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开题报告
广东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子课题
如何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开 题 报 告
佛山市高明区杨和镇中心小学 课题组
课题主持人:王 艳(2007年10月25日)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001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并在“总目标”里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明确了目标。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活动性。目前,有关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尽管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但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有必要在课改实验中加强研究。
(二)国内外对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近些年来有关中华古诗文诵读、背诵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中华海外人士也很关心传统文化的发展,甚至在海外的炎黄子孙出于对祖先文化的情感,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开展诵经活动。在国内,教育部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性,并且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了各个年段的目标,规定了基本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古诗的量。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目前,有关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在全国各地的许多学校早已自发形成了校本特色,甚至编写出了校本教材。尽管这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针对小学生的特点不够切合实际,缺乏计划性、系统性。所以有必要在课改实验中加强研究,研究出一套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探究的方式方法。本课题也是想就此展开探究,为教学改革服务。
二、课题的界定、课题假说和研究目的
(一)课题的界定: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况,克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它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与综合性学习的研究都以取得显著成效,但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理论和方法实践研究却比较欠缺,传统文化遭受严重侵蚀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学必须承担起传承民族精神的重任。进行新课改的语文教师迫切需要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在综合性学习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必将为语文新课改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实践经验,同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二)课题假说:
如果能够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发展目标,针对教与学的实际情况,通过综合性学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那么,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保证学校可持续地稳定发展。
(三)研究目的:
就学校而言,本课题组研究旨在在“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总课题下,全面探索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理论体系及可行性方法,为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师和实验学校提供创 新平台,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长,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贡献。
就学生而言,是要促使其具有创造的意识,培养创造的能力。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陶冶情操,学会做人,学会在综合性学习中发展个性,培养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华传统文化大观》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
四、研究的内容:
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2、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五、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个案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4、比较研究法
六、研究的基本步骤:
本课题研究预期时间为3年。分三个阶段开展研究工作。
(一)准备阶段(2007年10月――2008年10月)
1、成立课题实验小组,确定实验班级和相关实验教师,制定实验方案。
2、组织实验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做好理论认识笔记并进行交流。
3、认真研究实验课题,提高对课题的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对 实验项目的共识。
4、做好实验前期的数据整理:如问卷调查,访谈,个案分析的登记工作及其他准备。
(二)实验阶段(2008年11月――2009年11月)
1、指导不同实验班级开展实验项目,做好实验阶段的原始记录工作。
2、做好实验阶段的评估工作。
3、针对问题进行策略研究,撰写研究论文和教学反思、策略指南。
4、定期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举办实验工作研讨会和交流会。
(三)结题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10月)
1、呈现师生实验成果。
2、做好课题实验的论证,总结及成果整理汇编工作,写出研究报告与结题报告,汇编课题优秀论文、优秀课例和典型个案,对实验进行终结性评估。
3、推广成功的实验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集结汇编研究实验中的典型案例、教学反思、行动研究案例等
(二)集结汇编教师在研究中所形成的教学论文、研究论文等
(三)建立参与课题研究教师教学情况档案
八、课题研究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负责情况
王艳具体负责本课题总的构想、设计,组织管理,人员协调,全面主持本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总调控,负总责。
杜凤珍、廖锡英具体负责最新经验信息、教育理论、学习理论的收集、比较、分析、筛选、整理和课题实施的科研工作,以及实验研究的指导和实验研究资料总的积累,实验成果的整理与申报、推广。
李燕娥、李秀珍具体负责实验方案的实施、落实和研究指导工作,负责各方面研究案例的收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和阶段性的研究总结 等工作。
石翠玲、黄月霞具体负责本课题方案的落实。
九、课题研究开展的保障条件
(一)配备精干的骨干教师和学科领头人作为课题研究组的成员,参与课题研究,保证研究的质量。
(二)制定科学严格的课题研究管理制度,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和正常推进。
(三)学校领导重视支持和配合,保证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活动相互交融,有序展开和共同推进。
(四)学校在经费、场所、资料、信息技术等方面提供保障,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第二篇: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开题报告
基于项目的作业设计:我爱中国传统文化
开题报告
郑东新区永平路小学四年级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001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并在“总目标“里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明确了目标。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活动性。目前,有关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尽管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但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有必要在课改实验中加强研究.
(二)国内外对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近些年来有关中华古诗文诵读、背诵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中华海外人士也很关心传统文化的发展,甚至在海外的炎黄子孙出于对祖先文化的情感,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开展诵经活动。在国内,教育部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性,并且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了各个年段的目标,规定了基本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古诗的量.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目前,有关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在全国各地的许多学校早已自发形成了校本特色,甚至编写出了校本教材。尽管这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针对小学生的特点不够切合实际,缺乏计划性、系统性。所以有必要在课改实验中加强研究,研究出一套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探究的方式方法。本课题也是想就此展开探究,为教学改革服务.二、项目的界定、假说和目的(一)项目的界定: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况,克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它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与综合性学习的研究都以取得显著成效,但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理论和方法实践研究却比较欠缺,传统文化遭受严重侵蚀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学必须承担起传承民族精神的重任。进行新课改的语文教师迫切需要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在综合性学习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必将为语文新课改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实践经验,同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二)假说:
如果能够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发展目标,针对教与学的实际情况,通过综合性学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那么,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保证学校可持续地稳定发展。
(三)目的:
就学校而言,本课题组研究旨在在“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总课题下,全面探索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理论体系及可行性方法,为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师和实验学校提供创新平台,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长,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贡献。
就学生而言,是要促使其具有创造的意识,培养创造的能力。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陶冶情操,学会做人,学会在综合性学习中发展个性,培养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量.三、项目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华传统文化大观》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
四、研究的内容:
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2、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五、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个案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4、比较研究法
六、研究的基本步骤:
本课题研究预期时间为1年。分三个阶段开展研究工作。
(一)准备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2月)
1、成立项目实验小组,确定实验班级和相关实验教师,制定实验方案。
2、组织实验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做好理论认识笔记并进行交流。
3、认真研究实验课题,提高对课题的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对实验项目的共识。
4、做好实验前期的数据整理:如问卷调查,访谈,个案分析的登记工作及其他准备。
(二)实验阶段(2018年2月――2018年4月)
1、指导不同实验班级开展实验项目,做好实验阶段的原始记录工作。
2、做好实验阶段的评估工作。
3、针对问题进行策略研究,撰写研究论文和教学反思、策略指南。
4、定期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举办实验工作研讨会和交流会.(三)结题阶段(2018年4月――2018年9月)
1、呈现师生实验成果。
2、做好项目实验的论证,总结及成果整理汇编工作,写出项目报告与结题报告,汇编项目优秀论文、优秀课例和典型个案,对实验进行终结性评估。
3、推广成功的实验经验.七、项目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集结汇编研究实验中的典型案例、教学反思、行动研究案例等
(二)集结汇编教师在研究中所形成的教学论文、研究论文等
(三)建立参与项目研究教师教学情况档案
八、项目研究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负责情况
祁天华具体负责本项目总的构想、设计,组织管理,人员协调,全面主持本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总调控,负总责。
王兰兰、李月月具体负责最新经验信息、教育理论、学习理论的收集、比较、分析、筛选、整理和项目实施的科研工作,以及实验研究的指导和实验研究资料总的积累,实验成果的整理与申报、推广。
陈红娟、陈松伟具体负责实验方案的实施、落实和研究指导工作,负责各方面研究案例的收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和阶段性的研究总结等工作。
方芳具体负责本项目方案的落实。
第三篇: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开题报告
基于项目的作业设计:我爱中国传统文化
开 题 报 告
郑东新区永平路小学 四年级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001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并在“总目标”里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明确了目标。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活动性。目前,有关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尽管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但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有必要在课改实验中加强研究。
(二)国内外对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近些年来有关中华古诗文诵读、背诵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中华海外人士也很关心传统文化的发展,甚至在海外的炎黄子孙出于对祖先文化的情感,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开展诵经活动。在国内,教育部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性,并且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了各个年段的目标,规定了基本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古诗的量。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目前,有关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在全国各地的许多学校早已自发形成了校本特色,甚至编写出了校本教材。尽管这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各方面的 关注,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针对小学生的特点不够切合实际,缺乏计划性、系统性。所以有必要在课改实验中加强研究,研究出一套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探究的方式方法。本课题也是想就此展开探究,为教学改革服务。
二、项目的界定、假说和目的
(一)项目的界定: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况,克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它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与综合性学习的研究都以取得显著成效,但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理论和方法实践研究却比较欠缺,传统文化遭受严重侵蚀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学必须承担起传承民族精神的重任。进行新课改的语文教师迫切需要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在综合性学习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必将为语文新课改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实践经验,同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二)假说:
如果能够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发展目标,针对教与学的实际情况,通过综合性学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那么,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保证学校可持续地稳定发展。
(三)目的:
就学校而言,本课题组研究旨在在“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总课题下,全面探索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理论体系及可行性方法,为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师和实验学校提供创新平台,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长,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贡献。
就学生而言,是要促使其具有创造的意识,培养创造的能力。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陶冶情操,学会做人,学会在综合性学习中发展个性,培养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量。
三、项目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华传统文化大观》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
四、研究的内容:
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2、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五、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个案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4、比较研究法
六、研究的基本步骤:
本课题研究预期时间为1年。分三个阶段开展研究工作。
(一)准备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2月)
1、成立项目实验小组,确定实验班级和相关实验教师,制定实验方案。
2、组织实验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做好理论认识笔记并进行交流。
3、认真研究实验课题,提高对课题的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对实验项目的共识。
4、做好实验前期的数据整理:如问卷调查,访谈,个案分析的登记工作及其他准备。
(二)实验阶段(2018年2月――2018年4月)
1、指导不同实验班级开展实验项目,做好实验阶段的原始记录工作。
2、做好实验阶段的评估工作。
3、针对问题进行策略研究,撰写研究论文和教学反思、策略指南。
4、定期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举办实验工作研讨会和交流会。
(三)结题阶段(2018年4月――2018年9月)
1、呈现师生实验成果。
2、做好项目实验的论证,总结及成果整理汇编工作,写出项目报告与结题报告,汇编项目优秀论文、优秀课例和典型个案,对实验进行终结性评估。
3、推广成功的实验经验。
七、项目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集结汇编研究实验中的典型案例、教学反思、行动研究案例等
(二)集结汇编教师在研究中所形成的教学论文、研究论文等
(三)建立参与项目研究教师教学情况档案
八、项目研究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负责情况
祁天华具体负责本项目总的构想、设计,组织管理,人员协调,全面主持本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总调控,负总责。
王兰兰、李月月具体负责最新经验信息、教育理论、学习理论的收集、比较、分析、筛选、整理和项目实施的科研工作,以及实验研究的指导和实验研究资料总的积累,实验成果的整理与申报、推广。
陈红娟、陈松伟具体负责实验方案的实施、落实和研究指导工作,负责各方面研究案例的收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和阶段性的研究总结等工作。
方芳具体负责本项目方案的落实。
第四篇:中华传统文化主题研究分类
三上《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主题研究
班级:组别:姓名: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体现出国家或民族独特审美情趣的文明。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民间工艺、民族艺术、饮食文化、传统节日、风俗风情、古诗对联、神话传说、传统建筑等等到处都有传统文化。本次综合性学习要求先搜集和积累自己感兴趣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材料,并自己动手,编成手抄报(要求:A4纸大小,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再按研究内容分类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增进组员之间的沟通,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并丰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手抄报将进行年级的评比,各班将评出一等奖三名,二等奖五名,三等奖七名。
以下是研究主题的参考类别,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 选择研究主题:
类 别内 容
1.民间工艺 : 陶瓷、剪纸、泥塑、漆线雕、草艺……
2.民族艺术 : 歌仔戏、杂技、戏剧、国画、书法……
3.饮食文化 : 海蛎煎、沙茶面、土笋冻、春卷……
4.传统节日 : 端午节、元宵节、新年、重阳节、中秋节…… 5.古诗春联 : 《望庐山瀑布》、《悯农》、……
6.神话传说 : 《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7.传统建筑 :北京紫禁城、西藏布达拉宫、西安大雁塔…… 8.风俗风情:闽南茶文化、中秋博饼、闽南舞狮、踩高跷……
第五篇: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校园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民勤县第四中学
黄发锴
民勤县教育局
李有峰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有傲立于世的璀璨文化,有数千年积淀起来的传统美德。“观乎人文,天下化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中国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人之为人,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理性情感动物,有着独特的精神家园需要坚守。然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优秀的东西被搁置,很多质朴的成就被遗弃。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符号,尤其是我们这样一 个具有悠久文明和文化底蕴的泱泱大国。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让中小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悠久历史,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增强民族自豪感。
近年来,我国社会对传统的兴趣日增,对传统的关注越来越强烈,神州大地,各种学习传统文化的活动蔚然成风,但很多仅限于形式上的模仿。在中小学教育领域,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传统文化严重缺失。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曾经说过,传播中国文化不能一味钻进历史故纸堆,应强
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应与世界上其他文明接轨。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正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教育系统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和关键环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十八大对这一问题进一步做出了战略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总书记就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新形势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
自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来,我校领导及语文组老师就开始了认真学习和积极探索思考。在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随着改革开放,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正面临断层的危险。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且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程度之烈为亘古未有。年
轻一代正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培养了一批无根的孩子,如果一个人缺失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能明智地了解自己的过去和审视眼前的处境,就很有可能缺乏社会责任感。缘于此种现状,我校语文教研组一致认同:当前,我们的责任就是要改变现状,要重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采用恰当的途径与策略,导引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以达到“古为今用、与时俱进”的目的。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人不断批判传统,导致国人漠视古典文化,到如今已直接威胁到民族文化的延续。从当前世界的教育趋势看,各国都很重视本民族经典,大家都清楚地意识到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今天中国语文教育界出现的“传统回归”的呼声日益高涨,国学热的升温,特别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重视,已经成为语文界有识之士的共识。每个学子应该从小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不仅是语文教师而是每个教育者都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一个人成长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1)在学生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现状调查研究,收集、归纳、分析、借鉴国内其他关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研究的成果,进而对本课题进行深化。理清不同学段既相区别又相衔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探讨与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相适应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和方法。
(2)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对新教材所蕴涵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与弘扬。研究创新开发项目,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成长发展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
(3)初步形成我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资源库,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有序、有效开展。形成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我校课程教学、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教育教学实践进行评价和指导。
2、课题研究的内容: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说:“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知道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实和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第一、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
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第二、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青少年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
第三、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青少年学生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三、课题研究计划与步骤
1、第一阶段:2017年4月至2017年6月(启动阶段)(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研究计划,分配研究任务;(2)填写课题申报表;
2、第二阶段:2017年7月至2018年3月(1)搜集整理文献资料。
(2)在民勤县城区中小学进行问卷调查,确定能够进校园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
(3)开展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比如经典诵读大赛、书法绘画展演活动、清明节祭祖扫墓活动、重阳节敬老爱老活动等。
(4)撰写系列论文。(5)阶段性工作小结。
3、第三阶段:2018年4月至2018年5月(总结、结题、评比阶段)
(1)搜集各种研究材料,形成系统的报告。(2)参与研究人员的个人总结。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一)研究思路
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人、鼓舞人、塑造人。本着“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理念,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达到“陶冶情操、磨练心志、完善人格、人际和谐、天人和谐、担当责任、报效国家”的目的。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
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学校教育中的基本资料,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本的材料支持。
2、理论研究法。研究近现代以来我国在传统文化的教育方面形成的各种理论和观点。
3、文献研究法。遴选传统文化经典,阐释精神内涵。
4、经验总结法,即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进行有效总结与归纳,形成实践研究中的理论成果。
(三)技术路线
运用逐层分析,从宏观普适层面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从中观学校层面探讨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的实践方式;从微观个人层面研究思想观念认知态度行为实践的一体化。
我们的研究团队将精诚团结、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认真做好课题研究中的各项工作,我们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理清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方式方法,为中小学生更好的学习祖国的优秀文化尽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尽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