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年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2017年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资中县金李井镇中心学校 李晓英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环境、老师、同学、课堂、学习、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
一年级上册科学在小学六年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说他们在幼儿阶段主要是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的话,从现在起,他们进入的将是一门“课程”。课程的含义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兴趣”,不再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索空间”。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属于“儿童的科学”。
二、教材解读
“什么是科学”“怎样做科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因此,一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1.内容分析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其中“植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比较与测量”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1)“植物”单元:这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2)“比较与测量”单元: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技能。当科学家观察和实验时,他们离不开比较和测量。通过使用数字和标准的测量单位,他们可以确定和描述物体诸如长度、体积、重量和温度等属性。相似地,在生活中,学生们自然地进行着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事实上,比较和测量是学生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他们将观察事物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比较和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板块分析
一年级的科学书每课一般由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四个板块组成。在实际教学中,这四个板块并不是截然分开、机械使用的,四个板块呈现的是一个有结构的,既符合科学家的工作特点,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一定是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共生的方式发生的。具体说明如下:
(1)聚焦板块:一般以陈述句的形式描述问题情境,以疑问句的形式提出1-2个学生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以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语句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联系,体现课程的连贯性。
(2)探索板块:包括前概念测查、预测、探究计划的制订、收集信息、组织和呈现证据以及形成初步解释。这一板块通常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列出可供选择的观察和实验方法、有关的第二手资料和数据呈现所需要的方法和工具等。
(3)研讨板块:呈现的是学生在交流、讨论、论证时所应围绕的关键问题。一般以疑问句的形式指导学生抓住主题学习的核心,陈述自己的观点,运用证据支撑自己的解释,在个人论证的基础上,展开集体论证以达成共识。
(4)拓展板块:为学生提供一系列活动建议,以便他们在课外开展进一步的探究,使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及其他新的情境,或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学习进行联系。
三、教学目标
1.“植物”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 ①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茎、叶。②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③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需要水分、阳光,每个植物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④植物会生长和死亡。
⑤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2)科学探究目标 ①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
②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③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④能种植一棵植物,并使其存活一段时间。⑤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3)科学态度目标
①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对植物产生研究兴趣。②对植物的生存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③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④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①了解植物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体会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②了解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植物资源,懂得珍爱植物,认识到保护身边的植物很重要。
2.“比较与测量”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
①观察中有比较,比较需要公平,测量使比较的结果更准确。②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需要。
③确定起点和终点、测量单位首尾相连是测量的要素。④非标准单位的测量工具导致测量结果的多样性。
⑤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有助于信息的交流。⑥有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更方便测量长的物体。⑦尺子是世界通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统一测量标准的产物。(2)科学探究目标
①能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和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②能根据高度或长度给物体排序。
③能以讨论、画画、书写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④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⑤学习预测事物的相对高度和尺寸。⑥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⑦初步运用十进制计量测量结果。⑧初步运用尺子进行测量。(3)科学态度目标 ①发展对测量的认同感。
②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③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④乐于在情境中学习,能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和探究兴趣。⑤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⑥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测量数据。⑦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分析、反思测量过程的意识。(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①能意识到观察、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②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和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③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四、单元词汇和材料清单 1.第一单元(1)单元词汇
①根: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能够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吸收土壤里的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有的根还能贮藏养料。②茎:植物体的一部分,由胚芽发展而成,下部和根连接,上部一般都生有叶、花和果实。茎能输送水、无机盐和养料到植物体的各部分去,并有贮存养料和支持枝、叶、花、果实等生长的作用。
③叶: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通常由叶片和叶柄组成,通称叶子。(2)材料清单
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子,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冬青叶,牵牛叶,梧桐叶,松树叶,月季叶,或者校园中其他具有明显特征的植物的叶,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图片等。
2.第二单元(1)单元词汇
①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有方向、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它是以视觉为主,与其他感觉融为一体的综合感知。
②比较:对比同类事物的异同。
③猜想:比预测更随意,通常凭以往的经验做出判断。④预测:综合以前的经验及当下的观察做出判断。
⑤测量:按照某种标准使用工具来观察,并且使用数据对事物做出量化描述。⑥距离:两物体在空间上相隔或间隔的长度。⑦拃:张开的手的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距离。(2)材料清单
打印纸带、记号笔、纸质弹跳蛙、小立方体、橡皮、回形针、小棒、有图表的纸等。
五、具体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学习兴趣对于科学学习非常重要。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教学时,时常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让每个学生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科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科学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科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科学的学习过程。
3.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与同伴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和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想法,学会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4.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了解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5.创造性地使用科学教材,及时反思
科学探究能力是整体性发展的,科学探究的各种类型在教学活动中应得到系统运用。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科学活动的平台,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还应适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2017年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资中县金李井镇中心学校 黄义炳
一、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进入小学,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环境、老师、同学、课堂、学习、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
二年级上册科学在小学六年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说他们在幼儿阶段主要是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的话,从现在起,他们进入的将是一门“课程”。课程的含义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兴趣”,不再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索空间”。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属于“儿童的科学”。
二、教材解读
“什么是科学”“怎样做科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因此,一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1.内容分析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其中“植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比较与测量”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1)“植物”单元:这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2)“比较与测量”单元: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技能。当科学家观察和实验时,他们离不开比较和测量。通过使用数字和标准的测量单位,他们可以确定和描述物体诸如长度、体积、重量和温度等属性。相似地,在生活中,学生们自然地进行着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事实上,比较和测量是学生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他们将观察事物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比较和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板块分析
一年级的科学书每课一般由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四个板块组成。在实际教学中,这四个板块并不是截然分开、机械使用的,四个板块呈现的是一个有结构的,既符合科学家的工作特点,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一定是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共生的方式发生的。具体说明如下:
(1)聚焦板块:一般以陈述句的形式描述问题情境,以疑问句的形式提出1-2个学生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以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语句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联系,体现课程的连贯性。
(2)探索板块:包括前概念测查、预测、探究计划的制订、收集信息、组织和呈现证据以及形成初步解释。这一板块通常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列出可供选择的观察和实验方法、有关的第二手资料和数据呈现所需要的方法和工具等。
(3)研讨板块:呈现的是学生在交流、讨论、论证时所应围绕的关键问题。一般以疑问句的形式指导学生抓住主题学习的核心,陈述自己的观点,运用证据支撑自己的解释,在个人论证的基础上,展开集体论证以达成共识。
(4)拓展板块:为学生提供一系列活动建议,以便他们在课外开展进一步的探究,使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及其他新的情境,或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学习进行联系。
三、教学目标
1.“植物”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 ①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茎、叶。②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③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需要水分、阳光,每个植物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④植物会生长和死亡。
⑤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2)科学探究目标 ①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
②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③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④能种植一棵植物,并使其存活一段时间。⑤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3)科学态度目标
①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对植物产生研究兴趣。②对植物的生存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③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④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①了解植物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体会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②了解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植物资源,懂得珍爱植物,认识到保护身边的植物很重要。
2.“比较与测量”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
①观察中有比较,比较需要公平,测量使比较的结果更准确。②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需要。
③确定起点和终点、测量单位首尾相连是测量的要素。④非标准单位的测量工具导致测量结果的多样性。
⑤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有助于信息的交流。⑥有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更方便测量长的物体。⑦尺子是世界通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统一测量标准的产物。(2)科学探究目标
①能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和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②能根据高度或长度给物体排序。
③能以讨论、画画、书写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④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⑤学习预测事物的相对高度和尺寸。⑥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⑦初步运用十进制计量测量结果。⑧初步运用尺子进行测量。(3)科学态度目标 ①发展对测量的认同感。
②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③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④乐于在情境中学习,能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和探究兴趣。⑤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⑥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测量数据。⑦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分析、反思测量过程的意识。(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①能意识到观察、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②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和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③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四、单元词汇和材料清单 1.第一单元(1)单元词汇
①根: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能够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吸收土壤里的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有的根还能贮藏养料。②茎:植物体的一部分,由胚芽发展而成,下部和根连接,上部一般都生有叶、花和果实。茎能输送水、无机盐和养料到植物体的各部分去,并有贮存养料和支持枝、叶、花、果实等生长的作用。
③叶: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通常由叶片和叶柄组成,通称叶子。(2)材料清单
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子,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冬青叶,牵牛叶,梧桐叶,松树叶,月季叶,或者校园中其他具有明显特征的植物的叶,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图片等。
2.第二单元(1)单元词汇
①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有方向、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它是以视觉为主,与其他感觉融为一体的综合感知。
②比较:对比同类事物的异同。
③猜想:比预测更随意,通常凭以往的经验做出判断。④预测:综合以前的经验及当下的观察做出判断。
⑤测量:按照某种标准使用工具来观察,并且使用数据对事物做出量化描述。⑥距离:两物体在空间上相隔或间隔的长度。⑦拃:张开的手的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距离。(2)材料清单
打印纸带、记号笔、纸质弹跳蛙、小立方体、橡皮、回形针、小棒、有图表的纸等。
五、具体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学习兴趣对于科学学习非常重要。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教学时,时常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让每个学生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科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科学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科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科学的学习过程。
3.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与同伴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和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想法,学会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4.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了解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5.创造性地使用科学教材,及时反思
科学探究能力是整体性发展的,科学探究的各种类型在教学活动中应得到系统运用。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科学活动的平台,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还应适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第二篇:二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二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科技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培养小学生科技活动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它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表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
二、教材分析
科技活动教材包含了实验探索、科技制作、科技应用、专题研究和创新发明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希望能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科技发明、制作科技作品的方法,了解科技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成果及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状况。每方面的内容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分别安排在各教材中供选择。教材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突出科学性、创造性、趣味性和地方性,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一些反应现代科技成果和与人们生活、生产紧密联系,操作性强的内容,让学生亲自参与社会调查、开展科学研究、进行科学探索和制作,从而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1、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历、自主学习和实践,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感。
3、发展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认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4、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5、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激发他们探究和创新的欲望,培养创新能力。
6、养成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善于交往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学情分析
作为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讲,学科认识尚没有形成,更无从谈起科技活动兴趣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故此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应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科技活动兴趣的培养和简单实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灌输。要培养学生课堂上的科学的思考习惯,逐步养成预见、测量、分析、探究、记录数据等一系列的科学习惯,以及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
五、实施措施
有的活动就是要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有目的的研究,进行科学探索,尝试研究性学习。要学生勇于探索,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怕说错,错了再探索,而不是等着教师的答案,不是背书本上的结论。
第三篇:二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2018-2019学年二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解读
二年级上册由“我们的地球家园”和“材料”两个单元组成。两个单元总计13课,原则上每课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都有“科学阅读”内容,可以穿插在每课教学中进行,也可以在单元复习时集中在一课时落实。“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共7课,分别是《1.地球家园中有什么》、《2.土壤——动植物的乐园》、《3.太阳的位置和方向》、《4.观察月相》、《5.各种各样的天气》、《6.不同的季节》、《7.做大自然的孩子》。这7课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整体认识(第1课)→具体认识(第2—6课)→讨论升华(第7课)。
具体介绍如下:第1课从整体上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家园中和地球家园周围有什么;第2课引导学生具体探索地球家园中的一种重要资源——土壤;第3、4课引导学生具体探究天空中的太阳和月球的变化现象,使学生能够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判断东西南北方向和描述月相的变化现象;第5、6课引导学生具体探索地球家园的天气和四季变化,认识这些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第7课引导学生在学习了前面6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要做大自然的孩子,感谢大自然的恩赐,保护动植物,爱护大自然。
“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统整“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三个主要概念组织教学内容,从整体的地球家园中有什么到局部的寻访土壤居民,从遥远的太阳、月球与生活的联系到触手可及的天气、季节与生命的联结,整个单元以“关爱家园、关注生命”为线索,串联起一系列活动,并将整个活动落脚到“做大自然的孩子”,在落实单元教学内容的同时,对教学目标进行升华。简单地说,本单元以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概念为基础,将关注点聚焦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话题上来,将发展点落脚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课题中来,将兴趣点迁移到珍爱生命、保护身边的动植物的活动里来。本单元教学内容集科学探究教育、生态环境教育、自然体验教育于一体,并体现了博物学的重要特征——与自然的直接交往。
“材料”单元的学习对学生形成“世界是物质的”这一认识非常重要。在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里,学生已对物体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他们将在3—4年级开展物质状态的学习,而对材料概念的理解是从物体到物质概念发展必不可少的进阶。这一单元的编写,强调和突出了对“材料”这一概念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并根据目前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和人类对材料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提高现状,设计和组织了“材料”单元的内容结构,以期让学生以辩证和发展的观点看待材料,不固化对某种材料的认识。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初步认识到材料是具有特殊性能的物质,是功能化了的物质,人们利用材料设计制作各种物品。学生能够以材料的视角看待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利用多种感官或简单工具研究材料,观察并描述材料的特点,能够辨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材料”单元共6课,分别是《1.我们生活的世界》、《2.不同材料的餐具》、《3.书的历史》、《4.神奇的纸》、《5.椅子不简单》、《6.做一顶帽子》。以下是这几课教学内容的简要分析:第1课《我们生活的世界》,旨在让学生建立“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的概念,引出材料的视角;第2课《不同材料的餐具》,利用学生熟悉的餐具探讨常见材料的性能,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材料的方法;第3课《书的历史》,以书为具体研究对象,结合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运用教育重演论,让学生纵向考察某种物品所用材料的发展和演变;第4课《神奇的纸》,以纸为具体例子,让学生横向考察对一种材料的改造而导致其性能的变化,体会材料经过加工和改造,可以表现出原本没有的性能;第5课《椅子不简单》,以生活中常见的椅子为例,让学生从材料的角度整体而系统地研究一个真实的物品,认识到很多物品都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第6课《做一顶帽子》为单元总结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做一顶帽子,经历对本单元所学内
容的综合运用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两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同时要提高他们的实地观察和建构简单模型的能力。“我们的地球家园”和“材料”单元也都设计了与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相关的教学活动,希望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这部分教学的特点,达成教材设计所追求的目标。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年的科学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但学生依然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的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因此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除了教科书为学生提供的“科学词汇”外,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
二年级的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好动、好模仿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巡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进展,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如游戏、积分、奖励等)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观察体验等活动。
三、教学目标
1.“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教学目标
●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能用语言、图画等方式初步描述信息。心工 ●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1)科学探究目标
●观察并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和生活着的动物。●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有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月相的变化现象。●描述一年中季节变化现象,举例说出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描述怎样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描述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
(2)科学概念目标
●体验创造产品的喜悦和成功感,学会与人交流、分享与合作。●发展进一步改进材料的兴趣。●认识到在科学研究中准确描述事物很重要。●实事求是地描述材料的特性,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3)科学态度目标
●体会科学知识可以应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认识到废旧材料可以回收、重复利用,这样做可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了解当前许多材料是随科技进步逐步改进后的产物,给人类的生活、发展带来了便利。●体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材料会不断改进。●意识到材料对于人工世界的重要性,选择材料需要考虑其优缺点,倡导节能环保。(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四、具体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探 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科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科学的学习过程。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科学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和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想法,学会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3.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与同伴合作交流。
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了解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是整体性发展的,科学探究的各种类型在教学活动中应得到系统运用。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科学活动的平台,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还应适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5.创造性地使用科学教材,及时反思。
第四篇:二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二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2017-2018学第一学期
202班)
一、指导思想
科技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培养小学生科技活动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它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表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
二、教材分析
科技活动教材包含了实验探索、科技制作、科技应用、专题研究和创新发明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希望能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科技发明、制作科技作品的方法,了解科技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成果及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状况。每方面的内容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分别安排在各教材中供选择。教材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突出科学性、创造性、趣味性和地方性,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一些反应现代科技成果和与人们生活、生产紧密联系,操作性强的内容,让学生亲自参与社会调查、开展科学研究、进行科学探索和制作,从而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1、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历、自主学习和实践,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感。
3、发展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认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4、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5、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激发他们探究和创新的欲望,培养创新能力。
6、养成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善于交往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学情分析
作为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讲,学科认识尚没有形成,更无从谈起科技活动兴趣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故此对学生的知识教 育应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科技活动兴趣的培养和简单实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灌输。要培养学生课堂上的科学的思考习惯,逐步养成预见、测量、分析、探究、记录数据等一系列的科学习惯,以及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
五、实施措施
有的活动就是要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有目的的研究,进行科学探索,尝试研究性学习。要学生勇于探索,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怕说错,错了再探索,而不是等着教师的答案,不是背书本上的结论。
六、课时安排与实施策略
每周一课时,便于师生都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便于开展活动时进行资源共享。
第五篇:二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二年级一班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科技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培养小学生科技活动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它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表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突出科学性、创造性、趣味性和地方性,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一些反应现代科技成果和与人们生活、生产紧密联系,操作性强的内容,让学生亲自参与社会调查、开展科学研究、进行科学探索和制作,从而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1、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历、自主学习和实践,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感。
3、发展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认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4、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5、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激发他们探究和创新的欲望,培养创新能力。
6、养成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善于交往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学情分析
作为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讲,学科认识尚没有形成,更无从谈起科技活动兴趣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故此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应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科技活动兴趣的培养和简单实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灌输。要培养学生课堂上的科学的思考习惯,逐步养成预见、测量、分析、探究、记录数据等一系列的科学习惯,以及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
五、实施措施
有的活动就是要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有目的的研究,进行科学探索,尝试研究性学习。要学生勇于探索,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怕说错,错了再探索,而不是等着教师的答案,不是背书本上的结论。
六、课时安排与实施策略
每周一课时,便于师生都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便于开展活动时进行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