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认识厘米》的教学案例

时间:2019-05-13 21:3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认识厘米》的教学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认识厘米》的教学案例》。

第一篇:关于《认识厘米》的教学案例

《认识厘米》教学案例分析

上传: 陈世富

更新时间:2013-11-15 18:47:05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要求学生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按照课程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思路: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现新知,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画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新知、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l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较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它帮妈妈锄地。它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它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它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

2、量课桌。(1)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不一。)

3、师:大家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因为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4、导入揭题:你们的办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我们通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子)今天,我们就要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这一环节密切联系生活导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起重视。]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

1、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或老师发给的米尺,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

2、指生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数、刻度线、刻度“0”。

探究二:认识厘米

1、看一看: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听一听电脑博士的介绍。

(多媒体动态显示尺上1—厘米的线段,并说明:从刻度0到刻度l,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请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

2、比一比:你能用两个手指比画出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师做拇指与食指比画状。)

3、记一记:请小朋友看看这一段距离,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4、找一找:

(1)你还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

学生自由回答,要求说清“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2)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同桌交流后汇报。(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径等。)

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2、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

3、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你还能找出其他的厘米数吗?

4、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相机点明: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凡匣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这一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他们在从尺子上、从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比较与估计中以及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体验了l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自始至终,他们都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他们获得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一)学习用厘米量。

1、量整厘米数。(1)尝试测量同一学具。

出示书上“量一量”的主题图,要求学生按图上的方法量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师留意不同量法。)(2)交流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3)实物投影演示正确量法与错误量法,进行辨析比较。

(4)小结:量一个物体时,可以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5)口答“想想做做”第1题。(媒体出示,关键处闪动识别。)(6)学生填写书上“量一量”中的铅笔长、线段长。

2、量非整厘米数。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两条线段(红线段与蓝线段),要求男生测量红色线段的长,女生测量蓝色线段的长。

(2)交流:男生可能说红色线段长8厘米,女生可能也说蓝色线段长8厘米。(3)比较:红色线段和蓝色线段一样长吗?(电脑验证不一样长。)(4)辨析:红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少一些。

(5)指出:像这样的两条线段都可以说是大约长8厘米。(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以后我们遇到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看它最接近几厘米,就说它是大约几厘米长。

(6)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7)学生活动:先估计,再量一量。(“想想做做”第4题。)先完成的小组还可组织估计、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交流反馈,追问:你是怎样进行估计的?相机表扬用身上的厘米尺去解决问题的学生。

(二)画整厘米的线段。

1、学生尝试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有困难可以看书自学。

2、指生上台示范画,要求边画边说画的过程。(注意肯定其他画法。)

3、检验:用尺量一量所画线段是不是4厘米。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检验。)(2)“想想做做”第6题。(鼓励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可谓学以致用。学生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可贵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小伙伴合作解决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总结延伸。

1、师: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布置延伸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中《厘米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尺子引入

1.师:今天学什么呢?今天要学的就在铅笔盒里面,铅笔盒里都有些什么呀? 生:铅笔、橡皮、尺子 师:铅笔干什么用的? 生:写字 师:橡皮呢? 生:写错了擦掉重写 师:那尺子呢? 生:连线

师揭题:对,尺子可以用来连线。我们今天要来学学尺子除了连线以外更重要的作用。【设计意图:铅笔盒中从尺子引入,直观,能触摸到并常期陪伴在身边的一样学习用品,指出今天是学习它除了连线以外学习上的另一功能时,学生进入课堂自然,马上勾起了求知欲,内在学习欲望强烈,在节约时间的同时并有效地让课堂“顺流而下”。】

2.认识尺子上的刻度线,数字,0起点,cm 多媒体示空尺

师:范老师也有一把漂亮的尺子,拿出你的尺子,与自己的比较一下,除了图片花纹以外,老师的尺子上好像还少了点什么?少了什么呢?还缺了什么?

引导观察刻度线,数字,0起点,cm……并请学生说自己的发现。由cm顺势揭题:认识厘米。

【设计意图:以视觉信息输入,同步进行两者比较,并在聆听其他小朋友的发现中,对包括尺子上的刻度线,数字,cm等的这些知识,学生在视觉与听觉有效整合,在知识的“印泥”上留下了更深的脚印。这样的处理能有助于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并在学习抽象的长度单位之前有一个具象实物的铺垫。】

二、认识1厘米

1.感知“从0到1”的1厘米

下面我们就要来认识1厘米。作为一个单位1厘米有多长?(板书:1厘米)(1)(课件展示)这就是1厘米。

师:你能说一说,在尺子上,从几到几就是1厘米? 生:(观察课件示的1厘米)从0到1是1厘米。

(2)找找你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用大拇指和食指两个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然后举起来给大家看。【设计意图:“1厘米”在我们的尺子上。通过学生找自己尺子上的从0出发的1厘米,并用大拇指和食指来比划,让学生视觉上留下“1厘米”,1厘米有多长,通过视动统合,让学生可以在尺子上找得到。】

(3)生活中的1厘米,量手指宽。

师:量一量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生:食指。生:大拇指。

师:是啊我们每个人的手指有大有小,所以答案会不同。把你1厘米宽的手指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

想想我们的身边还有没有这样的1厘米? 生:语文书厚度 生:图钉的长度 ……

师举例出示,还有小透明胶的厚度,娃哈哈瓶盖的高度……(4)学生再次比划。不放到尺子上,直接比划。

【设计意图:从尺子上----我们的“手”里。“1厘米”从尺子上转移,联系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1厘米”从尺子上跳出来,体验到就在自己的身边,拉近距离。“1厘米”从尺子上一下子跑到小朋友的身上,手指宽,或者能直接用两根手指来表示,让1厘米“活”了起来,学生体验到知识深入的有趣并萌发学习的成就感。】

2.感知其他起点的1厘米

师:现在范老师说一句话,请你判断。师:尺子上,从0到1是1厘米。生:对的。

师:那我说,尺子上,只有从0到1是1厘米,对吗? 生:不对!

师:那从几到几也是1厘米?

生:从1到2,从2到3,从3到4……

引导小结:说了这么多句话,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几到几是1厘米,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表述?(课件展示每两个相邻的数字之间都是1厘米)

小练习:师找数4,从4到几是1厘米?(从4到5是1厘米)谁还能说,从4到几是1厘米?这回不许说5.引导得出不同的答案。

师:请一个特别棒的同学,把这两句话结合在一起说。从4到几是1厘米,要说完整。请你也找一个数字,说说从这个数字到哪里是1厘米?

【设计意图:不同起点的1厘米,打破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的思维,让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更进一步。从4到5是1厘米,从4到3也是1厘米,1厘米有多长?厘米尺子上相邻两个数之间的距离,理解更加深刻,让学生把1厘米从手里放到心里。】

三、认识几厘米

1.师:除了1厘米,你还想认识几厘米?1个厘米是1厘米,那2个1厘米就是(2厘米),小练习。

2.引导学生尝试测量一条彩带,请你看看它的长是几厘米。用0起点和其他起点对比,怎么量方便。3.测量物体,动手练习,量一量,反馈。练习纸上量别针,橡皮,蜡笔,小刀的长度

四、问题情境,拓展提高

课件示刻度上数字只有1,4,6的尺子,这把破尺子能量出哪些厘米数? 生说,课件演示并分析。全课小结。

【设计意图:光用耳朵听同学或者老师说不够明白,所以用课件演示了1厘米,2厘米……6厘米分别是刻度几到几量出来的,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理解得更加清楚,拓展思维。】

【课后反思】

感悟一:选好“知识”存放的营地

课中厘米的认识是整个长度单位认知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这“一半的成功”最重要的在于选好“1厘米”这一知识点的存放地点。只是停留在尺子上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安排了让1厘米从尺子----手里----心里,层层深入,阶梯式进行。每一步都渗透扎实一点,这样后面认识几厘米,以及测量等的知识点都能水到渠成。新课标说:“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我理解为不同的学生扎不同的营,牢固程度也不同。我想引领这些孩子寻找更宽广的营地,尽量让孩子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地点。不同的学生“扎营”的地点不同,一手五指,各有长短,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尽量让这节课的步伐细一点,以免有学生早早掉队而泄气,随地扎营。

感悟二:视觉和听觉要巧妙整合

数学这个东西比较抽象,有时候光靠听觉,况且针对部分学生的听的能力较差的,真是听不明白,若加上一些视觉上的配合分析,就学得较好。比如说在拓展中,让学生在数字不全的尺子上找几到几分别是1厘米,2厘米……6厘米,指名几个学生说,其他学生就听一下,还在云里雾里翻腾,思维跟不上。这时加上课件演示,就明白了。但如果仅课件演示,光看也不行,就像一场精彩的球赛少了解说员,得适时配合解说,感受更深。学生学习能力不同,所以视觉和听觉恰当巧妙地整合,会使课堂学习更有效。不过,具体哪些视听上整合还是有讲究的,怎么做到恰当有效,还值得继续思考的。

感悟三:触动内需神经,赶走学习疲惫

一节课40分钟的学习,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容易疲惫,若不适当刺激他们的“成就感”神经,怕是人在魂不在了。这节课中我突然发现适时让学生小结回顾前几分钟学的新知识点,并提醒他们这些都是自己的进步,这样让学生明确体验自己的进步,本领的增强,很有效地刺激了他们的成就感。当然,仅仅如此还不够,内容用更吸引孩子的方式呈现,学生注意力集中,学得轻松,自然少了些疲惫。学生的成就感有时自己体验不到,还需要老师或者其他同学进行适时的积极反馈和评价,学生从老师或别的同学的反馈中感受到自己被肯定,学习不疲惫,内需力被调动起来,然后学生从“想学--能学--会学--要学”,形成一种积极的有效学习状态。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孝顺的小南”,小南在故事中遇到了问题,你仔细听,看能不能帮助他。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来。

师:课件演示,教师口述故事。孝顺的小南知道妈妈过几天就要生日了,他决定用零用钱给妈妈买一双新鞋子,小南问妈妈:“妈妈,你的脚有多大?”妈妈回答:“一拃多一点点。”小南到商店挑选了双漂亮的鞋子,用自己的小手认真地在新鞋子上拃了“一拃多一点点”心想:这双鞋妈妈一定合适。小南高兴地跑回家,急着把鞋子送给妈妈。可是当妈妈打开这份礼物时,妈妈笑了,奇怪的问:“这鞋子这么小,到底是买给我的,还是买给你自己的。”小南捎了捎后脑,怎么也想不明白,自言自语的地说“明明就是‘一拃多一点点’嘛。”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回事吗?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这样就会事半功倍。】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不同物体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巩固强化用同一物体为标准进行测量的重要性。】

推荐:《认识厘米》教学案例

2011-01-17 11:42:16| 分类: 默认分类|举报|字号 订阅

《认识厘米》教学案例

武汉市东西湖区吴家山第一小学 易伟华 设计说明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第3页的内容。《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大约有多长,从而建立厘米的长度表象,并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1、合作探究,形成技能。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效益,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其唯一指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知识成为载体,促进学生形成能力、体验成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本课注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量课桌的长进而体会建立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引出刻度尺并通过比较讨论认识刻度尺。其次,通过操作、组织小组讨论,通过多种活动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4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最后,在探究用厘米量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帮助今后的实测和单位进率的换算,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尺上指1厘米、比划1厘米、闭眼想1厘米多长、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l厘米的物体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建立厘米的表象,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4、程序清晰,目标明确。

关注细节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课堂的每一个环节的目标、内容、活动等都要精心设计与准备。本节课的教学环节是新课引入——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几厘米——用厘米量——巩固练习——拓展练习,每个环节都有教学目标,总结可以由学生总结,学生总结不出来教师总结,这样才能真正创造有效课堂。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开展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5.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我们知道,课桌的大小是一样的,现在老师想知道课桌的长度,你有什么办法?

2、师:用什么量,学生回答。

3、师:大家说了那么多方法,下面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方法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4、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5、教师疑惑地问:为什么都是同样的桌子,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学生回答。总结:同样的桌子,用不同的工具测量,量出的结果不同,要想量出的结果一致,我们必须统一测量工具。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通常使用“尺”这个工具。

二、新授。

1、认识尺。

师:老师这里有一把尺,这是一把米尺,这是三角尺、卷尺、量衣服用的皮尺(逐一出示给学生看),你们身边有没有尺,举起来给大家看看。你们的尺是学生用的尺,为了和三角尺区别,我们习惯把它叫做直尺,你们的直尺可以看出看成是米尺的一部分。老师将这把米尺放大,并把它的一部分画了出来,把你的尺和它比较,这些尺上都有的是些什么?师分别解释刻度、厘米的刻度线、cm或“厘米”,在学生回答过程中相机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引导认识尺后,让学生逐一说出尺上的各部分。

2、认识1厘米、几厘米。(1)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师:引导认识0刻度,在米尺上从0指向1,介绍“从0刻度到刻度1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的这一段也是1厘米。”(课件演示)

师:像这样,你还能找出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点3个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得出结论:每两个相邻的数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验证:我们一起来找找看,一边比划一边数出1厘米。从刻度9到刻度10之间是不是1厘米?每两个相邻数字之间的长确定是1厘米。

总结: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2)联系生活感受1厘米的长度。

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拿出你的直尺,跟老师一起来先用手在尺上划一划,然后在用手势比划,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

闭起眼睛想一想:刚才比划的1厘米有多长?

睁开眼再比划一下,想一想、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食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数学书的厚度等等。)

总结:看来1厘米特别短是吧,量比较短的物体时我们通常用“厘米”作单位。(3)初步认识几厘米。

师:想一想,2个1厘米是几厘米?那2厘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呢? 师:在直尺上,你能找出2厘米的长度吗?你还能找出4厘米的长度吗? 师: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检验一下他找的对不对。你还能找出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4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比一比这两个同学的找法,哪种一眼就能看出找出来的是4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4。)总结:要找几厘米从0开始,从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样找比较方便,你们能记住这种方法吗?

3、用厘米量。

刚才我们认识了厘米,下面我们就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1)量纸条长度(5厘米长)。

请学生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四人小组活动:先只准看,不准量,估计一下大约是几厘米,把估计的结果写下来。组内说一说,你们估计的结果。再试着用尺量一量它的长度,怎样量?是几厘米?量好后汇报结果。

请学生上台演示,教师相机指导量的方法。

师示范讲解:生活中如果不需要很准确的长度,我们可以在脑袋里可以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估一估,可以知道这个物体的大概长度;要知道准确的长度,就要用尺正确的去测量,量的时候要将尺和物体的边重合,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一端,再看纸条的另一端对着尺上的刻度,那就是这根纸条的长度。现在这根纸条的右端对着刻度5,那么它的长就是5厘米。

判断:有几个小朋友是这样量的,他们量的对吗?(演示学生错误的量法。)总结:我们量物体的时候,要把尺和物体的边重合,尺的0刻度和物体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指着几,就是几厘米。

(2)巩固练习。(教科书第6页1、2、3题)

三、拓展练习。

(1)用直尺量一量课桌面的长度。(解决尺子不够长的问题。)

(2)一把没有0刻度断尺怎么量出铅笔的长度?(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总结。

五、课后作业。

(1)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并写下来。

(2)课后调查,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并写下来。教学反思

【片段1】:初步认识1厘米。师:大家看尺的最左端的数字是几? 生:是0。

师:这叫0刻度,0在这里表示起点,记住这句话:“一切从0开始”。

师:(在米尺上从0指向1)从0刻度到刻度1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的这一段也是1厘米。(课件演示)

师:像这样,你还能找出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生1:从刻度3到刻度4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生2:从刻度5到刻度6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生3:从刻度7到刻度8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他们都只有1大格。生2:4-

3、6-

5、8-7都等于1。

师:看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每两个相邻的数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我们一起来找找看,一边比划一边数出1厘米。从刻度9到刻度10之间是不是1厘米?每两个相邻数字之间的长确定是1厘米吗?

经过验证归纳出: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拿出你的直尺,跟老师一起来先用手在尺上划一划,在用手势比划,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

闭起眼睛想一想:刚才比划的1厘米有多长?

睁开眼再比划一下,想一想、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食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数学书的厚度等等。

师总结:看来1厘米特别短是吧,量比较短的物体时我们通常用“厘米”作单位。【反思】: 在前一环节认识了直尺后,教师用直尺做教具,告知直尺上多长是1厘米后,让学生模仿举例,再组织学生讨论得出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直尺上的1大格是1厘米,帮助学生建立起抽象的表象。接着让学生对照直尺观察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起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通过层层推进的活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厘米有多长,尤其将食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数学书的厚度这些具体的实物与1厘米建立联系,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有效突破了难点。

【片段2】:用厘米量。

师:请学生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四人小组活动:先只准看,不准量,估计一下大约是几厘米,把估计的结果写下来。组内说一说,你们估计的结果。再试着用尺量一量它的长度,怎样量?是几厘米?量好后汇报结果。

生1上台演示,教师问:为什么用刻度0对着纸条的一端? 生1:因为0是起点,一切从0开始。师:要知道纸条多长看哪里?

生1:看纸条另一端指着哪个刻度,现在是5,所以纸条的长度是5厘米。生2上台演示,教师问:尺子应该怎么放? 生:尺子要和纸条的边重在一起。师:眼睛怎么看?斜着看行吗?

生:不行。那样就看不清尺上到底是几,眼睛要在尺子的正上方。

师:有几个小朋友是这样量的,他们量的对吗?(1.尺子的0刻度线没有和纸条一段重合;2.尺子斜着,没有和纸条的边重合;

3、正确的量法。)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量法。【反思】

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的手动起来、嘴动起来、脑动起来。先让学生估测,再实测,最后交流讨论、总结测量方法,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测量方法的细节进行整理,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优化的判断,不断丰富完善测量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交流中得到了发展。

【片段3】:拓展练习。

(1)用直尺量一量课桌面的长度。

生1:用我的尺量,量一次就在桌子上做个记号,看量几次,最后加起来。生2:每次只能看尺上有刻度的地方,尺两端没要除开,量1次是20厘米,量了3次,所以是60厘米。

生3:我还可以拿3把直尺来量,并在看。

师:你们都很会想办法,今后如果遇到尺比测量物体的长度短,可以用这些方法。(2)一把断尺怎么量出铅笔的长度? 经过讨论后学生汇报交流:

生1:可以把直尺倒过来看,把刻度20看作刻度0,铅笔的一端对着几,从20倒着数到那个数,看数了几个数就是几厘米。

生2:把任意一个刻度对着铅笔的一端,看铅笔的两端有几大格,有几格就是几厘米。

生3:我的方法和生2一样,不过我不是数有几格,我是用后面的刻度减去前面的刻度。

师:真棒!这种方法最简单实用。【反思】

任何教科书都需要教师来叙写,不能只把书面上的东西讲完、练完就算完成任务,要有延伸、建构新知、要领会教科书意图。用一把直尺测量课桌的长度显然是不够长的、一把没有0刻度的断尺测量铅笔的长度也是有难度的,但这些都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这样的两个问题,可以关注不同层次学生,一方面为困难的学生搭脚手架,规范教会测量方法,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跳一跳摘桃子”

第二篇:认识厘米教学案例

认识厘米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学会用厘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以发展为本,营造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尺、长方形纸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师:新学期到了,在蚂蚁王国里有一所蚂蚁学堂,它马上要开学了。看!这就是蚂蚁学堂,漂亮吗?小蚂蚁们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一座小桥。一天,一阵狂风吹过,把小桥的一个扶手给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好呀?小蚂蚁们决定重新再做一个扶手,可是扶手有多长呢? 小朋友,你们能帮小蚂蚁们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才能知道扶手有多长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尺子量,这确实是个好办法,那你们有尺子吗? 生:有!【设计意图:利用《蚂蚁王国》的故事引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通过让学生帮小蚂蚁解决问题这一情节吸引学生对新知产生学习的欲望。】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一)观察尺

1、让学生观察尺子,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把你的发现与同桌分享一下。

2、指名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线、“0”刻度、1大格,理解“0”表示起点的意思。

3、当学生说到尺子上有“cm”时,介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厘米。(板书:认识厘米)(二)感知1厘米

1、师:那你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我们来听听小蚂蚁的介绍(课件介绍一厘米的概念)

2、找一找,你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吗?(学生找一找,指一指)

3、指名上台说一说、指一指: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生回答: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学生边说边指)

4、你发现1厘米其实就是什么?(一大格)

5、除了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外,你们还能找到不同的1厘米吗? 生1:从1刻度到2刻度是1厘米.生2:从2刻度到3刻度也是1厘米 ……

6、比一比,请小朋友再用手在尺上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举出来看一看,1厘米长吗?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厘米有多长。

师:1厘米很短,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

7、找一找,生活当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生举例、课件展示:图钉、牙齿、小正方体、小纽扣……)【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观察尺子、认识1厘米,形成表象。学生能从尺子上找到1厘米,并体会方法的多样性;从周围物体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体验了l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三)感知几厘米

1、师:刚才我们知道了1厘米是1大格,那2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上找一找吗?(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2、2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生:2厘米是从0刻度到2刻度。师:有不同想法的吗? 生:从1刻度到3刻度之间也是2厘米。……

师:你们怎么能找到这么多2厘米的?你们有什么法宝吗? 生:2厘米其实就是2大格。3、2厘米有这么长,不用直尺,你能来估计一下5厘米有多长吗?指名估计比划,小朋友自己估计一下呢?

4、那5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还是请我们的好朋友——尺子来帮忙,请小朋友在尺上比划一下,同桌互相说一说:5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指名回答:5厘米从哪儿到哪儿,有不同的吗? 不管从哪儿到哪儿,5厘米就是几大格?

5、你还想知道几厘米的长度,指名说一说。

把你想知道的自己先估计一下,再拿着尺比划给同桌看一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利用知识的迁移,学生在认识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探索几厘米的长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四)量一量

1、猜一猜纸条有多长。(学生猜一猜、估一估)

2、课件展示量纸条的方法,学生细心学习。

3、学生自己动手尝试量纸条。

4、集体交流用尺子量纸条的方法。

(纸条的左端对齐0刻度线,把尺子与纸条放平,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5、唱一唱。《测量小儿歌》 小朋友要牢记,物体要放平。用尺子两物体,左端要和0对齐,右端指向刻度几,物体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猜想、自学用尺子测量的方法再尝试测量,归纳测量的方法这一系列活动,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力。这个环节还设计了唱一唱活动,既巩固了测量的方法又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师:同学们,既然我们已经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了,那现在是时候帮小蚂蚁的忙,测量一下小桥扶手的长度了。

1、量一量扶手的长度。(1)学生动手量一量。

(2)指名上台展示测量的方法。

2、闯关游戏。

师:小蚂蚁非常感谢大家的帮忙,它们带来了一份大大的礼物,准备要送给大家,可是需要同学们闯过三关才能获得礼物哦!有信心吗?小精灵儿童网站(1)第一关:眼明手快(填一填)(2)第二关:火眼金睛(判断测量的方法对吗?为什么?)第三关:心灵手巧(同桌合作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这里长方形的宽是接近4厘米,引导学生像这样接近4厘米的可以说它是大约4厘米。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二十多分钟的学习已经开始出现疲倦,此时设计闯三关获奖品的游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通过游戏巩固新知,一举两得。】

四、回顾全课,总结延伸

同学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学生说收获,是更好的对知识进行梳理。这样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时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下一节课《认识米》作知识性的铺垫和延伸。】

第三篇:《认识厘米》教学案例

《认识厘米》教学案例

日照第四实验小学 相梦真

设计说明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第3页的内容。《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大约有多长,从而建立厘米的长度表象,并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1、合作探究,形成技能。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效益,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其唯一指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知识成为载体,促进学生形成能力、体验成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本课注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量课桌的长进而体会建立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引出刻度尺并通过比较讨论认识刻度尺。其次,通过操作、组织小组讨论,通过多种活动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4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最后,在探究用厘米量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帮助今后的实测和单位进率的换算,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尺上指1厘米、比划1厘米、闭眼想1厘米多长、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l厘米的物体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建立厘米的表象,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4、程序清晰,目标明确。

关注细节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课堂的每一个环节的目标、内容、活动等都要精心设计与准备。本节课的教学环节是新课引入——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几厘米——

用厘米量——巩固练习——拓展练习,每个环节都有教学目标,总结可以由学生总结,学生总结不出来教师总结,这样才能真正创造有效课堂。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开展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5.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我们知道,课桌的大小是一样的,现在老师想知道课桌的长度,你有什么办法?

2、师:用什么量,学生回答。

3、师:大家说了那么多方法,下面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方法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4、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5、教师疑惑地问:为什么都是同样的桌子,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学生回答。总结:同样的桌子,用不同的工具测量,量出的结果不同,要想量出的结果一致,我们必须统一测量工具。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通常使用“尺”这个工具。

二、新授。

1、认识尺。

师:老师这里有一把尺,这是一把米尺,这是三角尺、卷尺、量衣服用的皮尺(逐一出示给学生看),你们身边有没有尺,举起来给大家看看。你们的尺是学生用的尺,为了和三角尺区别,我们习惯把它叫做直尺,你们的直尺可以看出看成是米尺的一部分。

老师将这把米尺放大,并把它的一部分画了出来,把你的尺和它比较,这些尺上都有的是些什么?师分别解释刻度、厘米的刻度线、cm或“厘米”,在学生回答过程中相机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引导认识尺后,让学生逐一说出尺上的各部分。

2、认识1厘米、几厘米。(1)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师:引导认识0刻度,在米尺上从0指向1,介绍“从0刻度到刻度1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的这一段也是1厘米。”(课件演示)

师:像这样,你还能找出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点3个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得出结论:每两个相邻的数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验证:我们一起来找找看,一边比划一边数出1厘米。从刻度9到刻度10之间是不是1厘米?每两个相邻数字之间的长确定是1厘米。

总结: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2)联系生活感受1厘米的长度。

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拿出你的直尺,跟老师一起来先用手在尺上划一划,然后在用手势比划,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闭起眼睛想一想:刚才比划的1厘米有多长?

睁开眼再比划一下,想一想、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食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数学书的厚度等等。)

总结:看来1厘米特别短是吧,量比较短的物体时我们通常用“厘米”作单位。(3)初步认识几厘米。

师:想一想,2个1厘米是几厘米?那2厘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呢? 师:在直尺上,你能找出2厘米的长度吗?你还能找出4厘米的长度吗? 师: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检验一下他找的对不对。你还能找出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4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比一比这两个同学的找法,哪种一眼就能看出找出来的是4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4。)

总结:要找几厘米从0开始,从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样找比较方便,你们能记住这种方法吗?

3、用厘米量。

刚才我们认识了厘米,下面我们就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1)量纸条长度(5厘米长)。

请学生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四人小组活动:先只准看,不准量,估计一下大约是几厘米,把估计的结果写下来。组内说一说,你们估计的结果。再试着用尺量一量它的长度,怎样量?是几厘米?量好后汇报结果。

请学生上台演示,教师相机指导量的方法。

师示范讲解:生活中如果不需要很准确的长度,我们可以在脑袋里可以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估一估,可以知道这个物体的大概长度;要知道准确的长度,就要用尺正确的去测量,量的时候要将尺和物体的边重合,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一端,再看纸条的另一端对着尺上的刻度,那就是这根纸条的长度。现在这根纸条的右端对着刻度5,那么它的长就是5厘米。

判断:有几个小朋友是这样量的,他们量的对吗?(演示学生错误的量法。)总结:我们量物体的时候,要把尺和物体的边重合,尺的0刻度和物体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指着几,就是几厘米。

(2)巩固练习。(教科书第6页1、2、3题)

三、拓展练习。

(1)用直尺量一量课桌面的长度。(解决尺子不够长的问题。)

(2)一把没有0刻度断尺怎么量出铅笔的长度?(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总结。

五、课后作业。

(1)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并写下来。

(2)课后调查,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并写下来。

教学反思

【片段1】:初步认识1厘米。

师:大家看尺的最左端的数字是几? 生:是0。

师:这叫0刻度,0在这里表示起点,记住这句话:“一切从0开始”。师:(在米尺上从0指向1)从0刻度到刻度1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的这一段也是1厘米。(课件演示)

师:像这样,你还能找出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生1:从刻度3到刻度4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生2:从刻度5到刻度6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生3:从刻度7到刻度8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他们都只有1大格。生2:4-

3、6-

5、8-7都等于1。

师:看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每两个相邻的数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我们一起来找找看,一边比划一边数出1厘米。从刻度9到刻度10之间是不是1厘米?每两个相邻数字之间的长确定是1厘米吗?

经过验证归纳出: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拿出你的直尺,跟老师一起来先用手在尺上划一划,在用手势比划,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

闭起眼睛想一想:刚才比划的1厘米有多长?

睁开眼再比划一下,想一想、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食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数学书的厚度等等。

师总结:看来1厘米特别短是吧,量比较短的物体时我们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反思】:

在前一环节认识了直尺后,教师用直尺做教具,告知直尺上多长是1厘米后,让学生模仿举例,再组织学生讨论得出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直尺上的1大格是1厘米,帮助学生建立起抽象的表象。接着让学生对照直尺观察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起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通

过层层推进的活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厘米有多长,尤其将食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数学书的厚度这些具体的实物与1厘米建立联系,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有效突破了难点。

【片段2】:用厘米量。

师:请学生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四人小组活动:先只准看,不准量,估计一下大约是几厘米,把估计的结果写下来。组内说一说,你们估计的结果。再试着用尺量一量它的长度,怎样量?是几厘米?量好后汇报结果。

生1上台演示,教师问:为什么用刻度0对着纸条的一端? 生1:因为0是起点,一切从0开始。师:要知道纸条多长看哪里?

生1:看纸条另一端指着哪个刻度,现在是5,所以纸条的长度是5厘米。生2上台演示,教师问:尺子应该怎么放? 生:尺子要和纸条的边重在一起。师:眼睛怎么看?斜着看行吗?

生:不行。那样就看不清尺上到底是几,眼睛要在尺子的正上方。

师:有几个小朋友是这样量的,他们量的对吗?(1.尺子的0刻度线没有和纸条一段重合;2.尺子斜着,没有和纸条的边重合;

3、正确的量法。)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量法。【反思】

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的手动起来、嘴动起来、脑动起来。先让学生估测,再实测,最后交流讨论、总结测量方法,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测量方法的细节进行整理,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优化的判断,不断丰富完善测量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交流中得到了发展。

【片段3】:拓展练习。

(1)用直尺量一量课桌面的长度。

生1:用我的尺量,量一次就在桌子上做个记号,看量几次,最后加起来。生2:每次只能看尺上有刻度的地方,尺两端没要除开,量1次是20厘米,量了3次,所以是60厘米。

生3:我还可以拿3把直尺来量,并在看。

师:你们都很会想办法,今后如果遇到尺比测量物体的长度短,可以用这些方法。(2)一把断尺怎么量出铅笔的长度? 经过讨论后学生汇报交流:

生1:可以把直尺倒过来看,把刻度20看作刻度0,铅笔的一端对着几,从20倒着数到那个数,看数了几个数就是几厘米。

生2:把任意一个刻度对着铅笔的一端,看铅笔的两端有几大格,有几格就是几厘米。

生3:我的方法和生2一样,不过我不是数有几格,我是用后面的刻度减去前面的刻度。

师:真棒!这种方法最简单实用。

【反思】

任何教科书都需要教师来叙写,不能只把书面上的东西讲完、练完就算完成任务,要有延伸、建构新知、要领会教科书意图。用一把直尺测量课桌的长度显然是不够长的、一把没有0刻度的断尺测量铅笔的长度也是有难度的,但这些都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这样的两个问题,可以关注不同层次学生,一方面为困难的学生搭脚手架,规范教会测量方法,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跳一跳摘桃子”。

第四篇:“认识厘米”教学案例与反思

案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带来了两位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谁。

(放录像:大裁缝教小裁缝做衣服,由于他们一拃的长度不一样,所以做出来的衣服的大小也不一样。大小裁缝一起提出问题“怎么会不一样呢?”)

生1:因为他们的拃的大小不一样,所以做出来的衣服的大小也不一样。

生2:用一样长的拃量。

生3:都用师傅的拃量或都用徒弟的拃量。

生4:可以用尺量。

师:对,要统一测量的标准。我们可以用尺来量。

二、探索实践,建构新知

1.认识尺。

师:(出示米尺)这就是米尺。你还知道有什么样的尺?

生1:米尺。

生2:卷尺。

生3:学生尺。

生4:软尺。

……

师:我们平时量比较短的物品的长度时,一般用我们手中的学生尺,它是米尺的一部分。请你观察一下学生尺上有什么?

生1:有0、1、2、3……等数。

师:这些数叫做刻度。

生2:有一些线,而且有的长,有的短。

师: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

2.认识厘米。

师:相邻的两条最长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在实物展台上用手在尺上比画)能从你的尺上找到1厘米吗?试试看。

学生自己动手在尺上找,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师:你们是怎样找到1厘米的?

生1:从0~1是1厘米。

生2:从1~2也是1厘米。

生3:从3~4也是。

……

生4:我发现靠在一起的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是1厘米。

师:你的发现太棒了。在尺上相邻两个刻度间的长度是1厘米。

生5:我还发现两个中等长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学生面露疑惑。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是不是这样。(教师在实物展台上用两把尺进行演示)你的发现太神奇了。看来尺上有很多个1厘米。

师:找一找我们的周围,有没有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

生1:大拇指指甲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生2:我的小橡皮的长大约是1厘米。

生3:老师发给我们的小纸条的宽大约是1厘米。

师:你们的观察力非常敏锐。小纸条的宽正好是1厘米。我们一起用手比一下小纸条的宽。(师生一起动手比一比)这就是1厘米。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在尺上找到2厘米、5厘米。学生在前面操作的基础上,在尺上找到了许多不同的2厘米和5厘米)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1:有几个1厘米接起来就是几厘米。

生2:从0到几这一段就是几厘米。

生3:可以用减法算出来。

……

师:当我们要量比较短的物品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3.量一量。

师:你能用尺量一量小纸条的长度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尺量,实物投影出示学生量的方法:

(1)从0量起。

(2)从尺子的最左端量起。

(3)从其他刻度量起。

(4)从0量起,但是没有与尺子对齐。

师:对这些方法你们有什么想法?

……

师:小朋友们自己找到了测量长度的方法。你能将题纸第一题铅笔和线段的长度记录下来吗?

学生测量,教师巡视,随时帮助纠正,集体订正。

4.画一画。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试着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并说一说是怎么画的,总结出画指定长度线段的方法。

学生独立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

5.估一估。

引导学生估一估周围较短物品的长度。

生:我的铅笔盒的长度大约是20厘米。

师:为什么用“大约”这个词?

生:因为差一点20厘米。

师:你的食指的长、手掌的宽、手腕的长大约几厘米?先估计,再量一量。

师:手腕的长度你是怎么量的?

生:用软尺来量的。

师:是的,我们可以根据测量物体的不同采用最适合的测量工具。

三、实践应用

同桌之间互相量衣服尺寸,完成校服尺寸表,根据实际情况对领口、袖口的尺寸适当进行放宽。

反思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认识厘米”的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走进课堂,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等学习活动,主动进行知识建构。

一、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激发探究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小学低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学要以游戏化、生活化的形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探究的兴趣。本节课的教学,我先出示了一段录像:大裁缝教小裁缝做马甲,由于测量标准的不同,他们做出的马甲不一样大,于是两个人产生了疑问,“怎么会不一样呢?”学生看完之后议论纷纷,在这一生活化的情境中体会到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以及尺的重要作用,激发了进一步去了解、探究尺的兴趣。

二、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拙劣的艺者,常带着别人的眼镜。”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我注意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在认识米尺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认识1厘米的时候,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再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想一想哪些物体长1厘米。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尝试测量小纸条的长度,并通过交流掌握测量较短物品长度的方法。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三、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有价值”的数学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能使学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本课教学时,我让学生用软尺量衣服各个部分的尺寸时,学生通过活动发现袖口的尺寸要比手腕的实际尺寸长,领口的尺寸与脖子的粗细差不多等等,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

第五篇:认识厘米

课题:认识厘米

课前谈话,整理学具

师:为了表扬大家老师在课前给大家讲个故事好不好?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他了(出示动画)老师讲故事:有一天,科里亚从家门口起走了1步——10步,挖了一个坑,把一个盒子放进坑里,木盒子里藏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他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埋在坑子里啊?原来敌人就要打到村子里了,科里亚的妈妈决定离开村子到别处去躲避。因为科里亚只会数到十,所以他就量了几步啊?还记得吗?(10步)听的真仔细,量了10步,几年以后科里亚长大了,上小学了,敌人终于被赶跑了,科里亚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干嘛?猜猜?(生:找木盒子)还记得他走了几步呀?(10步)他也是这么想的,他走了1——10就是这里了,可他哇呀挖呀怎么也找不到盒子,怎么回事呢?他的小伙伴都嘲笑他了,科里亚坐在地上拖着脑门想啊想,突然他笑了,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我们班的小朋友知道是怎么回事吗?(生说:长大了,步子也迈大了)

师:说的很有道理,那你猜猜这次他要走几步呀?

生:8步

师:你说呢?

生:20步

师:长大了,步子大了,要不要走10步了。

师:到底要走几步呢?咱们来看一看。他走了1,2.3,4,5步,动手挖起来找到他的盒子了,科里亚高兴的对他的朋友说,今天我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步子变大了,但数学不管在什么时候真的很有用。今天科里亚找到了他的木盒,真替他高兴。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盒子,我想把我们班小朋友一些好的学习习惯放进去,看看一节课下来再我们小朋友的共同努力下能有多大的收获。再告诉大家科里亚今天也来到我们的教室里了,原来他想和我们班的小朋友一起寻找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测量长度的方法。

一、游戏引入

师: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不好?比比谁的小眼睛更亮。

哪支铅笔最长?哪支铅笔最短?

生:第三支铅笔最长,第二支铅笔最短。

师:怎么知道的呢?

生:第三支格子占得最多,第二支占得格子最少。

师:数格子是个不错的方法,那咱们一起数数这个占了几格?(先数最长的、数最短的、中间的,分别显示占了几格)他占了6格,所以小朋友认为他最长,而这支呢?(3格)所以他最短,那他呢?(5格)看来难不倒我们小朋友。

师:(显示竖放的)这回呢?哪支最长?为什么?

生:右边长,左边短。因为右边占了7格,左边占3格。

师:那在所有的铅笔当中哪支最长呢?

生:第3支铅笔最长

师:那我也数格子了,1——7从数量上看不是7最多吗?

生:因为第3支是横着放的,而那只虽然占了7格可是是竖着放的。

师:对呀,竖着的每一格怎么样?(短)而横着的呢?(长)

师:同样是1——3格,为什么长度会不一样呢?

生:因为一支是竖着数的,一支是横着数的。

师:也是竖着的格子(短),横着的(长)。说的太有道理了。看来要是我们能够把这些格子变得一样,也就是有一个统一的度量单位就好了。于是人们想来想去,诶,终于有了这样一

个世界统一的长度单位叫“厘米”,听说过吗?(板书:厘米)

师:那1厘米究竟有多长呢?(拿起小棒)哦,这就是一厘米,会把它像这样轻轻地捏住吗?举起你的一厘米,再来仔仔细细的看一看这个一厘米,现在把他小心的抽出来。(重复放回抽出)这么长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师:那你觉得这个一厘米怎么样呢?

生:很短

师:是呀,那咱们来闭上小眼睛好好地来想一想这个1厘米,想好了吗?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来1厘米有多长吗?怎么表示呀?用手势来比划一下。看来小朋友都喜欢这么比划,那我们把这个1厘米放进去检查一下,比的准吗?比的准的小朋友朝老师笑一个。

师:我还发现了小朋友伸出来一个手指头,你的1厘米藏在哪儿啊?

生:指甲盖的长度

生:手指的宽度

师: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厘米?咱们用小棒比一比。

生:食指的宽(3人说)

师:原来我们身上也有1厘米,太好了。那还有没有哪些物体的长大约也是1厘米的? 生:图钉的长、粉笔的宽、田字格的1条边的长度。

师:那是正好1厘米吗?那该怎么说?

生:大约1厘米。

师:说得真好,大约1厘米。你还想说什么?

生:尺子上从0——1厘米。

师:我们小朋友真有数学的眼光,找到这么多的1厘米。那如果我请你用这个小小的1厘米去量课桌的长,你愿意吗?(不愿意)为什么?(因为1厘米太短了,不方便)

师:那用什么来量比较好呢?

生:用尺子来量

师:用尺子来量,好的。今天科比亚也带来了一把尺子,可是这把尺虽然是直直的,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你知道吗?

生:少了数字,如果有刻度亮起来就方便一些。

师:他说到了有刻度。(出示刻度)

师:那么关于刻度线你还发现了什么吗?

生:刻度线有的长有的短。

师:刻度线有的长,有的短,这样就能表示不同的长度单位。刚才有小朋友说有数字,那都有哪些数字呀?

生:1——10

师:是这样吗?咱们叫这些数出来好不好?你想让谁先出来?

生:0

师:果然是0,往后排是1——10(课件以此出示),如果尺子长一点的话,数会?(更多)那有没有发现这些数和怎么样的刻度在一起?

生:喜欢和比较长的刻度在一起。

师:观察的真细心。那其中最小的数是?(0)诶,那这里的0表示什么意思呀?

生:表示什么都没有。

师:那尺上的0表示什么呀?

生:表示量东西都要从0刻度开始量。

师:是呀,尺上的0呀表示尺子的起点(放慢语速)。就好像体育课上的起跑线一样。所以,测量的时候要从哪儿开始呢?

生:应该从0刻度开始量。

师:不是有一句话嘛,一切从0开始。那你能找到你自己尺子上的0吗?(学生找)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师:尺子上除了刻度线和数字还有一个小地方,看见了吗?

生:cm(板书)

师:那表示什么意思呀?

生:表示厘米

师:对呀,这两个字母其实是一个英文(centimeter)的缩写,表示的就是厘米(指板书)。说的真好听,再来说一遍。厘米用字母表示就是(cm)

师:刚才小朋友说尺子也有厘米,那你知道尺子上从几到几的长度是1厘米呢?

生:从0到1是1厘米。

师:怎么知道的呀?我们都来比比看他说的对吗?谁再来跟大伙说一遍

生:0到1的长度是1厘米(学生说不完整教师补充完整)

师:还有谁想说?(生完整说)说的真完整,讲话完整是个很好的学习习惯哦。(表扬)师:那尺子上只有0到1的长度是1厘米吗?

生:1到2的长度也是1厘米(教师补充完整)

生:2到3的长度也是1厘米

师:看来还有好多,那快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吧。谁来说给大家听。

生:3到4的长度是1厘米;(学生随机补充)

师:小朋友找到了这么多的1厘米连接起来组成了这把尺子。那谁能告诉我从7到几的长度是1厘米?

生:从7到8的长度是1厘米。

师:那你有没有想过从7到几的长度也是1厘米的?

生:从7到6的长度也是1厘米。

师:哦,他的想法多与众不同呀,还会倒着想呢。请一个特别棒的小朋友把这两句话结合在一起,从7到几的长度是1厘米?

生:从7到6的长度是1厘米,从7到8的长度是1厘米。

师:那从9到几的长度是1厘米?同样要说完整哦。

生:从9到10的长度是1厘米,从9到8的长度也是1厘米。

师:哦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我们找到尺上的1厘米了。如果没有尺子,你能把1厘米画下来吗?把练习纸拿出来,在纸的最上面写了个1厘米,咱们不用小棒也不用尺,来自己画个1厘米试试看?(学生动手画)

师:画得怎么样呢?我们请尺来帮我们检查一下吧。自己来调整一下(画得好的鼓励)刚才小朋友都觉得1厘米怎么样?(很短)所以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的时候就可以用厘米来做单位了,可是光认识这个短短的1厘米怎么够呢?你还想认识几厘米?

生:我还想认识2厘米、3厘米、4厘米、6厘米

师:那这根带子的长究竟是几厘米呢?

生:5厘米

师:有不同意见吗?怎么一下子都看出来了呢?真想听听你们的理由。

生:因为我们从0刻度开始量,另一头对准了5,就是5厘米。

师:小朋友是这样想的吗?那到底是不是5厘米,我们可以来研究一下他和1厘米之间的关系,看看这条线段包含了几个1厘米?同意吗?那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边播放课件边数)哦,他包含了5个1厘米,所以他是(5厘米)

师:那你能在自己的尺上找到5厘米吗?再比划比划5厘米有多长呢?(现场巡视反馈)那

你在尺上又是怎么看的呀?

生:从0到5的长度是5厘米。

师:刚才我还听到一个特别的,他说我从1开始看,那从1到几的长度是5厘米? 生:从1到6的长度是5厘米

师:还有吗?

生:从2到7的长度是5厘米、4到9的长度也是5厘米

师:小朋友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棒!我们找到这么多的5厘米了。刚才小朋友还想认识2厘米、3厘米,现在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他们?和你同桌的小朋友说说你最喜欢几厘米,是怎么看的?已经有小朋友举手了

生:我最喜欢10几厘米,从0到10的长度是10厘米。

生:我喜欢7厘米,从0到7的长度是7厘米。

生:我喜欢2厘米,从0到2的长度是2厘米。

师:原来从0到几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刚才我们从0量到了5,所以就是5厘米。(板书)师:可是科里亚的尺子成这样呢?(两头断了)连0刻度都没了,你说还能量吗?你来试试看吧

生:把2当成0刻度,数一数有几段1厘米。

生:从2开始量到6,再用6-2=4厘米。

师:他用了一个简单的方法,6-2就算出来是4厘米,那到底谁说的对呢?我们还是像刚才一样来数一数吧。

生:1个1厘米——4个1厘米。

师:所以是(4厘米),那我们来想一下他为什么要减去2呢?

生:因为他是从2到6,不是从0到6。

师:原来他前面缺了几个数呀?(2个)所以要减去2。6到2之间的长度是4厘米,如果是从3到8呢?

生:3到8的长度是5厘米。

师:怎么算的呀?

生:8-3=5

师:那这条呢?

生:一共是7厘米,9-2=7,所以是7厘米。

师:太好了,那你有没有发现什么呀?

生:这条线把这把尺子上的厘米都沾满了

师:哦,占满了。一头对准2,一头对准9。

生:如果不从0刻度开始量的话,都要用减法来算到底是多少厘米。

师:哦,他总结的多好呀,能够及时的总结规律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师:小朋友说的很好,可是数学可不能光纸上谈兵,我猜小朋友动手的本领肯定也很棒。那我们赶快来量量这条线段和这把小刀有多长呢,把你测量的结果填在前面的括号里。咱们来比一比谁量的又快又准。(教师巡视,请一学生上台量)

师:能看出来是几厘米吗?(6厘米)他和你量的一样吗?那你在测量的时候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吗?

生:一定要从0开始,不然还要减数,很麻烦。

师:对呀,量的时候从0开始可方便了。

生:尺子不能放歪,这样很容易看错数字。

师:哦知道了,所以我们亮出来是(6厘米),再量一量下面的,谁看出来了?

生:大约7厘米

师:为什么是大约是7厘米?

生:超过7了

师:当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的时候咱们怎么看呀?

生:加上大约

师:为什么是大约7厘米,而不是大约8厘米呀?

生:因为他离7厘米很近,离8厘米有点远。

师:哦,我们可以看他最接近几厘米是吧,就说他大约是几厘米。(板书:大约7厘米)所以这把小刀量出来我们要加上大约两个字,你写了吗?没写的小朋友赶快补上。(画一条大约7厘米的线),可老师还想知道10厘米的线段有多长呢?咱们把他画下来好吗?在10厘米的后面画上线段。

师:谁来说说看

生:量10厘米从0开始量

师:画到几呀?

生:10

师:所以0到10的长度就是10厘米了(教师黑板上画线段),那出小手来比比看,给老师看看,我看到一个小朋友是这样比的,看他这个手型像不像尺这个字啊?太有趣了,在我们身上也长着尺子,其实在我们身上还有好多这样的尺子,咱们课后再去找一找。

师:现在我们把尺子和小棒先送回家,让他们休息休息。

在我们的帮助下科比亚也认识厘米了,为了表示感谢,他想送给小朋友一件小礼物。想不想要啊?不过他说要请大家先来猜一猜他有多长,谁估计的准就把礼物送给谁。准备好了吗?第一样礼物是一个正方形,就在小朋友的桌上,请大家来估计一下正方形边的长度。估计好了把结果填在第一行左边的括号里。第二件礼物是一副棋子,是他短边的长度,写在第二行左边的括号里。到底估计的准不准?谁想当小裁判。

师:用尺子来测量一下,把你测量的结果填在右边的括号里。都估计对的小朋友请举手。请你来估计一下你是怎么估计的?

生:大约是2个1厘米。

师:量出来呢?

生:大约2厘米。

师:那棋子短边的长呢?

生:大约9厘米。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大约10厘米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超过9,接近10。

师:你们有没有想量的物体呀?(学生说)

师:可以把你们想量的物体继续往下填,先估计,再测量。

师:刚才小朋友说想量量黑板这条边的长,那我还用这把尺子好吗?为什么摇头? 生:因为这把尺子太短了

师:看来我们需要一把另一把尺子,那也需要一个比厘米更长的长度单位。

生:这个长度单位是米。

师:今天和小朋友度过了非常愉快的一节课,虽然我们在上课时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是小朋友最终都战胜了困难,对不对呀,那咱们是用什么来战胜困难的呢?

生:我们是用我们的智慧战胜困难的,还靠了一把直尺的帮助

师:但我想不光靠这些,更重要的是我们班小朋友上课的时候互相学习、互相倾听、积极思

考、用于探索,养成了好多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我们也要把他藏起来,因为他是我们一生的财富。

下载关于《认识厘米》的教学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认识厘米》的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识厘米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教学案例及反思 南宁市华衡小学:甘慧娟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3页及练习一相关练习。 【教学......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9月多媒体授课资料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也喜欢看动画片,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非常精彩的动画片,想不想看?同学......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3.1.1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页及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上册) 教材简解:“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认识厘米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61--6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的线段......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 这部分主要是厘米的认识,先教学生认识厘米,再教学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和线......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汇编)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认识厘米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