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维护秩序》教案设计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维护秩序》教
案设计
一、明确目标
【课标依据】
模块
主题
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我与国家和社会
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
.5理解遵守社会规则和维护社会公正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矛盾,理解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
.6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益活动,自觉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教材分析】
第一框“维护秩序”,从感受生活中的秩序导入,领悟“生活—秩序—规则”的逻辑线索,即“社会生活有秩序”,有秩序才有美好生活;而良好的秩序又需要规则,“维护秩序靠规则”。这一框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到规则不是外在强制的结果,而是我们享受美好生活的内在要求,从而为下一框的教学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八年级上册教材的主题是社会生活,在前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之后,本单元介绍的是“遵守社会规则”。学生对“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的观点是认同的,也知道社会运行要有各种各样的规则,这是本课教学的重要学情基础。因此,弄清楚学生在规则问题上的疑惑点,就成为本课教学的突破点和生长点。
儿童向成人转变,实现社会化,就需要了解、学习、掌握、遵守社会规则。学生的规则意识是朴素、肤浅的。教材中关于社会秩序的作用、社会规则是如何维护社会秩序的、社会规则与自由的关系等,都是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认同规则的价值。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正常运转,保证人们安居乐业;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人们应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能力目标
懂得生活中的各种规则,能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社会秩序与社会规则的关系,树立秩序意识和规则意识
【学习重点】
社会生活需要秩序。
【学习难点】
社会规则维系社会秩序。
二、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临沂暴走团事件
三、预习思考(学生课前完成)
【新知梳理】
【Ⅰ】社会生活有秩序
、社会秩序的含义及内容
(1)含义: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2)内容;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秩序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
2、社会秩序的作用。
(1)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每个社会成员都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大家有序地占据一定的社会资源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2)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有序、整洁、安全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享有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享有公平的发展机遇,从而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情。
【Ⅱ】维护秩序靠规则
3、社会规则的含义及内容。
(1)含义: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共同生活的约定。
(2)内容: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如道德、纪律、法律等。
4、社会规则的作用(社会规则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1)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规则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安排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如何作为社会一员享有权利、承担责任,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从而使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2)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社会规则明确了当有人破坏秩序时该如何处罚,从而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既有法律、纪律等规定的强制性措施,也有道德、风俗等包含的非强制性手段。
【问题创设】
阅读教材,完成相关练习
四、学习展示
【合作探究】
学生结合情境与问题独立自主思考、讨论、展示、交流、互评。
【点评指导】
教师针对学生在思考、讨论、展示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并适时点拨及方法指导。
社会秩序的含义及内容
活动一:自主学习——了解社会秩序
思考:以上图片展示了哪些方面的社会秩序?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提示:这四幅图片分别反映了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混乱不堪,无法正常运行,每个人的权利和利益也会受到损害。
教师总结:①含义: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②内容: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等。
社会秩序的作用
活动二:情境讨论——雨天的校门口
.思考:校门口的这种混乱状况会造成哪些影响?
2.你认为应如何改变这种混乱的状态?
提示:
1、交通堵塞,易引发交通事故;耽误每个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影响学生正常放学;出现安全隐患,也容易引发人们相互之间的矛盾。
2、交警维持交通秩序,学校安排不同年级分时段放学,家长遵守交通规则、在路边等候孩子,学生们有序排队出校门等。
教师总结:社会秩序的作用: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教师过渡:怎样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呢?
规则的类型及含义
活动三:小组讨论——感受规则的力量
◆在发生重大灾难时,人们往往遵循“妇弱优先,壮者靠后”的规则有序撤离。
◆劳动者在找工作时,会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
.讨论:材料中有哪些规则?
2.如何理解规则?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规则?
小组讨论,让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种类:人们约定的原则、劳动合同、纪律、法律、道德等。含义: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社会规则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活动四:“一米线”的提醒
“一米线”,要求后面等候的人员与前面办理业务的人员保持一米的距离,不要紧跟或围拥。这一规则有其心理学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除了至亲好友之外,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安全距离约为一米。越过这个安全距离,人们就会感到紧张,觉得个人安全和隐私受到了侵犯。遵循“一米线”规则,既是尊重他人隐私的要求,也是自身文明素养的体现。
.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上述事例的规则?
2.如何理解社会规则对我们的影响?
教师总结: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规则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安排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如何作为社会一员享有权利,承担责任,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从而使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活动五:身边的规则——《铁路安全管理条例》
XX年1月1日起施行的,《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在动车组列车上吸烟或者在其他列车的禁烟区域吸烟,按照违法行为的情节和后果,对吸烟行为人处500元以上XX元以下罚款;对吸烟导致列车火灾等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XX年,铁路部门规定:乘客在动车组列车吸烟,除接受罚款外,还需持本人身份证到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签订协议书,方可再次购买动车组车票。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规定?
2.铁路部门对吸烟者的处罚是强制性的还是非强制性的?为什么?
教师总结: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社会规则明确了当有人破坏秩序时该如何处罚,从而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既有法律、纪律等规定的强制性措施,也有道德、风俗等包含的非强制性手段。
五、复习反馈
【巩固训练】、小刚骑着自行车刚到十字路口红灯恰巧亮了,这时绿灯方向正好没车,在小刚前面的几个人便没有停车,直接过去了。这时,小刚应该()
A.“随大流”,与大家一块过去
B.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迅速过去
c.按交通信号灯指示,停车等待
D.走自己的路,无需遵守信号灯
2、“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条古训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其含义是()
①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准则,按自己的准则办事
②做事要有规矩,懂规矩
③社会公共生活要有共同准则
④人的社会生活少不了规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团聚的节日,外出的人总是不远万里回家团聚。在车站许多乘客自觉排队购票和进站的行为充分体现了()
A.自觉遵守公共规则
B.自觉保护公共环境
D:周道德与法治维护秩序中国式过马路1.jpgc.自觉爱护公共设施
D.尊重和平等地对待他人
4、当前,“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引起了国人的热议。下列对此现象认识错误的是()
A.我们应该克服盲目从众心理
B.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
c.这是一种缺少规则意识的现象,是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的行为
D.我们应该自觉遵守规则,与规则同行,创造美好生活
【总结反思】
第二篇: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关爱他人》教案设计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关爱他人》教
案设计
第1课时关爱他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关爱他人是维系友好关系的桥梁,懂得关爱他人要讲究艺术
能力目标
能够心怀善意、尽己所能关爱他人,注意讲究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关爱他人的意识,在关爱他人时做到心怀善意、尽己所能、把握策略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关爱他人的作用。
教学难点:关爱他人的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位老奶奶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年轻的女士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进去后才放开手。老奶奶向她道谢时,那位女士对老奶奶说:“我的妈妈也和您的年纪差不多,我只是希望她遇到这种事的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思考:你怎么看待这位女士的行为?
教师讲述:关爱他人能给人带来温暖,社会需要关爱。这节课我们学习为什么关爱他人和怎样关爱他人。展示课题《关爱他人》。
二、新课讲授
关爱他人的含义及表现
活动一:你说我说:我得到的关爱
.思考:什么是关爱。
2.你得到过哪些关爱?
关爱他人的原因
活动二:关爱促和谐
.思考:你如何评价售票员、司机和乘客们的行为?
2.你从中体会到关爱具有怎样的作用?
提示:售票员、司机和乘客们的行为体现了对老人的尊重,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令老人深受感动,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爱有助于社会文明进步。
教师总结:关爱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和正能量。关爱使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互谅互让、相互尊敬,与人为善、增进信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关爱他人,要心怀善意
活动三:情境探究——谁弄倒了自行车
.思考:你如何看待这位中学生的行为?
2.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提示:中学生主动帮别人扶起倒了的自行车,是关爱他人的表现。如果是我,我会耐心、诚恳地向自行车的主人说明情况,让她相信我说的话。
教师总结:关爱他人,要心怀善意。我们应心怀友善,学会关心、体贴和帮助他人。当他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在道义上给予支持,物质上给予帮助,精神上给予关怀。
关爱他人,要尽己所能
活动四:慈善在行动
.思考:你如何看待他们的观点?遇到类似的情况,你怎么办?
2.社会上有哪些主动关爱他人的人?
关爱他人,要讲究策略
活动五:故事明理——关爱讲策略
思考:如何表达关爱,对方才会接受?
教师总结:帮助他人时,要考虑他人的内心感受,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关爱,为什么关爱他人以及怎样关爱他人。知道关爱他人是维系友好关系的桥梁,关爱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和正能量,关爱他人、收获幸福;懂得了关爱他人要心怀善意、尽己所能,还要讲究策略。关爱他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长期付出努力和共同行动。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社会就会充满爱的阳光。
第三篇:八年级上学期道德与法治《维护秩序》教学设计
“聚集教与学转型难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新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维护秩序》教学
中信息应用设计 张 兰
一、导入新课
进入新课播放一段交通拥堵的视音频,内容为嘈杂的鸣笛、争吵。
问题:同学们能从这段影像看出这个场景发生在什么地点吗?(放学的学校门口)放学的学校门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因为没有了秩序)
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及个人自学
1、学生读目标,带着自学问题进入预习,对本课知识点有大概的了解。
2、完成题目以后同桌互批。
三、小组互学
1、继续研讨教材P23页《探究与分享》“傍晚放学的时候,某中学门口混乱不堪„„”
问题:1.同学们放学的时候在校门口遇到过什么问题?
2.校门口这种混乱会造成什么影响?
3.你认为应该如何改变这种混乱的状况?(结合PPT声、像、文字的展示或者制作微课来进行)
明确:人与人之间会产生矛盾、阻碍交通、造成社会秩序混乱。改变这种状况不仅需要学校保安人员、值班老师和交警的帮助协调还需要所有学生家长和学生的共同维护。
2、从社会层次理解“社会需要秩序”
问题:因此,什么叫社会秩序呢?生活中还有哪些社会秩序?社会秩序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分组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合作学习,使用PPT直观展示)
3、社会规则的作用。
①说一说:你知道生活中的哪些规则(尽量具体的内容)?
②想一想:按照道德、法律、纪律、风俗把这些规则分类。
③从内容看,社会规则有什么作用?
明确:社会规则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并且规定了社会秩序的具体内容。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主要有道德、纪律、法律、风俗等。
四、小结(PPT展示知识结构图学生总结)
五、反馈测评(选择一个材料题对学生本节课的知识掌握进行测试,查缺补漏。)总结:本节课使用信息技术的素材为PPT、影像、音频、微课视频等。使用上,每个环节或多或少都有用到,尤其是在重难点的学习时,探究活动的素材展示使用信息技术多媒体展示更加形象、直观。学生们探究合作学习生成知识时避免了因内容过多板书消耗时间的问题。
但在教学中,传统教学的师生互动相较于信息技术展示来说更具灵活性,因此在教学中还是以传统教学贯穿始终,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教学手段。
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改进方法:学生注意力过度集中在多媒体素材上,因此在素材整合制作的时候需要调整,做到简洁,突出重点。
这是我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希望老师们多多交流,提出改进建议,十分感谢。
第四篇: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3.1维护秩序》教学设计部编本
第一课时《维护秩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正常运转,保证人们安居乐业;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人们应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能力目标 懂得生活中的各种规则,能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社会秩序与社会规则的关系,树立秩序意识和规则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生活需要秩序。教学难点:社会规则维系社会秩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思考:以上图片展示了哪些方面的社会秩序?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提示:这四幅图片分别反映了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混乱不堪。
教师过渡:引出课题《维护秩序》。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社会生活有秩序(一)社会秩序的含义及种类
活动一:自主学习——了解社会秩序 阅读教材P23第一段。1.思考:什么是社会秩序? 2.常见的社会秩序有哪些?
教师总结:①含义: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②种类: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等。
(二)社会秩序的作用
活动二:情境讨论——雨天的校门口(展示图片及阅读教材P24“阅读感悟”)1.思考:校门口的这种混乱状况会造成哪些影响? 2.你认为应如何改变这种混乱的状态?
3.“阅读感悟”让你对社会秩序有了怎样的认识?
提示:1.交通堵塞,易引发交通事故,耽误每个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也容易引发人们相互之间的矛盾。2.交警维持交通秩序,学校安排不同年级分时段放学,家长遵守交通规则、在路边等候孩子,学生们有序排队出校门等。3.(1)每个社会成员都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大家有序地占据一定的社会资源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管理成本。(2)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序、整洁、安全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享有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享有公平的发展机遇,从而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情。
教师总结:社会秩序的作用:(1)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2)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教师过渡:怎样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呢? 目标导学二:维护秩序靠规则(三)规则的种类、作用及含义
活动三:小组讨论——感受规则的力量(展示材料及问题)在发生重大灾难时,人们往往遵循“妇弱优先,壮者靠后”的规则有序撤离。劳动者在找工作时,会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1.讨论:材料中有哪些规则? 2.如何理解规则?
小组讨论,让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1)种类:人们约定的原则、劳动合同、纪律、法律、道德等。(2)含义: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四)社会规则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活动四:“一米线”的提醒
“一米线”,要求后面等候的人员与前面办理业务的人员保持一米的距离,不要紧跟或围拥。这一规则有其心理学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除了至亲好友之外,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安全距离约为一米。越过这个安全距离,人们就会感到紧张,觉得个人安全和隐私受到了侵犯。遵循“一米线”规则,既是尊重他人隐私的要求,也是自身文明素养的体现。
1.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上述事例的规则? 2.如何理解社会规则对我们的影响?
教师总结: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规则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安排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如何作为社会一员享有权利,承担责任,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从而使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活动五:身边的规则——《铁路安全管理条例》
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在动车组列车上吸烟或者在其他列车的禁烟区域吸烟,按照违法行为的情节和后果,对吸烟行为人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对吸烟导致列车火灾等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016年,铁路部门规定:乘客在动车组列车吸烟,除接受罚款外,还需持本人身份证到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签订协议书,方可再次购买动车组车票。
1.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规定?
2.不同时期,对违反规定者的处罚有什么不同? 3.铁路部门对吸烟者的处罚是强制性的还是非强制性的?为什么?
教师总结: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社会规则明确了当有人破坏秩序时该如何处罚,从而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既有法律、纪律等规定的强制性措施,也有道德、风俗等包含的非强制性手段。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社会秩序和社会规则,知道了生活需要秩序,有了良好的秩序,社会才能正常运转,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懂得了维护秩序靠规则,规则有很多,如道德、法律、纪律等。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四、板书设计
维护秩序社会生活有秩序社会秩序的含义和内容社会秩序的作用社会正常运转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秩序靠规则社会规则的含义及内容社会规则的作用社会规则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图片、情境、新闻等展示了生活需要规则、维护秩序靠规则,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了解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社会规则对社会秩序的作用。社会秩序和社会规则的含义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即可,不应作为本节课强调的内容。
第五篇: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在社会中成长》教案设计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掌握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能够自觉培养自己的亲社会行为
能力目标 养成亲社会的习惯;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投身社会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谦让”“分享”“助人”“合作”“同情”“安慰”等亲社会行为的意识;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自觉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为社会作贡献。
教学难点: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想一想:这些行为有哪些共同点?
试一试:自己还能举出哪些类似的行为?
议一议:为了让社会生活更加快乐,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能做些什么?
学生回答:都是在社会交往中的亲社会行为,都是参与社会生活,积极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的行为,都是文明的行为。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师过渡:那么我们今天就要探讨我们在社会中成长这个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一)人是不断社会化的活动一:情景探究《狼孩的故事》
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提示:这个故事说明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只有社会化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人才能真正地成长和发展起来。
教师总结: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活动二:探究人的社会化过程
(展示图片)
1.这几幅图片,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
提示:这四幅图片表明了我们成长的社会化过程。图1是母亲抚育子女,教子女学习知识。图2是几名好友在一起玩乐,感受集体的温暖。图3是老师在教学。图4是学生在参加社会劳动。21教育网
2.这些活动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什么意义?
提示:这些活动是未成年人走向社会的开始,是未成年人了解、熟悉社会活动、社会规则的开始,是未成年人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从牙牙学语到参加劳动,是不断的社会化过程。这些活动,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它们有助于我们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使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活动三:探究社会生活
(展示图片)
1.阅读图片,分析我们从社会中获得了哪些需要的东西。
提示:通过图片,我们知道,我们可以在社会上获得粮食,获得书籍、购买衣服、乘坐公交车等。
2.谈一谈我们能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
提示:如果没有这些从社会上获得的物品和得到的方便,我们是不能在社会上生存的,所以我们要关心社会,奉献社会。
目标导学二:养成亲社会行为
(二)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及实践
活动四:播放视频——白芳礼的故事
1.分析:白芳礼老人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
提示:白芳礼老人的行为是一种奉献社会、关爱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2.作为中学生,我们如何向白芳礼老人学习?
提示: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师强调:在社会生活的互帮互助中,向社会尽自己的一分力量,我们感受到快乐,体会到社会温暖。我们亲社会的行为表现在多方面:遵守规则、爱护环境、团结同学、互相谦让、彼此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
3.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提示: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活动五:欣赏故事《公益活动》
中学生可以参加的公益活动有:宣传环保、交通知识,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扶助老弱病残,到社区打扫卫生等。
提问:我们参加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
提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教师总结: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人的价值观也在发生着改变。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我们要养成亲社会行为,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板书设计
在社会中成长在社会课堂中成长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实现社会化的方式社会化的意义人离不开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表现及意义实现亲社会行为
4教学反思
《在社会中成长》这一堂课教学内容的主要目标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关爱其他社会成员,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主要抓住社会生活中的关爱他人、与人为善、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主题,围绕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条主线展开。
在教学设计上,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设计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同时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人人能干事,事事能干好,取得意想不到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