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案例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案例 王婵
生:读课文的第17节,我认为最能看出李大钊的临危不惧,“他没有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说明他已经受了苦刑,据我查阅的资料,****在这期间曾对他使用了“剥指甲”等酷刑。可是他仍保持着“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他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师:你很细心,这是文章中的一个细节,被你发现了,读书就应该这样。对于这一部分谁还想说? 生:(激动地)****实在是太残忍了。在电影、电视里,我以前看过这样镜头……李大钊真坚强!师:我理解你的心情。
生:他见到自己的亲人,一定会有很多的话要说,可是他在****的恐吓下并没有慌乱,也没有因为见到自己的家人而激动,他仍用“安定”“沉着”的表情感染他的家人,暗示他们要坚强。这都说明他非常爱自己的国家。
师:他是我们党早期的创始人之一,他对革命有着必胜的信念。
生:从课文的第7节中,我读出了李大钊的爱国之情。他把自己的安全问题已经置之度外,心里想的是国家。
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手指着课本)咱们书上的这一张照片就是李大钊在他临刑前留下的,面对死亡,他是那样的平静,你们看,他那浓黑的眉毛下神情多么坦然。
师:我要为你竖起大拇指,你的目光关注到了课文的插图,思考的角度与众不同。你是怎么知道这张照片是李大钊临刑前留下的? 生:我是在网上看到的。
师:大家都来看看这幅照片,是不是这样? 生:他的表情很坚定。
生:我在咱们学校的宣传挂图里看到过这幅画,下面有他的一句话:“人生之最高理想,在于求达于真理”,他说的那句名言,我今天终于感受到了。
师:处处留心皆学问呀!谢谢你把这句名言介绍给我们。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句话,好不好? 生:好!(学生齐读)生:在李大钊被捕时,他“不慌不忙”,“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说明他有胆识,心里已经有了被捕的准备。
师:是呀,无论是被捕前还是被捕后,我们都能感受到李大钊那一份坚定的爱国热情和坚定信念。谁愿意读一读这一部分?
(指名读,大家自由读。)
生:李大钊不但爱自己的国家,他也爱他的亲人。父亲不管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给“我”讲解。
师:这一次,父亲“含糊”地回答,使你想到了什么?
生:局势很紧张。
生:老师,在法庭上,我觉得课文里的“我”确实很机智、很勇敢!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你看,课文里几次提到****,都是那样的残暴。可是“我”却“骗”住了****,保住了哥哥。
生:(急切地)我补充一句,当时的“我”很小,****这么凶狠,“我”都不怕,更能看出“我”勇敢、机智。
师:课文重点回忆李大钊,为什么这里写了这么多“我”的事呢?
生:(兴奋地)我知道了。父亲在****面前是那样的“镇定”“沉着”,是父亲的****影响了“我”。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
师:读出问题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好呀,请讲。
生:她哥哥是干什么的?
师:你们说她哥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我”受父亲的影响,变得这么勇敢、机智,她的哥哥一定也受到父亲的影响,也会是一个搞革命的青年。
师:有道理。不过关于她哥哥的事情,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阅一下资料。
第二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案例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案例
语文论文 http://www.xiexiebang.com
本课定位:本文是语文第十二册教材第一组的一篇文章。本组课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回忆革命先烈的文章,有诗,有词,还有毛泽东主席的著名演讲。本文是一篇回忆录,回忆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后的故事。本文是本组课文中唯一描写革命先烈事迹的文章,通过本文的学习,要使学生借助课文,激起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并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严峻、恐怖、会意、一拥而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在品词析句中体会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学习本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资源分析:
1、教材:课文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安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家人的无比沉痛。整个故事生动感人,要引导学生充分得品词析句,感悟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2、学生:本学期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是要尽可能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并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和同学交流。学生对于故事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不了解的,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3、资料:网上下载本文的写作背景,搜集关于军阀割据以及李大钊生平的资料。通过资料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李大钊的生平,及时代背景。教学准备:李大钊生平相关资料、教学要点:
l、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谁能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题目为什么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2、简介李大钊:
(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同学们知道李大钊是谁吗?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编辑《新青年》,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积极领导了五四运动。1920年在北京建立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任中共北方区党委书记,后兼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至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他帮助孙中山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改组国民党和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中起了积极作用。1924年代表中共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1927年4月6日被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英勇就义。本文就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回忆父亲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什么事情?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1)正音:待会儿、沉着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情?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2、回答上问,相机板书: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
被害后
3、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4、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学习前后照应的写法
四、布置作业
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词语。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了解到这篇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板书:被捕前
被捕
法庭上
被害后 让作者忘不了的是哪一天?
这节课我们就来到李大钊的身边,和他一起度过他被捕到遇害的那几天吧。
二、词句对比,品词析句。
1、自读课文,想一想:李大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概括 板书词语:勇敢
沉着
工作认真
坚强
┅┅
2、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李大钊是这样的人呢?默读课文,找到有关句子,用——画下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1)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为什么要劝父亲走?读读第六自然段,可见当时形势怎样?
在这种情况下,父亲是怎样说的?读父亲的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朗读句子,读出父亲坚决的语气。
(2)“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只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哪个词最能表现父亲的沉着?(不慌不忙)把“不慌不忙”换成“匆匆忙忙”行吗?为什么? 你能读出父亲沉着的样子吗?朗读句子。
(3)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对比句子:把原句和“父亲保持着态度”作比较,把“惯有”、“严峻”两个词去掉行不行?扣住“惯有”一词,进一步引导学生想像父亲平时对待革命工作的态度。
父亲平时的态度和面对敌人的态度保持一致说明什么?(体会父亲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
(4)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法庭上的父亲是那样沉着,我们一起来读读。为什么父亲是如此的沉着?
是什么使父亲如此沉着?“一种伟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 父亲的沉着感染了谁?我是怎么做的?读对话。
4、这样一位沉着,勇敢,不畏强暴的革命者被敌人杀害了,此时你想说什么? 是啊,李大钊的遇害使我们都感到悲痛,对于他的家人来说,更是无比的悲痛,读读最后一部分。
为什么母亲要我记住这一天?
三、总结全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课文:
1、朗读课文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用“骗”使学生乐于作业
2、说说课文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教师应让学生学习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1、弄清什么叫“前后照应”。
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从文中学生能很快地找出与之相照应的句子:A.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B.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C.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报三。这些句子前后照应,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会更深。)
四、总结、拓展
1、把课文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什么地方写得好,为什么?
(学生可畅所欲言,在品评之中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2、读写结合,发展技能。
(鼓励学生运用前后照应的写法,写一篇写人的短文,要求通过一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后收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互相交流一下。板书:
2、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李大钊
被捕
沉着
不畏强暴
法庭上
坚贞不屈
被害后
第三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案例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案例
湟中县鲁沙尔镇大源学校 祁太清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从中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和感染。怎样引导学生解决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呢?要引导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描写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言行的句子,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并与同学研究讨论,加深领会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教学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和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首先,要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查阅资料,了解当时中国的情况,认识军阀割据形势下,李大钊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深入交流对重点句“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的理解。本课的教学应强调从整体着眼,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教学时可以破题导入,以“忆”作统领提出问题: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自主思考,参与讨论,解决问题。在学生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后,可以进一步问学生“你觉得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含糊、尖锐、僻静、粗暴、制服、宪兵、魔鬼、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窝头 ”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5.说说自己的感想。
6.理解倒叙是什么意思。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从中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和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第 一 课
教学目标 :
1.学会十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含糊、尖锐、僻静、粗暴、制服、宪兵、魔鬼、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窝头。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简介李大钊:
1.了解背景:
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看注释,再读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一些什么?
(学习要靠自己思索而得。要使学生愿学、乐学,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本课时,我首先引题激趣,巧设悬念:课文为什么用“十六年前的回忆”为题?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启发学生弄清课题的关键词及与课文内容的关系。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理清脉络,把握主体,掌握学习方法。)
(1)课文的作者是李星华,她是李大钊的女儿,文章是1943年写的,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一些事情。
(2)李大钊的被捕并遇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3)理解“遇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
2.简介李大钊。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二、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我通过质疑设疑,从而知道学生那些内容不理解,学习重点在哪里,便于有针对性地实施目标教学,使学生能深入浅出地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1.标注自然段。(共32个自然段)
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
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1)2—7自然段:(被捕前)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
(2)8—17自然段:(被捕时)写父亲被捕的经过;
(3)18—29自然段:(法庭上)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
(4)30—32自然段:(被害后)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
三、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朗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
(1)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
(2)认读生字新词,把生字和下面的词语抄写两遍。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
1.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听写新词,小组长检查并改错。
二、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读重点语句,感受李大钊的人物形象 :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李大钊说的话,并重点的读一读,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勾画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体会。
如:
1.被捕前:不顾局势严重,坚决留在北京。
(1)局势严重:从父亲早出晚归,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父亲烧了一些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被抓等方面都可以感受到。
(2)坚决不离开北京:从第七自然段父亲的话中的两个反问句可以体会到。
(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精神。)
(3)有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父亲说的话。
2.被捕时:与敌人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在:
(1)第8自然段写到“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纷乱的喊叫”,敌人还没进屋就先放枪,而且是纷乱的喊叫,可以看出敌人是虚张声势。而“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父亲的“不慌不忙”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了鲜明对比。
(2)来的人“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准父亲和我”,仅仅是父亲和我两个人,敌人却如此兴师动众,也是形成鲜明的对比。
(3)那些便衣、侦探的态度也和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对方是“粗暴的吼声”“满脸横肉”“冷笑着”。而第17自然段里写到,“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这也是鲜明的对比。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到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在此基础上有感情朗读8—17自然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诱导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出疑问,甚至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参与,激发学习兴趣。进而质疑,引导学生参与,继而探索。再让学生自学,动手划出语句,然后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异中求同,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领悟文章精髓。)
四、体会李大钊家人的悲痛和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
1.体会李大钊被害后家人的悲痛。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体会首尾照应写法的好处。现在我们把第1自然段和最后3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1)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
(2)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例如,父亲整理书籍、文件时对我的提问所表现出的含糊、敷衍的态度与平时的耐心形成对比;面对敌人,“我”的恐惧与父亲的沉着、平和形成对比。找出这些对比描写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五、了解李大钊墓碑上的评价,引导课外阅读:
1.李大钊的墓碑上刻着中共中央这样的评价(齐读)——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2.引导课外阅读: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我们深情缅怀他们,我们的民族为他们而骄傲!下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革命题材的小说读一读。
教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是动态的,是生成的。课例中,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对话,面对学生的见解,教师给予的是密切的关注,亲切的呵护,让“有益”的课堂生成的信息开出灿烂的花朵。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以学定教,尽管学生的发言是无序的,但这样的课堂犹如一首散文诗,形“散”而神“聚”!教学中教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书的实践中“学会读书”,这是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而设计的。
第四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案例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案例背景分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课文,是革命烈士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回忆录。课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和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严峻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全家的无比悲痛。由于课文描写的事件离学生实际情况比较久远,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会有很多的不明白,军阀是干什么的,和李大钊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抓李大钊;为什么要杀李大钊等,而这些在课文中这些情况交代得不是很深透,只有通过资料的补充,学生才能懂得其中的原因,了解更多,感悟更多。这篇课文内容比较长,拓展的材料也十分丰富,如果仅靠课堂,可能不能完全交代清楚,所以,课前一周我要求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相互交流,使之对文章背景和人物事迹有大致的了解,为理解文章内容和感悟人物精神品质做好铺垫。同时,学生在搜集资料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发挥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资源共享意识。
这篇课文我计划分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在读通文章,解决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对李大钊生前的几件事情也有了了解,并让学生主动提出质疑,带着问题进入对人物形象和篇章的进一步理解,发挥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并相机学习了第一部分“被捕前”,了解事件的起因。第二课时重点学习“被捕时”、“法庭上”和“被害后”,着重强调的是人物的革命精神,和对家人的爱,让学生在体会人物革命精神的同时穿插着父爱,在体会父爱、夫爱的同时也贯穿着人物的革命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我并没有按照自然段逐一解析,而是从整体上进行理解,对重点问题有机地解决。引导学生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人物的革命精神。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媒体: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它是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在清明节前,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组课文:深深的怀念,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一起聆听革命先辈的教导,继承他们光荣的革命传统。上一节课,我们跟随革命先烈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的脚步,倾听她讲述了那段难以忘却的回忆,认识了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战士——李大钊。
课文采用倒序的叙述方式,写了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和被害后这四件事。(板书)上节课我们通过品读李大钊被捕前对妻子说的话,从人物的语言中体会到了李大钊对革命工作的高度负责的精神。(板书:高度负责)那么在被捕时、法庭上,他的哪些言行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你深受感动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品读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一)、被捕时:临危不惧
师:请同学们自读“被捕时”这一部分,学习重点词句。(幻灯片出示)
1、“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语言描写)
2、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动作)师:同学们,上面的句子中,哪个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1:“没有什么,不要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我听到枪声惊慌失措时,父亲的话让我镇定了下来。
生2:我觉得“不慌不忙”这个词用得好。
师:如果我把“不慌不忙”换成“匆匆忙忙”可以吗?为什么?
生1:不可以,因为从“不慌不忙”这个词中感受到了父亲面对搜捕是从容镇定的英雄气概。生2:我明白父亲为革命事业早已做好了各种准备,所以在面对危险时他才能做到“不慌不忙”,而“匆匆忙忙”则不能表现出这些。
3、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们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幻灯片出示)师:这句话中
第五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前几天参加了由回民二小和我校联合举办的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我思考了好多。下面就我执教的《十六年前的回忆》做一反思:这篇课文的篇幅比较长,全文有32个自然段。本着从本班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设计了三课时,第一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读正确有关重点词句,了解李大钊先生的生平简介、课文写作顺序及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重点理解课文中描写李大钊的重点词句及描写敌人穷凶极恶的词句,以便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让学生感悟到李大钊不仅具有忠实于革命事业伟大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而且作为父亲、作为丈夫,他还有着对家人深深地怜爱之情。第三课时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让学生体会父亲被害后家人的心痛及感受,并联系第一自然段,体会文章前后呼应写法的好处。随后就学生心目中的人物(可以是李大钊、李星华、李星华的母亲、军阀张作霖……)进行小练笔。现就第二课时反思如下:
在上课开始,我以让学生回忆文章主要内容为引入,以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审时”为主线索展开新课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一是平时很少发言的个别同学积极地参与到问题之中并踊跃地回答问题;
二是同学们对文本的感情投入很深,朗读时很有感情;
三是同学们在进行分角色朗读“在法庭上”这一部分时,我被同学们的精诚团结所感动,因为我根本不知道让哪几个同学来表演,谁扮演父亲、谁扮演女儿、谁扮演法官和谁扮演母亲,就在这时,我不慌不忙地将主动权交给了班长,在班长的组织下,几位同学立刻有声有色地进行了表演。
最后,课堂在“从父亲又望了望我们的„望‟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的思考中结束。这节课是我上几次公开课以来第一次感觉比较成功的一节课,不过,在反思中也意识到了还有以下几点不足:
1、板书不够细心。一个好的板书就是一节课的精华,而我却将要点没有很好地写在黑板上。
2、长文短教的技巧还很欠缺。这是一篇回忆录,应该在理清“被捕前”和“被捕时”这两个方面的学法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在法庭上”这一部分,而我却没敢大胆地将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3、如郑校长和几位老教师所评价的那样,我的课堂只注重让学生回答问题,而忽略了六年级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应尽量连句成段。这一点是我以前真的没有意识到的。我很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指引,现在的教学中我也逐渐地培养学生的这一表达能力。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勇于尝试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争取不断地进步。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三组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及被害后的经过,表达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崇高品质及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根据这一课文的内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李大钊在法庭上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抓关键语段,体会人物品格;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研读描写李大钊在法庭上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品悟人物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忠于革命事业的高尚情操。
难点是:学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并能运用于习作之中。
第一课时:
在安排教学时,第一课时我选择从“忆”入手,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首先让同学齐读课题,围绕“回忆”二字质疑:课文忆了谁?忆了他哪几个时间段的事情?忆了哪一天使“我”忘不了?让学生在自读中圈出时间的提示语,按照提示语将文章分成四个大块,再归纳出每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事,进而概括成小标题。即: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及被害后。这样既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大意,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符合高年级学生认识理解规律的。
选择这篇课文时,我心里不太有谱,因为课文较长,故事又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再加上学生不了解当时的社会局势,对于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必定没有多深的感触。所以学习课文前,我一再布置让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事实证明,学生搜集的课外补充资料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如在学习父亲被捕时的片段时,我让学生读后思考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在我的鼓励下,有的学生提出:李大钊为什么不先离开北京,出去躲两年再回来?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李大钊把书籍和文件都烧掉了,敌人还抓他?学生提的问题很好,我让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介绍李大钊的身份:共产党员,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李大钊是北京革命党区的领导者。家中的书籍和纸片烧掉是不想让敌人搜索到证据,为了不泄露党的秘密。但因为李大钊是革命党领导身份,所以无论如何敌人都要抓他。他能离开北京吗?不能。如果他逃跑了,就会有更多的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牺牲,所以李大钊是坚决不会离开北京的。因为被捕前和被捕时都是采用对比的手法进行描写的,所以我压缩到了第一课时一起上,让学生在读中圈点批划,抓住问题:“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重点研读描写李大钊言行举止的句子,书写自己的读书体会。然后再以“作者是如何表现出父亲高尚品质的?”这个问题为中心,小组合作学习对比的写法。
因为安排的内容较多,所以拖堂了几分钟,研读对比的手法不是很精到,便下课了。第二课时:
本课时,我采用复习导入的方式回到课堂中,按板书的顺序回顾课文写作顺序,再让学生回忆“李大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回答后请学生板书关键词,让学生也参与到课堂中。之后引入下文,“去法庭上感受李大钊烈士的高大形象。”
在研读重点内容“法庭上”时,文中出现了三处描写李大钊的关键语段,由于上节课已经采用过圈点批划及写批注的方法,所以在齐读这一部分之后,我便让学生在默读中自己读划,大部分同学都能够找到相关的句子,但写感受主要集中在第三处,针对第一处写感触的少之又少。
那么,如何突破重点内容,感受人物品质呢?为此,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在理解“法庭被审”时,我采用“自学法”“演示法”“直观法”教学,通过学生自学默读这部分课文,要求学生画出描写破大钊在被审时的神态词语,然后讨论这些词语。,提出:你从中体会到李大钊有什么样的品质?是什么力量使李大钊能在凶狠的敌人面前沉着冷静呢?找出原因句,体会李大钊的内心活动,来更深入的理解课文,以达到新旧知识的融洽。如:复习了事情的前因后果。通过学生扮演角色,演课本剧的形式,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演、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示挂图,指导读图,理解“安定、沉着”等词语。
3、在指导学生理解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个难点时,我采用“讲授法”,使学生了解“前后照应”的含义。在学生理解课文基础上,产生语感,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去朗读课文。以指导学生读出爱憎分明之感,通过指名、默读、齐读、自由读等形式,读出对李大钊的怀念之情,读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好处。首尾呼应的句子比较明显,所以找出来并不难,之后,进行延伸训练,让学生同桌讨论,找出文中另外两处相呼应的句子。由于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这个延伸相对较难,只有极少数学生找到了两处,如果用幻灯先打出首句,再找呼应的句子,这样对班上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相对降低了难度,不至于让他们孤立于课堂之外。
这节课我依据教材特点,师生特点。采用多种教法,朗读形式,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表演概括能力。不足之处也有不少,例如,第一部分的研读,没有抓住李大钊的外貌及神态描写,让学生读中体会,补充资料出现的太快,也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发情感的效果。对文中重点词“平静而慈祥”“瞅了瞅”“望了望”抠得还不够深。另外,对人物本身是一个慈父的角色的挖掘也不够,过分注重他革命品质的挖掘与体会。这些都是我以后要继续努力改进的地方。
教后记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于1943年写的,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时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到长文短教。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出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并以此为线索,抓重点词句探究;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现的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李大钊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
二、走进李大钊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当我读完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也被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得高尚情操深深感动。我想这是每一位阅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读者都会共鸣的想法。那么如何让学生也能够体会到这些呢?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李大钊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中抓住“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等句段引领学生体会李大钊的高尚品质。
三、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的空白点需要学生去思考,比如“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等等,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于是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们开始思考。这些口语表达的设计,即让学生走进了李大钊的内心,体会到他当时的情感,又进行了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当然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教师的引导不足,束缚了学生。学生的思维还没有被老师积极、有效的调动起来。教师的语言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