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第八章第三节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学习了第八章的前两节内容,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章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分为四个部分: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教育科学
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一)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不断探索文化发展规律,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也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毛泽东提出:不但要有新政治新经济还要有新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观点——双服、双百、双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民族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文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新世纪以来突出文化建设——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实践中逐渐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容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措施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第二,坚持人民群众主体作用 第三,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第四,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第五,抓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这一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也是中国人民利益的和愿望的根本体现,是号召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覆盖了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学们还记得八荣八耻么?相信大家在小学就已经学过了: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忠)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义)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智)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勤)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惠)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信)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守)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德)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二十四字:
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制 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教育科学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和地位
3.深化思想道德建设的措施
第一,营造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第二,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的“四信”建设;
第三,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发展教育科学 1.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内容
2、教育科学的作用
一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进步。二是为思想文化建设其他领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安徽省临泉县城关镇刘老家村11岁的刘小环为了能上学,每天去给窑厂背砖坯,她每次背16块,重40公斤,走140米,只得3分3厘工钱。教育是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
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什么是文化强国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二)为什么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文目标 文化强国四作用: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兴国之魂 2.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是道德建设基本任务 3.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小康社会重要内容
4.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
(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一,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 第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三,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中国文化改革十年历程: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文化改革在全国有步骤的全面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文化企业如雨后春笋,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改革,文化产品层出不穷,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沉稳矫健······ 谢谢大家,今天我的课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同学们回去以后多多复习。
第二篇:毛概
毛概
第一章
三、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来说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植跟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有哪些条件?⑴、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⑵、1957-1977年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⑶、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⑷、对当今世界特征和主题的观察、分析、判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科学发展观”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三个方面,即: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1.全面发展观。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范畴的认识,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经济是一个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力量。同时,他们也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认为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2.协调发展观。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形态的认识,就是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上。3.可持续发展观。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时效的认识,就是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党和政府不仅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艰巨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而且作出了不懈努力。应该说新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4.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是什么?(1)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2)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
四、辨析题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正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改革开放新实践而创立的理论。党的十四大概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载入党作为指导思想。十五大将其命名为“邓小平理论”。
2.毛泽东思想是完整的科学体系。正确。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完整的科学体系。要把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同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把毛泽东某些个别论断同毛泽东思想整个体系区别开来。
五、论述题
1.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
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什么重大意义?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二章
三、简答题
1.党的思想路线如何表述?《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什么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它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种不断发展和丰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也是贯彻这一思想路线的结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能够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和基本要求。
3.什么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它不是一个抽象空洞的哲学命题,而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为对象,是由实践到认识乃至理论的科学思想体系。不仅具有丰富的哲学理论性和文化思想性,更重要的是具有广泛的指导性和实践性,从实践到认识和从认识到实践的全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学习和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则必须领会和掌握其辨证关系。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什么重要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识认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四、辨析题
1.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与时俱进。错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等内容。所以通常把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
2.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没有任何关系?错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解放思想,就不能做到实事求是。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规划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一系列以“两手抓”为重要内容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等。2.怎样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1.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2.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3.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三章
三、辨析题
1.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错误。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大国,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发展的根本原因。良好的群众基础和中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主观条件,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发生错误,是保证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最紧要的主观条件。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建立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共和国。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就是要在中国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产阶级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既不是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共和国,也不是俄国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1)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这是因为: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民中蕴藏着极大的革命性;中国革命的主要源泉在农村。2)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因为:农民有富农、中农、贫农三种,中农占农村人口的20%,可以成为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是重要的革命动力的一部分;贫农连同雇农占农村人口的70%,他们和地主阶级是死对头,是无产阶级天然的和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哪些新的特点?a集中体现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b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c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d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3.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经济纲领的内容。A.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B、没收中农的土地归贫农所有C、没收四大家族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D、没收民族资产阶级的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E、保护民族工商实业
4.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五、分析题
1.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什么要由无产阶级来领导?1)中国革命的对象除了本国封建势力以外,还有与其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这就是说,中国民主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中国革命要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胜利,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阶级。(2)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必须由中国无产阶级领导,具体原因是: 第一,这是由中国革命所处的时代条件决定的; 第二,这是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过于软弱,无力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取得胜利; 第三,这是由于在俄国—卜月革命的影响下,在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无产阶级已经迅速成长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能够担负起领导革命的重任
2.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中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思想。请运用有关知识,结合中国国
情阐明中国走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说明这条道路的提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启示。第四章
三、辨析题
1.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错误。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它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2.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采取的是剥夺政策。错误。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和愿意接受改造的一面。国家对它不是像对待官僚资本主义那样采取剥夺政策,而是对它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通过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的形式,实行和平赎买政策。在对私人企业进行改造的同时,对资产阶级进行改造,使他们从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企业改造与个人改造相结合。
三、简述题
1.简述中国共产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特点。过度时期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造”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为主体;二是以解放生产力、实现三大改造为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形成一个辩证的统一关系。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最显著特点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其实质是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解决所有制问题。
2.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方针、政策。1.利用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利用,是在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条件下,允许其存在与发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限制,是要限制那些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国家主要从价格、税收、原料、市场、货源等方面实行有效的限制,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轨道。在这一基础上,国家依靠国营经济的领导力量,并依据对农业改造的同时进行的时机,迫使资本主义工商业接受社会主义改造。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国家是通过建立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由低级形式的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到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个别企业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由私有制改造成公有制。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同时,还与对资本家个人进行改造相结合起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一作法,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一个创举。
3.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政治上: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产阶级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共和国。2经济上: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文化上: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4.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
造了制度条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为其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对这些国家的人民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第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五、分析题
1.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②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③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④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②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③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2.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什么启示?50年代的改革,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需要资金,而且在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开始的一段国有化过程。从没收官僚资本,公私合营,到后来将分给农民的土地重新收归国有搞人民公社。50年代改造的成果就是,全国的资源、财富,全部收归国有。然而经过20多年的国有化之后,发现逐渐的再也不能刺激经济的发展,于是就从70年代末开始,展开了私有化进程。首先是允许农业收成私有,也就是所谓的“包干、包产”到户。紧接着中国开始了激烈的私有化进程,从鼓励乡镇企业发展、承认所谓“个体户”,到最为激进的“国有企业重组”,将以往从国民处收归的资产重新私有化(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包括侵吞国有资产、寻租现象普遍等等),这一进程从宪法内容上对私有制经济、私有财产的不断肯定得到充分体现。不过在承认私有化从而激发的市场活力,确实大大拉动了经济的发展。所以概括来讲,50年代的改造是一个公有化过程,70年代末是一个私有化过程,都是我们对两种所有制制度进行的尝试。第五章
三、辨析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正确。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二是突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4)对社会主义来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是建成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离开了这个目标,也不能建成社会主义。
2.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就是社会主义。不完全正确。(前一句正确,后一句不准确)从前一句来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所以“贫
穷不是社会主义”是正确的。3)从后一句来看,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状态,还不富裕,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所以说,后一句不准确。
四、简答题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有哪些?简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意义.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B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选择的基本前提 C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科学依据 D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正确方向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又一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导。它的重要意义在于:
(一)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的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在继承前人的社会主义观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了包括苏联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20年曲折发展的经验教训,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的根本性问题上升到“本质”的高度作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概括。这一概括既包含着以往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又弥补了其中的不足。从突破和创新的角度看: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突出和全面阐明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邓小平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第二,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特征的关系。本质决定特征,特征反映本质。过去我们认识社会主义,仅仅停留在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上,甚至把一些不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特征如计划经济等也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来肯定。邓小平则从社会主义矛盾运动规律的高度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一方面剔除了对社会主义本质或特征的种种错误认识,另一方面强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必须坚持。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第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与目的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切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使党和人民充分理解了单一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本质,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本质和独有的特征,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的科学根据。因为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科教兴国战略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3.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什么?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全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这里,“强国”,是指增强国力、振兴国家,即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指向是建设“现代化强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和协调,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必须有“人才资源强国”作支撑,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4.确立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依据有哪些?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要求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任务。把发展生产力
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具体地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第一,发展生产力是无产阶级完成自身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的要求。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第三,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途径。第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A
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得为和所起作用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先进性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能否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只能靠发展。B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我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C 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们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能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段得到实现。D 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一套主要经验,我们之所以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都与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密切相关。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发展生产力,提高民人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物质文化需要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反思了我国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六章
三、辨析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普遍的概念,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阶段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答案要点:这种说法不正确。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两层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2.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小康社会,到2020年我们就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了。此命题错误。(1)我国目前只是达到了总体小康水平。从消费层次看,目前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从消费内容看,目前的小康是不全面的。从地区和城乡消费水平看,目前的小康是不平衡的。(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变目前的总体小康为高水平的、全面的、平衡的小康。
四、简答题
1.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 民主 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2.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所规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
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如何正确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一个中心”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二是“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2)“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两个基本点”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时,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要靠四项基本原则提供政治保证,靠改革开放提供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3)“两个基本点”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依存。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的政治保证,改革开放不断赋予四项基本原则以新的时代内容。(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4.为什么说我国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⑴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虽然逾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但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要求建立在高于资本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所以我国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这样才能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⑵要用相当长的时期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我们必须用相当长的时期改变生产力的落后状况,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逐步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才能进入社会主义比较成熟的阶段。可以说,我们逾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就必然要经过一个不可逾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⑶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经历更长的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基本上实现现代袋子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当今世界正处在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之中现代化的含义在变化,各国经济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快的发展速度,付出更大的代价,花费更长的时间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有哪些?——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五、论述题
为什么以及如何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八大正确路线的中断表明,不严格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没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缺少必要的制约机制,党员的民主权利、党内正常的政治生活还是得不到保障,党内的正确意见还是无法及时有效地集中,党内的错误意见也不可能得到坚决有力的抵制和纠正,党的正确路线就无法在实践中坚持下去。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首先,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严格执行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鉴于我们国家历史上缺乏民主传统,当前我们特别要注意到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本质上是最高类型的民主,但在实践中存在着民主不足的问题。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还处于发展中,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其中也包括党内民主不够,这就要求我们党的各级领导要自觉、主动地倾听实践的呼声和群众的正确意见,以疏通各种渠道,形成正确的集中。对于集中的理解,要强调少数服从多数、多数服从真理,服从一个统一的标准,而不是服从某一个人的意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先后强调“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实际上是使党的正确集中有所依凭、有所遵循,而不至于个人说了算,不至于以个人意志代替集体意志,主观武断地拍板决策。正确的集中,应该是领导集体的集中,集体智慧和力量的集中,整体功能的集中。这样,党的正确决策才不因领导者个人看法和意志的改变而改变,保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依靠民主集中制来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使党的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即制定正确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制度,使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度化。一方面,要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各级党组织及班子成员的职权、工作范围、决策程序等不断进行充实和修订,科学规范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运作程序,使其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要建立起一个完善、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把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七章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2.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中国长期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也就是说中国不能闭关自守,要引进来,走出去。只有发展与其它国家的往来,才能促进中国的发展。2.当今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只有充分利用国际经济资源和科技成果来发展自己,才能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潮流。历史的经验一再
3.和我国的国情有关,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缺乏,科学技术落后,管理知识和经验不足,也迫切需要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这一切都离不开向世界开放。
3.简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统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两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简述“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容。一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二是,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三是,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主要意义:解决了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问题,打消了人们的种种担心和顾虑,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发展。
5.如何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1、完善我国的经济制度
2、加强经济立法
3、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支持企业走出去
4、加强中外的合作
四、辨析
1.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是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要结合点。1)正确。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不完全正确。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当旧的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而统治阶级又运用所掌握的全部上层建筑极力维护旧制度时,只有通过革命推翻旧政权,改变生产关系,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改革不是否定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相反,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对旧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长期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相应的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从而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加快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五、论述题
1.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将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邓小平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保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发展首先是经济,但不仅仅是经济,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改革是动力,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稳定是前提,是发展和改革必备的政治社会条件。
2.试述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成果。从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全球化趋势更为明显。各国政府为在国际分工和竞争中获得最大利益,纷纷实行开放政策,广泛地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积极利用外国市场、技术、资金、资源、信息。在开发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给国家民族带来灾难。(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近代以来落后于世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闭关自守。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资金不足,科学技术落后,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与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新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顺利建设成功。综上所述,对外开放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期坚持这一基本国策是必要的。
第八章
三、简答题
1.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2.什么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当前应采取哪些措施?(答案不全)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产油国家;一些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如一些拉美国家;还有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3.简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新兴工业化道路:就是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要求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基本上就是要在新时代实现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存在着一般的规律性;但在不同体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第二,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第三,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要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第四,新的工业化战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4.简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要实现的“三个转变”。
促进经济增长 1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2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3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当前应采取哪些措施? 6.为什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总量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认识也不断深化,越来越感到国民经济发展要速度“快”,而且还要质量和效益“好”。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正是这些成就和变化,为我们走向“又快又好”发展这一新的历史起点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是我们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提高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的要求,相对说来比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更加突出。因此,无论是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未来着眼,都要求我们必须“好”字当前,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四、辨析题
1.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完全对立的,要发展公有制经济,就不应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正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协调发展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割裂、相互排斥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对立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共同发展。
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主体必须坚持公有制,这要坚定不移。同时,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这也要坚定不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必须把这两个“坚定不移”统一起来。如果只讲一面,而不讲另一面,就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就建不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在现阶段,我们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2.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必然产生两极分化。
不正确。允许和鼓励—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所产生的生活富裕程度的差别,同阶级社会里由于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两极分化所造成的贫富差别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第一,两极分化是私有制和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产物,其内容是指一部分人发财致富成为剥削者,而另一部分人失去生产资料,不得不受他人剥削而贫困破产。而鼓励
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为消除平均主义而提出的大政策,其内容是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差别。它不包含阶级分化的内容。第二,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政策允许和鼓励的是劳动致富、守法致富,对那些非法侵犯他人利益,以非法手段牟取暴利的,要依法严厉制裁。第三,对合法的正当途径取得的过高的个人收入,国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节,防止个人收入过分悬殊。第四,我们还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开展扶贫工作,先富帮后富,先富带后富,积极帮助和促进贫困地区和个人及早脱贫,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3.市场经济不是区别社会性质的范畴,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没有本质的区别。
不正确。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和方式,虽然是一个体制性范畴,但是它总是同不同的社会制度相结合的,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有本质区别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第三,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五、论述题
1.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一,就其联系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
征和要求。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 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第二,就区别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是 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所在。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
2.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生产要素分配都会拉开收入差距,甚至扩大收入差距。这一方面是由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在规定和内在要求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定和基本要求决定的。首先,我们国家的基本分配制度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按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并存。这就必然出现因工作差别和性质不同产生的分配差距。其次,我们在高速的发展中,一直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实际上是忽视了公平这一重要分配原则,而过多的强调了效率。这也是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后,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范围内,但非按劳分配方式即可以存在于公有制也可以存在于非公经济中。这就必然造成拥有技术,职权,资本,土地的劳动者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现在的差距并不代表以后的差距,现在的不公平并不代表以后的不公平,这些都是在高道德标准下的必要牺牲。这样的分配制度(1)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2)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3)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4)实践证明:我国的分配制度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九章
三、辨析题
1.依法治国,就是国家立法,公民守法。错误。
(1)我国立法体制和法律体系有不同层次。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制定法律,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国务院各部委和省级政府制定规章。
(2)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不仅要加强立法,而且还要加强对执法的监督。政府机关必须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必须公正司法。执法主体、行政主体,都必须首先依法规范自己的行动,接受各方面的监
督。所以,认为依法治国就是国家立法是不全面,不正确的。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不仅要学法、知法、守法、树立法制观念,而且要运用法律武器,监督国家机关和任何个人依法办事,对一切违法行为进行斗争,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所以,认为依法治国就是公民守法,也是不完全、不正确的。
2.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却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 两个观点均正确,二者并不矛盾,只是看问题角度不同。
(1)我国宪法规定,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广泛的民主权利。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2)列宁的话的意思是说,文盲由于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不能真实有效地参与政治活动。因此,不能充分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民主权利,履行公民的职责。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列宁讲“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3)落后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统一起来。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国家权力机关的一部分。错误。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建国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建立全国政权方面起过重要作用,具有政权性质,但它是过渡性质的机关,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这种职能立即中止。
(3)人民政协按其性质不同于国家权力机关,不具有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力与职能。但是它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实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合作共事的重要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一般的人民团体。
四、简答题
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基本任务和性质是什么?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性质、特点和基本任务是:
(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政治联盟。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战线。
(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特点是:具有空前的广泛性,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2、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3、当前和今后严格时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三项:(1)“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2)健全民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选举;(3)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完善民主监督制度。2002年召开党的十六大,根据新的形势,对政治体制改革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提出“要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其中比较重要的工作部署包括:改革与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等。
4、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广开言
路,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和程序。加强国家立法和法律实施工作,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五、论述题
1、试论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
腐败是一种长期的历史现象,也是世界各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顽症。坚决反对腐败现象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使命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诞生于中国社会最黑暗的年代。1993年8月,江泽民在中央纪委二次会议上就明确地指出了党内腐败的严重危害性,他指出:“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机体内的病毒,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任其泛滥,就会葬送我们的党,葬送我们的人民政权,葬送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反腐败斗争关系到我们党的先进性能否保持、关系到我们党能否取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关系到我们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巩固。总之,反腐败斗争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它是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
2、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庆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2.有利于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人民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3.有利于维护自治区的稳定发展。4.有利于保证少数民族人们更好地当家作主。5.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民族原则,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6.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7.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第十章
三、辨析题
1、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本命题正确。第一,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是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产品的总称。第二,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文化是调节人际关系的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它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的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国将不国。第三,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上述说法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但不能由此把它夸大为“文化决定论”。
2、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惟一途径是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错误。
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也不断摸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多种途径,包括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立足当代实际进行文化创新等途径。文化承接着过去又昭示着未来,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要结合时代特点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加以积极借鉴,做到洋为中用,博采众长。因此,本题论断过于绝对化、片面化。
四、简答题
1、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2)坚持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容易诱发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各种腐朽文化思想也会沉渣泛起。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文化交流与冲突冲击着原有的政治信仰、民族认同、道德秩序和行为规范。西方国家加紧了对我国的文化渗透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分化”和“西化”,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建设的新课题和新要求。(4)坚持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关系。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借鉴和利用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保持先进文化的民族特色,体现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坚持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必须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袭,保障我国的文化安全。推进文化创新,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法杖,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1,它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对于凝聚人心,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激发人们的精神动力提供了基本途径。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才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健康发展。2,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只有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净化社会风气,鼓舞人们积极向上,才能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尚,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3,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一个改革开放充满活力的中国,不仅要向全世界展示物质文明的丰硕成果,更要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
4、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五、论述题
1、结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谈谈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意义。
2、结合当前我国食品行业频发的安全问题,谈谈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3、如何理解弘扬民族精神的当代意义?
人类历史证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没有了它,民族团结与发展建设就等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灵魂,民族就不可能有自尊、自立、自强。特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团结教育中,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所在: 第一、民族精神可谓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灵魂。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第二、民族精神可谓是历史性与时代性有机结合。第三、民族精神是根据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民族精神。第四、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要求。综合国力即包括经济,科技,军事等物质力量;同时也包括民族团结精神,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强大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民展,而且在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融,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是否有高度的民族精神,便成为制约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因为:(1)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与向心力,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精神基础。失去这一精神基础,国家便失去长期统一、稳定,发展壮大,也就不可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自立、自强意识。当今世界,面对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大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及经济扩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军事威胁的结伴而来,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的错综复杂形式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自立、自强,与时俱进的进程中,尤为重要和紧迫。(3)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并成为提高中华民族综合素质的核心。(4)民族精神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第十一章
三、辨析题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错误。
(1)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我们评判改革开放以及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包括:一是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二是社会公正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三是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四是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必要要求;五是充满创新活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之一。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根本的保证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错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根本的保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加强基层工作;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四、简答题
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二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三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过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和现实的重大任务。同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建设和谐社会长期奋斗。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指导思想: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制。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3.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有哪些?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应突出解决哪些问题?
三个鸡蛋:一是特色执政党官僚,二是私营企业主,三是工农大众。采取措施:1.反贪护贪(只斩草,不除根。剥削制度是贪腐的根),2.养资拒资(养着资本家搞生产,但拒绝资产阶级民主来夺权),3.安民刮民(通过救济一些被剥削得活不下去的百姓来安抚暴民,以维持剥削制度的合法性)。
原则:要站在三个鸡蛋上跳舞,哪个也不踩破。统筹兼顾这三者之间的利益,达成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五、论述题
1.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在于: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①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②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③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2)现实意义或实践意义: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② 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保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③ 促进社会和谐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 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
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第十二章
三、辨析题
1.中央政府的各部门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相应部门有直接领导关系。错误。
中央政府各部门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相应部门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大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机关,都不得干预香港特别行政区根据基本法自行管理的事务。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各级公务人员只对特别行政区政府负责,而行政长官对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负责。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的组织,同内地相应的组织也互不隶属,互不干涉。
2.“一国两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正确。
过去,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的学说,在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只能存在社会主义一种制度,而不能存在和社会主义制度相对立的资本主义制度。现在,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在国家主体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将这两种制度统一于一个国家之内,既实现国家的统一,又不损害社会主义制度。同时,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不但突破了单一制下一般地方行政区域权力的范围,而且超出了联邦制下成员国的权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也为单一制国家结构提供了新鲜经验。
四、简答题
1.香港问题是怎么形成的?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国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2.为什么说中国政府收回香港是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问题是历史遗留的问题。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一八四○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一八四二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一八五六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一八六○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一八九八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的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租期九十九年,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期满。所以我们称香港回归是中国政府收回香港是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3.如何理解“一国两制”的内涵?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史无前例地提出的,这个伟大构想本身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和实践性,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香港的回归,是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实践与胜利.“一国两制”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树立了榜样,为祖国统一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国与国之间历史遗留的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4.50年代至60年代,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有关思想,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一纲四目”是什么? 一纲: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
1、台湾统一祖国后,除外交上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
2、台湾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付(当时台湾每年赤字约8亿美元)。
3、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蒋之意见,协商决定后进行。
4、双方互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毛泽东一再表示,台湾当局只要一天守住台湾,不使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大陆就不改变目前的对台政策。
五、论述题
1.如何认识我们党和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依据 ? “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依据:第一,民族愿望和国家利益是“一国两制”的根本出发点。
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很早就形成了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虽然历史上也有过分裂的局面,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的统一,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把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第二,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是“一国两制”的外部条件。
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后,国际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中国自1971年10月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1979年1月又与美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80年代末,两极格局结束。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为我国用和平的手段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提供了外部条件。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国两制”的思想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开拓了解决中国问题其中包括实现国家统一问题的新思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解决国家的统一问题,首先就要求从实际出发。什么是中国的实际呢?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大陆与香港、澳门、台湾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实行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采用和平的方式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就必须充分尊重中国大陆,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的利益,制定各方都可接受的方案。“一国两制”是符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它既坚持大陆的社会主义,考虑到大陆的需要,又允许台湾、香港、澳门保留现存的资本主义,以维护这些地区的繁荣与稳定。第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一国两制”的力量所在。在一个国家内允许与自己不同的、对立的社会制度同时并存、相互竞争,在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无先例。“一国两制”,在社会主义国家里边敢于在自己的一些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对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新事物。提出这一构想需要有胆略的。这个胆略来自人民对党的领导的拥护,来自对自己力量的信心。
2.如何认识“一国两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内部两种对立的制度可以长期并存,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没有讲过的,但“一国两制”依据的仍然是马克思主义,依据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它有利于保 持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繁荣与稳定。“一国两制”构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既坚持祖国统一和主权的完整,坚持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又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状,考虑到各方面的意愿,考虑到祖国统一的现实可能性,允许两种制度并存,这又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
第三,“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和运用发展。和平共处本来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项普遍原则,现在被用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创造,为和平共处思想增添了新的内涵。第四,“一国两制”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和思维,是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富有想像力的答案,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第五,“一国两制”构想,也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出发的。我国解决台、港、澳问题,会涉及到有关国家在这些地区的利益,实行“一国两制”可以避免一些国际争端,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总之,坚持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我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既定方针。香港已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澳门也已在1999 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使“一国两制”构想成为现实,证明“一国两制”构想合情合理,切实可行;它有利于香港、澳门的繁荣与稳定;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第十三章
辨析题
1、中国共产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是一贯性和连续性
这句话表述是正确的。为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总是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谋求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1963年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构想,并多次进行阐述。江泽民于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胡锦涛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从中国共产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的发展脉络及其核心内容来看,体现着一贯性和连续性。
2、中国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这句话表述是正确的。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
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始终是中国政府谋求发展的宗旨和原则。
简答题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是什么?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2004年6月2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立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了题为《弘扬五项原则
促进和平发展》的重要讲话。在讲话中,就如何充实和丰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提出了以下五点主张:第一,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平等;第二,尊重和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第三,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促进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第四,通过对话与协作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第五,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其他多边机制的重要作用。
2、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内涵是什么?
1.国际新秩序应以完全不同于过去那种以少数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基础的旧秩序,而应该是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2.国际新秩序的核心是各国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3.各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独立自主选择本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发展道路。
4.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必须严格遵守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国际争端应通过和平方式合理解决,而不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国际新秩序应该包括政治秩序的经济秩序两个方面,要指出这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主要解决和平问题,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主要解决发展问题。
3、我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什么?
一)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二维护我国的独立的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四)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五)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4、邓小平对国际形势做出了哪些新的科学判断?
邓小平同志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当代世界的国际形势作了如下的一系列新论断:(1)新的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争取比较长期的世界和平是可能的。(2)当代世界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两大问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世界多国人民的共同要求和迫切希望。(3)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作崇,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4)苏联解体宣告两极格局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5、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0世纪8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当今世界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与研究,敏锐地观察到世界的主题已经转换,即和平与发展已经取代了战争与革命,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这一科学判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依据:
①战后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三种类型的国家,它们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构成了当今世界带有全球性的战略性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也就是东西关系和南北关系饬酱笪侍狻6西关系的实质就是和平问题,南北关系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②战后新的科技革命的发展,对当今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各国经济的紧密合作与竞争的扩展,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从而成为制约新的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
③战后打世界大战只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有资格,而这两家都还不敢打。美苏两国“相互摧毁”的核威慑也大大减少了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④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
6、为什么说世界发展的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
7、为什么说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
8、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第一,世界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特征。
多极化是战后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结果。首先它是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展演变的结果。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进程就已经开始出现。经济是政治的基础,世界经济多极化必然带来世界政治多极化,世界经济大国必然要求世界政治中相应的政治地位。其次,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结果。到70年代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就萌发。冷战结束后,90年代后形成世界政治一超多强的特点,一超是美国,多种力量在世界上竞争发挥作用,依然推动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世界走向多极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多极化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因此,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当然应该看到,由于当前国际战略力量对比还很不平衡,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第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指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障碍减弱和跨国界流动量的增加。其主要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全球化,世界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各国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世界经济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加快,跨国联系日益紧密。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经济全球化是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大发展的产物,它不是某些国家政策或者主观意识的产物,而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某些国家确有利用全球化进程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推行霸权和强权的政策。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它对所有国家有利有弊。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参加经济全球化进程,孤立于经济全球化趋势之外是没有出路的。但发展中国家在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时,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安全问题有充分的认识,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趋利避害。
论述题
1、如何正确估计中国在多极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邓小平同志指出:“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这一极是当今世界促进和平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永远不称霸。我们决不允许别国把他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我们,我们也决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别人。谁搞霸权主义就反对谁。反对霸权主义是我国对外政策的纲领。随着中国经济、军事力量不断增强,中国日益成为遏制霸权主义和保卫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
(2)中国是第三世界利益的捍卫者。中国是第三世界中的大国。中国社会制度虽然与第三世界多数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但在历史上中国与第三世界有着共同的遭遇和经历,在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反对霸权主义等许多重大问题工又有着共同的利益。在国际斗争中,中国站在第三世界一边,坚决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一切正义斗争和合理要求,与第三世界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加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3)当今世界上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国的合作与努力。中国是占世界人口1/4的大国,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在世界多极化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世界上许多重大问题离开中国的参与与努力,是不能解决的。所以,在当今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中国这一极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一极。
2、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第二,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第三,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第四,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第五,谋求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第六,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三篇:毛概
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一、单项选择题
1.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起初是为了解决()A香港问题.B澳门问题.C港澳问题.D台湾问题.2.一国两制构想的哲学依据是()A.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C.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D.马克思主义的和平共处原则 3.实行一国两制的基础是()A.以大陆为主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坚持和平共处原则.C.坚持不使用武力原则 D.坚持高度自治.4.一国两制的前提是()A.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B.港澳台实行高度自治.C.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D.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不变.5.日本侵占我国台湾的时间是()A.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 B.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
C.1938年日本占领广州,武汉之后 D.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 6.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行政长官是()A.由中央人民政府委派的 B.由香港当地选举产生的
C.由香港当地人协商产生的 D.由香港人选举产生并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的 7.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修改权属于()A.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 B.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A.1978 B.1979 C.1981 D.1986
9.第一次提出大陆、台湾实行“三通”建议的是()。A.《告台湾同胞书》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A.1978 B.1979 C.1981 D.198
211.“三通”是指()。
B.《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C.十一届三中全会公10.()年,叶剑英发表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A.通商、通航、通邮 B.通讯、通邮、通航C.通话、通邮、通航 D.通商、通航、通讯12.第一次提出台湾和平统一后可以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的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C.《告台湾同胞书》
B.《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D.《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B.不享有司法终审权
13.实行“一国两制”后,港澳台特别行政区()。A.接受中央政府各相关部门委派的各级官员C.最高行政管理权归属中央政府
D.在外交、国防、宣战、媾和方面服从中央政府
14..实行“一国两制”后,港澳台特别行政区()。A.完全自治 B.高度自治 C.享有充分的自治权 D.可以有自己独立的防务15.实行“一国两制”后,港澳台特别行政区享有()。A.行政管理权、立法权
B.独立的司法权D.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A.港澳台人 B.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澳台人
C.行政管理权、独立的司法权16.根据“一国两制”构想,港澳台特别行政区必须由()治理。C.中央政府委派的人员
D.港澳台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爱国者
17.我国政府处理同香港特别行政区关系的基本依据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C.《中央人民政府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关系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8.1995年,江泽民发表了()。A.《告台湾同胞书》C.《关于台湾问题的声明》
B.《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D.《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B.两岸政府彼此承认对方的地位 D.两岸均承诺不首先使用武力
B.争取和平统一,不首先使用武力
19.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的前提是()。A.两岸都要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C.两岸认可双方为对等政治实体20.在台湾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是()。A.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C.只要台湾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统一日期可以拖延21.下列不正确的说法是:()。
D.实行“一国两制”后,台湾特别行政区与香港享受同等的待遇A.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C.“一国两制”构想是从台湾问题开始的
1.一国两制的方针和政策是()
B.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D.台湾问题的解决必要时可以请国际社会帮助
二、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2—5个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其标号填在题干后括号内)A.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B.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C.力争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D.保持港澳台行使外交权与国防权 E.保持港澳台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2.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A.独立的外交权 B.行政管理权 C.独立的防务权 D.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E.立法权.3.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点是()A.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B.港人治港和澳人治澳 C.高度自治 D.50年不变 E.完全自治
4.英国殖民主义侵占香港所依据的三个旧条约是()A.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 B.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
C.1898年中英拓展香港界址条约.D.1887年北京条约 E.1895年马关条约 5.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联合声明向世人宣布()A.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B.中国政府根据宪法第31条的规定,在香港设立直辖于中央政府的特别行政区 C.保持香港现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D.英国以主权换治权 E.搁置主权,共同开发 6.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享有()A.外交权 B.行政管理权 C.立法权 D.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7.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基本条件是()A.年满40周岁 B.在港居住连续20年 C.在国外无居留权 D.香港永久性居民 8.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A.是我国的基本法律 B.其法律效力低于宪法而高于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C.属于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D.其法律效力等同于宪法.9.和平共处原则适用于解决()A.社会制度相同国家之间的矛盾 B.社会制度不同国家之间的矛盾 C.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社会制度的矛盾 D.干部和群众之间的矛盾 10.一国两制的内涵是()A.坚持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两种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
C.坚持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部分地区是资本主义制度 D.坚持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大陆和特别行政区之间的矛盾 11.香港特别行政区是()A.我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B.我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C.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行政区域 D.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12.香港回归祖国()A.洗刷了中国人民100年来蒙受的耻辱 B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条件 C.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D.标志着完全实现祖国统一的道路是十分顺利的 13.台湾问题()A.是中国国内战争的遗留问题 B.是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 C.决不允许外国势力插手 D.只能用和平的方式解决.14.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A.独立的外交权 B.行政管理权15.“三通”是指()。A.通商 B.通话 C.通讯A.《告台湾同胞书》
D.通邮 E.通航
E.立法权
C.独立的防务权 D.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16.在台湾问题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发布过的重要文件有()。
B.《关于台湾回顾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C.《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D.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台湾问题的公报个不变,即香港原有的()。
C.法律基本不变
17.香港回归祖国后,中国政府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执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A.社会、经济制度不变 B.生活方式不变D.外交事务和防务不变 E.政治体制不变18.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坚决反对()。D.“台湾独立” E.“外国插手”
三、辨析题(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
1.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国的领土上,都可以实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 2.祖国统一后,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中央政府就不能对其事务进行干涉 3.实现祖国统一,在力求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同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4.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解释权属于特别行政区的法院
5.中央政府的各部门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相应部门有直接领导关系 6.一国两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7.台湾问题的解决必要时可以请国际社会帮助
四、简答题:
A.“一中一台” B.“两个中国” C.“一国两府”1.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是什么? 2.香港回归对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意义何在:?
五、论述题:
1.试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2.如何认识一国两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答案:
一、1D 2A 3A 4A 5D 6D 7C 8B 9A 10C 11A 12B 13D 14B 15D 16B 17D 18B 19A 20A 21D 二、三、1答:错误.台作为特别行政区,允许继续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2答:错误.1ABCE 2BDE 3ABCD 4ABC 5ABC 6BCD 7ABCD 8AB 9ABC 10ABCD 11ABC 12ABC 13ABC 14 BDE 15 ADE 一国两制指和平解决港澳台问题,实行祖国统一的方式.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大陆主体坚持实行 祖国统一后,特别行政区依法实行高度自治.允许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特别行政区原有的社会经法律基本不变.允许实行高度自治,除外交事务和国防事务属于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中央不干预特事务.但是,不能认为中央对特别行政区的事务一点都不应管,不能管.特别行政区与中央之间的关系什么权力都放弃了,既不符合中央与地方的法律关系,也不符合特别行政区的根本利益.3答:对.关系.如果特别行政区发生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事情,出现损害特别行政区根本利益的事情,中央就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完全是中国的内政,不允许外国什么时间解决台湾问题,也完全是中国的内政,外国人无权过问.邓小平正是基于这一原则立场,并从尽一切力量争取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时,不承诺除了用和平方式以外不能用其他方式来实现祖国捆起来,反而会妨碍和平解决台湾问题.4答:错误.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独图谋的.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有利于促进和平解决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法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范围内的条款自行解释.如果法院要对基本法关于中央人民政府管理的事务审法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有关条款作出解释.5答:错误.区关系的条款进行解释,而该条款的解释又影响到案件的判决,那么在对该案件作出终审判决以前,中央政府各部门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相应部门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大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港特别行政区根据基本法自行管理的事务.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各级公务员只对特别行政区政府不干涉.6答:正确.央人民政府和特别行政区负责.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的组织,同内地相应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在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只能存在社会主义一种制度,而不能对立的资本主义制度.现在,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在国家主体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特别行政区这两种制度统一于一个国家内,既实现国家的统一,又不损害社会主义制度.同时,特别行政区的高度国家结构提供了新鲜经验.7答:错误。一制下一般地方行政区域权力的范围,而且超出了联邦制下成员国的权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祖国统一的问题应当由两岸中国人民自己力试图插手台湾,总是企图使之国际化,我们对此,是坚决反对的。为防止外国势力插手,谨防“
四、方式解决,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也考虑台湾问题上可能发生其他突发情况,我们在坚持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的前提下,不承诺放弃使1答:1)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2)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3)对2答:1)标志着中国人民雪洗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3)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
五、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实行资本主义.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对解决澳门,台湾问题具有率先示范的作用;5)香港回归作为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将永远彪炳1答: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港澳台都是中国领土2)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大陆是中国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允许在自己身3)实行一国两制.在统一的中国境内,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4)保证港澳台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外交和国防方面服从中央政府外,享有高度自治的权力.如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财产等,均予以法律保护;台湾特别行政区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50年不变.这是稳定港澳台地区人心,保持港澳台地区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需要,是为了21世纪目标的需要.算,中央政府不征税;中央政府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内部事务;特别行政区人民的各种合法权益.以及5)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的方针,在一个中国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共存,和平
2答:(1)一国两制的理论意义如下: 第一,一国两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过去,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在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只能存在社会主义一种制度,而相对立的资本主义制度.现在,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在国家主体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特别行政第二,一国两制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将这两种制度统一于一个国家之内,既实现国家的统一,又不损害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行一国两制为统一战线理论增加了新内容.扩大了统一战线的范围,开辟了统一战线的新领域.统不断增多.第三,一国两制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灵活运用和发展.国,根本目的是统一祖国.这样就使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爱国主义性质更加鲜明,统一战线的范围进一一国两制的提出,是将和平共处原则运用于一个国家内部实行不同制度地区之间的关系,因此是对和(2)一国两制的实践意义如下: 一的最佳选择,它功于人民,益于人民.用和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这也是一种第一,一国两制开辟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新的历史进程.一国两制体现了照顾历史和现实可能的灵第二,一国两制有利于大陆和港澳台经济的发展.祖国统一后,大陆可以把特别行政区作为对外开放好的发展自己,同时为大陆经济的发展做贡献.道,学习资本主义的优秀文化成果,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行政区可以充分利用大陆第三,一国两制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新思路.解决国际争端,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办法.好端提供了新思路.39.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正确)
(1)所有制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公有制反映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公有性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反映的是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2)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之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公有制的内容要由公有制实现形式来体现,公有制经济的质的提高,需要通过适当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来实现;但是,会成为爆发点.我国政府用一国两制解决港澳台问题的事实表明,一国两制不仅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好同一种公有制经济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同一种具体实现形式也可以为不同的所有制经济所采用。
(3)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多样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而且还应努力寻找和创造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4)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出现了多种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如股份制、股分合作制、合作经济等形式
五、股份制是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没有社会制度的归属性。此观点正确;
所有制与所有制实现形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所有制是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方面的关系;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二者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股份制是资本组织运营的形式,其性质由控股权决定。因此没有社会制度的归属性。
第四篇:毛概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
3、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
4、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5、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7、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6 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8、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同XXX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P48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根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2)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3)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P52(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发展和丰富。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3、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以理论形态表现出来的党的思想路线,是由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从理论结构上看,这四个基本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贯通、互相补充的统一整体,但它又不是不分主次的并列关系。“实事求是”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相统一的概括,它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等内容,因而是其它三个基本点的核心,但它并不能代替其他三个基本点。
4、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1)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3)理论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4)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5)创新必须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章
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揭示了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次革命论”和“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都是错误的。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60 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
(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指导思想是共产主义思想。
4、新民主主义的三大法宝:1.统一战线2.武装斗争3.党的建设
(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5、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1)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2)由于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必须由无产阶级充当领导者。3)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只有在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5、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其新的内容和特点:
集中表现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章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概括:一化三改造,实质: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经济基础。)
2、我国是如何社会主义改造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1953年,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政策。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包括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使剥削者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了。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3、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第四,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第五,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在新民主社会中,存在5种经济成分
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中基本的阶级力量;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章
1、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首先,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次,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最后,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2、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A、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B、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3、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答: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第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
第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第五,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先进生产力是用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生产力。
4、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2)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最主要内容)(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根本立足点)
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4)建设和谐社会 P151页
2、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理论意义?
答:A: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B理论意义:
1)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对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是党制定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在实践中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的有力思想武器。
2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了那些要求?
a)增加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b)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c)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 d)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e)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3、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二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3)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1)“三步走”战略的内容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六大的5个新目标:(1)增强发展的协调性(2)扩社会主义民主(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消费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章
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1)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2)改革和革命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都是发展的动力(3)改革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并不亚于革命。(4)改革开放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从未进行过的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同时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2、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改革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4、.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八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3)能够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3、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表现:(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当前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股份制(注意区别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
5、考点: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
6、为什么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1)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2)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a: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B: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C:外资企业带来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以及与社会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由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决定)注意:按劳分配实行的前提是公有制经济环境下
8、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劳动生产要素分配(2)按资本要素分配(3)按管理和知识产权要素分配。
9、如何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1)正确认识“先富”、“后富”的关系(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10、创新型国家:科技史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11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两个坚持+三个转变)P207
12、新型工业化道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13、为什么要大力加强新农村建设?
(1)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2)我国目前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3)扩大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14、5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15、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内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2)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3)保护生态环境
注意:本章是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的热门考点,知识点多,记忆起来容易混淆。请同学们牢记以下几个关键词来帮助记忆本章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股份制改革、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效率与公平、先富和后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新型国家、自主创新、“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五个统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九章
1、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三者的辩证关系)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三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中,决不能将其分割对立起来。
2、我国现阶段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无产阶级专政(性质相同、作用职能相同、使命相同)
3、如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实质就是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利益,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与稳定。
(2)首先要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人民当家作主(3)还必须充分履行国家政权的专政职能。
4、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中国人民当做主提供了最好的组织形式(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国家高效运转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5、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的根本不同点:
(1)权力机关性质不一样:人民代表大会与西方议会有着本质区别(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一府两院”的关系与西方国家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有着本质区别。(3)人大代表与西方议会议员有着本质区别。
6、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7、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回答政党制度优越性亦可)(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2)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是一种政治领导(3)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4)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拥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奋斗目标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5)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管理(6)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协):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机构。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2)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3)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10、依法治国: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万能句)
11、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1)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实行依法治国。(2)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社会)(3)依法治国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
12、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1)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2)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4)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3、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注意:本章节是政治考试大题的出题热点章节,由于涉及到很多重要知识点,同学们务必要牢牢掌握。其中依法治国是历年考试的热门,而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3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重点,亦需要牢牢记住。
第十章
1、为什么要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3)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就是文化对经济社会的反作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培育四有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一指导,双为,双百,三贴近,两立足,两手抓)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5、为什么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1)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2)中国国情的需要(详见P256)
6、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7、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8、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9、如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1)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2)必须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适应(3)必须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适应(4)必须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适应
10、为何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要性+重要性书本P267)
11、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P267-268)注意:文化方面内容是近几年常考的内容,主要涉及文化创新等方面。本章的内容基本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同学可以按照如下规律识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心环节、重要内容)思想道德建设——(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文化章节本身内容相对简单,基本都是需要记忆的东西,理解性要求较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一章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1)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2)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3)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如何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1)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2)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3)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5、如何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难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不是矛盾的,而是有机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当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比,我们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提出的要求要更高、时间要更长、任务要更重。这是因为我们在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需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长期奋斗。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方面的特征,还是包含各个方面的总体属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有什么阶段性特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哪些条件等重大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中央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提出的两个不同的战略思想。它们各有其自身的特点,互相不可取代;但彼此之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进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针对当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而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7、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马列毛邓
三、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科学发展观。。(具体P281)
(2)基本原则:A以人为本B科学发展C改革开放D民主法治E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F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建(3)目标任务:P283
8、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P282)4点
9、如何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保体系,保障人民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安定团结
注意:和谐社会这个章节是紧扣时政的环节,进而成为近几年的必考环节,题型不固定,但是一般以小题目出现,或者穿插在其他论述题中。本章知识点杂而多,但是重要知识点比较集中。很多知识点都是最新的热点词汇和表示,同学在识记时应该不会陌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二章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十个方面内容(P303)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意义:
(1)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2)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3)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4)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5)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思路。
3、港澳回归的史实(识记)
4、香港回归的意义:(P307)
5、新形势下的“一国两制”(识记)注意:本章节一般都只以小题目形式出现,不是重点考试章节,由于涉及敏感问题,若有大题,作答时务必要按照课本原句答题,不要自作主张的乱写。一般来说本章内容识记就可以,不要求牢记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三章
1、为什么中国要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1)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2)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3)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2、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原则:
(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4、如何理解“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科学内涵?
(1)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2)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3)树立新的安全观念(4)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本章内容主要涉及是小题型,大题目很少会出现论述,需要同学掌握的是能够联系热点分析问题。其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及“和平发展道路”是本章的核心。
第五篇:毛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阶段练习二(第二章、第三章)
一、判断题:
1、“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2、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中国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3、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与时俱进。(×)
4、解放思想意味着放飞思想,也就是意志自由。(×)
5、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始终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保证了我党的政策方针的一贯正确性。(×)
6、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只能是社会主义革命。(×)
7、地主、官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对象。(×)
8、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两个在性质上完全不同的革命。(×)
9、中国革命必须走城市武装暴动,由城市走向农村的道路。(×)
10、统一战线、军队建设和武装斗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二、单项选择题:
1、解放思想意味着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是:(C)
A、从根本上不能统一 B、可以达到绝对的统一 C、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两者不相关
2、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C)。A.建立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国家的民主富强 B.推翻腐朽的清朝统治,建立现代化的民主国家 C.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D.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3、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是(C)。
A.无产阶级革命 B.农民起义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社会主义革命
4、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上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都属于(D)。
A.资产阶级革命 B.新民主主义革命 C.农民起义 D旧民主主义革命
5、在 之后,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D)。
A.鸦片战争 B.俄国十月革命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6、近代中国以 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D)。A.1911年,辛亥革命 B.1921年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C.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 D.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
7、党的,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D)A.党的一大 B.党的二大 C.党的三大 D.党的四大
8、党的,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C)A.党的一大 B.党的二大 C.党的三大 D.党的四大
9、党的,毛泽东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D)A.党的古田会议 B.党的遵义会议 C.党的西柏坡会议 D.党的八七会议
10、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是(A)A.1939年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C.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 D.1945年,《论联合政府》
1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以及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A)A、领导权的问题 B、革命的动力问题 C、革命的对象问题 D、革命的目标问题
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A)
A、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B、无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C、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D、社会主义革命
13、下面对中国革命道路的阐述正确的是:(B)A、城市包围农村,武装夺取政权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C、城市包围农村,夺取全国革命胜利 D、农村包围城市,和平协商建立政权
14、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是(C)。A、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 B、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 C、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D、认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B)
A、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B、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C、保护民族工商业
D、没收资本主义资产归社会主义国家所有
16、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C)A、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B、坚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C、坚持党对军队的领导
D、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17、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本前提是:(A)A、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B、坚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C、坚持党对军队的领导
D、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18、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D)A、革命的前途不同 B、革命的对象不同 C、革命的主体力量不同 D、革命的领导力量不同
19、近代中国最主要的矛盾是(D)A.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 B.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D.帝国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是(A)。
A、实事求是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科学发展观
三、多项选择题
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是(B D E)A、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归宿 B、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C、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目的 D、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E、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归宿
2、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做到与时俱进,就要做到自觉把思想认识(A B C)A、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B、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C、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D、从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中解放出来 E、、从轰轰烈烈的形式主义中解放出来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什么(ABD)
A、党的建设 B、武装斗争 C、群众路线 D、统一战线 E、独立自主
4、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ABD)A、帝国主义 B、封建主义、C资本主义 D、官僚资本主义 E、官僚主义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ABCD)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E、官僚资产阶级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是:(ABCDE)A、无产阶级领导的 B、人民的大众的文化 C、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D、民族的科学的文化 E、受共产主义思想指导的文化
7、下面那些文章涉及了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探索的内容:(ABCD)A.1928年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1928年,《井冈山的斗争》 C.1930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1938年,《战争和战略问题》 E、1945年,《论联合政府》
8、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A BCD)A、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之间关系 B、土地革命和农村革命地建设之间的关系
C、武装斗争和农村革命地 建设之间的关系 D、土地革命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之间的关系。E、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城市工人起义之间的关系
9、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ADE)。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C、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D、保护民族工商业
E、没收四大家族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10、党在领导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发展 的策略方针。(ABE)A、发展进步势力 B、争取中间势力 C、发展中间势力 D、争取顽固势力 E、孤立顽固势力
四、名词解释:
1、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立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是党确立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前提和基础。
2、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实事求是的实质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3、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提出的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命题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2)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4、工农武装割据:工农武装割据,是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提出的一个关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红色政权的总概念。所谓“工农武装割据”,就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一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紧密结合。这三者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缺一不可。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基本途径和必由之路。
五、简答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的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它们三者要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答: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要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要做到实事求是,还必须求真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