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院士的获奖感言

时间:2019-05-13 22:58: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伟明院士的获奖感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伟明院士的获奖感言》。

第一篇:马伟明院士的获奖感言

马伟明院士的获奖感言 2014-01-27

【编者按】我是含着泪水读完马伟明院士的获奖感言的。就是这样一群人,在市场化的大潮中,仍然在坚守自己的信念。正是他们铁一般的信念,支撑着共和国的四梁八柱。他们是共和国的脊梁,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他们才是共和国最可爱的人,他们才是共和国真正的骑士。他们应该成为崇高的榜样,他们应该成为共和国的明星,我们愿意做他们的粉丝。

马伟明院士获奖感言批露中国海军全电推进、电磁弹射器研制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是一名军队的普通科技工作者,我叫马伟明。今天,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回顾近30年的科研创新之路,我深深体会到,作为党和军队培养的院士,必须以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军队战斗力为己任,以打赢未来战争为目标,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全身心投入科技创新实践,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前途。”谁抢占了自主创新的先机,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我们知道,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我国的现代化进程长期受到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和制约。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研制新型常规潜艇,需要进口高效能的十二相整流发电机系统。在与外商的技术谈判中,我们提出该型电机系统存在“固有振荡”问题,对方却不屑一顾,傲慢地声称他们的产品不存在问题。

这件事对我刺激很大,没有科技的强大,中国就谈不上真正强大,而科技的强大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唯有靠中国人自己发愤图强,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我们用仅有的3万5千元,造了两台小型十二相电机,在洗脸间改造的简陋实验室里开展研究。1800多个日日夜夜,我们反复试验,拆了装,装了拆,测量、记录、分析,仅实验记录和报告就堆了半间屋子。在对数十万组数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终于查明原因,成功研制出带整流负载的多相同步电机稳定装置,发明了带稳定绕组的多相整流发电机,从根本上解决了“固有振荡”难题,此项发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当我再赴该公司验收设备,指出该类电机系统存在的设计缺陷时,外方首席专家还狡辩:“你的理论太离奇,我们听不懂。”说完转身要走。当时一股热血直冲头顶,我强压怒火,直视对方,一字一板地说:“先生,我们是在讨论科学,你不懂,我可以免费教你!”外国专家一下子就懵了。当他们从世界专利索引上证实“带整流负载的多相同步电机稳定装置”是由我发明的,又提出“私下交易”,要我帮他们解决“固有振荡”。我对他说:“专利技术是有价的,它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的祖国!”此后,这家公司不得不将原来视为核心机密的整套设计图纸送我们审查,并花高价购买我们的专利。从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到向我们购买专利,从对我们傲慢无礼到请求我们解决技术难题,这件事说明,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二战以来,各国海军一直致力于高性能潜艇的研制。但由于潜艇空间狭小,承载重量受限,为其提供体积小、重量轻、容量大、效率高的交直流电源,一直没有理想的解决方法。当我们率先提出用一台电机同时发出交流、直流两种电的设想时,电机界普遍认为,这是天方夜谭。搞技术创新,就是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经过充分论证,我们首次提出电力集成的技术设想,经过16年刻苦攻关,终于研制出了世界上首台交直流双绕组发电机系统。该产品2002年通过鉴定,正式生产装备部队。从此,中国潜艇真正拥有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心”!受此鼓舞,我们马不停蹄,集中力量,向第三代集成化发电系统的研制发起全面冲击,多项关键技术被突破,3兆瓦级高速感应电机系统很快研制成功。这一创新成果先于美国研制成功,几步跨越确立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在电机研制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中国风力发电的主要设备还被国外垄断着,我国为此付出昂贵的购买费用。我们决心利用已经掌握的相关技术,主动作为,打破垄断。经过两年多努力,成功研制出大功率风力发电变流器,其性能指标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应,一台风力发电变流器对中国的销售价格,从230万元一路跌至90余万元。这项技术对于我国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划时代意义,国家发改委特将我们研究所确定为国家新能源接入设备研发实验中心。

三代新型供电系统电机和风电关键设备的研制经历,使我更加坚信,欧美国家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垄断不是打不破的,在核心技术上超越欧美也不是不可能的,落后更不是中国的代名词,只要坚持不懈的自主创新,不断提升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就一定能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越!一支军队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优势作后盾。在新军事变革加速推进的今天,谁先抢占科技制高点,谁就能在未来战争中赢得主动。

我认为,对军队来说没有平时和战时之分,只有战争和准备战争之别。而战场上的胜负,更多的取决于战争准备。在新军事革命挑战的今天,军事科技在战斗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敌我双方的较量,更多的表现为科技领域的比拼。作为军队院士,首先是一名战士,我深深感到自己的使命高于天,责任重如山。

舰船综合电力系统是舰船动力平台的第三次革命。它将日常供电、电力推进供电和现代高能武器供电三者合而为一,由于取消了传统的机械推进装置,从源头上降低了声隐身问题的解决难度,同时为电磁轨道炮、激光炮等新概念武器上舰创造了条件。十几年前,美、英、法等发达国家就开始研发这一系统,现已进入实船应用阶段,而我国新型舰船还未能迈过这道坎。本世纪初,我们联合国内10多家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展开课题攻关。但是,其中负责一重要分系统研究的单位,几年来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本来就比别人落后了20年,如果再停滞不前,差距就越拉越大。在普遍认为不可能短时间内取得突破的情况下,我横下一条心,毅然带领团队投入该项关键技术研究,不到4年时间,完成了最关键的电力推进子系统的理论分析、样机制造、系统集成以及功能试验考核,全面突破了新型感应推进电机和新型变频器的核心技术。这关键的一小步,使我国全电化舰船技术整整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一举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研制水平。

我和我的团队秉承这样一个信念:只要海军装备建设需要,再大的风险也要去闯,再硬的骨头也要去啃,再重的担子也要去挑。

某项尖端技术,是近年来世界海军强国争相发展的重点领域,是代表未来新型主战舰船标志性的核心技术。我们瞄准前沿,主动作为,超前介入,自筹资金对这个项目进行自主研发。有人劝我:“一个世界科技大国斥巨资历时十几年都没有完成的项目,你还要强攻硬上,是不是疯了?你现在已经功成名就,万一搞砸了,就可能债务缠身,身败名裂!”我也知道风险很大,但搞科研就得担风险,国防建设急需,天大的风险也要干!否则,国家要我们这些院士干什么?5年里,我们不分昼夜地连续攻关,就连大年初一也在实验室过。遇到的困难不计其数,承受的压力难以想象,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在军委、总部和海军首长的高度关注和支持下,2008年我们终于研制成功小型样机,接着又做出了1:1单元设备样机,突破了全部关键技术,实现了与世界最先进技术的同步发展。当7位院士、8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前来参加成果鉴定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抚摸着样机,激动得流下热泪。军委胡锦涛主席在反映攻克这一技术难关的报道上批示,要继续对马院士的科研工作予以支持。胡主席的亲切关怀,使我们团队倍感振奋,深受鼓舞,大家决心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为共和国的国防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每一项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核心价值观的支撑。在充斥着太多利益和诱惑的今天,唯有坚守一份淡泊和清贫,才能潜心攻关克难,勇攀科技高峰。

我觉得,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要有精神支柱,要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支撑。有人说我这个人,人如其姓,是一匹脾气倔、性子急的烈马。其实,这个比喻挺好!我心甘情愿做一匹驾辕拉套的马,为了国家利益和国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有人问我,你最缺的是什么?我说是时间。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很多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存在着一代甚至几代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与发达国家赛跑,与时间赛跑,外国十几年搞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在更短的时间内,发挥后发优势搞出来。有人算过一笔账,一年365天,我们没有双休日,没有寒暑假,基本上是“五加二”、“白加黑”,天天在搞科研,1年顶别人3年。2007年,我父亲患胃癌到武汉做手术,当时我特别忙,天天在实验室,把已经联系好住院的事忘说了。老爷子见几天没动静,气呼呼地闯进实验室,对我吼了起来:“马伟明,你上不管老下不管小,家里事不闻不问,你究竟着了什么魔?”我一听懵了,这才想起来,赶紧安排送老爷子去医院。事后我也内疚,感到这些年来对家人确实亏欠太多。但我不后悔,强大家、亏小家,是当代革命军人义无反顾的选择。

有人问我,你这么拼死拼活,究竟图的是什么?我回答,我一不图名,二不图利,三不图官,就想实实在在为国家和军队做点事。我认为,盯着名利,科研之路注定走不远;盯着权力,科研大门早晚会对你关闭。我和团队搞了几十项课题,我从不在别人的科研成果上挂名;我们拿了很多奖,一些人以为我们赚了很多钱,但知情人却称我们是“最穷的教授”、“高智商的傻子”。说实话,如果我们只想个人发财,每个人都能成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但作为军人,不能只盯商场、忘了战场,只图赢利、忘了打赢!有一次,组织上到学校考察干部,一名首长提名要我当校领导。我当时想都没想,就婉言谢绝了。我知道自己的舞台重心在哪里,我们搞科研的人必须心无杂念,远离功名,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干上二三十年,才可能有所成就。

有人问我,你最担心的是什么?我最担心的是人才断档,后继乏人。我时时提醒自己,生命有尽头,事业无止境。唯有把培养后人、提携后学作为神圣职责,我们的事业才能得到延续。我也是在组织的培养、师长的教诲、同事的帮助下,一路走过来的,34岁晋教授,41岁当院士。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恩师张盖凡教授,他是我军电机学科的开拓者,我们团队的创始人。7年前,张教授殉职在他钟爱的工作岗位上。他对我影响最深刻的,就是他的那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人梯精神。我对培养年轻人也非常重视,我希望他们超过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给年轻人出思想,出课题,出经费,让他们在重大课题中施展才华。近10年来,我们团队先后培养了7名博士后、70名博士和116名硕士,连续两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这些年轻人,不少人在重大科研项目中领衔担纲,有的已在国际国内科技界崭露头角。我把国家“十五”某重点预研项目的关键技术,交给年仅23岁的博士生王东组团攻关;把1000多万课题经费交给赵治华博士搞研究。这些年轻人都不负众望,干出了出色的成绩。在我们研究所实验大楼前,矗立着张教授的铜像,每次走过铜像前,我都感觉他在慈祥地看着我们、谆谆地教导我们。能够告慰于恩师的是,我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为了建设强大的国防,我甘愿做一颗铺路石,为青年英才铺设通往成功的道路。

今天,我站在这个领奖台上,是党和人民给予我的莫大荣誉,但这一荣誉决不仅仅属于我一个人。光荣,属于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军队,属于军内外为了国家强盛这一共同目标而奋力拼搏的人们,属于千千万万长期在一线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谢谢大家!

第二篇:马伟明院士获奖感言批露中国海军全电推进、电磁弹射器研制

马伟明院士获奖感言批露中国海军全电推进、电磁弹

射器研制

关键字 >> 全电推进电磁弹射马伟明科技进步奖中国海军中国基础研究

上周,外媒称卫星照片上发现中国正在进行电磁弹射器实验,类似技术是美国最新航母“福特”级的核心技术之一。最近,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时的获奖感言被许多网民转发。在这段发言中,马院士透露,中国电磁弹射技术研究已获成功。这篇讲话中还透露了关于我国舰船全电推进系统等同样由马院士主持研究的重大军事技术研究项目的进展情况。

工作中的马伟明院士

马伟明院士曾是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他出生于1960年,致力于独立发供电系统研究。创建并发展十二相发电机整流供电系统的基础理论体系,攻克系统中稳定性预测、固有振荡抑制、复合故障诊断、短路保护等国内外长期未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德国有关公司购买其稳定装置专利),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十二相发电机整流供电系统,已装备应用,获2000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名)。提出三相/十二相双绕组电力集成新原理,据此研制出艇用交直流混合发供电系统。在独立电力系统电磁传导干扰预测理论和抑制技术上取得突破,完成了运载工具不同供电系统电磁兼容研制。上述成果既有理论创新和发展,又解决工程中关键技术难题,并得到应用,取得了重大的成绩。还获国家发明三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国家专利4项。出版专著2部,在国内外一级专业刊物发表论文61篇,撰写研究报告36份。主持建成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领导的课题组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资助。培养博士、硕士50名。放弃国外高薪聘任,三度婉拒行政领导职务,全心投入科研和教学第一线,为国防建设和学科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马伟明院士对我国海军电气技术研究功勋卓著,先后两次荣立一等功

位于中国东部某大城市附近的中国航母装备陆上实验设施

在这篇发表于2011年的获奖感言中,有一段文字提到“某项尖端技术”,称其为“代表未来新型主战舰船标志性的核心技术”,在这篇文章发表当时尚不能解读这段文字中究竟提到的是什么。现在结合诸多其他信息,可以发现,马伟明院士的这段话说的就是我国航母电磁弹射器技术。文中称,该设备于2008年制成首台原理样机,随后制成1:1全尺寸样机,“突破了全部关键技术,实现了与世界最先进技术的同步发展”。美国航母电磁弹射器地面实验设施于2010年成功定型。这意味着,中国航母电磁弹射器已于同一时间完成定型测试,并可能已成功进行飞机弹射试验。这一信息可以通过曾发表于《解放军报》的一篇表彰马伟明院士的文章中的部分内容得到交叉证实,文章称:“在科研前沿高地上,只要是马伟明看准了的课题,即使无人投一分钱,他也会自掏腰包硬着头皮往前闯。5年前,他瞄准一项国际科技领域的尖端技术,申请到100万元论证经费。但论证报告完成后,再也没人给他投钱了。原因很简单:国家数亿元的专项科研经费已经拨付给了对口的研究机构。马伟明犟劲十足:‘砸锅卖铁也得干!’他从自己的科研积累中拿出2000万元,率领实验室一帮青年专家埋头苦干两年,研制成功了小型样机。”

马伟明院士在讲解某新型设备

马伟明院院士带病坚持工作

马伟明41岁时成为中国工程院最年轻院士

此前曾有外媒报道,中国海军早年间曾开展航母弹射器研究,当时根据80年代从澳大利亚购买的旧航母上的旧式弹射器,基本摸清了蒸汽弹射器的构造原理,并展开进一步研究,希望能够研制出与美国海军C-13蒸汽弹射器类似的大型蒸汽弹射器,用于我国航母。经测试后发现我国自行研制的蒸汽弹射器结构上存在一些问题,难以满足弹射多种型号舰载机的要求。蒸汽弹射器技术极为复杂,光靠海军本身科研院所难以独立完成进一步的改进工作。因此才有了军报报道中提到的马伟明院士勇闯尖端技术,开创中国电磁弹射器事业的这段往事。

马伟明院士(左起第三人)在工作中

此外,马伟明院士的获奖感言中还提到了我国的AIP潜艇的发电系统的研制情况,这一设备在世界范围内属独创性技术。在这一技术出现前,由于不依赖空气动力系统总功率小,难以同时满足驱动潜艇航行、电子系统和充电的需要,因此全世界包括德国、瑞典(日本“苍龙”级潜艇使用瑞典技术)等发达国家研制的AIP潜艇都只能以1-2节的航速在水下慢慢“爬行”,与传统的常规动力潜艇相比也仅仅是提高了在水下潜伏的时间。而马伟明院士主持研制的新型发电、变电系统一举改变这一情况,我国039B型(西方称“元”级)AIP潜艇采用这一技术后可以同时满足水下低速航行和为主电池充电和为潜艇电子系统供电的需要,由此真正实现了常规动力潜艇在水下长期航行作战的需要,犹如一艘“小核潜艇”。去年俄罗斯与中国达成协议,与中国联合研制“阿穆尔”级潜艇的AIP型,从侧面说明了马伟明院士领导研制的这一技术的领先地位。

马伟明院士获奖感言中提到的舰船综合电力推进系统也是中国近年来海军领域追赶世界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之一。马伟明在讲话中说:“舰船综合电力系统是舰船动力平台的第三次革命。它将日常供电、电力推进供电和现代高能武器供电三者合而为一,由于取消了传统的机械推进装置,从源头上降低了声隐身问题的解决难度,同时为电磁轨道炮、激光炮等新概念武器上舰创造了条件。”据外媒报道,中国新一代多用途护卫舰054B型上将首次使用这一先进技术,这将是一种主要承担反潜任务的作战舰只。(翻页为马伟明院士讲话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是一名军队的普通科技工作者,我叫马伟明。今天,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回顾近30年的科研创新之路,我深深体会到,作为党和军队培养的院士,必须以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军队战斗力为己任,以打赢未来战争为目标,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全身心投入科技创新实践,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前途。”谁抢占了自主创新的先机,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我们知道,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我国的现代化进程长期受到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和制约。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研制新型常规潜艇,需要进口高效能的十二相整流发电机系统。在与外商的技术谈判中,我们提出该型电机系统存在“固有振荡”问题,对方却不屑一顾,傲慢地声称他们的产品不存在问题。

这件事对我刺激很大,没有科技的强大,中国就谈不上真正强大,而科技的强大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唯有靠中国人自己发愤图强,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我们用仅有的3万5千元,造了两台小型十二相电机,在洗脸间改造的简陋实验室里开展研究。1800多个日日夜夜,我们反复试验,拆了装,装了拆,测量、记录、分析,仅实验记录和报告就堆了半间屋子。在对数十万组数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终于查明原因,成功研制出带整流负载的多相同步电机稳定装置,发明了带稳定绕组的多相整流发电机,从根本上解决了“固有振荡”难题,此项发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当我再赴该公司验收设备,指出该类电机系统存在的设计缺陷时,外方首席专家还狡辩:“你的理论太离奇,我们听不懂。”说完转身要走。当时一股热血直冲头顶,我强压怒火,直视对方,一字一板地说:“先生,我们是在讨论科学,你不懂,我可以免费教你!”外国专家一下子就懵了。当他们从世界专利索引上证实“带整流负载的多相同步电机稳定装置”是由我发明的,又提出“私下交易”,要我帮他们解决“固有振荡”。我对他说:“专利技术是有价的,它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的祖国!”此后,这家公司不得不将原来视为核心机密的整套设计图纸送我们审查,并花高价购买我们的专利。从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到向我们购买专利,从对我们傲慢无礼到请求我们解决技术难题,这件事说明,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二战以来,各国海军一直致力于高性能潜艇的研制。但由于潜艇空间狭小,承载重量受限,为其提供体积小、重量轻、容量大、效率高的交直流电源,一直没有理想的解决方法。当我们率先提出用一台电机同时发出交流、直流两种电的设想时,电机界普遍认为,这是天方夜谭。搞技术创新,就是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经过充分论证,我们首次提出电力集成的技术设想,经过16年刻苦攻关,终于研制出了世界上首台交直流双绕组发电机系统。该产品2002年通过鉴定,正式生产装备部队。从此,中国潜艇真正拥有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心”!受此鼓舞,我们马不停蹄,集中力量,向第三代集成化发电系统的研制发起全面冲击,多项关键技术被突破,3兆瓦级高速感应电机系统很快研制成功。这一创新成果先于美国研制成功,几步跨越确立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在电机研制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中国风力发电的主要设备还被国外垄断着,我国为此付出昂贵的购买费用。我们决心利用已经掌握的相关技术,主动作为,打破垄断。经过两年多努力,成功研制出大功率风力发电变流器,其性能指标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应,一台风力发电变流器对中国的销售价格,从230万元一路跌至90余万元。这项技术对于我国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划时代意义,国家发改委特将我们研究所确定为国家新能源接入设备研发实验中心。

三代新型供电系统电机和风电关键设备的研制经历,使我更加坚信,欧美国家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垄断不是打不破的,在核心技术上超越欧美也不是不可能的,落后更不是中国的代名词,只要坚持不懈的自主创新,不断提升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就一定能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越!

一支军队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优势作后盾。在新军事变革加速推进的今天,谁先抢占科技制高点,谁就能在未来战争中赢得主动。

我认为,对军队来说没有平时和战时之分,只有战争和准备战争之别。而战场上的胜负,更多的取决于战争准备。在新军事革命挑战的今天,军事科技在战斗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敌我双方的较量,更多的表现为科技领域的比拼。作为军队院士,首先是一名战士,我深深感到自己的使命高于天,责任重如山。

舰船综合电力系统是舰船动力平台的第三次革命。它将日常供电、电力推进供电和现代高能武器供电三者合而为一,由于取消了传统的机械推进装置,从源头上降低了声隐身问题的解决难度,同时为电磁轨道炮、激光炮等新概念武器上舰创造了条件。十几年前,美、英、法等发达国家就开始研发这一系统,现已进入实船应用阶段,而我国新型舰船还未能迈过这道坎。本世纪初,我们联合国内10多家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展开课题攻关。但是,其中负责一重要分系统研究的单位,几年来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本来就比别人落后了20年,如果再停滞不前,差距就越拉越大。在普遍认为不可能短时间内取得突破的情况下,我横下一条心,毅然带领团队投入该项关键技术研究,不到4年时间,完成了最关键的电力推进子系统的理论分析、样机制造、系统集成以及功能试验考核,全面突破了新型感应推进电机和新型变频器的核心技术。这关键的一小步,使我国全电化舰船技术整整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一举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研制水平。

我和我的团队秉承这样一个信念:只要海军装备建设需要,再大的风险也要去闯,再硬的骨头也要去啃,再重的担子也要去挑。

某项尖端技术,是近年来世界海军强国争相发展的重点领域,是代表未来新型主战舰船标志性的核心技术。我们瞄准前沿,主动作为,超前介入,自筹资金对这个项目进行自主研发。有人劝我:“一个世界科技大国斥巨资历时十几年都没有完成的项目,你还要强攻硬上,是不是疯了?你现在已经功成名就,万一搞砸了,就可能债务缠身,身败名裂!”我也知道风险很大,但搞科研就得担风险,国防建设急需,天大的风险也要干!否则,国家要我们这些院士干什么?5年里,我们不分昼夜地连续攻关,就连大年初一也在实验室过。遇到的困难不计其数,承受的压力难以想象,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在军委、总部和海军首长的高度关注和支持下,2008年我们终于研制成功小型样机,接着又做出了1:1单元设备样机,突破了全部关键技术,实现了与世界最先进技术的同步发展。当7位院士、8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前来参加成果鉴定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抚摸着样机,激动得流下热泪。军委胡锦涛主席在反映攻克这一技术难关的报道上批示,要继续对马院士的科研工作予以支持。胡主席的亲切关怀,使我们团队倍感振奋,深受鼓舞,大家决心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为共和国的国防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每一项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核心价值观的支撑。在充斥着太多利益和诱惑的今天,唯有坚守一份淡泊和清贫,才能潜心攻关克难,勇攀科技高峰。

我觉得,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要有精神支柱,要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支撑。有人说我这个人,人如其姓,是一匹脾气倔、性子急的烈马。其实,这个比喻挺好!我心甘情愿做一匹驾辕拉套的马,为了国家利益和国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有人问我,你最缺的是什么?我说是时间。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很多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存在着一代甚至几代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与发达国家赛跑,与时间赛跑,外国十几年搞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在更短的时间内,发挥后发优势搞出来。有人算过一笔账,一年365天,我们没有双休日,没有寒暑假,基本上是“五加二”、“白加黑”,天天在搞科研,1年顶别人3年。2007年,我父亲患胃癌到武汉做手术,当时我特别忙,天天在实验室,把已经联系好住院的事忘说了。老爷子见几天没动静,气呼呼地闯进实验室,对我吼了起来:“马伟明,你上不管老下不管小,家里事不闻不问,你究竟着了什么魔?”我一听懵了,这才想起来,赶紧安排送老爷子去医院。事后我也内疚,感到这些年来对家人确实亏欠太多。但我不后悔,强大家、亏小家,是当代革命军人义无反顾的选择。

有人问我,你这么拼死拼活,究竟图的是什么?我回答,我一不图名,二不图利,三不图官,就想实实在在为国家和军队做点事。我认为,盯着名利,科研之路注定走不远;盯着权力,科研大门早晚会对你关闭。我和团队搞了几十项课题,我从不在别人的科研成果上挂名;我们拿了很多奖,一些人以为我们赚了很多钱,但知情人却称我们是“最穷的教授”、“高智商的傻子”。说实话,如果我们只想个人发财,每个人都能成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但作为军人,不能只盯商场、忘了战场,只图赢利、忘了打赢!有一次,组织上到学校考察干部,一名首长提名要我当校领导。我当时想都没想,就婉言谢绝了。我知道自己的舞台重心在哪里,我们搞科研的人必须心无杂念,远离功名,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干上二三十年,才可能有所成就。

有人问我,你最担心的是什么?我最担心的是人才断档,后继乏人。我时时提醒自己,生命有尽头,事业无止境。唯有把培养后人、提携后学作为神圣职责,我们的事业才能得到延续。我也是在组织的培养、师长的教诲、同事的帮助下,一路走过来的,34岁晋教授,41岁当院士。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恩师张盖凡教授,他是我军电机学科的开拓者,我们团队的创始人。7年前,张教授殉职在他钟爱的工作岗位上。他对我影响最深刻的,就是他的那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人梯精神。我对培养年轻人也非常重视,我希望他们超过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给年轻人出思想,出课题,出经费,让他们在重大课题中施展才华。近10年来,我们团队先后培养了7名博士后、70名博士和116名硕士,连续两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这些年轻人,不少人在重大科研项目中领衔担纲,有的已在国际国内科技界崭露头角。我把国家“十五”某重点预研项目的关键技术,交给年仅23岁的博士生王东组团攻关;把1000多万课题经费交给赵治华博士搞研究。这些年轻人都不负众望,干出了出色的成绩。

在我们研究所实验大楼前,矗立着张教授的铜像,每次走过铜像前,我都感觉他在慈祥地看着我们、谆谆地教导我们。能够告慰于恩师的是,我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为了建设强大的国防,我甘愿做一颗铺路石,为青年英才铺设通往成功的道路。

今天,我站在这个领奖台上,是党和人民给予我的莫大荣誉,但这一荣誉决不仅仅属于我一个人。光荣,属于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军队,属于军内外为了国家强盛这一共同目标而奋力拼搏的人们,属于千千万万长期在一线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谢谢大家!

第三篇:海军工程大学马伟明院士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马伟明 施昌学 刘迎军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0年12月01日 07:08 解放军报

马伟明(中)和同事进行科研交流

胸前缀满军功章的马伟明

马伟明和导师张盖凡一同研讨问题。

马伟明在给学生讲课

马伟明,海军工程大学教授,海军少将军衔,国际电器工程青年科学家,34岁被破格晋升教授,38岁成为博士生导师,41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说:“我是做学问的人,不适合当领导。”

10年前,组织上到海军工程大学考察干部,一位领导和马伟明谈话,要言不烦,直奔主题:你是人选之一,你要愿意,可以先任命为副校长。你考虑考虑。

海军工程大学是正军级单位,副校长是副军,而当时马伟明才40岁,这等好事还用考虑吗?首先感谢组织上的信任,然后说几句就怕自己能力不够,挑不起这副重担之类的谦虚话,心里偷着乐呗!可马伟明就是马伟明:“报告首长,我是个做学问的人,不适合当领导,也当不好领导。”

看他那认真样不像是故作谦虚,莫非他真的不适合当校长?组织上进一步调查了解,结果大多数人认为他当校长有利于引领学术风气。组织上又来征求意见:“你还可以考虑一段时间。”他的回答仍让人大感意外:我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了,我真的不合适。

马伟明自己关上了进官场的门。有人背地里说他是“天字第一号傻瓜”。

他的想法并非一时冲动。当年马伟明在参加研究生面试时,张盖凡老教授给他出的第一道考题是:“研究生毕业后三条道,当官、发财、做学问,你选哪一条?”马伟明的回答是:“终身做学问!”当时谁也没把他的这个回答当真,只是暗笑老教授“迂腐”,越是这样关系到个人命运的选择题,学生越容易骗老师。谁要回答升官发财,你还收他吗?然而,马伟明没有耍滑,他说的是真心话。马伟明没入官道,而在一年后的2001年,41岁的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当年616位院士中,他是最年轻的一个。

问他为啥拼死拼活?他说:“就是因为我愿意。”

马伟明的科技成果多是原创性的。是他,解决了多相整流发电机系统固有振荡的世界性难题,在世界上首次创立了三相交流和多相整流同时供电的基本理论,研制出世界上首台双绕组交直流发电机,等等,有多项成果属于“世界首创”或“国际领先”。他因此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四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先后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国家发明创业特等奖”以及国家“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当代发明家”等荣誉称号。

取得如此突出成果,对国家和军队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央和军队媒体的数十名记者前来采访,好不容易才把他从实验室里拉出来,他看了一下提问单,其中有个问题是:“你拒绝当官,而情愿没日没夜地搞科研,到底为什么?”他回答说:“有人说我不愿当官是为了出名,立功,获奖,当典型,这都是扯淡。老实说,得了什么奖,登了什么报,我真的搞不清。硬要问我为什么,一句话,就因为我愿意。”这一句话是他回答类似问题的“标准答案”,对他的亲爸也是如此。

2007年,马伟明的父亲被查出患上了早期胃癌。老爷子从江苏扬中市老家奔着当院士的儿子到武汉治疗。然而,整整一个星期,马伟明除了吃饭睡觉,成天猫在实验室里,似乎就忘了家中还有一位等待住院手术的老父亲。这天,听说儿子中午就要出差,老人家急了,直接闯进实验楼。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研究所刘德志教授见状,立即把老人家让进自己的办公室。“你问问马伟明能不能腾出5分钟时间。”老人家气呼呼地盯着刘德志:“我就跟他说三句话。”刘德志不敢怠慢,立即把正在布置科研工作的马伟明找来。“我马上就要去机场了,”马伟明向父亲赔着小心:“咱俩回家边吃饭边说吧。”“你听明白了,”老爷子指着马伟明吼道:“我之所以找到办公室来,就是不想当着媳妇和孙子的面说!”“您不是来治病的吗?”马伟明一边收拾文件资料,一边劝导老父亲:“等病治好了再谈吧。”老爷子一听儿子还是不想跟他说话,顿时火冒三丈:“马伟明,你上不管老下不管小,家里什么事都不闻不问,是挣了多少钱,还是得了多少利,你为了谁像着了魔一样成年累月拼死拼活地卖命?”“啪!”没容老爷子再往下嚷嚷,马伟明把文件夹往桌上一摔,说:“不要再跟我说给谁卖命的话!我干的所有事情,没有哪一级组织、哪一级领导硬要求我干,命令我干,就因为我想干,就因为我乐意干!”“好!你干你愿意干的事去吧!我到上海去动手术好了。”一看这对父子拧开了麻花,刘德志等人赶紧出来解释:“您老手术的事,马院士早都安排好了,就等床位,您就等两天住院,安心治病吧。”老爷子其实不是为住院的事生气,因为马伟明也已告诉他了,他今天闯到实验室来,本意是要劝儿子不能只顾工作而不顾身体,你看他1.74米的个头,才55公斤的体重,瘦得像根豆芽,心痛啊!

他对洋权威吼道:“你不懂,我可以教你!”

上世纪末,我国制造的军舰被人戏称为“八国联军”,因为许多关键设备是分别从多国进口的,其中被喻为“舰艇心脏”的电机进口于某国的一家著名公司(以下简称E公司)。然而,E公司提供的第一套发电机系统在试运行时就发生了重大故障。马伟明和老搭档刘德志教授会同有关部门的专家在事故鉴定中,得出结论:引发故障的直接原因是发电机某部件设计不合理与制造质量不合格。一场国际官司在所难免,可人家是全球电机研制权威,会承认你的事故鉴定吗?然而,打官司不是打嘴仗,而是拼证据。马伟明说:“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找出足够的证据来。”

证据在哪里?在严谨的科学实验中。马伟明组织人员按1∶1做出故障设备仿真模型,夜以继日展开一系列试验。为了检测其制造质量,他找到E国的制造工艺标准,逐项逐项进行对照。还邀请本校振动噪声专家施引教授、结构力学专家王安稳教授、材料力学专家王德石博士等共同会诊,反复进行电脑模拟仿真……终于从各方面掌握了铁证。就在马伟明的故障论证研究接近尾声时,从北京传来指令:以马伟明为首席专家组成中方代表团,与E公司代表团展开谈判。

E公司的谈判代表团10个人,8个是具有总设计师、总工程师头衔的资深专家。其首席专家一到故障现场,不问青红皂白,便一口咬定是“中国人操作不当”,高傲得近乎蛮横!马伟明不慌不忙,逐条论证其设计上的重大失误与制造工艺的明显缺陷。对方似乎不想跟你论理,只是矢口否认,把头摇得像拨浪鼓。“那么,请您提供设备的结构设计图,我们一起来分析。”马伟明要来真格的了,他用手指着图纸的一角:“请问,你们的端部设计经过力学计算吗?”“计算过。”“那就请把你们的计算结果拿出来。”对方拒绝了马伟明的要求,以教训的口吻说:“这属于另一个技术合同范畴,没经协议拿到报酬之前,我们是不会公开计算结果的。”

此时,马伟明已是怒火中烧,但他还是忍住了:“你们算没算我不知道。但我们计算的结果是,你们的发电机端部共振频率与柴油机机械共振频率相近,这是造成故障的主要原因。”看了马伟明拿出的数据,对方首席专家愣了一下,但故作镇定地问:“请问你们是如何计算共振频率的?”马伟明随手写出一个公式递了过去,对方不经意地瞅了一眼,便指责马伟明的公式是错的,而另写了一个公式。谁对谁错?刘德志翻开一本该国出版的教科书查看,证明弄错了的是对方首席专家。“这是电机学的基本常识,你们国家出版的教科书上也是这样写的。”马伟明说的不动声色,而对手的脸红了。他们低估了中方的实力,没料到眼下这位身材瘦小甚至有些羸弱的年轻人,会运用众多学科领域的理论来支撑他的结论,让对手无法招架。E公司首席专家坐立不安,热汗浸湿了鬓角。突然,他将手臂使劲一挥:“马博士,既然你已经分析出故障原因,还要我们来中国干什么?顺便说一句,你的理论太离奇了,我们听不懂!”言罢,夹起皮包要走。马伟明见状,一股热血直冲头顶,他再也无法遏制怒火,双眼圆睁,直视对方,一字一板地吼道:“先生,我们是在讨论科学。你不懂,我可以教你!”对方顿时惊呆了,马伟明接着厉声道:“再加一句:我分文不收,免费教你!”

这一下连我方代表团的人都惊诧不已,这未免太不礼貌了吧?何况我们有求于人家呀!可要没有他这一通怒吼,对方说不定当时就走了,等你再低声下气地去求他哩!

最后的结果是对方老老实实认可了中方的鉴定结论。谈判取得了胜利,但马伟明一点高兴不起来,对手凭什么如此傲慢?凭什么蛮不讲理?因为他们在科技上胜人一筹,是国际动力设备巨无霸,自认为你离不开他。

“没有科技的强大,中国就谈不上真正强大,而科技的强大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唯有靠中国人自己奋发图强。”马伟明说。

“这项发明的知识产权属于中国。”

又是外国公司,而且是称霸全球的跨国公司。1997年,该公司(以下简称M公司)为中国生产的第二套12相发电机整流系统在工作电压范围内遭遇“振荡”。这个问题不解决,整个产品等于一堆废铁。你产品不合格,我不接收,退还定金;误了工期,你付违约金。理论上如此,但实际上没那么简单。这套设备是为我某大型装备配套的,而12相发电机我们当时制造不了。人家就是掐你这根筋,竟然没有做先期稳定性试验。

马伟明出马了,与中方验收装备的专家组一起,要求M公司做振荡试验。当难以抑制的“低频振荡”像幽灵一样附身发电机整流系统时,该公司从上到下顿时方寸大乱。他们临时抱佛脚,紧急约请其国内著名专家会诊,然而折腾了好几天,白忙乎了。山穷水尽,他们不得不低下了高傲的头颅。一夜之间,中方专家组的待遇全变了样。住宿,被请进了高级宾馆,出行,配备了高级轿车,吃饭也不要自己掏腰包了,每日宴请不断。从电机公司老板直到公司总裁,都对来自中国的年轻教授马伟明博士表现出无以复加的尊重。双方的谈判在看似十分轻松友好的气氛中重新开始了。马伟明的发言毫不客气:

“我的导师早在1989年就曾提醒贵公司注意„低频振荡‟问题,我本人随后到此验收第一套系统时,也发现并敦请贵公司切实研究解决„低频振荡‟问题。但令我感到吃惊和遗憾的是,八九年过去了,作为一家世界顶级的电力设备跨国集团,贵公司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竟然毫无进展!”

M公司此刻已无心顾及面子问题,更焦虑的是公司的利益。如果“低频振荡”隐患不解决,一旦中方要求退货和索赔,那损失的将不仅是巨大经济利益,而且是损失不起的商业信誉。

“马博士,在您看来,我们的设计问题出在哪里?”M公司首席谈判代表绵里藏针,反守为攻。如果中国人也破解不了这个难题,那么就有讨价还价的余地。马伟明直截了当,一语破的:“关键性的两个参数不对,比值选择失当。”“应当如何修正这个问题?可以请教您吗?”M公司的高级专家态度十分谦恭。马伟明淡淡一笑,对方察言观色:“看来,您已经掌握了解决振荡问题的技术。”“是的。”马伟明随手在一张便笺上写下两道公式,十分大度地交给了对手。如此重要的国际谈判,怎能轻率地将自己的护身法宝拱手送给对手呢?马伟明

失策了吧?是的,一般来说不应如此,但在当时他不得不如此。国内有关决策部门作出决定:“由马伟明协助M公司现场解决问题,以确保我方整体工程进度。”

且说M公司拿到马伟明写出的两道公式,如获至宝,连夜组织高级技术人员展开会战。第二天早晨,M公司的首席谈判代表便意味深长地告诉马伟明:“马博士的方法与我们的思路是一致的。”这是想过河拆桥呵!马伟明不动声色地说:“既然如此,那我们之间就没有必要再谈判了。”

谈判中止不到两天,M公司的会战搁浅了。这时,他们才领教到了马伟明的厉害:他给你指出了解决问题的路径,却并没有把他的核心技术告诉你。这就好比他给了你一个处方,却只开出了哪几味药,而并没标注每味药的剂量。M公司再度恳请马伟明指点迷津,马伟明态度十分坚决:“事关我国知识产权和我的发明专利,不达成协议,我无权向贵公司继续提供帮助。”难道中国已有这项发明专利?M公司的技术人员很快就从英国出版的世界专利索引权威刊物《DERWENT》上得到了证实。在“带整流负载的多相同步电机稳定装置”的发明专利条目下,明确无误地标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军工程大学。”马伟明作为第一发明人,其大名赫然在目。

“如果能以您的发明专利帮助我们解决振荡问题,我们愿意向您本人支付相当于贵国人民币150万元的现钞作为酬劳。”M公司想与马伟明进行私下交易。150万元可不是小数目,马伟明的回答却让对方无话可说:“专利技术转让是有价的,但是否转让,要多少钱,不是我关心的事。因为这是一项职务发明,其知识产权不仅属于我,更属于中国。”M公司别无选择,只有老老实实购买中国的发明专利。

让他去医院休养,可他输完液就偷着跑了。

刘德志教授与马伟明搭档21年,在他的眼里,马伟明是个走路像跑步一样的人,一个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马拉松的人。海军首长和学校领导不担心他出不了成果,最担心他的身体。他从来没有节假日,每天在实验室要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天只能睡几个小时的觉。早睡晚睡都那么回事,入睡难,醒了再睡更难。他有严重的失眠症。2008年秋天,他连轴转了几个月,感冒咳嗽也伴了他几个月。腰扭伤了,站不能站,坐不能坐,仍然坚持躺在实验室指导大家做研究。直到年前成果鉴定会开完了,他才肯上医院。学校为他在武汉最好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预约了高级病房,要他全面体检并住院休养。西医浑身查了个遍,除了胃病,没发现其他毛病。但中医一号脉,说他脉相非常糟糕,全身都是病。最后会诊的结论是“极度的疲劳综合症”,可他一天没住,每天到医院输完液就偷跑回实验室了。坚持了不到一个星期,连输液也不去了。理由是“太浪费时间,还白花一笔病房费。”时间对他来说太宝贵了。遇到这种人,神仙也没法,总不能把他用手铐铐到病房吧!话又说回来,作为一名院士、研究所所长、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973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他肩上压着N副重担,能安心休养吗?要他休养,最好的办法是为他减负。刘德志一笑说:“可这个办法对他不起作用,他承担的课题大部分都不是国家和军队指令性课题,是他自己揽来的项目。”不怕你会揽,不给你经费,做得起来吗?“没有经费,他自己找。”刘德志举例说,他要做一个综合电力技术大型装备的课题研究,这样的研究项目国家即使投资预研,也给不了多少科研经费,而相关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拥有雄厚资金,却往往又找不到合适的课题。于是,马伟明把他们请

上门来谈合作:你们投钱我来做研究,出了成果三方共享。首期投资多少?1.5亿人民币!但课题的高技术含量和潜在的巨大经济效益令合作方怦然心动,三方一拍即合,1.5亿元研制经费很快筹齐了。另外,只要是他看准了的课题,即使无人投一分钱,他也会自掏腰包硬着头皮往前闯。5年前,他瞄准一项国际前沿尖端技术,却没有经费支持。马伟明犟劲十足:“砸锅卖铁也得干!”他自筹资金,率领实验室一帮青年专家埋头苦干3年,研制成功了小型样机。2008年岁末,包括7位院士在内的80多位知名专家来参加成果鉴定会。“震撼!”刘德志满含热泪地说:“这是我在现场听到最多的两个字。”为啥震撼?因为他的思路是全新的,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自投资金3年就拿出了成果。

面对重大项目资金缺乏的困难,马伟明犟着劲撂下狠话:“哪怕借贷举债,我也要尽快把它干出来!如今,两年多过去了,他们又取得了重大突破性进展。”

他为恩师张盖凡塑了一尊铜像。

有人说:“马伟明要是把他那怪异性格和倔犟脾气改掉,就完美了。”刘德志说:“那就不是马伟明了。”年轻人跟着他干,特有成就感,可有时又感到特别扭特委屈。有时他会为一天多报销一张20块钱的出租车票让手下难堪,火刺刺地质问:“为什么不好好计划把该办的事一趟办完?”他心痛的是被你浪费的时间,而不是那点钱。和当初科研经费捉襟见肘的情况相比,马伟明现在发愁的主要是时间太紧。

他这里有吸引力吗?不仅有,而且很巨大。首先是有为强国强军而拼搏的目标,其次是有实现目标的条件,最后是他马伟明从不亏待人。跟着他一起走过来的骨干,人人都提前晋级并多次立功受奖;他想节省集中财力干大事,但给手下每月发课题津贴绝不吝啬。都说他严谨得不近人情,倔起来六亲不认。

张盖凡老先生是马伟明的恩师,可以说没有老先生就没有他的今天。当年招研究生时,是张老先生力排众议,将马伟明招至麾下。研究整流系统稳定装置时,张先生是掌舵人,马伟明是技术负责人。在准备召开鉴定会的前一天下午,老先生突然想到有一个工况没有做试验,建议再做一下。这一做,不料整个线路却意外失常,全乱了套,直到晚上6点半也没有找到原因。马伟明急得满头大汗,大家七嘴八舌分析原因。马伟明一下火了,大声吼道:“别吵了!都给我走!全是你们左一个主意右一个主意闹的。”他这一顿火,把老先生抢白得满脸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刘德志见状,拉着老先生和大家一起走了。刘把老先生送到家,返身回到实验室,不声不响地协助马伟明进行调试。又是两个多小时过去,故障终于排除了,一切恢复正常。这时,刘德志才和风细雨地开导马伟明:“你跟我们大叫大嚷都行,但老先生这辈子有哪个学生敢跟他发火?”此时马伟明仿佛才从梦魇中惊醒,急问:“教授呢?”“回家了。”马伟明说:“走,到教授那儿去!”走进教授家,只见老先生一个人黑灯瞎火地坐在书桌前抽闷烟。刘德志抢先一步上前拧开了台灯,示意他赶紧向老先生认错。此时马伟明心里十分感谢老先生,因为老先生挑刺,让他消除了稳定装置存在的隐患,提醒他要严谨再严谨。可从这头“犟驴”口中说出来的话却是:“教授,刚才我和刘德志把原因找到了,从头至尾全调好了,您放心。”师徒如父子,老先生知道这就是爱徒的认错方式,站起来舒了一口气,说:“一起吃饭吧。”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2001年岁末,在海军为新科院士马伟明举行的庆功大会上,他转身把获得的鲜花转送给了坐在主席台上的张盖凡先生。

2003年6月,张老先生与世长辞。半年多的日子里,不论谁当着他的面提及老先生,他都会失声痛哭。此后每逢春节、清明和老先生的忌日,他都要去墓地祭拜。在他领衔的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实验大楼前的草坪上,矗立着盖凡老先生的铜像,这是马伟明筹资铸塑的。这尊铜像,寄托着马伟明对先驱、对恩师、对师范、对传统的尊重与怀念,以鞭策自己,激励后人。铜像无语,但人们却分明听到它在重复古人的一句话:建非常之功,需非常之人。

第四篇:马伟明设计师 简历

马伟明设计师 简历

马伟明:香港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

品牌:高级晚礼装“VEE”;年轻职业女装“GEE”;前卫风格“FRONT FIRST”

最喜欢的颜色:很多颜色我都喜欢,比如大红,或者淡一点的颜色比如白色、米色,那是很适合中国人的色彩。

最崇拜的人物:我崇拜的人是我的父亲。他很有头脑,虽然出身很穷,却带给我们很好的生活。生意也做得很好,总是给我们做榜样,从他那里学到坚持的精神。

最欣赏的设计大师:JOHN GALLIANO。

品牌新打算:每次都是从布料开始灵感进行创作。新的打算是希望我的牌子会进来内地,与这边的同行一起工作,还有机会做成国际化的品牌„„

品牌理想:希望女人不花很多钱就穿得漂亮。

下季必买单品:白衬衫和不同变化的牛仔裤,我喜欢经过精心打扮的随意感。

时装流行店,分别有两间在香港,两间在上海。另外在深圳、杭州、昆明及珠海也设有分销专卖店。除了中国大陆,马伟明的设计在澳门、日本、新加坡及杜拜也有发售。

马伟明的设计有两条主要路线,包括:Walter Ma——款式前卫,剪裁独特的男女服装和精致宴会服和Gee——年青职业女性服装,简单易穿。

第五篇:工程先进生产者获奖感言—余伟

感 言

很荣幸当选先进生产者这项殊荣,很是激动、很是感慨。这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领导对我工作的一份肯定。这份荣誉是大家共同奋斗、共同激战无数昼夜的结晶。

在这里我要感谢各位领导,谢谢你们平日里的指导、督促与操劳,为我们工作的顺利展开铺平了道路;

在这里我要感谢各部室、各位同事,感谢你们平日里的无私与不求回报的付出,让我们在现场能够披荆斩棘、攻克一座座大山;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咱们奋战在一线的工人:是他们用那一双双辛勤劳作的手建设着玉磨铁路,是他们那一滴滴的汗珠滋养着一件件奇迹,是他们那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庞见证着项目的进展。

进入玉磨线以来,秉承着 “安全第一、质量至上”,强化标准化管理,文明施工的宗旨,并彻彻底底的落实到平日里的施工过程中,将其打造成为常态化、深入奋战在铁路施工现场的所有人,使之成为习惯。

我作为现场技术管理人员,对现场施工技术管理有些许感悟,跟大家一起分享:

1、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无法改变,但是咱们要了解它,合理安排现场施工,才能对工程有利;地利,云南虽山高地险,但我们可以改变与利用它,用精湛的技术来创造最有利的施工条件和坏境;人和,——团结至上,这才是重中之重,只有所有人上下同心,朝着同一个目标,咱们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所谓人心齐、泰山移,就是这个道理。

2、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我对这句谚语重新定义了一下。我是这样理解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说不要认为是件小事而不去做、或者不去理睬。比如,(桩基长度、二衬厚度)差几公分,你感觉是件小事,但是它已经触碰了红线。再比如工人或者是百姓需要你帮助时,不要去拒绝他们。所谓小恩惠,大报酬。佛家有云:方便他人、即是方便自己。“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说不要认为是一点小问题而不去处理,比如说工人这一次只是犯了点小错,但你没去纠正,那么下一次可能就是大错。严重的就成为习惯,那就得不偿失了。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

3、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干工程,思想要端正,切记“安全第一、质量至上、利润要跟上”。质量是项目立足之本,也是红线的逆鳞,切记不能触碰;安全,对他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家人有个交代;利润是根本,咱们靠什么养活、公司靠什么支撑与维持,这些都需要我们尽可能的去优化细节、创造利润。

最后,我代表现场技术干部表态,请领导放心,我们一定在新的一年里,以全新的面貌努力工作,认真管理好现场的每一项工序,努力学习,做一个对项目有用的人,让我们撸起袖子,荡起双桨,驶向彼岸。祝愿所有人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阖家欢乐。谢谢,谢谢大家。

下载马伟明院士的获奖感言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伟明院士的获奖感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刘明忠的获奖感言

    谢谢主持人,给我出了一个比较难的难题。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公司在微笑曲线的两端,抢占技术制高点,抢占行业制高点。我们球墨铸管的综合技术水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是国际......

    托尼马仑的获奖感言

    托尼马仑的获奖感言 我后来终于意识到,最优秀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品质:他们知道如何读懂故事。他们知道走进教室大门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一无二、引人入胜,但却没有完成的故......

    赵明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奖感言

    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奖感言 尊敬的领导,老师: 我叫赵明,来自10级机电工程系汽车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现任院就业创业部副部长,系秘书部部长,课代表等职,经过一年的努力,我很荣幸的获得......

    赵明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奖感言

    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奖感言尊敬的领导,老师: 我叫赵明,来自10级机电工程系汽车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现任院就业创业部副部长,系秘书部部长,课代表等职,经过一年的努力,我很荣幸的获得......

    获奖感言

    2010年泵送营销优秀人员获奖感言 一年一度的泵送营销服务公司服务工程师春节培训于大年初六在湖南宾馆如期展开。初春的天气虽然还有些许寒意,但总部人员专为我们这些驻外人......

    简短获奖感言

    简短获奖感言 简短获奖感言1 作为一名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新员工,能够获得公司优秀员工称号,我很高兴,也非常激动。在此我想说,是公司领导关怀,是所有同仁对我的'鼓励,是客户的支持......

    获奖感言

    尊敬的各位来宾,领导,同事们: 大家晚上好! 很高兴能够拿到优秀管理者这一奖项,也很荣幸能够在今天这样的场合代表获奖者发表感言。 这是我进入公司参加的第一个新年会,第一年,我坐......

    获奖感言

    获 奖 感 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们山西路桥第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获得了建设临吉高速公路第六合同段建设任务,对此我们倍感荣幸。自进场以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