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教案 2(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21:38: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离骚》教案 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离骚》教案 2》。

第一篇:《离骚》教案 2

《 离 骚 》公开课教学设计

备注:公开课教案,一课时

授课时间:2014年1月6日上午第二节 配套教材:语文必修2,人教版 授课地点:高一(9)班教室 授课对象:菱湖中学高一(9)班 授课教师:菱湖中学童宝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高贵的个人品格和忠君爱国的思想。【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含有丰富感情的句子。【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公开课)

一、导入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毛泽东《沁园春·雪》)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在毛泽东看来,古代帝王缺少“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也有必要补充一些“风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关于作者及《离骚》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 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划分朗读节奏。

明确:(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婷/以轨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2)“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请学生找出以下语言知识点,教师疏通重要词语(1)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 通“措”,措施。.何方圜之能周兮 通“圆”,圆凿。.忳郁邑余侘傺兮 通“郁悒”,忧愁苦闷。..进不入以离尤兮 通“罹”,遭受。.芳菲菲其弥章 通“彰”,明显。.延伫乎吾将反 通“返”,返回。(2)同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 使动用法,使„„步行 .高余冠之岌岌兮 形——动,加高。.长余佩之陆离 形——动,加长。.固前圣之所厚 形——动,推重。.哀民生之多艰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哀伤。.鸷鸟之不群兮 名——动,合群。.谣诼谓余以善淫 动——名,淫荡,纵欲之事。.屈心而抑志兮 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压抑。..(3)特殊句式

謇朝谇而夕替 被动句。无标志词。步余马于兰皋兮 状语后置。介词“于”。不吾知其亦已兮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谣诼谓余以善淫 状语后置。介词“以” 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揽茝 状语后置。介词“以”。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 定语后置。助词“之”,还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一词多义

虽:余虽好修姱以兮 虽然

虽九死其犹未悔 即使 修:余独好修以为常 美

退将复修吾初服 整理

邹忌修八尺有余 长、高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修改(5)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荒唐 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偭规矩而改错 古义:改变措施 今义:改正错误 ..无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义:出境困窘 今义:经济困难 ..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 ..

今义:因灾害或是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3.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明确: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4.诗中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外在形象? 明确:(略)

5.诗人有什么样的内在品格? 明确: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忠贞不移

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

四、理解文章

研读诗句,指出下列诗句中使用的艺术手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1)“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明确:用“蕙纕”、“揽茝”比喻自己的美德,反衬奸佞小人的嫉恨,揭示自己的高尚道德。

(2)“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明确:用“绳墨”比喻准则、准绳。整句诗在于揭露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态,比喻的运用使这种表达更形象生动。(3)“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明确:全句诗均在暗喻诗人自己在刻意追求完美的外形。这种用“服饰”与“佩饰”的描写,暗示自己品行、道德的追求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地展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五、能力提升

把自己想象成屈原,再读课文。文章如此动人,除了真情实感,还得益于语言,你认为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象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②比喻手法的运用。如:蕙纕、兰茝、峨眉—高尚德行,灵修—怀王,众女—小人,绳墨—准则,等。

③对偶句式的运用。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时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拓展探究

你赞成屈原投江自杀这一举动吗?(在班内辩论,言之成理即可。)

七、小结

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纯洁德行、心忧天下和疾恶如仇的品性。这些情感具有深远宏大、剧烈震荡的特点。在写法上,以抒情为主,描写和叙事为辅,但抒情又不空洞苍白或呐喊狂叫,而是用美丽的想象和诗化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八、作业

课下熟读《离骚》全文以及译文,背诵诗中的名句。

九、板书

离骚 屈原

《诗经》——《国风》——现实主义 《楚辞》——《离骚》——浪漫主义

遭贬的原因:不愿同流合污 追求美政,九死未悔,忧国忧民。

第二篇:其他教案-离骚 2

其他教案-离骚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教学重点、难点

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媒体设计 放录音或配音朗读。◆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4)课堂训练。

A、区别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 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以 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 兮 竟周容以为度

固 固时俗之工巧兮 自前世而固然

B、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吾知其亦已兮。

长余佩之陆离。

(5)课文总理。

全诗工13节,26句。前7节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后6节抒发不变初衷之决心。

(6)放录音,指导朗读、背诵。

2、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具体研习课文

1、讨论诗人追求的理想

明确:总的理想是希望楚王能任用贤能,楚国能繁荣富强。具体表现:(1)热爱祖国、忧国忧民。(2)坚持正义,坚持真理,不同流合污。(3)加强自身修养,追求美好的品德。

2、研习1~7节

(1)这一层作者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请同学们找出自己的话概括遭贬原因。

(2)面对遭贬,屈原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3、研习8~13节

诗中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据此,有人认为:面对强大的敌人,屈原妥协了。请同学们朗读后讨论。

三、欣赏品味

1、品味赋的写法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易于接受。如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品味比的写法

本文用花草禽鸟来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还用打比方来说理。如用“鸟之不群兮”来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

四、布置作业

课后讨论:屈原的精神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他的精神影响到哪些后来人?你怎样看待这种精神?请将你的看法写成短文

第三篇:《离骚》2

《离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情感态度世界观: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正音诵读,感受楚辞的句式特点

3、学习、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疏通文意 一:关于作者、楚辞及《离骚》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幅对联说的是:(屈原)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一个开启了浪漫主义的传统,一个开启了现实主义的传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

本文便选自文章的开头部分。二:诵读

1、录音机或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重要词语(投影)

苗裔(yì):后代子孙

孟陬(zōu):正月

揆(kuí)揣度

扈(hù)被、披

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

汨(yù):水急流貌

搴(qiān):攀、折

阰(pí):山坡、岭上

骐骥(qíjì)骏马

申椒(jiāo)申地产的椒

蕙茝(chǎi)香草名

昌被(p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乱不羁

惮(dān):害怕

捷径:比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zhǒng):脚后跟

荃(quán):香草名,喻楚怀王

謇謇(jiǎn):忠贞的样子

数(shuˋo)化

屡次变化 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 赐给 扈江离与辟芷兮:辟通“僻”幽僻 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导”向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正 通“证”

2、指明学生朗读

老师总结:(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3、集体朗读,试读出感情

三、疏通诗句

1、疏通诗句,初步感知。(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2、质疑释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师可让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如若较难,则由教师分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归纳重点字词

2、鉴赏重点语句,感受屈原思想

一、重点字词的归纳

1、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 认为

代序:依次替代 ;

代替序言的文章

纯粹:美德,完美 ;

不搀杂别的成分;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

捷径:邪出的小路:

近路

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

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 ;

关于军事的

2、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字余曰灵均

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纫秋兰以为佩

纫,名词用作动词,联结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3、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

二、体会文章的浪漫主义特点

1、学生谈读文章的感受,归纳总结

用了大量比喻 奇特的想像 新奇的意象 充沛的感情

语言华丽

独特的句式

(大胆的夸张)

2、移情法: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他寄予在某一物上

香草————美好品德

美人————理想中的君主

荃草————现实中的君主

采摘————修身养性

乘骐骥——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众芳————群贤

三、体会屈原的思想

1、文章三部分所述内容,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赎身世——出身高贵,身世传奇,责任重大

自述追求——追求卓越,忠君爱国

回顾历史——忠贞不二,苦闷难酬

2、屈原形象

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 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 一样的圣明君主。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第四篇:《离骚》教案

《 离 骚 》教案

语文组

鲍树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高贵的个人品格和忠君爱国的思想。【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含有丰富感情的句子。【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导入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毛泽东《沁园春·雪》)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在毛泽东看来,古代帝王缺少“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也有必要补充一些“风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关于作者及《离骚》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1 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划分朗读节奏。

明确:(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婷/以轨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2)“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请学生找出以下语言知识点,教师疏通重要词语(1)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

通“措”,措施。.何方圜之能周兮

通“圆”,圆凿。.忳郁邑..余侘傺兮

进不入以离.尤兮

芳菲菲其弥章.

延伫乎吾将反

(2)同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

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

固前圣之所厚.

哀.民生之多艰

鸷鸟之不群.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屈.心而抑.志兮

(3)特殊句式

謇朝谇而夕替

步余马于兰皋兮

不吾知其亦已兮

通“郁悒”,忧愁苦闷。通“罹”,遭受。通“彰”,明显。通“返”,返回。使动用法,使……步行 形——动,加高。形——动,加长。形——动,推重。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哀伤。名——动,合群。动——名,淫荡,纵欲之事。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压抑。被动句。无标志词。状语后置。介词“于”。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谣诼谓余以善淫

状语后置。介词“以” 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揽茝

状语后置。介词“以”。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

定语后置。助词“之”,还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一词多义

虽:余虽好修姱以兮

虽然

虽九死其犹未悔

即使 修:余独好修以为常

退将复修吾初服

整理

邹忌修八尺有余

长、高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修改(5)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荒唐

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偭规矩而改错

古义:改变措施

今义:改正错误 ..无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义:出境困窘

今义:经济困难 ..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

..

今义:因灾害或是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3.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4.诗中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外在形象? 明确:(略)

5.诗人有什么样的内在品格? 明确: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忠贞不移

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

四、理解文章

研读诗句,指出下列诗句中使用的艺术手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1)“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明确:用“蕙纕”、“揽茝”比喻自己的美德,反衬奸佞小人的嫉恨,揭示自己的高尚道德。

(2)“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明确:用“绳墨”比喻准则、准绳。整句诗在于揭露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态,比喻的运用使这种表达更形象生动。

(3)“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明确:全句诗均在暗喻诗人自己在刻意追求完美的外形。这种用“服饰”与“佩饰”的描写,暗示自己品行、道德的追求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地展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五、能力提升

把自己想象成屈原,再读课文。文章如此动人,除了真情实感,还得益于语言,你认为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象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②比喻手法的运用。如:蕙纕、兰茝、峨眉—高尚德行,灵修—怀王,众女—小人,绳墨—准则,等。

③对偶句式的运用。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时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拓展探究

你赞成屈原投江自杀这一举动吗?(在班内辩论,言之成理即可。)

七、小结

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纯洁德行、心忧天下和疾恶如仇的品性。这些情感具有深远宏大、剧烈震荡的特点。在写法上,以抒情为主,描写和叙事为辅,但抒情又不空洞苍白或呐喊狂叫,而是用美丽的想象和诗化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八、作业

课下熟读《离骚》全文以及译文,背诵诗中的名句。

九、板书

离骚 屈原

《诗经》——《国风》——现实主义 《楚辞》——《离骚》——浪漫主义

遭贬的原因:不愿同流合污 追求美政,九死未悔,忧国忧民。

十、原文及翻译

《离骚》(节选)高中语文必修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於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参考译文:

我长声叹息而泪流满面啊,为老百姓多灾多难而哀伤。

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没想到早上进谏晚上就被贬官。

贬黜我是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啊,给我加罪是因为我爱好花香。

这也是我心中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一生我也毫不懊丧。

始终不能明了我心迹啊,我怨恨我那君王过分荒唐。

众女子嫉妒我长得美貌啊,放出谣言说我行为放荡。

本来世俗就崇尚投机取巧啊,任意而为将规矩背向。

违背准蝇而追求弯曲啊,竟相把苟合奉迎作为榜样。

忧闷失意啊我孤独彷徨,忍受着此时的穷困我好不心伤。

宁愿突然死去随着流水消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雄鹰和凡鸟不可能生活在一起啊,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方枘圆凿自然不能结合啊,道路不同哪能有相同的思想。

忍受着委屈而压抑着意志啊,忍受强加的罪过又将耻辱品尝。

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啊,古圣先贤都认为应该是这样。

真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我久久伫立徘徊傍徨。

转过我的车子返回原路,好在我虽然迷途却并没有失去方向。

赶着马车来到长满兰草的水边啊,奔驰后休息在长着椒树的山岗。

为君分忧反受指责啊,我退隐山林整理我当初的衣裳。

裁剪荷叶做出我的上装啊,连缀花瓣做出我的下装。

不了解我的心意也就算了啊,只要我的本心确实善良。

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将我长长的佩带延长。

清香和污臭杂糅在一起啊,唯独我明洁的品质没有毁伤。

忽然回过头来放眼远眺啊,看到了辽阔大地的四面八方。

我佩戴上缤纷多彩的服饰啊,浑身上下散发着阵阵清香。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啊而且习以为常。

肢解我的身体我也不会变心啊,又有谁能改变我的志向?

第五篇:《离骚》教案

《离骚》(节选)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疏通文意,积累并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2.分析把握诗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魅力。3.品味、鉴赏诗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学法指导】 1.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2.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3.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知识链接】

1.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屈原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屈原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等。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代表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还有宋玉的《九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诗经》与《楚辞》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它受着《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想象丰富,手法夸张,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

3.有关《离骚》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

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离骚》作为长篇巨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关于它的内容层次,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法。大致说来,诗的前面部分是从自己的世系、品质、修养和抱负写起,回溯了自己辅佐楚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的斗争及受谗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与“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中间部分是借女 劝告、陈词重华,总结历史上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阐述了“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并从而引出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现了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最后部分是在追求不得之后,转而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询问出路,从中反映了去国自疏和怀恋故土的思想矛盾,而在升腾远游之中,“忽临睨夫旧乡”,终于不忍心离开自己的祖国,最后决心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前一部分作为对往事的追忆,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作为对未来的探求,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则以回到现实结束全篇。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塑造了具有崇高品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学习过程】

一、知识突破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嫉()妒 谣诼()溘()死 鸷()鸟 方枘().....榫()头 诟()骂 伫()立 芰()荷 岌岌()......昭昭()芳菲()..2.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 忳郁邑余侘傺兮: 何方圜之能周兮: 进不入以离尤兮: 芳菲菲其弥章: 3.古今异义词

怨灵修之浩荡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 自前世而固然: ....4.一词多义 虽: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 .以:既替余以蕙纕兮 .背绳墨以追曲兮 余独好修以为常 ..固:固前圣之所厚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群:鸷鸟之不群也 赵王悉召群臣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5.词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 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6.特殊句式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不吾知其亦已兮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7.翻译

A.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B.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C.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二、诵读指导

骚体诗的节奏要复杂一些,但仍有规律可循,一般一句是三四个节拍。《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下面试从课文中举几个例子,虚词皆加括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三、思考探究

1.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靰羁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预设:

◎君王不察(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小人投机(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不同流合污(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余不忍为此态也)

2.面对这样的政治遭遇,屈原表白了怎样的心志(或思想)?找出句子作简要分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写小人们种种丑态、伎俩,自己不为所动,宁死也不与他们同流合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写自己与小人们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调和的,自己愿意为正道而死。)◎不吾知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写自己虽然遭到贬抑,但仍要一如既往地修身洁行,而不论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重申自己始终以“好修”为乐,即使为此遭受极刑也决不改变。)3.《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怎样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外貌:身披香草,超群脱俗。(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思想:忧国忧民,品节高洁;追求真理,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忠贞不移; ◎分析见课件

4.《楚辞》被誉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而《离骚》又是《楚辞》的代表作品,大家认为课文所选部分的文辞以及屈原的身上哪些东西是浪漫的?

预设: 补充: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①浪漫的语言:讲究文采,喜爱铺陈,华美艳丽的辞藻使得诗歌色彩秾丽炫目。②浪漫的手法:“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比。③浪漫的句式:☆句式长短参差,自由灵活。☆对偶,使诗歌整齐而节奏鲜明。☆“兮”字助势,使得诗句宛转纡徐,富于抒情色彩。

④浪漫的精神:义无反顾的人生之路

请从诗中找出一些例子来,并简要分析它们各自的寓意。预设: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本意是神仙,这里指君王。“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蛾眉”(即美貌)比拟自己的美德,以“众女”肆意造谣中伤比拟朝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指鹰、雕一类凶猛的鸟,“鸟”指一般的鸟,这里分别比拟诗人自己和周围群小。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所写的衣着佩饰都比拟诗人的美德。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比拟诗人的品德更加高洁。

四、练笔

人说屈原之高洁、之忠贞、之执著,可与日月争辉,天地同高,学完本文,你对屈原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形式不限。

下载《离骚》教案 2(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离骚》教案 2(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离骚教案

    离骚 一、解屈原生平,领悟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二、诵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感悟涛歌中表达的情感。三、了解俩种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移情和比喻......

    离骚教案

    《离骚》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

    《离骚》教案

    《离骚》教案[教学目标] 一、思想目标: 1、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知识目标: 1、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

    《离骚》教案

    《离骚》教案 导语: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作品......

    离骚教案

    讲学稿 主备教师:高晓霞 时间:2010年11月20——22日 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

    离骚 教案

    离骚 教案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

    《离骚》教案

    《离骚》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特征。体会诗歌......

    《离骚》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