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六章(燕山大学)之二五篇

时间:2019-05-13 21:20: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六章(燕山大学)之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六章(燕山大学)之二》。

第一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六章(燕山大学)之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六章(燕山大学)之二]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一)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 中国的抗日战争怎样才能走向胜利? 中国共产党从抗战一开始就提出了一条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依靠群众对日作战,实行人民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六章(燕山大学)之二。党认为,中国是有力量进行抗战并最后取得胜利的,这种力量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广大人民中,只有动员和组织人民,才能抵御强敌,才能引导中国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193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是在全国抗战刚刚爆发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改革政治机构,废除国民党的***,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适当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实行抗日的外交政策、财政经济政策、教育政策和民族团结政策,使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这是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体现。纲领所阐明的党在抗战时期的基本政治主张,指明了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具体道路。

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

(二)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全国抗战开始后,由于战争局势的复杂,许多人对战争将如何发展认识不清,“亡国论”、“速胜论”等有相当大的影响。澄清这些错误观点,指明抗日战争的基本走势,是指导抗日战争的中国共产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总结抗战10个月来的经验,集中全党智慧,系统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在政治上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人民军队。因此,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

毛泽东还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只要坚持持久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将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论持久战》以马克思主义的非凡洞察力,清晰地描绘出抗日战争发展过程的完整蓝图,深刻阐述了党关于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是党指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同时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也产生了影响。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一)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

为着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党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重要战略决策。洛川会议指出,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会议确定人民军队的战略任务是,到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配合友军作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展和扩大人民军队,打败日本侵略者。在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既服从于民族解放战争的总体战略,又充分发挥人民军队的优势,在政治上保证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主要的战役战斗

八路军刚开赴抗日前线时,主要是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以少部兵力进行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武装的工作。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取得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精神和抗战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接着,又参加忻口会战,八路军第一二o师在雁门关以南伏击日军。

第一二九师还以一营兵力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毁伤敌机20多架,削弱当前之敌的空中突击和运输力量,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作战。

2、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后,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八路军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发动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先后开辟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山东和大青山等抗日根据地。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上升到主要地位。新四军则挺进长江南北,开赴苏南、皖南、皖中地区,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到1938年10月,八路军和新四军同日、伪军作战1 600多次,毙、伤、俘敌54000人。共产党领导的抗 日武装发展到近20万人。

中国抗日战争逐渐形成战略上互相配合的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担负的敌后战场。敌后战场的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对稳定全国战局起了重大作用,是中国抗战转入战略相持阶段的重要条件。

3、敌后军民抗战的民族英雄

在敌后军民的艰苦抗战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先后在作战中以身殉国。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狼牙山五壮士”等的伟大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民族气节,鼓舞了全国军民,连敌人也为之震惊。

(二)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在抗日战争的初期和中期,游击战被提到了战略的地位,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1、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但是,游击战在敌后的广泛开展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迫使敌人不得不把用于进攻的兵力抽调回来保守其占领区,从而对停止日军的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2、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日军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人民军队,以保持和巩固其占领地。1939年至1940年,华北地区的日军出动千人以上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扫荡”就有109次,使用的总兵力达50万人以上。削弱敌人、壮大自己,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为实行战略反攻准备条件,这个任务主要是由人民军队进行的游击战来完成的。

3、游击战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在1945年8月反攻阶段到来前夕,人民军队已经发展到了120万人、民兵220万人,抗日根据地达到了19块。敌后军民的大反攻,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

在八年全国性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等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其中日军52.7万余人。他们为坚持抗战、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永远辉耀史册的贡献。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一)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由于国共两党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实行不同的抗战指导路线,统一战线内部不可避免地存在尖锐的矛盾和斗争。在统一战线中,是坚持全面抗战路线,还是实行片面抗战路线?这对抗战成败和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党中央记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从抗战初期就提出必须反对阶级投降主义,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1、共产党必须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

2、必须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

3、必须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实质上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这是把抗战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二)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1938年10月武汉和广州失守后,中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军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调整侵华策略,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而将主要力量用于打击八路军和新四军;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在占领区加紧扶植傀儡政权,建立和发展汉奸组织。这对中国的抗战局势产生了影响。

在日本的政治诱降和英、美等国的劝降下,国民党内的投降、分裂、倒退活动日益严重。1938年12月,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亲日派公开投敌,并拼凑伪中央政权。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开始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溶共”、“防共”和“限共”的方针。各地接连发生袭击、杀害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的反共磨擦事件。中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出现严重危机。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使国家政局空前复杂。党从抗战的全局出发,明确指出:整个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始终是第一位的,各阶级的利益必须服从全民族的利益。针对国内时局的逆转趋势,1939年7月,党鲜明地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三大口号,坚决揭露打击卖国汉奸汪精卫,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合作,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驾驭了整个局势的发展。

党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党给予坚决回击。

1941年初,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9000余人,在向北转移途中遭到国民党军8万余人围攻,除约2000余人突围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壮烈牺牲或被捕,军长叶挺在同国民党军进行战场谈判时被扣押,副军长项英遇害。事变发生后,蒋介石竟诬称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其番号。

面对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又一次反共高潮,共产党采取军事上严守自卫、政治上坚决反击的方针。中共中央军委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毛泽东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的阴谋,提出惩办祸首、释放叶挺、废除国民党***、实行民主政治等十二条解决办法。周恩来在重庆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严重抗议,并亲笔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两条充满悲愤的题词在《新华日报》登出,有力地揭露和声讨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行径。

全国人民及国际舆论普遍同情共产党,谴责国民党当局消灭异己、破坏抗战。国民党顽固派陷于极端孤立的境地,其反共活动不得不有所收敛。1943年春,国民党顽固派策划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由于共产党及时进行揭露和斗争而被制止。

(三)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总结反“磨擦”斗争的经验,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为了发展进步势力,就要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放手发动人民群众主要是农民群众,扩大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人民武装,创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全国发展共产党的组织,发展全国民众的抗日运动。

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争取中间势力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二是尊重他们的利益;三是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

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他们采取两面政策,既主张抗日,又限共、溶共、反共并摧残进步势力。为此,共产党必须以革命的两面政策来对付他们,即贯彻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斗争不忘统一,统一不忘斗争,二者不可偏废,而以统一为主。同顽固派作斗争时,应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上述原则和方针的提出和贯彻实施,对于坚持全民族抗战到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抗日根据地是全面贯彻和实现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坚强阵地。为克服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党采取多种有力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抗日根据地建设。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也是根据地建设的楷模。1941年5月,中共中央批准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全面地体现了党的新民主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

(一)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加强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提出,根据地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这样做,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

抗日民主政权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的领导人都经过人民选举产生。抗日民主政权努力发扬政治民主,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抗日的基本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试行民族区域自治。这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国情出发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创造。

(二)减租减息,发展生产

在经济建设方面,党号召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动员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组织劳动互助,提高耕作技术,推广良种,特别是把减租减息作为抗战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从1939年冬起,各根据地相继实行减租减息,一般将原租额减少25%,规定年利息率一般为10%,其他杂租、劳役和各种形式的高利贷一律取缔。大生产运动的广泛开展,对于克服严重的物质生活困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为了克服根据地面临的严重困难局面,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194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毛泽东、朱德等亲自参加生产。陕甘宁边区的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改造成为“陕北江南”。抗日民主政府还厉行精兵简政,以减轻人民负担。根据地军民终于战胜了困难,农业生产和工商业都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坚持抗战、争取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

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了革命者向往的“圣地”。大批知识青年冲破国民党的封锁线奔赴延安。

中共中央及时作出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把发展抗日的革命文化运动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等一批干部学校和专门学校创办起来。

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也得到重视。1940年8月创办的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开展自然科学教学与研究的专门机构。

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一)抗日民主运动的开展

在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先是通过中共中央长江局具体领导。1939年1月以后,由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具体领导。

全民族抗战开始后,各界人士要求国民党实行抗战民主。1939年10月,国民参政会中一些党派的代表发起宪政座谈会,批评国民党的***,宪政运动在国民党统治区普遍开展起来。

1941年3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后,由于无法在重庆公开活动,派人到香港开展工作时,得到中共南方局所属中共驻香港办事处的支持,并于同年9月创办了盟报《光明报》。

1944年9月,中共参政员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废除国民党***、召开各党派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运动由此朝着明确的政治目标发展,出现了新的高涨。

(二)抗战文化工作的开展

1938年初,国民政府改组军事委员会,下设政治部,由陈诚任部长,周恩来任副部长,所属第三厅掌管宣传工作,厅长由郭沫若担任。第三厅在周恩来、郭沫若的参与和领导下,团聚了一大批文化界爱国人士,成为扩大统一战线、推动抗日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第三厅组织了包括儿童剧团在内的10多个抗敌演剧队、宣传队,分赴各个战区进行抗日宣传,慰劳抗日将士。它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个战斗堡垒。

南方局设立了文化工作委员会具体领导大后方的进步文化工作。文化界提出“抗战、团结、民主”为文艺创作的三大目标。抗战文化在斗争中得到新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发行,及时宣传党的主张,鼓舞和激励群众的抗战热情。

抗战开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分别由北平、天津迁往昆明,合并组建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北平、上海等地还有其他一些大学、中学、专科学校迁往西南的重庆、遵义等地以及西北的一些地方。爱国师生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坚持进行教学和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教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六章(燕山大学)之二》。

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是全民族抗日战争中的一条重要的战线,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民主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937年11月底,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共产国际执委王明从苏联回国抵达延安。他根据共产国际和苏联领导人关于中国抗战应该依靠国民党的指示精神,否认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主张“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一切经过统一战线”,把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活动限制在国民党允许的范围内。王明的右倾错误主张对党的工作造成了危害,干扰了全面抗战路线的贯彻执行。

中共中央对王明的右倾错误进行了坚决抵制和斗争。1938年3月,中共中央派任弼时到苏联,如实向共产国际说明中国的抗战情况、国共两党关系及党所采取的路线和政策。8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稼祥回国,传达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中央要以毛泽东为首来解决统一领导。这为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8年9月至11月,党在延安召开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全会总结抗战以来的经验教训,确定党在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的基本方针和任务,重申必须独立自主地领导人民进行抗战。会议基本上纠正了王明的右倾错误,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在这次全会上,毛泽东明确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他强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他大声疾呼:“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二)系统阐述新民主主义理论

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前期,为了将丰富的中国革命实际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以便更好地指导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毛泽东撰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一批重要的理论著作,完整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

毛泽东首先揭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特征,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他阐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必须分成两步走,第一步进行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中国民主革命在五四运动以后已经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是: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中国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经济上,没收操纵国计民生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并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经济;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文化上,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的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两个不同的革命阶段,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但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也必然是相互连接的,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实现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最低纲领,也是为着将来实现最高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特别是建党以来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是毛泽东思想在抗战时期最重大的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它的提出,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内容、领导权和发展前途等有了明确而完整的认识,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三)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

1、延安整风运动

遵义会议后,党纠正历史上的“左”、右倾错误,在全党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但是,还没有来得及对党的历史上的经验进行系统总结,特别是没有从思想路线的高度对造成过去“左”、右倾错误的根源进行清算,党内在指导思想上仍然存在一些分歧。因此,深入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清算错误路线,教育全党学会运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处理中国革命中的具体问题,就成为加强党的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941年5月,毛泽东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演。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整风运动在全党普遍展开。

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党的历史上反复出现的“左”、右倾错误,从思想根源来说都是主观主义。主观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主观主义主要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者满足于书本理论,脱离实践,在实际工作中一切从本本出发,毛泽东把这类人称为思想上的“懒汉”。教条主义在党内有流行的基础,如很长一段时间内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学习十月革命经验的神圣化;党内理论水平的低下,尤其是工农出身的干部往往成为教条主义的俘虏。经验主义者尊重经验而轻看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就是埋头日常的具体事务,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毛泽东把这类人称为“庸俗的事务主义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倾向都有害于党的思想建设,尽管两者的表现不同,甚至相反,但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说,都是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

要克服主观主义,就必须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掌握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方法。反对宗派主义和党八股,消除主观主义在组织上和文风上的表现,也是整风运动的主要任务。

整风运动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着重于提高思想认识,团结同志,而不是对犯错误者进行组织处理。通过认真阅读整风文件,联系个人的思想、工作、历史以及自己所在地区或部门的工作进行检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等方法,使全党提高思想认识,明确了努力方向。

在全党整风的基础上,1944年5月至1945年4月召开了党的六届七中全会。经过深入讨论和反复修改,集中全党的智慧,全会于1945年4月20日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内若干重大历史问题作出正确的结论,使全党对中国民主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了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一致。整风运动胜利结束。

整风运动既是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向,使全党端正了思想政治路线,破除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的教条主义。它是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一个创造,是增强党的战斗力的一次成功实践。它所积累的经验对党的建设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整风运动为党的七大顺利召开奠定了基础。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克服主观主义,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这个成语作了新的解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样,实事求是就成了党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的通俗而又生动的表述。

调查研究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的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毛泽东强调,加强调查研究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1941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以及《关于实施调查研究的决定》。中共中央设立调查研究局,各中央局、区委、省委或工委也成立相应的调查研究机构。调查研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制度被确立起来,调查研究在党内蔚然成风。

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了起来。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隆重召开。毛泽东在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朱德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周恩来作《论统一战线》的讲话,任弼时、陈云等在会上发了言。

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是七大的历史性贡献。七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这是党总结中国近代特别是建党以来经验作出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决策。中国革命需要马列主义的指导,但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列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是不行的,必须根据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把马列主义推向前进。

毛泽东思想是在同党内教条主义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历史经验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战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独创性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上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胜利阶段。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包括中国解放区代表董必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5月2日,苏联红军攻克柏林;8日,德国法西斯战败投降。

在中国战场,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发动夏季攻势作战,对日军占领的点线包围得越来越紧,打通了许多解放区之间的联系,在行动上取得主动地位,逐步实现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为转入全面反攻创造了重要条件。沦陷区城市党组织积极开展瓦解日、伪军工作,组织地下军,准备发动武装起义,里应外合,配合反攻。

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8月8日,苏联发表对日作战宣言。9日,苏军进入中国东北,向日本关东军大举进攻。在极为有利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

此时,国民党军队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区,而日军在华北、华中和华南占领的大部分城镇、交通要道都处在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的包围中,对日全面反攻的任务,也就主要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军队来进行。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根据延安总部的指示和命令,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向日、伪军发起猛烈的全面反攻,很快解放县以上城市150余座。

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向同盟国的投降书上签字。日本军队128万人向中国投降。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胜利结束。

中华民族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中国人民以落后的武器装备打败经济实力和军事装备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创造了半殖民地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这一惊天动地的伟业,使中华民族一洗百年耻辱,在世界上展示了新的形象。中华民族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重大贡献,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这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第一,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的局部抗战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即已开始。从1937年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到1939年9月大战在欧洲爆发之前,当英、美、法实行绥靖政策的时候,中国人民孤军奋战,英勇抗击了百万日军的进攻。

第二,中国抗战开辟了第一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战场,七七事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东方的起点,中国战场是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

第三,中国的持久抗战打破了日本军国主义北进、南进的侵略图谋,使苏联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使美国在太平洋战场赢得了战略反攻的时间。中国的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的力量,使之不敢贸然北进,从而使苏联得以集中兵力对付德国,避免东西两面作战;同时也推迟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并使之在发动和进行战争时由于兵力不足而不能全力南进,从而减轻了美、英军队受到的压力。

苏联元帅崔可夫说:“甚至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里,日本也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明显而无可争辩的事实。”

美国总统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第四,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坚持反法西斯战争长达14年,中国战场抵抗日本法西斯时间最长、在抗战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第五,中国为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部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一)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第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的实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正是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就是: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道路的民族创造精神。

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人民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范例。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抗日战争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在抗日战争中,军队和老百姓相结合,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相结合,前方斗争和后方斗争相结合,公开斗争与隐蔽斗争相结合,特别是敌后军民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国民党的爱国官兵也为反对日本的侵略作出了贡献。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苏联是最早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援助的国家。1937年8月,中国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苏联政府向中国提供大量的物资援助,并派遣空军志愿队来华作战。抗日战争后期,苏联红军开赴中国东北,同中国军民并肩作战,加速了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的进程。许多苏军官兵在中国东北战场上英勇献身。

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后,美国对日本一度奉行绥靖政策。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美国采取两面政策,一方面向中国提供援助,另一方面又向日本大量出口战略物资。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美国采取了支持中国、联合中国共同抗日的政策。美国陆军航空队退役军官陈纳德还曾组建美国志愿队(即“飞虎队”)来华参加对日作战,并为中国运送战略物资而冒险开辟驼峰航线。

英国及法国等国也向中国提供了经济援助或军事合作。朝鲜、越南、加拿大、印度、新西兰、波兰、丹麦以及德国、奥地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日本等国的反法西斯战士直接参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1939年11月,加拿大共产党员诺尔曼·白求恩大夫在抢救八路军伤员时被感染,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显示了空前的大团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的思想保证。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

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人类和平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

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5.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什么? 阅读文献和参考资料

1.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5月)2.《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1937年8月25日)

3.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4.胡锦涛:《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05年9月3日)5.《中国抗日战争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第二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燕山大学》之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燕山大学》之三]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袁世凯出山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惊恐万状,立即派陆军大臣荫昌赶赴武昌前线,调兵镇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燕山大学》之三。然而,因为北洋军大部分将领为袁世凯的心腹爪牙,所以荫昌指挥失灵。10月14日,在列强的压力下,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但袁世凯为了逼迫清政府交出更多的权力,一面借口“足疾”尚未痊愈留在河南彰德,继而提出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授予他军事全权等条件;一面指使冯国璋、段祺瑞等北洋军将领暂取观望态度,致使清军进攻武汉受挫。27日,清政府被迫召荫昌回京,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湖北水陆各军。当时,北洋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正秘密组织燕晋联军直捣北京,而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则联合第三镇协统卢永祥等发动“兵谏”,于10月29日在滦州联名电奏清政府速开国会,改定宪法,组织责任内阁,特赦“国事犯”。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11月1日,在北洋军攻克汉口的当天,皇族内阁被迫辞职,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来京组织责任内阁。袁世凯取得清政府的军政大权后,立即派人刺杀了吴禄贞,同时进京组阁。可是袁世凯并不打算立即攻占武昌,而企图利用南北对峙的局面夺取全国政权。11月26日,经过袁世凯和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的密谋,英国驻汉口领事出面向湖北军政府提议南北停战议和。为了创造议和的有利条件,27日,北洋军攻陷汉阳,威胁武昌。

2、南北议和

12月初,南北双方达成协议,开始停战。18日,各省军政府议和代表伍廷芳和袁世凯派出的议和全权大臣总代表唐绍仪在上海开始和谈。南北代表除讨论军队停战的具体措施外,主要就实行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展开争论。袁世凯在议和期间一面以倡言君主立宪要挟革命党,一面以革命党要求共和立宪来逼迫清政府。20日,当南北议和代表举行第二次会议时,英、美、俄、法、日、德六国驻上海总领事同时向双方代表提出照会,表面上要他们“尽速达成协议,使目前的冲突归于停止”,实际上是压迫南方革命势力尽快向袁世凯妥协。

南方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也趁机向革命党施加压力,迫使革命党人向袁世凯交出政权。早在武昌起义前夕,张謇就到河南彰德拜访袁世凯,经过密谈,双方对未来的政局和对策达成默契。袁世凯的议和总代表唐绍仪抵沪后,张謇等立宪派便在幕后紧张活动,上海南阳路上赵凤昌的住宅惜阴堂成了南北议和代表和立宪派进行密谋的场所。1910年入京谋炸摄政王载洋未遂被捕入狱的同盟会干部汪精卫,于1911年11月出狱后担任了南方各省议和参赞,积极参与惜阴堂密谋,为袁世凯疏通。同盟会“内外负重要责任之同志,则悉倾于和议” 《胡汉民自传》,《近代史资料》总45号第59页,黄兴在收到汪精卫为袁说项的电报后明确表示,为了“早日恢复完全土地,免生外人意外之干涉”,待袁世凯举事后,“请项城充中华民国大统领,组织完全政府。此非兴一人之言,全国人心皆有此意” 黄兴:《复汪精卫电》,《黄兴集》第94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由于袁世凯当时拥有重兵,且有拥护共和的表示,因此总统“非袁莫属”几乎成了共识。南北议和几经周折,至12月底初步达成了“开国民会议,解决国体问题,从多数取决”的协议《南北议和史料》,《辛亥革命》资料丛刊第8册第84页,其实想让袁世凯通过这种方式取得民国大总统的地位,只是举行国民会议的具体地点尚未决定。

孙中山在外受帝国主义压力,内受立宪派和同盟会内部其他领导人影响的情况下,在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当天致电袁世凯,说明他组织临时政府是“暂时承乏”,对袁世凯仍然“虚位以待” 孙中山:《致袁世凯电》,《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576页。但袁世凯怀疑南方的承诺是否可靠,于是一面致电伍廷芳,以唐绍仪签订的各项协议事先未与他商明“遴行签订”为由,通知说已准唐绍仪辞职,由他自己与伍廷芳电商交涉;一面指使冯国璋、段祺瑞等北洋军将领40余人联名通电,誓死反对共和。

继续进行的南北议和就如何结束南北两个政权的对峙、如何处置清朝皇帝两件事展开谈判。1月中旬,身为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的张謇密电袁世凯称,“非有可使宫廷逊位出居之势,无以为公之助,去公之障。”

《赵凤昌藏札》第108册不久张謇再次密电袁世凯,建议由黎元洪、段祺瑞出面,以“南北军人之公意”,决定共和政体,另举总统,拥袁上台《赵凤昌藏札》第108册。袁世凯接电后,一面设法逼迫清帝退位,一面向南方探询事成之后举他为总统“有何把握”?孙中山于1月15日复电在上海的议和代表伍廷芳,明确表示“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孙中山:《复伍廷芳电》,《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23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l月22日,他发表声明,进一步申述上述态度。

3、清帝退位

袁世凯得到孙中山同意让权的再次保证后,便加紧逼宫的步伐。1月26日,他指使段祺瑞等北洋军将领50人联名致电清廷,要求“立定共和政体”,否则将带兵进京。同一天,坚决反对清帝退位的“宗社党”分子、军咨使良弼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成重伤,两天之后死去。王公亲贵心惊胆颤,纷纷逃出京师。袁世凯为了便于逼宫,主张给退位后的清帝和皇室以特殊的优待。经过南北双方多次磋商,议定了清帝退位的优待条件,并经南京临时参议院正式通过。其主要内容是:“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岁用400万两,俊改铸新币后改为400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等等《清室优待条件》,《辛亥革命》资料丛刊第8册第185页。

2月12日,清帝宣布接受优待条件,正式退位。次日,袁世凯致电南京临时政府,声明赞成共和,“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

《临时政府公报》第15号,1912年2月14日14日,孙中山即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和推荐袁世凯的咨文。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4、袁世凯上台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时,为了防范袁世凯独裁,在致临时参议院的辞职咨文中提出了临时政府设在南京、新总统必须到南京就任和遵守《临时约法》等三个条件,企图使袁世凯离开其势力中心北京,用约法加以约束,削弱其势力。袁世凯当然不肯离开其老巢,于是孙中山特派蔡元培等人为专使北一上迎接。2月27日,蔡元培等人抵京。袁世凯表面上热烈欢迎,表示愿意南下就职,暗中却密令其嫡系部队在北京、保定、天津等地接连制造**,甚至侵扰专使寓所,以此作为他不能南下的理由。列强立即出面支持袁世凯,派出军队700余人在北京使馆区列队示威,还纷纷以“护卫”其安全为借口调兵进京,故意制造紧张局势。蔡元培被迫致电南京临时政府,提议取消要袁世凯南下的要求,让袁在北京就职,以打电报形式向南京临时参议院宣誓。3月10日,经南京临时参议院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

孙中山在他提出的第一、第二两个条件被取消后,把希望寄托在用约法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上。袁世凯虽佯装拥护《临时约法》,但同时声称今后要对它进行修改,为日后废弃《临时约法》埋下伏笔。

1912年3月13日,袁世凯提名唐绍仪为国务总理,组织新内阁。新内阁内政、陆军、海军、外交、交通等要害部门均由袁世凯的亲信和党羽掌握,农林、工商、司法、教育四个部门分给革命党人,立宪派则控制了财政部。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5日,临时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南京临时政府至此夭折。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交出政权之后,《临时约法》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无法限制袁世凯进行独裁专制。新生的中华民国虽然表面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但实际权力却落到了北洋军阀的手中。(二)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1)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2)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3)在思想文化上,北洋政府鼓吹尊孔复古。

总之,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中国重新落入了黑暗的深渊。孙中山本人沉痛地说过,当时中国“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尤盛,人民困苦日甚一日”。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了。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一)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1、二次革命

袁世凯得到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支持,凶相毕露。他攻击孙中山、黄兴“左又是捣乱,右又是捣乱”,无耻标榜自己是“受四万万人民付托之重,不能以四万万人之财产生命听人捣乱”,扬言“彼等若敢另组政府,我即敢举兵征伐之”。《上海时报》,1913年5月24日6月间,他借口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曾通电反对善后大借款是不服从中央、,下令免职。并派兵南下,进入江西,发动反革命内战。

国民党人被迫应战。他们一开始就不能统一行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誓师,组织讨袁军,发表讨袁通电。黄兴迫于形势,也在南京逼使都督程德全宣布讨袁。上海、安徽、湖南、广东、福建、重庆等省区先后宣布独立。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二次革命”。袁世凯以江西、南京为进攻重点。江西方面,湖口的讨袁军遭到了北洋军的水陆夹攻,于7月25日败退。8月18日,北洋军攻陷南昌,占领江西,教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燕山大学》之三》。南京方面,由于部分讨袁军被袁世凯用金钱收买,发生内变,被迫退守临淮关。黄兴于7月29日潜离南京,程德全便宣布取消讨袁。9月1日,袁军张勋部占领南京。上海的陈其美等在8月13日弃吴淞炮台而去。安徽的柏文蔚也被袁军所逐。接着,其他各地相继取消独立。不到两个月,南方各省的国民党军队全被袁世凯打垮,“二次革命”遂归于失败。孙中山、黄兴等被加以“乱党”名目,严令通缉。他们被迫再次逃亡海外。

“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最后一战。“二次革命”失败,标志着辛亥革命无可挽回地最后失败了。革命虽然取得了推翻清朝、结束帝制的伟大胜利,从而为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主革命开辟了道路;但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历史进入了袁世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

2、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并没有放弃斗争。孙中山等人在日本初步总结了南京临时政府和“二次革命”失败的教训,认识到“立党”是首要任务,便着手创建中华革命党。

1914年7月8日,中华革命党在东京正式成立,孙中山被推为总理。中华革命党规定:“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号召党员“共图三次革命”,并决定“自革命军起义之日至宪法颁布之时,名曰革命时期。在此时期之内,一切军国庶政,悉归本党负完全责任。”这说明中华革命党认识到党在巩固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显然比国民党前进了一步。中华革命党还始终把武装讨袁放在最突出的地位,表示“以积极武力,扫除一切障碍,而奠定民国基础”。

当然,在中华革命党纲领中同样存在着弱点和不足。如未提含有反帝内容的民族主义,认为民族主义已经实现了。又如在组织上陷入严重的宗派主义和等级体制,凡入党者必须服从孙中山个人,还要按上指印,并以参加时间早晚把党员区分为“首义”、“协助”、“普通”三种等级,以致脱离群众,连相当多的老同盟会会员也不愿加入。中华革命党主要依靠暗杀和小规模的起义进行斗争,因而未能掌握反袁斗争的领导权。尽管如此,中华革命党仍不失为一个反对独裁专制、维护民主共和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二次革命”失败以后,革命党人再次举起了反袁斗争的旗帜。

以黄兴为首的另一部分国民党人,在斗争策略和组织原则上与孙中山存在分歧,没有参加中华革命党,而是另组“欧事研究会”,但在讨袁问题上两者还是一致的。因此,欧事研究会在全国反袁斗争中同样是一支重要力量。

3、护国运动

蔡锷,湖南宝庆(今邵阳)人。早年就学于湖南时务学堂,后赴日本学习军事。因在辛亥革命时领导云南起义而享有威望,1913年10月被袁世凯调往北京加以控制。1915年7月,梁启超发表《复古思潮平议》,批判矛头直指践踏国会、摒弃民国政体的袁世凯。筹安会的成立,使梁、蔡等一派人看清袁世凯的反动本质,他们终于走上反袁的道路。

蔡锷等人赶到天津与梁启超共商反袁称帝以维护共和的大计。他们决定由梁写出反对复辟帝制的文章,制造社会舆论,由蔡锷设法联络云、贵等地的反袁势力,伺机发动讨袁战争,推翻袁世凯统治。8月下旬,梁启超写好《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并且不怕威胁和利诱,毅然公开发表,对袁世凯和古德诺之流进行无情揭露。此后,云南等地一些刊物反对帝制的舆论迅速高涨。梁启超在举起反对帝制大旗的同时,设计让他的门生蔡愕从袁的眼皮底下悄然离京赴津,然后登上日轮“山东丸”,秘密经过日本转赴云南。12月中旬,蔡锷抵滇,随即与都督唐继尧等人共谋武装讨袁,正式命其军队为“护国军”,表示反对帝制和维护民国的决心,并作了具体部署。云南护国军编为三个军,蔡锷任第一军总司令,率军北出四川;李烈均任第二军总司令兼筹饷总局总办,率军东进广西;唐继尧兼任第三军总司令,留守云南,居中策应。12月25日,云南宣布独立,揭开了护国战争的序幕。

袁世凯得到消息,一面下令征伐,派三路大军分别从四川、湘黔、粤桂向云南进攻;一面派他的爪牙周自齐为特使,以向日本天皇贺礼赠勋为名,准备出卖更多的主权,换取日本的援助。可是,日本看到袁世凯已经完全失去民心,若再支持于己不利,决定抛弃他而另行物色新的代理人,便拒绝周自齐赴日,并表示不能承认洪宪帝制。在帝制活动中,袁世凯一直把日本看成是最可靠的支持者,日本态度的突然转变,使他惊恐万分。他下令延期“登极”,且准备不惜一切代价镇压护国军。

当时,蔡锷所率的护国军第一军仅9000多人,粮草弹药又很不足,战斗打得十分艰苦当时蔡愕抱病指挥,护国战争结束后,因喉疾加剧,赴日就医,不久病逝。但护国反袁的正义之举,顺应了历史潮流,很快得到各省响应。1916年1月27日,贵州宣布独立。3月15日,广西宣布独立。2, 3月间,广东、湖南、湖北、江苏、山东等地中华革命党人也纷纷开展武装反袁斗争,鼓舞了全国人民,牵制了袁世凯的军队,加速了北洋军阀势力的分裂,连袁的心腹大将江苏将军冯国璋、前任陆军总长段祺瑞也对其称帝不满,因帝制一成,他们就失去了继承总统职位的可能性。云南独立后,冯国璋就与反袁势力暗中联络。他又联合江西将军李纯、山东将军靳云鹏等致电袁世凯,要求取消帝制。段祺瑞也乘机倡议另组新政府,维护共和。袁世凯处于内外交困、众叛亲离的境地,无可奈何地于3月22日下令取消帝制,废除了“洪宪”年号,重新任命徐世昌为国务卿,段祺瑞为参。谋总长。袁世凯的皇帝梦只做了83天,就这样破灭了。

帝制取消以后,袁世凯仍想继续当他的“合法”大总统,然而,护国军坚持要他下台。4月,广东、浙江相继宣布独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更不能容忍他再盘踞总统职位,在第二次《讨袁宣言》中,孙中山指出:“保持民国,不徒以去袁为毕事”,“决不肯使谋危民国者复生于国内” 孙中山:《讨袁宣言》,《孙中山全集》第3卷第284,285页5月8日,西南各省反袁势力在广东肇庆成立以唐继尧、岑春煊、梁启超为首的军务院,表示与袁世凯政权的公开对抗。5月下旬,袁的两位心腹四川将军陈宦和湖南将军汤芗铭迫于形势,也相继宣布独立。袁世凯惊恐绝望,一病不起,终于在全国人民一片唾骂声中,于6月6日毙命。护国运动也随之宣告结束。

袁世凯的下台与死去,是各派反袁力量共同斗争的结果。在护国运动中,以梁启超为首的原进步党人取得了斗争的领导权。云南首义中蔡锷等人,以及那些受到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熏陶的新军军官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更是不可忽视。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革命党虽然处于配角地位,而在反袁斗争中却起了先锋作用。护国运动是近代民主革命中的一次重要事件,它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维护了民主共和制度的政权形式,但仍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中国还处在北洋军阀轮番的统治之下。

4、护法运动 袁世凯毙命的当天下午,段祺瑞即以国务院名义通电全国,宣布奉“袁大总统”遗令,“依约法第二十九条”,“以副总统黎元洪代行中华民国大总统之职务”。这里所指的“约法”是袁世凯制订的所谓“新约法”。而广东军务院以及旧国会议员则认为,黎元洪出任大总统,应当以《临时约法》为依据而制定的《总统选举法》,不是“代行”,而是“继任”。于是,北南各派之间出现了“代行”与“继任”、“新约法”与“旧约法”之争。

段祺瑞不肯恢复《临时约法》和根据《临时约法》产生的国会,暴露了他妄图步袁后尘,建立新的独裁统治的野心。这不仅激起了护国反袁势力的强烈反对,而且引起北洋军阀内部的纷争。后来,段祺瑞被迫同意恢复旧约法,但仍借故拖延,直到6月25日海军在上海宣告独立,在冯国璋电促之下才不得不于6月29日请黎元洪恢复国会。8月1日,国会在北京召开,黎元洪被确定为“继任总统”,重新任命段为国务总理,选冯为副总统。这种联合统治,正是南北军阀互相争夺与妥协的产物。随着国会的恢复,南方军务院于7月14日宣布撤销,新旧约法之争暂告结束,南北再次“统一”。

孙中山领导的这次护法斗争,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重大斗争一样,都是为了“竟辛亥之功”,以反对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维护国会和约法的尊严,挽救民主共和制度,有其进步意义,但由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提不出新的纲领来适应革命形势发展,“护法”的口号显得陈旧,因而未能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加上孙中山手中没有掌握一支真正可靠而有力的革命武装,只是依仗西南军阀来反对北洋军阀,所以护法斗争不能不遭到失败。这就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走西方式的民主共和国的道路是困难的,中国资产阶级要领导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也是不可能的。

(二)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1、客观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扼杀这场革命

2、主观原因:

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革命党人在这次革命中一直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和具体行动。他们害怕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幻想帝国主义会援助中国革命或对中国革命持中立态度。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并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致使一些汉族旧官僚、旧军官也混入革命的营垒。革命党人无法辨识谁是真正的敌人,谁是真正的朋友。②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他们不但没有广泛地发动和组织下层工农群众参加革命,而且压制和打击下层群众自发的反封建斗争,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旧制度的根基。③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同盟会在发动这次革命的过程中曾经作出过重要贡献,然而武昌起义后并没有发挥领导全国革命运动的核心作用。它主张歧异,组织涣散,行动不一,很快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不少革命党人认为,同盟会只是一个领导起义的秘密组织,起义成功后就没有存在的价值。“革命军兴,革命党消”的口号流行一时。立宪派和旧官僚又乘隙分化瓦解革命党,致使革命功败垂成。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思考题

1.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2.你如何看待孙中山交权于袁世凯。

3.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4.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参考文献

• 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5.• 2.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料编译组:《辛亥革命资料》,中华书局,1961.3.来新夏:《北洋军阀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4.4.徐泰来:《中国近代史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5.孙占元:《中国近代史通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6.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第三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一章(燕山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一章(燕山大学)]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资本-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的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和文化奴役,了解中国人民为反抗外来侵略进行的不懈的斗争,了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从而正确认识资本—帝国主义的本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一章(燕山大学)。教学重点和难点:

1.资本-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2.近代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 3.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视频录像 计划课时:3课时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一)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它们依仗先进的武器和军事技术,或者进行武力威胁,或者发动侵略战争,或者武装干涉中国的内政,甚至直接出兵镇压中国革命。

五次大规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略战争

三次入侵:沙俄侵入新疆伊犁,日本进攻台湾,英军入侵西藏 奇怪的战争:日俄战争 血腥屠杀:

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占领旅顺后,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他们见人即杀,有的被砍去脑袋,有的被割去双耳,小孩被钉在墙上,或挖去双眼,或割去双耳;有的妇女被奸污后割腹开膛。屠杀持续四天之久,整个旅顺陷入血泊中,死尸堆积高达数尺。

1900年,俄国入侵中国东北时,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沙俄军警把中国人居住的村庄烧光,把数千居民枪杀,或驱入黑龙江中活活淹死。沙俄还在中国东北海兰泡等地进行血腥屠杀,至少有25万多人惨死在沙俄的屠刀之下。

(二)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签订不平等条约:

每一次战争之后,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都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在中国的经济、政治特权,劫掠中国的财富,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类不平等条约总数达几百个之多。主要有:南京条约、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侵略战争和进行武力威胁等,割占中国大片领土,强占中国租界,强租中国港湾,并且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侵占中国领土:

英国: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1860年,又通过中英《北京条约》,割去香港岛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

葡萄牙:1849年,武力强占澳门半岛(葡萄牙人在明末就已经开始用欺诈手段借居澳门)。1887年,胁迫清政府订立《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允许葡萄牙“永居管理澳门”。

沙俄:利用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于1858年胁迫黑龙江将军奕山与之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领土。1860年,通过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1864年,强迫清政府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中国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1881年,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沙皇俄国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划分势力范围:

日本: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的岛屿和澎湖列岛。

1898年,德国强租山东的胶州湾,把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

沙俄强租辽东半岛的旅顺口、大连湾及其附近海面,以长城以北为其势力范围。

英国强租山东的威海卫和香港岛对岸的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及附近的岛屿(新界),以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

1899年,法国强租广东的广州湾及其附近水面,把广东、广西、云南作为其势力范围。日本也声明把福建作为其势力范围。设立租界(录像:瓜分之局):

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还运用武力或欺诈手段,霸占中国通商口岸内的土地,设立完全由外国直接控制和统治的租界。1845年,英国租得上海外滩附近837亩土地,设立上海英租界。以后直至1911年,英、法、美、德、日、俄、意、比、奥等国,先后在上海、天津、汉口、广州、福州、重庆等16个城市,设立了30多个租界。租界里的一切都由外国殖民者管理,中国的法律在这里不发生效力,俨然是“国中之国”。租界成了“冒险家的乐园”和外国侵略中国的据点。

(三)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列强发动战争来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民,却要中国人民加倍地承担其战争费用: 《南京条约》,中国赔款2100万元;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向英国、法国各赔款800万两白银

《马关条约》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是清政府年收入的3倍。三国干涉还辽,索取“赎金”3000万两白银。《辛丑条约》赔款4亿5千万两白银,年息4厘,39年还清,本息共计9亿8千万两白银。北京两次遭受浩劫: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城前,首先抢劫和焚烧了清朝皇帝的离宫圆明园。他们进园后就大肆抢劫金银珠宝、瓷器绸缎、文物古籍,拿不了的就加以毁坏,最后还放火焚烧了圆明园和附近香山、万寿山、玉泉山的殿阁建筑。参加抢劫的英国军官戈登承认:“我们就这样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

北京,侵略者对圆明园进行了野蛮的洗劫后纵火焚烧。圆明园被焚毁后,英法侵略者提出了他们的侵略要求,并扬言,清政府如不接受,他们将以对付圆明园的方式焚毁北京城内的宫殿。

联系圆明园的被毁、三兽头的拍卖,进行情感教育。设问:圆明园该不该重建?理由如何?

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皇宫以及北海、中南海、颐和园等禁苑里的无数金银财宝、珍贵文物古籍遭到他们的肆意劫掠。日本侵略军还从户部银库掠去300万两库银。八国联军总司令、德国元帅瓦德西供认:“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坏之损失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水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

二、政治控制

(一)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1、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在《南京条约》中,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开了列强逼迫中国割让土地的先例,在后来的几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国又强迫中国割让了九龙司、俄国割占了中国东北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使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空前的破坏。

甲午一战,割澎湖列岛和台湾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2、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从1861年起,根据《北京条约》规定,英、法、美、俄等国公使相继进驻北京,设立使馆。按国际惯例,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间应互派使团,本来是正常的事,但外国公使以征服者的身份驻京,经常干预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如1866年英国驻华使馆参赞威妥玛在英公使授意下,向清政府递交说帖《新议略论》,建议中国“内改政治,外笃友谊”,切实保护列强在华的、一切权益,并威胁道:清政府若不按侵略者旨意行事,那么各国“见必受险,难免干预保全。一国干预,诸国从之,试问将来中华天下,仍能一统自主?抑或不免分属诸邦,此不待言而可知”(《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0第27页)。这篇《新议略论》,赤裸裸地暴露了列强企图操纵中国内政外交的野心。

3、享有领事裁判权

《南京条约》附约《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英国人在中国犯罪时,“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领事)照办。”这就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耆英照会中的第八条:“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事件,应即明定章程,英商归英国自理,内民自由内地惩办,俾免衅端”。白白地将中国人对英人的司法审判权拱手送出。

中美〈望厦条约〉扩大领事裁判权的范围。增添了犯罪美侨须由美国领事逮捕,以及美国人与其他外国人在中国发生的一切诉讼,由美国领事审理,“应听两造查照各本国所立条约办理,中国官员均不得过问”等内容。

4、破坏了中国的贸易自主权

《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如“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即片面最惠国待遇——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

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由5个增加到16个,使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便于列强进一步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废除公行制度等,破坏了中国贸易自主权,使这些通商口岸实际上成为帝国主义吸取中国人民血汗的基地

(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1、直接动用陆海军镇压太平天国

列强派外国军官组织并指挥“洋枪队”,甚至直接动用陆海军,对太平军作战。

2、镇压义和团

1899年,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后,美国公使康格公开要求清政府派所谓“强有力”的人物袁世凯去山东进行镇压。袁世凯升任山东巡抚后,立即采取血腥手段屠杀义和团团民。

(三)扶植、收买代理人

1、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列强扶植曾国藩、李鸿章等湘系、淮系军阀,并帮助他们购买、制造洋枪、洋炮和练兵。

2、支持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建立北洋军阀政府

3、扶持各派系军阀首领,导致连年混战

三、经济掠夺

(一)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鸦片战争前,只允许外国商人在广州一地贸易,而且必须经过官方指定的公行即“十三行”进行。《南京条约》取消了“公行”制度。规定英商在通商口岸“无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这践踏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主权,便利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培植买办势力。

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

1858年《天津条约》又规定,开放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10个口岸。1860年《北京条约》又规定增加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陆路方面,清政府还向俄国开放伊犁、喀什噶尔等商埠。

在这些通商口岸里,外国人依仗不平等条约享有种种特权,控制当地的工商、金融事业,甚至设立租界,实行殖民统治。这些通商口岸大多成了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基地。

(二)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关税自主权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主权。《南京条约》却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由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这就开了所谓协定关税的恶例,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1843年制定的协定税则,竟把进口税率压低到“值百抽五”,即5%左右。1858年的《天津条约》还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而不需要重新课税。洋货只需在海关交纳2.5%的子口税,就可以在中国内地通行无阻,不必像中国商品那样“逢关抽税,过卡抽厘”了。外国廉价商品依仗特权和低税,在中国市场上大量倾销,排挤中国工业品和手工业产品,并获取高额利润。

从19世纪50年代起,外国人逐步控制了中国海关的行政权。中国海关不仅不能起抵制外国商品倾销、保护民族经济的作用,反而成为外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一个重要工具。

1861年1月,总理衙门任命英国的李泰国为海关总税务司,1863年李泰国卸任后由赫德接任。赫德接任后,竭力巩固和扩充总税务司的权限,使其合法化,并制定了一整套由洋员把持关务的管理制度。这大大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有效地控制了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此后40多年,赫德一直执掌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大权,有清政府的尚书衙门之称,成为清政府的最高决策顾问。

(三)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资源,霸占市场,践踏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南京条约》等规定的五口通商,并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正常贸易往来,以有易无,经济互通,而是以“协定”关税为前提,是在丧失海关自主权的条件下进行的掠夺贸易。所以,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就为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资源大开了方便之门。其结果是列强霸占了中国市场,用商品重炮摧垮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同时也践踏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使之夭折。

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我国的商品经济有了某种程度的发展,并且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但是,外资利用取得的特权控制中国市场,同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虽遭破坏,但封建经济的根基不仅没有改变,反而在列强的支持下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设置重重障碍。这是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不能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通过附有政治条件的贷款、开设银行、发行纸币操纵中国的金融与财政。1895、1896、1898年,清政府向英、俄、德、法3次借款3亿两白银,不仅回扣大、利息高,还附有苛刻的带有奴役性的政治条件。如:英国就从贷款中取得长期控制中国海关和清政府承认长江流域为英国势力范围的特权。

思考: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向列强大借外债同今天我国向外国贷款,二者有何不同? 提示:

①态度不同(被动、主动)②目的不同

清政府是用来偿还赔款和“赎辽费”;今天我们是利用外国资金来发展我国的经济。③权利上不同

当年不平等,附带苛刻的政治条件;而今天平等,本着互利原则。④影响不同

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大了其在中国的政治势力;而今只能是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四、文化渗透

(一)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1832年德国基督教传教士郭士立曾受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以传教为掩护,在中国沿海进行过长达几个月的间谍侦察活动,刺探搜集大量军事情报,并竭力鼓吹对中国发动武装侵略。鸦片战争期间,他不仅担任英军陆军总司令的翻译,在英军占领浙江定海县时担任民政官,还参与了中英《南京条约》的起草和谈判。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北京的俄国东正教传教士向俄国公使和英法联军提供了有关清军在大沽口的设防情况和详细的北京地图,教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一章(燕山大学)》。

在1860年法国强迫清政府订立中法《北京条约》时,担任翻译和文件起草的法国传教士孟振生甚至在条约的中文文本中,私自添上条约的法文原本上所没有的“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土地,建造自便”的字句。外国传教士由此获得了在中国各地城乡租买土地和盖房的特权,为外国教会在中国内地霸占地产、遍设教堂提供了根据。

(二)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它们在中国办报纸、杂志,翻译、出版各种书刊。较早的外文期刊是《中国丛报》(1832—1851年)和《北华捷报》(1850—1864年,后改名《字林西报》)。这些报刊基本上反映了当时外国侵略者对中国的态度和要求。

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的出版机构是广学会。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主持广学会的指导思想是“争取中国士大夫中有势力的集团,启开皇帝和政治家们的思想”,也就是说,要影响中国的政治方向。广学会发行的刊物《万国公报》,在介绍西方史地、政治、文化的同时,也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如该刊主编、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发表《印度隶英十二益说》,竟然鼓吹英国统治印度有12条好处,主张把英国的殖民统治搬到中国来,即“本昔之治印者,一一移而治华”。

第二节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一)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1、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1841年5月29日,英军劫掠队窜到三元里一带抢劫,并侮辱菜农韦绍光的妻子。韦绍光等忍无可忍,与敌力搏,当场打死几名英国士兵。为预防英军报复,三元里人民在北郊三元古庙集会,决定立即武装抗击,以三星黑旗作指挥旗,旗进人进,旗退人退。三元里附近103乡人民闻讯后义愤同赴,组成一支反侵略的武装力量。5月30日晨,数千名义勇军逼近英军司令部所在地四方炮台,诱敌军至预设的包围圈牛栏岗,经一天激战,打死英军200多人(其中有两名校官),英军逃回四方炮台。牛栏岗一仗,三元里人民大获全胜,英军惨败。31日,番禺、南海、花县、增城、从化等县400余乡的义勇也闻讯赶来助战,达10多万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武装反侵略斗争。2、1895年,台湾人民的反对割让台湾的斗争 3、1900年始的义和团运动(录像)还有诸如:黑水党抗英、香港民众的抗英活动、太平军抗击外国侵略者、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天津保卫战、廊坊阻击战等

(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1、镇南关大捷中的爱国官兵(1885年)

1885年3月24日 中法战争中,冯子材在镇南关大败法军。

冯子材(1818-1903),字南干,号萃亭,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行伍出身。1884年,法军进犯滇桂边境时,以广东高、雷、钦、廉四府团练督办参加抗战。法军攻占谅山和镇南关,广西为之震动。年近70岁的冯子材受命为关外军务帮办,率部赴关迎战。他到前线即被诸军将领推为前敌主帅。冯子材大力整军,激励将士,联络边民,部署战备。在关前隘口抢修了一条三里半的长墙,横跨东西两岭,岭上建了五座炮台。自己率部扼守,独挡中路前敌。3月23日,尼格里率法军2000余人,分三路扑向镇南关,凭借优势炮火,攻陷了东岭三座炮台,居高临下,向长墙进攻。冯子材沉痛大呼:“法再入关,有何面目见粤人?”乃率众将奋勇拼杀,终于遏制了敌军的攻势。24日黎明,法军乘雾猛扑长墙,所用炸弹,不下千计。当长墙几处被轰塌,法军先头部队已经爬上长墙的危急时刻,冯子材下令各军:凡临阵败逃者,一律杀无赦。自己则“以帕裹首,赤足草鞋,持矛大呼”,身先士卒,率两个儿子和大刀队千人,跃出长墙,冲入敌阵。诸军无不感奋,皆作殊死决斗,在关前隘与法军展开了白刃战,终于把法军逼离长墙,压下山谷。众将挥军奋击,七上七下,夺回东岭三座炮台。此时,越南义军、边境各族人民也赶来助战。法军三面受敌,全线崩溃,被追杀20余里,丢下1000多具尸体和无数辎重,仓惶南逃。这就是震撼中外的镇南关大捷。此后,清军乘胜收复了谅山等地。是役,扭转了整个战局。爱国将领冯子材指挥清军在中越边境前线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和谅山大捷,使法国侵略者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茹费理内阁还为此而垮台。

2、黄海海战中的爱国官兵

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一)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19世纪70至90年代,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渡,出现了列强争夺殖民地的狂潮,成为“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掠夺领土的时代”。19世纪70至8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从侵占中国周边邻国发展到蚕食中国边疆地区,使中国陷入“边疆危机”。英国从印度侵入西藏,又从缅甸入侵云南。法国则从越南侵犯广西。俄国从中亚入侵新疆。日本吞并琉球、侵犯中国台湾。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德、俄、英、法、日等国于1898年至1899年竞相租借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二)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1、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2、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瓦德西向德皇威廉二世报告说:“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因此,他得出结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孙中山后来说过:义和团“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虽然被联军打死了几万人,伤亡枕籍,还是前仆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第三节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毛泽东同志说:“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

(一)社会制度的腐败

1、吏治的腐败

清统治集团的腐败在鸦片战争中得以充分地暴露。鸦片战争当中,清政府执行的是妥协投降为主导的政策。如一些朝廷重臣的苟且偷安,骄奢昏聩,妄自尊大,无知之极。限制和打击抵抗派,敌视和破坏人民抗击侵略的斗争。这说明,腐败的清政府是不能领导中华民族在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取得胜利的,要取得反侵略斗争的最终胜利,就必须推翻清王朝,寻求新的阶级和新的领导力量。

2、军队的腐败

100多年的养尊处优的生活,八旗子弟已不是进关时的劲旅铁骑。八旗、绿营不仅武器落后、原始,更为严重的是,长期以来,他们武备松弛、军纪荡然无存,都统、副都统于会议之时,多不到班。其到班者,往往不以正务为意,或彼此相谑,言笑无忌。八旗兵成了手提鸟笼雀架游手好闲之徒。怯于公战,勇于私斗,战守不足,扰民有余。已经失去了抵御外辱,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能力。

(二)经济技术的落后

从社会条件说,西方国家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一方面是其社会生产力水平较高,经济科技比较先进,武器装备也比较精良;另一方面,其制度本身就决定了它向外侵略扩张,不可遏制。而清王朝处于封建制度的衰败时期,政治昏暗,各种矛盾加剧,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禁锢,使得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财政拮据,军备废弛,武器低劣,封建统治自身已陷入严重危机,连其本阶级的有识之士都感到面临末世,在这种情况下,抵御外敌必然受到很大限制。这说明,落后就要挨打,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发愤自强。战争中表现为武器装备的落后:

在武器装备上,英军已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而清军仍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冷兵器指的是矛刀弓箭。清军使用的火器,主要不是中国发明研制的,而是仿造明代引进的“佛朗机”“鸟铳”“红夷炮”等西方火器样式制作的。鸟枪是一种前装滑膛火绳枪,士兵在发射前须从枪口装填火药,再塞入弹丸,以火绳为点火装置,射程约100米,射速为1—2发/分钟。

清军武器:枪身太长,点火装置落后,射速慢,射程近,无法再装枪刺,清军鸟枪并无定期修造报废更换制度(有用166年尚未更换的),数量不足,质量低劣。

清军使用的大炮,主要是仿照西方17世纪至18世纪的加农炮系列,到19世纪鸦片战争时,与英军相比,在式样及机制原理上大体相同,而差别在于制造工艺引起的质量问题上:

1、铁质差(冶炼技术落后,铁含杂质多,气孔气泡多,容易炸裂,解决办法一是加厚火炮的管壁,因此有数千斤的巨炮,但十分笨重,威力小。二是使用铜炮,数量非常少。

2、铸造工艺落后;

3、炮架和瞄准器具不全或不完善,很多炮是固定的,不能灵活转动,很多炮架为木架,大多数炮无瞄准器具,主要靠经验来瞄准。

4、炮弹种类少,质量差,多为实心弹,英军已有实心弹、散弹、爆破弹等几种。

火药,均为黑色火药,但清军火药中含硝量过高,容易吸潮,不便久存,爆炸效力低。

舰船,英军海军为当时世界之最(木制,夹板船,包铜,双层,两桅或三桅,军舰大,安炮多)。清军时称“水师”,主要有福建水师和广东水师,而其任务并非出洋作战,而是近海巡缉、守卫海岸,主要是针对海盗的,相当于海岸警卫队。水师的主要兵力,主要并不再舰船上,而是驻守于沿海、沿江的众多炮台、城寨、要隘,许多海防要地、陆上防守全由水师负责。清军水师最基本的特点是船小,并不是中国造不出远洋舰船,而是根据乾隆年间固定下来的“工部军需则例”、“户部军需则例”,限制了式样和修造军费,因此在鸦片战争中中英敬爱耐穿水平差距悬殊,清军根本不敢以水师出海迎战英军舰队,迫使清军放弃海上交锋而专注于陆地,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一)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在鸦片战争中国被战败的情况下,林则徐、魏源、姚莹等能够冷静客观地分析中外形势和中国失败原因,认识到中国这个天朝大国的失败,主要原因不是西方入侵国的强大,而是中国经济、政治的落后,并且提出了要开眼看世界的政治主张。

1、林则徐

最早开眼看世界的是林则徐。1839年,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领导了广州的禁烟运动和抗英斗争。他一改清政府官员鄙薄夷人、惟我独尊的观念,对西人进行实地了解。他组织翻译英文《广州周报》而编成《澳门月报》,他还特别组织编写了《四洲志》以了解世界形势。为了外交和军事斗争的需要,林则徐还组织选译了《各国律例》等书和大炮瞄准法、战舰图式等资料。通过了解,林则徐认识到外国的船炮远远高出中国之上。必须学习西人长技,才能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基于这种认识,他曾购买洋人大炮来武装清军,并实地做过研制、改进中国大炮的工作。他甚至上奏道光皇帝,建议用关银的l/10做经费仿造外国船炮。他还对俄彼得大帝微服出行、学习西方技术的行为表示了赞赏。

2、魏源编写成《海国图志》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失败后,魏源在复仇雪耻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下,根据林则徐留给他的《四洲志》及其它所能够搜集到的中外文献资料,编写成《海国图志》一书,(初版50卷,后增为100卷)综述了各国的历史、地理概况,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向中国人介绍了原来国人知之甚少的外国的基本情况。

魏源在《海国图志•原叙》中从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愿望出发,提出了师夷长技的主张。他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富强,除因为拥有装备精良的军队外,更重要的是由于建立了一套近代化的工业。中国要想强盛起来,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养兵练兵之法,也应当着手建立近代工业。

因此,他建议设立造船厂和火器局,制造各种轮船和机器,并允许民间自由设厂。他强调在发展近代工业时,应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并相信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兴盛的国家。

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在经济方面,郑观应提出了著名的“商战”理论。其设议院、兴学校、开工矿、废厘金等主张,成了后来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的理论先导。对孙中山、毛泽东都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二)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对中国人的刺激极大。接踵而来的瓜分狂潮,更使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梁启超指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康有为1898年4月在保国会的演说中把这种民族意识表达得淋漓尽致。他说:“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割宰,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

严复在1895年就写了《救亡决论》—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在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1898年正式出版)。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孙中山1894年11月在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时就指出:“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由此,他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思考题: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有什么意义?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重要参考文献 1.列宁:《中国的战争》,《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2.毛泽东:《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3.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编,人民出版社, 1947.4.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5.丁名楠:《帝国主义侵华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3.6.荣孟源:《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三联书店 1954.

第四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导论(燕山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导论(燕山大学)]

导 论

一、大学生为什么要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导论(燕山大学)。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能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长治久安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经验证明,智育搞不好就出次品,德育搞不好就出废品。

毛泽东:“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

二、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学习中国近现代史?

1、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历史的优良传统: 汉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说,要通过研究历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盛唐时期的历史学家刘知几说:“史之为用,其利实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 晚清的思想家龚自珍说:“出乎史,入乎道,欲知道者,必先为史。”

2、中国共产党也十分重视历史的学习与研究,注意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党的领导人曾反复地对治史的重要性作出过深刻的论述。

毛泽东认为,“读历史是智慧的事”。他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看问题,一定不能割断历史。“我们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1938年10月,他提出,“对于近百年的中国史,应聚集人材,分工合作地做,克服无组织的状态。应先作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几个部门的分析的研究,然后才有可能作综合的研究”。

邓小平认为,了解历史,我们才能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青年人不了解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他明确地提出,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他强调,“每个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只有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和总结,才有好处”。他指导起草的党的第二个历史问题决议,正是以全面的科学的观点评价人物和历史的一个范例。1990年4月,他在同外国客人谈话时还讲到: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当我听到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决定要制裁中国,马上就联想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七国中除加拿大外,其他六国再加上沙俄和奥地利就是当年组织八国联军的八个国家。“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江泽民认为,“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1990年7月,他在参观中国革命博物馆时指出:现在有不少年轻人,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过去饱经忧患的历史,争取独立和解放的历史,不了解,不熟悉,甚至有些年纪大的人也渐渐淡忘了。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任务,必须向人们,特别是青年人,加强国情教育,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他指出,我们“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历史,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也就不能胜任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胡锦涛认为,“历史是—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教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导论(燕山大学)》。”“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他指出:“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是为了加深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实,立足现实,指导现实。”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更加注重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来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不久以前,他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中国革命史,进一步从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加深对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我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光荣革命传统。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为了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他们必须了解中国,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正因为如此,对于我们的大学生来说,不论今后将从事何种专业工作,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都是很有必要的。

三、中学阶段已经系统地学过中国近现代历史,大学阶段为什么还要学呢?

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在校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系统地学过中国近现代历史(其初中教材分上、下两册,合计近17万字:高中教材也分上、下两册,合计近45万字),对有关的历史事实、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他们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是,他们对历史发展的脉胳,还不能完整地把握;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主要经验,还不能准确地理解;对与“三个选择”有关的历史情况,也还缺少深入的了解,并存在着若干困惑。试点高校的大学生经过学习这门课程,普遍反映是有收获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基本目标和要求为,通过学习,帮助大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本课程不是一般的讲历史,不是历史系本科生的专业课,而是大学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讲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帮助大学生认识“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了解国史、国情,深刻体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它强调的是要用事实来阐明中国近现代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的理论观点,帮助大学生提高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怎样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课?

1、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外自学为辅。(2)以老师讲授为主,以学生讨论为辅。(3)以专题讲授为主,以系统学习为辅。

2、上课具体要求(1)思想上要重视(2)课前预习教材(3)认真听课记笔记(4)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5)不得无故迟到、早退、旷课

3、考试方式与成绩计算

(1)考试方式:开卷、闭卷或写论文(2)成绩计算:平时学习+ 期末考试

4、主要参考书目

(1)李侃等:《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1994年版2002年27次印刷。(2)蒋士第等编:《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第11次印刷。(3)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5)费正清 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6)费正清 费维恺编:《剑桥中国史》(多卷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7)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8)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第五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中篇综述(燕山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中篇综述(燕山大学)]

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编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国际环境和时代背景,明确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弄清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什么要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了解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和中国的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较量,懂得中国只有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中篇综述(燕山大学)。教学重点与难点:

1、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必要性。

2、中国的两种命运和两个前途。

3、为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学时

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革命斗争的主力与五四运动以前都没有变化,不同的是,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这些新的社会力量发展了起来;而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1、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14~1918年,为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历时4年3个月,战火燃遍欧洲大陆,延及非洲和亚洲,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和太平洋的南部海域都曾发生激烈的海战。

主要参与国家,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协约国:俄国、法国、英国。先后卷入这场战争的有33个国家,人口在15亿以上。大战根源和起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时期,各国金融寡头为获取更大利润、掠夺别国财富而进行的实力较量。它是由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为谋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决战。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万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万左右的人受伤。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欧洲是世界的政治中心。外国在华侵略势力中,英国占主要地位。

大战的后果之一,是欧洲走向衰落(德国战败;英、法虽为战胜国,但受到削弱)和美国、日本作为世界大国的兴起。当欧洲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时,美国尤其是日本的对华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迅速增加。大战结束后,英国势力又卷土重来。其后,日本侵略势力日益构成对中国的主要威胁。

2、十月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经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革命推翻了俄罗斯克伦斯基领导的俄国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917年11月俄国发生的十月革命,是震撼世界的伟大的历史事件。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革命,是无产阶级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一次最伟大的创举。十月革命的胜利,为当时和俄国无产阶级处于同样遭遇的各国无产阶级树立了榜样。各国无产阶级从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获得了鼓舞自己前进的勇气。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的新时代。因为事件发生在俄历10月25日,故称为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

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它积极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逐步觉醒,开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帝国主义战争也唤醒了东方,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人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1919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就是在上述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下展开的。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的严重的经济危机。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导致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德国、日本先后确立法西斯统治,成为欧洲和亚洲的战争策源地。

1922年,墨索里尼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在意大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专政的国家。首创法西斯主义的并不是德国的希特勒,而是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法西斯”一词来自拉丁文fasces,原指中间插着一把斧头的“束棒”(古罗马使用的权力标志棒),象征暴力和强权高于一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党,鼓吹和推行法西斯主义,党徒身穿黑色制服,故又称“黑衫党”。

希特勒1919年加入“德意志工人党”,后来改组成“国社党”(全称“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德文natia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简称“纳粹党”),自任党的领袖,推行“纳粹主义”(德国法西斯主义)。纳粹党徒身穿褐色制服,又称“褐衫党”。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垄断资本家们的支持下,出任内阁总理。1934年德国总统兴登堡逝世,希特勒制造“国会纵火案”,发动政变,夺取政权,自任国家元首,废除德国的民主共和制,建立了比意大利更加专制和残暴的法西斯专政。

日本法西斯主义与德意法西斯主义有所不同。在日本,鼓吹和推行法西斯主义的主要是日本军部,一些右翼党派和“御用文人”则充当了帮凶和吹鼓手。日本法西斯主义更具有军事专制独裁色彩,故称为“日本军国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的。1931年九—八事变,日本武装侵占中国东北。1935年10月,意大利军队入侵埃塞俄比亚。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占世界总人口4/5的60多个国家卷入了这场战争。

法西斯侵略者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中国是日本侵略的最大受害国。

中国是首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中国人民在东方开辟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

1945年5月7日、8日,德国代表先后在西方盟军司令部和苏军司令部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中国军民是在亚洲大陆上抵抗日本侵略的主力。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和大本营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三)“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1、战后的世界政治形势,出现了三个重要的新情况:

第一,在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战胜国英、法也被严重削弱;美国则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第二,苏联经过战争考验,成为足以与美国抗衡的世界一流强国。欧洲东部、中南部和亚洲东部、东南部出现一系列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冲破一国范围在多国赢得胜利。

第三,占世界陆地面积2/

3、人口3/4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南太平洋地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许多原殖民地、附属国争得了或正在争取政治上的独立,殖民主义体系急剧瓦解。

这表明,国际帝国主义受到明显削弱和多方面牵制,难以形成足够强大的力量来镇压各国人民革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给全世界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大的可能性和更加现实的道路。

2、美国扶蒋反共的政策是中国革命一个严重障碍

战后世界政治形势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近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分别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美国一手拿着金元,一手拿着原子弹,竭力向全世界扩张。控制中国,成为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美国政府采取了扶蒋反共的政策。这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是一个严重的障碍。正确制定应对美国的政策和策略,成为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

1946年春,美国等日益加紧反苏、反共、反人民的活动,一些人还鼓吹“美苏必战”、“第三次世界大战必然爆发”,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挑起长期的“冷战”。其目的是为了在反苏的名义下向美、苏中间的辽阔地带进行扩张,即为了控制欧洲国家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美、苏之间在一些问题上是可能妥协的,世界战争的危险必须和必能克服。但是这种妥协并不要求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人民随之实行国内妥协,各国人民仍将按照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斗争。

正是按照这种科学分析,当蒋介石集团依仗美国政府作靠山,发动全面内战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并且赢得了胜利。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分清敌我友,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继续受到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后来又增加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这三者,就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

中国反动势力的政治代表,在辛亥革命失败以后的一个时期,主要是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的北洋军阀控制的政府,史称北洋政府。

北洋军阀,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历史上把长江吴淞口以北的军阀也称北洋军阀。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直、奉三大派系。

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控制皖、浙、闽、鲁、陕等省;

直系的冯国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及直隶等省; 奉系的张作霖以日本为靠山,占踞东北三省。

另外,山西的晋系军阀阎锡山,徐州一带张勋的定武军,西南的滇系军阀唐继尧和桂系军阀陆荣廷等,都在外国列强操纵下,尔吞我并,争斗不已。

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就是以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直接的斗争目标的。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于1926年7月开始进行的北伐战争,在人民的支持下,基本上击溃了北洋军阀的主力。取代北洋政府统治全中国的,是国民党控制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都没有改变,不仅封建压迫继续存在,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还进一步加深了。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北洋政府是以外国帝国主义列强为靠山的。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它不惜出卖国家利权,从而使外国侵略势力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伸展。

国民党政府也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建立的。国民党统治的建立,并没有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而是为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进一步敞开了大门。在国民党全国统治建立以后的一个时期内,中国主要是美、英、日等国互相争夺的对象。

从1927年国民党政府成立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前的十年间,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牢牢地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在重工业方面,外国资本即控制了煤产量的55.2%,新法采煤量的77.4%,冶铁工业的95%,石油工业的99%,发电量的77,1%;在中国的现代工业和运输业中,外国资本占到了71.6%;外国银行资产也要比华商银行多1/3;外国资本还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以及若干主要的轻工业。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日满经济一体化”的口号下,中国东北的经济完全为日本的垄断资本所统治。在关内,沦陷区的经济也完全殖民地化了。如华北煤产量的65%都被运往日本。如同在东北一样,日本侵略者在关内不仅大量占夺农田,而且还大批征发夫役。他们也不仅大量消耗关内的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而且还把这些物资大批地运往日本。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取代了日本在中国的地位。蒋介石集团之所以敢于发动反人民的战争,没有美国的支持是不可能的。作为接受美国援助的交换条件,国民党政府与美国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和协定,使美国在中国享有了种种特权,包括在中国土地上不受限制地倾销商品和投资设厂的特权;在实际上重新恢复的领事裁判权、内河航行权等。正是在国民党政府的支持和上述条约或协定的保护下,美国资本迅速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生活中占据了支配的地位。大量美国剩余物资如潮水般地涌入中国市场,教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中篇综述(燕山大学)》。

正因为如此,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垄断资本的控制,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这个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经济。

1、超强的封建剥削

封建剥削制度是以地主占有大量土地,把土地出租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借以收取地租、剥削农民的剩余劳动为基础的。在中国,大部分的土地为地主及旧式富农所占有,只有少部分的土地属于农民。地主以及旧式富农将土地出租给农民,向他们收取苛重的地租,主要是实物地租。据1934年的统计,全国22个省区的实物地租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一般为45%左右,有的地区甚至高达5成、6成乃至7成以止。地租剥削不仅侵占了农民的全部剩余劳动,而且侵占了他们相当一部分的必要劳动。

除地租外,农民还受到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的剥削。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的剥削手段往往是超经济的。在新谷登场时,商人压价向农民收购粮食,待到青黄不接农民需购买粮食时,他们又把粮价抬高了。农民劳动的果实,通过不等价交换,相当一部分又被商人掠走。农民不能按期偿付本息时,不得不把自己的土地、房屋乃至子女典卖给地主。

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常常是三位一体的。地主不仅发放高利贷,有的还兼营商业。而商人、高利贷者也往往在获利后去购买土地,使自己成为地主。这个三位一体的结合,压在农民的身上,把他们的血汗差不多榨干了。

2、繁多的赋税压榨

政府当局在运用自己的权力维护封建剥削制度的同时,还通过征收苛重的赋税等直接对农民进行掠夺。

首先,是征收田赋。田赋本身很重,而且还有名目繁多的附加税。田赋名义上是向田主征收的,实际上田赋加重,地租也随之加重,这种负担归根到底还是落在农民头上。其次,是征收盐税。农民是盐的主要消费者,因而也是盐税的主要负担者。再次,是征收各种杂税。1929年至1933年,全国农村共有188种不同名目的捐税。1937年,杂税名目达到1 756种。

最后,是强迫农民服劳役(如修筑公路、碉堡等)和服兵役。

在残酷的封建压迫和剥削下,中国农村的经济日益陷入绝境。由于农业生产水平的低下,农村无法为中国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等条件,这就从根本上严重限制了中国工业的发展。占全国总人口80%以上的农民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许多人不得不吃糠咽菜,遇到天灾人祸,乃至用树皮、草根等充饥,更有大批农民被迫卖儿鬻女,流落他乡,直至冻饿而死。一些农村区域出现了“土地荒芜,路断行人,家有饿妇,野无壮丁”的惨象。

正因为如此,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三)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1、官僚资本的形成

1927年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建立以后,官僚买办资本急剧地膨胀起来,买办资产阶级发展成为官僚资产阶级,控制了全国政权。

官僚资本是中国的垄断资本,它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这个垄断资本,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密切地结合着,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这就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除国家垄断资本外,官僚的私人资本也属于官僚资本。而掌握着官僚资本的阶级,就是官僚资产阶级,即中国的大资产阶级。

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的国家垄断资本不同,半殖民地中国的官僚资本即国家垄断资本并不是在工业生产发展、一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不是经过一般垄断而后进入国家垄断的。它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直接利用国家政权,一方面掠夺工农劳动群众及其他小生产者,一方面压迫民族资产阶级、兼并民族资本,而直接成为国家垄断资本的。中国官僚资本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军阀、官僚政府建立和加强军事独裁统治的过程。

2、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

⑴首先和主要的是在金融业方面开始的。国民党政府通过

“四行二局”(二局为邮政储金汇业局和中央信托局)为中心的金融垄断体系,不仅完全主宰了全国的金融业,而且直接操纵着全国的经济。

⑵发行“法币”,是四大银行完成其金融垄断的有决定意义的步骤。在长时期内,无限制地发行纸币,一直是国民党政府解决财政危机、发展官僚资本的主要手段。滥发纸币,造成了通货的恶性膨胀和物价的急剧上涨。人民手中持有的货币也就由此—天比一天贬值。到全国解放前夕,物价飞涨已如脱缰的野马,甚至一天之内要上涨多次。到1948年8月,“法币”发行额比抗日战争前增长47万多倍,物价则上涨7 255 862倍。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不仅使广大人民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洗劫,到了无法生存下去的地步,而且为官僚资本家进行买空卖空、囤积居奇、制造黑市以及吞并其他企业等项投机活动大开了方便之门。

⑶发行内债,是官僚资本扩张的又一个重要手段。承购内债的,主要是四大银行。内债不是按票面价值发行,而是按5折、6折推销的(如购买100元公债,只需付50或60元),但还本付息时则按票面额十足计算,而且票面利息一般也在6厘至8厘之间。这样,承购内债,年利可达3分、4分,即一年可获利30%-40%。本来,内债的发行,就是以捐税作担保的。内债发行得越多,人民的捐税负担也就越重。这就是说,发行内债实际上正是把广大人民主要是农民的财富转化成为官僚资本集团财产的一种办法。

⑷官僚资本集团利用自己的政治特权,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从事大规模的商业投机活动。官僚资本实际上主要是商业投机资本。外汇和对外贸易,是由他们垄断的。如孔祥熙家族独资经营的祥记商行专门贩卖匹头、煤油、颜料等洋货;宋子文家族经营的华南米业公司享有洋米进口免税、垄断洋米运销的特权。他们借助于国民党政府实行的贸易统制政策和专卖制度,控制了大量商品。他们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进行收购,又以垄断价格出售,从而获取高额利润。比如,实行专卖制度后,许多以低价购入的专卖品大批落入官僚资本家之手,市场上专卖品极度缺乏,致使这类商品的黑市价格随之猛烈上涨,于是他们又把专卖品变成“转卖品”流入黑市,以黑市价格售出。专卖之利,就这样进入了他们的私囊。

⑸官僚资本集团还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对工业实行垄断性的掠夺。1935年国民党政府成立的资源委员会垄断了全国主要的重工业和矿业。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又接收了日伪工厂4 411家,其中发还原主或标卖的仅10%,其余绝大部分成了官营企业,或者化“公”为私,成了官僚资本家的私产。解放前夕,官僚资本已经占到整个工业资本的2/3,工业运输业固定资本的80%。它拥有电力的67%,煤炭产量的33%,水泥产量的45%,纱锭设备的40%,织布机设备的60%,糖产量的90%,轮船吨位的45%,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的100%。

总之,官僚资本不是在正常的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积累起来的,而是官僚资产阶级利用超经济的特权,主要在从事金融和商业投机的过程中,在充当外国帝国主义的买办的过程中,通过掠夺广大劳动人民和兼并民族工商业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

正因为如此,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就成为中国新民土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有三种建国方案: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1927年后形成为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有时称顽固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先是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在长时间里,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力量。他们同广大人民处于尖锐对立的地位,因而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它们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的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主张中国人民应当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尽管在长时期里,上列三种建国方案始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去作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1、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

⑴帝国主义不允许。帝国主义列强来到中国,不是为了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发展它们自己的资本主义。对于它们来说,政治上、经济上不独立的中国,乃是理想的倾销商品的市场、投资的场所与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如果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就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与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这是它们不能容忍的。它们既不愿意失去在中国的殖民主义利益,更不愿意看到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成为它们的竞争对手。⑵它的力量过于软弱。

其一,经济力量的软弱。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艰难地生长起来的,它也就具有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它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1936年,资本主义现代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0.8%;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也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民族工业资产净值,1949年时也不过20.08亿元(1952年人民币币值),其力量之微弱,于此可见—斑。

第二,在民族工业中,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的比重大。全国抗日战争前,民族资本中80%是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只占20%。

第三,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技术、设备以至原材料方面不得不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1949年,在资本主义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的生产只占18.5%,而其中机器的生产只占1.4%,消费资料则占81.5%。中国工业只不过是装配工业(即以外国零件装配成机器)或加工工业(即以外国原料加工制成日用品)。商业资本因无强大的国内工业,它所经营的主要是批发外货和趸卖原料以供外国资本主义企业。这类情况,明显地表现出中华民族资本的缺乏独立性。

第四,民族资本所经营的工业,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多数工厂没有现代化的机器设备,为手工业工场。这种情况,使得民族工业的产品成本高,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面对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的压力,民族资本家力求通过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挣扎图存。这是他们害怕工人觉醒和革命发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当一部分民族资本家的前身,是官僚、地主。由于经营工商业没有获利的确实保障,—些民族资本家还用经营工商业所获得的利润,到农村去购买土地,然后出租给农民,从而兼有资本家和地主这样两重身份。正因为民族资本家同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关系相当密切,他们也就不敢提出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政治纲领,从而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去动员和组织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的力量。

上述情况,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是带两重性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重性,决定了他们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国主义和反官僚军阀政府的革命,可以成为革命的一种力量,成为无产阶级的同盟军。而在另一个时期,就有跟在买办资产阶级后面,成为它的助手的危险。

其二,政治力量的软弱。

①不敢发动农民,提不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的纲领,无法动员农民这个最广大的群众;②由于不敢进行革命的武装斗争,根本不掌握军队。因此,他们在政治上没有很大的分量。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把实现民主政治的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让步这种幻想之上。而中国的反动统治者由于自身社会基础的极其狭窄,其统治是十分残暴、同时又是十分虚弱的,它既不能容忍、更经受不住任何的民主改革。它绝不会对于中间势力关于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要求作出原则性的让步。某些中间党派、中间人士虽然一再声称自己要“以民主的方法争取民主,以合法的手段争取合法地位”,反动统治者还是不断地用暴力对他们施行迫害,直至取缔他们的组织,监视、逮捕以至杀害他们个人。严酷的事实教育了他们,使他们逐步放弃了走中间路线的幻想,而站到了拥护共产党主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在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因此,资产阶级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2、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它们的反动统治从根本上被推翻了。

3、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国方案,逐步地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上述情况,毛泽东在1949年6月《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扫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段话,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它揭示了广大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一个历史性的真理。

思考题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这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哪些影响?

2.为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阅读文献和参考资料

1、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节选)(1939年12月)

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3、肖生生《两种命运的决战》,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1949年9月)

5、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1年版。

6、陈竹筠:《中国民主党派历史资料选辑》(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年。

下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六章(燕山大学)之二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六章(燕山大学)之二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二章(燕山大学)之一5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二章(燕山大学)之一]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及资产阶级维新派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一、教学简况 1、章节标题:中篇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2、授课对象:大学本科学生 3、学时安排:2学时 4、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概述、分析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第七讲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定胜负的斗争是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 2.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导 言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总体上把握教材的结构和主要内容,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意义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 对教材进行整体分析,了解本课的主要内......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全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桂林医学院人文社科部课题名称: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授课时间:2009.3.2--20 教学目标:了解列强入侵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前言 历史学前沿理论与学术动态概述 上编 晚清史(下) 第一章 西方的外患冲击:礼仪·鸦片与战争(上、下) 第二章 帝国的内乱:太平天国 第三章 帝国的自强新政:洋务运动 第四章 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全)

    2016.09.26 1、“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2、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是荷兰。 3、巨大的市场需求是引发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 4、工业革命 The I......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矛盾和历史任务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前者是最主要的矛盾;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