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日的蝉读后感
初读时其实并不喜欢这个故事。没办法接受希和子那一场荒唐的犯罪,没办法体谅希和子的自我催眠和救赎,毕竟,从她不受控制带走孩子的那一刻,四个人的命运都被狠狠地扯裂。走向万劫不复,我对此最初的理解是,这是罪恶的,不是所谓的那些自我安慰和谎言所能掩盖的。我的这种近乎不理智的抗拒和愤怒,在希和子带熏逃离的过程中被一点点抚平了,甚至最后还一直祈求在那个黑夜里希和子会和熏一直在一起。
那个希和子带熏逃离的雨天,希和子成为了重生的那只蝉,脱离了过往痛苦不堪的记忆,她往后的日子里只有熏了。没错她是孤独的、无助的甚至还是危险的,内心的欲望和对自我的催眠使她完全没有罪恶感,但所有的困难危险都不阻碍她拥抱重生后的风景,因为至少,她还有熏,或者说,她也是因为熏的微笑而获得救赎的。
往后的逃离之路,更是充满了各种的艰辛险阻。最让我心情沉重的必定是希和子进入非法一团一体天使之家的那一段,那个地方实在让我无法用理智的思维判断她到底真的是乐土还是地狱,毕竟我承认了她确实帮助了希和子度过了十分危险的一段时期,但是天使之家一直给人一直一一森邪恶的感觉,那感觉模糊但深刻,也正是在这样一个离奇的地方,希和子对熏的爱才显得越发伟大,她不在乎天使之家是怎样的不在乎这里的人是怎样的,不管这里是对她有所觊觎另有所图还是想毁灭她的价值观念,都无所谓。她脑子里只有唯一的念想——只有我和熏还在一起就好了,只要我还能继续爱她就好了。
逃离了天使之家,希和子和熏在小村里的那段幸福生活是全书里最温暖的一段。我甚至还能想象她们在山路上参加点等会的幸福样子,那会是多美好的一段记忆,以至于熏长大后回去小村便泪流不止。那一定是熏的成长中最无法剥离的记忆,因为那几乎是熏的成长里最幸福的一段日子,那时候希和子爱强烈到她无法承认更无法忘记。
她是那只第八日的蝉,她是极其脆弱的,因为无法面对现实的残忍而几乎丧失理性地带走了熏,她又是那么得坚强,那股深藏的母爱和对爱的渴望让她不再孱弱与迷茫。她确实错了,她毁了一个家庭,甚至在熏的心里结了一个厚厚的痂,这个痂是一辈子的。但她的错是建立在熏的父母亲之上的,是他们俩也必须承担的,从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希和子的罪正是这两人的自私和邪恶造就的。
希和子在被审判的法庭上说“谢谢”,当法官质疑她,问道:“难道只有谢谢没有愧疚没有歉意吗?”。希和子依旧回了“我只有感谢。”那一刻我哭了。
是的,她偷走了曾经爱人的孩子,用她所能透支的所有的母爱虚构了四年的人生。这四年,每一个脚步都被浓一稠的爱浸透,我们知道,这不仅仅是希和子的人生,也是熏这一辈子都无法逃离的人生。
《第八日》观后感
很认真的看了这不电影几遍,第一遍是在上课的时候看的,看的是情节,而第二遍是冲着写影评去的,第三遍是冲着电影本身的,冲着电影给我带来的思想上的触动和冲击。
影片是利用上帝创世纪的故事来作为主线,“第八日”也由此而来。电影首位呼应,影片开始就讲述了上帝创世纪的过程,采用全知视角,主人公乔治在开始的时候充当的角色比较奇特,我们见不到乔治的模样,但是通过他的眼睛了解到所有的一切。在影片的最后,乔治买了一盒巧克力,并且吃了他,这又一情节又和影片开头,乔治在哈里家吃巧克力过敏这一情节想呼应。这使得观众的心咯噔一跳,当乔治走到天台的时候,似乎观众已经能猜到乔治的结局,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地点,我猜想,那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片尾时,上帝的创世纪再次被搬上荧幕,而最后也回应了第八日,上帝到底创造了什么。上帝创造了,乔治,善良的天使。
影片中的主人公乔治是一位蒙古症患者,准确的说法是唐氏综合症,也可称21三体综合症。对于这个病,我特地去百度了一下,简单的说是染色体变异,而且是一种遗传病。患这种病的人主要表现在智商低下,在25到50,一般不会超过60。据说,患者在30岁以后会患老年痴呆症,也会有帕森金病症。在这样的背景前提下,善良天真的乔治和因为疯狂工作而失去家人的哈里相遇就产生一系列搞笑、温馨、感人的故事。
我认为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是情节的对应。比如说,上文说到的片头和片尾的照应。还有,乔治被哈里送去乔治的姐姐家时,难过的躺在地上,哈里安慰乔治这一情节和哈里去见妻子孩子被拒绝,乔治安慰哈里的情节也是照应起来的。影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哈里和乔治的对比,乔治和他的其他朋友的对比,哈里遇到乔治之前和之后生活和情感状态的对比。通过影片中的诸多对比,观众可以很清晰的感觉到乔治和哈里的精神世界,也正是这种对比才使得两位主角所各自代表的生活的精神实质:乔治虽然智商低下,却善良天真,对待家人朋友,推心置腹,对于妈妈的依赖和怀念,对于姐姐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表示理解,而对于哈里的失去家人的痛苦则表示同情并且给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