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家的树》教案(最终版)
老家的树 华阳中学李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运用的象征手法,培养学生归纳主要信息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勾画、圈点、旁注的方法,筛选、整合信息。3.情感与态度:让家乡情结,民族情结深植于学生思想之中,教学重点
理解老家四季不同的树的特点及其蕴含的象征意义。教学难点:
把乡土情结升华到民族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老家的树》是一篇构思精巧漂亮、情感真挚深沉的思乡爱国的散文,文中的“恋土情结”和“民族情结”表现得非常突出,他的这些情结是通过描写家乡的四种树,然后由树及人,抒发出来的。所以理解了这篇文章的“象征”手法就抓住了解读这篇文章的“七寸”,所以我把这篇文章的重点定位为:理解其象征手法。具体操作中,我又想结合一下我们的课题,所以我就采用了从教学重点出发来创设问题的方法,精炼的提出了关于象征的三个问题,从而让学生按图索骥,采用勾画、圈点、旁注的读书方法,来解读文本。训练他们迅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特点,进而获取某一物象的表层义和深层义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
《好大一棵树》无疑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好歌,此歌的成功首先得益于邹友开的词写得好。托物言志,将一腔难以言表的主观情怀寄托于客观物象,这已是歌词咏物的常识。邹友开《好大一棵树》,树的形象,就是一种人格形象,崇高博大,坚强达观,无私奉献:“头顶一个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你昂起头,冰雪压不。”“风是你的歌,云是你脚步,无论白天和黑夜,都为人类造福。”寓意都十分醒豁。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老家的树》,来看看这里的树又有怎样的姿态和品格。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是王维含蓄细微的对故乡的思念。是的,“故乡山水总关情”,家乡的一草一木往往牵惹出游子万般的思乡之情。这种思念,剪不断,理还乱;这种思念,不思量,自难忘,这种思念,是深入骨髓的一种病„„今天,让我们走进《老家的树》,再次去感受这种深挚的情感。
二、基础知识
寒碜(chen)夐辽(xiong)阴翳(yi)割刈(yi)祖茔(ying)
三、由题入文、整体把握
题目往往是我们披文入情,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钥匙,本文题目为《老家的树》,请同学们迅速由题入文,把握文章结构:
(《老家的树》怀想的是儿时的家乡情境,用四季中的四种树来结构篇章,构成四个连贯有变化有致的意蕴单元,就像一首曲子中的四个乐章序曲:总写对故乡的思念
第一节:春柳,美丽与哀愁。第二节:榆树,一季燃烧的岁月。第三节:秋风萧萧,高歌的白杨第四节:严冬,荒野,松柏尾声:点题:想念老家的树,想念老家的人)
四、感悟形象、细品情感 在刚才的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时,我们已经分明知道了这篇文章的手法是象征,所谓象征手法,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象征手法包括象征体和本体两个方面,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须要有联系,也就是本体和象征体之间要有相似点、相近点。这篇文章的本体是四种树,象征体是什么?两者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一下子我们可能就有了很多问题,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细读文本,认真品味吧。
问题1、30年世事几沧桑,作者年逾半百,客居海岛,但他始终认为他的根在隔着千山万水的北方,“客老天涯几断魂,童年往事梦中温”,老家的柳树、榆树、白杨和松柏,纷纷入梦来。
在作者笔下,“春柳”“榆树”“白杨”“松柏”各有什么特征?请同学们迅速浏览中间四部分,勾画相关语句,圈点表现性格特征的词语,回答这一问题。
(明确:柳树:娇美与柔嫩。容易生长,为大地带来一片春光,柳色迷人,柳絮牵惹起春愁。榆树:庄重而严肃,粗犷质朴,好处不尽,无私奉献。
白杨:挺拔而潇洒、高高耸立,光滑而笔直,纤尘不染,超凡脱俗。松柏:傲然而立、勇敢抗击、生命顽强
问题2:作者着意突出不同季节的这四种树的特点,象征了什么?(老家的父老乡亲)老家的父老乡亲又有哪些品格特点?请同学们再读主体部分,形成自己的答案,然后小组相互交流整合信息。
(明确:有顽强的生命力,追求美好生活;默默奉献的憨厚与质朴;充满抗日激情;不畏强暴、敢于拼搏、自强不息)
问题3:作者为什么会由对家乡四季不同树的回忆,想起家乡的人,进而想到中华民族倔强的人民和斗争的历史?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有必要来了解一下作者。
郭枫,生于1933年,原籍江苏徐州。1949年到台湾,是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出版家。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作家。他的恋土情结、挚爱家乡的文化乡愁,尽在一声声情真意切的呼唤中。散文集:《早春的花束》、《九月的眸光》、《老家的树》等诗集:《郭枫诗选》,《第一次信仰》;论文集:《高举民族文学的大旗》等.(明确:因为作者是一位具有强烈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的作家。一方面,长久的离别让作者难以割舍对家乡美丽自然景物和淳朴风雨人情的追忆,因为那些已经铭刻于他的五脏六腑;另一方面,我们又能感觉到在作者的“恋土情结”中,又包含着深厚的民族情结,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中,作者少不了对乡亲们的有关细节的描写,也少不了对孩子们模仿游击队“操兵”的描写,也少不了对村民送别远征的游击队的特写„„这些,是具有爱国情怀的作者不能不表现的内容,他的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便得以全面而透彻地体现。)
小结:在构思中,作者把“树”与家乡人民的性格精神相联系,拓深了全文的思想意蕴,从而形成了迷人的艺术色调。作者以柳树的妩媚、榆树的粗犷、白杨的潇洒、松柏的高洁象征北方的人民,象征中华民族的深沉、高洁、苦难与奋进,创造出情融于景、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
五、品味语言、个性欣赏 本文语言华美阳刚,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同学们找出打动你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诵出来,并谈谈打动你的原因。
六、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是基于两点考虑的:一是理解老家四季不同的树的特点及其蕴含的象征意义,二是把思念故乡的乡土情结升华到民族情感,我的设想是:《老家的树》是一篇构思精巧漂亮、情感真挚深沉的思乡爱国的散文,文中的“恋土情结”和“民族情结”表现得非常突出,他的这些情结是通过描写家乡的四种树,然后由树及人,抒发出来的。所以理解了这篇文章的“象征”手法就抓住了解读这篇文章的“七寸”,所以我把这篇文章的重点定位为:理解其象征手法。具体操作中,我又想结合一下我们的课题,所以我就采用了从教学重点出发来创设问题的方法,精炼的提出了关于象征的三个问题,从而让学生按图索骥,采用勾画、圈点、旁注的读书方法,来解读文本。训练他们迅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特点,进而获取某一物象的表层义和深层义的能力。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学生是文科C层次的班级,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习惯普遍较差,他们对于我提出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停留在课本文字呈现的范畴,我的引导页只对少数同学起作用,所以在课堂上,我是孤独的,是痛苦的。
第二篇:音乐课《快乐老家》教案
《快乐老家》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快乐老家》,让学生感受学习音乐的乐趣,并能以积极、健康的态度面对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2、自信地、有感情的演唱,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节奏特点。
教学重点:自信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教学难点: 切分节奏。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播放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主题曲--《快乐出发》MTV,渲染气氛,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快乐的学习之中。
二、导入:
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快乐,人们表达快乐的方式有很多,唱快乐的歌曲是表达快乐心情的最直接的方式,你会唱哪些表达快乐心情的歌曲?
(引导学生演唱熟悉的快乐歌曲,体验快乐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新课教学:
1、听一听: 听赏《快乐老家》,感受其旋律的特点。
(轻松地)
2、读一读: 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表达了人们对幸福和快乐的渴望)
3、唱一唱:
a.学生跟音乐小声唱词,教师边指示简谱做引导(注意休止符)。
b.解决歌曲难点和节奏难点。切分音: 0 × × × × ×︱
0 4 5 3 2 1︱
c.教师引导学生跟伴奏音乐有感情地演唱。(动起来)
4、课堂延伸:
欣赏《快乐的歌》-谢娜或《向快乐出发》-林依轮
四、课堂小结:
拥有一种快乐的心境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更有色彩,也会使我们的学习更轻松,更有效率。
快乐既是一种心态,同时也是我们生活所追求的一种目标,我们应以积极健康的态度对待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快乐,感受快乐。
第三篇:《树》教案
幼儿园中班社会活动:《树》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树防风作用。
2、情感目标:让幼儿萌发要多种树,爱护树木的情感。活动准备:
1)垫子:利用垫子作为幼儿旅游的交通工具——魔术毯,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2)种树材料:用卡纸做的小树、水壶各若干
3)多媒体教具:森林的画面(鸟叫、小兔)、一棵没有树叶的树及光秃秃的山坡、一场被大风袭击的情景(树倒了,房屋也倒塌了)
2、知识方面
(一)情景导入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旅游,好吗。
教师:怎么去呢?瞧,我们一起坐上魔术毯去旅游吧,准备好了的嘛,出发咯!
(二)说一说树的作用,让幼儿对树的作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多媒体展示了一个森林的画面。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在了这个画面上。给幼儿一个森林的情景。
1、我们来到了哪里? 森林里会有什么?
2、你喜欢树吗?为什么?(中找出树的优点与不足之处。让幼儿对树的知识有一个粗浅的了解。为突破重难点埋下伏笔。)
3、这里的树真多啊,我们继续一起去旅游,还会看见什么?(这样,既对这一环节一个小结,又顺势转入下一个环节。)
(三)了解树的防风作用
1、对一棵树的猜想
多媒体画面上出现了一棵没有叶子的大树及光秃秃的山坡。与第一组的画面形成强有力的视觉对比。借此刺激了幼儿的神经,记忆留下了轨迹。
师:“来,猜猜看这棵树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
(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去想关于这棵树为什么长的这么大却没有树叶,这一大片的山坡为什么只有一棵树,而没有其他植物?)
师: “我们一起来问问树妈妈,这里怎么了?引入了下一个环节。”
2、观看大风袭击树林、房屋的情景
我让树妈妈来告诉小朋友,这里发生的事情:一场被大风袭击的情景。了解了由于树被人类砍伐,越来越少,就抵挡不了大风的袭击。树被大风吹到,房屋也被风吹到了,3、提问,让幼儿加深了树的防风作用 为了让幼儿加深对树的防风作用,我设计了几个问题 师:树为什么变少了?大风来了,树怎么了,房屋怎么了?
师: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事?由于树被人类砍伐,越来越少,就抵挡不了大风的袭击。树被大风吹到,房屋也被风吹到了。最后,我给了幼儿一个问题:树有什么用?为教学的目标树的防风作用的解决打下了基础。
4、游戏:一起来种树
教师:“那我们小朋友可以做些什么呢?”那 “我们小朋友可以做些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在征求幼儿的意见,以幼儿的主观想法做为我们要做的事。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理念。接着我们一起来种树。
5、一年后的今天
这时,多媒体上出现了“现在是2015年,现在是2015年”原来我们坐上的魔术毯通过时间隧道来到了2015年。一片茂密的树林,忽然,大风来了,但是树林抵挡了大风的袭击。小朋友欢呼了,高兴了,他们种的树抵挡了大风,他们成功了。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同时,他们也深深的明白了树的作用,并产生了要一起爱护树木,保护树木的情感。突破了重难点,完成了教学的目标。
(四)活动的延伸------做环保小标记
为了幼儿的环保意识能进一步得到升华,付与行动,在区角活动或课后让幼儿一起做环保小标记,增加幼儿的环保意识,也是加深幼儿对活动的理解。
活动亮点
本次活动的最大亮点是:神奇的森林旅行贯穿整个活动,让幼儿始终在游戏中活动。体现了《纲要》的精神。视觉的反差的冲击力,刺激了幼儿的神经系统,激发了幼儿的思维。总之,这是一次快乐的活动,层层深入,步步引导。让幼儿在愉快而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掌握知识。
第四篇:〈树〉教案
诗情画意——树
一、课程类型:造型·表现
二、教学对象:初一年级
三、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让学生认识树的结构及几种中国画的造型表现。
②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中国画中树的几种基本画法,提高学生为以后学习山水画打下基础。
③情感目标:通过树木画法的教学,体验用笔的情趣,感受中国山水画的一种意境。
四、教学重点:认识树的基本结构,学会集中树的基本造型表现。
教学难点:如何灵活运用笔墨体现各种不同造型的树。
五、教具:多媒体设备、画册、墨、宣纸、碟子
学具:国画工具——笔、墨、纸、碟子
六、教学过程
1、导入:在平时生活中大家有没有仔细观察过树
中国画中树的表现形式,与现实生活中的树进行对比。
引出本课的主题,怎样画树。
2、①提问:树有很多种类,但其组成部分是一样的,那么大家知道树有几个组
成部分么?
小结:
(树干、树枝、树叶、树根)
②那么要画一棵树,大家知道先画什么后什么吗?学生回答(树干、树枝、树叶)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分别动手来画一画
Ⅰ.画树干(临摹书本16页)
Ⅱ.画好树干,让我们来练习一下树枝,树枝有很多种,有向上生长的和向下生长的, 可概括为两种基本形态(“鹿角法”和“蟹爪法”)
画树要四面出枝,才能表现出一棵树的立体感。树枝要注意取舍、概括.(临摹书17页,展示《芥子园画谱》49页,画的时候注意用墨的浓淡)Ⅲ.画了树干,树枝,接下来我们来了解树叶的表现方法。
(让学生描绘树叶的各种形状)
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点染法和双勾法。
(点叶和夹叶)
点染法:胡椒法、梅花点与鼠足点、松叶点、介字点与个字点 双勾法:三角形、圆形、菱形
Ⅳ.展示山水画作品,说明树有远近之分,在表现上也是不同的,如松树的画法(书17)(学生可动手画一画)
展示《芥子园画谱87-90页》
3、回过头来再看一下现实中的树与国画中的树。
我们动手画树之前,大家知道首先要干什么吗?(学生回答)
小结:深入观察树的结构,要多想想,在脑海中构思好要画的基本构图。(中国画的精髓就是笔随意走,一气呵成。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印象动手画一棵或几棵组成的树。(注意要先思考,再动笔)(在学生画的过程中进行指导、点评)
4、总结:创作一幅作品时思考很重要,也就是注意观察,做到多想想、多画,可见想比画更重要,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树。
5、作业: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树的生长规律及特点,可作一些记录。
第五篇:崔老家小学四年级“家长学校”教案
崔老家小学四年级“家长学校”教案
内容: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授课人:渠慎海 授课地点:四年级教室
不利因素:其
一、只有一个孩子,没有兄弟姐妹。只有一个孩子,没有偏爱,但有宠爱。视若珍宝。小太阳,小皇帝,特权思想,娇惯,任性,惟我独尊,胆小,自私,神经质等心理特征。没有兄弟姐妹就没有“儿童世界”,儿童最乐于和年龄相近的孩子玩,兴趣、爱好相同,得到精神满足,也缺少相互帮助、学习、和彼此谦让的锻炼机会。形成孤独、专横等不良心理。其
二、经济条件好投资开发智力,但处理不当,变不利因素。盲目提供优厚条件,独占欲无限膨胀。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其
三、父母爱强烈集中众星拱月四合一,六合一。三代人围着一人转,许多老人盲目的爱,无知的爱。单通道的爱,儿子虐待父母。马卡连夫说:“把爱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是一个极大的错误”极端的放任自私不仅损害父母的幸福,而且损害儿童的成就。
三、“三过”现象
1、过分溺爱,爱得过度,过量妈妈搓麻将,送孩子到校,晚了,正好做广播操,哭了。妈妈说“别怕,妈妈在。”教会他任性,不守纪律。不少家长怕孩子吃亏或学坏,限制孩子外部交往接触。当与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时,袒护自己孩子,对孩子成长产生负面影响。母亲看着孩子吃肯德基。
2、过高期望中国的教育又进入一个误区,父母高期望,最大愿望孩子考一所好学校造成千军万马过独百度文库
木桥的现象。一位父亲说:”只要孩子成绩好,我什么都不要他做。“这些父母重视了孩子的智能培养,却忽视了孩子做人道理的学习。使孩子自私、不负责任、作弊、撒谎,不懂孝顺,成为当代独生子女的通病,这与中国历来提倡的道德规范教育使背道而驰的。家长自豪,进入复旦附中。学钢琴,想当小明星另有些父母看孩子达不到,觉得没出息,从对孩子高要求到没要求,好了好了,算了。
3、过多干涉和代劳尤其是独生子女家长,在生活上“包办代替”,横向包揽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纵向一直延伸到孩子成人。
三、四岁孩子不会不能自己穿衣,五、六岁孩子不能扣纽扣,一位四年级学生的小品表演,冬天爸爸帮她刷牙。家务全包,只要学习好,什么也不要他作。“你的任务是读书,其他事情不要你管”。结婚了叮嘱,“汤要两手端,当心翻掉。” 女婿,我们吃速煮面。”父母四只眼睛盯着孩子,优点理所当然,缺点不能容忍,不肯放过。家庭变成监狱。一天生活严格安排,丝毫不能违反。
四、后果(1)自我为中心喜怒哀乐围着他转,自私心理的产生,不懂得爱别人,他认为这是应该的。十七只虾,母吃最后一只,“爸给我吃的,你为什么吃?”作文“妈妈喜欢吃鱼头”。有一孩子看到母亲吃鱼心中想不通,经母亲教育写作文“妈妈教我学做人。”一位大学生的母亲伤心地对人说:“我儿子学习很好,但什么也不会干,而且非常自私,只关心他自己,根本不把父母放在眼里。我们有病他从不在意,可他自己有点小毛病就催我们陪他到大医院去看。嫌校医水平低而不去那里就医。”她接着自责说:“这不能怪别人,都是我们从小把他惯坏了。”试想一个连亲生父母都不关心的人,又百度文库
有什么社会责任感可言呢?(2)懒惰没碗不吃饭,宁可饿肚子(3)自卑自负自负:不感谢老师,不爱说话,无好爸爸,好妈妈。自卑:没有劳动能力,没有社会知识。由极度自负陷入极度自卑之中,用煤气自杀的高中生。(4)适应能力差大学生到广州,不敢出火车站,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很差。(2)看三色 两面人,学校一套,家里一套,学校劳动受表扬,家里小皇帝做什么事都满不在乎,随心所欲。(3)脆弱上海高校每年有十多人自杀,全国每天有一个班的人自杀,经不起批评,经不起挫折。学习缺乏毅力。
五、教育对策家长孩在用传统的观念,传统的方法来教育跨世纪的一代,相信棍棒,敲木鱼,讲老三句,(听老师话,上课不讲话,考试怎样,功课做好了吗)教育不好孩子。
1、家长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哈佛女孩刘亦婷》母亲曾经想让女儿走神童的路,但经过痛苦的抉择没有走,后来非常庆幸。一个孩子14岁被南开大学黑龙江基地班录取,三年后却被勒令退学,不是她不聪明。而是她三年中不肯好好学习,经常逃学打电子游戏机,看武侠小说,以至重要的专业课考不及格。加上过去的成功使她养成一种极其自负的性格,很难听他人的规劝,直到1988年,他哥哥领着他回家,18岁的他不能上学就得扛着撅头种田时才懂得求学和求生的关系。才重新考上大学。不给孩子定不切实际的目标,不要给孩子太多的行为约束。对孩子期望要适当,跳一跳,让孩子能摘下果子。允许得零分。刘的爸爸特别强调孩子所做出的努力,不因为一时的失败而失去宝贵的自信心。比如考试,爸爸为她制定一条独具特色的“政策”,考试可以得零分,只总结,不受罚。但平时必须认百度文库
真肯干,哪怕一个标点也不能马虎。没有后顾之忧,敢于大胆拼搏。不担心挨打受罚,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实力,既赢得起,也输得起。刘成为不少同学羡慕的对象。
2、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放手:即从孩子生下来,给孩子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做服务性的力所能及的事。如一个美国家庭,10岁男孩周末帮父亲打扫庭院、浇花、割草,12岁女孩烘烤各种点心,8岁女孩会织五颜六色的茶杯垫子。西方国家中小学报童不稀罕。英国报纸推销站联合会统计全英有40万报童。一些中学生打工是寻常事。一位英国家长说,孩子打工挣钱,家长都不反对,甚至鼓励,一则可以节约开支,重要的是从小培养孩子自立意识。所谓不放任:第一,宁苦而不娇。锻炼孩子吃苦精神。夏令营中,孩子自己准备野餐。日本孩子特别出色。中日夏令营,我国女孩,走得要求停下来。日本小男孩,肚子疼,坚持到底。寒冷冬天,中国孩子还在热被窝里,外国孩子在送报了。第二、家富而不奢。西方家庭,条件比较好,但对零用钱都有严格的规定。德国孩子,定期发给,根据年龄和家庭收入而顶。,如孩预支“必需品”,父母会断然拒绝。良苦用心是培养孩子节约意识。美国首富落克非拥有十亿美圆,但其子女的零花钱少得可怜。他家帐本扉页,记着零用钱规定:7-8岁,每周10美分,11-12岁,每周1美圆,12岁以上,每周3美圆。没周发放一次,而且要求孩子记清每笔支出用途。洛克非勒认为:“过多财富会给子女带来灾难。”第三、严教而不袒。对孩子缺点不听之任之。法国人儿子打碎了朋友玻璃窗,夫妻并为道歉,而是叫儿子抱一块玻璃去道歉认错。刘亦婷的母亲非常重视百度文库
孩子性格的培养。性格基础是早期生活打下的。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培养。每一件事开头坚持要求去不该做的事,坚决不让做。有的父母一哭心就软,以后,孩子就用哭作为武器来要挟大人。为了防止刘养成珍惜物品,同甘共苦的习惯,从来不单独让他独享好东西。让她觉得分享是正常的,独吞是不正常的。为了强化她的自制力,他妈经常带他逛商店,然后让她选择,如果你要买就不进去,如果不买就进去,你选吧。他们去得最多的是玩具柜和食品柜,刘始终忍着,这对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有极大的帮助。哈佛女孩刘亦婷生活中锻炼意志,捏冰训练,鸡蛋样大,10分钟。参加跳绳比赛,增强自信心。他的继父说,只要你按照我的安排,包你半个月跳得比最好的同学好。每天放学回家,中午下午,饿着肚子跳15分钟,第一个星期,她父亲又像教练,又像玩陪着她跳,以后就让她自己坚持练,不断加快速度,一个月后,果然高年级也成了她手下败将。从此以后刘只要认准了目标,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干。时岁生日,算术题,十年洗了多少碗?几十万只碗。建议以生活内容为主,让孩子参加各种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让孩子接受一些“保护性吃苦”受点“挫折”,让孩子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比学习更重要,学习社会适应能力,学会与人合作,为人的发展打底气。
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