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送灵澈上人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送灵澈上人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送灵澈上人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原文: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斜阳一作:夕阳)
译文
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注释
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赏析: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送灵澈上人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2《送少微上人游天台》作品介绍
《送少微上人游天台》的作者是刘长卿,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7卷第25首。
《送少微上人游天台》原文
送少微上人游天台
作者:唐·刘长卿
石桥人不到,独往更迢迢。
乞食山家少,寻钟野路遥。
松门风自扫,瀑布雪难消。
秋夜闻清梵,馀音逐海潮。
《送少微上人游天台》注释
①少微:一云游僧人。据独孤及《送少微上人之天台国清寺序》,少微游天台在大历十年(775)。天台:山名,在台州天台县(今浙江天台)北。山上有国清寺,为佛教天台宗创始者隋僧智顗[yǐ]所居。此诗重见卷一九九皇甫曾集,题作《送少微上人东南游》。《文苑英华》卷二一九作刘长卿诗。
②石桥:天台山有天生石桥,宽不盈尺,长数十丈,下临绝涧。见《太平寰宇记》八。
③路:皇甫曾集作“寺”。
④瀑布:天台山有“飞泉悬流千仞,似布”。(《太平寰宇记》八)
⑤清梵:谓诵经声。
《送少微上人游天台》作者介绍
刘长卿(709~786),字文房,唐代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以五言律诗擅长,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1月~756年7月)进士。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元756年7月~758年2月)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后来唐代宗任命他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
刘长卿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关于刘长卿的生平一直没有确考,《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记。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他的集子10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同。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有《唐刘随州诗集》11卷,为明翻宋本,诗10卷,文1卷。现在通行的如《畿辅丛书》本的《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的《刘随州文集》,都为这种11卷本。《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送少微上人游天台》繁体对照
卷147_25送少微上人遊天台劉長卿
石橋人不到,獨往更迢迢。
乞食山家少,尋鍾野路遙。
松門風自掃,瀑布雪難消。
秋夜聞清梵,馀音逐海潮。
第二篇:送灵澈教学设计
十五、《送灵澈上人》
作者: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yǎo)钟声晚。
荷(hè)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注释]:⑴送灵澈上人:选自《刘随州 集》(《四部丛刊》本)卷一。灵辙上人,唐代著名僧.灵澈(chè)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⑵苍苍:深青色。竹
五、《塞下曲》其二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⑷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2] 译文苍苍竹林寺,杳杳(yǎo)钟声晚。
荷(hè)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译文](1)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2):竹林寺里林木苍翠,暮色苍茫钟声悠远,你(指灵澈)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篇二:经典诵读活动课教学设计
《经典诵读活动课》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品读古诗,给诗配画,给画配诗,体会诗境,感悟诗情。
2、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悟人生哲理。
3、了解名著,体悟人生真谛。
4、赏析美文,提高鉴赏能力。
5、增强对人类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重点
在诵读中悟人生哲理,增强审美能力。
三、开放式活动
有诗朗诵,讲述表演故事,配乐美文赏读,诗配画,画配诗,配乐唱古诗,抢答。
四: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
1、背诵七年级下册子10首古诗,并为《约客》、《送灵澈上人》、《山中杂诗》《滁州西涧》配画。
2、课下阅读高乐基的《童年》、布封的《昆虫记》
3、熟背《论语》十则。
4、表演学讲《两小儿辩日》故事。
5、感情朗读《我还有一个苹果》,并写出赏析文字(可以从语言、写法、哲理等方面赏析)。
6、学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幻灯片)
灯片
1、经典诵读活动课。
灯片
2、打出古诗《约客》《送灵澈上人》。(加上背景,为诗配画,投影展示学生画)
关于《山中杂诗》《滁州西涧》的画(可以把学生的画投
影显示,为画配诗)
灯片
3、关于《童年》、《昆虫记》的简答题。(走近名著)
(1)《童年》是根据谁的经历写成的小说?主人公是谁?代表作自传体三部曲分别叫什么名字?
(2)《昆虫记》被誉为什么?作者是哪国的谁?(昆虫史诗 法国 法布尔)
(3)《童年》中你最欣赏谁?请说明理由。灯片
4、为美文〈我还有一个苹果〉配背景音乐。(美文欣赏)灯片
5、为《水调歌头》配背景音乐。
五、活动过程:
(一)师导课: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经典文化。诵读经典我们会感悟更多的人生哲学,体味各家的语言特色。今天让我们在动眼看,用心想,联手做的经典诵读活动中,感受经典文化的艺术魅力。(先打出灯片1)
(二)主持人:我叫**,今天由我们两人来主持这次经典诵读活动。
(三)主持开始:
1、主持人1: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
流长。古诗词在中华文明史上划上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下面请听第1、第2组为大家带来的诗朗诵《论诗》、《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背诗)
2、主持人2:我们说“诗情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下面我们做个小练习。
出示灯片2,让学生配画(看诗展示画。)
出示灯片2,指名2人为画配诗。(投影展示学生画)
3、主持人
1、古典诗歌这道风景让我们眼前一亮,文言经典让我们心灵受到启迪,下面请听第3组和第4组给我们带来的《论语》十则。(学生齐背诵)。
4、主持人
2、孔圣人的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下面请看第5组表演的小故事《两小儿辩日》(表演后让主持人2让学生说出这个故事符合《论语十则》中的哪一则内容)。
5、主持人
1、圣人的话让我们受益匪浅,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古今中外名人辈出,让我们走近名人,名著,体悟生活,请同学们抢答下列问题。(出示灯片3)
6、主持人
2、优美的诗篇,蕴含哲理的古文,反映生活的名著,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下面再让我们欣赏第6组,第7组配乐美文诵读,感悟人生真谛。(放灯片4)
7、主持人
1、第6组、第七组这感人肺腑的美文,让我们心灵为之震撼,从中悟出人生真谛,下面请谈谈你的收获,(可以是写作方法,语言,人生哲理等)(可以先写好再讲)
8、主持人
2、古诗韵调优美,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还可以谱上词、曲唱出来。下面请欣赏第8组为大家带来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打出灯片5)
9、主持人
1、这动听的歌声引领我们走上了琼楼玉宇的广寒宫。主持人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我们带着这美好的祝愿 主持人1、2(合)踏着青春的节拍,一同走完这难忘的初中三年。
10、主持人
1、下面请老师为本次活动作总结。
师:同学们在这次用眼看,用心想,联手做的活动中,提高了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感受到了精神劳动的艰辛与创造成果的喜悦。收获一定很多。课后请把你活动后感受写下来。
作业:
每人写一篇活动感受(300-500字)主持人1、2(合)今天的经典诵读活动到此结束。篇三:说 教案
晨曦文学社五月讲堂
汉字,神奇的精灵
课型设计、执教者:江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简单了解汉字的发展与演变及几种简单的造字法
2、通过拆分汉字体会汉字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通过拆分汉字体会汉字的深刻含义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授时间:2014年5月27日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课程导入:
上个世纪50年代,印度总理尼赫鲁曾对他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地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今天,我们在汉字这个精灵的王国里,不妨依着它们的翅膀,作一次理想的遨游。
二、图片欣赏
1、汉子变形图,反映汉字的本义:哭笑写壶雨
2、汉字艺术图:快乐王子
4、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以印章作为主体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文”字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
5、biang字图
三、篇章一 汉字的演化与发展
1、甲骨文 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 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2、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
3、楷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
4、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的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
5、草书,是为了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四、值得探究的汉字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许慎
意思是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以叫做“文”(文的本义是纹理、花纹);随后又造出(会意字)、形声字,以增益文字的数量,这些文字就叫做“字”(“字”的本义是生孩子的意思)。也就是说“文”是最初的象形字,“字”好象这些象形字所生的孩子。孳乳:繁殖,派生。浸:逐渐。浸多:越来越多。
1、汉字的造字方法
(1)象形字 人、山、羊、齿、燕、网 摩其状,象其形,可谓象形。亦有表实物相关的概念。
(2)会意字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用会意法造出的字是会意字。
苗、采、囚、从、林
2、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即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
(1)“栗”字说文解字
栗树的果实呈球的形状,上面密密地长着刺,正像甲骨文字形所描绘的那样。果实成熟后,在有刺的外壳里面,就是黄色光滑的果肉,这就是我们平常所吃的栗子了。栗子一般煨在火里爆裂后食用,栗子煨熟、外壳突然爆裂,带给人以惊骇,故有“栗骇、“战栗“等词,表示惊惧、害怕的意义。
(2)“杳”字说文解字
由木、日两个字组合而成,日上树梢表示明亮,日落西山则表示幽暗,“杳“字以太阳在树底下表示天完全黑了,用来指昏暗、幽暗的意义。如杳冥、杳杳、杳无音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诗“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中,杳杳,深远的样子。
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诗“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中,杳杳,深远的样子。
崔颢写有著名的《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后来就用成语“杳如黄鹤“来比喻一去不见踪影。
(3)白 “身死而名弥白 ” 意思是(指君子)穷困时名声也不会被埋没,而发达时名声会显赫,死了以后名声会更加清白高洁。——《荀子-荣辱篇》
(4)保
(5)安
五、篇章三 值得把玩的汉字 中国的方块字以其独特的构造、深远的意境而特立独行,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不加以深入的学习探讨,也难领略其神韵和精髓。,所以中国人喜欢在文字上做点功夫。
1、神奇的同音字
(1)施氏食狮史
语言学家赵元任偶一为之的语言实验,其文如下: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同一个字音,声调不同,文字不同,巧妙地组成了一个能让学生觉得兴味十足的夸张的传奇故事。
(2)从前,有个纨袴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
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他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写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枇杷并非此琵琶,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
2、国字的演变与意义
(1)远古诸侯纷争,分分和和,国无定形,故而国字无边框。(玉)
(2)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国字变有了边框,但国内战争不断,故国字里边有戈。(國)(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才真正成了方正威严的泱泱大国,国泰民安,玉居其中,乃富强之相。(国)(4)有人侵吞国家财产,还自我安慰,说国家不差这一点,岂不知国家少了这一点,国将不国。太平天国之所以未成气候,不是只差这么一点么?
3、汉字家庭的趣味对话
(2)(2)“茜”对“晒”说:出太阳了,咋不戴顶草帽?(3)“兵”对“丘”说:看看战争有多残酷,俩条腿都炸飞了!(4)“王”对“玉”说:该丢弃一点,你就舍不得!所以,啥时候也成不了王!
4、汉字趣解(随字会意,意随字生):
中国的方块文字智慧灵秀,奥妙无穷。每一个汉字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许多汉字还闪烁着哲理之光,给人以睿智、启迪和教益。解析汉字,可以领略她独特的神奇魅力和深邃哲理。
富——一半是福,一半是灾
矗——群体都是正直的,自然会高耸直立了。
悲——心头想入非非,结果必然可悲。
赖——懒汉不用心,不思进取,只想不劳而获
趣:走过了一段旅程,才能取得成果,这也是一种乐趣。
债,欠了别人的就要偿还,这是做“人”的“责”任。
嫁,女人长大了,要出“嫁”,就组成了自己的“家”。值,正“直”做“人”,应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忌:心中已被“己”占得满满,哪还能容得下别人呢?
衅——形体告诉人们:挑衅,引起争端,多“半”是要付出“血”的代价的。诱——秀美的身影,动听的言辞,温柔的陷阱
虽然有点不太严肃的调侃意味,但不失生动、形象、风趣吧?
六、写作体验 biáng biáng 面的传说
传说,一位集怀才不遇愤世疾俗贫困潦倒饥寒交迫于一身的秀才来到咸阳,他路过一家面馆时,听见里面“biang——biang——”之声不绝,一时饥肠辘辘,不由得踱步进去。
只见......秀才一声大喝:“笔墨伺候!”只见他笔走龙蛇,一面写一面歌:“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一个字,写尽了山川地理,世态炎凉。秀才写罢掷笔,满堂喝彩。
从此,“biangbiang面”名震关中。
1、创作要求:
1)根据给出的开头和结尾,请同学们合理发挥想象,补写故事的主体部分。2)请大家端正态度,绝对原创。
2、创作提示:
1)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传神地表现人物。2)点缀细节描写、景物烘托,丰富人物形象。3)情节合理,大胆创作。篇四: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20 落日的幻觉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亲眼所见,就一定是事物的本质吗?科学告诉我们,大自然许多现象都不以其真面目示人,比如朝霞满天、晚霞灿烂就是人们的一种幻觉。《落日的幻觉》这篇科学小品,作者用精彩的语言描写了日落时的景象,用科学的语言解释了日落背后的科学道理,告诉我们,科学无处不在。1.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2.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方法、顺序等。3.正确对待文学欣赏与科学理论,明白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培养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一、新课导入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熟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绮(qǐ)丽 殷(yān)红 日薄(bó)西山 气息奄奄(yǎn)....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
绮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殷红:带黑的红色。
日薄西山: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薄:迫近,靠近。
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出自唐李商隐《登乐游原》,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欣赏落日图片,快速默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交流点拨】文章介绍了落日的幻觉这类自然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交流点拨】这篇文章介绍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一篇事理说明文。3.落日的幻觉集中在哪段?落日的幻觉具体有哪些?产生这些幻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点学生朗读课文,其它同学拿起笔,画出有那些幻觉,注意抓住关键词。然后完成思考题。组内交流,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4.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交流点拨】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5.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交流点拨】本文是一片科普文章,介绍了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启发人们要用科学的精神对待周围的一切,求一切事物之实,求一切事物之真。6.本课中,同学们认识到了落日给我们产生的各种幻觉,那么,生活当中你还遇到过其他幻觉吗?知道其中的科学道理吗?
【交流点拨】(1)坐在行使的车上,会觉得车外的树木、建筑物迅速地往后倒去,这也是我们的幻觉。这是我们把车当做“静止”的参照物造成的。(2)在沙漠中或是在海边,有时会看到“海市蜃楼”。这是光从不同的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光速的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的道理。
(二)说明方法
本文在说明过程中也运用了一些说明方法,请说说下列句子各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 2.“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很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交流点拨】列数字、打比方 :运用数字增强其科学性,打比方使得说明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3.“一般来说,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交流点拨】作比较:将黄昏时的空气与清晨的空气进行比较来更清晰的阐述落日与旭日颜色不同的原因,更具说服力。4.“落日下缘接近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20.5: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交流点拨】列数字:运用数字增强其科学性,使得说明更具说服力。
(三)说明语言
课文讲的是科学知识,讲的通俗易懂,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重点研究“生动形象”,请大家朗读全文,并试着品析下列语言的表达效果。1.“人们都喜欢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交流点拨】用双重否定句,强调了人们的赞叹。2.“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交流点拨】用“可惜”更表现了人们对美景的依恋。
【教师小结】说明文的语言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的。为了增加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说明的内容更加通俗易懂,作者通常采用生动说明,其方法有:(1)多用描写性语言。(2)善用各种修辞。(3)巧用富有感染力的词。
四、板书设计
变扁:落日时光速变慢,折射使落日高度 1.形状变化之因和宽度之比发生不均变化
变大:科学证明没变大(作为疑问)
深黄、殷红:光线通过大气层时发生散射,因红、黄光穿透能力大,所以呈深黄、殷红
色彩变化之因底层光线强度衰减
暗弧地球影子
亮弧:高层大气密度小,光的散射弱
紫光:红色光与蓝色光叠合的产物
五、拓展延伸
关于落日,我们还能想起哪些诗词名句?
【交流】(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唐.李白《送友人》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黄鹤楼》
(4)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登乐游原》
(5)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6)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唐.刘禹锡《乌衣巷》
(7)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明.杨慎《临江仙》
(8)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宋.王禹偁《村行》
(9)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10)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李觏《乡思》篇五:经典诗文背诵教案
《经典诗文背诵》教案
师范学院中文系 1 胡伟
经典诗文背诵
背诵篇目 1.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 2.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 3.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 4.氓(氓之蚩蚩)《诗经》 5.静女※(静女其姝)《诗经》 6.离骚(节选)※(节选: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到“来吾导夫先路”)屈原 7.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屈原
8.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9.长歌行(青青园中葵)10.江南※(江南可采莲)11.陌上桑(日出东南隅)12.木兰诗※(唧唧复唧唧)13.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14.敕勒歌※(敕勒川)15.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16.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17.龟虽寿※(神龟虽寿,尤有竟时)18.七步诗※(煮豆持作羹)19.饮酒※(结庐在人境)20.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21.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22.咏鹅※(鹅,鹅,鹅)23.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24.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2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26.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27.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28.鹿柴※(空山不见人)29.竹里馆※(独坐幽篁里)30.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泡轻尘)3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32.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33.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34.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35.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36.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37.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38.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人吴)39.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40.游子吟※(慈母手中线)41.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42.春晓※(春眠不觉晓)4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44.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汉乐府 汉乐府 汉乐府 《古诗十九首》 北朝民歌 曹操 曹操 曹植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 骆宾王 贺知章 贺知章 王勃 王之涣 王之涣 王维 王维 王维 王维 王维 王维 王维 王翰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高适 孟郊 贾岛 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 2 《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 《玉台新咏》 45.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孟浩然
46.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渡)孟浩然
47.黄鹤楼※崔颢 48.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昔人已乘黄鹤去)
第三篇:渔家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渔家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渔家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原文: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译文
撑船篙的手冻僵了,呵气取暖也没有好,冰冷的月光照在船上,只见一片模糊的雪影。
画家们不了解渔人的辛苦,却偏喜欢画在下着雪的寒冷江面上垂钓的图画。
注释
呵冻:冬天手指冻僵,呵气使其温暖或融解。
赏析:
大凡诗人画家总爱把渔家生活想象成悠闲恬适,充溢着闲情逸致。因而,在失意于官场仕途,倦怠于羁旅行役时,也总把渔船钓竿,湖波江浪作为寄情的物象,柳荫船蓬即成了休憩避难的桃花源。在他们笔下,日月晨昏的渔夫生涯显得轻松舒畅,撒网逐浪的岁月也变得碧波荡漾,其乐无穷。但是,孙承宗的渔家别具一番情调,道出了渔家的艰难与哀怨,对诗人,画家号为“渔家乐”的时弊提出了诘难。
诗的前两句白描了两幅画,一幅是雪月江上**图,一幅是浪尖捕捞图。在一个雪霁朗月的冬夜,迫于生计的渔夫撑着小船颠荡在浪尖上。江上北风凛冽,船板上涂满了清冷月光。遥看岸上厚厚的雪,在月色下闪着模糊的寒光。在阴冷的背景映衬下,凸显出打渔人家的辛苦。一个“呵”字,一个“提”字,生动逼真,人物神态毕现。呵一呵冻僵的手,试图让体温来驱走些弥漫的寒气,再拿起结满冰霜的竹篙来撑船,一股凉意直透心底,手还是麻木的,渔夫艰难的撑着篙,费力的撒着网,生活的小舟随波逐流飘荡着。
第三,第四句,直陈对诗人画家好为“渔家乐”流弊的不满。深斋重阁中的许多封建士大夫不去真正体察民苦,“不识”大自然的险风恶浪,却想当然的描摹出一幅幅风花雪月图,借以派遣仕途失意惆怅和苦闷。 要想如实描绘出渔家的苦乐,没有深入民间的勇气,是不行的。此诗观察细致,格调清新,文句简洁,描摹传神,笔力矫健,是为民请命的好诗。
渔家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2原文:
渔家傲·千古龙蟠并虎踞
宋代:苏轼
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南郡。
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
译文:
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南郡。
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千古金陵引起人怀归的思绪。难得陪同你凭吊这历经沧桑的兴亡之地。斜风渺渺,细雨濛濛,弥散着一片别情离愁。难忘这芳草渡口,江南父老依依惜别,恳切地把你挽留。
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
且莫伤怀,在我的想象中,你驾着飞车穿越多彩的云霞,仙游似地以鸾鸟为陪乘者,一路凌风驭虚而来。却讶异这里的沙洲,居然名之为白鹭,并不是适宜的栖居地。于是翩翩然未曾歇翅,还是向别处飞去。
注释:
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南郡。
王胜之:即王益柔(1015—1086),字胜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千古龙蟠(pán)并虎踞(jù)。从公一吊兴亡处。渺(miǎo)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千古”句:是说金陵古城是许多帝王的都城。蟠,或作“盘”。从:与、跟。古时有数代帝王在金陵建都,故作者有“兴亡处”之喻。“江南”句:因王益柔为官清廉,有声望,所以说“留公住”。
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luán)骖(cān)乘青鸾驭(yù)。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
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骖:指在车两侧驾御。驭:指在车中驾御。因王益柔为龙图阁直学士,所以作者有此比喻。白鹭:即白鹭洲,在金陵城(今南京市)西门外,被秦淮河与长江围着。
赏析:
此词开头概要地叙述了金陵的地理形势和历史变迁,是古代许多帝王看中的都城。接着着重描绘金陵百姓在蒙蒙细雨中送别王胜之的难舍难分之情。
过拍两句用游仙的比喻来称赞王胜之的品德高洁。最后以戏谑的语言、轻灵的笔意说明金陵算不得理想居地,其用意是宽慰王胜之。
在这首词中,词人送别酬唱的生活实景以及情感体验成为词作着力表现的主题。词人个体的生活体验进入词作表现的领域。与此同时,景物在词作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作用明显弱化。一方面,词中的景致不再是晏词中泛化、类型化的水乡风物,而是词人身之所历、眼之所见的现实的风景;另一方面,词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景物不再是作品中的主导性部分,而是人物眼中之景、心中之景,带有鲜明的人物活动的印记和影响。
从苏轼开始的以词作抒写主体独特的生命历程以及情感体验的创作方向,为后世众多的词人继承和沿袭。随着创作的不断丰富,词作中也融入了更复杂、多元的情感内涵。其中最集中、最响亮的声音是对功名的否定和对沉溺于功名之中的生存方式的反思,如“功名薄似风前絮”“守定微官真个错”“世上功名翻覆手”“名利场中空扰扰”等,便属此类歌咏。其次,与薄宦功名相伴而来的是对羁旅之愁和思家之念的倾诉,以及亲友离别的悲伤,如“征尘万里伤怀抱”“故园凝望空流泪”“那堪送客江头路”“忆昔故人为侣伴,而今怎奈成疏间”等,便属这类情怀的抒发。此外,归隐之愿的表达亦屡屡见诸笔端,如“从今莫负云山约”“此身甘被烟霞锢”“林泉况味终须好”等。
渔家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3原文:
巴子城头青草暮,巴山重叠相逢处。
燕子占巢花脱树。
杯且举,瞿堂水阔舟难渡。
天外吴门青雪路,君家正在吴门住。
赠我柳枝情几许。
春满缕,为君将入江南去。
译文:
渝州城头长满暮春的草,在重重巴山我俩相逢。你先回到故乡好比燕归定巢,而我还留在异乡如花儿脱离树木。酒杯暂且频繁举起别停下筷子。瞿塘江水宽广很难渡过。
在天外苏州连着清霅的路,你家恰好住在苏州。你折柳送我真是情深意重。满眼绿色的柳树随风舞蹈,一直送你到江南。
注释:
渔家傲:词牌名。
程公辟:名师孟。曾提点夔州路刑狱(主管一路司法刑狱和监察的长官)。
巴子:指渝州,周代为巴子国,即今之巴县。
巴山:东汉末刘璋在四川置巴郡(巴县)、巴东(奉节垦)、巴西(阆中县)三郡,合称“三巴”。这里的巴山指巴子一带。
占巢:相传燕子在立春后清明前从南海飞回我国。燕子有飞回原栖息地住旧巢的习性。
花脱树:指花开后花瓣从树枝上落下。
瞿塘:瞿塘峡。
吴门:今苏州市。
清霅(zhà):指霅溪,在今浙江吴兴。
春满缕:指刚折下的柳枝,春意盎然。
将:持,拿。
江南:泛指二人的家乡。
赏析:
这是作者为友人程公辟赠别之作而写的和词,也是一首富含民歌风味的词。
发端三句指出分别的地点、时间和景色。巴子即今之巴县,在渝州附近,周代为巴子国,与巴东、巴西合称三巴,三巴都可以称巴山。先说眼前巴子城头碧草萋萋,正是“斜阳暮暮长安道,是离人断魂处”(柳永《引贺行》)。再写远望重峦叠翠,那是两人相逢之处。“燕子占巢”形容如今双燕归来,接着写花开又复花落,春去夏来,时光如水;人事变迁,亦复如此,曾几何时,相爱的人相逢而又将别。
“杯且举”两句,写饯别宴上,送行者劝君更尽一杯酒,祝君能得平安旅。瞿塘峡,即“古西陵峡也,连崖千丈,奔流电源,舟人为之恐惧”(《太平寰宇记》)。此峡在夔州(今奉节县)之东,滩石险阻,猿鸟哀鸣,是民歌《竹枝》的'流行地。唐代诗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有《竹枝》九篇,其中写道:“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又云:“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本词亦是叙行路之难,乡关之思,写得明白如话,复叠回环,颇有民歌风味。
下片将视线从长江头移向长江尾,从巴子城头移到“天外吴门、清霅路”,正是两人家乡所在。所谓“天外”,是形容其远。吴门(今苏州市,程师孟故乡)与霅溪(在作者故乡湖州乌程东南)相隔不远,如今一人归而一人留,自启思乡之情。这里字面有意重复,以使词意进一步发展。结尾三句宛转其意。作者自注曰:“来词云‘折柳赠君君且住’。”折柳赠别,意在挽留。作者为了感激其深情厚谊,所以要把所赠的柳枝和无限乡思带回那草长莺飞的江南。这里的“江南”,承上“君家正在吴门住”句,意指“吴门”。意为:君虽滞留而寄情的柳枝与我惧归,亦足慰怀矣。语言明白流利而词句却委婉,多低徊不尽之意。
渔家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4原文:
渔家傲·诗句一春浑漫与
金朝:段克己
诗句一春浑漫与,纷纷红紫但尘土。楼外垂杨千万缕,风落絮,栏干倚遍空无语。
毕竟春归何处所,树头树底无寻处。唯有闲愁将不去,依旧住,伴人直到黄昏雨。
译文:
诗句一春浑漫与,纷纷红紫但尘土。楼外垂杨千万缕,风落絮,栏干倚遍空无语。
毕竟春归何处所,树头树底无寻处。唯有闲愁将不去,依旧住,伴人直到黄昏雨。
注释:
诗句一春浑漫与,纷纷红紫但尘土。楼外垂杨千万缕,风落絮,栏干倚遍空无语。
浑:简直,全。红紫:指落花。或当另有寄寓。
毕竟春归何处所,树头树底无寻处。唯有闲愁将不去,依旧住,伴人直到黄昏雨。
赏析:
此词从眼前春景,抒写惜春情绪,寄寓无限故国之思。上片写暮春时节,柳丝飞絮,落花成尘。栏杆倚遍,空无一语。惆怅满怀,无处诉说。下片春归无处寻觅,唯有闲愁将不去,依旧伴人住。春雨绵绵,直到黄昏。全词思绪缠绵,婉转工丽。含蓄蕴藉,寄寓殊深。结尾一句,为全词增添无限情韵。
渔家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5原文:
渔家傲·送省亲秦州
宋代:苏轼
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白马皂貂留不住。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霖雾。
到日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渐见靴刀迎夹路。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
译文:
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白马皂貂留不住。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霖雾。
一首《阳关》曲感情多么深厚啊,知道你又想去秦川。要离去的人挽留不住啊。回望分手的地方,因为天飘降霏霏的雾,看不见孤城。
到日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渐见靴刀迎夹路。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
估计到达目的地时,正是暮春时节,长安花落如雨。古老的关隘杨柳絮刚刚飘飞。渐渐看见下属官员左手握刀,祷脚塞在靴筒里到郊外夹道欢迎你。谁能比得上王文度被父亲搂抱着坐在膝上这样的美事呢。
注释:
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白马皂(zào)貂(diāo)留不住。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霖(lín)雾。
渔家傲:词牌名。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张元康:疑为张果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凤翔监承事,熙宁五年(1072年)台州黄岩令。省亲:探望父母。秦州:甘肃天水、陇西等地。 几许:好多。秦川:古地区名。泛指今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带。因春秋、战国地属秦国而得名。皂貂:指黑貂制成的袍服。回首处:回望分手的地方。孤城:指凤翔府城。霏雾:飘拂的云雾。宋代周邦彦《应天长》词:条风布暖,霏雾弄晴。
到日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渐见靴(xuē)刀迎夹路。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
到日:到达的日子。长安:古都城名。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故关:古老的关隘。指今甘肃清水县陇关。靴刀:一种置于靴中的短刀。下级官迎上级官时,“皆绒服,左握刀,右属弓矢,帕首祷靴,迎于道左”,以全副武装的隆重礼仪迎接。夹路:列在道路两旁。东坡《同王胜之游蒋山》诗:夹路苍冉古,迎人翠麓偏。谁得似:谁能比得上。风流:传为美谈的韵事。王文度:《世说新语·方正》说王文度的父亲王兰田(名述之),“爱念文度,虽长大,犹抱置膝上。”而文度当时已有儿女了。
赏析:
上片写张元康孝顺父母,义无反顾。开头两句反意点化运用唐代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句,扣题写当前别情,非常深厚的父子别情。这不仅点明了“省亲”的缘由,而且点明了“省亲”的走向。君去的地方正是经过秦川再往西走的“阳关”。言辞双关,情意绵绵。第三、四句写张氏孝顺父母,义无反顾,即是用“白马”,“皂貂”等贵重物品厚待,留也“留不住”。“回首处”,想象中自己与对方分手后的景物,凤翔城将看不见了,所能见到的是“天霏雾”,所能留下的是天际的空旷,对词人的思念,颇有人去城空的孤寂感、悲伤感。
下片写想象中张元康到达家前后的情景。第一句写到达家时出现的第一个镜头:繁华的故都长安已是落英缤纷,暮春届至。第二句写到达家时出现的第二个镜头:“长安花似雨”,而故关的杨柳刚刚花絮飞舞,春光明媚。第三句写到达家时出现的第三个镜头:“渐见”众多兵士带着“靴刀”,像迎接高官,列在道路的两旁,以隆重的礼仪迎接。这三个镜头一叠印,恰好成为张元康省亲美好的大背景,于是立刻推出第四个镜头,即张氏到家后,出现如“风流膝上王文度”似的或泪流满面,或相对无言的镜头。让人们仿佛看到了张氏父子那种天伦之乐趣感动众乡亲的场面。这是不同寻常的父子关系,而且集典型化了的中国传统人伦美的血统关系。与开头对照,叫人喊出“一曲《阳关》情几许”的动人心音。
全词,以人物行为为结构线,把友情与亲情编织成为一曲“西出阳关有故人”之颂歌。尤其下片的几个镜头极为迷人:“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靴刀迎夹路”,“风流膝上王文度”。这里充分揭示了人世间最为珍贵的是真善美;乡情、友情和亲情比什么都重要的这一朴素的真理。
第四篇: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原文:
绝句
元代:赵孟頫
春寒恻恻掩重门,金鸭香残火尚温。
燕子不来花又落,一庭风雨自黄昏。
译文:
春寒恻恻掩重门,金鸭香残火尚温。
春寒料峭,把门重重关上,室内只有那鸭形香炉余温尚存,给人些许暖意。
燕子不来花又落,一庭风雨自黄昏。
燕子还未来花却已经纷纷飘落,庭院中的风雨持续到黄昏还未停止。
注释:
春寒恻(cè)恻掩重门,金鸭香残火尚温。
恻恻:寒冷的样子。
燕子不来花又落,一庭风雨自黄昏。
金鸭:鸭形的香炉。
赏析:
这是一首低吟春愁的小诗。作品寓情于景,通过一系列清冷寂寞的环境景物描写,从中自然流露出作者心境的孤寂与凄恻。作品虽然以抒情为目的,却丝毫也不涉及心理的倾诉或客观的议论。作者的全部情绪,都通过景物的选择与渲染表现出来。情在景中,景即是情,景随情生,情景交融,具有相当的感染力。
首句交代大环境。北国之春,寒意袭人,不仅点明节令,也暗示作者心头的清寒与凄冷。“恻恻”二字双关,既强化春寒的料峭,又暗指作者心绪的凄恻。门虽设而常关,既写环境的幽静,同时也写作者无人过往的孤独的处境,进一步流露出其内心的孤寂之感。
次句写“重门”之内室中的景象。香炉尚有余温,却已不再有袅袅香烟萦绕。室外既冷寂凄清,室中也没有了生机活力,到处都是一片死寂。香炉既有余温,室中当然尚有人活动,并不是无人居住的空房。但“香残”而无人续添,可见主人公心绪的慵懒。诗意至此,暗点出主人公的存在,以及他处境尤其是心境的寂寞,含蓄委婉,用笔至为曲折。
“燕子”一句,由室内的孤寂引出联想。往年的春天,这里也是这般寂寞,不过,秋去春还的燕子,也还能给孤独的居室增添一点生趣。而现在,却连燕子也不再归来,一切都静到了极点,没有丝毫的生命的痕迹。只有落红片片,表明春光逝去,还和往年一样。这一句,从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化出。晏殊的词,从年复一年燕来花落的自然循环中,感受到年华易老,人生短暂。本篇暗用晏词而更寥落。
春光已经凋残,连燕子也不再回来,一切都陷入一片寂静凄凉,死气沉沉。只有庭外的风雨,还在淅淅沥沥,送走了难熬的永昼,迎来又一个黄昏。不过,风自风,雨自雨,似乎没有在主人公的心上掀起一丝波澜。一个“自”字,极写主人公情绪的消沉低落。“听风听雨过清明”,“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愁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前人往往爱以独对凄风苦雨的镜头,形容人的孤独寂寞与百无聊赖。本篇却反其意而用之,连庭外的风雨,也无心理睬。真正是心如止水,万念俱灰了。全篇虽然没写一个“愁”字,而无边的春愁,却早已弥漫到整个世界,并自然浸透到读者的心间。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2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译文
那一年骑马经过锦官城的西面时,曾为绚丽的梅花陶醉,曾为此在那里喝酒欣赏并大醉了一场。
从青羊宫到浣花溪,二十多里路,梅花的香气未曾间断,令人陶醉。
注释
锦城:现在的成都。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3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译文
春天开放繁茂的百花都已凋谢化作尘土,在布谷鸟啼叫声中夏天已经来到。
路两边种桑麻葱茏绵延不尽,才知道我原来是在太平之世。
注释
红紫:红花与紫花。这里指春天开放的花。
夏令:夏季。
赏析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北宋亡国,南宋在临安的政权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
然而此诗格调清新。前两句写夏景很传神,也很清澈。没有愤怒也没有呼喊。后两句中,“桑麻行不尽”指作物生长旺盛。“身是太平人”是指天下太平,人人都是太平之人。
时代混乱,陆游为什么如此说呢?可能是看到夏日作物生机勃勃,心中不免生出对太平盛世的期盼之情,也可能是眼前的自然美景暂时让他忘记生在乱世的烦恼忧愁。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4原文: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唐代: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
译文: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这春色眼见客居他乡的我正愁得无法排解,竟还无赖的蔓延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
你让花儿开放就已经十分鲁莽,还让黄莺对我喋喋不休地乱鸣。
注释: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漫兴:随兴所至,信笔写来。眼见:眼见得。愁不醒:客愁无法排遣。无赖:谓春色恼人。江:指浣花溪。
即遣(qiǎn)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
遣:排遣。深:很,太。造次:匆忙,仓猝。丁宁:再三嘱咐。
赏析:
《杜臆》中云:“客愁二字乃九首之纲”,这第一首正是围绕“客愁”来写诗人恼春的心绪。“眼见客愁愁不醒”,概括地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不醒”二字,刻画出这种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然而春色却不晓人情,莽莽撞僮地闯进了诗人的眼帘。春光本来是令人惬意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但是在被客愁缠绕的诗人心目中,这突然来到江亭的春色却多么扰人心绪!你看它就在诗人的眼前匆急地催遣花开,又令莺啼频频,似乎故意来作弄家国愁思绵绵中的他乡游子。此时此地,如此的心绪,这般的花开莺啼,司春的女神真是“深造次”,她的殷勤未免过于轻率了。杜甫善于用反衬的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之中,深化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这首诗里恼春烦春的情景,就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相仿佛。只不过一在乱中,愁思激切;一在暂安,客居惆怅。虽然抒发的感情有程度上的不同,但都是用“乐景写哀”(王夫之《姜斋诗话》)则哀感倍生的写法。所以诗中望江亭春色则顿觉其无赖,见花开春风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嫩柳则嫌其过于丁宁,这就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很符合生活中的实际。仇兆鳌评此诗说:“人当适意时,春光亦若有情;人当失意时,春色亦成无赖”。(《杜诗详注》卷九)正是诗人充分描绘出当时的真情实感,因而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引起共鸣。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5原文:
三绝句
唐代:杜甫
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
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译文:
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
花儿芳香的楸树紧靠钓矶生长,树上刚开的花蕊不应很快就凋谢。
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不如在我醉眠不醒时让风把它全部吹掉,怎能忍心醒时看着它被雨打得七零八落呢。
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
草堂门外一群鸬鹚离去之后好久都不返回,沙头又突然出现我竟怀疑起自己的眼睛来。
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从今以后鸬鹚应当了解我是如何喜欢它们,天应当飞来一百回。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无数春笋长满了整个竹林,要紧关柴门以断绝往来人行。诗人借口保护春笋不想再同外界来往。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一定要精心保护头批竹笋成长,客人到来随他怎样嗔怪我都不出迎。
注释:
楸(qiū)树馨香倚钓矶(jī),斩新花蕊未应飞。
楸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小花。倚钓矶:是说楸树紧靠钓台。斩新:崭新。未应飞:大概还未落掉。
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可忍:哪忍。
门外鸬(lú)鹚(cí)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
鸬鹚:水鸟名。又叫鱼鹰。沙头:岸头。眼相猜:眼生;心怀疑惧。
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知人意:知道人无害它之意。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密掩:紧闭。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chēn)不出迎。
会须:定要。上番:轮番。看:看守。从嗔:任客嗔怪。
赏析:
第一首主要是写花,写诗人惜花之情。诗从花香写起。“楸树馨香”四个字,把诗人的喜花、爱花之意透写了出来,为后面写惜花之情先垫写一笔。次句写诗人的惜花之情就应从花香的消歇着笔,但是诗人并没有这样直接写,而是变了一个角度,转了一个弯子,从花开花落立意。从花的飘落来写诗人的惜花情。“斩新花蕊未应飞”七个字,说明他早已看见楸花纷纷飘落了。眼下,他猜想只有那刚开的花,大概还没有飘落。诗人明明早已看见楸花飘落,可是又不直说;明明是写诗人由花落引起的惜花之情,可是诗中又不把它点破。这样写来,情思表达得极为婉转含蓄。
如果说诗的前两句只是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惜花之情,那么诗的后两句便是直抒这样感情:“不如醉里风吹尽,何忍醒时雨打稀。”宁可自己在醉眠中不知不觉时,一阵狂风把花吹落,必然是不忍心又亲眼看着一场暴雨将花打稀。人在落花时节本易伤情,再目睹花落,其情更难堪了。所以这两句中,一个“不如”,一个“何忍”,将诗人在“醉里”与“醒时”对落花的感受进行对比,先退一步,后进一层,把诗人的惜花之情写细了,写深了,写活了。
花落而引人怜惜,这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之一。这首诗虽然也是这样的主题,但构思上却有它的特色。诗人本来是由早开的花被风吹雨打尽,而引发出对新开的花蕊前景的担心;再由这种担心,而引发出诗人的惜花之情。但诗中并没有写“先见有谢者”(《读杜心解》),而是从“斩新花蕊”立意,从虚处着笔,暗写落花情景。将诗人的惜花之情,由暗到明,先退后进,写得十分深切。
第二首主要是写鸟,写诗人爱鸟的深情。人世间夫妻、朋友分离,相思情切。常常以梦幻为真实,以假为真。而一旦相见,却又往往以真实为梦幻,将真作假。如宋代词人晏几道的《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一词就这样写道:“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杜甫在《羌村三首》里,描写乱离中与亲人相聚也有这样的诗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这首诗写的虽非尽为人世间情事,而是人与鸟的感情,但在构想上却与上举各句颇为相同。
门外沙滩上那鸬鹚走了许久,诗人无比思念。首句“去不来”三字,点出了这一背景,写出了诗人对久去的鸬鹚的思念情怀。也正因为诗人对鸬鹚思念情深,所以,诗的次句写他“沙头忽见”时,又不禁“眼相猜”,怀疑起自己的眼睛是否看错了。一种去久忽见的惊喜之状跃然纸上,惊喜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此刻,他的以真疑假,正可见出他平素想念鸬鹚鸟时,以假当真的情景。这一句真可谓将诗人的情写痴了,写传神了。
这时,诗人对鸬鹚的一片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面对去久乍见的鸬鹚,不能让它再次飞去。在诗人的心灵里,又怎能再次承受鸬鹚“去不来”的痛苦。所以在诗的后两句中,诗人这样叮嘱道:“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从今以后,你应了解我愿意与你为友,很想常常能够见到你的心情,你就天天到这沙滩上来吧。后两句凌空一笔,将诗人对鸬鹚的深情写透了。
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少诗人在描写物我关系时,常常采用移情于物的手法,给一些无情之物以人的感情。这首诗的后两句正是采用了这种表现手法。诗人的笔下,那大自然中的鸬鹚鸟仿佛会思想,感情似乎可与人通。所以他要对那鸬鹚如此叮嘱,诉说衷情。
这首诗从写诗人对鸬鹚“去不来”的思念,到“沙头忽见”时的“眼相猜”;从去久乍见的惊喜,到担心它日后再“去不来”,而殷勤叮咛“一日须来一百回”,将诗人的爱鸟之心步步写来,十分真切。将诗人由此而展开的种种心理活动写得很深很细。全诗读来,语虽平淡似口头话,却富有韵味,很有情趣。
第三首是写竹,写诗人的爱竹之意。“无数春笋满林生”,诗一开始从春笋满林写起,又是“无数”,又是“满林”,把春笋生长繁茂的情景写了出来,给人们展示出一幅充满活力,充满生机的画图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这自然景象的无比喜悦之情。
诗人知道,眼前这春笋,既不能让它们成为人们观赏的玩意儿,更不能让它们成为人们宴席桌上的美味佳肴。因为今日之春笋,正是他日之新竹;今日春笋满林,可知他日新竹万竿。此刻诗人必然是细心看护。所以,诗的次句这样写道:“柴门密掩断人行。”他要把柴门关得紧紧,谢绝一切客人。
写到这里,诗人的护笋之意已明。但是诗人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在诗的后两句中进一步申说:“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诗人一定要将这头批笋子看护好,使它长成新竹。宁可任客人责怪自己,也不对他的到来亲自出迎,诗的上句不仅点出了诗人细心护笋的原因,而且也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多么希望眼下这一根根春笋在不久的将来都能长成新竹。诗的下句“客至从嗔不出迎”,与“柴门密掩断人行”相照应。诗人在这里用“从嗔”二字贯于“不出迎”之前,深一层地写出了他那专心护笋的'决心。
相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很爱竹,他听说吴中有一家人有好竹,便驱车前往,直到那家院内竹下观赏,“讽啸良久”。主人洒扫请坐,他也不理睬。当他尽兴而去,主人才将门关上(见《晋书·王羲之传》)。因此,在唐诗中有“(竹何须问主人”的诗句)王维《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杜甫在此却将主客关系颠倒过来,从“主不迎客”着笔,暗中反用了王徽之故事而又不露痕迹。巧妙的用意,写出了诗人对春笋,对新竹的一往情深。
全诗写竹,却从笋写起;写爱竹,却从爱笋着笔。由笋而竹,将诗人的爱竹之意写得不是浮泛,而是深沉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中写诗人的爱竹之意,不是用一些抽象的词语来表白,而是通过“柴门密掩断人行”,“客至从嗔不出迎”等具体行动来表现。这样写来,诗人的情怀显得格外实在,格外真切,也格外感人。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6原文:
梅花绝句二首·其一
宋代: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梅前一作:梅花)
译文: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听说山上的梅花已经迎着晨风绽放,远远望去,四周山上的梅花树就像一堆堆白雪一样。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梅前一作:梅花)
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自己变化成数亿身影呢?让每一棵梅花树前都有一个陆游常在。
注释:
闻道梅花坼(chè)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闻道:听说。坼:裂开。这里是绽开的意思。坼晓风:即在晨风中开放。雪堆:指梅花盛开像雪堆似的。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梅前一作:梅花)
何方:有什么办法。千亿:指能变成千万个放翁(陆游号放翁,字务观)。梅前:一作“梅花”。
赏析:
这首诗的首句“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写梅花绽放的情景。如第一句中“坼晓风”一词,突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傲然情态;第二句中则把梅花比喻成白雪,既写出了梅花洁白的特点,也表现了梅花漫山遍野的盛况。语言鲜明,景象开阔。而三四两句“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更是出人意表,高迈脱俗,愿化身千亿个陆游,而每个陆游前都有一树梅花,把痴迷的爱梅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紧接的两句,突发奇思“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意思是说,用什么办法能变出千万个放翁,使每一株梅花下面都有自己在那里分身欣赏。身化千亿,设想可谓奇妙之至。梅花与诗人面面对应,是梅耶?是人耶?一时实难轻分,这又是诗人命笔奇特之处。这两句虽是点化柳宗元“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尽望乡”的诗意而来,但用在“雪堆遍满四山”的梅花世界中,不唯妥贴自然,而且情景相生极富有意趣。理由至少有三:以诗人78岁的高龄,面对树树姿态有异的梅山花海,一时当然不能逐个寻芳,所以化身分之赏之,自属妙想,此其一。又陆游年事虽高,但童心未泯,平时常有“梅花重压帽檐偏,曳杖行歌意欲仙”的“出格”举动惹人注目,此时他突发奇思,想学仙人的分身法,亦是童心使然,很合乎心理,此其二。再者陆游常以梅花自比,且心中常存伯仲之间不分高下的感觉,如今面对千万树盛开的梅花,诗人自负当然不甘心以一身仰视,须化身千亿才能与之匹敌相称,方不辜负诗人对梅花的一番感情。综观这三方面,此句表面上虽有借鉴之处,深入地体会实属情景相生之辞,正如当年林逋点化江为诗成梅花绝唱一样,均经过诗人的再创造,融会陶铸古人诗意而自出机杼,且能翻出新意,使诗更富有盎然的诗意和逗人入胜的意境。
前两句的写梅是为后两句写人作陪衬。面对梅花盛开的奇丽景象,诗人突发奇想,愿化身千亿个陆游,而每个陆游前都有一树梅花。这种丰富而大胆的想象,把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同时也表现了诗人高雅脱俗的品格。末句之情,试在脑中拟想,能令人发出会心的微笑。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7原文:
绝句
宋代:道潜
高岩有鸟不知名,欵语春风入户庭。
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
译文:
高岩有鸟不知名,欵语春风入户庭。
高高的山岩上,有只叫不出名字的鸟儿。当它飞入户庭鸣叫时,仿佛是与春风亲切地欵曲而语。
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
户庭里得势的是百舌和黄鹏,你唱得再好又有谁听?
注释:
高岩有鸟不知名,欵(kuǎn)语春风入户庭。
欸语:鸟叫的声音。
百舌黄鹂方用事,汝(rǔ)音虽好复谁听?
百舌黄鹂:百舌鸟和黄鹂鸟。
赏析:
这首诗的主要用意是讥刺朝廷专权用事的新党,直指他们为君侧的佞人。有力地抨击了他们专恣弄权、妒才忌贤的行径,诗中对不知名的鸟儿深表惋惜,也是对那些遭受排挤的高才遗贤寄予同情之心。
这首诗没有题目,作者不知所咏鸟儿的名字,其本意也不是咏鸟,诗中的政治讽刺意味虽然十分显豁,作者还是不愿直接点明,所以用“绝句”代题。
由陈入隋的诗人韦鼎写过一首《在长安听百舌》:“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那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也是由一鸟相惊而触动政治感慨,不过是通过埋怨鸟儿在异地仍作乡音而寄托深切的乡国之思。道潜则是慨叹无名之鸟难为善鸣者所容,借以对专权用事者予以讥刺。二诗都用正言反说之祛,韦诗责怪百舌实际是怜惜百舌不知风烟之异,道潜说黄鹂、百舌善鸣实是责其不容异鸟争呜,只不过一个说得曲折,一个用的是比兴。
此诗发端用叙事句法写鸟儿居于高岩而不为人所知,其品种十分珍奇。它飞入户庭时,与春风欵曲而语,又显得十分亲切诚挚。这句写鸟儿情态可爱,依依动人。接着叹息:户庭里得势的是百舌和黄鹏,你唱得再好又有谁听?这一问,表面上只是惋惜户庭已有善鸣之鸟,异鸟飞来未必能受赏识,其实意味深长。黄鹂、百舌都是常见的鸣禽,黄鹂即黄莺,百舌是伯劳的一种,一名反舌,能反复其舌,在春天随百鸟鸣叫,到夏天停止。这两种鸟因鸣声圆滑而常为人所畜养,它们把持歌坛,自不容珍奇的鸟儿前来争鸣。同时,古人认为,“反舌有声,佞人在侧”(《汲冢周书》),杜甫《百舌》诗曾借此鸟托讽说:“百舌来何处?重重只报春。……过时如发口,君侧有谗人。”直接以百舌的鸣叫来影射君侧有谗佞之人。联系道潜的身世背景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用意是讥刺朝廷专权用事的新党,直指他们为君侧的佞人。
道潜与苏轼交好,绍圣(1094-1098)初期,苏轼被贬往惠州,道潜也因作诗讥刺时政而得罪,被勒令还俗,编管兖州。当时新法已经变质,执掌朝政的是章惇、曾布、蔡京等一伙人。这首诗将这一伙人比作鸣声圆滑、反复其舌的百舌、黄鹂,不光是嘲讽他们凭着伶俐圆滑、唱得好听而得势一时,而且还有力地抨击了他们专恣弄权、妒才忌贤的行径,诗中对不知名的鸟儿深表惋惜,也是对那些遭受排挤的高才遗贤寄予同情之心。
这首诗的客观意义要比作者的寄意还要深广。无名鸟儿唱得再好也无人来听,又说明听众缺乏鉴别能力,既不识高低,又不辨清浊,只能欣赏百舌、黄鹂凡庸的曲调。它还联系到自古以来由于小人用事而致使人才受排挤、遭冷落的现象,以及由于世人鉴识力的低下而造成的曲高和寡、庸音喧扰的情况。所以,此诗虽然语浅意露,一目了然,却能在多方面发人深思。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8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译文
一树梅花长在背阴的山谷,加上枝条伸向北方,阳光终年罕至,所以每年开花总是比较迟。
但你可知道它那高尚的气节、优美的风度?要知道,当它吐苞,正是那冰雪覆盖、最为严酷的寒冬时节啊!
注释
幽谷:深幽的山谷。北枝:北向不朝阳的树枝。
自分(fèn):自己料定。著花:开花。
高标逸韵:高尚的气格,俊逸的风韵。标,标格,风度、气概之意。
赏析
嘉泰二年(1202)一月,陆游退居故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七十八岁。作者已被罢官归园田居十二年陆游爱花,特别喜爱梅花。此时北宋灭国,陆游处于政治势力的边缘,资历不高,又力主北伐,长时间得不到当权派的重用,但他的心中确实仍有期待。当作者看到梅花有感而发。
创作背景
这实际是一首标准的况物自比的咏梅诗。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文武双全,年轻时意气风发,曾有一首词自赞:“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北宋灭国,是陆游一生中永远的痛,他一怀忠贞,念念不忘北伐,但一直得不到南宋小朝廷的重用,直至死去,中国人都熟悉他“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的诗句,这首诗所表达的情绪也是相通的,反应的是在诗人特有的政治处境下,心念复国,若有所待,非常幽微,非常复杂的心理状态。
从诗比较明朗的格调上看,这应是陆游中年时期的作品,当时的政治空气应该是,偏安势力牢牢控制政局,北伐派的处境至为严酷。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说的是诗人自忖处于政治势力的边缘,资历不高,又力主北伐,长时间得不到当权派的重用是自然的事。
但是,他的心中确实仍有期待。年复一年的等待并没让他感觉到绝望,“自分”二字准确地传达出了他的这种心态。
要知道,在当时的氛围中,能保持这样比较舒解,比较积极的心态并不容易!
就像这眼前大雪覆盖,依然含苞待放的梅花一样——你可能理解到,那雪中咏诗之人的高标逸韵?……
浓烈的诗情画意,夹杂着无法言说的身世之感,虚实相照,浑然一体,烘托出一种清逸深幽的特殊美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惯有风格,也是我们的祖先奉献给世界文学宝库的一份独到财产。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9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迢迢开来的船只。
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诗人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诗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窗含西岭千秋雪”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赏析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诗。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0原文:
次韵蔡瞻明秋园五绝句
宋代:洪适
芥毛金爪勇难干,肯作霜花对乍寒。
若说乘轩有痴鹤,司晨如此合峨冠。
翔仞当年览德辉,传芳花品未思归。
晚来雾鬓凭轩处,直恐金翘相对飞。
泽兰萱草比多言,谓汝分阴久夺鲜。
政恐淇园修竹劲,不如秦岭老松坚。
高标幽艳自宜霜,弱草繁葩莫中伤。
肯与红莲媚三夏,要同黄菊向重阳。
临风裛露早秋天,范出南金色更鲜。
若向东篱比标格,定知花市不言钱。
译文:
芥毛金爪勇难干,肯作霜花对乍寒。
若说乘轩有痴鹤,司晨如此合峨冠。
翔仞当年览德辉,传芳花品未思归。
晚来雾鬓凭轩处,直恐金翘相对飞。
泽兰萱草比多言,谓汝分阴久夺鲜。
政恐淇园修竹劲,不如秦岭老松坚。
高标幽艳自宜霜,弱草繁葩莫中伤。
肯与红莲媚三夏,要同黄菊向重阳。
临风裛露早秋天,范出南金色更鲜。
若向东篱比标格,定知花市不言钱。
注释:
芥毛金爪勇难干,肯作霜花对乍寒。
若说乘轩有痴鹤,司晨如此合峨冠。
翔仞当年览德辉,传芳花品未思归。
晚来雾鬓凭轩处,直恐金翘相对飞。
泽兰萱草比多言,谓汝分阴久夺鲜。
泽兰:菊科泽兰属植物。“妇人和油泽头,故云泽兰。”最早之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我国的礼记和楚辞。萱草:黄花菜学名萱草。
政恐淇园修竹劲,不如秦岭老松坚。
政:指国政。淇园修竹:指卫武公辅佐周平王之事。此处借指仁政、德政。淇园,周代卫国的竹园。修竹,长竹,高竹。秦岭老松:《汉书·东方朔传》记载,南山即终南山,在今陕西省南部,是秦岭的主峰之一。在民间,对老者的祝福,常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之词句,愿老者福寿双全。东海就是指现在的东海与黄海。南山一词,则源于《诗经·小雅·天保》篇,“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南山之寿,不骞不崩”。比照“淇园修竹”,此“秦岭老松”似亦有所指。
高标幽艳自宜霜,弱草繁葩莫中伤。
肯与红莲媚三夏,要同黄菊向重阳。
临风裛露早秋天,范出南金色更鲜。
若向东篱比标格,定知花市不言钱。
赏析:
此诗饱含忧愤,前两句以泽兰和萱草之口吻,互责对方夺其风光;后两句述担忧之事,即虽拥有仁德美行,但难以实现,因为与秦岭松的长久相比,其难以相匹。诗中深蕴宏伟抱负不得施展的忧愤之情。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1原文:
戏为六绝句·其二
唐代: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译文: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王杨卢骆开创了一代诗词的风格和体裁,浅薄的评论者对此讥笑是无止无休的。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待你辈的一切都化为灰土之后,也丝毫无伤于滔滔江河的万古奔流。
注释: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shěn)未休。
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人擅长诗文,对初唐的文学革新有过贡献,被称为“初唐四杰”。体:这里指诗文的风格而言。当时体:那个时代的风格体裁。哂:讥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尔曹:彼辈,指那些轻薄之徒。
赏析:
《戏为六绝句》是杜甫针对当时文坛上一些人存在贵古贱今、好高骛远的习气而写的。它反映了杜甫反对好古非今的文学批评观点。其中的“不薄今人”、“别裁伪体”、学习“风雅”、“转益多师”(兼采众家之长)等见解在今天也还是有借鉴意义的。本诗是《戏为六绝句》中的第二首,诗中既明确地肯定了王杨卢骆“初唐四杰”的文学贡献和地位,又告诫那些轻薄之徒不要一叶障目而讥笑王杨卢骆,他们的诗文将传之久远,其历史地位也是不容抹煞的。
第五篇: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1篇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译文
春天开放繁茂的百花都已凋谢化作尘土,在布谷鸟啼叫声中夏天已经来到。
路两边种桑麻葱茏绵延不尽,才知道我原来是在太平之世。
注释
红紫:红花与紫花。这里指春天开放的花。
夏令:夏季。
赏析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北宋亡国,南宋在临安的政权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
然而此诗格调清新。前两句写夏景很传神,也很清澈。没有愤怒也没有呼喊。后两句中,“桑麻行不尽”指作物生长旺盛。“身是太平人”是指天下太平,人人都是太平之人。
时代混乱,陆游为什么如此说呢?可能是看到夏日作物生机勃勃,心中不免生出对太平盛世的期盼之情,也可能是眼前的自然美景暂时让他忘记生在乱世的烦恼忧愁。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2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迢迢开来的船只。
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诗人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诗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窗含西岭千秋雪”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赏析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诗。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3原文: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唐代: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
译文: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这春色眼见客居他乡的我正愁得无法排解,竟还无赖的蔓延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
你让花儿开放就已经十分鲁莽,还让黄莺对我喋喋不休地乱鸣。
注释: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漫兴:随兴所至,信笔写来。眼见:眼见得。愁不醒:客愁无法排遣。无赖:谓春色恼人。江:指浣花溪。
即遣(qiǎn)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
遣:排遣。深:很,太。造次:匆忙,仓猝。丁宁:再三嘱咐。
赏析:
《杜臆》中云:“客愁二字乃九首之纲”,这第一首正是围绕“客愁”来写诗人恼春的心绪。“眼见客愁愁不醒”,概括地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不醒”二字,刻画出这种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然而春色却不晓人情,莽莽撞僮地闯进了诗人的眼帘。春光本来是令人惬意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但是在被客愁缠绕的诗人心目中,这突然来到江亭的春色却多么扰人心绪!你看它就在诗人的眼前匆急地催遣花开,又令莺啼频频,似乎故意来作弄家国愁思绵绵中的他乡游子。此时此地,如此的心绪,这般的花开莺啼,司春的女神真是“深造次”,她的殷勤未免过于轻率了。杜甫善于用反衬的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之中,深化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这首诗里恼春烦春的情景,就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相仿佛。只不过一在乱中,愁思激切;一在暂安,客居惆怅。虽然抒发的感情有程度上的不同,但都是用“乐景写哀”(王夫之《姜斋诗话》)则哀感倍生的写法。所以诗中望江亭春色则顿觉其无赖,见花开春风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嫩柳则嫌其过于丁宁,这就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很符合生活中的实际。仇兆鳌评此诗说:“人当适意时,春光亦若有情;人当失意时,春色亦成无赖”。(《杜诗详注》卷九)正是诗人充分描绘出当时的真情实感,因而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引起共鸣。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4原文:
次韵蔡瞻明秋园五绝句
宋代:洪适
芥毛金爪勇难干,肯作霜花对乍寒。
若说乘轩有痴鹤,司晨如此合峨冠。
翔仞当年览德辉,传芳花品未思归。
晚来雾鬓凭轩处,直恐金翘相对飞。
泽兰萱草比多言,谓汝分阴久夺鲜。
政恐淇园修竹劲,不如秦岭老松坚。
高标幽艳自宜霜,弱草繁葩莫中伤。
肯与红莲媚三夏,要同黄菊向重阳。
临风裛露早秋天,范出南金色更鲜。
若向东篱比标格,定知花市不言钱。
译文:
芥毛金爪勇难干,肯作霜花对乍寒。
若说乘轩有痴鹤,司晨如此合峨冠。
翔仞当年览德辉,传芳花品未思归。
晚来雾鬓凭轩处,直恐金翘相对飞。
泽兰萱草比多言,谓汝分阴久夺鲜。
政恐淇园修竹劲,不如秦岭老松坚。
高标幽艳自宜霜,弱草繁葩莫中伤。
肯与红莲媚三夏,要同黄菊向重阳。
临风裛露早秋天,范出南金色更鲜。
若向东篱比标格,定知花市不言钱。
注释:
芥毛金爪勇难干,肯作霜花对乍寒。
若说乘轩有痴鹤,司晨如此合峨冠。
翔仞当年览德辉,传芳花品未思归。
晚来雾鬓凭轩处,直恐金翘相对飞。
泽兰萱草比多言,谓汝分阴久夺鲜。
泽兰:菊科泽兰属植物。“妇人和油泽头,故云泽兰。”最早之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我国的礼记和楚辞。萱草:黄花菜学名萱草。
政恐淇园修竹劲,不如秦岭老松坚。
政:指国政。淇园修竹:指卫武公辅佐周平王之事。此处借指仁政、德政。淇园,周代卫国的竹园。修竹,长竹,高竹。秦岭老松:《汉书·东方朔传》记载,南山即终南山,在今陕西省南部,是秦岭的主峰之一。在民间,对老者的祝福,常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之词句,愿老者福寿双全。东海就是指现在的东海与黄海。南山一词,则源于《诗经·小雅·天保》篇,“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南山之寿,不骞不崩”。比照“淇园修竹”,此“秦岭老松”似亦有所指。
高标幽艳自宜霜,弱草繁葩莫中伤。
肯与红莲媚三夏,要同黄菊向重阳。
临风裛露早秋天,范出南金色更鲜。
若向东篱比标格,定知花市不言钱。
赏析:
此诗饱含忧愤,前两句以泽兰和萱草之口吻,互责对方夺其风光;后两句述担忧之事,即虽拥有仁德美行,但难以实现,因为与秦岭松的长久相比,其难以相匹。诗中深蕴宏伟抱负不得施展的忧愤之情。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5原文:
三绝句
唐代:杜甫
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
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译文:
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
花儿芳香的楸树紧靠钓矶生长,树上刚开的花蕊不应很快就凋谢。
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不如在我醉眠不醒时让风把它全部吹掉,怎能忍心醒时看着它被雨打得七零八落呢。
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
草堂门外一群鸬鹚离去之后好久都不返回,沙头又突然出现我竟怀疑起自己的眼睛来。
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从今以后鸬鹚应当了解我是如何喜欢它们,天应当飞来一百回。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无数春笋长满了整个竹林,要紧关柴门以断绝往来人行。诗人借口保护春笋不想再同外界来往。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一定要精心保护头批竹笋成长,客人到来随他怎样嗔怪我都不出迎。
注释:
楸(qiū)树馨香倚钓矶(jī),斩新花蕊未应飞。
楸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小花。倚钓矶:是说楸树紧靠钓台。斩新:崭新。未应飞:大概还未落掉。
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可忍:哪忍。
门外鸬(lú)鹚(cí)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
鸬鹚:水鸟名。又叫鱼鹰。沙头:岸头。眼相猜:眼生;心怀疑惧。
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知人意:知道人无害它之意。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密掩:紧闭。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chēn)不出迎。
会须:定要。上番:轮番。看:看守。从嗔:任客嗔怪。
赏析:
第一首主要是写花,写诗人惜花之情。诗从花香写起。“楸树馨香”四个字,把诗人的喜花、爱花之意透写了出来,为后面写惜花之情先垫写一笔。次句写诗人的惜花之情就应从花香的消歇着笔,但是诗人并没有这样直接写,而是变了一个角度,转了一个弯子,从花开花落立意。从花的飘落来写诗人的惜花情。“斩新花蕊未应飞”七个字,说明他早已看见楸花纷纷飘落了。眼下,他猜想只有那刚开的花,大概还没有飘落。诗人明明早已看见楸花飘落,可是又不直说;明明是写诗人由花落引起的惜花之情,可是诗中又不把它点破。这样写来,情思表达得极为婉转含蓄。
如果说诗的前两句只是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惜花之情,那么诗的后两句便是直抒这样感情:“不如醉里风吹尽,何忍醒时雨打稀。”宁可自己在醉眠中不知不觉时,一阵狂风把花吹落,必然是不忍心又亲眼看着一场暴雨将花打稀。人在落花时节本易伤情,再目睹花落,其情更难堪了。所以这两句中,一个“不如”,一个“何忍”,将诗人在“醉里”与“醒时”对落花的感受进行对比,先退一步,后进一层,把诗人的惜花之情写细了,写深了,写活了。
花落而引人怜惜,这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之一。这首诗虽然也是这样的主题,但构思上却有它的特色。诗人本来是由早开的花被风吹雨打尽,而引发出对新开的花蕊前景的担心;再由这种担心,而引发出诗人的惜花之情。但诗中并没有写“先见有谢者”(《读杜心解》),而是从“斩新花蕊”立意,从虚处着笔,暗写落花情景。将诗人的惜花之情,由暗到明,先退后进,写得十分深切。
第二首主要是写鸟,写诗人爱鸟的深情。人世间夫妻、朋友分离,相思情切。常常以梦幻为真实,以假为真。而一旦相见,却又往往以真实为梦幻,将真作假。如宋代词人晏几道的《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一词就这样写道:“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杜甫在《羌村三首》里,描写乱离中与亲人相聚也有这样的诗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这首诗写的虽非尽为人世间情事,而是人与鸟的感情,但在构想上却与上举各句颇为相同。
门外沙滩上那鸬鹚走了许久,诗人无比思念。首句“去不来”三字,点出了这一背景,写出了诗人对久去的鸬鹚的思念情怀。也正因为诗人对鸬鹚思念情深,所以,诗的次句写他“沙头忽见”时,又不禁“眼相猜”,怀疑起自己的眼睛是否看错了。一种去久忽见的惊喜之状跃然纸上,惊喜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此刻,他的以真疑假,正可见出他平素想念鸬鹚鸟时,以假当真的情景。这一句真可谓将诗人的情写痴了,写传神了。
这时,诗人对鸬鹚的一片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面对去久乍见的鸬鹚,不能让它再次飞去。在诗人的心灵里,又怎能再次承受鸬鹚“去不来”的痛苦。所以在诗的后两句中,诗人这样叮嘱道:“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从今以后,你应了解我愿意与你为友,很想常常能够见到你的心情,你就天天到这沙滩上来吧。后两句凌空一笔,将诗人对鸬鹚的深情写透了。
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少诗人在描写物我关系时,常常采用移情于物的手法,给一些无情之物以人的感情。这首诗的后两句正是采用了这种表现手法。诗人的笔下,那大自然中的鸬鹚鸟仿佛会思想,感情似乎可与人通。所以他要对那鸬鹚如此叮嘱,诉说衷情。
这首诗从写诗人对鸬鹚“去不来”的思念,到“沙头忽见”时的“眼相猜”;从去久乍见的惊喜,到担心它日后再“去不来”,而殷勤叮咛“一日须来一百回”,将诗人的爱鸟之心步步写来,十分真切。将诗人由此而展开的种种心理活动写得很深很细。全诗读来,语虽平淡似口头话,却富有韵味,很有情趣。
第三首是写竹,写诗人的爱竹之意。“无数春笋满林生”,诗一开始从春笋满林写起,又是“无数”,又是“满林”,把春笋生长繁茂的情景写了出来,给人们展示出一幅充满活力,充满生机的画图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这自然景象的无比喜悦之情。
诗人知道,眼前这春笋,既不能让它们成为人们观赏的玩意儿,更不能让它们成为人们宴席桌上的美味佳肴。因为今日之春笋,正是他日之新竹;今日春笋满林,可知他日新竹万竿。此刻诗人必然是细心看护。所以,诗的次句这样写道:“柴门密掩断人行。”他要把柴门关得紧紧,谢绝一切客人。
写到这里,诗人的护笋之意已明。但是诗人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在诗的后两句中进一步申说:“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诗人一定要将这头批笋子看护好,使它长成新竹。宁可任客人责怪自己,也不对他的到来亲自出迎,诗的上句不仅点出了诗人细心护笋的原因,而且也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多么希望眼下这一根根春笋在不久的将来都能长成新竹。诗的下句“客至从嗔不出迎”,与“柴门密掩断人行”相照应。诗人在这里用“从嗔”二字贯于“不出迎”之前,深一层地写出了他那专心护笋的决心。
相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很爱竹,他听说吴中有一家人有好竹,便驱车前往,直到那家院内竹下观赏,“讽啸良久”。主人洒扫请坐,他也不理睬。当他尽兴而去,主人才将门关上(见《晋书·王羲之传》)。因此,在唐诗中有“(竹何须问主人”的诗句)王维《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杜甫在此却将主客关系颠倒过来,从“主不迎客”着笔,暗中反用了王徽之故事而又不露痕迹。巧妙的用意,写出了诗人对春笋,对新竹的一往情深。
全诗写竹,却从笋写起;写爱竹,却从爱笋着笔。由笋而竹,将诗人的爱竹之意写得不是浮泛,而是深沉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中写诗人的爱竹之意,不是用一些抽象的词语来表白,而是通过“柴门密掩断人行”,“客至从嗔不出迎”等具体行动来表现。这样写来,诗人的情怀显得格外实在,格外真切,也格外感人。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6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译文
那一年骑马经过锦官城的西面时,曾为绚丽的梅花陶醉,曾为此在那里喝酒欣赏并大醉了一场。
从青羊宫到浣花溪,二十多里路,梅花的香气未曾间断,令人陶醉。
注释
锦城:现在的成都。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7原文:
绝句
宋代:道潜
高岩有鸟不知名,欵语春风入户庭。
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
译文:
高岩有鸟不知名,欵语春风入户庭。
高高的山岩上,有只叫不出名字的鸟儿。当它飞入户庭鸣叫时,仿佛是与春风亲切地欵曲而语。
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
户庭里得势的是百舌和黄鹏,你唱得再好又有谁听?
注释:
高岩有鸟不知名,欵(kuǎn)语春风入户庭。
欸语:鸟叫的声音。
百舌黄鹂方用事,汝(rǔ)音虽好复谁听?
百舌黄鹂:百舌鸟和黄鹂鸟。
赏析:
这首诗的主要用意是讥刺朝廷专权用事的新党,直指他们为君侧的佞人。有力地抨击了他们专恣弄权、妒才忌贤的行径,诗中对不知名的鸟儿深表惋惜,也是对那些遭受排挤的高才遗贤寄予同情之心。
这首诗没有题目,作者不知所咏鸟儿的名字,其本意也不是咏鸟,诗中的政治讽刺意味虽然十分显豁,作者还是不愿直接点明,所以用“绝句”代题。
由陈入隋的诗人韦鼎写过一首《在长安听百舌》:“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那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也是由一鸟相惊而触动政治感慨,不过是通过埋怨鸟儿在异地仍作乡音而寄托深切的乡国之思。道潜则是慨叹无名之鸟难为善鸣者所容,借以对专权用事者予以讥刺。二诗都用正言反说之祛,韦诗责怪百舌实际是怜惜百舌不知风烟之异,道潜说黄鹂、百舌善鸣实是责其不容异鸟争呜,只不过一个说得曲折,一个用的是比兴。
此诗发端用叙事句法写鸟儿居于高岩而不为人所知,其品种十分珍奇。它飞入户庭时,与春风欵曲而语,又显得十分亲切诚挚。这句写鸟儿情态可爱,依依动人。接着叹息:户庭里得势的是百舌和黄鹏,你唱得再好又有谁听?这一问,表面上只是惋惜户庭已有善鸣之鸟,异鸟飞来未必能受赏识,其实意味深长。黄鹂、百舌都是常见的鸣禽,黄鹂即黄莺,百舌是伯劳的一种,一名反舌,能反复其舌,在春天随百鸟鸣叫,到夏天停止。这两种鸟因鸣声圆滑而常为人所畜养,它们把持歌坛,自不容珍奇的鸟儿前来争鸣。同时,古人认为,“反舌有声,佞人在侧”(《汲冢周书》),杜甫《百舌》诗曾借此鸟托讽说:“百舌来何处?重重只报春。……过时如发口,君侧有谗人。”直接以百舌的鸣叫来影射君侧有谗佞之人。联系道潜的身世背景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用意是讥刺朝廷专权用事的新党,直指他们为君侧的佞人。
道潜与苏轼交好,绍圣(1094-1098)初期,苏轼被贬往惠州,道潜也因作诗讥刺时政而得罪,被勒令还俗,编管兖州。当时新法已经变质,执掌朝政的是章惇、曾布、蔡京等一伙人。这首诗将这一伙人比作鸣声圆滑、反复其舌的百舌、黄鹂,不光是嘲讽他们凭着伶俐圆滑、唱得好听而得势一时,而且还有力地抨击了他们专恣弄权、妒才忌贤的行径,诗中对不知名的鸟儿深表惋惜,也是对那些遭受排挤的高才遗贤寄予同情之心。
这首诗的客观意义要比作者的寄意还要深广。无名鸟儿唱得再好也无人来听,又说明听众缺乏鉴别能力,既不识高低,又不辨清浊,只能欣赏百舌、黄鹂凡庸的曲调。它还联系到自古以来由于小人用事而致使人才受排挤、遭冷落的现象,以及由于世人鉴识力的低下而造成的曲高和寡、庸音喧扰的情况。所以,此诗虽然语浅意露,一目了然,却能在多方面发人深思。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8原文:
戏为六绝句·其二
唐代: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译文: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王杨卢骆开创了一代诗词的风格和体裁,浅薄的评论者对此讥笑是无止无休的。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待你辈的一切都化为灰土之后,也丝毫无伤于滔滔江河的万古奔流。
注释: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shěn)未休。
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人擅长诗文,对初唐的文学革新有过贡献,被称为“初唐四杰”。体:这里指诗文的风格而言。当时体:那个时代的风格体裁。哂:讥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尔曹:彼辈,指那些轻薄之徒。
赏析:
《戏为六绝句》是杜甫针对当时文坛上一些人存在贵古贱今、好高骛远的`习气而写的。它反映了杜甫反对好古非今的文学批评观点。其中的“不薄今人”、“别裁伪体”、学习“风雅”、“转益多师”(兼采众家之长)等见解在今天也还是有借鉴意义的。本诗是《戏为六绝句》中的第二首,诗中既明确地肯定了王杨卢骆“初唐四杰”的文学贡献和地位,又告诫那些轻薄之徒不要一叶障目而讥笑王杨卢骆,他们的诗文将传之久远,其历史地位也是不容抹煞的。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9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译文
一树梅花长在背阴的山谷,加上枝条伸向北方,阳光终年罕至,所以每年开花总是比较迟。
但你可知道它那高尚的气节、优美的风度?要知道,当它吐苞,正是那冰雪覆盖、最为严酷的寒冬时节啊!
注释
幽谷:深幽的山谷。北枝:北向不朝阳的树枝。
自分(fèn):自己料定。著花:开花。
高标逸韵:高尚的气格,俊逸的风韵。标,标格,风度、气概之意。
赏析
嘉泰二年(1202)一月,陆游退居故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七十八岁。作者已被罢官归园田居十二年陆游爱花,特别喜爱梅花。此时北宋灭国,陆游处于政治势力的边缘,资历不高,又力主北伐,长时间得不到当权派的重用,但他的心中确实仍有期待。当作者看到梅花有感而发。
创作背景
这实际是一首标准的况物自比的咏梅诗。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文武双全,年轻时意气风发,曾有一首词自赞:“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北宋灭国,是陆游一生中永远的痛,他一怀忠贞,念念不忘北伐,但一直得不到南宋小朝廷的重用,直至死去,中国人都熟悉他“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的诗句,这首诗所表达的情绪也是相通的,反应的是在诗人特有的政治处境下,心念复国,若有所待,非常幽微,非常复杂的心理状态。
从诗比较明朗的格调上看,这应是陆游中年时期的作品,当时的政治空气应该是,偏安势力牢牢控制政局,北伐派的处境至为严酷。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说的是诗人自忖处于政治势力的边缘,资历不高,又力主北伐,长时间得不到当权派的重用是自然的事。
但是,他的心中确实仍有期待。年复一年的等待并没让他感觉到绝望,“自分”二字准确地传达出了他的这种心态。
要知道,在当时的氛围中,能保持这样比较舒解,比较积极的心态并不容易!
就像这眼前大雪覆盖,依然含苞待放的梅花一样——你可能理解到,那雪中咏诗之人的高标逸韵?……
浓烈的诗情画意,夹杂着无法言说的身世之感,虚实相照,浑然一体,烘托出一种清逸深幽的特殊美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惯有风格,也是我们的祖先奉献给世界文学宝库的一份独到财产。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0原文:
绝句
元代:赵孟頫
春寒恻恻掩重门,金鸭香残火尚温。
燕子不来花又落,一庭风雨自黄昏。
译文:
春寒恻恻掩重门,金鸭香残火尚温。
春寒料峭,把门重重关上,室内只有那鸭形香炉余温尚存,给人些许暖意。
燕子不来花又落,一庭风雨自黄昏。
燕子还未来花却已经纷纷飘落,庭院中的风雨持续到黄昏还未停止。
注释:
春寒恻(cè)恻掩重门,金鸭香残火尚温。
恻恻:寒冷的样子。
燕子不来花又落,一庭风雨自黄昏。
金鸭:鸭形的香炉。
赏析:
这是一首低吟春愁的小诗。作品寓情于景,通过一系列清冷寂寞的环境景物描写,从中自然流露出作者心境的孤寂与凄恻。作品虽然以抒情为目的,却丝毫也不涉及心理的倾诉或客观的议论。作者的全部情绪,都通过景物的选择与渲染表现出来。情在景中,景即是情,景随情生,情景交融,具有相当的感染力。
首句交代大环境。北国之春,寒意袭人,不仅点明节令,也暗示作者心头的清寒与凄冷。“恻恻”二字双关,既强化春寒的料峭,又暗指作者心绪的凄恻。门虽设而常关,既写环境的幽静,同时也写作者无人过往的孤独的处境,进一步流露出其内心的孤寂之感。
次句写“重门”之内室中的景象。香炉尚有余温,却已不再有袅袅香烟萦绕。室外既冷寂凄清,室中也没有了生机活力,到处都是一片死寂。香炉既有余温,室中当然尚有人活动,并不是无人居住的空房。但“香残”而无人续添,可见主人公心绪的慵懒。诗意至此,暗点出主人公的存在,以及他处境尤其是心境的寂寞,含蓄委婉,用笔至为曲折。
“燕子”一句,由室内的孤寂引出联想。往年的春天,这里也是这般寂寞,不过,秋去春还的燕子,也还能给孤独的居室增添一点生趣。而现在,却连燕子也不再归来,一切都静到了极点,没有丝毫的生命的痕迹。只有落红片片,表明春光逝去,还和往年一样。这一句,从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化出。晏殊的词,从年复一年燕来花落的自然循环中,感受到年华易老,人生短暂。本篇暗用晏词而更寥落。
春光已经凋残,连燕子也不再回来,一切都陷入一片寂静凄凉,死气沉沉。只有庭外的风雨,还在淅淅沥沥,送走了难熬的永昼,迎来又一个黄昏。不过,风自风,雨自雨,似乎没有在主人公的心上掀起一丝波澜。一个“自”字,极写主人公情绪的消沉低落。“听风听雨过清明”,“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愁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前人往往爱以独对凄风苦雨的镜头,形容人的孤独寂寞与百无聊赖。本篇却反其意而用之,连庭外的风雨,也无心理睬。真正是心如止水,万念俱灰了。全篇虽然没写一个“愁”字,而无边的春愁,却早已弥漫到整个世界,并自然浸透到读者的心间。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1原文:
梅花绝句二首·其一
宋代: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梅前一作:梅花)
译文: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听说山上的梅花已经迎着晨风绽放,远远望去,四周山上的梅花树就像一堆堆白雪一样。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梅前一作:梅花)
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自己变化成数亿身影呢?让每一棵梅花树前都有一个陆游常在。
注释:
闻道梅花坼(chè)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闻道:听说。坼:裂开。这里是绽开的意思。坼晓风:即在晨风中开放。雪堆:指梅花盛开像雪堆似的。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梅前一作:梅花)
何方:有什么办法。千亿:指能变成千万个放翁(陆游号放翁,字务观)。梅前:一作“梅花”。
赏析:
这首诗的首句“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写梅花绽放的情景。如第一句中“坼晓风”一词,突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傲然情态;第二句中则把梅花比喻成白雪,既写出了梅花洁白的特点,也表现了梅花漫山遍野的盛况。语言鲜明,景象开阔。而三四两句“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更是出人意表,高迈脱俗,愿化身千亿个陆游,而每个陆游前都有一树梅花,把痴迷的爱梅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紧接的两句,突发奇思“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意思是说,用什么办法能变出千万个放翁,使每一株梅花下面都有自己在那里分身欣赏。身化千亿,设想可谓奇妙之至。梅花与诗人面面对应,是梅耶?是人耶?一时实难轻分,这又是诗人命笔奇特之处。这两句虽是点化柳宗元“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尽望乡”的诗意而来,但用在“雪堆遍满四山”的梅花世界中,不唯妥贴自然,而且情景相生极富有意趣。理由至少有三:以诗人78岁的高龄,面对树树姿态有异的梅山花海,一时当然不能逐个寻芳,所以化身分之赏之,自属妙想,此其一。又陆游年事虽高,但童心未泯,平时常有“梅花重压帽檐偏,曳杖行歌意欲仙”的“出格”举动惹人注目,此时他突发奇思,想学仙人的分身法,亦是童心使然,很合乎心理,此其二。再者陆游常以梅花自比,且心中常存伯仲之间不分高下的感觉,如今面对千万树盛开的梅花,诗人自负当然不甘心以一身仰视,须化身千亿才能与之匹敌相称,方不辜负诗人对梅花的一番感情。综观这三方面,此句表面上虽有借鉴之处,深入地体会实属情景相生之辞,正如当年林逋点化江为诗成梅花绝唱一样,均经过诗人的再创造,融会陶铸古人诗意而自出机杼,且能翻出新意,使诗更富有盎然的诗意和逗人入胜的意境。
前两句的写梅是为后两句写人作陪衬。面对梅花盛开的奇丽景象,诗人突发奇想,愿化身千亿个陆游,而每个陆游前都有一树梅花。这种丰富而大胆的想象,把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同时也表现了诗人高雅脱俗的品格。末句之情,试在脑中拟想,能令人发出会心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