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第四章教案4.1

时间:2019-05-13 22:19: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思修》第四章教案4.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思修》第四章教案4.1》。

第一篇:《思修》第四章教案4.1

道 德 箴 言 录

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令我敬畏:在我头上的灿烂星空和在我心中的道德律令。——康德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课程导入

人生问题的核心也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而“如何做人”的关键是做一个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的人。本章就从理论到实际阐述我们应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趣谈]道德的起源

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而这五只猴子都会一身湿。首先有一只猴子想去拿香蕉,当然,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之后每只猴子在几次的尝试后,发现莫不如此。于是猴子们达到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A。这只猴子A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结果,被其它四只猴子打了一顿。

• 因为其它四只猴子认为猴子A会害他们被水淋到,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A尝试了几次,虽被打的满头包,依然没有拿到香蕉。当然,这五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后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B。这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当然,一如刚才所发生的情形,其它四只猴子打了B一顿。特别的是,那只A猴子打的特别用力。B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的很惨,只好作罢。后来慢慢的一只一只的,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但是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猴子们打。这就是道德的起源。

正如我们现在的很多人一样,都知道这是不道德的,不应该做的,但是为什么不能做这个深层的原因大家都不甚了解,也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今天,我们必须先来了解一下道德起源和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

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

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都统一于人的生产实践: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人们在劳动中结成生产关系,并产生需要调整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创造人们的道德需要,提供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也形成了道德产生的主客体统一的重要条件。

道德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一开始表现为各种风俗、习惯、禁忌,到后来逐渐获得了自己的独立表现形式,并获得了发挥自身功能和作用的途径。

(二).道德的本质

道德的本质主要体现在:是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讨论:为什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落后,人们的道德水平高,而现在经济发展了道德反而下降了?

• 提示:今天的道德水平真的降低了吗?-------注意道德现象与道德本质的差异 • 结论:经济决定道德是从终极意义而言。经济发展与道德发展具有不同步性。

二、道德的功能和作用(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道德的主要功能:认识功能、调节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 案例故事:他脸红了

一个年轻人发现自行车丢失,一怒之下偷了别人的新车,跑回家,却发现装有1000多元钱的钱包忘在那里,于是又着急骑车跑回去找。

只见一位20多岁的女孩正拿着自己的钱包等在车棚,问了几句,还了钱包,那女孩说“我的车被人偷了,我身上没带钱,你先借我2元,我坐车回去,留个地址,我明天还给你。”

偷车人脸一红,用他自己的话说:“真希望天上响个炸雷,将自己肮脏的灵魂炸个彻底。”他发誓:今生绝不再做亏心事。

思考:偷车人为什么脸红?

正是这个女孩的高尚行为,挽救了一个险些变坏的灵魂。可见,道义的教育威力巨大。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例子都表明:道义的力量对于人们行为的约束,是法律所不能替代的。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在幼儿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 1987年,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的一位老人:“您在哪所大学里学到您所认为的最重要的东西?”那位老人平静地回答:

“是在幼儿园里。”“在幼儿园里学到什么?”“我在幼儿园里学到:要乐于同别人分享你的一切东西;要公平正直、光明正大地与别人争;永远不要打人;把你找到的东西放回原处;你弄乱的一切要由你来负责整理得井井有条;不要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在你伤害别人的时候要道歉;要知害羞,要有廉耻之心;在踏入社会的时候,有随时注意交通安全;要相互团结,彼此互助。

思考:上述故事对我们有何启发?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1.道德的历史形态:

2.道德发展的规律: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3.人类道德的进步性表现

小结: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合乎规律的必然产物,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的一种崭新类型的道德,是对人类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并必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第二篇:思修教案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

第二节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第三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第四章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

第五章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第六章 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

第七章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一切不侵犯他人自由的自由都应受到保护。”这条法则是自由主义思想提出的检验道德规范的标准,换句话说,只要是未侵犯他人自由和利益的行为,不应该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者制定给被统治者以及统治者自身必须遵守的规定、命令、条例。道德是制定法律的依据,法律是遵守道德的保障。结合两者,思修课程帮助大学生认识树立理想、培育道德和做人的道理,引导着我们去认识和处理遇到的问题。

我相信每个大学生在初进大学的时候都会有一种迷茫,因为我们发现自己突然身份变了,生活环境变了,生活方式也变了,于是我们开始寻找着自己新的人生坐标和前进方向。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大家经受住了高考的考验,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这是你离开家庭生活,第一次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这是你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这个阶段,是你系统性地接受教育,全面建立你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程。这也许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一、认识大学生活新特点

与中学生活相比,大学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

1、学习要求的变化

没有了固定的教室,不再有老师的强迫,也没有了父母的约束,同学们一下子多出了许多自主支配的时间。大学仿佛是宽松自由的天堂。但翻看一下培养计划,就会发现需要学习的内容其实是增多了。每一个学期学习的课程都不相同,内容多、学习任务重。大学教师讲课的特点也与中学明显不同:一是介绍思路多,详细讲解少。主要讲授重点、难点内容,授课进度比较快。二是抽象理论多,直观内容少。三是参考书目多,课外习题少。

这样的情况下,自主学习变得非常重要,要求同学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明确自己要学什么,合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合理分配时间。广泛涉猎相关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是大学学习生活的主要特点。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名言:“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独立思考,以科学理性观点辩证看问题;搜集整理信息,在理解基础上归纳总结,并清楚表达;

[案例] 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李开复)

在这封信中,我想对所有同学说:大学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你就应当对大学4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为了在学习中享受到最大的快乐,为了在毕业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每一个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人都应当掌握7项学习技能:①学习自修之道;②基础知识;③实践贯通;④培养兴趣;⑤积极主动;⑥掌控时间;⑦为人处世。只要做好了这七点,大学生临到毕业时的最大收获就绝不会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而应当是“对什么都可以有的自信和渴望”。只要做好了这七点,你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快乐的毕业生。

1、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学习。它要求同学们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自觉适应专业要求和社会需要,积极主动地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更多地是追求“记住”知识,而大学生就应当要求自己“理解”知识并善于提出问题。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一旦真正理解了理论或方法的来龙去脉,大家就能举一反三地学习其他知识,解决其他问题,甚至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

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观察角度。在学习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要总是死守一种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成为课本或经验的奴隶。只有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善于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

《礼记·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就是说,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学校里的人才资源,从各种渠道吸收知识和方法。如果遇到好的老师,你可以主动向他们请教,或者请他们推荐一些课外的参考读物大。学中的教师、自己的同班同学都是最好的知识来源和学习伙伴。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都不尽相同,只有互帮互学,大家才能共同进步。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为适应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的深造做准备。首先,除了学习老师规定的课程以外,大学生一定要学会查找书籍和文献,以便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其次,在书本之外,互联网也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大学生们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各类信息。

2、树立全面学习的观念。学习应该是全面的,不仅要认真学好专业知识,而且要学好与专业有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学好有利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各方面知识。有人说“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地方”,在这里,学习的概念不仅仅指课堂里的内容、教科书里的内容,还包括其他方面,如去图书馆、参加课外活动及各类竞赛,参与各种集体和社团活动,听各类讲座、报告会,搞社会调查等,更可以和同学、师长广泛交往,互相切磋,相互交流,古人云“三人行,必有吾师”。学习的领域变得宽广,学习的内容如此丰富,学习方式如此有趣,才带来学习效率的提升。

3、树立创新学习的观念。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首先要脚踏实地,打下扎实的专业根底;同时又要善于思考,勇于开拓,不断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敢于突破陈旧的思维定式,努力从事探索活动,培养创新精神。社会的发展和未来的事业,要求同学们自觉培养创新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善于组合、加工、消化已有知识,而且要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勇敢地追求真理,掌握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养成科学的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学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质疑的过程。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正如巴鲁奇所说:“千万人说苹果会往地上落,却只有牛顿一人问其中的原因。”

4、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终身学习,既是世界上日益深入人心的学习和生活理念,又是中华民族流传久远的尚学思想精华,更是教育工作中一以贯之的优良作风。

有专家言,现在,终身学习,已成为21世纪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尺度和评价一个国家健康发展的标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埃德加.富尔先生也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审时度势,做终身学习的典范。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从不断的学习中汲取营养,充实知识,提高本领。否则,我们就会落后于时代,就难以完成肩负的历史任务。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的更新和增长空前快速。知识的无限性与人的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的矛盾显得格外突出,这就要求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对于同学们来说,在大学阶段,要学习和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要为今后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大学毕业只是告别学校,并不是告别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本领,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2、生活环境的变化。同学们要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既要学会过集体生活,又要学会独立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中学时,许多生活琐事都有父母操心料理,进入大学后,衣食住行等都要由自己来安排处理。自主、自立、自律是大学生活的特征。首先,要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摆脱生活上的依赖性。其次,生活要有计划,尽量做到精打细算,尤其要注意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和自己的“勤工俭学”能力来安排日常消费,不要盲目攀比。最后,还要学会处理好同学关系、同舍关系和师生关系。大学生活虽说是独立的生活,更是集体生活,同学之间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脾气禀性、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一些矛盾和分歧是在所难免的。大学生要学会化解矛盾,学会如何与他人和谐共处,搞好团结,建立互助友爱,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每个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必修课。

3、社会活动的变化。进入大学后,党组织、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会等组织活动增多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爱好、时间和精力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合理安排课余生活,锻炼组织和交往能力。社会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也可以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知行关系当中,“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目的。不“知”而“行”,会使“行”失去方向,走上违法乱纪、走上不道德的人生道路;但只“知” 不“行”,“知”也就会失去意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目的是大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做,不应该如何做。

心灵上有感触、从而思想上有提高、进而行动上有表现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精彩的大学历程需要人生理想的支撑,因为人生理想和生活志向决定着您的人生质量。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大学的努力将在河上架起桥梁。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特别是国际风云变幻,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形势下,一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动摇,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表示忧虑和担心。反映在学习生活中,就是从比较关心国家、关心社会,逐渐转变到关心个人发展机遇,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有的大学生精神萎靡不振,对自己目前的学业和未来的择业忧心忡忡、困惑迷茫,没有崇高的理想,没有科学的信念。那么,我们的大学生缺什么呢?缺少一种理想精神。

作家周国平说:“一个民族如果全体都陷入某种理想主义的狂热,当然太天真,如果在他的青年人中竟然也难觅理想主义者,又实在太堕落了。”为什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大学生冷落了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人不需要理想呢?还是我们对新时代的理想缺乏认识呢?每一个渴望有闪光、充实人生的大学生都应当对自己的理想信念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使理想根植于时代的沃土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辛勤工作50年。

理想信念属于人的精神范畴,是人们主观的东西。但理想和信念的形成和确立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完全自发产生的,而是人们主观能力性的产物。因此,大学生要想确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首先必须对理想信念本身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有所选择。

(一)理想的含义与特征

1.理想的含义

“理想”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ideal”,意思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古代,理想叫做“志”,即志向。孔子讲“三军可夺率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人类对自身现状永不满足,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是理想产生的根源。理想属于人类精神生活范畴。理想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是在实践中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对于未来的想像。理想包含三个基本要素:(1)理想是人生所向往、信仰和追求的奋斗目标,它表明一个人向往什么样的社会,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在道德人格、职业生涯、生活状态等方面所期望达到的目标,这是理想的实质。(2)理想的存在形式是主观的,内容却是客观的。理想是受主体的需要、人生观、价值取向等影响所形成的,属于社会意识。但是它的内容却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通过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认识探索,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和现实的可能性。(3)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社会以及个人发展的形象化的构思,这是理想的具体表现形态。

人为什么要有理想?人不仅是生物意义上的存在,还是文明意义上的存在、社会意义上的存在和历史意义上的存在。作为文明的、社会的、历史的存在的人,并不是天生的;人所特有的文明的、社会的、历史的特性,也不是在生物遗传过程中获得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有一个从自然的人转变为文明的、社会的、历史的“人”的过程。理想,就是人们从自然人转变为文明的、社会的、历史的人的精神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下面,我们根据刚刚所学到的理想的含义来辩析一下一位湖南语文老师的观点。读书是为了什么?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现在又成为大家争论的话题这是一件让人不可思议的事。说他不可思议原因在于:一位教师教育他的学生:“读书应该是为了自己,将来挣下大把的钱”“甚至能找到一个漂亮的老婆”有人认为老师讲了真话,实话值得肯定,而且说得是最真实、最现实的理想,更值得肯定。讨论,你的观点是什么?

2.理想的特征

①实践性:理想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产生,又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一个人的理想总是随着他所参加的社会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由于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不同,人民的要求和追求的理想也就不一样,理想一旦确立,就会反过来对实践产生作用。它一方面给人生的进取提供一个向导,另一方面也在实践过程中受到检验、修改和发展。理想只有通过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才能实现。要把理想转化为现实,就必须脚踏实地反复实践。离开实践,再美好的想象也不是理想,而是空想。什么样的追求决定什么样的人生。案例教学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人一人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的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孩子。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几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斯莱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们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抉择将决定我们三年后的生活。我们要有选择,要接触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趋势,从而更好地创造自己的将来。

②超前性:理想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超前反映。理想反映的是科学和理性,代表的是思考和追求。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作为对美好生活的想像具有完美性,它是对现实生活的缺陷和不完满性的超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会对现状有所不满足,并设想和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比如我们总是对自己未来的生活职业及社会生活环境有各种各样的美好的设想和期待并努力通过自己的学习工作实践去实现这些目标。而理想正是人们要求和期望最集中直观的表达。比如,当我还没上学的时候:看着有的小朋友背着书包上学堂,真的是羡慕极了„„ ;当我上小学的时候:听说有的能够跳级,心里想着我也什么时候也跳跳级;当我上初中的时候:希望能够顺利地上高中,当时有个老师总是说,以后要实行统考,那个时候初中生就只能饿死了;当我上高中的时候:希望高中毕业时最好是能考上大学„„ 当我上大学的时候:希望马上毕业,上班可以挣钱,有了钱自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那样很有快感„„ ;当我大学毕业的时候: 能找到一个好工作就行了„„ ;当我刚上班的时候:钱好象还是少了点,再多点就更好了„„;当我涨了工资后:工资涨的还不够,能再涨点就真的幸福了„„。

③时代性:理想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现象,是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产物,具有一定社会的时代特征。当代诗人流流沙河在诗歌《理想》中写道:“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如2003年,受到“非正义战争”祸害的伊拉克人民盼望拥有安定与和平;受到“HINI”流感祸害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更加强烈而又迫切地感到拥有卫生与健康的极端重要性。“安定与和平”、“卫生与健康”就成为具有鲜明时代性的理想目标。理想与社会实际、时代特征总是紧密联系的,作为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相联系的意识形态,理想只能是时代的产物,呈现时代的特征。保尔柯察金和比尔盖兹谁是英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时下青年在传统理想教育中已不再仅仅扮演被动接受的角色。他们更多的将传统的时代英雄和现代社会中被人们推崇的风云人物相比较,希望从看似冲突的两类人物中找出共同点,拓展自己的思考空间,获得更多的人生启示。比尔.盖茨便是一个与保尔柯察金有着巨大精神反差却又能同时被中国青年认可的时代英雄。他们一个是战士,以牺牲精神和无私奉献而名垂青史;一个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杰出人物。为自己挣得财富和名声的同时大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④阶级性(视频):理想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的集中反映。在阶级社会里,由于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阶级地位之中,所以,人们的理想也必然要受到所处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的制约,打上一定的阶级烙印。如地主阶级的理想是拼命榨取农民的血汗,追求高官厚禄、广置田宅,而贫苦农民的理想只希望“耕者有其田”,过上自给自足的安稳生活。资产阶级的理想是获取高额利润,腰缠万贯,而工人阶级的理想则是消灭一切剥削和压迫,实现共同富裕和全人类的解放。

⑤现实可能性:从形式上看,理想是主观的精神现象。主体的需要、价值观、人生观等都会影响人的理想的形成。但从内容上看,理想又具有客观的因素。理想是对客观现实的自觉反映,因而理想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理想也只有在现实中才有可能实现,如果不具有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就不是理想,而是空想或幻想。

理想不同于幻想和空想,幻想是一种与主体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它有实现的可能性,但是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如古代先民对登月的幻想最终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通过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成功得到了实现。空想虽然也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反映了人们一定的追求和目标,但它却缺乏客观根据,违背客观规律,是不能实现的。有时候人们会把一些的虚幻东西当作自己的努力的理想,尽管他们在主观上确信其能够实现,并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但实际上这只是一厢情愿。比如有人相信自己凭借修炼某种“气功”就可以升天成佛,进入“天国”,这不仅是空想,而且是有害的空想。

理想与空想有着严格的区别。空想是一种没有客观根据、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无法实现的想象。与空想相比较,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具有科学性,经过努力最终是能够实现的。

有的幻想具有潜在的实现可能性,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发展,也有可能转化为现实,如“嫦娥奔月”,是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幻想,现在由于航天工业的发展,人类登上月球已经成为现实。

3.理想的类型 人生理想源于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又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人的理想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理想分为不同种类:

(1)从性质上可分为: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庸俗理想。凡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反映人民根本利益的理想是科学理想;否则是非科学的理想。对祖国的繁荣、人民的幸福及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希望和向往,是崇高的理想;对个人的狭隘私利、贪图享受的钻营和追逐,是庸俗的理想。

(2)从时序上可分为: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长远理想是指经过很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才能实现的理想,如共产主义理想;近期理想是指较短时期内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理想,如党中央提出的本世纪初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就是我国人民的近期理想。

(3)从对象上分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个人理想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的未来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设想。社会理想是指社会集体主体乃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指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本质上说,理想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理想

(4)从内容上可分为: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社会理想是一定的阶级和社会集团关于最好的社会结构的观念,它通常包含下列内容:实现人的最终使命,在人们之间最公正地分配生活财富,使权利和义务之间、人的才能和社会地位、功劳和报酬、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义务的要求和个人需要之间、合乎美德的生活方式与取得个人幸福之间都相适应。道德理想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理想人格;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或做人的标准,是道德理想的内容。职业理想是人对专业兴趣的选择、确定。生活理想则是关于爱情、伴侣、饮食、起居的思考、向往和追求。

第一,生活理想。生活理想,即人的理想生活。生活理想并不就是对生活条件的期盼,更重要的是人们期望具有怎样的生活方式、怎样生活得更充实更有意义。所以,生活理想是指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式的向往追求。

生活条件是人的基本需要。人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家庭生活等。生活理想是指人们对丰富的物质生活、高雅的精神生活及美满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人都向往生活美好,但美好的标准却很不相同。有的人向往奢侈的生活,淫逸的生活(有条件时表现为放纵,无条件时就会刺激人走向偷、抢等罪恶),而有的人却崇尚俭朴,既使生活富裕也过着勤俭朴素的生活。从我国古代道德传统来看,对待生活的态度一贯倡导“勤劳为本,俭以养德”,将劳动、勤俭、节约视为美德。这并不是像某些人说的是安于贫穷,而是追求一种健康有为的生活方式。

大学生尚未参加劳动,所以生活上更应注重勤俭节约,防止盲目攀比和盲目消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逐步树立起正确的生活理想。

第二,职业理想。劳动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需要,是人满足一切需要的基础。人的劳动需要表现为对职业的需要。职业理想就是人们对未来自己所要从事职业的向往和追求。

职业理想是关于工作、职业方面的理想。它包括两方面,第一是人们希望自己能选择一种理想的职业,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第二是希望自己在工作和职业活动中达到理想的境界,取得理想的成绩。这第二个方面其实就是事业理想,它是职业理想的核心内容。求实的职业理想

目前社会现实是:职业日益分化、就业岗位多样化、人员流动大,总是“不是我不明白,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因此在这样一个变动不居的现代社会中,重要的不在于一生中选取某一种最理想的工作,而在于不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要把它当作一种理想来追求。

第三,道德理想。道德理想,指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理想人格,是人们道德追求的最高标准和境界。道德不只是规范人们日常生活的具体规则,也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就是树立做人的准则和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追求高尚的理想人格,使自己富有人格魅力,成为一个为社会所需要、为他人所喜欢的人,既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又是生活幸福的根本。第四,社会理想。社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的向往、追求和设想。社会理想是时代的产物,它总是这样或那样地反映着一定时代的特征,随着社会关系的变革而发生变化,没有也不可能有一切时代都适用的永恒的社会理想。当前,我们国家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远大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因此,当代青年的个人理想一定要与此相联系,把对祖国的热情和忠诚表现在为祖国建设的实际行动中,表现在各自的岗位上。这样我们的理想就能升华,我们的生命就更有价值。

(二)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1.信念的含义

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信念是怎样产生的?

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信念是由一个观念或意象加上一种感到对的情感所构成的。“信”是信念突出的本质特征,信念的强度,取决于主体的信任程度。意志则是一种坚持不懈努力的心理状态。这种努力长期不断地坚持下去,就在人的内心产生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即非这样做不可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信念不是先天的、超社会的产物,而是后天的、社会的产物;它是个体通过后天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随着自我意识的形成而产生的。

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融合与统一;信念是一种综合的精神状态,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或想法;在本质上,信念表达的是一种态度;“信”是信念突出的本质特征;信念强调的不是认识的正确性,而是情感的倾向性和意志的坚定性。因此,信念以认识为为基础,以情感为关键,以意志为保证。

陈果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一名在读学生。1999年发现她练“法轮功”,院里、系里多次帮助,想把她从“法轮功”的圈子里拉回来,她也曾有过转化,表示不再参加“法轮功”的活动。可是2000年寒假回到家里受到母亲影响,又出现了反复,受其蛊惑,2001年1月23日在天安门广场和其母亲一道自焚,以求所谓的“升入天国”,走向“圆满”,被烧成重伤。讨论:一个大学生何以会成为李洪志歪理邪说的忠实信徒,以至走上自焚的道路?

王国维曾经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人生奋斗必然要经过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这是一个人在孤独之中寻找理想、寻找生命着落点的痛苦时刻;第二种境界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这是一个人找到了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而努力的过程;第三种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苦苦寻求和努力,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原来就在自己的身边或领悟后的心里。这时候,世俗目标是否达到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灵魂的解放和心灵的归属。

2.信念的特征

①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其确立和改变都必将对人产生重大影响)信念的产生是人对认识对象认同的结果,不仅具有了理智上的坚信不疑,而且得到情感上的强烈支持,因而,信念具有远比一般认识要高的稳定性。

②执著性:努力身体力行,不达目的是不罢休

n 本世纪初发生了令人震惊的物理学家自杀事件1895年以前,科学界一直认为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是原子,如果宇宙是一座大厦,原子就是建造这座大厦的最小单位——宇宙之砖。当时许多物理学家笃信这个理论。然而,科学上的一系列发现,很快将物理学界流行的观点打破。1895年X射线的发现,1897年电子的发现,1898年居里夫妇的发现。到20世纪初,科学家们查明,原子不是最小单位,原子之中还有原子核,周围还有电子。这些新的发现,用原子论的观点是无法解释的,原来笃信原子论的科学家陷入彷徨、苦闷之中,其中奥地利物理学家玻尔曼等因为无法改变自己的信念,竟走了集体自杀的道路。

③亲和性:志同则道合,德同则相聚。信念的亲合性是信念在感情上的反应。一个人对于与自己信念相近或相同的观点的人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志同道合就是信念的亲合的表现。

④多样性: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利益需要、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信念。生活中人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教育程度、利益需要和人生经历,使人们形成不同的乃至截然相反的信念。另外,信念内容很丰富。例如:政治信念、道德信念„„

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真正的信仰是与崇高和神圣连在一起的,是对于崇高和神圣价值的信念。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与活动指南。信仰和信念都是人的精神支柱,是自觉的。信仰属于信念,是信念的一部分,但信仰不是一般的信念,而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

信仰类型 n 一种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以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思想见解或理论主张的坚信不疑、身体力行。后者就是我们所主张的信仰。

n 另一种是对虚幻的世界、不切实际的观念、荒废的理论的盲目相信、狂热崇拜。

3.理想和信念的关系: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在很多情况下,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信念作为理想时,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理想实现的重要保障。

n 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信念一旦形成,就会使人坚贞不渝、百折不挠地追求理想目标。

n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在很多情况下,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信念作为理想时,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理想实现的重要保障。

案例教学:在一次追捕行动中,有一位年轻的警察被歹徒用冲锋枪射中左眼和右腿膝盖。三个月后,当他从医院里出来时,完全变了样:一个曾经高大魁梧、双目炯炯有神的英俊小伙子成为一个又跛又瞎的残疾人。鉴于他的功绩,纽约市政府和其它一些社会组织授予他许多勋章和锦旗。一位记者采访他,问道:“你以后将如何面对遭受的厄运呢?”这位警察说:“我只知道歹徒现在还没有被抓获,我要亲手抓住他.”从那以后,他不顾别人的劝阻,参与了抓捕那个歹徒的行动。他几乎跑遍了整个美国,甚至有一次为了一个微不足道的线索,独自一人乘飞机去了欧洲。许多年以后,那个歹徒终于被抓获了。那个年轻的警察在抓捕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庆功会上,他再次成为英雄。许多媒体报道了他的事迹,称赞他是最勇敢、最坚强的人。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之后不久,他在卧室里割腕自杀了。在他的遗书中,人们读到了关于他自杀的原因:这些年来,让我活下来的信念就是抓住凶手,现在,伤害我的凶手被判刑了,我的仇恨被化解,生存的信念也随之消失了,面对自己的伤残,我从没有这样绝望过„”

讨论:

年轻的警察为什么会成为英雄?

有目标。年轻的警察为什么最终选择自杀?

没理想。什么样的信念可以成为持久的人生动力?

正义。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理想就是引航的灯塔,信念就是推进的风帆。没有理想信念的人生,就像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的小船,在生活的波浪中随处漂泊,甚至会沉没于急流险滩。大学时代,正是人生风华正茂之际,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将帮助一代有为青年扬起生命的风帆。

1.理想信念的作用(1)理想信念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作用,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理想信念一旦确立,就可以使人方向明确、精神振奋,不论前进的道路如何曲折、人生的境界如何复杂,都可以使人透过乌云,看到未来的希望,永不迷失前进的方向。案例(感悟:三个工人在砌墙。有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第二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幢高楼。”第三个人边干边哼着歌曲,他的笑容很灿烂开心,说:“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新城市。”10年后,时间将三个人分出了层次: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中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你们临开始运动以前应该定定方向。比如航海远行的人,必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走,才能达到目的地。若是方向不定,随风飘转,恐怕永无到达的日子。——李大钊(视频:生死不离)

(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理想信念是人生力量的源泉,是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的动力。一个人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创造奇迹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坚信这是一个真理。----高尔基

人是要靠理想才能生活的,没有理想,就会失去生活的力量。饥饿里盼望的是丰收,战争里盼望的是和平,灾难里盼望的是幸福,夜晚盼望黎明。正是对未来抱着理想,我们的人民才能有那么饱满的战斗力量。——杨朔

(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人生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辅相成的统一过程。理想信念作为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一方面能使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使人的内心世界成为一个健康有序的系统,保持心灵的充实和安宁,避免内心世界的空虚和迷茫;另一方面又引导人们不断地追求更高人生目标,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高尚人格。一个人的理想信念越崇高、越坚定,精神境界和人格就会越高尚。

请欣赏 ——沁园春·雪

2.理想信念与大学生

(1)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人的理想信念,反映的是对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期望。因此,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意味着以什么样的期望和方式去改造自然和社会、塑造和成就自身。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目标中,“有理想”具有更加突出的位置,这表明理想信念与做什么人关系重大。在大学阶段,“做什么人”是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会时时面对的人生课题,只有树立起高尚的理想信念,才能够很好地解答这一重要的人生课题。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做人是四大支柱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和根本。

(2)理想信念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大学时期,同学们都普遍面临着一系列人生课题,如人生目标的确立、生活态度的形成、知识才能的丰富、发展方向 的设定、工作岗位的选择,以及如何择友、如何恋爱 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克服困难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一个总的原则和目标,这就要确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大学时期确立的理想信念,对今后的人生 之路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终身。因此,同学们应当高度重视对理想信念的选择和确立,努力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使将来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广,使 宝贵的一生富有价值,卓有成就,充满自豪。红道(仕途)黑道(学术)黄道(经商)

(3)理想信念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为什么学的问题,是与走什么路、做什么人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任务需要同学们努力学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需要同学们努力学习,个人的成长成才也需要同学们努力学习。大学生只有树立崇高 的理想信念,才能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起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自身成才而发愤学习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努力掌握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本领。同学 们不论今后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把个人的奋斗志向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今天的学习进步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

第三篇:思修 第四章 教案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教学目标]:了解道德的起源与本质,正确把握道德的功能与作用;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辨析道德建设中的错误思潮;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明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把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提高进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道德的本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意义;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 ;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教学难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坚持集体主义?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导入语:人生在世,谁都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有价值的人生,这不仅需要人们对人生有正确的观念、对价值有正确的评判,而且还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生存智慧。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要求,同时又不得不受到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和约束。为了使人真正成为人,社会成为真正的理性社会,就必须有道德的自觉规范。作为社会调控体系的重要手段,伦理道德与法律规定共同构成人们的行为规范内容。本章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道德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皆见,人人都知道道德,可并非人人都说得清道德是怎么回事。

道 德 格 言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的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马丁`路德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康德

一旦魔鬼开始说谎,连地狱都将不复存在。

——托马斯·布朗

一个诚实的人,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被派到国外去说谎。

——亨利·沃顿

导入案例:视频资料<<狼子野心>> 互动环节:请同学们先谈一下自己现有的对道德的看法和认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步骤。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古时候“道”和“德”是分开使用的,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道”指道路,后引申为原则、规范、规律、道理等。“德”即“得”,指遵循这种“道”。指人们将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道,是人行道;德,是通假字“得”。爱因斯坦说:“光靠科学和技术,不能把人类带向幸福与高尚的生活。” “道”“德”并举,始于孔子,《论语`述而》云:“志于道,据于德”。

前我们对道德主要是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它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道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同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也有自己的起源、演变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那么,道德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这是伦理思想史上一直有争论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种种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

1、非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说

(1)神启论: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道德起源于“神”的意志或“上帝”的启示。西汉董仲舒提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从这一观点出发,他把封建道德纲常神圣化、宗教化,认为触犯封建道德就是违反天意。“摩西十诫”:在西方伦理史上被称为“黄金定律”,奠定了基督教道德的基础。我是你的上帝,不可信仰别的神;不可亵渎上帝之名;谨守圣安息日;孝敬父母; 不可杀人;

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伪证陷害他人;不可贪恋别人的配偶;不可贪恋别人的财物.(2)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是先天的,是人生来就有的。孟子 认 3 为人天生就有四个“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康德认为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东西来自人的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善良意志是人与生俱来的受理性支配不以环境为转移的内在机能,道德就是这种善良意志所发出的绝对命令。(3)感觉欲望论(自然论):道德来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欲求。感觉欲望论从人的自然本能出发来说明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某种自然的感情或欲望。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人是有感觉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趋乐避苦,就是自利、自爱,也就是追求个人的利益和幸福,这是一切道德的根源。卢梭认为道德源于人心中的社会情感和利他之心,源于对公共利益的追求。英国思想家亚当·斯密、大卫·休谟认为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推己及人的同情心。(4)动物本

物的“合群性”本能。以达尔文为代表的进化论伦理学认为,合群性本能——区别于生物本能,是指动物之间同种或在一起生活的异种群有一种互 助的精神。道德起源就起源于动物的这种社会性本能。道德不是人所独有的,一切群居性动物都有道德感。

教师分析:“神启论”认为道德根源于天命,把道德寄托在根本不存在的“上帝”或“神”那里,显然是错误的;“天赋道德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天然之禀赋,人心中天生就有道德,这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从抽象的人性出发,以为人天生就有道德意识,必然不能得出正确结论;“动物本能论”认为道德根源于动物固有的本能,事实 4 上,在动物的本能活动中没有任何与人的道德行为动机相似的东西,既没有人那种有自觉意识、有目的的选择,也没有人那种对行为善恶评价以及道德意志和情感的表现,所以这种看法也是不对的;“感觉欲望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对痛苦和快乐的感觉,这种看法开始把道德同人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把道德看成是从人的欲望中引申出来的,是由人的内心感觉决定的,仍然是从社会意识现象中去寻找道德的根源,所以也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起源的理论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 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寻找道德的起源。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其根源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从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发生并在长期有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道德体现的是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道德是行为主体对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的自觉认识和行为选择的结果。它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并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表现出来。它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人类的道德生活本质上是对人们社会关系的认识和反映,道德的产生 5 必须以人类社会关系的形成为前提。

(2)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自我意识的产生,是标志着人把自身同动物区别开来的重要的一步。当人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关系以及如何去调节这种关系时,作为自觉意识和人类精神自律的道德才能得以产生。

(3)人的劳动是道德起源的历史前提

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劳动创造道德需要;劳动提供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人的劳动过程中,产生着人们道德伦理上的交往,形成有关善与恶、祸与福、利与害等道德观念。)

(二)道德的本质 所谓“本质”,即指一种事物的根本性质。对道德起源的看法不同必然导致对道德本质的不同揭示。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意识,它的形成、发展、变化归根结底取决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我们可以把道德的本质概括为三个层次:

1、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上层建筑。这是道德的一般本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揭示出道德的一般本质,认为道德的本质蕴藏于社会生活之中,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受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表现为: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彼此间的矛盾斗争;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 6 起道德的变化。总之,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反映着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要求,反映着特定阶级的利益。道德的内容、特征、发展和演变都是受经济关系制约的,具有人类精神的一般特征。大的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既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又受制于现实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从而表现出与其他社会现象不同的一般本质。

2、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这是道德的特殊本质。道德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的根本特征,就在它的特殊的规范性。表现为: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它是处于同一社会或同一生活环境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要求、秩序和理想;道德规范并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它主要是借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的;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内化的规范也称为良心,良心是人们思想、言行的标准、尺度和检查官,良心形成特定的动机、意图、目的,良心促使人去遵守社会规范。

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这是道德的更深层次上的本质,即道德作为人类实践精神活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道德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完善发展自身的活动。道德作为精神,是一种以指导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此是实践的。表现为:道德作为实践精神是一种价值,是道德主体的需要同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之间的价值关系;道德作为实践精神,且是实现价值的行动,是有目的的活动。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精神能够进入实践的主要依据。正是目的决定了道德行为的方向、价值,表现了精神的实践功能;道德作 7 为实践精神又具有理想性。道德理想是一种善,是集所有特殊物于一身的普遍物,是个别与普遍的统一。黑格尔的道德概念就是道德理想,实践精神把这种理想变为现实,就是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实践精神的理想性又在于其行为的义务性。义务是被意识到的道德必然性,既是外在的职责、使命,又是内在的要求,出于义务的行为是道德的行为,也是将现实升华为理想的实践精神的行为。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主要表现为:

1、认识功能

概念:道德的认识功能——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借助形式: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

认识对象: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自己对家庭、他人、社会的义务和责任„„

认识目标:使人们的道德实践建立在明辨善恶的认识基础上,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积极塑造自身的道德人格。

2、调节的功能

概念: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主要形式:道德评价。

力量支撑: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

调节目标:引导和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调节社会整体和个人的关系,使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完善和谐,使人们的行为逐步从“实有”向“应有”转化。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的社会作用是指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道德一经形成就会对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道德能够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

任何道德都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论证产生它的经济基础的合理性和正义性的,同时通过善恶评价造成相应的社会舆论去谴责、否定不利于和危害其经济基础的思想和行为,直接促成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道德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基础的发展。

2、道德能够保护或破坏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

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武器,各阶级的道德总是按照自己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发挥作用,能动的作用于社会,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它或者为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

3、道德能够促进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道德对生产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人的精神状态来实现的。当一种道德观念为人们所接受以后,必然对其劳动态度、工作效率发生影响,并间接的影响社会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4、道德能够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正常地生活和交往 要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安定局面,必须用道德在全社会范围内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指导人们“自律”,从而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和交往。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道德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的道德和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几个阶段。

原始社会道德是人类道德的第一个历史类型。原始社会道德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维护血缘集体的共同利益和全体成员的自由平等为主要内容的原始集体主义,是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准则和最根本的特征;道德观念的贫乏、直观和含混;道德生活的朴素性、道德现象的单一性、道德意识的简单性;道德调节的狭隘性、简朴性、外在性和权威性。

资料探讨: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理查德·沃特曼在对澳大利亚东北阿拉姆地区土著居民的考察中发现,这一地区的原始土著居民没有剩余、储蓄的私有观念。他曾分别在几个场合,把印有俗艳商标的布送给为其提供资料的原始人,“一周之内,这样一件物品也许会转手15次,起初它可以是一段缠腰布,然后是一条妇女围裙,接着又可以在一系列成人身上见到它,最后,当它支离破碎、色彩褪尽,又可以成为孩子们的服装。”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道德。其特征主要表现在:贯穿这两个社会形态并在其中起主导地位的道德原则是忠于君主;维护人身依附和宗法等级关系,是这两个社会所公认的道德要求;鄙视劳动、歧视妇女、主张男尊女卑也是这两个社会共有的道德要求。

资料探讨:古代希腊奴隶主思想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提出了国王、武士、农夫和手工艺人三个等级所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国王是神用金子造成的,具有理性的本性,职能是管理国家,品德是智慧;武士是神用银子造成的,具有意志的本性,职能是保卫国家,品德是勇敢;而农夫和手工艺人则是神用铜铁造成的,只有情欲的本性,职责是服从管理和为统治者服务,品德是节制。三个等级互不干涉、各司其职,各尽其性,社会就会产生正义。

资本主义道德。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道德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自由、平等、博爱”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但具有巨大的局限性和虚伪性;拜金主义、金钱万能是资产阶级处世做人、待人接物的主要价值方针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无产阶级道德发展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内容。

资料探讨:“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马克思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里,除了以上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规范和原则之外,在被压迫阶级的人中间,也蕴藏着一种浓厚的与之相对立的要求平等的道德,以及为历代人们所接受的优良传统美德。这些道德成为接班人继承前人道德的最直接的源泉。

社会主义的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的一种崭新类型的道德,是对人类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并必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 11 进。

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人类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在总方向上,道德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个人完善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如:个人信用记录;长沙有道德银行);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导入案例: 《拐卖村》

云南有个地方叫文山,文山很穷,有很多个国家级贫困县。但是文山有一个村子却找到了一种特殊的“致富”门路——拐卖婴儿。曾经一度,全村百分之七十几的年轻人都加入了这个新行业,人称“拐卖村”。在传统社会里,一个人偷偷摸摸地做违法的事情,会让全家人抬不起头;一家人做无本生意,会让全村人瞧不起,连小孩都找不到伙伴玩;而整个村子从事不光彩的职业,这确实让人难以想像。是什么原因使他们选择了这样一种生存方式?仅仅是因为贫穷吗?我想不是。

我想是因为他们丢失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中华女子的优良传统。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 12 动力。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民族性。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才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是一块永不磨蚀的“胎记”。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所谓“传统”是指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社会习惯力量和行为方式,它存在于制度、思想、文化、道德各个领域,对人的行为有无形的控制作用。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国各民族共存共荣的凝聚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内容如下:

(一)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公私之辩”是中国传统道德发展演化的一条主线。“公义胜私欲”是 13 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为道德的最高标准。强调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

“夙夜在公”

—— 诗经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贾谊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范仲淹

案例:《小秘书智斗群魔》

1900年,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个国家勾结在一起,发动了侵华战争,八国联军先后占领了天津和北京。腐败的清政府惊慌失措,急忙向他们屈膝求和。在一次清政府和八国代表议和的会议上,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的代表傲慢地对清政府的代表说:“喂,听说你们中国人会对对联,现在我出一上联,请你们对下联。”说罢,他环顾了一下四周,盛气凌人地大声念道:“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其他国家的代表心领神会,挤眉弄眼,发出一阵阵得意的狂笑。面对帝国主义分子的挑衅,清政府代表有的尴尬苦笑,有的无奈摇头,有的虽然怒目而试,但一时无词答对,帝国主义的代表愈发得意。忽然,清政府代表身后的一位小秘书“霍”地站起来,要求对下联。八国联军根本没把这个年轻人放在眼里,还是一个劲儿狂笑。年轻人气得面色铁青,怒目圆睁,那炯炯有神的目光,凛然的正气顿时使全场鸦雀无声。他一字一顿,字字千均地说:“听着!我的下联是: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帝国主义代表听罢,面面相觑,呆若 14 木鸡。我们的小秘书不畏帝国主义的强大气盛,不齿帝国主义的狂妄得意,正义凛然地斥责了他们,大灭他们的威风妖气!小秘书智斗群魔的胆识魄力正是体现了国家利益至上的高尚的民族气节。(视频:《少帅题字》)

(二)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爱人要从爱旁边的人做起,从爱亲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并把这样的爱推广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道),能将心比心(恕道)。立足于自己,承认人的差异,主张“合而不同”,“和同之辨”: 五味相和,乃成美味;五色相和,方成文采;五音相和,音律优美。“声一无听”“物一无文”“果一无味”.“和为贵”,讲求和睦相处,强调社会和谐,“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三)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凡人炎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

“谦受益,满招损。”《尚书》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中国谚语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的。——老舍 马虎失街亭,大意失荆州。——《三国志》 视频:《大意失荆州》

案例: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 15 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六尺巷”〉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安徽桐城的张廷玉在京城做官。家人在桐城建相府时与邻居发生争执,彼此为三尺宅基地互不相让,官司打到县衙里。张家总管连忙送信给张廷玉,盼望他给县令写信通融。张廷玉见家书后,复诗一首寄回:千里修书为道墙,他三尺有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总管接信后,深深领会张廷玉和睦礼让、豁达明理的胸襟,立即让出三尺地。邻居看见张家退让三尺,也随即后退三尺,两家不仅化解了诤讼,还为过往行人留下了一条六尺宽的通行巷道,大大地方便了邻里乡亲。

礼让是自利利他的相处之道,是真正的双赢!更何况谚语常说:“量大福大”,以宽大的胸怀、礼让于对方,往往是后福无穷。同学们,我们不妨从己身做起,来验证“量大福大”的道理。能真正懂得礼让的人,人生道路越走越宽越广。

(四)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亦即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尊重科学,坚持真理,坚守信诺。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论语·公冶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 视频《呼唤诚信》)

案例: 视频《曾子杀猪》

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要跟着一起去,一边走,一边哭。妈 16 妈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市场回来了,曾子要捉猪来杀,他的妻子拦住他说:“那不过是跟小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决不可以跟小孩子说着玩。小孩本来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样子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做妈妈的骗孩子,孩子不相信妈妈的话,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于是把猪给杀了。

(五)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为人有道德。“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最为天下贵也。” 《荀子·非相篇》

孔子认为圣人是理想中的人,有操守的君子是现实的人。他们之间又是联系的,君子的“成仁”正是“成圣”的内在精神。案例 :荀巨伯不弃遭难友

晋朝荀巨伯是个讲义气、重朋友的人。一次,他的朋友生病了,他去看望。碰巧,这里正在打仗,敌军刚刚攻陷这座城池,到处杀人、抓人。老百姓吓得东躲西藏,闻风而逃。荀巨伯来到朋友家里一看,朋友正在生病,病得很重,因而无法逃跑。他满含热泪对荀巨伯说:“我们将永别了,敌军马上就要来,我走不动,就等着他们把我杀死。趁敌军还没到,你赶快走吧!”“我怎么会是那种人呢?在朋友遇到危难关头正需要帮助的时候离开他。我要留下来照顾你,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替你顶着,要死咱们就死在一块!”荀巨伯斩钉截铁地说。说完,就去为朋友端水煎药。这时,几个敌军破门而入,见到屋内有人,大声问道:“你们是什么人,别人看见我们就逃命,你们为什么不走?”荀巨伯站起身来,“你们不要惊吓我的朋友,17 他生病了,我来看他,有什么事尽管找我好了。”“那你为什么不逃呢?”敌军好奇地问。“我不能扔下朋友去逃命,如果你们要杀我的朋友,那就让我代他去四吧!”荀巨伯很认真地说。几个士兵听到这样慷慨无畏的言语,都愣住了!他们想这里的人品德如此高尚,如果联合起来,我们怎么能抵挡得住呢?士兵马上把这事报告长官。长官也被荀巨伯的行为感动了,很快下命撤兵。敌军走后,两个好朋友紧紧拥抱在一起,眼里涌出了激动的泪水。

(六)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 公孙丑上》

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塑造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是就是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

此外还有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实践中扩充自己的善良品端。

案例: 《沉睡的美德》

那天早上,一位在英国读书的美国青年,乘地铁去上课。车厢里的人很多,几乎座无虚席。当他走近车厢惟一的空位子时,旁边的一位衣着雍容、体态肥胖的英国妇女,却抢先把她怀中抱着的那只小狗放到那个空位上。小狗眯着眼,懒散地卧在柔软的坐席上,而它的女主人则坐在它的旁边昏昏欲睡。美国青年非常礼貌地指着小狗的那个位子说:“太太,您是否能允许我坐在这里?”胖女人没有说话,只是鼻子里喘着粗气,并故意把 18 头转向窗外。尴尬的青年再次轻声说道:“打扰一下,太太。我可不可以坐在这里?”女人仍然一声不吭。“太太,请您把您的狗挪一挪。”年轻的美国人第三次发出请求,然而小狗的女主人仍旧是一副傲慢的样子,对美国人根本不屑一顾。突然,美国青年猛地打开车厢的窗子,拎起座位上的狗,一扬手扔出窗外。然后,稳稳地坐在那个空位子上。女人尖叫一声,惊异的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身边沉稳的青年。车厢里出奇的安静。这时,坐在他们对面的一位英国绅士打破了寂静。“听我说,小伙子,你们美国人在英国几乎时刻在犯错误。比如说,经常把行车的方向搞反,吃饭时双手总是拿着刀叉,把楼号的顺序读颠倒。而你今天犯的错误是你不该将那只不懂事的小狗扔出窗外,而是应该把你身边这个胖女人扔出去。”

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虽然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与风土人情,但是文明和友善却是人类共有的美德。

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道、墨、法等学派,虽然各自的价值观念不同,但都推崇并努力追求道德境界的升华。特别是孔子和以他为代表的儒家始终提倡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并以圣人为人格追求的最高标准,同时把完善人的主体道德视为完善社会道德的基础,将个人修养与对他人、国家和社会应尽的义务、责任联系起来。

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同时还要积极学习、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道德成果。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都对人类文明做出过贡献,其中不乏超越时代、国家、民族乃至阶级的真知灼见,极大的丰富了人类社会共同的文明成果。学习、吸收、借 19 鉴这些优秀成果有助于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

自从1919年“五四”运动第一次中西文化大碰撞以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以及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伦理道德文化,一直是我们在文化和道德建设上进行战略选择的一个重大而无法回避的问题。虽然我们作出了正确的分析和回答,但直到现在所谓新自由主义、“全盘西化论”和新复古主义、儒家救国论仍然不绝于耳,成为当今意识形态领域里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必要旗帜鲜明地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原则态度,澄清理论是非,扫除思想障碍。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之;在按社会主义的要求和建设的需要,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之;

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继承的标准看是否有利于: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继承的目的是使我们成长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另一种是全盘西化的思潮。这两种思潮在对待道德问题上都割裂了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无论是复古论还是全盘西化论,都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道德文化的进步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除了要注意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之外,还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20 在对待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视频资料: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洪战辉

互动交流:当代大学生应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演讲方式)

第三节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的传承和升华,是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有人以为,市场经济与道德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东西,两者相互排斥,要搞市场经济就别奢谈道德,要讲道德就别搞什么市场经济。持这种认识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或是以此来否定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必要,或是以捍卫道德的面目出现反对发展市场经济。有人在嘲讽:“道德多少钱一斤?”有人在哀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与此同时,日常生活中,经济交往中,尔虞我诈等不道德行为触目惊心,大量的经济案件和经济纠纷,如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不守合同不讲信用等都是缺乏起码道德水准的表现。这也正好说明,市场经济体件下道德建设的重要和艰巨。

一、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人们关于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论。人们关于这种关系的理论观点主要有以下六种:第一种是自然而然论;第二种是先后论;第三种是代价论;第四种是背反论;第五种是划界论:主张经济与道德划界的观点;第六种是同时论。前五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它们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它们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 21 程度地割裂开来,否定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其客观的根据。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据。

第一、从实践方面看:存在道德上的困惑和疑虑

第二、从理论层面看:错误的理论思潮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

第三、从大学生成长成才层面看:学校不是远离社会的世外桃源,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形成阶段,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还不足以抵制社会上的负面影响。3.如何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①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②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正确认识和利用物质利益原则,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既鼓励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获取正当个人利益,又要大张旗鼓褒奖见利思义的言行,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

③坚持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导向。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1、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

即道德建设的灵魂,它决定并体现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着道德领域中的种种道德现象。道德建设核心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通俗地讲,道德就是能够为他人“服务”,也就是能够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服务”,是一种为他人和社会献身精神,或者说“服务精神”,如何理解和认识这种“服务”精神,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其态度和立场是不同的,甚至大相径庭,又总是同 22 他们的道德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相联系,总是同他们的道德是为什么人服务联系在一起。

案例:视频资料(免费电话)

2、为人民服务的形成、发展和完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历史过程。

首先,马克思早在中学时代,就探讨人生问题。他于1835年中学毕业时写的一篇题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论文中提到:“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要“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建立在关于人、人的本质和人的需要等系统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必然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最喜欢的一句格言就是“为人类服务”。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便明确写到:“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并强调“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1868年,恩格斯又在《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书评》中,还提到了无产阶级将利用资本主义的财富和生产力“为全社会服务”。

其次,1905年,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一文中,在谈到无产阶级文学为谁服务的问题时进一步指出:“它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几万上等人’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1920年,列宁在《从莫斯科——喀山铁路的星期六义务劳动》中提出:“我们要努力消灭 23 ‘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这个可诅咒的常规,克服那种认为劳动只是一种负担,凡是劳动都应当付给一定报酬的习惯。我们要努力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原则灌输到群众的思想中去,变成他们的习惯,变成他们的生活常规。”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斗争实践中,强调要锻炼严整的革命人生观,将对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具体化为每一个人的行动准则,从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新型的互助友爱关系,同时对剥削阶级的“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的人生观给予了有力地批驳。这些都是列宁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再次,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理论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毛泽东同志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理论方面的最大贡献,是第一次在国际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史上明确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观点,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人民服务”、“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和“为人人”服务思想的丰富和发展。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他在引用了列宁提出的文艺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论述后指出,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的”,“为了人民大众”的,只要对文艺的旧形式加以改造,加进新内容,“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1944年9月,他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脍炙人口的讲演中,进一步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使用了“完全”、“彻底”两个副词,这包含了“为人民服务” 24 需要“全心全意”的意思。时隔不久,他在1945年4月党的七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的”,“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此外,他还在一系列著作中,集中论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强调它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宗旨的问题,指出了它是每个革命者一切言论和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邓小平同志当时在会见国际青年代表团的提问时也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和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他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我们党自七大起,还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对党员的最基本的要求而写进了党的章程。

3、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核心的理论和实践依据(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为人民服务就是为最大多数人服务,即为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服务,以人民的利益要求为最高行为准则。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条件下,每个劳动者和建设者都在为社会、为他人同时也是为自己劳动和工作。在全体人民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每一个人都是服务对象,又都为他人服务。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首先,市场经济不排斥为社会和他人服务,而且需要通过服务甚至是优质服务,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当然这里的“服务”还是一种工具理性,还不能与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精神简单地混为一谈,但它至少说明,把商品 25 生产、市场经济看作是一种纯粹的“为利的生产”,并且仅仅是“为利的生产”,显然是片面的。同时它也说明,不加分析地把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同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绝对对立起来也是不正确。因为这中间还有一个是什么样的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问题。

其次,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再次,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对不同层次的人们应该有不同的要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是人民服务。顾全大局、先公后私、爱岗尽业、办事公道是为人民服务;同事间、师生间、同学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是为人民服务。热心公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扶贫济困、帮残助残是为人民服务;遵纪守法、诚实劳动并获取正当的个人利益,同样也是为人民服务。

要坚持“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人为本,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多做好事,形成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资料探讨:雷锋日记选

1960年10月21日

今年吃过早饭,连首长给了我们一个任务,上山砍草搭菜窖。„„劳动到了12点,大家拿着自己从连里带来的盒饭,到达了集合地点,去吃中午饭。当时,我发现王延堂同志坐在一旁看着大家吃,我走到他面前,他没有带饭来,于是我拿了自己的饭给他吃,我虽饿一点,让他吃饱,这是我最大的快乐。

1961年9月11日

我是主人,是广大劳苦大众当中的一员,我能帮助人民克服一点困难,是最幸福的。

1961年10月20日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1959年11月2日 我学习了毛主席的著作以后,懂得了不少道理,心里感到特别亮堂,工作越干越有劲,只觉得有股劲永远也使不完。-------我要永远的记住: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融合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

思索:雷锋精神是否已经过时?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集体主义的内涵

“集体主义”这个概念最初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契约论》中提出来的,它认为个人服从团体的一般意愿,才能获得真正的存在和自由。后来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对此又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他指出个人只有绝对地服从国家的法律制度,才能实现自己真正的存在与自由(作为一个法律原则被提出的)。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献中,集体主义这个概念见于1877年6月14日恩格斯给意大利社会主义的信《英国工人联合会和农村集体主义运动》一文中。首先,他把集体主义理解为工人阶级反对私有制的现实活动或运动,而不是国家的主体活动;其次,他把集体主义界定为“符合劳动人民的利益”,而不是资产阶级的国家利益。这一界定基本蕴涵了集体主义作为无产阶级道德原则的基本精神。集体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道德原则,最初是由斯大林完整表述的。1934年,斯大林在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中指出:“个人与集体之间、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没有而且也不应当有不可 27 调和的对立,不应当有这种对立,是因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利益,而是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毛泽东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对集体主义作出界定的,毛泽东指出,要反对自私自利的自发倾向,提倡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作为一切言论行动标准的社会主义精神。

综上所述,集体主义这个概念虽然最初是由资产阶级思想家作为一种立法原则提出来的,但作为一个道德原则却是无产阶级改选过了的,它具有全新的阶级基础和价值内涵:集体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道德原则,不是一般的原则,而是作为“一切言论行动的标准”的原则;集体主义所强调的是要用“社会主义精神”来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并把这种关系归结为两者的“结合”,为人民服务是就人们的精神状况和精神境界而言,而集体主义则是就人们的行为选择的实际活动而言的。

2、集体主义的内容

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根本思想,就是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目的是在现实中追求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最大和谐发展。

(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集体利益体现着个人根本的、长远的利益,是集体所有成员共同利益的统一。每个人的正当利益是集体利益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集体利益的发展,本身就包含着集体中每个人利益的增加,而集体中每个人利益的增加,同样有利于集体利益的扩大。

(2)社会主义集体利益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集体主义原则主张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 28 的主要的价值取向。提倡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应当以大局为重,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必要时为集体利益作出牺牲,即为集体利益放弃个人利益,甚至为集体利益而献身。当然牺牲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只要发生矛盾时,就必然要个人作出牺牲,更不是任意地要个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无条件地牺牲个人利益。只有在不牺牲个人利益就不能保全集体利益的情况下,才要求个人为集体作出牺牲,即自我牺牲是有条件的必要的牺牲:一是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失去正当性,不牺牲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就无法实现时;二是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是正当的,现时不能满足与实现,而且不牺牲个人正当利益,集体利益就无法实现时。这种牺牲表现出崇高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个人正当利益是指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个人正常生活、劳动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即个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条件,包括个人的身体健康,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和学习条件,个人才能发挥和发展的条件),以及通过辛勤劳动、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和合乎道德的条件下获得的个人利益。

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在必要时牺牲集体利益来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诸如生命权、生存权、发展权等,是集体主义思想的应有之义,集体主义为培养人的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提供了保障,只有个人的价值、尊严得到实现,个人的正当利益得到保证,集体才能有更强大的生命力。那种把集体主义看作是对“个人的压制”、是对“个性的束缚”的思想,是与集体主义的本意相违背的。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具体道德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其一是无私奉献、一心为公、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 29 意为人民服务。有这样境界的人绝不是说只有集体利益,没有个人利益,而是说已经形成了自觉地、一贯地、真诚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主要表现在真正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境界的先进人物身上,他们的一切言行,都能以是否有利于集体为准则;一事当前,总是先为集体着想,对同志极端热忱,对人民极端负责;在思想上时刻牢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行动上总是闪烁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把别人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维护集体利益当作自己的天职。对大多数群众来说,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而对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来说,是一种可以达到而且有些人已经达到的境界。

其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即为人民服务。具有这样境界的人,在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时,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并在此前提下谋取个人正当利益;在处理社会和个人关系时,愿意多作贡献,少取报酬;在考虑个人利益时,能先集体后个人,先他人后自己,总是要或多或少地作出一定的牺牲。经过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个人修养,很多人民群众达到了这样的境界,有相当的群众基础。

其三是公私兼顾,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或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这是对我国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三)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

现阶段,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同时,还要继续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在本质上是同一类型的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不仅要适应现阶段经济关系的需要,而且要引导人们向更高的道德目标前 30 进。

对于立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大学生来说,应当自觉实践社会主义道德;对于立志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大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来说,应当自觉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道德规范是人们判别善与恶、道德与不道德的基本尺度,也是人们在行为选择中应当怎样做和不应当怎样做的基本标准。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及其意义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一次系统明确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它的提出,第一,体现了对道德建设规律的自觉反映和深刻把握。作为基本规范,目的在于使每一个公民对这些规范耳熟能详,体现知晓度、信奉度、践行度。第二,体现了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如“守法”。第三,体现了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内容的丰富和拓展。

(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大学生应在三个重要环节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一是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产生认知和认同,全面掌握其内容和要求;二是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作为行为标准,正确进行道德判断和做出道德选择;三是积极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得到陶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提高。

(三)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在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与职业道德中都提出“诚信”,体现了公民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诚实就是真实无欺;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就个人而言,诚信是个人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单位而言,诚信是单位宝贵的无形财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保证;就国家而言,诚信是国家良好的国际形象。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代思想家论诚信: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礼记·中庸》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中庸》

“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现在需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第一,诚实守信是市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案例:视频资料(诚信);第二,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第三,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二、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材料阅读: 美国心理学家曼·安德森曾做过一个实验。他设计了一张表,列出了555个描写人的形容词,让大学生们指出他们最喜欢的8种人品。结果其中有6种人品和诚实有关:“真诚、诚实、诚恳、真实、信得过、可靠”。而评价最低的人品中,虚伪居首位。应该说,这个选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绝大多数人的交往心理。常言说得好:“交友之道诚为本”。“一两重的真诚超过一吨重的聪明”。马克思也说过,他最喜欢的品质是诚实,32 最讨厌的是虚伪。

《中国青年报》调查 据《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查统计表明,在校学生中从未说过假话的平均只有6.2%.其中,幼儿园小朋友占84%,小学生占51.3%,中学生占20.1%,大学生占0.48%.孩子的心灵本是一张洁白的纸,纯真无邪,净洁无瑕.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多,有些人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诚信随之变得匮乏,到了大学阶段达到了不诚信的最低点。

(一)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焦点

1、背信违约;

2、考试作弊;

3、求职作假;flash:《大学生诚信教育》

4、网络欺骗;

5、玩弄感情;

6、爱慕虚荣;

7、欺骗父母。

(二)、影响大学生诚信的因素分析

(1)社会的因素。首先是历史原因。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虽然形成了诸如“言必行,行必果”、“人无信不立”、“宽则得众,信则民任”、“抱诚守真”、“童叟无欺、公平交易、互礼互让”等有关诚信的经典之句,但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些歪曲观念,如“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真人”、“无商不奸”、“老实人吃亏”、“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逢人只说三分话”、“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等俗语“箴言”,导致人们在潜意识中歪曲了诚信美德的本意,往往在利和义进行抉择时,禁不住诱惑,放弃原则,“见机行事”,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大学生们的诚信观念。

其次是现实原因。其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使我国出现了经济成分多元化,随着利益主体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就业岗位与就业形式多样化日趋明显,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趋向受到极大冲击,导致社会诚信出现危机。市场经济中 33 人的自我丧失和人的物化倾向的加剧,使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倾向。物质利益的诱惑,片面强调所谓个人价值,追求物质利益,而忽略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特别是拜金主义、惟利是图等思想观念的膨胀,严重的信仰危机使得诚信美德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迅速影响到高校的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诚信失范的问题日渐突出。其二,在经济生活中,虚假广告让人眼花缭乱,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还有企业之间的三角债、经营者之间的拖欠赖帐、经营者与国家之间的偷税漏税,走私骗汇,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偷税漏税等。其三,在法制领域,没有信用评估体系、没有失信惩罚机制,没有立法规范实施,立法、司法、执法没有很好统一。其四,在政治领域诚信的缺失既表现在领导的决策及实施过程,也体现在党政机关及公务员思想和作风上。在工作中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浮夸虚报欺骗和弄虚作假,诸如“政绩工程”、“升迁工程”、“数字出官”、贪污受贿、买官卖官、数字政绩等屡见不鲜,一些党政干部靠贪污腐败“过上富裕生活”。其五,文化领域,在社会上形成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悖的亚文化,一时间盖过了我国原有的诚信文化。泡沫学术、假文凭、假博士、假职称、假广告、商标侵权、虚假文风等,人与人之间的虚假人情、互不信任等等。

社会不诚信现象如此泛滥,即使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也难免不受其影响,也许遵循诚信法则行事的人并不能得到太多的实惠,相反那些处处行事与诚信相悖的人常常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古语是不是也在有些无可奈何地告诉我们,对待那些不讲诚信的人,一时还真难找到有效的办法;甚至还有人列举李宗吾《厚黑学》中的例子来加以佐证。一时之间,在现代社会之中坚守诚信未必符合当前的时代精神 34 之类的论调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的上风。诚信虽然在观念上得到尊重,但是在现实中却没有明显的约束力。

(2)高校的因素。其一,学术腐败的恶劣影响。其二,有的名牌大学打着提高人文素质的旗号,办经济、法律等培训班赚钱。大讲“用有没用的问题”、“偷税漏税的问题”。过去属于崇高的人——教师(硕导让学生交钱读研究生、与异性如何相处等)、医生(见钱治病、以钱多治人、治出500多万)到底怎么了。就对学生起到了极坏的示范作用。其三,大学生假期勤工助学被欠薪酬的事屡屡发生——有的人贪到贫困学生的头上。其四,教育工作不力。一名学生刚上大一,就被发现偷东西。该生承认自己从中学就开始偷,而且被学校发现过。但翻阅他的中学档案,没有一个字记录。高校问到他的母校,中学说,档案上写啦,你们没有注意——有一句说“该生手脚比较利索”。其五,高校的教育环境存在问题:考试作弊、偷盗自行车在很多学生眼中根本不算羞耻的事,同时,从班级干部、奖学金的评选到青年教师到处兼职而让研究生代课,从后勤采购“黑芯棉”到学校招生、评估上的虚假行为,都会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3)家庭原因。其一,中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强调的是智育,即获得高的分数,进入好的学校。目前教育上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者只管“教”,不管“育”。在道德教育上导致两种结果:一是教育只管“知”不管“行”;二是教育里只有知识教育,而无情感教育。第三是部分家庭把一些错误思想灌输给大学生。家庭是大学生接触最多的社会环境,有些家庭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有些家庭虽然意识到诚信教育的重要性,有意培养,但方法不当等都对大学生诚信品质培养产生了消积的影响。其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诚信意识和行为上 35 不能起到子女的榜样。有的家长教孩子要勤奋学习,不要贪玩,自己却夜夜扑在麻将桌上玩;有的家长教孩子要文明,不要吵架、斗殴,而他们夫妻之间却打骂不断;有的家长教孩子要诚实、不要弄虚作假,而他们自己却常常当着孩子的面做一些弄虚作假的丑事„„如此的家教之下的孩子能讲诚信吗?

(4)学生自身原因。“入鲍鱼之室,久闻而不知其臭”。社会的腥臭之味、不文明之事,久而久之自然会影响某些人,从而被有些大学生所接受。其一,学生交费读书,是来消费的、是来学如何找钱的,学校、教师等是被消费者—教师没有主体地位,何有“师道尊严”。其二,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然而他们的家庭诚信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或根本不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少数家长全然不管孩子,任凭孩子自由发展;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不诚信行为不但没有及时制止,还起了教唆的作用;还有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做一些有违诚信的事情。作为独生子女,由于父母长辈的过分溺爱,很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作什么,很少考虑我应该做什么,更别谈什么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了。同时,从小缺乏儿童伙伴,离群寡居,容易形成不合群、自私、胆怯、不关心同伴等不良心理。这些都是影响学生诚信品质形成的不利因素。其三,助学贷款的尴尬。助学贷款的初衷是国家为了帮助一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要求商业银行对贫困大学生发放的政策性贷款。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大学生捏造理由申请贷款、已贷款大学生在毕业后违约的现象,使得助学贷款的业务成为了银行的“鸡肋”。其四,大学生在就业时存在随意毁约、捏造“辉煌历史”的现象。现在信用污染已经蔓延到人才 36 市场,假学历、假档案、假招聘的泛滥,使人才市场遭遇严重信用危机,这也破坏了人才流动的正常秩序。简历注水花样百出。为了在双向选择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好的归宿,不少大学生在个人履历表上大做手脚。于是招聘会上人人都是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人人都有一叠荣誉证书,人人都有一流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华东师大学生就大学生诚信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发现,有人把别人的等级证书、奖学金证书、优秀学生干部奖状以及发表过的文章,改头换面复印,转眼就变成了自己的“辉煌履历”,堂而皇之地交给用人单位。有的学生从用人单位了解到,该单位在某次招聘收到的84份大学毕业生推荐表中,竟有5人同时为一所学校的学生会主席,6人同时为某班的班长。其五,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如抄袭风。抄袭作业、论文移花接木、假想实验数据等等对于不少大学生是家常便饭,“天下文章一大抄,在于会抄不会抄”、“文章=剪刀+浆糊”的观点,在大学生中的认同率极高。如考试作弊现象屡见不鲜,作弊的手段不断翻新、情节越来越恶劣,直至发展为伪造证件、雇佣“枪手”等;不少地方还出现了以赚钱、营利为目的,有组织、有中介的“职业枪手”队伍。而且有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事多了,如今天考试作弊被抓,明天同样作弊,开除之还要申诉,要家人来闹事,叫新闻单位,堵教师与校门。其六,遵守合同意识淡薄。为争取就业机会和助学贷款不惜提供假证明,签定了就业协议和还款合同又不严肃认真地对待,“这山望着那山高”,只要有机会就随便更换单位,或不按期还款还息恶意拖欠,如交得起学费拖着不交,如向老师同学借钱,借时十分紧急,归还却遥遥无期或干脆不还等等。其七,投机取巧追逐名利。在评奖评优上,在入党、竞选干部、保送研究生等问题上,一些大学生不是靠实力去争取,而是想法设法请客送礼,投机 37 取巧拉关系。

(三)大学生必须树立诚信道德

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到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一个没有良好诚信品德的人,不可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诚信的缺失导致三个问题的背离:其一是道德知识与价值的背离;其二是道德认识与信念的背离;其三是道德知与行的背离,归结起来实际上是个信念问题。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第一,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第二,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第三,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案例: 一位在德国名牌大学留学的中国学生,虽然获得了博士学位,专业是热门的计算机软件设计,但在德国却找不到工作。他每到一个企业应聘,主管看了他的材料都很满意,但一打开电脑查询他的信用记录,马上表示“很遗憾,我们 不能用您”。原来这位博士生初到德国时因经济紧张经常坐车“逃票”,因为德国的公交车不查票,只是偶尔有稽查员上车检查,被查到的概率很小。有一次实在不巧被查到了,在补交票款后被记下了证件号码,想不到从此有了“不良信用记录”,哪怕 他学历再高技术再精也没

有企业会用他。

一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餐馆洗盘子。日本餐饮业规定盘子必须洗七次。此留学生却很“聪明”地少洗两次,工钱自然也挣了不少。老板发现了问题,把他辞退。他又到社区的另一家餐馆应聘。这位老板打量了他半天说:“你就是那位只洗五遍盘子的中国留学生吧。对不起,我们不需要!”第二家、第三家„„他屡屡碰壁。

(四)大学生塑造诚信人生的途径

第一,始终将诚信作为一种道德需要来认识。第二,始终将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品质来培养。

第三,始终将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实践来体验。

第四,始终将诚信作为一种道德目标来追求。

二、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1.道德修养贵在自觉

道德修养是指:个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作为人们自我完善的过程和方法,一般包括外部教育(即家庭、学校、社会等所进行的教育)和自我修养(即自己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主动采取行动来培养自己的人格素质和品质),是两者相统一的过程。其中自我的人生修养是核心,是人在自己内心深处依据社会的要求不断地检查、反省和找出自己与社会要求不相符的思想等,并运用“内省”、“自讼”、“思过”等方法“整治”自己,又在实践中不断 39 “养育”自己,使自己的人生发展与社会发展要求相融合、相一致。它不具有外在强制性,更多的是依靠人自己内心信起作用,而且以内心情感、倾向和行为习惯的形式表现出来。由此,自觉性是修养的第一性特征。修养的自觉性是修养动机最强烈的表现,一旦有了它,人就会迸发出修养的热情,形成修养的意志,把修养看成是一种人生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和压力,能在人生实践中,充分发展修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否则,没有自觉性,而是“奉命而修”,修养必然流于形式。所以说: 道德修养的一个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是:高度的自觉性。2.如何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首先,应有进行道德修养的强烈动机,这样才能满腔热情地、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去思考、去体验,从而提升道德修养的境界。

其次,应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启发、自我激励,坚忍不拔、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进行道德修养。

最后,应学会自知自胜、自我扬弃,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发扬成绩,克服不足。

3.认识和把握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1、与社会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道德主体行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2、在坚持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前提下,还应借鉴历史上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各种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当代人的道德修养实践经验,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进行道德修养:

(1)学思并重。对于道德修养来说,为学是一个不可缺的步骤。在中国古代,从内涵上来看,为学一词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不仅仅指求学的 40 行为和活动,还包括为学的态度、方法、目的等。为学的首要要求便是好学,这是端正学习态度的问题。好学最重要的便是勤奋,为学之道不仅在好学,还应该博学,广泛地学习各种相关的知识。

为学之道,在强调好学、博学的学习态度之后,还要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就是要学思并重,即通过思维活动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礼记·中庸》把孔子学思并重的思想发展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学习步骤,其中肯定了学思并重,又强调了思维的重要地位,“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都是思维活动的具体化。

(2)省察克治。省察,就是自我反省,即回忆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自省”是古人特别推荐的修养方法,它是指人的自省、自我省察。“克治”还包括“知耻”、“改过”等内容。“知耻”即有羞耻心。古代思想家把知耻看作“勇”的表现,“知耻近乎勇”,认为羞耻之心是人的道德行为的基础,无耻是人生的大患。克治,就是自我改正,即克制自己感情用事并自觉修正其言行。“克已”根本的是“以公克私”,即:克制私心私欲,以维护公利公益。“克治”还包括“自省”。省察克治就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日常行为的自我反省和检查,自觉克服其不足、不良之处,以使自己的行为始终保持在符合社会道德的规范之中。省察克治,既是一种自我修养能力,又是一种道德实践方法。应该说,凡具有良好品德的人,都是自省自察自制力很强的人。

(3)慎独自律。“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慎独作为修养方法,就是注意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因为无人监督而恣意妄行。其特点在于它强调要从“微处”和“隐处”下功夫。它是有相当难度和高度的道 41 德修养方法,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才是真正的“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是有坚定价值目标的试金石。

(4)积善成德。所谓“积善成德”是讲个体的道德品质是由其平时一个一个的善的行为长期不断积累的结果。《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里讲的“神明”是指人的精神面貌;“圣心”是指一种道德境界。所谓“成德至善”,是说个体的道德品质是一个由一种较低的境界到另一种较高的境界,不断前进而逐渐趋于“至善”的过程。——“存之又存,相乃不舍”,逐渐地但无止境地趋于“至善”。所以荀子在《劝儒》中说:“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尽消之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人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者,人之所积也。”它告诉我们,个体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必须从现在做起,从小做起,一点一滴,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方能收到实效

(5)知行统一。“坐着言,何如起来行”。如果对道德榜样只是“听起来感动,说起来激动,做起来不动”,那就永远不可能“见贤思齐”,与“贤”比肩。“知是行之师,行是知之果”。只有在亲身参加道德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懂得加强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才能深刻理解和自觉地接受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也只有在各种道德活动中通过具体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道德关系,才能最终分辨是非善恶,改过迁善并检验自我道德修养的实际效果,才能把外部的道德教育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品质。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德人? 网友倡导:我们应有的10个道德细节

一、专注。专注地听别人说话,不论是上课听讲还是课后与朋友交谈;

二、礼貌。对别人礼貌也是对自己尊敬;

三、勤励。除了学习,还有生活,用勤励打理的生活会有声有色,心情愉悦;

四、热心。如果我们这个年龄都不热心,那就是社会的不幸,将来的不幸;

五、友爱。因为我们都是兄弟姐妹,偶尔小吵小闹不必耿耿于怀,这颗年轻的心不会每天早起就想谁好讨厌或者我要跟谁斗下去;

六、诚实。这是保持自己不圆滑、不世故的隔离墙;

七、感恩。相信自己时时刻刻都很幸运,但这幸运不是你一个人创造的;

八、克制。这是年轻的时候最难办到的事情,你能办到吗?包括情绪、感情,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看上去疯狂的念头;

九、正直。分清是非自己又能永远站在“是”的那一边,注意态度要坚定,要有勇气;

十、纯真。纯真也是道德?没错。纯真不代表幼稚,而是要求你能守住一颗活泼轻松的心,这又是道德的底线,因为它可是那辆载你驶向幸福的快车哦。[思考题]:

1、道德的本质、功能与作用。

2、人为什么需要道德?

3、为什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4、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

5、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

6、分析当代大学生诚信品质的现状及形成原因。

7、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

8、结合自己实际,谈谈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道德观通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周恩来:《我的修养要则》,《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推荐书目]:

1、文清源:《错误论——辩错·治错·防错·化错》,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唐凯麟、龙兴海:《个体道德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版。

第四篇:思修第八章教案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授课章节:第八章 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

教学目的:通过帮助学生学习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了解公民应该享有哪些法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义务观,不断提高自己的而法律素质和个人素质。

教学重点:法律权利的法律义务的基本内涵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互动交流

教学过程设计(含时间分配)

【课程导入】:(3分钟)

什么是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公民应该享有哪些法律权利和承担哪些法律义务,如何行使法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如何尊重别人的权利,当自己的法律权利受到侵害后如何依照法律途径寻求保护和救济,以及滥用去律权利和违反法律义务后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大学生只有了解相关的去法律知识,才能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妥善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和各种矛盾,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和个人修养。课堂讨论:请同学们作为当代大学生享有哪些权利,履行哪些义务?(6分钟)

第一节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一、法律权利(10分钟)(一)法律权利及其特征

法律权利可以概括为,权利主体依法要求义务主体作出某种行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资格。特征:

1.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2.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3.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4.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地行使法律权利。

(二)法律权利的分类

1、基本权利和普通权利。基本权利是指宪法以及宪法性法律规定的权利,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受教育权等;普通权利是指宪法以及宪法性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如民法规定的物权、债权,婚姻法规定的婚姻自由权等。

2、政治权利、人生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权利。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人身权利包括人身自由权、生命权和人格尊严权等。财产权利包括财产所有权、继承权等。社会经济权包括劳动权、休息权等。文化权利包括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权利。

3、一般主体享有的权利和特定主体享有的权利。一般主体享有的权利是指全体公民普遍享有的权利;特定主体享有的权利是指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等特定人群专门享有的权利。【案例】妇女特殊保护

根据婚姻法、继承法、选举法、妇女权益保护法、女职工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妇女享有的特权主要有两个方面: 1.因生理上的特殊性而享有的特权

妇女在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应受到优待。首先是在劳动中受到优待,如职工在月经期间,不得安排其从事高空、低温、冷水和国家规定的第m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怀孕期间不得安排从事国家规定的第m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任何单位不得以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为由,辞退女职工或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其次,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妇女在离婚和子女抚养上享有优先权。如离婚后,哺乳期内的子女,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再次,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妇女在判刑和执行刑罚上受到优待。如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对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果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可以采取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办法。妇女在工种安排上应受到优待。如禁止安排从事禁忌妇女从事的工作和劳动。妇女人身自由受特殊保护。如刑事诉讼法规定:“搜査妇女的身体,应当由女工作人员进行。”妇女权益保护法规定:“禁止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妇女卖淫或者雇佣、容留妇女与他人进行猥亵活动。”对丧失生育能力的妇女离婚时,在处理子女抚养问题时给予照顾。

2.为实现平等权利而享有的特权

为消除传统的消极影响,减缓客观条件对妇女造成的不利,国家法律和法规赋予妇女的补偿性特权主要有:

被选举优待权。妇女权益保护法规定:“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的代表中,应当有适当数量的妇女代表,并逐步提高妇女代表的比例。”

干部培养与选拔优先权。妇女权益保护法规定:国家积极培养和选拔女干部。女性青少年的受优待权。妇女权益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根据女性青少年的特点,在教育、管理、设施等方而采取措施,保障女性青少年身心健康。” 离婚时财产分配优先权。婚姻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离婚时,协议不成,由法院根据财产(包括夫妻共有房屋)的具体情况,照顾女方和子女的原则判决。3.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实体性权利是指实体法所确认的权利,如经济法中的经营权,商法中的股权等;程序性权利是指程序法所确认的权利,如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权、上诉权和辩护权、代理权等。(三)、法律权利与人权

人权是法律权利的内容和来源,法律权利是对人权的确认和保障。

二、法律义务(10分钟)(一)法律义务是历史的。

法律义务的内容和履行方式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权保障的进步而不断调整和变化的。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免除了农民缴纳土地税的义务;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国家足部调整个人所得税的起征标准,收入在起征点以下人群缴纳所得税的义务也随之被免除;随着信息社会和汽车时代的到来,人们维护信息安全和遵守交通规则的义务则相应增多。【案例】我国税收制度的演变(二)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度性质、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安全形势等因素,会对法律义务的设定发生重要影响。如,有些国家出于安全的考虑,法律规定每个身体健康的成年男子必须服兵役若干年,否则就要受到法律惩罚;在有些信仰宗教的国家,规定宗教义务也是法律义务,违反宗教义务的要受到法律惩罚。【案例】韩国兵役制度

在韩国,20至30岁的男性公民必须服兵役,兵种不同,服兵役的时间也不同,但期限最短的兵种也需要服役24个月(陆军及海军陆战队24个月,海军26个月,空军28个月),拒绝服兵役者会被判刑监禁。

(三)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法律义务必须由具有法律职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律程序设定,其他国家机关不得对公民违法设定法律义务。坚持义务法定,是法治国家和保障人权的重要方而。(四)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

三、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5分钟)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而,密不可分,相互依存,互利共赢。没有权利,义务的设定就失去了目的和根据;没有义务,权利的实现也就成为空话。正确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具有丨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了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的公民权利与义务,大体可分为政治权利与义务、人身权利与义务、财产权利与义务、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义务。这些权利与义务具有广泛性、公平性和真实性,表现在:权利与义务的主体为全体公民,权利范围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而;权利与义务为公民平等地享有或履行;国家从制度上、法律上、物质上保障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实现。

一、政治权利与义务(10分钟)

(一)选举权利与义务。选举权利包括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我国第3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规定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二)表达权利与义务。表达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表达自己对国家公共生活的看法、观点、意见的权利。典型的表达方式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和示威。(三)民主管理权利与义务。民主管理权利是指公民根据宪法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以及社会事务的权利。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公民行使民主管理权利主要通过选举和监督人大代表,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活动,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_治,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参与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的民主管理,选举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主任以及参与基层群众性A治组织的管理活动等方式而获得实现。(四)监督权利与义务。监督权是指公民依据宪法法律规定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活动的权利。我国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的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屮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二、人身权利与义务(10分钟)

(一)生命健康权利与义务。生命权是指维持生命存在的权利。拥有生命是人最基本、最原始的权利,享有生命权是人享有其他权利的前提,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命权包括生命安全维护权、防止生命危害权、改变生命危险环境权等。健康权是在公民享有生命权的前提下确保自身肉体健全和精神健全、不受任何伤害权利。

【案例】:武昌岳家嘴夜市旁,一男子偷盗电线败露后,被人戴白帽示众。(二)人身自由权利与义务。人身自由权利是指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非法搜査、拘禁、逮捕等行为侵犯的权利。人身自由,首先是指人的身体不受拘束,其次是指人的行动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必须依法行使,滥用人身自由权利,构成违法犯罪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案例】案例一

原告甲与被告乙系同父异母的兄弟,其父1995年去世后,原、被告共同将其父骨灰盒安放在火葬厂的灵堂里。2001年某日,被告在未与原告协商的情况下,私自将其父骨灰盒从灵堂移走并藏匿,不让原告知道安放地点,原告无法对其父进行瞻仰、祭祀,经多次协商未果。原告以其瞻仰、祭祀权利受到侵犯,精神遭受了痛苦为由,起诉到法院,要求被告将其父骨灰盒放回原处,并赔偿精神损失费。(三)人格尊严权利勹义务。

人格尊严权利是指与人身有密切联系的名誉、姓名、尚像等不容侵犯的权利。人格尊严的基本内容包括: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案例】案例二

消费者工某在某超市购物付款后,由于该超市收银员的疏忽,未将工某所购物品消磁,以致工某在离店时电子报警装置响铃。该超市安保人员即将工某的包及电脑结账单索至总服务台检査,值班经理在未査明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将工某带到公室,强制滞留了一个小时,并造成群众围观。在总服务台核实其所购物品与电脑结账单相符的情况下,才将工某放走。王某认为其身心受到伤害,随后向市消委投诉,要求该超市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身心健康损失费。经市消委两次调解,超市同意向工某公开道歉,并赔偿工某精神损失费500元。(四)住宅安全权利与义务。

住宅安全权也称住宅不受侵犯权,是指公民居住、生活、休息的场所不受非法侵入或搜査的权利。住宅安全包括以下内容:任何公民的住宅不得非法侵入,任何公民的住宅不得随意搜査,任何公民的住宅不得随意査封。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必要时可以对住宅安全权进行限制。如国家机关为侦査犯罪的需要,可依法对公民住宅进行搜査;国家机关可依法査封公民的住宅;在紧急状态下,特定国家机关和人员可在事先没有办理必要手续的情况下,强行进入公民住宅,但事后须办理必要手续。

(五)通信自由权利与义务。

通信自由通过通信秘密,是指公民通过书信、电报、传真、电话及其他通信手段,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通信,不受他人干涉的A由。通信自由的基本内容是公民何时何地、采取何种方式、与何人通信不受非法干涉,其所保护的利益是私生活秘密和表达行为的自由。

三、财产权利与义务(10分钟)

财产权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劳动或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财产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财产的权利。对个人而言,财产权是公民权利的重要内容,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获得自由与实现经济利益的必要途径。(一)私有财产权利与义务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公民一切具有财产价值的权利,不管是生活资料还是生产资料,不管是物权、债权还是知识产权,都应当受到保护。其中包括:第一,公民自由战友、使用、收益、处分其财产,排除他人的干涉;第二,国家征收、征用公民财产须为公共利益,且依法给予合理补偿;第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侵犯公民财产权的,应负赔偿责任;第四,公民不得侵犯他人财产权,否则应负相应的民事、行政或刑事责任。公民在其财产权受到侵犯时,有权要求侵权行为人停止侵害、返还财产、排除妨害、回复原状、赔偿损失,或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二)继承权利与义务

继承权是指继承人依法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资格。法律所规定的第一顺序继承人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继承人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考试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或第一顺序继承人丧失继承权利的,将丧失继承权。

四、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10分钟)(一)劳动权利与义务

劳动权是指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获得劳动的机会和适当的劳动条件和报酬的权利。劳动权是公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行使其他权利的物质上的保障。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权利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等。(二)休息权利与义务

休息权是指劳动者在付出一定的劳动以后所享有的休息和修养的权利,是劳动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休息权和劳动权是密切联系的,休息权是提高劳动效率、保障劳动者的生活和身体健康所必需的。

劳动者的休息权主要通过国家规定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予以实现。根据劳动法的规定,我国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44小时。子1995年5月1円起,国务院进一步将职工工作时间缩短为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休假制度是指劳动者根据国家和企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暂离工作岗位,进行休息和度假,同时继续领取这一阶段的工资的制度。休假支付主要包括三项内容:公休日制度、法定节假円制度、带薪年休假制度。(三)社会保障权利与义务

社会保障权是指公民享有国家提供维持有尊严的生活的权利。我国高度重视公民社会保障权的实现,努力履行国家承担的义务。我国宪法第44条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四)物质帮助权利与义务

物质帮助权是指公民在法定条件下获得国家物质帮助的权利。我国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除宪法外,社会保障法、社会救助法等法律法规具体规定了物质帮助权的内容及其实现方式。

五、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与义务(5分钟)(一)宗教信仰权利与义务

宗教信仰自由是指公民依据内心的信念,自愿地信仰宗教的自由,具体内容包括信仰宗教的自由、从事宗教活动的g由、举行或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等。我国宪法规定,宗教信仰权利与义务主要包括: 第一,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第二,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第三,我国宗教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反对外来势力支配和干涉中国宗教的内部事务。

(二)文化教育权利与义务

文化教育权利是公民在文化和教育领域享有的权利。文化权利有个人的文化权利和集体的文化权利之分,前者如由任何科学、文学或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益受到保护的权利;后者如少数民族群众享有保留和发展其文化特性及其文化的各种形式的权利。

第三节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不能只是写在纸上的条文,要让他们成为现实中的权利和义务,全体公民都积极行动起来,依法充分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让法律走进每个人的生活,在现实中开出绚丽之花,结出丰硕果实。大学生应当正确把握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基本要求,既珍惜A己权利又尊重他人权利,既善于行使权利又A觉履行义务,为未来的发展和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依法行使权利(10分钟)1.权力行使的目的。

公民在行使法律权利时,不仅要在形式上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也要符合立法意图和精神,不得违反宪法法律确定的基本原则,保障权利行使的正当性。此外,行使权利不得破坏公序良俗,妨碍法律的社会功能和法律价值的实现。2.权力行使的限度。

任何权利的行使都不是绝对的,都有其相应的限度,必须依照法律规定法人限度来行使权力。如果因行使向己的权利而损害了国家、集体的利益或他人的利益,超出了国家法律所许可和保障的范围与界限,则不再是行使权利,而是侵权,会受到法律追究。3.权利行使的方式。

权利行使的方式分为口头方式、书面方式和行为方式,有时口头方式和书而方式可以兼用。如,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但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4.权利行使的程序。

由于一个人行使权利的过程可能就是另一个人履行义务的过程,所以程序正当原则同样适用于权利行驶过程。通常情况下,行使权利的程序是法律规定的。如,我国选举法对选举程序作了规定,包括确定选民资格、选民登记、发放选民证、推荐候选人、选举投票、确定当选人等流程。

二、依法救济权利(10分钟)1.司法救济。

公民可以通过行使诉权,依据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实现权利救济。司法救济一般由人民法院主导并通过公正的审判来实现。相对于其他性质的救济,司法救济在职能上具有其他救济不可替代的终局性地位。_请国家赔偿也是司法救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由于国家机关或其工作人员在行使国家或公共权力时给予违法行为而导致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可以中请国家赔偿。2.行政救济。

公民可以通过行使听证、复议等权利,要求国家行政机关裁决的形式实现对权利的救济。如公民对行政机关的决定不服,可以向其上级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要求重新处理。公民或其他权利主体由于国家机关或其工作人员合法行使国家或公共权力而导致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可以请求国家赔偿。3.政治救济与社会救济。

政治救济主要是公民依法以游行、示烕、结社、请愿等方式要求或实现合法权益的权利救济模式。社会救济主要是公民通过人民调解、行业调解、民商事仲裁、劳动人事仲裁等渠道对受到损害的权利施以救济,其特点是第三方参与、当事人A愿和程序便捷等,在我国的权利救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4.自力救济。

自力救济是指权利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实施救济行为。如我国刑法中规定的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民事法律规定侵权人和被侵权人就侵权行为达成的赔偿或和解协议等。我国法律鼓励当公民的权益受到损害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合理表达诉求,维护自身权益,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不管采取什么诉求,不管运用何种方式,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进行。

二、尊重他人权利(5分钟)

1.尊重他人权利是公民权利意识的重要内容

2.尊重他人权利既是一项法律义务,也是一项道德义务 3.不尊重他人权利,就会丧失自己的权利

三、依法履行义务(5分钟)

1.维护国家统一与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2.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4.依法服兵役的义务。5.依法纳税的义务。

小结: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只有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妥善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和各种矛盾,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和个人修养,才能更好地完善自我,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有青年。

第五篇:思修第二章教案(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正确理解爱国主义的一般含义和内容,了解中华民族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明确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和基本特征。继承爱国主义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要求 2.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与民族精神 3.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与社会主义 4.怎样作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方法:演讲法,表演法,互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课程导入:播放张明敏代表曲目《我的中国心》,请同学发言提问:请说出你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民族精魂。新时期我们仍然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首先我们应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1.概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国家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包含着爱国的情感、爱国的思想和爱国的行为三层含义。它是一个重要的道德规范,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原则,也是一项基本的法律规范。

思考: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爱是一种美好的感情,但是,由爱发生的悲剧也屡见不鲜。是人们不该爱么?不,问题是很多人不懂得怎样去爱,于是,爱反而造成了伤害。爱的行为应该是理性的。仅仅有一颗爱国之心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懂得爱国之理。

2.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祖国是一个集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历史为一体的综合概念,是由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一定区域内的国土、国民和国家机器等基本要素构成的人类生存的社会共同体。对祖国的热爱应体现为爱故土、爱人民、爱民族文化和爱国家的统一。爱国主义是历史凝结和积淀起来的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感情。

(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祖国的河山在人们的心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祖国,就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家园,就是我们脚下这块世世代代劳动、生息、繁衍、发展的辽阔大地。因此,每一个爱国者都会把“保我国土”、“爱我家园”,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统一,建设祖国繁荣昌盛,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种对故土家园、祖国山河的热烈、深沉、充满责任的爱,是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古语说“民为邦本”。正是各族人们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才使我们的祖国源远流长、繁荣昌盛。热爱人民,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反映的是对整个民族利益共同体的自觉认同。民族利益是整体的利益、长远的利益,这种利益高于民族内部的局部的、暂时的利益。爱人民是爱祖国的根本要求,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对人民感情的深浅程度,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一切真诚的爱国者都是热爱人民的。(插入5.12汶川地震感动瞬间)

(3)爱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是爱国主义的灵魂

文化传统作为一个群体意识的载体,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人类文明经过历代传承,积累了珍贵的世界遗产,它荟萃人类文明的结晶和自然环境的精华,成为人类薪火相传的一段共同记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传,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光锦绣、山河壮丽。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就应该认真学习和真正了解祖国的历史,刻苦学习祖国的文化,深入理解祖国的优良传统。

(4)爱自己的国家是爱国主义的必然政治要求 “祖国”是指居住在一定疆域内的单个或多个民族的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劳动和物质文化交往中形成的社会共同体,主要包括国土、国民等基本要素,它凸现的是民族性和自然属性。“国家”则指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基于本阶级的利益和需要,为了维护社会共同体的秩序、安全、主权和稳定而建立的政治共同体,主要由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军事警察机关等强力政治机构组成,它凸现的是政治性和阶级属性。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源源流长,自古以来,爱国的思想和行为就受到人们的褒奖和景仰。爱国主义又是具体的,历史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爱国主义,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爱国主义的丰富性和生命力,正是通过它的历史性和具体性来表现的。那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爱国主义主要包括那些内容呢?

二、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生死不移的爱国之行,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顾炎武说:“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示儿》诗说:“死后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金陵驿二首》:“从今别郤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这些名言名诗,都寄托了对祖国人民矢志不渝的热爱和永不变色的赤诚。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人云: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以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居何位,都心忧天下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苦乐,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把爱国的思想付诸实际的行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天祥被俘后解往大都途中,写《过平原作》:“乱臣贼子归何处?茫茫烟草中原土。公死于今六百年,忠精赫赫雷当天。”

3.维护统一、反对分裂。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体,56个民族组成了一个大家庭,民族团结和睦始终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和神圣职责。人心思治,人心思统一是主流思想。(插入3.14拉萨事件视频)

4.同仇敌忾、抗御外侮。正是在抵御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精神;开拓进取、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热爱和开发祖国山河,世代相承地发展祖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反对民族和国家分裂,始终把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作为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和神圣职责;实行民族平等、和睦,反对民族压迫,不畏强暴、誓死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坚决反抗外国侵略;向一切阻碍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反动阶级与社会势力进行英勇斗争,推动祖国不断前进。

(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支柱

古老的中华民族之所以顽强地走到今天,这有着非常深刻的原因,其中毋容置疑的是,千百年来深深融入到民族意识之中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成为鼓舞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继往开来的重要精神支柱。爱国主义唤起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自己祖国的挚爱并由此激发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凝聚力,成为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正是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动着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历经磨难而不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强大纽带 案例:日本长野站:火炬手、志愿者无一退缩

在从夏朝开始到现在的大约4100多年中,粗略地计算起来,前两个千年基本统一,后两个千年(秦帝国之后)中,统一时期约为1600多年,分裂内乱时期则不到540年。从总的方面说,中华民族的统一占据了主流,分裂内乱终归统一。而一个不容否认的基本规律是,强盛的中国全部是统一时期,积贫积弱的中国全部是分裂内乱时期。这充分说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核心利益。

(三)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中国曾经是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辉煌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远播海外,曾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当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三步走”的前两步,正在为实现第三步目标,即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目标而继续努力。要实现民族的复兴,首要的一点就是维系住民族赖以生存的国家形式。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让爱国主义的思想传统深入每一个公民的灵魂,才能成为有生命力、有前途的国家和民族。诚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四)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案例:林毅夫—留学、爱国、报国

爱国主义体现了每一个中华儿女对祖国的责任,这种责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每个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人,应该成为什么人,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社会,依赖于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祖国给个人的成长发展创造条件,对个人创造的成果作出评价,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提供舞台、指明方向。

伟大的人生目标往往产生于对祖国的深厚的爱。一个人对祖国爱得越深,历史责任感就越强烈,人生目标就越明确,人生信念就越坚定。

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案例:科学家钱学森—— 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典范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的立国之本。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形态,其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得出的正确选择,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对于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广大中国人民来说,爱祖国,也就必然爱社会主义。

(二)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不仅是对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中国公民的要求,而且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

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发展史上,维护祖国统一,反对祖国分裂是中华儿女爱国情怀的重要体现,也 是对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及民族感情的认同。

案例: 课堂上的交锋

一位原为记者的中国留学生,赴法国巴黎十二大学就读,第一堂对话课时就受到了教授的“挑战”。教授:“作为记者,请概括一下你在中国是如何工作的” 留学生:“概括来讲,我可以写我愿意讲的东西。” 教授精心设计了一个陷阱:“我可以知道您来自哪个中国吗?” “先生,我没听清楚您的问题。”

“我是想知道,您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 霎时,全班几十双不同颜色的眼睛一齐扫向了中国留学生和一位台湾同学。中国留学生沉静地说:“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随后,那位台湾同学在教授和同学们的注视下也重复一遍说:“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

教授似乎不甘心,提出一个更大难度的问题:“我实在愿意请教,中国富强的标志是什么,这儿坐了二十几个国家的学生,我想大都有兴趣弄清楚这一点。”中国留学生站起来,一字一板地说:“最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祖国的我的同胞,再不会受到像我今日承受的这类刁难。”

教授离开了讲台走向中国留学生,一只手放到他的肩上,轻轻地说:“我丝毫没有刁难你的意思。我只是想知道,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们自己国家的问题的。”然后他大步走到教室中央大声宣布:“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点评] 是的,这个世界对中国的评价就是从我们自己的表现得来的。我们自尊,自强,并且深深的热爱自己的国家,才能赢得世界人民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尊重。

二、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

所谓“经济全球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5月的一份报告中界定为:“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强,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连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全球化促使各国公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使有的人对自己的归属感产生了困惑。各国公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一个国家的公民可能工作和生活在另一个国家,并对另一个国家产生感情。譬如有人把定居在国外的华人称为“香蕉人”。

思考: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爱国主义过时了吗?

爱国主义并没有也不会过时。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以积极而理性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促进国家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1.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经济全球化趋势为个人报效祖国消除了许多障碍或阻隔,开辟了更多的渠道和更大的空间。例如杨振宁、李政道等科学家每年到中国作学术交流,李开复等IT精英到中国来工作。

2.科学技术无国界,科学工作者有祖国。

在人类还是以民族国家的方式存在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家首先是隶属于国家的,科学成果首先是为民族国家的利益服务的。科学无国界,但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家的命运都与自己的祖国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知识是无国界的,但科学知识的运用郤不可能离开具体的国家。钱学森、华罗庚、邓稼先、王淦昌等老一辈科学家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独立地位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3.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个民族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每个国家有适合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价值观念和制度传承,不能以某一个或几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来衡量多样性的世界。用一种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去统一世界,不仅是对别国的侵害,也是行不通的。认为只有自己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是最好的而强制推行给世界,就是霸权主义,只会危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特别是近代以来在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形成了人民所认同的心理素质、思想感情、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中华民族在维护民族独立、保卫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中,形成了浩然正气的爱国主义传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融入了民族意识和民族性格之中。象屈原、李广、张骞、苏武、岳飞、文天祥、张自忠、马本斋等不同时代的民族英雄,都受到人们的崇敬,而象秦桧、王直、汪精卫、陈复渠等民族败类,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住上。

2.团结统一。爱国主义是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向心力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爱国主义的根本属性,它植根于中华大地,深深地印在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中,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

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维护统一、顾全大局的互助合作精神。中国的主体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形成了中华民族具有高度一致的民族整体感、责任感和忠实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以及各个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相待、共赴国难、共度难关的优良传统,“天下一家”的民族整体观念成为中华民族稳定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3.爱好和平。热爱和平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瑰宝。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热爱和平,自尊自强,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每当遇到外敌入侵时,团结御侮,共赴国难,誓死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神州大地,埋葬着无数为国捐躯的民族英灵。

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精神。中华民族历来以爱好和平著称于世。中华民族不仅在各兄弟民族之间以和为贵、携手共进,而且表现在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休戚与共上。统之中。

4.勤劳勇敢。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的重要精神动力。

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勤奋劳作,努力不懈,勇于拼搏,敢于斗争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前提和保证,是兴家立国之本,也是众德之首、万善之源。勇敢与勤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劳动中,要想达到理想的彼岸,既要有勤奋耕耘、艰苦奋斗的品格,又要有勇敢拼搏、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古代先民创世神话:女娲补天、燧人氏钻木取火、炎帝神农遍尝百草、后稷教民稼穑、大禹治水三逾家门而不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5.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进取的精神境界,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发愤进取,不懈奋斗。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自强不息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其实质是《周易》所表达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它具体表现为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体现为“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为“因时而变”、“随时而制”、“与时偕行”、“与日俱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的与时俱进精神;体现为革故鼎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集·近思录拾遗》)的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二)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创造和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等新的民族精神。

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一)时代精神的内涵

1.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2.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之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创新,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

4.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经验,深入分析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

1.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马克思说过: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制度创新是其它一切创新的重要保障。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

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地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要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2.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

全面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创新的基础在人才。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必须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舆论环境,努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创新的希望在青年。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对当代大学生成才成长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

第三节 做忠诚的爱国者

名言: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做人最大的事情是爱国。——孙中山

爱国主义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基本方面。其中,情感是基础,思想是内核,行为是体现。只有做到爱国的情感、思想、行为一致的人,才是真正的爱国者。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承担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每一个中国公民都要把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2.自觉为护国家利益,就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爱国应当是一种理性的行为,不是简单的情感渲泄,要讲原则、守法律,以合理合法的方式来进行。3.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树立民族自尊性和自豪感。

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就是相信依靠本民族的力量能够迎接挑战、战胜困难,使自己的祖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心理。坚定的民族自尊性和自豪感,是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进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主义,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全国人民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奋斗。

二、促进民族团结和统一

早日结束海峡两岸的分裂局面,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人心所向,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不管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华民族实现国家统一的决心和信心,是不可动摇的。

当代大学生是促进民族团结、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生力军,要自觉做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模范,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思想、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三、增强国防观念

1.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爱国就要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今天,尽管我们处于和平环境,但“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同样需要这样一种强烈的爱国之情、忧国之心、报国之志、卫国之行。

2.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是天下并不太平,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在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大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自觉关心国防、了解国防、热爱国防,积极履行国防义务,努力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3.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大学生通过接受国防和军事方面的教育训练,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不仅有助于强健体魄,磨练意志,也有助于养成讲道德、守纪律的良好风尚,在思想、知识、技能和体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有力地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为既能建设祖国,又能保卫祖国的栋梁之材。

四、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振兴中华,从我做起”,这是

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学生所喊出的响亮的口号。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应当继续坚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努力做到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

如果我们能以丰富的学识、高尚的人格、执著的信念、脚踏实地的奋斗投身于社会实践,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我们的整个人生必定会随着时代的主旋律高歌猛进,留下一曲壮美的爱国主义的青春之歌。教学小结: 以上我们介绍了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古今中外,人们都把自己的祖国比作母亲,对她怀着极其深厚的感情,英文中的“祖国”的单词是“motherland”,字面含义就是“母亲之国”;对“母亲之国”的热爱,是人类的一种共同的情感。我们对我们的祖**亲怀着感恩之心,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把感恩之心化为效国之志,为祖**亲的繁荣富强作出自己的贡献。

互动教学

“知我中华,爱我中华”三分钟演讲会

活动目的:通过演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操作步骤:

(1)每个学生在围绕“知我中华,爱我中华”的主题,进行思考和酝酿,然后完成一篇三分钟演讲稿。(2)以班级小组或寝室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分组交流,推选出其中若干篇有代表性的演讲稿,再次进行补充修改。

(3)利用上课时间,组织一次三分钟演讲比赛,由各小组或寝室推选代表进行演讲,最后评出一、二、三名给予奖励。

复习与思考题

1.什么是爱国主义?它有什么作用?

2.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3.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

4.试述当代大学生如何做一个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下载《思修》第四章教案4.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思修》第四章教案4.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思修 第七章 教案

    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专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基本内容,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培养法治思维,维护......

    思修大全

    自测与练习(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一、单项选择题 1.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总有这不同的内涵。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致力......

    思修

    ①关于结婚年龄,要求未婚的军队干部、战士和职工,响应晚婚的号召,不要过早结婚。②关于军队干部配偶的条件,比一般公民严格,必须是历史清楚、思想进步、政治可靠、作风正派的无严......

    思修

    一、“十一五”以来的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民政工作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及省市县各项政策和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

    思修

    三、材料分析题 1.【材料】: 一项复杂的舰载机系统工程,背后是无数幕后英雄的奉献,有时候甚至是生命。2012年11月25日,随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参与歼-15舰载机起降训练的、歼-......

    思修材料

    思修资料 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社会需要,它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的社会性质决定着教育......

    思修

    2014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型思考题 一、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烟台市福山区福新街道垆上村大学生村官张广秀复信,对她病愈重返工......

    思修

    P15 三、为什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支撑; 2.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 3.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