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司马光教学案例
《司马光》教学案例
下犁川小学教师
陈继林
师:如果不砸缸,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救人?(学生讨论,交流)生1:用梯子爬到缸上,把小伙伴拽上来。
生2:去喊大人救他上来。大人个子高,能够着缸沿。(其他学生:等大人来,小伙伴早淹死了。)
师:对了,时间来不及。
生3:找一根长竹竿,让小伙伴抓着爬上来。
生4:给他一个救生圈。(其他学生:当时没有救生圈。)师:好的,大家想了不少好办法,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司马光的办法和大家想的办法有什么不同?
(教师让学生观察课件①:小伙伴被大人从缸中拉出来,人离开了水。)
师:请大家想一想:用梯子,用竹竿,喊大人救小伙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教师又一次演示“人”离开“水”,人离开了“水”,就不会被淹死了。)
师:真好。大家给他鼓励。(学生一起鼓掌。)
师:那么司马光用的方法和我们的有什么不同呢?(教师让学生观察课件②:水从碎缸中流出,小伙伴得救。)(学生七嘴八舌议论。)
生5:司马光用的方法是砸坏缸让水流出。
师:这样水就„„ 生:(齐)离开了人。
师:现在我们可以看出来,我们想的办法是让“人”离开“水”。当时,司马光急中生智砸缸救人,让“水”离开“人”。设法让“人”离开“水”是正向思维,常规思路;砸缸让“水”离开“人”是反向思维,超常思路。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分析】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传授语文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健康情感,这些固然都很重要,但开发学生思维也是不容忽视的。
1、明确目标,找准思维训练的落脚点:
在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思维,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在备课时找准思维训练的落脚点。我准确地把握了《司马光》一文思维训练的切入点与落脚点,抓住“水”与“人”的关系来开启学生的思维。“思维定势”又称“习惯性思维”,指的是沿着固定的思路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具有两重性,积极的方面是慎重、稳妥;消极的方面是缺乏创新精神。《司马光》一课教学中最吸引人的地方,正在于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逆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这种求异、求新的思维品质一旦养成,意义非同小可。
2、化静为动,巧用激发思维的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小学生喜动厌静的特点,精心制作两组投影
复动片。一是演示“人”离开“水”,二是演示“水”离开“人”,两相对照,清楚、生动地显示了两种救人方法的不同思路,辅之以简单、明了的板书,年幼的学生也都领悟了两种救人方法的不同,教学手段是巧妙的。
在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将课文内容化静为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将抽象的思维模式形象化,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作为跨世纪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动脑,勤思考,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各项能力。因此,当前在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无疑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新时期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肩负重任的我们应更加努力,更加大胆地去探索,去开拓,去创新。
第二篇:《司马光》教学案例
《司马光》教学案例
作者:韦桂娜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249
韦桂娜
XX/6/16
<案例>
师:小朋友已经知道了这篇文写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你们最佩服司马光的什么?谁能从文中找一个句子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学生迅速翻看文,小声交流)
【感谢您浏览网!请在站内输入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网)网址是】
生:司马光没有慌。
师:面对这危急万分的事情,从什么地方能看出司马光没有慌呢?
生:(读文)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师:请小朋友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司马光如果慌了,能这样做吗?
生:如果慌了,那石头就搬不起来。
生:如果慌了,手就抖个不停,就没有法子使上劲。
生:一慌,浑身就没有力气,用石头砸缸也砸不破。
师:说得都很对!轻声读读上一段文,再想一想,司马光如果慌了,还可能有什么样的表现?
生:还可能像别的小朋友那样,哭呀,喊呀,跑去找大人。
师:司马光就是司马光,跟别的小朋友不一样,就是没有慌!请小朋友们思考、议论一个问题,当司马光决定搬起石头砸缸时,他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呢?
(学生思考后,四人小组展开讨论)
生:他可能想,石头要大一点,不然砸不破缸。
师:你说得对,我们要围绕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来回答。
生:砸破了缸,水就流掉了,那个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就得救了。
生:掉进大缸里的小朋友肯定咕噜咕噜喝进很多水了,再不赶快放掉水他就没命了。
生:时间就是生命!要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让他马上离开水,砸缸放水,又快又好!
生:要是跑去找大人,时间救耽误了,等大人来,说不定那个小朋友早就呛死了。砸缸放水是救人的最好办法!
……
师:小朋友们讲得很有道理。司马光在危急时刻能想到这么个好办法,说明他非常沉着、非常机智、非常勇敢。我们一起把这篇文再读一读。
<评析> 转载http://enru/dede3/htl/hfs/XX/0919/976htl
第三篇:司马光教学案例
《司马光》教学案例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遇事要像司马光一样沉着机智。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指导识字、写字。
3、通过朗读第四、五段理解司马光遇事时与别的小朋友反应不同,说明他是个爱动脑筋机智聪明的孩子。
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3、分别抄有第四、五两段课文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学习生字
这堂课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小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请学生读准”司“。告诉学生“司”是“司机”的“司”,在这里与“马”组成复姓。再请学生读准“光”的音。提示“光”的音。提示“光”的笔顺。学生完整地读课题。
二、过渡激趣,整体感知
1、司马光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能写在课本里让我们大家学习呢?
2、听课文录音,注意良好的听读姿势、听读习惯的培养,特别要学生注意看清课文标点,听好停顿的地方。
3、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长句子。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留心听,听后互相评议。
三、突出重点,教学课文
1、司马光生活的年代离我们现在很远很远了,课文第一段用了一个什么词表示?学习古时候”读准“时”。
2、有一回,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突然,发生了一件很危险的事,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结果怎样呢?请同学们自己学习二到六段。要求:仔细读课文,画出讲司马光表现的词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交流讨论。
(1)发生了什么危险的事?谁来读二、三两段课文?其他人注意听有没有读出危险的感觉。
(2)别的小朋友年看到小伙伴掉进小缸,他们怎么样了?先指名回答,再读有关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学习生字“都、慌、吓、哭、喊”,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吓、哭、都”的字形。
(3)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指名读第五段。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强调出司马光与别的孩子不同的地方。评议,练习朗读。
(4)结果怎样?
这里采用师生对读方式怎样?朗读最后一段。4.司马光救出了小朋友,那时,他自己也还是个孩子,学习生字“孩”,注意“孩”是子字旁,写法与“子”不同,最后一笔是“提”。启发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办法能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学生可能想出以下办法:①把小朋友拽出来;②在缸里,拉他出来;3把缸推倒等。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们爱动脑筋,然后将方法进行比较:大家想的办法基本是让人离开水,但在当时情况下,缸太大,太重,喊人又来不及,司马光能及时想到用大石头砸破缸,使水流出,让水离开人。这个方法巧妙而实用,这与他遇事爱动脑筋是分不开的。朗读全文。
第四篇:《司马光》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运用借助注释和插图等方法理解文章,感受司马光的优秀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识人物
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你都知道各朝代有哪些历史名人?图中的人物你认识吗?
1.板书课题,学写“司”字。
2.齐读课题,了解复姓。
二、初读课文,注意停顿
1.学生自读,根据提示读准字音
2.学生展示,指导读音。
(1)瓮:
A图片对比:瓮、缸。
B借助注释:口小肚大的陶器为瓮。
C拓展“瓮”的成语:请君入瓮、瓮中捉鳖。
(2)迸:
A结合注释
B调动已有知识
(3)多音字“没”。方法指导—据义定音
三、再读课文,划分节奏
1.同桌合作,划分节奏
2.指名展示,相机评价。重点指导朗读:“光/持石/击瓮/破之”
3.齐读课文。
四、品读课文,读懂故事
1.分清人物,明白指代:圈一圈:文中有哪些表示人物的词语?分别指谁?
联系上下文理解:群儿、一儿、众、光、儿。
2.指导学法,理解意思:
(1)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A结合注释,理解“庭”的意思:庭院。指地点。
B举例说明,感受“于”的用法。
C了解故事的起因,指导朗读。
(2)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A结合注释,说说故事的发展。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意外,这些孩子的表现是怎样的?
B联系生活,展开想象。用“大家都慌了,有的………有的……”来说说这些孩子的表现。
C画记动词,进行表演。“持、击”,D句式对比,指导朗读。
E人物对比,感受人物品质。与惊慌失措的孩子们相比,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F文言文特点:言简义丰
五、回顾朗读,熟读成诵
1.出示图文,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2.借图诵读,背诵课文。
3.熟读成诵,表演背诵。
六、拓展学习,再识人物
1.补充故事《司马光斩蛇》。
2.类文练习:文彦博灌水取球
七、板书设计
第五篇: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司马光图片)同学们,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呀?齐读课题《司马光》。板书
2、通过昨天的学习,谁能说说司马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聪明、机智)
3、今天呀,聪明机智的司马光要考一考大家,你们敢挑战吗? 我会读:
古时候 花园 假山 掉进 司马光 别的 哭喊 使劲 砸 慌 搬起 得救 水缸 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
二、精读训练
1、今天,司马光将带我们一(6)班的小朋友穿越时空,一起到古时候的花园里去看一看,大家想去吗?(出示图片)
2、学习第一自然段(1)比较句子:
①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水缸,缸里装了水。②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这两种说法,哪一种好?(句②说法好)为什么?(如果是小水缸,小朋友能自己爬上来;如果缸里没有水,或是有水也不多,小朋友掉进去也不会有什么问题。正因为是大水缸,而且里面装满了水,那小朋友掉进去就有生命危险了)
(2)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可能发生事情的危险因素。
3、复述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你能说一说第一节讲了些什么吗。
4、学习第二自然段
(出图)瞧,小朋友们玩得兴高采烈,完全没有想到危险就要来了,发生了什么事呢?
(1)发生了什么事?
(2)他爬到了哪里?后来呢?
(3)掉进了哪里?他爬上了假山,怎么会突然掉进水缸里的?
(一不小心,指导读)师评价:(哦,太突然了,你根本没想到。你确实不是有意的。哎哟,你太不小心了。)
(4)他一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会有怎样的危险呢?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装满了水的大水缸)那他掉进了这样的水缸里,会有怎样的危险?
(5)如果当时你就在场,看见你的同伴掉进了水缸里,你会怎样?(着急、担心)
(6)用“——”划一划,在这危急的时刻,其他小朋友是如何做的?读 学习“别” ①慌 板书:别的小朋友 都慌了 ②具体从哪里看出他们慌了呢? 学习“哭”
a哭
哪个小朋友哭了?为什么哭?(急、没有办法)b喊 他会喊什么呢?
(救命啊)这个小朋友的命就在缸里呢,不赶快救出来,他就没命啦!谁来喊?
(快来救人啊)时间就是生命,晚一步就来不及啦!谁来喊?
(有人掉进缸里啦)可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干着急!谁来喊? c跑去找大人
为什么要找大人?(救人)哦,他们惊慌失措,一点主意都没了。为什么要跑着去?(时间很紧)稍微慢一点,这孩子就可能被淹死。③读第二句,读出“慌”。(师范读,个别读,齐读)(7)练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
5、学习第三自然段。
(1)在这危急时刻,只有一个人没有慌,那就是司马光,他是怎么做的?第几自然段讲了司马光?
板书:司马光 没有慌
(2)(出示句子)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学习“没” “那”
a司马光为什么要用大石头呢?(缸大而且很硬)b司马光为什么要使劲砸呢?(时间很紧)你能模仿一下司马光的动作吗? 引读:水缸······,缸里的水······,掉在缸里的小朋友······。(3)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聪明)
如果这个时候大人们来了,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呢? 司马光的同伴们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4)让我们来夸一夸司马光。
出示句子:司马光,你真!
老师这儿有个成语讲的就是司马光(出示:)老师这儿还有几个成语讲的就是司马光聪明果断镇定(出示:多谋善断、方寸不乱、从容不迫、临危不惧)
三、总结
1.当我们遇到了紧急情况时,要学习司马光方寸不乱、多谋善断的品质。2我们一起来编个儿歌来称赞司马光。
老师说前半句,大家来补充后半句,看谁说的好。
古代孩子,-----(司马光)
遇到危难,-----(不心慌)
举起石头,-----(砸破缸)
救出朋友,-----(你真棒)3推荐小故事 4写生字。
四、板书设计:
10司马光
别的小朋友
都慌了
司马光
没有慌
聪明 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