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典的情怀千年的浪漫——诗经爱情诗选讲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
古典的情怀 千年的浪漫
——《诗经》爱情诗选讲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作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诗经》一直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经历两千多年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华夏文明的血液。让学生通过诵读,了解中国文学之源。
2、这是一组用抒情的笔调演绎的爱情故事,用单纯的心灵演唱的古老童谣,用理想的梦境呈现的千年浪漫。让学生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能力目标
1、一部《诗经》就是一条美丽的文化之河。漫游其间,不仅能感受它的文字之美,更能体验两千多年前殷周时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纯朴关系,遥想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与爱恨情仇。学生的感悟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2、《诗经》,那充满生活情趣的图景,让我们引领神往。那流露本色自然的情愫,让我们流连忘返。那泥土的气息,河水的氤氲,旋律的悠扬,文字的甜美,淳朴的情感,那些来自自然的生活情趣,那些天籁般的歌唱,让我们陶醉其中。在诵读与探究中,让学生的阅读品味与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美育目标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刻画出的那一幅幅生活图景,充满了泥土的气息和河水的氲氤,流露出的是最本色最自然的思绪和情愫。学生能感受到的不仅是它的文字之美,更能真切地体验到两千多年前殷周时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最为纯朴的关系,遥想那个时代人们的聚散离合、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2、诵读研究《诗经》,可以触动我们深埋的情愫,唤醒我们沉睡的情思,激发我们敏感的诗情,使我们思绪飞扬,使我们个性张扬,使我们的心灵与远古的人们一起律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诗经》时代的爱情观,是健康、纯洁、美好的,阅读探究这些诗歌,树立学生未来健康的爱情观家庭观。
教学设想:
选择具有代表性而又通俗易懂的五首爱情诗歌,从相识、相知、相交到相守,追寻先民爱的足迹,引领学生进行一次简短的美学之旅。教学过程,穿插诵读、讲解、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一部《诗经》就是一条美丽的文化之河。漫游其间,不仅能感受它的文字之美,更能体验两千多年前殷周时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纯朴关系,今天,我们一起诵读《诗经》中具有代表性的几首爱情诗,体悟先民的情思,感悟先民的深情,再现千年的浪漫。
二、诵读探讨
(一)《关雎》——相恋的萌发(板书)
1、听音乐,学生诵读:
• • • • 《关雎》(《国风·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请同学们谈阅读的初步体会。
这是一首爱情哲理诗,以鸟的相与和鸣,协调默契比喻人的相敬如宾;以鸟的关系密切,举止端庄比喻人的含蓄端庄。
最长久的爱情一定是以最真实的生活为基础。人类第一次的爱情誓言,是在有节奏的劳动中产生的。一位劳动着的心无旁骛的少女,引动了路经此地的少年情丝。情不自禁的唱起了情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为什么这首诗被称为是夫妇之德的典范?
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
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
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
(二)《摽有梅》——相识的期盼(板书)
1、学生诵读:
《摽(biào):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xì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2、请同学们猜测这首诗歌大约是写什么意思的?
暮春,梅子黄熟,纷纷坠落。一位姑娘见此情景,敏锐地感到时光无情,抛人而去,而自己青春流逝,却婚嫁无期,便不禁以梅子兴比,情意急迫地唱出了这首怜惜青春、渴求爱情的诗歌。
本诗描写未嫁的女子感叹青春逝去,渴望有男子及时来求婚。诗以落梅比喻青春消逝,尤以落梅的多少暗喻时光变换,层层递进表达出内心强烈的感情。
3、原型意象:
珍惜青春,渴望爱情,是中国诗歌的母题之一。《摽有梅》作为春思求爱诗之祖,其原型意义在于建构了一种抒情模式:以花木盛衰比青春流逝,由感慨青春易逝而追求婚恋及时。
以花开花路喻年华易逝,历史如此悠久。
4、拓展思维:
从北朝民歌《折杨柳枝歌》“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到中唐无名氏的《金缕曲》“花枝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从《牡丹亭》中杜丽娘感慨“良辰美景奈何天”,到《红楼梦》里林黛玉叹惜“花谢花飞飞满天”。似乎深有《摽有梅》之遗意。
(三)《溱洧》——相遇的浪漫(板书)
1、学生诵读:
《溱洧》
溱zhēn与洧wěi,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jiān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xū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xiāng谑,赠之以勺药。•
2、延伸体味:
⑴《溱洧》描写的是三月三日民间上巳节溱洧河畔男女青年游春相戏,互结情好的动人情景。
⑵《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记录的就是当时的情境。
“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人,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夫子感叹说:“我欣赏曾点的情趣。”
王羲之《兰亭序》,“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在这里文人墨客曲水流觞,已趋风雅; 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连苦情诗人杜甫面对三月三上巳节春游踏青的盛况,也无法安坐书斋了,长安平日里看不见的大家闺秀,此时,成群结队,真是晃人眼球啊。
⑶“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相奔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总以为,中国的礼制,一定是板着面孔教训人的刻板样子,指手划脚,令人不准这样不准那样的一些教条。却原来如此深谙人情充满情趣。
法国人浪漫,英国人绅士。其实中国人,骨子里很浪漫,行为上很绅士。一部《诗经》,就是最好的明证。先民们早就懂得,春天,是谈恋爱的季节。没有家室的适婚男女,仲春之月,不谈恋爱而忙着赚钱,那是要被惩罚的。
不知是什么样的惩罚。也不知那时,是否真的就有人,让你大胆谈恋爱而不去的。让你可以自由选择,看上谁就牵手,却不愿意的?
3、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再现当年浪漫热闹的场景:
或许,当年的溱河、洧河两岸一定开遍兰花芍药,花香两岸游人如织。两千年以前,溱洧两岸一定上演过无数浪漫的故事。
4、总结:
《诗经》的时代,实在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也是一个美丽的时代,是一个浪漫的时代,更是一个适于幻想的时代。当西方的玫瑰花还在荒野中独自寂寞开放的时候,远古的兰花、芍药,早已经开放在中国女子的闺房里,佩戴在中国男子的衣襟间了。
(四)《木瓜》——相爱的信物(板书)
1、学生诵读:
《木瓜》《国风·卫风》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jū。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jiǔ。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2、一方赠送木瓜,一方回报美玉,双方礼物如此不对等,如何理解? 《诗集传》云:“言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
“ 虽汝投我之物为木瓜(桃、李),而汝之情实贵逾琼琚(瑶、玖);我以琼琚(瑶、玖)相报,亦难尽我心中对汝之感激。”
你赠送瓜果,我回赠美玉。即便如此,亦是难以报答,心内只是希望与你永久交好。一言无法表达情义,以致于反复吟唱,再三致意。一如今日的歌词,在反复之中,传递真情,表达渴望,渲染情绪。
简单的文本,有着无限延伸的寓意。
3、同学们阅读之后,感觉这首诗歌的句式结构有什么特点?
打破《诗经》惯用的四字句而改用变化多样的语言形式,使得诗歌在咏唱之时,有了跌宕起伏的诗情韵味,有了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有了错落有致的层次美感。在这种句式的变化中,明显的传达出的是抒情主人翁的直抵心底的真诚。
最能打动人心的诗歌,是从心底流露出来的自然歌唱,没有任何的做作,没有任何的为赋新词的意味,更没有为了诗词的整齐划一而拘谨束缚的呆板。“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如此的反复重唱在《诗经》中亦是独一无二的。因了一唱三叹而有了阳关三叠的情韵。
(五)《桃夭》——相守的幸福(板书)
1、学生诵读:
《桃夭》(《国风·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zhuó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zhēn)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2、《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这首诗歌似可见端倪,开创了古典诗歌中的许多第一,同学们读完这首诗歌,发现什么了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美人如花,人面桃花相映红。
3、中国式的家庭婚姻,完美的女人应该是怎样的呢?这首诗歌告诉我们了吗?
这是女子出嫁时所演唱的歌诗。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
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艳如桃花、照眼欲明,只不过是“目观”之美,这还只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只有具备了“宜其室家”的品德,才能算得上美丽的少女,合格的新娘。
美丽的容颜稍纵即逝,婚姻并不只是一瞬的灿烂奢华。未来悠长的岁月需要平常心境慢慢坚守。当我们的青春、容颜、激情慢慢消退时,将日子过的平静。守着孩子,守着家人,静候新生命的降临,静候岁月老去。没有波澜的生活才是最常态的生活方式。
女人的一生时光犹如一段花期的来去。桃花盛开,千娇百媚,享受夫唱妇随的幸福时光。桃子满树,子孙绕膝,享受子孙贤良的天伦之乐。枝叶繁茂,播洒美善,享受大家庭的和谐之美。
4、视野延伸:
充满待嫁少女梦幻气息的汉唐古典舞《桃夭》,整个舞蹈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舞者妙曼的身姿为观众塑造了如同小桃树一般的少女形象。少女们轻盈跳跃着,如同桃之精灵一般,整个舞蹈充斥着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
三、结束语
今天,我们离开《诗经》的时代已经太遥远。《诗经》的纯真与诗意的生活成为了一个无法追寻的梦境。《诗经》,用初民淳朴而单纯的思维演绎着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的命运,相同的期待,一样的愿望。用单纯的文字,抒写的是亘古不变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