讲阴阳转化是强调阴阳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方可以互相转化,舍此条件,阴阳不能够互相转化。在咱们中医学里面也好,中国古代哲学也好,这个转化条件用两个字来表达,就是“重”或者“极”。“重”和“极”,大家都知道咱们成语里有一个物极必反。物极必反(强调)那个“极”。咱们中医学里面还有个“重”,《内经》里提出“重”作为一个条件。《内经》提出了,“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用“重”和“极”作为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阴阳之间是不能够互相转化的。用阴阳转化的观点,来说明自然界和人体的运动变化。比如,春夏秋冬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那么春夏秋冬在二至的时候,就是阴阳在二至这样的条件下,阴阳互相转化的。到夏至,阳之极,阳极一阴生,由阳转化为阴;冬至阴极而转化为阳,阴极一阳生,冬至一阳生。昼夜也是如此,中午,日中称之为重阳,而夜半称之为重阴,由夜半再往前走,时间就进入昼,那么日中再往下走就进入到夜,这个时间范畴,也表现为阴阳在这两个点上,日中这个点、夜半这个点是阴阳相互转化的条件,在这个条件下就开始转化。作为人体来说,比如,正常状态下的气化过程,化气成形这对矛盾,由形到气,由有形到无形,要互相转化。因为阴阳具有转化这样一个条件,这样一个原理,用阴阳来解释。那么阳化气,阴成形,体现化气与成形之间的相互转化,用它来解释阴阳的转化这个原理,来解释气化的过程。至于说气化过程有物质,有功能,有物质和功能之间相互转化,后面在具体的章节中再具体讲。
这里面,我们从阴阳学说的角度,从气化的基本形式,形、气之间和形、气的转化,用阴阳学说,用阴阳转化的观点来阐述这样一个基本原理。比如,在异常生命过程中的疾病过程,病性的转化,寒和热之间的转化,机体受病因的作用以后,通过邪正交争,以病理变化的形式反映出来,那么这些病理变化用阴阳学说来分析,它有寒性的病理变化,也有热性的病理变化。中医学认为,在病理状态下这个寒性的病理变化和热性的病理变化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寒性可转化为热性,热性也可以转化为寒性。这样一个观点,病理性质的寒热的不断变化,用动态的观点看它是不断地变化的,这一个观点和西医学是不同的。比如说,西医大叶性肺炎,中医看大叶性肺炎整个病理过程,疾病的性质,寒和热可以不断地发生变化的,初期可以是始于热证,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有的人他就表现为寒证。有的人初期表现为寒证,那么在一定条件下他又会表现为热证。这是中医认识疾病过程中,用阴阳转化的观点看待疾病性质的变化,体现出来辨证论治的思想。它和西医不同,西医一旦这个疾病定下来以后,那么病因找出来,治疗从开始一直到最后,基本治疗方针是不变的。这就是用阴阳转化的观点来看待疾病过程,看疾病病变性质的变化。证候是中医病理学的一个特有的概念,中医认识疾病的过程以证候为中心,来认识、考察疾病的运动状态。那么证候的性质也在一定的条件下,阳证和阴证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在疾病过程中,中医学用阴阳转化的观点来说明疾病属性的改变,证候属性的改变。也就是说用动态的观点,变化的观点来看待异常的生命过程与疾病过程病性的变(化)和证候的变化。
三、我们讲一讲阴阳转化的意义。中医的阴阳学说里面,阴阳转化这样一个原理,它有什么意义呢?在中医学里面它有什么意义呢?其
一、它奠定了中医学看待事物始终是用变化的观点来看待,不是用静止的观点,而是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认识自然,认识生命,来处理健康、疾病的各种问题。
二、这种变化是质变和突变,也就是说,一旦阴阳发生转化的时候,事物的性质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比如,病性原来是寒,那么现在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热,那么寒和热之间两者有质的区别,热可以转化为寒。不仅是运用变化的观点来认识寒和热之间的关系,而且一旦两者发生转化,两者的属性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总之,阴阳转化的意义在于,使中医学建立起用阴阳动态变化的观点来把握事物,把握生命的运动过程,来把握异常生命过程,来认识复杂的生理、病理现象。
到此为止,我们把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讲完了。它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其中,阴阳对立、互根是最基本的内容。如果阴阳对立、互根,我们用现代术语表达,那就是阴阳的矛盾统一。阴阳对立强调是阴阳的一分为
二、相互对待,而阴阳互根强调的是阴阳之间的不可分离性,也就是它的统一性。正因为事物的阴阳在对立、互根的运动状态下,它具体表现的形式,表现为量的变化,称之为阴阳消长。在一定的条件下,由量的变化转化为质的变化,称之为阴阳转化。实际上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它的根本原因就是阴阳对立、互根的结果。
第三个问题,我们讲讲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讲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一、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讲,分为科学观和方法论。
二、论述中医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教科书所举的一些具体问题,那都是举例,用阴阳学说如何阐述医学的具体问题。
其一、阴阳学说为中医学确立了正确的科学观。这个科学观包括三个方面,一、普遍联系的观点。中国古代哲学强调,“阴阳之道,同气相感”,这句话表述了阴阳之间的普遍联系。那么天、地、人三才一体,阴阳交感,强调的是整体的普遍联系。中医学就是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建立起天、地、人三才一体,阴阳交感这样一个普遍联系的观点。
二、运动变化的观点。通过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表达了事物的阴阳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的。用中医的术语说,这种运动变化称之为阴阳相错,或者叫上下相临,或者叫动静相召。动静也是阴阳的代名词,动为阳,静为阴,动静相召,就是阴阳相召。上为阳,下为阴,上下相邻实际上就是阴阳相临,阴阳相错。它们都是同义语。阴阳相错,上下相临,动静相召,运动变化的结果,“而变由生”。这样的运动变化的结果,事物才能够发生、发展和变化。第三、朴素的辩证观。阴阳学说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分为
二、合二而一。阴阳对立强调的是一分为
二、阴阳互根叫合二而一。对立与统一用中国的哲学术语叫一分为
二、合二而
一、也就是一两
一、古代哲学叫
一、两。大写的两,斤两的两,或者是大写的那个二。一、二、一、这样一个关系,用这几个字来表述阴阳这个朴素的辩证观点。既要对立,又要统一、又要运动,又要变化,又要联系,这就是辩证的观点。那么阴阳学说为中医学建立了联系的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这个观点就构成了中医学的医学观。中医学就是用联系的,变化的,运动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去看待生命的运动。第二、确立了中医学的科学方法论,也就是说建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一、奠定了中医学的朴素辩证的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我们说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朴素的、系统的、辩证的思维方式,用阴阳学说来确立自己的思维方式,突出地表现为辩证的思维方式,一分为
二、合二而
一、运动变化,普遍联系。它突出的贡献在于使中医学建立起朴素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强调是辩证地看,辩证要联系,要运动,要变化,突出强调一分为
二、合二而
一、用矛盾、运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称之为辩证的科学思维方式,这在阴阳学说表现得最为突出。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鲜明特征,也构成了中医学科学思维最鲜明的特征。
二、为中医学建立了阴阳二分的分类方法。中医学,一、强调所有的事物和事物的属性,事物运动的趋向和状态,它们是属阴还是属阳,是相比较而言的,是要有条件的,所以说,所指无定在。
二、这种划分的标准随着时间的变化,随着条件的转移,它是可以变化的,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标准,就是划分事物阴阳不是一次划分结束,这一相互联系的一对事物,第一(次)划分属阳属阴以后,它这个性质永远如此,不是这样的。划分的标准可变,表现为阴阳的相对性,体现(了)阴阳划分的无限可分性。就物质和功能而言,我们规定物质属阴,功能属阳,但并不意味着物质永远属阴,唯有属阴,功能永远属阳,唯有属阳,不是的。那么由于这个划分标准是可变的,同样是物质,物质还可以分为阴阳,功能还可以分为阴阳,它体现了中医的辩证思维方式,在运动变化中考察。就是阴阳分类,不是这一次用阴阳这个分类方法,所有的事物一分到底,但是每个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不变的,它在一定的条件下,它是发生变化的。
三、论证中医学的基本问题,医学问题。第一、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讲他的形体。比如,一、用它来说明人体的物质性。我们前面讲阴阳的时候,阴阳的定义,一是指气的一分为
二、指阴气阳气而言,中医讲“生之本,本于阴阳”,这个阴阳是指阴气和阳气,气是生命的本源,气一分为
二、分为阴气和阳气,阴气和阳气的对立统一斗争,结果,构成了生命和人体,所以人体就是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体。就这个意义讲,生之本,本于阴阳,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它旨在从阴阳学说,从阴阳二气之间的关系来说明人的物质性。生命的本源,本源于物质,人体是物质的。
二、用它来划分人体的组织结构,按照人体的部位不同,大致规定它的属性,属阴属阳。这就是我们前面讲那个两分法,阴阳的两分法。比如,把人体以腰为界分为上部下部,我们就规定它上为阳,下为阴;从表里来看呢,是体表和体内,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而体内有背腹和四肢,那么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内外,外为阳,内为阴;体内有脏腑,脏腑有(五脏六腑),六腑为阳,五脏为阴;而五脏当中还可以继续分为阴阳,那么我们说,规定它心肺属阳,肝脾肾属阴;经络分阳经和阴经,就十二经而言,循行于四肢外侧的我们规定它属阳,而循行于四肢内侧的规定它属阴;生命的两大物质系统,气血,我们规定气属阳,血属阴。用它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的物质性,何者属阴?何者属阳?它体现了阴阳学说分析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第二、用它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一、用它来定义健康。阴阳匀平,命曰平人。就是阴阳处于两者之间,通过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这样运动变化的结果,达到阴阳匀平。就是阴与阳之间处于一个和谐状态,这个状态中医学定义为平人,我们今天解释就是健康人。《内经》讲,不病谓之平人,不病就是健康,不病就是没有阴阳失调,没有阴阳失调另外的含义就是指阴阳匀平。第二、用阴阳学说来说明生命的运动过程,就是气化运动过程。
一、用它来解释形神的关系,强调形神合一、形气统一。在中医学里面,形神这个概念它包括三层意思,一是从哲学上讲物质和运动的一般规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讲形和神的关系。那么物质和运动,运动谓之神,物质谓之形。从这一般意义上来讲,是讲包括了物质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二、具体说来,还包括机体和功能的关系,就是形和神,就是机体的形态结构,形体和形体所反映出来的生理功能,这两者的关系称为形神关系。
三、最狭义的是指肉体和精神的关系。在中医学里面,肉体谓之形,精神谓之神。包括这种从物质运动最一般的概念,逐渐地外延缩小,那么机体和功能的关系,就是物质和运动下(位)的概念,而肉体和精神的关系,它的层次又比机体功能外延又缩小。这三层意思,表达了中医学的形神关系。用阴阳学说来看,说形为阴,神为阳。“阴阳匀平,命曰平人”。阴阳和谐谓之健康。那么形神合一、用阴阳学说来说,健康意味着形和神的匀平。用形气来表示,形气合一、形气统一。用形属阴,气属阳,那么阴阳统一、阴阳合一、意味着阴阳匀平。用阴阳学说来表达形和神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形神合一、形气统一。用阴阳学说来说,就是阴阳匀平。
二、说明生命物质和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叫质和能的关系。那么生命物质和生理功能,物质为阴,功能为阳,两者既对立又互根,在消长转化的过程中达到匀平,意味着生命过程是正常的。一旦失去了匀平,意味着发生了异常的生命过程。
三、用阴阳的观点来解释运动的状态。运动的状态分为动和静,动为阳,静为阴,动静互涵,动静统一、动和静达到和谐状态,用阴阳学说来表达,就是阴阳匀平。那么通过气化运动的结果,使机体达到形神合一、形气统一。用阴阳学说来阐述形神、质能、运动的关系,论证了人体气化过程的正常状态,健康状态。最后归结为,用《内经》的话说,叫“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在中医学里面,用阴阳学说这些基本原理来论述生命,论述健康,从不同角度来论证健康,论述人体的生理状态。
第三、用阴阳学说来论述人体病理变化。用中医学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无非,一、病因,二、发病,三、病机,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的。那么第一个,病因,中医学将病因分为阴和阳。《内经》里面有外感和内伤,规定外感为阳邪,内伤为阴邪,就是外感病邪和内伤病邪相比较而言,规定一方属阳,一方属阴。那么六淫和内伤相比较而言,它应该属于阳的范畴。但是六淫还可以分阴阳,比如,风、暑、燥、热,我们规定它属阳邪,而寒、湿属阴邪。第二、病理上的阴阳失调。在这一章里面仅仅介绍阴阳失调的基本规律,一般的规律,而具体的规律和变化,在病机一章作专门论述。阴阳失调,就是阴阳匀平在一定的条件下失去了和谐的状态,通称为阴阳失调。阴阳失调表现形式可以是阴阳偏盛,也可以是阴阳偏衰。
一、阴阳偏盛。阴阳偏盛包括阴盛和阳盛。阴盛表现出的病理变化,阴盛则寒,所以它表现出的证候的属性叫寒实证。而阳盛,阳盛则热,它表现的病理变化,证候的属性叫实热证。那么再用一分为
二、用阴阳对立的观点,用阴阳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判定,说阴偏盛,阳偏盛。那么阴盛和阳盛,阴和阳之间,它们是互根的,是有联系的,所以阴盛的同时,说阴盛则阳病,它必然要损伤人体的阳气。那么机体在阴盛的同时,还会表现出某些类似阳虚的改变。仅仅是以寒实为主,还是以阳虚为主的问题。称之为实寒,称之为阴盛,意味着病理变化的主要矛盾是阴寒内盛。虽然寒盛则伤阳,但是没有达到阳虚的程度,也没构成阳虚和阴盛平分秋色,没达到那个程度。在这种条件下,这个病理状态定为实寒。同理,阳盛的状态下,阳盛则阴病,阳盛必损阴。这个结论是根据阴阳互根,阴阳之间的相互联系,不可分离性所决定的。只要阳盛,那必然要损伤阴气,那损伤阴气的结果,必然要伤及人体的阴(液),就会出现类似阴虚的病理改变,但没达到阴虚的程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规定它属于阳盛则热那个实热证的属性。虽然它兼有阴虚,没有达到阳盛阴虚并在,乃至阴虚的程度。这样一个观点,这些思想,是用阴阳学说解释病理变化这些基本观点,它既体现了阴阳对立,也体现了阴阳互根,也体现出来了阴阳消长这样一个思想。集中起来,阴阳既要对立,要互根,要互相联系。再简单地说,体现了阴阳的对立性,阴阳的不可分离性,这两者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有一个消长变化的过程。说“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这两个原理体现了阴阳消长的思想,它们既不可分离,互相制约,那么又表现了量的改变。说它是实寒,它是实热,虽然(兼)伤阳,虽然(兼)伤阴,但是并没有达到阴虚和阳虚的程度。那体现了这个量的变化还没达到质变的程度,但它也是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第二、阴阳偏衰。阴阳偏衰,阴衰和阳衰。阴衰,阴虚,叫阴虚则热,它表现出的证候属性叫虚热证。
二、阳衰,阳衰就是阳虚,那么阳虚则寒,它表现出证候属性叫虚寒证。但是根据阴阳之间的不可分离性,特别是阴阳互根的理论,具体病理变化里有个阴阳互损。根据这样一个原理,阴阳互根在病理状态下的阴阳互损,那么阴虚的时候,阴损可以引起阳虚,可以损阳;那么阳损也可以及阴,损及阴,引起阴虚。就是单纯的阴虚,有单纯的阳虚,那么阴虚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必然要损伤阳,导致阳损及阴,就是由阴虚不能生阳而引起阳虚;阳虚不能制阴,不能生阴,也会引起阴虚,出现了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这样两种病理结果。那就是说,阴阳偏衰包括四种表现形式,一、单纯的阴虚,二、单纯的阳虚,三、由阴损及阳,四、由阳损及阴,这样不同的病理表现形式。这个示意图自己看一看就可以了,用这个示意图来表达我们上述讲述的阴阳学说在病理上的应用。在这一章只要求同学们掌握用阴阳学说来说明病理变化,来初步理解什么是阴阳失调?阴阳失调包括哪些内容?就是阴阳偏盛和偏衰。偏盛要求掌握阴盛和阳盛,偏衰要求掌握阴虚和阳虚,这是最基本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掌握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就是说,阴盛的时候,必然损伤人体的阳气,而阳盛的时候,也必然要损伤人体的阴气,那么又派生出两种类型、表现形式。结论是,在阴盛和阳盛的时候,它必然损伤人体的阳气或者阴气。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也要想到,要人体的阴气和阳气要受到损伤,仅仅是没有达到偏衰的程度。偏衰要求掌握最基本的是阴衰和阳衰,就是阴虚和阳虚。在此基础上,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掌握阴衰和阳衰的时候两者可以互损,表现为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这样一种病理状态。
第四、指导疾病的诊断。也就是说用阴阳的两分法,二分法,来对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便于综合和概括。这个表大家看一看就可以了,以后学诊断的时候还要进一步去讲。比如说,望诊、闻诊、问诊、切诊,中医望闻问切收集的资料,比如颜色,我们规定黄、红、鲜明,它属于阳;那么与之相反,青、白、黑、晦暗就属阴。比如闻诊,闻声音,闻呼吸,说声音宏亮、多言那就属阳,说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它属于阳;否则,语声低微无力,呼吸微弱,声低气怯,少言,这样的状态,我们就说,规定它属阴。问诊,问寒热和口渴,说身热,恶热,喜冷,这样的特征,我们就规定它属于阳;身寒,恶寒,喜热,那它就属阴。如果渴饮,口渴喜冷,就属于阳;反之,口不渴,或者口渴喜热饮,就属于寒。切脉,切诊,分部位、动态、至数和形态。这里将来讲脉学还要进一步来学。比如部位,寸关尺,就寸和尺相比较而言,寸为阳,尺为阴;就动态来说,至者为阳,去者为阴;就至数快慢来说,数者为阳,迟者为阴;就形态来说,我们称浮、大、洪、滑的脉为阳脉,沉、小、细、涩的脉为阴脉。最基本的辨证纲领,八纲,我们规定,表、热、实属阳,里、虚、寒属阴。在指导诊断学上应用,就是应用阴阳的属性,用阴阳的两分法,对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分类,分为阴,分为阳。休息一会儿再讲。
第四篇: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9 讲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 五行学说[定稿]
第09 讲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五行学说: 基本概念 基本内容
(一)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现在上课了,同学们。我们讲中医学的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第五个问题,指导疾病的防治。用阴阳学说来指导疾病的防治,一个最基本的观点,“调节阴阳,以平为期”。“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是阴阳学说在中医养生、防病、治疗当中一个核心思想。具体说来,一、养生。中医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就是说要根据阴阳的规律,从天地人三才一体整体来考察这个疾病的状态,来调节人与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达到“以平为期”。“和于术数”,“术数”在这里不讲,不要求同学们掌握这个。“术数”这个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术语。“术数”也称“数术”,这两个字颠倒过来。“术”是指方法,第二个“数”是指气数。也就是以各种方法来观察自然现象,借以推测人类和国家的命运和气数。这(属)中国传统文化,叫术数学,专门一门学问。我们今天借用,比如,在我们医学里面涉及到的天文和历算,就是历谱,那属于术数学范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那就用这种方法。我们讲春夏秋冬、昼夜的变化、日月星辰的运动,它们的阴阳变化,人体也与之发生相同的节律变化,要求人体的节律和外界环境一致,要符合这个气数的变化,达到调整人体内外的阴阳,最终取得和谐状态。这里面的具体要求,不需要大家进一步去了解,知道这个“术数”,将来在学习《内经》的时候,老师会进一步讲解。在《易经》里面“术数”是什么意思,(就)可以了。
二、确定最基本的治疗原则,也就是说最基本的治疗规律。那么阴阳失调大致分为偏盛和偏衰,用阴阳学说来确定偏盛和偏衰基本的治疗原则。偏盛表现为实的证候,那么就祛邪;偏衰表现为虚的证候属性,就要扶正,就是祛邪和扶正。用阴阳学说来说,阴盛和阳盛,说阴盛表现为寒证,就是寒者热之,寒属阴,热属阳,就用阴阳对立的观点,寒者热之。阳盛,它属于实热,热者寒之,就热证用寒来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就祛邪来说,通称为泻其有余。治疗疾病,一、实则泻其有余,虚则补其不足。阴阳偏盛属于实,一般的规律就要泻其有余。具体怎样泻其有余呢?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适用于阴盛;热者寒之,适用于阳盛。我们前面讲阴阳失调的时候讲过,说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阴盛,在阴盛的条件下,一定要想到阴盛必伤阳,阴盛则阳病。所以,虽然是实寒,它必然要兼有阳虚的改变,在这种条件下,在泻其有余的同时,要考察是否存在着相对的不足,在治疗上要兼顾温阳,那就考察它伤阳的程度来确定兼顾的程度。也就是说在泻其有余的同时,必须兼顾不足。体现了阴阳的不可分离性。阳盛,阳盛必损阴,在阳盛的条件下,必然要出现阴虚的一些改变,仅仅是程度的轻重而已。因此在治疗上,在热者寒之的同时,也必须兼顾养阴,这也体现了阴阳的不可分离性。阴阳偏衰的调整原则,那就是补其不足:阴虚补阴,阳虚补阳。用阴阳学说确定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扶正,补其不足。如何扶正和补其不足呢?那么阴虚补阴,阳虚补阳,这是最基本原则。但在表述上,有两种不同的表述方法。
一、叫阳病治阴。说阴虚要补阴。补阴这个概念,另外一种表述方法,叫阳病治阴。阳病,是指阴虚而言的,这个概念最容易混淆的。和下面阴病治阳它俩是一对,最容易混淆。另外一种表述方法,叫“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就是来自于王冰《注解黄帝内经素问》。换句话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和补阴等值,它俩是同义语,所以阳病治阴,本质上就是补阴,它们都是同义语。最简单的掌握方法,阴虚就是补阴。另外它还有同义语:说阳病治阴,就是补阴,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就是补阴。当然,在这里,在我们第一章里讲“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仅要求同学们掌握这个程度就可以了。“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这样一个判断,这样一个原理,它有许多丰富的内容,以后得陆续再去学习。阳虚,基本的治疗原则就是补阳。那么如何来补阳呢?它与阴虚相对。
一、要阴病治阳,阳虚的那个阴,是指的阴病而言的,阳虚的病是指的阴病治阳,和阳病治阴相对,阴病治阳的本质就是补阳。第二种表述方法,它和“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相对,它俩是一句话,都是王冰提出来的这样一个命题,叫“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本质上就是补阳,同样的道理,和“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一样,“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这个原理,这样一个原则,这样一个命题,含有丰富的内涵。这些都需要到以后陆续来学习,在这里仅仅要求同学们知道,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就是补阳,调整阳衰的。说阴病治阳,就是补阳,是阳虚的治疗原则。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补阴的(治疗原则)。那么阳病治阴,就是补阴,是调整阴虚的基本治疗原则。在这个基础上,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在治疗上,还出现了阳中求阴、阴中求阳这样(两个)具体的处理方法,既是原则,又是方法。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在阴(或阳)衰的条件下,会出现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两种不同的病理表现形式,也可以说它是阴阳偏衰的特殊的表现形式。在这种情况下,阴虚需要补阴,阳虚需要补阳。按照一般的推理,那么阴损及阳,阳损及阴,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阴阳两损,就是阴阳两虚,那就阴阳双补就可以了。但是张景岳提出来“阳中求阴、阴中求阳”这样一种基本的治疗原则。所谓阳中求阴,就是在阴损及阳的病理状态下,注意,就证候来说,它以阴虚为主,阳虚居次,这样一种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在治疗过程中,在重点补阴的同时,也兼顾补阳,稍加补阳药,促进阴液的生长,这个原则叫做阳中求阴。这个是我们在这一节讲的难点,阳中求阴。他的左归饮、左归丸,右归饮、右归丸就是基于阳中求阴、阴中求阳来的。那么阳中求阴,就是左归(类);阴中求阳,就是右归(类)。那么阳损及阴的时候呢?是阳虚为主,阴虚居次,治疗的重点是补阳,同时也兼顾补阴的药物,补阳稍佐以补阴,促进阳虚的改变,促进阳气的生长。这是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两种特殊处理方法,形成两个概念——阳中求阴、阴中求阳。这就是用阴阳学说来确定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在这里,基本原则强调的是偏盛,泻其有余,记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而偏衰,补其不足,就是补阴、补阳,在这个前提下记住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记住“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这些最基本的掌握以后,再进一步地掌握难度比较大一点,就是那个“阳中求阴、阴中求阳”。实际上“阳中求阴、阴中求阳”我们现在一般称之为平调的方法,平补的方法,它区别于“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一种调整阴阳偏衰特殊的处理方法,这种处理方法又恰恰为临床所习用。它是由张介宾早在《类经》和《景岳全书》当中所创立,它的著名的方剂就是左归(类)和右归(类)。这个左归和右归体现了张介宾(关于)阴阳互损,就是(根据)阴阳互根原理确立了阴阳互损这样一个学术思想。
第三、阴阳学说在防治学上的应用,就是对药物的属性进行分类。我们这仅仅举一个例子,针灸的穴位也同样可有阴阳分类。那么用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这里举例:阴阳学说如何分析药物的阴阳属性。药物学基本的原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我们用阴阳加以分类,四气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五味,酸苦咸属阴,辛甘淡属阳;那么药物的升降浮沉,沉降属阴,升浮属阳。用阴阳学说来指导对药物性、味、气,运动趋向——升降浮沉最基本的性能的分类的认识。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当中的应用,上述我们讲了这么些,举了例子。上述讲的一些是指如何来用阴阳学说所建立起来的中医学的科学观和科学思维方法去论述医学的基本问题,论述生命,论述人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这些属于医学的基本问题,用阴阳学说来论述它。我们前面讲气一元论学说,那是用气一元论的基本原理去论述生命的问题,论述健康和疾病的问题,这是用阴阳学说所确立的科学观、医学观和方法论去论述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下面我们讲第三个学说,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它是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这个学说,它的基本思想,一、承认世界是物质的,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构成的,世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运动变化的结果。因此,中国古代的哲学家用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事物的多样性。
三、最重要的是,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的关系。用事物间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论述五彩缤纷的世界、复杂的事物之间它们的统一性,确立了中国传统思维的系统的观点。因此,现代的科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普通的系统论以区别于现代科学的系统论,它也是我们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的哲学基础之一。中医学将五行学说引入到中医学以后,用它来论述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形成了中医学的五行学说。我们这里讲述的是中医学的五行学说。一、五行的概念 第一个问题讲五行的概念。在中医文献里面,在中国古代的哲学著作里面,那五行的概念,一、有常识性的概念。最早在《尚书·洪范》里,就是人类的日常生活观察到的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五种物质元素、基本材料——木、火、土、金、水,咱们叫五行,印度叫四行,古希腊的医学叫空气、水、土和火,我们叫木、火、土、金、水,都是同时代的哲学思想,都是承认世界是由这么几种物质材料所构成的。那么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这个五行,就常识性的基本物质材料的这个概念,具体物质概念,上升为抽象的哲学概念。那么现在怎么样定义它呢?五行是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其
一、确定五行是五种最基本的物质。用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就是用五行的运动变化来阐述世界的多样性,来阐述世界的本源。讲到这里,我们前面讲到气,天地本于一气,气本为一。气,一物两体,由一气,一而
二、分为阴和阳。那么阴阳和五行什么关系呢?气、阴阳、五行什么关系?一气分阴阳,气本为一、一分为
二、分阴分阳,由气发展为阴阳,用阴阳来说明世界。那么阴阳只能告诉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用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去说明世界,去认识世界。但它并不能完全解释世界事物的多样性,事物之间关系的复杂性。随着人们的思维深化,提出来阴变阳合,化生五行,用五行来说明世界的多样性,来说明事物之间复杂的关系。其二五行的医学意义。在中医学里面,五行的医学意义包括三个内涵。
一、它是物质概念,五种物质材料。比如,中医学在论述自然的时候说,讲苍天之气,五常之气,五气,也就是五运六气,这些都是指的这个五行之气,指的五行,是指的物质来说的。作为人体,可以划分为五行,那人体的五行就是五脏之气等等。这一些都是指什么呢?具体的物质概念而言。
二、指事物的属性。中医学用五行——木、火、土、金、水它们各自的属性来说明自然界、人体、健康、疾病的属性。也就是说,用木、火、土、金、水它们的自身的表现的特有的属性,来用类比的方法,推及到人体健康和疾病,把自然、人体、健康和疾病用五行的属性加以归类,分别用木、火、土、金、水来阐述它们之间的性质和它们的关系。这一点,将来我们下面在讲五行学说基本内容的时候,还要进一步讲到。它的性质,就是指的五行医学意义,指的事物属性来说的。
三、在中医学里面,五行的医学意义,是用五行表述宇宙的基本规律,什么规律呢?生克制化是天地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是生命的基本规律。这种规律体现为普通的系统观。朴素的,普通的系统观。总结五行医学意义三个不同层次的含义,中医学的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类)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是表示物质及其属性的概念。总结上面的医学三个含义,我们最终把它归纳起来,中医学里面,五行的含义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类)物质。这五种物质构成了天地万物,这五种物质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用它的属性来说明事物的属性。一言以蔽之,要求同学们记住这个定义,概言之,中医学的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类)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一定强调记住“及其运动变化”,是表示物质及其属性的概念。这是五行在中医学当中的医学含义,最基本的含义。在中医的五行学说里面,请大家注意,五行的内涵,它不仅仅是哲学的内涵,而是哲学和医学融为一体,是哲学和医学的统一体。所以我们在阅读中医文献的时候注意,使用五行的概念,在不同的条件下是从哲学上来说的呢,还是指具体医学上来说的呢,分清楚条件,这也体现了汉字的多义性,中医术语的多义性。比如,五行既属物质,又强调运动,又强调属性。什么情况下是指属性而言?什么情况下是指的物质而言? 二、五行的属性
第二个问题讲五行的属性。我们前面讲用五行的属性来说明自然、人体健康疾病等事物的性质。那么什么是五行的属性呢?第一、讲讲五行属性的概念。什么叫属性。注意,属性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定义。在我们中医学里面,涉及到两个学科,一(个)是哲学,一个是逻辑学。从哲学上来说,属性,是指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质。比如,我们讲气,气的固有属性就是运动,说运动是气的固有属性,这是从哲学层次来说,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是极其细微的物质,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
二、从逻辑学来说,是指事物对象的性质和对象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包括对象的状态和动作,这个和哲学的属性是不一样的。从逻辑上讲,用这个事物的属性、对象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对事物进行进行逻辑分类。那么五行的属性是什么呢?我们定义五行的属性,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具有的特有属性的统称。我们用一句话概括起来,什么叫做五行的属性?五行的属性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具有的特有属性的统称。具体而言,就是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这就是五行的属性。中医的五行学说,就是用五行的属性对事物进行分类,进行认识,来说明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个事物属性的分类表,在学习中医的五行学说,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功,就是把这个表背下来,牢牢地记住,根据这个表来讲它的思想。我们这里选取这个表的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表,取于《内经》。大家注意,中国古代哲学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来对事物进行五分,然后用五行的生克制化的规律来说明世界各种各样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既说明事物的性质,又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有多种多样的表,就(是)用五行的属性把天地人、世界万物所有的属性一分为五,囊括其中。从天、地、社会、人事乃至于国家制度,都囊括其中,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一种系统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至于同学们将来看书的时候,各种各样的表,各种各样的分类,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我们今天理解,不是看它这个分类哪一点不确切,而是看它这种思想,用系统的思想来认识世界,来分析事物,用生克制化的关系来说明事物之间的复杂的关系,贵在于此,学习五行学说。那么这个表,所涉及到内容,是我们在医学里面涉及到的最基本的内容。大家看,用木、火、土、金、水的五种物质的及其运动的属性,从自然到人体,从天地人,把各种各样的具体事物一分为五,凡是具有相同属性,都使它们构成了一个系统。比如,以木为例,木曰曲直,在人体以肝为核心,说肝具有木的属性,那么肝、胆、目、筋、怒、呼、握,这些事物生命现象,通通属于木类,它们同属于一个性质,使它们从内到外,形成一个统一整体。自然界春、冬、风、生、青、酸、平旦、角,都具有木的属性,因此,它们属同一系统。依此类推,就是用五行的属性将自然界和人体,各种复杂的事物进行五行的分类,分别纳入五个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用这个来说明人体的统一性和人与环境的统一性。再进一步抽象,奠定了中医学系统的思维方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现代的科学家、哲学家,从西方哲学到东方哲学、生物哲学,研究生物现象里面的复杂的因果关系,高度地评价中医五行学说。换句话说,中国传统哲学的五行学说——生克制化来阐明事物之间的复杂的因果关系,称之为复杂的因果树。那么说明生命现象的复杂因果关系,现代的、一个最好的西方学说叫超循环论。但是它所说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没达到五行学说通过生克制化的规律所阐述的生物现象之间的复杂的因果关系。这个五行学说,现在计算机的专家,清华大学一个著名的科学家正在搞,用五行的生克制化,把它用在计算机上来表述。我们经常在讲生克制化,那个时候计算机信息科学和数理科学结合到一起,变成了生物信息学,用生物信息学来表述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的概念。那么用五行的属性来类比,来说明事物的属性,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我这里面强调一个重点来类比,这是中国古代逻辑思维一个重要的特点。过去我们叫援物比类,也叫取象比类,用逻辑学来说它属于类比思维。用性,那么肝决不是木,它俩不是等值的,木有这样的性质,类比说肝也有这样的性质,肝主疏泄,它具有曲直的特性,但是它俩决不等值,它们还有差异,但是贵在我们中国的古代思想家敢于把肝这一类定它具有木的属性,便于考察事物之间的关系,它体现出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中国人的这个传统的类比思维具有高度的想象力,有丰富的创造力,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科学研究当中的科学创造思维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当然,类比它仅仅是象,是类似,决不是判断的“是”,是非的“是”,那就是说和原型还有一定的差异,但毕竟是它有它的长处,而且是难能可贵的长处。现代科学的系统思维,也是如此。充分地利用类比思维的方法来考察事物,也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第一个基本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那么逻辑思维第一个培养起来,(是)类比的思维能力,没有这个,就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发明创造的能力。但是从逻辑上来说,那么类比思维得出的结论,因为它类似,不是是否的“是”,不是肯定的“是”,它必然又有不确定的一部分。我们来认识五行学说这种思维方式,不是看它得出的结论,不确定的那部分,重在考察、来继承它那种高度的创造性,丰富的想象力,用那个系统的观点来考察事物。通过这个表,应该念出这些思想,不仅仅是背下来。这就是中医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思维方式,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三、我们讲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生克的规律,叫五行生克。第一个规律叫五行相生规律,五行相生。那么记住它的定义,记住它的具体的规律。什么叫五行相生?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互相滋生和促进的关系。它是一个关系范畴、概念。相生,大家注意,在我们中医学领域里面,念《中医基础理论》的时候,一讲相生,马上想到的是五行相生,我们可以省略“五行”。在另外的环境,仅仅提到相生,那么其它学科无法想到五行相生。所以规范地表述,应该是五行相生,而不仅仅是提到相生的概念。但是特定环境下,在我们《中医基础理论》这本书里面,仅仅写“相生”这两个字,任何读这个书的人,都会想到是五行相生。那换了一个环境,大家注意,科学术语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内涵,有不同的义项。同一个术语,在不同的学科,在特定学科里面,它有不同的义项。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必须限定它在什么学科领域里。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互相滋生、互相促进,是这样一种关系。就叫做五行相生。那么相生的规律呢?我们分相生的次序和相生的关系。相生的规律,叫以次滋生,循环不已。大家注意,以次滋生,循环不已。我们打出来一个示意图,叫木、火、土、金、水,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循环不已。这是它相生的规律之一,它的次序。
二、它们之间的关系。任何两行之间,按照相生规律,都有一个母子关系。以木、火、土为例,木能生火,木对火而言为之母,火相对木而言为之子。那么火对土而言呢?火能生土,火为土之母,土为火之子。在五行当中,任何一行,在相生关系当中,它既可以是母,又可以是子。那就是在两行相比较而言,看这个行,比如火,它对木而言,它是木之子,对土而言,它又是土之母了。那火在不同的条件下,它可以为子,也可以为母。这个关系你要非常熟的。第二、五行相克。五行相克的定义,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五行相克的规律,一、次序,叫以次相克,反复无穷。说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叫以次相克,不能违背了这个次序。这是一。第二、往复无穷,它是循环不已的。关系,五行之间相克,两行之间关系,叫所胜、所不胜关系。记住一个特殊的术语,相克关系有个所胜、所不胜的关系,谁抑制谁。比如,以水和火为例,水能克火,水是火之所不胜,而火又能克金,那金又是火之所胜。任何一行,和其它行相比较而言,它不同的比较,和不同行的比较,那么它可以是所胜,也可以是所不胜。所以中医学出现的这个特殊术语——所胜、所不胜的关系,是讲五行之间的相克关系,讲两行之间的关系而言的。那么任何一行,既可以是所胜,又可以是所不胜,只是看它和谁相比较而言。这一节课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