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 2

时间:2019-05-13 21:19: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登高》教案 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登高》教案 2》。

第一篇:《登高》教案 2

杜甫《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学习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初中,我们学过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这首诗里,作者写到了他漂泊西南,正值晚年时的凄苦生活。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所以在读他的诗歌时,少了李白的那一份豪放,却多了几分忧伤。下面就让我们来走进这位充满悲情色彩的唐代大诗人。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1)请同学们回忆初中曾经学过的杜甫的作品,介绍杜甫的生平。《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旅夜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2)老师补充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特点:(杜甫,字子美,“杜工部”,现实主义诗人;一生穷困潦倒,饱经忧患。诗歌全面、真实地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民生疾苦——“诗史”、“诗圣”;诗风:沉郁顿挫。)

2、背景交代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联系解题

联系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理解“登高”的含义——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四、品味鉴赏(提问 讨论 答问 点拨 解疑)

(一)感情基调——悲

(二)悲从何来?——悲自然之秋(讲解首联、颔联),悲人生之秋(讲解颈联、尾联),悲国家之秋(从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

1、了解句意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尝试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诗句的意思。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⑴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意境;写作特点:语言精炼,对仗工整。)⑵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探 导:

① 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明确:(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② 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3)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明确: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找一找,本联共写了诗人多少层愁苦,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离乡万里、时值悲秋、漂泊他乡、常年在外、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登上高处,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艰

难苦恨繁霜鬓”

(2)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3)“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国难当头,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他的心情一定是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多病。而“新停”又是“刚刚放下”。“新”与“苦”都是副词,两相对应。这两句,词相应,句相同。“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分别是“非常痛恨两鬓染霜”“刚刚放下浊酒杯”之意。(4)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前两联主要是写景,后两联主要是什么?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艰难”一词双关:既因为个人生活艰辛,遭遇坎坷,也因为国家连年战乱,社会动荡不安;后两联主要是抒情,抒发作者孤独凄凉,贫病交加,忧国伤时,消愁无门的思想感情。)

(三)赏析小结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

板书设计:

风 天 猿 渚 沙 鸟 ——孤独哀伤

写景

无边落木 不尽长江 ——韶光易逝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漂泊孤苦

苦恨霜鬓 抒情

新停酒杯——忧愤苦闷

第二篇:《登高》教案 2

《登高》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突破】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对比、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知识链接:

一、写作背景

《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苦闷,诗人抱病登高,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二、登高诗知识

登高本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种别具特色的民俗现象,推其源一是来自古代宗教祭祀活动,也就是“望祭山川”,另一是“重九登高”的节日习俗,所以重阳节也叫“登高节”。古人有登高的情结,登高和古代文人有着不解之缘,孔子时代就有“君子登高必赋”的传统观念,登高在古代士大夫那里已经演变成日常生活中一种很普遍而高雅的文化活动,成为古代文人展示文才的重要舞台。所以登高不独于重阳,文人往往因登高而“情满于山”,人生的感慨一起涌来,宇宙、人生、国事、家事,眼前景、心中情,喜怒哀乐竞相涌来,于是便产生了许多游目骋怀的登高诗。

从创作时间看,登高诗既有登高时的即景之作,也有登高过后的有感生发和应命奉笔之作;既有重阳旧俗登高时的抒怀之作,也有四时登高的即兴之作。从创作地点看,登高临远之地既有高山叠嶂,也有亭台楼阁,只要地势高,视野开阔,适宜远眺赏景即可。

登高诗不是简单的登高写景、吟咏唱和,往往托物言志、观物反思,借助大自然和自身的物我关系对社会和人生作广泛而深沉思考的自觉或不自觉用心,其的主旋律主要表现家国之恨、身世之痛的历史与个人沧桑之感。因此诗歌中言愁叙悲的审美倾向尤为突出。‘悲’的气韵洇染了每首诗的内质外象。时间上,虽有以伤春为季节背景的登高诗,但更多的则是借摹写秋景来表现诗人心中的悲情;在空间上,由于登高而望所体现出的“荒原意识”,也使登高诗充满了“悲”的审美情感效果。这种悲情特征正是体现了中国文学以悲为美的悲情传统,也形象地诠释情绪化了忧患意识,表现为崇高美。

表达思念之情是在登高诗中重要的主旨之一,思念的情感又因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有亲情之思、男女之思、友情之思。发思古之幽情,感怀于时事也是登高诗的重要内容。

登高是今古对话的最佳平台和途径,感怀历史沧桑,凭高吊古,并且兼以借古讽今是“登高”主题诗歌的一大特征,总之,游子思乡、思妇怀人,壮士悲歌、文士不遇等基本涵盖了我国古典登高诗诗歌的主旨。壮士登台、游子登楼(山、塔)、文士悲秋等可视为登高诗的一种范式,而其情感基调往往定格于登高必忧、登高必愁,慷慨多悲、凄婉哀伤。

从艺术表现手法而言,登高诗运用多种方式抒情言志。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或借古寓怀,或托物言志等等,各种方式融会贯通,古今穿插,时空一体。摹景状物以气韵为主,雄壮开阔,生动传神,想象高妙;抒情言志语淡情深,慷慨悲歌,力透纸背,寄寓遥深。登高怀古用典言简意丰,独具慧眼;象征语约意沉,发人深省,充分体现出创作者驾驭语言的技巧。

古典登高诗是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是遭遇理想与现实背离的诗人寂寞诗魂的精神见证,其丰富的主题意蕴和审美特质对中国文化人和中国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登高诗往往将自身经历与天下兴衰相融合,具有穿越历史时空的阅世意识;登高诗关注人生“壮怀凄凉”中的“壮心不已”,往往抒发“寒士幽独”中的“孤高寂寞”,折射的是观身意识;登高诗往往又对人生所遭遇的困惑与困境进行价值探询。文人历来是感性的动物,情感丰富饱满,极富理想化,因此,“登高而赋”实际上是一个“睹物兴情”的过程。通过登高远望,面对亘古不变的山川河流和浩淼无穷的宇宙苍穹,人的力量显得微弱渺小;面对自然,人的弱点和不足暴露无遗,韶光易逝、人生苦短、世事沧桑等情绪便自然产生。而相反的,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心理,自然的雄壮、天地的永恒又让人自然产生一系列豪迈感、雄壮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杜甫

2、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步骤

3、背诵诗歌

二、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的内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笔画一画)

2、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三、品读诗歌

1、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2、著名评论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还有八悲,你能读出来么?

3、提问: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作品,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诗人是如何把情融于景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

4、四、小结:

五、合作探究: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②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③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④。

【注】①玉垒:山名,在今四川茂汝。②北极:即北极星,喻指唐王朝。③西山寇盗:指吐蕃。④梁父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5分)

(2)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六、课后作业

通过朗读,体会《登高》的情景交融,然后假设你是杜甫,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第一人称,把《登高》拓展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文章。

第三篇:《登高》教案_2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背诵全诗。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时安排】

、题解

[导语设计]

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诗人简介]

(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背景简介]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2、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悟主旨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问题,本文写了哪些意象?和哪些内容?)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

(揭示了哪些情感主旨?)

个人长年飘泊常作客

老病孤愁繁霜鬓、停洒杯,独登台

国家忧国伤时艰难苦恨

壮志难酬繁霜鬓、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来

韶光易逝

品意境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

2、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A体会“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意境

意境:凄凉,凄清、高远,广阔

情感:“猿啸哀”之声,使顿生悲情,悲伤

B体会“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接“落木萧萧”“长江滚滚”,意境:雄浑,壮阔,辽远、沉郁,悲凉,绵邈

情感: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国伤时的感怆

——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常作客”则表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丰年”指暮年,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意境:苍凉寥廓

情感:长年飘泊、老病孤愁

品艺术

A对仗工整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先读体会的意韵美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比较阅读感悟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两诗均以“秋景”为描写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

B情景交融

A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情景交融。

B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

“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

“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总结:

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

情感蕴藏:

首联哀婉孤独

颔联沉郁高昂

颈联愁苦沉痛

尾联忧愤无奈

探问题

a、杜甫为人何爱特爱喝酒,答: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

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b、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壮志难酬,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处境悲凉,年老多病,漂泊无依

第四篇:《登高》教案

登高 杜甫

一、登高

登高为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风俗,古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有亲人团聚、登高饮酒的习俗。登高诗

一、登高望远,思乡怀亲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登高望远,伤时悲己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三、登高望远,抒怀励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知人论世

二、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也称其为杜工部,有《杜工部集》。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杜甫亦被尊称为“诗圣”。

知人论世

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过南起吴、越,北至齐、赵等地。35岁到长安求官,过了10年穷困落拓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曾陷贼中,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任左拾遗。49岁时,弃官携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常被称为杜工部)。流落四川八年,57岁时出川,辗转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58岁时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成都杜甫草堂里挂着郭沫若写的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16个

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风格:沉郁顿挫

“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

“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赴奉先咏怀》(忧国忧民)(涉世未深)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月夜》、《春望》、《羌村三首》、“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知人论世 代表作品:

《春望》《望岳》《登高》《蜀相》 《登岳阳楼》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名句回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三、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为了排遣抑郁,他抱病登台。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甚至称它是“旷代之作”。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播放朗读录音,四、朗读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齐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首联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颔联中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让作者联想到什么?(可联系诗人生平展开联想。)

风、天、猿、渚、沙、鸟 急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这些景象给人什么感觉? 急风急天高猿啸哀

一个萧瑟的秋天,天空是那样辽远,远处的树林中传来一阵阵凄厉的猿声。渚清沙白鸟飞回

小洲边的水是那样的清冷,岸边的沙子是那样的惨白,鸟儿在狂风中挣扎着,盘旋着,发出阵阵哀鸣。首联中的“飞鸟”,应该是一只什么样的鸟? 鹰击长空 鸟鸣山更幽 活力和朝气 悠闲自在 孤独苦闷的飞鸟 联想渚清沙白鸟飞回

一个萧瑟的秋天,天空是那样辽远,远处的树林中传来一阵阵凄厉的猿声。

小洲边的水是那样的清冷,岸边的沙子是那样的惨白,鸟儿在狂风中挣扎着,盘旋着,发出阵阵哀鸣。

高远壮阔,苍凉萧瑟首联两句,描写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的景象,指明了时节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构成一幅高远壮阔而又苍凉萧瑟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奠定了哀婉凄凉的基调。

对仗工整,句法严谨,语言极为凝练。

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的秋风中飞舞着。不尽长江滚滚来

奔流不息的长江波涛拍击着江岸滚滚向前颔联中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让作者想到什么?(可联系诗人生平展开联想。)

明确: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终年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他55岁,日薄西山,岁近迟暮。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空间在横向纵向不断扩大。江水不断流去,岁月也如水一样不断消逝,作者的生命如同落叶般接近尾声,然而此时国家还处于混乱之中,诗人空有忧国之心却无救国之力。这两句诗抒发了人生短暂,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五、齐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你认为颈联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2)宋代的罗大经指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做具体分析。

(3)后两联主要抒发诗人的“悲秋”愁绪,那么诗人有哪些“悲”? 炼字答题步骤:(1)字的含义。

(若问到哪个字用得好,则需先答出是哪个字)(2)这个字写出了……。(还可考虑手法和诗句翻译)(3)表达了诗人……的感情。例:“常”(1)字的含义。

(若问到哪个字用得好,则需先答出是哪个字)“常”字用得好,“常”的意思是长久,长期。(2)这个字写出了……。

“常”字写出了诗人四处漂泊的时间之久。(3)表达了诗人……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独”

(1)“独”字用得好,“独”的意思是独自,一个人。(2)“独”字写出了诗人登台时无亲朋陪伴的孤独场景。(3)表达了诗人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常年到处漂泊,作客他乡,于秋天更添悲凉,晚年多灾多病,今天又独自登临高台。

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迟暮也;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悲 1.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 2.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 3.战争带来的国难家仇 4.日见白发增而壮志未酬之虑 “悲”的根本原因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指时局艰难,“恨”是因为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忧愤。时世艰辛,自己一无所就,只落得满头白发,以致抱恨终生。在这样的境况中,企图借酒消愁,但穷困潦倒,加上疾病缠身,最近连酒也喝不成了。其悲痛之情,更加深了一层。诗人忧国伤时的悲情到了极致。

写景 首联仰望 云天秋风 俯视 江水渚洲 颔联无边落叶 不尽江水 气势开阔 抒情 颈联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尾联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借景抒情主题归纳

诗人通过重九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边苍凉壮阔的秋景,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壮志难酬之情。

六、艺术赏析

(1)格律精严。

此诗八句皆对。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2)语言精练。颈联十四字含八层意思。(3)借景抒情。沉郁顿挫

“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

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有力,而且做到了前后相对,句中自对,更显得节奏铿锵。

第五篇:登高 教案

登高 教案

备课人:刘建霞 教学目标:

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课

一、导入

李白、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我们刚刚学过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了李白的豪逸浪漫,今天我们将走近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学习他发自肺腑的诗歌《登高》,感受杜甫诗歌的特点。

二、诗人生平和背景介绍

我们常说要“知人论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诗歌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一)、杜甫生平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人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历

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济

6.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二)背景

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55岁,这年秋天,诗人来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三、朗读,把握诗歌节奏

第二课时——展示课

四、诗文赏析

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明代胡应麟曾评此诗“古今七律第一”!现在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这首诗。

1.首联:(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概括几幅画面)

以十四字写六种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飞鸟是一只离群失途的孤鸟,孤独而痛苦。这是一幅高江峡口,秋风猎猎,高猿长啸,哀转久绝的凄清画面,“鸟飞回”一句,更点明了在无边秋意之中,鸟亦失途;诗人的残齿暮年,人生无路,不亦如此。诗人凄怆哀怨之情溢于笔端。

(教师板书:凄怆哀怨)

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学生朗读,教师指导)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对比出人的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看这孤鸟,离群失途,同时天涯沦落人,独在异乡不得归。

2.颔联 :(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概括几幅画面)

诗人仰观天宇,无边落木,萧萧而下,一年之中,枯荣轮回,这表现了什么?(生命之短暂);俯察江水,滚滚东逝,奔流不息,又象征了什么?(时间之无穷)。落木萧萧,长江滚滚,互相映衬,诗人以自己行至暮年的有限生命,去观照无限的历史长河,有什么感慨呢?(从这里我们仿佛感受到了诗人面对一枯一荣的落木所抒发的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感怆,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所发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这幅画面雄阔苍茫,表现出人生的沉重悲壮。(教师板书:沉重悲壮)指导朗读:“萧萧”、“滚滚”两词应重读,表现出“沉重悲壮”的情感。

3颈联、尾联 指读:“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四句,指导学生体会诗人寄托的心境。大家把这四句诗反复读几遍,小组讨论一下,然后作一番交流。

(明确:这四句诗写出了诗人晚年的处境和心境:诗人因为漂泊无定,离乡万里,倍尝艰难潦倒之苦,使自己白发满鬓;又因为疾病缠身,诗人好饮而不得,自然就触景生情,心中的悲伤难以排谴。这四句写出个人之秋,全诗用“秋”字聚焦,用“悲”字贯穿,充分体现了诗人晚年孤愁的心境。)这两联既写出忧生伤己,又写出忧国伤时。(板书:忧生伤己,忧国伤时)

第三课时——展示课

1、提问:但只是写出个人之秋吗?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杜甫当时年老多病,为什么还要登高呢?

(明确背景: 祖国山河处在战乱之中,安史之乱的硝烟尚未消散)

虽然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大唐帝国日渐衰微,但诗人仍止不住登高远眺的脚步,是对曾经辉煌的追忆?还是在为破碎的山河祈福?我们无从知道,但这萧瑟的秋意中饱含着杜甫多么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啊。

可见在“季节之秋”和“个人之秋”之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国家之秋”,我们从整体上去感受诗的氛围,从触景生情中去感受无处不荡漾着的灾难时代的痛楚声音,就一定能够理解《登高》这首诗的真正意蕴。

2、杜甫身处人生之秋,望着季节之秋,心里装着国家之秋!诗人说:“艰难苦恨繁霜鬓”,请认真思考一下,“艰难”和“苦恨”是什么关系呢?

(明确:是因果关系。艰难的世事,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国难深重,正是匹夫有责,奋力报国的时候,可是杜甫自己却年老多病,令他痛心疾首,万分憾恨。这是诗人的自责,他忧愤深广,既不像苏轼,也不像李白。苏轼在政治上失意时,能旷达自解、“倚杖听歌声”;杜甫做不到,他终生坎坷,却从不谈清风明月,即使晚年走投无路,也未曾问过桃园仙踪,他活得太执著。杜甫更不是李白。李白不得意时可以“明朝散发弄扁舟”;杜甫却总在自责自己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不能扶大厦之将倾,不能救生民于水火,这才是“苦恨”的真正底蕴,这才是独一无二的杜甫心哪!

3、“七悲”,颈联、尾联借秋写悲,笔力千钧,字字传神,是血与泪的结晶,是悲与恨的沉淀。凡此“七悲”,悲恨万端。

辗转江湖,身不由己,凶多吉少,有家难归,此为“万里”之悲; 常年累月,马不停蹄,聚散离合,欢少苦多,此为“常客”之悲; 人生苦短,多灾多难,年迈体弱,疾病缠身,此为“多病”之悲; 登高远眺,临风怀想,天地一儒,形影相吊,此为“孤独”之悲; 落魄潦倒,艰难苦恨,愁生白发,岁月不多,此为“霜鬓”之悲; 异乡飘泊,多病残生,因病断酒,添愁惹恨,此为“断饮”之悲。时局动荡,生灵涂炭,忧国伤时,一筹莫展,此为“家国”之悲; 指导学生朗诵全诗。

五、总结:

纵观全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全在一个“悲”字。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这是种质朴而博大的胸怀。(板书:悲,感时伤怀,忧国忧民)

展读全诗:古往今来,身世家国,荣辱人生;沉浮世态,得失人心;多少离愁苦恨,多少艰难困厄,全由杜甫一肩挑住。他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肩挑起了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的千斤悲愁,而他喃喃自语般的倾诉就注定会成为虎啸龙吟,感天动地的绝唱!

六、课后反思

下载《登高》教案 2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登高》教案 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杜甫的诗《登高》,在学新诗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讲到知识。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 少陵野老......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杜甫 登高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 2.诵读诗歌,以声传情。 3.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4.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

    登高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全诗主要内容并背诵全诗; (2)感受诗歌悲凉的意境,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指导法。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多处灵活运用诵读法,紧......

    《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 一、[导语设计]故事开头 一千一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冽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 枯黄的树叶。江水急剧地翻滚,......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两首诗的不同体裁、风格和两位诗人的人生态度。2、在掌握全诗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语的丰富内涵。 全一课时 一、引入: 二、新课: (一)作者介绍......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

    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为教学知识目标。 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为本次教学的意境目标。 培养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