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坐井观天教学案例与反思
《坐井观天》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2.发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
3.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重点难点:
懂得“坐井观天”寓意,明白本词含有贬义。教育学生开拓视野,多读书籍,增长见识。教学准备:
1.小黑板;
2.小青蛙、小鸟的头饰及图片
教学流程及意图:
一、课前热身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出示动物小图片)你们瞧,这可是老师亲手画的,精心为你们准备的,喜欢吗?不过只有学习认真,爱动脑筋,积极回答问题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做得到的小朋友坐端正。真棒!词语娃娃正等着你们呢!
1、小黑板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坐井观天
口渴
回答
相信
抬头
小鸟
无边无际
说大话
弄错
井沿
看见
青蛙
2、理解词义: “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那你知道什么是无边无际的吗?
词语搭配:无边无际的(天空)(大海)(沙漠)(宇宙)(太空)
3、说句子:任选其中一个词语说句子。4个
小结:小朋友能够学以至用,老师真佩服你们。
二、激趣导入
为了奖励你们这些聪明的小朋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想听吗?从前啊,有一口古老的井,井底生活着一只青蛙。它每天坐在井底,从来没有出去过,就这样平静地生活了很久。终于有一天,飞来了一只小鸟,落在井沿上,它们俩发生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故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读通每句话。
2、想一想:
这篇课文写的是谁和谁发生争论的故事?
{ 贴小鸟、青蛙图片 }
争论什么?(天的大小)
四、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中讲青蛙住在什么地方?(井底)
板画,井,把青蛙移到井里
2、那么小鸟从哪儿来呢?(从天上飞来,落在井沿上)将小鸟移到井沿。
指图理解:井沿:就是井边。
过渡:它们俩碰到一起是怎么争论的呢?请同学们拿起笔,再次小声读读课文,找出它们的对话,用“--------”画记出来。
一共有几次对话?谁来读出他们的第一次对话?对,就是课文的第二段和第三段。
3、对话导读,理解
【出示第一次对话】
①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二段和第三段,你从这次对话中知道了什么?
②假如你是这只小鸟,飞了一百多里,你会有什么感觉?所以小鸟的话要读出又累又渴的感觉。
谁来试试?
③青蛙说的话是个什么句子?要读出奇怪的问的语气。
谁来读读?
④1、2组读青蛙的话,3、4组读小鸟的话,老师来叙述。
过渡:青蛙听小鸟说飞了一百多里,觉得更奇怪了,而且一点儿也不相信,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第二次对话。
【出示第二次对话】
①谁找出他们的第二次对话读读? 师贴出句条。
②从这次对话中,你知道
青蛙认为天多大?(井口那么大)
小鸟眼中的天是什么样子的?(无边无际,大得很)可是有趣的是青蛙还认为小鸟是在说大话,说大话是什么意思?就是吹牛,说假话。可见青蛙一点儿也不相信小鸟的话。
③改换句式:请看青蛙说的这句话,师读,“还用飞那么远吗?”意思就是说“不用飞那么远。”
④指导朗读:青蛙的话应该怎么读?(读出不相信的语气)-------指名读
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诚恳的语气。-----------指名读
师带读-----------分男女读青蛙和小鸟的话。
过渡:一个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另一个认为天无边无际,而且谁也不肯让输,你们瞧!
【出示第三次对话】
①1、2组齐读青蛙的话,3、4组齐读小鸟的话。
②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互相讨论一下。你认为谁错了?(青蛙)你们的意见相同吗?
③你们都认为青蛙错了,为什么它眼中的天为什么就只有井口那么大呢?
4、小实验:
我们先来做个小实验,把书卷起来,卷成一个纸筒,往上面看,你能看到多大的一片天?指名说。我们的视线被纸筒挡住了,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
小结:青蛙不就是这样吗?它一直生活在井里,视线被井壁挡住,所以它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5、想象
小鸟为什么会认为天无边无际呢? 因为它一定飞过很多地方,从来没有看到过天的边际。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就是那只可爱的小鸟,你飞过哪些地方?看到了一些什么呢?
边想象边说句练习。(小鸟展开翅膀飞呀飞,飞过高高的山,飞过广阔的田野,飞过茂密的树林,飞过蔚蓝的大海------------)
你们飞过那么多地方,有没有看到天的边际?可是青蛙不相信啊,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它相信呢?(让它跳出井口来看看)
五、总结拓展,揭示寓意
1、想象、说话练习
①假如这只青蛙真的跳出水井,它将会看到一些什么?
(很大一片天空,美丽的风景)
②那它可能会说些什么呢?小鸟又会说什么呢?------指名说
③互动学习:同桌一个演青蛙,一个演小鸟,想象一下青蛙看到井外的世界之后会说什么,小鸟又会说什么。
2、揭示寓意
学习了坐井观天这篇课文,你喜欢课文中的谁呢?为什么?
{板书}:
见识广,见识少
所以我们认识事物要像小鸟那样飞得高,看得远,看得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目光短浅,还自以为是。我们曾学过识字4,当中的哪两个成语与坐井观天一样都表示看问题不全面,目光短浅?管中窥豹,一叶障目。这样可是不对的。
我们班还有很多同学坐井观天,很少读课外书,不懂的东西还有很多,老师希望你们学好知识,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做一个见多识广,多才多艺的人,千万不要做“井底之蛙”哦。
六、课后游戏:分角色朗读表演
下面我们来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请人到台上扮演青蛙和小鸟,带上头饰进行朗读表演,演得好的话老师将把美丽的头饰送给他。
1、分角色朗读
2、评价、奖励
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表示对他们的鼓励。
七、课堂作业及课后练习:
1、填空:(小黑板出示)看你能填出几个合适的词语
2、抄写课文后面的读读记记(积累词语)
3、课后同学们可以像老师这样把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情景写一些。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全镇教育教学活动中,我所上的是二年级语文教材13课的《坐井观天》这一成语故事。这节课,我感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合作得十分融洽。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感情交流充满教学全过程,课堂中,我做到动静结合,有张有弛,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简而言之,就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针对二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这一点,既重视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又加强朗读训练和发展思维,培养有条理说话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认识和感受故事中的生动形象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成语的意思。
(一)、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要给学生有较多的读书时间,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安排学生读书,每次都有明确要求。读书时思考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都向学生交代清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反复读课文,大部分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对暂时不懂的问题,既不急于解答也不轻易放过,而是适时地要求学生再读课文解决。特别强调边读边思考,使朗读、提问紧密结合。学生提出不知道青蛙和小鸟为什么要争论天的大小这个问题,然后我因势利导,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看插图、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就是读书方法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又组织学生讨论、释疑。
(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始终洋溢着师生双边活动的热烈气氛,既不是学生围绕教师转,也不是学生配合教师活动,而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主导作用不是教会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其目的是为使学生今后自己会学。
上课时我让学生充分质疑,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梳理,采用“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几个步骤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我十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和鼓励学生。始终注意“导”,始终注意听取和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不断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思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讨论青蛙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经过反复研读课文,仔细观察插图,深入思考,作出判断,说出根据,不仅活跃了思维,而且培养了思维能力。.应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五十个孩子就有五十只青蛙,五十只小鸟。他们可以,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的朗读就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理解、体会和感受。老师拼弃了以前那种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哪必须得读重音,哪必须读拖长音或读轻声,而是充分的给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探究,想想该怎样读才会读好,让孩子“我口表我意”,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建构,在互助中研究,合作中探索,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评价应注意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价是一个认识、教育、提高的过程,把评价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评价他人的同时进行聆听观察、分析反思、组织表达,从而加深学生的体验,促进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老师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尤其是让生生之间进行赏析性的评价,这使被评价的孩子得到激励,感受成功的喜悦;孩子在赞赏别人的优点时,也是在主动学习,积极接受。
(三)、重视语言文字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语言因素,突出语言文字训练,通过适当的练习,巩固并综合运用已学过的语言文字。我在课上注意让学生反复练习读书,并且还重视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话能力。在朗读和说话的训练中,通过充分讨论,落实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文中的词语“无边无际”,先让学生理解本词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说说哪些事物是无边无际的,这样学生的理解很透彻了,还能运用了。学过这些好词,我们不就是为了学以致用吗?还有学生读了青蛙认为小鸟说“大话”那段文字后,先让学生弄懂什么是“大话”。同学们逐一解释为“吹牛”“做不到,也要把它说出来”“没有根据的话”“假的”“太夸张了”,经过教师的不断点拨,学生对这个词的理解逐步向课文中所表达的意思靠拢。在组织学生讨论“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含义和这个成语是批评有什么错误的人这一问题时,我还联系前面所学过的成语,“管中窥豹”“一叶障目”,让学生更深一层的了解其含义,并强调要求学生把先后几个同学的发言连起来说完整一些„„这样的说话训练不仅巩固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而且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但是,在这堂课上,我虽然努力的想教会学生怎样读好青蛙和小鸟的话语,可是还是缺乏具体的明确的指导,所以朗读效果还不尽人意。再者,当我说道:“同学们,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啊?”,学生都说道了小鸟,而本文意在通过故事让学生了解这个成语故事,并懂得“坐井观天”的含义,而我的这一问题将学生带进了胡同,有点偏离轨道的倾向,值得深刻反思。
第二篇:坐井观天教学案例与反思
Fpg
《坐井觀天》教學案例與反思
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會分角色朗讀對話;
2.發揮想像力,初步理解寓意;
3.理解“井沿”“大話”“無邊無際”等詞語。重點難點:
懂得“坐井觀天”寓意,明白本詞含有貶義。教育學生開拓視野,多讀書籍,增長見識。教學準備:
1.小黑板;
2.小青蛙、小鳥の頭飾及圖片
教學流程及意圖:
一、課前熱身
同學們,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了一份特別の禮物,(出示動物小圖片)你們瞧,這可是老師親手畫の,精心為你們準備の,喜歡嗎?不過只有學習認真,愛動腦筋,積極回答問題の小朋友才能得到。做得到の小朋友坐端正。真棒!詞語娃娃正等著你們呢!
1、小黑板出示詞語(指名讀----齊讀)
坐井觀天
口渴
回答
相信
抬頭
小鳥
無邊無際
說大話
弄錯
井沿
看見
青蛙
2、理解詞義: “無邊無際”是什麼意思?那你知道什麼是無邊無際の嗎?
詞語搭配:無邊無際の(天空)(大海)(沙漠)(宇宙)(太空)
3、說句子:任選其中一個詞語說句子。4個
小結:小朋友能夠學以至用,老師真佩服你們。
二、激趣導入
為了獎勵你們這些聰明の小朋友,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有趣の故事,想聽嗎?從前啊,有一口古老の井,井底生活著一只青蛙。它每天坐在井底,從來沒有出去過,就這樣平靜地生活了很久。終於有一天,飛來了一只小鳥,落在井沿上,它們倆發生了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坐井觀天》這個成語故事。
三、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Fpg
Fpg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准每個字,讀通每句話。
2、想一想:
這篇課文寫の是誰和誰發生爭論の故事?
{ 貼小鳥、青蛙圖片 }
爭論什麼?(天の大小)
四、學習課文,理解內容
1、課文中講青蛙住在什麼地方?(井底)
板畫,井,把青蛙移到井裏
2、那麼小鳥從哪兒來呢?(從天上飛來,落在井沿上)將小鳥移到井沿。
指圖理解:井沿:就是井邊。
過渡:它們倆碰到一起是怎麼爭論の呢?請同學們拿起筆,再次小聲讀讀課文,找出它們の對話,用“--------”畫記出來。
一共有幾次對話?誰來讀出他們の第一次對話?對,就是課文の第二段和第三段。
3、對話導讀,理解
【出示第一次對話】
①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第二段和第三段,你從這次對話中知道了什麼?
②假如你是這只小鳥,飛了一百多裏,你會有什麼感覺?所以小鳥の話要讀出又累又渴の感覺。
誰來試試?
③青蛙說の話是個什麼句子?要讀出奇怪の問の語氣。
誰來讀讀?
④1、2組讀青蛙の話,3、4組讀小鳥の話,老師來敘述。
過渡:青蛙聽小鳥說飛了一百多裏,覺得更奇怪了,而且一點兒也不相信,我們來看看他們の第二次對話。
【出示第二次對話】
①誰找出他們の第二次對話讀讀? 師貼出句條。
②從這次對話中,你知道
Fpg
Fpg
青蛙認為天多大?(井口那麼大)
小鳥眼中の天是什麼樣子の?(無邊無際,大得很)可是有趣の是青蛙還認為小鳥是在說大話,說大話是什麼意思?就是吹牛,說假話。可見青蛙一點兒也不相信小鳥の話。
③改換句式:請看青蛙說の這句話,師讀,“還用飛那麼遠嗎?”意思就是說“不用飛那麼遠。”
④指導朗讀:青蛙の話應該怎麼讀?(讀出不相信の語氣)-------指名讀
小鳥の話要讀出耐心誠懇の語氣。-----------指名讀
師帶讀-----------分男女讀青蛙和小鳥の話。
過渡:一個認為天只有井口那麼大,另一個認為天無邊無際,而且誰也不肯讓輸,你們瞧!
【出示第三次對話】
①1、2組齊讀青蛙の話,3、4組齊讀小鳥の話。
②請同學們分學習小組互相討論一下。你認為誰錯了?(青蛙)你們の意見相同嗎?
③你們都認為青蛙錯了,為什麼它眼中の天為什麼就只有井口那麼大呢?
4、小實驗:
我們先來做個小實驗,把書卷起來,卷成一個紙筒,往上面看,你能看到多大の一片天?指名說。我們の視線被紙筒擋住了,看到の只是一小部分。
小結:青蛙不就是這樣嗎?它一直生活在井裏,視線被井壁擋住,所以它看到の天只有井口那麼大。
5、想像
小鳥為什麼會認為天無邊無際呢? 因為它一定飛過很多地方,從來沒有看到過天の邊際。閉上眼睛想像一下,你就是那只可愛の小鳥,你飛過哪些地方?看到了一些什麼呢?
邊想像邊說句練習。(小鳥展開翅膀飛呀飛,飛過高高の山,飛過廣闊の田野,飛過茂密の樹林,飛過蔚藍の大海------------)
你們飛過那麼多地方,有沒有看到天の邊際?可是青蛙不相信啊,你有什麼好辦法讓它相信呢?(讓它跳出井口來看看)
五、總結拓展,揭示寓意
1、想像、說話練習
Fpg
Fpg
①假如這只青蛙真の跳出水井,它將會看到一些什麼?
(很大一片天空,美麗の風景)
②那它可能會說些什麼呢?小鳥又會說什麼呢?------指名說
③互動學習:同桌一個演青蛙,一個演小鳥,想像一下青蛙看到井外の世界之後會說什麼,小鳥又會說什麼。
2、揭示寓意
學習了坐井觀天這篇課文,你喜歡課文中の誰呢?為什麼?
{板書}:
見識廣,見識少
所以我們認識事物要像小鳥那樣飛得高,看得遠,看得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目光短淺,還自以為是。我們曾學過識字4,當中の哪兩個成語與坐井觀天一樣都表示看問題不全面,目光短淺?管中窺豹,一葉障目。這樣可是不對の。
我們班還有很多同學坐井觀天,很少讀課外書,不懂の東西還有很多,老師希望你們學好知識,多看,多聽,多想,多問,做一個見多識廣,多才多藝の人,千萬不要做“井底之蛙”哦。
六、課後遊戲:分角色朗讀表演
下麵我們來進行分角色朗讀課文,請人到臺上扮演青蛙和小鳥,帶上頭飾進行朗讀表演,演得好の話老師將把美麗の頭飾送給他。
1、分角色朗讀
2、評價、獎勵
請同學們用熱烈の掌聲表示對他們の鼓勵。
七、課堂作業及課後練習:
1、填空:(小黑板出示)看你能填出幾個合適の詞語
2、抄寫課文後面の讀讀記記(積累詞語)
3、課後同學們可以像老師這樣把青蛙跳出井口後の情景寫一些。
Fpg
Fpg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在今天の全鎮教育教學活動中,我所上の是二年級語文教材13課の《坐井觀天》這一成語故事。這節課,我感覺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合作得十分融洽。師生間の思想交流、感情交流充滿教學全過程,課堂中,我做到動靜結合,有張有弛,學生學得生動活潑,體現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の主體地位。
語文教學,簡而言之,就是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の訓練。針對二年級學生學習語文の特點,我在教學中特別注意這一點,既重視基礎知識の扎實掌握又加強朗讀訓練和發展思維,培養有條理說話の能力,引導學生通過認識和感受故事中の生動形象理解課文內容,領會成語の意思。
(一)、教給學生讀書方法
要給學生有較多の讀書時間,培養學生讀書の習慣。安排學生讀書,每次都有明確要求。讀書時思考什麼問題,解決什麼問題,都向學生交代清楚,給學生足夠の時間去反復讀課文,大部分內容在讀の過程中去理解。對暫時不懂の問題,既不急於解答也不輕易放過,而是適時地要求學生再讀課文解決。特別強調邊讀邊思考,使朗讀、提問緊密結合。學生提出不知道青蛙和小鳥為什麼要爭論天の大小這個問題,然後我因勢利導,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通過看插圖、聯繫上下文想一想”。(這就是讀書方法の指導)在此基礎上,又組織學生討論、釋疑。
(二)、調動學生主動學習の積極性
本堂課の教學過程始終洋溢著師生雙邊活動の熱烈氣氛,既不是學生圍繞教師轉,也不是學生配合教師活動,而是充分發揮了學生の主體作用,使學生成為學習の主人。教師主導作用不是教會學生,而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其目の是為使學生今後自己會學。
上課時我讓學生充分質疑,再根據學生提出の問題適當梳理,採用“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幾個步驟讓學生自主學習。同時我十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愛護學生和鼓勵學生。始終注意“導”,始終注意聽取和鼓勵學生發表不同の意見,不斷啟發學生開動腦筋思考,激發學生の積極性和主動性。我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討論青蛙錯在哪里,為什麼錯,經過反復研讀課文,仔細觀察插圖,深入思考,作出判斷,說出根據,不僅活躍了思維,而且培養了思維能力。.應尊重孩子閱讀の獨特感受和體驗。
“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五十個孩子就有五十只青蛙,五十只小鳥。他們可以,也一定會有自己の獨特感受,他們の朗讀就可以表達自己不同の理解、體會和感受。老師拼棄了以前那種刻意去追求“標準答案”,哪必須得讀重音,哪必須讀拖長音或讀輕聲,而是充分の給時間讓孩子自己去探究,想想該怎樣讀才會讀好,讓孩子“我口表我意”,在實踐中自己發現建構,在互助中研究,合作中探索,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閱讀中の主體性以及獨立性。.評價應注意促進學生の發展
評價是一個認識、教育、提高の過程,把評價交給學生,讓他們在評價他人の同時進行聆聽觀察、分析反思、組織表達,從而加深學生の體驗,促進良好思維品質の形成。老師把評價の權利還給學生,尤其是讓生生之間進行賞析性の評價,這使被評價の孩子得到激勵,感受成功の喜悅;孩子在讚賞別人の優點時,也是在主動學習,積極接受。
(三)、重視語言文字訓練
在閱讀教學中,要抓住語言因素,突出語言文字訓練,通過適當の練習,鞏固並綜合運用已學過の語言文字。我在課上注意讓學生反復練習讀書,並且還重視培養學生有條理の說Fpg
Fpg 話能力。在朗讀和說話の訓練中,通過充分討論,落實對重點詞句の理解,進而加深對課文內容の理解。如文中の詞語“無邊無際”,先讓學生理解本詞の意思,然後讓學生說說哪些事物是無邊無際の,這樣學生の理解很透徹了,還能運用了。學過這些好詞,我們不就是為了學以致用嗎?還有學生讀了青蛙認為小鳥說“大話”那段文字後,先讓學生弄懂什麼是“大話”。同學們逐一解釋為“吹牛”“做不到,也要把它說出來”“沒有根據の話”“假の”“太誇張了”,經過教師の不斷點撥,學生對這個詞の理解逐步向課文中所表達の意思靠近。在組織學生討論“坐井觀天”這個成語の含義和這個成語是批評有什麼錯誤の人這一問題時,我還聯繫前面所學過の成語,“管中窺豹”“一葉障目”,讓學生更深一層の瞭解其含義,並強調要求學生把先後幾個同學の發言連起來說完整一些……這樣の說話訓練不僅鞏固課文中所學の知識,而且通過語言文字の運用,使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但是,在這堂課上,我雖然努力の想教會學生怎樣讀好青蛙和小鳥の話語,可是還是缺乏具體の明確の指導,所以朗讀效果還不盡人意。再者,當我說道:“同學們,你們喜歡課文中の誰啊?”,學生都說道了小鳥,而本文意在通過故事讓學生瞭解這個成語故事,並懂得“坐井觀天”の含義,而我の這一問題將學生帶進了胡同,有點偏離軌道の傾向,值得深刻反思。
Fpg
第三篇:《坐井观天》教学案例
《坐井观天》教学案例
一、背景分析
随着“基于标准的教学”逐步深入,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思维与能力。教师更应该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在部编版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标点符号,生动、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小鸟和青蛙的对话,读好反问语气。
2.通过朗读,明确小鸟和青蛙争论的问题,知道它们的说法不一致的原因。
3.体会故事寓意。能大致讲述寓言故事,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进行简单的故事续编。
教学重点: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教学难点:明确小鸟和青蛙争论的问题,知道它们的说法不一致的原因,理解寓意并续写。
二、案例描述
《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课文通过简短而传神的对话,讲述了一个有趣且寓意深刻的故事,寓言揭示了一个道理:认识事物,看待问题,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坐井观天”也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眼界狭窄、所见有限;井底之蛙则比喻那些见识狭窄、目光短浅,而又盲目自大的人。结合《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二年级学生在阅读时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所以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读的能力,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悟。
师:
生:
师:
师:
生:
师:
生:
三、案例反思
第四篇:坐井观天教学案例
《坐井观天》案例
2011.12仲爽
《坐井观天》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则寓言,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二、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3.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4.初步理解寓意,通过续写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5.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站得高,看的全面。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懂得“坐井观天”寓意,明白本词含有贬义,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使学生明白课文的寓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懂得青蛙错在哪里
四、学情
《坐井观天》这篇寓意深刻的故事,对于二年级的孩子一说,既有很强的吸引力,又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经常把部分当整体,所以不容易把握文章的情感
五、教学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整体朗读和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是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课文的寓意,此外,我还把实验运用到了本课的讲解当中,主要是让学生能在具体的形象感知中明白“井底之蛙”的深刻道理。
六、设计理念
成语故事《坐井观天》,让学生懂得目光短浅,眼界狭小,见识就会有限的道理。我认为可针对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利用插图,激发他们主动读故事,引导他们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所包含的道理,还可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续编故事。要让学生把故事中的道理与自己和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感悟故事,感悟生活。因此,朗读、质疑、讨论、评价、想象是比较好的学习方式。
七、教具准备
PPT课件、生字卡片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提出质疑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天有多大吗?(生答,教师做总结评价)
可是,从前却有只青蛙和一只小因为这个问题争论了起来,你们想不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带着我们的好奇心,一起 学习今天的课文《坐井观天》(课件出示课题,教师板书)
2、齐读课题
3、激发学生的质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把你想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互相交流。
二、认识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知道它们具体争论些什么,我首先得读懂课文;要读懂课文,第一要做的是把生字全部认识
2、现在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用笔把你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3、(播放幻灯片)这些就是本课的生字,上节课叫同学们回去预习了,你们预习得怎么样?指名试读生字
4、教师带读两遍生字;
5、学生齐读两遍;
6、讲解生字字形和字义;
7、开火车读;指名读;最后齐读一遍
三、检查阅读情况,了解课文大意
1、刚才同学们读了一遍课文,课文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班交流:青蛙和小鸟争论“天有多大”板书:争论)
四、逐段讲解,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同学们数一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分别把它们标出来
2、全班齐读第一段,找出青蛙的位置和小鸟的位置(生答:青蛙在井底,小鸟在井沿上;播放幻灯片,具体感受井底和井沿的位置板书:青蛙——井里小鸟——井沿上)
3、出示生字卡片“沿”,解释“沿”的含义,举例说明“碗沿”“河沿”(指名读,全班齐读)
(二)学习第二至七自然段
1、全班齐读2—7自然段,整体感知
教师提问:课文中青蛙和小鸟一共有几次对话,分别是?(生答)
2、学习第一次对话
① 分角色朗读:请男孩子扮演小青蛙,女孩子扮演小鸟,把课文第2~3自然段读一读。② 小鸟的话说明了什么?(指名答,引导:说明了小鸟飞了很远很久)
3、学习第二次对话
① 分角色朗读,小组扮演不同角色
② 提出问题:读完这两段,你遇到了什么不懂的问题?
③ 解释“大话”:(大话就是不切实际,夸张的话)并放到句中感悟:青蛙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认为小鸟的话是夸张的,而且句中还有两个感叹号,读的时候要肯定强烈些。(师范读,后学生体会指名读)
④ 说说青蛙的观点。(全班答,师板书:青蛙:井口那么大)
⑤ 解释“无边无际”:(形容很大,没有边际),出示生字卡片“际”(指名读,全班读),把词语放到句子中朗读感悟,将感叹“大”的语气给读出来(师范读,生体会,指名读)说小鸟的观点。(板书:小鸟:无边无际)
4、学习第三次对话
①、指名分角色朗读第6—7自然段,其他学生认真听。
②、其他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③、出示生字卡片“信”,认读生字
④、理解青蛙和小鸟的“笑”(小组讨论交流:青蛙取笑小鸟的夸张,误认为青蛙自己弄错了还不知道,小鸟取笑青蛙的自以为是)
⑤、全班齐读6—7自然段
五、总结:
在这节课里,小朋友们认识了两个动物朋友——青蛙和小鸟。知道它们之间发生了一场争论,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看看他们各持不同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内容:
1.全班朗读课文。
2.指名回答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理解中心:
1.回忆课文中青蛙和小鸟的观点。
2.小组讨论,谁说得有道理。(指名答)
3.做纸筒看天花板的实验:
将课本卷成一个纸筒,单只眼睛通过纸筒看天花板,只能看到纸筒大的天花板的实验。
4.总结实验:
要想看到大的天花板,应该怎样做?就得摆脱纸筒的限制,把我们的视野放大,不能用片面的眼光看,而应该用全面的眼光看(学生做实验有感而发,言之有理即可)
5.换角度思考:
其实,我们用纸筒看天花板和青蛙坐井观天的行为相似,道理一致。
6.说道理: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要想对事物有个全面的了解,观察或看问题时就得全面。板书: 道理:看问题要全面)
三、识记生字
1.认读生字:沿 际 信
2.识记生字:信 沿 抬 际 蛙 错 答 还
你是用什么方法又快又好的记住这些字的,请你说说。
3.写生字:先描后临再默写
强调个别字:“沿” 第五笔是横折弯
“信” 的言第一横要长些
“还” 的笔画笔顺
四、拓展创新、续写故事
课文学完了,道理说明了,但老师觉得故事还没有结束。在课文的最后,小鸟劝小青蛙跳出井口,假如青蛙跳出了井口,肯定有一番精彩另类的历险记,那现在我们发挥想象,与同桌一起讨论:青蛙如果跳出了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写什么?把你想到的和你的小伙伴分享(学生想象,讨论)
五、结课,作业布置
今天我们学了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你们喜欢故事里的谁?对了,我们不要做井底之蛙,要像小鸟一样眼界开阔。其实在祖国的语言中,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成语故事,只要你像小鸟一样努力,在书的海洋中遨游,多读些有益的课外书,你也会见多识广的,而且会变得越来越聪明。我们又到和小动物说拜拜的时间了,回去把你们今天学的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告诉他们你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道理
九、板书
13.坐井观天
青蛙——井里青蛙:井口那么大
争论
小鸟——井沿上小鸟:无边无际
(天有多大?)
道理:看问题要全面
第五篇:坐井观天--教学案例
《坐井观天》教学案例
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柏井镇柏井联校柏井中心小学 李瑞珍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在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要求认读的生字,正确书写“则、渴、喝”三个生字。
2、学习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能分角色朗读《坐井观天》。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联系自己的体验谈感受。教学重点:
认识13个生字,并会书写“则、渴、喝”三个字,利用游戏识字,指导学生掌握多种识字方法。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激发朗读兴趣。教学难点:体会寓言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二、案例描述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我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
师:同学们,小青蛙听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说得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了井口。)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怎么样呢?(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生:它看到绿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儿。生:它看到校园里开满了桂花,闻到了阵阵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园里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一派丰收的景象!生:它会到处逛逛,看看美丽的风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正当我倾听于学生对生活的赞美之言时,一位学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说说)生:老师,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师:(师一愣,然后充满好奇疑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它看到路边垃圾成堆,蝇蚊成群,闻到一阵阵很刺鼻的臭味。(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
生:它看到人们往小河里倒垃圾,河面上还漂浮着鱼的尸体,心里很害怕。生:它看到有人大量砍伐树木,鸟儿没有了家。
生:它看到捕蛙人在大量捕捉它的同伴,残忍将它的同胞卖给酒店酒楼做下酒菜。生:它看到汽车在路上疯狂地飞跑根本就不注意行人,汽车排出的污气让它窒息。生:它感觉外面的世界并不像我们说得那么美,它想回到安全的井中去。(师灵机一动)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学生思考片刻,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生:我们做个广告牌,上面写上“保护动物,人人有责”来告诉人们应该与动物成为好朋友。
生:发现那些乱砍树,捕杀动物的人要报警,让警察来抓这些坏人。生:我们要保护好环境,不能把动物的家弄脏。
生:我们不仅自己要知道环保知识,还要向同学、家人、朋友宣传要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知识。„„
师:同学们说得棒极了!只要大家共同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小青蛙就会被我们挽留下来,动物们才会快快乐乐地生活在我们身边!
三、案例反思
我真为学生的奇思妙想感到振奋!也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道美丽的风景线。我没有按照我们“想当然”的观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的余地。我肯定了学生的见解,珍视学生的发现,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受到鼓舞,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力的涌动,使我们感受到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而灿烂。
(一)尊重生活,关注动态生成
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论启示我们:一个自呱呱坠地而长大有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其思维、认知、情感、语言、词汇的源泉,乃是生活。生活对语言的感受、认知、学习、发展,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最具有魅力与渗透力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学得活泼生动。
本案例中,我本想让学生说出青蛙跳出井口看到那些美丽的景色,让青蛙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进行思维的拓展。但一位学生却说青蛙可能看不到这样美丽的景色。我让他说出了原因——环境被污染。这位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就来源于他的生活体验,对生活的关注。而这一石却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现在环境受到了破坏的种种情况。这便是生活给予学生的。有人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案例中,我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智慧启迪,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的见解,学生彼此之间在在交流之中相互启发。《新课标》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的结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二)感悟生活,激发创新思维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语文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语文中去寻找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这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一个出发点。只有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感悟生活,从生活之水中激起灵感的浪花,有生活的积累,就有灵感的迸发。案例中正是学生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才会有了“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的灵感。而这就需要在老师不断地帮助下,睁开眼睛凝视万物,竖起倾听万籁,敞开心灵关怀、感悟生活,激发兴趣,陶冶热爱生活的情感。案例中,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也迸发出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涌出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和新答案,始终使课堂充满着疑点,闪烁出亮点,呈现出课堂精彩。
(三)回归生活,演绎精彩课堂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气息,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案例中我把握契机,提出“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由此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讨论。从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关爱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协调生存,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人类正是自然界的精灵,人类如果不能与自然界协调发展,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界无情的报复而最终毁灭了自己。老师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由此可见,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平等地对话能调动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语文,切切实实地体现了全员参与、有效参与,也真正体现了课堂因生活而精彩,也充分突显了生活是课堂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