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一日_教案1[最终版]

时间:2019-05-13 22:14: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太空一日_教案1[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太空一日_教案1[最终版]》。

第一篇:太空一日_教案1[最终版]

太空一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默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生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一定的航天知识。

2.能力目标:强化对拟声词在不同环境运用的理解,学习提取课文的主要信息的方法。3.情感目标:学习航天勇士探索的精神,增强祖国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快速浏览全文,如何提取主要信息。

2.杨利伟与外国航天员在给“新人”传授航天经验时,有何不同?体现出中外文化、思维的差异,具体是什么差异呢?

【教学方法】

1.知识链接教学法。孩子们对于航天知识总是充满了无限的好奇,通过对航天科普知识的阅读,增长了知识,更增添了对祖国航天探索的自豪。

2.默读教学法。默读是对“长文”最为有效的阅读方式,能快速高效,能在最短的时段内筛选、提取最主要的信息。

3.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开场白)毛主席说:“可上九天揽月”,杨利伟就是“揽月”第一中国人,请看那次激动人心的“飞天大戏”!

(观看“神五”发射视频。)

二、问题探讨:宏观整体把握

这一板块主要是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的基础之上扫除生字词的障碍,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具体上安排了两遍默读,一次讨论归纳。

/ 5

一读:运用逐句逐行法,边默读边圈点勾画,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将课文中的生字词解决。二读:让孩子们“跳读”,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抓住小标题,筛选、提取、整合文本主要信息。

三讨论归纳:紧紧抓住文本的四个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就透出了一个主要信息,因为这些小标题都为“内容式”标题,它揭示了该部分的主要内容,便于读者“跳读”。

紧跟小标题,逐层提问,多问“为什么”。

①在什么情况下,“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带着该问题,对第一部分进行浏览,甚至“跳读”,自然而然地就会提取如下信息——“起飞阶段的共振”,让“我感到非常痛苦”,“极度难受”,“痛苦的极点”,“难以承受”,“特别漫长”。

②“我看到了什么”,这一个小标题,实际上就提出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快速浏览,就会提取“看到”具体事物的信息——看地球,是“一段弧”;“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我没看到长城”等。

③“神秘的敲击声”,看到该标题,我们就应该有这样的疑问:是什么声音?这个声音是由什么造成的?带着这些问题在快速默读的过程里,“‘本末倒置’的错觉”的信息也不会被忽视。

④“归途如此惊心动魄”,小标题的“此”指什么?再换一个问题问也是一样的:什么经历会让杨利伟“惊心动魄”?孩子在快速浏览的过程里,孩子们会被45节,由一句话构成的一段,“让我紧张以至惊慌的却另有原因”,所干扰,可能会提取“高温”、“碎片的划过”等,但顺着此段,注意46节,“我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看到这种情形,知道是怎么回事”,就会把47节的第一句作为主要信息来提取——“但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那后面几大段就“画蛇添足”,并不然,稍加“跳读”,“抛伞”折磨,也是“惊心动魄”的。

三、问题探讨:拓展提升

作为中国飞天第一人的杨利伟,他在太空近一天的时段里,有何情感?

——出示杨利伟在太空中的一句话:“飞船飞行正常,我自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骄傲!” 引导孩子们形成共识:蕴含着作者对祖国航天科技强大的自豪,也道出了一个中国航天人面对艰难的太空探险时的乐观、镇静的情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请孩子们用“连火车”的回答问题分方式,回顾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2.对信息提炼的巩固:杨利伟在神州五号发射过程中,心理活动是有什么变化?

/ 5

提示孩子们在跳读第一部分“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从语句当中进行提炼:例如从“我全身肌肉紧张”,“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自然地提炼出了“紧张——释然痛苦——轻松和舒服”的心理变化过程。

二、问题探讨:综观探段落

1.文本里有三处提到了国外航天员,反复读。

让孩子找出来一处是27节,讲的是“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说看到了什么(在天空里,看地球上的人工建筑)”;

第二处是32节,谈的是“估计在我之前遨游太空的国外航天员会有类似体验(‘本末倒置’的错觉),但他们从未对我说起过”;

第三处是60节,写的是“我后来问过俄罗斯的航天员,他们从不给新航天员讲述这个过程(抛伞受折磨),担心新手们害怕”。

2.对第二处与第三处可以重点研读一番,可以引导孩子们从杨利伟与外国航天员在给“新人”传授航天经验时,有何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进一步引导出体现出中外文化、思维的差异。在充质疑、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孩子们很容易达成如下的共识。

①国外航天员不讲“本末倒置”的“类似体会”,而杨利伟却给“神六”、“神七”“仔细讲过”,让其“已有心里准备”,而且“飞船舱体也经过改进”;俄罗斯航天员“从不给”“新人”讲“抛伞折磨”的过程,“担心新手们害怕”,杨利伟“回来却讲了”,“让他们有思想准备”,“不用紧张”,“很正常”。

②对航天探险遇到的相同问题,中外航天员用不同的方式与“新人”交流,实际上折射出了中外文化、思维的差异,杨利伟用自己的体验告知“新人”,是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与“义”;外国航天员的“从不给”,实质是西方个性体验与“自由”价值观的蕴涵(可以强调这种中外文化、思维的差异没有孰是孰非)。

三、问题探究:微观究语言

1.语言准确性的探究:

(1)出示例子——“不知道那些是什么,我认为那些也许是灰尘,高空可能并不那么纯......净,会有一些杂质,也可能是太空垃圾。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我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些什么。”

(2)出示问题——“我认为”、“可能”、“至今”能否去掉?请说出理由。

(3)引导、讨论,形成共识——“我认为”,是强调了这是作者自己一人的看法和推断;两个“可能”是杨利伟自己的推断和估计,说得留有余地,不显得绝对;“至今”是从时间上

/ 5

限制了“弄清”“谜底”,也不排除以后会“真相大白”的;这些语言用词较讲究、准确。

2.感叹号别具匠心:

(1)让孩子们找出文本感叹号的句段;(2)讨论这些感叹号各有什么不同,及作用;

(3)形成共识——这些感叹号,不外乎两类:一是语言说话处的强烈感情,二是心理活动、认识看法的强情感。

例如:

①“神舟五号”的起飞过程里,当杨利伟“眨”眼时,“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杨利伟在太空中第一次向地面报告飞行状态,“‘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打开正常!”。两处感叹号,是在对话处出现的,面对地面人员的激动与惊喜的语气,杨利伟的报告回答,虽激动,但不失稳重;

②“外面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过载也能承受!”等多处,是杨利伟的心理活动,这些感叹号的运用,强烈地体现出作者在天空探险的过程里,勇敢、乐观的精神;文本的最后,也有感叹号的运用,“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面来人了!”,这也是作者的心理活动,突显出了杨利伟顺利返航极度地欣喜。

(4)孩子们反复读带有感叹号的语句,形成“群点”阅读,体会情感。3.拟声词探究:

(1)老师讲解——拟声词,也叫象声词,即摹拟事物实在声音的词,在句子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象声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人物的心情、动作的状态,使读者产生联想,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语言的推敲中,本文的几个拟声词也不能放过,其运用也准确形象。

(2)学生找——“很难准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更像是用一把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这是一个剧烈的动作。能听到‘砰’的一声,非常响,.....164分贝”;“飞船离地面1.2米,缓冲发动机点火。接着飞船‘嗵’的一下落地了”。.(3)探讨其作用,并形成共识——这些加点拟声词的运用,没上太空的读者读后,也能够从听觉上感受到太空探险的神奇、刺激,身临其境不言而喻,同时也体现了杨利伟严谨、科学的态度。

【作业布置】

1.将本文改写成为一篇简短的新闻报道,100字以内。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实际上,“神舟”五号飞船运行到第八圈时,稍早之前来到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指挥大厅的杨利伟妻子张玉梅、儿子杨宁康与太空中的杨利伟通

/ 5

话,展开想象,一家三口会谈什么呢?

解析:此题实为口语交际,但要考虑到当时杨利伟在太空探险,交流的话语应该简短,同时也应该具有“鼓劲”、“点赞”的情绪,但也不失中国传统家庭的幸福温馨。

答案:杨利伟对妻子说:“在太空感觉很好,太空的景色非常美。”他对儿子说:“好儿子,我看到咱们美丽的家了!”(杨利伟真实的话语)妻子、儿子的话语言之成理既行。

/ 5

第二篇:太空一日教案

太空一日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过程与方法

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

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难点

学习本文内容的科学性与语言的通俗化相结合的特点。

速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大漠长空,天高地阔,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秋色斑斓。待发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静默在发射塔架。全世界的目光,都跨洋过海穿山越岭,投注在中国西北部这片大漠深处,聚焦在广袤旷野中这巍峨耸立的塔架上。接着,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来为我们讲述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情况。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1.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展现了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经历。2.根据课文的小标题,梳理宇航员的飞行历程。(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起飞阶段(2)我看到了什么——太空飞行过程中所见(3)神秘的敲击声——太空飞行过程中所闻(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返回阶段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当时有怎样的反应?

(1)起飞阶段:飞船共振带来的痛苦

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2)飞行阶段:失重、神秘的敲击声

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令人难受,明明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

——靠意志克服。时不时出现敲击声 ——自己很紧张。

(3)返回阶段:归途险象环生 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说不恐惧那是假话……我的汗出来了…… 左边的舷窗也开始出现裂纹 ——我反而放心一点了。

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向另一边。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对身体的冲击非常厉害。

2.杨利伟最终克服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出色地完成了太空飞行的任务,从中你看到了杨利伟怎样的精神品质,你有什么感想?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3.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1)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

——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2)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

——客观的描述,是科学态度的体现。(4)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表现了作者客观的科学态度。

(5)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

(6)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本文的描述除了科学、严谨之外,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举例说明。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从语言描写中让人感受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气氛以及对航天员杨利伟的关切之情。(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这句话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对亲人战友的爱。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写出作者回到地面踏实而又激动的心情。

第一部分(1~17),在飞船升空过程中,共振带来的痛苦感受使“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第二部分(18~29),在飞船上,“我”看到的事物。

第三部分(30~39),写“本末倒置”的错觉和神秘的敲击声。第四部分(40~47),惊心动魄的返航。

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惊险迭出。

全文运用四个小标题,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惊险与意外交替出现,扣人心弦。

2.语言准确,生动严谨。

本文语言准确,科学性与人文性巧妙结合,生动严谨。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在太空中一天的所历所感,读来如身临其境;叙事的同时,又用准确严谨的语言向读者普及了航天知识。

太空一日

起飞阶段: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航天精神:太空所见:我看到了什么

太空所闻:神秘的敲击声返回阶段: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坚韧仔细、不怕牺牲、敢于拼搏

对于学生而言,太空是未知的神秘世界。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乐于探索细节,把握课文内容比较容易。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好。通过快速阅读,筛选主要信息,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梳理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如何解读标题。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太空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体会航天人的奉献精神。学生也了解了杨利伟的基本情况,感受到了他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的伟大。第一次载人航天的成功,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英雄杨利伟的可贵的品质,并希望今后好好学习,多关注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朝一日也可遨游太空,为祖国争光。

第三篇:22 太空一日 教案(定稿)

22、太空一日

教案

学习目标

1、利用各种媒介获得有关“神舟五号”太空飞行的资讯,了解本文的背景。(重点)

2、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难点)

3、学习航天勇士尊重科学、坚韧严谨的探索精神,激发热爱科学、勇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重点)导语

在茫茫的太空呆一天,会是什么样的感觉?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很神往,因为我们没有这个经历,现在,我们就走进杨利伟的《太空一日》,与他一同分享在太空的生活。

一、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杨利伟,1965年6月21日出生,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2、背景资料

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神舟五号”载入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把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飞船绕地球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23分安全降落在内蒙古主着陆场。这次成功的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为进一步的空间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利伟耗时两年写成的自传《天地九重》,由20万字和150幅珍贵图片组成。作者以坦率而真挚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回顾了一个小城少年如何成为军人、成为一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课文便节选自杨利伟的自传《天地九重》。

3、字词注音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注意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这篇由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耗时两年亲笔写成的自传(节选),描写了他首次乘坐我国自己研制的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飞入太空的情景,首度揭示了中国人飞天梦背后生死时速的秘密。

2、简要概括“我”在载人飞船上看到的情景。

【答案】本题运用信息提炼法。(1)看到地球呈一段弧状。(2)看到地球各大洲和各国的方位。(3)特别仔细地分辨了中国各个省的方位。(4)俯瞰了首都北京。(5)看到了太空中类似棉絮状的物体。

三、细读感悟

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四、品味语言

1、“当我返回地球观看这段录像时,我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猜猜看,杨利伟激动的话语可能是什么?

明确:心理活动。有克服火箭和飞船急剧抖动、叠加共振后的兴奋,有发自内心对祖国和人民鼎力支持太空事业的感激。2.、杨利伟在太空中俯瞰地球,“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请从杨利伟叙述的太空所见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明确:①“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地球上的任何单体建筑。” ②“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长城是狭窄且不规则的,而在太空中对不规则事物很难观察。

③“飞经亚洲,特别是经过中国上空时,我就会仔细分辨大概到哪个省了,正从哪个地区上空飞过。”长城平均宽度不到10米,很容易被周围的地形背景隐没。3.“飞船停住了。此时是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航天飞行的时间为什么要写得如此准确?

明确:照应开头,叙事完整;地球上短暂的一天,太空航行漫长的14圈;幸福的时刻,激动人心的瞬间,必将开启我国太空探险的新纪元。

五、互动探究

在太空中漫游,杨利伟经历了很多神奇的事情。其中,有一件事情非常神秘——“我在太空还遇到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敲击声。”你觉得杨利伟在太空中遇见的“神秘敲击声”有可能是什么呢?

六、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对自己进入太空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描述,体现了中国航天工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抒发了自己作为中国航天员的自豪之情。

七、【手法探究】

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有什么作用?

明确:(1)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描绘自己在太空的所见所闻,这些细节描写让读者有如临其境之感。如在火箭升空遇到共振的意外情形时,对飞船传回的定格画面这样描述:“我整个人一动不动,眼睛也不眨。”这一处细节描写非常具有画面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经历26秒钟共振的痛苦之深。

(2)作者对大量的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娴熟运用,如:火箭升空时“(我)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一下子把作者升空时内心紧张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在返航过程中遇见舷窗出现裂纹后写道:“外面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反复修辞的运用,真实地再现了作者当时内心极度紧张、不断给自己打气加油的画面,让读者如有同感。3.片段连缀,结构清晰。

全文运用“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我看到了什么”“神秘的敲击声”“归途如此惊心动魄”四个小标题连缀成篇,使读者迅速了解全文内容,构筑起清晰的文章结构。

八、课后练习题答案

一、(1)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26秒共振。杨利伟感到异常难受,认为自己要牺牲了。(2)飞船刚进入轨道时,产生了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杨利伟完全靠意志力克服这种错觉,想象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以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3)飞船返回时,产生了近4G的过载,杨利伟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但心理上没有紧张。(4)飞船返回时,左右舷窗出现了裂纹,杨利伟先是感到害怕,然后通过观察发现属正常现象。

点拨:细读课文,抓住各部分的重点事件,找到遇到的危险状况概括即可。

二、示例:杨利伟在文中特意交代自己在飞船上没有看到长城的细节,因为一直有个传说,认为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他通过亲身实践后证实在太空中看不到地球上的任何单体建筑;回到地面后,杨利伟在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模拟的那个太空神秘声音后,仍不能确定,最后也没有签字。

三、1.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地面工作人员看到“我”安然无恙时的快乐心情,也暗示了地面工作人员在火箭共振时对“我”的担忧之情。

2.这个细节描写,表明了作为中国航天员的“我”对祖国的热爱,对战友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3.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确认自己安全返回地面时的喜悦之情。

九、拓展延伸

我泱泱中华,地大物博,人才济济!从自主研发原子弹、氢弹,到长征、神州火箭载人的升空,我们中国人的实力逐渐的展现在世人的眼前.中国的地位,在世界上越来越重要,越来越不可动摇!国强,则民强!只有祖国强了,国人的各方水平才能得到综合的提升!看着祖国的进步,做为中国人,我们也为之骄傲!一起高呼“中华民族万岁”。

第四篇:22 太空一日教案

太空一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大声朗读,整体感知,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语,积累成语,体会杨利伟太空一日的惊险经历。过程与方法

了解小标题的作用,学习细节描写方法体会其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航天事业的巨大成就,体会航天员为国勇于牺牲的精神.。教学重点:体会并学习细节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航天员为国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法学法:复述法,语言揣摩法,合作交流,难点探究法,读写结合法。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猜猜他是谁

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

播放 视频 感动中国2003-杨利伟

二、介绍杨利伟

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2004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 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的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揭示课题 《太空一日》

三、检查自学,夯实基础 读准字音

炽热(chì)负荷(hè)赫兹(hè zī)五脏六腑(fǔ)

聂海胜(niè)拍摄(shè)轮廓(kuò)俯瞰(kàn)

舷窗(xián)遨游(áo)褐色(hè)稠 密(chóu)砰(pēng)拽(zhuài)步骤(zhòu)生命无虞(yú)

四、大声朗读,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2、说说小标题的作用

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层次清楚,结构鲜明。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第2课时

五、仔细研读,深入探究

第一部分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1在这一部分中出现了什么意外?

“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2、这种共振是正常现象吗?这种现象后来 解决了吗? 并非正常现象。

“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

3、这一部分中表现了杨利伟什么精神? 为祖国航天事业勇于牺牲的精神。第二部分 我看到了什么

1、杨利伟在太空看到了什么?

1、地球只是一段弧

2、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

3、中国上空仔细辨别大概到哪个省了,正从哪个地区的上空 飞过,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

4、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

5、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

2、杨利伟在太空没看到的是什么?为什么看不到? 长城

因为“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说看到了什么。即使是巨大的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

3、你认为“类似棉絮状的物体 ”会是什么?

4看了杨利伟的太空所见介绍,引起你什么样的遐想? 第三部分 神秘的敲击声

1、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会出现什么错觉?

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

2、这种错觉对杨利伟来说感受怎么样?他是靠什么来克服的?

这种错觉很难受,明明是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的错 觉,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

•没别的办法,只有完全靠意志力克服这种错觉。想像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了。

3、你猜想一下“神秘的敲击声”会是什么声音? 第四部分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1、归途中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原因是什么?

“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窗外烧得跟炼钢炉一样,玻璃窗开始出现裂纹,那种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纹一样,这种细细的碎纹,眼看着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看到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缝,我紧张了 ……”

2、舷窗玻璃出现裂缝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两边没有同时出现裂纹呢? 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出现问题。

为什么两边没有同时出现裂纹呢?因为两边用了不同的材料。

3“ 飞船停住了。此时是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杨利伟为什么要强调飞船停住的时间? 表明飞船安全着落,“神舟五号”出征成功归来,表现了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4、从这一部分可以看出杨利伟什么精神? 临危不惧,沉着镇定

六、结合内容,归纳主题

本文通过杨利伟叙述自己在太空一日所见所感的过程,表现了我国宇航员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临危不惧、沉着镇定、勇于牺牲的精神。

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一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这个劲很大,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到另一边。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七、合作交流,探究文章写法 生动的细节描写

请你从文中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细节描写的好处。

后来,整流罩打开,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射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

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这个声音是突然出现的,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毫无规律,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响几声。既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仿佛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很难准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更像是用一把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 但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窗外烧得跟炼钢炉一样,玻璃窗开始出现裂纹,那种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纹一样,这种细细的碎纹,眼看着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飞船急速下降,跟空气摩擦产生的激波,不仅有极高的温度,还伴随着尖利的呼啸声;飞船带着不小的过载,还不停振动,里面咯咯吱吱乱响。外面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过载也能承受!但是看到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缝,我紧张了,心想:完了,这个舷窗不行了。

这是一个剧烈的动作。能听到“砰”的一声,非常响,164分贝。我在里边感觉被狠狠地一拽,瞬间过载很大,对身体的冲击也非常厉害。接下来是一连串的快速动作。引导伞出来后,紧跟着把减速伞页带出来,减速伞让飞船减速下落,16秒之后再把主伞带出来。

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一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这个劲很大,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到另一边。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太空的神秘,激发读者对太空的向往之情,另一方面表现了杨利伟为祖国航天事业勇于牺牲、临危不惧、沉着镇定的精神。写法归纳 列小标题

生动的细节描写

八、拓展延伸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想?你准备为祖国航天事业做些什么? 如果你是一位小记者,采访杨利伟时会说些什么?

九、作业

1、想象作文《我的太空一日》。

2、观看我国神舟飞船发射升空视频或有关通讯。

板书设计 太空一日 勇于牺牲

杨利伟 临危不惧 沉着镇定 小标题 细节描写

第五篇:22《太空一日》优质教案

22. 太空一日

杨利伟

【教学目标】

1.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快速筛选、区分、提取的能力,以及对重要信息进行确认提炼及重组的能力。4.体会作者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树立为祖国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教学重点】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杨利伟、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资料,结合“思考探究”自学课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人们时刻想着遨游太空,也因此产生了如“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2003年10月15日,中国人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在预定地区着陆。

这次载人太空飞行,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许多人都羡慕航天员成功的那一刻的荣耀,却不知道航天员背后的惊险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22课《太空一日》。21教育网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展示自我,夯实基础 1.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负荷(hâ)

载人(zài)

屏息凝神(bǐng)

无虞(yú)炽热(chì)

弧度(hú)

轮廓(kuò)

俯瞰(kàn)模拟(mó)

遨游(áo)

稠密(chóu)

烧灼(zhuó)千钧重负(jūn)(fù)

舷窗(xián)

赫兹(hâ

zī)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无虞:不用忧虑。

屏息凝神:全神贯注地看,连呼吸都不敢呼吸一下。炽热:①温度极高,极热;②感情和情绪热烈。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耐人寻味:形容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味。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

四、课堂活动过程

活动一:学会浏览,把握主要内容 同学们,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易读好懂,浏览后即可把握主要内容,本文每个小节都有小标题,提示了本节的内容,可以根据小标题的提示,抓住每一节的重点。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快速浏览全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点拨: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第一部分:起飞时的生死考验。我看到了什么——第二部分:太空中的真实所见。神秘的敲击声——第三部分:飞船上的声音探究。归途如此惊心动魄——第四部分:返回途中的惊险际遇。2.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点拨: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

3.以“我感受到„„”的句式,表达阅读这篇文章后的感受。示例: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严谨的科学态度。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坚定的意志。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献身的精神。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对祖国、对人民、对战友、对亲人的无限深情。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对我国航天事业的热爱之情。我感受到祖国的富强与伟大。我感受到太空一日的紧张和惊险。活动二:理解意外情况,感受英雄形象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填写下面表格。

意外情况 心理活动或举动

第一次意外 共振叠加,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非常痛苦,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第二次意外 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倒着飞很难受,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病。靠意志克服,眼睛闭着猛想,最终得以适应。

第三次意外 出现神秘的敲击声。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第四次意外 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第五次意外 抛伞开伞时飞船晃动很大,折磨人。让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感到紧张,重视这个过程。2.通过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候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点拨: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沉着、稳重、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

3.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的表现,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点拨: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有这种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勇气和决心。活动三:品析语句,体会严谨科学态度

同学们,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点拨:

(1)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2)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客观的描述,是科学态度的体现。【出处:】

(4)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没有结果。“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我曾嘱咐航天员们仔细看看,但他们也没看到长城。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说看到了什么。即使是巨大的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表现了作者客观的科学态度。(5)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

(6)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也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态度。

(7)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球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的大气层。——准确地记录时间、高度,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版权所有:21教育】

总结: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这样。活动四:赏析关键语句,理解表达的情感

同学们,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请大家结合课文赏析下面语句,体会下列语句蕴含的情感。原创作品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点拨:杨利伟熬过了艰难的26秒共振阶段,让人松了一口气,发射现场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因此才会有人“大声喊”,才有所有人的鼓掌欢呼。从语言描写中让人感受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气氛以及对航天员杨利伟的关切之情。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点拨:这句话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对亲人、战友的爱。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点拨:平安回到地球、回到祖国,喜不自禁,悬在心上的大石头终于落地。写出作者回到地面踏实而又激动的心情。活动五: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杨利伟为什么被称为“航天英雄”吗?

点拨:杨利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首飞航天员,圆满完成了中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在充满不可预料的各种危险和意外情况之下,杨利伟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具有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所以被称为“航天英雄”。2.是否只有为国捐躯者才能成为英雄?

点拨:不是的。杨利伟在中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中,遇到许多突发事件,危难考验不时出现,如果没有大无畏的精神,没有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意识,是不可能临危不惧、坚持到底的。所以凡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并为此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我们都应该把他们当作英雄。3.假如杨利伟到我们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 点拨: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认为要上太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在登上太空后有什么感想?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还想不想再次进入太空? „„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读到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太空飞船时奇妙的身体感受。他在太空飞行14圈,看见了许多太空奇景,也遇到了很多危险,经历了很多惊心动魄的时刻。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科学探索的漫漫长路上,人类每前进一小步,都有无数科学家、航天员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对科学的热爱,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航天奇迹。希望我们向他们学习,将来为祖国、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而建功立业。

六、布置作业

1.品读课文,摘抄并赏析令人感动的句子。

2.课下阅读《天地九重》整本书,班上组织一次读书报告会。【板书设计】 太空一日

杨利伟 起飞时的生死考验 太空中的真实所见 飞船上的声音探究 返回途中的惊险际遇 英雄气概

科学态度 【预习·交流】

1.走近作家作品

杨利伟,特级航天员,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2003年10月15日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天地九重》,讲述了杨利伟自己的成长,回顾了一个小城少年如何成为军人、成为一个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

2.背景资料

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神舟号飞船是采用三舱一段(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由13个分系统组成。神舟号飞船与国外第三代飞船相比,具有起点高、具备留轨利用能力等特点。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专门为其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发射基地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回收地点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航天着陆场。

截至到2016年12月,神舟飞船载人飞行概览:

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16日(乘组)杨利伟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17日(乘组)费俊龙、聂海胜 神舟七号 2008年09月25—28日(乘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01—17日(乘组)搭载模拟人 神舟九号 2012年06月16—29日(乘组)景海鹏、刘旺、刘洋 神舟十号 2013年06月11—26日(乘组)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神舟十一号

2016年10月17日—11月18日

(乘组)景海鹏、陈冬

推荐阅读: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11个神奇之处

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搭载着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飞向浩瀚宇宙,与等候在太空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神舟十一号入轨后经过两天独立飞行,完成与天宫二号自动对接形成组合体,完成组合体中期驻留任务后,与天宫二号分离,在一天内返回内蒙古主着陆场,神舟十一号任务结束。在这失重3

天的太空之旅中,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有哪些神奇之处?

飞得更高——393公里轨道高度的对接与运行

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对接时的轨道高度是393公里,比过去高了50公里,主要是为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建造空间站做准备,因为这与未来空间站的轨道高度基本相同,飞行也更加接近未来空间站要求。

时间更长——33天的太空旅程

神舟十一号的技术改进,很重要的一个创新亮点,是新配备了宽波束中继通信终端设备。提升了飞船姿态快速变化时的天地通信保障能力,从而提高了航天员的安全性和飞船的可靠性。

升级光学成像敏感器——完成高难度“太空之吻”

神舟十一号交会对接升级版敏感器的太阳杂光抑制能力、识别目标敏感度均大幅提升,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可以实现准全天候实时对接,可保障航天器突发维修补给或航天员应急救生。

首次考核航天员中期驻留能力

神舟十一号任务将首次考核验证空间站阶段的交会对接和载人飞船返回技术,还将首次考核航天员中期驻留能力,通过验证航天员驻留能力,为航天员空间站阶段长期在轨考核奠定基础。

照明设备点亮“飞天之路”

神舟十一号飞船舱内照明设备和交会对接照明设备使用LED光源,也就是固态照明光源,当飞船进入地球阴影区时,航天员在舱内仍然可以正确判读仪表,手动操作各种开关。

热控系统为“太空之家”保驾护航

热控分系统和环控生保系统,分别位于载人飞船的推进舱和轨道舱的舱壁内。热控分系统的作用是使飞船内保持一定的温度湿度,环控生保系统是为航天员创造合适的舱内生存环境条件,保障航天员在空间飞行的特殊环境下安全生活和正常工作,为航天员营造一个温暖如春的居住环境。

舱门快速检漏仪——载人飞船的“小门神”

舱门快速检漏仪,实现对舱门和对接面的快速、准确检漏。舱门在关闭后,门体上的两道密封圈与门框之间会形成一个小空间。检漏仪利用舱门的特有结构,在工作时向小空间内充入一定量的检测气体,通过监测小空间内压力的变化来判断舱门的密封情况。

仪表板减振器——飞船仪表的“救生衣”

仪表板减振器肩负起了为整个飞船仪表减振的重任,安装在仪表板四个安装点上的仪表板减振器扮演了神舟飞船仪表类器件“救生衣”的角色,确保了历次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

载人飞船的神奇“外衣”

轨道舱厚度约2厘米的外衣,能高效隔离空间环境与轨道舱舱壁之间的换热,外衣表面还有一层华丽的复合膜,来提高飞船对轨道原子氧等粒子的防护能力。返回舱外表面,喷涂了特殊设计的有机热控涂层,为保证在轨期间的返回舱温度条件提供有力支持。推进舱的底部,为有效抑制发动机点火后的高温对推进舱内的影响,这一重点区域运用了多层隔热材料,能够隔离的最高温度达900。

逃逸发动机——航天员巡天的“定心丸”

逃逸系统承担着航天员安全救生使命,性能特殊,技术复杂,国际上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掌握了这项技术,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必须突破的三大技术难关之一。

飞船安全返航的法宝

神舟十一号回收着陆的亮点明显,一是全国首创特大型降落伞。二是着陆缓冲技术提升乘坐舒适度,将着陆缓冲技术应用于神舟飞船返回舱的着陆缓冲系统,从而实现返回舱“软着陆”。

思考:通过阅读短文,你对神舟十一号有了怎样的认识?

下载太空一日_教案1[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太空一日_教案1[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教案

    22、太空一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有莫大的勇气来去正视从未发生的突如其来的现象。 教学重点: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和刻画人物的......

    22-太空一日-配套教案

    22 太空一日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语,积累成语,体会杨利伟太空一日的惊险经历。 过程与方法 了解小标题的作用,学习细节描写方法体会其作......

    太空一日 说课稿

    《太空一日》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太空一日》。说课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重点难点以及说教学过程五个部分。一、说教材 《太空一日》是七年级......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选取探险和科幻方面的文章,《太空一日》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航天员杨利伟的亲身经历。语言亲切真实......

    《太空一日》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太空一日》教学反思《太空一日》这篇课文是分两课时来完成的。在第一课时的时候主要是梳理文章结构,了解大致内容;第二课时,抓住细节剖析语言,去分析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对......

    7S.3.4观测太空教案.1

    7S.3.4观测太空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初步认识著名星座和恒星技能目标 2、 掌握观测星空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学会使用星图,了解当地的四季星空。 情感目标 4、 通过探......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共五则)

    太空一日 【导学目标】 1.学习人物心理、动作描写方法。 2.领悟杨利伟严谨、科学的态度。 3.激发爱国热情,探索宇宙奥秘的求知欲望。 【学习重点】 1.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太空一日》》教案

    22《太空一日》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浏览的方式,快速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并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质疑。 3.理解作者的科学精神与探险精神。 教学......