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设计《唐雎不辱使命》分析
教学设计
名称
基本信息
执教者
《唐雎不辱使命》
贺
课时 1 课时
珍
人教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所属教材目录
第 22 课
这篇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教材分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析
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文章以记言为主,言辞颇有深意,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虽然学情分有些文字有一定难度。但是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的积累,再加上情析
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尖锐,人物个性鲜明,所以在疏通文意时宜采取让学生自学为主的方法。
1.反复朗读课文,进一步积累文言字词,培养文言语感。
知识与能力
2.学习课文“记言”的史教学目
家笔法和简洁传神的人物标
刻画方法。
自学积累文言词汇,熟读
过程与方法
课文,合作探究。3.理解和学习唐雎不畏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生
重点 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教学重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难点
理解文章人物互相映衬的难点 写法,学习仁人志士的品
格,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本课主要采用情境引导法、朗读法、赏读评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策1.通过情境创设和情感铺垫导入,反复品读课文,逐步深入理解课略与 文。设计说明
2.学生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激发学生阅读体验。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英雄辈出,各
一、领风骚,它们入黑夜中闪烁的群星,照亮
创设情情境导了历史的天空,他们也一定如燃烧的火把,带着预习问题,境,激发入 点亮过你心灵的明灯。在国家、名族面临由导语思考进
学生的阅危机之时,总会有这样的英雄挺身而出:入课文情境。
读兴趣。(2 他们也许出身卑微,但他们却用非凡的胆分钟)识和凛然的正气诠释了对国家的热爱。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这样一位英雄——唐雎。
采取让学生自学为
小组合作,分享
二、主的方1.小组合作交流,分享预习成果
自己在预习中
法。学生学习准积累的知识,提的整个学2.课件展示导学案中的重点内容,小组代备——出自己的疑惑,习过程是表展示准备中补充的内容
生本对借助小组的力
趣味盎然话 量完成对文中的。转变的初步把握。
学习方式(8 3.学生齐读课文。让学生分钟)
“学会学习”
1.文章的题目是《唐雎不辱使命》,唐雎的使命是什么?他是怎样做到“不辱使命”的?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概括回答。
三、1.速度课文,感2.面对强秦,弱国臣子唐雎的凛然正气令
知文章的主要让学生在聚焦文人肃然起敬。再读课文并思考: 朗读、思内容。本——考、讨论(1)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生对2.紧扣文本,分中感知课话 析人物形象。文,重点(2)他的“勇”和“智”分别表现在哪
感知唐雎些地方?请结合相关语句简要分析。(15 3.小组合作,的形象。分钟)讨论探究
3.文章是用怎样的手法来突出表现唐雎的智勇双全、大义凛然呢?
①对人物进行生动形象地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
②通过对秦王的蛮横无礼、前倨后恭、色厉内荏来反衬,通过安陵君来正衬。1.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学名著。史书,应力图尊重历史的真实,但对《战国策》和本文,却有这样几条资料:
(1)《战国策》的文章长于说事,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具有很强的说服力。(2)朱东润 先生认为:本文情节出于虚构,不能视为真实的史料记录。
(3)历史上的唐雎是一位纵横捭阖、巧舌如簧的策士,并不是专诸、聂政、要离之类的玩命角色。“伏尸二人,血流五步”的恫吓,“挺剑而起”一拼死活的架势,1.了解《战国非唐雎一类的策士所愿为、所能为。而作策》的写作特让学生通
四、为唐雎对手的秦王嬴政,绝不是懦弱无能色。过补充资探究提易于就范的庸主,那种色厉内荏、前倨后料,了解升——恭的性格,和喑恶叱咤、一统天下的嬴政2.深入挖掘唐《战国对话作的个性特征难以吻合。雎这类义士的策》的特者 精神价值。点,理解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篇文章对唐雎不辱使命唐雎这一(12 的虚构或夸大呢? 3.激发学生的人物的精分钟)民族自豪感、自神价值。
(明确:与其说是史实,不如说更像一个信心。令人荡气回肠、大呼过瘾的故事,在风起云涌的战国时代,在策士们为各自的国家的平安与强大奔走劳碌中,唐雎一介布衣之士,代表弱小至极的安陵,却能够凭借一己之力粉碎强秦的阴谋,捍卫领土完整,维护祖国尊严,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最初的创作者虽不可考,但这显然表现了作者在诸国纷争不断、大国恃强凌弱的时代洪流中,对这样有勇有谋、爱国爱家、自尊自信、有责任有担当的义士的敬意和向往。)2.这样的义士,在历史上还有哪些?请结合你的阅读积累,举例说明。
1.深入理解唐实现课内
五、1.今天我们从唐雎身上又能汲取到哪些
雎精神的现实外迁移,总结评有益的精神营养呢? 价——对话自2.同学们在学习准备中的疑问得到解决己 了吗?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与感悟?回忆整理这节课的内容,和大家交流(5 分享。分钟)
体现大语文教学
2.总结,让知观。实现识系统化、明朗能力迁移化,巩固并深化和情感内知识的记忆。化。引导
学生对本
课内容归
纳总结。
在历史的烟尘中,有那样一群英雄,他们为坚守正义无所畏惧,恰课堂小是这样的的气节与胆识才构筑了我们中华民族,为追求理想、报效结
国家而甘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传统。今天我们触摸文字,与古人对话,我们惊奇,我们赞叹,我嫩敬佩,我们敬仰。愿(2 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分钟)
自己,将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传承、发扬!1.布置检测练习
布置作业 参考《唐雎不如使命》同步检测。(1 2.拓展阅读 分钟)
《战国策》的其他篇章,写一篇读书笔记。
秦王(“易”)—— 唐雎 ——(“守”)安陵君
反衬 正衬
“逆”“轻”寡人 虽千里不敢易
板书设计
天子之怒 布衣之怒 挺剑而起
长跪而谢 不辱使命 奸诈骄横 爱国忠君 不畏强秦 前倨后恭 智勇双全 知人善任
意义。
《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
河北省广平县第二中学 王瑰云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掌握文中“塞、庋藏、俟、落落、业、无论”等 文言实词、复习虚词“之、而”的用法,学习“然、为、与”的用法。了解特殊句式,学会文言翻译的方法。了解作者及“说”这种文体。2.把握作者关于读书的论断,梳理文章论证结构,体会作者运用对比进行议论抒情的写法。
3.把握作者寄寓在文章中对青年人的嘱托,形成发奋图强的思想认识。【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句式。体会对比说理的写法。【教学难点】
梳理文章论证结构,把握论证特点及文中体现的情感。【教法、学法】
以“五步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对话作者、对话自己)为基本教学方法,质疑点拨为辅。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思考、讨论中提升、探究后运用。
学生自主归纳为主,小组合作为辅。让学生在问题探讨中发现规律,让学生疑难思考中掌握方法。【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准备—— 生本对话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理解全文,翻译下列句子。① 书非借不能读也。②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③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④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4.认识作者,了解“说”。
袁枚,代诗人;字子才,号简斋,又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作品集
“ 说 ”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
,也可以
,都是为了
,具有
、、特点。5.关于读书,袁枚在文章中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和方法呢?你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吗?
二、交流分享—— 生生对话
1.由名人读书观导入:
世界上许多名人之所以成功 , 与他们善于读书有关。鲁迅读书,弥漫开放,精骛八极,而善于收束,思想之停蓄因此稳当厚重。钱钟书读书,精锐挺进,浩瀚渊深。量大如重峦叠嶂,其气势如鹰击长空,其全面性如综合部队,且善于对读书的选择。李敖读书姿态罕见之开放,如一硕大公园,推倒围墙,吸纳周遭风光,而自有一中心。
有书且善于读,是名人成功的关键。但是有一个青年学生因为家贫无书来读,幸得大学者袁枚的帮助,这位长者就借书一事谆谆告诫后辈读书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文言文 《黄生借书说》,体会袁枚的读书观。2.交流预习情况,分享自学成果。① 我来说一说作者及背景。
学生展示后,教师多媒体展示重点强调:
袁枚,字子才,自称随园主人,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主张抒写性情,有清新灵巧之风。著有《小仓山房文集》,诗作《随园诗话》,志怪小说集《子不语》。
由于古时印数少,且大多掌握在私人手中,故书难得。黄生允修,贫而好读书,幸而作者借书并资助他。② 重点实词、虚词展示。
活动一:一学生上黑板展示课前预习中和自己找出的实词,并由另一学生回答。学生展示后,教师多媒体展示特点字词:
教师追问:以上词语我们在那课学过,是一样的意思吗?
活动二:教师提问,用本课中的句子举例,来说一下“之、而”用法。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多媒体展示课文中出现的其他虚词
③ 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特别是“学习准备”中的重点句子。学生小组活动后,教师点拨学生难以理解的句子并讲解特殊句式: 省略句: 使与书俱。
倒装句: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判断句: 书非借不能读也。3.诵读
①教师范读或范背。教师强调字音:
②学生自读、齐读、美读。
三、聚焦文本—— 师生对话
导语:“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是朱熹对读书的理解;“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匆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益也。”是郑板桥对读书的看法;“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是周恩来总理的读书观;清代大学者袁枚对读书又有怎样独到的理解呢? 思考:
1.作者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你怎么理解这一观点?
小结:“ 书非借不能读也”,应从读书精神上体会,意为借书比有书更容易勤读,更专心,更容易记住,效果更好,即条件差反而进步快,逆境促人勤奋。这和我国古已有之的身处逆境而矢志苦读的优良传统是一致的。
2.开门见山提出文观点,接着又是怎样证明这个道理的?你能把文章论述过程用结构图或知识树的形式画出来吗? 小组成员合作解答,然后上黑板展示。教师展示与学生对比。
3.作者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后,总结出了怎样的读书经验?(要求:用原文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小结:“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句话是作者本人读书经验的总结,以此告诫黄生借书不易,现在借到了,就要珍惜少时岁月,专心读书,同时,也为课文转入第二部分对黄生提出希望作了铺垫。
4.文章最后,作者写道:“知幸与不幸,则其 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这句话是作者的用意所在,有何作用?
小结:此句紧扣论点,教育黄生懂得借书的艰难,珍惜自己难得的机遇,劝勉黄生专心读书,同时督促他早日还书。也道出了深邃的人生哲理:青年人要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求学。
四、探究提升—— 对话作者
导语: 袁枚以文学为终身事业,他曾说“ 读书已过五千卷,此墨足支三十年”。他 是性灵派创作理论的提倡者。他以为“诗者,人之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又说“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 这篇“说”,(袁枚)借一事发表议论,在议论中提出希望。思考:
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小结: 文章写作目的劝勉黄生认真读书,珍惜光阴。手法上,典型的就是对比,其次还有第一人称的使用、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的运用及结构上首尾呼应的手法。
教师追问:这几种手法,你有疑问吗?比如:对比的作用?
五、总结评价—— 对话自己
1.读完本文,你有什么话想对黄生或作者说?
2.结课语:本文提出 “ 书非借不能读 ” 的观点,劝勉人们(此指黄生)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只要有志向,有决心,不利条件也能转化为动力,催人奋进的力量。反之,我们也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贪图安逸,养成不求进步的恶习,要珍惜时间,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好好学习。
同学们,莫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挂在人们嘴上,而要让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因你成为佳话。
第二篇:《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题。3、学习文章的写法。
4、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教学重点
1、复述、解释、翻译、朗读、积累。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一、教学过程
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开始逐步吞并其他六国,由此而展开了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叱咤风云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唐雎便是一位载入史册的外交英才,今天就让我们领略一下他的外交风采。
(点击课件,显示课题)
师: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本文的出处,谁来把大屏幕上的内容给大家读一下。(点击课件,显示如下内容: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pèi)(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皇族。)学生读文章
要求:读的声音很宏亮,其他同学在回答问题时要向他学习。【课前检测】
下面我们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请做“问题导入”第二题的注音题。(点击课件,出示注音的题目: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逆()傀()徒跣()抢地()缟素()庸夫()色挠()指名学生回答,并随手点击出示正确答案,加以订正)
【合作学习】
一、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要求是能口头准确翻译课文,可以借助课下注释完成,然后做学案第5题和第6题,在自学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自己不能解决,再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大家交流解决,时间5分钟。现在我们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情况。
(点击课件,屏幕显示解释字词、通假字、“以”的用法、翻译等内容: 1.解释以下重点词语
〖易〗 〖其〗 〖加惠〗 〖弗〗 〖因〗 〖错意〗〖广〗 〖逆〗〖轻〗 〖与〗 〖岂直〗 〖怫然〗 〖公〗 〖布衣〗 〖免冠〗 〖徒跣〗 〖抢〗 〖庸夫〗 〖士〗 〖休祲〗 〖缟素〗 2.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⑴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⑵仓鹰击于殿上。
3.解释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⑴以大易小。()⑵徒以有先生也。()⑶以君为长者。()⑷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4.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⑴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⑵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⑶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历史回放】
一、下面我们请两位同学表演一下自己编排的课本剧,给我们再现当年唐雎不辱使命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问题探究】
一、文章所记叙的是一场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战争,交战的双方便是唐雎和秦王。从文中看出两人各自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大家四人一组来探讨。可采用“哪个地方表现谁怎样”的方式来说说。(学生交流讨论)点击课件,显示:
唐雎是一位爱国忠君、有胆有识、不卑不亢、机智勇敢、从容镇定、不畏强暴、凛然正气、智勇双全的外交家的形象。)真不敢相信大家说得这样好,看来同学们对文章的理解很深刻。我们再看大屏幕,归纳一下:
(点击课件,显示如下: 唐雎:
(一)爱国忠君
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3.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二)机智勇敢
1.„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3.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点击课件,显示如下: 唐雎的说话技巧
言之有“节”——“否,非若是也”“而守之” 言之有“据”——“士之怒”“而将四矣” 言之有“力”——“今日是也”“挺剑而起”)【拓展训练】
一、说话的确是一门艺术,唐雎用自己的卓越的智慧和过人的胆识战胜秦王,不辱使命。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用自己高超的说话技巧不辱国格的例子,周恩来总理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下面请大家看大屏幕,看完之后你感觉周总理说这番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他说话有什么艺术?(点击课件,显示:
A.基辛格问:为什么中国人走路总喜欢低着头,而美国人走路总是抬着头? 周恩来答:因为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所以总是低头攀登;而美国人正在走下坡路,所以两眼望天。
B.西方记者:你们国库里到底有多少人民币? 周恩来答:共有十八元八角八分。)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唐雎的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说话艺术,课后我们再好好体会体会。最后让我们用李白的两句诗来结束今天的课。(点击课件,显示: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李白)
第三篇:《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结合语境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2.通过朗读表演、品析语言、改写段落等方式,体会唐雎的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初步体会作者运用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
1.以“读”贯穿课堂,读顺、读通、读懂。2.以“写”深化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理解。3.抓住重点词语品味人物语言特色。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唐雎作为弱国小臣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读”,读通文章,读懂句意,读懂人物。
2.通过品味词语、扩写段落,体会唐雎的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语言特点,学习说话技巧。
三、教学策略
1.本文内容相对简单,在学习文言词语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注释与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达到疏通文意,理解内容的目的。
2.本文情节生动,富于戏剧性,采用“读—演”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理解人物性格时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通过删减词语、揣摩潜台词等方法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教师请学生介绍完璧归赵、图穷匕见的故事。
教师导入:秦王故伎重演,想用五百里之地交换安陵,作为弱国小臣的使者唐雎面对虎狼之国的秦王是像秦武阳一样色变振恐,还是如荆轲镇定自若,是像楚怀王客死他乡还是如蔺相如一般完璧归赵?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二)疏通文意 1.读通文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二遍,划出读不通、读不顺、读不懂的句子,先利用书下注释理解词句,然后生生互助完成对字词句的初步学习。教师巡视,指导,解决学生共同问题。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1)教师出示重点字的读音辨析,检查学生自学情况。(2)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准确掌握判断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一些易错的重点词语,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
3.学生再次自由朗读、互读课文,达到流畅的程度。【设计意图】掌握重点字词句,培养学生根据语境理解句意的能力。
(三)感受人物形象 1.读一读,演一演。
教师导入:请每个小组的同学任选一种方式,选一段,说一说,你们要读出或者演出一个怎样的秦王、唐雎或者安陵君?
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并总结。
唐雎:沉着冷静、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忠君爱国、凛然正气。安陵君:有见识,能看透秦王的伎俩,说话委婉。秦王:贪婪、骄横狂暴、色厉内荏、阴险狡诈。【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初步感知人物形象。2.抓住重点语句精读。
教师导入:同学们的朗读体现了“有理在于声高”,秦王和唐雎一个声音比一个声音高。那么我们应抓住哪些词语读出人物的特点呢?
(1)想一想,下列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盼安陵君许。”
教师总结:关注秦王的自称“寡人”,注意虚词在文中的语气作用。
(2)请你写出下列句子的潜台词。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教师总结:读出言外之意。
(3)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三段,想一想唐雎的语言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教师总结:唐雎的语言形式上简短,语意连贯、语气强烈,有气势,能表现出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表现出唐雎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特点。阅读时要读得一气呵成,铿锵有力。
【设计意图】通过精读、品析重点语句,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通过重点字词体会人物特点,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怎样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4.写一写。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唐雎“不辱使命”的原因,感受人物形象。
(1)第三段是唐雎与秦王斗争的高潮,扣人心弦。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扩写这一段,再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学生扩写。
(2)唐雎“挺剑而起”,最后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唐雎究竟亮了一把怎样的剑从而战胜秦王?
学生:唐雎挺剑而起,秦王就会直接面临死亡,所以唐雎的行动有一定的震慑力量,表现了唐雎视死如归、斗争到底的精神和维护安陵国土完整的决心。光有语言,没有行动,也不能起到震慑秦王的作用。
教师:这是一把有形的剑,但是文中字里行间还有一把无形的剑震慑着秦王。
(3)教师展示学生改写片段并提问:你能否从这位同学的描写中或是你自己的描写中找到这把无形之剑?
教师示范:唐雎的胆识如同一把利剑,我觉得这个胆识是一种见识,能认识到布衣之怒的力量。
学生阅读思考:
唐雎的忠君爱国如同一把利剑:不辱使命,不能辜负安陵君的信任,不能辜负安陵百姓的重托,这个信念激励他无往不前,无坚不摧。
唐雎的智慧如同一把利剑:一下就能识破秦王的恐吓,威胁。唐雎的勇敢如同一把利剑…… 唐雎的沉着冷静如同一把利剑…… 教师总结:唐雎展示的是一把人格魅力之剑。虽然有人说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唐雎是根本不可能带剑觐见秦王的,但是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塑造这样两个人物,是对当时“士”这个阶层维护国家的利益的赞颂,是对“暴秦”的一种反抗。
【设计意图】深入体会人物形象。5.拓展。
教师导入:林则徐有一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古至今,为了国家利益,不辱使命的外交家比比皆是。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杰出的外交家。
师生交流,学习外交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忠诚、大义凛然等精神。
6.再次进入情境充满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设计意图】学习唐雎作为弱国小臣沉着冷静、有胆有识、忠贞爱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维护国家利益的精神。
(四)体会语言技巧
1.教师导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和别人打交道,人们常常说“听话听音”“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都是在说语言的重要性,我们要在生活中学会运用语言,你从唐雎和秦王的言语斗争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体会,不要求学生回答完整,鼓励学生结合具体内容或者是自己的生活体会,感受说话的技巧。
语言: 言辞委婉,言之有理:表明安陵君宁“守”不“易”的态度。针锋相对,言之有据:列举三个史实,警告秦王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自蹈死地。
以行证言,言之有力:挺剑而起,付诸行动,彻底打败秦王。2.语言实际运用练习。
【设计意图】体会语言的重要性,增强在生活中正确运用语言的意识,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唐雎,一个弱国小臣,在朝堂上,三寸之舌斗君王,胆为剑心退秦师,他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语言,一个锐利的武器,在生活中,巧妙运用它,能让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设计意图】明确文章主旨
(六)布置作业
1.以小组为单位,完整排演课本剧《唐雎不辱使命》。2.阅读:《战国策》《使臣不辱使命》,谈谈你对“士”的认识。
【设计意图】1.以排演课本剧为依托,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2.拓展阅读,加深对“士”的精神等方面的认识,对这一阶层形成较为成熟的看法。
第四篇: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二、掌握重要词句,培养学生朗读 理解能力。
三、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教学重点:重要词句,文意理解
教学设想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传统课文,也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例如《核舟记》等来说,这一篇在文字上有些难度,《战国策》又是以记言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上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过,即使是古文也可以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但是,有些涉及到专门性知识如历史知识的地方,教师则必须讲解、点拨到位。其次,在古文的教学中仍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安排不同要求的读书,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教学方法:
加强诵读,从整体文意的把握来帮助理解文中的具体字、词、句,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来帮助掌握整体文意,双向互动地学习古文,探讨唐雎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魏策》中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说的是公元前230年到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读注释,了解《战国策》
二、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1、范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读完后,请两至三位同学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注意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这篇文章写的是秦王嬴政向安陵郡挑衅,以换地为名想挑起战争。安陵郡的大臣唐雎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嬴政,终于使秦王嬴政屈服。
三、诵读,把握性格与主题
1、点名读课文。
2、学生找出表现秦王嬴政在唐雎出使前后的不同态度的句子,唐雎的表现的句子,认识二人性格,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参考答案] ①秦王表现:“秦王不悦”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英雄。
3、第三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落,作者在这里进行了精细的描写,同时,这一节也是情节发生逆转的关键段落。请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这里重点解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和“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这两句的意义,以及“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的意思。
4、齐读“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欣赏排比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并作练习,尝试在其后加上“唐雎之刺秦王,?”(引原文或参考原文)再连起来齐读。
[参考答案]“唐雎之刺秦王,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四、问题探究:
结合全文说说:为何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五、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六、巩固与积累
1、背诵课文第三节的排比句。
2、在课外查阅有关刺客的知识或故事,尤其是文中提到的三人:专诸、聂政、要离的事迹。
附:板书设计:
唐 雎 不 辱 使 命
秦王:“秦王不悦”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骄横 狂妄 色厉内荏)
唐雎:“唐雎之刺秦王”,将“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沉着 镇定 坚强无畏)
文章主题:赞颂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吴家井乡九年制学校 语文教研组 教师:赵磊 2014年10月16日
第五篇:《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第一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学习另一个《战国策》里的人物——唐雎。板书题:唐雎不辱使命
二,介绍《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
三,学生自读文,疏通文字障碍,根据注释掌握大意。
四,学生齐读,教师纠正不正确读音。
五,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断句。
六,整体感知文;
,讲了一什么事?
2,可以把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七,学习第一部分。,师讲解“使”“谓”“欲”“以”“易”“虽然”“于”等词语的意思,学生梳理整段意思,并知道唐雎出使秦国的理由是安陵君不愿与秦易地,派他去周旋。
2,安陵君为什么不愿易地却又说:“以大易小,甚善”呢?
第二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部分。,分角色读秦王和唐雎的对话。
2,弄懂对话的意思。分别了解“且”“以”“以”“错”“逆”“与”等词的意思。
3,从秦王的话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唐雎是如何应对的?
《战国策》
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
别体史书。
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
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
语言生动流畅;
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
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
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
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