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1《唐宋诗词鉴赏》第一课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唐宋诗教案
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唐宋诗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诵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把握诗人恰当地运用字词表达情感的方法。
2、体会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吟咏,品味写景诗的韵致,体味诗人寄寓在自然美景中的感情。
2、了解古代诗歌的平仄规律,感受格律诗的形式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通过具体的诗篇,解读古代诗歌的特点。
3、学习诗人运用不同的角度,描写大自然美景的方法,体会写景诗的层次美、意境美以及诗人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山水风光是诗歌永不衰竭的题材。诗人自由地漫游山川,寄傲林泉,在秀丽的山水风光中,以敏锐的感觉,体察自然的光色韵味,表现高逸冲淡的情趣,向外发现了山水的天然美,向内发现了自己的真性情。通过学习本课,培养热爱自然的兴趣;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审美和鉴赏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让学生掌握鉴赏写景诗的方法,并能学会怎么鉴赏写景诗。
2、了解诗歌中平仄的一些基本常识。教学设想:
1、此课为第一讲,要先介绍唐宋两代诗词的特点,让学生对唐宋两代诗词有所了解。
2、在朗读中领悟诗作的思想情感,在点评中让学生挖掘诗歌特有的魅力。
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鉴赏写景诗的方法,并能学会怎么鉴赏写景诗。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奇葩,是三千年中国古典诗歌桂冠上的两颗明珠。唐诗展现了唐代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人开阔爽朗的胸襟和热情豪迈的精神风貌。她那对现实生活的热切关注,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生活美和精神美的礼赞和向往,对丑陋与邪恶的蔑视和抨击,以饱满的情感和悠远的神韵,千百年来不知扣响多少读者的心弦。而宋词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唐诗宋词中包孕着丰富的人生意蕴和情感资源,对生命、生活、亲人以及祖国、故乡的深切热爱和赤诚关怀,是极好的情感教育读本,涵咏吟诵,能使我们认识历史,开阔眼界,感悟人生,丰富情感,抚慰心灵,帮助我们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在浮华喧嚣中返归宁静和淳朴;使我们心中有“爱”——热爱生命,关爱众生。本课是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公选课,介绍唐诗宋词的发展概况、重要流派、诗人词人及其代表作品,重点是名家名作欣赏。
二、唐诗空前繁荣
1、数量之多,是空前的。
2、诗人之多,是空前的。
3、题材之广,是空前的。
4、体派之丰,是空前的。
三、宋诗是继唐诗之后又一高峰。
有诗人九千馀人,二十七万余首诗。宋诗最显著的特征:“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四、宋词是宋代标志性的文体。
词在历史上曾被称为“曲”“曲子”“曲子词”“乐府”“长短句”“诗馀”“琴趣外篇”等。直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词”这个名词才正式确定下来。
五、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
六、诗词的风格流派
七、课内诗歌赏析
(一)、赏析《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1、解题:这首诗题目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扬州(即广陵)友人之作。桐庐江为浙江流经桐庐县境一段的别称,又名桐江。广陵,即扬州,又称维州。
2、作者:孟浩然(689—740),以字行,名不详,唐代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唐代著名诗人,世称孟襄阳。早年曾在家乡附近的鹿门山隐居读书。25岁至35岁期间,他曾游历东南各地。晚年,为荆州长史张九龄幕僚,不久归隐。孟浩然的一生主要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山水田园成了他诗中的主要题材。他的诗作清幽闲雅,平易自然,在白描中蕴藏着深厚的情感。与王维在诗歌的题材和风格上相近,故后世并称“王孟”。唐代山水田园诗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从初唐到盛唐,孟浩然是第一个大力写山水诗的诗人。
3、疏通文意 山暝听猿愁,(山上的天色已渐渐暗下来,森林里传来阵阵凄厉的猿叫声,非常哀愁。)沧江急夜流。(冰冷的江水急急的奔流而去。)风鸣两岸叶,(今晚留在江边的我,倾听两岸的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月照一孤舟。(天上的月光静静落下,照在我这一艘孤独冷清的小船上。)建德非吾土,(建德并不是我的家乡,只不过是我暂时寄住的地方)维扬忆旧游。(想起了我远在扬州一带的亲朋好友们)还将两行泪,(我和他们的距离是如此遥远,而我也只能将四年的泪水,)遥寄海西头。(借着江水遥遥寄向大海西头的扬州。)
4、探究问题
(1)孟浩然长于写景,那么作者在这首诗中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所见的景物?并体会作者所要表现的意境和所要传达的情绪。
简析:首句写日暮、山深、猿啼。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制,而象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接下去“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了。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如同
江水的。有月,应该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
明确:诗的前四句是写景,分别就山、水(江)、岸、舟四个方面由远及近依次展开。其描写意象密度很大。仅名词就提到山、猿、江、夜、风、岸、叶、月、舟,意象纷至沓来。(这些意象分两个角度)视角上,以“暝”“夜”“月”渲染山色晦暝、月色朦胧的氛围,衬托心情的黯淡。听角上,以“愁”“急”“鸣”分写猿声、江声、风声,反衬心情的孤独寂寞和动荡不安。
这首诗在意境上显得清寂或清峭(清丽挺拔),情绪上则带着比较重的孤独感。(2)诗人何以在宿桐庐江时有这样的感受呢? 明确:“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建德当时为桐庐邻县,这里即指桐庐江流境。维扬,扬州的古称。按照诗人的诉说,一方面是因为此地不是自己的故乡,“虽信美而非吾士”,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相当强烈,不由得潸(shān)然泪下。他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自己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
这种凄恻的感情,如果说只是为了思乡和怀友,恐怕是不够的。孟浩然出游吴越,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这种漫游,就不免被罩上一种悒悒不欢的情绪。然而在诗中,诗人只淡淡地把“愁”说成是怀友之愁,而没有往更深处去揭示。这可以看作孟浩然写诗“淡”的地方。孟浩然作诗,原是“遇思入咏”,不习惯于攻苦着力的。然而,这样淡一点着笔,对于这首诗却是有好处的。一方面,对于他的老朋友,只要点到这个地步,朋友自会了解。另一方面,如果真把那种求仕失败的心情,说得过于刻露,反而会带来尘俗乃至寒伧的气息,破坏诗所给人的清远的印象。
从这里可以看出本诗的一大艺术特色: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诗人将内心的孤寂清冷融入凄凉的自然景物中,诗中的意象都具有冷色调的特征,体现了诗人因愁而流下“两行泪”,而泪又是因怀念旧友和思乡引发的。
(3)除了感情的表达值得我们注意以外,诗人在用笔上也有笔力轻而淡的特色。全诗读起来只有开头两句“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中的“愁”、“急”二字给人以经营锤炼的感觉,其余即不见有这样的痕迹。特别是后半抒情,更象是脱口而出,跟朋友谈心。但即使是开头的经营,看来也不是追求强刺激,而是为了让后面发展得更自然一些,减少文字上的用力。因为这首诗,根据诗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写不好可能使上下分离,前面是“宿”,下面是“寄”,前后容易失去自然的过渡和联系。而如果在开头不顾及后面,单靠后面来弥补这种联系,肯定会分外显得吃力。现在头一句着一个“愁”字,便为下面作了张本。第二句写沧江夜流,着一“急”字,就暗含“客心悲未央”的感情,并给传泪到扬州的想法提供了根据。同时,从环境写起,写到第四句,出现了“月照一孤舟”,这舟上作客的诗人所面临的环境既然是那样孤寂和清峭,从而生出“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的想法便非常自然了。因此,可以说这首诗后面用笔的轻和淡,跟开头稍稍用了一点力气,是有关系的。没有开头这点代价,后面说不定就要失去浑成和自然。
孟浩然写诗,“遇思入咏”,是在真正有所感时才下笔的。诗兴到时,他也不屑于去深深挖掘,只是用淡淡的笔调把它表现出来。那种不过分冲动的感情,和浑然而就的淡
淡诗笔,正好吻合,韵味弥长。这首诗也表现了这一特色。
5、总结中心思想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借助那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主题)
明确:诗歌借助日暮、山深、猿啼、急流、风鸣、冷月、孤舟等意象,表达了一种凄恻的感伤之情,体现了诗人的一种孤独感。
6、拓展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
答:(1)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的基调;(2)天高地远,四野空旷,江水清澈,月亮倒影其中,显得离人很近。整个场景,因日暮而昏暗,又因月色而清淡。作者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显示出诗人的寂寞孤独,将内心深处的愁绪鲜明地展现出来。(意思对即可)
第二课时
(二)、赏析《汉江临眺》
1、解题:这首诗是开元28年(740)王维任殿中侍御史知南选(负责岭南、黔中地区六品以下地方官的选拔),途经湖北襄阳时所作。汉江,即汉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经湖北襄阳至汉阳流入长江。临眺,登高望远。“临眺”一作“临泛”,则是“临流泛舟”之意。
2、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今山西祁县),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开元九年(721)进士。仕途颇为坎坷,好佛,后来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妇女为题材的诗篇,其主要成就在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写,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其诗意境清幽,色彩鲜明,状物传神。诗中多佛家理趣,故有“诗佛”之称。又兼通音乐,精于绘画,熔诗歌、绘画、音乐、禅理于一炉。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王佑丞集》。
3、疏通文意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汉水流经楚塞,又连接转折入三湘)荆门九派通。(荆门汇合九派支流,与长江相通。)江流天地外,(汉水浩瀚,好像是流到天地之外;)山色有无中。(山色朦胧,远在虚无缥缈之中。)郡邑浮前浦,(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波澜动远空。(水天相接的边际,波涛激荡滚动。)襄阳好风日,(襄阳的风景,确实叫人陶醉赞叹;)留醉与山翁。(我愿留在此地,如同常醉的山翁。)
4、探究问题
(1)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这幅画的大背景是什么?起什么作用?
明确:“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2)
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简析:“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象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
明确: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3)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简析: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浮”、“动”两个动词下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都动起来了。
明确:“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4)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什么?
简析:“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即山简,晋人。《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明确: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5、总结中心思想
诗人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6、艺术特色
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王维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此诗很能体现这一特色。
7、拓展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2)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答: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三)、赏析《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1、解题:这首诗是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于上元元年(760)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浔阳(今江西武昌)游庐山时作了这首诗。卢虚舟,字幻真,范阳(今北京西南)人,唐肃宗时任殿中侍御史,相传“操持有清廉之誉”,曾与李白同游庐山。
2、作者:李白(701—762),字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唐中宗神龙元年(705)随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受权贵排挤出京。安史之乱中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王室内讧受连累外放夜郎,途中遇赦东还。诗风雄奇豪放,飘逸多致,感情奔放,形象鲜明,语言流畅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同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全集》。
3、疏通文意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我本是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唱着风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手里拿着碧玉杖,)朝别黄鹤楼。
(清晨就辞别了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寻访五岳找仙人不畏路程遥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一生就喜欢踏上名山游玩。)庐山秀出南斗傍,(秀美的庐山挺拔在南斗星旁,)屏风九叠云锦张,(九叠云屛就像云锦一样铺展开来,)影落明湖青黛光。(山影在鄱pó阳湖上映出青黑色的光。)金阙前开二峰长,(石门在山前开,香炉峰和双剑锋高耸入云真雄壮,)银河倒挂三石梁。(三叠泉飞泻而下,像银河倒挂一样。)香炉瀑布遥相望,(香炉峰和瀑布遥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曲折回环的山崖、层层叠起的峰峦直插天空。)翠影红霞映朝日,(山色苍翠,红霞映着朝阳,)鸟飞不到吴天长。(鸟迹看不见,只有吴天寥廓苍茫。)登高壮观天地间,(登上高山,满怀豪情让目光驰骋在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大江悠悠东去不回还。)黄云万里动风色,(黄云万里使风光景色为之动,)白波九道流雪山。(九条支流,白波滚滚有如流动的雪山。)好为庐山谣,(心情真好啊,写出这首《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面对庐山,更使我诗兴大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悠闲中,我对着石镜洗净尘世心,)谢公行处苍苔没。(谢公的行迹早就被苍苔填没。)早服还丹无世情,(我早就服下仙丹再没有世俗之情,)琴心三叠道初成。(修炼到了心和气静的境界,可说是学道已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远远望见仙人正在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手捧着莲花去朝拜元史天尊。)先期汗漫九垓上,(事先约好天神会面在九天之上,)愿接卢敖游太清。(希望迎接你一起遨游天外仙境。)
4、探究问题
(1)本诗以“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领起全文,接下来用浓墨重彩正面描绘庐山和长江的雄奇风光。请分析这一首句与全诗下文的联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把握“诗眼”体会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明确:起句即用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胸襟,李白以楚狂自比,表示了对政治前途的失望,暗示出要象楚狂那样游诸名山去过隐居生活。该句笼罩全篇,很自然地引出畅游庐山的景象。当然,李白是矛盾的。他想兼善天下,却又想遗世独立;他想出将入相,却又想精神自由;他想利用封建统治秩序去实现政治理想,却又蔑视当时存在的秩序;他想通过权贵者的荐拔步入仕途,却又不想摧眉折腰事权贵,使己不得开心颜。他追求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狂放不羁;“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狂”真是李白真实的自我写照,是李白真实的心理表白。“狂”在李白那里没有丝毫的贬义,是一种勇于追求自由解放的精神力量的象征。
(2)作者在这首诗中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所见的景物?分别从哪些角度描写的?描写了哪些景?描写这些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正面描绘庐山和长江的雄奇风光。
②写山景从鸟瞰、仰视两个角度。如:从鸟瞰角度粗绘“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写出庐山的雄奇瑰丽。从仰视角度细描“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写长江登高远眺,以如椽大笔,彩绘长江雄伟气势。
③写庐山抓住“金阙、三石梁、香炉、瀑布”之景。都是庐山绝景。写长江抓住“黄云、白波”等景。
④写庐山之景是突写庐山的雄奇瑰丽。而且还写出它的山势峻高、寥廓无际。写长江突出大自然之美,诗人豪情满怀,笔墨酣畅,将长江景色写得境界高远,气象万千。这大自然之美激发了大诗人的无限诗情:“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作者写这些景表现了他留恋现实,热爱人间风物。
(3)本诗作者除了流露出这种感情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思想感情? 明确:“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这两句是作者发出“人生无常,盛事难再。”李白不禁油然产生寻仙访道思想,希望超脱现实,以求解决内心的矛盾。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这两句表明诗人想象着自己有一天能早服仙丹,修炼升仙,以摆脱世俗之情,到那虚幻的神仙世界里。诗人浮想联翩,仿佛随仙人飘飘然凌空而去。“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诗人多么向往这样自由自在的世界
啊。
5、总结中心思想
作者此诗中流露出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既有对儒家孔子的嘲弄,也有对道家的崇信;一方面希望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另一方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间风物。
6、艺术特色
感情豪放,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
诗的韵律随诗情变化而显得跌宕多姿。开头一段抒怀述志,用尤侯韵,自由舒展,音调平稳徐缓。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转唐阳韵,音韵较前提高,昂扬而圆润。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删山韵,音响慷慨高亢。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声月没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转换庚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7拓展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1)、《峨嵋山月歌》中“思君不见下渝州”的“君”如何理解?
诗中的那“君”,是月。有人认为是指一位友人的,是谬说。前面毫无铺垫,后面忽然跳出一个人来,是何章法?“峨嵋山月歌”,始终不可离月。一夜船行,渝州在望。然而天亮了,月落了。那带着万缕情丝的江中月影何以不见了呢?遗憾!不过,遗憾而已,不是悲伤。(2)、《峨嵋山月歌》中写了几个地名?这样写有何妙处?
二十八个字写出了五个地名:峨嵋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这样写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连续几个地名一晃而过,使读者恍如也乘了那船。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8、作业:背诵这三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