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案例分析

时间:2019-05-13 21:52: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案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案例分析

2015年钟山区春季送培训到学校 2015年5月9日学习内容

下午学习内容

八年级沪科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实验教学案例

由于我们地区是初中三年制教学,物理教材使用的是沪科版,初二才开始学习物理学科,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第一节以演示实验为主、学生参与度较高的新课,因此,在上本节课前,我让学生准备很多可以发声的物体,都可以带到课堂上来,结果学生们带来了口琴、锣、吉他等等。我也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音叉、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

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别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

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我能学好物理!”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米粒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米粒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说:请同学们利用自己带来的器材发出不一样的声音,但要注意发声的物体有什 1 么特点?们学生开始动手实验,整个教室声音齐鸣,杂乱无章:有弹吉他的,有敲锣的,有拍桌子的,有波动钢尺的„„学生们不亦乐乎,同时他们也仔细认真观察发声体的特点,并相互的交谈者,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根棉线制成的“土电话”),介绍“土电话”的使用,老师问:谁想上来试一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不难预测。就此鼓励学生自制“土电话”。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老师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这个结论(我也是这样做的)。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用亚语;写字对话等。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教学的第四个片段,也可称为教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片段。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查看课本提供的速度数据,比较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其次,介绍信息窗,《天坛回音壁》。本环节主要是通过信息窗中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声学水平的赞许和敬佩,引领学生认真学习物理学,树立科学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

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反思一:

物理课堂应该是有声有色的,学生应该是积极活跃的,教师只要为学生创设出物理情景和组织好程序即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到物理课堂的知识就在身边,我们时刻可以体会到可以做到,也许有时在别人看来是乱的,但只要我们松弛有度,乱的有序,乱的有章,学生真正体会物理规律、物理现象了,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反思二: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使他们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为呢!反思三:

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使他们真切体会到物理课堂是他们的,他们是物理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利用实验把学生们领进物理殿堂,初中尤其初

二、尤其上学期提高兴趣比提高成绩更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反思四:

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自信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我能学好物理!”之类的话;介绍小河流水潺潺,问:河水要是被污染了,还有这个心境吗?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孩子们的情感意识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传播演示仪”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引导出来的。可以改为其他实验方式。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通过这节课教学实录,使笔者感觉到: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只要我们勤思考、勤反思、勤学习我们初中物理教师一定会为孩子们铺好启蒙之堤,我们身心我们能做到。

第二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案例1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案例 ——测量物质的密度

单位:太谷水秀中学

姓名:王有香

邮编:030800 关键词:质量

体积

密度

测量 教学目标:

1、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固体的体积,并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不同形状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体会等量替代的方法。

2、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一物理量,进一步巩固密度的概念。

3、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熟悉天平、量筒的使用技能,规范实验操作步骤,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如何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如何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教材分析:

测量物质的密度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重要作用。由于教材中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但本实验又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操作,正确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因此实验前应与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密度公式来测量物质密度,需要测哪些物理量?需要选用什么测量工具、器材?用什么办法来测量?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天平测物体质量,但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在本节学习用量筒测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实验步骤较能理解,但对液体的体积的测量步骤理解较难,在以后的练习中较为混乱,需要多启发学生思考及操作。教学准备:

天平(砝码)、量筒、烧杯、溢水杯、橡胶块、较大石块、蜡块、水、盐水、牛奶、糖水、细铁丝等实验器材。教学过程:

老师:向学生展示实验室取出的一金属块,不知道是什么金属,你能想办法鉴别它是什么金属吗? 学生:测密度的方法来鉴别 1量筒的使用:

老师:根据公式p=m/v,我们需要测哪些物理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学生:质量和体积,分别用天平和量筒测量。

老师:请同学们阅读并回答课本第117页“想想做做”中的问题(提问中下层学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学生:1.ml 2.0-100ml 3.1ml 4 甲正确,乙和丙错误 老师:毫升和立方厘米之间是什么换算关系? 学生:1ml=1dm3 老师:乙和丙错在哪里?

学生:乙图读出来要偏小,甲图偏大

2、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老师:小组分工:1、2、3组,4、5、6组和7、8、9组,每三个小组测量同样内容:分别测量橡胶块、蜡块、较大的石块(不能直接放入量筒,但能放入溢水杯)的体积;10、11、12组其中一组测量待测金属块的体积。(小组测量内容分工不同,用时间换空间,增大学习容量)

学生小组内合作讨论: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小组之间就实验操作是否简便、方案是否可行等问题相互交流与评估,改进实验方案,确定整理测量步骤和设计记录表格。学生活动:

(1)、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2)、小组代表展示每一实验步骤,并操作演示。

小组代表上黑板展示:(小组展示,操作演示,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表演能力)测量橡胶块的体积:

(1)在量筒内装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

(2)把橡胶块全部浸没在水中,读出水与物体的总体积为V2;(3)橡胶块体积V= V2-V1 测量蜡块的体积:

(1)在量筒内装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

(2)把蜡块轻放入量筒,并用细铁丝将其全部压入水中,读出水与蜡块的总体积为V2;(3)蜡块块体积V= V2-V1

测量较大石块的体积:溢水杯里装满水,把较大石块放入溢水杯中,用量筒接住溢出的水,读出水的体积即为石块的体积V(4)、测量金属块体积步骤与测量橡胶块的体积步骤相同。老师活动: 教师巡视各小组指导,点拨思路。(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并指导学生分工合作,纠正学生实验中的操作错误。培养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的能力。)(5)、各小组完成测量步骤,评估交流。

(利用小组合作实验,学生通过交流,激起思维的碰撞,有利于团结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用天平、量筒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物体的密度

老师:测量固体物体密度要先测质量还是先测体积?为什么? 学生:先测质量然后测体积,如果先测体积会带水,测质量就不准确 老师:下面就各组测出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其中第12组测量金属块的密度。学生活动:

(1)、学生按自己组内设计的,经过调整后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2)、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各种物体的密度(3)、小组展示各数据,并分析数据(4)、评估交流,解答各小组出现的新问题

(通过对金属块密度的测量对比密度表分析,让学生掌握测量密度的方法)

4、测量液体的密度

教师:如何测量牛奶液体密度?

学生甲:先测一空杯子质量,再往杯中倒入牛奶,用天平测出杯子和牛奶的总质量,第三部把牛奶倒入量筒中测出体积,然后即可用密度公式算出牛奶密度。

老师:请同学们思考这个办法测出的牛奶密度准确吗?

学生乙:不准确,当往量筒中倒入牛奶的时候,杯子会有一部分残留,这样测出的体积就会偏小,测出的密度就不准确。老师;密度偏大还是偏小? 学生:偏小。

老师;怎么测量才能更准确呢?

学生丙:应该先测牛奶和杯子的总质量m1,然后往量筒中倒入一部分牛奶,读出体积v,第三测出剩余牛奶和杯子的质量m2, 牛奶的密度就是m1-m2/v 老师:很好,请上黑板把你的步骤写出来。学生上黑板展示:

(1)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为m1;

(2)把烧杯中的一部分牛奶倒入量筒中,记下量筒中牛奶的体积为V;

(3)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牛奶的质量为m2; m1m2V3、老师:小组分工探究:每四组测量相同内容分别测量牛奶、盐水、糖水的密度。(分工不同,让学生学习兴趣更高,增强小组间的竞争力)

5、评估与交流

老师:请各小组代表分别把牛奶,盐水,糖水的密度写在黑板上 学生展示

老师:请同学们分析为什么4个组测出的牛奶密度有差异呢? 学生甲:有可能使用天平时质量测量不太准确。学生乙:有可能体积读数不准确。学生丙:有可能往量筒里倒入时流到量筒外

老师;同学们分析都有道理,所以希望大家以后做实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细节问题。(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老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非常好,动脑动手积极,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请同学们课后思考:现提供空瓶、水、牛奶、天平,如何测出牛奶的密度?

6、教学反思

这节课时间紧,任务重,我用了分组分不同任务的办法还是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接受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均得到了预期的提高。不足之处还是由于内容多,学生做完实验不能够进行一些必要的题组训练,巩固训练和强化训练,使得一部分动手能力差的学生接受不太牢固。解决办法:在下一节课堂上抽几分钟时间加强这部分知识的巩固训练。

第三篇:初中物理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案例分析

一、课程背景材料

2013年9月,公开课让我印象深刻,授课班级为初三。这是一节实验探究课,内容多、抽象,而且学生探究时课堂秩序不易把握,不好上。如果按照传统的上法,老师在课堂上演示,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在长木板上滑动,测出摩擦力大小,然后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测出摩擦力的大小,接着把棉布、毛巾等铺在长木板上(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继续同样的演示,最后将结论说给学生听,要求学生记住结论并练习,对学生而言是一节乏味的概念课。新课程将这一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整合,首先在导入过程运用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逐渐变慢,指出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以此引出摩擦力的概念,然后就是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数有关?学生分组实验,新课程希望学生能将传统上法中老师的演示做出来,并获得结论,然而,我以前听过的以这节为内容的课却事与愿违,探究在一片嘈杂声中结束,很少学生有结论,不少学生茫茫然一节课。究其原因,首先我们应该考虑学生的能力背景,试想,科学家在没有认识到这个结论之前,经过了多少个春秋的艰苦奋斗才有今天的结果,要学生一节课有结论,太难;其次为了学生探究的活动的正常进行,老师应该事先设计合理有趣情境,让学生知道探究的目的与大致做法;最后是老师应该考虑安排课堂的进程,不能由学生天马行空。基于这样的想法,该老师在设计教案时,以与探究紧密联系的实验和问题引导课堂,效果很好。

二、教学片断

上课时,首先在导入过程运用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逐渐变慢,指出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以此引出摩擦力的概念,然后演示两个实验

图1 实验(1):将长木板一端抬高30厘米左右,形成斜面,如图1,将火柴盒及长木块同时放在其上,观察木块和火柴的运动情况(火柴和木块都不下滑)。师:木块和火柴受到摩擦力没有? 生:受到摩擦力。师:朝哪个方向? 生:沿斜面向上。

实验(2):将长木板抬高到40厘米左右,将同样的火柴盒和长木块同时平放在斜面上,观察木块和火柴的运动情况(这时火柴盒下滑,木块不下滑)。师:木块和火柴它们受不受摩擦力?

生:争论,多数同学说受摩擦力,少数同学说火柴盒不受摩擦力,原因是火柴盒下滑了。师:建议学生让橡皮从他手臂上滑下,体会感觉。师:为什么火柴盒有时不下滑,有时下滑? 生:火柴盒倾斜大,压长木板轻一些。师:为什么有的下滑,有的不下滑?

生:互相讨论,有的同学说火柴盒受摩擦力小。

然后将木块侧放(面积减少),观察(还是不下滑);火柴盒侧放,观察(不下滑了)

师:木块和火柴它们受不受摩擦力? 生:受到摩擦力。

师:为什么火柴盒平放下滑,侧放不下滑? 生:互相讨论。有学生提出要看一看实验器材。师:你觉得这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气氛热烈,大致的几种结果是:

①、接触面的大小;②、物体的运动速度; ③、压力大小;④、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⑤物重的大小;

接下来,老师成了旁观者和导师,学生开始为了验证自己猜想而进行实验操作,秩序井然。最终虽然由于时间紧凑,没有将在设计中的巩固练习完成,但大部分学生从自己的操作中知道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且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意犹未尽。

初中物理案例分析

张维一中 李国安

第四篇:物理实验教学案例 压强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学案例——固体压强

岳麓区雨敞坪镇麻田中学 宁标红

教学目标:

1、知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2、掌握压强的概念

3、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以及主动应用物理知识的意识

4、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教学理念:

压强是一个抽象的物理概念,但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提高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提出探究的课题,并加以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

因此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联系生活谈谈生活中的有关压强的物理现象,并且要求他们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应用这些知识,为他们搭建展现自己的舞台,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是很有意思的,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

实验器材及教具:

图钉、注射器、气球、圆珠笔、豆腐、豆腐大小的薄铁片、钩码

教学活动过程:

一、教师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准备一个气球,吹足气,用手压气球,气球变形,没破。用注射器针尖,扎气球,气球“嘣”一声破了。

二、学生动手实验:

请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夹着圆珠笔的两端,用力,两个手指有什么感受?

【说明:通过展现生活中不同环境下压力作用效果的实例,加深学生对压力效果这一概念的建立,为压强的引出打下基础】

三、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提出问题

通过以上现象,引导学生提出本节课的主要问题,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

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和小实验让学生有针对性的猜想

(1)让学生拿起气球,用不同的力压气球,使气球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

(2)再试一试用食指和大拇指夹着笔,为什么相同的力接触笔尖的食指比较痛呢? 学生猜想结果: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关系 【说明:鼓励学生依据生活的经验,或情景的事实进行大胆猜想】

3、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参考桌面器材,利用控制变量法验证猜想 设计实验:

分两步:第一,控制压力大小,改变受力面积,看压力的效果; 第二,控制受力面积,改变压力大小。

4、进行实验

学生自行进行实验:

(1)将豆腐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观察它的样子

(2)然后在它正上方平放一薄铁片,薄铁片刚好全部覆盖它,观察豆腐的变形情况。(3)在薄铁片的上面,加钩码,再次观察豆腐的变形情况。

(4)如果将薄铁片从豆腐正上方移到边缘上让铁片一部分留在外面,这时再观察它的变形情况。

比较发现什么问题?

【说明: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体会到压力的效果,确实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系,用生活中的日常用品来做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实验的多样性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精神】

5、总结归纳:

比较(2)和(3),受力面积相同,而压力不同,豆腐的变形程度不同,(3)比(2)的变形程度大

比较(3)和(4),受力面积不同,而压力相同,豆腐的变形程度不同,(4)比(3)的变形程度大

师生互动学习压强的概念 作业布置:

如何增大压强?生活中有哪些实例?

第五篇: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由于概念本身较抽象,学生感性认识不足,密度概念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密度知识及应用常成为初二学生学习物理的分化点。关于密度教学的讨论和研究一直受到重视。但是,在“接受式教学”模式下,却较难有效地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式教学是中学科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近来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新的义务教育学类课程标准。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明确提出对探究教学的目标要求。本文尝试密度概念的探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的确定 1.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密度概念;尝试用密度概念解决简单问题,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1.2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经历“密度知识与技能”的探究学习过程,锻炼和发展科学探究力。具体说就是掌握一些简单方法:其一,探究的程序化方法——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1.3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使学生通过探究,感受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提高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形成爱科学的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1.4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密度概念;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获取信息并分析整理的能力;使用天平,量简的技能。2 教学流程与类型设计

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采用以实验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相互讨论与合作为组织形式,以教师的适时引导为保障手段进行。整个教学过程努力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将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学生按流程图中①、②顺序探究(称①②组),另一组学生按流程②、①顺序探究(称②

①组)。各大组分为两个小组。小组独立探究,小组内交流与全作完成任务。适时组织小组间交流讨论,适时组织两大组间的交流讨论,进行自我评价与组间评价。3 教学的主要过程 3.1 通过情境创设,提出问题 3.2 借助已有认知,作出假设 3.3 开展交流讨论,设计实验 3.4 依据实验设计,进行实验井纪录数据 3.6 进行组间交流,实施评估

各组将自己所做实验的过程、结果相互交流,教师及时通 过各组自评、他评的方式找出各环节成功之处或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修正。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澄清思维上的不清晰认识,明确具体操作中容易出错的地方等。3.7 运用密度概念,解决问题

给学生两个开放型题目,让学生运用上述探究所得寻求答案。

总之,学习科学是一种能动的过程,是学生要亲自动手做而不是别人做给他们看的事情。本节课的教学仍属概念教学,但是教师不再把教学重点放在传授知识上,而是努力创造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学生直接参与了密度概念的提炼过程,有效地建构知识,体验过程,学习方法,由此,密度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难点便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简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课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一步,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认

识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力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磨擦的方法。新课程标准中的对摩擦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可见,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给我们的实际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通过猜想学习科学猜想,通过“设计实验”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设计实验表格,通过分析数据学习“分析论证”„„..学习交流、合作、评估。要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探究方法,要把科学探究当做科学内容来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求科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案例:

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简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根据探究实验的程序帮助学生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强调指出: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这个实验过程中,通过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学生找出结论之后,教师再提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咱们探究出来了,根据自己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谁能指出咱们实验过程中不太容易操作的地方?

生:在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

下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案例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案例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1. 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2. 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重、难点】滑动变阻器的正确连接方法。 【实验器材】电流表、电阻丝、电珠、......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物理《摩擦力》教学案例分析 宝东中学 石磊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简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技能目标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韩文革初中物理寒亭中心初中九(2)班 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简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提出“摩擦力......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光的折射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光的折射 第一部分:教学情景 开始上课,教师利用班班通放映《海市蜃楼》片段 教师:观看了 “海市蜃楼”的奇观......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心得体会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实验更能展现物理的神秘性和趣味性,也是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手段。为此,我认为必须把握好“......

    浅谈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

    浅谈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以其形象、生动、形式多样,蕴藏着非常活跃的因素,需要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总结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总结 新城中学 钟薛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对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有着重要的作用。本学期我们对实验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