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工匠精神渗透语文教学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21:16: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将工匠精神渗透语文教学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将工匠精神渗透语文教学的思考》。

第一篇:将工匠精神渗透语文教学的思考

将工匠精神渗透语文教学的思考

内容摘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不仅代表了人才培养方向,更是对技能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摆在中职教师面前的难题,尤其是与各个专业息息相关的语文教学。本文着重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如何渗透于语文教学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工匠精神 渗透 语文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所以中职学校的教师要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首要任务。由此可见,中职的语文教学不仅要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还要突出语文教育的职业性,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呢?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应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专注就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工匠精神强调执着、专注,但绝不等同于因循守旧的“匠气”,其中包括着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这意味着,工匠必须把“匠心”融入生产的每个环节,既要对职业有敬畏、对质量够精准,又要富有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活力。

二.中职语文教学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如果都能有精湛的职业技艺,所做出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品质高,其身份地位自然就会得到社会认同。因此,工匠精神??该成为职业教育的灵魂,成为每一个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所努力向往的一种境界。中职学校是培养工匠的学校,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教材的编纂已越来越贴近中职学生的现实需求,这也使得中职语文的“工匠精神”培养有了更加现实的基础。中职语文教材内容中很大的比重是对工作中所需的各种能力、知识进行教学,包括应用文的写作指导。这非常有利于引导学生建立执着专注、创新进取、淡泊宁静的工匠精神。因此,作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要主动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其职业技能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假若能把工匠精神渗透到自己的工作中,学校的育人成果就自然会被广泛认可。

三.将工匠精神渗透语文教学中的策略

1.在语文教学设计中体现工匠精神。备课时,教师应仔细研读教材,对课文进行再创造,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工匠精神,科学合理地设定教学目标、新课导入等,使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能体现工匠精神。例如,设计《劝学》的教学目标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必须“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课文开篇提出“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之后,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第一段作者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人只要广泛地学习,培养道德品质,就能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人。第二段作者运用五个比喻,来说明君子之所以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在于善于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修养自己的品德。第三段作者首先用十个比喻,论述了在学习中要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作用;接着又阐明学习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最后说明学习要用心专一。这样设计教学的内容,就体现了工匠精神中“专注敬业”和“耐心坚持”的特点,有理有据,引人深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首先,将工匠精神融入课文讲授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章主题的掌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荣誉感、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的职业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其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利用科学、合理、实效性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从而实现工匠精神的培养。例如,利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增强学生职业合作意识;利用角色扮演法,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职业精神与职业服务意识;利用影视教学法,引导学生观看具有工匠精神的影片,增强学生对刻苦钻研、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等精神的认知,并充分认知到工艺的精美以及工匠精神的伟大。此外,还要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后复习中,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自身感受的抒发,培养学生敬业、精业精神。

3.在语文课外阅读中渗透工匠精神。阅读可以促进个体心灵的成长和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课外阅读在培育学生专注和精益求精等人生态度方面的作用,科学合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可结合语文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体现工匠精神的课外阅读书目。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应以引导为主,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就应该“授之以渔”。因为学生掌握理解一本书或一个理念的方法,是培育具备工匠精神的技工必经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学生教师身份互换等形式“逼迫”学生阅读课外书。职业情景模拟法可培养学生严谨创新精神和换位思考、优质服务意识;案例教学法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精神。在课外阅读后期,教师应设置一些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通过课外阅读中渗透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作者单位:福建省将乐职业中专学校)

第二篇:对工匠精神的思考

对工匠精神的思考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乏‚工匠精神‛,例如庖丁解牛,建筑祖师鲁班,是以信仰为底色的虔诚与敬畏,在传承着‚工匠精神‛。但是从去年‚国人到日本疯抢马桶盖‛到今年‚圆珠笔上的‘圆珠’都需要进口‛,都在刺痛着国民的心。国人在海外疯狂买买买,凸显了国货的尴尬,也凸显了中国制造业与先进水平的差距。所以,在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那么工匠精神到底是什么?工匠精神的内涵是精益求精,是把产品由99%提高到99.99%,是严谨、一丝不苟,是耐心、专注、坚持,是专业、敬业。然而,早期的‚工匠精神‛因工作不饱和,有很多富余时间,所以生产产品时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计时间和成本的。严格来说,工匠精神更多的是存在于奢侈品中。那么,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是否也是这样不计时间和成本,以产品的完美程度作为唯一的完成标准,倾尽全力只专注产品本身的一种精神呢?值得我们思考!

现在看来,有的企业追求 ‚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即时利益。有的企业坚持‚工匠精神‛,依靠信念、信仰,不断改进、完善产品,谋求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时至今日,重提工匠精神是对于品质要求的回归,是希望产品从快速的工业化、批量化的生产中放慢脚步,去追求工业设计及其个性化创新。我们想,既不能一味的追求短平快的及时利益,也不能不计时间和成本的讲究‚工匠精神‛。而是要随着人们对于设计和美的要求,把这种存在于奢侈品中的‚工匠精神‛向平民化产品渗透,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中国经济通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基础已经很庞大,甚至是产能过剩,尤其是钢铁行业,目前已面临‚国内去产能,国外反倾销‛的严峻形势,作为传统制造业任何一家钢铁企业都未能幸免。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制造2025》全面实施之年。德国‚工业4.0‛在全球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热潮,其动力来源于德国深厚的工匠基因。中国制造在国际上屡屡被贴上低质低价的标签,警示我们要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我们希望在政府的指导下,在市场的主导下,借助‚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的大潮,和互联网+的助力,中国钢铁工业能切实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我们的生产中,早日突出重围。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关键在于如何践行工匠精神。我们认为:从容独立、踏实务实。凡事‚欲速则不达‛太强调‚快‛和‚立竿见影‛,注定会留下粗糙、浮躁的印记;摒弃浮躁、宁静致远。工作中拒绝诱惑,坚守‚初心‛,一切‚走心‛;同时,要紧随科技步伐,利用信息化的方法,坚持把平凡的事情做好,成就不平凡!

第三篇:将工匠精神融入实践教学中的探究

将工匠精神融入实践教学中的探究

【摘 要】本文立足于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为核心内涵的工匠精神,分析如今职业学校将工匠精神融入实践教学中的必要性,并提出转变职业学校办学理念、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完善课程安排、构建新型教育模式等可行性措施,以期促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的国民经济输送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工匠精神 融入 实践教学 基本要求 措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B-0036-02

工匠精神在古代是指手艺人在拥有一项精湛技艺的同时,能够对所从事的工作以及钻研的物件有一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追求。我国自李克强总理在 2016 年 3 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这个词时,工匠精神培养开始上升到国家层面。与此同时,诸如《致匠心》《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讲述工匠精神的微电影与纪录片的广泛流传甚至引起社会的热议,则反映了大众对工匠精神的敬仰,也体现出我国目前各行各业中工匠精神的普遍缺失。职业学校作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育摇篮,由于其特殊的办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更应在实践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补上素质教育的这块“短板”,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尽早生根发芽。

一、职业学校将工匠精神融入实践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职业学校办学理念的特殊性。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行业办学规模的扩大,各类职业学校的数量迅速增加并且竞争日益激烈。但在数量剧增的前提下,多数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仍不能够得到保障。我国的职业教育类学校不同于普通的高等教育院校,其办学导向更加强调解决在读学生的就业问题,要求毕业生能够无缝对接工作岗位。在实践教学中,如何将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与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业导向结合起来成为职业学校负责人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市场发展对中职毕业生提出的新要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产业格局经历了不断的调整变革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现代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愈来愈高,不仅要求其拥有扎实、广泛的基础知识,还要求其拥有超前的技术创新意识以及对本职工作的敬业精神。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在对中职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技术实操能力的提高,更要注重对学生正确从业态度的培养。这种企业对毕业生的创新意识与敬业精神的要求正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

(三)职业教育课程安排灵活性的要求。职业学校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课程安排的灵活性,其课程设置直接对接市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岗位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职业所需要的岗位能力进行解构,从而设置不仅局限于理论教学的、融合实训教学在内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其课程安排中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从某种程度上讲类似于过去工匠带徒弟的方式,但又有所创新。这种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安排更加要求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就融入对工匠精神的培养。

(四)中职言传身教的教育模式的要求。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进步,我国的中职教学已经进入成熟期。在教学开展过程中,职业学校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技术讲授型教学,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考核标准也转变为学生能够亲自独立实践所学技能。因此在技术讲授的基础上,大多数职业学校引进了个别辅导模式,即中职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并组织小组讨论学习,直至全部学生真正掌握所教授的技能。现代的职业教育模式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的弊端,变被动为主动,但也更加类似于我国古代工匠技艺传承模式,中职教师需要承担更大的教学责任,成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接触工匠精神的首要传授者。

二、职业学校将工匠精神融入实践教学中的措施

(一)转变职业学校办学理念,融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职业学校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导向不应单纯地局限于解决在读学生的就业问题和糊口营生,而应致力于培养兼具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综合应用型人才,使工匠精神在现代教育中得到新发展,使职业学校的学生成为工匠精神的现代传承者,在对中职生的在校培养过程中就使其树立正确的从业态度。作为广西乃至全国规模最大的国办万人中专学校――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正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学校始终坚持以建设“国际水准、全国一流、广西第一”的职业学校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质量立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

(二)开展职业素质教育,融入敬业创新的工匠精神。对中职生职业素质方面的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学校负责人要紧抓职业品德教育,将其作为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我国从古至今的杰出工匠都热爱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并将其作为一生的追求,这就是一种执着敬业的职业道德的体现。职业教育不仅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理解与应用,更要让学生拥有一颗热爱自己终身事业的心,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创造出打动人心的超一流产品,为客户提供无可挑剔的服务体验。

(三)完善课程安排,融入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毕业生这类对实际操作能力有专业要求的技术人才是我国流传至今的工匠精神的最佳传承者。因此在中职生在校期间,职业学校的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的专业特点,将工匠精神融入理论教学与技能传授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教师不仅要在基础知识教育中融入对工匠精神的思想政治普及,还要在实训过程中强调遵守行业操作规范的重要性,通过小到工具摆放、服装穿戴,大到操作前准备、操作后清理的实际操作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以一丝不苟为内涵的工匠精神对于本职工作的必要性。

(四)构建新型教育模式,融入言传身教的工匠精神。我国古代的技艺传承多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这种传承模式传承的不仅是单纯的工艺,更重要的是对传承者与被传承者在朝夕相处、讨论钻研中产生的严于律己的从业态度的传承。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在传授精湛工艺的同时,也将无形的职业素质与精神熏陶传递给徒弟。在现代职业教育中,中职教师作为兼具传授知识与实践的“师父”,也应在与学生的共同实践、问题讨论、技艺钻研中建立像古时工匠传承技艺一般的言传身教式的实践教育模式,教会学生如何自立、做人,让学生感悟工匠精神的存在并在未来的工作中加以实践,继而实现工匠精神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传承。以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学校依托广西中职教育最大的“教学工地”―― 昌桂源教学工地,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一方面“引企入校”,把工地搬进学校;一方面“移校入企”,将课堂搬到工地。学生、教师与来自业界一线的“师傅”们,在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工地上的设备、仪器、样板实体,进行场景化的项目教学,在校园内外的教学工地上真枪实刀地实践、“一招一式”地演练,进而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规范学生的专业技术操作。

总而言之,所有由大国工匠制作出的物件之所以最精美、最无可替代,其原因只有一个字,那就是“人”。只有制作物件的“人”有情怀、有态度、有操守,懂得将精益求精、敬业创新的工匠精神融入物件制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才能真正生产出有人味和人意的工艺品。我国的工匠精神经过了五千多年的传承,历久弥新。在现代,工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含义,成为一种强调职业能力、职业品质与职业素养的职业精神,而职业教育更是强调对兼具专业技能与从业态度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只有在职业学校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的理念,才能使我国的工匠精神在职业技术领域发扬光大并代代传承下去,最?K使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研究迎来新的曙光。

【参考文献】

[1]谢佩清.工匠精神视域下旅游人才培养机制探析[J].文化学刊,2017(12)

[2]陈宏宇.工匠精神在高职专业课教学中的培养[J].船舶职业教育,2017(6)

[3]左继红,刘丽丽.高职院校将“工匠精神”融入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电力机车制动机》为例[J].才智,2017(15)

[4]赵德球,黄勤芳,谢俊杰.高职机械类实践课程“工匠精神”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科技与创新,2017(8)

[5]施 芳.“工匠精神”视角下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探析[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7(1)

【作者简介】何国林(1983―),男,汉族,大学本科学历,工程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管理;钱 勇(1984―),男,汉族,研究生学历,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专业教学。

(责编 罗汝君)

第四篇:将爱情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

将爱情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

徐闻中学

语文科组

林小平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传媒手段的日益多样化,高中生接触爱情的途径也越来越多,而对他们进行爱情教育则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爱情教育的必要性,教师博爱、宽阔、敏锐之心的具备,教材中爱情篇目的教授,课外爱情文学的拓展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贯彻爱情教育。

关键词:爱情教育

语文教学

拓展阅读

爱情教育是属于情感教育的一个环节,在语文教育中不可忽视。综观语文新教材可发现,涉及爱情的作品不少,诗歌有《雨巷》、《错误》、《氓》、《孔雀东南飞》、《涉江采芙蓉》、《雨霖铃》等:小说有《祝福》、《边城》、《林黛玉进贾府》等;戏曲有《雷雨》、《长亭送别》、《哈姆雷特》等。高中新教材如此频繁地出现爱情题材的作品,教育工作者怎么能够回避呢?其实,在高中阶段,对中学生进行爱情教育是势在必行的。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爱情教育呢?

一、爱情教育的必要性。

高中生风华正茂,渐趋成熟却又涉世未深,有着单纯而美好的审美心态。从生理角度说,十六七岁的高中生正是青春发育时期,是爱情的朦胧期,对“爱情”这样的话题特别敏感但他们不敢公开说,更不敢公开去了解去谈论,而内心深处却强烈地对异性或爱情的话题产生兴趣和好奇。如果这种求知欲望不能通过正常的途径去获知时,街头那些淫秽的书刊杂志、影视节目的镜头及网络中美眉便乘虚而入,趁机引诱他们。这个时期的高中生,由于生理和心理不成熟,对给他们强烈视觉冲击的画面是非不清,好坏不分,所以,那些病态的东西很容易侵蚀学生的心灵,对他们身心造成伤害,早恋现象的频繁出现就是一个证明。但早恋带给中学教育不少问题:一方面,青少年心态还不稳定,恋爱中容易产生矛盾,心理上不成熟、脆弱且耐受力差,容易在感情的波折中受到伤害。有的青少年因早恋受挫怀疑人生,怀疑是否有真正的爱情,给自己的感情生活投下阴影,影响成年后的婚姻生活。另一方面,现在偶像剧、言情小说铺天盖地,在那些文字中对于爱情的理解大多是成人化、1 庸俗化、甜腻化、肉欲化,对中学生的爱情观产生的多为负面的影响,使中学生在处理早恋时出现不少行为偏差。因此,很多学生希望教材能贴近生活而不是远离。过去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多有忌讳,往往顾左右而言他,轻描淡写地一晃而过。这种“回避或禁锢”的做法,反而加深了他们对爱情的兴趣,以及对爱情的涉足与尝试。这对中学生的健康的情感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的看法是,现代传媒及文艺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学生成熟早,高中生早恋也似乎成了一种风气。那么何不抓住这类课文来一个“借题发挥”正确引导呢?如果中学生走入社会没有爱情方面的知识,没有正确的爱情道德观,就很难正确对待爱情。因此,语文老师应转变教育思想,不视爱情问题为禁区,针对中学生身心及思想行为特点,引导中学生小心踏入这片圣沽的土地。因而在上这一类课文时,我们不应回避爱情这个字眼,相反,要正视它。

二、教师应具备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

在中学生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尤其是爱情教育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它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它要求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更要具备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而博爱、宽阔、敏锐的心则涉及到一个教师的人品修养。高中生的心理特征是敏感而不够稳定的,特别是在爱情方面,缺乏足够的自制力,他们对爱情既兴奋新奇又渴望获得更多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传授给他们合理的处理早恋的方法,同时他们也希望能与教师进行心与心的坦诚交流。如果教师在态度上稍为不注意,导致学生的心理需求被漠视或被拒绝时,后果将不堪设想,也许影响终生。所以教师在处理情感问题上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应保持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竭尽全力去理解学生,对学生的每一点健康的情感内省和表达给予充分肯定,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

三、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

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最好的方法。高中语文新教材所选爱情题材的作品基本上沿袭旧教材,没有做太多的删减。这类作品或歌颂爱情的纯沽与崇高,或传达相怜相思的情感,或赞颂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等等。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相知相许的痴情,《雨霖铃》中的不舍与忧思,《孔雀东南飞》中的真诚与挚爱,《边城》中的纯朴与自然等。教材中美好、纯洁的爱情正是他们内心深处萌发和向往的,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欣赏,必要时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了解他们 2 的审美心理与行为动态,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例如,许多同学在学完沈从文的《边城》后各抒己见,有人为翠翠的结局感到惋惜,有人为她的等待呐喊,有人为她的痴心感动„„无论哪种见解,他们都认为翠翠的故事中蕴涵着人类至真、至诚、至纯的人性美和情感美。

此外,我们应尽量挖掘教材中细节的东西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情感。例如,《孔雀东南飞》中有一句:“十七为君妇”,这是否意味着“早恋”早已有之,不足为奇?这一方面说明古人缺乏有关人生长发育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也是古代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伦理习惯造成的。今日心理科学告诉我们:由于营养和文化的共同作用,人的生理成熟年龄已经大大延迟。这一巨大的矛盾给教育造成了严峻的挑战。讳疾忌医,鸵鸟政策,当然不行;顺其自然,放任自流,更是不对。唯一的对策是,让学生在遥望爱情的中学时期受到爱的教育,作好爱的准备。这样既破除了爱的神秘感,部分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作好了爱的理论准备,为以后恋爱期进入真正的恋爱提高婚恋质量做了一件好事。

教材几乎以爱情闪光的一面呈现在学生面前,但是现实生活中爱情不会只有光明的一面,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可以发现,在我们的周边,失败的婚姻数不胜数,近年来父母离异的学生比例日趋上升。作为与学生日常相处的教师,深刻体会到父母的分手、家庭的破裂对青少年成长的伤害。在他们没有选择地要承受家庭痛苦时,有谁真正想过,除了伤害,这些无辜的孩子还要承担些什么!当爱情和婚姻陷入困境时,我们又该作出一个怎样理性的抉择?这时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加强爱情的责任感,这不仅是对学生的明天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更是对一代又一代的人负责。

四、走出课本,拓展阅读爱情文学

教学中,我们带领学生“走进”教材,因势利导,对学生加强爱情教育。我们还不妨走出教材,进行拓展阅读。例如,阅读鲁迅先生的名篇《伤逝》,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子君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不顾一切非议和讥笑,勇敢地冲出家庭,但是她不知道个性解放不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解决,没有远大的理想,爱情也失去了瑰丽的色彩。并以此告诫学生,“不能只为了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鲁迅)。阅读林觉民的《与妻书》,分析其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豪气与爱妻念家的儿女情长的完美结合——“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乐牺 3 牲吾身与汝身之祸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让学生理解“无情未必真豪杰,丈夫亦是常人”的情感真谛。《牡丹亭》中“生而可以死,死而可以生”的至诚; 简·爱对平等、自由的爱情的追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生死相许等。在学习这些文学作品时,我们要尽量让学生受到感情的熏陶。

在语文教学中贯彻爱情教育,并不是鼓励学生过早涉足爱情,即早恋,恰恰相反,是为了防止学生早恋,让他们感受爱情的优美和崇高,欣赏爱情的高雅和低俗,知道如何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审美观与人生观,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妥善处理好学习、生活与爱情的关系,明白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为理想奋斗才是目前的首要任务。

2006年6月24日

第五篇:将爱渗透于语文教学中

将爱渗透于语文教学中

作者: 何丽莉(小学语文

四川广元小学语文五班)评论数/浏览数: 2 / 101 发表日期:

2010-12-18 19:53:22

爱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由于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只知道一味地索取爱,并未曾想过要回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爱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让他们不仅学会感受爱,更重要的是懂得回报爱。

一、细心寻找:有关爱的教育的内容。

小学教材中所表现的爱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仔细去分析,不难发现有很多。如语文课本中《秋天的怀念》那位感人至深的给残疾儿子重燃生活信心的病重的母亲;《地震中的父与子》里用双手刨开儿子生命通道的父亲,这些都体现了天大地大不如父母的爱大,父爱、母爱的伟大。而《画杨桃》等课文中感受到的又是师生之爱,《她是我们的朋友》等课文中体现的又是朋友间的爱。

二、耐心引导:以培养学生爱的价值观。

1、学会珍爱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爱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爱生命,是对赋予我们生命的上苍最好的报答;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爱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爱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平凡的爱;珍爱生命,就是要珍爱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神,就是要远离危险,远离违法犯罪活动。

2、勇于承担责任。在爱的教育中,还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爱,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忧心;感念祖国之爱,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爱生命的教育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珍爱生命教育不是苟且偷安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取义,”是古人早已明白的道理。

三、用心摸索:爱的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1、理解爱的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道爱,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明白要爱谁,为什么要爱,如我在教学中教《可贵的沉默》一课中的,我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母爱的视频,其目的就是在学生心中播下字的种子,紧接着我抓住课文中的两幅插图进行仔细地观察,并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描述。然后将书本上的内容还原到课堂中,让孩子们亲身体会一下当时的情景,结合自己生活中所做的与书中的孩子比比谁做的更好。在感受父母的爱时,有没有想到要去回报他们的爱。再抓重点词句进行文本感悟,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爱父母,关心他人。整个教学活动一直渗透着很强的生活气息,课堂中孩子们始终被爱牵伴着,时而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时而又沉默不语,直到他们懂得给予爱不享受更快乐,更有意义时,脸上那天真的笑容再一次露出,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将爱渗透到情感体验中。没有情感体验的爱的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爱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适宜爱的教育的课文,大多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浓浓的爱。因此,要引导学生带着感情朗读:一是直接抒发情感的语段,体会到爱,虽表达方式不同,却都包含了同一个字——“爱”;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如《小抄写员》一课,要反复朗读有关叙利奥的心理活动描写的语段,体会叙利奥对父母感恩之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感受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山雨》,要抓住描写山雨的语段反复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愉悦自己的情感。

3、在诉说中表达。从文本入手,让学生在领悟爱的同时,还要做适当的拓展,让学生表达心声,主要方法有:

1、保持角色本色诉衷肠,如教学《可贵的沉默》,以“我对爸爸妈妈说„„”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说话,以表达他们的心声,这是传递爱的一种方式。

2、深入角色诉衷肠,如《秋天的怀念》一课,“每年扫墓时,史铁生会跟母亲说什么?”

3、变换角色诉衷肠,如《穷人》的拓展教学,“假如你是西蒙的孩子,醒来后你会说些什么?” 总之,充分利用教科书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将爱渗透于语文教学中,耐心地引导学生深入思维,让孩子们用心地体验爱的博大与深广,这样将更有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下载将工匠精神渗透语文教学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将工匠精神渗透语文教学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技工院校语文课程工匠精神渗透(精选5篇)

    技工院校语文课程工匠精神渗透 摘要:《景泰蓝的制作》是叶圣陶先生1955年所写的一篇说明文。文章介绍了景泰蓝制作的六大工序,赞扬了景泰蓝制作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聪明才智。......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 设备制造 张文哲 截止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

    工匠精神

    论“工匠精神” 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在新的时代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 无数的日夜,有那么一群人用平凡的故事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华章。他们的成功不是靠最前沿的知识科技,也不是改变了多少人类历史的进程。而只是靠几十年不忘初心的坚守,......

    工匠精神

    关于“工匠精神” 作文优秀首段展示:《弘扬“工匠精神”》 例一: 一个个精密的零件,一件件完美的工艺品,一个个死起回生的钟表,正是因为这些“工匠”们的专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

    工匠精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工匠精神与集体个人发展”。 很多人认为工匠精神意味着机械重复的工作模式,其实工匠精神有着更深......

    工匠精神(推荐)

    工匠精神 有人说:“匠人是不断重复地做某件事,而大师则是超越物质本身去思考研究。”可如果没有匠人的历练,何出大师。 前段时间,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节目一时火遍网络,人们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