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生活中的比》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对这一节课作一个简要的概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 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首先我们来分析一
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上往往比较困难。于是教材并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两类情境数学情境和生活情境,一类情境是同类量的比较,另一类是不同类量的比较,接着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需要刻画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这一系列情境也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二)重点、难点与关键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 , 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 , 结合学生实际 , 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关键 , 才能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 设计教学过程 ,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2、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区分比与比值的区别。
3、关键:
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分析完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和关键点之后 ,我们才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两个量的比。
(2)能正确读写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确地求出比值。
(3)对比的应用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感受比产生的背景,理解比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和应用。
(四)教具、学具的准备
针对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向抽象逻辑思维的特点,我借助一下几种教具来辅助这节课的教学。
(1)多媒体课件
(2)每人两张测量表格
(3)多张生活中的比的图片。
二、教法分析
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通过退回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再通过进到数学,把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
本节课我主要使用情境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首先通过创设系列情境,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退回生活,由浅入深地独立思考,在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体会生活中存在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再通过自学课本知识理解数学概念比的意义,及尝试应用引导学生进到数学。最后则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比,引导学生把生活和数学有效结合起来。目的使学生对比有整体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而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方式理解比的意义。
三、说学法
主要采用观察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和实践操作法。首先通过系列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和计算,找出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通过观察、讨论以及自学课本内容后总结出比的意义及相关的知识要点,然后再通过运用脚掌的长度与身高的比,来计算身高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比的兴趣性和积极性,并巩固学生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这几种学法让学生能用数学视角来观察和思考,亲历探索过程。尤其是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比的意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在认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经过表象达成理性认知的学习过程。为了全面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出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我从如下几个程序开展教学。
(一)创设情景,感知比较的方法
首先出示情境1。
给同学们来一场选美比赛。不过这次选美比赛的对象有点特别。(教师出示规格分别是a:6×
4、b:2×
3、c:8×
3、d:8×
12、e:2×12五张淘气的照片,全班投票选出最美的几张照片,结果大多数学生都选a:6×
4、b:2×
3、d:8×12为最美的照片。
然后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为什么这3张照片最美,而其他两张不好看呢?这里面有什么奥妙?是否跟数学有关联呢?可贵的数学意识由此而生。如果没有了学生亲身的选美体验和经历,就不会有源自内心的思索和自问?就不会使学生将数学与生活审美的进行联系审视。
接着把这5张照片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引导学生探索这些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仅仅依靠让学生分组完成表1
长方形
长
宽
长是宽的几倍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a
b
c
d
e
通过表1请学生解答了长是宽的几倍和宽是长的几分之几这两个问题并列式,根据学生列的除法算式,从而发现长方形长宽之间的倍数关系,明确是长和宽两个量在比,并使学生体会同类量比的意义。接着让学生画一个具有这样倍数关系的长方形,进一步丰富例证。通过数形结合,使学生对比有一些体验。同时,借助图形分类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
接着出示情境2。
情境2向学生提供了马拉松选手赛跑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数据,以及某人骑车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比较谁的速度快,实际上就是要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看哪个比值大。教学时,我先不出比这个词。而是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自己填表得出速度,再说一说,怎样求速度,谁的速度快。
最后出示情境3。
情境3向学生分别提供了三个水果摊位出售苹果的价钱的情况,使学生体会到比较哪个摊位的苹果便宜,实际上就是要算出总价与数量的比,看哪个比值小。这里也先不出比这个词。而是先启发学生想一想,能不能直接比较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怎样才能比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填表,再让学生说一说求单价的方法。
情境2和情境3,让学生感受到在同一背景下,总价和它相对应的数量之间存在固定的倍数关系,使学生体会不同类量比的意义。
利用分块式呈现信息材料,一是渗透要学会用全面的观点看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创设不同背景下的数学问题情景;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时,逐步体验感悟出:单纯从绝对量的多少(比差)来比较是不够的,还要用相对量(比商)来比较。
(二)探究比的意义,揭示学习的主题
在以上3个情境的基础上,接着揭示课题,引出比的概念。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于是,接下来就让学生自学书本第50页认一认中比的概念、比的读法和写法以及如何求比值,然后由学生汇报学习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汇报比的概念的时候,我则着重引导学生寻找概念的重点词、重点意义和条件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而比的概念中,关键字就是相除。
接着组织学生回顾前面情境中的有关数量关系,鼓励学生用比的方式说一说,写一写。先是由个别学生说,教师再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规范,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然后,引导学生说出求比值的方法就是用前项除以后项。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北师大(新世纪)版数学实验教科书编写组的成员陶文中教授给我们指出:学生是否是真的掌握了所学知识,要做到三清想清、写清和说清。想清、写清,绝大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而说清却往往被忽略。这样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的养成。于是,在我这节课中,我非常重视学生是否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3个情境中有关数量的比的关系,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与时间。
(三)巩固新知、拓展运用,深化理解比的意义
在学生想清和说清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形成扎实的转化,发展能力,同时体现新课标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组:巩固性练习
1、读出下面各比,并求出比值。
(1)3 :12(2)5/8(3)6 :2/3(4)1/5 :1/6
通过各种类型的比,使学生知道比的前项、后项的呈现方式是多种的,比值可以是整数、分数、小数。以及让学生仔细观察比与比值的区别,明确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它是一个式子,而比值是一个数,这是很多学生往后比较容易出错的一个知识难点。
2、找比。
六(1)班有男生25人,女生21人。
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通过这一题让学生弄清楚,究竟是谁与谁相比。
第二组:综合性练习
判断。
1、小强身高148厘米,小明身高12分米,小强和小明身高的比是148﹕12。2、5÷4又可以说成5比4,又可以写成5/4。
通过这两道题,使学生明白两个量之间的比要统一单位。
3、体育比赛中的4﹕0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一个比吗?(让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回答。)
这一环节再次引起了学生思考的小高潮。在同学们的激烈的辩论之后有的同学指出: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还有的同学指出:从4﹕0这个比出发,根据求比值的方法,4﹕0=4÷0=?这个问题,根据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和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得知比的后项不能是0,所以这个不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比。
第三组:发展性练习
1、从同学们非常喜欢的柯南破案故事入手。告诉同学们:(前不久,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某珠宝店发生了一起特大失窃案,侦察员接到报警后立即赶到现场,这时罪犯已经逃走,现场只留下一个脚印)这时柯南来了,他仔细观察完现场后只是量了量脚印的长25厘米,就果断地推算出疑犯的身高。你们知道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你能算出这个疑犯的身高吗?这个故事挑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联想和猜测,这可能与人的身高与脚印长(即脚长)之间的关系有关,于是紧接着鼓动他们展开研究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从自己身上进行研究,量一量,算一算,并提示学生将发现的关系用刚学到的比的知识来表示。这样教师就不用多费一句口舌,他们饱涨的热情和关注使得他们立刻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
汇报交流中:教师随机板书几位学生身高与脚长的比及比值,当写到第5个时,下面就有学生喊了起来:老师,我发现了一个规律:身高与脚长的比值都接近整数7!
又有学生说:柯南就是用罪犯的脚印长度乘7来推算出疑犯的身高的。
刚刚学到的知识能马上学以致用,自己也当一回小柯南,这带给了学生强烈的探究的欲望、研究的乐趣和发现的激情,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比的重要性以及比的广泛存在和应用。
接着,教师随即分别出示维纳斯女神雕像图片、芭蕾舞演员踮起脚尖的图片、我国的国旗图片及摔碎的古玩花瓶图片,从而引出美学中的比、国旗中的比及考古学中比的应用,给学生带来了一种新奇的体验,一种清新的熏陶。此时教师适时接上:其实,生活中有趣的比还有很多,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搜集搜集。从而将学生由课内引到课外。
(四)归纳小结,质疑问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吗?
五、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第二篇: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生活中的比》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对这一节课作一个简要的概述。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乘除法的意义的应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开篇课。教材通过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提供了“图形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等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从而让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也为 “比的应用”“比例的相关知识” 等后续学习打下铺垫。
(二)重点难点分析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 , 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 , 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所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我综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求比值。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4、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在生活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二 说教法 学法
针对教材内容特点,并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以独立探究、实际操作、合作交流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三 说学生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
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奥运会奖牌榜”“苹果买卖”等素材,设计了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四 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以“新课程标准理念” 为指导,以“情境”和“探索活动”两条线索贯穿于课堂。整个教学过程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新知,构建模型;拓展运用,巩固新知;质疑问难,归纳总结。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整节课开始,我是设计通过师生的谈话创设情境来引入课题。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在刚过去的八月,在我们的首都北京举行了一场盛会。(相信孩子们都会很兴奋地说:奥运会)。这场盛会带给了我们许多的开心与感动。现在,我想和同学们再次回顾一下本次奥运会的奖牌榜。”接着,我就出示奥运会上前十名的奖牌榜。北京奥运会这个大家都很熟悉的话题,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的兴趣集中,也让孩子们感受到,原来,这也是有数学知识的。然后,我让学生观察奖牌榜,思考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1)中国的奖牌总数是日本奖牌总数的几倍?(2)美国的金牌总数是中国金牌总数的几分之几?
你是如何计算的?
对于学生来说,这两个问题是很容易的。我会采用提问的方式请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进行板书:
100÷25=4
36÷51=12/17 这时我将采用直接告知的方法,揭示课题,引出比的概念。刚刚这些问题,我们都是运用除法算式解决的,象这样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还有一个新的名字,叫做这两个数的比。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关于比的知识。熟悉的情境,直接的导入,简洁明了,也突显了本节课的内容。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于是,接下来就让学生自学书本第68页“认一认”中比的概念、比的读法和写法。根据比的意义,任何两个数相除都可以写成比的形式。100÷25=100:25 老师先板书,然后让学生汇报各项的名称。根据比的意义,学生思考100:25等于多少?让学生说出:100:25=100÷25=4。指出:4叫作这个比的比值。进而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比值的方法: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
老师示范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象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中国的奖牌总数与日本的奖牌总数的比是100:25。
请学生仿照老师的书写,写出美国金牌总数和中国金牌总数的比。
接着,我组织学生回到奥运奖牌榜,自己找两个量来说一说,写一写。先是由个别学生说,教师再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规范,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通过这个环节的练习,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与时间,让学生学会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我们刚才学习了什么是比,任何两个数相除都可以写成比的形式。那大家看看,下面这些幅图里面有没有比呢?在回答这些比的时候,特别引导学生分析,路程和时间的比,比值就是速度;总价和数量的比,比值是单价。在这里,向学生渗透了“两个不同的量的比可以表示为一个新的量。”
(三)拓展运用,巩固新知
同学们学的很好,不但能从题目中找到比,能从图画中找到比,那你从我们的身边找到比吗?让学生进行小组的讨论交流。然后会请几位学生回答。同学们刚才说的非常好。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比的应用。不但如此,就连我们的人体中也有许多有趣的比呢。出示一些人体中比的关系。借助相关的信息,然后提问,你能求出这些比的比值吗?(这个环节,我准备借用学生汇报的信息,采用学生的生成资源。)
(四)质疑问难,归纳总结
课堂总结是学生对学到知识的回顾和再现,在学生罗列出今天所学知识后,教师问:你对今天的知识有什么问题要向老师或其他同学提出的吗?最后还可引导学生,课外去读一些课外书籍,真正体会“学无止境”,培养学生教学兴趣。五 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简洁扼要,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
第三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
数学科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标与教材解读
两宜镇中心小学:王娟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标说教材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数学蕴含在生活中的每一处,为社会、人类创造了丰厚的价值。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创造数学的价值,就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灵活驾驭教材。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特色、教学建议三方面来与大家交流。
一、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圆的基本特征,会用圆规画圆。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2、能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数学思考: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问题解决:应用圆的周长、面积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等良好品质。
内容标准:
数学的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而我所交流的内容就是“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圆”这部分知识,我将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1、图形的认识: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知道扇形,会用圆规画圆。
2、测量: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图形的运动: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能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
上设计简单的图案。
二、教材特色:
教材编写特色: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这本教材的编写特点是: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教材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分数四则运算的知识与技能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分数乘除法的内容多而且算理难理解,本教材采用分单元编排的方式,都是结合实际教学每种计算的算法和算理,然后将一些含有特殊数量关系的问题安排在“解决问题”里单独教学。
(2)、百分数的编排,注意了知识的迁移和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培养。
在“百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中,教材用主题图的形式列举了大量当前实际生活中百分数应用的实例;在“百分数解决问题中”,增加了学生比较容易接触到的商品的“折扣”进行教学等,使学生联系实际应用百分数,理解百分数,有利于学生对数学价值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教学的探索性和开放性。
(3)、丰富了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和“圆”两个单元的内容,在“位置”这一单元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新知识,迅速将具体的情境数学化,抽象成如何在平面上确定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本册教材安排了扇形统计图的知识,教材在编排上一是注重与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特点及作用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二是注意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凸现统计的实用价值。例如教材所选素材涉及体育、营养、环保、人口等方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5)、有步骤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单元,安排了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鸡兔同笼”,通过教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古人解决此类问题的巧妙思路,感受祖先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通过对此题多种解题方法的探索和对比,使学生体会到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促进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
教材编写体例:
本册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其基本体例是:主题图——例题——做一做——练习——思考题——整理和复习——综合应用——阅读材料
其中,主题图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例题为教师提供了鲜活的备课素材,传递了学习方式和对知识把握的要求。本册教材共有27个练习,弹性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13个思考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同时安排了“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等阅读材料,来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对于知识的综合与应用,本册教材安排了“确定起跑线”巩固圆的知识,加强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安排了“合理存款”使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储蓄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
单元内容结构:
第四单元的内容有:认识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确定起跑线。要求学生认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通过测量,知道半径与直径的关系,会用圆规画圆。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在圆的周长这一节中,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长的推导过程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并掌握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推导出圆环的面积公式,灵活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1、知识的横向整合这部分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教材中先安排了圆的认识,通过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圆的基本特征,从而掌握圆的画法。对于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教材
在编排上加强了启发性和探索性,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交流、思考来探究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逐步导出和掌握计算公式。教材还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知识的纵向整合本单元是学生在一年级初步认识了圆形,学习了三上《四边形》、三下《面积》四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四下《三角形》五上《多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图形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与理解,是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也将是为学生下学期学习《圆柱和圆锥》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教材的教学建议:
教学过程中,只有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巧妙设计教学活动,学生才能乐于学习,有所收获。结合实际教学,下面我谈谈对本单元的教学建议:
(1)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新课标指出: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实践、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当学生画好圆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折,从而导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等概念,再通过测量来发现半径、直径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探究圆的周长时,则可让学生采用围一围、滚一滚的方法先测出周长,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究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2)注重知识的联系,体会转化思想。
新课标指出: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在研究圆的面积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回顾:以前在研究多边形的面积时,主要采用了割补、拼组等方法,将多边形的面积转化成更熟悉和更简单的图形来解决,那么,这里是否也可以仿此思路采用割补等方法转化成熟悉的图形来计算呢?
评价建议: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教学中我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评价:
1、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我在教学中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记录不同阶段的表现特征和发展变化。
2、恰当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可采用口算、笔算、概念辨析、文字题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3、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可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提出各种问题。
4、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可采取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等。评价要全面,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生活中、教材中、网络中都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一旦这些教育资源被有效利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利用生活资源,感受生活的魅力,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参考书籍等。
(3)可以在网上查找资料。
经过十几年的数学教学,我觉得数学就像一座永远也爬不完的山,做为数学教师,当我们把数学教学当做追求,潜心研究时,才能像勇于攀登的爬山人收获成功的喜悦。
以上是我对本册教材本单元的解读,谢谢大家!
第四篇: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圆的周长。这是《实验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中一个课时的内容。下面,我来谈谈如何教学这一课。
一、理解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以前已经学过直线图形,上节课又学习了“圆的认识”,这些知识为本课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教材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通过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从而为下节课学习利用圆的周长公式,反求圆的直径或半径,作好了理论上的准备。
二、把握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及圆的周长计算公式。难点是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和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关键是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三、确立本课教学要达到的目标
本课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圆周率及圆的周长的含义,掌握圆周率Л的近似值,掌握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对圆周长的测量圆周率的探索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能力。通过2道例题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当时低劣的条件下,准确计算出圆周率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准备本课的教具和学具
教师准备一根一米长的直尺,一根6米长的皮尺,几个大小不同的用硬纸板剪成的圆,一个用硬纸板剪成的长方形。学生每人准备一把小直尺,一根包装带,几个大小不同的硬纸板剪成的圆(瓶盖、算珠等圆形物体更好)。
五、采用实践感悟、协同探索、抽象概括等教法与学法,让学生享受成功
1、实践感悟。
上课开始时,教师拿出长方形硬纸板,让学生通过口述,手摸重新认识一次长方形的周长。再拿出圆形硬纸板借助长方形周长的引渡,让学生用皮尺围测、用圆在皮尺上滚测、用手在圆周上滑摸等方式认识并理解圆的周长。
2、协同探索。
当学生对圆的周长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随即把学生以6人一个小组分开围座在一起,然后让他们分别量出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和直径,并由小组长记录下每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的长度数据,再分别计算出每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保留两位小数),最后比较所有的商,看看有何特点。
教师要求各小组汇报每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并逐一把这些商写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抽象出一个结论:不论多大的圆,它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
就此机会,教师向学生计述一千多年以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用算筹计算出每个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总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个伟大的发现,比欧州人早了5。
教师指出:由于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所得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就把这个数叫做圆周率,并用字母Л(pai)表示,Л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计算时,一般取近似值,即Л=3.14。
3、抽象概括
既然知道圆的周长÷圆的直径=圆周率,那么,根据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关系,已知直径求周长应是:圆的周长=圆的直径×圆周率,为了方便,我们用字母C表示圆的周长,用字母d表示圆的直径,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为:C=Лd。因为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即d=2r,那么圆的周长=2×圆的半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就是C=2Лr。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根据圆的直径求圆的周长和根据圆的半径求圆的周长的两个公式:C=Лd和C=2Лr。
4、享受成功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圆的周长和圆周率有了比较清醒地认识,对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也有了理论上的把握。但是,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运用知识。如何运用我们本课所学的知识呢?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学习课本第101页例1,并要求学完后自己试做第103页试做题第1题。估计大部分学生做完后,教师又从平时成绩好、中、差三类学生中各抽出一名板演。板演完成后集体评论。我们一方面表扬和鼓励做得正确的学生,另一方面纠正板演中出现的错误。
就在学生初步感受成功的快乐时,教师再次要求学生自学例2,并用解决试做题第1题的同样方法,解决试做题第2题。
最后,教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作一次系统的口头归纳。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1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明确了百分数同分数小数的联系的基础 上教学的。学习这部分的内容是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基础。例1、例2是教学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教材联系了分数、小数互化的知识,突出“先把 小数化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再写成百分数或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数形式再化成小数”这一转化规律和转化过程,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小数、百分数互化的简便方法。 例3、教学分数化成百分数,教材按照已掌握的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想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例4是教学百分数化成分数,只要把 百分数写成分数形式,再约分。教学例3、例4之后引导学生总结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和小数、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互化。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事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百分数与小数、百分数与分数互化的简便方法及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百分数与分数、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简便方法。
二、以人为本,说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因此,结合本课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情况,我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分数、小数互化的知识进行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同时,让学生在尝试探究的积极活动中获取新知,发展能力。
三、以探为主,说流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的教学程序:
(一)设疑激趣,引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童话故事,在故事中设计了帮助主人公比较2/5、42%、0.45的问题,然后引出课题。
(二)大胆探索,学习新知。
教学中,运用转化的方法,不仅可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将未知转化为已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学习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数学 吧
(1)准备题。
①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分数化成小数,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0.45 1.2 0.367 3/25 15/8 63/100
②分别把下面各数的小数点移动,你有什么发现?
2.5 5 0.48 1.25 10.3
通过以上的练习,为学生学习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打下了基础。
(2)学习小数化成百分数,教学例1。
活动一:
①出示尝试练习后先让学生说说0.13 2.6 0.875的意义是什么?再一次
引导学生感受小数与分数的联系,为突出转化过程进行铺垫。
②学生思考:要把小数化成百分数,联系以前的知识,可以先把小数怎么办?之后让学生动手尝试,(做不出来的学生可先看教材例1)汇报结果时突出每道题的转化过程。
活动二:完成P107的做一做,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活动三、引导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小数化成百分数的简便方法。(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并注意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右移两位与添百分号的关系。
学生有了小数、分数互化的基础,采用“先练后讲”的方法,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归纳,使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同步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以落实。
(2)学习百分数化成小数。
活动一:学生学了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出示例2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百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之后每组先选代表口述每题的转化过程,集体讲评。
活动二:完成P108做一做,并思考如何很快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2、学习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
学生掌握了小数与百分数互化的方法,经历了小数与百分数互化的学习过程,再一次感受了“知识可以转化”的数学思想,已经有了知识和经验,所以在教 学例3、例4时,我先组织学生边进行尝试练习边小组讨论,通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思考转化的方法,突出转化过程,通过观察、归纳概括出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 方法。在教学的同时,注意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理解不同的转化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3/4=75/100=75%等。学生在练习分数化成百分数 的时,遇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问题,教师再教给解决的办法,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商(保留三位小数)。
(三)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对于巩固练习,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层次进行设计。先出现分数与百分数、小数与百分数之间互化的题目,再出现比较有分数、百分数、小数混合的题目。
(四)全课总结,质疑问难。
综观整堂课的设计,我力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尽可能地向他们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帮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让课堂真正焕发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例1,做一做和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数对,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引导学生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正确地用数对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同学们还记得吗?在20xx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成功发射,10月16日6时28分返回舱在内蒙古大草原安全着陆,圆了几代中国人的梦想,让全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但是你们知道在茫茫无边的大草原上,我们的科学家是怎样迅速地找到返回舱着陆的位置的吗?这全依赖于“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大家一定觉得很神奇吧!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板书课题:位置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1、认识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
(1)、什么叫做列,什么叫做行,咱们班的第一列在哪里,(请第一列的学生站起来向大家挥挥手),第一行在哪里,(请第一行的同学站起来向大家挥挥手)数一数,咱们班一共有几列几行
(2)多媒体课件把全班同学的座位转换为座位示意图
师:哪位同学上来找找第一列在哪里,第一行在哪里。
问:数列数和行数的时候,你们分别从哪边数起?
教师小结: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数列数的时候是从左往右数,数行数的时候是从前往后数。
(3)谁能说出自己的座位是在第几列第几行,你的好朋友位置是在第几列第几行,让大家猜猜他(她)的好朋友是谁。学生交流反馈。
刚才同学们都用了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同学的位置,那么在书面上应该怎样记录位置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2、认识数对,会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1)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位都能说出自己的位置在哪里?(第几列第几行)
师:其实在数学上有一种统一的方法,既简单又清楚的表示位置,可以把第X列第Y行表示为(X,Y),X表示什么,Y表示什么?
小结:用一个括号表示位置,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我们把物体的位置用这个简单的方法表示,称为数对表示法(板书)
那么反过来,数对(5,3)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小组探究,交流汇报。
(2)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自己的位置数对。写后与同桌互换检查。
(3)数对闯关活动。
第一关:下面两个数对是表示哪位同学的位置的,就请这位同学站起来。
(4,3)、(3,4)
这两个数对有什么区别。
(2,3)、(3,1)、(1,3)、(3,3)。请坐在这几个位置的同学逐一站起来。
第二关:谁能给这些数对分类。
(3,4)、(3,3)、(2,3)、(4,3)、(3,1)、(1,3)
第三关:在坐标轴上确定上面这几个数对的位置。假如,把(3,3)的位置定在这里的话。(如下图),其他数对的位置分别在哪里?让学生思考并完成。
3、确定方格中的位置。
师出示例2,先让学生说出图中几个场馆的位置数对,再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其他场馆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介绍“地球上经纬线知识”
2、现在同学门应该知道科学家们怎样迅速的找到反回舱了吧,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就是监测出“神舟五号的降落的位置的经度和纬度,从而帮助科学家们快速的找到英雄杨利伟叔叔了。
3、“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思想”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四、全课总结。
(1)同学们今堂课你收获了什么?
(2)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
教材分析:
本节课求百分率,是新人教版教材 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第二节课的内容,它是在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之后的例题教学,通过一个例题同时教学求百分率和分数、小数化百分数。结合新课标,我个人体会,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以下的意图和设计思路:
1、本节课的内容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遇到新问题,促使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自主解决。这样就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基础,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有利于唤醒学生的知识经验,并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教材的编排一方面是凸显数的转化的必要性,即让学生体会到: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是解决百分率这个实际问题的需要,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另一方面又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分数化成百分数整合在一起,目的是:在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多维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3、教材的编排,有利于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掌握基本的观察、分析、比较、发现的学习方法,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强化了知识的迁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积累数学学习的活动经验。据上教材分析我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百分率的含义,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感悟转化的必要性。
3、引导学生走入情景,产生问题意识,经历从数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率的含义,掌握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的掌握转化方法。
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走入情境,自主产生问题意识,发现、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时,我把主题图活用为学生身边的急需他们解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很快走入情境,进入角色,成为主人,思考遇到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在认知需求的驱动下,很容易发现了问题并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求命中率。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使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的生成与形成过程。渗透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的教学,我注意以问题为引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自己通过计算、尝试、观察、类比等学习活动中,独立解决遇到的新问题,经过自己的努力与合作交流,学会了数的转化方法,并发现归纳出了转化的规律,体会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建立生活中百分率表达式的数学模型,发展了合情推理能力。如:课中,本节课的教学注意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发现、归纳、总结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感悟了最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感受数学学习抽象性、层次性和逻辑性的数学思维特点,强化了模型的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最后通过回顾反思,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积累了学习的活动经验,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落实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维目标。
3、关注数学 本质,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落实
课标指出,课程内容的教学,它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我注意在落实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关注了数学的本质,为学生搭建了感悟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平台。
在总结小数,分数化百分数时,我仅仅抓住板书这一直观的思维材料,通过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对比分析,充分比较,让学生经历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和归纳总结的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使学生感悟了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4、激发兴趣,调动思维,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又不能以直观的教学手段作支撑,学生的学习完全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知识的迁移、生成、发展和类推,所以,教学时,调动学生思维上的参与是本节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因此我采用了激发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强调了思维上的参与。比如课的一开始,我就把问题抛给学生,根据图中两人争执的问题,如果让你来当裁判员,你认为,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自然进入问题情境,提出了数学问题,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在求王涛的命中率时,先遇到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这一问题,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了问题,在计算李强的命中率时,又遇到了除不尽的情况,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以前的知识,唤醒了已有的知识经验,问题得到解决,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5、障碍励志 激发参与的动力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靠学习责任感和学习兴趣两个要素得以保持,两者相辅相成。励志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趋于稳定和自觉。要想激励学生努力奋发向上的志向,离不开障碍的磨炼。因此教学时,我有效利用教材内容这一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不断的提出或使学生遇到一个又一个努努力就能跨越的小障碍,从而激发学生排除万难,勇攀知识高峰的动力,使学生真正投入到探知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
一、教材研究
【教材分析】
“等可能事件”是上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是新教材根据新课标增添的新内容,它与我们现实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所以该节课的内容不仅是本章节的重点,也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认知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作用,依据教学大纲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了解等可能事件的意义,体验生活中的等可能事件;
能用数来描述等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自我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试验,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
【重点难点】
等可能事件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学情研究
预初学生在学习心理上一般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一是好新:预初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敏感,喜欢学习新奇的知识,但也有厌旧的倾向。
二是好学:预初学生求知欲强,要求上进,但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三是好胜:预初学生好胜心较强,“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尝试新事物。
四是好动:预初学生喜操作、制作等活动,但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正基于预初学生这样的心理特征,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要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语言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好胜心;通过让同学动手操作的探究活动,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克服学生对于数学固有的畏难情绪。
三、教法流程
根据我对于教材和预初学生学习心理特征的研究,从而确定了本节课我将实行的教法:数学试验教学。数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
其基本的教学流程如下图
文本框:引入铺垫文本框:提出问题文本框:设计试验文本框:动手操作文本框:思考归纳文本框:反思拓展
(板书)
1、引入铺垫
①教师将3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黄球放入一个四周不透光的盒中,通过讨论从盒中取出黄球和白球的可能性,进而引出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
②教师再将3个大小形状与黄球完全相同的白球放人刚才的盒中,并将其摇匀,经过简单试验,通过讨论从盒中摸到黄球和白球的可能性,进而引出随机事件。
③让同学举出生活中随机事件的事例,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随机事件这一概念的理解。
在此我有必要就选择摸球试验而非教材中采用的转盘试验做一说明:
1)转盘制作困难且难于保证随机,而摸球试验仅需不透光盒子一个,球即是乒乓球,乒乓球一般有黄白两色。
2)转盘引入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较摸球试验困难,若不先铺垫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学生就无法体会随机事件,进一步缺失对于等可能事件的概念的理解。
2、提出问题
变换盒中球的情况,使盒中装有2个黄球,1个白球。教师进一步连续设问:
“从盒中任意摸出一球是黄球”发生的可能性比上次活动中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大了还是小了?
“从盒中任意摸出一球是白球”发生的可能性比上次活动中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大了还是小了?
能否用一个准确数据表示在此摸球活动中摸到黄球的可能性?等等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通过连续设问,提出本节课重点研究的问题;通过层层设疑,让学生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地进入到下阶段的自主探究和试验分析阶段。
3、设计试验
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可以认识到摸球试验的注意点在于:1)所用盒子四面必须不透光;2)每次摸球前必须充分捣匀;进一步理解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保证试验的随机性。
通过思考、讨论,可以统一试验方案:通过比的方法,即“摸到黄球的次数/试验总次数”来协调不同组摸球总次数的不同带来的差异;通过给每个球编号来为今后的说理提供可能。
我想试验设计是否合理是影响试验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在此阶段教师必须引领孩子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出试验的注意点和合理方案,为试验的顺利展开和试验数据的准确性打下坚实基础。
4、动手操作
试验操作:学生以四人为单位,分成12组,进行摸球试验。每小组准备2个黄球,1个白球。四人共做10次以上试验,并记录数据,完成以下表格
组长:_________;试验员:_________;观察员:___________;记录员:__________
试验总次数
摸到黄球的次数
摸到白球的次数
动手操作阶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核心,为了达到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必须保证学生人人有事做,人人在思考。所以在动手操作前,要讲清要求、分工明确;在试验进行阶段,教师要穿插其中,参与讨论,纠错释疑,带动旁观;在试验结束后,要积极评价,并对于做地比较投入的小组予以正面的鼓励。
5、思考归纳
①汇总数据:让组长负责依次上讲台,将本组的试验数据快速输入课前准备的excel表格内
②由计算机自动统计数据。
③根据统计的数据结果,通过教师提问、分组讨论、学生归纳,引出“等可能事件”和“等可能事件概率的计算公式”。
④引领学生通过填写图表,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巩固所学的知识点。附图如下:
该阶段是本节课教学目标实现的着眼点,所以本阶段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透过数据、观察规律的能力;同时也需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归纳,形成概念。这样做,既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达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教学目的。
6、反思拓展
设计如下问题:
用4个大小、形状相同,颜色不同的球设计一个摸球试验。
(1)摸到白球的概率为1/2,摸到红球的概率也是1/2;
(2)摸到白球的概率为1/2,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概率都是1/4,
你能用8个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的球分别设计满足如上条件的试验吗?
将问题倒转,通过试验设计以求达到既定概率,是对已学知识的反思和巩固。
四、教法反思
《全国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而我本节课所采用的数学实验教学正是让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历从直观想象到发现猜想,然后给出验证及理论证明的数学构建过程,让学生“看到了数学建造过程的脚手架,而不是简单的现成品”.这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教育理念。
本人现任教预初,通过这两年对于新教材的研究,我有两点心得提出来,供专家指导
1】二期课改改的是教材更是理念
2】二期课改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更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总而言之,本节课我始终贯彻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并且紧密围绕着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展开,通过数学试验教学,突出了新课程、新标准对于学生观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我想通过这样的课堂设计应该能达到了课前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当然,若有不当之处也万望各位前辈能不吝赐教!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第一节内容《认识圆》,主要内容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
2、教材简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操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4、教学重点:会使用圆规画圆,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5、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
二、学生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本校处在城乡结合处,家庭辅导能力较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习长、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三、说教法学法
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本节课我以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车轮为主线,在动手中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画法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交流、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
2、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3、本节课我采用了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与教法相对应,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通过教具的直观演示将演示、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圆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
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由课前准备的纸做的车轮(车轮有正方形的、圆形的),让两名学生滚车轮比赛来创设情境,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知道圆形的车轮既快速又平稳,使数学的内容充满人文色彩。在体现了社会性和时代感的同时,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探究欲望生动活泼,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
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等一系列开放性活动,把学生变被动“学数学”为主动“做数学”。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中老师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索圆的各部分名称,同一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等等,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了圆的基础知识,还训练了一些基本技能。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
精神与合作精神,体验了数学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三)、巩固练习通过填空、判断、操作等练习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圆,充分理解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做到首尾呼应,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小结体验: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最后,让学生用右手食指画一个圆满的句号,结束课堂。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7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 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比的认识”,下面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比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知识,包括两个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理解比的意义,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我说的是第一课时,本节课内容是建立在“分数乘除法的意义与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利用学生对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已有认识,提出不同的问题,逐步抽象出“比”的概念,让学生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比例的相关知识”做好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学情,我预设了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求比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经历探索比的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比的重要性,感受比的生活中的广泛存在,自觉养成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在此目标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能利用比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就看教法学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遵循这样的理念,在教学中,我以“情景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和“练习检测法”为主要教法;在学习过程中,我以自主探究、观察发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为主要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及主体作用,调动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问题是思维的核心。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本节课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始终以问题为引领,遵循“现实题材→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探索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根据这样的新课标设计理念,我安排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从学生感兴趣的杨利伟叔叔及其事迹出发,设置问题,逐步引入新课。
同学们,认识杨利伟叔叔吗?他就是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的航天员。20xx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
在太空中,执行此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什么呢?(课件出示)对!他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旗帜。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此时设置问题:怎么用算式表示她们长和宽的关系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给以充分肯定。
15÷10 表示长是宽的几倍
10÷15 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接着老师过渡:刚才同学们用以前学过的除法表示两面旗长和宽的关系。你们老师要告诉大家这两个除法算式还可以用另一种新的数学方法来表示。那是什么呢?对!那就是比。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比(同事板书课题)。
这一环节借助多媒体的运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明确目标,引发探究的欲望,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还巧妙引入下一环节。
(二)探究新知,认识比
1、首先紧承上一环节设置学习新知的问题:到底怎样用比来表示两面旗长和宽的关系呢?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老师巡视,对学困生作个别指导。之后全班交流,汇报结果,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 记作15:10
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记作10:15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比,我又抛出问题:那么什么是比呢?再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道比的算式,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你从中又发现比的什么特点呢?鼓励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之后汇报结果:
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比是有序的(教师板书)
2、再从学生刚列出的算式中选择一道来学习比的读写以及比的各部分名称。
师:10比15读作“10比15”,写成“10:15”
(板书)
然后指名学生读一读,提醒学生注意:虽然10:15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但仍读作10比15、不能读成十五分之十。并鼓励学生想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是一个比,不是一个分数。比的读写是新知识点。教师先讲解,再让学生模仿练习)
3、最后学习比值的表示
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比值,再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值通常怎样表示呢?学生合作交流后,(出示课件)师生一起明确答案。
这一教学环节,我是遵循“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新课标理念而设计的,为了学好新知,突破重点,我才用了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比的概念较抽象,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因此上课时还要多关注学困生的掌握情况,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扫清认知上的思维障碍。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先思考两个不同类量的比
为了让学生能灵活应用新知,告诉学生,不仅两个同类的量可以用比表示,而且两个不同类的量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如课件中的例题就要我们思考路程与时间的比。
例:在日常生活中,一辆汽车行驶,2小时行驶160千米。这辆汽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160÷2=80千米)
先引导学生思考:用已学知识如何表示?再师生一起明确答案: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可以用速度来表示,即速度=路程÷时间
那么如何用比来表示呢?即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60÷2,比值是80。
2、再让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
师过渡:刚刚大家知道了用比来表示两个不同类的量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现在就用刚刚所学来解决实际问题吧。
(出示课件)抛出问题;哪个摊位的苹果最便宜?
鼓励学生大胆试一试,自己阶梯,再全班交流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薛秀哦东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否则难以化解教学难点,因此这一环节先通过例题的学习来疏通学生的解题思路,再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这样不但使学生不会单纯地模仿和记忆,化解了难点,还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实题练习,课堂检测
教学中我遵循“多样性、灵活性、实际性”的原则,设计形式多样的习题,确保圆满完成任务。于是我在课件上准备了以下习题,如课件所示,分三种:
(1)基础练习题(2)综合练习题(3)课外延伸提
这一环节不同的题型适合不同的学生做,实现了新课标“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能使学生应用新知,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五)布置作业,联系生活
1、说说生活中的比。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49页的“做一做”。
这一环节中,为了实现新课标的数学生活化的基本理念,我设计了第一题,能使学生体会倒到比的重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为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我设计了第二题,还要特别强调华的前项和后项不能颠倒。
六、设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很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板书设计是“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设计体现了新知的形成过程,又体现了具体的解题方法;同事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也简单明了。
最后总结说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主要以兴趣为动力,以问题为纽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得成功,得到提升。
我的说课完毕,欢迎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圆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行后所要认识的小学阶段的又一种图形。学生认识圆应把握它的特点,借助多媒体使学生体会到圆所蕴涵的美学特征,本课教学针对的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初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逻辑推理的能力,特别是结合多媒体教学使这成为现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多媒体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平台。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在知识目标方面,使学生认识圆的个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和画圆的方法,在技能目标方面,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熟练掌握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情感目标方面,我通过生动画面,图象,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圆的存在与作用,感受其神奇与蕴涵的美学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目标设置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多媒体演示及动手操作认识圆的圆心、半径及直径,掌握圆的特征,教学难点:掌握圆的特征,能熟练的画圆。
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课的目标设置和重点难点特制定教法:以学定教,综合探究如情景陶冶法,学法是顺学而导,互助学习如师生互动学习法等。
四、教学流程
首先我通过传统节日中秋节引入圆形的概念,又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创设情景,展示生活中中随时都有圆的存在,让学生感受到圆的神奇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的导入到新课之中.然后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上动手折一折,确定多条折痕都交于一点,这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选择其中一条折痕,沿折痕画下来,分析这条折痕的特点,得到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从圆心向圆上画一条线段,给出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
其次,我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此时我会播放课件:在同一个圆里:你能画多少条半径?量一量这些半径都相等吗?你能画多少条直径?量一量这些直径都相等吗?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实际动手画一画,量一量发现圆内的所有直径都相等,有无数条,半径也都想等,有无数条,计算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同时用多媒体以旋转两条半径得到一条直径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推导出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再次,我会在认识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的基础上在向外延伸:如何才能既准确又方便地画出一个圆呢?先认识圆规,然后自学圆的画法并分组尝试画圆,一半的学生画半径是2cm的圆,另一半的学生画直径是4cm的圆,接下来我会让学生谈谈画圆的基本步骤及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指出直径4cm也就是半径2cm。最后播放课件圆规画圆的过程得到巩固。
最后,我根据以上所学的内容,为学生准备了两大习题,来加深所学的知识。一块是判断题和选择题,巩固对圆的圆心、半径及直径的认识。另一块是运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如车轮为什么是圆的?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以及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用心。
本课设计把多媒体下的探索学习和认识活动整合,让学生在发现中研究,在研究中创造,使发现与创造成为数学课堂的主旋律.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和做法,如果有什么不足之处还请在坐的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多多指教,谢谢各位评委!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学生接触不确定现象。结合“抛硬币”游戏过程,体会落地的硬币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是不能事先确定的。进而通过“摸球”试验,体会有的试验结果是一定发生的,有的是不可能发生的,有的是可能发生的。
教学目标:
1、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不是确定的。
2、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二、说教学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观察法和动手实验法。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初步体会动手实验法探索新知识的有效途径。
三、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主题
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引入本节内容的学习。(教师)生活中有些事情的结果无法确定,所以人们常用“可能”这个词来描述。
(二)探究新知
例1、例2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则是确定的。因此,可以让学生亲自做一做
教学例1时可以让学生先猜“抛一枚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朝上?”“亲自抛一抛,验证猜想,最后用“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来描述这一现象。
教学例2时,可让学生依次摸球得出结论再进行分类。
例3应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进行分析和推理,最后列举出这场足球赛的3种可能结果。
教学中注意有序地列出随机现象的所有可能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猜想、分析及推理能力。
(三)课堂练习
课堂活动及练习题1、2、3。
(四)布置作业、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纳税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百分数知识的基础上安排在第五单元之中学习的。应纳税额的计算也是百分数的一种具体应用。教材首先说明纳税的含义和它的重要意义,然后介绍了几个常见的纳税的种类及应纳税额等知识,由于纳税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必须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社会知识,它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这也是编者把纳税知识编入小学教材的原因所在,更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纳税的一些知识,养成纳税意识,同时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目的之所在。
2、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百分数的知识是刚学过的,计算应纳税额是百分数应用的一种,所以计算学生较容易接受。学生在生活中对“纳税”这个词并不陌生,但对纳税知识了解非常少,因此,教学时应先说明什么是纳税,为什么要纳税,再进行纳税的种类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什么叫税率,然后再进行纳税的计算。
3、教学目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联系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几点目标:
①明确纳税的意义,理解应纳税额、税率的含义,了解常见税种。
②能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一些有关纳税的问题。
③培养学生的依法纳税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4、教学重点:理解纳税的意义和应纳税额的正确计算。
二、说教法
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有的义务,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必须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也是学生从小建立正确的纳税观念,渗透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在教学中,可通过情境创设、谈话启思、点拨指导、联系实际等途径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纳税的意义及税率的含义,会计算应纳税额,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在教学前,可以采取调查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纳税的一些常识,在教学中,让学生采取“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亲历实践”等方法,从中感悟应纳税的重要性,提高计算应纳税额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性。
四、说思路
㈠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投影:播放一段纳税人到办税厅纳税的录相。
2、提问:看了这段录相后,你知道了些什么?
3、谈话:教师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后指出,同学们想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有关纳税的知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纳税的知识。
4、揭题:板书“纳税”
[意图:通过观看录相、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从谈话中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㈡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活动一:了解纳税的作用
1、谈话提问:课前同学们做过调查,你知道哪些有关纳税知识?(学生自由汇报,教师适当点评)
2、分组讨论:
①什么叫纳税?
②为什么要纳税?
③什么人需要纳税?
3、合作交流:学生围绕讨论的问题,向全班进行交流。
4、综合小结: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税收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意图:这一环节,采取交流、讨论、汇报等形式,有利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从中感悟到纳税的重要意义,从小培养纳税的意识。]
活动二:理解常见税种
1、观察,了解税种(屏幕显示)
⑴海螺水泥厂20xx年7月向国家缴纳增值税90万元;
⑵三环宾馆20xx年2月的营业额是200万元,应向国家缴纳营业税10万元;
⑶某酒厂20xx年2月酒销售额达4000万元,应纳消费税是1600万元;
⑷王老师的月收入是2500元,扣除免征税20xx元后,超500元,每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25元。
2、讨论,理解税率。
⑴各种收入是什么意思?请举例说明;
⑵什么叫税率?你能写出税率的公式吗?(税率=应纳税款÷各种收入×100%)
3、介绍,纳税比率。
税率的高低由国家统一规定,国家规定下面的一般纳税率是:
⑴增值税13%或者17%
⑵营业税务3%至20%(行业不同,标准不等,如交通行业5%,娱乐行业20%)
⑶消费税务3%到50%不等。
⑷个人所得税5%到45%不等。
[意图:理解税种是教学中的难点,为此,采取适当分层,多举实例,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介绍说明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中纳税的种类,为例题的教学做好铺垫。]
活动三:学习纳税算法。
1、出示例题: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个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
2、读题理解:
①按营业额5%缴纳营业税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②如何列式计算?
3、试做汇报:学生独立试尝试计算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30×5%=1.5(万元)
4、反馈练习:
⑴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①我国的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②各种收入与应纳税额的比率叫做税率。
③不同的纳税项目,纳税的标准是不同的。
④小红说:“消费税就是营业额。”
⑵列式解答下面各题。
①小红的妈妈上月的应纳税所得额是400元,如果按5%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②小青把春节得到的200元压岁线捐给希望小学,按照规定,汇费按汇款数的1%收取,小青的汇款和汇费一共是多少钱?
5、书面作业:练习二十三第4—5题。
[意图:应纳税额的计算是百分数的一种具体应用,让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例5,再适度补充一些习题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又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㈢全课总结,强化新知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如何去尽自己纳税的义务?
[意图:通过回顾,畅谈收获,交流思想,这样不仅让学生对新的知识起到强化的作用,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以促进学生对数学产生更浓的兴趣,同时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三角形的面积》是选自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的第二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并认识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在整个第五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三角形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又是以后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我确立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求三角形的面积。
能力目标:通过图形的割补、剪拼、变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渗透转化的思想。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用转化法探索三角形面积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用转化法探索三角形面积公式。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授课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为此,在本节课中,我将全班学生分成11个小组,每组六人或4人,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用转化的思想来推导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解,在此之前,我们还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求解。同学们,现在我说去一个图形,看你们能不能算出它的面积,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我将拿出一条红领巾,提问:你们能算它的面积吗?(学生思考了下,可能说不会)这是我将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并说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我们一起来探究下。
(二)、自主探索,感受新知
(1)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学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它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现在我们如何把三角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面积求解呢?我将准备的平行四边形模型按对角线剪开,得出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同时引导学生用拼凑的方法来推导,此时,我将要求各小组至少在课前准备相同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两个,并提出明确的操作和探究的要求:
1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怎样拼凑成我们学过求面积的图形?
2拼出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吗?
3拼出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联系?
(2)在学生拼凑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并适时的指导。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可能拼凑成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由于我在之前暗示了学生平行四边形,所以大部分学生拼成平行四边形。之后再让小组学生通过用的三种三角形拼凑的情况分别进行汇报,并根据拼出的图形叙述出推导过程,在几组实验基础上得出了结论: 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由于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推出
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2
由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S=ah÷2
(3)解决前面留下的问题:红领巾的面积有多大?让学生自己通过测量得出红领巾的底和高,再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这样即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又能对公式加深印象。
(三)、巩固练习,强化知识
1、出示p92做一做,这题即让学生直接运用公式,对三角形面积公式加深印象。
(四)、全课小节及布置作业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学到的知识,三角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还有什么疑问?
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二十2、5题,课后作业是对上课学的内容巩固,加深印象。
四、说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2
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板书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打下基础。
以上只是我的对本节课的设想,由于课堂是动态的,现实的课堂与预设之间会产生一些差异,在实际教学中我将根据教学主线结合学生动态随时调整,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后,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这月我当家”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第四单元百分数中的教学内容,教材设计了“这月我当家”的生活情境,结合统计数据,解决“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这是一个逆向思维的问题,要求学生用方程来加以解决。用方程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来找等量关系,使逆向思维成为顺向思维。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统计表内数据之间关系的分析,理解掌握百分数应用(三)的有关数量关系,并学会列方程解这样的简单百分数应用的问题。
2、让学生在经历实际数据调查的过程中,体会百分数的运用,以及体会百分数与统计的联系。
3、在学生解决“家庭一月支出”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迁移、类推的能力。
4、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会用方程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体会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难点】:
1、在经历数据调查的过程中,体会百分数与统计的关系。
2、学生能能找到等量关系,并能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三、说教法与学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我关注的是学生能否寻找到正确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并比较清楚地表示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探索,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情境图,明确给出的数学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帮助学生找到等量关系:我家这个月总支出的40%等于500元。由于学生在分数除法单元中,已经解决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所以解决百分数除法也可以让学生找等量关系。使逆向思维成为顺向思维。
2、提供探索空间,处理好已有经验和新知的关系
在教学试一试时,由于本题是主情境的延续,在填写统计表的过程中,学生将综合利用本章的知识,因此,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学时,我鼓励学生先说一说要填出数据相当于解决什么问题,分析这个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问题解决后,引导学生对这组数据进行描述,讨论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对所求结果进行检验。“其他”一栏的填写注意帮助学生分析,确定哪个数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3
一、教材
1、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圆的面积》。
2、教材、学生情况分析:这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我认为该内容与教材前后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在学生学习过的平面直线图形的面积计算和现在刚学过的圆的初步认识以及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几何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和绘制统计图作了铺垫。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看,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3、教学目标遵循教材的编写意图并从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生活经验出发,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和运用转化的思想,初步渗透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注重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优秀品质及集体观念。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把教学重点定为是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公式计算。
教学难点则是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关键是弄清拼成的图形的各部分与原来圆的关系。
二、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及体现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本课教学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探究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主要采用了以下4个教学策略:
1、知识呈现生活化。以草坪中间的树上捆着一匹马在吃草为主线,让学生提出问题。让生活数学这一条红线贯穿于课的始终。
2、学习过程活动化。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究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3、学生学习自主化。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4、学习方法合作化。在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中采用4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从而真正实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教学过程
秉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指导思想,我将教学过程拟订为“创设情境,设疑自探;引导探究,解疑合探;拓展延伸,质疑再探;总结回顾,知识再现。”四个环节进行,努力构建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设疑自探
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心理基础,为了使学生乐学,在第一环节中,我首先通过录像创设草坪中间的树上捆着一匹马在吃草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并进一步提出“马最多能吃多少草呢”?从而引出课题:圆的面积计算。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情景设置,拉近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二)引导探究,解疑合探
第二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为了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启发猜想,明确方向——化曲为直,扫清障碍——实验探究,推导公式——展示成果,体验成功——首尾呼应,巩固新知五大步进行:
第一步:启发猜想,明确方向。
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在第一步:启发猜想,明确方向中。我启发学生猜想:“比较两个圆谁的面积大,你觉得圆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怎样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自然的会作出合理猜想。但对于怎样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个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想到可以将圆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再求面积。至于如何转化,怎样化曲为直,因受知识的限制,学生不能准确说出。我抓住这一有力契机,进入下一步教学。
第二步:化曲为直,扫清障碍。
在第二步:化曲为直,扫清障碍教学中。我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大小相等的圆分别沿半径剪开,先分成8等份、然后拉直,再分成16等份拉直、最后分成32等份,再拉直,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分成的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底就越接近于线段。这一规律的发现,不仅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彻底扫清了“转化”的障碍。这时我适时放手,进入下一步教学。
第三步:实验探究,推导公式。
在第三步:实验探究,推导公式教学中。我首先提出开放性问题:你能不能将圆拼成以前学过的图形,试着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议一议拼成的图形的各部分与原来的圆有什么关系?能不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里,我没有硬性规定让学生拼出什么图形,而是放开手脚让学生拿出已分成16等份的圆形卡纸小组合作去剪,去拼摆,并鼓励学生拼摆出多种结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四步:展示成果,体验成功。
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后,我将引导学生进入第四步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成果,体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自己是如何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然后由学生自己,同学和教师给予评价。同时对拼成近似长方形的情况,教师再结合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并结合板书。首先让学生明确圆周长的一半相当于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半径等于宽,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这是教学的关键,再此基础上进行推导,得出圆面积等于周长的一半乘以半径,再让学生弄清圆周长的一半等于π r,从而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化简后用字母表示为S=π r2。
第五步:首尾呼应,巩固新知
在学生获得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进入第五步:首尾呼应,巩固新知的教学。“马最多能吃多少草呢”?求出它的面积。从而达到了对新知的巩固。
(三)、拓展延伸,质疑再探
为了深化探究成果,在第三环节:分层训练,第一层:基本性练习,第二层:综合性练习,第三层:发展性练习。实现层层深入,由浅入深。逐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并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道理。
(附部分练习设计)
第一层:基本性练习
1、同座互增一个画好半径的圆,求其面积。
问:先要知道什么条件,再怎样求?
2、求一元硬币的面积。最好先量出硬币的直径还是半径?为什么?
第二层:综合性练习
3、实践题:每人准备一段绳子并求此绳围成最大圆的面积。学生讨论如何解决此问题?
4、根据下面条件,求出各圆的面积。
r=3厘米d=0.2分米C=6.28米
第三层:发展性练习
5、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在圆内画一个最大的圆,求圆的面积。
6、把一个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是16。56厘米,求此圆的面积。
(四)、总结回顾,知识再现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的?你有什么感受吗?
五、板书设计:
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S =πr^2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安阳市自由路小学的常帆。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62页至64页的《圆的周长》。这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研究几何图形的教学内容。教材力图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验证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为学习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圆是曲线图形,是一种新出现的平面图形,这在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上又深了一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前,多数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圆周率已经有所了解,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怎样让学生验证并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是个难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验证并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二)能力目标:通过测量、验证、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推理、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另外,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历史材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验证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理解并掌握圆周长计算方法。
难点:验证并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
学具准备:圆形物品、光盘、圆形纸片、画有一个圆的白纸、直尺、绳子、计算器。
五、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尝试教学法和启发教学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学法上,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课教学中,我给学生创造自由宽阔的空间。
(1)、自主探究法,通过动手实践,寻求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合作交流法,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自主探索,讨论交流,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入新课时我利用课件显示小黄狗和小灰狗比赛跑,小灰狗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小黄狗沿着圆形路线跑,结果小黄狗获胜。小灰狗看到小黄狗得了第一名,心理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同学们一定会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发现,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小灰狗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怎样求?那小黄狗跑的路程呢?实际是求圆的什么呢?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板书: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景,让学生不仅复习到正方形周长的含义,同时,进行知识迁移,感知到圆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激发学生的兴趣。】
2、感悟圆的周长
每个同学桌上都有硬币、圆环、笔筒、易拉罐等物品,找出一个圆形来,摸一摸、指一指圆的周长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到底什么叫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实物动手摸一摸圆的周长,使学生较为牢固地掌握圆周长的概念】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测量圆的周长
活动一:测量圆的周长
我为学生准备了学具袋,光盘(每组光盘一样)、圆形纸片(每组大小不一)、画有一个圆的白纸(圆的周长一样)、直尺、绳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求得所备三个圆的周长。这里提供三种不同的圆让学生测量周长,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来求圆的周长。光盘圆的周长,学生可能会用“绕绳法”和“滚动法”求得向学生渗透“化曲为直”;圆形纸片的周长,可用把圆形纸片对折量出其1/4(或1/8,或1/16,……)是多少的方法求得(分得越细,所得的结果越接近)。而长方形纸上所画圆的周长,因为对于它实际操作较为困难,以求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是否可用计算的方法求得它的周长。
【设计意图:以小组学习的形式,放手让学生去探求圆的周长,目的是体现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教学思想,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对于这三种不同的方法,我们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的思维不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让每个学生“探究”的能力,都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2、验证并理解圆周率
活动二:验证并理解圆周率
通过一些相关资料的了解以及在我们学校六年级9个班进行的调查,关于圆周率有多数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在教学前就已经有所认识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也有少数学生有所了解。所以我直接问学生你打算怎么计算这个圆的周长呢?你都了解哪些有关圆周率的知识?学生可能会说出我准备用圆的直径乘圆周率算出这个圆的周长,你都了解哪些有关圆周率的知识?学生可能会说出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π≈3.14。此时老师对学生课外知识了解提出表扬。接着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填写下表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1)、量出光盘和圆形纸片的周长和直径并填表
测量
对象圆的周长
(厘米)圆的直径
(厘米)周长÷直径
(保留两位小数)
光盘
圆形纸片
(2)、汇报
表一:光盘
序号12345
周长(厘米)383837.737.537.2
直径(厘米)1211.7121212
周长÷直径3.173.253.143.133.10
表二:圆形纸片
序号12345
周长(厘米)1419.52038.531.4
直径(厘米)4.56.261210
周长÷直径3.113.153.333.213.14
观察表一,你发现了什么?把表一和表二放在一起比较,你又有什么发现?通过观察、比较同一种光盘的不同数据,学生感悟到在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时取的是近似值,这是商不一样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测量时有误差。有了这样的活动经验,学生由简单的类比就可以想到其他圆形实物的数据肯定也有误差。然后,再让学生观察这一系列商的特点,便会发现商虽然多数不一样,但是彼此相差很少。在推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全面而理性地思考:如果没有误差的因素,圆的周长除以直径得到的商应该是一样的,从而深刻地理解、体验圆周率是个固定的数。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切实体会误差,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巧妙地利用实验的误差“变错为宝”深刻理解了圆周率的固定不变是“理想化”的结果,思维得以建构与提升】
3、介绍圆周率的研究史
课件出示:
几千年以来,无数著名的数学家对圆周率π的研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你知道吗?我国数学家在计算圆周率方面取得过杰出成就。
约20xx年前,中国的古代数学着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约15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他这项伟大成就比欧洲数学家的计算结果至少要早1000年。现在人们已经能用计算机算出小数点后面上亿位。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索、汇报交流,不仅可以突破难点,又能掌握学习方法,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也为我国古代数学家杰出成就而骄傲,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
活动三: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
通过对圆周率的验证与每组展示的结果,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提炼出圆周长公式,并用字母表示为C=πd(板书)
再根据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推导出C=2πr(板书)
现在你能计算出我们纸上圆形的周长吗?已知圆的半径是3厘米。学生计算并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探索、分析、发现并总结规律,使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5、自主学习例1
因为学生已经推倒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所以例1的学习我放手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课件出示例1:
孩子们请你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解答例1,并说说你的思考过程。学生自主解决教师巡视,然后找学生板演并讲一讲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解答时,让学生动脑、动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1、我是计算小能手
d=5cm,c=?r=14dm,c=?C=94.2m,r=?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今天所学的新知识。】
2、我是小法官
(1)π=3.14。
(2)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
(3)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4)半径相等的两个圆的周长也相等。()
【设计意图:这组判断题,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强化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3、我是小裁判
小黄狗和小灰狗比赛跑,小灰狗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小黄狗沿着圆形路线跑,结果小黄狗获胜。你们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解决课开始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
4、生活中的数学
(1)、一只挂钟的分针长20厘米,经过30分钟,分针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是多数厘米?经过45分钟呢?
(2)、一块美丽的半圆形地垫,它的直边长80厘米,它一周的长度是多少?
【设计意图:将基础知识进行拓展提高应用能力,让学生有思维的发展空间,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总结评价,体验成功
我是用谈话的方式进行小结的:1、你学到了什么?2、你是怎么学到的?3、以你的经验,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圆的周长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这样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不仅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总结、梳理,还体现了对学法的指导,增强了情感体验。】
七、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圆周率π≈3.14例1:
C=πd
C=2πr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圆》的第一节内容《圆的认识》,主要内容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
2、教材简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操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4)、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5)、教学难点: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6)、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对于乡镇学生,家庭辅导能力较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习长、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在动手中引导学生认识圆,理解圆的特征,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心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
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运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与教法相对应,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将演示、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圆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谈话导入,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圆?(圆形钟面、硬币、光碟、圆形桌面车轮、…)。见过平静的水面吗?如果我们从上面往下丢进一颗小石子(配上石子入水的声音,并播放水纹),你发现了什么?出示大自然中的各种景象,让学生从中找一找圆,感受圆在大自然中的重要性,再利用身边的物体或工具,自己动手画一个圆。
(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
(1)找圆心、认识半径、直径
首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对折后打开,用笔和直尺把折痕画出来,并在圆形纸的其他位置上重复上面的折纸活动二、三次。操作后,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自学课本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它们的名称和特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我这样设计意在于让生从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知道折痕的交点叫圆心,连接圆心和圆上的线段叫半径,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2)研究圆的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相互关系。
我想让学生画几条直径和半径,并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把自己的发现先在组内交流再大组汇报,学生汇报时让学生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直径都相等任何直径都是半径的2倍呢能举例说明吗。我出示两张大小完全不同的圆形纸片,问:“这两个圆的半径相等吗?”学生恍然大悟,必须加上“在同一个圆内”这个前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圆的特征,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接着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出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我这样设计意在于让生学生通过动手、测量、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知道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
(3)学习画圆方法
在教学画圆的过程中,我同样会放手让同学们大胆的动脑,动手探索不同的画圆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用绕线钉子画圆,还有用圆规画圆等等。最后我会让学生自学画圆的方法,通过学生的汇报,我引导他们归纳出画圆的一般步骤:
第一、定点(也就是定圆心的位置),
第二、定长(也就是定半径的长度),
第三、旋转画圆。让学生尝试画圆,碰到困难时,教师才给予适度指导。如:圆规的正确握法等。画任意圆是不难的,较难的是给定直径长度画圆。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学生画圆时,由不熟练到熟练,由画任意圆到按给定半径长度画圆,再到给定直径长度画圆,循序而渐进。再次借助多媒体演示,感知圆的形成,结合实际操作,关键让学生体会圆规两脚的距离即半径,体会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有利于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
圆的画法是本课时又一个教学难点,我采用操作法与尝试法相结合,力求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佳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
(三)巩固练习
通过判断题、选择题、看图回答问题来进一步考察学生对于圆各部分名称、半径与直径长度关系的掌握情况。再抽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加深印象。
(四)感受数学应用与生活,增强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会是圆的?让学生知道把车轮做成圆形,车轮上各点到车轮中心(圆心)的距离都等于车轮的半径,当车轮在平面上滚动时,车轮中心与平面的距离保持不变,因此,当车辆在平坦的路上行驶时,坐车的人会感觉到非常平稳,这也是车轮都做成圆形的数学道理.通过这样的延伸,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五)布置作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圆,感受圆的美与神奇,明白生活中因为有了圆而变得格外多姿多彩。布置课后作业,利用圆规和直尺创作一幅美丽的作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意识。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将圆的三个部分与圆各部分之间关系用简易的文字概括出来,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本脉络,体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统一。
五、教学反思: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我事先也准备一些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等都能找到圆的足迹,让学生知道圆在生活中很多很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剪一圆形纸片,二是寻找生活中的圆。通过这两个任务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感知,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重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在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的画法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
4、不足之处。
(1)时间把握的不太准。
(2)自主探索环节效果不太明显。
(3)学生预习不到位,今后需要加强预习的指导。
以上,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五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位置说课稿
六年级 位 置说 课 稿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是《位置》。
《位置》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和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已有经验,培养空间观念,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的认知水平,本节课,我制定了以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学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景中的物体的位置和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
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关键:引导学生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说教法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在教法上力求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新理念。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激、导、探、放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了多次活动的机会,同时借助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与创设的实际情境,把学生带进学数学,用数学的研究领域。
三、说学法
我们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只要给他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愿意把自己展示给大家。因此,我采取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构建新知。如在“说座位”“找景点”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每个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通过“说、猜、填、找”等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四、教学程序
为了努力促使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在活动中体验、在应用中提高。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这个环节,我是以谈话的形式开始:①用“开学的头两天,你们是怎样向爸爸妈妈介绍自己的新位置的”为话题,激发学生讨论、交流。②然后指名前排、后排、左侧、右侧四名学生代表说说。为这节课的空间思维活动拉开序幕。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以前已学过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位置,所以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从学生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入手,通过说说自己的座位,引出第几列第几行的话题,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我分为四大步来进行。
第一步:先引导学生认识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这一步的教学,我充分结合学生的座位,引导学生先认识什么叫做列,什么叫做行,咱们班的第一列在哪里,(请第一列的学生站起来向大家挥挥手),第一行在哪里,(请第一行的同学站起来向大家挥挥手),再让全班同学数一数,咱们班一共有几列几行。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全班同学的座位变为座位示意图。请一位学生上来找找第一列在哪里,第一行在哪里。然后提问:数列数和行数的时候,你们分别从哪边数起?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数列数的时候是从左往右数,数行数的时候是从下往上数(或从前往后数。)
第二步:学会用第几列第几行来介绍自己及好朋友的位置。
主要是让学生说说我的座位是在第X列第X行,我的好朋友的位置是在第X列第X行,让大家猜猜他(她)的好朋友是谁。再通过比较、总结,使学生感知到用列、行来确定位置比以前的方法更具体更规范,然后又从具体的第几列第几行现象中抽象出数对的表示形式。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从具体形象思维活动到抽象思维活动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为下面“数对”的教学起到了重要的过渡作用。
第三步:认识数对,会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重点)
(1)理解数对的含义。即结合前面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第X列第X行,用数对来表示怎样表示?先表示什么,再表示什么,怎样写?反过来,数对(5,3)表示什么意思?
(2)用数对介绍自己的位置。
(3)让全班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自己的位置数对。写后与同桌互换检查。
(4)数对闯关活动。目的是提升数对认识,分为三关来进行。
第一关:老师出一个数对,这个数对是表示哪位同学的位置的,就请这位同学站起来。下面的数对,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个数对是(3,4),第二
个(4,3)。然后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数对,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3,4)和(4,3)对应的是不同的位置,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对中两个数的顺序的重要性。再次强调数对中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
活动继续,接下来的数对分别是(2,3)、(3,1)、(1,3)、(3,3)。请坐在这几个位置的同学逐一站起来,对了,就奖励他掌声。错了,大家就帮他纠正。通过此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进一步掌握了用数对确定具体位置的方法。
第二关:请同学们给上面的数对进行分类。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具有挑战性,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达到“引思”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归纳综合后,会将它们分为两类。
①同列:(3,4)、(3,1)、(3,3)
②同行:(4,3)、(2,3)、(1,3)
再请这两类数对上的同学分别站起来,让大家直观验证一下,它们是不是在同一列和同一行上。(提升对数对的进一步认识,体验获得知识的成就感。)
第三关:在坐标轴上确定上面这几个数对的位置。假如,把(3,3)的位置定在这里的话。(如下图),其他数对的位置分别在哪里?让学生思考并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在黑板平面上摆放六个数对的位置,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后面学习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奠定基础。
第四步:确定方格中的位置。(形成技能)
这步教学,我充分利用课本例2为学习素材,先让学生说出图中几个场馆的位置数对,再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其他场馆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引——放——引”,师生的“教”与“学”的方式达到和谐统一。新课程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同时,又遵循了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认识规律。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总结
①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收获了什么? ②总结这节课谁表现最好,谁最有进步。
六、板书设计:
突出重点,简明扼要,便于学生轻松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