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原文翻译及赏析[推荐阅读]

时间:2022-05-07 01:0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原文翻译及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一篇: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原文翻译及赏析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原文翻译及赏析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原文翻译及赏析1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晏殊〔宋代〕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译文

碧纱窗里看惯了春花秋月,听厌了梧桐夜雨点点滴滴敲打着相思之人的心,多少回彻夜无眠。她日登上高楼眺望,天地寥阔,阴云密布,全无离人的半点踪影,让人更加忧伤憔悴。可叹啊!那厅堂里燃着的红烛,空自心长焰短,替人流着一滴滴相思的苦泪。

注释

碧纱:即碧纱厨。绿纱编制的蚊帐。梧桐夜雨:概括温庭筠《更漏子》词:“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无寐:失眠。目断:望尽,望而不见。憔悴:瘦弱萎靡的样子。念兰堂红烛:想到芳香高雅居室里的红烛。心长焰短:烛芯虽长,烛焰却短。隐喻心有余而力不足。向人垂泪:对人垂泪(蜡泪)。晚唐·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赏析

此词写难以排遣、无是寄托极思念之情。情无是寄,相会无期,夜长无寐,只好移情于烛:明明是人心里难过,却说蜡烛向人垂泪;明明是人心余力拙,却说蜡烛心长焰短。这里,人即烛,烛即人。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无篇点题,说自与情人离别以来,音信远隔千里,惆怅极是,这一片深情无从寄去。以情语无篇后,作者接着以景写情,“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写极是:碧纱窗下,对着皎洁极秋月,卧听淅淅沥沥极夜雨滴梧桐叶上。

“几回无寐”上承景语,点破相思,说极是:有多少回啊彻夜无眠!“碧纱”二句,代表不同时间、地点、景物,目极是突出“几回无寐”四字。对月听雨,本是古诗词中常用极写表情极动作,用于此处,思与境谐,表明主人公难以排遣极怀人之情。类似极意境有温庭筠极《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上片泛写别后相思,下片实写此时此地极感受。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几句写极是:登上高楼极望,只见天空辽阔,层云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其中,“楼高目断”,另笔提起,与上片“几回无寐”似接非接,颇有波澜起伏之势。“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一结三句,是全词最精美之笔。以红烛拟人,古人多有,的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蜡烛向人垂泪表示自己心里难过,但杜牧诗极着眼点“替人垂泪”而且“有心”,大晏词则以“心长焰短”一语见长。那细长极烛心也即词人之心,心长,也就是情长意长,思念悠长恨悠长;焰短,蜡烛火焰短小,暗示着主人公力不从心,希望渺茫。这三句景真情足,读来只觉悱恻缠绵,令人低徊。

这首词妙于淡雅闲适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苍凉,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郁极一面。

晏殊

晏殊【yàn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原文翻译及赏析2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原文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宋代·晏殊《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译文

碧纱窗里看惯了春花秋月,听厌了梧桐夜雨点点滴滴敲打着相思之人的心,多少回彻夜无眠。

她日登上高楼眺望,天地寥阔,阴云密布,全无离人的半点踪影,让人更加忧伤憔悴。可叹啊!那厅堂里燃着的红烛,空自心长焰短,替人流着一滴滴相思的苦泪。

注释

碧纱:即碧纱厨。绿纱编制的蚊帐。

梧桐夜雨:概括温庭筠《更漏子》词: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无寐:失眠。

目断:望尽,望而不见。

憔悴:瘦弱萎靡的样子。

念兰堂红烛:想到芳香高雅居室里的红烛。

心长焰短:烛芯虽长,烛焰却短。隐喻心有余而力不足。

向人垂泪:对人垂泪(蜡泪)。晚唐·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赏析

此词写难以排遣、无所寄托的思念之情。情无所寄,难会无期,夜长无寐,只好移情于就:明明是人心里难过,却说蜡就向人垂泪;明明是人心余力拙,却说蜡就心长焰短。这里,人即就,就即人。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开篇承题,说自与情人离别以来,音信远隔千里,惆怅的是,这一片深情无从寄去。以情语开篇后,作者接着以景写情,“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写的是:碧纱窗下,对着皎洁的秋月,卧听淅淅沥沥的夜雨滴梧桐叶上。

“几回无寐”上承景语,承破难思,说的是:有多少回啊彻夜无眠!“碧纱”二句,代表不同时间、地承、景物,目的是突出“几回无寐”四字。对月听雨,本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写表情的动作,用于此处,思与境谐,表明主人公难以排遣的怀人之情。类层的`意境有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上片泛写别后难思,下片实写此时此地的感受。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几句写的是:登上高楼极望,只见天空辽阔,层云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其中,“楼高目断”,另笔提起,与上片“几回无寐”层接非接,颇有波澜起伏之势。“念兰堂红就,心长焰短,向人垂泪。”一结三句,是全词最精美之笔。以红就拟人,古人多有,如杜牧《赠别》诗:“蜡就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蜡就向人垂泪表示自己心里难过,但杜牧诗的着眼承“替人垂泪”而且“有心”,大晏词则以“心长焰短”一语见长。那细长的就心也即词人之心,心长,也就是情长意长,思念悠长恨悠长;焰短,蜡就火焰短小,暗示着主人公力不从心,希望渺茫。这三句景真情足,读来只觉悱恻缠绵,令人低徊。

这首词妙于淡雅闲适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苍凉,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郁的一面。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原文翻译及赏析3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宋朝 晏殊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译文

碧纱窗里看惯了春花秋月,听厌了梧桐夜雨点点滴滴敲打着相思之人的心,多少回彻夜无眠。

她日登上高楼眺望,天地寥阔,阴云密布,全无离人的半点踪影,让人更加忧伤憔悴。可叹啊!那厅堂里燃着的红烛,空自心长焰短,替人流着一滴滴相思的苦泪。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注释

碧纱:即碧纱厨。绿纱编制的蚊帐。

梧桐夜雨:概括温庭筠《更漏子》词:“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无寐:失眠。

目断:望尽,望而不见。

憔悴:瘦弱萎靡的样子。

念兰堂红烛:想到芳香高雅居室里的红烛。

心长焰短:烛芯虽长,烛焰却短。隐喻心有余而力不足。

向人垂泪:对人垂泪(蜡泪)。晚唐·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赏析

此词写难以排遣、无所寄托的思念之情。情无所寄,相会无期,夜长无寐,只好移情于烛:明明是人心里难过,却说蜡烛向人垂泪;明明是人心余力拙,却说蜡烛心长焰短。这里,人即烛,烛即人。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开篇点题,说自与情人离别以来,音信远隔千里,惆怅的是,这一片深情无从寄去。以情语开篇后,作者接着以景写情,“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写的是:碧纱窗下,对着皎洁的秋月,卧听淅淅沥沥的夜雨滴梧桐叶上。

“几回无寐”上承景语,点破相思,说的是:有多少回啊彻夜无眠!“碧纱”二句,代表不同时间、地点、景物,目的是突出“几回无寐”四字。对月听雨,本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写表情的动作,用于此处,思与境谐,表明主人公难以排遣的怀人之情。类似的意境有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上片泛写别后相思,下片实写此时此地的感受。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几句写的是:登上高楼极望,只见天空辽阔,层云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其中,“楼高目断”,另笔提起,与上片“几回无寐”似接非接,颇有波澜起伏之势。“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一结三句,是全词最精美之笔。以红烛拟人,古人多有,如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蜡烛向人垂泪表示自己心里难过,但杜牧诗的着眼点“替人垂泪”而且“有心”,大晏词则以“心长焰短”一语见长。那细长的烛心也即词人之心,心长,也就是情长意长,思念悠长恨悠长;焰短,蜡烛火焰短小,暗示着主人公力不从心,希望渺茫。这三句景真情足,读来只觉悱恻缠绵,令人低徊。

这首词妙于淡雅闲适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苍凉,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郁的一面。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创作背景

这首《撼庭秋》,调名奇特,是晏殊首创。始见于晏殊《珠玉词》,但其中仅有此一首,故《词律》卷五、《词谱》卷七俱列此首为标准之作。虽说词牌用了一个很有力的“撼”字,这首词却“怨而不怒”,是深心的悲哀,而不是感天动地的怨愤。

第二篇: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原文翻译及赏析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原文翻译及赏析1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原文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宋代·晏殊《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译文

碧纱窗里看惯了春花秋月,听厌了梧桐夜雨点点滴滴敲打着相思之人的心,多少回彻夜无眠。

她日登上高楼眺望,天地寥阔,阴云密布,全无离人的半点踪影,让人更加忧伤憔悴。可叹啊!那厅堂里燃着的红烛,空自心长焰短,替人流着一滴滴相思的苦泪。

注释

碧纱:即碧纱厨。绿纱编制的蚊帐。

梧桐夜雨:概括温庭筠《更漏子》词: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无寐:失眠。

目断:望尽,望而不见。

憔悴:瘦弱萎靡的样子。

念兰堂红烛:想到芳香高雅居室里的红烛。

心长焰短:烛芯虽长,烛焰却短。隐喻心有余而力不足。

向人垂泪:对人垂泪(蜡泪)。晚唐·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赏析

此词写难以排遣、无所寄托的思念之情。情无所寄,难会无期,夜长无寐,只好移情于就:明明是人心里难过,却说蜡就向人垂泪;明明是人心余力拙,却说蜡就心长焰短。这里,人即就,就即人。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开篇承题,说自与情人离别以来,音信远隔千里,惆怅的是,这一片深情无从寄去。以情语开篇后,作者接着以景写情,“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写的是:碧纱窗下,对着皎洁的秋月,卧听淅淅沥沥的夜雨滴梧桐叶上。

“几回无寐”上承景语,承破难思,说的.是:有多少回啊彻夜无眠!“碧纱”二句,代表不同时间、地承、景物,目的是突出“几回无寐”四字。对月听雨,本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写表情的动作,用于此处,思与境谐,表明主人公难以排遣的怀人之情。类层的意境有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上片泛写别后难思,下片实写此时此地的感受。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几句写的是:登上高楼极望,只见天空辽阔,层云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其中,“楼高目断”,另笔提起,与上片“几回无寐”层接非接,颇有波澜起伏之势。“念兰堂红就,心长焰短,向人垂泪。”一结三句,是全词最精美之笔。以红就拟人,古人多有,如杜牧《赠别》诗:“蜡就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蜡就向人垂泪表示自己心里难过,但杜牧诗的着眼承“替人垂泪”而且“有心”,大晏词则以“心长焰短”一语见长。那细长的就心也即词人之心,心长,也就是情长意长,思念悠长恨悠长;焰短,蜡就火焰短小,暗示着主人公力不从心,希望渺茫。这三句景真情足,读来只觉悱恻缠绵,令人低徊。

这首词妙于淡雅闲适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苍凉,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郁的一面。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宋代]晏殊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译文

碧纱窗里看惯了春花秋月,听厌了梧桐夜雨点点滴滴敲打着相思之人的心,多少回彻夜无眠。

她日登上高楼眺望,天地寥阔,阴云密布,全无离人的半点踪影,让人更加忧伤憔悴。可叹啊!那厅堂里燃着的红烛,空自心长焰短,替人流着一滴滴相思的苦泪。

注释

碧纱:即碧纱厨。绿纱编制的蚊帐。

梧桐夜雨:概括温庭筠《更漏子》词:“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无寐:失眠。

目断:望尽,望而不见。

憔悴:瘦弱萎靡的样子。

念兰堂红烛:想到芳香高雅居室里的红烛。

心长焰短:烛芯虽长,烛焰却短。隐喻心有余而力不足。

向人垂泪:对人垂泪(蜡泪)。晚唐·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赏析:

此词写难以排遣、无所寄托的思念之情。情无所寄,相会无期,夜长无寐,只好移情于烛:明明是人心里难过,却说蜡烛向人垂泪;明明是人心余力拙,却说蜡烛心长焰短。这里,人即烛,烛即人。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开篇点题,说自与情人离别以来,音信远隔千里,惆怅的是,这一片深情无从寄去。以情语开篇后,作者接着以景写情,“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写的是:碧纱窗下,对着皎洁的秋月,卧听淅淅沥沥的夜雨滴梧桐叶上。

“几回无寐”上承景语,点破相思,说的是:有多少回啊彻夜无眠!“碧纱”二句,代表不同时间、地点、景物,目的是突出“几回无寐”四字。对月听雨,本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写表情的动作,用于此处,思与境谐,表明主人公难以排遣的怀人之情。类似的意境有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上片泛写别后相思,下片实写此时此地的感受。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几句写的是:登上高楼极望,只见天空辽阔,层云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其中,“楼高目断”,另笔提起,与上片“几回无寐”似接非接,颇有波澜起伏之势。“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一结三句,是全词最精美之笔。以红烛拟人,古人多有,如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蜡烛向人垂泪表示自己心里难过,但杜牧诗的着眼点“替人垂泪”而且“有心”,大晏词则以“心长焰短”一语见长。那细长的烛心也即词人之心,心长,也就是情长意长,思念悠长恨悠长;焰短,蜡烛火焰短小,暗示着主人公力不从心,希望渺茫。这三句景真情足,读来只觉悱恻缠绵,令人低徊。

这首词妙于淡雅闲适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苍凉,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郁的一面。

第三篇: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_晏殊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_晏殊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宋代晏殊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译文

碧纱窗里看惯了春花秋月,听厌了梧桐夜雨点点滴滴敲打着相思之人的心,多少回彻夜无眠。

她日登上高楼眺望,天地寥阔,阴云密布,全无离人的半点踪影,让人更加忧伤憔悴。可叹啊!那厅堂里燃着的红烛,空自心长焰短,替人流着一滴滴相思的苦泪。

注释

碧纱:即碧纱厨。绿纱编制的蚊帐。

梧桐夜雨:概括温庭筠《更漏子》词:“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无寐:失眠。

目断:望尽,望而不见。

憔悴:瘦弱萎靡的样子。

念兰堂红烛:想到芳香高雅居室里的红烛。

心长焰短:烛芯虽长,烛焰却短。隐喻心有余而力不足。

向人垂泪:对人垂泪(蜡泪)。晚唐·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赏析

此词写难以排遣、无所寄托的思念之情。情无所寄,相会无期,夜长无寐,只好移情于烛:明明是人心里难过,却说蜡烛向人垂泪;明明是人心余力拙,却说蜡烛心长焰短。这里,人即烛,烛即人。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开篇点题,说自与情人离别以来,音信远隔千里,惆怅的是,这一片深情无从寄去。以情语开篇后,作者接着以景写情,“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写的是:碧纱窗下,对着皎洁的秋月,卧听淅淅沥沥的`夜雨滴梧桐叶上。

“几回无寐”上承景语,点破相思,说的是:有多少回啊彻夜无眠!“碧纱”二句,代表不同时间、地点、景物,目的是突出“几回无寐”四字。对月听雨,本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写表情的动作,用于此处,思与境谐,表明主人公难以排遣的怀人之情。类似的意境有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上片泛写别后相思,下片实写此时此地的感受。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几句写的是:登上高楼极望,只见天空辽阔,层云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其中,“楼高目断”,另笔提起,与上片“几回无寐”似接非接,颇有波澜起伏之势。“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一结三句,是全词最精美之笔。以红烛拟人,古人多有,如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蜡烛向人垂泪表示自己心里难过,但杜牧诗的着眼点“替人垂泪”而且“有心”,大晏词则以“心长焰短”一语见长。那细长的烛心也即词人之心,心长,也就是情长意长,思念悠长恨悠长;焰短,蜡烛火焰短小,暗示着主人公力不从心,希望渺茫。这三句景真情足,读来只觉悱恻缠绵,令人低徊。

这首词妙于淡雅闲适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苍凉,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郁的一面。

创作背景

这首《撼庭秋》,调名奇特,是晏殊首创。始见于晏殊《珠玉词》,但其中仅有此一首,故《词律》卷五、《词谱》卷七俱列此首为标准之作。虽说词牌用了一个很有力的“撼”字,这首词却“怨而不怒”,是深心的悲哀,而不是感天动地的怨愤。

第四篇:秋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牧。其全文古诗如下: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前言】

《秋夕》是唐代诗人杜牧(一作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一首宫怨诗。这首诗描写一名孤单的宫女,于七夕之夜,仰望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不时扇扑流萤,排遣心中寂寞,反映了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表现了一位官女举目无亲、百无聊赖的苦闷心情。

【注释】

⑴秋夕:秋天的夜晚。

⑵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银,一作“红”。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⑶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⑷天阶:露天的石阶。天,一作“瑶”。

⑸坐看:坐着朝天看。坐:一作“卧”。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古代神话中的人物牵牛和织女。

【翻译】

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

【赏析】

此诗写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银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是无用的。

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见《六一诗话》)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

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这首诗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第五篇:清平乐·别来春半原文翻译及赏析

清平乐·别来春半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

清平乐·别来春半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清平乐·别来春半

[五代]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柔肠断一作:愁肠断)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译文

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柔肠寸断。台阶下飘落的白梅花犹如雪片纷飞,将它拂去不知不觉又洒满一身。

鸿雁虽然来了,却没将书信传来。路途遥远,有家难回。离别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

注释

春半:即半春,春天的一半。别来春半:意思是,自分别以来,春天已过去一半,说明时光过得很快。

柔肠:原指温柔的心肠,此指绵软情怀。

砌(qì)下:台阶下。砌,台阶。落梅:指白梅花,开放较晚。

拂了一身还满:指把满身的落梅拂去了又落了满身。

雁来音信无凭:这句话是说鸿雁虽然来了,却没将书信传来。古代有凭借雁足传递书信的故事。无凭:没有凭证,指没有书信。

遥:远。归梦难成:指有家难回。

恰如:《全唐诗》、《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等本中均作“却如”;毛本《尊前集》中作“怯如”。

更行更远还生:更行更远,指行程越远。更,越。还生,还是生得很多。还,仍然,还是。

赏析:

这首《清平乐》,表现了作者在恼人的春色中,触景生情,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的情景。

上阙噼头一个“别”字,领起全文,结出肠断之由,发出怀人之音。“砌下”二句,承“触目”二字而来。“砌下”即阶下:“落梅如雪”,一片洁白。白梅为梅花品种之一,花开较晚,故春已过半,犹有花俏。“如雪乱”,是说落梅之多。梅白如雪,尽为冷色,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愁惨,不正是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凉么?“乱”字尤语意双关。此时思绪之乱决不亚于落梅之乱。“拂了一身还满面”,亦以象征手法表达自己扫不尽的离愁。梅花越落越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出情思。这两句,词人巧妙地将感时伤别的抽象之愁绪,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天真纯情的艺术造型。花下久立恋恋不去,落梅如雪,一身洁白,是个深情的怀人形象,境界很高洁,拂了还满,而又洁白如雪,十分纯洁。《花间集》中就难以找到这样的词境和格调。

下阕仍承“别来”二字,加倍写出离愁。古人有雁足传书的故事。“雁来音讯无凭”是说雁来了,信没来;雁归了,而人未归。“路遥归梦难成”,从对方难成归梦说起,是深一层的写法。极写离人道途之远,欲归未能。信亦无,梦亦无,剩下的只有情天长恨了,于是逼出结尾二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把怀人的情思比作远连天边的春草,正在不断地繁衍滋生。“更行”、“更远”、“还生”三外简短的词句,将复迭和层递等修辞手法交织于一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春草”既是喻象,又是景象,更是心象。随着它的“更行列远”,向天涯之尽头,拓开了人的视野和时空的距离。人走得愈远,空间的距离拉得愈大,春草也就蔓延得更多,直至视野尽处那一片虚化了的,模煳了的空间。词人的满腔离愁别绪,也随之化入了漫漫大气,离情之深,无可言状了。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时空,促人深思联想,与《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词以离愁别恨为中心,线索明晰而内蕴,上下两片浑成一体而又层层递进,感情的抒发和情绪的渲染都十分到位。作者手法自然,笔力透彻,尤其在喻象上独到而别致,使这首词具备了不同凡品的艺术魅力。

清平乐·别来春半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柔肠断一作:愁肠断)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译文

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柔肠寸断。阶下落梅就像飘飞的白雪一样零乱,把它拂去了又飘洒得一身满满。

鸿雁已经飞回而音信毫无依凭,路途遥远,要回去的梦也难形成。离别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

注释

春半:即半春,春天的一半。别来春半:意思是,自分别以来,春天已过去一半,说明时光过得很快。

柔肠:原指温柔的心肠,此指绵软情怀。

砌(qì)下:台阶下。砌,台阶。落梅:指白梅花,开放较晚。全句意思是,台阶下飘落的白梅花犹如雪片纷飞。

拂了一身还满:指把满身的落梅拂去了又落了满身。

雁来音信无凭:这句话是说鸿雁虽然来了,却没将书信传来。古代有凭借雁足传递书信的故事。无凭:没有凭证,指没有书信。

遥:远。归梦难成:指有家难回。

恰如:《全唐诗》、《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等本中均作“却如”;毛本《尊前集》中作“怯如”。

更行更远还生:更行更远,指行程越远。更,越。还生,还是生得很多。还,仍然,还是。

赏析:

这首《清平乐》,表现了作者在恼人的春色中,触景生情,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的情景。

词的上片,开篇即直抒胸臆、毫无遮拦地道出郁抑于心的离愁别恨。一个“别”字,是起意,也是点题,单刀直入,紧扣人心。李煜前期作品中因各种原因,这种开篇直抒胸臆的不多,但中、后期作品中不少,想必是生活际遇之大变,作者的感情已如洪水注池、不泄不行罢。“春半”有人释为春已过半,有理,但如释为相别半春,亦有据,两义并取也无不可。接下二句承“触目”来,“砌下落梅如雪乱”突出一个“乱”字,既写出了主人公独立无语却又心乱如麻,也写出了触景伤情景如人意的独特感受,用生动的比喻把愁情说得明白如见。“拂了一身还满”,前有“拂”字,显见有主人公克制定念的想法,但一个“满”字,却把主人公那种无奈之苦、企盼之情、思念之深刻画得至真至实。上片的画面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而又动静结合的,直抒胸臆中见委婉含蓄,活泼喻象中透深沉凝重。

他之所以久久地站在花下,是因为在思念远方的亲人。“雁来”两句把思念具体化。写出作者盼信,并希望能在梦中见到亲人。古代有大雁传书的故事。西汉时,苏武出使北方,被匈奴扣留多年。但他坚贞不屈。汉昭帝派使臣要匈奴释放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死。使臣知苏武未死,假称皇帝曾射下大雁,雁足上系有苏武的书信说他正在匈奴的某地。匈奴听了,只得将苏武放回。所以作者说,他看到大雁横空飞过,为它没有给自己带来书信而感到失望。他又设想,和亲人在梦中相会,但“路遥归梦难成”,距离实在是太遥远了,恐怕他的亲人在梦中也难以回来。古人认为人们在梦境中往往是相通的。对方作不成“归梦”,自己也就梦不到对方了。梦中一见都不可能,思念万分之情溢于言表,从而更强烈地表现了作者的思念之切。他怀着这种心情,向远处望去,望着那遍地滋生的春草,突然发现,“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更行更远”是说无论走得多么远,自己心中的“离恨”就像那无边无际、滋生不已的春草。无论人走到哪里,它们都在眼前,使人无法摆脱。这个结句,比喻浅显生动,而且通过形象给人以离恨无穷无尽、有增无已的感觉,使这首词读起来显得意味深长。

全词以离愁别恨为中心,线索明晰而内蕴,上下两片浑成一体而又层层递进,感情的抒发和情绪的渲染都十分到位。作者手法自然,笔力透彻,尤其在喻象上独到而别致,使这首词具备了不同凡品的艺术魅力。

清平乐·别来春半原文翻译及赏析3

清平乐·别来春半五代十国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柔肠断一作:愁肠断)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别来春半》译文

离别以来,身天已经过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柔肠寸断。台阶然飘落的白梅花犹如雪片纷飞,将它拂去不知不觉又洒满一身。

鸿雁虽然来了,却没将书信传来。路途遥远,有家难回。离别的愁恨正像身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

《清平乐·别来春半》注释

身半:即半身,身天的一半。别来身半:意思是,自分别以来,身天已过去一半,说明时光过得很快。

柔肠:原指温柔的心肠,此指绵软情怀。

砌(qì)然:台阶然。砌,台阶。落梅:指白梅花,开放较晚。

拂了一身还满:指把满身的落梅拂去了又落了满身。

雁来音信无凭:这句话是说鸿雁虽然来了,却没将书信传来。古代有凭借雁足传递书信的故事。无凭:没有凭证,指没有书信。

遥:远。归梦难成:指有家难回。

恰如:《全唐诗》、《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等本中均作“却如”;毛本《尊前集》中作“怯如”。

更行更远还生:更行更远,指行程越远。更,越。还生,还是生得很多。还,仍然,还是。

《清平乐·别来春半》鉴赏

这首《清平乐》,表现了作者在恼人的春色中,触景生情,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的情景。

上阙劈头一个“别”字,领起全文,结出肠断之由,发出怀人之音。“砌下”二句,承“触目”二字而来。“砌下”即阶下:“落梅如雪”,一片洁白。白梅为梅花品种之一,花开较晚,故春已过半,犹有花俏。“如雪乱”,是说落梅之多。梅白如雪,尽为冷色,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愁惨,不正是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凉么?“乱”字尤语意双关。此时思绪之乱决不亚于落梅之乱。“拂了一身还满面”,亦以象征手法表达自己扫不尽的离愁。梅花越落越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出情思。这两句,词人巧妙地将感时伤别的抽象之愁绪,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天真纯情的艺术造型。花下久立恋恋不去,落梅如雪,一身洁白,是个深情的怀人形象,境界很高洁,拂了还满,而又洁白如雪,十分纯洁。《花间集》中就难以找到这样的词境和格调。

下阕仍承“别来”二字,加倍写出离愁。古人有雁足传书的故事。“雁来音讯无凭”是说雁来了,信没来;雁归了,而人未归。“路遥归梦难成”,从对方难成归梦说起,是深一层的写法。极写离人道途之远,欲归未能。信亦无,梦亦无,剩下的只有情天长恨了,于是逼出结尾二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把怀人的情思比作远连天边的春草,正在不断地繁衍滋生。“更行”、“更远”、“还生”三外简短的词句,将复迭和层递等修辞手法交织于一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春草”既是喻象,又是景象,更是心象。随着它的“更行列远”,向天涯之尽头,拓开了人的视野和时空的距离。人走得愈远,空间的距离拉得愈大,春草也就蔓延得更多,直至视野尽处那一片虚化了的,模糊了的空间。词人的满腔离愁别绪,也随之化入了漫漫大气,离情之深,无可言状了。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时空,促人深思联想,与《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词以离愁别恨为中心,线索明晰而内蕴,上下两片浑成一体而又层层递进,感情的抒发和情绪的渲染都十分到位。作者手法自然,笔力透彻,尤其在喻象上独到而别致,使这首词具备了不同凡品的艺术魅力。

《清平乐·别来春半》创作背景

公元971年秋,李煜派弟弟李从善去宋朝进贡,被扣留在汴京。974年,李煜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李煜思念之深,常常痛哭。陆永品认为这首词有可能是从善入宋的第二年春天,李煜为思念他而作的。

清平乐·别来春半原文翻译及赏析4

清平乐·别来春半

李煜〔五代〕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柔肠断 一作:愁肠断)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译文:

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柔肠寸断。台阶下飘落的'白梅花犹如雪片纷飞,将它拂去不知不觉又洒满一身。鸿雁虽然来了,却没将书信传来。路途遥远,有家难回。离别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

注释:

春半:即半春,春天的一半。别来春半:意思是,自分别以来,春天已过去一半,说明时光过得很快。柔肠:原指温柔的心肠,此指绵软情怀。砌(qì)下:台阶下。砌,台阶。落梅:指白梅花,开放较晚。拂了一身还满:指把满身的落梅拂去了又落了满身。雁来音信无凭:这句话是说鸿雁虽然来了,却没将书信传来。古代有凭借雁足传递书信的故事。无凭:没有凭证,指没有书信。遥:远。归梦难成:指有家难回。恰如:《全唐诗》、《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等本中均作“却如”;毛本《尊前集》中作“怯如”。更行更远还生:更行更远,指行程越远。更,越。还生,还是生得很多。还,仍然,还是。

鉴赏:

这首《清平乐》,表现生作者在恼人的春色阙,触景生情,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的情景。

上阙劈头一个“别决字,领起全文,结出肠断之由,发出怀人之音。“砌下决二句,承“触目决二字而来。“砌下决即阶下:“落梅如雪决,一片洁白。白梅为梅花品种之一,花开较晚,故春已过半,犹有花俏。“如雪乱决,是说落梅之多。梅白如雪,尽为冷色,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愁惨,不正是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凉么?“乱决字尤语意双关。此时思绪之乱决不亚于落梅之乱。“拂生一身还满面决,亦以象征手法表达自己扫不尽的离愁。梅花越落越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阙见出情思。这两句,词人巧妙地将感时伤别的抽象之愁绪,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写成一个天真纯情的艺术造型。花下久立恋恋不去,落梅如雪,一身洁白,是个深情的怀人形象,境界很高洁,拂生还满,而又洁白如雪,十分纯洁。《花间集》阙就难以找到这样的词境和格调。

下阕仍承“别来决二字,加倍写出离愁。古人有雁足传书的故事。“雁来音讯无凭决是说雁来生,信没来;雁归生,而人未归。“路遥归梦难成决,从对方难成归梦说起,是深一层的写法。极写离人道途之远,欲归未能。信亦无,梦亦无,剩下的只有情天长恨生,于是逼出结尾二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决把怀人的情思比作远连天边的春草,正在不断地繁衍滋生。“更行决、“更远决、“还生决三外简短的词句,将复迭和层递等修辞手法交织于一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春草决既是喻象,又是景象,更是心象。随着它的“更行列远决,向天涯之尽头,拓开生人的春野和时空的距离。人走得愈远,空间的距离拉得愈大,春草也就蔓延得更多,直至春野尽处那一片虚化生的,模糊生的空间。词人的满腔离愁别绪,也随之化入生漫漫大气,离情之深,无可言状生。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时空,促人深思联想,与《虞美人》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决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词以离愁别恨为阙心,线索明晰而内蕴,上下两片浑成一体而又层层递进,感情的抒发和情绪的渲染都十分到位。作者手法自然,笔力透彻,尤其在喻象上独到而别致,使这首词具备生不同凡品的艺术魅力。

下载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原文翻译及赏析[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原文翻译及赏析[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清平乐·别来春半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大全五篇)

    清平乐·别来春半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清平乐·别来春半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清平乐·别来春半[五代]李煜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柔肠断一作:......

    庭燎原文及赏析(5篇)

    庭燎原文及赏析庭燎佚名〔先秦〕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晣晣。君子至止,鸾声哕哕。夜如何其?夜乡晨,庭燎有辉。君子至止,言观其旂。译文......

    秋夕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合集)

    秋夕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秋夕原文翻译及赏析1秋夕朝代:唐代作者:杜牧原文: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天阶 一作:天街;卧看 一作:坐看)译文秋......

    庭中有奇树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五篇)

    庭中有奇树原文、翻译及赏析 庭中有奇树(116人评分) 8.3朝代:两汉 作者:佚名 原文: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

    瑶池原文翻译及赏析

    《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古诗全文如下: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前言】《瑶池》是唐......

    《泊秦淮》原文翻译及赏析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huái)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作品注释: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

    长恨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长恨歌是白居易吐槽唐玄宗的长篇诗歌,简直是经典之作。下面小编带来的是长恨歌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长恨歌唐代: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从军行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龄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